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俄国十月革命-工作措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组
1 窃读记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4* 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回顾 拓展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6 梅花魂
7* 桂花雨
8* 小桥流水人家
口语交际 习作二
回顾 拓展二
第三组
9 鲸
10* 松鼠
11 新型玻璃
12* 假如没有灰尘
口语交际 习作三
回顾 拓展三
第四组
13 钓鱼的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 落花生
16* 珍珠鸟
口语交际 习作四
回顾 拓展四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第六组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8* 慈母情深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 学 会 看 病
口语交际
习作六
回顾 拓展六
第七组
21 圆明园的毁灭
22 狼牙山五壮士
23* 难忘的一课
24* 最后一分钟
口语交际 习作七
回顾 拓展七
第八组
25 七律· 长征
26 开国大典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8* 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 习作八
回顾 拓展八
1
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依据编写的,供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在保持低中年级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从
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一些改进
。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
材的主
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
故乡明,学
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
合性学习内
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
分,各部分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
“活动
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
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
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
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
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2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
br>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
有“展示台”
“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
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
“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
篇选
读课文,总共36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
培
养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
课文和略
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
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
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
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
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
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
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
文以外的其他部分
(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生
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
本
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
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3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
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
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
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
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
会,如,月是故乡明,生
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
泽东,这
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有的
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
习一些基本的
说明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
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
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
还有提示
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
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
,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
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
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
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
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
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
香港上空冉冉
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
br> 4
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
华儿女奋力抗
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
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
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
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
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
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
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
毛泽东作为领袖的
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
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
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略读
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
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主要体
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就用了采访记的形式
,通过著名学者回忆自
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
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
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
习、拓展、交流,
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
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部
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
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
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
展中的“交流平台”里让学
5
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
晰的线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
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先布置。例如,在第三
组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
绍一种商品,教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生
在课后阅读
说明书。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
料,学习整
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
集文字
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
作”中,引导学生在
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
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
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
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
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
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
能力。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震
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
透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
国大典》,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
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
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本册教材中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
教学功能,教师要
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以香
港回归为题材的诗歌《最后一分钟》,
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
糕透了”》《学会看病》。
6
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
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第
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
忠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有
采访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
对联、笑话、
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实际,
本册教材习题不再采用第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也取消了提示语。但是,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
教材的导学
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
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
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
找出外貌、
语言描写,仔细体会。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
句的特点;
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
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
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思
考·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
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
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
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
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
作。
7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
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
指导,增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在“口语交际·习作
”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
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
,有先说后写的,有
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
度,
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
留
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最后,从本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分作“口语交际·习作”和“
回顾·拓
展”两个板块。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个栏目是低、中年
级“我的发
现”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
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
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
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仅供教师
教学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
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其编排方式和四
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
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
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发。
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
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
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
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
式。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遨游汉字王国”
这个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接着提出
8
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按两
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一
板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第二板块引导学生开
展阅读、搜集
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并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出力。
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干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体现“下要保底”的
编写思
想;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办展览、办手抄报、开
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
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建议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探究
活动。其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
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
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
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第一、第五单元,充
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
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从课文的选编、“思考·练习”
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
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如,读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商品说明书
读一读,看
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单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本册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持“资料袋
”“阅读链接”两个栏目外,
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
阅读量;教材
还在“回顾·拓展”中增设了“课外书屋”这一新栏目,旨在介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
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
实际,
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
9
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语文
的习惯
。
三、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
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
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
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
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
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
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
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10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
了语文教
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
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
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
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
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
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阶段性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
之间的
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
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
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
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
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
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到
的
,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
面教材中可能也曾
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归
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
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
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
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
字都有
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
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
学要更加放手,
要有别于中年级。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册教材在
正式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
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
11
字典解决。教
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
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
、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
写的字、易混
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
br>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
字质量的
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
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
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
材,进行指导和书写
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
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
读课文
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
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
br>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
基本途径。本
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
在自主的
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12
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教师要注意不
是所有的精
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
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
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
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
个训练的过程,教
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
于
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
训练
,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
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
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
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
式。比
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
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
学习的指导性,
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
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
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
读中联系生活实际
13
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
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
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活体验,入情入境地
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从而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
容
,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
批注等方法,读、
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自主完成
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
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
另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
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
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
人。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
写作的方法。本册要
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一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
阅读
方法。前一项内容安排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
还
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更有表现力。后一项内容安排
在第四组,在“回
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
可以通过上下文来体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
14
可以通过相
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
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
以重视。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
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
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
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
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
是方法上,教师要更
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
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
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
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
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
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在具体的词
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
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
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
上的缺乏。例如,本册教材直接反映自然风景的文章少,教
材在选读中选了《黄果树听瀑》《百泉村(四
章)》两文加以补充。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
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
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
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自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
复习材料,
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15
4.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
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
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
,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也曾经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的观点。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
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
学生推荐一些适
合课外阅读的书。例如,在第三组的“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苏联作
家比安基的科普名著《森林报》
,并推荐了中外其他一些科普名著;在“父母之爱”单元,
则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漫画集《父与子》。
“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都是整本的书,大
都比较轻松活泼,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
生阅读推荐的书,让学生作
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推荐教材中提到的书
籍,也可以
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四)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7次口语
交际,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口语交际融合在整个综合性学
习中。这7次口语交际有的是结合专题
内容,有的是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
话题;有的单元只提供一个话题,有的则提供两三个角
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本册的口语
交际,首次安排了辩论和演讲的形式,教师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
br>本册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又要重视培
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地
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6
要根据
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有话可
说,有话爱说。另外鼓励学
生表达,不要打断学生讲话的思路,引导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
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生口语表达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够准确、不够有条理,教师应该在
这方面加强指导。
例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描述一件物体,讲清楚一件事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内容
的
丰富上和思维的清晰上给学生以指导。在交际中要注意语言美,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要加
以引
导。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要听明白别人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还要就不
理解
的地方向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讨论时,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一个说完
后,另一个再说,不
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3.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平时
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
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
纠正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口
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关注自己表达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中可随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本
册可就听人说话能否把握主要内容,说话能否清楚明
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逐步提高
判断正误、优劣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
17
对于提供多个话题的口语交际,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
商量,选定一
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在<
br>全班汇报、评议。
(五)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共安排了7次,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
元的习作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
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4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
7
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性作文等多个方面。在呈现方式
上,有的是说写合一安
排,有的则分开安排。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
所谓习作意识
,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识,
首先要从培养习作兴趣入手,让
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
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
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
”部分,可以先习作,后
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
写。在教
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
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
趣,引起学生
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
作就是倾吐,是件愉快的事情
。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4次小练笔,老师可
以根据
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
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
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
18
还
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见记在日记中。
2.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
本册要求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梗概,这些习作形式都是首次出
现,有的在教材中
给出例文,有的则没有。这些习作本来没有固定格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为降低
习
作的难度,让学生尽快“上路”,教师可以先行示范。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写这
类文
章的基本要求。例如,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要避免把读后感写
成内容简介;再如,
写梗概,要让学生领悟如何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懂得哪些内容可以
舍弃、哪些内容必须保留。
3.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例如,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
活。一
是在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二是
在生活中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是否也可以写到作文中呢?再如,习作的新意往往来自于
作者对生活观察
的深度和独特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并通过恰当
的语言表达这种独特感受。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
生如实表达。比如,写
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
事情)
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
19
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
实、自
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良好的文风。
本册第二组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
乡”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合理的
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在鼓励学生说真话
的同时,还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引
导。
5.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教学中的
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
互修改中,交流写法,把习作
改得更好;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互相评议,以提高习作
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
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
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有两种呈现方式,对第一种结合课文学习安排
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方式大致和前几册教材相同;对后一种独立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则要加强研究
,
调整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遨游汉字王国”采用的是任务驱
动型的编排方式,即在导语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
、商量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在活
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只供师生参考,“阅读材
料”也是给学生一
些例子,方便他们寻找相关的材料。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查等
作
用,对活动的方式、方法则可以更放手。
20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
外完成,例如“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
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
、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
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只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才
能避免课
堂上无事可做、只好把阅读材料当成课文来教的情况。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由于各地、各校、各班的学习资源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
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
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对
“阅读材料”则可以比较放手;对于学习资源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
仔细学习
“阅读材料”,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教师要尽量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将与本册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品种
介绍如下:教
师教学用书、教学挂图、教学朗读录音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同步阅读、钢笔字教材、
毛笔字仿影教材、语文同步练习、同步解析与测评、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
生用)
、小学生字词句手册、寒暑假作业。教师在使用本册教材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
难或意见、建议,可以
来信或访问人教网小学语文栏目(网址:yu),
与教材编写者共同探讨、交流。
本册教师用
书由韩中凌、丛智芳、吴秀玲、王燕骅、沈大安、傅开国、刘春林、王泽
斌、冯发柱、刘文芬编写,崔峦
二审,韩绍祥终审。责任编辑是王贺玲。
第一组
21
冰心说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
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
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
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
,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都紧密
地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
热爱与
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
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
其乐无穷;提出
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长生果”》通过
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
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学生自识字
以来一直在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
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
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
,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
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
的习惯,
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
的书”的具体实践。
配合本组专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
在“语文园地
”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
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搜集名
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
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
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
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
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
与活动结合
22
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
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
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一个语文教师若能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则功莫大
焉。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
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1-2课时。1窃读记
1 窃读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
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
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
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
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
劳苦,
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
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
晚上依依不舍离
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
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
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
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
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
着读的惊喜;“就像在
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
借口,
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辩。在“窃读”这种氛围中,
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
的心情变化,
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
br>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
到里边来
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
书的如饥似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
的渴望;二是在阅
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
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
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
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
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
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
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3
这句话是课文
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
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
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
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
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
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
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
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
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
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
辘辘,却在
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
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
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
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
的人。
(2)对词语的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
只读不买的窃
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
惹人讨厌的,每当感
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
苦读中,也幻想着
能够有钱;要求不高,只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
求
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难以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
饥饿、
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
受到感染
。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
准确
生动。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24
2.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
方法,可以采取
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
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
交织的复杂
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然后,引
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
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
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
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
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
阅读,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
3.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
读。文章虽没有曲折的情节,可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入情
入境地
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
满足……
这篇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
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
4.教师要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
读dì;“踮起脚尖”
中的“踮”读diǎn;“暂时”中的“暂”读zàn;有一些字的笔画较多,如
,“饿”“惧”
“檐”“酸”“撑”,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画较多,但是
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
5.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
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仔
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并抄写下来。
6.要让学生充分
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
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
累。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
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
言;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有哪些种
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
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
卡,为后面“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品味窃读的滋味
师:作者说“我很快乐,也很惧
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滋味好受吗?请结合
你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
会。
生:我从作者的动作中体会到窃读是快乐的。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
踮起
脚尖,从大人腋下挤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都说明了她
特别想读到这本书。
能读到自己这么喜欢的书,当然是快乐的。我在读到自己盼望已久的
书时,就特别快乐。
生:我从这些动作中倒觉得窃读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她要一直站着,站得腿都酸了,
脚也麻了。
25
师:同学们从同样的语句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就应该这样读书。窃读
的滋味还有哪
些?
生:还有她放学后就来了,一直读了两个多钟头,多饿呀。
生:
我也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她还一直提心吊胆。你看,她要把自己
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
身边,假装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万一那个人很烦,该多尴尬
呀!还要察颜观色,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
才读完。
生:还有,虽然下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可她也不能专心读书,还要
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多累呀!
师:是啊,又忧又惧,又累又饿,这种窃读的滋味真是令人难
以忍受。可作者还是乐
此不疲,快乐又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一找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
把书放回书
架。”作者明明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她从书中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
和智慧,心里非常高兴。我
觉得这就是她感到快乐的源泉。
师:是呀,这种精神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所以她说“脚站得有
些麻木,但我
却浑身轻松。”
生:“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她的老
师说读书能使人成长,
那么作者在窃读时读了那么多书,我觉得她会比自己的同学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师:是的,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
从你们的
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
就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片段二:
感悟写法
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生:我喜欢第2
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用引号引起来的,也有直接写出
来的,而且这一段就写了回想、安心
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这几种心情都因为她太
渴望继续读完那本书了。
师:你注意到了
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确,这种种心情的变换皆源于对读书
的渴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师:知道他为什么把心里想的读得这么慢吗?
生:因为作者是在心里想,有点像自言自语,是边走边回忆。
师:体会得好!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这段。
生:我特别喜欢第3自然段。读后就仿佛看见了一个
小女孩奋力从大人中间挤进店里,
瞪大眼睛在书丛中寻找,一遍又一遍,终于惊喜地找到那本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你看作者匆忙地“跨进店门”,因为人多个矮“踮起脚尖”,
灵活地“从大人
的腋下挤过去”,把短发弄乱也没关系,一直“挤到里边”。为了读书着
实做了一番拼搏。
师
:说得多好!你们都注意到了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了小女孩身上那
种强烈的求知欲。请把
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26
生:我最喜欢这
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
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太形象了,
狼饿了就会大口大口吃个不停;而作者终于找到了自
己喜爱的书,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不停地读下
去,对文字像狼对食物一样贪婪。
师:多么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呀!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
把你找出来的语
段读给大家听。
片段三:
体会窃读的意义
师:鲁迅笔下
的迂腐文人孔乙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
“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
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
生:我觉得应该算吧。因为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像
我这样常常光顾
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生:我觉得不算偷,虽然作者收获了很多,但书店并没有损失什么。
生:那她为什么还要隐藏起来,感到惧怕不安呢?
生:因为有些书店里服务的人对没有钱买书
的顾客不欢迎。而作者只是一个真正爱读
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并没有偷书店的什么。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而实际上她和其他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
说:“但我偷窃了什
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
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
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
含着作者的辛酸。
五、相关链接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
音于191
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
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
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
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
任《世界日报》记者。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
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
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1948
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
辑。1953主编《联合报》
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
67年创办《纯文
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
,
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的创作是
丰厚的。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
《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
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
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
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
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林海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
文等,
散见于台湾报刊。
拓展阅读
窃读记(节选)
林海音
27
林海音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一个好办法:临来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
板
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
掏出
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
生皮便雪花样地飞落
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
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我曾抄录下来,贴在
床头,伤心地一
遍遍读着。小诗说: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穷人有好多苦痛,
富人永远没有尝过。
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
他脸上老是有菜色,
28
至少那天是没有吃过东西──
他对着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着这个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这么饿着,想着,这样一个便士也没有。
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我
不再去书店,许多次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
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
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
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
终
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份量!
受了前次的教训
,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窜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
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
,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中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
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
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
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
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走一
样
,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
人这样多,他们把
书买光了。
29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
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
经剩了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地
下沉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
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
到我面前:“请
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
开了。那情感,
使我的眼久久不能落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的亮了起来,我才觉出我站
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
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
找寻那耳朵上架铅笔的
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
看完了,
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
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
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送进嘴里,忽然想
起有一次国
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
的小学生。他们
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
30
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
今贯通、文理贯通
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
使
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
幽默
、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
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
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为口语交际、
习作打好基础,逐
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
来,我们就
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
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
苗交流读课外读
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
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
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
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
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
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
才,才能
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
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
“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
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
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
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
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
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
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
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三、教学建议
31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
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
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
或模拟采
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
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
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
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
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
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
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要注意
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
“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
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
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
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
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
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
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
阅读,
以促进习作的提高;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
苗苗与
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
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
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
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
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
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
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
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
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就
本文还可做一些
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
访谈记录。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
,“小
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
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
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
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
才的内容。
四、教学案例
“闲书”不闲
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
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
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
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
演义》《彭公案》《济公传》
《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
“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
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
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32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
,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
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
,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
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
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
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
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
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
师也特别喜欢
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
br>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师:看来,“闲书”不闲,著
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
阅读吧!
五、相关链接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
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
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
语文。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
大学
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
下
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
恭达罗》、《五卷书》、
《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
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
小说,也是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
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
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
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
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
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
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
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
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
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
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
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
主题。
33
《古文观止》 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
散文发展的
大体轮廓。
拓展阅读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季羡林我虽然对正课不
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
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
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
口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
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
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等
旧小说,《红
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
br>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
一丢,嘴
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
山背后,或者
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
br>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
瓜烂熟,
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
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
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手指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
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
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
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
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
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每次
回忆起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
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
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
34
走过那
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
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
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
前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
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
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
无限的幸福与快乐。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
茫的大海上以书
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
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
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
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
遍地读
”。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
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
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
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
,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
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
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
通过层层递进的
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
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
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
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
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
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
累;三是
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
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
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
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
却不会生厌,反而有
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
新,
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
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
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
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
35
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
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
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
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
就读。由前面的“你喜
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
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
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
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
一本书。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
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
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
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
自己的东西。
(2)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
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
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
、一趟、
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
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安排一次“以书为侣,其乐无穷”的活动: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
界旅行,
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
的选择和理由,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本文是一篇说
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初读全文,重点交流对主要
内容的把握,作者走遍天下以书为侣的理由和方法。然
后再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
(2)“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3)
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
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要以作者的假
设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
,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
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
,自己的回答是愿意
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不管
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层层递进的假
设
中,一步步表明观点。还可以让学生在本文中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用于指导课外阅读。
4.要注重有感
情的朗读。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
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
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
36
假设的提问,所
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
以毋庸置疑的感觉。“这有什么
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
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作者设想的“你”
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
5.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除通
篇都用的假
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
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
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
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
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
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
收获和精神享受。
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还要让学
生仔细品味、欣赏,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
目的。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以对比、夸张和想象,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
眼
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
边读边画一画书都
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法,然后结合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并有感情地朗读,愿意背诵的还可
以背诵下来。
6.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的字形。如,“豫”的左边是“予”不是“矛”,“零”
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画较多的字,可
采用熟
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7.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以书为伴的乐趣,明白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后,可相机组
织学生
进行综合性学习。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反复读,每一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看有什么新
的收获,还可以做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
和“展示台”做
好准备。
四、教学案例
片段:
领悟表达方法
师: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的?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说总能从一本书
中发现新东西,不管看过多少遍。我一本书读两遍的时候都
很少,也应该像作者一样从不同角度反复读书
,有新的收获。
生:我感到作者特别喜爱书,而且会阅读。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作者对书
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
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
文)我觉得作者通过一个假设的情境,而且用了非常确切的比喻,
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师:那么哪些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书比喻为家。提到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
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
开,写出了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像回到自己温
暖的家。
37
生: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喜爱之情,还说明家从不
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
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师:看来同学们体会到了这个比
喻的生动与贴切。正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子自知”。还有哪些比喻让你印象深刻呢?
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孤单寂寞时的陪伴,在你难过时总能给你安慰,
还能给你快乐,
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这个比喻太好了!
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
去就去的故地。这种比喻还是我第一次读到。随时
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
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这个比
喻真形象。
师:体会得不错。希望大家别冷落了自己喜爱的书,经常故地重游。
生:还有,作者将书看作
伴侣。《走遍天下书为侣》,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
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更能
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师:的确,一本好书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还有慰藉;不仅能让你深思,还能
给你启
示。好书,是智者,是良师,是诤友,也是伴侣。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
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
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
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
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生: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生: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生: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
生:读书,就是自由的梦。
生: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
师:老师也送大家一句,“爱书吧,它是你飞翔
的翅膀”。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喜欢
的段落背诵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
要的片段摘
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
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
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
。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
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
感来。
三、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
的
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
言要简明扼要,具
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
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8
四、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
画,把书中的
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
br>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
章的看法
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五、书签式。平时读
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
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
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
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六、卡片
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
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
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
的特点。
4* 我的“长生果”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
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
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作者满含深情地
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
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
养成做
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
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
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
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
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
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
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
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
的一大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
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然后以一连串美好的影像──蜂蝶飞过花
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
的美好。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
动传神,
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
成长。尤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
明。在行文中
,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
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
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
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选编这篇课
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
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
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
综合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
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39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
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
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
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
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
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意思是读书
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
,不
得已而为之。
③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
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
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
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
挥了作用。
真实
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
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
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
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鉴,镜子。“模仿”,仿
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
后悟出的道
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2)对词语的理解。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文中指看画片时非常有兴趣。
天长日久:形容长久。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
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
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文中指作者读书进
入意境,产生许多联想。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
心情。
牵肠挂肚: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40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文为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
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按阅读提
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
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
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同小组
的同学交流体会。最
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适当迁移运用。
2.教师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酷爱读
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
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
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
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
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
感到那样的愉悦。
3.对作者悟到的道理,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来加以体会:一个
是
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才
能打
动人心,获得成功。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文的体验来理解。理解体验后,更重
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
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
借鉴运用等。
4.文中有大量生动的比喻和运用恰当的成语,要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并适当进行积累。
5.
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恰似”“如饥似渴”中的“似”读sì,“似的”中
的“似”读shì,
“美差”中的“差”读chāi,“差不多”中的“差”读chà,“奔向那
里”中的“奔”读bèn,
“沉甸甸”中的叠词要读一声,“全班之冠”中的“冠”读guàn,
“分外”中的“分”读fèn,“
禁不住”中的“禁”读jīn。
四、教学案例
体会愉悦感受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
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
谷的叮咚声。多美呀!
41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
读这四个比喻
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
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
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
自己的独特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
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
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2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五、相关链接
叶文玲 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
《
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
命”的宗旨,孜孜
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
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
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
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
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
文集》等多种。其作品
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
国文学
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
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口语交际 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我爱阅读”的有机组成
部分,也是综合
性学习的继续。是对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
请他们谈读书的体会;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书目;做
读书摘
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等项活动的一次综合展示与交流。也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所
获得的读写知识和能力
的一次迁移,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
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
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
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
作
的要求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能够使用大多数同学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的资
料,
就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还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加以整理,
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
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
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说互评,
互相启发。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在课外关于
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情况。然后选有代表性的在班上汇
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在交
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下来。
本次“口语交际”与“习
作”还可以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结合起来进行,
如,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
访纪要;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
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回顾 拓展一
交流平台
42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
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
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
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
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课内学习和课外
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可先在小组
内,就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
提高;然后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
方法。还可以在小
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
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
用着,激励着
一代又一代人。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
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读书的例子来谈体会。如果学生在
综合性
学习中还搜集了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
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右铭。或者准备一个名言摘抄本,
分类摘记一些
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参加展示。
(2)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
赠韦左丞
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代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
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再想读
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
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
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诵
心惟,
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
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
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
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
借鉴的作用。
展示台
这次
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汇报自己这一阶段的学
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
交际”和“习作
”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用更多的形式,如,
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
,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43
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
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
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
。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
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订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
活动。班里建
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总之,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持久地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在班级形
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第二组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
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
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
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
到家乡的惆怅;《秋思》
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
打仗的南
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
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
花雨》写作
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
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
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
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
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
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
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
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
人物美
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
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
44 <
/p>
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
br>的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
语言积
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
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
时。
5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深深的
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
词,都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
慨仕途多险,前途未
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
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
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
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
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
不禁勾
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
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
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
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
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
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
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
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
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
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
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
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
时候就开始了,
45
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
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
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
增多,
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
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
活动和行动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
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
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
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
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
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平平叙
事,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
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
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
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
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
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
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
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
悠长思念
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
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
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
诗人铺纸执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
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
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
动情态的描写,使我
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
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
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
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
并不确切的“恐”,
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只
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
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
首极本色、极平淡,
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
精到
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
古来有之。如江夔
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
羹、
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
46
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
否则怎会“意
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
br>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
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
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
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
暖、宁静,是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
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
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
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
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
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
更”气候上
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
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
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
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
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
于清丽自然之中又
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
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
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
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采桑子·芭
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
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
,增强对祖国语
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
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
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
,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7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
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
抒情,《
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
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
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
例,学习理解
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
br>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
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
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
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
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
洲仅是一江之隔,而
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
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
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
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
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
意之时,引
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
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
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
到故园
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
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
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
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默写。
6.可以引导学
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
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
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
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
生自学,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
或分析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
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
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
iàn;“万重山”和“意
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
ēng。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48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
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
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
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
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
起作者的乡愁呢?
片段二:
巧妙点拨,体会情感
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
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这首
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
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
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
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
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
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
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
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
的说了。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
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
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
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
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
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
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
家乡之
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
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
五、相关链接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
临
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
江苏南京市)任
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
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
,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
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
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
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
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
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其诗遒
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
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
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
,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
49
世称“张水部”或
“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
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
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
伽
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
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
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
集》。
6 梅花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梅花经霜傲放,被
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
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
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
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
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
关。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外祖父爱梅花,在
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
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
,外祖父对祖
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课文重点
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
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
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
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
融于一体,梅花
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
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词句解析。
(1)对课题、句子的理解。
①梅花魂。
这篇课文的题
目是《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
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
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②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
在飞花
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的诗句,意思是:一
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
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
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
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5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组
1 窃读记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4* 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回顾 拓展一
第二组
5
古诗词三首
6 梅花魂
7* 桂花雨
8* 小桥流水人家
口语交际 习作二
回顾 拓展二
第三组
9 鲸
10* 松鼠
11 新型玻璃
12* 假如没有灰尘
口语交际 习作三
回顾 拓展三
第四组
13
钓鱼的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 落花生
16* 珍珠鸟
口语交际 习作四
回顾
拓展四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第六组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8* 慈母情深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 学 会 看 病
口语交际 习作六
回顾 拓展六
第七组
21 圆明园的毁灭
22 狼牙山五壮士
23* 难忘的一课
24* 最后一分钟
口语交际 习作七
回顾 拓展七
第八组
25 七律· 长征
26 开国大典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8* 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
习作八
回顾 拓展八
1
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依据编写的,供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低中年级教材特色
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从
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一些改进。
为了帮助老
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
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
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
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
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
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
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
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
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
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
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
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
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
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2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
br>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
有“展示台”
“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
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
“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
篇选
读课文,总共36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
培
养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
课文和略
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
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
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
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
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
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
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
文以外的其他部分
(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生
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
本
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
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3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
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
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
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
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
会,如,月是故乡明,生
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
泽东,这
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有的
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
习一些基本的
说明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
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
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
还有提示
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
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
,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
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
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
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
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
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
香港上空冉冉
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
br> 4
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
华儿女奋力抗
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
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
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
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
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
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
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
毛泽东作为领袖的
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
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
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略读
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
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主要体
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就用了采访记的形式
,通过著名学者回忆自
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
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
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
习、拓展、交流,
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
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部
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
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
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
展中的“交流平台”里让学
5
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
晰的线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
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先布置。例如,在第三
组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
绍一种商品,教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生
在课后阅读
说明书。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
料,学习整
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
集文字
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
作”中,引导学生在
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
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
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
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
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
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
能力。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震
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
透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
国大典》,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
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
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本册教材中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
教学功能,教师要
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以香
港回归为题材的诗歌《最后一分钟》,
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
糕透了”》《学会看病》。
6
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
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第
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
忠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有
采访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
对联、笑话、
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实际,
本册教材习题不再采用第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也取消了提示语。但是,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
教材的导学
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
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
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
找出外貌、
语言描写,仔细体会。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
句的特点;
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
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
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思
考·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
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
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
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
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
作。
7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
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
指导,增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在“口语交际·习作
”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
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
,有先说后写的,有
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
度,
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
留
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最后,从本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分作“口语交际·习作”和“
回顾·拓
展”两个板块。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个栏目是低、中年
级“我的发
现”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
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
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
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仅供教师
教学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
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其编排方式和四
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
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
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发。
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
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
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
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
式。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遨游汉字王国”
这个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接着提出
8
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按两
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一
板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第二板块引导学生开
展阅读、搜集
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并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出力。
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干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体现“下要保底”的
编写思
想;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办展览、办手抄报、开
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
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建议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探究
活动。其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
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
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
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第一、第五单元,充
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
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从课文的选编、“思考·练习”
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
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如,读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商品说明书
读一读,看
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单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本册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持“资料袋
”“阅读链接”两个栏目外,
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
阅读量;教材
还在“回顾·拓展”中增设了“课外书屋”这一新栏目,旨在介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
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
实际,
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
9
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语文
的习惯
。
三、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
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
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
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
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
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
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
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10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
了语文教
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
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
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
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
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
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阶段性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
之间的
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
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
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
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
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
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到
的
,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
面教材中可能也曾
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归
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
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
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
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
字都有
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
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
学要更加放手,
要有别于中年级。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册教材在
正式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
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
11
字典解决。教
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
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
、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
写的字、易混
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
br>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
字质量的
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
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
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
材,进行指导和书写
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
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
读课文
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
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
br>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
基本途径。本
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
在自主的
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12
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教师要注意不
是所有的精
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
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
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
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
个训练的过程,教
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
于
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
训练
,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
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
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
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
式。比
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
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
学习的指导性,
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
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
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
读中联系生活实际
13
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
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
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活体验,入情入境地
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从而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
容
,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
批注等方法,读、
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自主完成
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
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
另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
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
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
人。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
写作的方法。本册要
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一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
阅读
方法。前一项内容安排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
还
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更有表现力。后一项内容安排
在第四组,在“回
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
可以通过上下文来体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
14
可以通过相
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
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
以重视。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
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
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
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
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
是方法上,教师要更
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
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
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
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
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
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在具体的词
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
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
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
上的缺乏。例如,本册教材直接反映自然风景的文章少,教
材在选读中选了《黄果树听瀑》《百泉村(四
章)》两文加以补充。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
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
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
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自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
复习材料,
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15
4.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
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
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
,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也曾经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的观点。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
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
学生推荐一些适
合课外阅读的书。例如,在第三组的“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苏联作
家比安基的科普名著《森林报》
,并推荐了中外其他一些科普名著;在“父母之爱”单元,
则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漫画集《父与子》。
“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都是整本的书,大
都比较轻松活泼,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
生阅读推荐的书,让学生作
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推荐教材中提到的书
籍,也可以
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四)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7次口语
交际,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口语交际融合在整个综合性学
习中。这7次口语交际有的是结合专题
内容,有的是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
话题;有的单元只提供一个话题,有的则提供两三个角
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本册的口语
交际,首次安排了辩论和演讲的形式,教师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
br>本册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又要重视培
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地
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6
要根据
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有话可
说,有话爱说。另外鼓励学
生表达,不要打断学生讲话的思路,引导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
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生口语表达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够准确、不够有条理,教师应该在
这方面加强指导。
例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描述一件物体,讲清楚一件事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内容
的
丰富上和思维的清晰上给学生以指导。在交际中要注意语言美,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要加
以引
导。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要听明白别人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还要就不
理解
的地方向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讨论时,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一个说完
后,另一个再说,不
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3.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平时
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
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
纠正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口
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关注自己表达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中可随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本
册可就听人说话能否把握主要内容,说话能否清楚明
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逐步提高
判断正误、优劣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
17
对于提供多个话题的口语交际,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
商量,选定一
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在<
br>全班汇报、评议。
(五)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共安排了7次,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
元的习作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
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4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
7
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性作文等多个方面。在呈现方式
上,有的是说写合一安
排,有的则分开安排。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
所谓习作意识
,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识,
首先要从培养习作兴趣入手,让
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
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
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
”部分,可以先习作,后
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
写。在教
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
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
趣,引起学生
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
作就是倾吐,是件愉快的事情
。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4次小练笔,老师可
以根据
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
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
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
18
还
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见记在日记中。
2.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
本册要求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梗概,这些习作形式都是首次出
现,有的在教材中
给出例文,有的则没有。这些习作本来没有固定格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为降低
习
作的难度,让学生尽快“上路”,教师可以先行示范。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写这
类文
章的基本要求。例如,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要避免把读后感写
成内容简介;再如,
写梗概,要让学生领悟如何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懂得哪些内容可以
舍弃、哪些内容必须保留。
3.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例如,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
活。一
是在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二是
在生活中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是否也可以写到作文中呢?再如,习作的新意往往来自于
作者对生活观察
的深度和独特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并通过恰当
的语言表达这种独特感受。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
生如实表达。比如,写
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
事情)
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
19
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
实、自
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良好的文风。
本册第二组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
乡”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合理的
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在鼓励学生说真话
的同时,还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引
导。
5.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教学中的
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
互修改中,交流写法,把习作
改得更好;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互相评议,以提高习作
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
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
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有两种呈现方式,对第一种结合课文学习安排
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方式大致和前几册教材相同;对后一种独立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则要加强研究
,
调整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遨游汉字王国”采用的是任务驱
动型的编排方式,即在导语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
、商量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在活
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只供师生参考,“阅读材
料”也是给学生一
些例子,方便他们寻找相关的材料。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查等
作
用,对活动的方式、方法则可以更放手。
20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
外完成,例如“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
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
、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
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只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才
能避免课
堂上无事可做、只好把阅读材料当成课文来教的情况。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由于各地、各校、各班的学习资源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
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
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对
“阅读材料”则可以比较放手;对于学习资源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
仔细学习
“阅读材料”,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教师要尽量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将与本册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品种
介绍如下:教
师教学用书、教学挂图、教学朗读录音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同步阅读、钢笔字教材、
毛笔字仿影教材、语文同步练习、同步解析与测评、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
生用)
、小学生字词句手册、寒暑假作业。教师在使用本册教材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
难或意见、建议,可以
来信或访问人教网小学语文栏目(网址:yu),
与教材编写者共同探讨、交流。
本册教师用
书由韩中凌、丛智芳、吴秀玲、王燕骅、沈大安、傅开国、刘春林、王泽
斌、冯发柱、刘文芬编写,崔峦
二审,韩绍祥终审。责任编辑是王贺玲。
第一组
21
冰心说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
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
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
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
,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都紧密
地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
热爱与
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
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
其乐无穷;提出
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长生果”》通过
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
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学生自识字
以来一直在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
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
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
,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
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
的习惯,
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
的书”的具体实践。
配合本组专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
在“语文园地
”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
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搜集名
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
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
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
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
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
与活动结合
22
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
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
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一个语文教师若能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则功莫大
焉。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
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1-2课时。1窃读记
1 窃读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
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
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
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
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
劳苦,
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
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
晚上依依不舍离
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
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
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
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
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
着读的惊喜;“就像在
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
借口,
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辩。在“窃读”这种氛围中,
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
的心情变化,
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
br>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
到里边来
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
书的如饥似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
的渴望;二是在阅
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
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
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
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
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
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
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3
这句话是课文
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
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
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
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
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
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
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
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
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
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
辘辘,却在
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
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
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
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
的人。
(2)对词语的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
只读不买的窃
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
惹人讨厌的,每当感
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
苦读中,也幻想着
能够有钱;要求不高,只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
求
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难以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
饥饿、
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
受到感染
。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
准确
生动。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24
2.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
方法,可以采取
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
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
交织的复杂
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然后,引
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
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
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
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
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
阅读,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
3.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
读。文章虽没有曲折的情节,可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入情
入境地
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
满足……
这篇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
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
4.教师要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
读dì;“踮起脚尖”
中的“踮”读diǎn;“暂时”中的“暂”读zàn;有一些字的笔画较多,如
,“饿”“惧”
“檐”“酸”“撑”,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画较多,但是
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
5.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
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仔
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并抄写下来。
6.要让学生充分
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
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
累。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
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
言;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有哪些种
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
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
卡,为后面“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品味窃读的滋味
师:作者说“我很快乐,也很惧
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滋味好受吗?请结合
你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
会。
生:我从作者的动作中体会到窃读是快乐的。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
踮起
脚尖,从大人腋下挤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都说明了她
特别想读到这本书。
能读到自己这么喜欢的书,当然是快乐的。我在读到自己盼望已久的
书时,就特别快乐。
生:我从这些动作中倒觉得窃读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她要一直站着,站得腿都酸了,
脚也麻了。
25
师:同学们从同样的语句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就应该这样读书。窃读
的滋味还有哪
些?
生:还有她放学后就来了,一直读了两个多钟头,多饿呀。
生:
我也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她还一直提心吊胆。你看,她要把自己
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
身边,假装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万一那个人很烦,该多尴尬
呀!还要察颜观色,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
才读完。
生:还有,虽然下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可她也不能专心读书,还要
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多累呀!
师:是啊,又忧又惧,又累又饿,这种窃读的滋味真是令人难
以忍受。可作者还是乐
此不疲,快乐又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一找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
把书放回书
架。”作者明明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她从书中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
和智慧,心里非常高兴。我
觉得这就是她感到快乐的源泉。
师:是呀,这种精神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所以她说“脚站得有
些麻木,但我
却浑身轻松。”
生:“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她的老
师说读书能使人成长,
那么作者在窃读时读了那么多书,我觉得她会比自己的同学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师:是的,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
从你们的
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
就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片段二:
感悟写法
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生:我喜欢第2
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用引号引起来的,也有直接写出
来的,而且这一段就写了回想、安心
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这几种心情都因为她太
渴望继续读完那本书了。
师:你注意到了
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确,这种种心情的变换皆源于对读书
的渴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师:知道他为什么把心里想的读得这么慢吗?
生:因为作者是在心里想,有点像自言自语,是边走边回忆。
师:体会得好!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这段。
生:我特别喜欢第3自然段。读后就仿佛看见了一个
小女孩奋力从大人中间挤进店里,
瞪大眼睛在书丛中寻找,一遍又一遍,终于惊喜地找到那本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你看作者匆忙地“跨进店门”,因为人多个矮“踮起脚尖”,
灵活地“从大人
的腋下挤过去”,把短发弄乱也没关系,一直“挤到里边”。为了读书着
实做了一番拼搏。
师
:说得多好!你们都注意到了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了小女孩身上那
种强烈的求知欲。请把
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26
生:我最喜欢这
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
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太形象了,
狼饿了就会大口大口吃个不停;而作者终于找到了自
己喜爱的书,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不停地读下
去,对文字像狼对食物一样贪婪。
师:多么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呀!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
把你找出来的语
段读给大家听。
片段三:
体会窃读的意义
师:鲁迅笔下
的迂腐文人孔乙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
“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
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
生:我觉得应该算吧。因为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像
我这样常常光顾
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生:我觉得不算偷,虽然作者收获了很多,但书店并没有损失什么。
生:那她为什么还要隐藏起来,感到惧怕不安呢?
生:因为有些书店里服务的人对没有钱买书
的顾客不欢迎。而作者只是一个真正爱读
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并没有偷书店的什么。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而实际上她和其他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
说:“但我偷窃了什
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
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
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
含着作者的辛酸。
五、相关链接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
音于191
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
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
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
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
任《世界日报》记者。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
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
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1948
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
辑。1953主编《联合报》
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
67年创办《纯文
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
,
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的创作是
丰厚的。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
《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
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
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
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
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林海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
文等,
散见于台湾报刊。
拓展阅读
窃读记(节选)
林海音
27
林海音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一个好办法:临来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
板
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
掏出
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
生皮便雪花样地飞落
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
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我曾抄录下来,贴在
床头,伤心地一
遍遍读着。小诗说: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穷人有好多苦痛,
富人永远没有尝过。
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
他脸上老是有菜色,
28
至少那天是没有吃过东西──
他对着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着这个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这么饿着,想着,这样一个便士也没有。
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我
不再去书店,许多次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
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
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
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
终
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份量!
受了前次的教训
,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窜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
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
,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中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
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
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
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
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走一
样
,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
人这样多,他们把
书买光了。
29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
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
经剩了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地
下沉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
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
到我面前:“请
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
开了。那情感,
使我的眼久久不能落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的亮了起来,我才觉出我站
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
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
找寻那耳朵上架铅笔的
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
看完了,
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
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
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送进嘴里,忽然想
起有一次国
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
的小学生。他们
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
30
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
今贯通、文理贯通
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
使
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
幽默
、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
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
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为口语交际、
习作打好基础,逐
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
来,我们就
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
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
苗交流读课外读
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
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
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
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
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
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
才,才能
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
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
“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
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
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
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
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
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
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
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三、教学建议
31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
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
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
或模拟采
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
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
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
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
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
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
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要注意
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
“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
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
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
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
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
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
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
阅读,
以促进习作的提高;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
苗苗与
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
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
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
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
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
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
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
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
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就
本文还可做一些
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
访谈记录。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
,“小
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
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
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
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
才的内容。
四、教学案例
“闲书”不闲
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
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
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
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
演义》《彭公案》《济公传》
《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
“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
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
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32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
,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
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
,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
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
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
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
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
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
师也特别喜欢
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
br>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师:看来,“闲书”不闲,著
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
阅读吧!
五、相关链接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
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
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
语文。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
大学
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
下
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
恭达罗》、《五卷书》、
《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
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
小说,也是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
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
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
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
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
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
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
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
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
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
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
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
主题。
33
《古文观止》 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
散文发展的
大体轮廓。
拓展阅读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季羡林我虽然对正课不
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
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
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
口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
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
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等
旧小说,《红
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
br>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
一丢,嘴
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
山背后,或者
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
br>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
瓜烂熟,
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
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
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手指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
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
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
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
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
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每次
回忆起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
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
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
34
走过那
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
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
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
前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
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
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
无限的幸福与快乐。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
茫的大海上以书
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
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
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
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
遍地读
”。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
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
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
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
,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
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
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
通过层层递进的
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
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
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
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
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
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
累;三是
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
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
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
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
却不会生厌,反而有
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
新,
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
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
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
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
35
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
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
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
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
就读。由前面的“你喜
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
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
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
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
一本书。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
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
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
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
自己的东西。
(2)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
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
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
、一趟、
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
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安排一次“以书为侣,其乐无穷”的活动: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
界旅行,
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
的选择和理由,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本文是一篇说
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初读全文,重点交流对主要
内容的把握,作者走遍天下以书为侣的理由和方法。然
后再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
(2)“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3)
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
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要以作者的假
设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
,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
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
,自己的回答是愿意
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
不管
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层层递进的假
设
中,一步步表明观点。还可以让学生在本文中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用于指导课外阅读。
4.要注重有感
情的朗读。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
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
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
36
假设的提问,所
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
以毋庸置疑的感觉。“这有什么
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
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作者设想的“你”
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
5.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除通
篇都用的假
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
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
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
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
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
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
收获和精神享受。
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还要让学
生仔细品味、欣赏,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
目的。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以对比、夸张和想象,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
眼
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
边读边画一画书都
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法,然后结合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并有感情地朗读,愿意背诵的还可
以背诵下来。
6.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的字形。如,“豫”的左边是“予”不是“矛”,“零”
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画较多的字,可
采用熟
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7.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以书为伴的乐趣,明白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后,可相机组
织学生
进行综合性学习。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反复读,每一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看有什么新
的收获,还可以做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
和“展示台”做
好准备。
四、教学案例
片段:
领悟表达方法
师: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的?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说总能从一本书
中发现新东西,不管看过多少遍。我一本书读两遍的时候都
很少,也应该像作者一样从不同角度反复读书
,有新的收获。
生:我感到作者特别喜爱书,而且会阅读。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作者对书
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
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
文)我觉得作者通过一个假设的情境,而且用了非常确切的比喻,
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师:那么哪些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书比喻为家。提到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
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
开,写出了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像回到自己温
暖的家。
37
生: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喜爱之情,还说明家从不
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
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师:看来同学们体会到了这个比
喻的生动与贴切。正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子自知”。还有哪些比喻让你印象深刻呢?
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孤单寂寞时的陪伴,在你难过时总能给你安慰,
还能给你快乐,
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这个比喻太好了!
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
去就去的故地。这种比喻还是我第一次读到。随时
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
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这个比
喻真形象。
师:体会得不错。希望大家别冷落了自己喜爱的书,经常故地重游。
生:还有,作者将书看作
伴侣。《走遍天下书为侣》,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
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更能
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师:的确,一本好书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还有慰藉;不仅能让你深思,还能
给你启
示。好书,是智者,是良师,是诤友,也是伴侣。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
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
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
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
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生: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生: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生: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
生:读书,就是自由的梦。
生: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
师:老师也送大家一句,“爱书吧,它是你飞翔
的翅膀”。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喜欢
的段落背诵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
要的片段摘
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
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
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
。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
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
感来。
三、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
的
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
言要简明扼要,具
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
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8
四、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
画,把书中的
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
br>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
章的看法
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五、书签式。平时读
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
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
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
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六、卡片
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
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
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
的特点。
4* 我的“长生果”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
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
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作者满含深情地
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
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
养成做
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
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
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
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
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
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
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
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
的一大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
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然后以一连串美好的影像──蜂蝶飞过花
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
的美好。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
动传神,
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
成长。尤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
明。在行文中
,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
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
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
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选编这篇课
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
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
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
综合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
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39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
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
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
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
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
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意思是读书
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
,不
得已而为之。
③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
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
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
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
挥了作用。
真实
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
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
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
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鉴,镜子。“模仿”,仿
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
后悟出的道
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2)对词语的理解。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文中指看画片时非常有兴趣。
天长日久:形容长久。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
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
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文中指作者读书进
入意境,产生许多联想。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
心情。
牵肠挂肚: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40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文为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
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按阅读提
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
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
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同小组
的同学交流体会。最
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适当迁移运用。
2.教师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酷爱读
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
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
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
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
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
感到那样的愉悦。
3.对作者悟到的道理,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来加以体会:一个
是
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才
能打
动人心,获得成功。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文的体验来理解。理解体验后,更重
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
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
借鉴运用等。
4.文中有大量生动的比喻和运用恰当的成语,要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并适当进行积累。
5.
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恰似”“如饥似渴”中的“似”读sì,“似的”中
的“似”读shì,
“美差”中的“差”读chāi,“差不多”中的“差”读chà,“奔向那
里”中的“奔”读bèn,
“沉甸甸”中的叠词要读一声,“全班之冠”中的“冠”读guàn,
“分外”中的“分”读fèn,“
禁不住”中的“禁”读jīn。
四、教学案例
体会愉悦感受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
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
谷的叮咚声。多美呀!
41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
读这四个比喻
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
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
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
自己的独特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
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
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2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五、相关链接
叶文玲 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
《
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
命”的宗旨,孜孜
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
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
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
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
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
文集》等多种。其作品
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
国文学
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
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口语交际 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我爱阅读”的有机组成
部分,也是综合
性学习的继续。是对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
请他们谈读书的体会;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书目;做
读书摘
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等项活动的一次综合展示与交流。也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所
获得的读写知识和能力
的一次迁移,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
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
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
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
作
的要求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能够使用大多数同学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的资
料,
就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还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加以整理,
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
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
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说互评,
互相启发。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在课外关于
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情况。然后选有代表性的在班上汇
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在交
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下来。
本次“口语交际”与“习
作”还可以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结合起来进行,
如,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
访纪要;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
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回顾 拓展一
交流平台
42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
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
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
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
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课内学习和课外
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可先在小组
内,就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
提高;然后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
方法。还可以在小
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
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
用着,激励着
一代又一代人。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
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读书的例子来谈体会。如果学生在
综合性
学习中还搜集了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
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右铭。或者准备一个名言摘抄本,
分类摘记一些
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参加展示。
(2)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
赠韦左丞
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代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
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再想读
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
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
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诵
心惟,
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
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
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
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
借鉴的作用。
展示台
这次
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汇报自己这一阶段的学
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
交际”和“习作
”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用更多的形式,如,
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
,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43
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
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
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
。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
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订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
活动。班里建
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总之,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持久地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在班级形
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第二组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
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
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
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
到家乡的惆怅;《秋思》
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
打仗的南
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
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
花雨》写作
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
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
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
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
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
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
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
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
人物美
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
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
44 <
/p>
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
br>的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
语言积
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
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
时。
5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深深的
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
词,都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
慨仕途多险,前途未
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
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
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
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
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
不禁勾
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
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
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
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
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
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
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
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
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
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
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
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
时候就开始了,
45
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
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
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
增多,
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
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
活动和行动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
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
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
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
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
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平平叙
事,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
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
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
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
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
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
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
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
悠长思念
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
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
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
诗人铺纸执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
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
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
动情态的描写,使我
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
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
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
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
并不确切的“恐”,
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只
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
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
首极本色、极平淡,
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
精到
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
古来有之。如江夔
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
羹、
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
46
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
否则怎会“意
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
br>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
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
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
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
暖、宁静,是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
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
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
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
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
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
更”气候上
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
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
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
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
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
于清丽自然之中又
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
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
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
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采桑子·芭
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
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
,增强对祖国语
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
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
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
,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7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
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
抒情,《
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
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
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
例,学习理解
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
br>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
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
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
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
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
洲仅是一江之隔,而
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
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
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
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
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
意之时,引
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
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
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
到故园
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
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
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
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默写。
6.可以引导学
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
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
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
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
生自学,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
或分析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
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
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
iàn;“万重山”和“意
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
ēng。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48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
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
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
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
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
起作者的乡愁呢?
片段二:
巧妙点拨,体会情感
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
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这首
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
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
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
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
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
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
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
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
的说了。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
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
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
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
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
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
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
家乡之
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
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
五、相关链接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
临
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
江苏南京市)任
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
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
,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
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
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
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
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
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其诗遒
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
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
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
,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
49
世称“张水部”或
“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
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
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
伽
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
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
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
集》。
6 梅花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梅花经霜傲放,被
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
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
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
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
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
关。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外祖父爱梅花,在
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
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
,外祖父对祖
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课文重点
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
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
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
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
融于一体,梅花
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
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词句解析。
(1)对课题、句子的理解。
①梅花魂。
这篇课文的题
目是《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
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
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②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
在飞花
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的诗句,意思是:一
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
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
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
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