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1~8单元复习资料

玛丽莲梦兔
765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4: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公关礼仪培训-移动客户经理


五年级语文课文重点知识汇总
一~三单元
1、《窃读记》
1课文 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
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 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
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 爱和对知
识的渴望。
2理解句子
①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比喻句: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
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我”渴望读书, 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窃:在本文中指“只读不买” 。快乐:读到喜爱的书,收获了知识 与智慧。
惧怕: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
沉迷,书外 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
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
了。”其实,我的 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对比:发愁的表情和
快乐的内心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 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
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 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
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 写出了此时的
“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
感、充 实感。窃读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


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
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人的灵魂。一个
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⑥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
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 到里边来了。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
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迫切心情。
2、《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 面的大缸,
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 《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
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 读物时,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 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
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 文理贯通”。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
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
绿林好汉: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对阅读的感受吗?
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走遍天下书为侣》
1《走遍天下书为侣》将书比喻为家、故地、另一个人、朋友、伴侣,表达了
1


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收获和精神享受。
2作者选择一 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作者认为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就
像自己的家,是自己的伴侣,是一处随时想 去就去的故地,就像与自己同行
的另一个人,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中发现新东西。
《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
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A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的思念和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的思想感情。

B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秋思》全诗的大 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
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 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
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 br>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A全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B“秋风”给人的感觉是萧条、凄凉, 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
落和思乡怀亲的心情。
3《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 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
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 ,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
寒风 朔雪之声的。
A这首词叙写了戍边打仗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夜不成寐,
抒发 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B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将士深夜羁旅野外,离家乡远,行军艰难,下阙写< br>将士夜不成寐、思念家乡。
4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思乡之情,《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 》是叙事
抒情,《长相思》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王安石的乡愁
是融于满 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


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梅花魂》
1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
直接表达这种感情: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
②因年龄大 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间接表达这种感情:①
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②临走送我墨梅图。③到船上送我带着梅
花的手绢等。
2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 坚强不屈的品格,实质上表达了外祖
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种写 法的好
处是:深化主题,突出中心。
3“梅花魂”中“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 神。梅花的精神就是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
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中的诗句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唐代王维《山中送别》
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
《鲸》
1《鲸》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
方面的知识。
2说明方法: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
是鲸。(作比较)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
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
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 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
2


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
法。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
股水柱,就像花园里 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的
说明方法,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水柱比喻成“花园 里的喷泉”。
《新型玻璃》中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
易破 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调
节室内光线,起着“自动窗帘”的 作用(打比方);吸热玻璃,阻挡强光和冷
空气,使室内冬暖夏凉;吃音玻璃,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 弱(举例子、
列数字)。
课内阅读练习题
一、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 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
己温暖而亲切的家,就像和一个知心的朋友交谈。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倾心交谈的知己。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坛陈年佳酿,也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令人心动的旋律,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人上奇遇。
首先我会思考 ,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 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
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 br>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
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 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2、“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

写在横线上。(1)思考理解;(2)续编品味;(3)再读发现;(4)列单总结;
(5)想象作 者。 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边读边理
解,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想象。)从作 者的读书方法中体会到:一本书从不同
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反复阅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所谓 :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
父的动作描写中可 以体会到:外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2、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
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 梅图。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4、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 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
(作比较)等说明方法。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鲸的体形庞大 );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重 )。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
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
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 )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
就是鲸。( 作比较 )
列数字:最大的蓝鲸,长达33.5米,体重195吨。
3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安然无恙 和 藕断丝连 这两个词形象
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夹丝网防盗玻璃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
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3、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吧。
答:我的感受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我们更应努力学习,长大发明更 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5、6单元重点知识汇总
1、《钓鱼的启示》给我们的 启示是:“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 气
和力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联系实
际谈对 这句话的理解:判断道德的对与错很简单,但是要严格遵守道
德规范,就要放弃个人利益,这却很难做到 。如文中让我放掉不该钓
的大鲈鱼,我却极不情愿。又如生活中明知不该闯红灯却要闯。
2、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
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中,“鱼”不是 指真正的鱼,表示特殊
含义,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
至是 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好处的事。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
诱惑人的“鱼”,比如考试时老师多给了 分数,是主动找老师改掉分
数,还是为了虚荣隐瞒事实?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去归还,
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没有车辆通过、周围没有交警


叔叔,是冲过去,还是等……这些道德难题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正确
抉择。
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
剧家)
4、《通 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了小时候,“我”随父亲登上塔顶,
看到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 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
上面临挑战的时候,父亲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
感和勇气,获得成功。从中感悟到: 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有很多,当
一条路走不通时,不要灰心,要有勇气和信心,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br>另辟蹊径,就会获得成功。
5、《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 说
家、散文家。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全文按事情发展的
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 课文的
重点部分,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特点,赞美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
品格。
6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
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 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
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
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А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В这段话运用了对比
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写出花生的朴实无华、默
默、无 私奉献。
4


7、《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 赖”
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感悟到: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
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 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8、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甲骨
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国汉字传说是仓颉
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 字的笔画。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山川,
草木等的形态或动态,创造了汉字。在这之前,古人曾发 明使用过结
绳记事,物语进行表达交流。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9、 《 地震中的父与子》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外貌、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不
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 br>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
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
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 了
对父亲多么信赖。
10、《
慈母情深》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的是贫穷辛劳 的母亲不
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让我们
感受到母爱的 伟大。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七八岁
时写了第一首诗 ,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
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 意洋洋”,而对
“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
七八岁 就会写诗这件事,并不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注
意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 的出发点——爱。


“我很幸运”是因为: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时常鼓励我,激 励我满
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时常警告我,提醒我,使我不
走向歧途。这两种爱 同时存在,自己才能健康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 br>刮倒。”“哪一股风”指母亲的赞扬声或父亲的批评声。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面对生活,我时刻保 持头脑的清醒,不会因赞扬而骄傲自满,
不思进取,也不因批评而垂头丧气,丧失信心。
多 年后,我成功的因素有:1〉母亲的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
进;2〉父亲的严厉、严格要求,使自 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
脑;3〉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两种
爱的平衡。
12、《学会看病》讲述的是儿子感冒,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看
病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
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目 光长远,是多么睿智。
一、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得意;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急切、
委屈、难受、乞 求,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
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 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把钓到的
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 br>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物或事,如金钱、名
誉、地位、方便、好处。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
各是什么意思?
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5


3、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
践起来却很难”。
二、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
1、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
表) ,却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
2、对父亲的话理解的是: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 苹果那样把新鲜、
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显露,这种品格的
确 可贵。
3、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
4、作者 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
5、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答: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邮递员、医生、老师。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把“他挖了8个 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
时”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罗列时间能说明父亲挖掘时间长而艰难,更体现了
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 难之大。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
话是 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
决不放弃,更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3、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
你(我)在一起” ,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
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4、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不
顾生命危险,坚定执着,决 不放弃,用行动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


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在 灾难面前沉着冷静鼓励同学,获
救时先人后己让同学先出去。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 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
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答:还表现了群众、同学之间的关爱。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爱
满人间。

十一、阅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10、11、16、17自然
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
极了”,“糟糕透了”;“精 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
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 股风刮倒。我
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
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
地向前驶去。

1、从文中划出一处比喻句,用横线划出。

文中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比喻成两股风 。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3、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 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
指的是母亲的鼓励。

4、文中说:“但是仅仅有 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 br>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表扬、肯定,很容易让人骄傲自满,不
思进取,迷失方向。

5、母亲对“我”的爱是慈祥、鼓励的爱。父亲对我的爱是严厉,严格
的爱。

6、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8、母亲和父亲的评价虽然相差太远,但还是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
6


点就是爱。

9、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当母亲说“精彩极了”时, 她可能在想:
儿子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好,但我更应该鼓励他,让他进步。当父亲说“糟
糕透了” 时,他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差,但看他骄傲的样子,
也为了让他有更大的进步,应给与否定。< br>
10、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当他取得成就后,
他可能会对 母亲说:“妈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没有你就没
有我今天的成就”;也可能会对父亲说:“爸 爸,感谢您对我严厉的批评,
有了您的批评我才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这样出色”。

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知识要点
21、《圆明园的毁灭》
1.课文首先介绍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接着介绍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风格 各异的建筑风格、收藏文
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
本文(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激发人们(不 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2.词句解析: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
大,无法计算。 < br>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
小园。“拱”,环绕。 “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
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 圆明园周围”描绘出圆
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
“玲珑剔透”,形容器 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3.文中有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的句子——⑴圆明园在
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⑵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
馆、艺术馆。⑶“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
了一片灰烬”。抓住黑色关 键词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
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 的过去的。
4. 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115页第3-4段: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
煌 的殿堂,也有 玲珑剔透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
街”,也有象征着 田园风光 的山乡村野。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 。

这两段运用了 排比、比喻 的修辞方法。我能仿写其中一种写一个句
子。

排比:下课了 ,操场上洋溢着全校师生的欢声笑语,有打篮球的,
也有踢足球的;有跳绳的,也有打羽毛球的;有跳高 的,也有赛跑的……

比喻:树上的柿子成熟了,像一个个红灯笼。
3.仿照下文,试着写一写。
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 潺流水
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我仿佛来到了热闹的买卖街,看到店铺里的商品
琳琅满目、应有尽 有,听到了店家和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闻到了饭馆
里饭菜的香味。我仿佛来到了如梦如幻的蓬莱瑶台, 看到了云雾缭绕的
亭台楼阁,听到了不绝于耳的动人仙乐,闻到了阵阵扑鼻的花香。

5.第4自然段的段落方式是(总——分——总)。
6、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 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
日的辉煌?圆明园昔日越辉煌,越反衬出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以及中国< br>曾经饱受的屈辱,更能激发读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之情。
22、《狼牙山五壮士》
区别:战士 壮士 战士:普通士兵,军人。
7


壮士:具有为了正义事业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的战士,具有歌颂意味。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接受任务 (略)——诱敌痛击(详)——
引上绝路( 略)——顶峰歼敌(详)——跳下悬崖(详)五部分内容。表现了(五
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 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 某部七连六班的五
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
狼 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3.词句解析。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 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文中指班长马宝玉说的一声“走”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 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
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 班长态度之坚定、
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
我 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
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 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
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
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 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这是一句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 非常迅猛,
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
英雄气概 。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 五壮士跳崖时呼喊时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
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


地 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
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 br>④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
,全神贯注
... .
地瞄准敌人
射击。
加点的词语充分表现了两个小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消灭敌人的决心。
4 .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119页第4段

①“居高临下”的意思是: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山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

②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顶峰歼敌 。

③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壮士们仇恨敌人、不怕
牺牲的精神。

④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
(缩句)山坡上传来叫声。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留在了山路上。

23* 《难忘的一课》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 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
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 祖国文字的动人情
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
热 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24* 《最后一分钟》
1.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 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
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 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
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2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 香港现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
8


25、《七律·长 征》
1.课文内容: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 写下的一首诗,生动地概
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
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 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
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 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
斗质。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
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2.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 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
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 翻腾着
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
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
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 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 夺泸
定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
开朗,个个笑 逐颜开。
4.理解:(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高度概
括出 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不怕”表现出红
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 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更能表现出
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2)颔联承接“千山” 。用“逶迤”和
“磅礴”的夸张手法表现山的连续不断、高大险峻,用“细浪”和“泥丸”
的比 喻手法表现红军眼中的山之渺小,显出红军的伟大。(3)颈联承接“万
水”。一“暖”一“寒”,既写 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
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 现了夺取泸定
桥的惊险悲壮,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4)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最
后以 “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


了长征的彻 底胜利。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
数,水无数,隐含着长征历尽千难万险。
26、《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文中的“54门”:代表当时统计的全国54个民族;
“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了28年。
2.本文记叙了1949年1 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
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 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3.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 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
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
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
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4.理解句子:
①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 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
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当家作了主人。
②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
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 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迎来 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
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 正合民意。
③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
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9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
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
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
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④文中“这庄严的 宣告”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⑤毛主席在 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
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 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
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⑥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 征着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5.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
..
会场。(表现出人们
急切、激动的心情。)
(2)三十 万人的目光一齐
..
投向主席台。(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
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 爱。)
(3)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个比喻句,用人的海洋比喻人数众多的天安门广场;用海上的
波浪,比喻翻动的红旗。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文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无比悲伤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
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无 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
的襟怀)。


忠骨——忠臣的遗骨。文中指毛岸英的遗体。
何须——为什么,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用战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
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 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
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 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
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六位亲人:
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杨开慧、毛楚雄。
28* 毛泽东在花山
课文 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的几件事,表现了
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 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
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日积月累:《卜算子.咏梅》:
诗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
崖已结下百丈坚冰,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虽艳俏却不同桃
李争春,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 。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
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10


五年级语文课文重点知识汇总
一~三单元
1、《窃读记》
1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
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 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
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 读书的热爱和对知
识的渴望。
2理解句子
①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比喻句: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
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我”渴望读书, 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窃:在本文中指“只读不买” 。快乐:读到喜爱的书,收获了知识 与智慧。
惧怕: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
沉迷,书外 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
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
了。”其实,我的 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对比:发愁的表情和
快乐的内心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 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
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 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
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 写出了此时的
“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
感、充 实感。窃读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


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
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人的灵魂。一个
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⑥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
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 到里边来了。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
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迫切心情。
2、《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 面的大缸,
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 《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
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 读物时,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 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
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 文理贯通”。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
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
绿林好汉: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对阅读的感受吗?
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走遍天下书为侣》
1《走遍天下书为侣》将书比喻为家、故地、另一个人、朋友、伴侣,表达了
1


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收获和精神享受。
2作者选择一 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作者认为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就
像自己的家,是自己的伴侣,是一处随时想 去就去的故地,就像与自己同行
的另一个人,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中发现新东西。
《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
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A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的思念和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的思想感情。

B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秋思》全诗的大 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
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 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
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 br>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A全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B“秋风”给人的感觉是萧条、凄凉, 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
落和思乡怀亲的心情。
3《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 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
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 ,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
寒风 朔雪之声的。
A这首词叙写了戍边打仗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夜不成寐,
抒发 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B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将士深夜羁旅野外,离家乡远,行军艰难,下阙写< br>将士夜不成寐、思念家乡。
4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思乡之情,《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 》是叙事
抒情,《长相思》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王安石的乡愁
是融于满 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


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梅花魂》
1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
直接表达这种感情: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
②因年龄大 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间接表达这种感情:①
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②临走送我墨梅图。③到船上送我带着梅
花的手绢等。
2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 坚强不屈的品格,实质上表达了外祖
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种写 法的好
处是:深化主题,突出中心。
3“梅花魂”中“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 神。梅花的精神就是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
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中的诗句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唐代王维《山中送别》
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
《鲸》
1《鲸》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
方面的知识。
2说明方法: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
是鲸。(作比较)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
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
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 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
2


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
法。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
股水柱,就像花园里 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的
说明方法,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水柱比喻成“花园 里的喷泉”。
《新型玻璃》中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
易破 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调
节室内光线,起着“自动窗帘”的 作用(打比方);吸热玻璃,阻挡强光和冷
空气,使室内冬暖夏凉;吃音玻璃,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 弱(举例子、
列数字)。
课内阅读练习题
一、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 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
己温暖而亲切的家,就像和一个知心的朋友交谈。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倾心交谈的知己。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坛陈年佳酿,也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令人心动的旋律,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人上奇遇。
首先我会思考 ,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 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
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 br>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
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 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2、“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

写在横线上。(1)思考理解;(2)续编品味;(3)再读发现;(4)列单总结;
(5)想象作 者。 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边读边理
解,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想象。)从作 者的读书方法中体会到:一本书从不同
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反复阅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所谓 :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
父的动作描写中可 以体会到:外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2、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
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 梅图。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4、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 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
(作比较)等说明方法。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鲸的体形庞大 );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重 )。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
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
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 )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
就是鲸。( 作比较 )
列数字:最大的蓝鲸,长达33.5米,体重195吨。
3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安然无恙 和 藕断丝连 这两个词形象
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夹丝网防盗玻璃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
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3、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吧。
答:我的感受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我们更应努力学习,长大发明更 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5、6单元重点知识汇总
1、《钓鱼的启示》给我们的 启示是:“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 气
和力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联系实
际谈对 这句话的理解:判断道德的对与错很简单,但是要严格遵守道
德规范,就要放弃个人利益,这却很难做到 。如文中让我放掉不该钓
的大鲈鱼,我却极不情愿。又如生活中明知不该闯红灯却要闯。
2、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
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中,“鱼”不是 指真正的鱼,表示特殊
含义,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
至是 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好处的事。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
诱惑人的“鱼”,比如考试时老师多给了 分数,是主动找老师改掉分
数,还是为了虚荣隐瞒事实?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去归还,
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没有车辆通过、周围没有交警


叔叔,是冲过去,还是等……这些道德难题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正确
抉择。
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
剧家)
4、《通 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了小时候,“我”随父亲登上塔顶,
看到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 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
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
上面临挑战的时候,父亲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
感和勇气,获得成功。从中感悟到: 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有很多,当
一条路走不通时,不要灰心,要有勇气和信心,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br>另辟蹊径,就会获得成功。
5、《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 说
家、散文家。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
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全文按事情发展的
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 课文的
重点部分,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特点,赞美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
品格。
6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
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 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
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
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А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В这段话运用了对比
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写出花生的朴实无华、默
默、无 私奉献。
4


7、《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 赖”
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感悟到: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
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 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8、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甲骨
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国汉字传说是仓颉
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 字的笔画。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山川,
草木等的形态或动态,创造了汉字。在这之前,古人曾发 明使用过结
绳记事,物语进行表达交流。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9、 《 地震中的父与子》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外貌、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不
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 br>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
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
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 了
对父亲多么信赖。
10、《
慈母情深》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的是贫穷辛劳 的母亲不
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让我们
感受到母爱的 伟大。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七八岁
时写了第一首诗 ,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
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 意洋洋”,而对
“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
七八岁 就会写诗这件事,并不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注
意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 的出发点——爱。


“我很幸运”是因为: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时常鼓励我,激 励我满
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时常警告我,提醒我,使我不
走向歧途。这两种爱 同时存在,自己才能健康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 br>刮倒。”“哪一股风”指母亲的赞扬声或父亲的批评声。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面对生活,我时刻保 持头脑的清醒,不会因赞扬而骄傲自满,
不思进取,也不因批评而垂头丧气,丧失信心。
多 年后,我成功的因素有:1〉母亲的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
进;2〉父亲的严厉、严格要求,使自 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
脑;3〉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两种
爱的平衡。
12、《学会看病》讲述的是儿子感冒,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看
病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
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目 光长远,是多么睿智。
一、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得意;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急切、
委屈、难受、乞 求,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
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 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把钓到的
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 br>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物或事,如金钱、名
誉、地位、方便、好处。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
各是什么意思?
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5


3、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
践起来却很难”。
二、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
1、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
表) ,却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
2、对父亲的话理解的是: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 苹果那样把新鲜、
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显露,这种品格的
确 可贵。
3、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
4、作者 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
5、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答: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邮递员、医生、老师。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把“他挖了8个 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
时”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罗列时间能说明父亲挖掘时间长而艰难,更体现了
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 难之大。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
话是 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
决不放弃,更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3、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
你(我)在一起” ,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
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4、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不
顾生命危险,坚定执着,决 不放弃,用行动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


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在 灾难面前沉着冷静鼓励同学,获
救时先人后己让同学先出去。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 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
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答:还表现了群众、同学之间的关爱。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爱
满人间。

十一、阅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10、11、16、17自然
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
极了”,“糟糕透了”;“精 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
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 股风刮倒。我
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
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
地向前驶去。

1、从文中划出一处比喻句,用横线划出。

文中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比喻成两股风 。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3、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 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
指的是母亲的鼓励。

4、文中说:“但是仅仅有 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 br>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表扬、肯定,很容易让人骄傲自满,不
思进取,迷失方向。

5、母亲对“我”的爱是慈祥、鼓励的爱。父亲对我的爱是严厉,严格
的爱。

6、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8、母亲和父亲的评价虽然相差太远,但还是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
6


点就是爱。

9、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当母亲说“精彩极了”时, 她可能在想:
儿子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好,但我更应该鼓励他,让他进步。当父亲说“糟
糕透了” 时,他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差,但看他骄傲的样子,
也为了让他有更大的进步,应给与否定。< br>
10、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当他取得成就后,
他可能会对 母亲说:“妈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没有你就没
有我今天的成就”;也可能会对父亲说:“爸 爸,感谢您对我严厉的批评,
有了您的批评我才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这样出色”。

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知识要点
21、《圆明园的毁灭》
1.课文首先介绍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接着介绍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风格 各异的建筑风格、收藏文
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
本文(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激发人们(不 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2.词句解析: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
大,无法计算。 < br>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
小园。“拱”,环绕。 “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
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 圆明园周围”描绘出圆
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
“玲珑剔透”,形容器 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3.文中有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的句子——⑴圆明园在
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⑵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
馆、艺术馆。⑶“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
了一片灰烬”。抓住黑色关 键词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
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 的过去的。
4. 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115页第3-4段: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
煌 的殿堂,也有 玲珑剔透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
街”,也有象征着 田园风光 的山乡村野。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 。

这两段运用了 排比、比喻 的修辞方法。我能仿写其中一种写一个句
子。

排比:下课了 ,操场上洋溢着全校师生的欢声笑语,有打篮球的,
也有踢足球的;有跳绳的,也有打羽毛球的;有跳高 的,也有赛跑的……

比喻:树上的柿子成熟了,像一个个红灯笼。
3.仿照下文,试着写一写。
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 潺流水
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我仿佛来到了热闹的买卖街,看到店铺里的商品
琳琅满目、应有尽 有,听到了店家和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闻到了饭馆
里饭菜的香味。我仿佛来到了如梦如幻的蓬莱瑶台, 看到了云雾缭绕的
亭台楼阁,听到了不绝于耳的动人仙乐,闻到了阵阵扑鼻的花香。

5.第4自然段的段落方式是(总——分——总)。
6、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 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
日的辉煌?圆明园昔日越辉煌,越反衬出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以及中国< br>曾经饱受的屈辱,更能激发读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之情。
22、《狼牙山五壮士》
区别:战士 壮士 战士:普通士兵,军人。
7


壮士:具有为了正义事业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的战士,具有歌颂意味。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接受任务 (略)——诱敌痛击(详)——
引上绝路( 略)——顶峰歼敌(详)——跳下悬崖(详)五部分内容。表现了(五
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 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 某部七连六班的五
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
狼 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3.词句解析。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 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文中指班长马宝玉说的一声“走”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 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
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 班长态度之坚定、
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
我 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
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 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
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
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 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这是一句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 非常迅猛,
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
英雄气概 。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 五壮士跳崖时呼喊时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
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


地 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
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 br>④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
,全神贯注
... .
地瞄准敌人
射击。
加点的词语充分表现了两个小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消灭敌人的决心。
4 .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119页第4段

①“居高临下”的意思是: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山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

②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顶峰歼敌 。

③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壮士们仇恨敌人、不怕
牺牲的精神。

④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
(缩句)山坡上传来叫声。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留在了山路上。

23* 《难忘的一课》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 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
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 祖国文字的动人情
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
热 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24* 《最后一分钟》
1.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 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
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 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
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2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 香港现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
8


25、《七律·长 征》
1.课文内容: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 写下的一首诗,生动地概
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
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 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
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 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
斗质。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
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2.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 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
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 翻腾着
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
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
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 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 夺泸
定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
开朗,个个笑 逐颜开。
4.理解:(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高度概
括出 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不怕”表现出红
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 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更能表现出
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2)颔联承接“千山” 。用“逶迤”和
“磅礴”的夸张手法表现山的连续不断、高大险峻,用“细浪”和“泥丸”
的比 喻手法表现红军眼中的山之渺小,显出红军的伟大。(3)颈联承接“万
水”。一“暖”一“寒”,既写 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
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 现了夺取泸定
桥的惊险悲壮,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4)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最
后以 “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


了长征的彻 底胜利。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
数,水无数,隐含着长征历尽千难万险。
26、《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文中的“54门”:代表当时统计的全国54个民族;
“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了28年。
2.本文记叙了1949年1 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
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 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3.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 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
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
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
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4.理解句子:
①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 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
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当家作了主人。
②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
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 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迎来 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
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 正合民意。
③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
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9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
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
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
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④文中“这庄严的 宣告”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⑤毛主席在 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
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 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
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⑥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 征着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5.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
..
会场。(表现出人们
急切、激动的心情。)
(2)三十 万人的目光一齐
..
投向主席台。(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
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 爱。)
(3)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个比喻句,用人的海洋比喻人数众多的天安门广场;用海上的
波浪,比喻翻动的红旗。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文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无比悲伤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
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无 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
的襟怀)。


忠骨——忠臣的遗骨。文中指毛岸英的遗体。
何须——为什么,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用战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
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 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
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 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
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六位亲人:
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杨开慧、毛楚雄。
28* 毛泽东在花山
课文 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的几件事,表现了
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 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
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日积月累:《卜算子.咏梅》:
诗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
崖已结下百丈坚冰,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虽艳俏却不同桃
李争春,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 。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
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10

辽宁菊花岛-教育部综合查询网


小学生50字日记-歌颂老师的诗


市场调查问卷范文-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招聘


呼啸山庄英文读后感-河南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河北考试教育院-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上海工商网-网站销售技巧


西南财经天府学院-班务总结


农业招商-福建教育考试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