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情怀的守护与守望
玛丽莲梦兔
533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7: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谦虚的成语-心拼音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两次质量检测引发的对小学文言文起步教学的探微t
任伯年小学 郭海英
(本文获2010年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摘要:文言文进人小语教材, 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可是小学文言文这艘侧畔新舟不仅让五、六年级的学生难以登临
也让教师经历了一场前所末有的挑战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三大弊端:1、见言却把握不当;2、见言却文不现身;3、文言两者皆不见
出现这些偏颇
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
据此
笔者认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1、变仓促上马为相映成趣;2、变满堂灌输为读意盎然;3、变曲终人散为余音绕梁
实践证明
采用这"三变"策略
文言文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弊端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秋日的午后
阳光恣意流淌
去书店闲逛
发现老板脸上堆满了愁云
因为平时熟
识
聊起后才知她读初一的女儿在月考中语文考得一塌糊涂
试题中有关《论语》的题目几乎全错
她问我:怎么孩子学文言文会如此的"剪不断
理还乱"?
她的问话让我想起一次五年级期末素质检测中的一道翻译题
要求将文言文《杨氏之子》中的"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译成白话文
很多学生兵折马前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这样"谈文色变"的尴尬境遇
也许审视特定教学目标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
我打开了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的教学目标
那小学阶段呢?教材中明确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第十册第10课《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第25课《伯牙绝弦》、第十二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
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
只是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改革的"死角"
文言文教学这块"处女地"仍然是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
当然
教学中的病态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 给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把脉
在我看来
文言文就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文章样式呈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经典
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文字(古代汉语)
二是文章样式(文学层面)
三是经典
文化(文化层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既要适当提出"言"方面的要求
也要适当提出"文"方面的要求
可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就很难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顾此失彼的现象俯拾即是:
1、见言却把握不当
文言文中的"言"具体来讲有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文言文的语感、诵读的方法等
因此
文言文"言"的教学就该有很多涉及的内容和层次
有些教师会在教学中涉及"言"的相关知识
如借助注释了解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语气美、动态美
从而体会文言文独特的韵味
但对于古汉语的一些特殊语法与文言文的语感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2、见言却文不现身
我们发现
不少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认为扫清了所有的"言"的障碍后
学生就可绰绰有余地应付考试了
也正因为如此
这些教师不管拿到什么类型的文言文
一概先大刀阔斧地剥离出难懂的字词
后滔滔不绝地分析串解
素不知
繁琐的字、词和句的"串讲式"教学
生硬地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在索然寡味的学习中
根本无心去体悟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文中投射的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哲学等
这种忽略了体裁特点的教学我觉得是最要不得的
3、文言两者皆不见
有些文言文的教学
走的是一统天下模式的"讲读课"
与普通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没什么异样
自然缺失了文言的感觉
浪费了文本中蕴含的文言文资源
这种"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做法有点背道而驰
因为文言文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因素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
我们只有先整体感悟文本
再细读文本
进而才能与文中的人物对话
文言文"文"与"言"的统一
体现的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出现一些偏颇
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
因为在教学目标上认识模糊
甚至误解
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偏差
二、对新课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解读
曾看到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小学文言文教学如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
感受一下
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只是泛泛地说"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认为
教师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是上好文言文的前提
既不能听之任之
以文解文
把学生丢进云里雾里
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
任意地拔高要
求
作为教师
应该把这目标读丰富
合理界定它的三维目标:1、以文言文为载体
了解古代的灿烂文化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2、在文言文学习中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鼓励孩子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3、在文言文学习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4、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
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简单地讲
小学文言文教学
重在落实一个"读"字:1、读准--读准字音;2、读通--读好停顿;3、读懂--了解大意
在文本的感悟中关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一句话
小学文言文教学
"趣"是凤头
"读"是猪肚
" 拓 "是豹尾
三管齐下
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逐步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就不在话下了
三、为现今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支招
文言文晦涩难懂
如一座巍峨高山
但是如果能讲究策略
也能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
1、变仓促上马为相映成趣
学生在五年级初次接触文言文
如果在这之前的学段
没作任何铺垫
仓促上马
势必会有畏难情绪
甚至会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我认为
在低、中年级
把教材中的故事和相应的文言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感知文言文作为平时学习的一种调剂
他们就会欣然接受
学得兴趣盎然
换句话说
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文言文
一点也不难""学习文言文
真的很有趣
"
(1)提前起步
升起兴趣之帆
语文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座宝库中有很多文章就来源于古代的故事
于是
我早在学生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
就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
铺开了一条通道
让他们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与补充材料穿越时空
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
在快乐碰撞中实现古今文化的对话
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
我在教学快结束的时候进行了拓展阅读
大屏幕打出《南辕北辙》的文言文
学生读通后提问: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内容是什么?因为有课本知识作奠基
学生很容易就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当然
此时的教学
只是本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切不可视为文言文的正式教学
在学习中
由于我坚持这一理念
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探究文言文的好奇心
在学完第二则寓言《滥竽充数》时
他们主动请缨:"老师
我们也想看看文言文是怎么写《滥竽充数》的?"在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后
伴随着一声声的质疑
孩子们涌动着无限的学习热情......这下
我内心的窃喜当然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
乎升起学生们的兴趣之帆也
(2)随机穿插
鼓吹航行之风
文言文的教学
不能单臂划桨
应随时随机地予以穿插训练
如一次做《白鹅》的阅读练习
一个女孩在回答"《白鹅》里
丰子恺爷爷把白鹅当作人来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她本来回答得很正确: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读起来让人感觉更亲切
可后来添上了"这样用比喻来写使文章......"
我让孩子们针对此事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他们自然想到了画蛇添足
于是我呈现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文言文
让学生自主阅读
了解故事内容后
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画蛇添足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又指导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另外还有一些寓言故事也都可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
如: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刻舟求剑、东施效颦......
古人云:"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我想
只要掌握时机、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了解、积累文言文
学生一定会鼓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帆
劈波斩浪
快乐前行!
2、变满堂灌输为读意盎然
在文言文的日常教学中
满堂灌输的情况还是依稀可见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这陌上杨柳泛青色
教学死角焕生机呢?我认为应把文言文文本的教学特质与课标要求密切结合起来
以"读占鳌头"的态度来耕作这块土地
通过诵读初读课文、整体把握;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层层深入;通过诵读熟读成诵、升华情感
诵读教学的一个关键
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
使课堂变得读意盎然
(1)情境为线
文章为珠
读通文本
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
难读难解
所以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读书时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注意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其次可指名读
了解学生的朗读现状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考虑到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
教师也可视情况进行示范朗读
引导学生在直观耳濡中提升文言文朗读的语感
一句话
读通文言文的形式可多样
但无论哪种形式
只要学生读准了难读的生字
读通了拗口的长句
逐步感受到了文言文朗读的技巧
就算初步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2)自学为主
点拨为辅
读懂文本
文言文里面的"之乎者也"艰涩难懂
一味地逐字逐句串讲
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
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的习得能力
甚至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消极的负面影响
因此
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来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
快乐
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
在引导学生感受高山流水意象时
我让学生借助教材资源绵密咀嚼
师:当"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怎样的高山?
生:是巍峨、峻拔的泰山
因为书中用了"峨峨"这两个字
师:真好
你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吗?(生读)
师:你瞧
子期用了一个"峨峨兮"便把泰山的雄伟表达出来了
你还能从子期话中的哪些词中读出他的善听?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了他的善听
因为 "哉"是语气词
表示感叹
说明钟子期强烈地感受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
这个善哉就是什么?
生:"好啊!"(此生激昂地读"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师:一个语气词"哉"
就足以看出伯牙的琴艺举世无双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个句子还有一处语气词
生:是"峨峨兮"的"兮"字
师:为何短短的一个句子
用了两处语气词?
生:我觉得钟子期强烈地感受到伯牙弹琴时想到这高山的巍峨
师:你能像钟子期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下这琴声吗?(指若干名学生读带"兮"的两句话
)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子期在赞美伯牙的琴声
谁也像子期一样来赞一赞!(抓住其中一人的朗读)如此动听的琴声
子期可是从未听到
此时他不禁这样赞叹
(生读整句)
师:读书就该像你们刚才那样
从字里行间去读懂它的意思
尤其是文言文
字字珠玑
刚才我们从这个句子读懂了"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流水的意向"教学有别于"高山的意向"
而是采用以读出感受再说出理解
放手给学生
)
(3)意向为魂
情味为灵
读深文本
任何一篇文言文
仔细挖掘
都有它内在的文化价值
作为教师
就应该藉教师的层层点化
引导学生悟向文本的意向情味
仍以《伯牙绝弦》为例
文中的琴声者
实乃心声也
这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在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有灵犀
这是两个生命体的融合
一半渴望表达
另一半渴望倾听
在渴望理解中达到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精神契合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知音文化
我借当时的情境
以象化之
以情化之
师:当伯牙满怀希望而来
不料等待他的却是冰凉的墓碑
如果是你
将是怎样的心情?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
来到子期的坟前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黄土
你会说些什么?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
一抔黄土
你又会做些什么?(破琴绝弦)
师:为什么这么做?知音不再
留琴何用!琴断音绝就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当然
古代的一些
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文言文中的有些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
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观点
用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古人的思想
3、变曲终人散为余音绕梁
教师教学文言文时
不能视文本为了无生命的音乐
曲终就人散了
要重视多样化的拓展训练
让学生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习氛围中
感受语言艺术那余音绕梁的魅力
(1)相关性语言拓展
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拓展训练可让学生搜集有关珍惜知音
珍视友情的佳句
也可选取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进行迁移阅读
吟诵里面的佳句--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尽瑶琴为君死"......这些语言性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有效载体
(2)创新性活动拓展
选入教材的几篇文言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
在了解内容后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
材中的"非语言因素"
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
让学生去辩论、表演等等
如学完《两小儿辩日》之后可进行表演或辩论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学完《奕秋》之后可进行"名师是否出高徒"的辩论......在学生参与这些辩论或表演时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
合理发挥
创造性地加进一些元素
这样
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使文言课堂散发活力
但又不失古韵
(3)熏陶式诵读拓展
自从五年级下学期有了文言文的介入
所以向学生推荐其它故事性强
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外阅读也成了每位教师要做的功课
我很欣赏有位教育家提出的"泡菜水的理论"
泡菜水的味道
直接影响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
我们要努力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学期
我班开展了《日有所诵》的活动
这其中就有对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的诵读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钟、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螳臂挡车、薛谭学讴
我想: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是最有效的
它犹如和风细雨
悄然地播下了古代汉语的种子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后语:
文言文以她那古色古香、纯朴典雅的气质吸引着每一个钟情于她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
对这一份古典情怀的守护与守望
不仅于教师自身而言是品情养人之举
于学生而言也是楔入心灵之举
让我们彼此在对她膜拜与会心一笑中踏上这侧畔的新舟
升起这古意葱茏的风帆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3、周振甫《怎样学古文》
4、李娟《"三变法则"
让文言文法则不再乏味》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