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数学教师考试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别妄想泡我
594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8: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职场励志小故事-幼儿园培训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
不再单独出现(3)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
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
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
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
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
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ABC)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X)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
的。(V)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
理解。(V)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5、《标 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V)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
践创新。(V)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X)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X)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 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
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 更好地发展。(V)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 中所表现出
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V)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V)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V)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X)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X)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X)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V)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
佳途径。(V)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
“ 数与代数”等领域。(V)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 、乘、除等基本的
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V)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X)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
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 (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
《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 展””的基本模式呈
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 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 、(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
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
(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 、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平面图形),感受(平
移)、(旋转)、 (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 )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
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
从 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 过程中的(变
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
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 (几何初
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 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 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 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
(大小)( 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
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


态度)。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
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
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 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
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
方面有(有隐有显 )。
25、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 )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地发展。
四、简答题
1、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 ”的形式不同,
《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答:“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
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 重要工具。
5、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 :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
物体位置的方法,发 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刘维亮 新浪博客)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模仿和( )转变为( )、( )与实践
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 )( )( )。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 )——定理——( )——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
提倡以“(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 改
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 )、( )和分析过程有所


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 )、( )( )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 )、( )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 )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 ) 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 )和客观世界中的( )。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 )和( ),感受( )、( )、( ),
建立初步的( )。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 ),在
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 ),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 )
(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 )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
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 )和( ),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

二、 多选
1. 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3.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0.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三、 判断
1、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 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
12年级)…………………………………( )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3、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
7.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4.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 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8.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1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
3.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 (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 (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3. (具体化)。
4. (内容学习)
5 “(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
释、应用与拓展”
6.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窄)、(旧)(浅)、(宽)、(新)
8. (整理)、(描述)
9. (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位置)


10.(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1.(实践活动)(综合应用)
12. (数据)(随机现象)
13. (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14 (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 ).
15. (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16. 客观世界 (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
17.(基础性) (态度)、(价值观)
18.(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20.( 知识)(生活经验)
二、多选
1.(BCD );; 2.(BCD ); 3.(ABCD); 4.(ABC ); 5.(ABCD);
6.(AC ); 7.(ABC ); 8.(ABCD);
9.(ABD ); 10.(BCD );
三、判断
1.( ×)2.(√)3.(× )4.(√)5.(×)
6.(×)7.(√)8.(√)9.(√)10(√)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 、精选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 队伍。(3)探索一套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 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
含着 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
化发展。
4. 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 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
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 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
合理性作出解释。
5.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1)目标导向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面向全体的原则。(4)知情并重原 则。(5)
开放性原则。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 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
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 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


的管 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
利于满足地方经济 、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②以
与学生年龄特征相 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
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 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
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 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
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 续性。
1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
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 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
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 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 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 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
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 中“学生”和“学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 “教”更好地服务于
“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
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
支撑。
2. 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 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 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
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
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 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
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
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 发展离不开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 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
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 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
实 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
差异性和发展的 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 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 试等,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 者成为
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
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
下一次评价 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及答案(莲山课件)
一、填空(30分)
1、学 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
主动地进行观察、实 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 ,体会数和运算的
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
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 、旋转、对称现象,
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 单的收
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 的经验,了解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二、简答(4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
会进 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 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
的倍数的 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 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 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
两 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 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
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
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 ,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
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 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
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 评价结果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数学教学,要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
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 、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
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 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
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 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
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
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 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 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
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 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 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
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 师应该充分利用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 问
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1)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B )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C )
A. 强调探究性学习 B. 强调合作学习
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自主的人
C. 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独立的人
5.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
A.认知内驱力 B. 学习动机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6.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
A. 及时复习 B. 及时休息 C. 过度复习 D. 分数复习
7.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C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8.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 )
A. 普通教育性质 B. 基础教育性质
C. 社会主义性质 D. 义务教育性质
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D )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 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
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 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
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 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 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 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
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 ,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
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
须注 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
所形成的儿童心理 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
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 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
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
极 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 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
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
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
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 、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
活动课 、 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2)直观检查法;
(3)实习检查法。
10、 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组织形式 。
12、所谓“教育”, 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
为 “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
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自信心 、自我负责精神 、 意
志力 、 对数学的价值意识 、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
学习”。新 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
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 、 程序式 三大类。 < /p>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 是
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
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 。其中, 知识
与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
以解决的矛 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 撰写教学案例。
23、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
用 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 自学辅导法 。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
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 、 小组合作式 、 半圆式 、 双翼式 、席地
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 、 案例背景 、 案例描述 、 案例反思 。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
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
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 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
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
分 ,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 “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
“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
“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 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
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 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
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
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活动


课 、 实验课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
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 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
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第三模块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 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
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 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
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
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2、 《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 B )个
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
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 C 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A B
C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 B C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 A B C D )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对:T;错: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F )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T )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F )
5、 《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
化的学习需求。( T )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 创
新。( T )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F )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F )
9、数学学习评 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 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T )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 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情感、态度、个性倾向。(T )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T )
12、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T )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F )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F )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F )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T )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
径。( T )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 与概率”或“数
与代数”等领域。( F )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 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
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T )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F )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 )——定理——( )——习题”的形式不同,
《标准》提倡以“(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
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模仿和( )转变为( )、( )
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 )、( )的现状,建设浅、( )、( )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
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 )( )
( )。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 )和客观世界中的( )。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 )和( ),感受( )、
( )、( ),建立初步的( )。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的有关知识,
( )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 ),( )的初步
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 )、( )和合作
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 )和( )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
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的
( )、( )。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 )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 )、( ),它们都是
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 )、( )、( )、
( )、( )、( )”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
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 )、( )、( )、
( )”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 )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 )和已有的( ) 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 )、
( )( )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 )(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
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 )、( )( )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 )、( )信
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 ( ) 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
( ) 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 ),在
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 ),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
25、数学是人们对( )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
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 )、( )和分析过程有所
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 )和( ),主动探索
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 )、( )、
( )地发展。
【答案】:
1.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 (基础性) (态度)、(价值观)
3. (具体化)。
4. (内容学习)
5 “(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
释、应用与拓展”
6. ( 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 (窄)、(旧)(浅)、(宽)、(新)
8. (基础性 )(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 (数据)(随机现象)
10. (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11. (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负数),(计算器)
12. (组织者)、(引导者)
13. (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14. (学习结果)(变化与发展)
15. (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16. ( 数与计算 )、(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
(统计初步知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7. ( 有价值 ) ( 良好 )
18. ( 认知发展水平 ) ( 知识经验 )


19.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0. (形状) (大小)(位置关系)
21. (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位置)
2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23.( 实 践 活 动 )(综合应用)
24.(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 ).
25.客观世界
(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
26. (整理)、(描述)
27.(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29.( 知识)(生活经验 )
30. (全面)(持续)(和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5)
第一部分 填空(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5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_______ 性________ 性和___ _____性使数学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__________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____ ____的数学;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__________的发展。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
3、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
案例1:《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 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
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 报。
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开始的。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 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
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 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
始)。
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10分)
案例2: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进位加法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35+7=
3 5
+ 7
——
4 2
当学生完成了竖式计算教师针对书写进行评价时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1: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
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
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
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师:你们 的看法都有道理但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把它写在十位上这样我在加的时候就不会出
错。如果把它写在十位和 个位之间我会糊涂:它到底是个位的点呢还是十位的点呢?


……
问题:你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10分)
第三部分 问题分析及对策(30分)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 学生高质量的思维
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2、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 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
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 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
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3、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
生插老师 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
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 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
说出来。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 插嘴?
第四部分 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18块糖平均分着吃甲付了11块 糖的钱乙付了7块糖的钱等吃
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9元钱。问甲、乙各应该收回多少钱?
【提示】: 每人吃18÷3=6块
丙吃6块9元钱,每一块糖9÷6=1.5元
甲多付:(11-6)×1.5=7.5元------收回的
乙多付:(7-6)×1.5元=1.5元-----收回的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 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
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 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
丙、丁各是第几名?
【提示】: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
B前句错,后句对。
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
B前句对,后句错。
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3、有两筐重量相等的苹果甲筐卖出15千克乙筐27千克后甲筐余下的苹果是乙筐余下的4
倍两筐苹果 各有多少千克?
【提示】:原来相等到最后甲是乙的4倍,甲比乙多剩的3倍就是乙比甲多卖的27- 15=12
千克,12÷(4-1)=4千克------乙剩的
4+27=31千克-------原来的
4、沿长、宽相差25米的游泳池跑4圈作下水前的准备活 动。已知共跑了600米这个游泳池
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示】:600÷4=150米----周长,150÷2=75米-------长+宽
和差问题:(75+25)÷2=50米-----长
50-25=25米------宽
25×50=1250平方米------面积
5、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 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


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 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
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提示】: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
不再单独出现(3)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
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
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
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
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
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ABC)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X)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
的。(V)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
理解。(V)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5、《标 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V)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
践创新。(V)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X)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X)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 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
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 更好地发展。(V)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 中所表现出
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V)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V)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V)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X)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X)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X)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V)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
佳途径。(V)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
“ 数与代数”等领域。(V)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 、乘、除等基本的
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V)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X)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
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 (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
《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 展””的基本模式呈
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 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 、(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
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
(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 、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平面图形),感受(平
移)、(旋转)、 (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 )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
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
从 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 过程中的(变
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
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 (几何初
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 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 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 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
(大小)( 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
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


态度)。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
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
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 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
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
方面有(有隐有显 )。
25、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 )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地发展。
四、简答题
1、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 ”的形式不同,
《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答:“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
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 重要工具。
5、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 :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
物体位置的方法,发 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刘维亮 新浪博客)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模仿和( )转变为( )、( )与实践
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 )( )( )。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 )——定理——( )——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
提倡以“(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 改
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 )、( )和分析过程有所


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 )、( )( )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 )、( )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 )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 ) 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 )和客观世界中的( )。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 )和( ),感受( )、( )、( ),
建立初步的( )。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 ),在
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 ),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 )
(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 )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
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 )和( ),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

二、 多选
1. 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3.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0.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三、 判断
1、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 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
12年级)…………………………………( )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3、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
7.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4.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 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8.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1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
3.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 (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 (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3. (具体化)。
4. (内容学习)
5 “(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
释、应用与拓展”
6.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窄)、(旧)(浅)、(宽)、(新)
8. (整理)、(描述)
9. (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位置)


10.(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1.(实践活动)(综合应用)
12. (数据)(随机现象)
13. (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14 (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 ).
15. (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16. 客观世界 (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
17.(基础性) (态度)、(价值观)
18.(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20.( 知识)(生活经验)
二、多选
1.(BCD );; 2.(BCD ); 3.(ABCD); 4.(ABC ); 5.(ABCD);
6.(AC ); 7.(ABC ); 8.(ABCD);
9.(ABD ); 10.(BCD );
三、判断
1.( ×)2.(√)3.(× )4.(√)5.(×)
6.(×)7.(√)8.(√)9.(√)10(√)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 、精选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 队伍。(3)探索一套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 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
含着 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
化发展。
4. 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 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
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 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
合理性作出解释。
5.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1)目标导向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面向全体的原则。(4)知情并重原 则。(5)
开放性原则。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 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
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 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


的管 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
利于满足地方经济 、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②以
与学生年龄特征相 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
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 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
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 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
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 续性。
1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
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 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
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 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 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 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
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 中“学生”和“学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 “教”更好地服务于
“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
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
支撑。
2. 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 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 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
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
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 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
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
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 发展离不开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 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
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 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
实 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
差异性和发展的 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 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 试等,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 者成为
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
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
下一次评价 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及答案(莲山课件)
一、填空(30分)
1、学 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
主动地进行观察、实 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 ,体会数和运算的
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
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 、旋转、对称现象,
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 单的收
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 的经验,了解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二、简答(4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 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
会进 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 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
的倍数的 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 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 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
两 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 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
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
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 ,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
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 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
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 评价结果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数学教学,要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
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 、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
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 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
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 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
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
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 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 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
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 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 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
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 师应该充分利用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 问
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1)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B )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C )
A. 强调探究性学习 B. 强调合作学习
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自主的人
C. 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独立的人
5.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
A.认知内驱力 B. 学习动机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6.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
A. 及时复习 B. 及时休息 C. 过度复习 D. 分数复习
7.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C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8.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 )
A. 普通教育性质 B. 基础教育性质
C. 社会主义性质 D. 义务教育性质
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D )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 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
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 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
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 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 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 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
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 ,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
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
须注 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
所形成的儿童心理 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
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 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
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
极 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 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
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
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
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 、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
活动课 、 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2)直观检查法;
(3)实习检查法。
10、 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组织形式 。
12、所谓“教育”, 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
为 “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
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自信心 、自我负责精神 、 意
志力 、 对数学的价值意识 、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
学习”。新 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
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 、 程序式 三大类。 < /p>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 是
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
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 。其中, 知识
与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
以解决的矛 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 撰写教学案例。
23、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
用 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 自学辅导法 。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
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 、 小组合作式 、 半圆式 、 双翼式 、席地
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 、 案例背景 、 案例描述 、 案例反思 。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
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
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 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
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
分 ,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 “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
“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
“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 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
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 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
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
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活动


课 、 实验课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
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 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
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第三模块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 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
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 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
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
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2、 《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 B )个
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
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 C 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A B
C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 B C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 A B C D )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对:T;错: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F )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T )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F )
5、 《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
化的学习需求。( T )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 创
新。( T )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F )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F )
9、数学学习评 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 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T )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 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情感、态度、个性倾向。(T )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T )
12、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T )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F )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F )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F )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T )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
径。( T )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 与概率”或“数
与代数”等领域。( F )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 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
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T )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F )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 )——定理——( )——习题”的形式不同,
《标准》提倡以“(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
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模仿和( )转变为( )、( )
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 )、( )的现状,建设浅、( )、( )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
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 )( )
( )。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 )和客观世界中的( )。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 )和( ),感受( )、
( )、( ),建立初步的( )。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的有关知识,
( )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 ),( )的初步
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 )、( )和合作
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 )和( )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
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的
( )、( )。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 )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 )、( ),它们都是
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 )、( )、( )、
( )、( )、( )”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
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 )、( )、( )、
( )”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 )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 )和已有的( ) 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 )、
( )( )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 )(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
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 )、( )( )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 )、( )信
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 ( ) 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
( ) 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 ),在
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 ),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
25、数学是人们对( )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
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 )、( )和分析过程有所
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 )和( ),主动探索
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 )、( )、
( )地发展。
【答案】:
1.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 (基础性) (态度)、(价值观)
3. (具体化)。
4. (内容学习)
5 “(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
释、应用与拓展”
6. ( 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 (窄)、(旧)(浅)、(宽)、(新)
8. (基础性 )(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 (数据)(随机现象)
10. (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11. (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负数),(计算器)
12. (组织者)、(引导者)
13. (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14. (学习结果)(变化与发展)
15. (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16. ( 数与计算 )、(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
(统计初步知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7. ( 有价值 ) ( 良好 )
18. ( 认知发展水平 ) ( 知识经验 )


19.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0. (形状) (大小)(位置关系)
21. (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位置)
2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23.( 实 践 活 动 )(综合应用)
24.(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 ).
25.客观世界
(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
26. (整理)、(描述)
27.(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29.( 知识)(生活经验 )
30. (全面)(持续)(和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5)
第一部分 填空(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5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_______ 性________ 性和___ _____性使数学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__________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____ ____的数学;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__________的发展。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
3、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
案例1:《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 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
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 报。
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开始的。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 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
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 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
始)。
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10分)
案例2: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进位加法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35+7=
3 5
+ 7
——
4 2
当学生完成了竖式计算教师针对书写进行评价时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1: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
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
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
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师:你们 的看法都有道理但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把它写在十位上这样我在加的时候就不会出
错。如果把它写在十位和 个位之间我会糊涂:它到底是个位的点呢还是十位的点呢?


……
问题:你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10分)
第三部分 问题分析及对策(30分)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 学生高质量的思维
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2、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 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
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 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
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3、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
生插老师 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
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 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
说出来。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 插嘴?
第四部分 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18块糖平均分着吃甲付了11块 糖的钱乙付了7块糖的钱等吃
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9元钱。问甲、乙各应该收回多少钱?
【提示】: 每人吃18÷3=6块
丙吃6块9元钱,每一块糖9÷6=1.5元
甲多付:(11-6)×1.5=7.5元------收回的
乙多付:(7-6)×1.5元=1.5元-----收回的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 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
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 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
丙、丁各是第几名?
【提示】: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
B前句错,后句对。
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
B前句对,后句错。
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3、有两筐重量相等的苹果甲筐卖出15千克乙筐27千克后甲筐余下的苹果是乙筐余下的4
倍两筐苹果 各有多少千克?
【提示】:原来相等到最后甲是乙的4倍,甲比乙多剩的3倍就是乙比甲多卖的27- 15=12
千克,12÷(4-1)=4千克------乙剩的
4+27=31千克-------原来的
4、沿长、宽相差25米的游泳池跑4圈作下水前的准备活 动。已知共跑了600米这个游泳池
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示】:600÷4=150米----周长,150÷2=75米-------长+宽
和差问题:(75+25)÷2=50米-----长
50-25=25米------宽
25×50=1250平方米------面积
5、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 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


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 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
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提示】: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深圳考试指导中心-建设绿色校园


对偶的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描述一个人


多伦多大学分校-小学生黑板报设计


雏菊的花语-小学家长会教师发言稿


萨德是什么-安徽外国语学院分数线


介绍信怎么写-运动员宣誓词


韩国身份证-中学生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