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起源

绝世美人儿
865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8: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双赢的语句-不分伯仲

汉语言中成语数目众多,来源纷杂。但大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有案可稽的书面,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典籍文章等,这类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一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这类成语生活气息浓郁,大多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爱。下面就对成语的不同来源做简单的说明。

一、很多成语来自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掩耳盗铃”、“鹬蚌相争”、“刻舟求剑”、“杞人忧天”、“坐井观天”、“指鹿为马”、“画龙点睛”、“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邯郸学步”、 “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都是。

例如“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再如“掩耳盗铃”。《吕氏春秋》有一个故事说:晋国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人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引用了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以谢石谢玄率领8万精兵迎战。双方对决淝水,结果,秦兵大败北逃,苻坚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兵,可见其内心对晋兵的畏惧。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二、有些成语是从古书原句中截取或引用而来的。例如“不学无术”取自《汉书·霍光传》。汉宣帝刘询时,霍光位高权重,煊赫一时。妻子儿孙们都仗着他的权势,骄纵奢侈,干不法勾当。霍光死后,他的予孙阴谋推翻汉宣帝刘询,事败,家族全被杀光。班固在评论中有“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一句话。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白关乎大局的道理。“水落石出”是苏轼的《赤壁赋》里的句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本是纯粹写景的,用为成语后,一般用它来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
出来。

象这种截取或引用原
句的成语,数量很多。如:“一知半解”、“一鼓作气”、“分庭抗礼”、“同心同德”、“外强中干”、“体无完肤”、“焦头烂额”、“司空见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等。

三、有的成语来自对古书句子的凝缩或改造。如 “贻笑大方”来自《庄子·秋水》。河伯认为他所管辖的江河极其浩大,就自以为了不起。后来,他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恍然大悟,感到自己的渺小,仰面对着大海叹息说,现在我才见到了大世面,要是不走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就要长期地“见笑于大方之家”了。“见笑于大方之家”经过改造、凝缩,就成了“见笑大方”,也作“贻笑大方”。

再如“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用来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吹毛求疵”、“后来居上”、“一刻千金”、“轻车熟路”、“循循善诱”“当仁不让”“出类拔萃”等等。

四、许多成语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广为流传。如:“摩拳擦掌”、“顶天立地”、“偷天换日”、“装模作样”、“好事多磨”、“虾兵蟹将”“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将计就计”、“闭门造车”、“利令智昏”、“闭门造车”、“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

例如:“狼子野心”最初见于《左传&S226;宣四年)):春秋时,楚人子良生子越椒,其貌如虎,哭声似狼。子良之兄子文认为是不祥之兆,留着他将来必定使敖氏灭族。他说:“谚曰:‘狼予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xù)乎!”意恩是,这小子是狼,怎可养大他呢! 后来越椒长大,果然发动叛乱,以致全家被杀绝。这里的“谚曰”也说明“狼予野心”早在《左传》以前就存在了。

再如“利令智昏”:《史记&S226;平原君虞卿列传》云“鄙语曰:“‘利令智昏’……”“投鼠忌器”:《汉书&S226;贾谊传》:“里谚日:‘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五、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广为传播,对我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较大影响,于是也就出现了许多来自佛经或与佛教有关的成
语。“当头棒喝”就是一个例子。禅宗和尚在接待初学弟子时,常不问情由,即给以一棒,或大喝一声,要他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理领会的程度。此类成语还有:

一尘不染 五湖四海 无风起浪 水涨船高 心心相印

水到渠成 想入非非 自作自受 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

针锋相对 鸦雀无声 立地成佛 狭路相逢 放下屠刀

逍遥自在 逢场作戏 降龙服虎 现身说法 种瓜得瓜

贼去关门 单刀直入 唯我独尊 借花献佛 ……

六、道家炼丹求仙,以求羽化飞天,长生不死。因而成语中也有直接来自道家语或由道家语演变而来的。例如:“淮南鸡犬”、“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几个成语,就出于同一个道家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炼丹修道。后来丹炼好了,一家人吃了丹药,全都升天成仙。残留的丹药撒落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同类型的成语还有:点铁成金 回光返照 万应灵丹 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等等。

七、有少量成语来自外民族。我国自明清以来,跟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于是西方文化里的一些故事、格言等逐渐融入到汉语言中来,有的就成了成语,

如“火中取栗”来自17世纪法国寓言作家拉&S226;封丹的《猴子与猫》。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被猴子吃光了。比喻受人利用去冒险,吃了苦头却得不到一点好处。

“象牙之塔”原为法国19世纪文艺批评家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话,是“艺术之宫”的意思,一般用来表示脱离现实,为艺术而艺术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鳄鱼的眼泪”来自俄罗斯的谚语。传说鳄鱼吃猎物的时候,总要流眼泪,人们还以为它是假慈悲呢!其实鳄鱼是在排除身体里面多余的盐分。生活在海里的鳄鱼,喝进了大量海水,体内积蓄了不少盐分,它就把盐分浓缩起来,通过眼睛排放出来。人们最初的理解虽然并不准确,但并不影响这个成语的使用,“鳄鱼的眼泪”被用来形容那种心肠很坏但表面上假装慈悲的样子!意思相当于汉语的“猫哭老鼠——假慈悲。”

此类成语还有“新陈代谢”、“物竟天择”、“按劳取酬”、“时者金也”、“以牙还牙”等。

八、成语一经形成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但
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也可以巧妙地加以改造使用,以求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是成语的又一个来源。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意
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表达上就更加有力。又如“事半功倍”,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再如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九、社会在不断发展,成语也随之发展,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如: “一分为二”、“分秒必争”、“传经送宝”、“百花齐放”、“厚今薄古”、“推陈出新”等等。

这类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所以一经产生,就不胫而走,为社会所接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用。

成语的来源当然不只上述这些。我们探求成语的来源,可以使我们准确地了解成语从词形到词义的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成语。例如:

“晨钟暮鼓”: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肝脑涂地”:原来形容惨死。《史记&S226;刘敬叔孙通列传》;“与项羽战荥阳……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汉书&S226;苏武传》。“(武)常愿肝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yuè色)汤镬(huò),诚甘乐之。”(斧钺,古代兵器,也是古代斩人的刑具。镬,无足的鼎,即煮食的大锅,也是烹人的刑具。)

“钩心斗角”:唐&S226;杜牧《樊川文集&S226;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现在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晨钟暮鼓”是由“晨钟”、“朝钟暮鼓”演变而来;“肝脑涂地”的意义是经过发展变化的;而“钩心斗角”除了意义转移外,还从原来不带褒贬感情色彩,变成了贬义。掌握了这些发展演变,既能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理解一个成浯,又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事件。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如“对症下药”——东汉的神医华佗去为两个人治病,那两人病情相似,但华佗却针对不同的病因分别开出了泻药和发汗
的药。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如“挥汗如雨”就是直接从晏子所说的“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截取而来的。

二、前人故事。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其主人公有的知名,有的则不怎么知名,但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如“胸有成竹”——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当时的著名诗人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三、寓言传说。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此外,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源自名言的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前人故事和寓言传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经过前人流传整理形成了成语故事。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1)来自于群众口语
<1>来自于谚语
谚语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产生于民间,流传于人口,长期使用中,定型定义成了成语。例如:利令智昏 投鼠忌器敝帚自珍狼子野心
<2>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语
这种成语在群众口头上普遍运用,广为流传,浅显、通俗,接近口语,生活气息很浓,例如
欢天喜地死里逃生将计就计
七上八下顺手牵羊趁热打铁
<3>来源于佛家语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后,广为传播,佛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由于佛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影响,于是也就出现了许多来自佛经或与佛教有关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在人民口头流传。例如:
当头棒喝五湖四海借花献佛一尘不染心心相应
放下屠刀大吹法螺 现身说法立地成佛
<4>来自于道家语
佛教以外,我国也曾盛行道教。道教炼丹求仙画符诵咒自称能羽化飞天长生不死。固而成语中也有直接来自道教或由道家语演变而来的。例如:
鸡犬升天万应灵丹 点铁成金
灵丹妙药 回光返照脱胎换骨
<5>来自于外国的成语
我国自明清以来,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
流逐渐频繁,于是西方的一些格言,名句通过口头或译本传入我国,有的就成了我国人民口头上使用的成语,例如:
火中取栗象牙之塔 旧瓶装新酒
新陈代谢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6>新创成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放以来,人民群众新创了许多成语,这些成
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积极意义,使用十分频繁,例如,
一分为二 只争朝夕推陈出新
一穷二白广开才路 传经送宝



愿圣光与你同在-安期生


猕猴桃的英文-局促


令人发指的意思-坚定不移的意思


藉此-贪天之功


关爱的故事-自信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新闻-原则的近义词


神秘时代4元素合成表-熟识


黎明的意思-深厚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