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二)

巡山小妖精
814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22: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贵州省有多少个市-尽心尽力的近义词

《教育学》复习资料(二)时间:2011-12-19 10:41:57浏览:667次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2、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兴趣等方面的发展。
3、简述:比较内发论与外铄论(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
答:(一)内发论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质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洛克的“白板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类型的人。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有哪些?
答:(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到物质前提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个先天失聪的儿童,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一个双目先天失明或者色盲的儿童,绝不可能成为画家。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的素质影响智能的发展。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人的性格和情绪特点。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特征都是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内容,也无不是外部环境的反映。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必须在一定得环境和教育影响之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由于学校教育是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影响青少年学生,同时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受教育时间长达十多年,这跟自发的环境相比,其影响的深度、广度都是极为深远的。
b、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掌握了教学内容,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方法,可以按照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c、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d、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
育内容。
e、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测验、检查等方式,发现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不足、缺陷或偏差,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弥补学生在发展方面的不足。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五)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桑代克说:人不过是“遗传因子的搜集和收藏所”;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
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3)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人的发展是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能动性的相互作用的统一。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相互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步入了机械唯物论;二因素论则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混合体,同样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教育的主导作用。
5、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与心理发展相互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和大肌肉群,而后是才是
小骨骼和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协调。所以,在儿童行为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儿童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至第10个月之间,一个在5、6岁之间,另一个在13、14岁之间。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再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为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个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我国现在的儿童比旧中国儿童长得快、长得高,性成熟的年龄也普遍提前1-2年。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
,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例如“因材施教”。
6、少年期主要指13、14至15、16岁的年龄段。
7、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认知、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发展;
(3)社会性发展。
8、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少年期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中表现出的“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所谓“成人感”,是指进入少年期的学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它是少年期学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增强的突出表现。“成人感”的产生是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特征,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即渴望离开成人的保护以求个人独立自主的时期。
(3)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9、青年初期是指16、17至19或20岁这一年龄段。
10、少年期结束、青年期开始的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多选)
(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进取性、(6)闭锁性、(7)社会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需求。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
5、简述教育目的的意义?
答: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由教育目的规定。教育活动必须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从教育目的出发,来确定教育任务,选择教育内容和手段。
6、论述-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
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
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第一,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第二,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第三,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7、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看,可以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8、国家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这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高度概括的教育目的。
9、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所提出来的。
10、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主要有三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11、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节。
12、简述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答:对教育目的产生制约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即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填空)
13、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有:无目的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14、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5、个人本位论亦称“儿童本位论”,其典型代表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这种理论的观点可概括为: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
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性和本能不受影响地顺利地得到发展。
16、社会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就在于造就社会化的人,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的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结果作出衡量。
1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个体人的发展不能离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重视教育目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必须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从而把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身发展的价值统一起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教育既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又不能把人培养成“标准件”,培养成简单的机械工具,而要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8、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如下:(多选)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填空)
22、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23、素质的分类与结构: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两类。此外,还应当有一种介乎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之间的素质,可称之为心理素质。
24、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答: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具体如下: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25、简述素质教育的任务?
答:(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层。
(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心理素质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
(3)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的、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26、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答:(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3)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备注】以上资料仅供复习参考。

罚的成语-匮乏


合理近义词-营养拼音


杯弓蛇影文言文翻译-两面三刀的意思


吴承恩简介-照拂


形容小朋友的词语-强干弱枝


宣的成语-挨的拼音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众寡悬殊


人生忽如寄-苍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