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内涵及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萌到你眼炸
785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23: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一公分是几厘米-蓬蒿的读音
人、塑造人的工作,要培育新人,塑造好人。 如何才能
培育新人、塑造好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教
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师爱是教师应具有的起码
品质。
一、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 如
果说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那么师爱就是师德的灵魂,
也就是说师爱就是“师魂”。
师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的核心和根
本。 爱学生不仅是为了完成眼前的教学任务,更是为
了民族兴旺培养有用之才。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精
心地培养学生。只有对学生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
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师爱无声,如同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师爱无痕,
好似灯塔,明亮而温暖。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它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温
暖学生的心灵。 师爱最纯洁,最崇高,最真诚。
师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师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
师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有了师爱,师生之间就
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 没有师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师爱是厚重的,因为它承载着使命,折射着对学
生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师爱是绵长的,它不是一朝一
夕的热情洋溢,而是要持之以恒地给予学生长久的激
励与关爱。
师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是做教师的起码条
件。因为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
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
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在学生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
识渊博的老师更具有魅力。 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
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
师合作,把老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 他们愿意向有
爱心的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教
育需要师爱。 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
是基础,是先决条件。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
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
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重庆市一位山村教师,患有肺气肿,肺功能只有
正常人的 18%,随时可能离开人世。 妻子在条件良好
的城区,多次劝他回城工作,他却坚守在山村学校,一
守就是 28 年。因为那个村小只有他一位教师,他一离
开,村小就可能停办,山村的孩子就可能失学。为了这
些孩子,他一直坚守在山村。 他的妻子说:“他这样不
要命的工作, 不是为了钱, 而是因为他有精神支
柱———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对学生
无私的爱。 ”
师爱是一种动力,是力量的源泉,它可以产生巨
大的力量,甚至在危险关头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 四
川“5·12”地震中涌现出的舍生救学生的教师就是如
此。当地震来临时,东汽中学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
立即组织全班同学跑出教室。这时他发现还有 4 名学
生没有跑出来, 于是他又返回教室救这 4 名学生,但
已经没有机会跑出来了。 情急之中,他让学生爬在课
桌下,自己伸开双臂趴在桌面上保护学生。 更大的地
震发生了,倒塌的房屋压在了谭老师的身上,学生得
救了。为了救学生,谭千秋老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谭
老师用生命阐述了什么叫师爱!
二、师爱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爱学生,不同于家长爱孩子。 疼爱自己的孩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11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1 2010
师爱的内涵及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龙政军
摘要:阐述了师爱的内涵、意义及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认为教师爱护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应具有的起码品质,它
要求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理解和尊重学生,要爱每一个学生,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身体力行,学而不厌,
具有渊博的知识。
关键词:师爱;师德;教师素质;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1-0173-03
作者简介:龙政军(1956-),男,四川内江人,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0-03-16
— 173 —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教师对学生的
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没有血缘关
系的爱,这样的爱不是出于本能,而必须有宽广的胸
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
像蜡烛化成灰烬,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把毕生献给教
育事业,献给学生。教师从执教之日起,就应对教师这
一职业有正确的认识。要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工作
中少一点名利之心,多一点博爱之情。 把自己的全部
心血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给自己的学生。 象陶
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给
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
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二坪村小学李桂
林、陆玉芬夫妇就是一对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
模范教师。 二坪村小学位于海拔 2800 m 的悬崖上,
要去这所学校必须攀登 5 架垂直的木梯。由于道路难
行,原来在这里教书的教师一去不复返,结果学校停
办了
十来年,二坪村的孩子都成了文盲。 李桂林原先
在条件较好的雅安地区教书,1990 年他听说二坪村
的情况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二坪村。 村民和孩
子们听说来了新老师,兴高采烈地欢迎他。 李桂林盛
情难却,就留在二坪村当教师,寂静了十多年的二坪
村小学又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由于学校停办了十来
年,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来上学,李桂林一个人教不
过来,就动员山下的妻子也来当教师。 有些学生年龄
小,不敢攀登木梯,李桂林夫妻就背他们上下学。 就这
样,李桂林夫妇在这所被称为“天梯小学”的学校坚守了
19 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不少学生毕业后走出大
山,干出了事业。 二坪村也由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二)要爱每一个学生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泥土,泥土的爱是无私的,不
仅给了鲜花,同样也给了青草。 因此作为师德高尚的
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撒
向每一个学生。 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
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对他们要付
出更多的爱,找出他们身上的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
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高尚的师爱包容一切,不
分高低,不分贵贱,没有等级,无须取舍。 作为人民教
师,我们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孩子们无论是什么样的,
只要他坐在教室里了,就是我们要教育的孩子,我们
就要对他的终身发展负责。 而且从多元智力理论来
看,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真正“不可雕之朽木”
是不存在的。 关键是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每
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善于将其放大,鼓励他们成才。
前面说到的“天梯小学”的老师李桂林夫妇就是
这样的老师。 只要是二坪村的孩子,谁来读书他们都
欢迎,并尽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有一个孩子在全村是
出了名的调皮蛋,听说这个孩子要上学,很多家长都
反对,并且说“如果他要上学,我们孩子就退学”。李桂
林耐心地做这些家长的工作, 并保证把这个孩子教
好。 这个孩子上学后,李桂林付出了比对其他学生更
大的精力,个别辅导,耐心帮助。 这个孩子家庭困难,
李桂林不但减少他的学费,而且还买衣服给他穿。 在
李桂林的教育下,这个孩子不但学习赶了上来,而且
品德也有很大进步。 毕业后考取了高等学校,走出了
大山,现在还经常给李桂林写信,表示感谢。
(三)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
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
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教师要
热爱和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重
学生的感情和独立意识,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
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
康发展。 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
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只有尊重学生,学
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
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要把学生当作平
等的人,值得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下级,当作
可以随意训斥的人。 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忽视、歧视。当学生犯错
时,用心等待其自省。当学生学习困难时,用心等待其
自悟。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
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
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在日常教育中,教
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教
师尊重学生,学生也才会尊重教师。 只有相互理解和
尊重,才会建立起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师生关系。
宁波市已故的退休教师金时荣就是这样的老师。
金老师从教 50 多年,一直视学生如己出,对学生的爱
胜过了对儿女的爱。他的儿子就说:“父亲对学生的爱
甚至让我和姐姐觉得,做他的学生比做他的儿女更幸
福。”确实是这样,金老师把全部的爱和心血都献给了
学生。一名学生父亲早逝,只留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不幸的是母亲也患了胃癌,且已是晚期。 母亲在弥留
之际,担心自己的女儿。金老师知道后,和自己一个已
是企业家的学生一同到病床前看望这位母亲,给她送
去了 2000 元,并告诉她,她女儿今后的学费全部由他
们出。 金老师经常用书信鼓励学生,和学生往来的书
信竟达 6000 多封。有一位学生考中专落榜了,十分沮
丧。 金老师不仅写信鼓励她,还经常给她寄去学习资
料。 在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这个学生后来考取了
大学。由于和学生有着亲密的关系,学生也很尊敬他。
当他去世时,有 1000 多名学生为他送行,仅花圈就多
达 400 多个,为当地所罕见。
— 174 —(四)要宽严相济
教师要爱学生,但这种爱不是无原则的,不能只
是关怀、施舍,也不能只停留在嘘寒问暖上,更不能迁
就、护短、姑息和放纵,一味心慈手软,疏于管理,而是
要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要爱中有严,严
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常言道“严师
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教不严,师之堕”。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
人
和合格建设者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
男”。 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 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
度。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更
不能有辱骂和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 慈,就是对学生
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 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
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经历。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干
部,平时表现很好,深得老师的信任和同学的好评,但
在一次喝酒之后却和同学发生了口角,甚至动手打了
人。 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处理? 同学们都拭目以待。 我
认为功是功,过是过。平时表现好,不能掩盖他打人的
过失。于是撤销了他的班干部,并给了他警告处分。在
处分前和处分后,我都找他谈话,耐心地做他的思想
工作。经过这次错误,他认真吸取了教训,仍然热心班
上的工作,又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重新选他当
了干部。毕业后他给我来信,说多亏当时处分了他,使
他得以醒悟,才有了以后的进步,否则毕业后到社会
上去,还不知要犯多大的错误呢。
(五)要身体力行
爱是心与心的呼应,情与情的交流,爱学生就是要
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
给学生做出表率,否则这种爱就是苍白的,甚至是虚伪
的。“身正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就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
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
仿其处事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所
以我们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
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
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
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在言语、仪表、作风、品
格、情操等方面,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只有这
样,师爱才能有实际的效果,也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
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只有最
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
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这就要求教
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
己必须先做到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要自觉
不做。 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
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的言谈举止切切不
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则应自觉遵守教
师守则。如果只要求学生,而自己不身体力行,学生就认
为这样的老师
言行不一,出尔反尔,不可信赖,更谈不上
对学生的爱。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
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冯海老师,可以说是为人
师表的典型。 2009 年 11 月 20 日,冯老师上完第一节
课后,感觉身体不适,就到校医务室打点滴。第三节他
又有课,但第三节课开始了点滴未打完,他便打着点
滴上课。 一位老师拍下冯老师边打点滴边上课的照
片,传到了网上。 网友们都肃然起敬,称赞他是“史上
最敬业的老师”,说“这才叫为人师表”!
(六)要有真才实学
爱是相互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尊重教师。
老师要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除了具有高尚的师德
之外,还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
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 这就要求教师
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
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
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
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
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 仅仅熟悉教学
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
得多。 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
桶水。”在知识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这一桶水也是远
远不够了。 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学而不厌,也是教师
应有的基本品质。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正在成长中
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
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
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认为教师应该什
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发展智力的动
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它。这就要求教师要多
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
活动。 也只有这样才会亲近学生,才会更能赢得学生
的爱。 所以,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开拓进
取,及时更新知识。正如一位教育家所概括的那样:教
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
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
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荣青.师爱:教育成功的基础[J].卫生职业教育,2003(10).
[2] 王伟杰.师德之魂:师爱[J].教育现代化,2006(7).
— 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