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萌到你眼炸
811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03: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黑势力-蒋经国简介


中小学校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时事政治
一、1,9月8日,为期两 天的第二届“中拉文明对话”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主
题是“一带一路:中拉文明对话之路”。
2,全国教育大会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
近平出 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 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
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党全社会要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
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 望,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
革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
文凭、唯论文、唯 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
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 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 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
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 作办学。
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深刻分析了 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 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
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 重大部署。
4,由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联共同主办,中央编译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于8
月5日落 下帷幕。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2018,教育改革的十个关键词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许多新
情况新问题 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在23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 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
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 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但个性化、多
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 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


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 对的工作主题。”
2018年,我国教育事业将在哪些方面着力,突破哪些难点在这次会议中,陈 宝生
给出了2018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索引。
1,党建 2018年,教育系统全面启动 党建质量年。陈宝生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
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 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系
统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党建工作“对标争先”计划,把教育 系统每一个基层党组
织都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研究制订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 细则、
党支部工作规程、高校党委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要推进中
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选派,
加强中外合作办 学党建工作。
2,思政工作
今年,教育系统将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教育思想,支持高校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 设立
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方向,编写《习近平教育思想讲义》。陈宝生强调,要深入实施高校
思 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研究制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
支持计划”,开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
3,扶贫
每一个“冰花男 孩”的出现,都会触动社会的神经。对于教育扶贫这一重大任务,今
年,教育部将出台深度贫困地区教育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重点攻克“三区三州”贫困堡垒。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推进中 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
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加强省部共建、部 省合作,签订部省合建
中西部14所高校协议。“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 区定向招
生专项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落实好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计划,开展教学质
量监测评价,深入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发展。”陈宝生说,今年,还要组织开
展加快中西部 教育发展工作督导评估监测,各地应抓紧制定工作措施。
4,“双一流”建设
2017年“ 双一流”建设名单发布后,“双一流”高校如何建,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的关键问题。陈宝生表示,“ 双一流”建设要注重绩效管理,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绩
效评价办法,推动建设高校从凝练学科方向、 编制建设方案转到全面落实。同时,要探索
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其排头兵作 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今年还有哪些新举措陈宝生列举道,实施高等教育“六卓越——拔尖计划” 版,建设一批
“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发布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 br>量国家标准,形成周期性评估和常态监测相结合的多方质量保障机制;推进科教融合,启
动实施高 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5,教材建设


课程教材 是国家事权。陈宝生指出,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颁布实施大中小学
教材建设五年规划,统筹设计 未来五年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出台中小学、
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教材以及引进教材管理 办法,印发中职德育、语文、历史三科公共基
础课程标准,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基本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教材编写审查制度,
推进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
6,学前教育
目前, “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但仍面临普惠性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保
障机制不健全、社会热点时 有发生等问题。对此,陈宝生表示,要坚持公益普惠,在大力
发展公办园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园 提供普惠性服务,大力支持农村地区、脱贫攻
坚地区、城乡接合部和二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 扩建幼儿园。建立健全“国务
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上,将建立生均 拨款、收费、
资助一体化机制,出台公办园生均拨款、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健全资助标准。师资上,
将完善编制管理办法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引导和监督依法配足配齐保教人员。要提高保
教质量 ,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办园行为常态监测机制,确保依法依规办园。
7,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 br>陈宝生指出,要确保今年底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采购任务“过九成”,基本消除66人
以上超大班 额。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
底部攻坚,力争2019年 秋季开学前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
而美。陈宝生强调,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规定,对于
少数地方自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冲动,要严肃排查、 坚决制止。“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
训机构,这件事迟早要做,迟做不如早做,小修不如大修。”陈宝生透 露,今年将出台促
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使 其
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8,考招改革
今年,教 育系统要总结上海、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经验,为后续启动改革的省份提供借
鉴。同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 围,增加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份。陈宝生透露,
推进“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将更加突出考 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地应抓紧出 台配套文件,转变以考试成
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
9,教师队伍
实现高质 量发展,关键还是靠教师。今年,教育部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
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 养。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严格师德惩处,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 通报制度。教育部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 业认证。国培计划要继续向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三区三州”倾斜,2018年实现832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教师培训全员覆盖。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编制向乡村小规
模学校倾斜。深化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与监管,优化岗位设置, 激
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10,教育保障
办出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 ,必须要有科学、规范、高效的保障机制。今年,继续保
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
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 增不减。同时,教育部将出
台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既要优先保障也要优化结构,既要 精准投入也
要精细管理。调整优化来源结构,在继续保证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投入比重。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学前教育、义
务教育、职 业教育倾斜,向基层教师和困难学生倾斜。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 教
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
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
平。
(2)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 习型社会,进入人力
资源强国行列。
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 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 问题,重点是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 br>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
展。
3、关于学前教育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明确政府职责。(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4、关于义务教育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 质量。建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p>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3)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政府 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 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
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第二部分 领导科学
新时期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第一章 校长领导力的理论概述
一、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力是各种社会类型组织最核心的竞争力。它 体现的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
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 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
一种影响力。
二、什么是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对被 领导者的影响力,它包括校长的言行、要求以及校长自身的
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应的感召力量 。
校长领导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思想的领导力
(1)办学方向 的领导。(2)办学目标的领导。(3)办学品味的领导。(4)办学风
格的领导。
2、课程实施的领导力
(1)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2)充满智慧地建构课程。(3)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3、校园文化的领导力
(1)思想建设。(2)心理环境建设。(3)文化活动建设。
4、师生发展的领导力
(1)促进教师发展的策略。(2)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三、校长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一)思维力与洞察力(二)决策力与执行力(三)感召力与沟通力(四)学习力与
创造力
四、校长领导力的时代特征:
校长领导力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战略远见(二)依赖直觉(三)重视他人(四)注重教育(五)善于激励(六)
关注环境
五、校长领导力的价值分析:
(一)领导力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二)领导力是领导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性范畴。


(三)领导力的性质和作用程度是判断领导水平高低的基础标志。
(四)培养领导力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六、情境领导理论
(一)情境 领导理论的出现(二)情境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三)情境领导模式(四)
情境领导理论的评价
七、信息处理与领导力
(一)信息处理理论关注的要点(二)信息处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领导力与
追随者的信息处理
八、几种有代表性的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模型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3、路径—目标理论
第二章 校长领导力的开发
一、校长领导力的技能分解
我们把学校校长领导力的概括为八种:思维力 、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感召力、
沟通力、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洞察力的内涵分解
对洞察力进行解读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洞察发展,转化目标。第二,洞察人性,激励成员。第三,洞察变化,利导冲
突。
三、决策力的过程分解
科学决策的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第三,拟定方案。第四,评优选优。第五,试验
验证。第六,方案实施。第七,信息反 馈。 第八,追踪决策。
四、执行力的行为分解
校长的执行力在学校工作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树立确立的目标,确定执行力的方向;( 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优化学校
的管理流程;(三)营造公平的环境,提升教职工的整体执行能力; (四)优化高效的组
织结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五、感召力的效能分解
校长的感召力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德化人;(二)以“能”服人;(三)以“和”凝人;(四)以“新”带人。
六、校长的沟通技能
(一)善于倾听;(二)学会幽默;(三)情感沟通。
1、情 感沟通能够加深沟通双方之间的信任度;2、通过情感沟通能体现领导者与被领
导者之间情感尊重;3、 情感沟通更有助于消除冲突。
七、学习力是什么


从构成要素来看,它包括学 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等
要素。
八、学习力的具体表现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2、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更新观念的能力;3、符
合实际的有 利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创新力的定势分解
(一)心理定势(心理素质)
1、感召力 2、记忆力 3、思考力 4、想象力
(二)思维定势(思维素质
1、独立性思维 2、求异性思维 3、跳跃性思维
十、简述校长领导力的个人基础。
(一)思想素质
(二)校长的知识素质基础
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其 次,要具有有关法律知识。再次,校长要具有
管理学知识。最后,校长还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 识。
(三)校长的能力素质基础
1、综合分析能力 2、观察和预见能力 3、决断力 4、创新能力 5、协调能力
(四)校长的心理素质基础
(五)校长的身体素质基础
十一、校长如何赢得认同
(一)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校长要做个文化人;(二)用思想的 力量感召人——
校长要做个思想者;(三)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校长要做个读书人;(四)用情感的
力量感化人——校长要成为服务者;(五)用人格的力量感动人——校长要成为楷模形象。
十二、校长怎样规划愿景
(一)校长要准确把握学校“共同愿景”的内涵;(二)校长要有能 力规划和提炼学
校的共同愿景;(三)校长要做好规划、培育个人愿景的工作。
十三、简述校长的激励艺术
(一)激励的内涵
第一,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一种行为动力,所以可以说成“激励力”。
第二,激励的行为主体 是管理者和管理组织,激励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志,是一种管理
者的目的性活动。
第三,激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涵几个环节的过程,是几个环节有序连接的过程。
第四,激励就是一个行为主体根据对激励对象需要的理解而采取相应的刺激方式。
第五,激励的目的是激励的行为主体的思想的对象化过程。
第六,激励过程中,充满了对人的认识和关怀,使之成为人的行为的目的。


(二)教师需要的特点与激励的基本原则
(三)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
十四、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
1、价值激励2、目标激励3、授职激励4、奖惩激励5、民主激励6、楷模激励7、情
感激励
十五、协调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2、统筹原则 3、公正原则 4、适度原则
十六、校长应具备的人际关系能力与艺术
1、与上级交往
(1)坚持以工作为主进行交往 (2)尊重而不崇拜 (3)服从而不盲从 (4)“不
唯上”,“不抗上”,“不欺上” (5)主动了解上级,实现及时沟通
2、与同级交往
(1)目标一致,同心协力。(2)团结共事,诚恳相处。(3)彼此尊重,相互支持
3、与教职工交往
(1)与一般教职工交往 (2)与特殊人交往
十七、校长必须开发的领导意识
1、战略意识,(1)要重视战略预测与分析 (2)要讲究谋略 (3)要有忧患意识;2、
超前意识;3、改革意识;4、竞争意识;5、协调意识 ;6、形象意识;7、敬业意识;8、
责任意识;9、教师意识;10、法规意识。
十八、校长储备知识的结构
1、哲学知识 2、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 4、相关知识
十九、知识储备的途径
1、博览群书 2、专博结合 3、奋勉自学 4、独辟蹊径 5、动态调节 6、向实践

二十、领导力的训练
(一)用好权
(二)了解下属:1、追求安全 2、追求温暖 3、追求信赖 4、追求事业
(三)学会讲话
1、声音洪亮,富有节奏 2、情理交融,声情并茂
3、手势姿态,巧妙配合 4、吐字凄楚,通俗易懂
第三章 校长领导力的训练
一、校长思维力的训练
(一)思维的参悟,能力的升华
1、考虑事物的多元素 2、考虑多角度全方位 3、考虑多种思维热点
4、突破定势的影响 5、向反方向思维发散


(二)原理的遵循,提升的捷径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

(三)摒弃的思维,发展的障碍
1、功利主义思维 2、现实主义思维 3、形式主义思维
二、校长洞察力的训练
(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二)长于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大胆探索,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校长决策力的训练
(一)扩散思维,一会决策内涵(二)明确愿景,扩展决策视野(三)果敢决断,提
升决断能力
1、树立自信心 2、强化风险意识 3、锻炼忍耐力
(四)完善计划,排除决策干扰
1、计划和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2、计划与决策的完善与双赢
四、校长执行力的训练
(一)理解执行,提升认知高度
(二)制度构建,内化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特点
(1)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2)绩效管 理是学校文化,
价值认同和塑造的过程。(3)绩效管理是一种正面的激励。概括起来,学校中的绩效管 理
是一种让学校教师完成他们的工作的提前投资。
2、学校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前绩效考核指标为核心。(2)坚持目标管理。(3)科学实施业绩评价。
3、绩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1)对教师工作质量坚持绩效分层考核。(2)建 立课堂教学的考核机制。(3)注意
绩效评估的档案管理。(4)坚持管理中的沟通与信息互动。(5) 管理者要坚持对教师工
作目标基金女性定期跟踪与辅导。
(三)组织保障,感受人文关怀
1、维护教师尊严 2、民主管理学校 3、尊重教师选择 4、促进专业成长
5、拓展培训领域 6、变压力为动力 7、创设宽松氛围 8、和谐人际关系
9、创设办公室文化 10、丰富精神生活
(四)文化保证,提升办学品味
1、学 习文化是创立名校的基石;2、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3、学校文化是教育
质量竞争中的砝码;4 、学校文化是学校力量的凝聚剂;5、学校文化是质量教育的突破口;
6、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的重要元 素


(五)注重细节,活用执行技巧
五、校长感召力的训练
(一)自我修炼,提升魅力
1、贵在自觉修炼 2、重在自主行动 3、悟在自省反思 4、精在自校研究
(二)知人善任,造就魅力
1、知人要做到“五不”
(1) 不以好恶而取才(2)不以妒谤而毁才(3)不以卑微而轻才(4)不以恭敬而选
才(5)不以小过而舍 才
2、善任要做到“五坚持”
(1)坚持德才兼备(2)坚持重用人才(3)坚持用人所长 (4)坚持注重实践(5)坚
持明责授权
3、知人善任,打造感召魅力
(1)说话 行事的信用(2)敢于承担的责任(3)注意讲话的艺术(4)注重个人的形
象(5)凸显关爱的人文
(三)策略激励,驱动行为
1、善用目标激励
2、赏识艺术和用人之长
(1)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人之 “短”(2)摈除成见宿识,乐于用人之 “短”(3)
发现“短”中之 “长”,善于用人之“短”
3、环境激励
一是人际关系环境。二是校园自然环境
4、重视并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各种需要
(1)物质需要,即生理需要。(2)精神需要
六、校长沟通力的训练
(一)学会倾听,共建愿景
1、校长与中层领导的沟通2、校长与有误会的教师沟通3、校长 与错怪了的教师沟通4、
校长与年轻教师的沟通
5、校长与老教师的沟通6、校长与女教师的沟通7、校长与弱势教师的沟通
(二)善于表达,言行一致
1、校长要有公仆心2、校长要有知人善任心3、校长要有仁和心 4、校长要有善于利导
人心5、校长要以诚换人心6、校长要以德服人心
(三)协调矛盾,化解冲突
1、要不断提升协调能力2、要讲究工作协调的方式与方法3、要增强语言的表达功力
七、校长学习力的训练
(一)学会学习,时代召唤学习力


1、学习 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2、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3、学习力,是最活跃
的创造力4、学习力,是最 本质的竞争力
(二)自我修炼,开发学习领域
1、加强理论学习促提升,自觉起到“领头雁 ”的作用2、加强个人修养促提升,自觉
起到“导航者”的作用3、开拓创新促提升,自觉起到领导核心 的作用4、严格自律促提升,
自觉起到示范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共建学习型团队
1、学习是进步的根本2、学习型团队是校本教研的基础
八、校长创新的特性
1、 校长创新的普遍性2、校长创新的相对性3、校长创新的谨慎性4、校长创新的文化
性5、校长创新的复 杂性6、校长创新的艰难性7、校长创新的集体性九、校长创新的要素 1、
问题是校长创新的前提2、 信息是校长创新的基础3、新颖是校长创新的魅力4、成效是校
长创新的关键5、团队是校长创新的保证
第四章 校长人格魅力的体现与完善
一、校长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 、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作为权力、义
务主体的资格。魅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对 他人产生吸引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表现。而人格魅
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个性、能力、道德品质及行 为方式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他人的
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强大的 “物质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力量。
总之,人格魅力既是校长的一种形象,能给人 以无言的教育;又是一种力量,能给人
以鼓舞和鞭策;也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
二、校长人格魅力的特征
校长人格魅力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 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
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 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
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 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 上,有较强的逻辑性,
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 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
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 ,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
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三、校长人格魅力的体现
(一)优良的品质
校长的优良品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怨无悔的义务感。第二,无怨无悔、豁达乐观的
心境。
(二)坚强的意志
(三)乐观的情绪
(四)完善的性格
第一,对待工作能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第二,对他人能宽容,豁达大度。
四、作为一个优秀的校长,其外在表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二) 心胸坦荡,宽厚待人(三)言语高雅,谈吐幽默(四)
仪表整洁,衣着得体
(五)举止大方,温文尔雅
五、怎样做一个有品格魅力的校长
(一)校长应有海纳 百川的宽广胸怀(二)校长应有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三)校长
应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六、怎样做一个有学识魅力的校长
(一)校长要有合理的知识储备
1、校长必须具 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2、校长必须具备丰富、先进的教育理论
知识3、校长要有娴熟的现代学校 管理知识4、校长应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5、校长要有一
定的艺术修养
(二)校长要有勤于学习的习惯
1、爱学 2、多想 3、勤写 4、善做
(三)校长追求有效的学习
1、做到“致用” 2、做到“够用” 3、做到“好用”
七、怎样做一个有理想魅力的校长
(一)校长要重视提高学习力(二)校 长要培养思想的体察力(三)校长要培养思想
的生成力(四)校长要培养思想的展示力(五)校长要培养 工作的创新力
八、怎样做一个有亲和魅力的校长
(一)要以德感人(二)要以才服人(三) 要以情赢人(四)要宽以待人(五)要公
正廉洁(六)要勤于务实(七)要创造实绩(八)要助人发展
九、怎样做一个有威信魅力的校长
(一)靠崇高品德立威(二)靠广博知识立威(三)靠领导 能力立威(四)靠正确用
权立威(五)靠率先垂范立威(六)靠平易近人立威(七)靠民主协商立威
十、怎样做一个有任用力魅力的校长


(一)要任人唯贤(二)要量才适用(三)要用其所长(四)要用培结合
十一、怎样做一个有形象魅力的校长
(一)具有高风亮节的角色形象(二)具有高尚品德的师 表形象(三)具有良好心理
的健康形象(四)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学者形象(五)具有很强工作能力的管 理者形象(六)
具有现代人才策略的伯乐形象(七)具有锐意进取的开拓者形象
第五章 情境中的校长领导力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等研究者从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将完整的教学 设
计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1、陈述目标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5、教学 6、
评定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制定教学目标。二是进行任务分析。三是选用教学方法。四是开展教学评价。
三、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校长领导力
1、教育研究的先行者 2、课程开发的领头雁3、校本教研的策划者(1)教育思想创新
(2)队伍创新 (3)评价方式创新
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校长领导力
1、理解要求 2、开拓渠道 3、创造氛围 4、提供支持
五、教师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分为哪四个水平
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展阶段。第三,转化阶段。第四,减缓阶段
六、学校经营的含义。
所谓学校经营,意指学校经营者采用管理学的知识与技术,结合学校成员的人力,通
过行政程序 运用各种资源与策略,达成学校经营目标,增进学校组织效能,促成学校组织
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变迁及 学校的需要。
七、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1、校外人力资源的管理2、校内人力资源的管理(1)要全方位地关心教师 (2)要
公正待人
八、财务管理中的校长领导力
(一)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3、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1)预算管
理 (2)支出管理
4、校长加强财务管理的四关(1)预算关 (2)签字关 (3)报销关 (4)跟踪关
九、学校规章制度管理
1、校内规章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一是创 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终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是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


二是通过校内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为教师最理想的发展地,成为教师走向幸福生活的家园。
三是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校内规章制度建设的重点
一是能够 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引导校长关注课程,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学
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 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建立持续提高学校效能的那些制度。
二是能够引导教职工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 ,引导学生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推动
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那些制度。
三是能够推动学校提高学校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那些制度。
四是能够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完善的那些制度。
3、校内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人文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5)系统性
原则
4、校内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1)学校管理干部制度(2)全体教职工的制度(3)学生的制度(4)家长的制度
5、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问题
十、关系协调中的校长领导力
学校政治的领导
1、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2、与社区的关系3、与企业的关系4、与兄 弟学校的关
系5、与家长的关系
十一、学校文化中的校长领导力
学校文化的领导
1、调动全员 2、个人魅力 3、共建愿景 4、精神物化
十二、学校发展中校长领导力
学校发展的领导
1、学校发展规划——满足学校总体发展的作用
(1)创办人民满 意的教育(2)人力资源的开发(3)解决问题中进步与发展(4)明
确的发展目标导向(5)行动方案 的可操作性
2、学校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个体发展的作用
(1)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2)学校内部发展的需求
第六章 校长领导力的评估
一、校长领导力评估的意义
(一)校长领导力评估是衡量校长工作绩效的重要尺度(二)校长 领导力评估是考察、
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校长领导力评估是促进校长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校长领导力评估的内容


第一,宏观内容;第二,进行职能活动的内容;第 三,组织机构内容;第四,校长自
身的相关内容。
三、校长领导力评估的原则
(一 )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行政部门评 估与学校教职工相结合的原则;(四)内在要素评估与外在环境评
估相结合的原则;(五)显绩评估与隐 绩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四、校长领导力的评估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二)民主评议法;( 三)述职评估法;(四)模拟情景测试法;
(五)比较法
五、校长领导力的自我评估
(一)自我能力;(二)自信力;(三)自我管理力(四)换位思考力(五)与他人
合作力(六)相似 行为的识别力(七)发展他人的能力(八)不包揽员工的问题(九)团
队管理力(十)询问策略力(十一 )规划设计力(十二)决策力(十三)执行力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
走进新课程
《走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于20 01年6月颁布,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
后推广”的工作方针。2001年7月,经教育部同意,18 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八次教育改革。2001年秋季起 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
实验区开始课程标准的实验,2002年将进一步扩大实验。
2.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内容,构建符合素
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 素质教育理念相一
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课程结构:是课程 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 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
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5.课程结构 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
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
6.为什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课程类型结构单一,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
绝对 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必修课程占据主导 地位,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得不到实质性的开 发。二是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
占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 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7.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 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 校本课程,这
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 br>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
导价值在 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 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
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 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
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实行“绿色证书”教育。
9.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 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
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一是要承认每门课程的 独特性和独特价值,他们在实现新
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 和局限性,没有一
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 能,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三是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课程开设
顺 序上有先有后,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实现整体优化,
和谐发展。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
的。它体现以 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
综合实践活动。
(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
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 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
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 发展。
10.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本次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
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实际上,这也正是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的体现。“整体 ”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
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 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
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 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发 展的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
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 强化、巩固;
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 br>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

< br>持续发展。
11.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的特 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
本位向学生发 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第二,在课程内容
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 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品德与生活》(1-2年级);二、《品德与社会》(3-6年级);
三、《科学》(3-6年级);四、《历史与社会》(7-9年级);
五、《科学》(7-9年级);六、《艺术》(1-9年级);
七、《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应注意: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
题。
1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 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
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4.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还包括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 传统活动等。
1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
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 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
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
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 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
疑问地对教材、教学 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 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16.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实际上,课 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
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


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 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
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 现。
现行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
偏深 、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刚性”太强,缺乏 弹性和选择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17.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 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
是一致的,大致包括:
(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教学大纲基本框架: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
1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
体现。
20.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任务: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 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


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 ,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
度的重建。
2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 验。第三,关注
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2.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 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第一、重认知轻
情感;第二、重教书轻育人。
2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
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
师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24.“师生之间的关系决 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
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 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
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5.新课程的推进要致 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
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6.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 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
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创 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
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 心理氛围,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特别是学
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帮助他们。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
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
优秀品质。
27.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 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特
征中的核心特征)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8.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以下六种学生:(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 生;(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被
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有过错的学生;(5)有严重缺点 和缺陷的学生;(6)和自己意
见不一致的学生。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
(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 意当众批评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1)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每一位学 生
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
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
目标;(2)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
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 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 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可以表
现为一种激励 。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 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
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 自我成长的核心
因素”。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9.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 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
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主
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 前
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


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 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 主性、被动的学习状态,把
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
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 br>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索,从而在实践中
导致了对学生 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
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 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
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 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 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
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强
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型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
识和怀疑精神,鼓 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
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 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
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 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
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一、主动 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 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 依赖性,
表现为我能学。
三、独特性:个性化
四、体验性:身体性参与活动、重视直接经验
五、问题性:问题意识
31.反思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 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
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
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32.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
规章制度;另一 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


特别强调和致力 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
教师 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
的氛围,这是保证教 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必须改变以 往的“家长式”管理方式,建
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 成为学校的主
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 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
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 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 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
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 教师学会反
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 br>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
果,为教 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
努力的方向。
33.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
变革,更重要的 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 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
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 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
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 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34.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 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
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 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
的转向与落实。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5.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 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
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3.要将考试 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
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
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
学生、家 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
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 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
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
展。
四、考试的改革重点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 查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
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
生考 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
为惟一录取标准的 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6.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 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
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 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
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 价值。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顺利实施。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 化
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综合 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
践等能力的发展。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37.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
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并了解教育评价发
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 价体
系、评价工作思路和评价制度”,再进行分析。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
新 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不足,制定改进计
划。第四、采取行 动,具体实施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
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 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38.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39.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三、搜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0.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启示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其次,它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41.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一、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
4.交流与反思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43.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一、学校领导班子;二、制度与管理;三、教学研究制度。
44.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45.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46.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二、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第三、
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第四、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
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47.新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
48.新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4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 br>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
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新义务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 公益性 事业。
2.凡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
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 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
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适龄儿童、少年的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应当依法保证其按
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 均
衡 发展。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
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 县
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批准。
6.学校应当建立、健全 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
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7.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 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或
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9.国家鼓励教科书 循环 使用。
10.各级人民政府对 家庭经济困难 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
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 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实施义务教育。
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 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13.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 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
育行政部门给予 通报批评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 参与或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
上人民 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
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
15.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
童、 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 乡人民政府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
育,责令限期改正。
二、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5分)
1.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 义务教育制度。( A )
A.九年 B.十年 C.十一年 D.十二年
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 C )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3.义务教育实行 领
导, 统筹规划实
施, 为主管理的体制。( A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4.凡年满 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 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
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 周岁。( C )
A.七 B.九 C.六 D.八
5.适龄 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
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 批准。
( C )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
C.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 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 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
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 )
A.人民政府 B.学校 C.监护人 D.基层性群众组织
7.学校 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
员。( B )
A.可以 B.不得 C.特殊情况可以 D.经批准可以
8. 校长由 依法聘任。
( B )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
D.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9.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
平。( B )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1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
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D )
A.鼓励 B.支持 C.协调 D.鼓励和支持
11.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
教师的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 C )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学习
12.县级以上 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
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B )
A.教育行政部门 B.地方人民政府
C. 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公安部门
13.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 普通学校学
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C )
A.相当于 B.等于 C.高于 D.低于
14.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
门 所收费用。( A )
A.责令退还 B.双倍退还 C.没收 D.追缴
15.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
义 公办学校的性质。( C )
A.变更 B.调整 C. 改变或者变相改变 D. 改变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
少年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
基础。(ABCD )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
作 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 ACD )
A.执行法律法规情况 B.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C.教育教学质量 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3. 和 组织和督促适
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 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
童、少年辍学。( CD )
A.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
C.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
4. 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AD )
A.居民委员会 B.社会团体
C. 街道办事处 D.村民委员会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
对 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ACD )
A.视力残疾 B.肢体残疾 C. 听力语言残疾 D. 智力残疾
6.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
为 。( ABC )
A.初级职务 B.中级职务 C.高级职务 D.特级职务
7.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
将 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ABCD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8.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
向 和 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
务教育经费。( AC )
A.农村地区学校 B.特殊教育学校 C.薄弱学校 D.民办学校
9.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或向学 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


者上级人民政府 、 、 和 根据职责分工
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ABCD )
A.教育行政部门 B.财政部门 C.价格行政部门 D.审计机关
1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
照 等,及时足额拨付
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ABCD )
A.教职工编制标准 B.工资标准
C.学校建设标准 D.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基本内涵
答:第一、义 务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第二、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
的教育;第三、义务教育是由国家 统一实施并且予以保障。
2.《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规定
答:《 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
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 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
益。
3.促进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促进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二,保障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三,保障家庭经济困难
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对学校四种违法行为的规定
答:(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 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规定开除学 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的。
5.《义务教育法》关于学校德育的规定和要求 < br>答:第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第二,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第三,把德育渗透
到学校的各项 活动当中;第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第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 道德和行为习惯。
五、论述题(15分)
结合实际,谈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对推动中小学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
贯彻实 施新《义务教育法》,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感悟法律条文背后的基本的价值 取向是什么。也就是要学习好《义务教育法》释义。其二


是按照法律要求,依法办学,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这就要求我们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等
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
基础。第三要不断发展法律条文的内涵。针对学校现在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瓶 颈问题,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执行法律条文,根据各地方的不同情况来处理各种不同问
题。如师生的多元化评价问题、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的关系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
培养问题等。
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来说应该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
伍放在首位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当前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敏锐的
把握发展方向,重新理清办 学思路和职责,在学法的基础上用好法,在增强依法办学意识
的同时学会用法来保护学校的权益,促进学 校的发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测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该《办法》自 年 月 日起实行。
2.《办法》共分为:总则、事故与 、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 、事故责
任者的处理以及负责等 章 条。主要目的在与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
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 。
3.制定本《办法》的根据是《 》、
《 》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8分共40分)
1.学校应当对学生伤害事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是( )。
A.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B.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侵害造成的;
C.未对学生进行相对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 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就组
织学生进行活动的;
2.学校不应当对学生伤害事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是( )。
A.组织或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其他运动的;
B.学生自杀、自伤的;
C.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活动,学校知 道或者应该知道,
但未予以必要注意的;
3.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对学生伤害事故自行承担责任的( )。
A.学生在校 园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
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B.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C.在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4.学校应当对学生伤害事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是(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在学生自行上学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C.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 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
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5.学生人身损害由致害人承担相应责任的( )。
A.因学校教师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所导致的;
B.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C.在放学后,节假日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三、简述题;(共40分)
1.在自习课期间,某教师让某同学到商店购物,学生在途中发生 车祸或其它恶性事件,
试分析相关责任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成年或未成年)。(20分)
2.学生在课堂上违纪,被老师赶出课堂,并令其在班级门外站立,下课后老师发现该
同学已无踪影,后 证实该生自行离校后在校外被人打伤住院了。分析相关责任人依法承担
的法律责任。(20分)
答 案:
一、 填空题:
1、2002年 、 9月 、1日。2、责任、赔偿 、6章、40条、伤害事故。3、《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 多项选择题:1、C 2、B 3、BC 4、C 5、AB
三、 简述题:
1、答: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十四条、该教师的行为属职务无关的私
人行为, 成为间接的致害人。
⑴如学生是未成年人,该教师对后果应承担大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
⑵如学生是成年人,该教师对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答:该教师的行为对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学生赶出课堂是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
⑵依据《学 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第九款,让学生在班级门外站立是体
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
⑶如学生未成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和学校对学生保护和
监管的不够。 < br>⑷如果学生成年,该生又存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三条第二款中擅
自离校的问题 。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测试题及答案2
一、填空题


1.为积极预防 、妥善处理 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 合法权益,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
政法规 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 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中,以及在学校负有
管理责任的 校舍 、 场地、其他教育教学、 生活 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
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3、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 及时、妥善的处理。
4、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
施。 学校 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
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 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 存在的安全隐患;当
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5、学校对学生进 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
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 措施 。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不
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 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
险。
6、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为监 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
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 担监护职责,但法律
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
7、学生 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
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 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
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8、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 知未成年学生的
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
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
当按照 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9、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 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
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 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
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时,认为学校有责任的,可以依 照有关法律
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相应的调解方案。
10、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 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
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
11、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
定,对学 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
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 ,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 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


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 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
应的行政处罚。
二、简答题
1、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怎样确定
答: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
确定。
2、:对违反学校纪律,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应当怎样处理
答:对违反学 校纪律,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
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3、是否提倡学校鼓励学生自愿参加保险
答:学校应当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 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
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 任何费用。
三、简述题
《办法》所规定的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学 校已履行了相应
的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有几种情形,分别是什么
答:《办 法》所规定的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学校已履行了
相应的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 不承担法律责任的10 种情形:
1、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2、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3、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4、学生自杀、自伤的;
5、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6、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7、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8、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9、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
发生的;
10、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199 5年月,某市小学二年级在学校的倡议及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成立
了一个“学雷锋活动小组”,有成员 16人,均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该
小组组织全体成员去一“五保户”家做好事。事前 未告知班主任及学校。谁知在打扫卫生
中,女学生赵小娟在擦洗房间的玻璃时,失足从椅子上摔下来,造 成左脚骨折。事后,赵
的父母要求学校赔偿部分医药费。但学校认为赵摔伤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与学校 无
关。 问:


1、小娟摔伤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答:因为学校平时已经履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职责。本案发生在校外,且是节假
日,事前没有告知学 校及班主任,是在学校管理职责外发生的,学校行为并无不当,因此
不承担责任。
2、赵小娟的监护人该是谁监护人在本案中有什么过错承担什么责任
答:赵小娟监护人是其父 母,监护人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
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由于监护人没有 履行相应职责,造成赵小娟骨折,应承担相
应责任。
3、你认为本案该怎样正确处理
答:《办法》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
可能的原则,对受 伤害学生给予适当帮助。所以学校可以适当给予经济补偿。


中小学校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时事政治
一、1,9月8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拉文明对话”研讨会在江苏南 京召开,会议主
题是“一带一路:中拉文明对话之路”。
2,全国教育大会9月10日在北京 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
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 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 培育
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
推 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
会风尚,努力提高 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 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
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 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
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 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
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能力,
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
养创新型、复 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 之大计。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
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 ,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快推进教 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
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
4,由中宣部、中央党 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联共同主办,中央编译局、中国美术家
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真理的力 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于8
月5日落下帷幕。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2018,教育改革的十个关键词
“当前我国教育 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许多新
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 ”在23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 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
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 提升,但个性化、多
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 ……


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2018年,我国教育事业将在哪些方面着力,突破哪些难点在这次会议中,陈宝生
给出了2018年中 国教育改革发展索引。
1,党建 2018年,教育系统全面启动党建质量年。陈宝生强调:“要把 党的政治建设摆在
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 系
统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党建工作“对标争先”计划,把教育系统每一个基层党组
织都 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研究制订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细则、
党支部工作规程、 高校党委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要推进中
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选派,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2,思政工作
今年,教育系统将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教育思想,支持高校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设立
习 近平教育思想研究方向,编写《习近平教育思想讲义》。陈宝生强调,要深入实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提升工程,研究制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
支持计划”,开展“高校思政课教 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
3,扶贫
每一个“冰花男孩”的出现,都 会触动社会的神经。对于教育扶贫这一重大任务,今
年,教育部将出台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 案,重点攻克“三区三州”贫困堡垒。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 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
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加强省部共建、部省合作,签订部 省合建
中西部14所高校协议。“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
生专项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落实好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计划,开展教学质
量监测评价, 深入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发展。”陈宝生说,今年,还要组织开
展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工作督 导评估监测,各地应抓紧制定工作措施。
4,“双一流”建设
2017年“双一流”建设名 单发布后,“双一流”高校如何建,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的关键问题。陈宝生表示,“双一流”建设要 注重绩效管理,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绩
效评价办法,推动建设高校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 到全面落实。同时,要探索
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其排头兵作用.推动高等教 育内涵发展,
今年还有哪些新举措陈宝生列举道,实施高等教育“六卓越——拔尖计划”版,建设一批< br>“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发布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
量国家标 准,形成周期性评估和常态监测相结合的多方质量保障机制;推进科教融合,启
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 珠峰计划,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5,教材建设


课程教材是国家事权。陈 宝生指出,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颁布实施大中小学
教材建设五年规划,统筹设计未来五年大中小 学教材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出台中小学、
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教材以及引进教材管理办法,印发中职 德育、语文、历史三科公共基
础课程标准,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教材 编写审查制度,
推进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
6,学前教育
目前,“入园难”问题 基本解决,但仍面临普惠性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保
障机制不健全、社会热点时有发生等问题。 对此,陈宝生表示,要坚持公益普惠,在大力
发展公办园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大力支持农村地区、脱贫攻
坚地区、城乡接合部和二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建 立健全“国务
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上,将建立生均拨款、收费、< br>资助一体化机制,出台公办园生均拨款、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健全资助标准。师资上,
将完善 编制管理办法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引导和监督依法配足配齐保教人员。要提高保
教质量,完善质量评估 体系,建立办园行为常态监测机制,确保依法依规办园。
7,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陈宝生指 出,要确保今年底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采购任务“过九成”,基本消除66人
以上超大班额。全面加强乡 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
底部攻坚,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办学 条件达到省定标准,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
而美。陈宝生强调,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教育法》和 《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规定,对于
少数地方自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冲动,要严肃排查、坚决制止。“大 力规范校外教育培
训机构,这件事迟早要做,迟做不如早做,小修不如大修。”陈宝生透露,今年将出台 促
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使其
成为 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8,考招改革
今年,教育系统要总结上 海、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经验,为后续启动改革的省份提供借
鉴。同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北京、 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份。陈宝生透露,
推进“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将更加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地应抓紧出台配套文件,转 变以考试成
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
9,教师队伍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 是靠教师。今年,教育部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
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推行师德考 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严格师德惩处,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教育 部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培计 划要继续向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三区三州”倾斜,2018年实现83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


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教师培训全员覆盖。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编制向乡村小 规
模学校倾斜。深化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与监管,优化岗位设置,激
发教 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10,教育保障
办出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有科学 、规范、高效的保障机制。今年,继续保
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确 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
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同时, 教育部将出
台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既要优先保障也要优化结构,既要精准投入也要精细管理。调整优化来源结构,在继续保证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投
入比重。调 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学前教育、义
务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向 基层教师和困难学生倾斜。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 教
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
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
平。
(2)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 习型社会,进入人力
资源强国行列。
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 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 问题,重点是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 br>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
展。
3、关于学前教育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明确政府职责。(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4、关于义务教育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 质量。建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p>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3)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政府 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 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
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第二部分 领导科学
新时期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第一章 校长领导力的理论概述
一、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力是各种社会类型组织最核心的竞争力。它 体现的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
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 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
一种影响力。
二、什么是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对被 领导者的影响力,它包括校长的言行、要求以及校长自身的
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应的感召力量 。
校长领导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思想的领导力
(1)办学方向 的领导。(2)办学目标的领导。(3)办学品味的领导。(4)办学风
格的领导。
2、课程实施的领导力
(1)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2)充满智慧地建构课程。(3)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3、校园文化的领导力
(1)思想建设。(2)心理环境建设。(3)文化活动建设。
4、师生发展的领导力
(1)促进教师发展的策略。(2)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三、校长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一)思维力与洞察力(二)决策力与执行力(三)感召力与沟通力(四)学习力与
创造力
四、校长领导力的时代特征:
校长领导力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战略远见(二)依赖直觉(三)重视他人(四)注重教育(五)善于激励(六)
关注环境
五、校长领导力的价值分析:
(一)领导力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二)领导力是领导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性范畴。


(三)领导力的性质和作用程度是判断领导水平高低的基础标志。
(四)培养领导力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六、情境领导理论
(一)情境 领导理论的出现(二)情境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三)情境领导模式(四)
情境领导理论的评价
七、信息处理与领导力
(一)信息处理理论关注的要点(二)信息处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领导力与
追随者的信息处理
八、几种有代表性的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模型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3、路径—目标理论
第二章 校长领导力的开发
一、校长领导力的技能分解
我们把学校校长领导力的概括为八种:思维力 、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感召力、
沟通力、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洞察力的内涵分解
对洞察力进行解读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洞察发展,转化目标。第二,洞察人性,激励成员。第三,洞察变化,利导冲
突。
三、决策力的过程分解
科学决策的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第三,拟定方案。第四,评优选优。第五,试验
验证。第六,方案实施。第七,信息反 馈。 第八,追踪决策。
四、执行力的行为分解
校长的执行力在学校工作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树立确立的目标,确定执行力的方向;( 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优化学校
的管理流程;(三)营造公平的环境,提升教职工的整体执行能力; (四)优化高效的组
织结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五、感召力的效能分解
校长的感召力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德化人;(二)以“能”服人;(三)以“和”凝人;(四)以“新”带人。
六、校长的沟通技能
(一)善于倾听;(二)学会幽默;(三)情感沟通。
1、情 感沟通能够加深沟通双方之间的信任度;2、通过情感沟通能体现领导者与被领
导者之间情感尊重;3、 情感沟通更有助于消除冲突。
七、学习力是什么


从构成要素来看,它包括学 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等
要素。
八、学习力的具体表现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2、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更新观念的能力;3、符
合实际的有 利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创新力的定势分解
(一)心理定势(心理素质)
1、感召力 2、记忆力 3、思考力 4、想象力
(二)思维定势(思维素质
1、独立性思维 2、求异性思维 3、跳跃性思维
十、简述校长领导力的个人基础。
(一)思想素质
(二)校长的知识素质基础
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其 次,要具有有关法律知识。再次,校长要具有
管理学知识。最后,校长还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 识。
(三)校长的能力素质基础
1、综合分析能力 2、观察和预见能力 3、决断力 4、创新能力 5、协调能力
(四)校长的心理素质基础
(五)校长的身体素质基础
十一、校长如何赢得认同
(一)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校长要做个文化人;(二)用思想的 力量感召人——
校长要做个思想者;(三)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校长要做个读书人;(四)用情感的
力量感化人——校长要成为服务者;(五)用人格的力量感动人——校长要成为楷模形象。
十二、校长怎样规划愿景
(一)校长要准确把握学校“共同愿景”的内涵;(二)校长要有能 力规划和提炼学
校的共同愿景;(三)校长要做好规划、培育个人愿景的工作。
十三、简述校长的激励艺术
(一)激励的内涵
第一,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一种行为动力,所以可以说成“激励力”。
第二,激励的行为主体 是管理者和管理组织,激励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志,是一种管理
者的目的性活动。
第三,激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涵几个环节的过程,是几个环节有序连接的过程。
第四,激励就是一个行为主体根据对激励对象需要的理解而采取相应的刺激方式。
第五,激励的目的是激励的行为主体的思想的对象化过程。
第六,激励过程中,充满了对人的认识和关怀,使之成为人的行为的目的。


(二)教师需要的特点与激励的基本原则
(三)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
十四、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
1、价值激励2、目标激励3、授职激励4、奖惩激励5、民主激励6、楷模激励7、情
感激励
十五、协调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2、统筹原则 3、公正原则 4、适度原则
十六、校长应具备的人际关系能力与艺术
1、与上级交往
(1)坚持以工作为主进行交往 (2)尊重而不崇拜 (3)服从而不盲从 (4)“不
唯上”,“不抗上”,“不欺上” (5)主动了解上级,实现及时沟通
2、与同级交往
(1)目标一致,同心协力。(2)团结共事,诚恳相处。(3)彼此尊重,相互支持
3、与教职工交往
(1)与一般教职工交往 (2)与特殊人交往
十七、校长必须开发的领导意识
1、战略意识,(1)要重视战略预测与分析 (2)要讲究谋略 (3)要有忧患意识;2、
超前意识;3、改革意识;4、竞争意识;5、协调意识 ;6、形象意识;7、敬业意识;8、
责任意识;9、教师意识;10、法规意识。
十八、校长储备知识的结构
1、哲学知识 2、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 4、相关知识
十九、知识储备的途径
1、博览群书 2、专博结合 3、奋勉自学 4、独辟蹊径 5、动态调节 6、向实践

二十、领导力的训练
(一)用好权
(二)了解下属:1、追求安全 2、追求温暖 3、追求信赖 4、追求事业
(三)学会讲话
1、声音洪亮,富有节奏 2、情理交融,声情并茂
3、手势姿态,巧妙配合 4、吐字凄楚,通俗易懂
第三章 校长领导力的训练
一、校长思维力的训练
(一)思维的参悟,能力的升华
1、考虑事物的多元素 2、考虑多角度全方位 3、考虑多种思维热点
4、突破定势的影响 5、向反方向思维发散


(二)原理的遵循,提升的捷径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

(三)摒弃的思维,发展的障碍
1、功利主义思维 2、现实主义思维 3、形式主义思维
二、校长洞察力的训练
(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二)长于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大胆探索,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校长决策力的训练
(一)扩散思维,一会决策内涵(二)明确愿景,扩展决策视野(三)果敢决断,提
升决断能力
1、树立自信心 2、强化风险意识 3、锻炼忍耐力
(四)完善计划,排除决策干扰
1、计划和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2、计划与决策的完善与双赢
四、校长执行力的训练
(一)理解执行,提升认知高度
(二)制度构建,内化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特点
(1)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2)绩效管 理是学校文化,
价值认同和塑造的过程。(3)绩效管理是一种正面的激励。概括起来,学校中的绩效管 理
是一种让学校教师完成他们的工作的提前投资。
2、学校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前绩效考核指标为核心。(2)坚持目标管理。(3)科学实施业绩评价。
3、绩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1)对教师工作质量坚持绩效分层考核。(2)建 立课堂教学的考核机制。(3)注意
绩效评估的档案管理。(4)坚持管理中的沟通与信息互动。(5) 管理者要坚持对教师工
作目标基金女性定期跟踪与辅导。
(三)组织保障,感受人文关怀
1、维护教师尊严 2、民主管理学校 3、尊重教师选择 4、促进专业成长
5、拓展培训领域 6、变压力为动力 7、创设宽松氛围 8、和谐人际关系
9、创设办公室文化 10、丰富精神生活
(四)文化保证,提升办学品味
1、学 习文化是创立名校的基石;2、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3、学校文化是教育
质量竞争中的砝码;4 、学校文化是学校力量的凝聚剂;5、学校文化是质量教育的突破口;
6、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的重要元 素


(五)注重细节,活用执行技巧
五、校长感召力的训练
(一)自我修炼,提升魅力
1、贵在自觉修炼 2、重在自主行动 3、悟在自省反思 4、精在自校研究
(二)知人善任,造就魅力
1、知人要做到“五不”
(1) 不以好恶而取才(2)不以妒谤而毁才(3)不以卑微而轻才(4)不以恭敬而选
才(5)不以小过而舍 才
2、善任要做到“五坚持”
(1)坚持德才兼备(2)坚持重用人才(3)坚持用人所长 (4)坚持注重实践(5)坚
持明责授权
3、知人善任,打造感召魅力
(1)说话 行事的信用(2)敢于承担的责任(3)注意讲话的艺术(4)注重个人的形
象(5)凸显关爱的人文
(三)策略激励,驱动行为
1、善用目标激励
2、赏识艺术和用人之长
(1)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人之 “短”(2)摈除成见宿识,乐于用人之 “短”(3)
发现“短”中之 “长”,善于用人之“短”
3、环境激励
一是人际关系环境。二是校园自然环境
4、重视并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各种需要
(1)物质需要,即生理需要。(2)精神需要
六、校长沟通力的训练
(一)学会倾听,共建愿景
1、校长与中层领导的沟通2、校长与有误会的教师沟通3、校长 与错怪了的教师沟通4、
校长与年轻教师的沟通
5、校长与老教师的沟通6、校长与女教师的沟通7、校长与弱势教师的沟通
(二)善于表达,言行一致
1、校长要有公仆心2、校长要有知人善任心3、校长要有仁和心 4、校长要有善于利导
人心5、校长要以诚换人心6、校长要以德服人心
(三)协调矛盾,化解冲突
1、要不断提升协调能力2、要讲究工作协调的方式与方法3、要增强语言的表达功力
七、校长学习力的训练
(一)学会学习,时代召唤学习力


1、学习 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2、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3、学习力,是最活跃
的创造力4、学习力,是最 本质的竞争力
(二)自我修炼,开发学习领域
1、加强理论学习促提升,自觉起到“领头雁 ”的作用2、加强个人修养促提升,自觉
起到“导航者”的作用3、开拓创新促提升,自觉起到领导核心 的作用4、严格自律促提升,
自觉起到示范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共建学习型团队
1、学习是进步的根本2、学习型团队是校本教研的基础
八、校长创新的特性
1、 校长创新的普遍性2、校长创新的相对性3、校长创新的谨慎性4、校长创新的文化
性5、校长创新的复 杂性6、校长创新的艰难性7、校长创新的集体性九、校长创新的要素 1、
问题是校长创新的前提2、 信息是校长创新的基础3、新颖是校长创新的魅力4、成效是校
长创新的关键5、团队是校长创新的保证
第四章 校长人格魅力的体现与完善
一、校长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 、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作为权力、义
务主体的资格。魅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对 他人产生吸引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表现。而人格魅
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个性、能力、道德品质及行 为方式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他人的
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强大的 “物质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力量。
总之,人格魅力既是校长的一种形象,能给人 以无言的教育;又是一种力量,能给人
以鼓舞和鞭策;也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
二、校长人格魅力的特征
校长人格魅力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 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
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 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
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 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 上,有较强的逻辑性,
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 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
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 ,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
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三、校长人格魅力的体现
(一)优良的品质
校长的优良品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怨无悔的义务感。第二,无怨无悔、豁达乐观的
心境。
(二)坚强的意志
(三)乐观的情绪
(四)完善的性格
第一,对待工作能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第二,对他人能宽容,豁达大度。
四、作为一个优秀的校长,其外在表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二) 心胸坦荡,宽厚待人(三)言语高雅,谈吐幽默(四)
仪表整洁,衣着得体
(五)举止大方,温文尔雅
五、怎样做一个有品格魅力的校长
(一)校长应有海纳 百川的宽广胸怀(二)校长应有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三)校长
应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六、怎样做一个有学识魅力的校长
(一)校长要有合理的知识储备
1、校长必须具 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2、校长必须具备丰富、先进的教育理论
知识3、校长要有娴熟的现代学校 管理知识4、校长应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5、校长要有一
定的艺术修养
(二)校长要有勤于学习的习惯
1、爱学 2、多想 3、勤写 4、善做
(三)校长追求有效的学习
1、做到“致用” 2、做到“够用” 3、做到“好用”
七、怎样做一个有理想魅力的校长
(一)校长要重视提高学习力(二)校 长要培养思想的体察力(三)校长要培养思想
的生成力(四)校长要培养思想的展示力(五)校长要培养 工作的创新力
八、怎样做一个有亲和魅力的校长
(一)要以德感人(二)要以才服人(三) 要以情赢人(四)要宽以待人(五)要公
正廉洁(六)要勤于务实(七)要创造实绩(八)要助人发展
九、怎样做一个有威信魅力的校长
(一)靠崇高品德立威(二)靠广博知识立威(三)靠领导 能力立威(四)靠正确用
权立威(五)靠率先垂范立威(六)靠平易近人立威(七)靠民主协商立威
十、怎样做一个有任用力魅力的校长


(一)要任人唯贤(二)要量才适用(三)要用其所长(四)要用培结合
十一、怎样做一个有形象魅力的校长
(一)具有高风亮节的角色形象(二)具有高尚品德的师 表形象(三)具有良好心理
的健康形象(四)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学者形象(五)具有很强工作能力的管 理者形象(六)
具有现代人才策略的伯乐形象(七)具有锐意进取的开拓者形象
第五章 情境中的校长领导力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等研究者从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将完整的教学 设
计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1、陈述目标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5、教学 6、
评定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制定教学目标。二是进行任务分析。三是选用教学方法。四是开展教学评价。
三、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校长领导力
1、教育研究的先行者 2、课程开发的领头雁3、校本教研的策划者(1)教育思想创新
(2)队伍创新 (3)评价方式创新
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校长领导力
1、理解要求 2、开拓渠道 3、创造氛围 4、提供支持
五、教师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分为哪四个水平
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展阶段。第三,转化阶段。第四,减缓阶段
六、学校经营的含义。
所谓学校经营,意指学校经营者采用管理学的知识与技术,结合学校成员的人力,通
过行政程序 运用各种资源与策略,达成学校经营目标,增进学校组织效能,促成学校组织
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变迁及 学校的需要。
七、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1、校外人力资源的管理2、校内人力资源的管理(1)要全方位地关心教师 (2)要
公正待人
八、财务管理中的校长领导力
(一)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3、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1)预算管
理 (2)支出管理
4、校长加强财务管理的四关(1)预算关 (2)签字关 (3)报销关 (4)跟踪关
九、学校规章制度管理
1、校内规章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一是创 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终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是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


二是通过校内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为教师最理想的发展地,成为教师走向幸福生活的家园。
三是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校内规章制度建设的重点
一是能够 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引导校长关注课程,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学
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 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建立持续提高学校效能的那些制度。
二是能够引导教职工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 ,引导学生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推动
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那些制度。
三是能够推动学校提高学校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那些制度。
四是能够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完善的那些制度。
3、校内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人文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5)系统性
原则
4、校内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1)学校管理干部制度(2)全体教职工的制度(3)学生的制度(4)家长的制度
5、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问题
十、关系协调中的校长领导力
学校政治的领导
1、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2、与社区的关系3、与企业的关系4、与兄 弟学校的关
系5、与家长的关系
十一、学校文化中的校长领导力
学校文化的领导
1、调动全员 2、个人魅力 3、共建愿景 4、精神物化
十二、学校发展中校长领导力
学校发展的领导
1、学校发展规划——满足学校总体发展的作用
(1)创办人民满 意的教育(2)人力资源的开发(3)解决问题中进步与发展(4)明
确的发展目标导向(5)行动方案 的可操作性
2、学校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个体发展的作用
(1)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2)学校内部发展的需求
第六章 校长领导力的评估
一、校长领导力评估的意义
(一)校长领导力评估是衡量校长工作绩效的重要尺度(二)校长 领导力评估是考察、
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校长领导力评估是促进校长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校长领导力评估的内容


第一,宏观内容;第二,进行职能活动的内容;第 三,组织机构内容;第四,校长自
身的相关内容。
三、校长领导力评估的原则
(一 )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行政部门评 估与学校教职工相结合的原则;(四)内在要素评估与外在环境评
估相结合的原则;(五)显绩评估与隐 绩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四、校长领导力的评估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二)民主评议法;( 三)述职评估法;(四)模拟情景测试法;
(五)比较法
五、校长领导力的自我评估
(一)自我能力;(二)自信力;(三)自我管理力(四)换位思考力(五)与他人
合作力(六)相似 行为的识别力(七)发展他人的能力(八)不包揽员工的问题(九)团
队管理力(十)询问策略力(十一 )规划设计力(十二)决策力(十三)执行力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
走进新课程
《走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于20 01年6月颁布,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
后推广”的工作方针。2001年7月,经教育部同意,18 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八次教育改革。2001年秋季起 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
实验区开始课程标准的实验,2002年将进一步扩大实验。
2.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内容,构建符合素
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 素质教育理念相一
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课程结构:是课程 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 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
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5.课程结构 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
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
6.为什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课程类型结构单一,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
绝对 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必修课程占据主导 地位,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得不到实质性的开 发。二是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
占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 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7.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 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 校本课程,这
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 br>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
导价值在 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 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
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 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
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实行“绿色证书”教育。
9.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 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
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一是要承认每门课程的 独特性和独特价值,他们在实现新
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 和局限性,没有一
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 能,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三是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课程开设
顺 序上有先有后,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实现整体优化,
和谐发展。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
的。它体现以 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
综合实践活动。
(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
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 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
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 发展。
10.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本次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
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实际上,这也正是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的体现。“整体 ”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
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 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
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 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发 展的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
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 强化、巩固;
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 br>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

< br>持续发展。
11.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的特 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
本位向学生发 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第二,在课程内容
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 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品德与生活》(1-2年级);二、《品德与社会》(3-6年级);
三、《科学》(3-6年级);四、《历史与社会》(7-9年级);
五、《科学》(7-9年级);六、《艺术》(1-9年级);
七、《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应注意: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
题。
1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 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
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4.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还包括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 传统活动等。
1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
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 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
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
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 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
疑问地对教材、教学 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 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16.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实际上,课 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
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


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 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
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 现。
现行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
偏深 、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刚性”太强,缺乏 弹性和选择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17.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 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
是一致的,大致包括:
(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教学大纲基本框架: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
1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
体现。
20.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任务: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 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


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 ,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
度的重建。
2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 验。第三,关注
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2.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 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第一、重认知轻
情感;第二、重教书轻育人。
2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
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
师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24.“师生之间的关系决 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
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 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
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5.新课程的推进要致 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
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6.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 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
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创 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
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 心理氛围,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特别是学
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帮助他们。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
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
优秀品质。
27.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 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特
征中的核心特征)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8.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以下六种学生:(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 生;(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被
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有过错的学生;(5)有严重缺点 和缺陷的学生;(6)和自己意
见不一致的学生。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
(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 意当众批评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1)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每一位学 生
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
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
目标;(2)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
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 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 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可以表
现为一种激励 。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 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
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 自我成长的核心
因素”。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9.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 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
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主
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 前
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


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 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 主性、被动的学习状态,把
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
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 br>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索,从而在实践中
导致了对学生 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
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 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
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 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 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
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强
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型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
识和怀疑精神,鼓 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
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 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
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 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
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一、主动 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 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 依赖性,
表现为我能学。
三、独特性:个性化
四、体验性:身体性参与活动、重视直接经验
五、问题性:问题意识
31.反思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 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
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
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32.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
规章制度;另一 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


特别强调和致力 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
教师 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
的氛围,这是保证教 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必须改变以 往的“家长式”管理方式,建
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 成为学校的主
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 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
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 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 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
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 教师学会反
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 br>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
果,为教 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
努力的方向。
33.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
变革,更重要的 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 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
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 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
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 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34.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 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
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 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
的转向与落实。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5.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 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
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3.要将考试 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
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
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
学生、家 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
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 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
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
展。
四、考试的改革重点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 查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
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
生考 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
为惟一录取标准的 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6.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 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
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 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
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 价值。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顺利实施。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 化
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综合 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
践等能力的发展。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37.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
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并了解教育评价发
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 价体
系、评价工作思路和评价制度”,再进行分析。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
新 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不足,制定改进计
划。第四、采取行 动,具体实施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
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 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38.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39.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三、搜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0.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启示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其次,它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41.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一、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
4.交流与反思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43.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一、学校领导班子;二、制度与管理;三、教学研究制度。
44.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45.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46.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二、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第三、
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第四、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
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47.新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
48.新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4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 br>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
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新义务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 公益性 事业。
2.凡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
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 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
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适龄儿童、少年的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应当依法保证其按
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 均
衡 发展。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
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 县
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批准。
6.学校应当建立、健全 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
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7.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 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或
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9.国家鼓励教科书 循环 使用。
10.各级人民政府对 家庭经济困难 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
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 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实施义务教育。
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 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13.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 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
育行政部门给予 通报批评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 参与或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
上人民 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
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
15.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
童、 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 乡人民政府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
育,责令限期改正。
二、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5分)
1.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 义务教育制度。( A )
A.九年 B.十年 C.十一年 D.十二年
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 C )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3.义务教育实行 领
导, 统筹规划实
施, 为主管理的体制。( A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4.凡年满 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 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
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 周岁。( C )
A.七 B.九 C.六 D.八
5.适龄 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
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 批准。
( C )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
C.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 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 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
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 )
A.人民政府 B.学校 C.监护人 D.基层性群众组织
7.学校 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
员。( B )
A.可以 B.不得 C.特殊情况可以 D.经批准可以
8. 校长由 依法聘任。
( B )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
D.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9.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
平。( B )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1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
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D )
A.鼓励 B.支持 C.协调 D.鼓励和支持
11.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
教师的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 C )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学习
12.县级以上 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
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B )
A.教育行政部门 B.地方人民政府
C. 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公安部门
13.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 普通学校学
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C )
A.相当于 B.等于 C.高于 D.低于
14.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
门 所收费用。( A )
A.责令退还 B.双倍退还 C.没收 D.追缴
15.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
义 公办学校的性质。( C )
A.变更 B.调整 C. 改变或者变相改变 D. 改变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
少年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
基础。(ABCD )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
作 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 ACD )
A.执行法律法规情况 B.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C.教育教学质量 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3. 和 组织和督促适
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 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
童、少年辍学。( CD )
A.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
C.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
4. 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AD )
A.居民委员会 B.社会团体
C. 街道办事处 D.村民委员会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
对 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ACD )
A.视力残疾 B.肢体残疾 C. 听力语言残疾 D. 智力残疾
6.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
为 。( ABC )
A.初级职务 B.中级职务 C.高级职务 D.特级职务
7.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
将 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ABCD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8.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
向 和 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
务教育经费。( AC )
A.农村地区学校 B.特殊教育学校 C.薄弱学校 D.民办学校
9.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或向学 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


者上级人民政府 、 、 和 根据职责分工
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ABCD )
A.教育行政部门 B.财政部门 C.价格行政部门 D.审计机关
1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
照 等,及时足额拨付
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ABCD )
A.教职工编制标准 B.工资标准
C.学校建设标准 D.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基本内涵
答:第一、义 务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第二、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
的教育;第三、义务教育是由国家 统一实施并且予以保障。
2.《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规定
答:《 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
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 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
益。
3.促进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促进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二,保障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三,保障家庭经济困难
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对学校四种违法行为的规定
答:(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 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规定开除学 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的。
5.《义务教育法》关于学校德育的规定和要求 < br>答:第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第二,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第三,把德育渗透
到学校的各项 活动当中;第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第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 道德和行为习惯。
五、论述题(15分)
结合实际,谈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对推动中小学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
贯彻实 施新《义务教育法》,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感悟法律条文背后的基本的价值 取向是什么。也就是要学习好《义务教育法》释义。其二


是按照法律要求,依法办学,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这就要求我们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等
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
基础。第三要不断发展法律条文的内涵。针对学校现在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瓶 颈问题,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执行法律条文,根据各地方的不同情况来处理各种不同问
题。如师生的多元化评价问题、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的关系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
培养问题等。
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来说应该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
伍放在首位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当前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敏锐的
把握发展方向,重新理清办 学思路和职责,在学法的基础上用好法,在增强依法办学意识
的同时学会用法来保护学校的权益,促进学 校的发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测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该《办法》自 年 月 日起实行。
2.《办法》共分为:总则、事故与 、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 、事故责
任者的处理以及负责等 章 条。主要目的在与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
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 。
3.制定本《办法》的根据是《 》、
《 》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8分共40分)
1.学校应当对学生伤害事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是( )。
A.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B.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侵害造成的;
C.未对学生进行相对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 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就组
织学生进行活动的;
2.学校不应当对学生伤害事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是( )。
A.组织或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其他运动的;
B.学生自杀、自伤的;
C.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活动,学校知 道或者应该知道,
但未予以必要注意的;
3.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对学生伤害事故自行承担责任的( )。
A.学生在校 园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
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B.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C.在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4.学校应当对学生伤害事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是(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在学生自行上学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C.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 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
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5.学生人身损害由致害人承担相应责任的( )。
A.因学校教师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所导致的;
B.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C.在放学后,节假日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三、简述题;(共40分)
1.在自习课期间,某教师让某同学到商店购物,学生在途中发生 车祸或其它恶性事件,
试分析相关责任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成年或未成年)。(20分)
2.学生在课堂上违纪,被老师赶出课堂,并令其在班级门外站立,下课后老师发现该
同学已无踪影,后 证实该生自行离校后在校外被人打伤住院了。分析相关责任人依法承担
的法律责任。(20分)
答 案:
一、 填空题:
1、2002年 、 9月 、1日。2、责任、赔偿 、6章、40条、伤害事故。3、《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 多项选择题:1、C 2、B 3、BC 4、C 5、AB
三、 简述题:
1、答: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十四条、该教师的行为属职务无关的私
人行为, 成为间接的致害人。
⑴如学生是未成年人,该教师对后果应承担大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
⑵如学生是成年人,该教师对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答:该教师的行为对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学生赶出课堂是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
⑵依据《学 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第九款,让学生在班级门外站立是体
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
⑶如学生未成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和学校对学生保护和
监管的不够。 < br>⑷如果学生成年,该生又存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三条第二款中擅
自离校的问题 。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测试题及答案2
一、填空题


1.为积极预防 、妥善处理 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 合法权益,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
政法规 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 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中,以及在学校负有
管理责任的 校舍 、 场地、其他教育教学、 生活 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
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3、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 及时、妥善的处理。
4、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
施。 学校 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
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 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 存在的安全隐患;当
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5、学校对学生进 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
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 措施 。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不
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 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
险。
6、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为监 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
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 担监护职责,但法律
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
7、学生 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
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 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
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8、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 知未成年学生的
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
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
当按照 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9、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 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
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 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
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时,认为学校有责任的,可以依 照有关法律
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相应的调解方案。
10、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 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
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
11、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
定,对学 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
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 ,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 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


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 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
应的行政处罚。
二、简答题
1、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怎样确定
答: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
确定。
2、:对违反学校纪律,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应当怎样处理
答:对违反学 校纪律,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
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3、是否提倡学校鼓励学生自愿参加保险
答:学校应当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 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
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 任何费用。
三、简述题
《办法》所规定的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学 校已履行了相应
的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有几种情形,分别是什么
答:《办 法》所规定的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学校已履行了
相应的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 不承担法律责任的10 种情形:
1、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2、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3、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4、学生自杀、自伤的;
5、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6、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7、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8、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9、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
发生的;
10、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199 5年月,某市小学二年级在学校的倡议及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成立
了一个“学雷锋活动小组”,有成员 16人,均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该
小组组织全体成员去一“五保户”家做好事。事前 未告知班主任及学校。谁知在打扫卫生
中,女学生赵小娟在擦洗房间的玻璃时,失足从椅子上摔下来,造 成左脚骨折。事后,赵
的父母要求学校赔偿部分医药费。但学校认为赵摔伤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与学校 无
关。 问:


1、小娟摔伤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答:因为学校平时已经履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职责。本案发生在校外,且是节假
日,事前没有告知学 校及班主任,是在学校管理职责外发生的,学校行为并无不当,因此
不承担责任。
2、赵小娟的监护人该是谁监护人在本案中有什么过错承担什么责任
答:赵小娟监护人是其父 母,监护人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
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由于监护人没有 履行相应职责,造成赵小娟骨折,应承担相
应责任。
3、你认为本案该怎样正确处理
答:《办法》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
可能的原则,对受 伤害学生给予适当帮助。所以学校可以适当给予经济补偿。

周末问候短信-准考证查询


山西省职工医学院-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工程外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工作申请书范文-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福州中考分数线-华东理工大学自主招生


心理学咨询师-青春随想


极品公子经典语录-触动心灵的作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银行客户经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