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简案范文
whpu-访谈录
小学语文教案简案范文
【篇一:小学语文经典教案】
《桃花心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
等词语。
【过
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
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
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
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
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
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ppt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
导入语:同学们,大屏幕
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
它
的名字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
过渡语
: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
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
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
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
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
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
不同之
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
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
动?(小组讨论,代表发
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
(师总结:因为它已经
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
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
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
,你们通过种树
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
发言。
预设: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
我们的教育;⑶
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
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 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
限字数。
六、板书设计
备课纸
1.题目:《詹天佑》
2.内容: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
这一段铁路,最
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
人员设计施工
的铁路干线。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
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
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
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
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
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
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
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
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
度
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
说∶“我们
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
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
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
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
满
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
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
他攀山越岭,勘
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
他常常请
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
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
惹外国人讥笑,还会
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
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
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
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
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
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
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
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
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
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
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
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
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
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
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
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
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
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
给了藐
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
过青龙桥车站,可以
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3.基本要求:
(1)十分钟试讲;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詹天佑遇到的险阻和压力;
(3)有适当的互动提问环节。
《詹天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
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
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目标】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
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
力锻炼自己的
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
【难点】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
计思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美读感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于詹天佑修筑铁路
的历史记录片,并展示京张铁路的图片。
(提问:刚才在短片中介绍的人物是谁?他修筑的铁路叫什么?
)
过渡: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位伟人有关的文章,一起来走
进《詹天佑》。(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
生标好段落)
2.再读课文,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詹天佑临危受命,
修筑京张铁路的事情。)
3.再次追问,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的呢?找到相关语
句。(①清政府刚提出
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②有
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
有出世呢。”)(板
书:接受任务。)
过渡:詹天佑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那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的看一看詹天佑是如何成功修建铁路的。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同学们先自由的朗读课文,朗读过后告诉老师,本篇课文主要记
叙
了铁路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板书。
分组讨论,说一说在这些事件中你能体会到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么?
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
有一点儿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分析: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
、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
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
责
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
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板书:一
丝不苟)
(2)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
测
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
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
在野外工作。
【篇二: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
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
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
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
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
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
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
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
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
力为重点,
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
一节语文课前都要
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
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
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
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
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再读课文。要求;在读
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
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
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
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
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
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
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
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
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两篇】
此教案适合备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同学,这两个教案只是给出
一个教案的
大致写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仅供大家参考。小学语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案不需要写得太长太详细,只要
写出大致脉络就
可以了,因为考试时间有限。
小学语文教案简案范文
【篇一:小学语文经典教案】
《桃花心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
等词语。
【过
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
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
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
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
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
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ppt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
导入语:同学们,大屏幕
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
它
的名字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
过渡语
: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
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
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
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
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
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
不同之
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
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
动?(小组讨论,代表发
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
(师总结:因为它已经
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
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
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
,你们通过种树
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
发言。
预设: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
我们的教育;⑶
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
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 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
限字数。
六、板书设计
备课纸
1.题目:《詹天佑》
2.内容: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
这一段铁路,最
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
人员设计施工
的铁路干线。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
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
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
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
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
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
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
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
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
度
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
说∶“我们
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
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
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
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
满
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
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
他攀山越岭,勘
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
他常常请
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
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
惹外国人讥笑,还会
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
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
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
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
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
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
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
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
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
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
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
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
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
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
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
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
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
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
给了藐
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
过青龙桥车站,可以
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3.基本要求:
(1)十分钟试讲;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詹天佑遇到的险阻和压力;
(3)有适当的互动提问环节。
《詹天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
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
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目标】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
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
力锻炼自己的
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
【难点】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
计思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美读感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于詹天佑修筑铁路
的历史记录片,并展示京张铁路的图片。
(提问:刚才在短片中介绍的人物是谁?他修筑的铁路叫什么?
)
过渡: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位伟人有关的文章,一起来走
进《詹天佑》。(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
生标好段落)
2.再读课文,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詹天佑临危受命,
修筑京张铁路的事情。)
3.再次追问,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的呢?找到相关语
句。(①清政府刚提出
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②有
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
有出世呢。”)(板
书:接受任务。)
过渡:詹天佑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那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的看一看詹天佑是如何成功修建铁路的。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同学们先自由的朗读课文,朗读过后告诉老师,本篇课文主要记
叙
了铁路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板书。
分组讨论,说一说在这些事件中你能体会到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么?
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
有一点儿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分析: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
、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
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
责
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
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板书:一
丝不苟)
(2)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
测
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
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
在野外工作。
【篇二: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
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
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
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
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
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
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
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
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
力为重点,
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
一节语文课前都要
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
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
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
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
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再读课文。要求;在读
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
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
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
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
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
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
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
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
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两篇】
此教案适合备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同学,这两个教案只是给出
一个教案的
大致写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仅供大家参考。小学语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案不需要写得太长太详细,只要
写出大致脉络就
可以了,因为考试时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