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详案
河北保定学院-狼吞虎咽造句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
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
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
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
br>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
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
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
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
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
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
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
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
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
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
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
一。
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
中去”,使数学课堂回
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
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
习主动权交给
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
兴趣与欲望,
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
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
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
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
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
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
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
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
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
设计的目
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
生观察钟面,看看钟
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
合
,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
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
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
的?
再出示1时
、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
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
的特征?分针都指着
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
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
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
br>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
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
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
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
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
分针
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
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
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
察学生发现
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
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
,然后同桌的
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
合理安排好自己
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
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
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
了
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
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
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
p>
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
学生通过语言项目
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
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
可能将学生
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
借助生动形象的多
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
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
的小学数
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
,
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
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
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
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
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
br>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
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
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
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
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
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
对’确定
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
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
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
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
置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
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
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
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
础
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
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
br>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
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
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
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br>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
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
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
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
写方法
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
生用“数对”说出自
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
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
。最后教师还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
脑,同学们随
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
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
砸蛋了,砸中后,
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
受到用“数
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
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
掌握了知识,又享
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
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
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
间
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
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
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
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
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
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
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
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
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
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
计时,
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
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
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
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
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
和技能
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
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
以有关知识──
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
数学教师对学
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
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
获得的背景知
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
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
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
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
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
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
进而
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
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
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
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
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
征把
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
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
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
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
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
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
概念
(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
教材,理
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
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
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
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
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
具体的
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
的编写特点,领会编
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
过合适
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
求平均数”一课的
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
进
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
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
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
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
后的
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
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
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
温
,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
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
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
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
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
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
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
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
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
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
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
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
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
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
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
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
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
生冠军
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
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
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
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
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
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
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
br>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
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
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
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
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
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
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
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
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
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
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
一。
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
中去”,使数学课堂回
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
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
习主动权交给
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
兴趣与欲望,
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
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
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
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
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
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
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
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
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
设计的目
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
生观察钟面,看看钟
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
合
,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
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
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
的?
再出示1时
、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
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
的特征?分针都指着
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
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
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
br>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
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
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
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
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
分针
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
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
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
察学生发现
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
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
,然后同桌的
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
合理安排好自己
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
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
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
了
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
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
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
p>
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
学生通过语言项目
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
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
可能将学生
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
借助生动形象的多
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
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
的小学数
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
,
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
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
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
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
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
br>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
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
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
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
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
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
对’确定
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
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
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
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
置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
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
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
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
础
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
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
br>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
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
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
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br>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
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
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
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
写方法
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
生用“数对”说出自
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
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
。最后教师还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
脑,同学们随
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
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
砸蛋了,砸中后,
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
受到用“数
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
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
掌握了知识,又享
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
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
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
间
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
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
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
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
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
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
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
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
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
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
计时,
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
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
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
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
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
和技能
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
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
以有关知识──
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
数学教师对学
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
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
获得的背景知
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
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
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
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
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
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
进而
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
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
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
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
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
征把
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
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
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
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
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
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
概念
(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
教材,理
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
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
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
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
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
具体的
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
的编写特点,领会编
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
过合适
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
求平均数”一课的
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
进
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
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
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
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
后的
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
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
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
温
,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
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
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
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
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
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
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
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
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
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
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
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
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
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
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
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
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
生冠军
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
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
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
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