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设计典范

玛丽莲梦兔
580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05: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旦-材料供货合同范本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 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
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
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 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 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
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 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
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 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
什么用“落”? 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
油灯( 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1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 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 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
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 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
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
怎么 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 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
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 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
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 ,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 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
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 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 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
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 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
去年唱过的歌,因 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
2



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 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3



让独特的情思和语言同构共生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作者:北京 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 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
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让独特的情思与语言共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 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
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 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
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 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
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 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
1.师诵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一 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
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
(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 了情融
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2. 生诵名言。我听说你们积累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能不能背诵几句给我听。
展示收集、 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名言”相互呼应,使整堂课连成一
个整体。
3.师赠名言:
(出示: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 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
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生提问题。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为什么说“收益匪浅”) 人为什么跑不过时间?)
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和时间赛跑》。我们把课题写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同桌认 为满意了,
打上“√”。
三、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板书:读通)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板书: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
4.下面一句话不太好读,我们先练一练。请推荐两位高手读。 我也来试一试。这样读可以吗?朗读其实应该
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 就成功了。请同桌合作一下,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孩
子,站起来对话。可以根据感情表达需要改变课文中 的个别字词。
(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5.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引读:a师:听了爸爸的话,——(生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读出来。
4



b师:人真的是跑不过时间呀———& 生读’每天放学回家 ,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
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 得好快呀„„
c 师:我是跑不过时间,我还是要跟他比一比,放学了,我往家走———&生读’
d 师:从那以后,我常常和时间赛跑——(生读)
e师: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生读)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
出的有关问题。)
f师:我最大的收获是——:(生读)童年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 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收益匪浅。(我
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 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美文大师林清玄)
4.谁敢在讲台上来读这句话?
现在,你占据着朗读冠军台,谁能读得比他更有味,让他离开冠军台。
(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读着读着,大家都已经会背诵这句话了,我们一起诵读。)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而自然达到 纯熟的
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语)。)
四、创编名言
1.学生谈感受,在刚才所谈的内容后面署上大名。
2.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只要你在平常的业余时间 里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就会出现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
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了乐趣。)
3. 学生动笔创编名言。学生交流评价。
4.相互交流自编的名言。
5.学生在 高度的亢奋之中能产生言语的欲望与冲动,其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
的火花 。相信“每一个话语,每一个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着活生
生的个性。”且不同的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心灵空间在交流中会不断扩大,语言的施展领域也同时得到拓< br>展。)
五、拓展积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
日歌》
(在 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
断 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

5



特级教师董琼《窃读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 世界自
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 成的过程。(这
个教学理念很有水平,值得学习.实际上最好的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对话"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在整个设计中,没看到具体落实方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
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 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从教学论上看,整个
设计呈现的方式不太合理)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
的准确生动。(和目标2一样,这是语文学科的本 色,也应该是重头戏,)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窃读记(节选)印发给学生 ⒉学生准备:搜集读书故事。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师:同学们在假 期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读书
有关的文 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想了些什么?(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师: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
知道“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二< br>种)[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暑假来到课堂,需要一个调整学习心理的过程,需要一种渐入佳境 的过
程。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介绍自己在假期中的读书心得,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因为是本
学期第一次阅读课,学生预习课文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少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将课文通读一 遍),因此出示课
题后教师的问话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引发不同层次的阅读期待,如“觉得题目很怪 ,想知道文中到底写了件
什么事?”“‘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只听过‘偷窃’‘窃贼’,‘窃读 ’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一件光彩的
事。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初读之后让学生选择字典中 词语的解释,既是对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
情况反馈,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以身示范。 (这个导入非 常好!实在,扎实.)(根据儿童的阅读心理,初看到"
窃读记"这样一个题目,一般心里都会产生一些 好奇和疑问。这也符合写作者的意图——题目总是要吸引人的注
意或思考的。因此从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 角度都可以这样问:你觉得这个题目会写些什么内容?你对关于这个题
目的什么问题感兴趣?然后引入整 个学习过程,这对培养儿童的思维是有利的。而一般儿童的问题也有思路可循,
比如:为什么要窃读?怎 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这也是暗合了写作的逻辑。)

二、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师: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勾划下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
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 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
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 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生
读书、交流)(我以为这种问题方 式是带有教师意图的,直接指向某个答案的问题——“作者爱书”。这种思考方
式不是学生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不会这样去阅读和思考的,因此我以为这种不合理的提问方式并不能促进儿童阅
读思维能力的养成 。)(因此关于这一环后面的教学设计,愚以为都不可取。我以为在采取“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
窃读的酸 、甜、苦、辣吗?”这个好的问题外,是否可以这样去设计:读书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思维的
体 操,读书需要思考,比如:我读懂了什么?对我有什么作用(价值)?我感受到了什么?《窃读记》这一类文章,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的一段生活经历,这样的文章,作者肯定有很多感触,这也是我们读书时要特别留意, 仔
细咀嚼的。然后提问:“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这样设计,主要是引导 学生注意
不同类型文章的区别,注意作者在其中可能存在的写作意图和倾向。这种阅读注意能比较快乐而 正确地理解文章
的重点。——继续思考:(1)作者自己怎么看待她的这段生活经历的?也既问题:读书 影响(改变)了她吗?
6



(2)这个故事影响或改变了 你吗?——找出文章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行为来交流。——这样设计,是符合“对话”
教学的主旨的:由书 本走向人,对话由文本和人,作者和学生,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构成。) 师:忍受了腿酸腰
麻、饥肠辘 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
旧说 “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 br>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 同一
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 分给旁人的。”
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一说。(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 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
话的理解。(生感情朗读)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
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 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
逆境中更能磨练人 的意志。” „„ [设计意图]年幼的林海音爱书也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那欲罢不能、欲
说还休的 渴求,那内心交织的复杂情绪,既烙印着儿童的天真,也有着超出年龄的伤感。让学生用味觉的“苦”
“ 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尊重学< br>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学生会抓住“饿得饥肠辘辘”体味其劳苦,有的会找“害怕被书店老板发 现”
后的辛辣,有的读“我的腿真酸哪”品其酸,有的读“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 吞下去了”
感悟读书的甘甜。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 ,则是深入其骨髓。
“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 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
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能 形成共鸣。

三、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 耻辱。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却执著坚守着
一份令人感动的自尊和高尚。 你从文中读出来了吗?(这种刻意拔高的教师“自做主张”式的理解,可以休矣。)
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 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预设问题:“我的眼睛急切地
寻找却找不到 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为什么小女孩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 “下雨时非常的高
兴, 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为 什么
“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这些问题与其是关于“自尊”和“高尚”的,不如说是被现 实生活逼的,
在现实困难和强烈渴望之间的无奈,属于一个孩子式的机灵和狡猾。需要体会的不是“自尊 ”和“高尚”,如果
需要引导,

7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 回忆周恩来同志》。课文记叙了在建国初期,作者送稿件去中南海请周总理审阅,
目睹了总理一夜辛勤的 工作,歌颂了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热爱和敬
仰周总理的思想 感情。
课文记叙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说的话,都是普普通通的话,全文没使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夸 张的句子,几乎
没有任何铺陈、点染。作者怀着对总理深深的敬意,用质朴的语言,对总理一夜的工作, 做了真切的描写,读起
来,有真情实感。作者对总理敬仰、赞佩之情,充盈于字里行间,引起读者的共鸣 。
本课写事时,实事求是,符合实际,人物的言行,符合人物身份,用词确切,说话得体,文章的 篇幅虽简短,
但读后感人至深。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作者亲眼所见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学习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学习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事例写人的写作方法。能根据文章的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新词,能辨析“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几对词语的意思。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地听写最后两节课文。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划分段落,学习第一大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从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写周总理的?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 感的真
实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本文的作者是 何其芳。(简介,略)他整理了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作的报告,并送总理审阅。
(简介第一次“文 代”会,略)。
(三)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
朦胧(ménglóng)咨询(zīxún)浏览(liú)
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出示小黑板,辨析词义。
以上三组词,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比较、辨析词义。
(四)指名读全文。要求大家思考: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用节意归并法分段,可以分成几个大段?各段主要写了什么?总结各段的段 落大
意。
读后学生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发言。
(全文共8个小节,根据内容,可归并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小节)作者整理了总理的报告,把稿子送交他审阅。
第二段(第2至6小节)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看到了他工作很劳苦,生活很简朴。
第三段(第7至8小节)在回来的路上,作者心情激动,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骄傲、幸福。
8



(五)学习第一大段,指名朗读。思考: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有机会看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请总理审阅稿子)
归纳: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下文的起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第二、三大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进程:

1.指名朗读第二大段,这一大段主要表现了总理的什么精神?你能从第三 大段中,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说
明吗?(第三大段写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说明了总理工作 劳苦,生活简朴的精神)
2.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表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的?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从三 方面表现的:(1)工作的时间长。“今晚上”,“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说明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同
时点明了课题。(2)工作量大。“厚厚的一叠文件”要一夜批完。(3)工作认真,效率高。“一句一句地审 阅”,
边看边画,还写到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强调了总理工作十分认真。他边看边 思索,边想边
问。一夜工夫,看完了所有的文件,由此可见总理工作尽管十分繁忙,但却那么仔细,那么 认真,一丝不苟,效
率很高)
3.进一步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总理生活十分简朴的?(从两方面写的:
(1)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
(2)从总理工作后吃的东西)
课文是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
(极其简单:“极其”二字强调整了“简单”的程度。这句总写印象 。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
盏台灯,这些用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工作条件,确实太简单了。在 高大的办公室里,安放着这样少,这样简朴的
用具,似乎不大相称,但就从这不相称中,反映出了办公室 主人简朴的生活作风,写“物”正是为了写人。如此
而已,收拢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办公用具简单,流露 出作者感慨、赞佩之情。
写总理一夜工作结束后,喝的是一杯绿茶,吃的是一小碟花生米。作者反 复强调了花生米很少:“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说明它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突出
了总理生活十分简朴,令作者难以忘怀。)
4.在这一大段里,除重点写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外,还表现了总理什么高尚品质?请你举例说明。
(总理自己彻夜工作,却叫作者“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总理是多么亲切,多么关心别人。总理 “招呼„„
备咨询的意思。”反映了总理谦虚,工作严肃认真。作者告别站起来时,把小转椅上面的部分 带歪了,总理“过
来把我的转椅扶正”,这一细节的描写,反映了总理是那么细心,那么一丝不苟;这样 的小事,他也不随便假手
他人,又可见总理是多么的质朴,多么平易近人)
以上几点,在 这段中虽不是作者所着力要描写的,但这些内容穿插在文中去写,就更加完满地写出我们的周
总理可亲可 敬,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的描述,引起读者共鸣)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一段。
归纳:本段写了作者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从他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分量、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反映
出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又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和他劳累了一夜所吃的东西很少,反映出他生活十分简朴。作
者细致、具体、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对周总理不由产生敬仰之情,这就为下一段作者抒发情感,打下了很 好的基
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大段。
1.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发出什么赞叹?
(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正是作者一夜所见,它表现了总理身上极为
宝贵的品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为什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9



(总理的精神 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感情激荡,不能自已。他想让全世界都听见他诉说的内心感受,他为我
们有这样的 好总理感到无限的幸福、骄傲、自豪)
“一夜的工作”,“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说明了什么?
(进一步强调了总理工作劳苦,由“一夜”写到“每夜”,可见总理为国家、为人民真是鞠躬尽瘁啊!)
课文最后用了什么句式结束?有什么作用?
(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激动、自豪 的心情,抒发了对总理无限敬仰的强烈感情。文章虽结束,但作者
起伏激荡的心潮,仍在读者心中回响! )
2.指名朗读全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
3.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歌颂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
思想感情。
4.讨论、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1)本文简短但内容却具体充实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生活、工作的片断,写出了总理崇高
的精神,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普普通通 的语言,
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是十分浓郁的。正因为文章有真情实感,所 以才感人至深。
(3)文章集中笔墨,突出中心,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简略。 另外文章语言简练,说话
得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词。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1)柜台里文具很多()。
(2)清晨,大街上的来往车辆很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两节。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个、两张、一 盏、一杯、
一小碟„„这些数量词突出了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2. 本课教学中要抓住作者感情这条线索。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总理无限的热爱与敬仰,达到了为有这
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的真挚情感。要在分析中让学生产生共鸣。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强理解,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10



斯霞教学设计——《小英雄雨来》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二、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一、抗日根据地地图。
二、生字新词卡片。
三、《小英雄雨来》教学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
花 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
(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
你们查过字典吗?
(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
(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
(“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
(“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
(“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 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

11



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
会 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 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 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 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
“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 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 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
的院里去,对 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第二课时
12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 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
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要求:(一)找出文章的重点段 。(第四段)(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
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 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
以能坚持对敌斗争 ;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
雨来,是从 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
来机 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一、二、三、五、六段虽不是
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 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
的故 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 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
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原载《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13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之一
崔 峦(中国小语会理事长)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
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 ,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
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 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 江水的
“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 连绵不断,
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 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
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
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 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
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 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14



(特点之三 “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
感觉,突 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 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 ,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
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
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 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
荡舟漓江看到的 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
段则将桂 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
一 。)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 样一种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 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 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
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 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
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15



盛新凤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设计执教: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关键:
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 非常深
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 天万物复苏、
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 诗,看看古人眼中、
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 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
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 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
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春日》《游园不值》这首诗。觉得哪一首难学?
三、学《游园不值》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想到友人的花园内去游玩,但没有碰上他。)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
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怜”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 理解古诗
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 落实的方法,也
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句有占垂头丧 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
诗。齐读。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 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
喜的心情变化。)
16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
6、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
7、放媒体欣赏满园春色。
8、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 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
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 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学《春日》
1、你们吟诵了那么多优美的诗文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其实《春日》这首诗中好 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这满
园的春色,有没有兴趣一起来研究一下?请你跟边上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 来研究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
春色?
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春日》,形成了一种诗中 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
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 和谐的。)
2、反馈:“我找到了哪一句”、“我用„„来描绘”
(设计意图:朗 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
真正读活语言 ,“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这首诗诗人朱熹向我们描绘的是泗水河边,无边无际的 大好春色,春光真是无处不在啊!让我们一起读整首
诗。
五、回归第一首诗,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 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
春色的联想?
再指导读《游园不值》中最后两句。
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至此为直 ,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
章瓣主旨 。)
六、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两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 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
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 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
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 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
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 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查 看 补 换 屐 扉
联系上下文

17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 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
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
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 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 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
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 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
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 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
什么用“落”? 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
油灯( 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1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 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 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
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 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
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
怎么 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 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
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 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
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 ,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 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
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 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 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
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 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
去年唱过的歌,因 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
2



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 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3



让独特的情思和语言同构共生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作者:北京 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 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
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让独特的情思与语言共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 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
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 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
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 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
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 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
1.师诵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一 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
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
(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 了情融
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2. 生诵名言。我听说你们积累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能不能背诵几句给我听。
展示收集、 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名言”相互呼应,使整堂课连成一
个整体。
3.师赠名言:
(出示: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 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
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生提问题。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为什么说“收益匪浅”) 人为什么跑不过时间?)
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和时间赛跑》。我们把课题写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同桌认 为满意了,
打上“√”。
三、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板书:读通)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板书: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
4.下面一句话不太好读,我们先练一练。请推荐两位高手读。 我也来试一试。这样读可以吗?朗读其实应该
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 就成功了。请同桌合作一下,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孩
子,站起来对话。可以根据感情表达需要改变课文中 的个别字词。
(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5.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引读:a师:听了爸爸的话,——(生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读出来。
4



b师:人真的是跑不过时间呀———& 生读’每天放学回家 ,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
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 得好快呀„„
c 师:我是跑不过时间,我还是要跟他比一比,放学了,我往家走———&生读’
d 师:从那以后,我常常和时间赛跑——(生读)
e师: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生读)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
出的有关问题。)
f师:我最大的收获是——:(生读)童年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 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收益匪浅。(我
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 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美文大师林清玄)
4.谁敢在讲台上来读这句话?
现在,你占据着朗读冠军台,谁能读得比他更有味,让他离开冠军台。
(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读着读着,大家都已经会背诵这句话了,我们一起诵读。)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而自然达到 纯熟的
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语)。)
四、创编名言
1.学生谈感受,在刚才所谈的内容后面署上大名。
2.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只要你在平常的业余时间 里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就会出现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
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了乐趣。)
3. 学生动笔创编名言。学生交流评价。
4.相互交流自编的名言。
5.学生在 高度的亢奋之中能产生言语的欲望与冲动,其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
的火花 。相信“每一个话语,每一个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着活生
生的个性。”且不同的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心灵空间在交流中会不断扩大,语言的施展领域也同时得到拓< br>展。)
五、拓展积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
日歌》
(在 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
断 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

5



特级教师董琼《窃读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 世界自
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 成的过程。(这
个教学理念很有水平,值得学习.实际上最好的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对话"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在整个设计中,没看到具体落实方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
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 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从教学论上看,整个
设计呈现的方式不太合理)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
的准确生动。(和目标2一样,这是语文学科的本 色,也应该是重头戏,)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窃读记(节选)印发给学生 ⒉学生准备:搜集读书故事。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师:同学们在假 期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读书
有关的文 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想了些什么?(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师: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
知道“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二< br>种)[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暑假来到课堂,需要一个调整学习心理的过程,需要一种渐入佳境 的过
程。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介绍自己在假期中的读书心得,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因为是本
学期第一次阅读课,学生预习课文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少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将课文通读一 遍),因此出示课
题后教师的问话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引发不同层次的阅读期待,如“觉得题目很怪 ,想知道文中到底写了件
什么事?”“‘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只听过‘偷窃’‘窃贼’,‘窃读 ’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一件光彩的
事。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初读之后让学生选择字典中 词语的解释,既是对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
情况反馈,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以身示范。 (这个导入非 常好!实在,扎实.)(根据儿童的阅读心理,初看到"
窃读记"这样一个题目,一般心里都会产生一些 好奇和疑问。这也符合写作者的意图——题目总是要吸引人的注
意或思考的。因此从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 角度都可以这样问:你觉得这个题目会写些什么内容?你对关于这个题
目的什么问题感兴趣?然后引入整 个学习过程,这对培养儿童的思维是有利的。而一般儿童的问题也有思路可循,
比如:为什么要窃读?怎 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这也是暗合了写作的逻辑。)

二、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师: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勾划下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
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 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
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 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生
读书、交流)(我以为这种问题方 式是带有教师意图的,直接指向某个答案的问题——“作者爱书”。这种思考方
式不是学生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不会这样去阅读和思考的,因此我以为这种不合理的提问方式并不能促进儿童阅
读思维能力的养成 。)(因此关于这一环后面的教学设计,愚以为都不可取。我以为在采取“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
窃读的酸 、甜、苦、辣吗?”这个好的问题外,是否可以这样去设计:读书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思维的
体 操,读书需要思考,比如:我读懂了什么?对我有什么作用(价值)?我感受到了什么?《窃读记》这一类文章,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的一段生活经历,这样的文章,作者肯定有很多感触,这也是我们读书时要特别留意, 仔
细咀嚼的。然后提问:“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这样设计,主要是引导 学生注意
不同类型文章的区别,注意作者在其中可能存在的写作意图和倾向。这种阅读注意能比较快乐而 正确地理解文章
的重点。——继续思考:(1)作者自己怎么看待她的这段生活经历的?也既问题:读书 影响(改变)了她吗?
6



(2)这个故事影响或改变了 你吗?——找出文章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行为来交流。——这样设计,是符合“对话”
教学的主旨的:由书 本走向人,对话由文本和人,作者和学生,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构成。) 师:忍受了腿酸腰
麻、饥肠辘 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
旧说 “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 br>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 同一
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 分给旁人的。”
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一说。(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 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
话的理解。(生感情朗读)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
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 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
逆境中更能磨练人 的意志。” „„ [设计意图]年幼的林海音爱书也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那欲罢不能、欲
说还休的 渴求,那内心交织的复杂情绪,既烙印着儿童的天真,也有着超出年龄的伤感。让学生用味觉的“苦”
“ 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尊重学< br>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学生会抓住“饿得饥肠辘辘”体味其劳苦,有的会找“害怕被书店老板发 现”
后的辛辣,有的读“我的腿真酸哪”品其酸,有的读“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 吞下去了”
感悟读书的甘甜。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 ,则是深入其骨髓。
“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 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
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能 形成共鸣。

三、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 耻辱。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却执著坚守着
一份令人感动的自尊和高尚。 你从文中读出来了吗?(这种刻意拔高的教师“自做主张”式的理解,可以休矣。)
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 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预设问题:“我的眼睛急切地
寻找却找不到 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为什么小女孩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 “下雨时非常的高
兴, 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为 什么
“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这些问题与其是关于“自尊”和“高尚”的,不如说是被现 实生活逼的,
在现实困难和强烈渴望之间的无奈,属于一个孩子式的机灵和狡猾。需要体会的不是“自尊 ”和“高尚”,如果
需要引导,

7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 回忆周恩来同志》。课文记叙了在建国初期,作者送稿件去中南海请周总理审阅,
目睹了总理一夜辛勤的 工作,歌颂了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热爱和敬
仰周总理的思想 感情。
课文记叙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说的话,都是普普通通的话,全文没使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夸 张的句子,几乎
没有任何铺陈、点染。作者怀着对总理深深的敬意,用质朴的语言,对总理一夜的工作, 做了真切的描写,读起
来,有真情实感。作者对总理敬仰、赞佩之情,充盈于字里行间,引起读者的共鸣 。
本课写事时,实事求是,符合实际,人物的言行,符合人物身份,用词确切,说话得体,文章的 篇幅虽简短,
但读后感人至深。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作者亲眼所见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学习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学习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事例写人的写作方法。能根据文章的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新词,能辨析“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几对词语的意思。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地听写最后两节课文。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划分段落,学习第一大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从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写周总理的?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 感的真
实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本文的作者是 何其芳。(简介,略)他整理了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作的报告,并送总理审阅。
(简介第一次“文 代”会,略)。
(三)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
朦胧(ménglóng)咨询(zīxún)浏览(liú)
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出示小黑板,辨析词义。
以上三组词,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比较、辨析词义。
(四)指名读全文。要求大家思考: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用节意归并法分段,可以分成几个大段?各段主要写了什么?总结各段的段 落大
意。
读后学生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发言。
(全文共8个小节,根据内容,可归并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小节)作者整理了总理的报告,把稿子送交他审阅。
第二段(第2至6小节)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看到了他工作很劳苦,生活很简朴。
第三段(第7至8小节)在回来的路上,作者心情激动,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骄傲、幸福。
8



(五)学习第一大段,指名朗读。思考: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有机会看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请总理审阅稿子)
归纳: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下文的起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第二、三大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进程:

1.指名朗读第二大段,这一大段主要表现了总理的什么精神?你能从第三 大段中,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说
明吗?(第三大段写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说明了总理工作 劳苦,生活简朴的精神)
2.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表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的?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从三 方面表现的:(1)工作的时间长。“今晚上”,“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说明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同
时点明了课题。(2)工作量大。“厚厚的一叠文件”要一夜批完。(3)工作认真,效率高。“一句一句地审 阅”,
边看边画,还写到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强调了总理工作十分认真。他边看边 思索,边想边
问。一夜工夫,看完了所有的文件,由此可见总理工作尽管十分繁忙,但却那么仔细,那么 认真,一丝不苟,效
率很高)
3.进一步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总理生活十分简朴的?(从两方面写的:
(1)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
(2)从总理工作后吃的东西)
课文是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
(极其简单:“极其”二字强调整了“简单”的程度。这句总写印象 。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
盏台灯,这些用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工作条件,确实太简单了。在 高大的办公室里,安放着这样少,这样简朴的
用具,似乎不大相称,但就从这不相称中,反映出了办公室 主人简朴的生活作风,写“物”正是为了写人。如此
而已,收拢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办公用具简单,流露 出作者感慨、赞佩之情。
写总理一夜工作结束后,喝的是一杯绿茶,吃的是一小碟花生米。作者反 复强调了花生米很少:“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说明它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突出
了总理生活十分简朴,令作者难以忘怀。)
4.在这一大段里,除重点写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外,还表现了总理什么高尚品质?请你举例说明。
(总理自己彻夜工作,却叫作者“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总理是多么亲切,多么关心别人。总理 “招呼„„
备咨询的意思。”反映了总理谦虚,工作严肃认真。作者告别站起来时,把小转椅上面的部分 带歪了,总理“过
来把我的转椅扶正”,这一细节的描写,反映了总理是那么细心,那么一丝不苟;这样 的小事,他也不随便假手
他人,又可见总理是多么的质朴,多么平易近人)
以上几点,在 这段中虽不是作者所着力要描写的,但这些内容穿插在文中去写,就更加完满地写出我们的周
总理可亲可 敬,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的描述,引起读者共鸣)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一段。
归纳:本段写了作者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从他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分量、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反映
出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又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和他劳累了一夜所吃的东西很少,反映出他生活十分简朴。作
者细致、具体、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对周总理不由产生敬仰之情,这就为下一段作者抒发情感,打下了很 好的基
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大段。
1.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发出什么赞叹?
(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正是作者一夜所见,它表现了总理身上极为
宝贵的品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为什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9



(总理的精神 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感情激荡,不能自已。他想让全世界都听见他诉说的内心感受,他为我
们有这样的 好总理感到无限的幸福、骄傲、自豪)
“一夜的工作”,“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说明了什么?
(进一步强调了总理工作劳苦,由“一夜”写到“每夜”,可见总理为国家、为人民真是鞠躬尽瘁啊!)
课文最后用了什么句式结束?有什么作用?
(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激动、自豪 的心情,抒发了对总理无限敬仰的强烈感情。文章虽结束,但作者
起伏激荡的心潮,仍在读者心中回响! )
2.指名朗读全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
3.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歌颂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
思想感情。
4.讨论、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1)本文简短但内容却具体充实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生活、工作的片断,写出了总理崇高
的精神,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普普通通 的语言,
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是十分浓郁的。正因为文章有真情实感,所 以才感人至深。
(3)文章集中笔墨,突出中心,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简略。 另外文章语言简练,说话
得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词。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1)柜台里文具很多()。
(2)清晨,大街上的来往车辆很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两节。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个、两张、一 盏、一杯、
一小碟„„这些数量词突出了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2. 本课教学中要抓住作者感情这条线索。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总理无限的热爱与敬仰,达到了为有这
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的真挚情感。要在分析中让学生产生共鸣。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强理解,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10



斯霞教学设计——《小英雄雨来》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二、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一、抗日根据地地图。
二、生字新词卡片。
三、《小英雄雨来》教学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
花 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
(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
你们查过字典吗?
(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
(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
(“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
(“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
(“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 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

11



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
会 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 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 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 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
“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 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 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
的院里去,对 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第二课时
12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 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
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要求:(一)找出文章的重点段 。(第四段)(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
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 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
以能坚持对敌斗争 ;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
雨来,是从 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
来机 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一、二、三、五、六段虽不是
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 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
的故 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 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
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原载《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13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之一
崔 峦(中国小语会理事长)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
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 ,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
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 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 江水的
“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 连绵不断,
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 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
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
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 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
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 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14



(特点之三 “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
感觉,突 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 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 ,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
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
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 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
荡舟漓江看到的 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
段则将桂 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
一 。)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 样一种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 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 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
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 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
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15



盛新凤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设计执教: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关键:
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 非常深
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 天万物复苏、
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 诗,看看古人眼中、
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 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
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 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
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春日》《游园不值》这首诗。觉得哪一首难学?
三、学《游园不值》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想到友人的花园内去游玩,但没有碰上他。)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
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怜”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 理解古诗
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 落实的方法,也
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句有占垂头丧 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
诗。齐读。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 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
喜的心情变化。)
16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
6、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
7、放媒体欣赏满园春色。
8、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 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
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 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学《春日》
1、你们吟诵了那么多优美的诗文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其实《春日》这首诗中好 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这满
园的春色,有没有兴趣一起来研究一下?请你跟边上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 来研究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
春色?
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春日》,形成了一种诗中 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
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 和谐的。)
2、反馈:“我找到了哪一句”、“我用„„来描绘”
(设计意图:朗 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
真正读活语言 ,“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这首诗诗人朱熹向我们描绘的是泗水河边,无边无际的 大好春色,春光真是无处不在啊!让我们一起读整首
诗。
五、回归第一首诗,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 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
春色的联想?
再指导读《游园不值》中最后两句。
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至此为直 ,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
章瓣主旨 。)
六、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两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 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
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 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
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 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
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 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查 看 补 换 屐 扉
联系上下文

17

教育经历-大学生村官培训心得


襄阳教研网-专业线


基本护肤步骤-田径教案


感恩节时间-2012江苏高考物理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身份证图片正面


陆逊传-党员转正发言


琼台师范-大学生实践报告格式


四六级算分-小班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