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案
中国考试教育网-公司乔迁之喜贺词
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使数学教
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
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与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体
现关系的转变,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标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
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
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
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
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数学就在我身边 2.分类 比较 3.认识10以内的
数
4.位置与顺序 5.加法和减法(一) 6.实践活动(一) 7.认
识图形
8.认识11至20各数 9.学看钟表
10.加法和减法(二) 11.实践活动(二)
12.总复习 教学目标 :
经历分类与比较的过程,体验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并培养初步
的观
察和判断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
会读写,掌握顺序和大
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从而渗透数学与
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在实际情境中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前后左
右和
上下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
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
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
序,能
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观察现
实情景图,口述
题意并列式解答。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地整理学习用品,能
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
程。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体的联系。初步会看
钟表
上的时间,认识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渗透合理利用时间和珍惜时间
的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
、抽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能够计算。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能与他人
合作,
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
的多样性。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
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
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
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
结果
。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
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分类与比较
,渗透分类与比较的数
学思想和方法,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强化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了解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
密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
过程,感受数学思想
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
时改正。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
望,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会读写
0至20各数,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
和大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
念,从而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
加
减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
减法。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
序,能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
观察现实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抽
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使学生能够计算。
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
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能够
正确计算。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观察现实
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
工作目标: 一、学习目标
语文 尽量全达标 优秀率在80%以上
数学 尽量全达标 优秀率在
80%以上 二、思想目标
1、当时情况
本班同学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能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多
数
学生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大
部分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为班集体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能够互相
协作,互相帮助。多数同学愿意帮助别人。孩子们年龄小,思想不
成熟,但没有不良倾向。也有个别同学缺少对班集体的关心,没有
集体荣誉感。
2、奋斗目标
形成团结向上有浓厚学习氛围的班风。
三、行为习惯目标
1、当时情况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部分学生上课听讲习惯较好,部分同学不能
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奋斗目标
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转化学困生
目标
1、当时情况
刘京对学习没有兴趣,期末成绩争取进入60分。
2、奋斗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所有同学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教学思想:引
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
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
数用来表示和
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了解数学的内容
,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
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受到校园文
化
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数数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
重点.
知识基础:上学前的生活知识.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2007.
9.1
内容:数一数
目标:了解学生关于属于计算方面的知识掌握情
况,同时培养学生
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行为习惯。
重点:使学生熟悉校园环境,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法学僧
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难点:同上 过程:一、导入:
当你背上小书包走进校门时,你就是一名小学生了,你将融
入到多
多彩的校园生活。在这里你将学到很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数数各图中人或物的
数
量。
2、在教室中找一找数学问题。
3、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数学问题。
三、小结: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表扬每一个肯发言的学生。
板书:书1页图
课后反思:大多数学
生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感知数学在身边无处
不在。多数学生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并且一部分学
生会2个
2个,5个5个,10个10 个的数。 :
第二课时
9.2
内容:看一看
目标:了解学生关于图形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使学生了解自己课
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重点: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运动与变换是数学要研究的
内容。 过程:
一、导入:
当你刚刚走进学校,你都看见了什么?
二、新授:
1、观察教室,你发现了那些图形?
2、你在生活中还发现那些图形?
3、摆一摆,画一画(书中“设计天地”的图形)。
三、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
的图形。老师想叫你做一个
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把你见到的图形告诉同学。
课后反思:大多数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了解,课上积极性高,通过
动手操作能摆出不同的图形。
【篇二: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揭示小数,观
察小数乘法的算式,通过交流
比较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较熟练的计算小数乘
以整数。
教学难点:
实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完成计算,再将积转化为小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观察算式
1、选择一组说一说表示什么?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因数扩大十倍,积也跟着扩大十倍。
反之一个因数缩小十倍,积也跟着缩小十倍。)
3、仿照上面的例子你能说几个有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二、新授:
(一)、情境导入,出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方法。
1、出示图片: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由整数乘法引入小数乘法(买三听橘汁用多少元钱?)
2、学生试着提出问题。
6个水杯多少元?
5千克苹果多少元?
3、列式展示。
第一种加法计算:2.8+2.8+2.8+2.8+2.8+2.8
为什么可以用这个乘法算式计算?(因为6个2.8连加用乘法计算
比较简便等)
4、探讨计算方法。
生汇报2:从数的组成及乘法意义去考虑
5、动手列竖式:
2 . 8
1 6. 8 1 6
8
看着算式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把小数扩大倍数变成整数计算,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6、用你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7、总结方法
三、练习;
3、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在计算。
四、作业:6页4题自选5道
五、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安排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少,忽视了
学
生年龄的特点,导致练习量较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上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懂得要把积化成最
简
小数,提高计算速度,加强笔算训练,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积的小数
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
3、说说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4、纠正昨天作业中的错误现象
(教师把昨天出现的问题用投影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分析原因)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意义。
学习新内容
(1)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意义有什么变化吗?
(2)独立计算(计算是应注意什么)化成最简小数
3、试一试填表;
4、口算:
5、笔算:看谁的速度快,对得多。
三、作业:5页2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在课堂上我极力的强调,可是在作业中仍出现
问题,可能是没能够引起学生的主
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准确、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积的小数点
位置,准确把握位数不够时用“0”补
足的特殊情况。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
困:你会计算吗?
2、填空。
计算小数乘法,先( ),再( ),就从()。
3、下面的计算有错吗?如果有改一改。(根据自己身上的问题发现
问题,培
养学生做题认真的习惯)
0. 0 5 6 0. 0 4 8 1.
8 6
5 6 2 4 09 3 0
1 1
2 9 61 2 9 2
0.0 0 16 8 0. 1 2
0 00.1 2 8 6 0
二、提高练习
2、计算下面各题。(计时5分钟)
3、(1)84.6的1.5倍是多少?
4、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两辆汽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2.6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6.9千米,
4.6小时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三、作业:7页9、10、11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发现积与因数的关系,从而提高运算速度
和正确率。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发现积与因数的关系,从而提高运算速度
和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分别说一说上两组题的意义。
二、发现规律
1、观察上两组题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再观察积与另一个因数有什么规律?
三、练习运用
1
”、
“”或“=”。
四、作业
6页7题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
思维得到了训练,掌握了因数与
积的关系的规律。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总结出了这条规律,并能够
灵活运用此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掌握估算
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准确的估算出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你还记得长方形面积公式吗?
请你估算一下教室的面积?你是怎么估算的?
你能估算出98?49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估算的?
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吗?请举例。你觉得估算在我们科技这么发
达的时代里还有吗?
二、新授
1、出示张佳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的,请你先估计房间地面的面积大<
br>约是多少平方米?再用计算器计算出房间地面的面积。
长:3.9米
宽:3.11米 (凑整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再让学生计算,验证自己估算的出入的大小,
确定估算的方法。
【篇三: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
教案】
数学第十册全册备课
对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
1、数学教学,要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
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资助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
通过各种活
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解决实际中的
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
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
量关系。
3、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
生发
展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内容:本
册教材共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初步知识、因数
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综合应用
(一)(二)及总复习八个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认识体积、容积的含义;指导
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
提及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长方体、正
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的计算方法;掌握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
间
的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较复杂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作用。 使学生了解整除、因数
和倍数的含义,知道整除与除
尽的联系与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迅速的判
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
2、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治印
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
把较小的合数分解质因数。使学生理解互质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
倍数的方法。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人数真分
数、假分数、带分数,会把假
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
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
分。在理解分数和小数关系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
互
化。
5、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的
顺序,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并会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数加减
法的简便运算。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指导学生经
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掌握比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
做出判断和预
测。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让
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5、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与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
算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实验、归纳和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能
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
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
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体会数学在解决日
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
3、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数学
活动过程,提高学生
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
地位和作用,增强统计意识。
4、通过“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是互相依存
的,受到
“对立统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5、结合计算和解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仔
细计算、认真检查的学习习
惯。通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概念,进一步促
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利用体积(容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地解决有关长方体、
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对分数意义的正确理解。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对新课标的理解:
数学应是来源
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
的数学活动经
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
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
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
积
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的计
算方法。会进行体积或容积
单位之间的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
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利用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实
际问题。
教学时间:1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
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
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求正方体和长方体棱长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长方体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
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
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
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
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 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
教案设计中,
安排实物观、动画图像的生动 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
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 br>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
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 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
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
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
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 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
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br>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
特征。 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
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
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
后
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
长方形,
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
: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
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
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
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
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
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br>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
正方体。
教师:
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
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
补充完整——加上“正方
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
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
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
的立体图。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
感官
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
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
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
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
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
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
;对比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使数学教
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
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与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体
现关系的转变,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标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
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
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
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
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数学就在我身边 2.分类 比较 3.认识10以内的
数
4.位置与顺序 5.加法和减法(一) 6.实践活动(一) 7.认
识图形
8.认识11至20各数 9.学看钟表
10.加法和减法(二) 11.实践活动(二)
12.总复习 教学目标 :
经历分类与比较的过程,体验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并培养初步
的观
察和判断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
会读写,掌握顺序和大
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从而渗透数学与
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在实际情境中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前后左
右和
上下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加减
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
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
序,能
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观察现
实情景图,口述
题意并列式解答。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有顺序地整理学习用品,能
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
程。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体的联系。初步会看
钟表
上的时间,认识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渗透合理利用时间和珍惜时间
的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
、抽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能够计算。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能与他人
合作,
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
的多样性。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
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
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
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
结果
。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
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分类与比较
,渗透分类与比较的数
学思想和方法,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强化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了解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
密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
过程,感受数学思想
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
时改正。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
望,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各数,会读写
0至20各数,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
和大小,初步了解序数的概
念,从而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
加
减计算问题,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
减法。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
序,能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初步学会
观察现实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抽
象与概括,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使学生能够计算。
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
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能够
正确计算。能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观察现实
情景图,口述题意并列式解答。
工作目标: 一、学习目标
语文 尽量全达标 优秀率在80%以上
数学 尽量全达标 优秀率在
80%以上 二、思想目标
1、当时情况
本班同学思想活跃,积极要求进步,能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多
数
学生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大
部分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为班集体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能够互相
协作,互相帮助。多数同学愿意帮助别人。孩子们年龄小,思想不
成熟,但没有不良倾向。也有个别同学缺少对班集体的关心,没有
集体荣誉感。
2、奋斗目标
形成团结向上有浓厚学习氛围的班风。
三、行为习惯目标
1、当时情况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部分学生上课听讲习惯较好,部分同学不能
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奋斗目标
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转化学困生
目标
1、当时情况
刘京对学习没有兴趣,期末成绩争取进入60分。
2、奋斗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所有同学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教学思想:引
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
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
数用来表示和
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了解数学的内容
,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
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受到校园文
化
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数数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
重点.
知识基础:上学前的生活知识.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2007.
9.1
内容:数一数
目标:了解学生关于属于计算方面的知识掌握情
况,同时培养学生
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行为习惯。
重点:使学生熟悉校园环境,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法学僧
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难点:同上 过程:一、导入:
当你背上小书包走进校门时,你就是一名小学生了,你将融
入到多
多彩的校园生活。在这里你将学到很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数数各图中人或物的
数
量。
2、在教室中找一找数学问题。
3、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数学问题。
三、小结: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表扬每一个肯发言的学生。
板书:书1页图
课后反思:大多数学
生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感知数学在身边无处
不在。多数学生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并且一部分学
生会2个
2个,5个5个,10个10 个的数。 :
第二课时
9.2
内容:看一看
目标:了解学生关于图形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使学生了解自己课
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重点: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运动与变换是数学要研究的
内容。 过程:
一、导入:
当你刚刚走进学校,你都看见了什么?
二、新授:
1、观察教室,你发现了那些图形?
2、你在生活中还发现那些图形?
3、摆一摆,画一画(书中“设计天地”的图形)。
三、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
的图形。老师想叫你做一个
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把你见到的图形告诉同学。
课后反思:大多数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了解,课上积极性高,通过
动手操作能摆出不同的图形。
【篇二: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揭示小数,观
察小数乘法的算式,通过交流
比较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较熟练的计算小数乘
以整数。
教学难点:
实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完成计算,再将积转化为小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观察算式
1、选择一组说一说表示什么?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因数扩大十倍,积也跟着扩大十倍。
反之一个因数缩小十倍,积也跟着缩小十倍。)
3、仿照上面的例子你能说几个有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二、新授:
(一)、情境导入,出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方法。
1、出示图片: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由整数乘法引入小数乘法(买三听橘汁用多少元钱?)
2、学生试着提出问题。
6个水杯多少元?
5千克苹果多少元?
3、列式展示。
第一种加法计算:2.8+2.8+2.8+2.8+2.8+2.8
为什么可以用这个乘法算式计算?(因为6个2.8连加用乘法计算
比较简便等)
4、探讨计算方法。
生汇报2:从数的组成及乘法意义去考虑
5、动手列竖式:
2 . 8
1 6. 8 1 6
8
看着算式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把小数扩大倍数变成整数计算,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6、用你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7、总结方法
三、练习;
3、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在计算。
四、作业:6页4题自选5道
五、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安排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少,忽视了
学
生年龄的特点,导致练习量较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上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懂得要把积化成最
简
小数,提高计算速度,加强笔算训练,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积的小数
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
3、说说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4、纠正昨天作业中的错误现象
(教师把昨天出现的问题用投影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分析原因)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意义。
学习新内容
(1)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意义有什么变化吗?
(2)独立计算(计算是应注意什么)化成最简小数
3、试一试填表;
4、口算:
5、笔算:看谁的速度快,对得多。
三、作业:5页2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在课堂上我极力的强调,可是在作业中仍出现
问题,可能是没能够引起学生的主
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准确、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积的小数点
位置,准确把握位数不够时用“0”补
足的特殊情况。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
困:你会计算吗?
2、填空。
计算小数乘法,先( ),再( ),就从()。
3、下面的计算有错吗?如果有改一改。(根据自己身上的问题发现
问题,培
养学生做题认真的习惯)
0. 0 5 6 0. 0 4 8 1.
8 6
5 6 2 4 09 3 0
1 1
2 9 61 2 9 2
0.0 0 16 8 0. 1 2
0 00.1 2 8 6 0
二、提高练习
2、计算下面各题。(计时5分钟)
3、(1)84.6的1.5倍是多少?
4、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两辆汽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2.6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6.9千米,
4.6小时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三、作业:7页9、10、11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发现积与因数的关系,从而提高运算速度
和正确率。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发现积与因数的关系,从而提高运算速度
和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分别说一说上两组题的意义。
二、发现规律
1、观察上两组题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再观察积与另一个因数有什么规律?
三、练习运用
1
”、
“”或“=”。
四、作业
6页7题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
思维得到了训练,掌握了因数与
积的关系的规律。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总结出了这条规律,并能够
灵活运用此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掌握估算
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准确的估算出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你还记得长方形面积公式吗?
请你估算一下教室的面积?你是怎么估算的?
你能估算出98?49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估算的?
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吗?请举例。你觉得估算在我们科技这么发
达的时代里还有吗?
二、新授
1、出示张佳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的,请你先估计房间地面的面积大<
br>约是多少平方米?再用计算器计算出房间地面的面积。
长:3.9米
宽:3.11米 (凑整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再让学生计算,验证自己估算的出入的大小,
确定估算的方法。
【篇三: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
教案】
数学第十册全册备课
对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
1、数学教学,要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
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资助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
通过各种活
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解决实际中的
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
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
量关系。
3、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
生发
展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内容:本
册教材共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初步知识、因数
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综合应用
(一)(二)及总复习八个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认识体积、容积的含义;指导
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
提及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长方体、正
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的计算方法;掌握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
间
的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较复杂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作用。 使学生了解整除、因数
和倍数的含义,知道整除与除
尽的联系与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迅速的判
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
2、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治印
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
把较小的合数分解质因数。使学生理解互质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
倍数的方法。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人数真分
数、假分数、带分数,会把假
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
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
分。在理解分数和小数关系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
互
化。
5、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的
顺序,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并会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数加减
法的简便运算。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指导学生经
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掌握比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
做出判断和预
测。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让
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5、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与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
算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实验、归纳和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能
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
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
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体会数学在解决日
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
3、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数学
活动过程,提高学生
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
地位和作用,增强统计意识。
4、通过“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是互相依存
的,受到
“对立统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5、结合计算和解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仔
细计算、认真检查的学习习
惯。通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概念,进一步促
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利用体积(容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地解决有关长方体、
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对分数意义的正确理解。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对新课标的理解:
数学应是来源
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
的数学活动经
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
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
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
积
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的计
算方法。会进行体积或容积
单位之间的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
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利用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实
际问题。
教学时间:1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
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
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求正方体和长方体棱长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长方体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
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
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
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
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 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
教案设计中,
安排实物观、动画图像的生动 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
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 br>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
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 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
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
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
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 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
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br>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
特征。 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
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
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
后
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
长方形,
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
: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
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
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
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
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
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br>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
正方体。
教师:
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
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
补充完整——加上“正方
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
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
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
的立体图。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
感官
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
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
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
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
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
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
;对比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