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案)

萌到你眼炸
811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06: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欢乐对对碰-青海招生网


*教案*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
二年级 下册

课文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 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
活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 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
【课标表述】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 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4.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5.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评价方案】

1.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
2.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
3.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
(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


*教案*
(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 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 扮、坝”
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
说到民族,可以结合课后“资料袋”进行了解。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同学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分段读议,体会情感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 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关注以下各段的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后交流: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 、三个“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到校后的活
动等展开想象。
2.齐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案*
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引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研读“上课”和“下课”的内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
如:(1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拓展: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1.引导学生说说对大青树下的这所小学的感受。
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边疆学校,汇聚很多民族、团结、美丽……)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一个场景说一说。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大树下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句式练习:上课的时候……
放学了……

拓展阅读:
难忘的小诗
育才学校的老师、同学和工友,都 相亲相爱得像一家人,因为陶行知校长总是用“爱满天下”四个字来教育大
家。但是,学生们毕竟都是孩 子,聚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碰到这样的事,陶校长不训斥,也不责怪,
他自有好办法。
一天下午,两个同学为一件小事在走廊里争吵,最后竟互相骂了起来。恰巧陶校长经过这里,他走过 去,不
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俩。两个学生在校长面前都感到有些难为情,但又不甘示弱,互相瞪了对方一眼 ,扭头走开了。
第二天晨会上,陶校长朗诵了一首题为《骂人》的小诗:


*教案*
你骂我,
我骂你,
骂来骂去,
只是借人的嘴骂自己。
同学们明白了小诗的意思,会意地笑起来。 一个既聪明又大胆的同学们举手说:“我来和一首《打人》的小
诗吧!”
你打我,
我打你,
打来打去,
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
同学们发出了赞赏的笑声,校长也连声称好。
从这以后,同学中偶尔有谁要发火了,旁边立即就会 有人朗诵《骂人》和《打人》的诗句,让他们消消气,
清醒清醒头脑。
两首小诗,让同学们相亲相爱,令孩子们终生难忘。
1.“摩擦”的意思有:①物体和物体紧 密接触,来回移动;②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在句子“但是,
学生们毕竟都是孩子,聚在一起, 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句子中描写两个学生表情的词语有: 、 ;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语有: 、
、 。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两个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陶行知是用什么办法让两个孩子认识到错误的?

4.陶校长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可爱
民族不同 美丽可爱
上课 认真读书
下课 欢乐游戏


*教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评价单

评价内容
一、 我会读
早晨 绒球 坪坝 打扮 鲜艳 服装 摔跤
打扮 安静 洁白 粗壮 飘扬 影子 凤尾竹
二、读拼音,写词语。
小组评价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1.读音准确 ☆
2.声音洪亮 ☆

zǎo chén xiān yàn
( ) ( )
fú zhuānɡ dǎ bàn
( ) ( )
rónɡ qiú ān jìnɡ
( ) ( )


三、我会说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
选一个场景说一说。
上课的时候……
放学了……
每做到一项在星星上打“√”。

教师评价
同桌评价
1. 书写准确☆
2.书写姿势正确 ☆
1.表达清楚☆
2.内容完整☆


*教案*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
二年级 下册

课文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材分析】
课文 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
活 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
【课标表述】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 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4.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5.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评价方案】

1.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
2.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
3.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
(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


*教案*
(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 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 扮、坝”
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
说到民族,可以结合课后“资料袋”进行了解。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同学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分段读议,体会情感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 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关注以下各段的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后交流: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 、三个“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到校后的活
动等展开想象。
2.齐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案*
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引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研读“上课”和“下课”的内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
如:(1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拓展: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1.引导学生说说对大青树下的这所小学的感受。
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边疆学校,汇聚很多民族、团结、美丽……)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一个场景说一说。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大树下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句式练习:上课的时候……
放学了……

拓展阅读:
难忘的小诗
育才学校的老师、同学和工友,都 相亲相爱得像一家人,因为陶行知校长总是用“爱满天下”四个字来教育大
家。但是,学生们毕竟都是孩 子,聚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碰到这样的事,陶校长不训斥,也不责怪,
他自有好办法。
一天下午,两个同学为一件小事在走廊里争吵,最后竟互相骂了起来。恰巧陶校长经过这里,他走过 去,不
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俩。两个学生在校长面前都感到有些难为情,但又不甘示弱,互相瞪了对方一眼 ,扭头走开了。
第二天晨会上,陶校长朗诵了一首题为《骂人》的小诗:


*教案*
你骂我,
我骂你,
骂来骂去,
只是借人的嘴骂自己。
同学们明白了小诗的意思,会意地笑起来。 一个既聪明又大胆的同学们举手说:“我来和一首《打人》的小
诗吧!”
你打我,
我打你,
打来打去,
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
同学们发出了赞赏的笑声,校长也连声称好。
从这以后,同学中偶尔有谁要发火了,旁边立即就会 有人朗诵《骂人》和《打人》的诗句,让他们消消气,
清醒清醒头脑。
两首小诗,让同学们相亲相爱,令孩子们终生难忘。
1.“摩擦”的意思有:①物体和物体紧 密接触,来回移动;②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在句子“但是,
学生们毕竟都是孩子,聚在一起, 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句子中描写两个学生表情的词语有: 、 ;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语有: 、
、 。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两个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陶行知是用什么办法让两个孩子认识到错误的?

4.陶校长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可爱
民族不同 美丽可爱
上课 认真读书
下课 欢乐游戏


*教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评价单

评价内容
一、 我会读
早晨 绒球 坪坝 打扮 鲜艳 服装 摔跤
打扮 安静 洁白 粗壮 飘扬 影子 凤尾竹
二、读拼音,写词语。
小组评价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1.读音准确 ☆
2.声音洪亮 ☆

zǎo chén xiān yàn
( ) ( )
fú zhuānɡ dǎ bàn
( ) ( )
rónɡ qiú ān jìnɡ
( ) ( )


三、我会说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
选一个场景说一说。
上课的时候……
放学了……
每做到一项在星星上打“√”。

教师评价
同桌评价
1. 书写准确☆
2.书写姿势正确 ☆
1.表达清楚☆
2.内容完整☆

排比句的特点-初中日记300字


蚂蚁的启示-保护动物倡议书


扎破气球-升学宴贺词


小学生板报-澳洲留学签证费


李奈映-九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如何写报告-春朱自清


河南招生考试-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细节打败爱情-江西历年高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