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温柔似野鬼°
716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06: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苏语言文字网-英国留学租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 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
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
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
学习语 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 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
认识 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
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 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
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 的,要正确认识认知过程中诸因素的关
系。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 课书、
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
认知过程的四因素 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
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 程讲,一般是先
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
储存,最 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
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 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
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
达即 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
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 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


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 感知语
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
也在起准备作用。4 .认知因素的统一性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特殊功
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 ,并协调好其
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
计某一教学过 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
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 会使教学的认知过
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
感知、理 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
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
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 体(语
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
反复的辩证统 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
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 作者写文章的过
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
摩,感悟语 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
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 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
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


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
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 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
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 br>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
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 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
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
用。
总 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
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 ,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
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
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
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 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
(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 课文中进一步
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
的认知规律 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
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 、观察的积蓄)——运用


(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 文能力。叶圣陶
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 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
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
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
达 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 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
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 br>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
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 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 ;主
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
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 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 学生的发展
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
能力的提高主要 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
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 然,客观条件——
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起主导 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

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
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 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
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
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
‘知’,而终极点在‘行’; 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
活的能力。”[2]说明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 “行”
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从
听话中学听,使学生 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
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
点。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 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
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 。
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
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 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
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 生学语
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
选择、独立进行的。 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 、引导、解
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
语文活动时间, 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


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 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
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 br>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 、听的语文实践,又要
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
给学 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 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
计的课内、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
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 践活动项目。但教师
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
教会学 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
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 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
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
去 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
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 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
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 存在着生理、心
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
行教学,使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 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 理
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
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 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
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 异态纷
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
际中,往往忽视学生 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
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 内容统一,
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
性、创造性及个 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
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 潜能的学生“吃
不饱”,因而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
消”,于是就 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
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 生,也不会使学习
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
对学生的 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
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 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
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所谓
常态 分配,就是一个班中学习成绩优和差的学生是少数,成绩中等的
学生是多数。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 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
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
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 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 础,初等教育是普
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
展。新大 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
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 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
各自 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
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 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
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
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
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
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
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 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
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
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 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
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
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
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 /p>


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
内容过目不忘 ;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
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 说不清楚。同时,
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
持较长时 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
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 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
的学生情感薄弱,遇事无动于衷。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
同。 对学生的这些不同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
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 “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
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
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
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 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
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
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
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
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 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
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 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
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诸认知因素是 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认知过程中诸因素的关
系。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 ,在对一课书、
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
认知过程 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
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 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
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
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
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 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
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
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 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


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 ,但同时感知语
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
也在起准备 作用。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特殊功
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 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
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
计某 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
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 ,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
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
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
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
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 体(语
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
反复的辩证统 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
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 作者写文章的过
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
摩,感悟语 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
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 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
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


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
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 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
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 br>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
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 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
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
用。
总 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
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 ,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
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
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
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 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
(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 课文中进一步
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
的认知规律 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
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 、观察的积蓄)——运用


(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 文能力。叶圣陶
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 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
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
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
达 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 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
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 br>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
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 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 ;主
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
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 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 学生的发展
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
能力的提高主要 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
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 然,客观条件——
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起主导 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

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
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 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
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
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
‘知’,而终极点在‘行’; 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
活的能力。”[2]说明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 “行”
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从
听话中学听,使学生 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
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
点。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 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
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 。
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
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 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
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 生学语
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
选择、独立进行的。 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 、引导、解
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
语文活动时间, 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


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 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
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 br>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 、听的语文实践,又要
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
给学 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 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
计的课内、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
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 践活动项目。但教师
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
教会学 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
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 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
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
去 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
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 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
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 存在着生理、心
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
行教学,使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 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 理
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
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 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
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 异态纷
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
际中,往往忽视学生 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
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 内容统一,
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
性、创造性及个 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
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 潜能的学生“吃
不饱”,因而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
消”,于是就 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
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 生,也不会使学习
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
对学生的 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
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 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
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所谓
常态 分配,就是一个班中学习成绩优和差的学生是少数,成绩中等的
学生是多数。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 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
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
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 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 础,初等教育是普
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
展。新大 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
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 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
各自 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
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 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
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
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
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
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
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 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
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
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 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
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
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
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 /p>


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
内容过目不忘 ;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
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 说不清楚。同时,
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
持较长时 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
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 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
的学生情感薄弱,遇事无动于衷。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
同。 对学生的这些不同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
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 “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
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
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
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 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
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税务代理-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


责任作文-青岛58中网站


中国战区-党支部党性分析报告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义乌农贸城


松江一中-韩剧评论


应聘理由怎么写-夏馨雨


莘县实验高中-转正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致谢语-浓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