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跃华__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小学语文《如梦令》教案
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论坛-励志短语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
小学 1、面向学生:
□
2、学科:语文
3、课题: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如梦令》
4、课时:1
5、课前准备:
1)诵读全诗,作者的相关情况。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
名女词人。她也
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
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
名门世家,早
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
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
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
缕淡淡的感伤,无
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
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
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
,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
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
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
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
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
夏日的
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
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
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
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
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
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
1
仅
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
常深刻的印记。“溪亭”,
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
即词人自己。这里的“沉醉”二
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
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
酒,还
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
然已是“沉醉不知归
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
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
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
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
位优雅的少
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
渡”,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
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
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
还要
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却给
后世的无数
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
虽
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
只叙述了早年
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
写出来。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
br>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2
3、体会本词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诗
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
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
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
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
授法,充分体会诗作
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导入
1、 背诵《夏日绝句》。
2、 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情况。
【百度图片】李清照
http:?ct=
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
3%E0%
B9%E2%D6%D0&in=31525&cl=2&lm=-1&pn=33&rn=1&di=
&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
ight=&face=
3、 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
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1、 了解词的一般知识。
说一说你知道词的哪些知识?读过哪些词?
简介:词起与唐,盛于宋。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
子有长有短,因
此又叫长短句。词起初还称曲、曲子、曲子词。每首词都有词牌,
它规定了词的格式和调子。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指名读读,自由读,齐读
3、默读思考,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词的大意。
同桌交流
3
4、 交流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兴尽:兴,兴致。尽了兴致。
5、
明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
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
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6、朗读体会全词的意思。
三.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
啊。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
回!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
人快乐地争渡,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4
四.对比赏读读,延伸拓展
1、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
对比朗读《武陵春》,感悟李清照的词的不同特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http:,阅读词人的其
他作品。
板书:
如梦令
读 溪亭日暮
词 品 藕花深处
吟 一滩鸥鹭
六、教学反思
《
如梦令》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浅易清雅,别致脱俗。诗意
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初步感知李清照
词作的特色,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兴趣呢?教学中我以点
带面,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解词语,感悟意境。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
5
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
贴近
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
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
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
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
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
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
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读古诗,感知诗意后,紧扣词语“误入”,
牵一发而动全身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作者为什么会“误入”?
大部分学
生都能很快从文中明确“日暮、沉醉”是“误入”的原因。此时,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因何而“沉醉”?学
生各抒己见,纷纷回答。许多同学不假思
索说是因为与朋友在一起喝酒醉了,也有同学回答这儿的“醉”
应理解为“陶醉”。
争辩中,学生渐渐懂得李清照的“沉醉”,不仅是指酒喝到“醉”程度,更是指作者深深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此时引导学生想象饮酒而醉中那一份酣畅快
乐 ,“溪亭、日暮”
那令人痴迷的落日美景。交流作者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所
看、所想、所说、所做。别林斯基说过:“在
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
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
一个重要
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
亭日
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
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
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
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
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
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
未
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
山的后边落下
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
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
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
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
起这样的诗句来
‘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
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
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
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在深入理解词语后
,词句活起来了,描绘的画面动
起来了,学生入境入情了。对“兴尽”有了深刻的感悟。
2、“误入”导致什么境况?
6
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兴趣盎然。争渡,争
渡,——作者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藕花深处景象是怎样的?惊起一滩鸥鹭——鸥鹭惊起,你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
么声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思考想象感悟误入后的急切心情,
“惊
起一滩鸥鹭”的惊喜之情。
二、比较阅读,领悟特色。
学生领悟意境后,引导学生赏析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将
两首词放在一
起对比,引导学生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比较中学生对词牌的作
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更体会
到李清照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
对她善用口语入词的写作特色也用了初步的了解。此时,出示
李清照后期诗作《武
陵春》朗读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更深了。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首词,而且能通过朗读、练写、背诵等形式扎扎实实学语文,每一位学
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
提高。
7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
小学
1、面向学生:
□
2、学科:语文
3、课题: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如梦令》
4、课时:1
5、课前准备:
1)诵读全诗,作者的相关情况。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
名女词人。她也
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
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
名门世家,早
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
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
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
缕淡淡的感伤,无
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
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
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
,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
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
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
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
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
夏日的
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
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
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
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
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
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
1
仅
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
常深刻的印记。“溪亭”,
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
即词人自己。这里的“沉醉”二
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
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
酒,还
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
然已是“沉醉不知归
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
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
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
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
位优雅的少
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
渡”,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
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
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
还要
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却给
后世的无数
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
虽
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
只叙述了早年
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
写出来。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
br>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2
3、体会本词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诗
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
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
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
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
授法,充分体会诗作
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导入
1、 背诵《夏日绝句》。
2、 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情况。
【百度图片】李清照
http:?ct=
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
3%E0%
B9%E2%D6%D0&in=31525&cl=2&lm=-1&pn=33&rn=1&di=
&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
ight=&face=
3、 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
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1、 了解词的一般知识。
说一说你知道词的哪些知识?读过哪些词?
简介:词起与唐,盛于宋。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
子有长有短,因
此又叫长短句。词起初还称曲、曲子、曲子词。每首词都有词牌,
它规定了词的格式和调子。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指名读读,自由读,齐读
3、默读思考,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词的大意。
同桌交流
3
4、 交流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兴尽:兴,兴致。尽了兴致。
5、
明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
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
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6、朗读体会全词的意思。
三.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
啊。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
回!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
人快乐地争渡,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4
四.对比赏读读,延伸拓展
1、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
对比朗读《武陵春》,感悟李清照的词的不同特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http:,阅读词人的其
他作品。
板书:
如梦令
读 溪亭日暮
词 品 藕花深处
吟 一滩鸥鹭
六、教学反思
《
如梦令》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浅易清雅,别致脱俗。诗意
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初步感知李清照
词作的特色,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兴趣呢?教学中我以点
带面,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解词语,感悟意境。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
5
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
贴近
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
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
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
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
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
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
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读古诗,感知诗意后,紧扣词语“误入”,
牵一发而动全身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作者为什么会“误入”?
大部分学
生都能很快从文中明确“日暮、沉醉”是“误入”的原因。此时,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因何而“沉醉”?学
生各抒己见,纷纷回答。许多同学不假思
索说是因为与朋友在一起喝酒醉了,也有同学回答这儿的“醉”
应理解为“陶醉”。
争辩中,学生渐渐懂得李清照的“沉醉”,不仅是指酒喝到“醉”程度,更是指作者深深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此时引导学生想象饮酒而醉中那一份酣畅快
乐 ,“溪亭、日暮”
那令人痴迷的落日美景。交流作者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所
看、所想、所说、所做。别林斯基说过:“在
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
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
一个重要
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
亭日
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
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
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
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
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
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
未
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
山的后边落下
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
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
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
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
起这样的诗句来
‘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
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
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
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在深入理解词语后
,词句活起来了,描绘的画面动
起来了,学生入境入情了。对“兴尽”有了深刻的感悟。
2、“误入”导致什么境况?
6
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兴趣盎然。争渡,争
渡,——作者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藕花深处景象是怎样的?惊起一滩鸥鹭——鸥鹭惊起,你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
么声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思考想象感悟误入后的急切心情,
“惊
起一滩鸥鹭”的惊喜之情。
二、比较阅读,领悟特色。
学生领悟意境后,引导学生赏析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将
两首词放在一
起对比,引导学生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比较中学生对词牌的作
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更体会
到李清照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
对她善用口语入词的写作特色也用了初步的了解。此时,出示
李清照后期诗作《武
陵春》朗读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更深了。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首词,而且能通过朗读、练写、背诵等形式扎扎实实学语文,每一位学
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
提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