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人教版数学教案

巡山小妖精
844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15: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暑假作文-不是而是造句


目 录
一、观察物体(三)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
1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七、折线统计图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
九、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2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 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 何形体,使学生进一
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
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 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 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
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
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 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 教师在教
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
察和拼 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 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 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
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 br>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
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3


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 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
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
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4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
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 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
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
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
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5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 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
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
学生分组探 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可以先 一行摆3个小正方(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 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
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
结论。
3 .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 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
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 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
6


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 br>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
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
7


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 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
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 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 能力,通过思考和分
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8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
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
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 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
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 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
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 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
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 组最先完成并说
一说是怎样摆的。
9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 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
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
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
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
因此我们组拼成 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
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
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
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 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 br>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
10


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
么立体图形。 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
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 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
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 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
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 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
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 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 ,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
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 br>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
层和每排的小正方 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11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 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
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 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
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 前面所学的
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
识的 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
重要基础。
学生已 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 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
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
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
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2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
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 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
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 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 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
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 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
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 中圈出2、
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通过 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划分: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13


3.质数和合数……………………3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1)、6题。
教学目标
知 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
算式来理 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14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12÷2=6 20÷10=2
一30÷6=5 21÷21=1
类 63÷9=7
第9÷5=1.8 19÷7≈2.71
二2÷3=0.6 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教师引导。教师 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 的因数。例如:12÷2=6,我
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
15


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
谁的倍数。例 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
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 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
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 2和9是18的因数;
18÷3=6, 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 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 br>(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
要想18除以哪些整 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
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 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
16

< p>
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
之间也用逗 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30的因数
1,2,3,6,9,18
36的因数
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1)题。

17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 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
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 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
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 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
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 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
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 ttp: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 )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
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 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9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 认
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 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
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 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
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 )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
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 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
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教师提示“2个2个 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 ,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
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1=2 2÷2=1
2×2=4 4÷2=2
2×3=6 6÷2=3
20


2×4=8 8÷2=4
……
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1)、3、8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三课时:2、5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P9例1及练习三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
数。
过程 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
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21


教学方法:观察法和操作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百数表。生:彩笔,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 br>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 索2、5
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
生拿出课前准备的“ 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 作把自
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1:

表1 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
是5的倍数。
22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 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
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
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①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 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
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O也是偶数),
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ī)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
表示奇数。 ②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
245不是2的倍 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
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 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③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 数也是
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
小的偶数 是O。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
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
23


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 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
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
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 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
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 )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
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8,22,90…
偶数:2的倍数,如:54,728…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
作业: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6、7题。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视
频|试卷


24








课题
课型
知识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目标
能力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目标
情感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备课人 执教时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变式训练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个 性 修 改

创境激疑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
其它)

25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
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
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 和正方体。
(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 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
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合作探究
6、结合制 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
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
用长白萝卜削好 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
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 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
条棱中较长的叫 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26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
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
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 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
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 br>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
够瞧用吗?
绿色圃中小学 教育网http:

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
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拓展应用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
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总 结
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
作业布置
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

个数

特征

正方体




长方体

27



正方体
特征




6

相对的面
相等

6

都相等,是正
方形



12

平行的棱
相等

12

都相等




8


8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知识




目标
能力
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目标
情感
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
究 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备课人 执教时间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br>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8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
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br>
汇报交流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复习

创境激疑 口答: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谈话导入新课,揭 示学习目
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
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 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 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合作探究
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
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
棱剪开(纸盒粘 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
了什么?

29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
的。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药盒课件)
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
的。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样
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
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 前”、“后”、“左”、
“右”标明6个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
黑板上。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 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
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 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
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
生2: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
做它的表面积。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
30


面积呢?
四、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探索活动: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前后面的面积:
左右面的面积:
教师温馨提示:
上下两个面大小------,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
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为长和
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为长和
宽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教师温馨提示:
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小组交流:
集体研讨: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 + 长×高×2 + 高×宽×2
或:(长×宽+ 长×高+ 高×宽)×2
31


2. 出示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米,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
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生1:先算3个不同面的面积和再乘2。
(0.7×0.5+0.7×0.4+0.5×0.4)×2
生2:先分别求出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再相加
0.7×0.5×2+0.7×0.4×2+0.5×0.4×2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合作探究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
面积呢?

1.2×1.2×6
= 1.44×6
=8.64(dm
2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dm
2
的包装纸。

勇闯第一关:快乐起跑线
拓展应用
亮亮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

32


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勇闯第二关:智力冲浪园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
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 不贴),这张商标纸
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总 结
作业布置
你学会了什么?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6页7、8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
面积呢?

1.2×1.2×6
= 1.44× 6
=8.64(dm
2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dm
2
的包装纸。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知识
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目标
能力
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目标
新授课 备课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时间

33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
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 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
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 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
样?

创境激疑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 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
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
们 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 能
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合作探究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
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
大。


34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土豆和石 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
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 米的小正方体,
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 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
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
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 下图
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
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
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 方体的长、宽、
高和体积。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5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 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 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
a相加。
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
拓展应用 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 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
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
总 结
惑?
作业布置 33页8、9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板书设计
‖ ‖ ‖ ‖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36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执教时间
知识 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




目标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能力
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目标
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
目标 题。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体积单位的进率。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 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个 性 修 改

37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
创境激疑 ②正方体体积=( )。
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
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课程内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图中是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想一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合作探究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8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 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思考:①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
位的名数?
②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
名数?
出示例题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
立方分米?
写成如下形式: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
分米
⒊出示例4:看见你得到哪些信息?
⑴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V=50×30×40
39


=60000cm3
=60dm3
=0.06m3
⑵大家想一想,问题中没有要求我们最终用什么单位,你选择哪
一个?为什么?
如果出现这样答,你必须选择那个答案?
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 m3。
⑶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0.06m3。先转化单位,再计算。
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拓展应用
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总 结 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
作业布置
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学札记







40



课题
课型
知识
知道容积的意义。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复习检查:
创境激疑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三、新授:
1、反馈容积及容积单位:
合作探究 生汇报:(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


个 性 修 改
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
关系。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容积和容积单位
新授课 备课人 执教时间


41


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 计量液体体积,
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
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1000毫升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练一练:
1.8升=( )毫升 3500mL=( )L 15000升
=( )毫升
1.5dm3 =( )L
(4)汇报小组活动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
是1升。
2、长方体或正 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
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42


例5、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
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 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 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例6、
这个梨的体积是多少?
450ml
200ml
水面上升的高度
450-200
=250(ml)
=250(cm
3

答:这个梨的体积是250cm
3


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
拓展应用 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
底面积是多少?
总 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41页12、13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43


这个梨的体积是多少?
450ml
200ml
水面上升的高度
450-200
=250(ml)
=250(cm
3

答:这个梨的体积是250c m
3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知识




目标
能力
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利用操作、讨论、交 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
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新授课 备课人
分数的意义
执教时间
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 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
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44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
创境激疑
来说几个分数?(板 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
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 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
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
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
合作探究
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
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
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



45


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
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
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 ,4根绘画笔。下面
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
一分等方法,创造 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
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
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 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
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
体平均分
46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
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
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 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
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
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
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 中的什么?(分
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
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
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
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分之几呢?
47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分之几呢?2 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
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 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
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
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 支铅笔?为
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 以同样是12,
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
有 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做分数单位。
拓展应用
总 结
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作业布置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48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分数的意义
观察刚才的5个图,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了一个整体。
观察图1~5
板书设计
图1图2
图3

图4图5





教学札记






49


课题
课型
知识
新授课 备课人
分数与除法
执教时间
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目标
能力
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目标
情感
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 br>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目标导 学
式训练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 是( )数,它表示( )。
10 7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
位。
创境激疑
2、观察:5÷8= 4÷9= 这两道题能得到整
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


个 性 修 改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50


目 录
一、观察物体(三)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
1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七、折线统计图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
九、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2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 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 何形体,使学生进一
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
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 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 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
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
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 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 教师在教
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
察和拼 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 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 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
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 br>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
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3


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 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
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
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4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
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 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
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
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
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5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 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
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
学生分组探 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可以先 一行摆3个小正方(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 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
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
结论。
3 .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 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
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 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
6


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 br>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
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
7


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 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
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 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 能力,通过思考和分
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8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
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
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 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
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 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
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 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
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 组最先完成并说
一说是怎样摆的。
9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 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
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
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
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
因此我们组拼成 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
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
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
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 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 br>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
10


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
么立体图形。 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
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 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
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 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
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 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
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 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 ,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
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 br>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
层和每排的小正方 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11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 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
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 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
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 前面所学的
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
识的 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
重要基础。
学生已 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 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
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
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
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2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
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 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
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 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 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
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 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
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 中圈出2、
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通过 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划分: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13


3.质数和合数……………………3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1)、6题。
教学目标
知 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
算式来理 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14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12÷2=6 20÷10=2
一30÷6=5 21÷21=1
类 63÷9=7
第9÷5=1.8 19÷7≈2.71
二2÷3=0.6 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教师引导。教师 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 的因数。例如:12÷2=6,我
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
15


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
谁的倍数。例 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
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 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
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 2和9是18的因数;
18÷3=6, 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 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 br>(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
要想18除以哪些整 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
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 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
16

< p>
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
之间也用逗 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30的因数
1,2,3,6,9,18
36的因数
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1)题。

17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 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
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 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
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 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
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 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
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 ttp: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 )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
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 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9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 认
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 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
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 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
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 )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
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 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
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教师提示“2个2个 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 ,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
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1=2 2÷2=1
2×2=4 4÷2=2
2×3=6 6÷2=3
20


2×4=8 8÷2=4
……
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1)、3、8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三课时:2、5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P9例1及练习三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
数。
过程 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
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21


教学方法:观察法和操作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百数表。生:彩笔,百数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 br>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 索2、5
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
生拿出课前准备的“ 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 作把自
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1:

表1 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
是5的倍数。
22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 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
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
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①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 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
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O也是偶数),
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ī)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
表示奇数。 ②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
245不是2的倍 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
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 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③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 数也是
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
小的偶数 是O。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
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
23


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 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
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
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 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
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 )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
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如: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8,22,90…
偶数:2的倍数,如:54,728…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245…
作业: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6、7题。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视
频|试卷


24








课题
课型
知识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目标
能力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目标
情感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备课人 执教时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变式训练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个 性 修 改

创境激疑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
其它)

25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
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
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 和正方体。
(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 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
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合作探究
6、结合制 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
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
用长白萝卜削好 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
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 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
条棱中较长的叫 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26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
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
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 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
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 br>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
够瞧用吗?
绿色圃中小学 教育网http:

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
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拓展应用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
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总 结
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
作业布置
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

个数

特征

正方体




长方体

27



正方体
特征




6

相对的面
相等

6

都相等,是正
方形



12

平行的棱
相等

12

都相等




8


8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知识




目标
能力
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目标
情感
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
究 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备课人 执教时间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br>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8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
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br>
汇报交流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复习

创境激疑 口答: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谈话导入新课,揭 示学习目
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
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 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 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合作探究
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
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
棱剪开(纸盒粘 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
了什么?

29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
的。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药盒课件)
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
的。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样
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
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 前”、“后”、“左”、
“右”标明6个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
黑板上。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 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
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 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
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
生2: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
做它的表面积。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
30


面积呢?
四、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探索活动: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前后面的面积:
左右面的面积:
教师温馨提示:
上下两个面大小------,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
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为长和
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为长和
宽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教师温馨提示:
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小组交流:
集体研讨: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 + 长×高×2 + 高×宽×2
或:(长×宽+ 长×高+ 高×宽)×2
31


2. 出示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米,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
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生1:先算3个不同面的面积和再乘2。
(0.7×0.5+0.7×0.4+0.5×0.4)×2
生2:先分别求出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再相加
0.7×0.5×2+0.7×0.4×2+0.5×0.4×2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合作探究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
面积呢?

1.2×1.2×6
= 1.44×6
=8.64(dm
2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dm
2
的包装纸。

勇闯第一关:快乐起跑线
拓展应用
亮亮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

32


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勇闯第二关:智力冲浪园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
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 不贴),这张商标纸
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总 结
作业布置
你学会了什么?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6页7、8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
面积呢?

1.2×1.2×6
= 1.44× 6
=8.64(dm
2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dm
2
的包装纸。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知识
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目标
能力
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目标
新授课 备课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时间

33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
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 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
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 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
样?

创境激疑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 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
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
们 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 能
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合作探究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
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
大。


34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土豆和石 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
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 米的小正方体,
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 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
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
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 下图
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
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
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 方体的长、宽、
高和体积。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5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 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 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
a相加。
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
拓展应用 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 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
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
总 结
惑?
作业布置 33页8、9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板书设计
‖ ‖ ‖ ‖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36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执教时间
知识 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




目标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能力
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目标
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
目标 题。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体积单位的进率。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 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个 性 修 改

37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
创境激疑 ②正方体体积=( )。
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
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课程内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图中是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想一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合作探究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8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 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思考:①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
位的名数?
②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
名数?
出示例题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
立方分米?
写成如下形式: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
分米
⒊出示例4:看见你得到哪些信息?
⑴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V=50×30×40
39


=60000cm3
=60dm3
=0.06m3
⑵大家想一想,问题中没有要求我们最终用什么单位,你选择哪
一个?为什么?
如果出现这样答,你必须选择那个答案?
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 m3。
⑶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0.06m3。先转化单位,再计算。
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拓展应用
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总 结 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
作业布置
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学札记







40



课题
课型
知识
知道容积的意义。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复习检查:
创境激疑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三、新授:
1、反馈容积及容积单位:
合作探究 生汇报:(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


个 性 修 改
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
关系。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容积和容积单位
新授课 备课人 执教时间


41


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 计量液体体积,
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
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1000毫升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练一练:
1.8升=( )毫升 3500mL=( )L 15000升
=( )毫升
1.5dm3 =( )L
(4)汇报小组活动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
是1升。
2、长方体或正 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
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42


例5、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
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 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 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例6、
这个梨的体积是多少?
450ml
200ml
水面上升的高度
450-200
=250(ml)
=250(cm
3

答:这个梨的体积是250cm
3


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
拓展应用 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
底面积是多少?
总 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41页12、13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43


这个梨的体积是多少?
450ml
200ml
水面上升的高度
450-200
=250(ml)
=250(cm
3

答:这个梨的体积是250c m
3



教学札记



课题
课型
知识




目标
能力
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利用操作、讨论、交 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
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新授课 备课人
分数的意义
执教时间
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 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
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44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目标导学
式训练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
创境激疑
来说几个分数?(板 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
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 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
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
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
合作探究
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
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
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



45


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
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
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 ,4根绘画笔。下面
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
一分等方法,创造 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
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
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 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
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
体平均分
46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
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
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 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
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
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
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 中的什么?(分
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
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
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
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分之几呢?
47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分之几呢?2 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
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 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
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
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 支铅笔?为
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 以同样是12,
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
有 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做分数单位。
拓展应用
总 结
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作业布置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48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分数的意义
观察刚才的5个图,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了一个整体。
观察图1~5
板书设计
图1图2
图3

图4图5





教学札记






49


课题
课型
知识
新授课 备课人
分数与除法
执教时间
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目标
能力
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目标
情感
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 br>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目标导 学
式训练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 是( )数,它表示( )。
10 7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
位。
创境激疑
2、观察:5÷8= 4÷9= 这两道题能得到整
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


个 性 修 改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50

陈述句改反问句-公务员照片要求


北京市公务员面试-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安徽建筑工业大学-水濂山


天津考试院-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李嘉诚励志名言-赞美环卫工人


医学毕业生自我鉴定-幼儿保健


长宁区社保中心-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青春文学吧-南宁市人事职称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