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数学教案-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马的寓言故事-述职述廉
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数
学活动中经历分数概念建构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模型思想
。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活动
中获得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谈话:同学们,校园
艺术节期间,泥塑小组和折纸小组的同学
正在精心制作手工作品参加比赛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
学信息?
预设:(1)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和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
(2)把4张黄色纸平均分给2人;
(3)把6张绿色纸平均分给3人。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分红色橡皮泥的信息,你能提出与分数有关的问题吗?
预设: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引导: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像这样再来提问题?
(1)把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2)把4张黄色纸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这些纸的几分之几?
(3)把6张黄色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这些纸的几分之几?
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艺术节活动的情境,贴近
学生的生活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
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的
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借助分橡皮泥,初步感知概念。
(1)借助分1块橡皮泥,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解决分红色橡皮
泥
的问题吧。想一想,每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
生独立思考,口头回答。
预设:每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 。
追问:你为什么说是 ?
预设:把一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块橡皮泥的 。
小结:刚才我们分的是谁?
随机板书:一块橡皮泥
谈话:除了一块橡皮泥,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谁的 ?
预设:一个苹果、一个蛋糕
、一个西瓜等。当学生不说“平均分”时,老
师要提醒“怎么分”,并板书“平均分”。
谈话:刚才我们分的一块橡皮泥、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等都是把
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板书:一个物体
引导:除了一个物体,想一想我们以前还分过什么?
预设:一条线段、一块长方形的黑板等。
谈话:这些可以说是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板书:一个计量单位
(2)分4块橡皮泥,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
谈话:红色
橡皮泥你会分了,黑色橡皮泥你会分吗?在1号练习
纸上试一试吧,分完之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
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4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4块橡皮泥的 。
追问:现在分的是几块橡皮泥?
预设:4块橡皮泥。
质疑:把4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用 表示,同学们有什么
问题想问吗?
预设:每一份明明是1块橡皮泥,为什么却说是 呢?
交流:因为把4块橡皮泥看做了一
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块占这样的1
份,所以是这个整体的 。
追问:谁听明白他刚才是把4块橡皮泥看做了什么?怎样能让人一眼看出
是一个整体呢?
预设:把4块橡皮泥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随机板书:一个整体
对照课件,比较沟
通:刚才我们两次分橡皮泥,仔细观察这两次分橡皮泥
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都用
表示,不
同点是第一次分的是1块橡皮泥,第二次分的是4块橡皮泥。
追问:这里的4表示什么?把谁分成了4份?1表示什么?
预设:4表示平均分成4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沟通联系:为什么分的橡皮泥数量不同,每一份都用 来表示呢?
预设:不管是1块橡皮泥
还是4块,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
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 。
拓展提升:刚才把4块橡皮泥看做一个整体,如果把8块橡皮泥看做一个
整体可以吗?平均分给4人,想
一想每人会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练习纸上分一分,集体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预设:①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 ;
②每人分得的这些橡皮泥 。
展示的同时分别了解其他同学各是表示的,然后组
织辨析,让两
种意见的同学分别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并互动质疑。(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
引导反思:现在你认为是 还是 ?为什么不是 了?
通过
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把8块橡皮泥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
份有2块,占4份中的一份,所以还
是这个整体的 。
追问:如果把16块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又能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100块呢?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不管多少橡皮泥都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就是几分之
一 。
【设
计意图】本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由分一个物
体到分一个整体,形成知识的迁移,
逐步完善概念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做分数、
合作交流说分数,充分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学生在这一过程
中获取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分数模型越来越清晰,为理解单位“1”及分数
的意义做好铺垫。
2.借助分彩纸,进一步理解概念。
(1)动手操作,独立探究。
谈话:分完了橡皮泥,我们再来分彩色纸。你会分吗?试着在练
习纸上分
一分,分完之后同位交流。
分别交流两种纸的分法,注意追问每次都是把谁看做一个整体的。
①把4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
②把6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
(2)比较分析,拓展提升。
谈话:请大家认真观察刚才我们两次分纸的过程,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每份都是2张,一个用 表示,一个用 表示呢?
通过质疑交流让学生理解:把4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2张占
其中的1份,用
表示;把6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张占其
中的1份,用 表示。
小结:原来把一个整体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同。
(3)找几分之几:刚才我们
表示的都是其中的一份,几份你会表示吗?(从
黑板中找素材并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质疑、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多方位、多侧面的整体把握分数,进一步理清分数的本质属性,从概
念的内涵、外延等多层次理
解分数的意义,使分数的意义更加丰厚起来,进一
步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借助素材,总结单位“1”。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
分了一块橡皮泥、一条线段和这一些物体。像这
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
整体,我们都可以用
自然数“1”来表示。
追问:这个“1”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平时说的1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所以我们在1上
加了引号,通常叫做单位“1”。除了这些,你还能
举几个单位“1”的例子吗?
生举例加强理解。
2.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
谈话:正是有了这些单位“1”,我
们才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现在你能说
一说到底什么叫分数吗?
生尝试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单位1”来概括“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用“若干份”来
概括所分的4份、
5份等等,逐步完善分数的意义。
完善板书,揭示课题: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
份或者
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意义”。
指生完整的说一说什么叫做分数,可同位再说一说。
3.认识分数单位。
谈话:在分数里,有表示其中一份的,也有表示几份的。表示其中一份的
数,是组成分数的
最基本的单位,叫做分数单位。
先以黑板上已有的素材( 、 、
)为例,再随机提问几个,进
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
蹴而就的,本环节经历了比较、
分析与综合的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的意义,由数字模型
过渡
到了语言模型,使学生建构的过程得以凸显,内化的知识得到外显,学生的抽
象概括的能力和模型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第2题追问:分数单位是谁?有几个分数单位?
第3题追问:为什么3颗星却说是 呢?(这里注意用单
位“1”解释)
2.趣味探索: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 ),占正方形的
(
),占整个图形的( )。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这一个涂色方块,表示的分数却不同呢?
预设:因为小方块所在的单位“1”所分成的份数不同。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形式多
样的练习,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
义的理解。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围绕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收获。
预设:
知识:知道了什么是单位“1”,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
方法:经历了借助学具探究意义的过程,掌握了质疑、分析、归
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这节课学的很快乐、很开心„„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收获,
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并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提升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自主反思建
构的能
力。
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
br>2.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数学活动中经历分数概念建构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
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模型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
中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谈话:同学们,校园
艺术节期间,泥塑小组和折纸小组的同学
正在精心制作手工作品参加比赛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
学信息?
预设:(1)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和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
(2)把4张黄色纸平均分给2人;
(3)把6张绿色纸平均分给3人。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分红色橡皮泥的信息,你能提出与分数有关的问题吗?
预设: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引导: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像这样再来提问题?
(1)把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2)把4张黄色纸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这些纸的几分之几?
(3)把6张黄色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这些纸的几分之几?
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艺术节活动的情境,贴近
学生的生活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
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的
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借助分橡皮泥,初步感知概念。
(1)借助分1块橡皮泥,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解决分红色橡皮
泥
的问题吧。想一想,每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
生独立思考,口头回答。
预设:每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 。
追问:你为什么说是 ?
预设:把一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块橡皮泥的 。
小结:刚才我们分的是谁?
随机板书:一块橡皮泥
谈话:除了一块橡皮泥,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谁的 ?
预设:一个苹果、一个蛋糕
、一个西瓜等。当学生不说“平均分”时,老
师要提醒“怎么分”,并板书“平均分”。
谈话:刚才我们分的一块橡皮泥、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等都是把
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板书:一个物体
引导:除了一个物体,想一想我们以前还分过什么?
预设:一条线段、一块长方形的黑板等。
谈话:这些可以说是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板书:一个计量单位
(2)分4块橡皮泥,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
谈话:红色
橡皮泥你会分了,黑色橡皮泥你会分吗?在1号练习
纸上试一试吧,分完之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
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4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4块橡皮泥的 。
追问:现在分的是几块橡皮泥?
预设:4块橡皮泥。
质疑:把4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用 表示,同学们有什么
问题想问吗?
预设:每一份明明是1块橡皮泥,为什么却说是 呢?
交流:因为把4块橡皮泥看做了一
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块占这样的1
份,所以是这个整体的 。
追问:谁听明白他刚才是把4块橡皮泥看做了什么?怎样能让人一眼看出
是一个整体呢?
预设:把4块橡皮泥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随机板书:一个整体
对照课件,比较沟
通:刚才我们两次分橡皮泥,仔细观察这两次分橡皮泥
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都用
表示,不
同点是第一次分的是1块橡皮泥,第二次分的是4块橡皮泥。
追问:这里的4表示什么?把谁分成了4份?1表示什么?
预设:4表示平均分成4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沟通联系:为什么分的橡皮泥数量不同,每一份都用 来表示呢?
预设:不管是1块橡皮泥
还是4块,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
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 。
拓展提升:刚才把4块橡皮泥看做一个整体,如果把8块橡皮泥看做一个
整体可以吗?平均分给4人,想
一想每人会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练习纸上分一分,集体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预设:①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 ;
②每人分得的这些橡皮泥 。
展示的同时分别了解其他同学各是表示的,然后组
织辨析,让两
种意见的同学分别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并互动质疑。(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
引导反思:现在你认为是 还是 ?为什么不是 了?
通过
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把8块橡皮泥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
份有2块,占4份中的一份,所以还
是这个整体的 。
追问:如果把16块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又能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100块呢?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不管多少橡皮泥都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就是几分之
一 。
【设
计意图】本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由分一个物
体到分一个整体,形成知识的迁移,
逐步完善概念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做分数、
合作交流说分数,充分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学生在这一过程
中获取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分数模型越来越清晰,为理解单位“1”及分数
的意义做好铺垫。
2.借助分彩纸,进一步理解概念。
(1)动手操作,独立探究。
谈话:分完了橡皮泥,我们再来分彩色纸。你会分吗?试着在练
习纸上分
一分,分完之后同位交流。
分别交流两种纸的分法,注意追问每次都是把谁看做一个整体的。
①把4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
②把6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
(2)比较分析,拓展提升。
谈话:请大家认真观察刚才我们两次分纸的过程,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每份都是2张,一个用 表示,一个用 表示呢?
通过质疑交流让学生理解:把4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2张占
其中的1份,用
表示;把6张纸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张占其
中的1份,用 表示。
小结:原来把一个整体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同。
(3)找几分之几:刚才我们
表示的都是其中的一份,几份你会表示吗?(从
黑板中找素材并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质疑、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多方位、多侧面的整体把握分数,进一步理清分数的本质属性,从概
念的内涵、外延等多层次理
解分数的意义,使分数的意义更加丰厚起来,进一
步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借助素材,总结单位“1”。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
分了一块橡皮泥、一条线段和这一些物体。像这
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
整体,我们都可以用
自然数“1”来表示。
追问:这个“1”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平时说的1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所以我们在1上
加了引号,通常叫做单位“1”。除了这些,你还能
举几个单位“1”的例子吗?
生举例加强理解。
2.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
谈话:正是有了这些单位“1”,我
们才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现在你能说
一说到底什么叫分数吗?
生尝试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单位1”来概括“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用“若干份”来
概括所分的4份、
5份等等,逐步完善分数的意义。
完善板书,揭示课题: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
份或者
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意义”。
指生完整的说一说什么叫做分数,可同位再说一说。
3.认识分数单位。
谈话:在分数里,有表示其中一份的,也有表示几份的。表示其中一份的
数,是组成分数的
最基本的单位,叫做分数单位。
先以黑板上已有的素材( 、 、
)为例,再随机提问几个,进
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
蹴而就的,本环节经历了比较、
分析与综合的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的意义,由数字模型
过渡
到了语言模型,使学生建构的过程得以凸显,内化的知识得到外显,学生的抽
象概括的能力和模型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第2题追问:分数单位是谁?有几个分数单位?
第3题追问:为什么3颗星却说是 呢?(这里注意用单
位“1”解释)
2.趣味探索: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 ),占正方形的
(
),占整个图形的( )。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这一个涂色方块,表示的分数却不同呢?
预设:因为小方块所在的单位“1”所分成的份数不同。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形式多
样的练习,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
义的理解。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围绕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收获。
预设:
知识:知道了什么是单位“1”,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
方法:经历了借助学具探究意义的过程,掌握了质疑、分析、归
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这节课学的很快乐、很开心„„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收获,
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并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提升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自主反思建
构的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