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教案
南充高级中学-暑期实践总结
第八单元教案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
”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
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
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
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
子和
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
其负责、勇
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
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
二年级开始安排
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
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
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
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
》要求默读时
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
阵
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
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
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
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
文比
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
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一
课则可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
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 <
br>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
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
拔高要求。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类
课
掌声
灰雀
手术台
就是阵
地
内容
司马光
-3
2
2
课时
2
教学要点
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
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
1
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
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人物心情的变化。
口
请教 1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
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
交
际
习
作
那次玩2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
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
方。
语
文
园
地
台
识字加
油站
词句段
运用
日积月
累
交流平2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
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
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
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
名言蕴含的道理。
合计
1
2-13
24司马光
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
得真高兴
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
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
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
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
的惊险场景;“持、击
”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
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
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
“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
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
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
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
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
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本
课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
期待;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
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
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
最后让学生将本文
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字,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
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
“公司、司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
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
喜、人人皆知”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
”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
弃、舍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
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
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
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
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撇、
捺要舒展;左
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
意
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
庭”组成“庭
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
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庭 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
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
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
上窄下宽。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
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
始 ,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
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
下册学过的《姓氏
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使其对本课的学
习产生期待。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
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
写
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
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
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
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
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问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
br>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
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
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
顿可以略短
,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
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
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
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
比较好,可以让其
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
意思。
关
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N小肚大的容器,再观
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如
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
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
口的。关于。“迸”,
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教<
br>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
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
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
”“没”“众”“石”
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
理解,比如,“登”换成“爬
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
学生替换有难度时,教师可相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
指谁,“众”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
读后,让学生不看教
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
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问的停
顿。
4.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
仅要对故事
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
与
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
”“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
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
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
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关
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
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
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
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
有许
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
较少见;本
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
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
着老师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教学资源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主持
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史·司马光传》简介
《宋史·
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
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学习复姓。
(1)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司马光》。
(2)认识“司”,学习复姓。
①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北宋著
名史学家、文
学家、政治家。编写了《资治通鉴》。
②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这篇课文里提到的复姓。
③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2.学生简述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助插图,猜测本课内容。
3.教师激趣: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
(1)出示“瓮”的图片。
师: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2)教师提示:“戏”就是游戏,“庭”就是庭院,“登”就是爬上去,“足”
就是脚,“没
”就是淹没。
(3)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
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再借助注释了解“皆”“迸”的意思。
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
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众人、放弃。
3.学生在文中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1)教师提问:“群儿”“一儿”“儿”分别指谁?“众”“光”又指谁?
(2)师: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读文言文还得联系上下文,边读
边想。
提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5掌声
教材解析 <
br>《掌声》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
子,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会被无情地嘲笑,想不到
同学们却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
此,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课
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
强大力量。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3个部分。本
文语言
质朴,但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
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
的情感。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掌声前”的英子。“总是”“默默”“早早”等词
语,表现
了她的安静、孤独、沉默,甚至孤僻,更让读者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她
的与众不同。
第三自然
段写了“两次掌声”的情形。“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慢
吞吞”体现出英子不情愿但又没有办
法的心理状态,“眼圈红红的”尽显英子内
心的焦灼、无奈,“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突显了做
出决定的艰难。“骤
然间”说明这掌声不是有人组织的,而是在同一时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热烈而持久”表明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的、饱含热情的。第一次是鼓励的
掌声,是同学们发自
内心的给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是感动的掌声,除了鼓励,也
饱含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和肯定。在同学们
的掌声中,英子流泪了。显然,英
子受到同学的鼓励,倍感温暖。“深深地鞠了一躬”,是英子由衷地向
大家表示
感谢。英子的表现和第一、二自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
她自信
,给了她勇气,让她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四自然段写了掌声后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第五自然段摘
录了英子的
来信,说明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转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掌声可以传递
关爱
、传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
励下讲故事的情形,有助
于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班级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
等11个字,会写
“掌声、文静”等l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引
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
英子变化的原因;再从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
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试
着转换人称,以英子的角度复述故事片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烈、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字音、
理解字义。比如,
教学“忧”字时,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
比较偏旁,理解“忧”的意思与心情有关。
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境辨析读音。比
如,“落”在“落后
”“落日”等词语中读luò,表示“丢下”的意思时读là;
“调”在“调动”“调查”“声调”等词
语中读diào,在“调整”“调味”等词
语中读tiáo。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
第一类:左右结构。“投”“调”“摇”等要写得左窄右宽
;“默”字左边
的“黑”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
第三类:左中右
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
部分竖撇起笔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
写得舒展有力。
此外,“轮”的右下部分容易写成“抢”的右下部分,“勇”的第四笔没有
钩
,教师要注意提醒。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掌 上边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秃
宝盖要写得宽;中间的“口”要写
得扁;下边“手”第一笔平撇写在横中线上,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默 左边的“黑”第八笔横变为提,四点底稍倾斜;右边的“犬”撇、
捺要舒展,撇穿
插到左边的四点底下面。
烈 上边的“列”第四笔点落到横中线上。下边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
勇 上边部分第二笔点和第七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是横折;下边部
分“力”的横折
钩,横长折短,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
br>教学之初,可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如是谁发出的掌声、是为
谁鼓掌、是为什么事鼓
掌,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
围绕“掌声”主要讲了什么。之后,可出示几个
提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提
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比如:
掌声前 两次掌声 掌声后
2.词句段理解。
一、(1)带着问题默读,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
课文,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除了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初读后
产生的其他问题,带着各
种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相关语句,试着解答问题。要注意提醒学生:
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画出来,等读完后再想办法弄
清楚意思。 <
br>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发生变化”这两个问
题。
关于英子的变化,可提示学生要注意画出描写英子行为的语句。然后,让学
生体会画出的
语句,说一说“英子前后的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总体印象”,从
整体上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起初,
她不够自信,不愿意上讲台讲故事;后来,
受到同学掌声的鼓励,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信、开朗了许
多。
在了解了英子前后的变化以后,再引导学生聚焦第三自然段写两次掌声的内
容,结合生活
经验,说说掌声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别人的掌声能使一个人
增加自信。
然后,引导学生
默读第五自然段英子的来信,结合前面的感受和信的内容,
说一说英子变化的原因。比如,英子从同学们
的掌声中感受到了鼓励和关爱,获
得了动力,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鼓起勇气微笑面对生活。
(2)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情。
首先,教师要以课后第二题
中的两个句子为例,教给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
过文中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的方法。第一句,可以让学生
回忆自己生活中“犹豫”
的真实体验,了解英子的“犹豫”是因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讲台讲故事,
而㈠巨吞吞”的动作,正是表现了她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还可让学生想象说话:
此时英子的心
里真是左右为难,上去吧,( );不上去吧,( )。第二句,
教师可以提问:一般情况
下,表示感谢会鞠躬,而英子为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
引导学生体会到,英子此刻的心情,一定是非
常感激同学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
鞠躬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然后,让学生带着“英子的心情发
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
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和动作的其他语句,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体
会英子的心情。
比如,从“她很文静……最后一个离开”这几句话,可以体会到英子不愿让人看
见她走路的自卑心理;从“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跳舞”这句话,可以体
会到她内心的喜悦。体会
之后,让学生将英子前后的心情连贯起来说一说,比如:
起初,她比较自卑、忧郁;听到同学的掌声时,
她非常感动;后来,她变得开朗
喜悦。
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机进行
朗读指导。比如,“掌
声前”的内容,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掌声后”的内容,可以读得开朗明快<
br>一些。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3)回归整体,深化对掌声的认识。
学完课文后,可回归课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谈
对“掌声”的认识。学生自
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当别人身陷困境时,我们要毫
不吝啬地献出鼓励的“掌声”;而我
们自己,也要学会从别人鼓励、关爱的掌声
中得到力量。之后,还可让学生围绕对“掌声”的认识,运用
词语表中的“掌声”
“勇气”“面对”等词语写一两句话。
3.积累表达。
课后第
三题提出了转换人称复述的要求,既能提升学生复述的能力,又能进
一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英子内心的
情感。
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上了中学后,英子给中学同学讲述起当年的往事;再告
诉学生这次
复述故事的要求:转换成英子的角度来讲故事,可以讲一讲英子当时
的心情,可以用上文中的关键语句;
然后,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尝试复述第二自
然段,相机点评,特别要注意点评学生讲的内容是否符合英子
的角度,通过示范
引领,把学生带入英子的角色中去。
示范之后,让其他学生从第二、三、四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复述课
文内容。教师可提示一些复述的注意事项:要多加入英子的内心想法
,比如,“英
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可以讲述成“听到掌声,我被同学们热情的鼓励感动了,
忍
不住流下泪水”;不要描述“眼圈红红的”等别人看到的情形;“教室里骤然
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
而持久”“掌声渐渐平息”等语句,不要直接引用,
而要转化成“大家忽然热烈鼓掌,而且持续了很长时
间”“掌声渐渐地停止了”
等比较自然的口语。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随机进
行点评指导。
26灰崔
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
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
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
归园。故事体
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
3+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
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找不到
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
于是和男孩交谈,用温和的语言感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
自由。第十一至十三
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
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问。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
下来”“仰望”“经常”“带来”等词
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
第二自然段中的“找遍”,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
心。从承认灰雀
“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以及把灰雀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
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能从中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比如,男孩吞
吞吐吐地说
没看见灰雀,可以看出他担心秘密被人发现的紧张;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
会被
冻死,。表明他想用温柔的手段感化男孩;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
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肯定会
放回灰雀。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3只灰雀在枝头扑棱着翅膀,显得自由、欢快,有助于
学生图
文对照,了解灰雀的样子,感受灰雀的可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
会写“雀、郊”等l2个字,会写“郊外、
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
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
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
先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列
宁、男孩,以及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
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
说说课文大意;再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呵护
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然后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
语气;最后找出
表现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具体语句,和同学交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宁、仰、诚”都是后鼻音,可以在词语中练习
拼读,如“安宁、宁静”“仰
头、仰望”“诚实、真诚、诚信”。
“仰”“或”在字形上分别
容易和“迎、柳”“成”混淆,可让学生在词语
中辨析字形,如“仰望一欢迎一柳枝”“或者一成功”。
“渣”字,可以出示“面包渣、豆腐渣”等词语帮助学生识记。
还可以在学生自主熟读的基础
上,出示“列宁、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
或者、可惜、诚实”等词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来说说
课文的内容,在运用
词语的过程中巩固识记。
2.写字。 4
本课左右结构
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比如,“粉”“粒”中的
米字旁最后一笔、“郊”中
的“交”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
紧凑些。
本课有几个易写错的字,要提醒
学生注意。比如,“雀”的下边部分是“隹”,
右边有4个横,要与“住”区分;“或”不要少写右边的
一撇和一点;“男”字
中,“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一撇是分开的两笔。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雀 上段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小”的竖钩变为短竖
。“隹”
的撇从右上格起笔,写到左下格,要舒展,托起上面的“小”。“隹”中的横间
距要匀
,最后一横稍长。
养 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匀。
或
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
的问题
默读课文,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梳理,以图示的形式列出故事的主要
人物——
列宁、男孩,以及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
放回灰雀,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示说
说课文大意。
2.词句段理解。
(1)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里的想法。
课后第二
题要求学生探究人物的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可先让学生带着
问题“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到底体现了他
们的什么想法”默读课文,再指导学生调
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
心活动。
针对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可先让学生回忆平时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br>再思考:列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什么?针对
列宁微笑着说“
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
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让学生
通过这些对话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
穿男孩,对男孩是尊重和呵护的。
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
到灰雀时,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
生活思考:一般心虚的时候会吞吞吐吐,那么此时
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从而让
学生体会到,男孩可能在担心列宁会责怪他,想说又不敢说。
列
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触动,于是他说:“它还活着。”“一
定会飞回来!”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
起初男孩犹豫不决,现在男孩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一
定要放回灰雀。
其他的句子,可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试着体会,教师再相机指导。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
,可以在体会了人物内心
想法之后进行,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首先,让学生从第
一自然段中找到“粉红的”“深红的”“来回跳动”“婉
转地歌唱”等描写性的词句,结合插图感受灰雀
的可爱,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
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接着,让学生先把列宁和男孩说
的话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体会,
给没有提示语的句子添加提示语。比如,第四自然段,可以
添加提示语:男孩(吞
吞吐吐地)说、男孩(心里面有些紧张地)说;第九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列
宁(故作疑惑地)问。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添加了提示语的句子,体会添加得是
否恰当。把握了恰当语气后,让学生恢复课文原貌,展开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互相评议。
(3)感受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带着课后第三题的问题“
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
小男孩喜爱灰雀”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人物喜爱灰雀的语句。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可提示
学生:喜爱一个事物
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
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
学生找了以后,自主交流,教师再梳理、小结。比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列
宁经常看灰雀、喂灰雀的语
句,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列宁
到处找灰雀的行为,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第三
至十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
的对话,显示出列宁想感化男孩找回灰雀的愿望;男孩先是把灰雀抓起来了,
当
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时,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的语言和行为,都表现了对灰雀
的喜爱。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比如,用“跳动”“欢<
br>快”等词语写一写窗外的小鸟;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
27术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材解析
本文讲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国际主
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
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
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
手术,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本文结构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事情
的
起因,第二、三、四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课文用丰
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在恶劣的战争环境
下忘我工作的情形。比如,第二自然段
中,“布满了血丝”等词句表现了长时间
没有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身体的疲惫;第三自然段中,白求恩大夫
与师卫生部长的
对话,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大夫的敬业精神。此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突显越来
越严峻的战争形势,并与人物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硝烟滚滚”“弹
片纷飞”中白求恩大夫仍
然“镇定”“敏捷”,说明此时的白求恩大夫眼中只有
手术台,只有手术台上的病人。在炮弹将布帘烧着
、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的时候,
白求恩大夫仍然争分夺秒地继续做手术。
课文配有一张照片:
在一座逼仄的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聚精会神地给伤员
做手术。手术台一半在庙里,一半在阳光下,半明
半暗。从白求恩大夫弯成弓形
的身体,忙碌的双手,专注的神态,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一定要坚守住“手术台”这个“阵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照片为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品质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
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带着问题默读”“边默
读边圈
画”等方法学习课文,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可以先给
学生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交流自
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然后让学生联
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句话的含义。
1.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 <
br>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等
名词学生不太熟悉。教
学之初,可以先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了解的事情发生的背
景,掌握学情。如果有学生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事
情发生的背景,可以鼓励他说说
是从哪里了解的,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发问。如果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事情发
生的背景,教师可出示相关资料,介绍“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的基本情况,
尤其要让
学生对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久、过程之艰难有初步的感知。
2.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 <
br>在大致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后,可让学生带着“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
‘阵地’上做了什么”
等问题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可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之后印象深刻的部分,并根据
全班同学交流
的内容作些梳理、小结。比如,文中描写了战斗的激烈,说明白求恩大夫和战友
们
处在危险之中;在恶劣的环境下,白求恩大夫仍然精神高度集中地做手术,说
明他心里只想着救护病人,
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从白求恩大夫和师卫生部长的
对话,可以看出他与战士们共同进退的坚定信念。学
生交流后,教师相机点评,
使学生初步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3.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学习提示中提出了默读
课文的要求: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
阵地”的含义。在揭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课
题的初步理解,但此时对说
的内容不做具体要求。
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交流了印象深刻的
部分后,教师可以补充图片资料
(白求恩大夫在自己国家的优越住所和在中国的简陋住处),激起学生的
疑问:白
求恩大夫为什么放弃国内优越的生活来中国吃苦受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
学习提
示中的问题,再次默读、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理解本课课题的含义,要
运用之前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题的方法,也要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
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总结:阵地是战士战斗的地方。白求恩
大夫不光把自
己看作一名医生,也把自己看成是在抗日战争中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士。作
为
一名战场上的医生,他认为什么都比不上给战士做手术更重要。因此,对他来
说,手术台就是阵地。通过
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白求恩大夫
的高贵品质。
4.生字学习。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机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进行认读正音。
要提醒学生注意“血”是第四
声,“速”是平舌音,“险、迅”都是前鼻音。“撤”
“险”“夺”可放在词语“撤退”“危险”“争夺
”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课文
教学结束以后,还可以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认读,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
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词语中辨析读音。比如,“战斗”的“斗”
读dòu,“一
斗、十斗”的“斗”读dǒu;“白求恩大夫”的“大”读dài,“大
小”的“大”读dà。
教学资源
齐会战斗
1939年春,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与晋察冀
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第3纵队兼)协
同,在河北省河间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
击了日军的
嚣张气焰,推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口语交际
请教
教材解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请教”,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解决生活
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材提供了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唤
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起学生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如何清楚表达
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材呈现了请
教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
比如:请教要注意时机,不要在别人不方便的时候
打扰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
清楚;即使别人没能解决你的问题,也要表示感谢。
然后,教材
布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来,向同学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
这个任务,是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尝试
向别人请教,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日常交往中的不足,
。学会应该怎
样向别人请教,怎样有礼貌地与别人交往。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练习过 “您”
“请”“谢谢”
“对不起”“没关系”等通用礼貌用语的使用。本次“有礼貌地
向别人请教”的要求,既包括礼貌用语的
使用,又包括其他正确的交际礼仪,如
选择正确的提问时机、耐心听别人讲话、请教后对
别人表示感谢。“不清楚的地
方及时追问”,是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思考别人说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
终解决问题,使得请教具有实效。这个要求,侧重树立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提
升学生应对
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建议
一、小组合作,梳理如何有礼貌地请教
课始,可以播放几组常见小事的视频,如请教爷爷怎么下象棋、请教同学怎
么吹笛子,让学生说
一说:应该怎么请教才更合适。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教材中的提示梳理:请教时要把自己需要解决
的问
题说清楚;不但要使用礼貌用语,还要注意交际礼仪,使得被请教的人感到尊重,
能够更好
地提供建议。再引导学生思考,请教别人的时候,哪些用语、哪些礼仪
会显得有礼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要选
择时机,在别人不忙碌、时间比较方便的时候请教。请教前
,对同学、朋友等同
龄人可以用“不好意思,你现在有空吗”“打扰一下,我想请你帮个忙”等用语开启对话,对长辈、德高望重的人可以使用“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想向您请教”
“我有个问题自己解
决不了,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等正式的用语开启对话。请
教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对方讲话,眼睛要看着
对方,让对方感到自己听取建议的
诚意。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
给出一个建议之后,使
用“请问,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您可不可以再说得具体一点儿
呢”等用语提
出追问。请教结束后,不管别人是否解决了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可以用
“
麻烦您了”“多谢您的帮助”“谢谢”“我懂了”“太感谢了”等表达谢意的
用语,再加上点头、微笑等
恰当的动作。
随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示教材中的两个情境,尝试请教。随机指名
同桌
展示,并对照“有礼貌地请教”的要求进行点评:面对不同的请教对象,在
请教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使用
了恰当的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
二、创设情境,练习追问
本课关于“追问”的教学
,教师提供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
产生真实的疑问,并及时进行有礼貌的追问。
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份“我最近遇到的难题”的学习单,提前收集学生近
期遇到的难题,并进行大致
分类。
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难题创设情境。比如:“我很胆小,上
课时明明想
举手回答问题又怕答错。”“我晚上怕黑不敢一个人睡,真不知该怎
么办才好。”“妈妈答应我,如果口
算全对给我买心爱的玩具,但是有一题我做
错了妈妈没发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和妈妈说实话。”教师可
点几组学生上台演
示请教,相机指导。当有学生追问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马上点明:当请教过程
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问对方。比如,对方给了建议,但自己不明白如何
具体实施时,可以用“
您刚刚说的方法,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吗”等用语追问,
使解决方法更详细;大致明白对方的建议,但想
确认时,可以重复对方的话,再
加上“您刚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用语追问。
教师不仅要引
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方式,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时机。一般
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
、给出一个建议之后提出追问,尽量不打断别人说话;
如果在别人说话过程中就想要追问,一定要在别人
说完一句话有较大停顿时提
出,并注意使用“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等用语。教师可小结追问的要求:不
清
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追问时要有礼貌。
三、用自己的问题练习请教
经过前面的情
境练习,学生已经尝试了“有礼貌地请教”“及时追问”。接
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
向班里的同学请教。
先两人小组练习请教,一人提出请教,一人给出建议。然后,教师指名学生
到讲台,点出其他小组任意的同学,进行请教。教师相机点评、指导,重点要点
评:是否说清楚了自己
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请教的各个环节,是否使用了礼貌用
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是否做到了及时追问。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
真高兴”,要求把一次玩的过程写下来,并表
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要求写事,写亲
身经历的一件事的过
程,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教材第一部分以问题激
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还提供了与同伴掰手腕、
和爸爸妈妈外出旅行、和爷爷一起钓鱼、去游乐场游
玩的4幅图,场景有校内也
有校外,有和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也有和家人长辈的温馨相处。活动形式多样
,
贴近学生生活,旨在从不同角度唤醒学生对快乐往事的记忆,为学生习作的选材
做铺垫。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写一次玩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
“放电影
”、看照片、和别人聊一聊等方法回忆当时的情形,以便选择习作内容,
梳理习作顺序。
教材
第三部分提供了交流和评价的建议,提示学生写后大声朗读,重新在文
字中体验当时的快乐心情,并和同
学分享交流这种快乐心情。在同伴反馈的基础
上,修改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学习如何将习作写得更清楚
。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建议
一、借助插图,开拓选材的思路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感受玩耍的
快乐,并了解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展
开
交流,回忆自身的经历,说一说:你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
印象特别深刻?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插图的内容,启发学生把自己觉得
特别新奇、特别高兴、特别有趣的经历说出来,可以
是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是
和家人一起玩;可以是在校内玩,也可以是在校外玩;可以是一个游戏,也可
以
是一次游览活动……为了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把玩耍时拍下的照片
展示给大家看
,也可以让共同玩耍的几个学生一起讲讲他们玩耍的经历。总之,
要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开拓学生习作
选材的思路。
二、回忆玩的过程,尝试习作
写之前,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把自己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
里回想一遍,注意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n勇I
UL玩”“和谁玩”“玩
什么”这些基本信息,还要回想一下玩的细节,什么地方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
。
提示学生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玩耍时拍的照片,帮助自己回忆当时的快乐感觉。
当学生回忆有
困难时,可以让其找当时一起玩的同学聊一聊,回颓玩的过程。如
果是和家人一起玩的经历,可以让学生
在课前就与家人聊一聊。
个人回忆之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述、交流自己玩的过程。交流的时候,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这几
个方面说清楚,
听的学生针对不太明白的地方追问。
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玩的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可以提示学生:
要写清楚
“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按
时问顺
序介绍玩的过程,如果需要,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这些连接
语;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
可以多写几句话;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评改习作,分享玩耍的快乐
写好后,先让
学生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主评价。主要看看自己的习作
是否写清楚了玩的过程,是否表达出了当时
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描写快乐心情的词语,让学生想想可以用在自己
习作的哪些地
方;还可以建议学生用上一些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让学生根据自评与
教
师的提示,自主修改习作。
然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跟同学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请
其他同学自由表达听后的感受,比如,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还有那
些地方没听明白
。根据同学的反馈,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最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
为学生做评改示范,让学生学会评改
的方法,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主要看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有没
有表达出当
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评改一篇同学的习
作,
教师再进行展示点评。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交流,是对此前默读
学习的梳理总结,如不
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默读。特别提示了一个要点: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
br>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设法了解意思,而不是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解决字
词问题,以免打断
默读过程、影响默读速度。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和“目”有关的字、词,旨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学
词,巩固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在例句中区
分“陆续”“连
续”“继续”3个容易混淆的副词,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第二题创设了“妈妈
准备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练习分类整理购物清单,知道分类列清单的
好处,将语文能力运用于
实际生活。
“日积月累”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呼应本单元人文主题“美好
品质”
,旨在让学生初步懂得待人的道理,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交流平台
【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从二年级以来默读学习
的实践,围绕默读的基本要求“不
出声、不指读”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
2.让学生交流:默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是如何解决的。教
师小结:默读时画出
来,读后再想办法理解。还要提醒学生:将来默读时,要学
会加快速度,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暂时跳过。
3.让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默读实践,交流一下自己带着什么问题
默读了课文,是怎么
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带着
问题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很大。 4.引导学生默读学习伙伴的话,圈画关键词,再对照自己的实践说一说:
关于默读,自己哪些方面
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识字加油站
【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
的词语的意思。】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发现这些字词都和“目”有关。重点指导识记其中5
个生字。还可以让
学生用演一演的方法,区分“睁”“眨”“瞪”“瞅”“瞧”
的不同意思。
2.让学生自主认
读两个双音节词语,做一做“眨目艮”的动作,指一指“眼
眶”,发现与眼睛的动作有关的词语,常常含
有目字旁的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拓
展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如“眯缝”“眼睛”。几个四字词语,可以借助
与眼睛有
关的动作“睁”“瞪”“睹”来理解;也可以逐字理解,比如,“目瞪口呆”中
“目”
是眼睛,“瞪”是睁大眼睛的动作,“口”是嘴巴,“呆”是说不出话发
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目瞪口
呆”的意思——因为吃惊而发房、发傻的样子。
3.理解词语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具体
的语境中用一用,进一步加深对词语
的理解。比如,可设计选词填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
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
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哥哥(
)这一切,惊得( ),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
妈妈回来了,看到满地的碎片,顿时(
)。
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
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
子。】
1.让学生朗读3个句子
,初步感知“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不
同用法。“陆续”描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
事的情形,如“天黑了,人
们陆续回家了”;“连续”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如“这学期
,
我们班连续3次获得流动红旗”;而“继续”一般是描述一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
停、接着往下
做的情形,如“晚饭后,爷爷继续看报纸”。
2.让学生试着在例句中换一下这几个词语,比如,“我
军的伤员继续从火
线上下来”,体会其中搭配的错误,明确在这几个例句的语境中,3个副词不能
互换。
3.教师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进一步辨析这3个副词的用法,比
如:
(1)我( )3年去了爷爷奶奶家过暑假。
(2)电影散场了,观众(
)离开了电影院。
(3)过了一会儿,他们( )往前走。
4.可出示“夏季小伙伴
们在游泳馆游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这3个副词
分别写一句话。比如:“已经连续几
天高温了。”“小伙伴们陆续来游泳馆游泳
啦!”“我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和小伙伴们比赛游泳”。
【第二题 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可创设生活情境,比
如,老师去超市购物后,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
全,询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借此引出“购物清单”这
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结
合超市购物经验发现:列购物清单不仅能不遗漏需要买的物品,还能提高生活效
率。
2.可让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多种形式练读教材上的物品,
交流
自己了解的生活常用物品。
3.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给教材上的物品分类。可按食物和生活用品分成两
大类;也可分成蔬菜、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几类。只要学生的分类合理
即可,教师不必
做硬性规定。
4.让学生试着帮助妈妈列一份购买年货的清单。引导学生先思考一般需要
置办
哪些年货,列出清单,再想想怎样能让妈妈购物又方便又快捷,运用前面学
到的分类方法,给事物分类。
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清分类的依据。
还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父母一起完成年货的购买
,看看自己的分类是否合
理,不合理的进行调整。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1.教师范读名言,学生跟读,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了名言后的理解,教师
再讲解大意,但不必精准
解释。之后,让学生试着联系本册的课文,说一说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待人的,
以加深对名言的理解。比如,《掌声》一课中的同学们,给予英子很多鼓励,不
吝惜自己善意的掌声;《灰雀》中的列宁,用温暖的方式感化男孩。
3.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名言,再
小组内展示读。多读几遍后,不看教材,
在教师的带领下试着背诵。
教学资源
爱人若爱其身。
大意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是: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大意是: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大意是: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
还要大。
第八单元教案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
”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
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
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
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
子和
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
其负责、勇
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
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
二年级开始安排
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
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
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
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
》要求默读时
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
阵
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
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
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
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
文比
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
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一
课则可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
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 <
br>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
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
拔高要求。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类
课
掌声
灰雀
手术台
就是阵
地
内容
司马光
-3
2
2
课时
2
教学要点
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
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
1
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
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人物心情的变化。
口
请教 1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
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
交
际
习
作
那次玩2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
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
方。
语
文
园
地
台
识字加
油站
词句段
运用
日积月
累
交流平2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
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
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
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
名言蕴含的道理。
合计
1
2-13
24司马光
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
得真高兴
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
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
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
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
的惊险场景;“持、击
”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
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
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
“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
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
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
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
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
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本
课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
期待;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
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
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
最后让学生将本文
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字,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
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
“公司、司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
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
喜、人人皆知”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
”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
弃、舍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
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
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
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
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撇、
捺要舒展;左
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
意
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
庭”组成“庭
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
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庭 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
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
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
上窄下宽。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
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
始 ,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
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
下册学过的《姓氏
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使其对本课的学
习产生期待。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
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
写
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
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
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
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
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问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
br>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
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
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
顿可以略短
,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
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
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
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
比较好,可以让其
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
意思。
关
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N小肚大的容器,再观
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如
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
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
口的。关于。“迸”,
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教<
br>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
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
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
”“没”“众”“石”
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
理解,比如,“登”换成“爬
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
学生替换有难度时,教师可相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
指谁,“众”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
读后,让学生不看教
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
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问的停
顿。
4.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
仅要对故事
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
与
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
”“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
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
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
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关
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
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
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
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
有许
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
较少见;本
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
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
着老师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教学资源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主持
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史·司马光传》简介
《宋史·
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
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学习复姓。
(1)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司马光》。
(2)认识“司”,学习复姓。
①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北宋著
名史学家、文
学家、政治家。编写了《资治通鉴》。
②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这篇课文里提到的复姓。
③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2.学生简述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助插图,猜测本课内容。
3.教师激趣: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
(1)出示“瓮”的图片。
师: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2)教师提示:“戏”就是游戏,“庭”就是庭院,“登”就是爬上去,“足”
就是脚,“没
”就是淹没。
(3)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
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再借助注释了解“皆”“迸”的意思。
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
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众人、放弃。
3.学生在文中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1)教师提问:“群儿”“一儿”“儿”分别指谁?“众”“光”又指谁?
(2)师: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读文言文还得联系上下文,边读
边想。
提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5掌声
教材解析 <
br>《掌声》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
子,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会被无情地嘲笑,想不到
同学们却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
此,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课
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
强大力量。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3个部分。本
文语言
质朴,但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
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
的情感。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掌声前”的英子。“总是”“默默”“早早”等词
语,表现
了她的安静、孤独、沉默,甚至孤僻,更让读者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她
的与众不同。
第三自然
段写了“两次掌声”的情形。“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慢
吞吞”体现出英子不情愿但又没有办
法的心理状态,“眼圈红红的”尽显英子内
心的焦灼、无奈,“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突显了做
出决定的艰难。“骤
然间”说明这掌声不是有人组织的,而是在同一时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热烈而持久”表明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的、饱含热情的。第一次是鼓励的
掌声,是同学们发自
内心的给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是感动的掌声,除了鼓励,也
饱含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和肯定。在同学们
的掌声中,英子流泪了。显然,英
子受到同学的鼓励,倍感温暖。“深深地鞠了一躬”,是英子由衷地向
大家表示
感谢。英子的表现和第一、二自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
她自信
,给了她勇气,让她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四自然段写了掌声后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第五自然段摘
录了英子的
来信,说明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转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掌声可以传递
关爱
、传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
励下讲故事的情形,有助
于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班级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
等11个字,会写
“掌声、文静”等l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引
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
英子变化的原因;再从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
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试
着转换人称,以英子的角度复述故事片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烈、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字音、
理解字义。比如,
教学“忧”字时,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
比较偏旁,理解“忧”的意思与心情有关。
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境辨析读音。比
如,“落”在“落后
”“落日”等词语中读luò,表示“丢下”的意思时读là;
“调”在“调动”“调查”“声调”等词
语中读diào,在“调整”“调味”等词
语中读tiáo。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
第一类:左右结构。“投”“调”“摇”等要写得左窄右宽
;“默”字左边
的“黑”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
第三类:左中右
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
部分竖撇起笔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
写得舒展有力。
此外,“轮”的右下部分容易写成“抢”的右下部分,“勇”的第四笔没有
钩
,教师要注意提醒。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掌 上边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秃
宝盖要写得宽;中间的“口”要写
得扁;下边“手”第一笔平撇写在横中线上,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默 左边的“黑”第八笔横变为提,四点底稍倾斜;右边的“犬”撇、
捺要舒展,撇穿
插到左边的四点底下面。
烈 上边的“列”第四笔点落到横中线上。下边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
勇 上边部分第二笔点和第七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是横折;下边部
分“力”的横折
钩,横长折短,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
br>教学之初,可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如是谁发出的掌声、是为
谁鼓掌、是为什么事鼓
掌,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
围绕“掌声”主要讲了什么。之后,可出示几个
提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提
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比如:
掌声前 两次掌声 掌声后
2.词句段理解。
一、(1)带着问题默读,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
课文,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除了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初读后
产生的其他问题,带着各
种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相关语句,试着解答问题。要注意提醒学生:
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画出来,等读完后再想办法弄
清楚意思。 <
br>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发生变化”这两个问
题。
关于英子的变化,可提示学生要注意画出描写英子行为的语句。然后,让学
生体会画出的
语句,说一说“英子前后的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总体印象”,从
整体上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起初,
她不够自信,不愿意上讲台讲故事;后来,
受到同学掌声的鼓励,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信、开朗了许
多。
在了解了英子前后的变化以后,再引导学生聚焦第三自然段写两次掌声的内
容,结合生活
经验,说说掌声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别人的掌声能使一个人
增加自信。
然后,引导学生
默读第五自然段英子的来信,结合前面的感受和信的内容,
说一说英子变化的原因。比如,英子从同学们
的掌声中感受到了鼓励和关爱,获
得了动力,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鼓起勇气微笑面对生活。
(2)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情。
首先,教师要以课后第二题
中的两个句子为例,教给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
过文中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的方法。第一句,可以让学生
回忆自己生活中“犹豫”
的真实体验,了解英子的“犹豫”是因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讲台讲故事,
而㈠巨吞吞”的动作,正是表现了她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还可让学生想象说话:
此时英子的心
里真是左右为难,上去吧,( );不上去吧,( )。第二句,
教师可以提问:一般情况
下,表示感谢会鞠躬,而英子为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
引导学生体会到,英子此刻的心情,一定是非
常感激同学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
鞠躬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然后,让学生带着“英子的心情发
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
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和动作的其他语句,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体
会英子的心情。
比如,从“她很文静……最后一个离开”这几句话,可以体会到英子不愿让人看
见她走路的自卑心理;从“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跳舞”这句话,可以体
会到她内心的喜悦。体会
之后,让学生将英子前后的心情连贯起来说一说,比如:
起初,她比较自卑、忧郁;听到同学的掌声时,
她非常感动;后来,她变得开朗
喜悦。
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机进行
朗读指导。比如,“掌
声前”的内容,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掌声后”的内容,可以读得开朗明快<
br>一些。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3)回归整体,深化对掌声的认识。
学完课文后,可回归课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谈
对“掌声”的认识。学生自
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当别人身陷困境时,我们要毫
不吝啬地献出鼓励的“掌声”;而我
们自己,也要学会从别人鼓励、关爱的掌声
中得到力量。之后,还可让学生围绕对“掌声”的认识,运用
词语表中的“掌声”
“勇气”“面对”等词语写一两句话。
3.积累表达。
课后第
三题提出了转换人称复述的要求,既能提升学生复述的能力,又能进
一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英子内心的
情感。
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上了中学后,英子给中学同学讲述起当年的往事;再告
诉学生这次
复述故事的要求:转换成英子的角度来讲故事,可以讲一讲英子当时
的心情,可以用上文中的关键语句;
然后,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尝试复述第二自
然段,相机点评,特别要注意点评学生讲的内容是否符合英子
的角度,通过示范
引领,把学生带入英子的角色中去。
示范之后,让其他学生从第二、三、四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复述课
文内容。教师可提示一些复述的注意事项:要多加入英子的内心想法
,比如,“英
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可以讲述成“听到掌声,我被同学们热情的鼓励感动了,
忍
不住流下泪水”;不要描述“眼圈红红的”等别人看到的情形;“教室里骤然
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
而持久”“掌声渐渐平息”等语句,不要直接引用,
而要转化成“大家忽然热烈鼓掌,而且持续了很长时
间”“掌声渐渐地停止了”
等比较自然的口语。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随机进
行点评指导。
26灰崔
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
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
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
归园。故事体
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
3+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
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找不到
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
于是和男孩交谈,用温和的语言感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
自由。第十一至十三
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
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问。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
下来”“仰望”“经常”“带来”等词
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
第二自然段中的“找遍”,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
心。从承认灰雀
“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以及把灰雀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
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能从中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比如,男孩吞
吞吐吐地说
没看见灰雀,可以看出他担心秘密被人发现的紧张;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
会被
冻死,。表明他想用温柔的手段感化男孩;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
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肯定会
放回灰雀。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3只灰雀在枝头扑棱着翅膀,显得自由、欢快,有助于
学生图
文对照,了解灰雀的样子,感受灰雀的可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
会写“雀、郊”等l2个字,会写“郊外、
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
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
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
先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列
宁、男孩,以及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
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
说说课文大意;再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呵护
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然后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
语气;最后找出
表现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具体语句,和同学交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宁、仰、诚”都是后鼻音,可以在词语中练习
拼读,如“安宁、宁静”“仰
头、仰望”“诚实、真诚、诚信”。
“仰”“或”在字形上分别
容易和“迎、柳”“成”混淆,可让学生在词语
中辨析字形,如“仰望一欢迎一柳枝”“或者一成功”。
“渣”字,可以出示“面包渣、豆腐渣”等词语帮助学生识记。
还可以在学生自主熟读的基础
上,出示“列宁、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
或者、可惜、诚实”等词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来说说
课文的内容,在运用
词语的过程中巩固识记。
2.写字。 4
本课左右结构
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比如,“粉”“粒”中的
米字旁最后一笔、“郊”中
的“交”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
紧凑些。
本课有几个易写错的字,要提醒
学生注意。比如,“雀”的下边部分是“隹”,
右边有4个横,要与“住”区分;“或”不要少写右边的
一撇和一点;“男”字
中,“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一撇是分开的两笔。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雀 上段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小”的竖钩变为短竖
。“隹”
的撇从右上格起笔,写到左下格,要舒展,托起上面的“小”。“隹”中的横间
距要匀
,最后一横稍长。
养 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匀。
或
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
的问题
默读课文,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梳理,以图示的形式列出故事的主要
人物——
列宁、男孩,以及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
放回灰雀,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示说
说课文大意。
2.词句段理解。
(1)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里的想法。
课后第二
题要求学生探究人物的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可先让学生带着
问题“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到底体现了他
们的什么想法”默读课文,再指导学生调
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
心活动。
针对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可先让学生回忆平时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br>再思考:列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什么?针对
列宁微笑着说“
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
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让学生
通过这些对话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
穿男孩,对男孩是尊重和呵护的。
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
到灰雀时,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
生活思考:一般心虚的时候会吞吞吐吐,那么此时
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从而让
学生体会到,男孩可能在担心列宁会责怪他,想说又不敢说。
列
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触动,于是他说:“它还活着。”“一
定会飞回来!”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
起初男孩犹豫不决,现在男孩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一
定要放回灰雀。
其他的句子,可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试着体会,教师再相机指导。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
,可以在体会了人物内心
想法之后进行,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首先,让学生从第
一自然段中找到“粉红的”“深红的”“来回跳动”“婉
转地歌唱”等描写性的词句,结合插图感受灰雀
的可爱,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
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接着,让学生先把列宁和男孩说
的话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体会,
给没有提示语的句子添加提示语。比如,第四自然段,可以
添加提示语:男孩(吞
吞吐吐地)说、男孩(心里面有些紧张地)说;第九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列
宁(故作疑惑地)问。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添加了提示语的句子,体会添加得是
否恰当。把握了恰当语气后,让学生恢复课文原貌,展开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互相评议。
(3)感受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带着课后第三题的问题“
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
小男孩喜爱灰雀”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人物喜爱灰雀的语句。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可提示
学生:喜爱一个事物
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
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
学生找了以后,自主交流,教师再梳理、小结。比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列
宁经常看灰雀、喂灰雀的语
句,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列宁
到处找灰雀的行为,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第三
至十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
的对话,显示出列宁想感化男孩找回灰雀的愿望;男孩先是把灰雀抓起来了,
当
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时,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的语言和行为,都表现了对灰雀
的喜爱。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比如,用“跳动”“欢<
br>快”等词语写一写窗外的小鸟;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
27术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材解析
本文讲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国际主
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
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
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
手术,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本文结构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事情
的
起因,第二、三、四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课文用丰
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在恶劣的战争环境
下忘我工作的情形。比如,第二自然段
中,“布满了血丝”等词句表现了长时间
没有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身体的疲惫;第三自然段中,白求恩大夫
与师卫生部长的
对话,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大夫的敬业精神。此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突显越来
越严峻的战争形势,并与人物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硝烟滚滚”“弹
片纷飞”中白求恩大夫仍
然“镇定”“敏捷”,说明此时的白求恩大夫眼中只有
手术台,只有手术台上的病人。在炮弹将布帘烧着
、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的时候,
白求恩大夫仍然争分夺秒地继续做手术。
课文配有一张照片:
在一座逼仄的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聚精会神地给伤员
做手术。手术台一半在庙里,一半在阳光下,半明
半暗。从白求恩大夫弯成弓形
的身体,忙碌的双手,专注的神态,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一定要坚守住“手术台”这个“阵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照片为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品质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
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带着问题默读”“边默
读边圈
画”等方法学习课文,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可以先给
学生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交流自
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然后让学生联
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句话的含义。
1.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 <
br>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等
名词学生不太熟悉。教
学之初,可以先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了解的事情发生的背
景,掌握学情。如果有学生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事
情发生的背景,可以鼓励他说说
是从哪里了解的,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发问。如果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事情发
生的背景,教师可出示相关资料,介绍“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的基本情况,
尤其要让
学生对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久、过程之艰难有初步的感知。
2.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 <
br>在大致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后,可让学生带着“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
‘阵地’上做了什么”
等问题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可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之后印象深刻的部分,并根据
全班同学交流
的内容作些梳理、小结。比如,文中描写了战斗的激烈,说明白求恩大夫和战友
们
处在危险之中;在恶劣的环境下,白求恩大夫仍然精神高度集中地做手术,说
明他心里只想着救护病人,
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从白求恩大夫和师卫生部长的
对话,可以看出他与战士们共同进退的坚定信念。学
生交流后,教师相机点评,
使学生初步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3.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学习提示中提出了默读
课文的要求: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
阵地”的含义。在揭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课
题的初步理解,但此时对说
的内容不做具体要求。
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交流了印象深刻的
部分后,教师可以补充图片资料
(白求恩大夫在自己国家的优越住所和在中国的简陋住处),激起学生的
疑问:白
求恩大夫为什么放弃国内优越的生活来中国吃苦受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
学习提
示中的问题,再次默读、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理解本课课题的含义,要
运用之前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题的方法,也要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
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总结:阵地是战士战斗的地方。白求恩
大夫不光把自
己看作一名医生,也把自己看成是在抗日战争中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士。作
为
一名战场上的医生,他认为什么都比不上给战士做手术更重要。因此,对他来
说,手术台就是阵地。通过
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白求恩大夫
的高贵品质。
4.生字学习。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机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进行认读正音。
要提醒学生注意“血”是第四
声,“速”是平舌音,“险、迅”都是前鼻音。“撤”
“险”“夺”可放在词语“撤退”“危险”“争夺
”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课文
教学结束以后,还可以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认读,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
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词语中辨析读音。比如,“战斗”的“斗”
读dòu,“一
斗、十斗”的“斗”读dǒu;“白求恩大夫”的“大”读dài,“大
小”的“大”读dà。
教学资源
齐会战斗
1939年春,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与晋察冀
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第3纵队兼)协
同,在河北省河间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
击了日军的
嚣张气焰,推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口语交际
请教
教材解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请教”,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解决生活
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材提供了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唤
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起学生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如何清楚表达
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材呈现了请
教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
比如:请教要注意时机,不要在别人不方便的时候
打扰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
清楚;即使别人没能解决你的问题,也要表示感谢。
然后,教材
布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来,向同学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
这个任务,是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尝试
向别人请教,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日常交往中的不足,
。学会应该怎
样向别人请教,怎样有礼貌地与别人交往。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练习过 “您”
“请”“谢谢”
“对不起”“没关系”等通用礼貌用语的使用。本次“有礼貌地
向别人请教”的要求,既包括礼貌用语的
使用,又包括其他正确的交际礼仪,如
选择正确的提问时机、耐心听别人讲话、请教后对
别人表示感谢。“不清楚的地
方及时追问”,是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思考别人说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
终解决问题,使得请教具有实效。这个要求,侧重树立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提
升学生应对
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建议
一、小组合作,梳理如何有礼貌地请教
课始,可以播放几组常见小事的视频,如请教爷爷怎么下象棋、请教同学怎
么吹笛子,让学生说
一说:应该怎么请教才更合适。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教材中的提示梳理:请教时要把自己需要解决
的问
题说清楚;不但要使用礼貌用语,还要注意交际礼仪,使得被请教的人感到尊重,
能够更好
地提供建议。再引导学生思考,请教别人的时候,哪些用语、哪些礼仪
会显得有礼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要选
择时机,在别人不忙碌、时间比较方便的时候请教。请教前
,对同学、朋友等同
龄人可以用“不好意思,你现在有空吗”“打扰一下,我想请你帮个忙”等用语开启对话,对长辈、德高望重的人可以使用“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想向您请教”
“我有个问题自己解
决不了,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等正式的用语开启对话。请
教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对方讲话,眼睛要看着
对方,让对方感到自己听取建议的
诚意。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
给出一个建议之后,使
用“请问,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您可不可以再说得具体一点儿
呢”等用语提
出追问。请教结束后,不管别人是否解决了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可以用
“
麻烦您了”“多谢您的帮助”“谢谢”“我懂了”“太感谢了”等表达谢意的
用语,再加上点头、微笑等
恰当的动作。
随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示教材中的两个情境,尝试请教。随机指名
同桌
展示,并对照“有礼貌地请教”的要求进行点评:面对不同的请教对象,在
请教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使用
了恰当的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
二、创设情境,练习追问
本课关于“追问”的教学
,教师提供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
产生真实的疑问,并及时进行有礼貌的追问。
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份“我最近遇到的难题”的学习单,提前收集学生近
期遇到的难题,并进行大致
分类。
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难题创设情境。比如:“我很胆小,上
课时明明想
举手回答问题又怕答错。”“我晚上怕黑不敢一个人睡,真不知该怎
么办才好。”“妈妈答应我,如果口
算全对给我买心爱的玩具,但是有一题我做
错了妈妈没发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和妈妈说实话。”教师可
点几组学生上台演
示请教,相机指导。当有学生追问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马上点明:当请教过程
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问对方。比如,对方给了建议,但自己不明白如何
具体实施时,可以用“
您刚刚说的方法,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吗”等用语追问,
使解决方法更详细;大致明白对方的建议,但想
确认时,可以重复对方的话,再
加上“您刚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用语追问。
教师不仅要引
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方式,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时机。一般
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
、给出一个建议之后提出追问,尽量不打断别人说话;
如果在别人说话过程中就想要追问,一定要在别人
说完一句话有较大停顿时提
出,并注意使用“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等用语。教师可小结追问的要求:不
清
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追问时要有礼貌。
三、用自己的问题练习请教
经过前面的情
境练习,学生已经尝试了“有礼貌地请教”“及时追问”。接
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
向班里的同学请教。
先两人小组练习请教,一人提出请教,一人给出建议。然后,教师指名学生
到讲台,点出其他小组任意的同学,进行请教。教师相机点评、指导,重点要点
评:是否说清楚了自己
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请教的各个环节,是否使用了礼貌用
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是否做到了及时追问。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
真高兴”,要求把一次玩的过程写下来,并表
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要求写事,写亲
身经历的一件事的过
程,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教材第一部分以问题激
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还提供了与同伴掰手腕、
和爸爸妈妈外出旅行、和爷爷一起钓鱼、去游乐场游
玩的4幅图,场景有校内也
有校外,有和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也有和家人长辈的温馨相处。活动形式多样
,
贴近学生生活,旨在从不同角度唤醒学生对快乐往事的记忆,为学生习作的选材
做铺垫。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写一次玩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
“放电影
”、看照片、和别人聊一聊等方法回忆当时的情形,以便选择习作内容,
梳理习作顺序。
教材
第三部分提供了交流和评价的建议,提示学生写后大声朗读,重新在文
字中体验当时的快乐心情,并和同
学分享交流这种快乐心情。在同伴反馈的基础
上,修改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学习如何将习作写得更清楚
。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建议
一、借助插图,开拓选材的思路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感受玩耍的
快乐,并了解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展
开
交流,回忆自身的经历,说一说:你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
印象特别深刻?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插图的内容,启发学生把自己觉得
特别新奇、特别高兴、特别有趣的经历说出来,可以
是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是
和家人一起玩;可以是在校内玩,也可以是在校外玩;可以是一个游戏,也可
以
是一次游览活动……为了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把玩耍时拍下的照片
展示给大家看
,也可以让共同玩耍的几个学生一起讲讲他们玩耍的经历。总之,
要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开拓学生习作
选材的思路。
二、回忆玩的过程,尝试习作
写之前,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把自己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
里回想一遍,注意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n勇I
UL玩”“和谁玩”“玩
什么”这些基本信息,还要回想一下玩的细节,什么地方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
。
提示学生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玩耍时拍的照片,帮助自己回忆当时的快乐感觉。
当学生回忆有
困难时,可以让其找当时一起玩的同学聊一聊,回颓玩的过程。如
果是和家人一起玩的经历,可以让学生
在课前就与家人聊一聊。
个人回忆之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述、交流自己玩的过程。交流的时候,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这几
个方面说清楚,
听的学生针对不太明白的地方追问。
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玩的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可以提示学生:
要写清楚
“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按
时问顺
序介绍玩的过程,如果需要,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这些连接
语;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
可以多写几句话;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评改习作,分享玩耍的快乐
写好后,先让
学生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主评价。主要看看自己的习作
是否写清楚了玩的过程,是否表达出了当时
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描写快乐心情的词语,让学生想想可以用在自己
习作的哪些地
方;还可以建议学生用上一些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让学生根据自评与
教
师的提示,自主修改习作。
然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跟同学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请
其他同学自由表达听后的感受,比如,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还有那
些地方没听明白
。根据同学的反馈,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最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
为学生做评改示范,让学生学会评改
的方法,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主要看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有没
有表达出当
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评改一篇同学的习
作,
教师再进行展示点评。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交流,是对此前默读
学习的梳理总结,如不
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默读。特别提示了一个要点: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
br>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设法了解意思,而不是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解决字
词问题,以免打断
默读过程、影响默读速度。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和“目”有关的字、词,旨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学
词,巩固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在例句中区
分“陆续”“连
续”“继续”3个容易混淆的副词,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第二题创设了“妈妈
准备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练习分类整理购物清单,知道分类列清单的
好处,将语文能力运用于
实际生活。
“日积月累”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呼应本单元人文主题“美好
品质”
,旨在让学生初步懂得待人的道理,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交流平台
【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从二年级以来默读学习
的实践,围绕默读的基本要求“不
出声、不指读”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
2.让学生交流:默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是如何解决的。教
师小结:默读时画出
来,读后再想办法理解。还要提醒学生:将来默读时,要学
会加快速度,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暂时跳过。
3.让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默读实践,交流一下自己带着什么问题
默读了课文,是怎么
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带着
问题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很大。 4.引导学生默读学习伙伴的话,圈画关键词,再对照自己的实践说一说:
关于默读,自己哪些方面
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识字加油站
【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
的词语的意思。】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发现这些字词都和“目”有关。重点指导识记其中5
个生字。还可以让
学生用演一演的方法,区分“睁”“眨”“瞪”“瞅”“瞧”
的不同意思。
2.让学生自主认
读两个双音节词语,做一做“眨目艮”的动作,指一指“眼
眶”,发现与眼睛的动作有关的词语,常常含
有目字旁的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拓
展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如“眯缝”“眼睛”。几个四字词语,可以借助
与眼睛有
关的动作“睁”“瞪”“睹”来理解;也可以逐字理解,比如,“目瞪口呆”中
“目”
是眼睛,“瞪”是睁大眼睛的动作,“口”是嘴巴,“呆”是说不出话发
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目瞪口
呆”的意思——因为吃惊而发房、发傻的样子。
3.理解词语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具体
的语境中用一用,进一步加深对词语
的理解。比如,可设计选词填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
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
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哥哥(
)这一切,惊得( ),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
妈妈回来了,看到满地的碎片,顿时(
)。
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
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
子。】
1.让学生朗读3个句子
,初步感知“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不
同用法。“陆续”描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
事的情形,如“天黑了,人
们陆续回家了”;“连续”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如“这学期
,
我们班连续3次获得流动红旗”;而“继续”一般是描述一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
停、接着往下
做的情形,如“晚饭后,爷爷继续看报纸”。
2.让学生试着在例句中换一下这几个词语,比如,“我
军的伤员继续从火
线上下来”,体会其中搭配的错误,明确在这几个例句的语境中,3个副词不能
互换。
3.教师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进一步辨析这3个副词的用法,比
如:
(1)我( )3年去了爷爷奶奶家过暑假。
(2)电影散场了,观众(
)离开了电影院。
(3)过了一会儿,他们( )往前走。
4.可出示“夏季小伙伴
们在游泳馆游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这3个副词
分别写一句话。比如:“已经连续几
天高温了。”“小伙伴们陆续来游泳馆游泳
啦!”“我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和小伙伴们比赛游泳”。
【第二题 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可创设生活情境,比
如,老师去超市购物后,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
全,询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借此引出“购物清单”这
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结
合超市购物经验发现:列购物清单不仅能不遗漏需要买的物品,还能提高生活效
率。
2.可让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多种形式练读教材上的物品,
交流
自己了解的生活常用物品。
3.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给教材上的物品分类。可按食物和生活用品分成两
大类;也可分成蔬菜、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几类。只要学生的分类合理
即可,教师不必
做硬性规定。
4.让学生试着帮助妈妈列一份购买年货的清单。引导学生先思考一般需要
置办
哪些年货,列出清单,再想想怎样能让妈妈购物又方便又快捷,运用前面学
到的分类方法,给事物分类。
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清分类的依据。
还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父母一起完成年货的购买
,看看自己的分类是否合
理,不合理的进行调整。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1.教师范读名言,学生跟读,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了名言后的理解,教师
再讲解大意,但不必精准
解释。之后,让学生试着联系本册的课文,说一说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待人的,
以加深对名言的理解。比如,《掌声》一课中的同学们,给予英子很多鼓励,不
吝惜自己善意的掌声;《灰雀》中的列宁,用温暖的方式感化男孩。
3.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名言,再
小组内展示读。多读几遍后,不看教材,
在教师的带领下试着背诵。
教学资源
爱人若爱其身。
大意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是: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大意是: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大意是: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
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