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红包上写什么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
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
作提供范例,
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问,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
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
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
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
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
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本单元
主题为“留一tl,观察”。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
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
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
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本单元的篇章页引
用了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旨在说明留心观察的
重要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
察,
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
以日常
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
《搭船的鸟》记录了“我
”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
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
》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
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
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
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
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
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先回顾了两篇精读
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的重
要性;然后回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
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
者观察的细致。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
,启发启发学生
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
“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
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时不仅要用眼
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
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
景,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
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
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
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单元习作“我们眼中
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仿照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
作例文,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
景,并写成一篇习作,从而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
好处。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
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
过多要求,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收获,
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供学生
习作时借鉴和模仿。
第二,
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本单元之初,应该让学生明
白,这个单元只有一个学
习任务,即写一篇习作,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完成此次习作学习任
务服务。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引
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留心观察的好处。“交
流平台”“初试身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
文,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并在此
基础上通过“初试身手”提供的样例,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
观察,再结合生活经验,
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
课后题自主
学习两篇例文,了解作者丰富的观察结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不强调对例文的整体感知,
不是从例文篇章的角度借鉴、仿写。
第三,本单元精读课文中的生字
、新词,学生粗知大意即可,不需要逐字逐词地理解。
一般可以在每课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经
验自主识字,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指导书
写。
第四,要提前安排好观察活动,为习作
积累素材。要明确可观察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可
观察的人、事、景、物的例子。布置的观察任务要清晰,
让学生清楚知道观察的要求。要注
意引导学生随时将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运用于自己的观察中,4明白观察
积累的素材,是为本
次单元习作做好准备工作。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内容
搭船的鸟
金色的草地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习作例
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
梅
习作
合计 5-7
课时
2
1-2
1
1-2
教学要点
1.认识l0个生字,读准l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
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及其变化情况。
1.
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1.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
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15搭船的鸟
……………………………………教材解析……………………………………
《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
题中一个“搭”字
,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课文开头交代了
见到翠鸟的原因,接着重点描写
翠鸟美丽的外貌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的疑问。看
到翠鸟捕鱼的敏捷动作后,通过母亲的介绍,
“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点明了课题。
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我”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
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
朋友——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文中的“我”观察很细致。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
的声音。翠鸟出现
后,“我”看到了它美丽的外貌: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
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接着,“我
”又看到了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
列敏捷的动作。
课后
题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一题引导学生了解“我”丰富的观察所得。
第二题引导学生注意第
四自然段中的动词,想象翠鸟捕鱼时的情景,体会“我”观察翠鸟动
作的细致。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翠鸟停在船头的情形,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
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
“母亲、外祖父”等11个
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
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说
说是从哪里看出来
的;再让学生重点学习第二、四自然段,通过圈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画
面、比较等方式了解“我”对翠
鸟的外貌、动作等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然
后结合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感
兴趣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记录观察
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课后题
,带着其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
物和场景。比如,第一自然段,“我”观察了雨天
船上的场景。第二、三、四自然段, “我”
观察了翠鸟的外貌,以及翠鸟捕鱼的样子。然后,可引导学
生通过对翠鸟站在船头的描写,
结合插图,理解“搭船的鸟”的意思。
2.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1)了解“我”对翠鸟外貌的观察。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
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学
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翠鸟的外貌引人注目,羽毛鲜艳,还有一张长嘴,
非常美丽。接着,
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
外貌
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了解“我”对翠鸟动作的观察。
4
教学第四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后说说课文中翠鸟捕鱼的情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动作敏捷;接着,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哪些词语体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再结合课后第二题,
让学生
聚焦动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翠鸟捕鱼的情形。还可以播放翠鸟捕
食的视频,加深学生
对第四自然段的理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翠鸟捕鱼时动作
的敏捷,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回归整体,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在了解了“我”对翠鸟的观察后,还
需要回归课文的整体,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的好
处。比如,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了
解旅途的环境,感受这是一次平常的
旅行;再通过第三自然段“我”的疑问,感受翠鸟的突然出现带来的
惊喜与好奇;然后小结
留心观察的好处:在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
爱的新朋
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的素材。
4.进行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
学习课
文后,教师可以提供一种动物的图片,或播放一个动物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尝
试观察小动物,进一步体
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课后,可以布置观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
景,在“观
察记录单”上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5.集中落实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
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要求会写的字,可以
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进行指导
。
本课的生字,可以组成词语“静悄悄、鹦鹉、父亲”等进行认读,要提醒学生“父亲”一词中的“亲”读轻声。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比如, “鹦”“鹉”“悄”,可
分别
借助声旁“婴”“武”“肖”读正确,借助形旁“鸟字边”“竖心旁”理解字义。“啦”是
多音字,在拟
声词“沙啦”里读第一声,用在句尾作语气词时读轻声。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
结构、独体字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
“翠、羽”两个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强调“翠”上
部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要提醒学生
“吞”字第一笔是平撇。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郭风(1917—2010),原名郭嘉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避雨
的豹》
等。
16金色的草地
………………………………………教材解析 ……………………………………
《金色的草地
》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
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
,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开头介绍了蒲公英生长的地点,描写了蒲公英盛开时草地变
成金色的场景,为后文
的观察发现做了铺垫;接着描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
蒲公英绒
毛的快乐情景;然后重点描写了“我”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的现象,并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解释了变化的原因;结尾抒发了对草地、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因为“我”有一双善于
观察的眼
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
课文中“很早”“中午
”“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
不同样貌的词句,表明作者留心观察了
事物的变化。
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
和场景;
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
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
形象活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
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l3个字,会写“乡下、窗前”等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
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接着了解“我”观察
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
原因,感受“我”观察的细致;然后自己观察生活中某一事物
或场景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体
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让学
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说出“有趣”“可爱”等总印象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
着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并围绕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
课文描写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交
流“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可爱”,从
而整体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比如,蒲公英盛开的
金色草地场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
景。
2.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第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可结合课后第二题,
分3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先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画出表
示时间的词语“很早”“中午”“傍晚”,想一想每个时间点草地的样子,发现草地的
变化主
要是颜色的变化。再让学生将3个时间点草地的颜色分别填入课后第二题的空白处——早上,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变成金色了;傍晚,草地又变绿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
来说说草
地的变化。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先让学生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画出
描写
蒲公英花朵的词句,了解其变化过程。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手掌动
作演示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播放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的视频。接着,让学生再细读第
三自然段,思
考蒲公英花朵在一天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并将思
考的结果填人第三题的空白
处——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花朵合拢了;中午,草
地变成金色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张开了;
傍晚,草地又变绿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又合拢了。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
致。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
如果你的窗前有一片这样的草地,上面开满了花,你会观察到
什么?再引导学生看看第二题
填充后的句子,想一想自己想做的观察和课文中“我”的观察有什么异同,
从而体会到:课
文中的“我”不只观察了草地的颜色,还在不同时间观察了草地颜色的变化,更进一步观
察
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的关系,观察得非常细致。
3.继续课外观察实践,记录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
《搭船的鸟》一课后,已经给学生布置
了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让其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
植物或一处场景。本课学习后,可以借助课后第三题,
让学生继续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
处场景,在之前的基础上,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
学交流观察所得。如果
学生之前观察的事物或场景不容易发生变化,教师可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其调整
观察对象。
除了教材给出的向日葵、含羞草的例子,也可出示一些常见事物变化的图片供学生选择,如<
br>“睡莲早晚的不同状态”“夜来香昼夜的变化”“小猫的眼睛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状态”。还
可以
让学生种豆芽,观察其生长变化情况。
本次的观察实践,可给予学生较长的时间,要特别提醒
学生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
进行观察。发现事物出现变化后,要进一步仔细观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
因,注意随时在观
察记录单上记录观察所得。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之前的观察记录单进行扩充,体现出观察
到的
事物和场景的变化情况。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4.集中落实识字写字。
与前
一课一样,本课的生字也可以在初读之后集中识记。可以组成词语“蒲公英”“玩
耍”“哈欠”“钓鱼”
“合拢”进行认读;也可以借助熟字识记生字,如通过与形近字“要”
比较而记住“耍”的字形。
本课要写的字,也可以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落实,。按照结构进行归类指导,还要突出
易错字的指导。比如:上下结构的“蒲”“察”要先整体观察,注意各部件摆放的位置;“睡”
字要提醒
右边部分“垂”的笔顺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而且这个字横画较多,
其中第一横最短,第
二横最长,横画间隔均匀;“喜”字上下窄中间宽,要把字写得紧凑些,
下“口”略宽于
上“口”。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许多作品表现了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
的主题。著有
《人参》《大自然的日历》等。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材解析……………………………………..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回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观察的 收
获,并得出结论—
—“留心观察”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列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对事物的外貌、
变化原因等所做的观察,并得
出结论——“细致观察”是对事物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径。这是
对留心观察好处的总结,意在说明留心观察
的重要意义。
“初试身手”让学生试写观察实践的所得,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
好处,
并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教材要求学生写下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并提供了两
个样例,均是学生观察所得的开头部分。第一个样例描写了买菜路上看到的过马路的蜗牛,
提示学生:
再平常的事物,只要留心观察也会有新的发现。第二个样例记录了对芒果的观察,
进一步提示学生:为了
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
“交流平台”与“初试
身手”这两个板块有着紧密联系。“交流平台”回顾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初试身手”的兴趣,为“初试
身手”奠定基础;“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试写中充分感受“交流平台’’中
提出的留一i观察的好处,并进一步
提示学生除了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基因…………………………………….
“交流平
台”与“初试身手”的教学,要着眼于单元全局,加强各方面的联系;要把握
好“初试身手”的要求,利
用对“初试”成果的讲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1)“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精读课文”相联系。
“交流平台”的教学,要联系精读
课文,回顾总结作者做了哪些细致的观察。可以引导
学生先回顾两篇课文,交流文中最让自己觉得新奇、
有趣、好玩的事物、场景,再次感受留
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梳理小结文中有哪些细致观察的表现,比如
,《搭船的鸟》有对翠鸟
的外貌和动作、下雨天船头场景所做的观察,《金色的草地》有对草地、蒲公英
的变化情况
所做的观察。
“初试身手”的教学,也要联系精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将“
初试身手”中提供的两个样
例与两篇精读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可以将第二个样例与《搭船
的鸟》第二自
然段进行对比,发现后者主要是“看”,而前者既有“看”,也有 “摸”“闻”“尝”。
要通过
对比启发学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也值得我们观察;观察的时候,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
(2)“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相联系。
“初试身手”中的两个样例,同样证明了“交流平台”中的两个结论,因此,在教学 “交
流平台”时,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初试身手”中的两个样例交流留心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
的好处。
在教学“初试身手”时,可以提示学生:在进行观察实践时,除了可以模仿这两
个样例,
还可以模仿“交流平台”中提到的精读课文中的例子。
(3)“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学生观察实践相联系。
《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课
后,已经布置了课外观察实践活动。在教学“交流平
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观察实践,交流
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留心
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好处。在教学“初试身手”时,教师也要利
用学生初步的观察所得,
作为试写的基础。
2.“初试身手”要把握合宜要求,讲评要突出诊断作用。
“初试身手”定位在“初试”,是让学生初
步尝试写下对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所
得,不做字数、质量等方面的限定。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习作
单元学生第一次动笔写的练习,
教师要充分关注“初试”的成果,发现学生的观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发
现习作的难点,突
出讲评的诊断作用,及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如果学生的试写成果比较粗疏,或者写得不太清楚,教师讲评时可以先指出问题,再提
醒学生接下来做更细致的观察。比如,学生观察小鱼后,观察所得仅限于“小鱼游过来吃鱼
食”,教师就
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小鱼是怎么游过来的,又是怎么吃鱼食的。
如果学生的观察调动了各
种感官,但试写成果仅仅是把观察所得琐碎地罗列出来,教师
可以提醒学生把各种感官的观察都做得更细
致一些,甚至可以聚焦于一两种感官的观察,不
必面面俱到,使自己的观察更扎实、深入。
如果学生的试写成果未体现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接下来仔
细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
如果有学生观察了场景,教师可以顺势提醒:除了观察一个事物,也可以像这样观察一
处场景。
总之,教师要通过“初试身手”环节有针对性的讲评,指导学生接下来的观察实践,从
而提高单元习作的质量。除了教师讲评,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还可以观
察什么”等进
行自评、互评。
讲评后,要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留心观察,进一步丰富观察记录单的内容,随时记录
自己的观察结果,为单元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材解析…………………………………
本单元编排了
《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观察的对象是生活中
常见的事物——小狗和杨梅。单
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写自己观察的一种
事物或一处场景,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观察所
得。
《我家的小狗》一文,“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小狗“王子”淘气又可爱的特点,<
br>比如,学念“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喜欢同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
课后题
提示学生,读这篇例文时要关注小狗的不同表现,还要关注作者在细致观察时想到了
什么。正是因为作者
留心观察了小狗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想到了许多事情,才将小狗的淘气
可爱写得活灵活现。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和杨梅树的样子。
第四至六自然段
,写了作者观察到的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课文的旁批提示学生体
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这样观察
的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杨梅外形、
颜色、味道的观察所得。
单元习作的第一部分呈现了3幅插图。第一幅图中有绿地、房屋、树木、小鸟等生活
中最常见的事物,形
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第二幅图展现的是早晨街道的一处场景,有去上
学的学生、去上班
的成年人、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报刊亭中的售货员等,都是日常生活中
最常见的人物;第三幅图展现的
是一处学校教室课问场景,一位老师正在辅导一个学生,其
他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擦
黑板。这3幅插图从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可以观
察的对象,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场景的愿望,进一
步拓宽学生习作的选材思路。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
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
下来。学生在此前已经开始进行观察了,在单元习作中要把新的发现写下来。教材还
是出了
习作的要求:一是写完后小组展示观察所得,旨在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留心观
察的好处,相互启发,开拓思路;二是试着和同学分享最近的观察感受,养成留心观察、细
致观察的习
惯。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教学建议……………………………………
习作例文的
教学,不应从篇章人手,整篇完整地教学,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
重点放在学习、模仿例文某一
点或某一方面的写法上;不要做字词、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
方面的要求,避免教成略读课文。
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
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1.通过习作例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
习作例文要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
助旁批和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
《我家的小狗》的两个旁批提示了小狗淘气可爱的一
些表现,可让学生带着课后题的要求自
主读文,找出小狗淘气可爱的表现,关注两个旁批,读后仿照旁批
的样子,和同学说一说自
己的阅读体会,感受“我”观察的细致。《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个旁批提示
了作者对杨梅
外形的变化所做的观察,第二个旁批提示了作者对杨梅的味道所做的观察。可以让学生读文
后,先借助旁批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其好处,再填写课后题中的表格,梳理出作者对杨梅
的外
形、颜色、味道的观察所得。比如:
杨 梅
外 形
颜 色
味
道
特 点
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剌,成熟后刺变软变平。
先是淡红,随后深红,最后几乎变黑。果肉新鲜红嫩。
没有熟透时又酸又甜。熟透后甜津津的,略带点儿酸味。
应借助例文引导学生体会到
,可以写观察到的发现,还可以加入自己观察时的想法。比
如,写小狗跑不过火车时的叫声,作者就进行
了推测,把自己想到的也写了下来;又如,写
杨梅吃多了之后牙齿又酸又软的原因,是作者的分析,也是
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的想法,
能把观察对象写得更加清楚,让人看得明白。
2.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的整合。
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初试身手
”练写时,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选择例文中有用的部分,帮助学生
解决问题。比如,可利用写小狗跟
火车赛跑的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对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写清楚观
察到的小动物的行为
表现;可利用写杨梅味道变化的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对事物或场景的变化进行细致观
察。
单元习作时,学生既可以延续“初试身手”时的观察对象,在试写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
br>改、提升,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事物或场景,重新观察、记录、书写。在讲评时,教师可
对比同
一个学生“初试身手”的试写成果和单元习作的成果,指出其中的提升,既让学生明
确改进的方向,又让
学生体会进步的乐趣。
单元习作的指导,不必集中在习作例文之后,而应与习
作例文紧密融合,同步穿插。要
把习作例文作为习作指导、评改的全过程的范例。
3.注意“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联系。
(1)适时回顾精读课文、“交流平台”。
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适时回顾本单元的精读课文
、“交流平台”,再次小结:观察时要
细致;要注意事物或场景的变化;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既可以在学
生试写习作前回顾,也可
以在学生试写习作后讲评时回顾。
(2)适时比较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进
行比较,发现相同点,拓宽学生
的习作思路。比如,《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观察的对象都是
植物,都观察了事物
的变化;《搭船的鸟》《我家的小狗》观察的对象都是动物,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观察
。
4.讲评时关注“观察是否细致”。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
师不宜拔高习作要求,应注意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同围
世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的畏难情绪。
本次习作,教师要紧紧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进行评价,适时引导回顾精读课文、习作
例文中的样例,以及单元习作中呈现的3个交流要点,让评价有据可循。评价形式要多元,
可以自评、互
评、小组评相结合。可以出示几篇达到要求的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观察
细致的优点。也可以把所有
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梳理,组织学生围绕“观
察是否细致”进行讨论、修改。
5.鼓励学生展示习作内容,分享观察心得。
完成习作后,教师要鼓励学生
展示自己习作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可以
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再推
荐一个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
在交流习作后,要引导学生说说最近的观察感受,分享观察心得
。分享形式可以多样,
如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感受的内容既可以是对自己观察对象的发现,也可以是
观察过程
中自己的点滴心得,不必要求学生梳理出理性的语句,只要能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即可。在展示、分享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王鲁彦(1901一l944),原名返我,又名衡,鲁彦是他的笔名,著名的现代乡土小说家
。
结集出版的有《柚子》《黄金》《愤怒的乡村》等。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
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
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
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
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问,以“交流
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
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
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
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
一定的习作
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本单元主题为“留一tl,观察”。学生学习
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
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
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本
单元的篇章页引
用了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旨在说明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
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
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围
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
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
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
,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
《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
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
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
地的变化
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
、要求进行梳理和
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
的重
要性;然后回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
者观察的细致。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启发启发学生
要留心周围的
事物,积累习作素材。
“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
察时不仅要用眼
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
场
景,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
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
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单元习
作“我们眼中
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仿照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
景,并写成一篇习作,从而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
规单元,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应更注重引导学
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收获,
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
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供学生
习作时借鉴和模仿。
第二,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形成一
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本单元之初,应该让学生明
白,这个单元只有一个学习任务,即写一篇习作,所
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完成此次习作学习任
务服务。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及留心观察的好处。“交
流平台”“初试身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
处,并在此
基础上通过“初试身手”提供的样例,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再结合生活经验,<
br>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课后题自主
学习两
篇例文,了解作者丰富的观察结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不强调对例文的整体感知,
不
是从例文篇章的角度借鉴、仿写。
第三,本单元精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粗知大意即可
,不需要逐字逐词地理解。
一般可以在每课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识字,在每课时结束
时集中指导书
写。
第四,要提前安排好观察活动,为习作积累素材。要明确可观察的
对象,为学生提供可
观察的人、事、景、物的例子。布置的观察任务要清晰,让学生清楚知道观察的要求
。要注
意引导学生随时将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运用于自己的观察中,4明白观察积累的素材,是为本
次单元习作做好准备工作。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内容
搭船的鸟
金色的草地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习作例
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
梅
习作
合计 5-7
课时
2
1-2
1
1-2
教学要点
1.认识l0个生字,读准l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
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及其变化情况。
1.
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1.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
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15搭船的鸟
……………………………………教材解析……………………………………
《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
题中一个“搭”字
,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课文开头交代了
见到翠鸟的原因,接着重点描写
翠鸟美丽的外貌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的疑问。看
到翠鸟捕鱼的敏捷动作后,通过母亲的介绍,
“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点明了课题。
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我”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
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
朋友——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文中的“我”观察很细致。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
的声音。翠鸟出现
后,“我”看到了它美丽的外貌: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
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接着,“我
”又看到了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
列敏捷的动作。
课后
题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一题引导学生了解“我”丰富的观察所得。
第二题引导学生注意第
四自然段中的动词,想象翠鸟捕鱼时的情景,体会“我”观察翠鸟动
作的细致。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翠鸟停在船头的情形,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
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
“母亲、外祖父”等11个
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
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说
说是从哪里看出来
的;再让学生重点学习第二、四自然段,通过圈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画
面、比较等方式了解“我”对翠
鸟的外貌、动作等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然
后结合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感
兴趣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记录观察
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课后题
,带着其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
物和场景。比如,第一自然段,“我”观察了雨天
船上的场景。第二、三、四自然段, “我”
观察了翠鸟的外貌,以及翠鸟捕鱼的样子。然后,可引导学
生通过对翠鸟站在船头的描写,
结合插图,理解“搭船的鸟”的意思。
2.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1)了解“我”对翠鸟外貌的观察。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
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学
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翠鸟的外貌引人注目,羽毛鲜艳,还有一张长嘴,
非常美丽。接着,
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
外貌
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了解“我”对翠鸟动作的观察。
4
教学第四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后说说课文中翠鸟捕鱼的情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动作敏捷;接着,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哪些词语体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再结合课后第二题,
让学生
聚焦动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翠鸟捕鱼的情形。还可以播放翠鸟捕
食的视频,加深学生
对第四自然段的理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翠鸟捕鱼时动作
的敏捷,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回归整体,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在了解了“我”对翠鸟的观察后,还
需要回归课文的整体,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的好
处。比如,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了
解旅途的环境,感受这是一次平常的
旅行;再通过第三自然段“我”的疑问,感受翠鸟的突然出现带来的
惊喜与好奇;然后小结
留心观察的好处:在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
爱的新朋
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的素材。
4.进行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
学习课
文后,教师可以提供一种动物的图片,或播放一个动物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尝
试观察小动物,进一步体
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课后,可以布置观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
景,在“观
察记录单”上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5.集中落实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
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要求会写的字,可以
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进行指导
。
本课的生字,可以组成词语“静悄悄、鹦鹉、父亲”等进行认读,要提醒学生“父亲”一词中的“亲”读轻声。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比如, “鹦”“鹉”“悄”,可
分别
借助声旁“婴”“武”“肖”读正确,借助形旁“鸟字边”“竖心旁”理解字义。“啦”是
多音字,在拟
声词“沙啦”里读第一声,用在句尾作语气词时读轻声。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
结构、独体字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
“翠、羽”两个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强调“翠”上
部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要提醒学生
“吞”字第一笔是平撇。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郭风(1917—2010),原名郭嘉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避雨
的豹》
等。
16金色的草地
………………………………………教材解析 ……………………………………
《金色的草地
》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
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
,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开头介绍了蒲公英生长的地点,描写了蒲公英盛开时草地变
成金色的场景,为后文
的观察发现做了铺垫;接着描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
蒲公英绒
毛的快乐情景;然后重点描写了“我”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的现象,并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解释了变化的原因;结尾抒发了对草地、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因为“我”有一双善于
观察的眼
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
课文中“很早”“中午
”“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
不同样貌的词句,表明作者留心观察了
事物的变化。
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
和场景;
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
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
形象活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
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l3个字,会写“乡下、窗前”等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
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接着了解“我”观察
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
原因,感受“我”观察的细致;然后自己观察生活中某一事物
或场景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体
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让学
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说出“有趣”“可爱”等总印象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
着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并围绕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
课文描写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交
流“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可爱”,从
而整体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比如,蒲公英盛开的
金色草地场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
景。
2.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第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可结合课后第二题,
分3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先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画出表
示时间的词语“很早”“中午”“傍晚”,想一想每个时间点草地的样子,发现草地的
变化主
要是颜色的变化。再让学生将3个时间点草地的颜色分别填入课后第二题的空白处——早上,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变成金色了;傍晚,草地又变绿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
来说说草
地的变化。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先让学生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画出
描写
蒲公英花朵的词句,了解其变化过程。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手掌动
作演示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播放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的视频。接着,让学生再细读第
三自然段,思
考蒲公英花朵在一天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并将思
考的结果填人第三题的空白
处——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花朵合拢了;中午,草
地变成金色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张开了;
傍晚,草地又变绿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又合拢了。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
致。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
如果你的窗前有一片这样的草地,上面开满了花,你会观察到
什么?再引导学生看看第二题
填充后的句子,想一想自己想做的观察和课文中“我”的观察有什么异同,
从而体会到:课
文中的“我”不只观察了草地的颜色,还在不同时间观察了草地颜色的变化,更进一步观
察
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的关系,观察得非常细致。
3.继续课外观察实践,记录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
《搭船的鸟》一课后,已经给学生布置
了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让其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
植物或一处场景。本课学习后,可以借助课后第三题,
让学生继续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
处场景,在之前的基础上,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
学交流观察所得。如果
学生之前观察的事物或场景不容易发生变化,教师可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其调整
观察对象。
除了教材给出的向日葵、含羞草的例子,也可出示一些常见事物变化的图片供学生选择,如<
br>“睡莲早晚的不同状态”“夜来香昼夜的变化”“小猫的眼睛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状态”。还
可以
让学生种豆芽,观察其生长变化情况。
本次的观察实践,可给予学生较长的时间,要特别提醒
学生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
进行观察。发现事物出现变化后,要进一步仔细观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
因,注意随时在观
察记录单上记录观察所得。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之前的观察记录单进行扩充,体现出观察
到的
事物和场景的变化情况。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4.集中落实识字写字。
与前
一课一样,本课的生字也可以在初读之后集中识记。可以组成词语“蒲公英”“玩
耍”“哈欠”“钓鱼”
“合拢”进行认读;也可以借助熟字识记生字,如通过与形近字“要”
比较而记住“耍”的字形。
本课要写的字,也可以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落实,。按照结构进行归类指导,还要突出
易错字的指导。比如:上下结构的“蒲”“察”要先整体观察,注意各部件摆放的位置;“睡”
字要提醒
右边部分“垂”的笔顺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而且这个字横画较多,
其中第一横最短,第
二横最长,横画间隔均匀;“喜”字上下窄中间宽,要把字写得紧凑些,
下“口”略宽于
上“口”。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许多作品表现了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
的主题。著有
《人参》《大自然的日历》等。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材解析……………………………………..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回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观察的 收
获,并得出结论—
—“留心观察”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列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对事物的外貌、
变化原因等所做的观察,并得
出结论——“细致观察”是对事物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径。这是
对留心观察好处的总结,意在说明留心观察
的重要意义。
“初试身手”让学生试写观察实践的所得,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
好处,
并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教材要求学生写下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并提供了两
个样例,均是学生观察所得的开头部分。第一个样例描写了买菜路上看到的过马路的蜗牛,
提示学生:
再平常的事物,只要留心观察也会有新的发现。第二个样例记录了对芒果的观察,
进一步提示学生:为了
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
“交流平台”与“初试
身手”这两个板块有着紧密联系。“交流平台”回顾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初试身手”的兴趣,为“初试
身手”奠定基础;“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试写中充分感受“交流平台’’中
提出的留一i观察的好处,并进一步
提示学生除了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基因…………………………………….
“交流平
台”与“初试身手”的教学,要着眼于单元全局,加强各方面的联系;要把握
好“初试身手”的要求,利
用对“初试”成果的讲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1)“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精读课文”相联系。
“交流平台”的教学,要联系精读
课文,回顾总结作者做了哪些细致的观察。可以引导
学生先回顾两篇课文,交流文中最让自己觉得新奇、
有趣、好玩的事物、场景,再次感受留
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梳理小结文中有哪些细致观察的表现,比如
,《搭船的鸟》有对翠鸟
的外貌和动作、下雨天船头场景所做的观察,《金色的草地》有对草地、蒲公英
的变化情况
所做的观察。
“初试身手”的教学,也要联系精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将“
初试身手”中提供的两个样
例与两篇精读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可以将第二个样例与《搭船
的鸟》第二自
然段进行对比,发现后者主要是“看”,而前者既有“看”,也有 “摸”“闻”“尝”。
要通过
对比启发学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也值得我们观察;观察的时候,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
(2)“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相联系。
“初试身手”中的两个样例,同样证明了“交流平台”中的两个结论,因此,在教学 “交
流平台”时,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初试身手”中的两个样例交流留心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
的好处。
在教学“初试身手”时,可以提示学生:在进行观察实践时,除了可以模仿这两
个样例,
还可以模仿“交流平台”中提到的精读课文中的例子。
(3)“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学生观察实践相联系。
《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课
后,已经布置了课外观察实践活动。在教学“交流平
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观察实践,交流
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留心
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好处。在教学“初试身手”时,教师也要利
用学生初步的观察所得,
作为试写的基础。
2.“初试身手”要把握合宜要求,讲评要突出诊断作用。
“初试身手”定位在“初试”,是让学生初
步尝试写下对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所
得,不做字数、质量等方面的限定。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习作
单元学生第一次动笔写的练习,
教师要充分关注“初试”的成果,发现学生的观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发
现习作的难点,突
出讲评的诊断作用,及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如果学生的试写成果比较粗疏,或者写得不太清楚,教师讲评时可以先指出问题,再提
醒学生接下来做更细致的观察。比如,学生观察小鱼后,观察所得仅限于“小鱼游过来吃鱼
食”,教师就
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小鱼是怎么游过来的,又是怎么吃鱼食的。
如果学生的观察调动了各
种感官,但试写成果仅仅是把观察所得琐碎地罗列出来,教师
可以提醒学生把各种感官的观察都做得更细
致一些,甚至可以聚焦于一两种感官的观察,不
必面面俱到,使自己的观察更扎实、深入。
如果学生的试写成果未体现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接下来仔
细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
如果有学生观察了场景,教师可以顺势提醒:除了观察一个事物,也可以像这样观察一
处场景。
总之,教师要通过“初试身手”环节有针对性的讲评,指导学生接下来的观察实践,从
而提高单元习作的质量。除了教师讲评,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还可以观
察什么”等进
行自评、互评。
讲评后,要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留心观察,进一步丰富观察记录单的内容,随时记录
自己的观察结果,为单元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材解析…………………………………
本单元编排了
《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观察的对象是生活中
常见的事物——小狗和杨梅。单
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写自己观察的一种
事物或一处场景,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观察所
得。
《我家的小狗》一文,“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小狗“王子”淘气又可爱的特点,<
br>比如,学念“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喜欢同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
课后题
提示学生,读这篇例文时要关注小狗的不同表现,还要关注作者在细致观察时想到了
什么。正是因为作者
留心观察了小狗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想到了许多事情,才将小狗的淘气
可爱写得活灵活现。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和杨梅树的样子。
第四至六自然段
,写了作者观察到的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课文的旁批提示学生体
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这样观察
的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杨梅外形、
颜色、味道的观察所得。
单元习作的第一部分呈现了3幅插图。第一幅图中有绿地、房屋、树木、小鸟等生活
中最常见的事物,形
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第二幅图展现的是早晨街道的一处场景,有去上
学的学生、去上班
的成年人、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报刊亭中的售货员等,都是日常生活中
最常见的人物;第三幅图展现的
是一处学校教室课问场景,一位老师正在辅导一个学生,其
他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擦
黑板。这3幅插图从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可以观
察的对象,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场景的愿望,进一
步拓宽学生习作的选材思路。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
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
下来。学生在此前已经开始进行观察了,在单元习作中要把新的发现写下来。教材还
是出了
习作的要求:一是写完后小组展示观察所得,旨在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留心观
察的好处,相互启发,开拓思路;二是试着和同学分享最近的观察感受,养成留心观察、细
致观察的习
惯。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教学建议……………………………………
习作例文的
教学,不应从篇章人手,整篇完整地教学,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
重点放在学习、模仿例文某一
点或某一方面的写法上;不要做字词、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
方面的要求,避免教成略读课文。
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
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1.通过习作例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
习作例文要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
助旁批和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
《我家的小狗》的两个旁批提示了小狗淘气可爱的一
些表现,可让学生带着课后题的要求自
主读文,找出小狗淘气可爱的表现,关注两个旁批,读后仿照旁批
的样子,和同学说一说自
己的阅读体会,感受“我”观察的细致。《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个旁批提示
了作者对杨梅
外形的变化所做的观察,第二个旁批提示了作者对杨梅的味道所做的观察。可以让学生读文
后,先借助旁批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其好处,再填写课后题中的表格,梳理出作者对杨梅
的外
形、颜色、味道的观察所得。比如:
杨 梅
外 形
颜 色
味
道
特 点
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剌,成熟后刺变软变平。
先是淡红,随后深红,最后几乎变黑。果肉新鲜红嫩。
没有熟透时又酸又甜。熟透后甜津津的,略带点儿酸味。
应借助例文引导学生体会到
,可以写观察到的发现,还可以加入自己观察时的想法。比
如,写小狗跑不过火车时的叫声,作者就进行
了推测,把自己想到的也写了下来;又如,写
杨梅吃多了之后牙齿又酸又软的原因,是作者的分析,也是
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的想法,
能把观察对象写得更加清楚,让人看得明白。
2.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的整合。
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初试身手
”练写时,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选择例文中有用的部分,帮助学生
解决问题。比如,可利用写小狗跟
火车赛跑的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对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写清楚观
察到的小动物的行为
表现;可利用写杨梅味道变化的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对事物或场景的变化进行细致观
察。
单元习作时,学生既可以延续“初试身手”时的观察对象,在试写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
br>改、提升,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事物或场景,重新观察、记录、书写。在讲评时,教师可
对比同
一个学生“初试身手”的试写成果和单元习作的成果,指出其中的提升,既让学生明
确改进的方向,又让
学生体会进步的乐趣。
单元习作的指导,不必集中在习作例文之后,而应与习
作例文紧密融合,同步穿插。要
把习作例文作为习作指导、评改的全过程的范例。
3.注意“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联系。
(1)适时回顾精读课文、“交流平台”。
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适时回顾本单元的精读课文
、“交流平台”,再次小结:观察时要
细致;要注意事物或场景的变化;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既可以在学
生试写习作前回顾,也可
以在学生试写习作后讲评时回顾。
(2)适时比较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进
行比较,发现相同点,拓宽学生
的习作思路。比如,《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观察的对象都是
植物,都观察了事物
的变化;《搭船的鸟》《我家的小狗》观察的对象都是动物,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观察
。
4.讲评时关注“观察是否细致”。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
师不宜拔高习作要求,应注意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同围
世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的畏难情绪。
本次习作,教师要紧紧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进行评价,适时引导回顾精读课文、习作
例文中的样例,以及单元习作中呈现的3个交流要点,让评价有据可循。评价形式要多元,
可以自评、互
评、小组评相结合。可以出示几篇达到要求的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观察
细致的优点。也可以把所有
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梳理,组织学生围绕“观
察是否细致”进行讨论、修改。
5.鼓励学生展示习作内容,分享观察心得。
完成习作后,教师要鼓励学生
展示自己习作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可以
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再推
荐一个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
在交流习作后,要引导学生说说最近的观察感受,分享观察心得
。分享形式可以多样,
如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感受的内容既可以是对自己观察对象的发现,也可以是
观察过程
中自己的点滴心得,不必要求学生梳理出理性的语句,只要能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即可。在展示、分享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王鲁彦(1901一l944),原名返我,又名衡,鲁彦是他的笔名,著名的现代乡土小说家
。
结集出版的有《柚子》《黄金》《愤怒的乡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