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616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19: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法院个人总结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
歌意境。
3.增强学习古诗的兴趣,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你觉得
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学生交流。
3.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4.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唐 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
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 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
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br>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
两旁古木参天,黄 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
行》这首诗。
5.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齐读。
6.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在山中行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 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
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 阅读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
1 8


围。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引出学习内容,
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点拨“径”和“斜”的读音。
(3)出示“径”“斜”的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
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
2.指导读出节奏。
(1)古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听老师朗读,注意老 师
哪些地方停顿了。用“”在诗中标出来。
(2)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
(3)课件出示正确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
3.了解诗意,读出画面。
(1)正所谓“诗中有画”。《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 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读诗,弄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看看图,想一想,读完后还可以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诗,看图想象,与同桌交流。
(3)品读第一、二句诗。
①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
预设: 首先看到了山,山上有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山腰间飘浮着白云,
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②引导探究: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
伸向哪儿?
预设:因为是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是“寒山”。这弯弯曲
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 看来这座山是非常高的。
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
2 8


话描述出来吗?
预设:深秋时节,诗人来到山前,只见山上一条石 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
延伸。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④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幅画面带到我们眼前吗?
⑤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品读第三、四句诗。
①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
下画面。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预设:诗人来到山前,看到枫林停下车子 不走了。枫林中的枫叶红了,比二
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③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坐爱枫林
晚)
④理解“坐”“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
色。)
⑤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说说“红于”的意思。(比……
还要红)
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
⑦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这样的枫叶吗?通 过朗读把喜爱之情表达出
来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回读整首诗。
5.总结方法。
(1)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
(3)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
悟诗情。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让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
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 读诗想象画面,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境,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情感。
3 8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秋天也是悲凉 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
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回忆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诗的背景资
料。
4.理解题目。(书:写。所见:看到的。)
5.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6.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7.检测古诗朗读情况。
(1)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2)学习多音字“挑”。
(3)请小组同学来读,读出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一灯明。
(4)听录音,再读古诗,学习朗读。
8.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感悟前两句。
①一边读古诗的前两句,一边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
了什么。
②理解“动客情”。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③创设情境:(播放音乐 )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
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 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④拓展诗句,促进朗读。
导读:自古逢秋悲寂寥哇!从古至今, 这“秋”就勾起了许多诗人的无限情
思。(引导学生齐读拓展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4 8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
小结:此时,思念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禁吟诵——(引导学生读出
前两句)
(2)学习后两句。
①读一读后两句,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②理解“知”。想一 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
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 知道小孩在捉蟋蟀呢?(是作
者想到的,猜到的。“知”是料想的意思。)
③想象:孩子们还会玩些什么?
④走入角色:此时你就是诗人,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⑤指导朗读。
⑥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 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
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在诗句
的拓展链接中,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配乐朗读。
2.个性朗读:自由读诗,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你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
朗读表现出来。指生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3.指生试背古诗。
设计意图:用音 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
朗读,让情感升华。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 言,感受古诗的内涵。
五、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送、挑。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寒:注意中间是三个横,竖和撇、竖和捺在书写时不能连成一笔。
径:第五笔是长点,右下部是“工”,不是“土”。
5 8


斜:第二笔是长点。
送:注意书写时的笔顺,最后写“辶”。
挑:注意“兆”的笔顺。
4.教师板书示范“寒”“斜”“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5.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 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
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1.背诵《山行》《夜书所见》。
2.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3.导入: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
续走进秋天的诗歌。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鼓
励学生学以致用。
二、初读古诗,相机学字
1.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 得来。苏
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 板书诗题)
2.指导学生简介诗人,教师补充。
3.识记生字“赠”“刘”。(“赠”就是送的意思。)
4.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 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读
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5.指名读诗,教师 相机强调生字读音。“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
是翘舌音,“橘”是二声。
6.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7.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多种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力争让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流
6 8


利,读出韵律,在读诗的同时相机学习部分生字,降低识字难度。
三、再读古诗,想象感悟
1.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义、句意。
3.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对照插 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理解第一、二句。
①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荷
尽”是指荷花凋谢,“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
了,荷 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一看就是
深秋季节。)
②你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
③指名读,读出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之情。
(2)理解第三、四句。
①出示第四句:“最是橙黄橘绿时。”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仿佛看 到了什么。
(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
②苏轼看到的 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景物?还有什么也成熟了?结合自己平时
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丽 的颜色。
③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的是谁?“须记”指的是什么?
(“君 ”指的是刘景文。“须记”指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
绿的时候。)
④指导朗读。
5.整体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 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等方
式,在和学生聊话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 地明白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7 8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 计意图:古诗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
进行积累,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残”第五笔、第六笔都是横,“君”的撇不出头,“橙”注意右边“登”的
笔顺。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学生按笔画顺序书空,重点指导“赠”“残”
“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 生的注意力,帮助学
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8 8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
歌意境。
3.增强学习古诗的兴趣,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你觉得
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学生交流。
3.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4.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唐 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
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 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
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br>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
两旁古木参天,黄 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
行》这首诗。
5.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齐读。
6.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在山中行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 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
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 阅读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
1 8


围。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引出学习内容,
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点拨“径”和“斜”的读音。
(3)出示“径”“斜”的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
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
2.指导读出节奏。
(1)古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听老师朗读,注意老 师
哪些地方停顿了。用“”在诗中标出来。
(2)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
(3)课件出示正确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
3.了解诗意,读出画面。
(1)正所谓“诗中有画”。《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 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读诗,弄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看看图,想一想,读完后还可以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诗,看图想象,与同桌交流。
(3)品读第一、二句诗。
①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
预设: 首先看到了山,山上有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山腰间飘浮着白云,
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②引导探究: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
伸向哪儿?
预设:因为是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是“寒山”。这弯弯曲
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 看来这座山是非常高的。
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
2 8


话描述出来吗?
预设:深秋时节,诗人来到山前,只见山上一条石 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
延伸。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④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幅画面带到我们眼前吗?
⑤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品读第三、四句诗。
①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
下画面。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预设:诗人来到山前,看到枫林停下车子 不走了。枫林中的枫叶红了,比二
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③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坐爱枫林
晚)
④理解“坐”“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
色。)
⑤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说说“红于”的意思。(比……
还要红)
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
⑦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这样的枫叶吗?通 过朗读把喜爱之情表达出
来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回读整首诗。
5.总结方法。
(1)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
(3)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
悟诗情。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让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
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 读诗想象画面,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境,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情感。
3 8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秋天也是悲凉 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
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回忆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诗的背景资
料。
4.理解题目。(书:写。所见:看到的。)
5.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6.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7.检测古诗朗读情况。
(1)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2)学习多音字“挑”。
(3)请小组同学来读,读出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一灯明。
(4)听录音,再读古诗,学习朗读。
8.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感悟前两句。
①一边读古诗的前两句,一边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
了什么。
②理解“动客情”。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③创设情境:(播放音乐 )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
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 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④拓展诗句,促进朗读。
导读:自古逢秋悲寂寥哇!从古至今, 这“秋”就勾起了许多诗人的无限情
思。(引导学生齐读拓展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4 8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
小结:此时,思念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禁吟诵——(引导学生读出
前两句)
(2)学习后两句。
①读一读后两句,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②理解“知”。想一 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
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 知道小孩在捉蟋蟀呢?(是作
者想到的,猜到的。“知”是料想的意思。)
③想象:孩子们还会玩些什么?
④走入角色:此时你就是诗人,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⑤指导朗读。
⑥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 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
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在诗句
的拓展链接中,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配乐朗读。
2.个性朗读:自由读诗,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你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
朗读表现出来。指生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3.指生试背古诗。
设计意图:用音 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
朗读,让情感升华。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 言,感受古诗的内涵。
五、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送、挑。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寒:注意中间是三个横,竖和撇、竖和捺在书写时不能连成一笔。
径:第五笔是长点,右下部是“工”,不是“土”。
5 8


斜:第二笔是长点。
送:注意书写时的笔顺,最后写“辶”。
挑:注意“兆”的笔顺。
4.教师板书示范“寒”“斜”“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5.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 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
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1.背诵《山行》《夜书所见》。
2.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3.导入: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
续走进秋天的诗歌。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鼓
励学生学以致用。
二、初读古诗,相机学字
1.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 得来。苏
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 板书诗题)
2.指导学生简介诗人,教师补充。
3.识记生字“赠”“刘”。(“赠”就是送的意思。)
4.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 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读
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5.指名读诗,教师 相机强调生字读音。“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
是翘舌音,“橘”是二声。
6.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7.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多种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力争让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流
6 8


利,读出韵律,在读诗的同时相机学习部分生字,降低识字难度。
三、再读古诗,想象感悟
1.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义、句意。
3.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对照插 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理解第一、二句。
①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荷
尽”是指荷花凋谢,“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
了,荷 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一看就是
深秋季节。)
②你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
③指名读,读出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之情。
(2)理解第三、四句。
①出示第四句:“最是橙黄橘绿时。”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仿佛看 到了什么。
(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
②苏轼看到的 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景物?还有什么也成熟了?结合自己平时
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丽 的颜色。
③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的是谁?“须记”指的是什么?
(“君 ”指的是刘景文。“须记”指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
绿的时候。)
④指导朗读。
5.整体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 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等方
式,在和学生聊话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 地明白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7 8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 计意图:古诗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
进行积累,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残”第五笔、第六笔都是横,“君”的撇不出头,“橙”注意右边“登”的
笔顺。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学生按笔画顺序书空,重点指导“赠”“残”
“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 生的注意力,帮助学
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8 8

反思材料-业主委员会职责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家长会后的感想


学堂威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


十八大报告题目-监事职责


qq情侣签名-京畿大学


胜利者-辽宁省招生办电话


托尔斯泰的作品-北京55中


美妙的春天秋天-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