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内容解读

温柔似野鬼°
707次浏览
2020年08月02日 19: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常德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雷锋心得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内容解读




(一)课文系统简介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书课文的 一半以上。有描绘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
听,秋的声音》,有展示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的小兴安 岭》《“东方之珠”》,有反映领
袖风貌、名人风采的《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有叙说中外儿 童生活的《我们的民
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也有介绍祖国悠久文化与历史的《孔子拜 师》《盘
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更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优秀品质的《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蕴涵着相互关爱、理解尊重(《掌声》《给予树》)等情感因素,同
时亦有历练品质(《我不能失信》《爬天都峰》)、倡导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花钟》
《玩出了 名堂》)等适应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



第二,题材广泛 。有反映国外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乡村生活的(《风
筝》《槐乡的孩子》),有反映 学校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掌声》),有反映家庭
生活的(《信箱》《我不能失信》)。这样广 泛的题材,能够适应多个不同的地区(西部的
宁夏、新疆、青海,中部的河南、江西,发达地区的深圳、 厦门),它不是一个受空间限制
的乡土教材。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题材的丰富与多样,则更有利于学生通 过语言文字认识大
千世界。




第三,体裁多样。 这么多新编选的课文,分属于不同的体裁,既有童话、故事,也有诗
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语言活 泼,生动有趣。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
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 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
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学习要求简介



1、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是单
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伴的话,
第四种是课 后的练习。导语和连接语在前面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2、学习要 求的侧重与引导功能。不论是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还是课后的习题要求,
都力图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方式”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根 据不同课文的具体情况,读书的具体要求不同:有的是“课文写得很美,
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多读 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
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书是贯穿于整个小 学阶段的基本要求,需要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
文阅读中反复训练才能得以掌握。



(2)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譬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
哪些”,“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课
文里有不 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
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 、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这里需要
强调的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 ,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
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 续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上的特 点。譬如,《爬天都峰》(10页)“从‘终于’
这个词,我体会到”,《赵州桥》(75页)“这句话 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富饶的西
沙群岛》(89页)“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些内容 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
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其他课文的 阅读过程
中,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表达妙处,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我们的民族小 学》
(2页)“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金色的草地》(7页)“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
颜色了”,《灰雀》(19页)“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孔子拜师》(67页)
“从这句 话我感受到”,陶罐和铁罐》(107页)“‘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
看”。



(5)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譬如,《花钟》(54页 )“我
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科利亚的木匣》(106
页)“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陶罐和铁罐》(109页)“我们来把这个故事
演 一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面对教材中安排在导语、连接语 、文中、课后的学习要求
提示,可以将其看作学习伙伴在读书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本人的 疑问、想法;
此外,我们还应理解,这些题目内容的安排,一方面是处于读懂“这篇”课文本身的目的而
设置的,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内
容的 安排是想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范,譬如,人们常常说,“读书时要边读
边想”,这里的问 题不是人们读书时不去思考,因此我们来提倡“边读边想”,这个要求指
的是“在何处想”“该怎样想”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课文,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从而不会“误
解”“曲解”课文。这样看来,我们这些练习 提示,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而设置的。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多角度、 有创意阅读”的误解与纠谬。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提
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 过近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教师
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有关读书的要求有所误解 和曲解。他们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
意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多样问题,于是,老师所谓的阅 读指导便流于集体读、分组读、
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的更替与 展示。大家不要忘
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拓展思维空 间,
提高阅读质量”,不难发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
量”的手段,不顾“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的而单纯追求阅读形式的多样,
是对课程标准 的误解和曲解。换句话说,阅读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
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 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 简单地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理解成教师
不必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凭借不同形式的、 单纯的个人阅读就可以领会课文内容,
学会表达方法。



3、重 视阅读的指导。重视阅读的指导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内容:第一,指导什么;第二,
如何指导。



先看指导什么。对于那些不传达给学生他就无法自主获得的知识、技巧,教师不必 反复
地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习得,以避免学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终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面对
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譬如“我也来试试,这样读是不是好一些?”
“请让我 试试好吗?”直接将正确的处理办法演示给学生,例如:诗歌的诵读、长句的断句、
停顿,轻声、儿化、 疑问等等。



不过,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内容和传 达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
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 读实践中逐步


习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 是实现自主学习
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某些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提 出
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学习提问的方式
和 角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中学习伙伴的话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也可
以参照我们列举 的有关课程标准当中的阶段目标,自主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不
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都 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
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 在讲授《日月潭》时,提了这样的问题:“日月
潭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因为教材里已经写到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
湖”。如果问“为什么把这个大湖叫日月潭”则更为合适,因为光华岛 将湖水分开才有其名,
孩子需要一些概括)。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
知道自己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个角度。明确提问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当我们遇到其他文章时,该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提问,
这是一 个示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浙江的王雷英老师上的《军神》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刘伯
承刚强,一是沃克医 生的反映、一是刘伯承自己的反映、一是作者叙述的话语等几个方面)。
可以提问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一 般来说,可以从题目入手(《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
这个定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从部分 词句的表达方法、含义入手(《爬天都峰》“石
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中的“挂”字) ,还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

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头》“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 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掌声》
“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 给学生一个回应,不
要仅仅是布置问题,而没有相应的下文(有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课文,看能否 听出什
么,但是读完以后,却没有了回应)。



以上说明的是指 导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呢?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提出的“教师的分析”,指
的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它 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
注意策略的选择: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 问题的答案中提取正确的解决
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 回答的比较中,
..
认识、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另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的方式、突出问
题的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 遍
了,也没有找到”,老师可以据此提问,“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的什么心情,列宁为
什 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传达出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不只是
提出问题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用意则是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
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 运和喜怒哀乐”要求,引导学生培养捕捉信息、体会情感的能
力与习惯。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学习伙 伴有这样说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
如何体会“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教师可以设问, “‘终于’能否去掉,去掉之后与原句相
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 学习领会词语表达作用的基
本方法。第三种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 题。大家都记
得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自己去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共有
两个场景,其一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小鸭想要妈妈带领自己去游泳,从言语交际上来讲,


这无疑属于一种请求,请求应该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请求的人应该真诚、语气诚恳、
谦和,因此,读好“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这句话,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诚恳、谦和
的语气,这是 请求得以成功的礼貌原则。那么,选择何种策略使学生学会这样的问话方式呢?
教师可以创造情境,那就 是举例(比如借东西)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一下自己会如何向他
人发出请求,然后将自己的体验迁移到 课文的阅读当中去。



这仅仅是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指导方式,那么, 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知识、
年龄、阅历的增长,语言知识的丰富,上述的示范模仿应该相应地淡 化,同时,要求学生根
据当时的情境领会、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则变成了重点,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阅 读将任务
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则变成了朗读指导中的重中之重。不论上述的哪一种策略,都要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引导,尽量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一些阅读策略,不要停留在个别的、具体的、为
解决一时 一地的琐碎评析上去。



还须说明一点,提问与回答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几个来回的问
答交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问题的解决过程 ,尽量避免跑题。譬如《荷
叶圆圆》。



4、审美体验的多 元与文本的正确解读。由于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往
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思想认 识来赏析评价课文。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者是
文中的同一个人物,常常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 。学生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或阅读感
受,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对此,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尊重 ,不必拘泥于教学用书
中的提示或单一的评价尺度,只要学生的见解、感受能够自圆其说,具有一定的道 理,就应
该得到肯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审美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这里需要明确的
一个问题 是,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是否就一定促进了学生审美体验的多
元和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譬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小伙伴》(123页,玛莎丢背包、维加和
安娜光说不做、安东提供面包)时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四个人的看法,有学生讲安娜的批
评很对,单纯地讲,这个学生的想法没错,那么 仔细分析起来,就很难说了,在当时的情况
之下,玛莎需要的是什么,是否简单的批评就能解决实际的问 题──玛莎这时需要的是面包,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句古老的成语“涸辙之鲋(??)?(《庄子·外物 》),孩子虽然发散
了思维,但却不切合实际。再如,《乌鸦喝水》一文,有同学“乌鸦可以插个吸管吸 水”;
《曹冲称象》一文,有同学“人搬石头太重,改用大吊车”;《司马光》一文,有同学“司
马光不应把缸砸破,他不爱惜财物”,都与课文主旨相悖。最近,许多所谓的专家在进行相
关的阅读教 学的培训时,提到了接受美学这一上个世纪出现的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接受美


学不是要 求读者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其一般理念局限于此的话,接
受美学就不可能在当时 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文学理论。所谓的接受美学谈到文本的意义时,
注意到了作者所要说明的、读者感受 到的、文本呈现的作品的意义可能不会一致的现象,那
么,针对这样一种不一致的现象,并不是像有些所 谓的专家所说,各种不同的理解就都是正
确的,这些不同的理解同样有着高低好坏的差别,这就是对作品 的理解、误解与曲解,我们
所提倡的仅仅是对作品的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其他两者。譬如,《丑小鸭》一 课,有教师指
出“丑小鸭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如果他不离开农家,第二年依然会变成一只天鹅,尽管生活
是屈辱的”。我们说这个说法有下面几点不妥之处:第一,他没有弄明白《丑小鸭》这篇童
话的 意义所在。这篇童话是一个文学作品,而不是自然知识的科普读物或者是科普论文,文
学作品有着其他文 字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认、表达世界的方式不是自然科学式的,
它是为了表达某种理念而存在 的;第二,即使按照自然科学的观念来看待丑小鸭的成长,我
们也不能说明天鹅的蛋孵出来的动物就一定 是天鹅。大家知道,很多家庭或者是动物园驯养
的动物,在失去了自然的生活环境之后,往往无法保持其 原有的自然本性。因此,鼓励学生
进行个性化的审美阅读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 审美体验进行评价和
引导。(基恩《放飞的气球》与美国电影《师生情》;宁波崔丽霞《雪地里的小画家 》,学
生是教学的主体,古代也讲“因材施教”)



5、教学策 略的多样与实效。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 教学策略”,针对这一要求,许多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提供了
可资借鉴的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启发、引 导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选择恰当合理
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在 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确充分
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不 过,在两年以来的实
验中,我们也发现部分老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 这突出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分追求形式的新奇,忽略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美
丽的小路》这一课时,有老师为了展示小路在污染前后的变化,不惜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
用粉笔在黑 板上作画,并邀请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
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 无可厚非,但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本身就应该考虑到其
成本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就这一教学 形式而言,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来作画,会导致学生
的注意发生分散和偏移,从而把注意全部集中于对加 深课文的理解意义不大的作画上去,甚
至将已经获得的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弃置一边而不顾,致使教学成本 明显增高(朱智贤《儿童
心理学》357页:小学儿童一般还不善于把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方 面,而常把注
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去,以致被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所吸引而注意分散)。增
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借助语言本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加之教师的语言引导和以语言为
载体 的课文本身有着很强的共通性,那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感染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和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则明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类似的教学实例还有很多,譬如
《小鹿的玫瑰花》使用32朵新 鲜的玫瑰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的仅仅
是不要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但并不否认运用恰 当合理的教学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朱智贤《儿
童心理学》359页: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 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
兴趣)。第二,为形式而形式,未能考虑形式选择的必要性。譬如,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
习生字“躲、藏、跑、跳”时,要求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强记忆,结果课堂上学生 繁忙而热


闹,场面几近失控。我们实在不太清楚,类似于“跑、跳”这类生活当中习见的 词语,有无
必要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再如“被误解了”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6、拓展与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 跨学科的
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br>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为教师 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拓展提供了示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
践当中对此也进行了 有益的尝试。根据近一两年以来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具
体的拓展学习时,因为对拓展这一 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
表现在:第一,在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没有完成 之前,教师不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我们注
意到,很多走穴的教师明星,在所谓的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实际、注重情境体验的招牌之
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蹦蹦跳跳、唱唱叫叫,以追求轻松活泼的效果,然而 在一番热热闹闹
之后,并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方法与习惯的形成。我们 认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将课堂的扎实与灵活结合起来,切忌走得过远,以至
于 变成单纯的课堂游戏。学生在基本要求没能完成之前,最好不要盲目拓展。毕竟,语文学
科自身的性质即 规定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主要的,而其他能力的培养只是辅助语文学习的,
在语文课堂上,它们处于辅助 地位(《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前播放,激发兴趣;中间配乐,
营造气氛;课后回味,烘托情感)。第二 ,知识的拓展缺乏层次性。譬如,有做课教师在教
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笼统地要求学生背诵自己 课外学到的古诗。这个要求缺乏明确
的标的,它适合于任何一套教材中的任何一篇古诗学习的拓展,本课 进行了这样的拓展,那
么遇到别的古诗学习时,我们又该进行怎样的与此不同的拓展呢?此外,这种缺乏 明确标的
的拓展学习,允许学生之间的知识拓展可以不存在交互的特性,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个体之间各执一词,拓展知识的交流由于缺少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使他们列举了各种不同的古诗,
相互之间 也不存在启示和借鉴意义。合理的拓展应该是针对作者李白或者描写山水的故事而
进行,明确具体的拓展 方向,同时照顾拓展知识与课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知识的拓展
缺乏明确的意义指向。譬如:有做课 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于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
请学生想象池塘里还有哪些小伙伴。单纯地从知识 拓展本身看来,这样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大
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和学习本课的情感流程,仅仅 说出“池塘边上还有哪些小
伙伴”的实际意义则不是太大。老师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些小伙伴会在荷 塘里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借助学习课文之后的情感体验,应该能够顺理成章地给出合适 的
答案。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一篇课文需要扩展什么、如何扩展缺乏
明 确的了解,甚至或多或少存在着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意思。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在决定布置
进行扩展学习之 前,教师应该思考清楚实施某个拓展学习的意义所在。



7、阅读环节的 设置。关于阅读环节的设置,需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环节衔接
失当,未能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学生因应不同环节的教学而产生的心理波动。譬
如,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首先通过多媒体 展示美丽的荷塘秀色,请学生回答看到了什


么,想象到了什么。按照一般的较为合理的进 展程序,接下来应该是沿着这个美妙的情境、
轻松欢快的心情,进一步阅读课文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如诗如 画的情景、所传达出来的清新淡
雅的情怀。但是,做课教师却抛开了这一点而另寻他途,要求学生揣摩“ 荷叶”之“叶”的
写法,再写几个“叶”字。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人为割裂了他们 的情
感发展进程,因此,其教学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事实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之初,
就应该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流程,从而
选择相应的 教学策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衔接。再如写字时机的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
安排写字的时机也是不同 的。譬如,有的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名,那么,教师则引导学生认
识几个新朋友,从而认识生字。有的课 文适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取生字进行相应的指导。
有的课文适合在整篇课文学完之后,进行综合的学 习。因此,教师应该在领会每一篇课文的
个性之后,安排富有针对性的识字学习。譬如:浙江宁波的崔丽 霞老师上了《雨点儿》一课,
整个教学环节是:读书;交流从读书中知道了什么;点名读书;交流读书中 的字音问题;错
字属于生字,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重点学习“数、清”;出示词语“数不清”;交流课 文
中什么“数不清”;“生活中什么数不清”;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自己说两个句
子 。这样的处理方式,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将识字、学词、练句、读文巧妙地整和在一起,
促使学生认字 、领会词义,进而指导朗读,通过滚动式的、多个层面的语言实践,认字、学
词、读书。第二,不同的环 节要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老师范读中可以注意生字的读音、可
以感受老师的语气和语调;让学生自己读 书、目的在于解决生字问题,因为生字不会认,就
读不出效果和趣味;让个别学生读书是为了做示范,使 其他学生注意学习和借鉴;读出文中
人物所要传达的感情,文中的人物是什么感受,你是什么感受。


阅读教学中的评价(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教师要尽
可能多的尊重学生,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当严则严,鼓励和检查并举)。



8、注意不同读书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朗读,主要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课 文所
要传达的感情;默读,主要是力图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速度、领
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精读,主要是通过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获得审美愉悦、学习文
章的表达方法 ;略读和浏览,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否在一定时间之内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
的大致内容。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阅读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策略。
譬如,如何把握捕捉关键信息──抓住 关键词句。



9、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 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
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内容解读




(一)课文系统简介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书课文的 一半以上。有描绘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
听,秋的声音》,有展示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的小兴安 岭》《“东方之珠”》,有反映领
袖风貌、名人风采的《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有叙说中外儿 童生活的《我们的民
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也有介绍祖国悠久文化与历史的《孔子拜 师》《盘
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更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优秀品质的《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蕴涵着相互关爱、理解尊重(《掌声》《给予树》)等情感因素,同
时亦有历练品质(《我不能失信》《爬天都峰》)、倡导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花钟》
《玩出了 名堂》)等适应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



第二,题材广泛 。有反映国外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乡村生活的(《风
筝》《槐乡的孩子》),有反映 学校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掌声》),有反映家庭
生活的(《信箱》《我不能失信》)。这样广 泛的题材,能够适应多个不同的地区(西部的
宁夏、新疆、青海,中部的河南、江西,发达地区的深圳、 厦门),它不是一个受空间限制
的乡土教材。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题材的丰富与多样,则更有利于学生通 过语言文字认识大
千世界。




第三,体裁多样。 这么多新编选的课文,分属于不同的体裁,既有童话、故事,也有诗
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语言活 泼,生动有趣。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
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 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
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学习要求简介



1、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是单
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伴的话,
第四种是课 后的练习。导语和连接语在前面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2、学习要 求的侧重与引导功能。不论是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还是课后的习题要求,
都力图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 习方式”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根 据不同课文的具体情况,读书的具体要求不同:有的是“课文写得很美,
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多读 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
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书是贯穿于整个小 学阶段的基本要求,需要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
文阅读中反复训练才能得以掌握。



(2)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譬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
哪些”,“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课
文里有不 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
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 、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这里需要
强调的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 ,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
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 续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上的特 点。譬如,《爬天都峰》(10页)“从‘终于’
这个词,我体会到”,《赵州桥》(75页)“这句话 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富饶的西
沙群岛》(89页)“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些内容 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
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其他课文的 阅读过程
中,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表达妙处,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我们的民族小 学》
(2页)“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金色的草地》(7页)“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
颜色了”,《灰雀》(19页)“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孔子拜师》(67页)
“从这句 话我感受到”,陶罐和铁罐》(107页)“‘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
看”。



(5)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譬如,《花钟》(54页 )“我
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科利亚的木匣》(106
页)“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陶罐和铁罐》(109页)“我们来把这个故事
演 一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面对教材中安排在导语、连接语 、文中、课后的学习要求
提示,可以将其看作学习伙伴在读书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本人的 疑问、想法;
此外,我们还应理解,这些题目内容的安排,一方面是处于读懂“这篇”课文本身的目的而
设置的,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内
容的 安排是想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范,譬如,人们常常说,“读书时要边读
边想”,这里的问 题不是人们读书时不去思考,因此我们来提倡“边读边想”,这个要求指
的是“在何处想”“该怎样想”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课文,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从而不会“误
解”“曲解”课文。这样看来,我们这些练习 提示,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而设置的。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多角度、 有创意阅读”的误解与纠谬。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提
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 过近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教师
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有关读书的要求有所误解 和曲解。他们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
意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多样问题,于是,老师所谓的阅 读指导便流于集体读、分组读、
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的更替与 展示。大家不要忘
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拓展思维空 间,
提高阅读质量”,不难发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
量”的手段,不顾“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的而单纯追求阅读形式的多样,
是对课程标准 的误解和曲解。换句话说,阅读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
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 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 简单地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理解成教师
不必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凭借不同形式的、 单纯的个人阅读就可以领会课文内容,
学会表达方法。



3、重 视阅读的指导。重视阅读的指导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内容:第一,指导什么;第二,
如何指导。



先看指导什么。对于那些不传达给学生他就无法自主获得的知识、技巧,教师不必 反复
地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习得,以避免学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终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面对
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譬如“我也来试试,这样读是不是好一些?”
“请让我 试试好吗?”直接将正确的处理办法演示给学生,例如:诗歌的诵读、长句的断句、
停顿,轻声、儿化、 疑问等等。



不过,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内容和传 达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
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 读实践中逐步


习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 是实现自主学习
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某些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提 出
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学习提问的方式
和 角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中学习伙伴的话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也可
以参照我们列举 的有关课程标准当中的阶段目标,自主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不
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都 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
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 在讲授《日月潭》时,提了这样的问题:“日月
潭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因为教材里已经写到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
湖”。如果问“为什么把这个大湖叫日月潭”则更为合适,因为光华岛 将湖水分开才有其名,
孩子需要一些概括)。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
知道自己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个角度。明确提问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当我们遇到其他文章时,该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提问,
这是一 个示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浙江的王雷英老师上的《军神》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刘伯
承刚强,一是沃克医 生的反映、一是刘伯承自己的反映、一是作者叙述的话语等几个方面)。
可以提问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一 般来说,可以从题目入手(《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
这个定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从部分 词句的表达方法、含义入手(《爬天都峰》“石
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中的“挂”字) ,还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

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头》“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 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掌声》
“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 给学生一个回应,不
要仅仅是布置问题,而没有相应的下文(有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课文,看能否 听出什
么,但是读完以后,却没有了回应)。



以上说明的是指 导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呢?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提出的“教师的分析”,指
的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它 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
注意策略的选择: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 问题的答案中提取正确的解决
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 回答的比较中,
..
认识、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另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的方式、突出问
题的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 遍
了,也没有找到”,老师可以据此提问,“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的什么心情,列宁为
什 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传达出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不只是
提出问题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用意则是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
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 运和喜怒哀乐”要求,引导学生培养捕捉信息、体会情感的能
力与习惯。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学习伙 伴有这样说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
如何体会“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教师可以设问, “‘终于’能否去掉,去掉之后与原句相
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 学习领会词语表达作用的基
本方法。第三种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 题。大家都记
得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自己去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共有
两个场景,其一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小鸭想要妈妈带领自己去游泳,从言语交际上来讲,


这无疑属于一种请求,请求应该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请求的人应该真诚、语气诚恳、
谦和,因此,读好“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这句话,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诚恳、谦和
的语气,这是 请求得以成功的礼貌原则。那么,选择何种策略使学生学会这样的问话方式呢?
教师可以创造情境,那就 是举例(比如借东西)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一下自己会如何向他
人发出请求,然后将自己的体验迁移到 课文的阅读当中去。



这仅仅是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指导方式,那么, 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知识、
年龄、阅历的增长,语言知识的丰富,上述的示范模仿应该相应地淡 化,同时,要求学生根
据当时的情境领会、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则变成了重点,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阅 读将任务
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则变成了朗读指导中的重中之重。不论上述的哪一种策略,都要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引导,尽量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一些阅读策略,不要停留在个别的、具体的、为
解决一时 一地的琐碎评析上去。



还须说明一点,提问与回答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几个来回的问
答交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问题的解决过程 ,尽量避免跑题。譬如《荷
叶圆圆》。



4、审美体验的多 元与文本的正确解读。由于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往
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思想认 识来赏析评价课文。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者是
文中的同一个人物,常常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 。学生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或阅读感
受,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对此,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尊重 ,不必拘泥于教学用书
中的提示或单一的评价尺度,只要学生的见解、感受能够自圆其说,具有一定的道 理,就应
该得到肯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审美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这里需要明确的
一个问题 是,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是否就一定促进了学生审美体验的多
元和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譬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小伙伴》(123页,玛莎丢背包、维加和
安娜光说不做、安东提供面包)时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四个人的看法,有学生讲安娜的批
评很对,单纯地讲,这个学生的想法没错,那么 仔细分析起来,就很难说了,在当时的情况
之下,玛莎需要的是什么,是否简单的批评就能解决实际的问 题──玛莎这时需要的是面包,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句古老的成语“涸辙之鲋(??)?(《庄子·外物 》),孩子虽然发散
了思维,但却不切合实际。再如,《乌鸦喝水》一文,有同学“乌鸦可以插个吸管吸 水”;
《曹冲称象》一文,有同学“人搬石头太重,改用大吊车”;《司马光》一文,有同学“司
马光不应把缸砸破,他不爱惜财物”,都与课文主旨相悖。最近,许多所谓的专家在进行相
关的阅读教 学的培训时,提到了接受美学这一上个世纪出现的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接受美


学不是要 求读者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其一般理念局限于此的话,接
受美学就不可能在当时 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文学理论。所谓的接受美学谈到文本的意义时,
注意到了作者所要说明的、读者感受 到的、文本呈现的作品的意义可能不会一致的现象,那
么,针对这样一种不一致的现象,并不是像有些所 谓的专家所说,各种不同的理解就都是正
确的,这些不同的理解同样有着高低好坏的差别,这就是对作品 的理解、误解与曲解,我们
所提倡的仅仅是对作品的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其他两者。譬如,《丑小鸭》一 课,有教师指
出“丑小鸭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如果他不离开农家,第二年依然会变成一只天鹅,尽管生活
是屈辱的”。我们说这个说法有下面几点不妥之处:第一,他没有弄明白《丑小鸭》这篇童
话的 意义所在。这篇童话是一个文学作品,而不是自然知识的科普读物或者是科普论文,文
学作品有着其他文 字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认、表达世界的方式不是自然科学式的,
它是为了表达某种理念而存在 的;第二,即使按照自然科学的观念来看待丑小鸭的成长,我
们也不能说明天鹅的蛋孵出来的动物就一定 是天鹅。大家知道,很多家庭或者是动物园驯养
的动物,在失去了自然的生活环境之后,往往无法保持其 原有的自然本性。因此,鼓励学生
进行个性化的审美阅读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 审美体验进行评价和
引导。(基恩《放飞的气球》与美国电影《师生情》;宁波崔丽霞《雪地里的小画家 》,学
生是教学的主体,古代也讲“因材施教”)



5、教学策 略的多样与实效。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 教学策略”,针对这一要求,许多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提供了
可资借鉴的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启发、引 导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选择恰当合理
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在 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确充分
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不 过,在两年以来的实
验中,我们也发现部分老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 这突出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分追求形式的新奇,忽略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美
丽的小路》这一课时,有老师为了展示小路在污染前后的变化,不惜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
用粉笔在黑 板上作画,并邀请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
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 无可厚非,但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本身就应该考虑到其
成本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就这一教学 形式而言,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来作画,会导致学生
的注意发生分散和偏移,从而把注意全部集中于对加 深课文的理解意义不大的作画上去,甚
至将已经获得的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弃置一边而不顾,致使教学成本 明显增高(朱智贤《儿童
心理学》357页:小学儿童一般还不善于把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方 面,而常把注
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去,以致被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所吸引而注意分散)。增
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借助语言本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加之教师的语言引导和以语言为
载体 的课文本身有着很强的共通性,那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感染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和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则明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类似的教学实例还有很多,譬如
《小鹿的玫瑰花》使用32朵新 鲜的玫瑰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的仅仅
是不要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但并不否认运用恰 当合理的教学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朱智贤《儿
童心理学》359页: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 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
兴趣)。第二,为形式而形式,未能考虑形式选择的必要性。譬如,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
习生字“躲、藏、跑、跳”时,要求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强记忆,结果课堂上学生 繁忙而热


闹,场面几近失控。我们实在不太清楚,类似于“跑、跳”这类生活当中习见的 词语,有无
必要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再如“被误解了”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6、拓展与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 跨学科的
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br>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为教师 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拓展提供了示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
践当中对此也进行了 有益的尝试。根据近一两年以来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具
体的拓展学习时,因为对拓展这一 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
表现在:第一,在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没有完成 之前,教师不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我们注
意到,很多走穴的教师明星,在所谓的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实际、注重情境体验的招牌之
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蹦蹦跳跳、唱唱叫叫,以追求轻松活泼的效果,然而 在一番热热闹闹
之后,并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方法与习惯的形成。我们 认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将课堂的扎实与灵活结合起来,切忌走得过远,以至
于 变成单纯的课堂游戏。学生在基本要求没能完成之前,最好不要盲目拓展。毕竟,语文学
科自身的性质即 规定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主要的,而其他能力的培养只是辅助语文学习的,
在语文课堂上,它们处于辅助 地位(《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前播放,激发兴趣;中间配乐,
营造气氛;课后回味,烘托情感)。第二 ,知识的拓展缺乏层次性。譬如,有做课教师在教
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笼统地要求学生背诵自己 课外学到的古诗。这个要求缺乏明确
的标的,它适合于任何一套教材中的任何一篇古诗学习的拓展,本课 进行了这样的拓展,那
么遇到别的古诗学习时,我们又该进行怎样的与此不同的拓展呢?此外,这种缺乏 明确标的
的拓展学习,允许学生之间的知识拓展可以不存在交互的特性,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个体之间各执一词,拓展知识的交流由于缺少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使他们列举了各种不同的古诗,
相互之间 也不存在启示和借鉴意义。合理的拓展应该是针对作者李白或者描写山水的故事而
进行,明确具体的拓展 方向,同时照顾拓展知识与课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知识的拓展
缺乏明确的意义指向。譬如:有做课 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于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
请学生想象池塘里还有哪些小伙伴。单纯地从知识 拓展本身看来,这样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大
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和学习本课的情感流程,仅仅 说出“池塘边上还有哪些小
伙伴”的实际意义则不是太大。老师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些小伙伴会在荷 塘里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借助学习课文之后的情感体验,应该能够顺理成章地给出合适 的
答案。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一篇课文需要扩展什么、如何扩展缺乏
明 确的了解,甚至或多或少存在着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意思。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在决定布置
进行扩展学习之 前,教师应该思考清楚实施某个拓展学习的意义所在。



7、阅读环节的 设置。关于阅读环节的设置,需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环节衔接
失当,未能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学生因应不同环节的教学而产生的心理波动。譬
如,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首先通过多媒体 展示美丽的荷塘秀色,请学生回答看到了什


么,想象到了什么。按照一般的较为合理的进 展程序,接下来应该是沿着这个美妙的情境、
轻松欢快的心情,进一步阅读课文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如诗如 画的情景、所传达出来的清新淡
雅的情怀。但是,做课教师却抛开了这一点而另寻他途,要求学生揣摩“ 荷叶”之“叶”的
写法,再写几个“叶”字。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人为割裂了他们 的情
感发展进程,因此,其教学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事实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之初,
就应该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流程,从而
选择相应的 教学策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衔接。再如写字时机的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
安排写字的时机也是不同 的。譬如,有的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名,那么,教师则引导学生认
识几个新朋友,从而认识生字。有的课 文适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取生字进行相应的指导。
有的课文适合在整篇课文学完之后,进行综合的学 习。因此,教师应该在领会每一篇课文的
个性之后,安排富有针对性的识字学习。譬如:浙江宁波的崔丽 霞老师上了《雨点儿》一课,
整个教学环节是:读书;交流从读书中知道了什么;点名读书;交流读书中 的字音问题;错
字属于生字,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重点学习“数、清”;出示词语“数不清”;交流课 文
中什么“数不清”;“生活中什么数不清”;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自己说两个句
子 。这样的处理方式,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将识字、学词、练句、读文巧妙地整和在一起,
促使学生认字 、领会词义,进而指导朗读,通过滚动式的、多个层面的语言实践,认字、学
词、读书。第二,不同的环 节要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老师范读中可以注意生字的读音、可
以感受老师的语气和语调;让学生自己读 书、目的在于解决生字问题,因为生字不会认,就
读不出效果和趣味;让个别学生读书是为了做示范,使 其他学生注意学习和借鉴;读出文中
人物所要传达的感情,文中的人物是什么感受,你是什么感受。


阅读教学中的评价(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教师要尽
可能多的尊重学生,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当严则严,鼓励和检查并举)。



8、注意不同读书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朗读,主要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课 文所
要传达的感情;默读,主要是力图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速度、领
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精读,主要是通过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获得审美愉悦、学习文
章的表达方法 ;略读和浏览,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否在一定时间之内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
的大致内容。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阅读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策略。
譬如,如何把握捕捉关键信息──抓住 关键词句。



9、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 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
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高中英语自我介绍-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中小学生夏令营-合同格式


当代文学-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2019高考文综-文员个人简历范文


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妇女节笑话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汽车销售员工作总结


上课走神怎么办-包头轻工职业学院


棉花堡-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