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温柔似野鬼°
761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02: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高考状元-威海财政信息网


生 理 学 试 题 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A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B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C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9.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 )C
A.人体血压稳定
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
D


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10.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D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11. 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 )C
A.全身性体液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局部性体液调节
12. 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 )D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13.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C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14. 排尿反射是 ( )D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二)多项选择
1. 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C
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
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
C.需后天学习获得
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
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
2.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B
A.出现反应迅速 B.局限而精确
C.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D.作用范围广泛
E.适于缓慢进行的一些生理过程的调节
3. 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 )CE
A.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B.沙粒入眼引起流泪
C.望梅止渴 D.叩击髌腱引起小腿伸直
E.谈起美食引起唾液分泌
4. 以下哪一项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 )ABC
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 B.突触传递的原理
C.肌肉收缩的原理 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
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
5. 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BDE
A.反应速度慢 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
C.作用范围广 D.持续时间短
E.反应迅速而准确
6. 反射弧组成包括 ( )ABCDE
A.效应器 B.感受器
C.传出神经 D.神经中枢
E.传入神经
7. 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 ( )ABC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
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 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 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
有条件 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 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 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
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 br>2
、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 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 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
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 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 不能传向远处,
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 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 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胞纳(入胞))和(胞吐(出胞))。
9.O
2
和CO
2
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单纯扩散);神经末梢释 放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
++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钠通道 )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相)。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 br>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K通道蛋白)处于开放状态 。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全或无)和(不减衰传导)。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越低)。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和(备用状态)。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 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带(缩短) 。
19.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 (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其中(纵管系统(终池))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阈下刺激引(衰减性)扩布。
三、判断题
++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 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 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 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2+
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14.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D
A.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B.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门户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D. 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溶性物质则不能
12. 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 )D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3. 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属于 ( )D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被动转运 D.入胞作用(胞纳)
4. 物质在特殊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递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 )B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胞吐)
5.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钠泵每活动一个周期可使 ( )C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入膜内
++
C.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
++
D.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
6. 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
B.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C. 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与被转动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D.通道蛋白质对被转运的物质没有特异性
++
7. 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D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增大
C.膜上ATP的作用
D.膜上钠泵的作用
8. 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
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9.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 )A
++2+-
A.K  
10. 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 )B

平衡电位

B.K平稳衡电位
++
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
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1.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 ) B
++2+-
A.K  
12.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 ( ) B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13. 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 ) A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14. 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C
++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15. 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 ) D
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D. 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6. 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 ) B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17.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 ) C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18. 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 ) D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19. 电紧张性扩布的特点是 ( ) C
A.跳跃传导 B.通过局部电流传递


C.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
D.不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0. 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 C
A.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不衰减扩布
21.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 ) C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C.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
22. 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 ( ) B
2+
的贮存库 B.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2+
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D.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23.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 ) A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24.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 ) A
A.不发生叠加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25. 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 收缩耦联的过程是 ( ) B
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2+
B.肌浆网释放Ca到肌浆内
2+
C.终池中的Ca逆浓度差进入细胞浆内
2+
D.横管释放Ca到肌细胞浆内
26. 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 ( ) C
++2+2+
B.K  
27. 静息电位的数值变大称作 ( ) D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28. 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 ( ) D
A.增加一倍 B.增加二倍
C.减小一倍 D.保持不变
29. 在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的情况下,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 B
A.阈强度 B.基强度 C.时值 D.阈下刺激
++
30. K通道和Na通道阻断剂分别是: ( ) C
A.箭毒和阿托?? B.阿托品和河?毒素
C.四乙胺和河豚毒素 D.四乙胺和箭毒
31. 在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后负荷在何时肌肉收缩的初速度达最大值 ( ) A
A.为零 B.过小
C.过大 D.无限大
(二)多项选择
1. 有关单纯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C
A.顺浓度差转运 B.依靠膜载体转运
C.不耗能 D.通过膜通道转运
E.借助膜上泵的作用
2.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 ) ABCE
A.有结构特异性 B.有竞争性抑制
C.有饱和现象 D.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E.是一种被动转运

3. Na泵的作用有 ( ) BD

A.将Na转运至细胞内

B.将细胞外的K转运至细胞内

C.将K转运至细胞外

D.将细胞内Na转运至细胞外
++
E.将Na或K同时转运至细胞外
4. 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有 ( ) ABCDE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消耗能量
C.借助泵 D.有特异性


E.由ATP供能
5. Na

-K

泵的功能特点有 ( ) ABC
A.逆浓度差、电位差的转运过程
B.由ATP供能 C.消耗能量
D.使细胞内外的Na

和K

浓度相等
E.属于易化扩散
6. K

进入细胞内错误的叙述是 ( ) ABCE
A.借助通道 B.不耗能
C.被动扩散 D.借助泵
E.顺浓度递度
7. Na

进入细胞错误的是 ( ) ABE
A.借助通道 B.不耗能
C.主动转运 D.借助泵
E.顺浓度递度
8. Na

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 ) AB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单纯扩散 D.出胞
E.入胞
9. Ca
2+
通过骨骼肌细胞肌浆网膜的方式有 ( ) AC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出胞 E.入胞
10.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叙述 ( ) ACE
A.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
B.它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电位
C.其大小接近K

平衡电位
D.其大小接近Na

平衡电位
E.它是个稳定电位
11.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 ) ABDE
A.细胞外K

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
B.细胞膜主要对K

有通透性
C.细胞膜主要对Na

有通透性
D.细胞内外K

浓度差加大可使静息电位加大
E.加大细胞外K

浓度,会使静息电位减小
12. 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叙述 ( ) ACDE
A.它是瞬时变化的电位 B.它可作衰减性扩布
C.它可作不衰减性扩布 D.它是个极化反转的电位
E.它具有“全或无”特性
13. 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C
A.动作电位的锋值接近Na

平衡电位
B.动作电位复极相主要由K

外流引起
C.静息电位水平略低于K

平衡电位
D.动作电位可发生于任何细胞
E.动作电位复极后,Na

和K

顺电化学梯度复原
14. 膜通道的功能状态可区分为 ( ) ABC
A.激活状态 B.备用状态
C.失活状态 D.灭活状态
E.静止状态
15. 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外于失活状态时 ( ) ABD
A.膜对该离子通透性减小,几乎为零
B.即使再大刺激也不能使该通道开放
C.如遇适当的刺激,可出现通道的开放
D.在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中,膜上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失活状态的通道不可能再恢复到备用状态
16.刺激参数达下列哪几种情况可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 )
A.基强度 B.阈值
C.时值 D.阈下刺激
E.阈上刺激
17. 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 ( ) AD
A.神经冲动 B.阈电位
ABCE


C.阈值 D.动作电位
E.静息电位
18.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 ( ) AC
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不随细胞外Na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C.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9. 兴奋性降低时 ( ) AC
A.阈强度增大 B.阈强度减小
C.阈电位上移 D.阈电位下移
E.阈电位和阈强度不变
20. 关于横桥,正确的论述是 ( ) BCD
A.它是原肌凝蛋白的组成部分
B.本身具有ATP酶活性
C.能与肌纤蛋白结合
D.能向M线摆动引起肌肉收缩
E.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21. 关于骨骼肌的肌管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 ACD
A.横管内液体为细胞外液
B.兴奋时纵管膜上发生动作电位
C.兴奋时纵管膜上钙通道受动作电位的影响而开放
2+
D.纵管内Ca浓度很高
E.横管与纵管彼此沟通,实为一体
22. 局部反应的特征是 ( ) BCD
A.“全或无”的变化
B.只发生电紧张性扩布
C.无不应期
D.可总和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23. 关于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论述正确的有 ( ) ABC
A.单个刺激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2+
B.单收缩的收缩和舒张时间决定于Ca释放和回收时间
C.单收缩的收缩时间约为50~60 ms,舒张时间约为30~40ms
D.连续脉冲刺激,如后一刺激落在前次收缩期内则产生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E.整体内肌肉全是等张收缩
24. 关于骨骼兴奋与收缩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CDE
A.肌肉的兴奋和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B.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同时开始
C.收缩时程比兴奋时程长得多
D.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
E.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
第二章 血 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 血管内的吞噬细胞 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 化性。
7.血浆: 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 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11.体液: 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2.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
1.以 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血浆是(细胞外液)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 ,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


节)。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稳态))。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37%~48%)。在脱水时,其值(升高);贫血时,其值(降 低)。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7%~8%)。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的是(球蛋白)。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不变)。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 7.45)。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 CO3)。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5.0×10e12L);女子平均约为(4.5×10 e12L),这种差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120~160 gL);女子的Hb含量是(110~150 gL)。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越不易(破裂)。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0~15 mm1 h);女子为(0~20 mm1 h)。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血浆),下段是(血细胞)。
17.胃腺壁细 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 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4~10)×10e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50%~70%) ;淋巴细胞占总数的(20%~40%)。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能力)。
22.正常 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e9L)。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止血)。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因子Ⅲ)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25.血液凝固 的基本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酶促化学)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加快)。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草酸盐)和(柠檬酸钠)。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血浆)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浓缩红细胞)。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31.(AB型)或(B型)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 素,其血型为(A或AB)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B或AB)型。
三、判断题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
2.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
3.血浆的粘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 )
5.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 ( )
6.红细胞只运输O
2
,不运输CO
2
。 ( )
7.红细胞也具有缓冲作用。 (√)
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 ( )
9.血浆蛋白总浓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 )
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 ( )
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 )
12.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 ( )
1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 ( )
15.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
16.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 (√)
17.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2+
18.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Ca的参与。 (√)
19.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
20.血小板数量减少,则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
21.某人失血后输入200ml的A型血,没有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一定的A型。 ( )
阴性的人二次输Rh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 ( )
23.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凝集原类型。 (√)
24.因子X的激活是内源性凝血的开始。 ( )
25.只有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 ( )
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含有Rh抗原。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 ) C

3
H
2
CO
3

2
HPO
4
NaH
2
PO
4


3
H
2
CO
3
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 B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 ) B
A.球蛋白 B.白蛋白 C.氯化钠 D.纤维蛋白原
4. 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 ( ) A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5. 与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 ( ) C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肾素
6. 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7.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 B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8.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
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细胞比容改变
9.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 ) D
A.胶体渗透压 B.K

浓度


浓度 D.总渗透压
10.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 ( ) B
A.凝集的快慢 B.叠连的快慢
C.运动的快慢 D.溶血的多少
11. 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 C
A.不变 B.减慢 C.增快 D.先不变,后增快
12. 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的血浆中去,血沉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
A.不变 B.减慢 C.加快 D.先不变,后加快
13. 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C
A.中心静脉压 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
C.血浆和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
D.脉压
14. 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 B
A.变形运动 B.吞噬作用
C.产生抗体 D.凝血作用
15.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 ) B
A.雄激素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雌激素 D.红细胞提取物
16.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不产生 ( ) D
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B.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C.肝素和组胺 D.水解酶和过氧化酶
17. 柠檬酸钠抗凝的机制是 ( ) A
A.与血浆中的Ca
2+
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B.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
D.与血浆中的Ca
2+
结合而沉淀
18. 维生素B
12
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 ( ) C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β-型地中海贫血
19. 可加强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物质是 ( ) D
A.柠檬酸钠 B.草酸钾
A


C.维生素K D.肝素
20. 慢性少量失血引起的贫血是 ( ) B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β-型地中海贫血
21. 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 ) B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 B.因子Ⅻ被激活
C.血小板破裂 D.凝血酶的形成
22. 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 A
A.血小板破裂 B.血管紧张素增加
C.肾素分泌增加 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3. 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 ) B
A.纤维蛋白 B.血小板收缩蛋白
C.凝血酶 D.肝素
24.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 ) C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尿液
25.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 ( ) A
A.血清 B.体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26. 肾性贫血是 ( ) D
A.缺乏铁质 B.缺乏维生素B
12
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27. 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 ( ) B
A.肾和肝 B.脾和肝
C.胸腺和骨髓 D.淋巴结
28. 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 ) D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
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
29. 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 ) A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2+
D.因Ca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30. 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 ) C
A.因子Ⅰ B.因子Ⅱ C.因子Ⅳ D.因子Ⅹ
31.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注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 ) A
A.不变 B.升高 C.下降 D.红细胞皱缩
32.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 ) B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33.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它主要是 ( ) C

34.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
是 ( ) D
A.A型 B.B型 C.O型 型
35. 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 ml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 ) C
A.A型 B.B型 型 D.O型
36. 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的凝集素;Rh系统中 ( ) B
A.有天然凝集素 B.无天然凝集素
C.有天然D凝集素 D.有抗D凝集素
37.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 ) B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C.血浆不与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D.血浆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38. 某一体重60kg健康成年人,其体液量为 ( ) B
A.25 kg B.36 kg C.45 kg D.56 kg
(二)多项选择


1.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 AC
A.白蛋白 B.球蛋白
C.氯化钠 D.氨基酸
E.钙离子
2.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 AC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含有较多的葡萄糖
C.缺乏凝血酶原 D.含大量白蛋白
E.含有大量球蛋白
3. 嗜中性粒细胞 ( ) BD
A.可产生抗体 B.可作变形运动
C.具有凝血作用 D.可吞噬某些病原微生物
E.具有止血作用
4.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 ) BD
A.可释放肝素
B.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C.吞噬结核分支杆菌
D.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E.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 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 ( ) AC
A.肝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组胺 D.肾素
E.促红细胞生成素
6. 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将体液分为 ( ) AC
A.细胞内液 B.唾液
C.细胞外液 D.胃液
E.汗液
7. 维护血管内外和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BE
A.血浆中碳酸氢盐浓度
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2+
C.血浆中Ca浓度
D.血浆中O
2
和CO
2
浓度
E.血浆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8.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 ( ) CD
A.维生素B
12
 B.维生素K
C.铁质 D.蛋白质
E.维生素C
9.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素有 ( ) BE
A.肝素 B.叶酸
C.维生素B
12
D.雄激素
E.内因子和维生素B
12

10. 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 ( ) AD
A.雄激素 B.铁质
C.肾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血管紧张素
11. 缺铁性贫血 ( ) AB
A.红细胞数明显减少 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叶酸缺乏可引起比病
E.红细胞数明显增多
12. 下列情况中哪种因素可使血沉加快 ( ) BD
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
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减少
D.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
E.血液中的球蛋白减少
13. 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 ) AC
2+
 B.5-HT

E.肾素
14.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 ) CE
A.柠檬酸盐 B.抗凝血酶I


C.肝素 D.维生素K
E.抗凝血酶Ⅲ
15. 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 ( ) AC
A.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 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
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 D.红细胞核变大
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
16.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是 ( ) DE
2+
A.除掉纤维蛋白原 B.除掉血浆中的Ca
C.增强肝素的抗凝 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
E.阻断凝血酶激活因子Ⅹ
17. 血型可以指 ( ) CD
A.红细胞中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8. 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 ( ) BD
A.B型 B.A型
C.O型 型
阳性
19.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 ( ) AE
A.因子Ⅲ B.因子Ⅹ
C.因子Ⅸ D.因子Ⅱ
E.因子Ⅻ
20.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是避免 ( ) BE
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液
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
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21. 下列叙述哪些与“血液”的概念相符 ( ) ABCE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O2结合时,血液是紫色;血红蛋白与CO2结合时,血液呈鲜红色
E.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22. 血液的基本功能有 ( ) BCD
A.分泌 B.运输 C.调节 D.防御 E.排泄
2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 ( ) BDE
A.血容量增多 B.有效滤过压增高
C.细胞内液减少 D.组织液容量增多
E.进入毛细血管的水分减少
24.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 ( ) ACDE
A.运输作用 B.供能
C.缓冲作用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参与凝血
25. 红细胞的特点 ( ) ABCDE
A.正常呈双凹圆盘形,具有可塑变形性
B.平均寿命120天
C.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具有选择通透性,高分子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某些低分子物质能透过
D.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E.红细胞比重比血浆大,但红细胞的沉降却很慢
26. 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 ( ) ACD
A.维生素B
12
 B.雄激素
C.内因子 D.叶酸
E.铁质
27.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 ABC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
C.增加了一些凝血过程产生的活动物质


D.含有大量白蛋白
E.含有红细胞
28. 白细胞的功能 ( ) ABCDE
A.吞噬外来的微生物
B.吞噬机体本身的坏死细胞
C.吞噬抗原- 抗体复合物
D.其嗜碱性粒细胞还能产生和贮存组胺和肝素
E.可形成抗体
29.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 ) ABCD
A.吞噬和消灭致病微生物
B.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D.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E.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30. 白细胞包括 ( ) ABCDE
A.嗜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31. T淋巴细胞的功能 ( ) ABE
A.直接接触杀死靶细胞
B.产生淋巴因子
C.参与体液免疫
D.调节红细胞的活性
E.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32.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 ( ) ABCDE
A.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
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
C.形成止血栓
D.促进血液凝血
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33. 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 ABCD
A.胶原组织损伤首先激活因子Ⅻ
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
C.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
2+
D.许多环节有Ca参与
E.不需因子Ⅱ参加
34.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 ( ) ABCD
A.纤维蛋白降解
B.因子Ⅰ降解
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
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
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
35. 肝素抗凝的作用机制是 ( ) ABC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释放反应
D.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36. 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 ( ) ABD
A.红细胞数目有所减少
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失血可引起此病
E.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此病
37.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 ( ) ABC
A.天然抗体 B.主要为IgM
C.不能通过胎盘 D.能通过胎盘
E.是凝集原
38. 以下哪些因素使血沉加快 ( ) ACDE
A.血液中球蛋白增加 B.血液中白蛋白增加


C.血浆中纤维蛋白增加 D.风湿热等疾病
E.红细胞叠连加速
五、简述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
4.简述单核- 巨噬细胞的功能。 抗原呈递,合成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可在组织中发育成树突状细胞
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7.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胶体渗透压,与激素结合,运输载体,参与凝血,纤溶等生理过程,抵抗病源和营养功能.
8.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止血栓完成任务后的逐步溶解.解除血栓栓塞

第三章循环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3.异位心律: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4.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5. 期前收缩:心室在其有效不应期后,接受窦房结以外的刺激,则可引起额外的一次兴奋和收缩。这种额外的兴奋引 起的收缩是在窦性收缩之前产生的,故称
为期前收缩。
6.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8.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9.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0.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1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2.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13.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5.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8.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
19.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0.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是因(K)外流产生的。

2.心室肌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Na)通道的激活电位。
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4.(窦房 结)自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舒张(或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被称为正常心脏(起搏点)。
5.主要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6.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
7.(窦房结)和(房室交界)是慢反应心肌细胞。
+2++
8.心肌快反应细胞动 作电位0期是由(Na)内流所致,2期是由(Ca)负载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2++
9.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Ca)负载内向离子流所致,3期是由(K)外流所致。
10.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4期自动去极速度)。
11.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12.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2+1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Ca)通道的状态)。 < br>14.心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无论给它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它再兴奋,此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
15.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min。
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保持相对不变的时期是(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17.心脏有四个心音。第一个心音发生于(心缩期开始);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第三心音发生于 (快速充盈期末);第四心音发生于(心房收缩期)。
18.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输出量为(4.5~6 L)。
19.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 ml),心指数约为(3.2 L(min·m2))。
20.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主要动力来源于(心室)的舒缩活动。
2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


22.在 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会同时增加(前负荷),使心室收缩张力(增强)。
23.剧烈运动可使心舒末期容积从140 ml增加到160 ml,此称(舒张期)储备。
24.典型心电图包括五个基本波(P Q R S T)。
波群出现在(心室)开始收缩之前,其波幅与T波相比通常较(大)。
26.心电图上的(P-R)间期是冲动从窦房结传到房室束所需要的时间。
27.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在(快速射血)期末;最低在(等容舒张)期末。
28.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29.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
30.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31.血流动力学中,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 和(血液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32.在体循环中,平均血流速度在(主动 脉)最快,在(毛细血管)最慢。血压以(主动脉)最高,(静脉)最低。
33.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13脉压)。
34.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12~18.6 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12 kPa(60~90mmHg)),脉压为(4~5.3 kPa(30~40mmHg))。
35.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 。
36.增加每搏输出量将导致收缩压(升高),脉搏压(加大)。
37.每搏输出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动脉顺应性减小,脉压则(加大)。
38.伴有高血压和外周阻力增高的动脉硬化患者,通常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
39.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约为(0.39~1.18 kPa(4~12 cmH
2
O)),它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
40.组织液生成 的有效滤过压公式=(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1.血液与组织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有(扩散.胞饮和滤过与重吸收)。
42.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微循环的灌流量与总闸门的开放程度呈(正)比;微循环内血流分配则取决于(分闸门(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的开放比例。
43.动脉血压形成的基础是(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44.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45 .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至最低称 为(舒张)压。
46.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心迷走神经)。
47.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
48.颈动脉窦、主 动脉弓感受器是(压力)感受器,它们的传入神经大部分包含在(Ⅸ)和(Ⅹ)对脑神经内。
49.血压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降低)。
50.血 液中CO2分压高,通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作用,反射性地使外周血管(收缩)。
51.失血后,出现最快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使阻力血管和 容量血管(收缩)。
52.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肾上腺素增加外周阻力的效应较(弱)。
53.心舒期长短和(舒张)压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改变(冠状小动脉)口径是机体调节冠脉血流量的 主要方式。
54.由于脑组织代谢水平(高),而且对缺氧的耐受性(小),因此必须有(脑血流)充 足的供应,才能保证脑的正常功能。
55.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 上腺素),它与心肌细胞膜上β
1
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房室传导 (加速),
故心输出量增加。
56.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 胆碱),它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
57.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它与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结合能力较强,而 与(β
2
)受体结合能力较弱,故以(缩血管)效应为主。
58.夹闭兔两则的颈总动脉,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产生原因是(减压反射减弱)。
59.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60.引起冠脉血管舒张的最重要的心肌代谢产物是腺苷。
三、判断题
1.由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所以它的传导速度最快。 ( )

2.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K外流加快时,动作电位时程将缩短。 ( ) √
2+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4期Ca的复原是由钠泵提供能量的。 ( ) √
4.心肌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负值越大,则自律性越高。 ( )
2+
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a除由终池释放入肌浆外,尚需来自细胞外液。 ( ) √
6.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会产生膜的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 )
7.在相对不应期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 )
8.心房收缩,使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由心房流入心室。 ( )
9.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共同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 )
10.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 )
11.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收缩前被拉得愈长,收缩力就愈大。 ( ) √
12.心肌收缩力增强,若心舒末期容积不变,则射血分数不变。 ( )
13.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所以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大。 ( )
14.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收缩力增强则第一心音加强。 ( ) √
15.心电图可反映心脏机械收缩、舒张过程。 ( )
16.全身阻力血管指的是小动脉和微动脉。 ( ) √
17.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 )
18.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 ) √
19.动脉脉搏图的上升支表示心室收缩期,下降支表示心室舒张期。 ( )


20.血液流向静脉已无搏动,故无静脉脉搏。 ( )
21.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使心跳加快加强。( )
22.安静时用相同刺激强度,同时刺激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时,心率不变。 ( )
23.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 ) √
24.体内多数血管舒张是由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所致。 ( ) √
25.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 )
26.刺激迷走神经或按压颈动脉窦区可导致心率减慢或心脏停搏。 ( ) √
27.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 ) √
28.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 ) √
29.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都具有很强收缩血管的作用。 ( )
30.冠脉虽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冠脉的收缩作用不明显。 ( ) √
31.微动脉的舒缩活动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 影响。 ( ) √
32.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回心血量增多;二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使输出量减少。( ) √
3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的血压范围是 8~24 kPa(60~180 mmHg),尤对搏动性血压变化敏感。 ( ) √
34.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感受装置对牵张、压力等刺激敏感。 ( )
3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和心脏活动的变化是相同的。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心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 ) C
A.具有快速去极过程 B.有较大的振幅
C.有较长的持续时间 D.复极过程较短
2. 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于哪种离子流动引起的 ( ) A


内流
2+
内流
C.K

外流 -内流
3. 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D
A.0期去极为Na

内流 B.复极1期为K

外流
C.复极3期为K

外流 D.4期有K

外流
4.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 ) B
A.1期复极时程长 B.2期复极时程长
C.3期复极时程长 D.4期时程长
5. 窦房结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 ( ) C


平衡电位 B.K

平衡电位
C.慢钙通道激活电位 D.快钠通道激活电位
6. 心肌细胞0期去极速度主要决定了 ( ) C
A.兴奋性的高低 B.自律性高低
C.传导速度快慢 D.收缩性的强弱
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 )D


内流,Cl

外流

内流,K

外流
C.K

内流,Ca
2+
外流
2+
内流,K

外流
8. 窦房结细胞的起搏电活动主要是由于 ( ) A
A.K

外流衰减 B.K

内流衰减


内流

外流
9. 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错误 ( ) C
A.静息电位稳定 B.0期去极速度快
C.复极速度也快 D.属快反应细胞
10.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末期 ( ) B
A.因Na

内流而产生 B.因K

外流而产生
C.因Ca
2+
内流而产生 D.因Cl

内流而产生
11. 心肌工作细胞没有 ( ) C
A.兴奋性 B.传导性
C.自律性 D.收缩性
12.以下组织传导速度最慢是( )A
A.窦房结 B.心房肌
C.心室肌 D.浦氏纤维
13. 动作电位传播速度最慢,可低至0.02ms的是( ) B
A.心房肌纤维 B.房室交界纤维
C.浦肯野纤维 D.心室肌纤维
14. 临床上较易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是 ( ) A
A.房室交界 B.房室束


C.左束支 D.右束支
15.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 ) B
A.增强心肌收缩力
B.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16. 自律细胞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 ) C
A.0期去极速度慢 B.无平台期
C.4期可自动去极 D.复极时程长
17. 关于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下述哪项错误 ( ) C
A.它包括窦房结,房内传导
B.它包括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
C.它们传导兴奋的速度都比心室肌快
D.其末梢是浦氏纤维
18. 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 ) B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 D.窦房结
19. 属于快反应非自律细胞的是 ( ) A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 D.窦房结
20. 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 ) D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结区) D.窦房结
21. 结区的生物电特征,下述哪一项错误 ( ) C
A.没有自律性 B.传导速度很慢
C.有明显的平台期 D.4期不自动去极
22. 心肌传导细胞4期自动去极是由于 ( ) A

A.主要是Na循If通道引起的舒张期去极
2+
B.主要是Ca内流

C.主要是K内流

D.主要是K外流
23. 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 ) B
A.房室交界 B.窦房结
C.房室束 D.浦氏纤维
24. 心室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 ) C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25. 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因为 ( ) A
A.刺激阈值小于正常
B.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C.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D.自律性高于正常
26. 在有效不应期 ( ) C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7. 在绝对不应期 ( ) A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8. 在相对不应期 ( ) B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9. 在超常期 ( ) D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在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诱反应
30. 在以下何时给予心室一个额外刺激不引起反应 ( ) B
A.心房收缩 B.心室收缩
C.心室舒张 D.整个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
31. 心室在期前收缩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正常窦房结传来的冲动落在了期前兴奋的 ( ) A
A.有效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32. 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 ) D
A.有效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33.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 D
A.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
2+
贮存少
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
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4. 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 ) B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35.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放始于 ( ) B
A.

等容收缩期之初 B.等容收缩期之末
C.等容舒张期之初 D.等容舒张期之末
36. 房室瓣关闭见于 ( ) A
A.等容收缩期开始 B.等容收缩期末
C.等容舒张期开始 D.等容舒张期末
37. 等容收缩期 ( ) B
A.房内压 >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8. 心室充盈期 ( ) A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9. 快速射血期 ( ) D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0. 等容舒张期 ( ) B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1. 一个心动周期中,相当于房室瓣开始关闭至开始开放的时程是 ( )
A.心室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之和
B.心室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期之和
C.心室舒张期 D.房缩期和心室收缩之和
42. 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 ) C
A.心房收缩期 B.心房舒张期
C.心室收缩期 D.心室舒张期
43. 心动周期中,心脏瓣膜的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C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动脉瓣都开 D.房室瓣、动脉瓣都关
44.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的变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C
A


A.等容收缩期,动脉压最低
B.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最大
C.等容舒张期,动脉压最高
D.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最小
45. 心动周期中,哪一期左室压力最高 ( ) C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减慢射血期末
46. 一个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 D
A.快速射血期 B.减慢射血期
C.快速充盈期 D.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47.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是在 ( ) B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48.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 ) B
A.心房收缩的初级泵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血液的重力作用
D.肌肉泵作用
49. 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 ) C
A.快速充盈期 B.减慢充盈期末
C.房缩期末 D.减慢射血期末
50. 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 ) D
A.重力作用 B.心室肌收缩
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51. 心指数等于 ( ) A
A.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
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心率
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D.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52. 射血分数等于 ( ) D
A.每搏输出量回心血量×100%
B.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100%
C.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00%
D.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3. 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哪一项间接表示 ( ) A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B.心室收缩期容积或压力
C.动脉压 D.心房容积
54.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 ) C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B.心室收缩末期内压
C.大动脉血压 D.心房内压
55.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因为 ( ) D
A.等容收缩期缩短 B.快速射血期缩短
C.减慢射血期缩短 D.充盈期缩短
56. 第一心音标志着 ( ) A
A.心室收缩开始 B.心室舒张开始
C.心房收缩开始 D.心房舒张开始
57.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 ( ) D
A.房室瓣开放 B.动脉瓣开放
C.房室瓣关闭 D.动脉瓣关闭
58. 关于心电图,下列哪不正确 ( ) A
A.反映心肌机械收缩过程
B.P波反映兴奋在心房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波反映兴奋在心室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D.T波反映心室肌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59. 正常心电图中,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的是 ( ) C
A.P波 波
C.T波 D.S-T段
60. 窦房结的兴奋由心房到达心室,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 ( )
A.P-P间期 B.P-R间期
B


C.Q-T间期 D.S-T段
61. 容量血管指的是 ( ) D
A.大动脉 B.微动脉
C.微静脉 D.静脉
62. 交换血管指的是 ( ) C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
63. 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于 ( ) C
A.口径大对血流摩擦阻力小
B.管壁厚
C.管壁有可扩张性的弹性
D.血流速度快
64. 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 ) A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65. 血液停止循环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称 ( ) D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66.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 ) C
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比
D.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67. 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搏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 ) A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量升高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8. 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而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 ) B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9. 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 ( ) C
A.收缩压降低 B.舒张压升高
C.脉搏压增大 D.脉搏压减小
70. 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 ) A
A.外周阻力 B.每搏输出量
C.心率 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71. 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 C
A.血液粘滞度 B.血管长度
C.小动脉口径 D.小静脉口径
72. 肺循环和体循环的 ( ) C
A.收缩压相同 B.外周阻力相同
C.每搏输出量相同 D.大动脉可扩张性相同
73. 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时,降中峡是在下列哪个瞬间形成的 ( ) B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74.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主要反映 ( ) D
A.外周阻力大小 B.心率快慢
C.大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大小
D.回心血流量多少
75. 心肌收缩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D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下降
76. 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 ) A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77. 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 ) D
A.淋巴回流减少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有效滤过压增大


78. 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C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组织代谢产物 D.乙酰胆碱
79. 微循环具有营养功能的通路是 ( ) C
A.直捷通路 B.动-静脉短路
C.迂回通路 D.淋巴回路
80. 生理情况下,对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 B
A.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和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81. 关于组织液的生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D
A.小动脉收缩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C.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D.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82. 慢性肾脏疾病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 ) B
A.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淋巴回流受阻
83. 刺激心迷走神经,下述哪项结果不正确 ( ) D
A.窦房结自律性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心室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84. 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 C
A.组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85. 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是影响 ( ) B
A.心肌收缩力 B.心率
C.血管阻力 D.血量
86. 心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肌的哪一种受体 ( ) B
A.α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87. 心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肌哪一种受体 ( ) C
A.α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88. 以下情况可使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 ) D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肌肉运动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由直立变为平卧时
89. 肌肉运动时,该肌肉的血流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 D
A.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
B.动脉血压升高
C.相邻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
D.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90.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 ) A
A.皮肤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脑血管 D.冠状血管
91. 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 ) B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92. 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主要受体是 ( ) A
A.α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93.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总称是 ( ) C
A.血管收缩神经 B.血管舒张神经
C.血管运动神经 D.血管紧张性神经
94. 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 ) C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95.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 ( ) D


A.窦房结自律性增高 B.房室传导加速
C.心肌收缩力加强 D.以上都对
96.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 ) C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97. 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是由于 ( ) A
A.血管紧张素Ⅱ增高 B.交感胆碱能纤维兴奋
C.组胺释放增多 D.乳酸增多
98.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 ) B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99. 关于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下述哪项是不存在的 ( ) A
A.迷走舒血管紧张 B.心迷走紧张
C.心交感紧张 D.交感缩血管紧张
100.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使 ( ) B
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肾脏排钠量减少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D.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101. 下述物质中,哪一种升压作用最强 ( ) B
A.肾上腺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肾素 D.组织代谢产物
102.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舒血管物质 ( ) A
A.激肽和组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升压素 D.以上都是
103. 心动周期中冠状动脉血流量急剧减少是在 ( ) A
A.等容收缩期早期 B.等容舒张期早期
C.等容收缩期后期 D.等容舒张期后期
104. 冠状动脉硬化时 ( ) A
A.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105. 心肌缺氧时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 ( )
A.氢离子 B.组胺
C.腺苷 D.乳酸
(二)多项选择
1.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 ) CE
A.主要是由于膜对Na

通透造成的
B.是由于膜内外Cl
-
的不均分布造成的
C.随膜外K

浓度而变化
D.完全等于K

的平衡电位
E.与膜对K

的通透性有关
2.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决定了 ( ) AE
A.有效不应期的长短 B.收缩期的长短
C.超常期的长短 D.静息期的长短
E.整个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3. 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有 ( ) AB
A.阈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0期去极速度 D.4期去极速度
E.以上均是
4. 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 ) BD
A.心肌自律性高低
B.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快慢
C.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快慢
D.传导速度快慢
E.兴奋性高低
5. 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的共同因素是 ( ) CD
A.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B.4期去极化速度
C.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C


D.阈电位水平
E.3期复极化速度
6. 正常人安静时的每搏输出量 ( ) BD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
B.等于每分输出量除以心率
C.与体表面积有关
D.为60~80 ml
E.左心室小于右心室
7. 正常心动周期中 ( ) AC
A.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等容舒张期
B.心房舒张期完全处在心室收缩期内
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内
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内
E.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收缩期内
8. 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 ( ) BD
A.推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主要靠心房收缩
B.推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靠心室舒张
C.推动血液从心室进入动脉主要靠心房收缩
D.房室瓣关闭主要靠心室收缩
E.动脉瓣开放靠心房收缩
9. 以下因素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 ) AC
A.血钙增加 B.血钾增加
C.交感神经兴奋 D.乙酰胆碱增多
E.组织缺氧
10. 交感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升高的原因是 ( ) BD
A.0期去极速度加快 B.4期自动去极速度加快
C.阈电位下移 D.钙通道开放
E.钾通道开放
11. 迷走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的原因是 ( ) BE
A.0期去极速度减慢 B.4期自动去极速度减慢
C.阈电位下移 D.钙通道开放
E.钾通道开放
12. 以下使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的是 ( ) CE
A.压迫并阻断颈动脉血流
B.由卧位变为立位 C.动脉血压升高
D.动脉血压降低 E.压迫颈动脉窦
13. 剧烈运动时,体循环总外周阻力降低的原因是 ( ) AB
A.参加运动的肌肉血管舒张
B.代谢产物增多
C.交感神经放电减少
D.副交感舒血管活动加强
E.交感舒血管活动减弱
14. 以下体液因素可使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 ( ) CD
A.乳酸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Ⅱ
E.组胺
15. 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常可引起 ( ) AC
A.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心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D.肾素释放增多
E.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6. 与心肌传导细胞比较,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 ) BE
A.最大舒张电位值大
B.最大舒张电位值小 C.0期去极速度快
D.无明显3、4期 E.0期去极幅度低
17. 窦房结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是 ( ) AC
A.正常心脏的起搏点
B.不具有传导性
C.对潜在起搏点能夺获控制


D.对房室结活动不能阻抑
E.在体内活动不受神经影响
18.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关闭的时期是 ( ) AD
A.等容收缩期 B.房缩期
C.减慢充盈期 D.等容舒张期
E.减慢射血期
19. 影响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 BE
A.大动脉弹性 B.心肌收缩力
C.小动脉口径 D.血液粘度
E.回心血量
20. 以下使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升高的因素是 ( ) DE
A.小动脉端压力下降 B.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浆晶体渗透力升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小动脉端血压升高
21. 关于心迷走神经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E
A.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兴奋时促进K内流

C.兴奋时抑制K外流
D.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
E.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22. 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 ( ) AE
A.心输出量增加 B.心率减慢
C.回心血量减少 D.心输出量减少
E.外周阻力增加
23. 决定和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有 ( ) CD
A.心肌收缩力 B.前负荷
C.大动脉弹性 D.外周阻力
E.回心血量
24. 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的因素有 ( ) CD
A.迷走神经抑制 B.血容量增多
C.肾素分泌增多 D.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5. 动脉血压升高后,可能出现的反射活动是 ( ) AD
A.减压反射活动增强 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
分泌增多 D.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活动增强
26.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 ) DE
A.使大动脉收缩 B.使容量血管舒张
C.大动脉扩张 D.阻力血管收缩
E.使血容量增加
27. 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的因素有 ( ) AD
A.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
++
B.血Na升高 C.血K升高
++
D.血Na降低 E.血K降低
28. 对心血管中枢的论述,正确的是 ( ) BD
A.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B.具有一定紧张性
C.其紧张性与体液因素刺激无关
D.心交感中枢与心迷走中枢间呈交互抑制
E.吸气时交感紧张性降低
29. 和神经纤维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 ) BCDE
A.去极速度快 B.动作电位时程长
C.存在明显的平台期 D.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E.有效不应期长
30. 心室肌的生理特性 ( ) ABDE
A.有兴奋性 B.有传导性
C.无传导性 D.有收缩性
E.无自律性
31. 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 ) ACDE

A.0期去极速度慢 B.由快Na内流所致


C.由慢Ca
2+
内流所致 D.无明显的复极1、2期
E.无明显的超射
32. 心脏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可能是由于 ( ) ABC

2+
内流量增加

-K

泵活动受抑制
C.K

外流变慢
-
内流增加


外流增加
33.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 ) ABCD
A.0期去极速度快 B.动作电位幅度大
C.有明显复极1、2期 D.传导速度快
E.复极速度快
34.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 ( ) ACD
A.4期自动去极速度 B.0期去极速度
C.阈电位水平 D.静息电位(舒张电位)水平
E.以上均是
35. 以下组织哪些有自律性 ( ) CDE
A.心房肌 B.心室肌
C.窦房结 D.房室束
E.浦肯野纤维
36. 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 ( ) ABCDE
A.阈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D.离子通道开放的数量和开放的速度
E.细胞直径的大小
37. 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 ( ) ABCD
A.绝对不应期 B.局部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E.低常期
38. 决定和影响心室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 ) ABC
A.阈电位水平 B.钠通道性状
C.静息位水平 D.钾通道性状
E.钙通道性状
39. 去甲肾上腺素可 ( ) ABCDE
A.增加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B.使心房传导加快 C.使心肌不应期缩短
D.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E.使心肌收缩增强
40.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 ) ABCDE
A.心室容积不发生变化
B.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
C.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
D.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
E.心室内压低于动脉内压
41. 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有 ( ) ABDE
A.搏出量 B.心输出量
C.后负荷 D.射血分数
E.心指数
42. 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 ( )
A.每搏输出量减少 B.等容收缩期缩短
C.等容收缩期延长 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充盈期延长
43. 下列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 ) ABCE
A.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兴奋
B.颈动脉窦内压升高
C.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
D.增加心舒末期容积
E.缺氧、酸中毒
44.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 ( ) ABCD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交感神经兴奋
C.回心血量增加 D.前负荷增加
E.后负荷增加
45. 以下因素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 ) BCE
ACD


A.静脉回流血量减少 B.一定范围内增加心率
C.交感神经兴奋 D.迷走神经兴奋
E.体力劳动
46. 心力贮备包括 ( ) ABC
A.收缩期贮备 B.心率贮备
C.舒张期贮备 D.余血贮备
E.心房贮备
47. 真毛细血管的特点是 ( ) ABCD
A.管壁很薄 B.管壁的通透性大
C.血流缓慢 D.管壁内皮细胞有吞饮功能
E.可周期性收缩和舒张
48. 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主要作用是 ( ) ADE
A.维持一定舒张压 B.产生外周阻力
C.产生收缩压 D.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E.缓冲动脉血压
49. 以下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 ) ABC
A.心肌收缩力加强 B.小血管收缩
C.循环血量增加 D.大动脉弹性加强
E.心输出量减少
50. 在动物实验中以下哪几项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 ) ADE
A.阻断双侧颈动脉血流 B.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C.刺激减压神经 D.注射肾上腺素
E.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51. 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 ) ABCDE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血管紧张素Ⅱ
E.组织胺
52.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 ) ABD
A.心肌收缩力增强,促进静脉回流
B.心输出量加大,可促进静脉回流
C.呼气时,静脉回流加快
D.下肢骨骼肌的交替收缩、舒张可促进静脉回流
E.站立时,促进静脉回流
53. 能引起脉搏图上升支斜率变大的因素有 ( ) ABC
A.每搏输出量增加 B.大动脉管壁可扩张性降低
C.外周阻力降低 D.主动脉瓣狭窄
E.外周阻力增高
54. 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包括 ( ) BDE
A.心率减慢 B.下肢静脉被动扩张
C.回心血量增加 D.动脉血压降低
E.心输出量减少
55. 右心衰竭时可表现 ( ) ABCD
A.颈静脉怒张 B.肝肿大
C.下肢水肿 D.中心静脉压升高
E.肺水肿
56. 以下因素可使组织发生水肿 ( ) ABCD
A.静脉回流障碍 B.心肌收缩无力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淋巴回流受阻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57. 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 ) ABCDE
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 B.使心率加快
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E.使房室传导加快
58.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心血管调节的主要结构有 ( ) ABDE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中脑 D.延髓
E.脊髓
59. 关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哪几项正确 ( ) ABDE
A.对正常范围内的血压灵敏


B.是一负反馈调节
C.可将各种范围内血压波纠正到正常水平
D.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敏感
E.亦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
60.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是 ( ) ACD
A.促进醛固酮的释放 B.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C.使全身微动脉收缩 D.加强缩血管中枢的活动
E.促进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61. 引起血管舒张的因素有 ( ) ABCD
A.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
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加
C.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加
D.交感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
E.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
62. 失血时的心血管反应有 ( ) ABCDE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B.阻力血管收缩
C.容量血管收缩 D.心率加快
E.醛固酮分泌增多
63. 下列因素可使冠脉流量增加 ( ) ABCE
A.心肌活动增强 B.心肌中腺苷增加
C.心肌缺氧 D.心率加快
E.心室舒张期延长
64. 脑循环的特点有 ( ) ABCE
A.耗氧量大
B.因容积固定,血管舒缩受限制
C.二氧化碳可使脑血管舒张
D.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E. 脑血流量恒定的调节是平均动脉压在8.0~18.6 kPa(60~140 mmHg)范围时

第四章 呼吸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本质是吸入O2排出CO2。呼吸全过程由外呼吸、内呼吸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环节组成。
2.胸内负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因其比大气压低,故叫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
3.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指肺泡通气量(V
A
)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
4.肺活量: 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3500 ml,女性为2500 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
5.时间肺活量: 在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快 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 99%。
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肺通气速度。
6.胸式呼吸: 以肋间外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而致胸廓运动明显,腹壁运动不明显的呼吸称胸式呼吸。
7.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由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 。
8.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9.血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氧饱和度。
++
10.中枢化学感受器: 存在于延髓腹外侧表浅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 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二、填空题
1.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2.内呼吸指的是(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或称组织换气。
3.使支气管平滑 肌张力增加的神经是(迷走神经),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其作用的受体是(M型胆碱受 体)。
4.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小的神经是(交感神经),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 上腺素),其作用的受体是(β
2
型肾上腺素受体)。
5.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 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酯(DPPC)),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呼吸运动)。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种。
7.迷走神经通过M型胆碱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气流阻力(增加)。
8. 正常成人腹式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但以为主(腹式呼吸);小儿主要是(腹式呼吸)呼吸;妊娠后期的妇女则以 (胸式呼吸)为主。
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另外还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和 (物理溶解)两种形式。
10.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小)。
11.氧 解离曲线为(S)形曲线,它表示Hb中O
2
的饱和度与(PO
2
)的关系。 
12.低O2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兴奋)。
13.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和(肺缩小)两个反射。
14.机体对呼吸运动调节的主要途径是(神经调节)。
15.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16.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它对细胞外液中(H)浓度十分敏感。


17.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三、判断题
1.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
2.功能残气量代表了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时肺容量。( ) √
3.关于胸内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 ) √
4.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小。( ) √
5.人体呼吸过程中CO2
的运输主要是由肺至组织,而O
2
的运输主要是由组织到肺。( )
6.肺回缩力主要来源于肺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
7.一定范围内,浅而快的呼吸可明显增加通气效率。( )
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
9.气体在血 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性结合的必要前提或中介阶段,溶解的气体量随分压增高而增多。( ) √
10.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也越大,故顺应性可作为弹性阻力的指标。( )
11.通气血流比值越大则肺换气越好,越小则肺换气越坏。( )
12.温度升高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
13.在缺氧时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因而使呼吸增强,以体现调节作用。( )

2
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 ) √
15.由于CO
2
的分子量比O
2
大,所以临床上常见到气 体扩散障碍应该是CO
2
的扩散障碍。( )
16.血液的氧容量越大,表示其含氧量越多。(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
A.时间肺活量 B.肺活量
C.潮气量 D.深吸气量
2.肺总容量等于A
A.余气量加肺活量 B.功能余气量加肺活量
C.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 D.肺活量加潮气量
3.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
A.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
D.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4.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B
A.吸气肌收缩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5.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D
A.肺活量 B.肺通气量
C.时间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6.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 ml减少到250 ml则( )B
A.肺通气量减少 B.肺泡通气量减少
C.肺泡通气量增加 D.肺通气量增加
7.吸气末肺内压( )B
A.大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等于胸内压 D.小于大气压
8.胸膜腔内压等于D
A.大气压+肺内压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D.肺内压-肺回缩力
9.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C
A.桥脑 B.脊髓 C.延髓 D.中脑
10.某人肺通气量为7.5 L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为5 L,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 C
A.0.8 B.0.7 C.1.0 D.0.9
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A
A.延髓化学感受器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D.延髓呼气神经元
12.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
A.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C.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13.切断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B
A.呼吸幅度减小 B.吸气相延长
C.呼吸频率加快 D.血液CO
2
张力暂时升高
14.在血液中CO
2
运输的主要形式是C
A.物理溶解 B.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 D.与水结合成碳酸
15.进行腹式呼吸的吸气时,下述哪块肌肉收缩为主D
A.肋间外肌 B.腹直肌
C.肋间内肌 D.膈肌
16.血液中H

增多时,氧解离曲线D
A.上移 B.不变 C.左移 D.右移
17.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下述哪项错误C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18.当氧离曲线左移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B
A.增多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不变
19.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液比值为A
A.0.84 B.0.94 C.1.0 D.2.0
20.血氧饱和度是指( )B
A.血氧容量占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C.溶解氧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D.以上全错
21.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 C
A.一定程度的缺氧 B.血〔H

〕升高
C.一定浓度的CO
2
D.以上全错
22.血液中使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因素是( ) A

2
分压升高 B.O
2
分压降低
C.乳酸增多 D.非蛋白氮增多
23.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述哪项不正确? ( ) A
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
D.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酯
(二)多项选择
1.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 ) ABCDE
A.肋间外肌 B.肋间内肌
C.胸锁乳突肌 D.膈肌
E.腹壁肌
2.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 BC
A.吞饮作用 B.物理溶解
C.化学结合 D.渗透作用
E.分泌作用
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B
A.吸气时肋间外肌舒张
B.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C.吸气时膈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恢复原位
4.肺泡回缩力来自( ) BC
A.胸内负压 B.肺泡内层液面的表面张力
C.肺的弹力纤维 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E.肺内压
5.与弹性阻力有关的因素是( ) AE
A.肺回缩力 B.气道口径
C.气道长度 D.气体密度
E.胸廓回缩力
6.正常成年人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在前两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分 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AB )


A.83% B.96% C.70% D.80% E.99%
7.引起呼吸道平滑肌强烈收缩的体液因素是( ) AC
A.5-羟色胺 B.肾上腺素
C.缓激肽 D.去甲肾上腺素
E.以上全错
8.关于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描述正确的是( ) ABCDE
A.安静时正常值是0.84
B.比值减小、如同发生动-静脉短路
C.肺尖部比值可增至3.3
D.比值增大,使生理无效腔增大
E.肺底部比值降低
9.影响肺通气的因素有( ) ABDE
A.胸廓弹性回缩力 B.呼吸道阻力
C.肺血液循环速度 D.肺的弹性回缩力
E.呼吸作功大小
10.与胸膜腔内负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 ABCDE
A.肺的弹性回缩力 B.胸廓的弹性回缩力
C.肺泡表面张力 D.胸膜腔内少量浆液
E.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11.影响肺泡通气量的因素有( ) CDE
A.通气血流比值 B.肺泡内气体分压
C.无效腔 D.呼吸频率
E.潮气量
12.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 ) ABCD
A.酸碱度
2

C.温度 D.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E.以上四种因素都不是

2
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 ) CD
A.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B.加强肺牵张反射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
E.直接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14.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 ) CD
A.颈动脉窦 B.主动脉弓
C.颈动脉体 D.主动脉体
E.以上均是
15.关于肺牵张反射,下述正确的是( ) ABCDE
A.其感受器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B.传入神经在迷走神经中
C.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D.它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E.以上全对
16.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 ) ABCDE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 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4.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胃肠激素: 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6.容受性舒张: 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
7.胃排空: 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胆盐的肠肝循环: 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


9.内在神经丛: 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它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
10.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 是胃粘液与HCO

3
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
二、填空题
1.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2.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3.消化器官的绝大部分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4.支配消化器官的副 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其兴奋可使胃肠运动(加强),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多) 。
5.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
6.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
7.促胃液素的主要生理 作用是:促进胃液(分泌);使胃窦(收缩);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及胰岛素的(释放)。
8.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因素是在小肠上部和幽门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和(乙酰胆碱)。
9.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
-
3
的分 泌。
10.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盐酸)。
11.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引起(胆囊)收缩和(胰液(酶))分泌。
12.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小肠上部的(蛋白质消化产物)。
13.内因子是胃 腺(壁糖)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它能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
12
)的吸收。
14.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胃酸(HCl))和(胃蛋白酶)。
15.胃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
16.胰腺导管细胞分 泌(水)和(HCO
-
3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
17.迷走 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HCO
-
3
)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 较丰富。
18.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促胃液素)。 < br>19.胆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胆盐)来实现的,其主要作用包括(乳化脂肪)、(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 生素的吸收)。
20.小肠运动的形式有(分节运动)、(紧张性收缩)、(蠕动)。
三、判断题
1.食物能够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吸收。( )
2.基本电节律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
3.消化道运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完成对食物 的机械性消化,它对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4.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通常取决于消化道中食物的量,并不依赖摄入食物的性质。 ( )
5.蠕动波的移行方向均朝向肛门( )
6.排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部。(√)
7.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胃。( )
8.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是胰腺。(√)
9.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 吸收的速度是相同的,吸收速度并不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的组成及在该部分停留时间。( )
10.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蛋白质。( )
11.唾液分泌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
12.三种营养物质在胃中排空速度的快慢顺序是脂肪、糖、蛋白质。( )
13.蛋白质具有强烈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14.小肠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
15.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 )
16.维生素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 )D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
2.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起于( )C
A.环形肌层 B.斜形肌层
C.纵形肌层 D.粘膜层
3.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 )D
A.交感神经的支配 B.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C.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 )B
A.少量、粘稠唾液 B.大量、稀薄唾液
C.少量、稀薄唾液 D.大量、粘稠唾液
5.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C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6.胃液分泌的胃期,是由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引起,通过下述哪条途径完成( )D
A.迷走神经 B.促胃液素
C.内在神经丛 D.所有上述因素
7.分泌盐酸的是( )B


A.主细胞 B.壁细胞
C.粘液细胞 D.胃幽门粘膜G细胞
8.唾液分泌的调节是( )A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以上都不是
9.在食团进入胃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 )C
A.立即中止 B.持续几分钟
C.持续一两小时 D.因pH值较低而增强
10.在胃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物是( )C
A.少量多肽 B.胶原
C.月示和胨 D.非蛋白质食物
11.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乙酰胆碱 B.促胃液素
C.组胺 D.脂肪
12.下列哪一项不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B
A.盐酸 B.蛋白质 C.脂肪 D.高渗溶液
13.胃蠕动的开始部位是在( )C
A.胃贲门部 B.胃幽门部
C.胃中部 D.胃窦
14.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B

-


D.K


15.胃的容受性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条途径实现的( )B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内在神经丛 D.促胰液素
16.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是( )C
A.胆固醇 B.胆色素 C.胆盐 D.胆绿素
17.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A
A.大量的水分和HCO

3
,而酶含量很少
B.少量的水分和HCO

3
,而酶含量也很少
C.少量的水分和HCO

3
,而酶含量丰富
D.大量的水分,而HCO

3
和酶含量很少
18.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 )
A.糖、蛋白质、脂肪 B.蛋白质、脂肪、糖
C.脂肪、糖、蛋白质 D.糖、脂肪、蛋白质
19.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 ) D
A.胆盐 B.促胃液素
C.促胰液素 D.促胰酶素
20.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 )A
A.十二指肠和空肠 B.空肠和回肠
C.十二指肠 D.回肠
2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A
A.容受性舒张 B.紧张性收缩
C.蠕动 D.分节运动
22.酸性食靡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D
A.迷走神经兴奋 B.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
C.交感神经兴奋 D.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23.脂肪消化后的长链脂肪酸和乳糜微粒的吸收途径是( )B
A.直接进入门静脉
B.经淋巴途径进入血液
C.经淋巴系统进入组织供细胞利用
D.经肠系膜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二)多项选择
1.胃液分泌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BD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促胰酶素 D.促胃液素
E.胰岛素
2.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物质有( )AC
A.内因子 B.粘液
C.盐酸 D.胃蛋白酶原
E.维生素B
12

A


3.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B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有?谔透频奈摘?
C.直接使脂肪分解 D.抑制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
E.促进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4.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BC
A.食物是胰腺分泌的自然因素
B.在非消化期,胰液仍大量分泌
C.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双重调节,而以神经为主
D.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液分泌
E.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
5.唾液的成分除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外还有( )ABCDE
胃酸的作用:杀菌:食物、生长在口腔、饮水中的细菌很难闯过这
第一道“酸 防线”,大都在胃中“全军覆没”。
初步消化蛋白质:盐酸可使食物中的动物蛋白质(肉、蛋、鱼、 奶)
和植物蛋白(谷类、豆类等)发生变性而易被消化,更重要的是,
胃内的胃蛋白酶,只有在 盐酸作用下才能消化蛋白质,不过只是
A.唾液淀粉酶 B.粘蛋白
C.溶菌酶 D.尿素和尿酸
E.氨基酸
6.刺激胃液分泌增多的因素的( )ABC
A.促胃液素 B.乙酰胆碱
C.组胺 D.阿托品
E.盐酸
7.在消化期内,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ACD
A.盐酸 B.蛋白质
C.脂肪 D.高渗溶液
E.氨基酸和多肽
8.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BD
A.胃平滑肌收缩 B.胃液分泌增加
C.胃液分泌减少 D.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增多
E.抑制胃排空
9.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有( )BCD
A.兴奋性较高 B.能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
C.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
D.富有伸展性
E.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不敏感
10.消化道的功能有( )ABCDE
A.消化作用 B.分泌作用
C.吸收作用 D.排泄作用
E.防御作用
11.促胰液素的作用有( )ABC
A.抑制胃酸分泌 B.抑制胃的运动
C.促进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D.抑制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水分
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12.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消化液有( )BCE
A.唾液 B.胰液
C.胆汁 D.胃液
E.小肠液
13.大肠的运动形式有( )BCD
A.蠕动冲 B.分节推进运动
C.集团蠕动 D.袋状往返运动
E.容受性舒张
14.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是( )ABC
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和
B.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
C.促进肠壁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D.促进食糜向前推进
E.促进小肠分泌消化液
15.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因素有( )
A.迷走神经兴奋 B.促胰液素
C.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
D.促胃液素 E.胆盐
16.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是( )ABCE
A.调节消化腺分泌 B.调节消化道运动
ABCDE
初步消化而已。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胃酸进入小肠后会间接地促进胰液和胆汁
这两种消化液分泌,前者是消化 蛋白质和脂肪的“主力军”,后者
则是消化吸收脂肪必不可少的物质。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铁是造血原料,钙是骨骼生长发育必须的成
份,只有在酸性条件下,二者才能较好地被吸收利用。 < br>可见胃酸是人体消化的重要成份之一,不难想到,胃酸缺乏或减
少自然会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 状,也是某些疾病产生的原因


C.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D.促进水盐代谢 E.促进消化道生长

第六章体温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2.基础代谢: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室温保持在20~25 ℃,排除肌肉活动,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3.温热性出汗: 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汗腺分泌。
4.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的调节。
5.体温调定点: 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6.蒸发散热: 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去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它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7.能量代谢: 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
8.食物的热价: 1g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中,糖为17.5 kJ;脂肪为39.75 kJ;蛋白质体内17.99 kJ、体外23.43 kJ。
9.食物的氧热价: 氧化某营养物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其中,糖20.92 kJ;脂肪19.66 kJ;蛋白质18.83 kJ。
10.呼吸商: 指同一时间内体内释放的CO
2
和摄入O
2
之比(CO
2
O
2
)。其中,糖为1;脂肪为0.71;蛋白质为0.8 。
11.非蛋白呼吸商: 指机体在同一时间内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生成的CO
2
量与耗O
2
量的比值。
12.基础代谢率: 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二、填空题
1.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平均温度)。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直肠)温最高,(腋窝)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 主要散热方式是(辐射)。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蒸发)。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脑)。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7.蒸发散热可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8.出汗可分为(温热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10.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体表蒸发)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上移)。
13.醛固酮能(促进)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皮肤),另一部分在(粘膜)。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下丘脑)。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升高)。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升高),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 (孕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9.女子体温在排卵前升高,在排卵后降低,故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
10.体温的稳定全靠机体产生热量来维持。(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B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C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D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D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C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C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B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 )A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脑干网状结构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D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 )D
A.中枢冷敏神经元 B.皮肤热感受器
C.中枢热敏神经元 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 )B
A.降低 B.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C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和食物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C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B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D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18~25℃ D.深睡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B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D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阿狄森综合征 D.甲状腺功能亢进
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C
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D
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
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1~2℃
C.清晨2~6时最低
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
(二)多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CD
A.排卵前较高 B.排卵后降低 C.排卵前较低
A


D.排卵后升高 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DE
A.心脏 B.肾脏 C.肠 D.脑 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 )BC
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 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 D.精神紧张时
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39℃,在此情况下( )CD
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AD
A.热敏神经元多 B.热敏神经元少
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
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CD
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ABE
A.氯?婆ǘ鹊陀谘? 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浓度为零
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ABCE
A.环境温度 B.测量时间
C.性别 D.体重
E.年龄
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ABCDE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D.精神活动
E.体温
10.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 )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ABCDE
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B.发生寒战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E.产热增加
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ABE
A.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温度降低
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ABCDE
A.环境温度升高 B.情绪激动
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
E.注射乙酰胆碱
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ADE
A.环境温度高 B.环境温度低
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
E.空气对流速度快
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 )ABCDE
A.温热性发汗 B.寒颤
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 D.寒冷时蜷曲身体
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
ABCD 


第七章 肾脏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 mlmin。
2.肾小球滤过分数: 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4.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小球滤过形成的超 滤液(原尿),在其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的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毛 细
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5.排泄: 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 内过量的有用物质(如水和无机盐)、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的生理过 程。
6.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 mmolL(160~180 mg%)。
7.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 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的增减
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8.水利尿: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称水利尿。主要是因为饮水量增多 ,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
二、填空题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肾单位),它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2.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3.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和(分泌肾素)。
4.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
5.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
在(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
7.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接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
8.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H),(K)和(NH
3
)的作用。 < br>9.酸中毒时H+的分泌(增多),H+-Na+交换(增多),K+-Na+交换(减少),导致血K +(升高)。
10.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并在(神经垂体)释放入血。
11.血管升压素分泌的主要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改变。
+
12.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出 。
13.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钾)和(血钠浓度)的调节。
14.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过程中,需要(碳酸酐酶)的参加。
15.影响肾小球滤过 的因素包括(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血浆流量)。
16.机体的排泄途径有(肺脏),(皮肤),(消化道)和(肾脏)。
17.肾脏的主要功能有(排泄),(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内分泌)。
18.尿生成 的基本步骤为(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0.糖尿病人的多尿属于(渗透性)利尿。
21.肾脏内与肾内分泌调节有关的感受器是(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感受器)。
22.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 则与(尿素再循环)和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有关。
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
24.正常人动脉血压保持在(10.7~24.0 kPa(80~180 mmHg))范围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25.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是(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和(阴部神经)。
26.水利尿时,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渗透压感受器)。
27.尿液的浓 缩主要是小管液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其关键因素是(肾髓质高渗状态)和(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28.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
三、判断题
1.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2.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很大,对终尿量的调节作用也最大。( )

3.终尿中的K主要来源于肾小球的滤过。( )
3-重吸收与H+分泌有关,主要以CO2的形式吸收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5.一般血压变动范围内,正常人肾血流量依靠自身调节维持相对恒定。(√)
6.由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 )

在髓袢升支细段是被动重吸收。(√)
8.近球小管对H
2
O的重吸收是等渗性重吸收,与人体是否缺水无关。(√)
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在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11.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 )
1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13.血管升压素是由神经垂体合成、贮存和释放的。( )
14.肾小管对NH3的分泌和H+分泌有相互促进作用。(√)
++
1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H+-Na+交换和Na-K交换有相互抑制作用。(√)


16.循环血量增多时,肾素分泌增多,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增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 )
17.排尿反射是正反馈调节。(√)
18.醛固酮能促进近曲小管对Na

重吸收和K

的分泌。(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B
A.产生肾素 B.浓缩、稀释尿液
C.排泄Na

和Cl- D.释放血管升压素
2.有关肾的内分泌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分泌前列腺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肾上腺素 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D
A.直接释放肾素颗粒
B.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
C.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收缩
D.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
4.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靠( )C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多种调节
5.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流量( )B
A.不变 B.减少 C.增多 D.先减少后增多
6.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
A.近端小管 B.髓袢升支细段
C.集合管 D.髓袢升支粗段
7.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B
A.出球小动脉收缩,原尿量增加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原尿量减少
C.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量减少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量减少
8.不论终尿是稀释尿还是浓度缩尿,哪一段小管液始终是低渗的( )
A.近曲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9.关于抗利尿激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C
A.由神经垂体释放
B.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大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增加分泌
D.大静脉和心房扩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0.水的重吸收在下述哪个部位接受ADH调节( )D
A.近球细胞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1.肾糖阈的正常值为( )B
A.8~9 mmolL B.9~10 mmolL
C.10~11 mmolL D.11~12 mmolL
1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 )A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先减少后增多
13.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 )C
A.80 mlmin B.100 mlmin
C.125 mlmin D.150 mlmin
14.肾小管中重吸收能力量强的部位是( )A
A.近端小管 B.远端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15.关于排尿反射,下述哪项不正确( )D
A.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
B.排尿时阴部神经抑制
C.副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
D.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
16.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
D


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17.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18.阴部神经兴奋时( )C
A.膀胱逼尿肌收缩 B.膀胱括约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19.关于肾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它是由近球细胞分泌的

B.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Na浓度升高时,可刺激它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它分泌。
D.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时,可刺激它分泌
20.损毁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什么变化( )A
A.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 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21.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D
A.循环血量减少 B.疼痛刺激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22.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 )D
A.脑垂体 B.神经垂体
C.下丘脑 D.下丘脑视上核
23.血管升压素对肾脏的作用是( )B
A.抑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减少肾血流量

D.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24.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D
++
A.血Na升高 B.血K降低
C.肾素 D.血管紧张丌颉糧K)
25.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 )A
++
A.促进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
++
B.促进K重吸收和对Na的排泄
++
C.促进Na重吸收,抑制K排泄
++
D.促进K重吸收,抑制Na排泄
26.浓缩尿液的主要部位在( )A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 D.近曲小管
27.肾小管实现排酸保碱作用最主要是通过( )B
A.尿酸排出
+++
B.H的分泌和H-Na交换
+++
C.K的分泌和K-Na交换
D.铵盐排出
28.下列不属肾脏功能的是( )B
A.生成尿液 B.分泌醛固酮
C.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D.与酸碱平衡调节密切相关
29.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D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二)多项选择
1.皮质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 )ACD
A.肾小球较小 B.髓袢较长
C.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动脉粗
D.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较多
E.出球小动脉分出直小血管
2.与肾小球滤过有关的因素是( )ABCD
A.有效滤过压 B.滤过膜通透性


C.滤过膜总面积 D.肾血流量
E.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3.肾脏的生理功能有( )ABCE
A.生成尿液,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
B.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C.分泌肾素
D.分泌血管升压素
E.参与调节酸碱平衡
4.肾脏血液供应特点有( )ADE
A.血流量大
B.肾髓质的血流量占90%以上
C.正常情况易受全身动脉血压影响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
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
5.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完全或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的物质有( )ABE


、K

、Cl
-
B.H
2
O
C.尿素 D.肌酐
E.葡萄糖
6.下列哪些物质在近球小管能主动重吸收( )ABD


B.K



-
D.葡萄糖
E.水
7.关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BC
A.分泌的H

是细胞代谢的产物
B.与Na

存在H

-Na

交换
C.与肾小管液中HCO
-
3
结合生成H
2
CO
3

D.不影响NH
3
的分泌
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H

的分泌减少
8.与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因素有( )ABCDE
A.有效循环血流量增多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血管升压素分泌释放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9.大量失血引起尿量减少是因为( )ABCD
A.循环血量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血管升压素分泌释放增多
E.发汗量增多
10.以下哪些属于主动重吸收( )BDE
A.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B.近曲小管对Na

的重吸收
C.近曲小管对Cl
-
的重吸收
D.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E.近曲小管对K

的重吸收
11.正常尿液中不应该出现哪些物质( )CD
A.氯化钠 B.氯化铵
C.葡萄糖 D.蛋白质
E.尿素
12.对尿量调节作用较大的激素有( )AD

C.T
3
、T
4
D.醛固酮
E.胰岛素
13.循环血量减少时,反射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的感受器是( )
A.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B.左心房及腔静脉处容量感受器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D.延髓化学感受器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14.以下哪些属于渗透性利尿( )BC
AB


A.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多尿
C.静滴20%甘露醇
D.静滴5%葡萄糖1000 ml
E.静滴生理盐水
15.下述有关血管升压素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 )AD
A.它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激素
B.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它的分泌减少
D.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血管升压素使尿量减少
16.机体在酸中毒时表现为( )AC
A.肾小管H

的分泌增加

-
3
重吸收减少
C.H
+
-Na
+
交换增强
D.K
+
-Na
+
交换也增强
E.血钾浓度降低
17.用家兔进行“影响尿生成因素”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 )BD
A.静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
B.静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 ml,尿量增加
C.静注速尿,尿量增加
D.静注垂体后叶素2 U,尿量增加
E.静注20%葡萄糖5 ml,尿量增加
18.肾脏内调节肾素分泌的感受器有( )BD
A.间质细胞感受器
B.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
C.肾小囊脏层的压力感受器
D.致密斑感受器
E.远曲小管感受器
19.与血浆比较,终尿中缺乏的物质有( )AE
A.蛋白质

C.K


-
E.葡萄糖
20.对抗原尿生成的因素有( )BE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E.肾小囊囊内压
21.机体在大失血应急情况下调节肾血流量的主要神经、体液因素有( )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管紧张素原
22.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主要有( )CE
A.去甲肾上腺素 B.血管紧张素
C.血管升压素 D.甲状腺素
E.醛固酮
23.葡萄糖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BD
A.65%~70%重吸收 B.100%重吸收
C.借载体扩散
D.与Na

重吸收耦联进行
E.重吸收没有限度


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方式主要是( )AC
A.H

-Na

交换 B.K

-Na

交换
C.以泵-漏方式主动重吸收
D.与HCO
-
3
耦联重吸收
E.生成铵盐
25.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因素有( )AB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循环血量
C.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
E.血浆胶体渗透压
26.由肾脏生成,与调节动脉血压有关的活性物质有( )AD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原
C.促红细胞生成素 D.前列腺素
AD


E.维生素D
3

27.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的因素有( )ABCDE
A.动脉血压下降 B.循环血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Na量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 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8.有关水利尿的叙述是( )ABCDE
A.大量饮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B.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
合成与释放减少
D.尿量增加
E.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水与渗透压平衡
29.肾脏产生的活性物质有( )ABCE
A.肾素 B.前列腺素
C.羟化维生素D
3
D.醛固酮
E.促红细胞生成素
30.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ABCDE
A.肾小管内溶质浓度 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
C.肾小球滤过率 D.血管升压素
E.醛固酮
31.肾小管参与机体酸碱调节的活动过程包括( )ABC
+++
A.分泌H和H-Na交换
B.分泌NH
3
和生成铵盐
+++
C.分泌K和K-Na交换
-
D.排出HCO
3

E.以上都是
32.关于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 )BCE
A.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
B.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
C.循环血量减少,促进其分泌
D.血钾浓度升高,使其分泌减少
E.血钠浓度降低,使其分泌增加
33.促进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的因素有( )ABCDE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循环血量减少
C.动脉血压下降 D.疼痛刺激
E.情绪紧张
34.排尿过程是( )ABCDE
A.膀胱内尿量增加,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
B.传入冲动传至脊髓排尿中枢
C.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D.环境适合排尿时,盆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抑制
E.膀胱收缩,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

第八章 内分泌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特殊的高效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2.应激反应:各种有害刺激,常能引起机体内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加强,激素分 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可以大大提高
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此种反应称为应 激反应。
3.垂体门脉系统:是指由下丘脑到腺垂体的特殊血管系统。由垂体动脉发出分支首先到达下 丘脑的正中隆起,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为垂体门脉,在
垂体柄中下行至腺垂体,再分散为第二 级毛细血管网。该系统的作用是将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所释放的调节性多肽经血流运至腺垂体,调节 腺垂
体中各激素的分泌。
4.生长素介质: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诱导肝细胞产生并存在于血浆 的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实现的,这类物质称生长素介质。它可加速蛋白质合成,
增加胶原组织 ,促进软骨细胞分裂,加速软骨生长、骨化。
5.靶细胞:能接受某些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6.促垂体区:下丘脑基底 部的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室周核等区域,其神经元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接受中枢神经的 控制,并通过分泌
调节性多肽,控制腺垂体的分泌,这一区域,称为促垂体区。
7.允许作用 :有的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某一生理过程,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激素的效应得以实现,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8.第二信使:大多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是通过两个信使将信息传至细胞内引发生物效应的。该类激素分 子量较大,激素本身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内,而先与靶
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细胞内产生cAMP,c AMP作为激素(第一信使)的信使(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系统引起靶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反应。


9.月经周期:在下丘脑-腺垂体- 卵巢轴活动控制下出现的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
二、填空题
1.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作为药物应用时(含氮类)激素可被消化酶分解 ,故不易口服;(类固醇类)激素不被消化酶分解,
故可口服。
2.激素的传递方式有(远 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大多数激素的传递方式是(远距分泌)。
3.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它主要调节血中(钙)和(磷)的浓度。
4.甲状腺激素主要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贮存于(腺泡腔)中。
5.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呆小症),而成年人缺乏甲状腺激素将导致(粘液性水肿)。 < br>6.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以(T
4
)为主,而活性以(T
3
)为高。
7.血钙增高,甲状旁腺素分泌(减少);血磷升高,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
8.胰岛 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主要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和(促进蛋白质合成)。
9.胰岛素缺乏,组织对糖的利用(减少),血糖(升高)。
10.腺垂体分泌四种促激素,它们是(FSH)、(LH)、(ACTH)、(TSH)。
11.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由肾腺皮质(束状带)分泌,性激素可由肾上腺皮 质(网状带)和(性腺)分泌。
12.糖皮质激素分泌受腺垂体分泌的(ACTH)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控制。
13.糖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脂肪(重新分布)。
14.下 丘脑分泌的各种调节性多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送到(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15.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是(血管升压素)和 (催产素)。
16.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前纤维)支配,并受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 br>17.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速脂肪的(分解),(减少)葡萄糖的利用,使血 糖(升高)。
1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分泌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妊娠黄体功能)。
19.卵巢在卵胞期主要分泌(雌激素),而黄体期还分泌(孕酮)。
20.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使蛋白质合成 (增加),而甲亢时蛋白质(大量分解),呈负氮平衡。
21.卵巢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22.可以作为激素第二信使的物质是(cAMP)和(cGMP)等。
23.刺激和维持男性副性征的激素是(雄激素);刺激女性副性征的激素是(雌激素)。
作用于睾丸(间质)细胞,引起(雄激素)分泌。
25.月经周期中,由于血中(雌激素) 和(孕激素)浓度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
26.生长激素能刺激肝脏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促进软骨骨化。
27.成年期(生长素)激素过多将引起肢端肥大症。
28.甲状腺内碘的活化需(过氧化物)酶,生成的激素贮存在(腺泡腔)内。
29.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主要有(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30.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肾上腺皮质将(萎缩)。
三、判断题
1.甲状腺激素既可促进骨的生长,又可促进脑的发育。(√)
2.随着食物中含碘量的增加,甲状腺激素合成也增多,最终可引起甲亢。( )
3.血钙浓度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降钙素分泌减少。(√)
4.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抑制垂体产生ACTH。(√)
5.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只能通过胰岛素实现。( )
6.应激反应中,大量糖皮质激素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
7.生长激素分泌在异相睡眠期明显增加。( )
8.胰高血糖素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也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9.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酮中毒,这是因为大量脂肪酸在体内氧化分解产生大量酮体所致。(√)
10.食物中缺碘时,甲状腺将发生萎缩。( )
11.女性在排卵后体温升高是由于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造成的。( )
12.下丘脑合成并释放调节性多肽,经下丘脑-垂体束输送到神经垂体,调节其内分泌功能。( )
13.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胃肠激素。( )
14.生长素直接刺激软骨的生长发育,对个体生长起重要作用。( )
15.切除肾上腺后,动物死亡的原因是缺乏糖皮质激素。(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内分泌系统的最佳描述是( )B
A.区别于外分泌腺的系统
B.由内分泌腺体及全身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C.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的腺体
D.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
2.下列生物活性物质不属内分泌激素的是( )C
A.肾上腺素 B.胰岛素
C.内因子 D.前列腺素
3.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错误描述是( )C


A.启动DNA转录,促进mRNA形成
B.诱导新蛋白质生成
C.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受体
D.减少新蛋白质的生成
4.“旁分泌”就是( )B
A.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B.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
C.激素通过血液以外的途径作用于远距离的靶细胞
D.由神经细胞分泌发挥局部作用的激素
5.第二信使cA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制是( )C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B.激活磷酸二酯酶
C.激活蛋白激酶 D.激活DNA酶
6.生长介素的作用是( )D
A.反馈抑制生长素分泌 B.刺激生长素分泌
C.促进脑发育 D.促进软骨生长
7.“神经激素”是指( )B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C.具有激素功能的神经递质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8.下列作用中不属于生长激素的作用是( )C
A.促进骨的生长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促进神经系统的分化与发育
D.减少糖的利用
9.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D
A.降低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使血管收缩,维持血压
C.促进肾对钠的重吸收
D.增加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10.下列激素哪种不是含氮激素( )D
A.生长激素 B.生长抑素
C.催乳素 D.雄激素
11.下丘脑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 )A
A.催产素 B.生长激素
C.促卵泡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2.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 )D
A.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
B.激素的特异性很高
C.激素分泌的持续时间非常长
D.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13.下列激素或因子中,可由下丘脑以外的组织产生的是( )B
A.催乳素释放因子 B.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C.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D.生长素释放激素
14.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A
A.食物中缺碘 B.食物中缺乏酪氨酸
C.三碘甲腺原氨酸过多 D.促甲状腺素过少
15.在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中,下列哪个最强( )B
A.血脂降低 B.血糖降低
C.血脂升高 D.血氨基酸降低
16.临床上长期服用强的松,对腺垂体的影响是( )C
A.促进生长素分泌 B.促进ACTH分泌
C.抑制ACTH分泌 D.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17.促卵泡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D
A.刺激黄体生长 B.促进黄体分泌
C.刺激乳腺发育 D.刺激精子生成
18.黄体生成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B
A.抑制卵泡发育 B.促进黄体生成和分泌
C.抑制排卵 D.引起月经
19.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肾上腺素 B.自主神经
C.血中游离脂肪酸 D.血糖浓度
20.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C
A.糖皮质激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D.醛固酮
21.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A
A.雌激素 B.生长素
C.催乳素 D.甲状腺激素
22.神经垂体激素是( )C
A.催乳素与生长素
B.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
C.血管升压素与催产素
D.催乳素与血管升压素
23.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是( )B
A.抑制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B.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C.加速糖原的分解
D.促进糖的异生
24.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是( )C
A.视上核-垂体束 B.室旁核-垂体束
C.垂体门脉系统 D.交感神经
25.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是( )A
A.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B.抑制脂肪合成
C.促进脂肪氧化
D.促进脂肪分解
26.糖皮质激素过多时,会产生( )C
A.侏儒症 B.水中毒
C.向心性肥胖 D.肢端肥大症
27.一昼夜内血液生长素水平最高是在( )D
A.清晨起床时 B.中午
C.傍晚 D.深睡后
28.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 )A
A.产生雄激素 B.生精作用
C.支持和营养生殖细胞的作用
D.起血睾屏障作用
29.下列哪项不是调节性多肽( )D
A.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C.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D.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0.关于第二信使学说,下述错误的是( )B
A.激素是第一信使
B.腺苷酸环化酶由蛋白激酶激活
裂解为5′AMP
的生成需有Mg
2+
存在
31.下列不是由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C
,LH
32.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A
A.促进蛋白质合成
B.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适应能力
C.使淋巴细胞数减少
D.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33.关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下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服用皮质醇可使ACTH分泌增多
是糖皮质激素的促激素
C.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D.糖皮质激素在午夜分泌量最低
34.下列哪项不是胰岛素的作用( )D
A.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
A


B.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
C.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D.促进肝糖原分解
35.甲状旁腺激素作用的错误描述是( )D
A.动员骨钙入血
2+
B.促进肾小管对Ca的重吸收
C.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D.抑制1,25-二羟维生素D
3
的生成
36.下列哪项激素不能升高血糖( )B
A.糖皮质激素 B.降钙素
C.肾上腺髓质激素 D.甲状腺素
37.不能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是( )A
A.甲状旁腺素 B.生长素
C.甲状腺素 D.性激素
38.不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是( )C
A.生长素 B.甲状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39.去甲肾上腺素可被下列哪种酶灭活( )B
A.蛋白水解酶 B.单胺氧化酶
C.过氧化物酶 D.胆碱酯酶
40.下列哪种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正反馈( )B
A.糖皮质激素 B.雌激素
C.催乳素 D.雄激素
(二)多项选择
1.在下列器官或组织中,能产生激素的有( )ABCDE
A.性腺 B.胃肠道
C.下丘脑 D.肾脏
E.腺垂体
2.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出现哪些表现( )ABCE
A.血液胆固醇水平增高,且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B.在婴儿时甲状腺功能减退,若不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出现呆小症
C.粘液性水肿
D.性功能增强
E.感觉迟钝,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
3.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ACE
A.糖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肾上腺素 D.盐皮质激素
E.生长激素
4.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 )BC
A.血管升压素 B.促卵泡激素
C.催乳素 D.催产素
E.生长素释放激素
5.盐皮质激素对细胞外液中哪些物质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BC
A.钙 B.钠 C.钾 D.磷 E.镁
6.降钙素的靶器官是( )AD
A.肾脏 B.甲状旁腺
C.腺垂体 D.骨
E.胃肠道
7.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对机体的影响有( )BD
A.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
B.皮下粘液性水肿
C.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D.基础代谢降低
E.智力低下
8.产生血管升压素的部位有( )CD
A.神经垂体 B.腺垂体
C.视上核 D.室旁核
E.致密斑
9.释放到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有( )CE


C.T
3
D.甲状腺球蛋白
E.T
4

10.引起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 )BE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严重失血后
C.垂体功能低下 D.垂体功能亢进
E.血浆钾升高
11.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 )ACD
A.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B.大剂量引起血压下降,小剂量引起全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C.使皮肤与肾脏的小动脉收缩,骨骼肌的小动脉与冠状动脉舒张
D.可加速肝糖原分解
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12.雌激素的作用是( )BD
A.使输卵管、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减弱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C.抑制肾脏对水、Na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量减少
D.促进女性附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
E.产热作用
13.孕激素的作用是( )ABC
A.进一步促进子宫内膜及其血管、腺体增生并引起腺体分泌
B.使输卵管、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减弱
C.刺激乳腺腺泡发育
D.使宫颈粘液分泌增多
E.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14.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有( )ACD
A.使破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B.使成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C.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D.间接促进胃肠道对钙的吸收
E.使血钙降低
15.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有( )BCE
A.使破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B.使成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C.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D.使血钙升高
E.使血钙降低

第九章 神经系统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受体: 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
3.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
4.化学突触: 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5.电突触: 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6.反射中枢: 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7.生命中枢: 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 吐中枢。此外,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
泌等,均需有延髓的存在。
8.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牵涉痛: 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11.腱反射: 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并造成相应关节的移位 ,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12.γ-环路: 指由运动神经元→肌梭→Ⅰa纤维→α运动神经元→肌肉所构成的反射途径。
13.牵张反射: 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14.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6.内脏脑: 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称之“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19.强化: 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20.自发脑电活动: 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 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 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23.语言优势半球: 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24.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
25.后发放: 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称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 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各级脑)。
3.外周神经包括(传入(感觉)神经)和(传出(运动)神经)。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 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6.典型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称为(兴奋性突 触后电位),是一种(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 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10.M型受体属(胆碱能)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α)和(β)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单线式)、(分散式)、(会聚式)和(环路式)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 br>13.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 (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感觉。
15.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它可与终板膜上(N
2
)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深压觉)和(肌肉本体)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是(运动)代表区。
19.巴比 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脑干网状结构)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上行激动) (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经络观点)、(神经观点)和(递质观点)。
21.牵张反射有(肌紧张)和(腱反射)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和(位相性牵 张反射)。
22.肌梭与肌纤维(平行)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串联)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腱)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肌梭)。
24 .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 截瘫)。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 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的活动,前者在于(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后者在于(调整肌 梭敏感性)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心肌) 、(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摄食中枢和饱中枢)。当血糖水平降低时(摄食)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α波)、(β波)、(δ波)和(θ波)四种基本波形。
32.在 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增加),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对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3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异相睡眠))两个时期。 < br>34.从本质上可将一切信号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称为(第一信号);一类是(现实的 抽象信号) ,称之为(第二信号)。
35.神经元胞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始于(轴突始段(或轴丘))。
36.中枢内信息的化学传递可通过(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
37.使乙酰胆碱失活的酶是(胆碱酯酶)。
38.视觉的皮层投射区在(枕)叶的(距状裂)的上、下缘。
39.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官是(肌梭)。()神经元可调节其敏感性。
40.牵拉骨骼肌,刺激(Ⅰa)类神经纤维末梢,引起位相性牵张反射。
41.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 (去大脑僵直)。
42.小脑半球受损后可发生(意向性)震颤;基底神经节受损后可发生(静止性)震颤。
43.在应急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强,同时(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此称(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44.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β)波,在深睡时出现的是(δ)波。 
45.在(快波)睡眠时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快波)睡眠时相,脑组织蛋白质合成加快。
三、判断题
1.神经递质大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 )
++2++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Na、K 、Ca,特别是K通透性升高。 ( )
3.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


5.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 ) 
6.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
7.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的去极化引起的。 (√)
8.兴奋可通过突触联系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双向传播。 ( )
9.感觉传导通路 在上行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一次交叉,浅感觉传导道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道是先上行后交叉。 (√)
10.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具有“1对1”的关系。 (√)
11.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 (√)
12.痛觉是没有适宜刺 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
13.内脏感觉、包括痛觉在内的传入冲动,绝大部分是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入中枢的。 ( )
14.躯体感觉的投射在第一体感区是倒置的,而在第二体感区则是正立的。 (√)
15.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16.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觉器。 ( )
17.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
18.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水平之间切断脑干,出现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α僵直。 ( )
19.脑干网状结构内对牵张反射的抑制区活动有赖于高极中枢的始动作用。 (√)
20.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肌肉,包括面部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 ( )
21.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庠硕南滦邢低场? ( )
22.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结构特征,若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影响范围较广泛;而若刺激副交感 神经节前纤维时,则影响范围较局限。
23.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重要支配。 ( )
24.所有汗腺都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 (√)
25.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 (√)
26.机体在活动时,迷走-胰岛素系统活动水平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水平高。 ( )
2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又是调节内分泌的高级中枢。 (√)
28.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系统。 ( )
29.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 )
30.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
31.突触前抑制可使突触后膜出现IPSP。 ( )
32.中枢神经元间缝隙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
33.同一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
34.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B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C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B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C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A

+、K
+
、Cl
-
,尤其是Na
+


2+
和K
+


+
、K
+、Cl
-
,尤其是K
+


+
、K
+
、Cl
-
,尤其是Cl
-

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C

+

2+

C.K
+
和Cl
-
,尤其是Cl
-


+
、K
+
和Cl
-
,尤其是K
+

是 ( )D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C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B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 (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C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D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
1
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C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A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D.酚妥拉明可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
15.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为 ( )A
A.N
1
受体存在于终板膜
B.筒箭毒既可阻断N
1
受体也可阻断N
2
受体
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
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
16.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 ( )A
A.β
1
受体兴奋致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
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
C.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
D.α
2
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
17.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C
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B.感受器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刺激强度的高低
18.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 )A
A.轴突-轴突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胞体型突触 D.胞体-胞体型突触
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A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
20.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 )C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轴突末梢去极化
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
2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 )C
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
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量减少
C.后膜电位超极化
D.轴丘始段去极化
22.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 )A
A.脊髓空洞症 B.完全横断
C.半离断 D.前根受损
23.脊髓半离断可致 ( )B
A.同侧痛觉障碍 B.对侧温度觉障碍


生 理 学 试 题 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A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B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C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9.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 )C
A.人体血压稳定
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
D


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10.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D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11. 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 )C
A.全身性体液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局部性体液调节
12. 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 )D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13.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C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14. 排尿反射是 ( )D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二)多项选择
1. 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C
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
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
C.需后天学习获得
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
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
2.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B
A.出现反应迅速 B.局限而精确
C.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D.作用范围广泛
E.适于缓慢进行的一些生理过程的调节
3. 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 )CE
A.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B.沙粒入眼引起流泪
C.望梅止渴 D.叩击髌腱引起小腿伸直
E.谈起美食引起唾液分泌
4. 以下哪一项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 )ABC
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 B.突触传递的原理
C.肌肉收缩的原理 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
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
5. 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BDE
A.反应速度慢 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
C.作用范围广 D.持续时间短
E.反应迅速而准确
6. 反射弧组成包括 ( )ABCDE
A.效应器 B.感受器
C.传出神经 D.神经中枢
E.传入神经
7. 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 ( )ABC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
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 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 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
有条件 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 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 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
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 br>2
、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 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 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
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 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 不能传向远处,
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 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 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胞纳(入胞))和(胞吐(出胞))。
9.O
2
和CO
2
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单纯扩散);神经末梢释 放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
++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钠通道 )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相)。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 br>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K通道蛋白)处于开放状态 。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全或无)和(不减衰传导)。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越低)。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和(备用状态)。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 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带(缩短) 。
19.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 (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其中(纵管系统(终池))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阈下刺激引(衰减性)扩布。
三、判断题
++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 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 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 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2+
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14.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D
A.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B.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门户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D. 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溶性物质则不能
12. 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 )D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3. 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属于 ( )D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被动转运 D.入胞作用(胞纳)
4. 物质在特殊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递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 )B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胞吐)
5.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钠泵每活动一个周期可使 ( )C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入膜内
++
C.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
++
D.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
6. 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
B.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C. 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与被转动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D.通道蛋白质对被转运的物质没有特异性
++
7. 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D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增大
C.膜上ATP的作用
D.膜上钠泵的作用
8. 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
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9.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 )A
++2+-
A.K  
10. 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 )B

平衡电位

B.K平稳衡电位
++
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
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1.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 ) B
++2+-
A.K  
12.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 ( ) B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13. 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 ) A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14. 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C
++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15. 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 ) D
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D. 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6. 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 ) B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17.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 ) C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18. 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 ) D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19. 电紧张性扩布的特点是 ( ) C
A.跳跃传导 B.通过局部电流传递


C.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
D.不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0. 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 C
A.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不衰减扩布
21.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 ) C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C.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
22. 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 ( ) B
2+
的贮存库 B.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2+
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D.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23.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 ) A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24.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 ) A
A.不发生叠加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25. 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 收缩耦联的过程是 ( ) B
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2+
B.肌浆网释放Ca到肌浆内
2+
C.终池中的Ca逆浓度差进入细胞浆内
2+
D.横管释放Ca到肌细胞浆内
26. 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 ( ) C
++2+2+
B.K  
27. 静息电位的数值变大称作 ( ) D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28. 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 ( ) D
A.增加一倍 B.增加二倍
C.减小一倍 D.保持不变
29. 在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的情况下,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 B
A.阈强度 B.基强度 C.时值 D.阈下刺激
++
30. K通道和Na通道阻断剂分别是: ( ) C
A.箭毒和阿托?? B.阿托品和河?毒素
C.四乙胺和河豚毒素 D.四乙胺和箭毒
31. 在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后负荷在何时肌肉收缩的初速度达最大值 ( ) A
A.为零 B.过小
C.过大 D.无限大
(二)多项选择
1. 有关单纯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C
A.顺浓度差转运 B.依靠膜载体转运
C.不耗能 D.通过膜通道转运
E.借助膜上泵的作用
2.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 ) ABCE
A.有结构特异性 B.有竞争性抑制
C.有饱和现象 D.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E.是一种被动转运

3. Na泵的作用有 ( ) BD

A.将Na转运至细胞内

B.将细胞外的K转运至细胞内

C.将K转运至细胞外

D.将细胞内Na转运至细胞外
++
E.将Na或K同时转运至细胞外
4. 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有 ( ) ABCDE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消耗能量
C.借助泵 D.有特异性


E.由ATP供能
5. Na

-K

泵的功能特点有 ( ) ABC
A.逆浓度差、电位差的转运过程
B.由ATP供能 C.消耗能量
D.使细胞内外的Na

和K

浓度相等
E.属于易化扩散
6. K

进入细胞内错误的叙述是 ( ) ABCE
A.借助通道 B.不耗能
C.被动扩散 D.借助泵
E.顺浓度递度
7. Na

进入细胞错误的是 ( ) ABE
A.借助通道 B.不耗能
C.主动转运 D.借助泵
E.顺浓度递度
8. Na

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 ) AB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单纯扩散 D.出胞
E.入胞
9. Ca
2+
通过骨骼肌细胞肌浆网膜的方式有 ( ) AC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出胞 E.入胞
10.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叙述 ( ) ACE
A.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
B.它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电位
C.其大小接近K

平衡电位
D.其大小接近Na

平衡电位
E.它是个稳定电位
11.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 ) ABDE
A.细胞外K

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
B.细胞膜主要对K

有通透性
C.细胞膜主要对Na

有通透性
D.细胞内外K

浓度差加大可使静息电位加大
E.加大细胞外K

浓度,会使静息电位减小
12. 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叙述 ( ) ACDE
A.它是瞬时变化的电位 B.它可作衰减性扩布
C.它可作不衰减性扩布 D.它是个极化反转的电位
E.它具有“全或无”特性
13. 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C
A.动作电位的锋值接近Na

平衡电位
B.动作电位复极相主要由K

外流引起
C.静息电位水平略低于K

平衡电位
D.动作电位可发生于任何细胞
E.动作电位复极后,Na

和K

顺电化学梯度复原
14. 膜通道的功能状态可区分为 ( ) ABC
A.激活状态 B.备用状态
C.失活状态 D.灭活状态
E.静止状态
15. 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外于失活状态时 ( ) ABD
A.膜对该离子通透性减小,几乎为零
B.即使再大刺激也不能使该通道开放
C.如遇适当的刺激,可出现通道的开放
D.在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中,膜上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失活状态的通道不可能再恢复到备用状态
16.刺激参数达下列哪几种情况可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 )
A.基强度 B.阈值
C.时值 D.阈下刺激
E.阈上刺激
17. 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 ( ) AD
A.神经冲动 B.阈电位
ABCE


C.阈值 D.动作电位
E.静息电位
18.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 ( ) AC
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不随细胞外Na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C.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9. 兴奋性降低时 ( ) AC
A.阈强度增大 B.阈强度减小
C.阈电位上移 D.阈电位下移
E.阈电位和阈强度不变
20. 关于横桥,正确的论述是 ( ) BCD
A.它是原肌凝蛋白的组成部分
B.本身具有ATP酶活性
C.能与肌纤蛋白结合
D.能向M线摆动引起肌肉收缩
E.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21. 关于骨骼肌的肌管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 ACD
A.横管内液体为细胞外液
B.兴奋时纵管膜上发生动作电位
C.兴奋时纵管膜上钙通道受动作电位的影响而开放
2+
D.纵管内Ca浓度很高
E.横管与纵管彼此沟通,实为一体
22. 局部反应的特征是 ( ) BCD
A.“全或无”的变化
B.只发生电紧张性扩布
C.无不应期
D.可总和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23. 关于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论述正确的有 ( ) ABC
A.单个刺激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2+
B.单收缩的收缩和舒张时间决定于Ca释放和回收时间
C.单收缩的收缩时间约为50~60 ms,舒张时间约为30~40ms
D.连续脉冲刺激,如后一刺激落在前次收缩期内则产生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E.整体内肌肉全是等张收缩
24. 关于骨骼兴奋与收缩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CDE
A.肌肉的兴奋和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B.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同时开始
C.收缩时程比兴奋时程长得多
D.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
E.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
第二章 血 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 血管内的吞噬细胞 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 化性。
7.血浆: 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 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11.体液: 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2.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
1.以 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血浆是(细胞外液)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 ,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


节)。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稳态))。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37%~48%)。在脱水时,其值(升高);贫血时,其值(降 低)。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7%~8%)。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的是(球蛋白)。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不变)。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 7.45)。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 CO3)。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5.0×10e12L);女子平均约为(4.5×10 e12L),这种差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120~160 gL);女子的Hb含量是(110~150 gL)。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越不易(破裂)。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0~15 mm1 h);女子为(0~20 mm1 h)。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血浆),下段是(血细胞)。
17.胃腺壁细 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 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4~10)×10e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50%~70%) ;淋巴细胞占总数的(20%~40%)。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能力)。
22.正常 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e9L)。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止血)。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因子Ⅲ)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25.血液凝固 的基本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酶促化学)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加快)。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草酸盐)和(柠檬酸钠)。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血浆)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浓缩红细胞)。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31.(AB型)或(B型)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 素,其血型为(A或AB)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B或AB)型。
三、判断题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
2.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
3.血浆的粘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 )
5.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 ( )
6.红细胞只运输O
2
,不运输CO
2
。 ( )
7.红细胞也具有缓冲作用。 (√)
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 ( )
9.血浆蛋白总浓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 )
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 ( )
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 )
12.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 ( )
1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 ( )
15.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
16.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 (√)
17.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2+
18.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Ca的参与。 (√)
19.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
20.血小板数量减少,则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
21.某人失血后输入200ml的A型血,没有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一定的A型。 ( )
阴性的人二次输Rh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 ( )
23.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凝集原类型。 (√)
24.因子X的激活是内源性凝血的开始。 ( )
25.只有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 ( )
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含有Rh抗原。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 ) C

3
H
2
CO
3

2
HPO
4
NaH
2
PO
4


3
H
2
CO
3
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 B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 ) B
A.球蛋白 B.白蛋白 C.氯化钠 D.纤维蛋白原
4. 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 ( ) A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5. 与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 ( ) C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肾素
6. 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血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7.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 B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8.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
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细胞比容改变
9.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 ) D
A.胶体渗透压 B.K

浓度


浓度 D.总渗透压
10.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 ( ) B
A.凝集的快慢 B.叠连的快慢
C.运动的快慢 D.溶血的多少
11. 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 C
A.不变 B.减慢 C.增快 D.先不变,后增快
12. 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的血浆中去,血沉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 )
A.不变 B.减慢 C.加快 D.先不变,后加快
13. 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C
A.中心静脉压 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
C.血浆和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
D.脉压
14. 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 B
A.变形运动 B.吞噬作用
C.产生抗体 D.凝血作用
15.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 ) B
A.雄激素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雌激素 D.红细胞提取物
16.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不产生 ( ) D
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B.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C.肝素和组胺 D.水解酶和过氧化酶
17. 柠檬酸钠抗凝的机制是 ( ) A
A.与血浆中的Ca
2+
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B.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
D.与血浆中的Ca
2+
结合而沉淀
18. 维生素B
12
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 ( ) C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β-型地中海贫血
19. 可加强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物质是 ( ) D
A.柠檬酸钠 B.草酸钾
A


C.维生素K D.肝素
20. 慢性少量失血引起的贫血是 ( ) B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β-型地中海贫血
21. 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 ) B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 B.因子Ⅻ被激活
C.血小板破裂 D.凝血酶的形成
22. 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 A
A.血小板破裂 B.血管紧张素增加
C.肾素分泌增加 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3. 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 ) B
A.纤维蛋白 B.血小板收缩蛋白
C.凝血酶 D.肝素
24.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 ) C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尿液
25.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 ( ) A
A.血清 B.体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26. 肾性贫血是 ( ) D
A.缺乏铁质 B.缺乏维生素B
12
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27. 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 ( ) B
A.肾和肝 B.脾和肝
C.胸腺和骨髓 D.淋巴结
28. 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 ) D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
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
29. 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 ) A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2+
D.因Ca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30. 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 ) C
A.因子Ⅰ B.因子Ⅱ C.因子Ⅳ D.因子Ⅹ
31.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注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 ) A
A.不变 B.升高 C.下降 D.红细胞皱缩
32.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 ) B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33.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它主要是 ( ) C

34.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
是 ( ) D
A.A型 B.B型 C.O型 型
35. 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 ml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 ) C
A.A型 B.B型 型 D.O型
36. 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的凝集素;Rh系统中 ( ) B
A.有天然凝集素 B.无天然凝集素
C.有天然D凝集素 D.有抗D凝集素
37.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 ) B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C.血浆不与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D.血浆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38. 某一体重60kg健康成年人,其体液量为 ( ) B
A.25 kg B.36 kg C.45 kg D.56 kg
(二)多项选择


1.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 AC
A.白蛋白 B.球蛋白
C.氯化钠 D.氨基酸
E.钙离子
2.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 AC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含有较多的葡萄糖
C.缺乏凝血酶原 D.含大量白蛋白
E.含有大量球蛋白
3. 嗜中性粒细胞 ( ) BD
A.可产生抗体 B.可作变形运动
C.具有凝血作用 D.可吞噬某些病原微生物
E.具有止血作用
4.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 ) BD
A.可释放肝素
B.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C.吞噬结核分支杆菌
D.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E.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 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 ( ) AC
A.肝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组胺 D.肾素
E.促红细胞生成素
6. 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将体液分为 ( ) AC
A.细胞内液 B.唾液
C.细胞外液 D.胃液
E.汗液
7. 维护血管内外和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BE
A.血浆中碳酸氢盐浓度
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2+
C.血浆中Ca浓度
D.血浆中O
2
和CO
2
浓度
E.血浆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8.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 ( ) CD
A.维生素B
12
 B.维生素K
C.铁质 D.蛋白质
E.维生素C
9.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素有 ( ) BE
A.肝素 B.叶酸
C.维生素B
12
D.雄激素
E.内因子和维生素B
12

10. 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 ( ) AD
A.雄激素 B.铁质
C.肾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血管紧张素
11. 缺铁性贫血 ( ) AB
A.红细胞数明显减少 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叶酸缺乏可引起比病
E.红细胞数明显增多
12. 下列情况中哪种因素可使血沉加快 ( ) BD
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
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减少
D.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
E.血液中的球蛋白减少
13. 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 ) AC
2+
 B.5-HT

E.肾素
14.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 ) CE
A.柠檬酸盐 B.抗凝血酶I


C.肝素 D.维生素K
E.抗凝血酶Ⅲ
15. 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 ( ) AC
A.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 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
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 D.红细胞核变大
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
16.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是 ( ) DE
2+
A.除掉纤维蛋白原 B.除掉血浆中的Ca
C.增强肝素的抗凝 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
E.阻断凝血酶激活因子Ⅹ
17. 血型可以指 ( ) CD
A.红细胞中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8. 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 ( ) BD
A.B型 B.A型
C.O型 型
阳性
19.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 ( ) AE
A.因子Ⅲ B.因子Ⅹ
C.因子Ⅸ D.因子Ⅱ
E.因子Ⅻ
20.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是避免 ( ) BE
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液
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
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21. 下列叙述哪些与“血液”的概念相符 ( ) ABCE
A.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血液的颜色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O2结合时,血液是紫色;血红蛋白与CO2结合时,血液呈鲜红色
E.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22. 血液的基本功能有 ( ) BCD
A.分泌 B.运输 C.调节 D.防御 E.排泄
2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 ( ) BDE
A.血容量增多 B.有效滤过压增高
C.细胞内液减少 D.组织液容量增多
E.进入毛细血管的水分减少
24.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 ( ) ACDE
A.运输作用 B.供能
C.缓冲作用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参与凝血
25. 红细胞的特点 ( ) ABCDE
A.正常呈双凹圆盘形,具有可塑变形性
B.平均寿命120天
C.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具有选择通透性,高分子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某些低分子物质能透过
D.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E.红细胞比重比血浆大,但红细胞的沉降却很慢
26. 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 ( ) ACD
A.维生素B
12
 B.雄激素
C.内因子 D.叶酸
E.铁质
27.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 ABC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缺乏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
C.增加了一些凝血过程产生的活动物质


D.含有大量白蛋白
E.含有红细胞
28. 白细胞的功能 ( ) ABCDE
A.吞噬外来的微生物
B.吞噬机体本身的坏死细胞
C.吞噬抗原- 抗体复合物
D.其嗜碱性粒细胞还能产生和贮存组胺和肝素
E.可形成抗体
29.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 ) ABCD
A.吞噬和消灭致病微生物
B.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D.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E.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30. 白细胞包括 ( ) ABCDE
A.嗜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31. T淋巴细胞的功能 ( ) ABE
A.直接接触杀死靶细胞
B.产生淋巴因子
C.参与体液免疫
D.调节红细胞的活性
E.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32.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 ( ) ABCDE
A.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
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
C.形成止血栓
D.促进血液凝血
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33. 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 ABCD
A.胶原组织损伤首先激活因子Ⅻ
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
C.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
2+
D.许多环节有Ca参与
E.不需因子Ⅱ参加
34.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 ( ) ABCD
A.纤维蛋白降解
B.因子Ⅰ降解
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
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
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
35. 肝素抗凝的作用机制是 ( ) ABC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释放反应
D.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36. 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 ( ) ABD
A.红细胞数目有所减少
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失血可引起此病
E.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此病
37.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 ( ) ABC
A.天然抗体 B.主要为IgM
C.不能通过胎盘 D.能通过胎盘
E.是凝集原
38. 以下哪些因素使血沉加快 ( ) ACDE
A.血液中球蛋白增加 B.血液中白蛋白增加


C.血浆中纤维蛋白增加 D.风湿热等疾病
E.红细胞叠连加速
五、简述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
4.简述单核- 巨噬细胞的功能。 抗原呈递,合成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可在组织中发育成树突状细胞
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7.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胶体渗透压,与激素结合,运输载体,参与凝血,纤溶等生理过程,抵抗病源和营养功能.
8.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止血栓完成任务后的逐步溶解.解除血栓栓塞

第三章循环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3.异位心律: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4.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5. 期前收缩:心室在其有效不应期后,接受窦房结以外的刺激,则可引起额外的一次兴奋和收缩。这种额外的兴奋引 起的收缩是在窦性收缩之前产生的,故称
为期前收缩。
6.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8.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9.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0.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1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2.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13.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5.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8.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
19.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0.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是因(K)外流产生的。

2.心室肌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Na)通道的激活电位。
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4.(窦房 结)自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舒张(或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被称为正常心脏(起搏点)。
5.主要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6.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
7.(窦房结)和(房室交界)是慢反应心肌细胞。
+2++
8.心肌快反应细胞动 作电位0期是由(Na)内流所致,2期是由(Ca)负载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2++
9.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Ca)负载内向离子流所致,3期是由(K)外流所致。
10.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4期自动去极速度)。
11.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12.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2+1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Ca)通道的状态)。 < br>14.心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无论给它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它再兴奋,此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
15.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min。
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保持相对不变的时期是(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17.心脏有四个心音。第一个心音发生于(心缩期开始);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第三心音发生于 (快速充盈期末);第四心音发生于(心房收缩期)。
18.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输出量为(4.5~6 L)。
19.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 ml),心指数约为(3.2 L(min·m2))。
20.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主要动力来源于(心室)的舒缩活动。
2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


22.在 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会同时增加(前负荷),使心室收缩张力(增强)。
23.剧烈运动可使心舒末期容积从140 ml增加到160 ml,此称(舒张期)储备。
24.典型心电图包括五个基本波(P Q R S T)。
波群出现在(心室)开始收缩之前,其波幅与T波相比通常较(大)。
26.心电图上的(P-R)间期是冲动从窦房结传到房室束所需要的时间。
27.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在(快速射血)期末;最低在(等容舒张)期末。
28.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29.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
30.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31.血流动力学中,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 和(血液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32.在体循环中,平均血流速度在(主动 脉)最快,在(毛细血管)最慢。血压以(主动脉)最高,(静脉)最低。
33.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13脉压)。
34.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12~18.6 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12 kPa(60~90mmHg)),脉压为(4~5.3 kPa(30~40mmHg))。
35.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 。
36.增加每搏输出量将导致收缩压(升高),脉搏压(加大)。
37.每搏输出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动脉顺应性减小,脉压则(加大)。
38.伴有高血压和外周阻力增高的动脉硬化患者,通常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
39.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约为(0.39~1.18 kPa(4~12 cmH
2
O)),它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
40.组织液生成 的有效滤过压公式=(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1.血液与组织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有(扩散.胞饮和滤过与重吸收)。
42.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微循环的灌流量与总闸门的开放程度呈(正)比;微循环内血流分配则取决于(分闸门(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的开放比例。
43.动脉血压形成的基础是(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44.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45 .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至最低称 为(舒张)压。
46.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心迷走神经)。
47.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
48.颈动脉窦、主 动脉弓感受器是(压力)感受器,它们的传入神经大部分包含在(Ⅸ)和(Ⅹ)对脑神经内。
49.血压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降低)。
50.血 液中CO2分压高,通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作用,反射性地使外周血管(收缩)。
51.失血后,出现最快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使阻力血管和 容量血管(收缩)。
52.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肾上腺素增加外周阻力的效应较(弱)。
53.心舒期长短和(舒张)压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改变(冠状小动脉)口径是机体调节冠脉血流量的 主要方式。
54.由于脑组织代谢水平(高),而且对缺氧的耐受性(小),因此必须有(脑血流)充 足的供应,才能保证脑的正常功能。
55.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 上腺素),它与心肌细胞膜上β
1
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房室传导 (加速),
故心输出量增加。
56.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 胆碱),它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
57.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它与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结合能力较强,而 与(β
2
)受体结合能力较弱,故以(缩血管)效应为主。
58.夹闭兔两则的颈总动脉,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产生原因是(减压反射减弱)。
59.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60.引起冠脉血管舒张的最重要的心肌代谢产物是腺苷。
三、判断题
1.由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所以它的传导速度最快。 ( )

2.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K外流加快时,动作电位时程将缩短。 ( ) √
2+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4期Ca的复原是由钠泵提供能量的。 ( ) √
4.心肌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负值越大,则自律性越高。 ( )
2+
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a除由终池释放入肌浆外,尚需来自细胞外液。 ( ) √
6.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会产生膜的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 )
7.在相对不应期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 )
8.心房收缩,使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由心房流入心室。 ( )
9.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共同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 )
10.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 )
11.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收缩前被拉得愈长,收缩力就愈大。 ( ) √
12.心肌收缩力增强,若心舒末期容积不变,则射血分数不变。 ( )
13.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所以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大。 ( )
14.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收缩力增强则第一心音加强。 ( ) √
15.心电图可反映心脏机械收缩、舒张过程。 ( )
16.全身阻力血管指的是小动脉和微动脉。 ( ) √
17.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 )
18.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 ) √
19.动脉脉搏图的上升支表示心室收缩期,下降支表示心室舒张期。 ( )


20.血液流向静脉已无搏动,故无静脉脉搏。 ( )
21.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使心跳加快加强。( )
22.安静时用相同刺激强度,同时刺激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时,心率不变。 ( )
23.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 ) √
24.体内多数血管舒张是由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所致。 ( ) √
25.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 )
26.刺激迷走神经或按压颈动脉窦区可导致心率减慢或心脏停搏。 ( ) √
27.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 ) √
28.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 ) √
29.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都具有很强收缩血管的作用。 ( )
30.冠脉虽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冠脉的收缩作用不明显。 ( ) √
31.微动脉的舒缩活动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 影响。 ( ) √
32.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回心血量增多;二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使输出量减少。( ) √
3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的血压范围是 8~24 kPa(60~180 mmHg),尤对搏动性血压变化敏感。 ( ) √
34.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感受装置对牵张、压力等刺激敏感。 ( )
3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和心脏活动的变化是相同的。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心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 ) C
A.具有快速去极过程 B.有较大的振幅
C.有较长的持续时间 D.复极过程较短
2. 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于哪种离子流动引起的 ( ) A


内流
2+
内流
C.K

外流 -内流
3. 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D
A.0期去极为Na

内流 B.复极1期为K

外流
C.复极3期为K

外流 D.4期有K

外流
4.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 ) B
A.1期复极时程长 B.2期复极时程长
C.3期复极时程长 D.4期时程长
5. 窦房结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 ( ) C


平衡电位 B.K

平衡电位
C.慢钙通道激活电位 D.快钠通道激活电位
6. 心肌细胞0期去极速度主要决定了 ( ) C
A.兴奋性的高低 B.自律性高低
C.传导速度快慢 D.收缩性的强弱
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 )D


内流,Cl

外流

内流,K

外流
C.K

内流,Ca
2+
外流
2+
内流,K

外流
8. 窦房结细胞的起搏电活动主要是由于 ( ) A
A.K

外流衰减 B.K

内流衰减


内流

外流
9. 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错误 ( ) C
A.静息电位稳定 B.0期去极速度快
C.复极速度也快 D.属快反应细胞
10.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末期 ( ) B
A.因Na

内流而产生 B.因K

外流而产生
C.因Ca
2+
内流而产生 D.因Cl

内流而产生
11. 心肌工作细胞没有 ( ) C
A.兴奋性 B.传导性
C.自律性 D.收缩性
12.以下组织传导速度最慢是( )A
A.窦房结 B.心房肌
C.心室肌 D.浦氏纤维
13. 动作电位传播速度最慢,可低至0.02ms的是( ) B
A.心房肌纤维 B.房室交界纤维
C.浦肯野纤维 D.心室肌纤维
14. 临床上较易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是 ( ) A
A.房室交界 B.房室束


C.左束支 D.右束支
15.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 ) B
A.增强心肌收缩力
B.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16. 自律细胞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 ) C
A.0期去极速度慢 B.无平台期
C.4期可自动去极 D.复极时程长
17. 关于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下述哪项错误 ( ) C
A.它包括窦房结,房内传导
B.它包括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
C.它们传导兴奋的速度都比心室肌快
D.其末梢是浦氏纤维
18. 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 ) B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 D.窦房结
19. 属于快反应非自律细胞的是 ( ) A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 D.窦房结
20. 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 ) D
A.心房肌,心室肌 B.浦氏纤维
C.房室交界(结区) D.窦房结
21. 结区的生物电特征,下述哪一项错误 ( ) C
A.没有自律性 B.传导速度很慢
C.有明显的平台期 D.4期不自动去极
22. 心肌传导细胞4期自动去极是由于 ( ) A

A.主要是Na循If通道引起的舒张期去极
2+
B.主要是Ca内流

C.主要是K内流

D.主要是K外流
23. 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 ) B
A.房室交界 B.窦房结
C.房室束 D.浦氏纤维
24. 心室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 ) C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25. 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因为 ( ) A
A.刺激阈值小于正常
B.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C.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D.自律性高于正常
26. 在有效不应期 ( ) C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7. 在绝对不应期 ( ) A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8. 在相对不应期 ( ) B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9. 在超常期 ( ) D


A.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
B.需要在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
D.阈下刺激也可诱反应
30. 在以下何时给予心室一个额外刺激不引起反应 ( ) B
A.心房收缩 B.心室收缩
C.心室舒张 D.整个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
31. 心室在期前收缩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正常窦房结传来的冲动落在了期前兴奋的 ( ) A
A.有效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32. 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 ) D
A.有效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33.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 D
A.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
2+
贮存少
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
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4. 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 ) B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35.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放始于 ( ) B
A.

等容收缩期之初 B.等容收缩期之末
C.等容舒张期之初 D.等容舒张期之末
36. 房室瓣关闭见于 ( ) A
A.等容收缩期开始 B.等容收缩期末
C.等容舒张期开始 D.等容舒张期末
37. 等容收缩期 ( ) B
A.房内压 >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8. 心室充盈期 ( ) A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9. 快速射血期 ( ) D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0. 等容舒张期 ( ) B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1. 一个心动周期中,相当于房室瓣开始关闭至开始开放的时程是 ( )
A.心室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之和
B.心室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期之和
C.心室舒张期 D.房缩期和心室收缩之和
42. 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 ) C
A.心房收缩期 B.心房舒张期
C.心室收缩期 D.心室舒张期
43. 心动周期中,心脏瓣膜的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C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动脉瓣都开 D.房室瓣、动脉瓣都关
44.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的变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C
A


A.等容收缩期,动脉压最低
B.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最大
C.等容舒张期,动脉压最高
D.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最小
45. 心动周期中,哪一期左室压力最高 ( ) C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减慢射血期末
46. 一个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 D
A.快速射血期 B.减慢射血期
C.快速充盈期 D.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47.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是在 ( ) B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48.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 ) B
A.心房收缩的初级泵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血液的重力作用
D.肌肉泵作用
49. 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 ) C
A.快速充盈期 B.减慢充盈期末
C.房缩期末 D.减慢射血期末
50. 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 ) D
A.重力作用 B.心室肌收缩
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51. 心指数等于 ( ) A
A.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
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心率
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D.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52. 射血分数等于 ( ) D
A.每搏输出量回心血量×100%
B.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100%
C.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00%
D.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3. 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哪一项间接表示 ( ) A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B.心室收缩期容积或压力
C.动脉压 D.心房容积
54.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 ) C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B.心室收缩末期内压
C.大动脉血压 D.心房内压
55.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因为 ( ) D
A.等容收缩期缩短 B.快速射血期缩短
C.减慢射血期缩短 D.充盈期缩短
56. 第一心音标志着 ( ) A
A.心室收缩开始 B.心室舒张开始
C.心房收缩开始 D.心房舒张开始
57.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 ( ) D
A.房室瓣开放 B.动脉瓣开放
C.房室瓣关闭 D.动脉瓣关闭
58. 关于心电图,下列哪不正确 ( ) A
A.反映心肌机械收缩过程
B.P波反映兴奋在心房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波反映兴奋在心室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D.T波反映心室肌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59. 正常心电图中,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的是 ( ) C
A.P波 波
C.T波 D.S-T段
60. 窦房结的兴奋由心房到达心室,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 ( )
A.P-P间期 B.P-R间期
B


C.Q-T间期 D.S-T段
61. 容量血管指的是 ( ) D
A.大动脉 B.微动脉
C.微静脉 D.静脉
62. 交换血管指的是 ( ) C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
63. 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于 ( ) C
A.口径大对血流摩擦阻力小
B.管壁厚
C.管壁有可扩张性的弹性
D.血流速度快
64. 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 ) A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65. 血液停止循环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称 ( ) D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66.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 ) C
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比
D.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67. 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搏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 ) A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量升高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8. 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而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 ) B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9. 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 ( ) C
A.收缩压降低 B.舒张压升高
C.脉搏压增大 D.脉搏压减小
70. 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 ) A
A.外周阻力 B.每搏输出量
C.心率 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71. 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 C
A.血液粘滞度 B.血管长度
C.小动脉口径 D.小静脉口径
72. 肺循环和体循环的 ( ) C
A.收缩压相同 B.外周阻力相同
C.每搏输出量相同 D.大动脉可扩张性相同
73. 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时,降中峡是在下列哪个瞬间形成的 ( ) B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74.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主要反映 ( ) D
A.外周阻力大小 B.心率快慢
C.大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大小
D.回心血流量多少
75. 心肌收缩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D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下降
76. 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 ) A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77. 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 ) D
A.淋巴回流减少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有效滤过压增大


78. 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C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组织代谢产物 D.乙酰胆碱
79. 微循环具有营养功能的通路是 ( ) C
A.直捷通路 B.动-静脉短路
C.迂回通路 D.淋巴回路
80. 生理情况下,对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 B
A.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和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81. 关于组织液的生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D
A.小动脉收缩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C.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D.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82. 慢性肾脏疾病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 ) B
A.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淋巴回流受阻
83. 刺激心迷走神经,下述哪项结果不正确 ( ) D
A.窦房结自律性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D.心室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84. 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 C
A.组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85. 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是影响 ( ) B
A.心肌收缩力 B.心率
C.血管阻力 D.血量
86. 心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肌的哪一种受体 ( ) B
A.α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87. 心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肌哪一种受体 ( ) C
A.α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88. 以下情况可使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 ) D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肌肉运动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由直立变为平卧时
89. 肌肉运动时,该肌肉的血流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 D
A.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
B.动脉血压升高
C.相邻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
D.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90.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 ) A
A.皮肤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脑血管 D.冠状血管
91. 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 ) B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92. 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主要受体是 ( ) A
A.α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93.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总称是 ( ) C
A.血管收缩神经 B.血管舒张神经
C.血管运动神经 D.血管紧张性神经
94. 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 ) C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95.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 ( ) D


A.窦房结自律性增高 B.房室传导加速
C.心肌收缩力加强 D.以上都对
96.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 ) C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97. 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是由于 ( ) A
A.血管紧张素Ⅱ增高 B.交感胆碱能纤维兴奋
C.组胺释放增多 D.乳酸增多
98.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 ) B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99. 关于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下述哪项是不存在的 ( ) A
A.迷走舒血管紧张 B.心迷走紧张
C.心交感紧张 D.交感缩血管紧张
100.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使 ( ) B
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肾脏排钠量减少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D.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101. 下述物质中,哪一种升压作用最强 ( ) B
A.肾上腺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肾素 D.组织代谢产物
102.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舒血管物质 ( ) A
A.激肽和组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升压素 D.以上都是
103. 心动周期中冠状动脉血流量急剧减少是在 ( ) A
A.等容收缩期早期 B.等容舒张期早期
C.等容收缩期后期 D.等容舒张期后期
104. 冠状动脉硬化时 ( ) A
A.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105. 心肌缺氧时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引起的 ( )
A.氢离子 B.组胺
C.腺苷 D.乳酸
(二)多项选择
1.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 ) CE
A.主要是由于膜对Na

通透造成的
B.是由于膜内外Cl
-
的不均分布造成的
C.随膜外K

浓度而变化
D.完全等于K

的平衡电位
E.与膜对K

的通透性有关
2.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决定了 ( ) AE
A.有效不应期的长短 B.收缩期的长短
C.超常期的长短 D.静息期的长短
E.整个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3. 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有 ( ) AB
A.阈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0期去极速度 D.4期去极速度
E.以上均是
4. 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 ) BD
A.心肌自律性高低
B.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快慢
C.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快慢
D.传导速度快慢
E.兴奋性高低
5. 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的共同因素是 ( ) CD
A.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B.4期去极化速度
C.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C


D.阈电位水平
E.3期复极化速度
6. 正常人安静时的每搏输出量 ( ) BD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
B.等于每分输出量除以心率
C.与体表面积有关
D.为60~80 ml
E.左心室小于右心室
7. 正常心动周期中 ( ) AC
A.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等容舒张期
B.心房舒张期完全处在心室收缩期内
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内
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内
E.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收缩期内
8. 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 ( ) BD
A.推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主要靠心房收缩
B.推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靠心室舒张
C.推动血液从心室进入动脉主要靠心房收缩
D.房室瓣关闭主要靠心室收缩
E.动脉瓣开放靠心房收缩
9. 以下因素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 ) AC
A.血钙增加 B.血钾增加
C.交感神经兴奋 D.乙酰胆碱增多
E.组织缺氧
10. 交感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升高的原因是 ( ) BD
A.0期去极速度加快 B.4期自动去极速度加快
C.阈电位下移 D.钙通道开放
E.钾通道开放
11. 迷走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的原因是 ( ) BE
A.0期去极速度减慢 B.4期自动去极速度减慢
C.阈电位下移 D.钙通道开放
E.钾通道开放
12. 以下使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的是 ( ) CE
A.压迫并阻断颈动脉血流
B.由卧位变为立位 C.动脉血压升高
D.动脉血压降低 E.压迫颈动脉窦
13. 剧烈运动时,体循环总外周阻力降低的原因是 ( ) AB
A.参加运动的肌肉血管舒张
B.代谢产物增多
C.交感神经放电减少
D.副交感舒血管活动加强
E.交感舒血管活动减弱
14. 以下体液因素可使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 ( ) CD
A.乳酸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Ⅱ
E.组胺
15. 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常可引起 ( ) AC
A.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心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D.肾素释放增多
E.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6. 与心肌传导细胞比较,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 ) BE
A.最大舒张电位值大
B.最大舒张电位值小 C.0期去极速度快
D.无明显3、4期 E.0期去极幅度低
17. 窦房结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是 ( ) AC
A.正常心脏的起搏点
B.不具有传导性
C.对潜在起搏点能夺获控制


D.对房室结活动不能阻抑
E.在体内活动不受神经影响
18.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关闭的时期是 ( ) AD
A.等容收缩期 B.房缩期
C.减慢充盈期 D.等容舒张期
E.减慢射血期
19. 影响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 BE
A.大动脉弹性 B.心肌收缩力
C.小动脉口径 D.血液粘度
E.回心血量
20. 以下使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升高的因素是 ( ) DE
A.小动脉端压力下降 B.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浆晶体渗透力升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小动脉端血压升高
21. 关于心迷走神经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E
A.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兴奋时促进K内流

C.兴奋时抑制K外流
D.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
E.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22. 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 ( ) AE
A.心输出量增加 B.心率减慢
C.回心血量减少 D.心输出量减少
E.外周阻力增加
23. 决定和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有 ( ) CD
A.心肌收缩力 B.前负荷
C.大动脉弹性 D.外周阻力
E.回心血量
24. 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的因素有 ( ) CD
A.迷走神经抑制 B.血容量增多
C.肾素分泌增多 D.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5. 动脉血压升高后,可能出现的反射活动是 ( ) AD
A.减压反射活动增强 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
分泌增多 D.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活动增强
26.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 ) DE
A.使大动脉收缩 B.使容量血管舒张
C.大动脉扩张 D.阻力血管收缩
E.使血容量增加
27. 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的因素有 ( ) AD
A.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
++
B.血Na升高 C.血K升高
++
D.血Na降低 E.血K降低
28. 对心血管中枢的论述,正确的是 ( ) BD
A.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B.具有一定紧张性
C.其紧张性与体液因素刺激无关
D.心交感中枢与心迷走中枢间呈交互抑制
E.吸气时交感紧张性降低
29. 和神经纤维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 ) BCDE
A.去极速度快 B.动作电位时程长
C.存在明显的平台期 D.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E.有效不应期长
30. 心室肌的生理特性 ( ) ABDE
A.有兴奋性 B.有传导性
C.无传导性 D.有收缩性
E.无自律性
31. 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 ) ACDE

A.0期去极速度慢 B.由快Na内流所致


C.由慢Ca
2+
内流所致 D.无明显的复极1、2期
E.无明显的超射
32. 心脏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可能是由于 ( ) ABC

2+
内流量增加

-K

泵活动受抑制
C.K

外流变慢
-
内流增加


外流增加
33.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 ) ABCD
A.0期去极速度快 B.动作电位幅度大
C.有明显复极1、2期 D.传导速度快
E.复极速度快
34.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 ( ) ACD
A.4期自动去极速度 B.0期去极速度
C.阈电位水平 D.静息电位(舒张电位)水平
E.以上均是
35. 以下组织哪些有自律性 ( ) CDE
A.心房肌 B.心室肌
C.窦房结 D.房室束
E.浦肯野纤维
36. 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 ( ) ABCDE
A.阈电位水平 B.静息电位水平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
D.离子通道开放的数量和开放的速度
E.细胞直径的大小
37. 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 ( ) ABCD
A.绝对不应期 B.局部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E.低常期
38. 决定和影响心室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 ) ABC
A.阈电位水平 B.钠通道性状
C.静息位水平 D.钾通道性状
E.钙通道性状
39. 去甲肾上腺素可 ( ) ABCDE
A.增加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B.使心房传导加快 C.使心肌不应期缩短
D.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E.使心肌收缩增强
40.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 ) ABCDE
A.心室容积不发生变化
B.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
C.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
D.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
E.心室内压低于动脉内压
41. 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有 ( ) ABDE
A.搏出量 B.心输出量
C.后负荷 D.射血分数
E.心指数
42. 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 ( )
A.每搏输出量减少 B.等容收缩期缩短
C.等容收缩期延长 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充盈期延长
43. 下列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 ) ABCE
A.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兴奋
B.颈动脉窦内压升高
C.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
D.增加心舒末期容积
E.缺氧、酸中毒
44.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 ( ) ABCD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交感神经兴奋
C.回心血量增加 D.前负荷增加
E.后负荷增加
45. 以下因素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 ) BCE
ACD


A.静脉回流血量减少 B.一定范围内增加心率
C.交感神经兴奋 D.迷走神经兴奋
E.体力劳动
46. 心力贮备包括 ( ) ABC
A.收缩期贮备 B.心率贮备
C.舒张期贮备 D.余血贮备
E.心房贮备
47. 真毛细血管的特点是 ( ) ABCD
A.管壁很薄 B.管壁的通透性大
C.血流缓慢 D.管壁内皮细胞有吞饮功能
E.可周期性收缩和舒张
48. 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主要作用是 ( ) ADE
A.维持一定舒张压 B.产生外周阻力
C.产生收缩压 D.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E.缓冲动脉血压
49. 以下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 ) ABC
A.心肌收缩力加强 B.小血管收缩
C.循环血量增加 D.大动脉弹性加强
E.心输出量减少
50. 在动物实验中以下哪几项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 ) ADE
A.阻断双侧颈动脉血流 B.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C.刺激减压神经 D.注射肾上腺素
E.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51. 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 ) ABCDE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血管紧张素Ⅱ
E.组织胺
52.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 ) ABD
A.心肌收缩力增强,促进静脉回流
B.心输出量加大,可促进静脉回流
C.呼气时,静脉回流加快
D.下肢骨骼肌的交替收缩、舒张可促进静脉回流
E.站立时,促进静脉回流
53. 能引起脉搏图上升支斜率变大的因素有 ( ) ABC
A.每搏输出量增加 B.大动脉管壁可扩张性降低
C.外周阻力降低 D.主动脉瓣狭窄
E.外周阻力增高
54. 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包括 ( ) BDE
A.心率减慢 B.下肢静脉被动扩张
C.回心血量增加 D.动脉血压降低
E.心输出量减少
55. 右心衰竭时可表现 ( ) ABCD
A.颈静脉怒张 B.肝肿大
C.下肢水肿 D.中心静脉压升高
E.肺水肿
56. 以下因素可使组织发生水肿 ( ) ABCD
A.静脉回流障碍 B.心肌收缩无力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淋巴回流受阻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57. 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 ) ABCDE
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 B.使心率加快
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E.使房室传导加快
58.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心血管调节的主要结构有 ( ) ABDE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中脑 D.延髓
E.脊髓
59. 关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哪几项正确 ( ) ABDE
A.对正常范围内的血压灵敏


B.是一负反馈调节
C.可将各种范围内血压波纠正到正常水平
D.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敏感
E.亦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
60.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是 ( ) ACD
A.促进醛固酮的释放 B.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C.使全身微动脉收缩 D.加强缩血管中枢的活动
E.促进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61. 引起血管舒张的因素有 ( ) ABCD
A.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
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加
C.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加
D.交感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
E.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
62. 失血时的心血管反应有 ( ) ABCDE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B.阻力血管收缩
C.容量血管收缩 D.心率加快
E.醛固酮分泌增多
63. 下列因素可使冠脉流量增加 ( ) ABCE
A.心肌活动增强 B.心肌中腺苷增加
C.心肌缺氧 D.心率加快
E.心室舒张期延长
64. 脑循环的特点有 ( ) ABCE
A.耗氧量大
B.因容积固定,血管舒缩受限制
C.二氧化碳可使脑血管舒张
D.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E. 脑血流量恒定的调节是平均动脉压在8.0~18.6 kPa(60~140 mmHg)范围时

第四章 呼吸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本质是吸入O2排出CO2。呼吸全过程由外呼吸、内呼吸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环节组成。
2.胸内负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因其比大气压低,故叫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
3.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指肺泡通气量(V
A
)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
4.肺活量: 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3500 ml,女性为2500 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
5.时间肺活量: 在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快 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 99%。
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肺通气速度。
6.胸式呼吸: 以肋间外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而致胸廓运动明显,腹壁运动不明显的呼吸称胸式呼吸。
7.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由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 。
8.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9.血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氧饱和度。
++
10.中枢化学感受器: 存在于延髓腹外侧表浅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 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二、填空题
1.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2.内呼吸指的是(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或称组织换气。
3.使支气管平滑 肌张力增加的神经是(迷走神经),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其作用的受体是(M型胆碱受 体)。
4.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小的神经是(交感神经),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 上腺素),其作用的受体是(β
2
型肾上腺素受体)。
5.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 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酯(DPPC)),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呼吸运动)。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种。
7.迷走神经通过M型胆碱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气流阻力(增加)。
8. 正常成人腹式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但以为主(腹式呼吸);小儿主要是(腹式呼吸)呼吸;妊娠后期的妇女则以 (胸式呼吸)为主。
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另外还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和 (物理溶解)两种形式。
10.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小)。
11.氧 解离曲线为(S)形曲线,它表示Hb中O
2
的饱和度与(PO
2
)的关系。 
12.低O2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兴奋)。
13.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和(肺缩小)两个反射。
14.机体对呼吸运动调节的主要途径是(神经调节)。
15.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16.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它对细胞外液中(H)浓度十分敏感。


17.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三、判断题
1.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
2.功能残气量代表了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时肺容量。( ) √
3.关于胸内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 ) √
4.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通气量越小。( ) √
5.人体呼吸过程中CO2
的运输主要是由肺至组织,而O
2
的运输主要是由组织到肺。( )
6.肺回缩力主要来源于肺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
7.一定范围内,浅而快的呼吸可明显增加通气效率。( )
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
9.气体在血 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性结合的必要前提或中介阶段,溶解的气体量随分压增高而增多。( ) √
10.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也越大,故顺应性可作为弹性阻力的指标。( )
11.通气血流比值越大则肺换气越好,越小则肺换气越坏。( )
12.温度升高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
13.在缺氧时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因而使呼吸增强,以体现调节作用。( )

2
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 ) √
15.由于CO
2
的分子量比O
2
大,所以临床上常见到气 体扩散障碍应该是CO
2
的扩散障碍。( )
16.血液的氧容量越大,表示其含氧量越多。(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
A.时间肺活量 B.肺活量
C.潮气量 D.深吸气量
2.肺总容量等于A
A.余气量加肺活量 B.功能余气量加肺活量
C.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 D.肺活量加潮气量
3.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
A.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
D.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4.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B
A.吸气肌收缩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5.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D
A.肺活量 B.肺通气量
C.时间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6.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500 ml减少到250 ml则( )B
A.肺通气量减少 B.肺泡通气量减少
C.肺泡通气量增加 D.肺通气量增加
7.吸气末肺内压( )B
A.大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等于胸内压 D.小于大气压
8.胸膜腔内压等于D
A.大气压+肺内压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D.肺内压-肺回缩力
9.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C
A.桥脑 B.脊髓 C.延髓 D.中脑
10.某人肺通气量为7.5 L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为5 L,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 C
A.0.8 B.0.7 C.1.0 D.0.9
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A
A.延髓化学感受器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D.延髓呼气神经元
12.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
A.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C.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13.切断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B
A.呼吸幅度减小 B.吸气相延长
C.呼吸频率加快 D.血液CO
2
张力暂时升高
14.在血液中CO
2
运输的主要形式是C
A.物理溶解 B.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碳酸氢盐 D.与水结合成碳酸
15.进行腹式呼吸的吸气时,下述哪块肌肉收缩为主D
A.肋间外肌 B.腹直肌
C.肋间内肌 D.膈肌
16.血液中H

增多时,氧解离曲线D
A.上移 B.不变 C.左移 D.右移
17.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下述哪项错误C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18.当氧离曲线左移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B
A.增多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不变
19.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液比值为A
A.0.84 B.0.94 C.1.0 D.2.0
20.血氧饱和度是指( )B
A.血氧容量占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C.溶解氧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D.以上全错
21.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 C
A.一定程度的缺氧 B.血〔H

〕升高
C.一定浓度的CO
2
D.以上全错
22.血液中使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因素是( ) A

2
分压升高 B.O
2
分压降低
C.乳酸增多 D.非蛋白氮增多
23.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述哪项不正确? ( ) A
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
D.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酯
(二)多项选择
1.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 ) ABCDE
A.肋间外肌 B.肋间内肌
C.胸锁乳突肌 D.膈肌
E.腹壁肌
2.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 BC
A.吞饮作用 B.物理溶解
C.化学结合 D.渗透作用
E.分泌作用
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B
A.吸气时肋间外肌舒张
B.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C.吸气时膈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恢复原位
4.肺泡回缩力来自( ) BC
A.胸内负压 B.肺泡内层液面的表面张力
C.肺的弹力纤维 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E.肺内压
5.与弹性阻力有关的因素是( ) AE
A.肺回缩力 B.气道口径
C.气道长度 D.气体密度
E.胸廓回缩力
6.正常成年人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在前两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分 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AB )


A.83% B.96% C.70% D.80% E.99%
7.引起呼吸道平滑肌强烈收缩的体液因素是( ) AC
A.5-羟色胺 B.肾上腺素
C.缓激肽 D.去甲肾上腺素
E.以上全错
8.关于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描述正确的是( ) ABCDE
A.安静时正常值是0.84
B.比值减小、如同发生动-静脉短路
C.肺尖部比值可增至3.3
D.比值增大,使生理无效腔增大
E.肺底部比值降低
9.影响肺通气的因素有( ) ABDE
A.胸廓弹性回缩力 B.呼吸道阻力
C.肺血液循环速度 D.肺的弹性回缩力
E.呼吸作功大小
10.与胸膜腔内负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 ABCDE
A.肺的弹性回缩力 B.胸廓的弹性回缩力
C.肺泡表面张力 D.胸膜腔内少量浆液
E.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11.影响肺泡通气量的因素有( ) CDE
A.通气血流比值 B.肺泡内气体分压
C.无效腔 D.呼吸频率
E.潮气量
12.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 ) ABCD
A.酸碱度
2

C.温度 D.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E.以上四种因素都不是

2
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 ) CD
A.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B.加强肺牵张反射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
E.直接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14.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 ) CD
A.颈动脉窦 B.主动脉弓
C.颈动脉体 D.主动脉体
E.以上均是
15.关于肺牵张反射,下述正确的是( ) ABCDE
A.其感受器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
B.传入神经在迷走神经中
C.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D.它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E.以上全对
16.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 ) ABCDE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 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4.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胃肠激素: 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6.容受性舒张: 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
7.胃排空: 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胆盐的肠肝循环: 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


9.内在神经丛: 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它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
10.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 是胃粘液与HCO

3
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
二、填空题
1.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2.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3.消化器官的绝大部分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4.支配消化器官的副 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其兴奋可使胃肠运动(加强),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多) 。
5.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
6.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
7.促胃液素的主要生理 作用是:促进胃液(分泌);使胃窦(收缩);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及胰岛素的(释放)。
8.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因素是在小肠上部和幽门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和(乙酰胆碱)。
9.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
-
3
的分 泌。
10.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盐酸)。
11.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引起(胆囊)收缩和(胰液(酶))分泌。
12.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小肠上部的(蛋白质消化产物)。
13.内因子是胃 腺(壁糖)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它能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
12
)的吸收。
14.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胃酸(HCl))和(胃蛋白酶)。
15.胃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
16.胰腺导管细胞分 泌(水)和(HCO
-
3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
17.迷走 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HCO
-
3
)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 较丰富。
18.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促胃液素)。 < br>19.胆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胆盐)来实现的,其主要作用包括(乳化脂肪)、(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 生素的吸收)。
20.小肠运动的形式有(分节运动)、(紧张性收缩)、(蠕动)。
三、判断题
1.食物能够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吸收。( )
2.基本电节律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
3.消化道运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完成对食物 的机械性消化,它对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4.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通常取决于消化道中食物的量,并不依赖摄入食物的性质。 ( )
5.蠕动波的移行方向均朝向肛门( )
6.排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部。(√)
7.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胃。( )
8.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是胰腺。(√)
9.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 吸收的速度是相同的,吸收速度并不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的组成及在该部分停留时间。( )
10.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蛋白质。( )
11.唾液分泌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
12.三种营养物质在胃中排空速度的快慢顺序是脂肪、糖、蛋白质。( )
13.蛋白质具有强烈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14.小肠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
15.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 )
16.维生素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 )D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
2.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起于( )C
A.环形肌层 B.斜形肌层
C.纵形肌层 D.粘膜层
3.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 )D
A.交感神经的支配 B.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C.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腺分泌( )B
A.少量、粘稠唾液 B.大量、稀薄唾液
C.少量、稀薄唾液 D.大量、粘稠唾液
5.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C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6.胃液分泌的胃期,是由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引起,通过下述哪条途径完成( )D
A.迷走神经 B.促胃液素
C.内在神经丛 D.所有上述因素
7.分泌盐酸的是( )B


A.主细胞 B.壁细胞
C.粘液细胞 D.胃幽门粘膜G细胞
8.唾液分泌的调节是( )A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以上都不是
9.在食团进入胃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 )C
A.立即中止 B.持续几分钟
C.持续一两小时 D.因pH值较低而增强
10.在胃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物是( )C
A.少量多肽 B.胶原
C.月示和胨 D.非蛋白质食物
11.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乙酰胆碱 B.促胃液素
C.组胺 D.脂肪
12.下列哪一项不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B
A.盐酸 B.蛋白质 C.脂肪 D.高渗溶液
13.胃蠕动的开始部位是在( )C
A.胃贲门部 B.胃幽门部
C.胃中部 D.胃窦
14.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B

-


D.K


15.胃的容受性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条途径实现的( )B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内在神经丛 D.促胰液素
16.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是( )C
A.胆固醇 B.胆色素 C.胆盐 D.胆绿素
17.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A
A.大量的水分和HCO

3
,而酶含量很少
B.少量的水分和HCO

3
,而酶含量也很少
C.少量的水分和HCO

3
,而酶含量丰富
D.大量的水分,而HCO

3
和酶含量很少
18.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 )
A.糖、蛋白质、脂肪 B.蛋白质、脂肪、糖
C.脂肪、糖、蛋白质 D.糖、脂肪、蛋白质
19.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 ) D
A.胆盐 B.促胃液素
C.促胰液素 D.促胰酶素
20.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 )A
A.十二指肠和空肠 B.空肠和回肠
C.十二指肠 D.回肠
2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A
A.容受性舒张 B.紧张性收缩
C.蠕动 D.分节运动
22.酸性食靡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D
A.迷走神经兴奋 B.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
C.交感神经兴奋 D.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23.脂肪消化后的长链脂肪酸和乳糜微粒的吸收途径是( )B
A.直接进入门静脉
B.经淋巴途径进入血液
C.经淋巴系统进入组织供细胞利用
D.经肠系膜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二)多项选择
1.胃液分泌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BD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促胰酶素 D.促胃液素
E.胰岛素
2.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物质有( )AC
A.内因子 B.粘液
C.盐酸 D.胃蛋白酶原
E.维生素B
12

A


3.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B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有?谔透频奈摘?
C.直接使脂肪分解 D.抑制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
E.促进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4.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BC
A.食物是胰腺分泌的自然因素
B.在非消化期,胰液仍大量分泌
C.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双重调节,而以神经为主
D.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液分泌
E.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
5.唾液的成分除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外还有( )ABCDE
胃酸的作用:杀菌:食物、生长在口腔、饮水中的细菌很难闯过这
第一道“酸 防线”,大都在胃中“全军覆没”。
初步消化蛋白质:盐酸可使食物中的动物蛋白质(肉、蛋、鱼、 奶)
和植物蛋白(谷类、豆类等)发生变性而易被消化,更重要的是,
胃内的胃蛋白酶,只有在 盐酸作用下才能消化蛋白质,不过只是
A.唾液淀粉酶 B.粘蛋白
C.溶菌酶 D.尿素和尿酸
E.氨基酸
6.刺激胃液分泌增多的因素的( )ABC
A.促胃液素 B.乙酰胆碱
C.组胺 D.阿托品
E.盐酸
7.在消化期内,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ACD
A.盐酸 B.蛋白质
C.脂肪 D.高渗溶液
E.氨基酸和多肽
8.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BD
A.胃平滑肌收缩 B.胃液分泌增加
C.胃液分泌减少 D.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增多
E.抑制胃排空
9.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有( )BCD
A.兴奋性较高 B.能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
C.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
D.富有伸展性
E.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不敏感
10.消化道的功能有( )ABCDE
A.消化作用 B.分泌作用
C.吸收作用 D.排泄作用
E.防御作用
11.促胰液素的作用有( )ABC
A.抑制胃酸分泌 B.抑制胃的运动
C.促进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D.抑制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水分
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12.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消化液有( )BCE
A.唾液 B.胰液
C.胆汁 D.胃液
E.小肠液
13.大肠的运动形式有( )BCD
A.蠕动冲 B.分节推进运动
C.集团蠕动 D.袋状往返运动
E.容受性舒张
14.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是( )ABC
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和
B.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
C.促进肠壁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D.促进食糜向前推进
E.促进小肠分泌消化液
15.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因素有( )
A.迷走神经兴奋 B.促胰液素
C.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
D.促胃液素 E.胆盐
16.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是( )ABCE
A.调节消化腺分泌 B.调节消化道运动
ABCDE
初步消化而已。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胃酸进入小肠后会间接地促进胰液和胆汁
这两种消化液分泌,前者是消化 蛋白质和脂肪的“主力军”,后者
则是消化吸收脂肪必不可少的物质。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铁是造血原料,钙是骨骼生长发育必须的成
份,只有在酸性条件下,二者才能较好地被吸收利用。 < br>可见胃酸是人体消化的重要成份之一,不难想到,胃酸缺乏或减
少自然会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 状,也是某些疾病产生的原因


C.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D.促进水盐代谢 E.促进消化道生长

第六章体温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2.基础代谢: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室温保持在20~25 ℃,排除肌肉活动,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3.温热性出汗: 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汗腺分泌。
4.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的调节。
5.体温调定点: 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6.蒸发散热: 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去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它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7.能量代谢: 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
8.食物的热价: 1g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中,糖为17.5 kJ;脂肪为39.75 kJ;蛋白质体内17.99 kJ、体外23.43 kJ。
9.食物的氧热价: 氧化某营养物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其中,糖20.92 kJ;脂肪19.66 kJ;蛋白质18.83 kJ。
10.呼吸商: 指同一时间内体内释放的CO
2
和摄入O
2
之比(CO
2
O
2
)。其中,糖为1;脂肪为0.71;蛋白质为0.8 。
11.非蛋白呼吸商: 指机体在同一时间内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生成的CO
2
量与耗O
2
量的比值。
12.基础代谢率: 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二、填空题
1.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平均温度)。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直肠)温最高,(腋窝)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 主要散热方式是(辐射)。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蒸发)。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脑)。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7.蒸发散热可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8.出汗可分为(温热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10.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体表蒸发)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上移)。
13.醛固酮能(促进)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皮肤),另一部分在(粘膜)。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下丘脑)。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升高)。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升高),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 (孕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9.女子体温在排卵前升高,在排卵后降低,故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
10.体温的稳定全靠机体产生热量来维持。(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B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C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D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D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C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C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B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 )A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脑干网状结构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D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 )D
A.中枢冷敏神经元 B.皮肤热感受器
C.中枢热敏神经元 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 )B
A.降低 B.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C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和食物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C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B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D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18~25℃ D.深睡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B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D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阿狄森综合征 D.甲状腺功能亢进
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C
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D
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
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1~2℃
C.清晨2~6时最低
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
(二)多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CD
A.排卵前较高 B.排卵后降低 C.排卵前较低
A


D.排卵后升高 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DE
A.心脏 B.肾脏 C.肠 D.脑 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 )BC
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 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 D.精神紧张时
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39℃,在此情况下( )CD
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AD
A.热敏神经元多 B.热敏神经元少
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
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CD
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ABE
A.氯?婆ǘ鹊陀谘? 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浓度为零
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ABCE
A.环境温度 B.测量时间
C.性别 D.体重
E.年龄
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ABCDE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D.精神活动
E.体温
10.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 )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ABCDE
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B.发生寒战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E.产热增加
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ABE
A.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温度降低
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ABCDE
A.环境温度升高 B.情绪激动
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
E.注射乙酰胆碱
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ADE
A.环境温度高 B.环境温度低
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
E.空气对流速度快
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 )ABCDE
A.温热性发汗 B.寒颤
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 D.寒冷时蜷曲身体
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
ABCD 


第七章 肾脏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 mlmin。
2.肾小球滤过分数: 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4.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小球滤过形成的超 滤液(原尿),在其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的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毛 细
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5.排泄: 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 内过量的有用物质(如水和无机盐)、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的生理过 程。
6.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 mmolL(160~180 mg%)。
7.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 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的增减
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8.水利尿: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称水利尿。主要是因为饮水量增多 ,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
二、填空题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肾单位),它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2.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3.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和(分泌肾素)。
4.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
5.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
在(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
7.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接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
8.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H),(K)和(NH
3
)的作用。 < br>9.酸中毒时H+的分泌(增多),H+-Na+交换(增多),K+-Na+交换(减少),导致血K +(升高)。
10.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并在(神经垂体)释放入血。
11.血管升压素分泌的主要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改变。
+
12.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出 。
13.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钾)和(血钠浓度)的调节。
14.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过程中,需要(碳酸酐酶)的参加。
15.影响肾小球滤过 的因素包括(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血浆流量)。
16.机体的排泄途径有(肺脏),(皮肤),(消化道)和(肾脏)。
17.肾脏的主要功能有(排泄),(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内分泌)。
18.尿生成 的基本步骤为(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0.糖尿病人的多尿属于(渗透性)利尿。
21.肾脏内与肾内分泌调节有关的感受器是(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感受器)。
22.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 则与(尿素再循环)和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有关。
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
24.正常人动脉血压保持在(10.7~24.0 kPa(80~180 mmHg))范围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25.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是(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和(阴部神经)。
26.水利尿时,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渗透压感受器)。
27.尿液的浓 缩主要是小管液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其关键因素是(肾髓质高渗状态)和(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28.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
三、判断题
1.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2.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很大,对终尿量的调节作用也最大。( )

3.终尿中的K主要来源于肾小球的滤过。( )
3-重吸收与H+分泌有关,主要以CO2的形式吸收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5.一般血压变动范围内,正常人肾血流量依靠自身调节维持相对恒定。(√)
6.由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 )

在髓袢升支细段是被动重吸收。(√)
8.近球小管对H
2
O的重吸收是等渗性重吸收,与人体是否缺水无关。(√)
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在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11.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 )
1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13.血管升压素是由神经垂体合成、贮存和释放的。( )
14.肾小管对NH3的分泌和H+分泌有相互促进作用。(√)
++
1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H+-Na+交换和Na-K交换有相互抑制作用。(√)


16.循环血量增多时,肾素分泌增多,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增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 )
17.排尿反射是正反馈调节。(√)
18.醛固酮能促进近曲小管对Na

重吸收和K

的分泌。(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B
A.产生肾素 B.浓缩、稀释尿液
C.排泄Na

和Cl- D.释放血管升压素
2.有关肾的内分泌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分泌前列腺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肾上腺素 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D
A.直接释放肾素颗粒
B.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
C.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收缩
D.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
4.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靠( )C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多种调节
5.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流量( )B
A.不变 B.减少 C.增多 D.先减少后增多
6.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
A.近端小管 B.髓袢升支细段
C.集合管 D.髓袢升支粗段
7.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B
A.出球小动脉收缩,原尿量增加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原尿量减少
C.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量减少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量减少
8.不论终尿是稀释尿还是浓度缩尿,哪一段小管液始终是低渗的( )
A.近曲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9.关于抗利尿激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C
A.由神经垂体释放
B.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大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增加分泌
D.大静脉和心房扩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0.水的重吸收在下述哪个部位接受ADH调节( )D
A.近球细胞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1.肾糖阈的正常值为( )B
A.8~9 mmolL B.9~10 mmolL
C.10~11 mmolL D.11~12 mmolL
1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 )A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先减少后增多
13.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 )C
A.80 mlmin B.100 mlmin
C.125 mlmin D.150 mlmin
14.肾小管中重吸收能力量强的部位是( )A
A.近端小管 B.远端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15.关于排尿反射,下述哪项不正确( )D
A.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
B.排尿时阴部神经抑制
C.副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
D.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
16.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
D


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17.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18.阴部神经兴奋时( )C
A.膀胱逼尿肌收缩 B.膀胱括约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19.关于肾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它是由近球细胞分泌的

B.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Na浓度升高时,可刺激它分泌
C.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它分泌。
D.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时,可刺激它分泌
20.损毁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什么变化( )A
A.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 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21.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D
A.循环血量减少 B.疼痛刺激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22.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 )D
A.脑垂体 B.神经垂体
C.下丘脑 D.下丘脑视上核
23.血管升压素对肾脏的作用是( )B
A.抑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减少肾血流量

D.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24.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D
++
A.血Na升高 B.血K降低
C.肾素 D.血管紧张丌颉糧K)
25.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 )A
++
A.促进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
++
B.促进K重吸收和对Na的排泄
++
C.促进Na重吸收,抑制K排泄
++
D.促进K重吸收,抑制Na排泄
26.浓缩尿液的主要部位在( )A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 D.近曲小管
27.肾小管实现排酸保碱作用最主要是通过( )B
A.尿酸排出
+++
B.H的分泌和H-Na交换
+++
C.K的分泌和K-Na交换
D.铵盐排出
28.下列不属肾脏功能的是( )B
A.生成尿液 B.分泌醛固酮
C.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D.与酸碱平衡调节密切相关
29.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D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二)多项选择
1.皮质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 )ACD
A.肾小球较小 B.髓袢较长
C.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动脉粗
D.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较多
E.出球小动脉分出直小血管
2.与肾小球滤过有关的因素是( )ABCD
A.有效滤过压 B.滤过膜通透性


C.滤过膜总面积 D.肾血流量
E.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3.肾脏的生理功能有( )ABCE
A.生成尿液,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
B.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C.分泌肾素
D.分泌血管升压素
E.参与调节酸碱平衡
4.肾脏血液供应特点有( )ADE
A.血流量大
B.肾髓质的血流量占90%以上
C.正常情况易受全身动脉血压影响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
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
5.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完全或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的物质有( )ABE


、K

、Cl
-
B.H
2
O
C.尿素 D.肌酐
E.葡萄糖
6.下列哪些物质在近球小管能主动重吸收( )ABD


B.K



-
D.葡萄糖
E.水
7.关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BC
A.分泌的H

是细胞代谢的产物
B.与Na

存在H

-Na

交换
C.与肾小管液中HCO
-
3
结合生成H
2
CO
3

D.不影响NH
3
的分泌
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H

的分泌减少
8.与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因素有( )ABCDE
A.有效循环血流量增多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血管升压素分泌释放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9.大量失血引起尿量减少是因为( )ABCD
A.循环血量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血管升压素分泌释放增多
E.发汗量增多
10.以下哪些属于主动重吸收( )BDE
A.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B.近曲小管对Na

的重吸收
C.近曲小管对Cl
-
的重吸收
D.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E.近曲小管对K

的重吸收
11.正常尿液中不应该出现哪些物质( )CD
A.氯化钠 B.氯化铵
C.葡萄糖 D.蛋白质
E.尿素
12.对尿量调节作用较大的激素有( )AD

C.T
3
、T
4
D.醛固酮
E.胰岛素
13.循环血量减少时,反射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的感受器是( )
A.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B.左心房及腔静脉处容量感受器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D.延髓化学感受器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14.以下哪些属于渗透性利尿( )BC
AB


A.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多尿
C.静滴20%甘露醇
D.静滴5%葡萄糖1000 ml
E.静滴生理盐水
15.下述有关血管升压素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 )AD
A.它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激素
B.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它的分泌减少
D.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血管升压素使尿量减少
16.机体在酸中毒时表现为( )AC
A.肾小管H

的分泌增加

-
3
重吸收减少
C.H
+
-Na
+
交换增强
D.K
+
-Na
+
交换也增强
E.血钾浓度降低
17.用家兔进行“影响尿生成因素”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 )BD
A.静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
B.静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 ml,尿量增加
C.静注速尿,尿量增加
D.静注垂体后叶素2 U,尿量增加
E.静注20%葡萄糖5 ml,尿量增加
18.肾脏内调节肾素分泌的感受器有( )BD
A.间质细胞感受器
B.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
C.肾小囊脏层的压力感受器
D.致密斑感受器
E.远曲小管感受器
19.与血浆比较,终尿中缺乏的物质有( )AE
A.蛋白质

C.K


-
E.葡萄糖
20.对抗原尿生成的因素有( )BE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E.肾小囊囊内压
21.机体在大失血应急情况下调节肾血流量的主要神经、体液因素有( )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管紧张素原
22.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主要有( )CE
A.去甲肾上腺素 B.血管紧张素
C.血管升压素 D.甲状腺素
E.醛固酮
23.葡萄糖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BD
A.65%~70%重吸收 B.100%重吸收
C.借载体扩散
D.与Na

重吸收耦联进行
E.重吸收没有限度


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方式主要是( )AC
A.H

-Na

交换 B.K

-Na

交换
C.以泵-漏方式主动重吸收
D.与HCO
-
3
耦联重吸收
E.生成铵盐
25.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因素有( )AB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循环血量
C.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
E.血浆胶体渗透压
26.由肾脏生成,与调节动脉血压有关的活性物质有( )AD
A.肾素 B.血管紧张素原
C.促红细胞生成素 D.前列腺素
AD


E.维生素D
3

27.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的因素有( )ABCDE
A.动脉血压下降 B.循环血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Na量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 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8.有关水利尿的叙述是( )ABCDE
A.大量饮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B.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
合成与释放减少
D.尿量增加
E.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水与渗透压平衡
29.肾脏产生的活性物质有( )ABCE
A.肾素 B.前列腺素
C.羟化维生素D
3
D.醛固酮
E.促红细胞生成素
30.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ABCDE
A.肾小管内溶质浓度 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
C.肾小球滤过率 D.血管升压素
E.醛固酮
31.肾小管参与机体酸碱调节的活动过程包括( )ABC
+++
A.分泌H和H-Na交换
B.分泌NH
3
和生成铵盐
+++
C.分泌K和K-Na交换
-
D.排出HCO
3

E.以上都是
32.关于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 )BCE
A.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
B.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
C.循环血量减少,促进其分泌
D.血钾浓度升高,使其分泌减少
E.血钠浓度降低,使其分泌增加
33.促进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的因素有( )ABCDE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循环血量减少
C.动脉血压下降 D.疼痛刺激
E.情绪紧张
34.排尿过程是( )ABCDE
A.膀胱内尿量增加,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
B.传入冲动传至脊髓排尿中枢
C.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D.环境适合排尿时,盆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抑制
E.膀胱收缩,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

第八章 内分泌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特殊的高效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2.应激反应:各种有害刺激,常能引起机体内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加强,激素分 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可以大大提高
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此种反应称为应 激反应。
3.垂体门脉系统:是指由下丘脑到腺垂体的特殊血管系统。由垂体动脉发出分支首先到达下 丘脑的正中隆起,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为垂体门脉,在
垂体柄中下行至腺垂体,再分散为第二 级毛细血管网。该系统的作用是将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所释放的调节性多肽经血流运至腺垂体,调节 腺垂
体中各激素的分泌。
4.生长素介质: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诱导肝细胞产生并存在于血浆 的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实现的,这类物质称生长素介质。它可加速蛋白质合成,
增加胶原组织 ,促进软骨细胞分裂,加速软骨生长、骨化。
5.靶细胞:能接受某些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6.促垂体区:下丘脑基底 部的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室周核等区域,其神经元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接受中枢神经的 控制,并通过分泌
调节性多肽,控制腺垂体的分泌,这一区域,称为促垂体区。
7.允许作用 :有的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某一生理过程,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激素的效应得以实现,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8.第二信使:大多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是通过两个信使将信息传至细胞内引发生物效应的。该类激素分 子量较大,激素本身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内,而先与靶
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细胞内产生cAMP,c AMP作为激素(第一信使)的信使(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系统引起靶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反应。


9.月经周期:在下丘脑-腺垂体- 卵巢轴活动控制下出现的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
二、填空题
1.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作为药物应用时(含氮类)激素可被消化酶分解 ,故不易口服;(类固醇类)激素不被消化酶分解,
故可口服。
2.激素的传递方式有(远 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大多数激素的传递方式是(远距分泌)。
3.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它主要调节血中(钙)和(磷)的浓度。
4.甲状腺激素主要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贮存于(腺泡腔)中。
5.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呆小症),而成年人缺乏甲状腺激素将导致(粘液性水肿)。 < br>6.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以(T
4
)为主,而活性以(T
3
)为高。
7.血钙增高,甲状旁腺素分泌(减少);血磷升高,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
8.胰岛 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主要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和(促进蛋白质合成)。
9.胰岛素缺乏,组织对糖的利用(减少),血糖(升高)。
10.腺垂体分泌四种促激素,它们是(FSH)、(LH)、(ACTH)、(TSH)。
11.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由肾腺皮质(束状带)分泌,性激素可由肾上腺皮 质(网状带)和(性腺)分泌。
12.糖皮质激素分泌受腺垂体分泌的(ACTH)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控制。
13.糖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脂肪(重新分布)。
14.下 丘脑分泌的各种调节性多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送到(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15.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是(血管升压素)和 (催产素)。
16.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前纤维)支配,并受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 br>17.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速脂肪的(分解),(减少)葡萄糖的利用,使血 糖(升高)。
1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分泌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妊娠黄体功能)。
19.卵巢在卵胞期主要分泌(雌激素),而黄体期还分泌(孕酮)。
20.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使蛋白质合成 (增加),而甲亢时蛋白质(大量分解),呈负氮平衡。
21.卵巢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22.可以作为激素第二信使的物质是(cAMP)和(cGMP)等。
23.刺激和维持男性副性征的激素是(雄激素);刺激女性副性征的激素是(雌激素)。
作用于睾丸(间质)细胞,引起(雄激素)分泌。
25.月经周期中,由于血中(雌激素) 和(孕激素)浓度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
26.生长激素能刺激肝脏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促进软骨骨化。
27.成年期(生长素)激素过多将引起肢端肥大症。
28.甲状腺内碘的活化需(过氧化物)酶,生成的激素贮存在(腺泡腔)内。
29.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主要有(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30.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肾上腺皮质将(萎缩)。
三、判断题
1.甲状腺激素既可促进骨的生长,又可促进脑的发育。(√)
2.随着食物中含碘量的增加,甲状腺激素合成也增多,最终可引起甲亢。( )
3.血钙浓度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降钙素分泌减少。(√)
4.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抑制垂体产生ACTH。(√)
5.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只能通过胰岛素实现。( )
6.应激反应中,大量糖皮质激素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
7.生长激素分泌在异相睡眠期明显增加。( )
8.胰高血糖素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也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9.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酮中毒,这是因为大量脂肪酸在体内氧化分解产生大量酮体所致。(√)
10.食物中缺碘时,甲状腺将发生萎缩。( )
11.女性在排卵后体温升高是由于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造成的。( )
12.下丘脑合成并释放调节性多肽,经下丘脑-垂体束输送到神经垂体,调节其内分泌功能。( )
13.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胃肠激素。( )
14.生长素直接刺激软骨的生长发育,对个体生长起重要作用。( )
15.切除肾上腺后,动物死亡的原因是缺乏糖皮质激素。(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内分泌系统的最佳描述是( )B
A.区别于外分泌腺的系统
B.由内分泌腺体及全身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C.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的腺体
D.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
2.下列生物活性物质不属内分泌激素的是( )C
A.肾上腺素 B.胰岛素
C.内因子 D.前列腺素
3.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错误描述是( )C


A.启动DNA转录,促进mRNA形成
B.诱导新蛋白质生成
C.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受体
D.减少新蛋白质的生成
4.“旁分泌”就是( )B
A.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B.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
C.激素通过血液以外的途径作用于远距离的靶细胞
D.由神经细胞分泌发挥局部作用的激素
5.第二信使cA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制是( )C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B.激活磷酸二酯酶
C.激活蛋白激酶 D.激活DNA酶
6.生长介素的作用是( )D
A.反馈抑制生长素分泌 B.刺激生长素分泌
C.促进脑发育 D.促进软骨生长
7.“神经激素”是指( )B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C.具有激素功能的神经递质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8.下列作用中不属于生长激素的作用是( )C
A.促进骨的生长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促进神经系统的分化与发育
D.减少糖的利用
9.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D
A.降低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使血管收缩,维持血压
C.促进肾对钠的重吸收
D.增加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10.下列激素哪种不是含氮激素( )D
A.生长激素 B.生长抑素
C.催乳素 D.雄激素
11.下丘脑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 )A
A.催产素 B.生长激素
C.促卵泡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2.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 )D
A.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
B.激素的特异性很高
C.激素分泌的持续时间非常长
D.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13.下列激素或因子中,可由下丘脑以外的组织产生的是( )B
A.催乳素释放因子 B.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C.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D.生长素释放激素
14.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A
A.食物中缺碘 B.食物中缺乏酪氨酸
C.三碘甲腺原氨酸过多 D.促甲状腺素过少
15.在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中,下列哪个最强( )B
A.血脂降低 B.血糖降低
C.血脂升高 D.血氨基酸降低
16.临床上长期服用强的松,对腺垂体的影响是( )C
A.促进生长素分泌 B.促进ACTH分泌
C.抑制ACTH分泌 D.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17.促卵泡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D
A.刺激黄体生长 B.促进黄体分泌
C.刺激乳腺发育 D.刺激精子生成
18.黄体生成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B
A.抑制卵泡发育 B.促进黄体生成和分泌
C.抑制排卵 D.引起月经
19.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肾上腺素 B.自主神经
C.血中游离脂肪酸 D.血糖浓度
20.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C
A.糖皮质激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D.醛固酮
21.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A
A.雌激素 B.生长素
C.催乳素 D.甲状腺激素
22.神经垂体激素是( )C
A.催乳素与生长素
B.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
C.血管升压素与催产素
D.催乳素与血管升压素
23.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是( )B
A.抑制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B.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C.加速糖原的分解
D.促进糖的异生
24.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是( )C
A.视上核-垂体束 B.室旁核-垂体束
C.垂体门脉系统 D.交感神经
25.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是( )A
A.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B.抑制脂肪合成
C.促进脂肪氧化
D.促进脂肪分解
26.糖皮质激素过多时,会产生( )C
A.侏儒症 B.水中毒
C.向心性肥胖 D.肢端肥大症
27.一昼夜内血液生长素水平最高是在( )D
A.清晨起床时 B.中午
C.傍晚 D.深睡后
28.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 )A
A.产生雄激素 B.生精作用
C.支持和营养生殖细胞的作用
D.起血睾屏障作用
29.下列哪项不是调节性多肽( )D
A.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B.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C.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D.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0.关于第二信使学说,下述错误的是( )B
A.激素是第一信使
B.腺苷酸环化酶由蛋白激酶激活
裂解为5′AMP
的生成需有Mg
2+
存在
31.下列不是由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C
,LH
32.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A
A.促进蛋白质合成
B.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适应能力
C.使淋巴细胞数减少
D.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33.关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下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服用皮质醇可使ACTH分泌增多
是糖皮质激素的促激素
C.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D.糖皮质激素在午夜分泌量最低
34.下列哪项不是胰岛素的作用( )D
A.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
A


B.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
C.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D.促进肝糖原分解
35.甲状旁腺激素作用的错误描述是( )D
A.动员骨钙入血
2+
B.促进肾小管对Ca的重吸收
C.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D.抑制1,25-二羟维生素D
3
的生成
36.下列哪项激素不能升高血糖( )B
A.糖皮质激素 B.降钙素
C.肾上腺髓质激素 D.甲状腺素
37.不能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是( )A
A.甲状旁腺素 B.生长素
C.甲状腺素 D.性激素
38.不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是( )C
A.生长素 B.甲状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39.去甲肾上腺素可被下列哪种酶灭活( )B
A.蛋白水解酶 B.单胺氧化酶
C.过氧化物酶 D.胆碱酯酶
40.下列哪种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正反馈( )B
A.糖皮质激素 B.雌激素
C.催乳素 D.雄激素
(二)多项选择
1.在下列器官或组织中,能产生激素的有( )ABCDE
A.性腺 B.胃肠道
C.下丘脑 D.肾脏
E.腺垂体
2.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出现哪些表现( )ABCE
A.血液胆固醇水平增高,且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B.在婴儿时甲状腺功能减退,若不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出现呆小症
C.粘液性水肿
D.性功能增强
E.感觉迟钝,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
3.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ACE
A.糖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肾上腺素 D.盐皮质激素
E.生长激素
4.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 )BC
A.血管升压素 B.促卵泡激素
C.催乳素 D.催产素
E.生长素释放激素
5.盐皮质激素对细胞外液中哪些物质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BC
A.钙 B.钠 C.钾 D.磷 E.镁
6.降钙素的靶器官是( )AD
A.肾脏 B.甲状旁腺
C.腺垂体 D.骨
E.胃肠道
7.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对机体的影响有( )BD
A.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
B.皮下粘液性水肿
C.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D.基础代谢降低
E.智力低下
8.产生血管升压素的部位有( )CD
A.神经垂体 B.腺垂体
C.视上核 D.室旁核
E.致密斑
9.释放到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有( )CE


C.T
3
D.甲状腺球蛋白
E.T
4

10.引起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 )BE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严重失血后
C.垂体功能低下 D.垂体功能亢进
E.血浆钾升高
11.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 )ACD
A.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B.大剂量引起血压下降,小剂量引起全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C.使皮肤与肾脏的小动脉收缩,骨骼肌的小动脉与冠状动脉舒张
D.可加速肝糖原分解
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12.雌激素的作用是( )BD
A.使输卵管、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减弱
B.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C.抑制肾脏对水、Na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量减少
D.促进女性附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
E.产热作用
13.孕激素的作用是( )ABC
A.进一步促进子宫内膜及其血管、腺体增生并引起腺体分泌
B.使输卵管、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减弱
C.刺激乳腺腺泡发育
D.使宫颈粘液分泌增多
E.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14.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有( )ACD
A.使破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B.使成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C.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D.间接促进胃肠道对钙的吸收
E.使血钙降低
15.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有( )BCE
A.使破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B.使成骨细胞增殖,活动加强
C.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D.使血钙升高
E.使血钙降低

第九章 神经系统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受体: 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
3.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
4.化学突触: 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5.电突触: 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6.反射中枢: 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7.生命中枢: 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 吐中枢。此外,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
泌等,均需有延髓的存在。
8.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牵涉痛: 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11.腱反射: 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并造成相应关节的移位 ,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12.γ-环路: 指由运动神经元→肌梭→Ⅰa纤维→α运动神经元→肌肉所构成的反射途径。
13.牵张反射: 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14.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6.内脏脑: 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称之“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19.强化: 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20.自发脑电活动: 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 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 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23.语言优势半球: 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24.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
25.后发放: 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称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 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各级脑)。
3.外周神经包括(传入(感觉)神经)和(传出(运动)神经)。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 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6.典型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称为(兴奋性突 触后电位),是一种(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 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10.M型受体属(胆碱能)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α)和(β)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单线式)、(分散式)、(会聚式)和(环路式)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 br>13.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 (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感觉。
15.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它可与终板膜上(N
2
)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深压觉)和(肌肉本体)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是(运动)代表区。
19.巴比 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脑干网状结构)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上行激动) (多突触接替)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经络观点)、(神经观点)和(递质观点)。
21.牵张反射有(肌紧张)和(腱反射)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和(位相性牵 张反射)。
22.肌梭与肌纤维(平行)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串联)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腱)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肌梭)。
24 .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 截瘫)。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 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的活动,前者在于(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后者在于(调整肌 梭敏感性)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心肌) 、(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摄食中枢和饱中枢)。当血糖水平降低时(摄食)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α波)、(β波)、(δ波)和(θ波)四种基本波形。
32.在 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增加),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对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3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异相睡眠))两个时期。 < br>34.从本质上可将一切信号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称为(第一信号);一类是(现实的 抽象信号) ,称之为(第二信号)。
35.神经元胞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始于(轴突始段(或轴丘))。
36.中枢内信息的化学传递可通过(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
37.使乙酰胆碱失活的酶是(胆碱酯酶)。
38.视觉的皮层投射区在(枕)叶的(距状裂)的上、下缘。
39.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官是(肌梭)。()神经元可调节其敏感性。
40.牵拉骨骼肌,刺激(Ⅰa)类神经纤维末梢,引起位相性牵张反射。
41.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 (去大脑僵直)。
42.小脑半球受损后可发生(意向性)震颤;基底神经节受损后可发生(静止性)震颤。
43.在应急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强,同时(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此称(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44.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β)波,在深睡时出现的是(δ)波。 
45.在(快波)睡眠时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快波)睡眠时相,脑组织蛋白质合成加快。
三、判断题
1.神经递质大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 )
++2++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Na、K 、Ca,特别是K通透性升高。 ( )
3.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


5.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 ) 
6.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
7.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的去极化引起的。 (√)
8.兴奋可通过突触联系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双向传播。 ( )
9.感觉传导通路 在上行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一次交叉,浅感觉传导道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道是先上行后交叉。 (√)
10.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具有“1对1”的关系。 (√)
11.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 (√)
12.痛觉是没有适宜刺 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
13.内脏感觉、包括痛觉在内的传入冲动,绝大部分是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入中枢的。 ( )
14.躯体感觉的投射在第一体感区是倒置的,而在第二体感区则是正立的。 (√)
15.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16.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觉器。 ( )
17.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
18.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水平之间切断脑干,出现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α僵直。 ( )
19.脑干网状结构内对牵张反射的抑制区活动有赖于高极中枢的始动作用。 (√)
20.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肌肉,包括面部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 ( )
21.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庠硕南滦邢低场? ( )
22.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结构特征,若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影响范围较广泛;而若刺激副交感 神经节前纤维时,则影响范围较局限。
23.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重要支配。 ( )
24.所有汗腺都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 (√)
25.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 (√)
26.机体在活动时,迷走-胰岛素系统活动水平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水平高。 ( )
2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又是调节内分泌的高级中枢。 (√)
28.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系统。 ( )
29.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 )
30.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
31.突触前抑制可使突触后膜出现IPSP。 ( )
32.中枢神经元间缝隙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
33.同一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
34.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B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C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B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C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A

+、K
+
、Cl
-
,尤其是Na
+


2+
和K
+


+
、K
+、Cl
-
,尤其是K
+


+
、K
+
、Cl
-
,尤其是Cl
-

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C

+

2+

C.K
+
和Cl
-
,尤其是Cl
-


+
、K
+
和Cl
-
,尤其是K
+

是 ( )D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C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B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 (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C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D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
1
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C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A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D.酚妥拉明可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
15.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为 ( )A
A.N
1
受体存在于终板膜
B.筒箭毒既可阻断N
1
受体也可阻断N
2
受体
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
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
16.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 ( )A
A.β
1
受体兴奋致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
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
C.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
D.α
2
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
17.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C
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B.感受器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刺激强度的高低
18.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 )A
A.轴突-轴突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胞体型突触 D.胞体-胞体型突触
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A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
20.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 )C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轴突末梢去极化
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
2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 )C
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
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量减少
C.后膜电位超极化
D.轴丘始段去极化
22.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 )A
A.脊髓空洞症 B.完全横断
C.半离断 D.前根受损
23.脊髓半离断可致 ( )B
A.同侧痛觉障碍 B.对侧温度觉障碍

阿肯色州大学-办公室文员岗位职责


感谢老师的话语-房屋转让协议书


关于变色龙的资料-幼儿园语言教案


全国英语四级成绩查询-新班主任发言稿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小春日本留学论坛


广东肇庆学院-上海司法考试平台


焦作事业单位招聘-学雷锋活动倡议书


灰色代码-四年级上册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