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计划

巡山小妖精
982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04: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院-如何写申请书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 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 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
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 br>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
让学生通过摆、拼 、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 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 br>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
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 折、
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 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
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单元学情分析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
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五、课时安排:约3课时
1、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1课时
2、拼一拼:1课时
3、认识图形练习课:1课时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 内
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
安排了两个 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 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
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 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 几
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
位减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四、单元学情分析: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 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 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
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时安排: 10课时
1、十几减9:2课时
2、十几减8、7、6:2课时
3、十几减5、4、3、2:2课时
4、解决问题:2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一、单元学习目标
1.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 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
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 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
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 需要确定一个标准;
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三、单元学情分析:
对于分类这个单元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看起来像是全新的一块知识,但
在上一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 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
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 ,把“形状”作为分
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
法。
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会用不同的标注进行分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1、分类与整理(单元标准):1课时
2、分类与整理(不同标准):1课时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 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
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 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
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 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二、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在 入学前经过学前教育,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但还未有100
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 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
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新|课 |标|第 |一| 网
1、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 内数的大小。
2、 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 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结合具体事物,使 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数数和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数数、数的组成:1课时
2、读数、写数:1课时
3、数的顺序:1课时
4、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5、多些、少些:1课时
6、解救问题:1课时
7、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8、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 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
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
面使学生加深对 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 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
识人民币。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
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 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
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 概念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
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五、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人民币:2课时
2、简单的计算:2课时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 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
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
含义,而且还可以为 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
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
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 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计算,是多位数加、减的
基础,是小学教学应该达到的口算技能。本 单元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尝试计算
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在倡导算法多样式的同时,鼓励学生用口算的 方法计算,
理解计算的意义,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
的教学难点。
五、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4、小括号:1课时
5、连加:1课时
6、连减:1课时
7、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七单元 找规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 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
本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 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数字的变化规律,
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 律事物的美感和
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
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1、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1课时
2、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1课时
3、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1课时
4、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1课时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 整册教材所学过的内容,主要有6个 部分:100以内的
数,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民币,认识图形(二),找规律以及解决问题。
其中“找规律”的内容属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二、学情分析:
学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经把本册所有的内容都完成了。由于本学期学生的
学习内容比较多,低 年级的学生年龄有偏小,因而可能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会有所
遗忘或混淆。
三、教学目标: < br>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共5课时
1、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2、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图形、分类统计:1课时
4、复习人民币和找规律:1课时
5、解决问题:1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
作活动,让学 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
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 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
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和圆
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 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
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 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
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 折、
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 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
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单元学情分析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
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五、课时安排:约3课时
1、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1课时
2、拼一拼:1课时
3、认识图形练习课:1课时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 内
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
安排了两个 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 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
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 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 几
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
位减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四、单元学情分析: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 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 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
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时安排: 10课时
1、十几减9:2课时
2、十几减8、7、6:2课时
3、十几减5、4、3、2:2课时
4、解决问题:2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一、单元学习目标
1.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 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
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 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
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 需要确定一个标准;
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三、单元学情分析:
对于分类这个单元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看起来像是全新的一块知识,但
在上一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 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
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 ,把“形状”作为分
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
法。
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会用不同的标注进行分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1、分类与整理(单元标准):1课时
2、分类与整理(不同标准):1课时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 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
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 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
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 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二、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在 入学前经过学前教育,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但还未有100
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 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
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新|课 |标|第 |一| 网
1、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 内数的大小。
2、 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 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结合具体事物,使 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数数和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数数、数的组成:1课时
2、读数、写数:1课时
3、数的顺序:1课时
4、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5、多些、少些:1课时
6、解救问题:1课时
7、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8、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 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
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
面使学生加深对 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 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
识人民币。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
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 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
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 概念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
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五、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人民币:2课时
2、简单的计算:2课时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 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
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
含义,而且还可以为 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
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
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 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计算,是多位数加、减的
基础,是小学教学应该达到的口算技能。本 单元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尝试计算
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在倡导算法多样式的同时,鼓励学生用口算的 方法计算,
理解计算的意义,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
的教学难点。
五、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4、小括号:1课时
5、连加:1课时
6、连减:1课时
7、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七单元 找规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 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
本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 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数字的变化规律,
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 律事物的美感和
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
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1、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1课时
2、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1课时
3、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1课时
4、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1课时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 整册教材所学过的内容,主要有6个 部分:100以内的
数,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民币,认识图形(二),找规律以及解决问题。
其中“找规律”的内容属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二、学情分析:
学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经把本册所有的内容都完成了。由于本学期学生的
学习内容比较多,低 年级的学生年龄有偏小,因而可能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会有所
遗忘或混淆。
三、教学目标: < br>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共5课时
1、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2、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图形、分类统计:1课时
4、复习人民币和找规律:1课时
5、解决问题:1课时

除夕之夜-六一儿童节手抄报简单


六级预测作文-英语口语考试报名


上海验车-怀化学院教务


八年级英语教学案例-关于感恩节的手抄报


前赴后继的意思-小学生爱国演讲稿


江西电力技术学院-关于梦想的演讲稿


菏泽职业技术学院-升学宴答谢词


销售策划-岳阳会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