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起诉状范本-晾衣绳
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维也纳的音
乐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课《钟声》的第二课时。
本课作为一节欣赏课本应与《
灵隐钟声》为一课时,但考虑到我校三年级学生多为外来
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造成音乐欣赏能力参差
不齐,而且两首作品演奏乐器差异较大,
不适合在同一课时介绍。因此,将《维也纳的音乐钟》设计为一
课时。
通过分析学情、查阅大量相关知识,本人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现做以下几点反思:
一、反思亮点、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学生是课堂的
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此我在本节课始
终充当着“引导者”的身份。
本课导入环节,我播放了感染力很强的2016年维也纳新年
音乐会视频片段《拉德茨基
进行曲》,在鼓励学生配合指挥家杨松斯而拍手时,直观感受管弦乐的魅力,
带领学生
在心理上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在学生参与、体验用钢片琴模仿管钟时
,在演唱、伴奏、表情、舞蹈等多元化的表演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倾听音乐的习惯,体会《维也纳的音
乐钟》所呈现的积极、愉悦的情
绪。
在了解“回旋曲”环节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
系列问题,如:“全曲乐师演奏了做少
次”?“全曲各角色的出场顺序”?“出场顺序有什么规律”?全
程引导学生自己发
现规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在课程的最后,设计了扩展聆听
本课的表演歌曲澳大利亚民歌《钟声叮叮当》,感受美
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轻声跟唱旋律,配合老师完
成简单二声部合唱,共同创造一曲美
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二、反思不足、吸取教训、弥补缺憾
1、加强自身文学功底。音乐欣赏课需要
教师用最简单的语句描述最抽象的旋律,这对
音乐老师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而这一点我还有很大的进步
空间。我已经在利用业余时
间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以后还将继续这个好习惯,相信随着文学功底的提升,
我的语言
魅力可以让音乐课更生动。
2、学唱、伴奏主部旋律环节
,增加学生体验、表演时间。因为录课的紧张与授课总时
间的限制,我在本课学唱、伴奏主部旋律的环节
,进行的速度稍微有些快,没有给学生
更多机会去体验伴奏,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去美化自己表演的主部
旋律。欣赏课是感受
音乐之美的课程,今后本环节我将留足学生体验、表演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
中,
真正体会和创作音乐之美。
三、反思疑点、加深研究、琢磨透彻
人音版《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里建议让学生认识并感受“音乐钟”(详见《教
师用书》
P107)。《作品分析》中介绍钟声的演奏乐器是“钟琴”(详见《教师用书》P108)。
我在查阅
了大量资料后,觉得本曲演奏“钟声”的乐器不应该参照教参上“音乐钟”或
“钟琴”讲解。原因有以下
几点:
1、“音乐钟”一般定义为会发出音乐的钟表。这个定义跟本课音乐与演奏乐器毫无关
系。
2、“钟琴”定义不准确,有的学说认为“钟琴”是指木箱上的金属琴键(详见百度百
科“钟琴”),有的学说将排钟也称之为钟琴(详见百度百科“排钟”)。这两种定义差
别较大。
授课时如采用“音乐钟”或“钟琴”来讲解,容易引起歧义。我结合管弦乐队演奏的视
频,直观的让学生观看乐器样子,聆听乐器音色,准确告诉学生,演奏的乐器的是“管
钟”。
四、反思重、难点,突出重点,化难为易
本课的重点是“体验《维也纳的音乐钟》所呈现的积极与愉悦之情;了解管钟音色
特点;
<
br>能够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回旋曲式。”为了突出重点,我在细节上很下功夫,例如:为
了加深主部
旋律的印象,我设计了单独聆听主部旋律3次,学唱主部旋律3-5次,伴奏
表演主部旋律2-3次,聆
听全曲辨别主部旋律3次,共计11-14次强化。而且这些环节
并不集中,减少了学生反复聆听的厌烦
感,做到了遗忘前的强化。
本课难点“用钢片琴(代替管钟)演奏简单旋律(1
5? 1 5? )为主题伴奏;”。
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改进:
1、简化伴奏难度。最初设计的伴奏是学生敲击引子旋律(1 5? 2 5?),在自己体验过
程中发现,这种旋律在演奏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对绝大多数没有演奏经验,更没有很
多练习时间的三
年级学生来说,就更难了。因此,我改良了伴奏旋律(1 5? 1
5?),经
过改良,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掌握。
2、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体验环节。
先是在了解音色时,体验敲击伴奏旋律,其次用伴奏
旋律与教师共同演奏主部旋律,最后全班合作表演主
部旋律。这样设计难度逐步提高,
可以使学生适应的速度快、效果好,突破难点也就水到
渠成了。
五、反思新设想,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整节课从设计到最终的呈现,我认为有两点新颖的设计:
1、结合本课,扩展欣赏
相关音乐。本课的导入与结尾的铺垫环节,都欣赏了不同的作
品。我觉得欣赏课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课程,
直接用音乐去打动学生,比教师的千言万语
效果都要好,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定义。本课有两处定义都是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一处是“管
钟”的定义。设计引导学生分析管钟的演奏方式、音色特点、外表形状,推导出管钟是
一件形状像管子
,音色像钟声的打击乐器。一处是“回旋曲”的定义。设计了环环相扣
的系列问题,如:“全曲乐师演奏
了做少次”?“全曲个角色的出场顺序”?“出场顺
序有什么规律”?全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
规律,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我对《维也纳的音乐钟》设计、实践后的一点反思。教学反思并
不是教学设计
的结束,而是重新打磨的开始。我将继续改进,希望观看本课的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使课程更加完善。
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维也纳的音
乐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课《钟声》的第二课时。
本课作为一节欣赏课本应与《
灵隐钟声》为一课时,但考虑到我校三年级学生多为外来
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造成音乐欣赏能力参差
不齐,而且两首作品演奏乐器差异较大,
不适合在同一课时介绍。因此,将《维也纳的音乐钟》设计为一
课时。
通过分析学情、查阅大量相关知识,本人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现做以下几点反思:
一、反思亮点、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学生是课堂的
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此我在本节课始
终充当着“引导者”的身份。
本课导入环节,我播放了感染力很强的2016年维也纳新年
音乐会视频片段《拉德茨基
进行曲》,在鼓励学生配合指挥家杨松斯而拍手时,直观感受管弦乐的魅力,
带领学生
在心理上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在学生参与、体验用钢片琴模仿管钟时
,在演唱、伴奏、表情、舞蹈等多元化的表演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倾听音乐的习惯,体会《维也纳的音
乐钟》所呈现的积极、愉悦的情
绪。
在了解“回旋曲”环节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
系列问题,如:“全曲乐师演奏了做少
次”?“全曲各角色的出场顺序”?“出场顺序有什么规律”?全
程引导学生自己发
现规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在课程的最后,设计了扩展聆听
本课的表演歌曲澳大利亚民歌《钟声叮叮当》,感受美
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轻声跟唱旋律,配合老师完
成简单二声部合唱,共同创造一曲美
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二、反思不足、吸取教训、弥补缺憾
1、加强自身文学功底。音乐欣赏课需要
教师用最简单的语句描述最抽象的旋律,这对
音乐老师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而这一点我还有很大的进步
空间。我已经在利用业余时
间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以后还将继续这个好习惯,相信随着文学功底的提升,
我的语言
魅力可以让音乐课更生动。
2、学唱、伴奏主部旋律环节
,增加学生体验、表演时间。因为录课的紧张与授课总时
间的限制,我在本课学唱、伴奏主部旋律的环节
,进行的速度稍微有些快,没有给学生
更多机会去体验伴奏,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去美化自己表演的主部
旋律。欣赏课是感受
音乐之美的课程,今后本环节我将留足学生体验、表演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
中,
真正体会和创作音乐之美。
三、反思疑点、加深研究、琢磨透彻
人音版《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里建议让学生认识并感受“音乐钟”(详见《教
师用书》
P107)。《作品分析》中介绍钟声的演奏乐器是“钟琴”(详见《教师用书》P108)。
我在查阅
了大量资料后,觉得本曲演奏“钟声”的乐器不应该参照教参上“音乐钟”或
“钟琴”讲解。原因有以下
几点:
1、“音乐钟”一般定义为会发出音乐的钟表。这个定义跟本课音乐与演奏乐器毫无关
系。
2、“钟琴”定义不准确,有的学说认为“钟琴”是指木箱上的金属琴键(详见百度百
科“钟琴”),有的学说将排钟也称之为钟琴(详见百度百科“排钟”)。这两种定义差
别较大。
授课时如采用“音乐钟”或“钟琴”来讲解,容易引起歧义。我结合管弦乐队演奏的视
频,直观的让学生观看乐器样子,聆听乐器音色,准确告诉学生,演奏的乐器的是“管
钟”。
四、反思重、难点,突出重点,化难为易
本课的重点是“体验《维也纳的音乐钟》所呈现的积极与愉悦之情;了解管钟音色
特点;
<
br>能够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回旋曲式。”为了突出重点,我在细节上很下功夫,例如:为
了加深主部
旋律的印象,我设计了单独聆听主部旋律3次,学唱主部旋律3-5次,伴奏
表演主部旋律2-3次,聆
听全曲辨别主部旋律3次,共计11-14次强化。而且这些环节
并不集中,减少了学生反复聆听的厌烦
感,做到了遗忘前的强化。
本课难点“用钢片琴(代替管钟)演奏简单旋律(1
5? 1 5? )为主题伴奏;”。
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改进:
1、简化伴奏难度。最初设计的伴奏是学生敲击引子旋律(1 5? 2 5?),在自己体验过
程中发现,这种旋律在演奏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对绝大多数没有演奏经验,更没有很
多练习时间的三
年级学生来说,就更难了。因此,我改良了伴奏旋律(1 5? 1
5?),经
过改良,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掌握。
2、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体验环节。
先是在了解音色时,体验敲击伴奏旋律,其次用伴奏
旋律与教师共同演奏主部旋律,最后全班合作表演主
部旋律。这样设计难度逐步提高,
可以使学生适应的速度快、效果好,突破难点也就水到
渠成了。
五、反思新设想,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整节课从设计到最终的呈现,我认为有两点新颖的设计:
1、结合本课,扩展欣赏
相关音乐。本课的导入与结尾的铺垫环节,都欣赏了不同的作
品。我觉得欣赏课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课程,
直接用音乐去打动学生,比教师的千言万语
效果都要好,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定义。本课有两处定义都是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一处是“管
钟”的定义。设计引导学生分析管钟的演奏方式、音色特点、外表形状,推导出管钟是
一件形状像管子
,音色像钟声的打击乐器。一处是“回旋曲”的定义。设计了环环相扣
的系列问题,如:“全曲乐师演奏
了做少次”?“全曲个角色的出场顺序”?“出场顺
序有什么规律”?全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
规律,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我对《维也纳的音乐钟》设计、实践后的一点反思。教学反思并
不是教学设计
的结束,而是重新打磨的开始。我将继续改进,希望观看本课的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使课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