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

别妄想泡我
820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0: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非你莫属法国留学生



西邑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章 节
年级:六年级
第三单元 课题
科目:数学 备课:
比例的意义 计划课时 1课时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补充或总结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任意写三个比并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
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 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
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
系?(学生互说)
得 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
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 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
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 然后边指着边说:“像
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
意 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
你 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师:请同学自学课本32页的例1。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
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 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
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 组
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
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分数的形式。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完成:“做一做”。

教后总结及反思:



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章 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比例
2:3 = 3:4 4.5: 3 = 9 : 6 45 : 15 = 0.3 : 0.1
3、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0.6:0.2 和30:20
4.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三)教师小结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这样的式子才叫比例。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 比例的
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80 : 2 = 200 : 5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
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年级:六年级
第三单元 课题
科目:数学 备课:
比例的基本性质 计划课时 1课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
例.。
补充或总结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
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 br>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交叉相乘积相等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
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 ),内项是( )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二)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
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7.5∶1
(三)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
个就组几个) 2、3、4和6
教后总结及反思:







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课题
科目:数学 备课:
解比例 计划课时 2课时 章 节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 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
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补充或总结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
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 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
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 br>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 把它改
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
比例中的另外一个 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
可以求出这个 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
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
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 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
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56
=
2.5x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请学生自学课本35页的例2及格式)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1
x411
= ∶= ∶
934
8
10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 ,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
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 br>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
4.8.
五、布置作业
教后总结及反思:



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章 节
教学目标
科目:数学
第三章
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 br>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 ,2本;3.20元,4
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
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 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
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
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
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 乘积一定,我们就
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

主备人: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计划课时 两课时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补充或总结



量。
(4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
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x×y=k(一
定)
第二课时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
是成反比例的 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
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 六年级
章 节
科目
第三章
数学
课题
主备人

比例尺的认识


计划课时 1课时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 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
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目标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
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
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例尺
同学们,你最想到哪个地方去看看?为什么?2008,北京奥运,这
真是举世瞩目。我和大家 一样心切,这不,元旦的时候我从郑州坐火车
到北京用了6小时,而一只蚂蚁从郑州爬到北京只用了3秒 钟,这是怎
么回事?(课件出示)蚂蚁爬的是郑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1厘米,老师
走的却是郑州 到北京的实际距离300千米。
教师边说边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厘米 300千米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
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我说 物
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2、大家都画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这个1米长的线段的?
生:我是把1米长的线段缩小,用1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的。
师:你真是个有办法的孩子。都谁想到了用缩小的方法来画的?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1厘米 1米
10厘米 1米 2厘米 1米
补充或总结



师:像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它“图上距离”,而1米就
是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请同学们动手
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图上1厘米与实际1米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图上10厘米:1米呢?这个比表示什么?
师:这几个比表示的都是谁与谁的比?
我们就把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板书课题)
3、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
比)
得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
书)
三、讨论研究,理解比例尺
1、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带给大家的地图,看看上面有没有比例尺?
师:谁找到的比例尺和 我们刚才认识的不一样?(我们可以互相看
一看,找一找)(找到后展台展示)
师:大家看,有什么不一样?

师: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给它俩分别起个名字吗?(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你们真有 眼力,数字比例尺呢还可以叫数值比例尺。(板
书)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比例尺。(板 书)都谁的地
图上是线段比例尺的同学请站起来。
师:我们认识了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 那有没有既不放大也不缩
小的比例尺呢?(有)能说说那是什么样的比例尺吗?(1:1)有没有
这样的比例尺呢?我们来看,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说明了什么?
师:同学们,不论是我们经常见 到的缩小比例尺,还是偶尔见到的放
大比例尺,还是既不缩小也不放大的1:1这样的比例尺,在生活中 ,我
们都应该根据需要来确定。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学校 北


联华超市



小东家 体育场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200米,图上距离是( )厘米;
那么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 )米,这个示意图的比例尺是
( )。
(2)小东家到体育场的图上距离是( )厘米,实际距离是( )
米。 (3)炎黄文化中心在小东家北偏东45°方向,实际距离为800米的
地方,请在图中标出炎黄文 化中心的位置。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 六年级
章 节
科目
第三章
数学
课题
主备人

比例尺的应用


计划课时 2课时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教学目标
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 学 过 程 补充或总结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 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这是因为
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最近几年,我们家也会利 用节
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习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
看看。请同学们猜一 猜: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 景点,景点在这个城
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①地图上怎么确
定方 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二、结合实际,探究新知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
方向? 师: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
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 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4)集体交流
计算方法。 < br>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说清各种
算法的算理。估计会出现多 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 离,二
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
路程要比实际距离 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师: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 注意一些什么?
2、练习:完成教材第49页例2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
出示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
平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平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平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 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
什么知识?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 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
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习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
比例尺?
2 、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
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 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
①1:500 ②1:600 ③1:800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章 节
科目:数学 主备人:
比例的应用
第三单元 课题 (图形的放大计划课时 1课时
与缩小)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
理。
2. 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 学 过 程

一、 揭示课题
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 “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 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③ 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补充或总结



(2)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
来的2倍。
②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
倍。
② 学生尝试画图。
③ 展示作品。
④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等)进行验证。
(4)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2. 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
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
来的 。
(2) 学生尝试画一画。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4)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3. 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章 节
科目:数学
第三单元 课题:
主备人:
比例的应用(用
计划课时
比例解决问题)
1课时
1、 使 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
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 正、反比例的量,加深
教学目标
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
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
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
元。李 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
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补充或总结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
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 费和用水的吨
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 他们家上个
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
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 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
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
18包。如 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
什么 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
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
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
中哪个量 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章 节
年级:六年级
第三章 课题
科目:数学 主备:
自行车里的数学 计划课时 1课时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 车和变速自行
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目标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补充或总结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
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
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
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
的齿数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西邑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章 节
年级:六年级
第三单元 课题
科目:数学 备课:
比例的意义 计划课时 1课时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补充或总结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任意写三个比并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
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 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
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
系?(学生互说)
得 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
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 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
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 然后边指着边说:“像
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
意 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
你 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师:请同学自学课本32页的例1。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
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 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
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 组
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
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分数的形式。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完成:“做一做”。

教后总结及反思:



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章 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比例
2:3 = 3:4 4.5: 3 = 9 : 6 45 : 15 = 0.3 : 0.1
3、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0.6:0.2 和30:20
4.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三)教师小结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这样的式子才叫比例。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 比例的
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80 : 2 = 200 : 5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
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年级:六年级
第三单元 课题
科目:数学 备课:
比例的基本性质 计划课时 1课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
例.。
补充或总结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
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 br>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交叉相乘积相等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
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 ),内项是( )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二)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
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7.5∶1
(三)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
个就组几个) 2、3、4和6
教后总结及反思:







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课题
科目:数学 备课:
解比例 计划课时 2课时 章 节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 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
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补充或总结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
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 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
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 br>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 把它改
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
比例中的另外一个 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
可以求出这个 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
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
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 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
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56
=
2.5x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请学生自学课本35页的例2及格式)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1
x411
= ∶= ∶
934
8
10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 ,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
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 br>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
4.8.
五、布置作业
教后总结及反思:



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章 节
教学目标
科目:数学
第三章
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 br>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 ,2本;3.20元,4
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
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 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
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
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
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 乘积一定,我们就
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

主备人: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计划课时 两课时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补充或总结



量。
(4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
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x×y=k(一
定)
第二课时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
是成反比例的 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
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 六年级
章 节
科目
第三章
数学
课题
主备人

比例尺的认识


计划课时 1课时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 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
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目标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
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
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例尺
同学们,你最想到哪个地方去看看?为什么?2008,北京奥运,这
真是举世瞩目。我和大家 一样心切,这不,元旦的时候我从郑州坐火车
到北京用了6小时,而一只蚂蚁从郑州爬到北京只用了3秒 钟,这是怎
么回事?(课件出示)蚂蚁爬的是郑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1厘米,老师
走的却是郑州 到北京的实际距离300千米。
教师边说边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厘米 300千米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
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我说 物
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2、大家都画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这个1米长的线段的?
生:我是把1米长的线段缩小,用1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的。
师:你真是个有办法的孩子。都谁想到了用缩小的方法来画的?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1厘米 1米
10厘米 1米 2厘米 1米
补充或总结



师:像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它“图上距离”,而1米就
是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请同学们动手
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图上1厘米与实际1米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图上10厘米:1米呢?这个比表示什么?
师:这几个比表示的都是谁与谁的比?
我们就把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板书课题)
3、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
比)
得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
书)
三、讨论研究,理解比例尺
1、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带给大家的地图,看看上面有没有比例尺?
师:谁找到的比例尺和 我们刚才认识的不一样?(我们可以互相看
一看,找一找)(找到后展台展示)
师:大家看,有什么不一样?

师: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给它俩分别起个名字吗?(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你们真有 眼力,数字比例尺呢还可以叫数值比例尺。(板
书)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比例尺。(板 书)都谁的地
图上是线段比例尺的同学请站起来。
师:我们认识了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 那有没有既不放大也不缩
小的比例尺呢?(有)能说说那是什么样的比例尺吗?(1:1)有没有
这样的比例尺呢?我们来看,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说明了什么?
师:同学们,不论是我们经常见 到的缩小比例尺,还是偶尔见到的放
大比例尺,还是既不缩小也不放大的1:1这样的比例尺,在生活中 ,我
们都应该根据需要来确定。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学校 北


联华超市



小东家 体育场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200米,图上距离是( )厘米;
那么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 )米,这个示意图的比例尺是
( )。
(2)小东家到体育场的图上距离是( )厘米,实际距离是( )
米。 (3)炎黄文化中心在小东家北偏东45°方向,实际距离为800米的
地方,请在图中标出炎黄文 化中心的位置。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 六年级
章 节
科目
第三章
数学
课题
主备人

比例尺的应用


计划课时 2课时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教学目标
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 学 过 程 补充或总结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 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这是因为
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最近几年,我们家也会利 用节
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习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
看看。请同学们猜一 猜: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 景点,景点在这个城
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①地图上怎么确
定方 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二、结合实际,探究新知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
方向? 师: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
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 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4)集体交流
计算方法。 < br>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说清各种
算法的算理。估计会出现多 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 离,二
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
路程要比实际距离 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师: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 注意一些什么?
2、练习:完成教材第49页例2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
出示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
平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平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平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 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
什么知识?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 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
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习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
比例尺?
2 、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
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 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
①1:500 ②1:600 ③1:800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章 节
科目:数学 主备人:
比例的应用
第三单元 课题 (图形的放大计划课时 1课时
与缩小)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
理。
2. 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 学 过 程

一、 揭示课题
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 “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 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③ 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补充或总结



(2)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
来的2倍。
②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
倍。
② 学生尝试画图。
③ 展示作品。
④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等)进行验证。
(4)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2. 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
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
来的 。
(2) 学生尝试画一画。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4)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3. 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年级:六年级
章 节
科目:数学
第三单元 课题:
主备人:
比例的应用(用
计划课时
比例解决问题)
1课时
1、 使 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
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 正、反比例的量,加深
教学目标
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
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
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
元。李 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
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补充或总结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
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 费和用水的吨
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 他们家上个
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
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 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
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
18包。如 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
什么 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
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
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
中哪个量 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教后总结及反思:











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稿

章 节
年级:六年级
第三章 课题
科目:数学 主备:
自行车里的数学 计划课时 1课时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 车和变速自行
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目标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补充或总结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
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
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
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
的齿数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高考试卷2013-芬兰留学费用


南京师范大学阳光网-房屋买卖合同样本


特长爱好-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对偶的作用-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张韶钢-我的中国梦作文400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班级计划


节水标语-万能八条


成都二本院校-印度留学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