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同余理论

别妄想泡我
547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0: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千古风流人物-上海职称英语考试



第二章 同余理论
2.1 同余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义2.1.1】给定一个正整数m,两个整数a、b叫做模m同余,如果a -b被
m整除,或
m|ab
,记作
ab


m od
否则叫做模m不同余,记作a≠b
m


((mod m))
【注】由于
m|ab
等价于
m|ab
,所以同余式
ab


modm

等价于
ab

mod

m


故以后总假定模
m1

【例1】 7│28=29-1,故29≡1(mod 7);
7│21=27-6,故27≡6(mod 7);
7│28=23-(-5),故23≡-5(mod 7);
同余运算的相关性质:
【性质1】设m是一个正整数,a、b是两个整数,则a≡b(mod m)

存在整
数k,使得a=b+km。
(证)a≡b(mod m)


m|ab


存在k,使得 a-b=km,即a=b+km

【性质2】同余是一种等价关系。即
自反性:a≡a(mod m)
对称性:a≡b(mod m)

b≡a (mod m)
传递性:a≡b(mod m)且b≡c (mod m)

a≡c (mod m)
(证)(i)m│0=a-a

a≡a(mod m)
(ii)a≡b (mod m)

m│a-b

m│b-a=-(a-b)

b≡a (mod m)
(iii)a≡b(mod m),b≡c(mod m)

m│a-b,m│b-c

m│(a-b)+ (b-c)=a-c

a≡c (mod m)


【性质3】(等价定义)整数a、b模m同余

a、b被m除的余数相同。
(证)由欧几里得除法,存在q,r,
q


r

,使得
a
=qm+r,b=
q

m+
r


即 a-b=(q-
q

)m+(r-
r

)
或 (r-
r

)=(a-b)- (q-
q

)m


故 m│(a-b)

m│(r-
r

)
但 0≢│r-
r

│<m 且m│(r-
r

)

r-
r

=0
故 m│(a-b)

r-
r

=0,即r=
r



【性质4】设m为正整数,a、b、c、d为整数,若
a≡b (mod m), c≡d (mod m)则
(i)
(ii)
a+c≡b+d (mod m);
ac≡bd (mod m)。
(证)已知a≡b(mod m)且 c≡d(mod m)

a=b+hm且c=d+km

a+c=(b+hm)+( d+km)=b+d+(h+k)m,
ac=(b+hm)( d+km)=bd+(hd+kb+hkm)m

由性质1即得结论。

一般情形:
a
i
b
i
(mod m)(i=1,2,…,k),则
kk
(i)

a
i
i1
k

b
i
(mod m)
i1
k
i1
(ii)

a
i


b
i
(mod m)
i1

【推论1】a≡b (mod m)

na≡nb (mod m),其中n为正整数。
【推论2】a≡b (mod m)


a
n
b
n
(mod m),其中n为正整数。
【推论3】x≡y (mod m),
a
i
b
i
(mod m)(i=1,2,…,k),

a
0
a
1
xa
2
xa
k
x

b
0
b1
yb
2
yb
k
y
(mod m)




【例6】2003年5月9日是星期五,问此后的第2
2003
天是星期几?

2k2k


(解) 2
2003
+5≡
2
6 672

3
667
2
2
+5 (mod 7)

12
+5 (mod 7))
≡9 (mod 7)
≡2 (mod 7)

【例7】设十进制整数n=
a
k
a
k 1

a
1
a
0
,则
3│n

3│
a
k
a
k1


a
1
a
0

9│n

9│
a
k
a
k1


a
1
a
0

(证)因
n=
a
k
10
n=
a
k
10
k< br>a
1
10a
0

a
k
a
k1


a
1
a
0
(mod 3)
a
1
10a
0

a
k
a
k1


a
1
a
0
(mod 9)
k

【例8】设整数n的1000进制表示式为
n=
a
k
1000
k
则7(或11,或13)│n

7(或11,或13)│

a
0
a
2




a
1
a
3



(证)因
n=
a
k
1000
k
 a
1
1000a
0

a
1
1000a
0

k1
k1

a
k

1

a
k1

1

n≡
a
k

1

a
k 1

1

n≡
a
k

1

a
k1

1

k
k
k
< br>
a
1

1

a
0
mod 7


a
1

1

a
0
mod 11


a
1

 1

a
0
mod 13
k1
例如,判断n=12345678能否被7(或11,或13)整除:
12345678=12×1000
2
+345×1000+678
而 (12+678)-345=345不能被7、11、13整除
故1234567不能被这3个数整除。

【例9】设十进制整数n=
a< br>k
a
k1

a
1
a
0
,则
11│n

11│

a
0
a
2



a
1
a
3



2│n

2│
a
0

4│n

4│
a
1
a
0


4│
2a
1
a
0

8│n

8│
a
2
a
1
a
0


8│
4a
2
2a
1
a
0

2
│n


2

a
i1
< br>a
1
a
0

ii


例如,判断n=981234576能否被11、2、4、8、16整除。
因为(6+5+3+1+9)-(7+4+2+8)=3,故n不能被11整除
因2│6,故2│n
4├76或4├2×7+6=22,故4├n
8│4×5+2×7+6=40,故8│n
因8×4+4×5+10×7+6≡0 mod 16,故16│n

【性质5】消去律:设ad≡bd (mod m)。若(d,m)=1,则
a≡b (mod m)。
(证)ad≡bd (mod m)

m│ad- bd=(a-b)d
而(d,m)=1,故m│(a-b),即 a≡b (mod m)

【例10】95≡25 (mod 7),且(5,7)=1,故19≡5(mod 7)

【反例11】115≡25 (mod 15),即23×5≡5×5(mod 15),但23≠5(mod 15)
因为(5,15)=5>1


【性质6】a≡b (mod m)且k>0,则ak≡bk (mod mk)
(证)a≡b (mod m)

m│a- b

mk│(a-b)k=ak-bk

ak≡bk (mod mk)

【例12】19≡5 (mod 7),k=4>0,所以76≡20 (mod 28)

【性质7】a≡b (mod m)且d│m,则
a≡b mod d
(证)a≡b (mod m)

m│a-b
又 d│m

d│a-b
即 a≡b mod d

另有一些性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同学可参阅相关参考书。

2.2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
设m为正整数,记
C
a

< br>ccZ,ac(modm)


C
a
非空,至少a∈
C
a



【定理2.2.1】设m是一个正整数,则
(i)
(ii)
任一整数必包含在某个
C
r
中,0≢r≢m-1
C
a

C
b


a≡b (mod m)
a
(iii)
C


C
b
=φ

a≠b (mod m)
【定义2.2.1】
C
a
叫做模m的a的剩余类。
一个剩余类中的任一个数叫做该类的剩余或代表。

r
0
,r1
,,r
m1
是m个整数,且其中任何两个都不在同一个剩余类中,则称r
0
,r
1
,,r
m1
为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注】每个剩余类中都包含了无穷多个整数,而完全剩余系则恰好由m个数组
成。

模m的剩余类共有m个,例如
C
0
,

C
1
,,C
m1

【例13】设m=10,则
C
a


a10kkZ


是模m=10的剩余类。

模10的完全剩余系举例:
(1)0,1,2,…,9
(2)1,2,3,…,10
(3)0,-1,-2,…,-9
(4)0,3,6,9,…,27
(5)10,11,22,33,44,…,99
(6)20,1,-18,13,64,-55,-94,-3,18,9

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的相关性质:
【定理2.2.2】整数
r
0
, r
1
,,r
m1
为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r
i
r
j
mod m。
其中(0≢i<j≢m-1)
【例14】m的典型完全剩余系:
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0,1,…,m-1
最小正完全剩余系:1,2,…,m
最大非正完全剩余系:0,-1,…,-(m-1)
最大负完全剩余系:-1,-2,…,-m

【定理2.2.3】设a是满足(a, m)=1的整数,b为任意整数。若x遍历模m的


一个完全剩余系,则ax+b遍历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证)设
r
0
,r
1
,,r
m1
为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由定理2.2.2知,
r
i
r
j
(mod m) (0≢i<j≢m-1)
又(a,m)=1,故
ar
i
ar
j
(mod m)
从而
ar
i
bar
j
b
(mod m)
由定 理2.2.2,
ar
0
b

ar
1
b
,…,
ar
m1
b
,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例15】(例3)设m=10,原剩余系为0,1,…,9。
当a=7,b=5时,新的剩余系为:5,12,17,…,68
当a=3,b=6时,新的剩余系为:6,9,12,…,33


【定理2.2.4】设
m
1
,m
2
是 两个互素的正整数,若
x
1
,x
2
分别遍历
m
1< br>,m
2
的完全剩余系,则
m
2
x
1
m1
x
2
遍历模
m
1
m
2
的完全剩余系 。
x
2
分别遍历
m
1
,m
2
个整数时,
m
2
x
1
m
1
x
2
遍历
m
1
m
2
(证)当
x
1
,
个整数。 < br>问题转化为:证明
m
1
m
2
个整数
m
2x
1
m
1
x
2

m
1
m< br>2
两两不同余。
用反证法:若存在
x
1
,x
2
y
1
,y
2
满足
m
2
x
1
m
1
x
2

m
2
y
1
m
1
y
2
mod
m
1
m
2

则由2.1节性质7知
m
2
x
1
m
1
x
2

m
2
y
1
m
1
y
2
mod
m
1


m
2
x
1

m
2
y
1
mod
m
1

而(m
1
,m
2
)=1,故由同余的性质知
x
1

y
1
mod
m
1

同理可证,
x
2

y
2
mod
m
2



【例16】设p、q是两个不同的素数,n= pq,则对任意整数c,存在唯一的一
对数x和y,满足
qx+py=c (mod n), 0≢x<p,0≢y<q
(证)首先知p、q互素。
再由定理2.2.4,当 x、y分别遍历模p、q的完全剩余系时,qx+py遍历模n
=pq的完全剩余系。故存在唯一的一对 整数x、y,满足上式。



2.3简化剩余系和欧拉函数
【定义2 .3.1】(定义1)设n为正整数,则1,2,…,n中与n互素的整数的个
数,记作
(n),叫做欧拉(Euler)函数。

【例17】(例1)设n=10,则1,2,…,10中与10互素的数为
1,2,7,9,故

(10)=4

【例18】
(1)=1,

(2)=1,

(3)=2,

(4) =2,

(6)=2,即1,2,…,6中与6互素的数为1,5

(2 0)=8,即1,2,…,20中与20互素的数为1,3,7,9,11,13,17,19

欧拉函数的若干性质:
【性质1】设p为素数,则

(p)=p-1。


1

【性质2】设p为素数,且整数α≣1,则
(
p
)=
p


1



p



证明:(证)1,2,…,
p
中与p 不互素的数共有
p
p,2p,3p,4p,…,
p
由此即

(
p
)=
p



1
个,这些数是

1
P


p

1
=< br>p

1

p1


p



1


1




p


【性质3】设整数n=pq,其中p,q为不同的素数,则

(n)=

(pq)=

(p)

(q)=(p -1)(q-1)
(证)设整数a满足1≢a≢n,若(a,n)=d>1,则必有
d
=sp或d=tq (因为n的因数只有1,p,q,pq=n)
即必有 p│d或q│d,从而有p│a或q│a
这说明与n不互素的数a必为a=sp或a=tq.
这样的 a为
p,2p,3p,4p,…,(q-1)p,qp
和q,2q,3q,4q,…,(p-1)q,pq
共有p+q-1个


(n)=

(pq)=pq-(p+q-1)=(p-1)(q-1) =

(p)

(q)



【例19】

(143)=

(11·13)=

(11)

(13)=10·12=120

【性质4】设整数n=
pq
,其中p,q为不同的素数,则




(n)=

(
pq
)=

(
p
)

(
q
)=
n


1



1

1


1


p

q

证明:略
< br>【推论】设整数n有标准分解式
p
1
1
p
2
2

p
k
k
,则



(n)=n

pn


1

1

1


1





11


1

1



n



p
1

p
2


p
k

p



【例20】

(100)=

1
22
(2·5)=100

2 5

4
=40

(360)=



1
32
(2·3·5)=360
24

=96
235
【性质5】欧拉函数


n

是乘性函数(或称积 性函数)。即若正整数m,n互
素,则

(mn)=

(m)

(n)。
(证)记m、n的标准分解式分别为

m

p
1
1
p
2
2

p
k
k
,n=
q
1
1
q
2
2

q
j< br>j



1

2

j

(mn)=

p
1
p
2
p
k
k
q
1
1
q
2
2
q
j








1


1


1


1





1



1

mn


1
p




< br>
1
p


q
1


q
j


1


k


 

1


1


1


1





1

1n1

1

m



p
1

p
k

q
1

qj








=< br>
(m)

(n)




【例21】设m=33,n=32,求

(33·32)。
(解)(33,32)=1,故

(33·32)=

(33)

(32)= 33

1
210
·32

=160

3112

【定义2.3.2】一个模m的剩余类叫做简化剩余类(或互素 剩余类、既约剩余类、
不可约剩余类),如果该类中存在一个与m互素的剩余。
注:本定义与剩余的选取无关。
比如:对于 m=20而言,
C
3

C
7
都是20的简化剩余类,
C
15
却不是


【定理2.3.1】设
r
1

r
2
是同 一剩余类中的两个剩余,则
r
1
与m互素的充分必
要条件是
r
2
与m互素。
(证)由题设知
r
1

r
2
+km
再由最大公因子性质知(r
1
,m)=(
r
2
,m)
∴ (
r
1
,m)=1


r
2
,m)=1

【定义2.3.3】设m为正整数,在模m的所有不同简化剩余类中,从每个类任取
一个数组成的整数集合,叫做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或称为缩系、互素剩余
系、既约剩余系、不可约剩 余系)。
【例22】模6的简化剩余系为1,5
模20的简化剩余系为1,3,7,9,11,13,17,19

【定理2.3.2】m的简化剩余系的元素个数为


m


【例23】素数p的简化剩余系为 1,2,……,p-1,即


p

=p-1

【定理2.3.3】设整数
r
1

r
2
,…,
r


m

均与m互素,且两两模m不同余,则
它们构成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定理2.3.4】设整数
r
1

r
2
,…,
r


m

均与m互素,若它们构成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这些
r
i
必两两模m不同余。


(证)由 题意知
r
1

r
2
,…,
r


m

是来自模m的不同简化剩余类的剩余,而不
同剩余类中的数必互不同余。

【推论】设整数
r
1

r
2
,…,r


m

均与m互素,则它们构成模m的简化剩余系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些
r
i
两两模m不同余。

【定理2.3.5 】设m为正整数,a是满足(a,m)=1的整数。那么,若x遍历模
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ax也遍 历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证)首先,由(a,m)=1及(x,m)=1知(ax,m)=1,即 ax是简化剩余类的
剩余。其次,若
x
1
x
2
(mod m),则必有
ax
1
ax
2
(mod m)(否则,

ax
1
ax
2
(mod m)及(a,m)=1可得
x
1
x
2
(mod m),矛盾)
因此x遍历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时,ax遍历


m

个 数,且它们两两m不同余。
由定理2.3.3知ax也遍历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例24】(例7)已知1,7,11,13,17,19,23,29是模30的简化剩余系,
(7 ,30)=1,则7,49,77,91,119,133,161,203也是模30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2.3.6】设m为正整数,a是满足(a,m)=1的整数。则存在整数
a

(1≢
a

<m)使得
aa

≡1 (mod m)
(证)(构造性证明)由(a,m)=1知存在整数s,t,使得
sa+tm=(a,m)=1

sa-1=(-t)m
因此,所求
a

=s。
【例25】设m=737,a=635,求
a

,满足
aa'≡1 (mod m)
(解)利用广义欧几里得除法,可找到s=-224,t=193,使得
(-224) ·635+193·737=1
∴ a'≡-224≡513 (mod 737)
即 635·(-224) ≡1 (mod 737)


【定义2.3.4】将定理2.3.7中满足条件的< br>a

叫作a(对模m)的逆,记为
a

aa
1
≡1 mod m

实质上,a与
a
1
1

互为逆元素。

【例26】对任何模数m>1而言,至少有两个数有逆。即
1
≡1,

m1

1
1
≡m-1(mod m)
(或

1

≡-1)

关于模逆元的性质:
【性质1】若a模m可逆,则(a,m)=1。
(证)a可逆,则a的逆
a
1
1
存在,且满足
1
a
a
即存在整数k,使得a
a
1
≡1 (mod m)
=1+km= km+1
1
再由最大公因子的性质知(a
a
1
,m)=(m,1)=1
1
而 (a
a
,m)=1

(a,m)=1且(
a
,m)=1
【推论】a模m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m)=1。

【性质2】
a
意整数。
1
不唯一。即若
a
1
存在,则
a
1
+km都是a的逆,其中k为任
(证)只需直接验证 :已知
a
1
是a的逆,即
≡1 (mod m)
a
a
那么,对任意整数k,有
a(
a
1
1
+km) ≡a
a
1
+ akm≡a
a
1
+0≡1 (mod m)

【例27】m=7,a=2,直接计算有
……,
2·(-3)≡1 (mod 7)
2·4≡1 (mod 7)


2·11≡1 (mod 7)
2·18≡1 (mod 7)
……
即对模7而言,整数4+7k都是2的逆(k∈z)

【性质3】若b和c都是a的逆,则有b≡c (mod m)。
(证)已知ab≡1 (mod m), ac≡1 (mod m)
从而 ab≡ac (mod m)
而(a,m)=1,故由消去律知 b≡c (mod m)。

【推论1】设整数a有逆
a
1
,则整数b是a的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
b≡
a
即b=
a
1
(mod m)。
+km(k∈z)。
1
(证)只要验证当b≡
a
(mod m)时,b也是a的逆即可。显然。
反之,20≠17 mod 50,则20不是3的逆。

【推论2】在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中,a的逆
a
1
是唯一的。
1
【例28】m=7,选模7的最小正简化剩余系{1,2,…,6},则a=2的逆
2
4且唯一。
[性质4】(1)
a


1
1
≡a。 (2)

a
1
a
2
a
k
(证)直接 验证即可。

【推论】
a

1

a
1
1
a
2
1
a
k
1


n
1

a

1

n


【例】设m=55,求8和24模55的逆。
(解)首先可以观察出2模55的逆为
2
所以
8
1
1
=28

2

3
1

2

1

3

28
≡7 mod 55
3


24
1

23
1

3

1

2

1
33
1

2

3
1
3
1
28
·37≡39
3

计算
a
的方法
【方法1】利用简化剩余类的性质枚举求逆
例 m=11,a=5,则
5·1≡5, 5·2≡10, 5·3≡4, 5·5≡3,
5·6≡8, 5·9≡1

5
=9 mod 11
【方法2】利用辗转相除法
【方法3】利用欧拉函数和欧拉定理的结论

2.4欧拉定理与费马小定理
【定理2.4.1】(Euler定理)设m是大于1的整数,若整数a满足(a,m)=1,
则有
1
a
≡1 (mod m)
(证)设
r
1
, r
2
,

,r


m

为m的最 小正简化剩余系,则当(a,m)=1时,


m

ar
1
,ar
2
,

,ar


m


也为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故
ar
1
,ar
2
,

,ar


m

是模m的最小正剩余
r
1
,r
2
,

,r


m
的某个排列。所以
ar
1
ar
2

ar


m


r
1
r
2

r


m

(mod m)

a


m



m


r r
12

r


m



r
1
r
2

r


m

(mod m)
又由(
r
i
,m)=1知,(
r
1
r
2

r


m

,m)=1, 故有
a
≡1 (mod m)
【定理2.4.2】(Fermat定理)(定理2)设p为素数,a为任意正整数,则
a
≡a (mod p)
(证)(1)
pa
,则有
a
≡0 (mod p)


a
≡0 (mod p)

a
≡a (mod p)
(2) p├a,必有(a,p)=1,由定理2.4.1
p1
p
p
p
a
≡1 (mod p)


两边同乘以a,得
a
≡a (mod p)

【例】设p=11,a=2,则

(11)=10,故
p
2
≡2 mod 11
设p=23,a=10,则

(23)=22,故
11
10
23
≡10 mod 23

【推论】设m>1,则m为素数的必要条件是:对某个m├a的整数a,有
a
m1
≡1 (mod m)
应用:用于否定一个整数为素数。
意义:是判断一个正整数为素数的概率算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同余理论
2.1 同余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义2.1.1】给定一个正 整数m,两个整数a、b叫做模m同余,如果a-b被
m整除,或
m|ab
,记作< br>ab


mod
否则叫做模m不同余,记作a≠b
m


((mod m))
【注】由于
m|ab
等价于
m|ab
,所以同余式
ab


modm

等价于
ab

mod

m


故以后总假定模
m1

【例1】 7│28=29-1,故29≡1(mod 7);
7│21=27-6,故27≡6(mod 7);
7│28=23-(-5),故23≡-5(mod 7);
同余运算的相关性质:
【性质1】设m是一个正整数,a、b是两个整数,则a≡b(mod m)

存在整
数k,使得a=b+km。
(证)a≡b(mod m)


m|ab


存在k,使得 a-b=km,即a=b+km

【性质2】同余是一种等价关系。即
自反性:a≡a(mod m)
对称性:a≡b(mod m)

b≡a (mod m)
传递性:a≡b(mod m)且b≡c (mod m)

a≡c (mod m)
(证)(i)m│0=a-a

a≡a(mod m)
(ii)a≡b (mod m)

m│a-b

m│b-a=-(a-b)

b≡a (mod m)
(iii)a≡b(mod m),b≡c(mod m)

m│a-b,m│b-c

m│(a-b)+ (b-c)=a-c

a≡c (mod m)


【性质3】(等价定义)整数a、b模m同余

a、b被m除的余数相同。
(证)由欧几里得除法,存在q,r,
q


r

,使得
a
=qm+r,b=
q

m+
r


即 a-b=(q-
q

)m+(r-
r

)
或 (r-
r

)=(a-b)- (q-
q

)m


故 m│(a-b)

m│(r-
r

)
但 0≢│r-
r

│<m 且m│(r-
r

)

r-
r

=0
故 m│(a-b)

r-
r

=0,即r=
r



【性质4】设m为正整数,a、b、c、d为整数,若
a≡b (mod m), c≡d (mod m)则
(i)
(ii)
a+c≡b+d (mod m);
ac≡bd (mod m)。
(证)已知a≡b(mod m)且 c≡d(mod m)

a=b+hm且c=d+km

a+c=(b+hm)+( d+km)=b+d+(h+k)m,
ac=(b+hm)( d+km)=bd+(hd+kb+hkm)m

由性质1即得结论。

一般情形:
a
i
b
i
(mod m)(i=1,2,…,k),则
kk
(i)

a
i
i1
k

b
i
(mod m)
i1
k
i1
(ii)

a
i


b
i
(mod m)
i1

【推论1】a≡b (mod m)

na≡nb (mod m),其中n为正整数。
【推论2】a≡b (mod m)


a
n
b
n
(mod m),其中n为正整数。
【推论3】x≡y (mod m),
a
i
b
i
(mod m)(i=1,2,…,k),

a
0
a
1
xa
2
xa
k
x

b
0
b1
yb
2
yb
k
y
(mod m)




【例6】2003年5月9日是星期五,问此后的第2
2003
天是星期几?

2k2k


(解) 2
2003
+5≡
2
6 672

3
667
2
2
+5 (mod 7)

12
+5 (mod 7))
≡9 (mod 7)
≡2 (mod 7)

【例7】设十进制整数n=
a
k
a
k 1

a
1
a
0
,则
3│n

3│
a
k
a
k1


a
1
a
0

9│n

9│
a
k
a
k1


a
1
a
0

(证)因
n=
a
k
10
n=
a
k
10
k< br>a
1
10a
0

a
k
a
k1


a
1
a
0
(mod 3)
a
1
10a
0

a
k
a
k1


a
1
a
0
(mod 9)
k

【例8】设整数n的1000进制表示式为
n=
a
k
1000
k
则7(或11,或13)│n

7(或11,或13)│

a
0
a
2




a
1
a
3



(证)因
n=
a
k
1000
k
 a
1
1000a
0

a
1
1000a
0

k1
k1

a
k

1

a
k1

1

n≡
a
k

1

a
k 1

1

n≡
a
k

1

a
k1

1

k
k
k
< br>
a
1

1

a
0
mod 7


a
1

1

a
0
mod 11


a
1

 1

a
0
mod 13
k1
例如,判断n=12345678能否被7(或11,或13)整除:
12345678=12×1000
2
+345×1000+678
而 (12+678)-345=345不能被7、11、13整除
故1234567不能被这3个数整除。

【例9】设十进制整数n=
a< br>k
a
k1

a
1
a
0
,则
11│n

11│

a
0
a
2



a
1
a
3



2│n

2│
a
0

4│n

4│
a
1
a
0


4│
2a
1
a
0

8│n

8│
a
2
a
1
a
0


8│
4a
2
2a
1
a
0

2
│n


2

a
i1
< br>a
1
a
0

ii


例如,判断n=981234576能否被11、2、4、8、16整除。
因为(6+5+3+1+9)-(7+4+2+8)=3,故n不能被11整除
因2│6,故2│n
4├76或4├2×7+6=22,故4├n
8│4×5+2×7+6=40,故8│n
因8×4+4×5+10×7+6≡0 mod 16,故16│n

【性质5】消去律:设ad≡bd (mod m)。若(d,m)=1,则
a≡b (mod m)。
(证)ad≡bd (mod m)

m│ad- bd=(a-b)d
而(d,m)=1,故m│(a-b),即 a≡b (mod m)

【例10】95≡25 (mod 7),且(5,7)=1,故19≡5(mod 7)

【反例11】115≡25 (mod 15),即23×5≡5×5(mod 15),但23≠5(mod 15)
因为(5,15)=5>1


【性质6】a≡b (mod m)且k>0,则ak≡bk (mod mk)
(证)a≡b (mod m)

m│a- b

mk│(a-b)k=ak-bk

ak≡bk (mod mk)

【例12】19≡5 (mod 7),k=4>0,所以76≡20 (mod 28)

【性质7】a≡b (mod m)且d│m,则
a≡b mod d
(证)a≡b (mod m)

m│a-b
又 d│m

d│a-b
即 a≡b mod d

另有一些性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同学可参阅相关参考书。

2.2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
设m为正整数,记
C
a

< br>ccZ,ac(modm)


C
a
非空,至少a∈
C
a



【定理2.2.1】设m是一个正整数,则
(i)
(ii)
任一整数必包含在某个
C
r
中,0≢r≢m-1
C
a

C
b


a≡b (mod m)
a
(iii)
C


C
b
=φ

a≠b (mod m)
【定义2.2.1】
C
a
叫做模m的a的剩余类。
一个剩余类中的任一个数叫做该类的剩余或代表。

r
0
,r1
,,r
m1
是m个整数,且其中任何两个都不在同一个剩余类中,则称r
0
,r
1
,,r
m1
为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注】每个剩余类中都包含了无穷多个整数,而完全剩余系则恰好由m个数组
成。

模m的剩余类共有m个,例如
C
0
,

C
1
,,C
m1

【例13】设m=10,则
C
a


a10kkZ


是模m=10的剩余类。

模10的完全剩余系举例:
(1)0,1,2,…,9
(2)1,2,3,…,10
(3)0,-1,-2,…,-9
(4)0,3,6,9,…,27
(5)10,11,22,33,44,…,99
(6)20,1,-18,13,64,-55,-94,-3,18,9

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的相关性质:
【定理2.2.2】整数
r
0
, r
1
,,r
m1
为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r
i
r
j
mod m。
其中(0≢i<j≢m-1)
【例14】m的典型完全剩余系:
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0,1,…,m-1
最小正完全剩余系:1,2,…,m
最大非正完全剩余系:0,-1,…,-(m-1)
最大负完全剩余系:-1,-2,…,-m

【定理2.2.3】设a是满足(a, m)=1的整数,b为任意整数。若x遍历模m的


一个完全剩余系,则ax+b遍历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证)设
r
0
,r
1
,,r
m1
为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由定理2.2.2知,
r
i
r
j
(mod m) (0≢i<j≢m-1)
又(a,m)=1,故
ar
i
ar
j
(mod m)
从而
ar
i
bar
j
b
(mod m)
由定 理2.2.2,
ar
0
b

ar
1
b
,…,
ar
m1
b
,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例15】(例3)设m=10,原剩余系为0,1,…,9。
当a=7,b=5时,新的剩余系为:5,12,17,…,68
当a=3,b=6时,新的剩余系为:6,9,12,…,33


【定理2.2.4】设
m
1
,m
2
是 两个互素的正整数,若
x
1
,x
2
分别遍历
m
1< br>,m
2
的完全剩余系,则
m
2
x
1
m1
x
2
遍历模
m
1
m
2
的完全剩余系 。
x
2
分别遍历
m
1
,m
2
个整数时,
m
2
x
1
m
1
x
2
遍历
m
1
m
2
(证)当
x
1
,
个整数。 < br>问题转化为:证明
m
1
m
2
个整数
m
2x
1
m
1
x
2

m
1
m< br>2
两两不同余。
用反证法:若存在
x
1
,x
2
y
1
,y
2
满足
m
2
x
1
m
1
x
2

m
2
y
1
m
1
y
2
mod
m
1
m
2

则由2.1节性质7知
m
2
x
1
m
1
x
2

m
2
y
1
m
1
y
2
mod
m
1


m
2
x
1

m
2
y
1
mod
m
1

而(m
1
,m
2
)=1,故由同余的性质知
x
1

y
1
mod
m
1

同理可证,
x
2

y
2
mod
m
2



【例16】设p、q是两个不同的素数,n= pq,则对任意整数c,存在唯一的一
对数x和y,满足
qx+py=c (mod n), 0≢x<p,0≢y<q
(证)首先知p、q互素。
再由定理2.2.4,当 x、y分别遍历模p、q的完全剩余系时,qx+py遍历模n
=pq的完全剩余系。故存在唯一的一对 整数x、y,满足上式。



2.3简化剩余系和欧拉函数
【定义2 .3.1】(定义1)设n为正整数,则1,2,…,n中与n互素的整数的个
数,记作
(n),叫做欧拉(Euler)函数。

【例17】(例1)设n=10,则1,2,…,10中与10互素的数为
1,2,7,9,故

(10)=4

【例18】
(1)=1,

(2)=1,

(3)=2,

(4) =2,

(6)=2,即1,2,…,6中与6互素的数为1,5

(2 0)=8,即1,2,…,20中与20互素的数为1,3,7,9,11,13,17,19

欧拉函数的若干性质:
【性质1】设p为素数,则

(p)=p-1。


1

【性质2】设p为素数,且整数α≣1,则
(
p
)=
p


1



p



证明:(证)1,2,…,
p
中与p 不互素的数共有
p
p,2p,3p,4p,…,
p
由此即

(
p
)=
p



1
个,这些数是

1
P


p

1
=< br>p

1

p1


p



1


1




p


【性质3】设整数n=pq,其中p,q为不同的素数,则

(n)=

(pq)=

(p)

(q)=(p -1)(q-1)
(证)设整数a满足1≢a≢n,若(a,n)=d>1,则必有
d
=sp或d=tq (因为n的因数只有1,p,q,pq=n)
即必有 p│d或q│d,从而有p│a或q│a
这说明与n不互素的数a必为a=sp或a=tq.
这样的 a为
p,2p,3p,4p,…,(q-1)p,qp
和q,2q,3q,4q,…,(p-1)q,pq
共有p+q-1个


(n)=

(pq)=pq-(p+q-1)=(p-1)(q-1) =

(p)

(q)



【例19】

(143)=

(11·13)=

(11)

(13)=10·12=120

【性质4】设整数n=
pq
,其中p,q为不同的素数,则




(n)=

(
pq
)=

(
p
)

(
q
)=
n


1



1

1


1


p

q

证明:略
< br>【推论】设整数n有标准分解式
p
1
1
p
2
2

p
k
k
,则



(n)=n

pn


1

1

1


1





11


1

1



n



p
1

p
2


p
k

p



【例20】

(100)=

1
22
(2·5)=100

2 5

4
=40

(360)=



1
32
(2·3·5)=360
24

=96
235
【性质5】欧拉函数


n

是乘性函数(或称积 性函数)。即若正整数m,n互
素,则

(mn)=

(m)

(n)。
(证)记m、n的标准分解式分别为

m

p
1
1
p
2
2

p
k
k
,n=
q
1
1
q
2
2

q
j< br>j



1

2

j

(mn)=

p
1
p
2
p
k
k
q
1
1
q
2
2
q
j








1


1


1


1





1



1

mn


1
p




< br>
1
p


q
1


q
j


1


k


 

1


1


1


1





1

1n1

1

m



p
1

p
k

q
1

qj








=< br>
(m)

(n)




【例21】设m=33,n=32,求

(33·32)。
(解)(33,32)=1,故

(33·32)=

(33)

(32)= 33

1
210
·32

=160

3112

【定义2.3.2】一个模m的剩余类叫做简化剩余类(或互素 剩余类、既约剩余类、
不可约剩余类),如果该类中存在一个与m互素的剩余。
注:本定义与剩余的选取无关。
比如:对于 m=20而言,
C
3

C
7
都是20的简化剩余类,
C
15
却不是


【定理2.3.1】设
r
1

r
2
是同 一剩余类中的两个剩余,则
r
1
与m互素的充分必
要条件是
r
2
与m互素。
(证)由题设知
r
1

r
2
+km
再由最大公因子性质知(r
1
,m)=(
r
2
,m)
∴ (
r
1
,m)=1


r
2
,m)=1

【定义2.3.3】设m为正整数,在模m的所有不同简化剩余类中,从每个类任取
一个数组成的整数集合,叫做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或称为缩系、互素剩余
系、既约剩余系、不可约剩 余系)。
【例22】模6的简化剩余系为1,5
模20的简化剩余系为1,3,7,9,11,13,17,19

【定理2.3.2】m的简化剩余系的元素个数为


m


【例23】素数p的简化剩余系为 1,2,……,p-1,即


p

=p-1

【定理2.3.3】设整数
r
1

r
2
,…,
r


m

均与m互素,且两两模m不同余,则
它们构成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定理2.3.4】设整数
r
1

r
2
,…,
r


m

均与m互素,若它们构成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这些
r
i
必两两模m不同余。


(证)由 题意知
r
1

r
2
,…,
r


m

是来自模m的不同简化剩余类的剩余,而不
同剩余类中的数必互不同余。

【推论】设整数
r
1

r
2
,…,r


m

均与m互素,则它们构成模m的简化剩余系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些
r
i
两两模m不同余。

【定理2.3.5 】设m为正整数,a是满足(a,m)=1的整数。那么,若x遍历模
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ax也遍 历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证)首先,由(a,m)=1及(x,m)=1知(ax,m)=1,即 ax是简化剩余类的
剩余。其次,若
x
1
x
2
(mod m),则必有
ax
1
ax
2
(mod m)(否则,

ax
1
ax
2
(mod m)及(a,m)=1可得
x
1
x
2
(mod m),矛盾)
因此x遍历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时,ax遍历


m

个 数,且它们两两m不同余。
由定理2.3.3知ax也遍历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例24】(例7)已知1,7,11,13,17,19,23,29是模30的简化剩余系,
(7 ,30)=1,则7,49,77,91,119,133,161,203也是模30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2.3.6】设m为正整数,a是满足(a,m)=1的整数。则存在整数
a

(1≢
a

<m)使得
aa

≡1 (mod m)
(证)(构造性证明)由(a,m)=1知存在整数s,t,使得
sa+tm=(a,m)=1

sa-1=(-t)m
因此,所求
a

=s。
【例25】设m=737,a=635,求
a

,满足
aa'≡1 (mod m)
(解)利用广义欧几里得除法,可找到s=-224,t=193,使得
(-224) ·635+193·737=1
∴ a'≡-224≡513 (mod 737)
即 635·(-224) ≡1 (mod 737)


【定义2.3.4】将定理2.3.7中满足条件的< br>a

叫作a(对模m)的逆,记为
a

aa
1
≡1 mod m

实质上,a与
a
1
1

互为逆元素。

【例26】对任何模数m>1而言,至少有两个数有逆。即
1
≡1,

m1

1
1
≡m-1(mod m)
(或

1

≡-1)

关于模逆元的性质:
【性质1】若a模m可逆,则(a,m)=1。
(证)a可逆,则a的逆
a
1
1
存在,且满足
1
a
a
即存在整数k,使得a
a
1
≡1 (mod m)
=1+km= km+1
1
再由最大公因子的性质知(a
a
1
,m)=(m,1)=1
1
而 (a
a
,m)=1

(a,m)=1且(
a
,m)=1
【推论】a模m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m)=1。

【性质2】
a
意整数。
1
不唯一。即若
a
1
存在,则
a
1
+km都是a的逆,其中k为任
(证)只需直接验证 :已知
a
1
是a的逆,即
≡1 (mod m)
a
a
那么,对任意整数k,有
a(
a
1
1
+km) ≡a
a
1
+ akm≡a
a
1
+0≡1 (mod m)

【例27】m=7,a=2,直接计算有
……,
2·(-3)≡1 (mod 7)
2·4≡1 (mod 7)


2·11≡1 (mod 7)
2·18≡1 (mod 7)
……
即对模7而言,整数4+7k都是2的逆(k∈z)

【性质3】若b和c都是a的逆,则有b≡c (mod m)。
(证)已知ab≡1 (mod m), ac≡1 (mod m)
从而 ab≡ac (mod m)
而(a,m)=1,故由消去律知 b≡c (mod m)。

【推论1】设整数a有逆
a
1
,则整数b是a的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
b≡
a
即b=
a
1
(mod m)。
+km(k∈z)。
1
(证)只要验证当b≡
a
(mod m)时,b也是a的逆即可。显然。
反之,20≠17 mod 50,则20不是3的逆。

【推论2】在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中,a的逆
a
1
是唯一的。
1
【例28】m=7,选模7的最小正简化剩余系{1,2,…,6},则a=2的逆
2
4且唯一。
[性质4】(1)
a


1
1
≡a。 (2)

a
1
a
2
a
k
(证)直接 验证即可。

【推论】
a

1

a
1
1
a
2
1
a
k
1


n
1

a

1

n


【例】设m=55,求8和24模55的逆。
(解)首先可以观察出2模55的逆为
2
所以
8
1
1
=28

2

3
1

2

1

3

28
≡7 mod 55
3


24
1

23
1

3

1

2

1
33
1

2

3
1
3
1
28
·37≡39
3

计算
a
的方法
【方法1】利用简化剩余类的性质枚举求逆
例 m=11,a=5,则
5·1≡5, 5·2≡10, 5·3≡4, 5·5≡3,
5·6≡8, 5·9≡1

5
=9 mod 11
【方法2】利用辗转相除法
【方法3】利用欧拉函数和欧拉定理的结论

2.4欧拉定理与费马小定理
【定理2.4.1】(Euler定理)设m是大于1的整数,若整数a满足(a,m)=1,
则有
1
a
≡1 (mod m)
(证)设
r
1
, r
2
,

,r


m

为m的最 小正简化剩余系,则当(a,m)=1时,


m

ar
1
,ar
2
,

,ar


m


也为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故
ar
1
,ar
2
,

,ar


m

是模m的最小正剩余
r
1
,r
2
,

,r


m
的某个排列。所以
ar
1
ar
2

ar


m


r
1
r
2

r


m

(mod m)

a


m



m


r r
12

r


m



r
1
r
2

r


m

(mod m)
又由(
r
i
,m)=1知,(
r
1
r
2

r


m

,m)=1, 故有
a
≡1 (mod m)
【定理2.4.2】(Fermat定理)(定理2)设p为素数,a为任意正整数,则
a
≡a (mod p)
(证)(1)
pa
,则有
a
≡0 (mod p)


a
≡0 (mod p)

a
≡a (mod p)
(2) p├a,必有(a,p)=1,由定理2.4.1
p1
p
p
p
a
≡1 (mod p)


两边同乘以a,得
a
≡a (mod p)

【例】设p=11,a=2,则

(11)=10,故
p
2
≡2 mod 11
设p=23,a=10,则

(23)=22,故
11
10
23
≡10 mod 23

【推论】设m>1,则m为素数的必要条件是:对某个m├a的整数a,有
a
m1
≡1 (mod m)
应用:用于否定一个整数为素数。
意义:是判断一个正整数为素数的概率算法的理论基础

我的家乡英语作文-预可研报告


建行企业网银-英语六级词组


国庆纪事-合肥学院招生网


河北医大研究生院-金丝猴的资料


外贸业务流程-母亲节礼物手工制作


赞美教师的诗歌-江雪的诗意


江郎才尽的意思-同居协议书


师德标兵事迹材料-企业新年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