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针灸学(总结版)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入党谈话
针灸学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
少。足三阴经:厥
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
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
阴经从足走腹胸。
3、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
交接;相互衔接的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
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
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
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
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
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
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
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
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
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
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
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
明
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
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
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
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
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
离端(章门),肘横纹(平
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
)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
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平肘尖)。
12、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
会
→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
:(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
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
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泻,角度大、用力
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幅度大、频
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
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
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
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
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
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
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
颤法
。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
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
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4、肩髃
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
5、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5、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为保健要穴。
6、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7、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8、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
;足背肿痛,跖
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正中线旁开6寸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 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2、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3、少冲(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5、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6、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3、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肺俞(肺之背俞穴)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5、心俞(心之背俞穴)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6、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7、肝俞(肝之背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8、脾俞(脾之背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9、肾俞(肾之背俞穴)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0、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11、次髎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13、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15、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16、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 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
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太溪(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
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
不调。
3、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3、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5、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6、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2、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3、环跳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5、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6、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7、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
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
痹,足跗肿痛。
3、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3、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4、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5、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十四、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3、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4、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6、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7、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十五、奇穴
1、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太阳
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3、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4、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5、外劳宫(落枕穴)
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间,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6、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7、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第三部分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
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
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合谷 太阳 风池 阿是穴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列缺
风热头痛:大椎 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头维
②阳明经痛:印堂 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
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 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配穴 阳亢:太冲 太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血虚:足三里 脾俞
肾虚:肾俞 太溪 悬钟
2、腰痛 【腰痛阿委大】 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腰痛:肾俞 太溪
3、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4、中风
⑴中经络
【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 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
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
、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
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十二井穴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水沟 丰隆 劳宫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5、眩晕
⑴实证:【百池冲关】
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⑵虚证:【百池三肝肾】 虚脾胃气、精钟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6、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 寒风热曲复三里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太冲
配穴:风寒:风池 风俯 风热:曲池 外关 关冲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者:迎香
气血不足:足三里 气海
眼睑闭合:鱼腰 丝做空 申脉
颏唇沟歪斜:承山
7、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
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
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百会 三阴交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心胆气虚:心俞 胆俞
心肾不交:太溪 肾俞
脾胃不和:内关 足三里
8、感冒:【谷池缺大阳】
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 商阳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者:阴陵泉 夹暑者:委中
9、胃痛:【三关中】
寒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虚海关、胃阴三阴内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期门
气滞血瘀:膈俞 三阴交
脾胃虚寒: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肾俞
10、便秘:【天沟水来丰】
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上巨虚 大肠俞
配穴:热秘:合谷 曲池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足三里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阴尚津亏:照海 大溪
妇儿科
1、痛经:
⑴实证:【三次中】 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地机
配穴:寒湿:归来 关元 气滞:太冲 血海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胸闷:内关
⑵虚证:【三海里】
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气海
肝肾不足:太溪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2、绝经前后诸症:【三海肝脾肾】
阴溪照、阳关门、肝会冲风痰中丰阴陵、心神不宁通心
神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太溪、肾俞
配穴:肾阴亏虚者,加阴谷、照海;
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
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啦少便溏:中脘 阴陵泉
3、遗尿:【关中三膀】
阳肾气虚气肺三、梦多百会及神门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涩,取任脉,足太阴经,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肾俞 命门 太溪
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肝经郁热:行间 阳陵泉
皮外骨科
1、蛇串疮:【阿是夹脊】 肝间敦阳、脾海内白。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挟溪
淤血注咯:血海 三阴交
脾胃湿热:阴陵泉 内庭
心烦:神门
便秘:天书
2、落枕:【肩溪悬外劳】 寒谷池、瘀内关、肩痛髃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天柱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关
背痛:天宗
太阳经:大椎 束骨
少阳经:风池 肩井
3、漏肩风:【髃贞前髎】 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阳陵泉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列缺
外邪内侵:合谷 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五、五官科病证
1、耳聋、耳鸣
⑴实证:【侠听中翳】 肝火冲墟风关谷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风邪:外关 合谷
痰火郁结:丰隆 阴陵泉
⑵虚证:【溪听海】
肾气肾海肝肾肝
主穴:听宫 太溪 翳风 肾俞
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肾俞、肝俞;
脾胃虚弱:气海 足三里
2、牙痛:【下谷车】 风火关风火二庭、阴虚太溪及行间。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针灸学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
少。足三阴经:厥
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
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
阴经从足走腹胸。
3、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
交接;相互衔接的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
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
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
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
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
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
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
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
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
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
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
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
明
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
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
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
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
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
离端(章门),肘横纹(平
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
)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
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平肘尖)。
12、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
会
→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
:(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
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
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泻,角度大、用力
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幅度大、频
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
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
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
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
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
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
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
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
颤法
。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
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
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4、肩髃
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
5、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5、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为保健要穴。
6、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7、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8、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
;足背肿痛,跖
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正中线旁开6寸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 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2、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3、少冲(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5、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6、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3、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肺俞(肺之背俞穴)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5、心俞(心之背俞穴)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6、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7、肝俞(肝之背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8、脾俞(脾之背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9、肾俞(肾之背俞穴)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0、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11、次髎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13、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15、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16、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 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
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太溪(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
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
不调。
3、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3、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5、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6、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2、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3、环跳
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5、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6、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7、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
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
痹,足跗肿痛。
3、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3、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4、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5、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十四、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3、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4、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6、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7、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十五、奇穴
1、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太阳
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3、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4、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5、外劳宫(落枕穴)
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间,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6、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7、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第三部分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
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
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合谷 太阳 风池 阿是穴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列缺
风热头痛:大椎 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头维
②阳明经痛:印堂 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
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 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配穴 阳亢:太冲 太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血虚:足三里 脾俞
肾虚:肾俞 太溪 悬钟
2、腰痛 【腰痛阿委大】 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腰痛:肾俞 太溪
3、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4、中风
⑴中经络
【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 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
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
、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
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十二井穴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水沟 丰隆 劳宫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5、眩晕
⑴实证:【百池冲关】
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⑵虚证:【百池三肝肾】 虚脾胃气、精钟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6、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 寒风热曲复三里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太冲
配穴:风寒:风池 风俯 风热:曲池 外关 关冲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者:迎香
气血不足:足三里 气海
眼睑闭合:鱼腰 丝做空 申脉
颏唇沟歪斜:承山
7、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
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
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百会 三阴交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心胆气虚:心俞 胆俞
心肾不交:太溪 肾俞
脾胃不和:内关 足三里
8、感冒:【谷池缺大阳】
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 商阳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者:阴陵泉 夹暑者:委中
9、胃痛:【三关中】
寒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虚海关、胃阴三阴内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期门
气滞血瘀:膈俞 三阴交
脾胃虚寒: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肾俞
10、便秘:【天沟水来丰】
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上巨虚 大肠俞
配穴:热秘:合谷 曲池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足三里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阴尚津亏:照海 大溪
妇儿科
1、痛经:
⑴实证:【三次中】 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地机
配穴:寒湿:归来 关元 气滞:太冲 血海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胸闷:内关
⑵虚证:【三海里】
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气海
肝肾不足:太溪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2、绝经前后诸症:【三海肝脾肾】
阴溪照、阳关门、肝会冲风痰中丰阴陵、心神不宁通心
神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太溪、肾俞
配穴:肾阴亏虚者,加阴谷、照海;
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
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啦少便溏:中脘 阴陵泉
3、遗尿:【关中三膀】
阳肾气虚气肺三、梦多百会及神门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涩,取任脉,足太阴经,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肾俞 命门 太溪
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肝经郁热:行间 阳陵泉
皮外骨科
1、蛇串疮:【阿是夹脊】 肝间敦阳、脾海内白。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挟溪
淤血注咯:血海 三阴交
脾胃湿热:阴陵泉 内庭
心烦:神门
便秘:天书
2、落枕:【肩溪悬外劳】 寒谷池、瘀内关、肩痛髃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天柱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关
背痛:天宗
太阳经:大椎 束骨
少阳经:风池 肩井
3、漏肩风:【髃贞前髎】 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阳陵泉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列缺
外邪内侵:合谷 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五、五官科病证
1、耳聋、耳鸣
⑴实证:【侠听中翳】 肝火冲墟风关谷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风邪:外关 合谷
痰火郁结:丰隆 阴陵泉
⑵虚证:【溪听海】
肾气肾海肝肾肝
主穴:听宫 太溪 翳风 肾俞
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肾俞、肝俞;
脾胃虚弱:气海 足三里
2、牙痛:【下谷车】 风火关风火二庭、阴虚太溪及行间。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肾虚牙痛:太溪、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