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2》课文译文
今年建军多少周年-雷锋作文400字
新标准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2——课文译文
U1AR1
大学已经不再特别了
有这么一种说法:“要是你能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任何事情
,你就没有真正经历过那段岁
月。”对于在大麻烟雾中度过大学时光的那些人,这话可能是真的。但是,
20世纪60年代
有一件事人人都记得,那就是:上大学是你一生中最激动人心、最刺激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加州的高校把本州变成了世界第七大经济实体。然而,加州大学的主校
园伯克利
分校也以学生示威、罢课以及激进的政治氛围而著名。1966年,罗纳德•里根竞
选加州州长,他问加
州是否允许“一所伟大的大学被喧闹的、唱反调的少数人征服。”自由
派人士回答说,大学之所以伟大正
是因为它们有能力容忍喧闹的、唱反调的少数人。
在欧洲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以新的姿态和激情投入
到争取自由和正义的事业中去,大规
模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运动引发了他们与当权者之间日益升级的暴
力冲突。许多抗议是
针对越南战争的。可是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学生与工会联盟,发动了一场大罢工,最
终导
致戴高乐总统辞职。
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活的特点并不仅仅是激进的行动。不论在什
么地方,上大学都意味
着你初次品尝真正自由的滋味,初次品尝深更半夜在宿舍或学生活动室里讨论人生
意义的
滋味。你往往得上了大学才能阅读你的第一本禁书,看你的第一部独立影人电影,或者找
到和你一样痴迷吉米•亨德里克斯或兰尼•布鲁斯的志同道合者。那是一段难以想象的自由
时光,你一生
中最无拘无束的时光。
可如今那份激情哪儿去了?大学怎么了?现在,政治、社会和创造意识的觉醒似
乎不是凭
借大学的助力,而是冲破其阻力才发生的。当然,一点不假,高等教育仍然重要。例如,
在英国,布莱尔首相几乎实现了到2010年让50%的30岁以下的人上大学的目标(即使
愤世嫉俗
的人会说,这是要把他们排除在失业统计数据之外)。不过,大学教育已不再是
全民重视的话题了。如今
,大学被视为人们急于逃离的一种小城镇。有些人辍学,但大多
数已经有些麻木,还是坚持混到毕业,因
为离开学校实在是太费事了。
没有了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所发现的令人头脑发热的自由气氛,如今
的大学生要严肃得
多。英国文化协会最近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外国留学生在决定上哪所大学时所考虑的因
素。
这些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质量、就业前景、学费负担、人身安全问题、生活方式,
以
及各种便利。大学已变成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在就业市场上增加就业几率的一个机会,
上大学本身不再是
目的,不再是给你提供一个机会,让你暂时想象一下:你能够改变世界。
童年与大学之间的距离已缩小
了,大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其中的一个原因
可能和经济有关。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里,
现在的许多孩子依赖父母资助的时间比以前
的孩子更长。21世纪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根本无法自立门户,
因为那太昂贵了。另一个可能
的原因是通讯革命。儿子或女儿每学期往家里打一两回电话的日子一去不复
返了。如今,
大学生通过手机与父母保持着脐带式联系。至于寻找痴迷无名文学或音乐的同道好友,没<
br>问题,我们有互联网和聊天室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幸福啊,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轻更是如进天堂!”
华兹华斯的诗句说的可能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20
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
诗句同样真实生动。可是为什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它们就不真
实了呢?
U1AR2
后一切的一代
弗兰克
•
托马斯是普林斯顿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文学理论专业。他希望当人权律师。
我从没指望通过
上文学理论课来了解我这一代人的特征,或了解美国大学在如何变化。这
门课是让你在课堂上扮酷的——
带着一丝熬夜太多的困劲儿,穿着一件T恤衫,上面印着
“去过那儿,干过那事儿,对,这就是那件T恤
衫”或诸如此类带有揶揄意味的俏皮话。我
是这样在课上消磨时间的:一边费力地听着性别理论和后殖民
主义这样艰深的话题,一边
用我的iPod检索着好听的音乐。可是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
突然咔嗒一声开
了窍。我提起精神,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活。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很
难说,从定义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几乎是无法定义
的……就是有点儿否定和反对先前的一切的意思。这
就让人很难看清它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一术语于1949年被首次使用,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断定,
对于文化或社会的未来,
后现代态度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我来说,它令我感到好奇,因为后现代似乎说
的正是我
那些酷劲十足、困兮兮的和冷嘲热讽、穿T恤衫的朋友们。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后
”的:后冷战、后工业时代、后生育高峰、后9.11。我们这一代人
来自所谓的短世纪(1914-1
989),生于其后期。这个世纪充满了战争和革命,它改变了
人类文明,推翻了强权政府,给我们留下
了非同寻常的机会和特权。我们所得到的机会与
特权比从前任何一代人都要多。
可是我们在干
什么呢?像历代大学生那样去造反、叛逆吗?在街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不看
到变化,我们决不离开”吗
?不,我们做着相反的事情:我们去参战,根本不问为什么;我
们放弃自己的公民自由权;我们每天在晚
间新闻中观看破坏和死亡。
在大学里,我们在请愿书上签名,加入各种组织,把自己的名字添加到各种
邮件通讯录中,
戴为癌症研究义捐的标志腕带,观看电视转播的为非洲饥民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和为全球
气候危机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甚至去音乐会现场,假如能搞到票的话。可是我们代表
什么呢
?就像真正的后现代一代那样,我们无法描述我们的政治抱负,我们没有可以激发
灵感、鼓舞斗志的领袖
人物,我们没有哲学,我们没有方向或主题。我们只是被我们之前
的一切所定义,我们是穿切•格瓦拉T
恤衫的一代。
这是一场运动,好像是鼓励个人集体地表现自我,似乎是在等待革命。作为年轻人,人们
期待我们愤怒,因为那是年轻人的正常行为。
但是,我们如何反叛怀念革命的父母一代?我们
如何去反叛有时候比我们更想闹革命的父
母?我们不反叛。不反叛就是我们的反叛。
我们真正
的精力不是放在校园里,而是放在互联网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的交
流思想和受挫感的机会。
我们不再游行示威;我们不再到街上去,我们去聊天室。
我们以往所知的美国大学即将终结。对我这一
代人来说,与激进主义相关的是“基地”组织,
而不是“气象员”组织。“校园接管”听起来不大像19
68年的伯克利分校,更像2007年的弗
吉尼亚州理工学院。歌词的寓意则属于另一个时代,并不反映
当今的现实。
可是,科技革命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革命一样真实而深刻——只是不
那么明显而已。它
是正在推进中的未完成的事业,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也许等到我们的父母不再说他们
样
样都好而我们一无是处时,他们或许会明白,后一切的一代说的话也有一定的意义。我们
在书
写革命,我们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革命。
U1RAC
学生的权力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2世纪,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在13世纪早期,大学的管
理权都掌握
在学生手里。这种权力是基于他们对教师的经济控制。那时候,大多数大学教
师的教学收入都依赖从学生
那里收取的学费。教师每堂课必需吸引至少五名学生来听讲。
如果做不到,学校就会宣布他旷课,并处以
一定的罚款。
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每个学年之初,教师都要在为学生服务的市内银行预存一笔钱
。
如果教师没有达到大学章程规定的标准,学生法庭就会判决从这笔存款中扣除罚款。教师
不得
不同意这样的处理,因为不交罚款的教师不允许收学费,这就中断了他的收入来源。
教师会因各种各样
的缘故而受到惩罚。如果晚一分钟上课,或者拖堂,他就会被罚款。如
果他不能按时下课,学生按照章程
必须立刻离开教室。如果教师不能按照既定的进度讲完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他也要被罚款。每年开学的
时候,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教材的内容
和教学的时间。跳过难点或没有逐一重点讲解难课的教师会被罚款
。
学生的控制权不仅仅限于课堂,还延伸到教师的私生活。例如,假如一位教师希望在学期
中
间离开博洛尼亚几天,他就得事先征得学生官员的许可。如果不按时返回,他就得缴纳
罚款。
学校鼓励所有的学生告发不请假就缺课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违规的教师。此外,还有一个有
组织的秘密告发
系统。有四名学生被秘密选举出来监视教师。他们有义务报告诸如教学技
巧拙劣、未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
教学内容或不请假就缺课之类的违规行为。如果有两个以
上的学生告发,教师就会受到惩罚。
从13世纪早期至14世纪中期,学生的权力在博洛尼亚持续了一百余年。与它的起始一样,
它的终结也
直接与学费有关。到了1350年,几乎所有教师都是由当地的市政厅聘用和发
薪。随着教师薪酬支付方
式的改变,学生实际上就失去了对大学的控制。
U2AR1
同感是怎样表露的
霍
普才九个月大,一见到另一个婴儿摔倒,泪水就涌了出来。她爬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
就好像是她自己摔
疼了。15个月大的迈克尔去把自己的玩具熊拿来给正在大哭的朋友保罗;
保罗不停地大哭的时候,迈克
尔替保罗捡回他的安乐毯。这些小小的表示同情和关爱的举
动都是接受过记录同感行为训练的母亲们观察
到的。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感的根源可
以追溯到人的婴儿期。实际上,从出生的那天起,婴儿在听到
其他婴儿哭闹的时候就会感
到不安——有些人认为这种反应是同感的最初先兆。
成长心理学家
发现,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之前,婴儿就感受到了
同情的苦恼。甚至在出生后几
个月,婴儿就会对周围人的烦躁不安做出反应,就好像他们
自己的烦躁不安一样,看到别
的孩子哭也跟着哭。到了一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痛苦不
是他们的,而是别人的,可是他们对这样的事
情似乎还是感到不知所措。例如,在纽约大
学的马丁•L. 霍夫曼所做的一项研究中,一个一岁的孩子
把自己的妈妈拉过来安慰哭闹的朋
友,却忽视了同在一室的朋友的妈妈。这样的困惑在其他一岁大的孩子
身上也能看到,他
们模仿别的孩子的痛苦,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例如,如果别的婴儿伤了
手
指,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就会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看看自己是否也感觉到痛。看到自己
的妈
妈哭,婴儿即使没有眼泪,也会擦拭自己的眼睛。
这种所谓的运动神经模仿就是“同感”的原始技术含
义,而“同感”这个词于20世纪20年代由
美国心理学家E. B. 铁钦纳首次使用。铁钦纳的理论
是:同感发自对他人痛苦的一种身体
模仿;这种模仿继而在自身引起同样的心理感受。他当时在寻找一个
与同情有所区别的词;
同情是针对他人的一般困境而发的,无须分担他人的任何感受。
小孩两
岁半左右就渐渐不再有运动神经模仿行为,那时他们会意识到别人的痛苦与自己的
不同,会更有能力安慰
别人。下面是摘自一位母亲日记里的典型事例:
邻居家的婴儿哭了,珍妮走上前去,试图给他一些小甜
饼。她跟着他转,开始带着哭腔低
声自言自语。然后她试图抚摸他的头发,可是他躲开了……他平静下来
,但是珍妮仍然面
带忧色。她继续给他拿来玩具,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在这个年龄,幼儿对于
他人感情波动的总体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像珍妮一样,感同
身受,有些则不予理睬。美国国家心理
健康研究所的玛丽安•拉德克-亚罗和卡罗琳•察恩
-瓦克斯勒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在同感关注
方面的差异大部分与父母怎样教养子
女有关。她们发现,如果在家教中让孩子特别注意他们的恶作剧给别
人造成的痛苦,比如
对孩子说“瞧你让她多伤心啊”,而不是说“你真调皮”,孩子就比较有同感心。她
们也发现,
观看别人遇到痛苦时其他人的反应,儿童的同感心也会受到影响。通过模仿亲眼所见,儿童能培养出一套同感反应行为,尤其是在帮助那些痛苦的人的时候。
U2AR2
这位是桑迪
我的朋友向生人介绍我的时候,虽然我嘴上从不说什么,但我心里喜欢得很。我喜
欢他们
说“这位是桑迪——她是聋子”的时候脸上那副骄傲和荣耀的表情,就好像我证明了他们的
仁德善心一样。我也喜欢生人脸上那瞬间的震惊表情、匆忙的微笑和他们竭力装出的“正常
脸色”。如
果他们这套仪式做得够好,我就会微微转过头,把头发掖到离他们较近的那只耳
朵后面。他们总会说些好
话,夸我的粉红色助听器,我的朋友们则在一旁灿烂地微笑。
实际上,我在考虑开始收藏助听器。它们
是比耳环更好的首饰。我曾经看到过一款“一夹得”
带罩助听器的广告图片,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
色,绝对时髦。那就像我们上高中的
时候,埃斯特的爸爸给她买的精美昂贵的手提包一样。那时,我们其
他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却无法仿效,因为我们的老爸没那么多钱去娇惯我们。而现在,只有我能戴助听器
。朋友
们也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说实话,我挺喜欢耳聋的。在那次车祸和愚蠢的安全气囊破
裂之后的头几年,日子不好过,
但是现在,耳聋让我在朋友中显得很特别。我的好朋友没有一个是听力残
障的,因为我不
是天生耳聋,在我失去听觉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朋友圈。他们中的多数人都热
心积极地参加这场“表演”。
你知道,在你谈论朋友时,你会把称他们为“酒
吧侍者德鲁”、“女权主义者卡罗尔”、“能用
舌头给樱桃梗打结的家伙格雷格”等等。我是“聋女桑迪
”。我喜欢这个称呼。我没有任何其
他突出的个性或能耐。从来没有过。
还不仅仅是与众不同
。我确信,假如我不戴粉红色助听器的话,我生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就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发生或产生同样
的结果。例如,跟柯林之间的事儿。
我初次遇见柯林是在一次公寓派对上。女权主义者卡罗尔给我们彼
此做了介绍之后,我把
头发拢到两耳之后,凑得更近些,不是因为他把那套仪式做得特别好,而是因为他
是个情
种。谁都能注意到在不可避免的惊讶之后他脸上恢复的微笑。
握手之后,我们去拿喝的。在临时搭建的吧台和沙发之间的某个地方,卡罗尔不见了。
“你通常都像这样读唇语吗?还是也用手语?”过了一会儿他问。
我告诉他说:“我多数时间
只读唇语,因为这比用手语更容易,但这不是我一直盯着你的嘴
唇的唯一原因。”
他大笑起来
。我们又说了一会儿话。后来,主人放大音乐的音量,调暗“舞池”的灯光;我
不得不凑近他,很近很近
,以便能在昏暗中接着读他的唇语。我的确读到了他的唇语。
我们照例交换了电话号码。一周之后,柯
林做了件不可思议的事:他打来了电话。我们出
去玩了,发现对方在大白天依然好看,因此彼此感觉满意
。我又读了更多的唇语。在两个
月之内,柯林和我就开始约会了。
U2RAC
保持微笑
两个月以前,我在一份科普杂志上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文章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人
们是如何通过面部表情流露情感的。文章说,俄国人在面部表情中流露的情感最少——美
国
人流露的最多。这似乎非常有趣。但作为印度人,我觉得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研究
了哪个国家的人笑
得最多。印度人在排行榜上几乎是垫底的——准确地说,位于第124 名,
而丹麦人则居于首位。 <
br>这使我想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经历。我记得我的女儿——那时候她肯定是在八岁左右——
曾经问我
:“爸爸,为什么只有当外国人到家里来的时候你才微笑?”我意识到自己确实像
她说的那样。通常,只
有当外国客人来访时我才微笑。有外国客人时,我会有意识地努力
改变我正常的面部表情。从女儿提醒我
之后,我决定开始更多地微笑,在家里这样,上班
也一样。
起初,我得强迫自己微笑。我记得
在什么地方读到过,我们皱眉的时候比微笑的时候动用
的肌肉要多得多。可是我们依然需要努力才会微笑
——那是一种习得的行为,而不是一种
反射动作。但令人奇怪的是,只要我拉起嘴角的肌肉,就觉得快乐
。换句话说,面部反应
能增强其所表达的情感。
几天前,我乘火车在印度南部旅行。我身边坐
着一位年轻人,为了让我坐得舒服,他挪了
挪他的包以便给我腾出更大的地方来。他挪包的时候,一直在
微笑。随后我们就各自落座,
一起(用英语)聊起了各自的情况。他说,他在欧洲一间科学实验室工作,
接着又说,在
外国生活的经历改变了他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我到达目的地之前,我们交换了电子<
br>邮件地址,并约好以后再见。我们一见如故——就因为在拥挤的火车上,一位年轻人选择
了对陌生
人微笑。
U3AR1
窃取的身份
“弗兰克从未上过飞行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因为他还在上高中。”
这是2002年的电
影《有种来抓我》的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小弗兰克•阿巴格纳尔(莱昂
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聪明绝顶的年轻骗术大师,曾在不同时
间扮演医生、律师和飞行员的角色,在26个
国家伪造了价值600万美元以上的支票。他
成了联邦调查局有史以来伪造罪头号通缉令名单上最年轻的
通缉犯。在影片中,阿巴格纳
尔被虚构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卡尔•汉拉提(汤姆•汉克斯饰演)追捕,但后
来逃脱了。他最
终成了联邦调查局专攻白领犯罪的顾问专家。
《有种来抓我》是一部很棒的电
影,但影片中的事情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其实,《有
种来抓我》是根据弗兰克•阿巴格纳尔的真实故
事改编的,他的行骗生涯持续了大约六年;
被抓后,曾三次逃脱监管(有一次是从飞机的厕所逃走的);
在法国、瑞典和美国的监狱
中总共度过了六年时光。他现在经营一家咨询事务所,为企业界提供防造假咨
询。他挣到
了足够的钱,赔付了所有的受害者,如今已是大富豪。
2003年以来,身份盗窃
案变得越来越常见。很少有人会想象到,为了预防这种改变人生的
犯罪,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有多么重要,
比如把邮件拿到邮局去寄而不是丢在信箱里等人来
取、把文件切碎而不是直接把它们连同垃圾一道扔出去
,甚至使用几美元一支的(特效)
笔等等。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身份盗窃案的无名受害者。
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和金钱,去努力挽回
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信用、我们的钱和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想方
设法来保护自己。我们
可以减少此类犯罪的机会,但是它永远不会消失。
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
列一份“该做”和“不该做”事项的清单,我们还需要改变心态。虽然网上
银行现在很常见,但国内有一
大群人——即占人口15%的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一代人——
还是更喜欢用纸。而且,30%的诈骗案都
发生在这群人当中。支票上有身份盗贼所需的你
的全部信息。如果你用圆珠笔,笔迹可以用一般的家用化
学药品除去,钱数可以更改。每
天发出的空头支票高达120万张以上,平均每秒13张以上。
支票造假是个大产业……每年以25%的速率增长。犯罪分子指望我们犯错误,好让他们更
容易得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呢?
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不要把你的邮件留在邮箱里过夜或过周末。小偷
就等着看你家信箱的
小红旗(注:在美国,信箱上插上小红旗表示有邮件需要投递),以便通过你要投递
的邮
件找寻有用的个人信息或支票。要用签字笔填写支票和重要表格,(因为)签字笔的墨水
会
渗进纸张的纤维中,无法用化学药品除去。还有,切碎或撕碎含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文件,
然后再把它们丢
进垃圾桶。
记住,网上有大量机会可以被小偷利用。他们根据你的身份伪造假身份。我们都知道黑客<
br>行为和木马软件对电脑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的威胁。但是在谷歌上搜索某人也会透露大量个
人信息,
在线社交网站(如“我的空间”、“相册”和“毕波”)也一样。正如我们离开办公室去
厕所时要随身带
上钱包一样,离开电脑时也应该注销你的电脑以防临时起意的盗窃。
最后一点,假如你遭遇较传统方式
的抢劫——比如在大街上——挂失你的信用卡显然是要
做的第一件事。但是别忘了,即使挂了失,信用卡
也可以用作身份证件来获得购物卡……
那你就有了犯罪记录。
身份伪造可以肆
行多年而不为受害者所知。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的诈骗者觉得身
份犯罪简直是太容易了。如果你
的身份尚未失窃,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对你动手。就会
轮到你的。
U3AR2
数字代表着身份
企业需拥有大量的资讯可供随时调用,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因为那样的话
,亚马逊就
知道你需要什么,能够给你提供你喜欢的书,而不是试图让你买你不喜欢的。那么,有什么不妥吗?
要是我正走在大街上,有人主动过来要卖给我什么东西的话,是不是很吓人?也许没那
么
吓人。人们试图卖给我东西并不是很吓人。就算他们不停地试图卖给我东西——显然他们
已经
老于此道——或者他们推销的方式令人不太舒服,也没什么吓人的。推销并不吓人,
除非你是推销员。
要是我走在大街上,我的面孔被一个推销员的照相机拍照,这是不是很吓人?那也许令人
讨厌,
也可能是合法的。吓人吗?也许不。推销员对面孔背后的人又了解多少呢?
要是我走在大街上,我的面
孔被一个推销员的照相机记录下来,而那照片可以与某银行或
信用卡公司档案上我的正面相片自动比对,
这是不是很吓人?这样的话,那个推销员就可
能了解我大量的底细:我的姓名、我在哪家银行存款、我住
在哪儿。
如果偷偷给我照相的不是推销员,是不是很吓人?
在日益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
经济格局中,信息到处流通。迟早它会到达它的主人——
或目前拥有它的任何人——能够随意处置它的地
方。对方也许是遵守道德规范的——也许。
假如说我们从恐怖分子那里——更不用说从动作电影那里—
—学到了一招,那就是,工具
也是武器。全球通用的信用卡和支持它们的数据库是去除商业摩擦的工具。
换句话说,它
们是以让各方最省事的方式从人们那里取钱的工具。
所以,如果他们是想卖给我
东西,那没什么问题。如果对方是亚马逊,那也没问题。但如
果都不是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我还没有提到身份盗窃,但这肯定是朝着那方向发展的。身份盗窃是指未经许可使用我的
身份信息来行骗
。我的信息流传得越广,可以找到它的地方就越多,发生盗窃的可能性就
越大。与一个身份被盗的人相关
的信息越多,身份盗窃案所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没有人因为身份盗窃而丧命或被
毁掉,身份盗窃仍是很令人担心的
事情。还有比身份盗窃更糟糕的事;通用标识符也会导致那些更糟糕的
事情。
无论通用身份的前景如何,我们尚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样一个世界:无论我身在何处,一
切都可能与我有关联。一方面,这个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可置疑的种种方便;另一方面,
我们又面对着
所有这些强化组合的信息(如果是合理的强化组合该多好啊)所带来的种种
危险。这种危险虽然模糊,但
显然离我们很近。我们尚不知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U3RAC
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文档共享不合法
“既然可以免费下载,为什么我还要花那么多钱去买昂贵的
音乐呢?”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
杰克•斯派罗说。的确,文档共享是一种扩大收藏的捷径。你只需登陆到
一个像Napster或
Kazza这样的网站,搜索你想要的音乐,再免费下载就行了。不幸的是,文
档共享尽管廉
价而便利,却是违法的,12岁的布里安娜•拉哈拉就是吃了亏才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布里
安
娜从网上复制了数百首歌曲和电视主题曲。她妈妈不得不为此支付了一千多美元的罚款。
另一
位文档共享者,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詹米•托马斯,因为下载了24首歌曲而被罚款
222,000美元。
当你购买一张音乐光碟时,艺术家会得到购碟款的一部分,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
以,要
是你不为音乐付钱,艺术家和公司就挣不到钱。音乐产业认为,要是能免费下载的
话,人们就不会购买光
碟了。这就意味着公司没有钱投资创作新的音乐了。因此,他们视
下载为主要的威胁。
令人吃
惊的是,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反对文档共享。来自英国诺里奇的本是一个乐队的成
员。像所有新乐队一样
,本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让他们的音乐在电台播放或把他们的光碟放
到店里去卖是件很难的事情。本说,互
联网“给数百万人提供了下载音乐的机会”。通过给
人们一个免费试听的机会,乐队希望他们最终能卖出
更多的光碟。所以,现在还不清楚文
档共享是否真的降低光碟的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音
乐公司以文档共享的罪名把人们告上了法庭,但是它们也落下了许
多坏名声。重要的是,文档共享者主要
是年轻人;大企业起诉十几岁的少年有失体面。而
且,多数美国人认为,文档共享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并
不认为那是违法的。看起来,音乐
产业必须要么使下载合法化,要么使购买光碟比文档共享更有吸引力。
正如英国伦敦的一
位乐迷所说:“他们要想起诉我们所有人的话,最好聘请一大帮律师。”
U4AR1
新闻头条
世界各地的媒体都以头条报道同一新闻的情形并不很常见。这
样的事件得具有巨大的国际
影响力。但是这正是2001年9月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之后发生
的情形。从那
一刻起世界改变了模样,这样说也许并不夸张。
但是,使911值得纪念并(用
媒体喜欢的话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不仅仅是它的历史性和
国际性。还有震惊和恐惧。这一消息极度震撼
,极具爆炸性。事发多年以后,许多人还能
清楚地记得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一消息时身在何处、当时正在做
什么。他们能记得自己的反
应:对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来说,他们的第一本能是去把这一消息告诉别人。这
就证实了那
句老话:“坏事传千里”。
一切重大新闻都是如此。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脸
色煞白地向一班吃惊的七岁孩子通
报说,肯尼迪总统死了。我并不知道肯尼迪总统是谁,但是我听到这一
消息后非常不安,
后来就跑回家去告诉了父母(当然,他们已经知道了)。事实上,这是我最早的记忆之
一。
那么,新闻到底是什么?一个事件光有客观重要性显然还不够——世界上有大量全球性的
大问题,都会造成戏剧性的后果,从贫困问题到全球变暖问题——但由于它们都是进行中
的,并不都会在同一天成为头条。对比之下,911不仅具有国际性,而且奇特怪异、出人
意料,还(可
能使读者对身陷那场悲剧中的人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极具
人性。
奇特怪异并
不意味着重大。就拿今天的《中国日报》上关于一只老鼠延误了一架从越南飞
至日本的航班这条消息为例
吧。在河内机场有人发现那只老鼠在一架飞机的过道里奔跑。
它最终被12
名技术人员合力逮住,他们怕它会咬破电线,造成短路。飞机晚点了四个多
小时才起飞。
你也
许会说,这并不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件(除了少数乘客到另一国赴约迟到以外)。
但是全球却颇有反
响,从亚洲经苏格兰到美洲的电子版报纸都有转载(《爱丁堡晚报》的
标题是《捉老鼠延误航班》)。
新闻价值的另一个元素是即时性。这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近。一周前发生的事件一般来说
就不是
新闻了——除非你刚刚读到它。“何时”是受训记者常被教导用以勾勒新闻故事的五
个“何”问题之一(
其余是“何人”、“何事”、“何地”和“何故”);今天、今晨、昨天很可能在新
闻报道所使用的时间
副词中名列前茅。同样,即将发生的事件(今天、今晚或今夜)也可
能具有新闻价值,虽然,从定义上讲
,它不出人意外,也就不那么耸人听闻了。
说到即时性,能够实时播报新闻的媒体,如电视、广播和互
联网,就比报纸的优势大多了。
眼看着事件在你眼前展开与次日早餐时在报上读到它的感觉大不相同。但
是,电视新闻未
必比报纸报道更客观或更可靠,因为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图像是经记者或编辑根据特殊的目
的,或至少是按照预定指示筛选过的;它们是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展现给观众的。如果把摄
像机移
到别的地方,你就会看到另一番景象。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会谈到“媒体霸权”—
—或多或少地暗中影
响公众。
但也许在第三个千年,这种权力正在减弱,或至少下放给普通民众。个人博客的大量出现,<
br>通过像YouTube这样的网站自我广播的可能性,以及权限开放网页(wiki网)的增长都意
味着任何人有任何话要说——或有任何东西要展示——现在都能立刻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
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报纸和电视即将在一夜之间消失。但是,在它们永不休止的搜寻有趣
新闻——奇特怪异、出人
意外和极具人性的新闻——的过程中,报纸和电视将越来越多地
借助网站来收集资料,为全球信息网络提
供极具地方色彩的视角。
U4AR2
报纸的末日?
多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报
纸击中前门、窗户或邻居的狗的叫声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对着一杯咖啡,也许还有早餐,看报的仪式是
风暴之前的平静,是工作日开始之前的愉快
安宁。
可是,在所有讲英语的国家,报纸编辑们正
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发行量下滑了,因为越来
越多的读者转向互联网阅读新闻。这意味着同时下滑的广告
收入,以及随之上涨的报纸定
价,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挣到一样多的钱。当然,像报纸这样价格敏感的
产品可能会失
去读者;恶性循环会不断加剧。那么将来会怎样?报纸是否走上了末路?
这种下
滑是20多年来的长期趋势,在互联网问世之前就已出现。从前,五分之四的美国
人看报,而如今似乎只
有不到一半。1990至2000年间,成年人每天看报的人数从52.6%
下降到37.5%。年轻人
中,情况更糟:18至34岁的年轻人只有19%自称每天看报。而仅
有9%的人相信报纸上的信息。
互联网广告的运作方式与报纸广告不同。广告商可以逐分逐秒地监视广告是否在起作用,
而不再需要依赖报纸的发行量。互联网可提供的更多的窗口使广告收入之战更加激烈,印
刷和生
产成本却不可遏制地上涨。结果,《纽约时报》公司旗下各种报纸已裁减了700份
工作。《巴尔的摩太
阳报》即将关闭其驻外新闻机构。在英国,多数报纸都缩版成为小报
开本,意在吸引年轻读者,但是因为
“小报”有“低档廉价”之嫌,有些报纸就称新开本为“缩
编版”。
所有发行量大的报纸都建
立了强大的网站。互联网为任何有意见的人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
口;报纸编辑最喜欢的莫过于给他们提供
各种不同的反馈和意见,他们能从中得到安慰。
如今十几岁的少年已不记得曾经没有互联网的日子了;只
有在写关于印刷新闻这一特定媒
体的作业时他们才去看报纸。
不可否认报纸对环境的影响。世
界上每年有近40亿棵树木被砍伐用来造纸,约占全部木
材砍伐量的35%。但必须承认,许多用来造纸
的树木是在特别的种植园出产的,它们是定
期砍伐和栽种的。而且,旧报纸常被回收利用,变成新的报纸
。尽管如此,在美国,造纸
厂是对空气、水体和土地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但是,对于许多
人来说,日报或周报依然是个伟大的传统。“没有周日版报纸的周日就不是
周日,”这样的评语常见于在
英国所做的调查。其他评语则提到报纸比笔记本电脑更方便之
处:“我的报纸永远不会没电,”“假如我
的报纸掉到地上,它不会摔破,”“空姐从来不会叫
我把报纸收起来,”此外,还有评语让我们想到英国
全国的外卖食品的传统包装方式,“你
可以用它们来打苍蝇,还可以用来包鱼。”
如此看来,
报纸是不会轻易消失的。未来报纸发展的趋势包括对本地新闻需求的日益增长,
而始于20世纪80年代
后期的对生活方式新闻的持续开发利用——尤其在个人理财和旅游
方面——将会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有些
评论者建议,报纸不应粗制滥造(尽管这是增加市
场份额的通常做法),而应该精工细作。也就是说,尊
崇以正直、诚实和不偏不倚的态度
从事新闻报道的原则。具有为读者所敬重的办报立场的报纸肯定比互联
网上零散阅读的同
类报道享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声望。
此外,小城镇报纸对于为人父母者总是意
味深长,因为其子女的照片也许会在上面刊登,
几天都是新闻。人人都放假的时候,坐在扶手椅上看传统
的周日版报纸,这将是难以打破
的习惯。
但是这样是否足够?或者,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看到报纸的消亡?
U4RAC
世界各国的新闻业
尽管有万维网的影响,报纸还活着,且活得挺好。2000年以来,报纸在
美国的发行量可能
下降了,但在全球,报纸每日的发行总量以每年1%的比率继续上升,2006年日发
行量达
到了4.4亿份。
发行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将近1亿份;其次是印度,七千九百万份
。世界发行量前百名
的报纸中,70%是亚洲国家的报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日本的《读卖新闻》,高
达一千
多万份。
同时,报纸的在线网络版也发展得更快更好。有些一开始就是付费阅读的,但
是除了少数
专业出版物之外,网络版报纸现在大多免费。有些报纸只有网络版,例如《南港报道者》,<
br>它创办于2000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份网络日报。
令人好奇的是,在线读
报的人似乎会比看印刷版的人浏览更多的文章。最近美国的一项调
查表明,人们在线阅读77%的文章,
比较之下,印刷版只读61%。一篇对此消息的在线
报道结语为:“测试:你到了这一步吗?”
可是对于全世界数亿的人来说,有机会浏览可以拿在手上的报纸(无论他们是否读完每篇
文章)似乎是
他们不想放弃的一种快乐。
有关报纸的事实
●
2000年以来,80多种报纸把开本从大幅改成了小幅版式。
●
日本人和挪威人是世界上最热衷于读报的人,每十个成年人中有六人每天看报。
●
在儿童占人口一半的玻利维亚,销量增长最快的报纸《我的超级日记》只能在学校买到。
●
意大利最受欢迎的日报之一是《体育运动报》,只面向体育爱好者。
●
在西班牙,一半日报是免费的。在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和丹麦,免费报纸也很常见。
●
比利时人读报时间最长(每天54分钟),其次是乌克兰人(50分钟)和加拿大人(49
分钟)。
● 《 印度时报》每天发行240万份,是发行量最大的英语大报。
●
世界上最老的报纸是瑞典的《邮政与国内消息》,创刊于1645年,现在只能在网上读
到。
U5AR1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
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
海一座小岛上的美军基地里。虽然流血和破坏的场景揭示了一些战争的
恐怖,但它并非传
统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没有英雄或英雄行为,敌人并不真是德国人(在故事中并未出现
),
而是能置你于死地的任何人——包括你自己的长官。《第二十二条军规》主要是一部滑稽
小
说,其主要人物,一名叫约萨里安的飞行员,只有一个目标——活到战争结束,然后回
家。他以为通过装
疯就能做到这一点。
那是个粗鲁的玩笑,可是达尼卡大夫并没有笑,直到约萨里安又执行了一次任务之
后,再
次来求他要求停飞——尽管这没有任何指望。达尼卡大夫窃笑了一下,很快又沉浸到他自
己的麻烦中去了,这包括怀特•哈夫特指挥官那天早上一直在向他挑战,要和他比印度式摔
跤,而约萨里
安则恰恰在彼时彼地决定要发疯。
“你这是在浪费时间,”达尼卡大夫不得不告诉他。
“你难道不能让疯子停飞吗?”
“哦,当然。我必须。有一条军规说我必须让疯子停飞。”
“那你为什么不让我停飞?我疯了。问问克莱温格去。”
“克莱温格?克莱温格在哪儿?你把克莱温格找来我就问他。”
“那就随便问谁吧。他们会告诉你我有多疯。”
“他们疯了。”
“那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停飞?”
“他们为什么不要求我让他们停飞?”
“因为他们疯了,这就是为什么。”
“他们当然疯了,”达尼卡大夫回答。“我刚才告诉你他
们疯了,不是吗?你不能让疯子来断
定你是否疯了,对吧?”
约萨里安冷静地看着他,换一种方法说。“奥尔疯了吗?”
“他肯定疯了,”达尼卡大夫说。
“你能让他停飞吗?”
“我当然能。不过他得先请求我。这是军规的一部分。”
“那他为什么不请求你?”
“因为他疯了,” 达尼卡大夫说。“要在无数次死里逃生之后还
坚持执行战斗飞行任务,他一
定是疯了。当然,我能让奥尔停飞。不过他得先请求我。”
“他要想停飞就只需做这些吗?”
“就这些。让他请求我吧。”
“那你就可以让他停飞了?”约萨里安问。
“不。那我就不能让他停飞了。”
“你是说有诡局?”
“当然有诡局,”达尼卡大夫回答。“第二十二条军规。任何想要逃避作
战任务的人都不是真
疯。”
只有一个诡局,那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它规定:在面对真正的、
紧迫的危险时考虑到自
身安全是理智的思维过程。奥尔疯了,因此可以停飞。他只须提出请求;而一旦他
提出请
求,他就不再是疯子,就得去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如果去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奥尔就
是疯了,如果不去他就不疯,但如果不疯,他就得去执行飞行任务。假如他去飞,他就是
疯子,就无需飞
;但假如他不想飞,他就是正常的,就不得不飞。约萨里安被这第二十二
条军规的绝对简单深深地感动了
,不由得充满敬意地吹了声口哨。
“第二十二条军规,可真是个诡局,”他说。
“它是所有军规中最好的一条,”达尼卡大夫表示同意。
U5AR2
安妮•弗兰克日记的故事
“1944年6月13日。又一个生日过去了,我现在15岁了。我
收到了不少礼物:一本艺术
史、一套内衣、两根腰带、一幅手帕、两罐酸奶、一罐果酱和两小块蜂蜜饼干
……彼得和
我在藏身所里待了两年了——我们经常谈论将来、过去和现在,可是……我想
念外面真实
的世界,而且我知道它存在。”
安妮•弗兰克在她现已出名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些话
,当时她和她的家人躲在“秘室”里,那是
她父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后面的几间屋子。
弗兰克一家实际上是难民,是从德国移民到荷兰的犹太人,定居在阿姆斯特丹以逃避纳粹
的迫害。但是
在1940年5月,当德国军队入侵并占领了荷兰之后,对荷兰犹太人的迫害
也很快就开始了。
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安妮和姐姐玛戈被禁止上学、骑自行车、甚至坐汽车。德军只允许
他们进某些店
铺,任何时候都要在衣服上戴着一颗黄星以表明他们是犹太人。大卫王之星,
一种重要的宗教象征,被纳
粹变成了一种耻辱的标志。
到1941年,纳粹开始大量逮捕犹太人,把他们送往劳改集中营,劳改集
中营很快就变成
了死亡集中营。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把家人和生意伙伴的家人藏起来。
1942年7月6日,就在安妮开始写日记数周后,弗兰克一家躲了起来;一周后,范•佩尔
一家人也
加入进来。在其后的两年里,八个人就关在六个小房间里,绝不能外出。两家人
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连
足够的食物都没有。
在躲藏的日子里,安妮一直坚持写日记。她逐日叙述“秘室”里的日常活动,也记
述自己的
梦想和憧憬。她很难设想未来;她和别的人都清楚,犹太人被捉住会有什么下场。
“
我们的许多犹太人朋友和熟人都被成群地带走了。盖世太保对他们非常粗暴,用运牲口的
拖车把他们运送
到德伦特最大的集中营威斯特伯克,他们把所有犹太人都遣送到里。……
如果说在荷兰都这么糟,那么在
德国人送他们去的那些遥远的蛮荒之地又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猜想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被杀害。英国广播
说他们正在被毒气熏死。”——1942年10
月9日
尽管安妮在许多方面都是个普通的十几
岁少女,好奇、自我批评而且喜怒无常,但她还是
个相当有天赋的诚实的作者,为生存的权利而斗争着。
正是这一点赋予了她的日记如此强
大的力量:
“我没有放弃所有理想,这简直是奇迹;它们显
得那么荒唐和不切实际。然而,我紧紧抓着
它们,因为我仍然相信,不管怎么样,人们的内心都是真正善
良的……我必须坚持我的理
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的理想会实现。
我完全不可能把我的生
活建立在混乱、苦难和死亡的基础上。我眼看着这世界正慢慢地变
成荒野;我耳听着那逼近的雷霆,终有
一天也会把我们摧毁;我感受着数百万人的苦难。
然而,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不知为什么觉得一切都将变
好,这残酷的现实也将结束,和平
和安宁将再度回归……我必须捍卫我的理想,因为也许我能够实现它们
的时候就要到
了。”——1944年7月15日
安妮写这些话,并非在展示简单幼稚的乐观主
义。那是她的信念和人类尊严权利的宣言。
它传来的是一个孤独少女的声音,她为自己写作,但同时也是
所有无辜受邪恶迫害者的呐
喊,他们的命运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难。这就是安妮•弗兰克的日记
被誉为犹太人
大屠杀(其间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之声的原因:她的话代表了全人类的心声。
1944年8月,他们的藏身处被突袭了,纳粹官员逮捕了每一个人。他们被带往一个过渡性
集中营,
被迫做苦工。从那里,他们又被火车送往奥斯威辛。一个月后,安妮和玛戈被转
移到德国的贝尔根-贝尔
森集中营。她俩均于1945年3月死于斑疹伤寒和饥饿。安妮•弗
兰克时年15岁;她的姐姐19岁。
在躲藏的八个人中,唯一幸存者是奥托•弗兰克。他在战
后发现了女儿的日记,设法出版了它,以表彰她
的勇气。
当安妮在日记中写下“我希望你对我会是极大的支持和安慰”这句话时,她不
可能知道,在
她死后,她的文字也会是对全世界的支持和安慰。
U5RAC
纪念日
这是个寒冷多雾的晚秋的早晨。树叶厚厚地躺在小城主要广场周围的地面上。两百多人站
在一座
简单的石碑前,老人穿着朴素的大衣,有几个父母怀里抱着孩子。远处钟楼报时:
11点整。这正是他们
等待的信号。他们满怀敬意低下头;没有人动。两分钟之久,唯一的
声音是树叶在微风中作响。然后,一
个身穿军装的孤独的军人举起军号,开始吹奏《最后
的岗位》那舒缓悲凉的旋律,国旗升起:加拿大的红
白条枫叶旗。
这是加拿大,但是在这一刻类似的情景可以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看到。这是11月11日
:
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纪念日”,美国的“老兵日”,法国的“停战日”。名称不同,但意义不变。11月11日11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如今它仍然被称为“大”战,尽管
其后
又发生了许多国际冲突。这是参与冲突的国家纪念所有的战争亡灵的时刻——不仅仅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牺牲者。
超过50万加拿大人在第一次大战期间在欧洲作战,其中六万五千人丧失了生命。许多人死在战事最激烈的佛兰德斯(比利时)。1915年5月,其中一位名叫约翰•麦克雷的军医
因好友
阵亡而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只用了几分钟就写出了一首诗,描写罂粟花长在朋
友的墓旁,开遍整个战
场。此诗在1915年12月发表后就广泛流传开来。
今天,罂粟花已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象征。人
们参加纪念日典礼时衣襟上戴着罂粟花,
把罂粟花环放置在战争纪念碑上。在一些人看来,罂粟代表鲜血
和死亡;在另一些人看来,
罂粟代表痛苦的解脱;在更多的人看来,罂粟则象征复兴和生命。但他们都相
信,这是一
种对数百万为他人献出生命的军人致敬的恰当的方式。
U6AR1
梦想成真
当夜幕降临悉尼时,雨也开始悄悄地从夜空中飘落。几百盏灯把澳大利亚体育场照得
灯火
通明,场内的声音震耳欲聋。走向跑道时我看了一眼四周看台上无数的脸,但我的注意力
还
是很集中。再过几分钟奥运金牌的归属就要见分晓了,它悬挂在远处,很诱人。
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
口干舌燥,肾上腺素猛增。童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这种感觉真是
太奇妙了:令人非常兴奋,又胆战心惊
。我知道,为了确保能梦想成真我必须强迫自己超
越已知的极限。
我极力保持镇静,告诫自己
不要紧张,要坚持按原计划做,按自己的节奏跑。我知道那些
俄罗斯姑娘起跑很快——这场比赛我落后俄
罗斯运动员叶莲娜•普罗科霍洛娃不能超过十秒。
如果我做到这一点,冠军就是我的了。
我望
着四百米跑道的起跑点,屏住了呼吸。这些年来,在世锦赛、英联邦锦标赛以及欧洲
锦标赛的八百米赛跑
中我屡战屡败,饱受挫折。现在,它再次横在我与奥运冠军头衔之间。
我的英国支持者
在为我欢呼,声音特别大,就好像看台上只有他们是我的狂热支持者。我
听到他们喊我的名字,为我鼓劲
加油,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呐喊。宽阔美丽的体育场上到
处飘扬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旗,我感觉自己
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我们有着同样的期盼,
同样的梦想。
几个小时前,我的脚踝在跳远时受了
伤,缠上了绷带,但是我忘掉伤痛,尽量把注意力集
中在观众身上。他们的叫喊声势浩大,使我精神振奋
,我感到镇定自若。
我知道自己会全力以赴,拼尽全力跑完全程。我感觉自己已经进入最佳状态。我只
要跑两
圈就行了,就两圈。跑完这两圈,过去两天以及28 年来所有情感和身体上的辛苦付出就
将被胜利或者失败所淹没。这一跑真是生死攸关。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也就是跑两分钟,
谁都能跑两分
钟。
发令枪响了,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圈还好,我跟其他人跑得一样快,但我觉得比平时要累
得多,比我预想的要累得多。这次锦标赛赛前长达数周的艰苦训练以及这两天激烈的比赛
所带来的疲劳在
我的赛跑过程中显现出来。精神和肉体的疲倦开始向我袭来,我不得不反
击。
普罗科霍洛娃一
开始就领先。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被她甩得太远,我得紧紧地跟着她。最后
一圈的铃声响起时,我比她落后
2.3秒。只剩最后一圈了,就一圈,我能赢,我必须坚持
跑下去。到最后150米的时候我听见观众高
声叫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为我加油助威——
这时我的腿疼得要命,我看见我和那个俄罗斯运动员之间距
离正在拉大。令人欣慰的是,
我的脚还在继续向前迈步,这时候就全靠精神毅力来支撑了。
普
罗科霍洛娃正在向前冲,我不能让她甩开了,我必须跟上她。我开始倒数剩下的距离:
60米、50米、
40米、20米。我看得见计时器了,我能赢,但成绩会很接近。最后终点线
出现了,我冲了过去,累得
精疲力竭。我跑完了。
冲过终点线时我最初的念头是这次赛跑比预期的要艰苦得多,记得八周前我以2分12.2 秒
的成绩打破了个人最好成绩。然后,我的心思转向了比赛成绩:我赢了吗?我想我是赢了,
过终点线时,
我知道其她运动员的位置,我肯定我赢了。但是,如果我不是亲眼看见记分
牌上的成绩,我就无法让自己
相信这是真的。当我站在那里,抬头望着记分牌等待确认成
绩时,我竭力打消脑子里消极的念头,但是我
还是禁不住想:如果我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怎么办?如果我经历了这些磨难却又一次失败了,那该怎么办
?
我听见远处转播比赛的解说员在谈论两天来的艰难赛事,我好像听见有人说:“我觉得她做
得够好了。”接下来,来自德国的萨宾•布劳恩走过来告诉我我赢了,他们在我之前打听到
了消息,她问
我当奥运冠军是什么滋味。我笑了,但还是不敢肯定。
接下来的那一刻将让我铭记一生:计分牌上我的
名字亮了。那一刻我惊呆了。如释重负,
平静了一会儿,感谢我内在的自我帮我度过了这两天。我感到全
身一阵振颤,这时候该做
的事是:高举双手,紧握双拳。
我向我的支持者望去,他们正兴高采烈地挥舞旗帜,鼓掌呐喊。我是奥运冠军,奥运会的
冠军。
U6AR2
揭足球的短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在最近
的一次晚宴上说起垒球时哈哈大笑:“当两个队友在场上来回投球
时,另外七个小伙子在边上站着无事可
做。”
我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小就接触某项外来的运动,他就很难对它感兴趣。现在我正遭
遇同样的文化壁垒。6月9号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开始了,而我对球员在“球场”上干些什么却
一无所知
。看起来这是给这个所谓的精彩赛事揭短的一次大好机会。
我看足球也有好几年了,我所看到的就是2
2个穿着短裤的成年人在场上疯狂地奔跑,力
争踢到球,互相绊倒对方。我猜想他们的目的是要把球踢进
网里(也叫球门),可是,如
果不是碰巧的话,球是很难靠近球门的。
看起来,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项靠运气取胜的运动。
整整一个半小时,球场上一片混乱:球飞
来飞去,球迷们在哼着一首悲伤的曲子,让人想
起纳布卡的“奴隶合唱团”。双方队员好像都失控了。
记分法说明了一切:多数球赛都是以0-0、1-0或2-1结束,这意味着球赛结果倾向于平局,如果比赛结束时一方胜出了,那只是因为他们运气好。为了粉饰这种现象,他们称这样的
比赛为“激
烈”或“有悬念”。
足球新人——大多是美国人——或许不知道有多少种得分法。除了用脚踢球之外,
在空中
用头顶球也是允许的。可医生会告诉你,这可不是脑袋的最大用途。
老实说,很多进球
是从某个无意中挡住球的球员身上反弹进球门的。观众喜欢这种进球,
尤其是防守队员——当然是偶然地
——把球送进了自家的网内。
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90%的射门(被称为“机会
”,或在无望的情况
下,称为“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
射得太偏球直接飞上了
看台。
万一球碰巧瞄准了,穿过长满毛的队员的腿滑进球门,那纯粹是
运气。射门的人,亦称“前
锋”,会因为纯属偶然的进球而独揽所有的赞誉,他会脱掉球衣,绕着圈猛跑
,四、五个队
友会扑到他的背上阻止他,让他穿上球衣。
接着又恢复了混乱,看台上的观众又
开始哼歌曲,而计时器则在滴答声中慢悠悠地走向漫
长的90分钟的尽头。
足球与垒球或篮球
不一样,对足球来说准确的控球并不是最重要的,蒂埃里•亨利和几个巴
西球员例外。让我们面对事实吧
:上帝从未想让我们大多数人在全速跑动时用脚来控制球。
时不时地会有球员脸上挨了一肘,躺在草地
上痛苦地翻腾。这时会暂停计时,几个提着黑
包的小个子男人会跑过来按摩他那假装、胡说的受伤部位,
然后他又活蹦乱跳地站起来。
那位肘击他的球员会得到一张叫“黄牌”的东西:一种温和的惩戒。 怎么会有战术和规则都如此模糊不清的运动呢?除了“伤停时间”之谜,还有那个被称为“越
位”的
规则,大概是指除非有两位对方球员在他的前头,否则前锋不能接队友的传球。为什
么不能呢?这让所有
的人都迷惑不解。
不必担心——即便是职业解说员也往往对此感到语塞。BBC的足球名嘴约翰•莫特
森认为
对越位规则“不存在国际通用的解释”。想想真正的足球(即美国人的橄榄球——译注)对
“持球触地”没有一致的解释会有什么后果吧。
为何你们典型的足球比赛看上去如此失控呢?很简单
,因为球场上只有一名裁判,他要负
责管束22名极度兴奋的运动员。他不允许球员提出异议(否则就给
他一张“红牌”,让他冲
个澡走人)。但是,大多数的犯规,如推人、出拳打人、使绊、
用膝盖顶人、手球都是在
他看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可是球迷都看见了,于是引发了观众席上更多的抱怨
。
有一个谜一直解不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蜂拥前去观看这项比赛呢?我一定是漏掉了什
么
关键的东西。
U6RAC
美国人参加的运动
在美国,不同的运动吸引着不同的人
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爱同一种运动,但大多数人
会同意,美国全国性的运动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棒球
、橄榄球和篮球。
作为一种观赏运动,棒球真的是一种放松、悠闲的活动。它并不是动感十足的剧烈运
动,
而是诞生在生活节奏比较缓慢、比较太平的年代的一项运动。在几个小时里,球迷生活中
最
重要的事情似乎是看球员如何商量战术,如何突然发力,轮番攻防,然后又回到不太费
力的玩耍状态。
橄榄球对现代人更有吸引力。这项运动比较剧烈,好像更接近当今的现实生活。它像战争
游戏那
样涉及多种战术,球迷们则变成了将军,筹划部队的调动。这项运动的场地相对来
说比较窄小,适合在电
视上观看。在令人懒洋洋的星期天下午观看这项运动,尤其能给人
一种有事可做和爱好运动的印象。 <
br>其他流行运动的观众要少一些。高尔夫球和网球是一种乡村俱乐部运动,玩起来比较费钱,
而且拥
有自己的社交结构;赛马对那些喜欢赌博的人有吸引力,而赛车则吸引了大批喜欢
汽车噪音、威猛及其危
险性的中部美国人。
不过,篮球是城市的运动。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美国中
部小城
镇的孩子常常是靠学会以熟练的技巧精准投篮最终成为优秀的球员的;但是在大城市里,
孩子们开发的是“行动”,仿佛篮球是表现男子汉气概和个性的方式,也几乎成了年轻人帮
派文化的一部
分。如果说其他年轻运动员是在学打篮球的话,那么城市青年则是生活在篮
球之中。
U7AR1
保 护
瑟伦要去日本学木工手艺,临走前他问我能否收留他的狗霍根。
我说:“当然可以,它可以
保护我。”最近我们家附近常有抢劫案发生,我在马萨诸塞州的房子北面靠湖
,西面被树林
环绕,晚上坏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来。
瑟伦哈哈大笑。他说:“有陌生人
进门时,霍根也不一定会叫。如果来了个夜贼,他或许还
会去舔他。”
不过,霍根感觉到他跟
我的关系与他跟瑟伦的关系有所不同。瑟伦体格强壮,而且相对来
说比较勇敢,他并不需要太多的保护。
匆忙赶路时,瑟伦会像抱小孩那样一下子把霍根抱
到皮卡的货箱上。我可抱不动他,我的体重和霍根差不
多,而且他还比我年轻力壮。作为
女人,我所面临的危险是瑟伦和霍根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在我这里生活
了一周之后,只要
一有陌生人靠近家门,霍根就开始吠叫。
我们之间的保护关
系其实早就存在了,起初我是保护者。瑟伦第一次把霍根托付给我看管
时,他还只是一只七个月大的小狗
,他只在我家里过了一个周末。那是11月底一个寒冷
的早晨,湖水刚开始结冰。湖面上的一层薄冰能托
得住吹落的树叶和细小的树枝,但是还
太脆弱,远不能承受动物的爪子。
那时我正在后院晾衣
服,长长的晒衣绳拴在房子旁的一棵参天橡树和湖边的一棵云杉之间。
一条淡蓝色的床单随风飘起,眼看
着就要掠过湖面飞上天空。当我奋力地用衣服夹子夹床
单时,霍根正在我腿边玩得气喘嘘嘘,一段两英尺
长的橡树枝成了他的宝贝,被他叼来叼
去。
由于一心只想着揪住床单,让它平整伏贴地悬挂在
晒衣绳上,我心不在焉地捡起那段树枝,
朝山坡下将我们家院子与湖水隔开的围栏方向扔了过去。 我以前也经常这样为他扔木头。根据木头的重量和我动作的大小,我知道它们大概能飞多
远。但这块
木头赶上了一阵疾风,朝着床单想去的方向飞过了院子,越过了围栏,最后以
溜冰高手般的优美动作滑进
湖水里。我抬头一看,只见霍根飞速穿过院门,以一个漂亮的
飞跃撞破薄冰,落入水中,他差一点就够得
着那段木头了。
时间凝固了,我站在晒衣绳边,心想:瑟伦把这孩子交给我看管,他可是我的第一个孙
子,
我必须救他。我深知11月的湖水的危险性:我曾经掉进那水里,当时是靠着镇定和缓慢
移
动才逃过了一劫。我知道在惊恐中霍根很可能会用爪子抓我,把我拖进水里,我们俩可
能会因此一同葬身
湖底。
接下来的一瞬间我已经站在水里,霍根用前爪破冰朝我游过来。一路上冰块的侵扰似乎让
他受了些惊吓,但他绝对能控制得住自己。我尽量向前趟,直到我的双脚陷进湖底的烂泥,
冰冷的湖水
浸透了我的夹克。我站在那儿等着。他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脖子,我把小狗
的身体托起来,带他离开了
湖水。他好像知道了刚才的危险。当我们穿过院子进屋时,他
一直静静地呆在我的臂弯里,而不像平常那
样扭动着身体想挣脱。在屋里我用毛巾在他身
上揉擦了很长时间,后来他跑到我扔在地板上的那堆湿衣服
旁边察看,他喜欢我的衣服带
有湖水的气味,喜欢我们俩身上都有那种沼泽气味。
U7AR2
动物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吗?
大象照镜子时到底看到了什么?显然是它自己。以前,人们认为
这样的自我意识仅存于人
类、灵长类动物以及动物智慧世界的明星——海豚。在这项大象和镜子的研究里
,大象起
初只把镜子当作物品来把玩。最后,它们可能意识到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它们会反
复触碰画在它们头上的印记,这是一些没有镜子就不可能看见的印记。亨特大学的戴安娜•
雷斯认为,
这是自我意识的很有力的说明。
过去,科学家认为动物和机器一样,能根据事先编排好的程序对外界的
刺激作出反应。还
认为它们不具备感受和思考能力,绝对没有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但是,养狗的人是不
会
同意这种看法的,他们在宠物狗的眼睛里看到了爱,知道它有情感。狗能通过训练接受指
令做
有益的事情。它会认人、选择食物、识别道路。但这是否意味着它有思维能力呢?如
果有的话,又如何证
实呢?我们对动物的认知是经过过滤的,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的基础上的,我们常常把人类的情感
和思想投射到其他动物身上。
最早研究动物心智的科学家之一是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8
71年出版的《人类
的起源》一书中,他质疑是否只有人类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如自我意识和记忆。
达尔
文猜测人脑和动物脑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认为,动物和人一样面对相同的常规挑战和相
同的基本需求:寻找食物和伴侣,在天空、森林和海洋中旅行时不迷失方向。要完成这些
任 务,就需要有解决问题和甄别分类的能力。例如鸟类必须有分辨颜色的能力,以确定果
实什么时候成熟, 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了解捕食动物的形状能帮助它们避开
危险,有数字概念可帮助他们了解 本鸟群的情况,了解哪些鸟已有伴侣。
从1977年起就从事动物智慧研究的艾琳•佩珀伯格认为,所 有这些技巧不仅需要本能,还
需要认知能力。
她研究一只叫“亚历克斯”的非洲灰鹦鹉,从它 一岁开始整整研究了30年。鹦鹉以模仿语言
的能力著称;在她的实验里,佩珀伯格利用鹦鹉这方面的才 能来了解亚历克斯对世界的理
解。她的目标是教会它英语,以便能够和它对话。“我想如果它学会如何交 流,我就可以问
它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了。”
记忆、语言、自我意识、情感和创造性是高智 力的关键标志。科学家已经一点一滴地揭示
并记录了其他物种在这些方面的才能。佩珀伯格发现亚历克斯 不仅能够数数,还能分辨形
状、大小、颜色及材料(如木头、羊毛和金属)。直到最近,只有高等哺乳动 物,如灵长
类,才会被认为具有理解“相同”和“不同”这些概念的能力。但鹦鹉和灵长类一样长期生活 在
复杂社会里,因此抽象的智力对它们而言似乎也同样是有价值的生存技巧。
达尔文认为,动 物的心智和它们的身体一样因为要适应环境而进化了。他甚至说:即便是
虫子也有一点点智慧,因为他观 察到虫子能判断什么样的叶子适合用来堵它们的洞口。许
多20世纪的科学家轻视这些发现,认为它们不 可靠,这是受了拟人说的影响,即根据人
的特征来判断动物。但是,现在舆论的天平已经不再向那些认为 动物像机器一样没有智慧
的观点倾斜了,而是向达尔文的观点倾斜。大范围的动物研究表明:智慧之根在 动物界的
分布既深又广,变化多端。
人们吃惊地发现黑猩猩及其他灵长类动物都很聪明,它们 会制造工具。红毛黑猩猩能用树
叶当斗笠挡雨;在爬带刺的树时,它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手。科学家把 这种现象归结为
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拥有共同祖先这一事实。但是,现在让他们吃惊的是:智慧似乎并不仅
仅体现在与人同祖的物种身上。进化似乎能够在不同物种身上重新创造出相似的意识形式。
令人 吃惊的是,这种智慧并非高等哺乳动物的专利。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如果动物具有情感和智力,这会改变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吗?
U7RAC
伊索寓言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希腊的故事家,他的短篇故事——即寓言——经常涉及动物。
每个寓言的 结尾都有一个寓意——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于是寓言便成了教育小孩的
一个普遍的方法。欧洲有许 多故事家翻译并改编了这些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17 世纪法
国诗人让-德- 拉封丹。这些寓言故事的题目常常出现在英语的谚语、成语和比喻里。下面
是几个例子:
披着羊皮的狼
一只饥肠辘辘的狼看见了一群羊。因为农夫和牧羊犬把羊群看得很紧,狼无法靠 近它们。
一天,狼找来了一张羊皮,像穿外套一样把它穿在身上。披上羊皮后,狼看起来很像羊,
农夫没觉察出来,小羔羊也开始跟着披着羊皮的狼走。就这样,在农夫知道他的羊群里有
只狼之前,狼 已抓走并吃掉了许多羔羊。
食槽里的狗
一天下午,一只狗觉得很疲倦,就跳
进牛的食槽里,在里面的干草上睡觉。过了不一会儿,
牛来到食槽吃草,干了一下午活它饿了。狗被吵醒
后很生气,他冲着牛狂吠。虽然他自己
并不吃草,但是只要牛一靠近食槽,他就要咬它。最终牛不得不放
弃吃草的心愿,饿着肚
子离开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不要霸占那些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
杀鹅取蛋
一天,一个贫穷的农夫在他家的鹅窝里发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黄色鹅蛋。他伸手去拣
时发
现那只蛋很重,他觉得奇怪,就把它拿到家,结果发现那只蛋是纯金的。每天早上,鹅都
下
一只金蛋,农夫把蛋卖了,很快就富起来了。可是他越有钱就越贪心,他想把所有的金
子一下子都搞到手
。于是,他就把鹅杀了,开膛破肚。没有金子,只有一只死鹅。
U8AR1
绘画消遣(节选)
一位天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烦恼是感情的发作;此时大脑缠住了某种东
西不肯放手。”
在这种情况下,和头脑争论(让它放手)是无用的。愿望越强烈,与之争论就越是徒劳。
你只能温和地将另一种东西慢慢灌输到痉挛状态的头脑中。如果(这一东西)选得恰当,
而且它
真的从另一领域的情趣中受到启迪的话,那么逐渐地,往往也是迅速地,原先不适
当的“不肯放手”就会
慢慢放松,恢复和补救的过程就会开始。
因此,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培养业余爱好和新的兴趣才是上策
。但这并非一日之功,也不
是单凭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精神情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需
要的时候可
随手摘取充满生机的果实,种子就必须精挑细选,必须播种在肥沃的土壤里,还必须辛勤地护理。
要想真正快乐,真正安全,一个人至少应有两三种业余爱好,而且必须是实际可行的。到
了晚年才开始说:“我会培养对这或对那的兴趣”,这是没有用的。这种愿望只能加剧精神
紧张
。一个人可能会获得大量与其日常工作无关的知识,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益处或宽慰。
做你喜欢做的事是
没有用的,你要喜欢你做的事。泛而言之,人可以分为三类:极其劳累
的人,极其操心的人,极其无聊的
人。对于卖了一周力气、流了一周汗水的体力劳动者来
说,让他们在星期六下午踢足球或打垒球是不合适
的。同样,对于工作了六天、一直为公
务操心的政界人士、专业人员或商人来说,在周未再让他们为鸡毛
蒜皮的琐事而操心劳累
也是无益的。
那些能够支配一切、能够肆意妄为、能够染指一切追求目
标的人是“不幸的”。对于他们而
言,多一种新的乐趣、多一种新的刺激只是增加一分厌腻而已。他们到
处奔乱跑,企图靠
喧闹和骚动来摆脱无聊对他们的报复,但这么做是徒劳的。对他们来说,某种形式的纪
律
约束是最有希望让他们走出困境、走上正道的。
可以这样说,理智的,勤劳的、有用的人可
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认为工作是工作,娱乐
是娱乐;第二类人认为工作和娱乐是一回事。这两类人当中
,第一类人占大多数。他们是
能够得到补偿的。在办公室或工厂里长时间工作给他们带来了报酬,这不仅
是谋生的手段,
也使他们对寻找快乐充满了渴望,哪怕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但是,幸运之神偏爱的
是第二类人。他们的生活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间永远不会太长(永远
都不够
长),每一天都是假日,而当普通节日来到时,他们会感到厌恶,因为这强行打断
了他们埋头从事的工作
。然而对这两种人来说,换换脑子,改变一下气氛,转移一下注意
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实,把工作当作
乐趣的人,很可能是最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工作
放下,让头脑放松的人。
U8AR2
闲暇无为——或如何歇着无所事事
数百年前,人们没有
多少空闲时间,因为人人都在辛苦劳作。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有
了较多闲暇,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
认为歇着无所事事是一种罪过。于是为了避免诱惑,
他们发明了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人们开始从事更温
和的休闲活动,如观鸟、园艺、收集
火车头号码。他们甚至可能只是观看一项运动,给人一种有事可做的
印象。
其中一个例子是板球。这是一种规则怪异的奇特游戏,如果五天之内毫无进展,玩家往往
就会决定双方战平。而无论是玩家还是观众,人人都对这毫无结果的比赛感到心满意足。
这是个我们现
在可以称之为闲暇无为的好例子。
渐渐地,近年来闲暇无为中的互动变得甚至更少了。在20世纪90
年代,一个新的休闲物
种进化成功,它认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体育节目或数码影碟是它们能做到的最令人
兴奋的
无为了。这就是沙发土豆。
那么,谁想当沙发土豆呢?嗨,事实上,许多人想,理由也
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今天你休
息,也许你刚下班或放学。也许你累了,只想放松。对沙发土豆来说,任何
活动都太麻烦,
懒散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变成沙发土豆呢?那很容易。在一个舒适的地方坐
下,例如一张躺椅、一个豆袋
或……你知道接下来就是……一张沙发。可别坐在土豆上。确保你拥有所需
的一切:零食
(尤其是土豆片——严肃的沙发土豆不会吃别的)、饮料、杂志和电视。
最重要
的装备当然是遥控器了。没有无需离开沙发就能换频道的自由,沙发土豆就配不上
这个称号。事实上,没
有遥控器看电视有变成近似体育锻炼的危险,或许是应当避免的。
现在,就开始看电视吧。每隔十秒钟
换一次频道,然后继续换。别太热心,尽量不要对任
何节目太感兴趣,因为这会威胁到你的沙发土豆身份
。(记住,你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
马利斯派铂马铃薯那么长。)最后,请别人帮你做事,如拿更多食物
,或租影碟。但是对
他们态度要好!如果你态度不好,你就很可能得亲自动手了。
但是,对于
每种新时尚,都会有反对者。英国广播公司最近报道,英国农民对“沙发土豆”
这一叫法感到愤怒,因为
它败坏了土豆的形象。英国土豆协会称,土豆是天然有益于健康
的,它们将要组织抗议活动,要求把“沙
发土豆”一词从《牛津英语词典》中删除。
你瞧我没说错吧!沙发土豆是健康的。
当然,对
于真正的沙发土豆来说,固有的危险还是有的。也许最大的危险来自缺乏锻炼,
其后果被专业沙发土豆称
为电视肚。然而,有些人则视自己的电视肚为专注闲暇无为的标
志,骄傲地把它系在裤腰之上。(有趣的
是,这是一种极为时尚的穿法,叫做松糕顶。下
次泡星巴克的时候去弄明白为什么吧。)
可是
时间在推移,到了21世纪,我们现在又有了沙发土豆的翻版,特指电脑在线活动。
这叫做鼠标土豆。鼠
标土豆在电脑显示器前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他们的表兄沙发土豆一
样缺乏对外界的兴趣。鼠标土豆痴迷
于与世界各地的块茎同伴玩在线游戏。事实上,离开
电脑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使你受到世界上较亮时区
的鼠标土豆对手的威胁。休息期间,
他们通常广泛搜索互联网或加入在线聊天室,在虚拟世界到处留下缺
乏见识和拼写拙劣的
意见,一般来说是对人家智力的污辱。
对于更具冒险精神
的鼠标土豆来说,你甚至可以登陆沙发土豆旅游网站,去周游世界,造
访列国,如果没有该网站你可能永
远也去不了这些地方。通过记录你的鼠标旅行的距离,
你还可以算出你在电脑上花了多少时间。这叫做鼠
标英里数,所有好的电脑商店里你可以
拿它换更多的土豆片。
就这样,费最小的劲,你也可以
拥有自己的闲暇无为。变成一个沙发土豆吧!养一个那样
的电视肚吧!作为鼠标土豆刻苦训练,挣鼠标英
里数吧。今天就开始吧。时间那么多,而
要做的事情却那么少。
U8RAC
热爱文字
大约15年前,《独立报》(一份全国性日报)的读者被该报旅游记者问及,当离家
外出
的时候,他们想念什么;当回家的时候,他们期望什么。除了“家人”、“朋友”和“最爱吃的食物”之外,许多人都提到了“周日版报纸”和“填字游戏”。
这确实是真的:在许多爱好中,英
国人最喜欢文字,尤其喜爱阅读文字、玩文字游戏。读
书是最流行的休闲活动之一;每年大约有十万种图
书出版。80%以上的人经常读一份日报;
人均拥有报纸数量仅次于日本。周末版报纸一般厚达数百页;
甚至最流行的业余爱好——
钓鱼、集邮、收集火车头号码、观鸟、散步、运动、宠物、插花、编织和养鸽
——都拥有
至少一种甚至数种专业杂志。事实上,许多人很可能花更多时间“阅读”爱好,而不是“实践
”
爱好。
报纸上、广播上,甚至电视上的文字游戏、字谜和相关的比赛非常受人欢迎,这也无
疑是
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最流行的电视游戏之一是“跟我叫阵”,其中两队参赛选手要猜
出一个生僻词的三种意思哪个是正确的。大多数报纸都有一个文字游戏专栏,例如“词中词”
竞赛,其
目的是用一个词的字母拼写出尽量多的词来。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文字游戏是填字
游戏,其提示词从同义词
到“隐秘的”交叉词,多种多样,后者是应用各种语言和文化知识
以非常间接的方式提示的。显然,有些
人选择报纸不是为了看其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而是
为了其填字游戏。
你可能以为,你需要精通
英语才能像英国人一样玩文字游戏。但是,许多文字游戏都非常
简单而且好玩;事实上,你所需的唯一技
巧只是会一点点听说或读写。
U9AR1
你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过去,大学生活
很轻松。那将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你知道这一点。你是这样消磨时
光的:在咖啡馆和酒吧里与新结
交的朋友聊到深夜,在壁球场和板球场上尽情地挥舞球拍,
或是作为大学戏剧社的大腕在舞台上昂首阔步
。不管你有什么爱好,大学生活都能为你创
造条件。而且,别忘了,你的学习还总能跟得上,能完成指定
的阅读,并在最后一分钟匆
忙草就那一周的文章。你唯一没有时间考虑的是过完这激动人心的三年后要做
什么。不过
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考虑,因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有一大堆公司排着队来聘用你。
那是过去英国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形,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最近一项对英国各大跨国公
司的研究表明
,即使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位,大学生再也不可能一毕业就得到最好的工作了。
今天的大学数量比30年前
翻了一番,4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并不缺少大学毕
业生,拥有一个优良的学
位对找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了。竞争很激烈,结果是如今的大学
生花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时间来复习功
课,为那些可怕的期末考试做准备,做报酬低的
兼职以偿还债务。
然而,这恰恰是问题之所在
。英国二百多家公司的经理认为,学生花在学习或挣钱维持生
计上的时间太多了。他们本应该去参加各种
俱乐部,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如团队合作和
现场演示。这些经理还说,他们宁可让职位空缺,也不愿意
聘请那些缺乏必要技能,无法
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商机的毕业生。
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经理们相信,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学位课程里增加社交能力
的训练。有的大学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例如南
安普敦大学历史系学生必须做一个为期十二
周、六人一组协同工作的项目——通常与当地的生活有关。项
目内容包括:做一次演示、
写一篇集体论文、做一项公众服务——可以是给中、小学生讲课,或做一期有
关中、小学
教学的广播节目。
毫无疑问,这种合作学习法能帮助许多学生培养有助于改善就业
前景的个人技能。公司在
面试应聘者时使用的最有名的人格测试之一是“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
(简称
MBTI),这种分类法把外向内向性格两分法置于它所分析的人格特征列表之首。测试中
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它认为:性格外向者更适合做团队工作或与他人打交道的工作。
南安普敦大
学项目中同样有趣的一个理念是:学生应该关注比校园更广阔的社区,并设法
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
今越来越小的世界里,学生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大学并不是
与社会现实问题完全脱钩的学术象牙塔。正
相反,大学本身可以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学学位课程之前、期间、之后,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多种渠
道成为志愿者。正如我们所知,
大学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一般人会选择腾出上大学前或大学毕
业后的一年时间
作为实践年。
通常,志愿者工作指帮助病人或老年人、在假日营里招待贫困儿
童、在第三世界国家教书,
或者做农业或环境研究项目。
对那些选择在这些方面施展才能的学
生而言,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可以把他们获取的丰富
经验写进个人履历里,而未来的雇主是不会不注意到
这些经验的。不过提醒一句:你应该
记住自己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曾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工作了两年的谢
恩•欧文指出:“志愿
者的工作能教给你宝贵的职业技能,但我认为你不应该只想着通过志愿者工作来给
自己的
履历表增添光彩——你做志愿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想帮助别人。”
U9AR2
和平志愿者
世界上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志愿者工作的经历。不同的工作、地点和文化都会使
志愿者
在其志愿活动中的得到和付出有所不同。另一个影响志愿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你做志愿工作
时间的长短。我们决定采访近期的志愿者,了解他们做志愿工作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帮你
判断志愿工作是
否适合你。
莉萨•金斯堡在南加州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志愿活动,这使她产生了去孟加拉国当两周和
平志愿者的想法。
作为志愿者你做了些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
我
与和平志愿者一同前往孟加拉国,我们在达卡集合,然后坐八小时的长途车到迪纳杰布
尔村。和平志愿者
与迪纳杰布尔村当地的一家机构并肩工作,我们帮他们搭建每年一度的
白内障治疗营地,为当地老年白内
障患者免费做手术,或为有需求的人检查眼疾。我们帮
他们在学校里安装设备,打扫环境,将教室变成外
科手术室,称为“手术教室”。头两天帮
忙做眼科手术,后五天在白内障营地帮忙。在诊所的最后一天,
我们帮着给患者解除绷带,
每位患者都得到一副特配眼镜,不过他们得到的眼镜都是一模一样的。其他的
工作还包括
修建厕所。我们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去了不同的村庄,在地上挖个坑把蹲式马桶和水泥环放进去。
志愿工作与在国外旅游或工作有何不同?
我不得不承认这项工作比较辛苦。过去
我出去旅游都住在青年旅社,条件还不错,因为环
境相当整洁干净。做志愿工作时,我有时要打扫厕所。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到底到这儿
来干什么?我宁可干别的事儿。”我不得不承认有时生活条件也有很
大的不同:床只是一块
木板,连床垫都没有。我们也无法享受旅游的灵活性。当你单独或和别人一起旅游
时,你
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累了就休息。但这是工作,我们得早早起床干活,但很有乐趣。
你出发前觉得志愿工作是什么样的?对它有什么期待?你的看法有改变吗?
我觉得志愿工作符
合我的期望。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这也是我选择医疗作为志愿项目的原
因。其他项目有做研究的,也有做
考古挖掘的,但是我想和医疗工作者和医生一起工作,
而这正是我所做的工作。
你参加的志愿活动要求志愿者付参加费,对于免费为别人工作还要自己掏钱,你是怎么想
的?
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必须自己掏钱这件事。这不像我每周都参加的业余爱好,我当然知道
我要做
的事情会有一些花费,我攒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因为我真的很想去,我对这个
项目充满热情。虽然到
世界的那个角落旅费很贵,但我从来就没觉得那是个负担,我只是
提前计划并为此攒钱。
对于
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有很多争议,你认为你的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什么变化了吗?在
哪些方面?
我不知道我是否带来了什么变化,可我在出发之前就知道:在两周的时间内我不可能改变
世界。我知道
,他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愿意帮助他们,我们花时间来为
他们做些事情,这让他们很高
兴。离开医院和学校操场时,他们有的人都哭了。我们在短
短的几天内建立了感情。
你在志愿者工作中经历的最糟糕和最好的事是什么?
我这个项目里最糟糕的事情是等待。因为
项目主任对某些事情没把握,没有事先计划好,
让我们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等待。他们做事不太有条理,如
果地方机构与和平志愿者组织之
间能够更好地相互沟通的话,事情就会顺利一些。最好的经历是与其他志
愿者建立友情,
地方机构尽量给我们分配不同工种的活。我们玩得痛快,干得卖力。我们走访了许多民居
、
家庭和学校,并结识了很多当地人。每当想起骑车穿过稻田应邀去当地人家喝茶时的情景,
我
就会发自内心地微笑。
U9RAC
红十字,红新月
1859年夏
,一位名叫亨利•杜兰特的瑞士商人正在意大利旅行,那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交
战,杜兰特碰巧来到了最
血腥的战斗现场,那是索尔伏里诺小镇附近的一个地方。他在战
场上发现了4万名已经阵亡或生命垂危的
士兵,没有人照料伤员。杜兰特被眼前的景象惊
呆了,他成功地说服了当地人帮他为交战双方的伤员组织
紧急救护,对双方士兵一视同仁。
回到瑞士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呼吁订立国际条约,保护伤兵及救护人
员并保证他们的安全,
并成立一个志愿组织,在战时为伤员提供紧急救助。这直接导致了赋予国际冲突中
的被俘
者权利的《日内瓦公约》的签署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第一个分会的成立,该组织根据瑞士国
旗的颜色,把白色背景上的红色十字选择为该组织的标志。
今天,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IRCR
C)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它在世界
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有分部,拥有三万名在职员工及
约九千万名志愿者。仅仅中国的红
十字会在全国就有七万个分会,两千万个会员。
从19世纪
始,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使命不断扩大,它的目标是:不论是在和平时
期还是战争时期,在世界上
的任何一个地方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任何时间、任
何地点,只要有灾难——包括像地震和洪灾
这样的自然灾害——IRCRC的救援队就会出现。
史上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是针对2004年袭击亚洲
及非洲东海岸的海啸而开展的。
IRCRC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组织,能敏锐地察觉世界各地人们的基
本需求及文化差异。这
就是它拥有不止一个标志的原因:最初的十字标志与基督教有关,因此被两个伊斯
兰国家
土耳其和埃及认为是不合适的,因此第二个标志“红新月”在1929年得到了承认,从此被许<
br>多伊斯兰国家采用。最近,也就是在2006年,IRCRC采用了第三个标志,即不含宗教或
文
化联想的红水晶。这些标志都简单明了。它们必须如此,因为在去除了象征或文化含义
之后,它们必须能
让人立即、清晰地辨认出来,让世界各地带有该标志的人员或车辆都受
到保护。
U10AR1
在时间中穿行
小说中的时间旅行
伍迪•艾伦作有一篇格调轻快的短篇小说,题为《
库格马思趣事》,写一个名叫库格马思的
男人利用魔术师珀斯基发明的时间旅行盒去拜访文学作品中的著
名人物。他发觉自己被瞬
间遥运到19世纪的法国,与包法利夫人开始一段艳遇。可是,在另一个世界待
了一段时
间之后,他对埃玛•包法利感到厌倦了,就要求回到现时。珀斯基同意了。不可避免地,库格马思又感到厌倦了,就要求回到包法利夫人那里去。可不幸的是,他刚进去盒子就爆炸
了。库格马
思发现自己并未回到文学世界,而是落入一册名叫《西班牙语补习》的旧课本
里,被一个不规则动词追得
到处跑。
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梦幻故事,自1895年H.
G.威尔斯写《时间机器》以来,类似的故事在
许多小说中出现过。
祖母悖论及其他反驳 <
br>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瞬间遥运和时间旅行可能发生吗?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挑战着科
学家。认
为时间旅行不可能的主要论点是祖母悖论。假如你回到过去,你就可能阻止你的
祖母遇见你的祖父,那么
你的母亲就不会出生,你也不会出生。
另一种反驳是,假如我们能够制造一台时间机器
,我们就能够到未来任何地方去,然后回
到我们的起点。可是在时间机器造好之前,我们无法用它回到过
去。
爱因斯坦、万有引力与黑洞
可是,近来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结合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暗示
,时间旅行也许不限于虚构世
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创造了四维的空间时间概念。空间时间是平的,
除非有一个重
物,比如太阳,把它压弯。这种变形效果即产生万有引力。因为宇宙充满了产生万有引力<
br>的重物体,所以空间时间不是平的,而是一连串不规则的弧形。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
天文学家
能看见理应被较近的物体遮蔽的遥远的恒星。从这些恒星发出的光不是沿直线运
动的,而是绕过阻碍直线
运动的物体沿弧线运动。
爱因斯坦的等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一步暗示,恒星到达生命的终点时,
会向内塌陷,
其构成物质会缩聚成一个比原来要小得多的密度极大的物体,即变成一个黑洞,任何物体<
br>也无法从中逃脱。黑洞中心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叫做奇点,在其中一切正常的物理学
定律都不
管用。一切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都被吸引向奇点,然后瞬间从另一边出去,
我们或许可以把这叫做平
行宇宙。
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
根据量子理论,量子物体如电子或光子有时表现得像波浪,或
像微粒,但绝不同时既像波
浪又像微粒,从而支持着这种平行宇宙观念。想想当一束电子波通过电视屏幕
塌陷成一个
微粒点时会发生什么。有些科学家一直对塌陷前后瞬间的情况感兴趣。现在把这一想法扩大到黑洞,我们就能明白,在黑洞之外可能存在另一个宇宙。
现在,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时间可以缓慢地穿过黑洞——令人吃惊的是,正是从
这一点,我们开始看到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假如说量
子物体在一时一地缓慢地穿过黑洞,
那么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它们正穿过另一黑洞。
量子理
论还说明,当量子物体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宇宙便分裂开来,以使其选择所提
供的各种可能性。当一
个宇宙中具有一套相对维度的量子物体能够进入另一个具有另一套
相对维度的宇宙时,两个宇宙间的干扰
就可能发生。这导致宇宙自身分裂成无数小宇宙的
观念。
平行宇宙
那么我们如何解
答祖母悖论?假如我们旅行到过去,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平行宇宙中
的新的未来之中。所以,我们在
那里的所作所为对我们自己的现在宇宙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也回答了千百年来的古老问题:“未来是前定
的吗?”
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们尚未掌握必要的技术,目前还无法制造出可使我们克服黑洞的非凡力量在时间中旅行的机器。但是在物理学中没有什么样的定律可以阻止我们在
未来实现这
一目标。
U10AR2
科学:事实还是虚构?
学生已今非昔比。如今,似乎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翻开过书本。这是科普作家斯蒂夫• 琼
斯在
其《单螺旋线》一书中描绘的令人沮丧的情景,他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现代通讯系统。
讯息即媒介;从前有
书本,可是现在,琼斯说:“媒介是,或者说似乎是,一切,但绝不是
纸上印的一行行字。”许多学生就
是不再习惯读书了——书是老掉牙的通讯方式。
那么怎样使他们学习科学呢?咳,你要
是走进校园书店,就会找到办法。那里有生物化学
家的歌本,其中化学分子式被配上乐曲以便记忆。相对
论是用电子游戏来解释的,那是个
虚拟乘火箭在空间旅行的游戏:你可以在火箭加速或减速飞行时在上面
打网球。还有卡通,
它们使哪怕最艰涩的科学话题都变得有趣易懂。
可是就连这些激发兴趣的
方法也已变得老套了。更激进的方法是一个物理学教授提出来的:
从科幻电影的错误中学习科学。有些电
影也许糟透了,但其中隐藏有大量有益的信息。学
生只需舒舒服服地坐着、放松、欣赏电影,同时吸收一
点科学知识。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教授的想法。在《地球着火之日》(1961)中,两颗同时爆炸的
原子
弹把地球推向太阳。可是这违反了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即,作用和反作用力相等且方
向
相反。既然地球重达六千艾吨,那就需要特大的爆炸才能把它推入正确的方向。假设爆
炸将一亿吨岩石和
碎渣抛入宇宙,那么这个炸弹的威力要比任何以往的炸弹都要大。但是,
稍做运算就能说明,这样一场爆
炸除了会把地球上的生物全部杀死之外,充其量也只能让
地球偏离轨道大约四分之一英寸。
所
以,这部电影是没有科学含量的虚构作品。1986年出品的电影《异形》也是同样。在这
部影片中,宇
航员们在宇宙飞船中走来走去,就好像在地球上的家里一样——而实际上他
们应当在无重力环境中漂浮才
对。《异形》的制片人会在大学一年级的物理学考试中不及
格,但是《2001:太空漫游》背后的智囊
斯坦利•库布里克和亚瑟•克拉克却会在同样的考
试中以高分通过。宇宙飞船上有一巨大的轮子转动着,
产生向心力,并给船上的宇航员一
种“起伏”感。
科幻电影中对相对论的处理更是令人摸不着
头脑。以《星舰迷航:回家之旅》(1987)为
例:宇宙飞船围绕太阳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竟然
飞回到了历史之中。但这是瞎编乱
造,而不是相对论。正如琼斯所说:“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比光速更快
;但没有说如果你跑
得够快,钟表就会倒转。”就连《超人》(1978)也被此概念所困惑。他在瞬间
往逆时针
方向绕地球一周去救地震受难者洛伊斯•雷恩。琼斯说:“时间不像汽车,它没有倒档。”
最后,1977年根据H. G. 威尔斯的小说拍摄的《蚂蚁帝国》里的那些巨型昆虫又如何呢?问题在于它们的肺,或者说,它们根本没有肺。蚂蚁没有肺,它们是通过身体组织吸收而
获得氧气的
。蚂蚁越大,吸收氧气的时间就越长——这样它们身体的各部件就不能良好地
运作。所以像人那么大的蚂
蚁更可能老是在大口喘气,而不是把冒失少年的脑袋咬掉。
U10RAC
男生比女生聪明吗?
这是个老观念了:在理科方面,男生比女生强。女生可能在语言技能方面
强一些,但一遇
到数学和物理之类的“难”科目,英国和美国的高中和大学课堂上就大多是男性。情况在
年
龄更小的学生中有所不同:最近在美国中小学所做的研究表明,在四年级,约有同样数量
的男
生和女生(67%)说他们喜欢理科,长大后想当科学家。可是等他们上了八年级的时
候,情况就非常不
同了。比女生多一倍的男生说他们喜欢理科,而选修高等理科课程的女
生人数则大幅下降。
这
是为什么呢?研究者提供了若干原因。首先,很简单,就是女生服从传统观念,以为理
科不适合她们。这
种观念有时被父母,有时被老师所强化。在理科课上老师往往忽视女生,
总是向男生提问。随着孩子们年
龄的增长,理科越来越变成“男性”领域;有些女生觉得科
学实验室气氛不友好,因而感到胆怯。
p>
但是有一种更激进——也颇有争议——的理论。据剑桥大学的西蒙•拜伦•寇恩说,女孩的<
br>大脑与男孩的不一样——她们的大脑是“同感化的”,而男孩的大脑是“系统化的”。同感化大
脑
总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而系统化大脑总是想要理解主导系统行为的规律。所
以女生较关心人,
而男生更善于看地图——许多教师都会同意这一区别。
这也许是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比女孩更聪
明。这种理论也并不是说,所有女孩都拥
有“同感化”大脑。相反,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一贯表明,在从
韩国到芬兰的世界范围内,
女生在学校成绩更好——尤其是在阅读技能方面。这被来自英国的一些简单事
实所证实。
比男生更多的女生在高考时选择生物学和化学,很可能是因为上大学学医需要这两门知识——而医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事业。但是少数决定选学物理的女生——占全部学生人数的
不到25
%——比男生的考试成绩要好得多。
【注】
符号解释:
U1~U10表示Unit1~Unit10,AR1表示Active reading
(1),AR2表示Active reading (2),
RAC表示Reading
across cultures.
新标准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2——课文译文
U1AR1
大学已经不再特别了
有这
么一种说法:“要是你能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任何事情,你就没有真正经历过那段岁
月。”对于在大
麻烟雾中度过大学时光的那些人,这话可能是真的。但是,20世纪60年代
有一件事人人都记得,那就
是:上大学是你一生中最激动人心、最刺激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加州的高校把本州变成了世界
第七大经济实体。然而,加州大学的主校
园伯克利分校也以学生示威、罢课以及激进的政治氛围而著名。
1966年,罗纳德•里根竞
选加州州长,他问加州是否允许“一所伟大的大学被喧闹的、唱反调的少数
人征服。”自由
派人士回答说,大学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们有能力容忍喧闹的、唱反调的少数人。 <
br>在欧洲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以新的姿态和激情投入到争取自由和正义的事业中去,大规
模的社会
主义或共产主义运动引发了他们与当权者之间日益升级的暴力冲突。许多抗议是
针对越南战争的。可是在
法国,巴黎大学的学生与工会联盟,发动了一场大罢工,最终导
致戴高乐总统辞职。
20世纪
60年代大学生活的特点并不仅仅是激进的行动。不论在什么地方,上大学都意味
着你初次品尝真正自由
的滋味,初次品尝深更半夜在宿舍或学生活动室里讨论人生意义的
滋味。你往往得上了大学才能阅读你的
第一本禁书,看你的第一部独立影人电影,或者找
到和你一样痴迷吉米•亨德里克斯或兰尼•布鲁斯的志
同道合者。那是一段难以想象的自由
时光,你一生中最无拘无束的时光。
可如今那份激情哪儿
去了?大学怎么了?现在,政治、社会和创造意识的觉醒似乎不是凭
借大学的助力,而是冲破其阻力才发
生的。当然,一点不假,高等教育仍然重要。例如,
在英国,布莱尔首相几乎实现了到2010年让50
%的30岁以下的人上大学的目标(即使
愤世嫉俗的人会说,这是要把他们排除在失业统计数据之外)。
不过,大学教育已不再是
全民重视的话题了。如今,大学被视为人们急于逃离的一种小城镇。有些人辍学
,但大多
数已经有些麻木,还是坚持混到毕业,因为离开学校实在是太费事了。
没有了20世
纪60年代大学生所发现的令人头脑发热的自由气氛,如今的大学生要严肃得
多。英国文化协会最近做了
一项调查,研究外国留学生在决定上哪所大学时所考虑的因素。
这些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质量、就
业前景、学费负担、人身安全问题、生活方式,
以及各种便利。大学已变成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在就业市
场上增加就业几率的一个机会,
上大学本身不再是目的,不再是给你提供一个机会,让你暂时想象一下:
你能够改变世界。
童年与大学之间的距离已缩小了,大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其中的一个
原因
可能和经济有关。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里,现在的许多孩子依赖父母资助的时间比以前
的
孩子更长。21世纪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根本无法自立门户,因为那太昂贵了。另一个可能
的原因是通讯革
命。儿子或女儿每学期往家里打一两回电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
大学生通过手机与父母保持着脐
带式联系。至于寻找痴迷无名文学或音乐的同道好友,没
问题,我们有互联网和聊天室来帮助我们做到这
一点。
“幸福啊,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轻更是如进天堂!”
华
兹华斯的诗句说的可能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
诗句同样真实生
动。可是为什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它们就不真实了呢?
U1AR2
后一切的一代
弗兰克
•
托马斯是普林斯顿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文
学理论专业。他希望当人权律师。
我从没指望通过上文学理论课来了解我这一代人的特征,或
了解美国大学在如何变化。这
门课是让你在课堂上扮酷的——带着一丝熬夜太多的困劲儿,穿着一件T恤
衫,上面印着
“去过那儿,干过那事儿,对,这就是那件T恤衫”或诸如此类带有揶揄意味的俏皮话。我
是这样在课上消磨时间的:一边费力地听着性别理论和后殖民主义这样艰深的话题,一边
用我的
iPod检索着好听的音乐。可是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突然咔嗒一声开
了窍。我提起精神
,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活。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很难说,从定义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几乎是
无法定义
的……就是有点儿否定和反对先前的一切的意思。这就让人很难看清它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一术语于1949年被首次使用,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断定,对于文化或社会的未来,
后现代态
度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我来说,它令我感到好奇,因为后现代似乎说的正是我
那些酷劲十足、困兮兮的
和冷嘲热讽、穿T恤衫的朋友们。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后”的:后冷战、后工业时代、后生育高峰、
后9.11。我们这一代人
来自所谓的短世纪(1914-1989),生于其后期。这个世纪充满了战
争和革命,它改变了
人类文明,推翻了强权政府,给我们留下了非同寻常的机会和特权。我们所得到的机
会与
特权比从前任何一代人都要多。
可是我们在干什么呢?像历代大学生那样去造反、叛逆吗
?在街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不看
到变化,我们决不离开”吗?不,我们做着相反的事情:我们去参战,
根本不问为什么;我
们放弃自己的公民自由权;我们每天在晚间新闻中观看破坏和死亡。
在大
学里,我们在请愿书上签名,加入各种组织,把自己的名字添加到各种邮件通讯录中,
戴为癌症研究义捐
的标志腕带,观看电视转播的为非洲饥民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和为全球
气候危机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
甚至去音乐会现场,假如能搞到票的话。可是我们代表
什么呢?就像真正的后现代一代那样,我们无法描
述我们的政治抱负,我们没有可以激发
灵感、鼓舞斗志的领袖人物,我们没有哲学,我们没有方向或主题
。我们只是被我们之前
的一切所定义,我们是穿切•格瓦拉T恤衫的一代。
这是一场运动,好
像是鼓励个人集体地表现自我,似乎是在等待革命。作为年轻人,人们
期待我们愤怒,因为那是年轻人的
正常行为。
但是,我们如何反叛怀念革命的父母一代?我们如何去反叛有时候比我们更想闹革命的父<
br>母?我们不反叛。不反叛就是我们的反叛。
我们真正的精力不是放在校园里,而是放在互联网上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的交
流思想和受挫感的机会。我们不再游行示威;我们不再到街上去,我
们去聊天室。
我们以往所知的美国大学即将终结。对我这一代人来说,与激进主义相关的是“基地”组
织,
而不是“气象员”组织。“校园接管”听起来不大像1968年的伯克利分校,更像2007年的弗
吉尼亚州理工学院。歌词的寓意则属于另一个时代,并不反映当今的现实。
可
是,科技革命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革命一样真实而深刻——只是不那么明显而已。它
是正在推进中的
未完成的事业,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也许等到我们的父母不再说他们样
样都好而我们一无是处时,他们
或许会明白,后一切的一代说的话也有一定的意义。我们
在书写革命,我们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革命。
U1RAC
学生的权力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2世纪,
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在13世纪早期,大学的管
理权都掌握在学生手里。这种权力是基于他们对教师的
经济控制。那时候,大多数大学教
师的教学收入都依赖从学生那里收取的学费。教师每堂课必需吸引至少
五名学生来听讲。
如果做不到,学校就会宣布他旷课,并处以一定的罚款。
为了保证良好的教
学质量,每个学年之初,教师都要在为学生服务的市内银行预存一笔钱。
如果教师没有达到大学章程规定
的标准,学生法庭就会判决从这笔存款中扣除罚款。教师
不得不同意这样的处理,因为不交罚款的教师不
允许收学费,这就中断了他的收入来源。
教师会因各种各样的缘故而受到惩罚。如果晚一分钟上课,或
者拖堂,他就会被罚款。如
果他不能按时下课,学生按照章程必须立刻离开教室。如果教师不能按照既定
的进度讲完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他也要被罚款。每年开学的时候,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时间。跳过难点或没有逐一重点讲解难课的教师会被罚款。
学生的控制权不仅仅限于课堂
,还延伸到教师的私生活。例如,假如一位教师希望在学期
中间离开博洛尼亚几天,他就得事先征得学生
官员的许可。如果不按时返回,他就得缴纳
罚款。
学校鼓励所有的学生告发不请假就缺课或以
其他任何方式违规的教师。此外,还有一个有
组织的秘密告发系统。有四名学生被秘密选举出来监视教师
。他们有义务报告诸如教学技
巧拙劣、未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或不请假就缺课之类的违规行为。
如果有两个以
上的学生告发,教师就会受到惩罚。
从13世纪早期至14世纪中期,学生的权
力在博洛尼亚持续了一百余年。与它的起始一样,
它的终结也直接与学费有关。到了1350年,几乎所
有教师都是由当地的市政厅聘用和发
薪。随着教师薪酬支付方式的改变,学生实际上就失去了对大学的控
制。
U2AR1
同感是怎样表露的
霍普才九个月大,一见到另一个婴儿摔倒,泪
水就涌了出来。她爬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
就好像是她自己摔疼了。15个月大的迈克尔去把自己的玩具
熊拿来给正在大哭的朋友保罗;
保罗不停地大哭的时候,迈克尔替保罗捡回他的安乐毯。这些小小的表示
同情和关爱的举
动都是接受过记录同感行为训练的母亲们观察到的。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感的根源可
以追溯到人的婴儿期。实际上,从出生的那天起,婴儿在听到其他婴儿哭闹的时候就会感
到不安
——有些人认为这种反应是同感的最初先兆。
成长心理学家发现,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其他
人而存在之前,婴儿就感受到了
同情的苦恼。甚至在出生后几个月,婴儿就会对周围人的烦躁不安做出反
应,就好像他们
自己的烦躁不安一样,看到别的孩子哭也跟着哭。到了一岁左右,他们开
始意识到痛苦不
是他们的,而是别人的,可是他们对这样的事情似乎还是感到不知所措。例如,在纽约大
学的马丁•L. 霍夫曼所做的一项研究中,一个一岁的孩子把自己的妈妈拉过来安慰哭闹的朋
友,却忽视了同在一室的朋友的妈妈。这样的困惑在其他一岁大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他
们模仿别的孩子
的痛苦,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例如,如果别的婴儿伤了手
指,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就会把自
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看看自己是否也感觉到痛。看到自己
的妈妈哭,婴儿即使没有眼泪,也会擦拭自己的
眼睛。
这种所谓的运动神经模仿就是“同感”的原始技术含义,而“同感”这个词于20世纪20年代
由
美国心理学家E. B. 铁钦纳首次使用。铁钦纳的理论是:同感发自对他人痛苦的一种身体
模仿;这种模仿继而在自身引起同样的心理感受。他当时在寻找一个与同情有所区别的词;
同情是针对
他人的一般困境而发的,无须分担他人的任何感受。
小孩两岁半左右就渐渐不再有运动神经模仿行为,
那时他们会意识到别人的痛苦与自己的
不同,会更有能力安慰别人。下面是摘自一位母亲日记里的典型事
例:
邻居家的婴儿哭了,珍妮走上前去,试图给他一些小甜饼。她跟着他转,开始带着哭腔低
声自言自语。然后她试图抚摸他的头发,可是他躲开了……他平静下来,但是珍妮仍然面
带忧色。她继续
给他拿来玩具,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在这个年龄,幼儿对于他人感情波动的总体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
有些像珍妮一样,感同
身受,有些则不予理睬。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玛丽安•拉德克-亚罗和卡罗
琳•察恩
-瓦克斯勒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在同感关注方面的差异大部分与父母怎样教养子
女有关。她们发现,如果在家教中让孩子特别注意他们的恶作剧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比如
对孩子说“瞧
你让她多伤心啊”,而不是说“你真调皮”,孩子就比较有同感心。她们也发现,
观看别人遇到痛苦时其
他人的反应,儿童的同感心也会受到影响。通过模仿亲眼所见,儿
童能培养出一套同感反应行为,尤其是
在帮助那些痛苦的人的时候。
U2AR2
这位是桑迪
我的朋友向生人介绍我的时
候,虽然我嘴上从不说什么,但我心里喜欢得很。我喜欢他们
说“这位是桑迪——她是聋子”的时候脸上
那副骄傲和荣耀的表情,就好像我证明了他们的
仁德善心一样。我也喜欢生人脸上那瞬间的震惊表情、匆
忙的微笑和他们竭力装出的“正常
脸色”。如果他们这套仪式做得够好,我就会微微转过头,把头发掖到
离他们较近的那只耳
朵后面。他们总会说些好话,夸我的粉红色助听器,我的朋友们则在一旁灿烂地微笑
。
实际上,我在考虑开始收藏助听器。它们是比耳环更好的首饰。我曾经看到过一款“一夹得”
带罩助听器的广告图片,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绝对时髦。那就像我们上高中的
时候,埃斯特
的爸爸给她买的精美昂贵的手提包一样。那时,我们其他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却无法仿效,因为我们的老
爸没那么多钱去娇惯我们。而现在,只有我能戴助听器。朋友
们也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说实
话,我挺喜欢耳聋的。在那次车祸和愚蠢的安全气囊破裂之后的头几年,日子不好过,
但是现在,耳聋让
我在朋友中显得很特别。我的好朋友没有一个是听力残障的,因为我不
是天生耳聋,在我失去听觉的时候
,我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朋友圈。他们中的多数人都热
心积极地参加这场“表演”。
<
br>你知道,在你谈论朋友时,你会把称他们为“酒吧侍者德鲁”、“女权主义者卡罗尔”、“能用
舌
头给樱桃梗打结的家伙格雷格”等等。我是“聋女桑迪”。我喜欢这个称呼。我没有任何其
他突出的个性
或能耐。从来没有过。
还不仅仅是与众不同。我确信,假如我不戴粉红色助听器的话,我生活中的许多
重大事件
就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发生或产生同样的结果。例如,跟柯林之间的事儿。
我初次遇见
柯林是在一次公寓派对上。女权主义者卡罗尔给我们彼此做了介绍之后,我把
头发拢到两耳之后,凑得更
近些,不是因为他把那套仪式做得特别好,而是因为他是个情
种。谁都能注意到在不可避免的惊讶之后他
脸上恢复的微笑。
握手之后,我们去拿喝的。在临时搭建的吧台和沙发之间的某个地方,卡罗尔不见了。
“你通常都像这样读唇语吗?还是也用手语?”过了一会儿他问。
我告诉他说:“我多数时间
只读唇语,因为这比用手语更容易,但这不是我一直盯着你的嘴
唇的唯一原因。”
他大笑起来
。我们又说了一会儿话。后来,主人放大音乐的音量,调暗“舞池”的灯光;我
不得不凑近他,很近很近
,以便能在昏暗中接着读他的唇语。我的确读到了他的唇语。
我们照例交换了电话号码。一周之后,柯
林做了件不可思议的事:他打来了电话。我们出
去玩了,发现对方在大白天依然好看,因此彼此感觉满意
。我又读了更多的唇语。在两个
月之内,柯林和我就开始约会了。
U2RAC
保持微笑
两个月以前,我在一份科普杂志上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文章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人
们是如何通过面部表情流露情感的。文章说,俄国人在面部表情中流露的情感最少——美
国
人流露的最多。这似乎非常有趣。但作为印度人,我觉得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研究
了哪个国家的人笑
得最多。印度人在排行榜上几乎是垫底的——准确地说,位于第124 名,
而丹麦人则居于首位。 <
br>这使我想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经历。我记得我的女儿——那时候她肯定是在八岁左右——
曾经问我
:“爸爸,为什么只有当外国人到家里来的时候你才微笑?”我意识到自己确实像
她说的那样。通常,只
有当外国客人来访时我才微笑。有外国客人时,我会有意识地努力
改变我正常的面部表情。从女儿提醒我
之后,我决定开始更多地微笑,在家里这样,上班
也一样。
起初,我得强迫自己微笑。我记得
在什么地方读到过,我们皱眉的时候比微笑的时候动用
的肌肉要多得多。可是我们依然需要努力才会微笑
——那是一种习得的行为,而不是一种
反射动作。但令人奇怪的是,只要我拉起嘴角的肌肉,就觉得快乐
。换句话说,面部反应
能增强其所表达的情感。
几天前,我乘火车在印度南部旅行。我身边坐
着一位年轻人,为了让我坐得舒服,他挪了
挪他的包以便给我腾出更大的地方来。他挪包的时候,一直在
微笑。随后我们就各自落座,
一起(用英语)聊起了各自的情况。他说,他在欧洲一间科学实验室工作,
接着又说,在
外国生活的经历改变了他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我到达目的地之前,我们交换了电子<
br>邮件地址,并约好以后再见。我们一见如故——就因为在拥挤的火车上,一位年轻人选择
了对陌生
人微笑。
U3AR1
窃取的身份
“弗兰克从未上过飞行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因为他还在上高中。”
这是2002年的电
影《有种来抓我》的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小弗兰克•阿巴格纳尔(莱昂
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聪明绝顶的年轻骗术大师,曾在不同时
间扮演医生、律师和飞行员的角色,在26个
国家伪造了价值600万美元以上的支票。他
成了联邦调查局有史以来伪造罪头号通缉令名单上最年轻的
通缉犯。在影片中,阿巴格纳
尔被虚构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卡尔•汉拉提(汤姆•汉克斯饰演)追捕,但后
来逃脱了。他最
终成了联邦调查局专攻白领犯罪的顾问专家。
《有种来抓我》是一部很棒的电
影,但影片中的事情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其实,《有
种来抓我》是根据弗兰克•阿巴格纳尔的真实故
事改编的,他的行骗生涯持续了大约六年;
被抓后,曾三次逃脱监管(有一次是从飞机的厕所逃走的);
在法国、瑞典和美国的监狱
中总共度过了六年时光。他现在经营一家咨询事务所,为企业界提供防造假咨
询。他挣到
了足够的钱,赔付了所有的受害者,如今已是大富豪。
2003年以来,身份盗窃
案变得越来越常见。很少有人会想象到,为了预防这种改变人生的
犯罪,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有多么重要,
比如把邮件拿到邮局去寄而不是丢在信箱里等人来
取、把文件切碎而不是直接把它们连同垃圾一道扔出去
,甚至使用几美元一支的(特效)
笔等等。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身份盗窃案的无名受害者。
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和金钱,去努力挽回
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信用、我们的钱和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想方
设法来保护自己。我们
可以减少此类犯罪的机会,但是它永远不会消失。
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
列一份“该做”和“不该做”事项的清单,我们还需要改变心态。虽然网上
银行现在很常见,但国内有一
大群人——即占人口15%的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一代人——
还是更喜欢用纸。而且,30%的诈骗案都
发生在这群人当中。支票上有身份盗贼所需的你
的全部信息。如果你用圆珠笔,笔迹可以用一般的家用化
学药品除去,钱数可以更改。每
天发出的空头支票高达120万张以上,平均每秒13张以上。
支票造假是个大产业……每年以25%的速率增长。犯罪分子指望我们犯错误,好让他们更
容易得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呢?
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不要把你的邮件留在邮箱里过夜或过周末。小偷
就等着看你家信箱的
小红旗(注:在美国,信箱上插上小红旗表示有邮件需要投递),以便通过你要投递
的邮
件找寻有用的个人信息或支票。要用签字笔填写支票和重要表格,(因为)签字笔的墨水
会
渗进纸张的纤维中,无法用化学药品除去。还有,切碎或撕碎含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文件,
然后再把它们丢
进垃圾桶。
记住,网上有大量机会可以被小偷利用。他们根据你的身份伪造假身份。我们都知道黑客<
br>行为和木马软件对电脑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的威胁。但是在谷歌上搜索某人也会透露大量个
人信息,
在线社交网站(如“我的空间”、“相册”和“毕波”)也一样。正如我们离开办公室去
厕所时要随身带
上钱包一样,离开电脑时也应该注销你的电脑以防临时起意的盗窃。
最后一点,假如你遭遇较传统方式
的抢劫——比如在大街上——挂失你的信用卡显然是要
做的第一件事。但是别忘了,即使挂了失,信用卡
也可以用作身份证件来获得购物卡……
那你就有了犯罪记录。
身份伪造可以肆
行多年而不为受害者所知。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的诈骗者觉得身
份犯罪简直是太容易了。如果你
的身份尚未失窃,那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对你动手。就会
轮到你的。
U3AR2
数字代表着身份
企业需拥有大量的资讯可供随时调用,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因为那样的话
,亚马逊就
知道你需要什么,能够给你提供你喜欢的书,而不是试图让你买你不喜欢的。那么,有什么不妥吗?
要是我正走在大街上,有人主动过来要卖给我什么东西的话,是不是很吓人?也许没那
么
吓人。人们试图卖给我东西并不是很吓人。就算他们不停地试图卖给我东西——显然他们
已经
老于此道——或者他们推销的方式令人不太舒服,也没什么吓人的。推销并不吓人,
除非你是推销员。
要是我走在大街上,我的面孔被一个推销员的照相机拍照,这是不是很吓人?那也许令人
讨厌,
也可能是合法的。吓人吗?也许不。推销员对面孔背后的人又了解多少呢?
要是我走在大街上,我的面
孔被一个推销员的照相机记录下来,而那照片可以与某银行或
信用卡公司档案上我的正面相片自动比对,
这是不是很吓人?这样的话,那个推销员就可
能了解我大量的底细:我的姓名、我在哪家银行存款、我住
在哪儿。
如果偷偷给我照相的不是推销员,是不是很吓人?
在日益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
经济格局中,信息到处流通。迟早它会到达它的主人——
或目前拥有它的任何人——能够随意处置它的地
方。对方也许是遵守道德规范的——也许。
假如说我们从恐怖分子那里——更不用说从动作电影那里—
—学到了一招,那就是,工具
也是武器。全球通用的信用卡和支持它们的数据库是去除商业摩擦的工具。
换句话说,它
们是以让各方最省事的方式从人们那里取钱的工具。
所以,如果他们是想卖给我
东西,那没什么问题。如果对方是亚马逊,那也没问题。但如
果都不是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我还没有提到身份盗窃,但这肯定是朝着那方向发展的。身份盗窃是指未经许可使用我的
身份信息来行骗
。我的信息流传得越广,可以找到它的地方就越多,发生盗窃的可能性就
越大。与一个身份被盗的人相关
的信息越多,身份盗窃案所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没有人因为身份盗窃而丧命或被
毁掉,身份盗窃仍是很令人担心的
事情。还有比身份盗窃更糟糕的事;通用标识符也会导致那些更糟糕的
事情。
无论通用身份的前景如何,我们尚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样一个世界:无论我身在何处,一
切都可能与我有关联。一方面,这个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可置疑的种种方便;另一方面,
我们又面对着
所有这些强化组合的信息(如果是合理的强化组合该多好啊)所带来的种种
危险。这种危险虽然模糊,但
显然离我们很近。我们尚不知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U3RAC
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文档共享不合法
“既然可以免费下载,为什么我还要花那么多钱去买昂贵的
音乐呢?”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
杰克•斯派罗说。的确,文档共享是一种扩大收藏的捷径。你只需登陆到
一个像Napster或
Kazza这样的网站,搜索你想要的音乐,再免费下载就行了。不幸的是,文
档共享尽管廉
价而便利,却是违法的,12岁的布里安娜•拉哈拉就是吃了亏才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布里
安
娜从网上复制了数百首歌曲和电视主题曲。她妈妈不得不为此支付了一千多美元的罚款。
另一
位文档共享者,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詹米•托马斯,因为下载了24首歌曲而被罚款
222,000美元。
当你购买一张音乐光碟时,艺术家会得到购碟款的一部分,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
以,要
是你不为音乐付钱,艺术家和公司就挣不到钱。音乐产业认为,要是能免费下载的
话,人们就不会购买光
碟了。这就意味着公司没有钱投资创作新的音乐了。因此,他们视
下载为主要的威胁。
令人吃
惊的是,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反对文档共享。来自英国诺里奇的本是一个乐队的成
员。像所有新乐队一样
,本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让他们的音乐在电台播放或把他们的光碟放
到店里去卖是件很难的事情。本说,互
联网“给数百万人提供了下载音乐的机会”。通过给
人们一个免费试听的机会,乐队希望他们最终能卖出
更多的光碟。所以,现在还不清楚文
档共享是否真的降低光碟的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音
乐公司以文档共享的罪名把人们告上了法庭,但是它们也落下了许
多坏名声。重要的是,文档共享者主要
是年轻人;大企业起诉十几岁的少年有失体面。而
且,多数美国人认为,文档共享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并
不认为那是违法的。看起来,音乐
产业必须要么使下载合法化,要么使购买光碟比文档共享更有吸引力。
正如英国伦敦的一
位乐迷所说:“他们要想起诉我们所有人的话,最好聘请一大帮律师。”
U4AR1
新闻头条
世界各地的媒体都以头条报道同一新闻的情形并不很常见。这
样的事件得具有巨大的国际
影响力。但是这正是2001年9月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之后发生
的情形。从那
一刻起世界改变了模样,这样说也许并不夸张。
但是,使911值得纪念并(用
媒体喜欢的话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不仅仅是它的历史性和
国际性。还有震惊和恐惧。这一消息极度震撼
,极具爆炸性。事发多年以后,许多人还能
清楚地记得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一消息时身在何处、当时正在做
什么。他们能记得自己的反
应:对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来说,他们的第一本能是去把这一消息告诉别人。这
就证实了那
句老话:“坏事传千里”。
一切重大新闻都是如此。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脸
色煞白地向一班吃惊的七岁孩子通
报说,肯尼迪总统死了。我并不知道肯尼迪总统是谁,但是我听到这一
消息后非常不安,
后来就跑回家去告诉了父母(当然,他们已经知道了)。事实上,这是我最早的记忆之
一。
那么,新闻到底是什么?一个事件光有客观重要性显然还不够——世界上有大量全球性的
大问题,都会造成戏剧性的后果,从贫困问题到全球变暖问题——但由于它们都是进行中
的,并不都会在同一天成为头条。对比之下,911不仅具有国际性,而且奇特怪异、出人
意料,还(可
能使读者对身陷那场悲剧中的人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极具
人性。
奇特怪异并
不意味着重大。就拿今天的《中国日报》上关于一只老鼠延误了一架从越南飞
至日本的航班这条消息为例
吧。在河内机场有人发现那只老鼠在一架飞机的过道里奔跑。
它最终被12
名技术人员合力逮住,他们怕它会咬破电线,造成短路。飞机晚点了四个多
小时才起飞。
你也
许会说,这并不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件(除了少数乘客到另一国赴约迟到以外)。
但是全球却颇有反
响,从亚洲经苏格兰到美洲的电子版报纸都有转载(《爱丁堡晚报》的
标题是《捉老鼠延误航班》)。
新闻价值的另一个元素是即时性。这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近。一周前发生的事件一般来说
就不是
新闻了——除非你刚刚读到它。“何时”是受训记者常被教导用以勾勒新闻故事的五
个“何”问题之一(
其余是“何人”、“何事”、“何地”和“何故”);今天、今晨、昨天很可能在新
闻报道所使用的时间
副词中名列前茅。同样,即将发生的事件(今天、今晚或今夜)也可
能具有新闻价值,虽然,从定义上讲
,它不出人意外,也就不那么耸人听闻了。
说到即时性,能够实时播报新闻的媒体,如电视、广播和互
联网,就比报纸的优势大多了。
眼看着事件在你眼前展开与次日早餐时在报上读到它的感觉大不相同。但
是,电视新闻未
必比报纸报道更客观或更可靠,因为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图像是经记者或编辑根据特殊的目
的,或至少是按照预定指示筛选过的;它们是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展现给观众的。如果把摄
像机移
到别的地方,你就会看到另一番景象。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会谈到“媒体霸权”—
—或多或少地暗中影
响公众。
但也许在第三个千年,这种权力正在减弱,或至少下放给普通民众。个人博客的大量出现,<
br>通过像YouTube这样的网站自我广播的可能性,以及权限开放网页(wiki网)的增长都意
味着任何人有任何话要说——或有任何东西要展示——现在都能立刻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
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报纸和电视即将在一夜之间消失。但是,在它们永不休止的搜寻有趣
新闻——奇特怪异、出人
意外和极具人性的新闻——的过程中,报纸和电视将越来越多地
借助网站来收集资料,为全球信息网络提
供极具地方色彩的视角。
U4AR2
报纸的末日?
多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报
纸击中前门、窗户或邻居的狗的叫声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对着一杯咖啡,也许还有早餐,看报的仪式是
风暴之前的平静,是工作日开始之前的愉快
安宁。
可是,在所有讲英语的国家,报纸编辑们正
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发行量下滑了,因为越来
越多的读者转向互联网阅读新闻。这意味着同时下滑的广告
收入,以及随之上涨的报纸定
价,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挣到一样多的钱。当然,像报纸这样价格敏感的
产品可能会失
去读者;恶性循环会不断加剧。那么将来会怎样?报纸是否走上了末路?
这种下
滑是20多年来的长期趋势,在互联网问世之前就已出现。从前,五分之四的美国
人看报,而如今似乎只
有不到一半。1990至2000年间,成年人每天看报的人数从52.6%
下降到37.5%。年轻人
中,情况更糟:18至34岁的年轻人只有19%自称每天看报。而仅
有9%的人相信报纸上的信息。
互联网广告的运作方式与报纸广告不同。广告商可以逐分逐秒地监视广告是否在起作用,
而不再需要依赖报纸的发行量。互联网可提供的更多的窗口使广告收入之战更加激烈,印
刷和生
产成本却不可遏制地上涨。结果,《纽约时报》公司旗下各种报纸已裁减了700份
工作。《巴尔的摩太
阳报》即将关闭其驻外新闻机构。在英国,多数报纸都缩版成为小报
开本,意在吸引年轻读者,但是因为
“小报”有“低档廉价”之嫌,有些报纸就称新开本为“缩
编版”。
所有发行量大的报纸都建
立了强大的网站。互联网为任何有意见的人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
口;报纸编辑最喜欢的莫过于给他们提供
各种不同的反馈和意见,他们能从中得到安慰。
如今十几岁的少年已不记得曾经没有互联网的日子了;只
有在写关于印刷新闻这一特定媒
体的作业时他们才去看报纸。
不可否认报纸对环境的影响。世
界上每年有近40亿棵树木被砍伐用来造纸,约占全部木
材砍伐量的35%。但必须承认,许多用来造纸
的树木是在特别的种植园出产的,它们是定
期砍伐和栽种的。而且,旧报纸常被回收利用,变成新的报纸
。尽管如此,在美国,造纸
厂是对空气、水体和土地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但是,对于许多
人来说,日报或周报依然是个伟大的传统。“没有周日版报纸的周日就不是
周日,”这样的评语常见于在
英国所做的调查。其他评语则提到报纸比笔记本电脑更方便之
处:“我的报纸永远不会没电,”“假如我
的报纸掉到地上,它不会摔破,”“空姐从来不会叫
我把报纸收起来,”此外,还有评语让我们想到英国
全国的外卖食品的传统包装方式,“你
可以用它们来打苍蝇,还可以用来包鱼。”
如此看来,
报纸是不会轻易消失的。未来报纸发展的趋势包括对本地新闻需求的日益增长,
而始于20世纪80年代
后期的对生活方式新闻的持续开发利用——尤其在个人理财和旅游
方面——将会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有些
评论者建议,报纸不应粗制滥造(尽管这是增加市
场份额的通常做法),而应该精工细作。也就是说,尊
崇以正直、诚实和不偏不倚的态度
从事新闻报道的原则。具有为读者所敬重的办报立场的报纸肯定比互联
网上零散阅读的同
类报道享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声望。
此外,小城镇报纸对于为人父母者总是意
味深长,因为其子女的照片也许会在上面刊登,
几天都是新闻。人人都放假的时候,坐在扶手椅上看传统
的周日版报纸,这将是难以打破
的习惯。
但是这样是否足够?或者,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看到报纸的消亡?
U4RAC
世界各国的新闻业
尽管有万维网的影响,报纸还活着,且活得挺好。2000年以来,报纸在
美国的发行量可能
下降了,但在全球,报纸每日的发行总量以每年1%的比率继续上升,2006年日发
行量达
到了4.4亿份。
发行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将近1亿份;其次是印度,七千九百万份
。世界发行量前百名
的报纸中,70%是亚洲国家的报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日本的《读卖新闻》,高
达一千
多万份。
同时,报纸的在线网络版也发展得更快更好。有些一开始就是付费阅读的,但
是除了少数
专业出版物之外,网络版报纸现在大多免费。有些报纸只有网络版,例如《南港报道者》,<
br>它创办于2000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份网络日报。
令人好奇的是,在线读
报的人似乎会比看印刷版的人浏览更多的文章。最近美国的一项调
查表明,人们在线阅读77%的文章,
比较之下,印刷版只读61%。一篇对此消息的在线
报道结语为:“测试:你到了这一步吗?”
可是对于全世界数亿的人来说,有机会浏览可以拿在手上的报纸(无论他们是否读完每篇
文章)似乎是
他们不想放弃的一种快乐。
有关报纸的事实
●
2000年以来,80多种报纸把开本从大幅改成了小幅版式。
●
日本人和挪威人是世界上最热衷于读报的人,每十个成年人中有六人每天看报。
●
在儿童占人口一半的玻利维亚,销量增长最快的报纸《我的超级日记》只能在学校买到。
●
意大利最受欢迎的日报之一是《体育运动报》,只面向体育爱好者。
●
在西班牙,一半日报是免费的。在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和丹麦,免费报纸也很常见。
●
比利时人读报时间最长(每天54分钟),其次是乌克兰人(50分钟)和加拿大人(49
分钟)。
● 《 印度时报》每天发行240万份,是发行量最大的英语大报。
●
世界上最老的报纸是瑞典的《邮政与国内消息》,创刊于1645年,现在只能在网上读
到。
U5AR1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
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
海一座小岛上的美军基地里。虽然流血和破坏的场景揭示了一些战争的
恐怖,但它并非传
统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没有英雄或英雄行为,敌人并不真是德国人(在故事中并未出现
),
而是能置你于死地的任何人——包括你自己的长官。《第二十二条军规》主要是一部滑稽
小
说,其主要人物,一名叫约萨里安的飞行员,只有一个目标——活到战争结束,然后回
家。他以为通过装
疯就能做到这一点。
那是个粗鲁的玩笑,可是达尼卡大夫并没有笑,直到约萨里安又执行了一次任务之
后,再
次来求他要求停飞——尽管这没有任何指望。达尼卡大夫窃笑了一下,很快又沉浸到他自
己的麻烦中去了,这包括怀特•哈夫特指挥官那天早上一直在向他挑战,要和他比印度式摔
跤,而约萨里
安则恰恰在彼时彼地决定要发疯。
“你这是在浪费时间,”达尼卡大夫不得不告诉他。
“你难道不能让疯子停飞吗?”
“哦,当然。我必须。有一条军规说我必须让疯子停飞。”
“那你为什么不让我停飞?我疯了。问问克莱温格去。”
“克莱温格?克莱温格在哪儿?你把克莱温格找来我就问他。”
“那就随便问谁吧。他们会告诉你我有多疯。”
“他们疯了。”
“那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停飞?”
“他们为什么不要求我让他们停飞?”
“因为他们疯了,这就是为什么。”
“他们当然疯了,”达尼卡大夫回答。“我刚才告诉你他
们疯了,不是吗?你不能让疯子来断
定你是否疯了,对吧?”
约萨里安冷静地看着他,换一种方法说。“奥尔疯了吗?”
“他肯定疯了,”达尼卡大夫说。
“你能让他停飞吗?”
“我当然能。不过他得先请求我。这是军规的一部分。”
“那他为什么不请求你?”
“因为他疯了,” 达尼卡大夫说。“要在无数次死里逃生之后还
坚持执行战斗飞行任务,他一
定是疯了。当然,我能让奥尔停飞。不过他得先请求我。”
“他要想停飞就只需做这些吗?”
“就这些。让他请求我吧。”
“那你就可以让他停飞了?”约萨里安问。
“不。那我就不能让他停飞了。”
“你是说有诡局?”
“当然有诡局,”达尼卡大夫回答。“第二十二条军规。任何想要逃避作
战任务的人都不是真
疯。”
只有一个诡局,那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它规定:在面对真正的、
紧迫的危险时考虑到自
身安全是理智的思维过程。奥尔疯了,因此可以停飞。他只须提出请求;而一旦他
提出请
求,他就不再是疯子,就得去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如果去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奥尔就
是疯了,如果不去他就不疯,但如果不疯,他就得去执行飞行任务。假如他去飞,他就是
疯子,就无需飞
;但假如他不想飞,他就是正常的,就不得不飞。约萨里安被这第二十二
条军规的绝对简单深深地感动了
,不由得充满敬意地吹了声口哨。
“第二十二条军规,可真是个诡局,”他说。
“它是所有军规中最好的一条,”达尼卡大夫表示同意。
U5AR2
安妮•弗兰克日记的故事
“1944年6月13日。又一个生日过去了,我现在15岁了。我
收到了不少礼物:一本艺术
史、一套内衣、两根腰带、一幅手帕、两罐酸奶、一罐果酱和两小块蜂蜜饼干
……彼得和
我在藏身所里待了两年了——我们经常谈论将来、过去和现在,可是……我想
念外面真实
的世界,而且我知道它存在。”
安妮•弗兰克在她现已出名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些话
,当时她和她的家人躲在“秘室”里,那是
她父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后面的几间屋子。
弗兰克一家实际上是难民,是从德国移民到荷兰的犹太人,定居在阿姆斯特丹以逃避纳粹
的迫害。但是
在1940年5月,当德国军队入侵并占领了荷兰之后,对荷兰犹太人的迫害
也很快就开始了。
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安妮和姐姐玛戈被禁止上学、骑自行车、甚至坐汽车。德军只允许
他们进某些店
铺,任何时候都要在衣服上戴着一颗黄星以表明他们是犹太人。大卫王之星,
一种重要的宗教象征,被纳
粹变成了一种耻辱的标志。
到1941年,纳粹开始大量逮捕犹太人,把他们送往劳改集中营,劳改集
中营很快就变成
了死亡集中营。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把家人和生意伙伴的家人藏起来。
1942年7月6日,就在安妮开始写日记数周后,弗兰克一家躲了起来;一周后,范•佩尔
一家人也
加入进来。在其后的两年里,八个人就关在六个小房间里,绝不能外出。两家人
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连
足够的食物都没有。
在躲藏的日子里,安妮一直坚持写日记。她逐日叙述“秘室”里的日常活动,也记
述自己的
梦想和憧憬。她很难设想未来;她和别的人都清楚,犹太人被捉住会有什么下场。
“
我们的许多犹太人朋友和熟人都被成群地带走了。盖世太保对他们非常粗暴,用运牲口的
拖车把他们运送
到德伦特最大的集中营威斯特伯克,他们把所有犹太人都遣送到里。……
如果说在荷兰都这么糟,那么在
德国人送他们去的那些遥远的蛮荒之地又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猜想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被杀害。英国广播
说他们正在被毒气熏死。”——1942年10
月9日
尽管安妮在许多方面都是个普通的十几
岁少女,好奇、自我批评而且喜怒无常,但她还是
个相当有天赋的诚实的作者,为生存的权利而斗争着。
正是这一点赋予了她的日记如此强
大的力量:
“我没有放弃所有理想,这简直是奇迹;它们显
得那么荒唐和不切实际。然而,我紧紧抓着
它们,因为我仍然相信,不管怎么样,人们的内心都是真正善
良的……我必须坚持我的理
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的理想会实现。
我完全不可能把我的生
活建立在混乱、苦难和死亡的基础上。我眼看着这世界正慢慢地变
成荒野;我耳听着那逼近的雷霆,终有
一天也会把我们摧毁;我感受着数百万人的苦难。
然而,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不知为什么觉得一切都将变
好,这残酷的现实也将结束,和平
和安宁将再度回归……我必须捍卫我的理想,因为也许我能够实现它们
的时候就要到
了。”——1944年7月15日
安妮写这些话,并非在展示简单幼稚的乐观主
义。那是她的信念和人类尊严权利的宣言。
它传来的是一个孤独少女的声音,她为自己写作,但同时也是
所有无辜受邪恶迫害者的呐
喊,他们的命运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难。这就是安妮•弗兰克的日记
被誉为犹太人
大屠杀(其间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之声的原因:她的话代表了全人类的心声。
1944年8月,他们的藏身处被突袭了,纳粹官员逮捕了每一个人。他们被带往一个过渡性
集中营,
被迫做苦工。从那里,他们又被火车送往奥斯威辛。一个月后,安妮和玛戈被转
移到德国的贝尔根-贝尔
森集中营。她俩均于1945年3月死于斑疹伤寒和饥饿。安妮•弗
兰克时年15岁;她的姐姐19岁。
在躲藏的八个人中,唯一幸存者是奥托•弗兰克。他在战
后发现了女儿的日记,设法出版了它,以表彰她
的勇气。
当安妮在日记中写下“我希望你对我会是极大的支持和安慰”这句话时,她不
可能知道,在
她死后,她的文字也会是对全世界的支持和安慰。
U5RAC
纪念日
这是个寒冷多雾的晚秋的早晨。树叶厚厚地躺在小城主要广场周围的地面上。两百多人站
在一座
简单的石碑前,老人穿着朴素的大衣,有几个父母怀里抱着孩子。远处钟楼报时:
11点整。这正是他们
等待的信号。他们满怀敬意低下头;没有人动。两分钟之久,唯一的
声音是树叶在微风中作响。然后,一
个身穿军装的孤独的军人举起军号,开始吹奏《最后
的岗位》那舒缓悲凉的旋律,国旗升起:加拿大的红
白条枫叶旗。
这是加拿大,但是在这一刻类似的情景可以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看到。这是11月11日
:
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纪念日”,美国的“老兵日”,法国的“停战日”。名称不同,但意义不变。11月11日11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如今它仍然被称为“大”战,尽管
其后
又发生了许多国际冲突。这是参与冲突的国家纪念所有的战争亡灵的时刻——不仅仅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牺牲者。
超过50万加拿大人在第一次大战期间在欧洲作战,其中六万五千人丧失了生命。许多人死在战事最激烈的佛兰德斯(比利时)。1915年5月,其中一位名叫约翰•麦克雷的军医
因好友
阵亡而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只用了几分钟就写出了一首诗,描写罂粟花长在朋
友的墓旁,开遍整个战
场。此诗在1915年12月发表后就广泛流传开来。
今天,罂粟花已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象征。人
们参加纪念日典礼时衣襟上戴着罂粟花,
把罂粟花环放置在战争纪念碑上。在一些人看来,罂粟代表鲜血
和死亡;在另一些人看来,
罂粟代表痛苦的解脱;在更多的人看来,罂粟则象征复兴和生命。但他们都相
信,这是一
种对数百万为他人献出生命的军人致敬的恰当的方式。
U6AR1
梦想成真
当夜幕降临悉尼时,雨也开始悄悄地从夜空中飘落。几百盏灯把澳大利亚体育场照得
灯火
通明,场内的声音震耳欲聋。走向跑道时我看了一眼四周看台上无数的脸,但我的注意力
还
是很集中。再过几分钟奥运金牌的归属就要见分晓了,它悬挂在远处,很诱人。
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
口干舌燥,肾上腺素猛增。童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这种感觉真是
太奇妙了:令人非常兴奋,又胆战心惊
。我知道,为了确保能梦想成真我必须强迫自己超
越已知的极限。
我极力保持镇静,告诫自己
不要紧张,要坚持按原计划做,按自己的节奏跑。我知道那些
俄罗斯姑娘起跑很快——这场比赛我落后俄
罗斯运动员叶莲娜•普罗科霍洛娃不能超过十秒。
如果我做到这一点,冠军就是我的了。
我望
着四百米跑道的起跑点,屏住了呼吸。这些年来,在世锦赛、英联邦锦标赛以及欧洲
锦标赛的八百米赛跑
中我屡战屡败,饱受挫折。现在,它再次横在我与奥运冠军头衔之间。
我的英国支持者
在为我欢呼,声音特别大,就好像看台上只有他们是我的狂热支持者。我
听到他们喊我的名字,为我鼓劲
加油,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呐喊。宽阔美丽的体育场上到
处飘扬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旗,我感觉自己
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我们有着同样的期盼,
同样的梦想。
几个小时前,我的脚踝在跳远时受了
伤,缠上了绷带,但是我忘掉伤痛,尽量把注意力集
中在观众身上。他们的叫喊声势浩大,使我精神振奋
,我感到镇定自若。
我知道自己会全力以赴,拼尽全力跑完全程。我感觉自己已经进入最佳状态。我只
要跑两
圈就行了,就两圈。跑完这两圈,过去两天以及28 年来所有情感和身体上的辛苦付出就
将被胜利或者失败所淹没。这一跑真是生死攸关。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也就是跑两分钟,
谁都能跑两分
钟。
发令枪响了,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圈还好,我跟其他人跑得一样快,但我觉得比平时要累
得多,比我预想的要累得多。这次锦标赛赛前长达数周的艰苦训练以及这两天激烈的比赛
所带来的疲劳在
我的赛跑过程中显现出来。精神和肉体的疲倦开始向我袭来,我不得不反
击。
普罗科霍洛娃一
开始就领先。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被她甩得太远,我得紧紧地跟着她。最后
一圈的铃声响起时,我比她落后
2.3秒。只剩最后一圈了,就一圈,我能赢,我必须坚持
跑下去。到最后150米的时候我听见观众高
声叫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为我加油助威——
这时我的腿疼得要命,我看见我和那个俄罗斯运动员之间距
离正在拉大。令人欣慰的是,
我的脚还在继续向前迈步,这时候就全靠精神毅力来支撑了。
普
罗科霍洛娃正在向前冲,我不能让她甩开了,我必须跟上她。我开始倒数剩下的距离:
60米、50米、
40米、20米。我看得见计时器了,我能赢,但成绩会很接近。最后终点线
出现了,我冲了过去,累得
精疲力竭。我跑完了。
冲过终点线时我最初的念头是这次赛跑比预期的要艰苦得多,记得八周前我以2分12.2 秒
的成绩打破了个人最好成绩。然后,我的心思转向了比赛成绩:我赢了吗?我想我是赢了,
过终点线时,
我知道其她运动员的位置,我肯定我赢了。但是,如果我不是亲眼看见记分
牌上的成绩,我就无法让自己
相信这是真的。当我站在那里,抬头望着记分牌等待确认成
绩时,我竭力打消脑子里消极的念头,但是我
还是禁不住想:如果我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怎么办?如果我经历了这些磨难却又一次失败了,那该怎么办
?
我听见远处转播比赛的解说员在谈论两天来的艰难赛事,我好像听见有人说:“我觉得她做
得够好了。”接下来,来自德国的萨宾•布劳恩走过来告诉我我赢了,他们在我之前打听到
了消息,她问
我当奥运冠军是什么滋味。我笑了,但还是不敢肯定。
接下来的那一刻将让我铭记一生:计分牌上我的
名字亮了。那一刻我惊呆了。如释重负,
平静了一会儿,感谢我内在的自我帮我度过了这两天。我感到全
身一阵振颤,这时候该做
的事是:高举双手,紧握双拳。
我向我的支持者望去,他们正兴高采烈地挥舞旗帜,鼓掌呐喊。我是奥运冠军,奥运会的
冠军。
U6AR2
揭足球的短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在最近
的一次晚宴上说起垒球时哈哈大笑:“当两个队友在场上来回投球
时,另外七个小伙子在边上站着无事可
做。”
我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小就接触某项外来的运动,他就很难对它感兴趣。现在我正遭
遇同样的文化壁垒。6月9号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开始了,而我对球员在“球场”上干些什么却
一无所知
。看起来这是给这个所谓的精彩赛事揭短的一次大好机会。
我看足球也有好几年了,我所看到的就是2
2个穿着短裤的成年人在场上疯狂地奔跑,力
争踢到球,互相绊倒对方。我猜想他们的目的是要把球踢进
网里(也叫球门),可是,如
果不是碰巧的话,球是很难靠近球门的。
看起来,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项靠运气取胜的运动。
整整一个半小时,球场上一片混乱:球飞
来飞去,球迷们在哼着一首悲伤的曲子,让人想
起纳布卡的“奴隶合唱团”。双方队员好像都失控了。
记分法说明了一切:多数球赛都是以0-0、1-0或2-1结束,这意味着球赛结果倾向于平局,如果比赛结束时一方胜出了,那只是因为他们运气好。为了粉饰这种现象,他们称这样的
比赛为“激
烈”或“有悬念”。
足球新人——大多是美国人——或许不知道有多少种得分法。除了用脚踢球之外,
在空中
用头顶球也是允许的。可医生会告诉你,这可不是脑袋的最大用途。
老实说,很多进球
是从某个无意中挡住球的球员身上反弹进球门的。观众喜欢这种进球,
尤其是防守队员——当然是偶然地
——把球送进了自家的网内。
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90%的射门(被称为“机会
”,或在无望的情况
下,称为“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
射得太偏球直接飞上了
看台。
万一球碰巧瞄准了,穿过长满毛的队员的腿滑进球门,那纯粹是
运气。射门的人,亦称“前
锋”,会因为纯属偶然的进球而独揽所有的赞誉,他会脱掉球衣,绕着圈猛跑
,四、五个队
友会扑到他的背上阻止他,让他穿上球衣。
接着又恢复了混乱,看台上的观众又
开始哼歌曲,而计时器则在滴答声中慢悠悠地走向漫
长的90分钟的尽头。
足球与垒球或篮球
不一样,对足球来说准确的控球并不是最重要的,蒂埃里•亨利和几个巴
西球员例外。让我们面对事实吧
:上帝从未想让我们大多数人在全速跑动时用脚来控制球。
时不时地会有球员脸上挨了一肘,躺在草地
上痛苦地翻腾。这时会暂停计时,几个提着黑
包的小个子男人会跑过来按摩他那假装、胡说的受伤部位,
然后他又活蹦乱跳地站起来。
那位肘击他的球员会得到一张叫“黄牌”的东西:一种温和的惩戒。 怎么会有战术和规则都如此模糊不清的运动呢?除了“伤停时间”之谜,还有那个被称为“越
位”的
规则,大概是指除非有两位对方球员在他的前头,否则前锋不能接队友的传球。为什
么不能呢?这让所有
的人都迷惑不解。
不必担心——即便是职业解说员也往往对此感到语塞。BBC的足球名嘴约翰•莫特
森认为
对越位规则“不存在国际通用的解释”。想想真正的足球(即美国人的橄榄球——译注)对
“持球触地”没有一致的解释会有什么后果吧。
为何你们典型的足球比赛看上去如此失控呢?很简单
,因为球场上只有一名裁判,他要负
责管束22名极度兴奋的运动员。他不允许球员提出异议(否则就给
他一张“红牌”,让他冲
个澡走人)。但是,大多数的犯规,如推人、出拳打人、使绊、
用膝盖顶人、手球都是在
他看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可是球迷都看见了,于是引发了观众席上更多的抱怨
。
有一个谜一直解不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蜂拥前去观看这项比赛呢?我一定是漏掉了什
么
关键的东西。
U6RAC
美国人参加的运动
在美国,不同的运动吸引着不同的人
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爱同一种运动,但大多数人
会同意,美国全国性的运动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棒球
、橄榄球和篮球。
作为一种观赏运动,棒球真的是一种放松、悠闲的活动。它并不是动感十足的剧烈运
动,
而是诞生在生活节奏比较缓慢、比较太平的年代的一项运动。在几个小时里,球迷生活中
最
重要的事情似乎是看球员如何商量战术,如何突然发力,轮番攻防,然后又回到不太费
力的玩耍状态。
橄榄球对现代人更有吸引力。这项运动比较剧烈,好像更接近当今的现实生活。它像战争
游戏那
样涉及多种战术,球迷们则变成了将军,筹划部队的调动。这项运动的场地相对来
说比较窄小,适合在电
视上观看。在令人懒洋洋的星期天下午观看这项运动,尤其能给人
一种有事可做和爱好运动的印象。 <
br>其他流行运动的观众要少一些。高尔夫球和网球是一种乡村俱乐部运动,玩起来比较费钱,
而且拥
有自己的社交结构;赛马对那些喜欢赌博的人有吸引力,而赛车则吸引了大批喜欢
汽车噪音、威猛及其危
险性的中部美国人。
不过,篮球是城市的运动。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美国中
部小城
镇的孩子常常是靠学会以熟练的技巧精准投篮最终成为优秀的球员的;但是在大城市里,
孩子们开发的是“行动”,仿佛篮球是表现男子汉气概和个性的方式,也几乎成了年轻人帮
派文化的一部
分。如果说其他年轻运动员是在学打篮球的话,那么城市青年则是生活在篮
球之中。
U7AR1
保 护
瑟伦要去日本学木工手艺,临走前他问我能否收留他的狗霍根。
我说:“当然可以,它可以
保护我。”最近我们家附近常有抢劫案发生,我在马萨诸塞州的房子北面靠湖
,西面被树林
环绕,晚上坏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来。
瑟伦哈哈大笑。他说:“有陌生人
进门时,霍根也不一定会叫。如果来了个夜贼,他或许还
会去舔他。”
不过,霍根感觉到他跟
我的关系与他跟瑟伦的关系有所不同。瑟伦体格强壮,而且相对来
说比较勇敢,他并不需要太多的保护。
匆忙赶路时,瑟伦会像抱小孩那样一下子把霍根抱
到皮卡的货箱上。我可抱不动他,我的体重和霍根差不
多,而且他还比我年轻力壮。作为
女人,我所面临的危险是瑟伦和霍根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在我这里生活
了一周之后,只要
一有陌生人靠近家门,霍根就开始吠叫。
我们之间的保护关
系其实早就存在了,起初我是保护者。瑟伦第一次把霍根托付给我看管
时,他还只是一只七个月大的小狗
,他只在我家里过了一个周末。那是11月底一个寒冷
的早晨,湖水刚开始结冰。湖面上的一层薄冰能托
得住吹落的树叶和细小的树枝,但是还
太脆弱,远不能承受动物的爪子。
那时我正在后院晾衣
服,长长的晒衣绳拴在房子旁的一棵参天橡树和湖边的一棵云杉之间。
一条淡蓝色的床单随风飘起,眼看
着就要掠过湖面飞上天空。当我奋力地用衣服夹子夹床
单时,霍根正在我腿边玩得气喘嘘嘘,一段两英尺
长的橡树枝成了他的宝贝,被他叼来叼
去。
由于一心只想着揪住床单,让它平整伏贴地悬挂在
晒衣绳上,我心不在焉地捡起那段树枝,
朝山坡下将我们家院子与湖水隔开的围栏方向扔了过去。 我以前也经常这样为他扔木头。根据木头的重量和我动作的大小,我知道它们大概能飞多
远。但这块
木头赶上了一阵疾风,朝着床单想去的方向飞过了院子,越过了围栏,最后以
溜冰高手般的优美动作滑进
湖水里。我抬头一看,只见霍根飞速穿过院门,以一个漂亮的
飞跃撞破薄冰,落入水中,他差一点就够得
着那段木头了。
时间凝固了,我站在晒衣绳边,心想:瑟伦把这孩子交给我看管,他可是我的第一个孙
子,
我必须救他。我深知11月的湖水的危险性:我曾经掉进那水里,当时是靠着镇定和缓慢
移
动才逃过了一劫。我知道在惊恐中霍根很可能会用爪子抓我,把我拖进水里,我们俩可
能会因此一同葬身
湖底。
接下来的一瞬间我已经站在水里,霍根用前爪破冰朝我游过来。一路上冰块的侵扰似乎让
他受了些惊吓,但他绝对能控制得住自己。我尽量向前趟,直到我的双脚陷进湖底的烂泥,
冰冷的湖水
浸透了我的夹克。我站在那儿等着。他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脖子,我把小狗
的身体托起来,带他离开了
湖水。他好像知道了刚才的危险。当我们穿过院子进屋时,他
一直静静地呆在我的臂弯里,而不像平常那
样扭动着身体想挣脱。在屋里我用毛巾在他身
上揉擦了很长时间,后来他跑到我扔在地板上的那堆湿衣服
旁边察看,他喜欢我的衣服带
有湖水的气味,喜欢我们俩身上都有那种沼泽气味。
U7AR2
动物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吗?
大象照镜子时到底看到了什么?显然是它自己。以前,人们认为
这样的自我意识仅存于人
类、灵长类动物以及动物智慧世界的明星——海豚。在这项大象和镜子的研究里
,大象起
初只把镜子当作物品来把玩。最后,它们可能意识到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它们会反
复触碰画在它们头上的印记,这是一些没有镜子就不可能看见的印记。亨特大学的戴安娜•
雷斯认为,
这是自我意识的很有力的说明。
过去,科学家认为动物和机器一样,能根据事先编排好的程序对外界的
刺激作出反应。还
认为它们不具备感受和思考能力,绝对没有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但是,养狗的人是不
会
同意这种看法的,他们在宠物狗的眼睛里看到了爱,知道它有情感。狗能通过训练接受指
令做
有益的事情。它会认人、选择食物、识别道路。但这是否意味着它有思维能力呢?如
果有的话,又如何证
实呢?我们对动物的认知是经过过滤的,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的基础上的,我们常常把人类的情感
和思想投射到其他动物身上。
最早研究动物心智的科学家之一是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18
71年出版的《人类
的起源》一书中,他质疑是否只有人类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如自我意识和记忆。
达尔
文猜测人脑和动物脑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认为,动物和人一样面对相同的常规挑战和相
同的基本需求:寻找食物和伴侣,在天空、森林和海洋中旅行时不迷失方向。要完成这些
任 务,就需要有解决问题和甄别分类的能力。例如鸟类必须有分辨颜色的能力,以确定果
实什么时候成熟, 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了解捕食动物的形状能帮助它们避开
危险,有数字概念可帮助他们了解 本鸟群的情况,了解哪些鸟已有伴侣。
从1977年起就从事动物智慧研究的艾琳•佩珀伯格认为,所 有这些技巧不仅需要本能,还
需要认知能力。
她研究一只叫“亚历克斯”的非洲灰鹦鹉,从它 一岁开始整整研究了30年。鹦鹉以模仿语言
的能力著称;在她的实验里,佩珀伯格利用鹦鹉这方面的才 能来了解亚历克斯对世界的理
解。她的目标是教会它英语,以便能够和它对话。“我想如果它学会如何交 流,我就可以问
它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了。”
记忆、语言、自我意识、情感和创造性是高智 力的关键标志。科学家已经一点一滴地揭示
并记录了其他物种在这些方面的才能。佩珀伯格发现亚历克斯 不仅能够数数,还能分辨形
状、大小、颜色及材料(如木头、羊毛和金属)。直到最近,只有高等哺乳动 物,如灵长
类,才会被认为具有理解“相同”和“不同”这些概念的能力。但鹦鹉和灵长类一样长期生活 在
复杂社会里,因此抽象的智力对它们而言似乎也同样是有价值的生存技巧。
达尔文认为,动 物的心智和它们的身体一样因为要适应环境而进化了。他甚至说:即便是
虫子也有一点点智慧,因为他观 察到虫子能判断什么样的叶子适合用来堵它们的洞口。许
多20世纪的科学家轻视这些发现,认为它们不 可靠,这是受了拟人说的影响,即根据人
的特征来判断动物。但是,现在舆论的天平已经不再向那些认为 动物像机器一样没有智慧
的观点倾斜了,而是向达尔文的观点倾斜。大范围的动物研究表明:智慧之根在 动物界的
分布既深又广,变化多端。
人们吃惊地发现黑猩猩及其他灵长类动物都很聪明,它们 会制造工具。红毛黑猩猩能用树
叶当斗笠挡雨;在爬带刺的树时,它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手。科学家把 这种现象归结为
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拥有共同祖先这一事实。但是,现在让他们吃惊的是:智慧似乎并不仅
仅体现在与人同祖的物种身上。进化似乎能够在不同物种身上重新创造出相似的意识形式。
令人 吃惊的是,这种智慧并非高等哺乳动物的专利。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如果动物具有情感和智力,这会改变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吗?
U7RAC
伊索寓言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希腊的故事家,他的短篇故事——即寓言——经常涉及动物。
每个寓言的 结尾都有一个寓意——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于是寓言便成了教育小孩的
一个普遍的方法。欧洲有许 多故事家翻译并改编了这些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17 世纪法
国诗人让-德- 拉封丹。这些寓言故事的题目常常出现在英语的谚语、成语和比喻里。下面
是几个例子:
披着羊皮的狼
一只饥肠辘辘的狼看见了一群羊。因为农夫和牧羊犬把羊群看得很紧,狼无法靠 近它们。
一天,狼找来了一张羊皮,像穿外套一样把它穿在身上。披上羊皮后,狼看起来很像羊,
农夫没觉察出来,小羔羊也开始跟着披着羊皮的狼走。就这样,在农夫知道他的羊群里有
只狼之前,狼 已抓走并吃掉了许多羔羊。
食槽里的狗
一天下午,一只狗觉得很疲倦,就跳
进牛的食槽里,在里面的干草上睡觉。过了不一会儿,
牛来到食槽吃草,干了一下午活它饿了。狗被吵醒
后很生气,他冲着牛狂吠。虽然他自己
并不吃草,但是只要牛一靠近食槽,他就要咬它。最终牛不得不放
弃吃草的心愿,饿着肚
子离开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不要霸占那些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
杀鹅取蛋
一天,一个贫穷的农夫在他家的鹅窝里发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黄色鹅蛋。他伸手去拣
时发
现那只蛋很重,他觉得奇怪,就把它拿到家,结果发现那只蛋是纯金的。每天早上,鹅都
下
一只金蛋,农夫把蛋卖了,很快就富起来了。可是他越有钱就越贪心,他想把所有的金
子一下子都搞到手
。于是,他就把鹅杀了,开膛破肚。没有金子,只有一只死鹅。
U8AR1
绘画消遣(节选)
一位天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烦恼是感情的发作;此时大脑缠住了某种东
西不肯放手。”
在这种情况下,和头脑争论(让它放手)是无用的。愿望越强烈,与之争论就越是徒劳。
你只能温和地将另一种东西慢慢灌输到痉挛状态的头脑中。如果(这一东西)选得恰当,
而且它
真的从另一领域的情趣中受到启迪的话,那么逐渐地,往往也是迅速地,原先不适
当的“不肯放手”就会
慢慢放松,恢复和补救的过程就会开始。
因此,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培养业余爱好和新的兴趣才是上策
。但这并非一日之功,也不
是单凭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精神情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需
要的时候可
随手摘取充满生机的果实,种子就必须精挑细选,必须播种在肥沃的土壤里,还必须辛勤地护理。
要想真正快乐,真正安全,一个人至少应有两三种业余爱好,而且必须是实际可行的。到
了晚年才开始说:“我会培养对这或对那的兴趣”,这是没有用的。这种愿望只能加剧精神
紧张
。一个人可能会获得大量与其日常工作无关的知识,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益处或宽慰。
做你喜欢做的事是
没有用的,你要喜欢你做的事。泛而言之,人可以分为三类:极其劳累
的人,极其操心的人,极其无聊的
人。对于卖了一周力气、流了一周汗水的体力劳动者来
说,让他们在星期六下午踢足球或打垒球是不合适
的。同样,对于工作了六天、一直为公
务操心的政界人士、专业人员或商人来说,在周未再让他们为鸡毛
蒜皮的琐事而操心劳累
也是无益的。
那些能够支配一切、能够肆意妄为、能够染指一切追求目
标的人是“不幸的”。对于他们而
言,多一种新的乐趣、多一种新的刺激只是增加一分厌腻而已。他们到
处奔乱跑,企图靠
喧闹和骚动来摆脱无聊对他们的报复,但这么做是徒劳的。对他们来说,某种形式的纪
律
约束是最有希望让他们走出困境、走上正道的。
可以这样说,理智的,勤劳的、有用的人可
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认为工作是工作,娱乐
是娱乐;第二类人认为工作和娱乐是一回事。这两类人当中
,第一类人占大多数。他们是
能够得到补偿的。在办公室或工厂里长时间工作给他们带来了报酬,这不仅
是谋生的手段,
也使他们对寻找快乐充满了渴望,哪怕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但是,幸运之神偏爱的
是第二类人。他们的生活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间永远不会太长(永远
都不够
长),每一天都是假日,而当普通节日来到时,他们会感到厌恶,因为这强行打断
了他们埋头从事的工作
。然而对这两种人来说,换换脑子,改变一下气氛,转移一下注意
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实,把工作当作
乐趣的人,很可能是最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工作
放下,让头脑放松的人。
U8AR2
闲暇无为——或如何歇着无所事事
数百年前,人们没有
多少空闲时间,因为人人都在辛苦劳作。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有
了较多闲暇,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
认为歇着无所事事是一种罪过。于是为了避免诱惑,
他们发明了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人们开始从事更温
和的休闲活动,如观鸟、园艺、收集
火车头号码。他们甚至可能只是观看一项运动,给人一种有事可做的
印象。
其中一个例子是板球。这是一种规则怪异的奇特游戏,如果五天之内毫无进展,玩家往往
就会决定双方战平。而无论是玩家还是观众,人人都对这毫无结果的比赛感到心满意足。
这是个我们现
在可以称之为闲暇无为的好例子。
渐渐地,近年来闲暇无为中的互动变得甚至更少了。在20世纪90
年代,一个新的休闲物
种进化成功,它认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体育节目或数码影碟是它们能做到的最令人
兴奋的
无为了。这就是沙发土豆。
那么,谁想当沙发土豆呢?嗨,事实上,许多人想,理由也
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今天你休
息,也许你刚下班或放学。也许你累了,只想放松。对沙发土豆来说,任何
活动都太麻烦,
懒散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变成沙发土豆呢?那很容易。在一个舒适的地方坐
下,例如一张躺椅、一个豆袋
或……你知道接下来就是……一张沙发。可别坐在土豆上。确保你拥有所需
的一切:零食
(尤其是土豆片——严肃的沙发土豆不会吃别的)、饮料、杂志和电视。
最重要
的装备当然是遥控器了。没有无需离开沙发就能换频道的自由,沙发土豆就配不上
这个称号。事实上,没
有遥控器看电视有变成近似体育锻炼的危险,或许是应当避免的。
现在,就开始看电视吧。每隔十秒钟
换一次频道,然后继续换。别太热心,尽量不要对任
何节目太感兴趣,因为这会威胁到你的沙发土豆身份
。(记住,你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
马利斯派铂马铃薯那么长。)最后,请别人帮你做事,如拿更多食物
,或租影碟。但是对
他们态度要好!如果你态度不好,你就很可能得亲自动手了。
但是,对于
每种新时尚,都会有反对者。英国广播公司最近报道,英国农民对“沙发土豆”
这一叫法感到愤怒,因为
它败坏了土豆的形象。英国土豆协会称,土豆是天然有益于健康
的,它们将要组织抗议活动,要求把“沙
发土豆”一词从《牛津英语词典》中删除。
你瞧我没说错吧!沙发土豆是健康的。
当然,对
于真正的沙发土豆来说,固有的危险还是有的。也许最大的危险来自缺乏锻炼,
其后果被专业沙发土豆称
为电视肚。然而,有些人则视自己的电视肚为专注闲暇无为的标
志,骄傲地把它系在裤腰之上。(有趣的
是,这是一种极为时尚的穿法,叫做松糕顶。下
次泡星巴克的时候去弄明白为什么吧。)
可是
时间在推移,到了21世纪,我们现在又有了沙发土豆的翻版,特指电脑在线活动。
这叫做鼠标土豆。鼠
标土豆在电脑显示器前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他们的表兄沙发土豆一
样缺乏对外界的兴趣。鼠标土豆痴迷
于与世界各地的块茎同伴玩在线游戏。事实上,离开
电脑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使你受到世界上较亮时区
的鼠标土豆对手的威胁。休息期间,
他们通常广泛搜索互联网或加入在线聊天室,在虚拟世界到处留下缺
乏见识和拼写拙劣的
意见,一般来说是对人家智力的污辱。
对于更具冒险精神
的鼠标土豆来说,你甚至可以登陆沙发土豆旅游网站,去周游世界,造
访列国,如果没有该网站你可能永
远也去不了这些地方。通过记录你的鼠标旅行的距离,
你还可以算出你在电脑上花了多少时间。这叫做鼠
标英里数,所有好的电脑商店里你可以
拿它换更多的土豆片。
就这样,费最小的劲,你也可以
拥有自己的闲暇无为。变成一个沙发土豆吧!养一个那样
的电视肚吧!作为鼠标土豆刻苦训练,挣鼠标英
里数吧。今天就开始吧。时间那么多,而
要做的事情却那么少。
U8RAC
热爱文字
大约15年前,《独立报》(一份全国性日报)的读者被该报旅游记者问及,当离家
外出
的时候,他们想念什么;当回家的时候,他们期望什么。除了“家人”、“朋友”和“最爱吃的食物”之外,许多人都提到了“周日版报纸”和“填字游戏”。
这确实是真的:在许多爱好中,英
国人最喜欢文字,尤其喜爱阅读文字、玩文字游戏。读
书是最流行的休闲活动之一;每年大约有十万种图
书出版。80%以上的人经常读一份日报;
人均拥有报纸数量仅次于日本。周末版报纸一般厚达数百页;
甚至最流行的业余爱好——
钓鱼、集邮、收集火车头号码、观鸟、散步、运动、宠物、插花、编织和养鸽
——都拥有
至少一种甚至数种专业杂志。事实上,许多人很可能花更多时间“阅读”爱好,而不是“实践
”
爱好。
报纸上、广播上,甚至电视上的文字游戏、字谜和相关的比赛非常受人欢迎,这也无
疑是
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最流行的电视游戏之一是“跟我叫阵”,其中两队参赛选手要猜
出一个生僻词的三种意思哪个是正确的。大多数报纸都有一个文字游戏专栏,例如“词中词”
竞赛,其
目的是用一个词的字母拼写出尽量多的词来。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文字游戏是填字
游戏,其提示词从同义词
到“隐秘的”交叉词,多种多样,后者是应用各种语言和文化知识
以非常间接的方式提示的。显然,有些
人选择报纸不是为了看其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而是
为了其填字游戏。
你可能以为,你需要精通
英语才能像英国人一样玩文字游戏。但是,许多文字游戏都非常
简单而且好玩;事实上,你所需的唯一技
巧只是会一点点听说或读写。
U9AR1
你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过去,大学生活
很轻松。那将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你知道这一点。你是这样消磨时
光的:在咖啡馆和酒吧里与新结
交的朋友聊到深夜,在壁球场和板球场上尽情地挥舞球拍,
或是作为大学戏剧社的大腕在舞台上昂首阔步
。不管你有什么爱好,大学生活都能为你创
造条件。而且,别忘了,你的学习还总能跟得上,能完成指定
的阅读,并在最后一分钟匆
忙草就那一周的文章。你唯一没有时间考虑的是过完这激动人心的三年后要做
什么。不过
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考虑,因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有一大堆公司排着队来聘用你。
那是过去英国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形,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最近一项对英国各大跨国公
司的研究表明
,即使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位,大学生再也不可能一毕业就得到最好的工作了。
今天的大学数量比30年前
翻了一番,4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并不缺少大学毕
业生,拥有一个优良的学
位对找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了。竞争很激烈,结果是如今的大学
生花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时间来复习功
课,为那些可怕的期末考试做准备,做报酬低的
兼职以偿还债务。
然而,这恰恰是问题之所在
。英国二百多家公司的经理认为,学生花在学习或挣钱维持生
计上的时间太多了。他们本应该去参加各种
俱乐部,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如团队合作和
现场演示。这些经理还说,他们宁可让职位空缺,也不愿意
聘请那些缺乏必要技能,无法
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商机的毕业生。
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经理们相信,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学位课程里增加社交能力
的训练。有的大学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例如南
安普敦大学历史系学生必须做一个为期十二
周、六人一组协同工作的项目——通常与当地的生活有关。项
目内容包括:做一次演示、
写一篇集体论文、做一项公众服务——可以是给中、小学生讲课,或做一期有
关中、小学
教学的广播节目。
毫无疑问,这种合作学习法能帮助许多学生培养有助于改善就业
前景的个人技能。公司在
面试应聘者时使用的最有名的人格测试之一是“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
(简称
MBTI),这种分类法把外向内向性格两分法置于它所分析的人格特征列表之首。测试中
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它认为:性格外向者更适合做团队工作或与他人打交道的工作。
南安普敦大
学项目中同样有趣的一个理念是:学生应该关注比校园更广阔的社区,并设法
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
今越来越小的世界里,学生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大学并不是
与社会现实问题完全脱钩的学术象牙塔。正
相反,大学本身可以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学学位课程之前、期间、之后,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多种渠
道成为志愿者。正如我们所知,
大学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一般人会选择腾出上大学前或大学毕
业后的一年时间
作为实践年。
通常,志愿者工作指帮助病人或老年人、在假日营里招待贫困儿
童、在第三世界国家教书,
或者做农业或环境研究项目。
对那些选择在这些方面施展才能的学
生而言,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可以把他们获取的丰富
经验写进个人履历里,而未来的雇主是不会不注意到
这些经验的。不过提醒一句:你应该
记住自己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曾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工作了两年的谢
恩•欧文指出:“志愿
者的工作能教给你宝贵的职业技能,但我认为你不应该只想着通过志愿者工作来给
自己的
履历表增添光彩——你做志愿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想帮助别人。”
U9AR2
和平志愿者
世界上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志愿者工作的经历。不同的工作、地点和文化都会使
志愿者
在其志愿活动中的得到和付出有所不同。另一个影响志愿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你做志愿工作
时间的长短。我们决定采访近期的志愿者,了解他们做志愿工作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帮你
判断志愿工作是
否适合你。
莉萨•金斯堡在南加州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志愿活动,这使她产生了去孟加拉国当两周和
平志愿者的想法。
作为志愿者你做了些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
我
与和平志愿者一同前往孟加拉国,我们在达卡集合,然后坐八小时的长途车到迪纳杰布
尔村。和平志愿者
与迪纳杰布尔村当地的一家机构并肩工作,我们帮他们搭建每年一度的
白内障治疗营地,为当地老年白内
障患者免费做手术,或为有需求的人检查眼疾。我们帮
他们在学校里安装设备,打扫环境,将教室变成外
科手术室,称为“手术教室”。头两天帮
忙做眼科手术,后五天在白内障营地帮忙。在诊所的最后一天,
我们帮着给患者解除绷带,
每位患者都得到一副特配眼镜,不过他们得到的眼镜都是一模一样的。其他的
工作还包括
修建厕所。我们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去了不同的村庄,在地上挖个坑把蹲式马桶和水泥环放进去。
志愿工作与在国外旅游或工作有何不同?
我不得不承认这项工作比较辛苦。过去
我出去旅游都住在青年旅社,条件还不错,因为环
境相当整洁干净。做志愿工作时,我有时要打扫厕所。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到底到这儿
来干什么?我宁可干别的事儿。”我不得不承认有时生活条件也有很
大的不同:床只是一块
木板,连床垫都没有。我们也无法享受旅游的灵活性。当你单独或和别人一起旅游
时,你
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累了就休息。但这是工作,我们得早早起床干活,但很有乐趣。
你出发前觉得志愿工作是什么样的?对它有什么期待?你的看法有改变吗?
我觉得志愿工作符
合我的期望。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这也是我选择医疗作为志愿项目的原
因。其他项目有做研究的,也有做
考古挖掘的,但是我想和医疗工作者和医生一起工作,
而这正是我所做的工作。
你参加的志愿活动要求志愿者付参加费,对于免费为别人工作还要自己掏钱,你是怎么想
的?
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必须自己掏钱这件事。这不像我每周都参加的业余爱好,我当然知道
我要做
的事情会有一些花费,我攒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因为我真的很想去,我对这个
项目充满热情。虽然到
世界的那个角落旅费很贵,但我从来就没觉得那是个负担,我只是
提前计划并为此攒钱。
对于
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有很多争议,你认为你的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什么变化了吗?在
哪些方面?
我不知道我是否带来了什么变化,可我在出发之前就知道:在两周的时间内我不可能改变
世界。我知道
,他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愿意帮助他们,我们花时间来为
他们做些事情,这让他们很高
兴。离开医院和学校操场时,他们有的人都哭了。我们在短
短的几天内建立了感情。
你在志愿者工作中经历的最糟糕和最好的事是什么?
我这个项目里最糟糕的事情是等待。因为
项目主任对某些事情没把握,没有事先计划好,
让我们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等待。他们做事不太有条理,如
果地方机构与和平志愿者组织之
间能够更好地相互沟通的话,事情就会顺利一些。最好的经历是与其他志
愿者建立友情,
地方机构尽量给我们分配不同工种的活。我们玩得痛快,干得卖力。我们走访了许多民居
、
家庭和学校,并结识了很多当地人。每当想起骑车穿过稻田应邀去当地人家喝茶时的情景,
我
就会发自内心地微笑。
U9RAC
红十字,红新月
1859年夏
,一位名叫亨利•杜兰特的瑞士商人正在意大利旅行,那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交
战,杜兰特碰巧来到了最
血腥的战斗现场,那是索尔伏里诺小镇附近的一个地方。他在战
场上发现了4万名已经阵亡或生命垂危的
士兵,没有人照料伤员。杜兰特被眼前的景象惊
呆了,他成功地说服了当地人帮他为交战双方的伤员组织
紧急救护,对双方士兵一视同仁。
回到瑞士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呼吁订立国际条约,保护伤兵及救护人
员并保证他们的安全,
并成立一个志愿组织,在战时为伤员提供紧急救助。这直接导致了赋予国际冲突中
的被俘
者权利的《日内瓦公约》的签署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第一个分会的成立,该组织根据瑞士国
旗的颜色,把白色背景上的红色十字选择为该组织的标志。
今天,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IRCR
C)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它在世界
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有分部,拥有三万名在职员工及
约九千万名志愿者。仅仅中国的红
十字会在全国就有七万个分会,两千万个会员。
从19世纪
始,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使命不断扩大,它的目标是:不论是在和平时
期还是战争时期,在世界上
的任何一个地方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任何时间、任
何地点,只要有灾难——包括像地震和洪灾
这样的自然灾害——IRCRC的救援队就会出现。
史上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是针对2004年袭击亚洲
及非洲东海岸的海啸而开展的。
IRCRC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组织,能敏锐地察觉世界各地人们的基
本需求及文化差异。这
就是它拥有不止一个标志的原因:最初的十字标志与基督教有关,因此被两个伊斯
兰国家
土耳其和埃及认为是不合适的,因此第二个标志“红新月”在1929年得到了承认,从此被许<
br>多伊斯兰国家采用。最近,也就是在2006年,IRCRC采用了第三个标志,即不含宗教或
文
化联想的红水晶。这些标志都简单明了。它们必须如此,因为在去除了象征或文化含义
之后,它们必须能
让人立即、清晰地辨认出来,让世界各地带有该标志的人员或车辆都受
到保护。
U10AR1
在时间中穿行
小说中的时间旅行
伍迪•艾伦作有一篇格调轻快的短篇小说,题为《
库格马思趣事》,写一个名叫库格马思的
男人利用魔术师珀斯基发明的时间旅行盒去拜访文学作品中的著
名人物。他发觉自己被瞬
间遥运到19世纪的法国,与包法利夫人开始一段艳遇。可是,在另一个世界待
了一段时
间之后,他对埃玛•包法利感到厌倦了,就要求回到现时。珀斯基同意了。不可避免地,库格马思又感到厌倦了,就要求回到包法利夫人那里去。可不幸的是,他刚进去盒子就爆炸
了。库格马
思发现自己并未回到文学世界,而是落入一册名叫《西班牙语补习》的旧课本
里,被一个不规则动词追得
到处跑。
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梦幻故事,自1895年H.
G.威尔斯写《时间机器》以来,类似的故事在
许多小说中出现过。
祖母悖论及其他反驳 <
br>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瞬间遥运和时间旅行可能发生吗?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挑战着科
学家。认
为时间旅行不可能的主要论点是祖母悖论。假如你回到过去,你就可能阻止你的
祖母遇见你的祖父,那么
你的母亲就不会出生,你也不会出生。
另一种反驳是,假如我们能够制造一台时间机器
,我们就能够到未来任何地方去,然后回
到我们的起点。可是在时间机器造好之前,我们无法用它回到过
去。
爱因斯坦、万有引力与黑洞
可是,近来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结合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暗示
,时间旅行也许不限于虚构世
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创造了四维的空间时间概念。空间时间是平的,
除非有一个重
物,比如太阳,把它压弯。这种变形效果即产生万有引力。因为宇宙充满了产生万有引力<
br>的重物体,所以空间时间不是平的,而是一连串不规则的弧形。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
天文学家
能看见理应被较近的物体遮蔽的遥远的恒星。从这些恒星发出的光不是沿直线运
动的,而是绕过阻碍直线
运动的物体沿弧线运动。
爱因斯坦的等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一步暗示,恒星到达生命的终点时,
会向内塌陷,
其构成物质会缩聚成一个比原来要小得多的密度极大的物体,即变成一个黑洞,任何物体<
br>也无法从中逃脱。黑洞中心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叫做奇点,在其中一切正常的物理学
定律都不
管用。一切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都被吸引向奇点,然后瞬间从另一边出去,
我们或许可以把这叫做平
行宇宙。
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
根据量子理论,量子物体如电子或光子有时表现得像波浪,或
像微粒,但绝不同时既像波
浪又像微粒,从而支持着这种平行宇宙观念。想想当一束电子波通过电视屏幕
塌陷成一个
微粒点时会发生什么。有些科学家一直对塌陷前后瞬间的情况感兴趣。现在把这一想法扩大到黑洞,我们就能明白,在黑洞之外可能存在另一个宇宙。
现在,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时间可以缓慢地穿过黑洞——令人吃惊的是,正是从
这一点,我们开始看到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假如说量
子物体在一时一地缓慢地穿过黑洞,
那么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它们正穿过另一黑洞。
量子理
论还说明,当量子物体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宇宙便分裂开来,以使其选择所提
供的各种可能性。当一
个宇宙中具有一套相对维度的量子物体能够进入另一个具有另一套
相对维度的宇宙时,两个宇宙间的干扰
就可能发生。这导致宇宙自身分裂成无数小宇宙的
观念。
平行宇宙
那么我们如何解
答祖母悖论?假如我们旅行到过去,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平行宇宙中
的新的未来之中。所以,我们在
那里的所作所为对我们自己的现在宇宙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也回答了千百年来的古老问题:“未来是前定
的吗?”
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们尚未掌握必要的技术,目前还无法制造出可使我们克服黑洞的非凡力量在时间中旅行的机器。但是在物理学中没有什么样的定律可以阻止我们在
未来实现这
一目标。
U10AR2
科学:事实还是虚构?
学生已今非昔比。如今,似乎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翻开过书本。这是科普作家斯蒂夫• 琼
斯在
其《单螺旋线》一书中描绘的令人沮丧的情景,他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现代通讯系统。
讯息即媒介;从前有
书本,可是现在,琼斯说:“媒介是,或者说似乎是,一切,但绝不是
纸上印的一行行字。”许多学生就
是不再习惯读书了——书是老掉牙的通讯方式。
那么怎样使他们学习科学呢?咳,你要
是走进校园书店,就会找到办法。那里有生物化学
家的歌本,其中化学分子式被配上乐曲以便记忆。相对
论是用电子游戏来解释的,那是个
虚拟乘火箭在空间旅行的游戏:你可以在火箭加速或减速飞行时在上面
打网球。还有卡通,
它们使哪怕最艰涩的科学话题都变得有趣易懂。
可是就连这些激发兴趣的
方法也已变得老套了。更激进的方法是一个物理学教授提出来的:
从科幻电影的错误中学习科学。有些电
影也许糟透了,但其中隐藏有大量有益的信息。学
生只需舒舒服服地坐着、放松、欣赏电影,同时吸收一
点科学知识。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教授的想法。在《地球着火之日》(1961)中,两颗同时爆炸的
原子
弹把地球推向太阳。可是这违反了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即,作用和反作用力相等且方
向
相反。既然地球重达六千艾吨,那就需要特大的爆炸才能把它推入正确的方向。假设爆
炸将一亿吨岩石和
碎渣抛入宇宙,那么这个炸弹的威力要比任何以往的炸弹都要大。但是,
稍做运算就能说明,这样一场爆
炸除了会把地球上的生物全部杀死之外,充其量也只能让
地球偏离轨道大约四分之一英寸。
所
以,这部电影是没有科学含量的虚构作品。1986年出品的电影《异形》也是同样。在这
部影片中,宇
航员们在宇宙飞船中走来走去,就好像在地球上的家里一样——而实际上他
们应当在无重力环境中漂浮才
对。《异形》的制片人会在大学一年级的物理学考试中不及
格,但是《2001:太空漫游》背后的智囊
斯坦利•库布里克和亚瑟•克拉克却会在同样的考
试中以高分通过。宇宙飞船上有一巨大的轮子转动着,
产生向心力,并给船上的宇航员一
种“起伏”感。
科幻电影中对相对论的处理更是令人摸不着
头脑。以《星舰迷航:回家之旅》(1987)为
例:宇宙飞船围绕太阳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竟然
飞回到了历史之中。但这是瞎编乱
造,而不是相对论。正如琼斯所说:“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比光速更快
;但没有说如果你跑
得够快,钟表就会倒转。”就连《超人》(1978)也被此概念所困惑。他在瞬间
往逆时针
方向绕地球一周去救地震受难者洛伊斯•雷恩。琼斯说:“时间不像汽车,它没有倒档。”
最后,1977年根据H. G. 威尔斯的小说拍摄的《蚂蚁帝国》里的那些巨型昆虫又如何呢?问题在于它们的肺,或者说,它们根本没有肺。蚂蚁没有肺,它们是通过身体组织吸收而
获得氧气的
。蚂蚁越大,吸收氧气的时间就越长——这样它们身体的各部件就不能良好地
运作。所以像人那么大的蚂
蚁更可能老是在大口喘气,而不是把冒失少年的脑袋咬掉。
U10RAC
男生比女生聪明吗?
这是个老观念了:在理科方面,男生比女生强。女生可能在语言技能方面
强一些,但一遇
到数学和物理之类的“难”科目,英国和美国的高中和大学课堂上就大多是男性。情况在
年
龄更小的学生中有所不同:最近在美国中小学所做的研究表明,在四年级,约有同样数量
的男
生和女生(67%)说他们喜欢理科,长大后想当科学家。可是等他们上了八年级的时
候,情况就非常不
同了。比女生多一倍的男生说他们喜欢理科,而选修高等理科课程的女
生人数则大幅下降。
这
是为什么呢?研究者提供了若干原因。首先,很简单,就是女生服从传统观念,以为理
科不适合她们。这
种观念有时被父母,有时被老师所强化。在理科课上老师往往忽视女生,
总是向男生提问。随着孩子们年
龄的增长,理科越来越变成“男性”领域;有些女生觉得科
学实验室气氛不友好,因而感到胆怯。
p>
但是有一种更激进——也颇有争议——的理论。据剑桥大学的西蒙•拜伦•寇恩说,女孩的<
br>大脑与男孩的不一样——她们的大脑是“同感化的”,而男孩的大脑是“系统化的”。同感化大
脑
总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而系统化大脑总是想要理解主导系统行为的规律。所
以女生较关心人,
而男生更善于看地图——许多教师都会同意这一区别。
这也许是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比女孩更聪
明。这种理论也并不是说,所有女孩都拥
有“同感化”大脑。相反,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一贯表明,在从
韩国到芬兰的世界范围内,
女生在学校成绩更好——尤其是在阅读技能方面。这被来自英国的一些简单事
实所证实。
比男生更多的女生在高考时选择生物学和化学,很可能是因为上大学学医需要这两门知识——而医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事业。但是少数决定选学物理的女生——占全部学生人数的
不到25
%——比男生的考试成绩要好得多。
【注】
符号解释:
U1~U10表示Unit1~Unit10,AR1表示Active reading
(1),AR2表示Active reading (2),
RAC表示Reading
across cul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