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版大学英语2综合教程翻译

萌到你眼炸
715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2: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证券基础知识-月总结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
学习方式
Text A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
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 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
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
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蓁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
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 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
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 上。酒店鼓励
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
箱。由于口子 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 欢试着
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
成,因此总塞不进去。 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
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 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
捣。 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
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 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
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
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
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 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
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 br>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
考察儿童早期教育 (尤其是艺术教育) 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
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
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 ,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
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
口一事的最终目的, 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
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 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
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 br>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
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 到时候同样可以 (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 ,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
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
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
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 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
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 br>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
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 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
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共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 一
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
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 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 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
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
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 们不是简单地像
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
们极其熟练 地、温和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
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 、引导本杰明的行
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
求再来斗 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
样 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
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 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
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
以在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
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 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创造力第一?
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 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
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
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
美国人的立场 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
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 虑中显示出
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
握不了;另一方 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
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 创造力就有可能
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 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
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 有
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
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 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 创造力
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
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 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
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Text B
设法教育孩子珍惜钱财会是件难事。然而,大卫·欧文说,方
法也很简单——开个银行就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这事并没
听上去那么难,你读一读戴夫第一国 家银行的故事就知道了。
孩子与金钱
大卫. 欧文
当家长觉得该教孩子 们懂得如何对待金钱的时候,他们通常先
为孩子开个储蓄账户。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颇感兴趣,因为他 们想
自己什么也不干银行还会付给他们钱,,可当他们明白利率小得很,
而且父母也无意让他们 动用本金时,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就冷却了。对
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储蓄账户只不过是一个吞没其生日礼金 支票的黑
洞。
孩子:“奶奶给了我25美金!”
家长:“太棒了。咱们把支票直接存到你的账户上去。”
孩子:“可这钱她是给我的!我要用!”


家长:“嗳,钱还是你的嘛。你只不过是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好让
它增多。”
孩子(狐疑地):“你说„增多‟是什么意思?”
家长:“哦,要是你把这25美金在银行里 放一年,银行就会付给
你75美分。要是你连本带息在银行里再放一年,银行会再付给你75
美 分,另加2.5美分。这叫做复利。这钱能帮你上大学。” ‟
这类储蓄计划的主要缺 陷在于,孩子本人一无所获。上大学还
不知要过多少年,他们或许会想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实际上,这类 计
划的真正目的通常不是促进储蓄而是限制消费。(1)孩子们在糖果、
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之大 令家长们十分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们
的超支行为似乎是在竭力仿效父母、这令家长们十分震惊) ,于是家
长便设法把孩子们的钱存起来不让用。毋怪乎孩子们很快就认定,大
额钱款不是实实在 在的钱,有了现钱要么赶紧花掉,要么藏在抽屉
里。
为了避免我的两个孩子 产生这——问题,我开设了自己的银
行,名叫戴大第一国家银行。我用记录自己支票簿使用情况的同—个
电脑程序给每个孩子开了一个账户。因为我希望孩子存款增长的速度
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便给 他们一个诱人的利率——月息5厘。(2)
以复利计算,年息达到70%以上。(不,我不接受外来存款 。)零花钱
在每月第一天自动存入。孩子们也可以把别的钱存进来,想存就存,
想取就取。


戴夫银行经营了4年,一下子就把我的两个孩子变成了热心的
储蓄者。 至今我儿子在车里找到零钱仍会来找我说, “今天就把这个
上账。”两个孩子的存款增长很快,两年 之后,我不得不将月利率降
至3厘。我宣布调低利率时两个孩子反对,可当我解释说供求法则同
样适用于货币供应后,两人严肃地点头赞同。两个孩子帮我一起·计
算他们的利息——这可是学习计算平 均值与百分比的颇为有用的一
课。(3)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我不加任何限制,不作任何询问,我还根据要求随时提供打印的账单。
高利率并非戴大银行惟一诱人之处。在孩子看来同样重要 的
是,他们的存款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存钱便会获利;他们想花钱也用
不着获得许可。孩子对自 己的钱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什么东西激励他
们不去伸手要钱,不把到手的钱花个光。 ·
帮助孩子们成为理性消费者的方法是,交给他们更多的,而不
是更少的自主权。我们去 度假前,我通常额外多给孩子们20块钱左
右存在他们账户上。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我们出发前用这 笔额外
的钱买T恤衫、存起来,或者花掉,或随便他们派什么别的用场——
但在度假期间,他们 就不会从我这儿再拿到任何额外的零用钱了(根
据惯例被认为是度假享受的共同消费除外,如糖果、冰淇 淋、电影票
等)。由于他们花费的任何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我的,他们
出手时就很谨慎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玛莎葡萄园的一家纪念晶商
店,我儿子一声不响地仔细察看那些不起眼的商品, 他的一个朋友则
吵着让父母花5美金买了一把玩具枪,可几乎还没等我们回到车上,

枪就坏了。我儿子最后花了33美分买了个未打开的空心晶球,后来
他用榔头把它砸了开来——我看 这钱花得值得。要是他花的是我的而
不是他自己的钱,毫无疑问,他肯定也会要买一把玩具枪的。
儿童是天生的资本家。只要给予足够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很
快就会成为精明的理财者 。如果家长的理财教育失败,那往往是因为
他们出于自身的原因把存钱弄得似乎既痛苦又无聊。金钱是有 趣的,
而且几乎完全是不讲自明的。(4)教育孩子们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的
惟一途径,是让孩 子们近期内便能尝到某种甜头,从而激励他们去那
样做。


第二单元
价值观
Text A
有钱是否意味着过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遍人的生活?看来未必,
如果你的名字叫萨姆·沃尔顿。
美国乡巴佬首富
阿特·哈里斯


他穿上餐服准备到美国首富 的生日聚会上去担任侍者。在他的
想象里,他定然会看到:豪宅,主人天天要坐的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
戴着钻石颈圈的家犬,到处可见的仆人。
他动身前往那所宅邸,开着车穿过本顿维尔 镇冷冷清清的市政
广场。本顿维尔镇是阿肯色州一个仅有9,920人口的偏远小镇,萨
姆·沃 尔顿就在该镇从一个专卖廉价商品的小店起家,逐渐发展成为
价值60亿美金资产的廉价连锁店沃尔玛公 司。侍者上了一条乡间车
道,转过一个标着“萨姆和海伦·沃尔顿”的信箱,在一幢林间住宅前跳
下了车。
房子还不错,但绝对不是宫殿。家具略显陈旧,一辆旧的轻便
货车停在车 库里,褐色的捕禽猎犬在院子里窜来窜去。根本没看见任
何仆人的身影。
“太令人失望了,”侍者杰米·鲍尤叹道。

只有在美国,一个亿万富翁才能像普 通百姓一样,安稳地过着
普普通通的日子。67岁的廉价店大王萨姆·穆尔·沃尔顿仍然开着他那
辆红白两色的1979年出厂的福特牌轻型货车穿行在弯弯曲曲的乡间
小道上,身边坐着他的捕禽猎犬 。当狩猎季节来临时,他跟别人一样
在当地的沃尔玛商店排队购买猎枪子弹。
“他不 要任何特殊待遇,”夜班经理乔尼·贝克说,他费了好大的
劲才如公司最近一份备忘录所规定的那样对自 己的老板以名相称。这


里几乎没人去想他的亿万身价,他们称他为萨姆先生;丝毫不以他 的
平民作风为怪。“他还是那个在市政广场开廉价店,为了自己的梦想
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人 ,一点没变,”市长理查德·霍巴克说。
人人都说他为人友善,性情开朗,是个好邻居;他尽力与人们
融洽相处,从不炫耀,也从不盛气凌人。
无论他星期六晚上的夜生活过得多晚,星期日你还是能在教堂
见到他。当然是坐在他的 包座上,对吗?“我们不设包座,”当地教堂
牧师戈登·加林顿第三说。
那美国首富 坐哪儿呢?哪儿有空位子就坐哪儿。“知道吗,他根
本就不是那种人。他没有包座。前几天晚上教堂举行 晚餐会,他和太
太一起在后面洗盘子。”
19年来,为他理发的总是同一个师傅。约 翰·梅霍早上七点开
门会见到他等在门外。他跟人闲聊国内新闻,或是坐在椅子里看报,
没准是 《本顿民主日报》,这是沃尔顿的又一宗产业。这份报纸从来
不让有关他的消息出现在头版上。 它将《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塞
在第二版的报尾。
“他压根儿不是那种爱上头版新闻的人,”一位报社雇员解释说。
但最近有天早上,美国首富做了件在任何其他地方准会成为头条
新闻的事:他忘了带钱。


“我说,„没事,下次一起付吧,,,,理发师梅霍说。“可他说,„不
行,我得回 去拿,‟就回家去取钱包了。”
这一切,嗯,是不是有点怪?“一点也不,先生,”梅霍说。 “萨
姆·沃尔顿惟一不同寻常的就是,他平平常常。”
然而,沃尔顿所到之处名人追 星族紧跟不舍,他的平民习惯能
保持多久,就很难说了。自从《福布斯》杂志宣布他拥有价值28亿的沃尔玛股票成为美国首富以后,他就成了一个东躲西藏的富人,他
得甩开记者、寻梦者,还有图谋 不轨者。
“他或许是《福布斯》排行榜的首富,”公司事务主管吉姆·冯·
格雷姆普 说,“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首富——而且他也不在乎。
他不怎么花钱。他是拥有股票,但他一直把股 票留在公司里好让公司
发展。而他脑子里真正想着的是沃尔玛十万员工共同取得的成功。”
他通常回来参加星期五的销售会议,或是星期六早晨7点的行
政人员鼓劲会,届时沃尔顿会像分店新开张 时那样,跳上椅子,带领
大家呼喊沃尔玛公司口号:“给我一个W!给我一个A!给我一个L!大声点!”
于是大家越喊越响。没有谁说这样做有点傻。这都是萨姆定下
来的沃尔玛 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忠诚,勤勉,加班加点;从公司最底
层起大家集思广益,日本管理方式;善待员工; 尽可能降低价格、减
少利润,一夜安睡到天亮。员工进公司一年就有资格获得优先认股
权,并一 再鼓励他们尽能力购买。


鼓劲会之后,大家一起去打野禽,或在他家后院打网 球。但他
的那些商店总搁在他的心上。一位来打网球的客人为了分散他打球的
注意力,故意问了 一句为什么一筒网球在一家沃尔玛商店卖得比别的
一家沃尔玛商店贵。此话并非实情,但这一招却真管用 。沃尔顿连输
四局。
沃尔顿为员工子女设立了大学奖学基金,·为房屋遭受火灾、< br>洪水、龙卷风等破坏的员工重建家园设立了灾难救助基金。他信奉广
开思路、褒奖成功。
“他会说,„那人工作努力,奖励一下吧,”退休的前任总裁费罗
尔德·F·阿伦德回 忆道。他原先供职的雇主非常吝啬,所以离开那里
加入沃尔玛公司之后,他对这种慷慨行为深感震惊。“ 我加盟沃尔玛
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们之所以成功,”沃尔顿在公 司宣传册上写道,“是由于我们
的员工,是由于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以及他们对公司的感情。他们认为这里与众不同,但是这种荣誉他们受之无愧。” 公司律师吉姆·亨德
伦补充说,“我从没见 过有谁为他工作或和他接触一段时间后而不受
益的。我不仅仅是指钱财方面,当然许多人是更富有了。我 是说他的
某种内在的东西——与萨姆·沃尔顿交往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健全的
人。”

Text B


从小木屋走向白宫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可是,当 吉米·卡特连任美
国总统的努力失败后,他发现自己一下子被赶出白宫,回到了自己的
小木屋。 本文叙述了他是
吉米·卡特的复元
莎拉·帕夏尔
或许因为我本人也生长 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南方小镇的缘故,我
觉得跟罗莎琳和吉米·卡特夫妇坐下交谈就如同在夏日午后荡在门 廊
的秋千椅上呷冰茶那么舒服。坐落于蓝岭山脉的卡特夫妇幽居的原木
小屋前,恰好就有这样的 秋千椅,往下看去是一条咆哮的山间溪流。
和小屋里别的家具一样,这秋千椅是前总统卡特设计和制作的 。卡特
是一位手艺高明的木工,为了制作这些家具,他从其方圆160英亩
的农庄上亲自遴选并 砍伐树木,而后剥去树皮,将木料制成家具及其
他用品。
“我父亲擅长使用工具,” 他回忆道,“因此学习使用工具对我们
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要是有什么东西坏了,我们就得自己修。 我
们不会请人宋修理或换新的。我们有这种手艺——大萧条时期,农民
都有这一手。”
多年来,卡特制作了约50件居家用品,差不多有一半已作为
礼物馈赠他人。但有些制 品仍留在普兰斯的家里,都用了30多年了。
不过,他妻子赶紧指出,他的手艺在不断提高。“1953 年我们刚从海
军退役回家时,他做了只放在后门廊用的沙发。那时他还用钉子。现


在他做什么都不用钉子了。他研究木工工艺,下功夫制作,他给家里
做的家具真的非常漂亮,包括一张 细柱床和配套的床头柜。”
卡特的木工才干在政治竞选中,尤其是在与工厂工人见面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你不用跟在工厂干活的人多说,他们就会明白,
原来你本人也是个劳动者。你的 手艺或许跟他们不一样,但在干体力
活的人之间有种天然的纽带,就如同手足之情。”
卡特一路竞选当上总统之后,偶尔也设法悄悄溜到戴维营的木
工场干上几个小时,因为在他看来,“我们 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永远不
变的要素。(1)我认为手艺——不管是耕地,造房子,做家具,拉小
提琴,还是画图——这些东西不会因生活的起起落落而改变。至于
我,回到农场种地或重返木工场一直是 我增进基本技能的机会。(2)
无论我在写书,从事政治活动,在爱莫瑞大学教书,还是处理国际事务,我总会设法抽空回到木工场,每次至少呆上几个小时。这对我十
分重要。这是一种理疗,同时也 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稳定力量——是身
心的完全休息。”
“在木工场的时候,”他接着 说,“我不会去想正在写的章节,不
会去想写不下去的段落或搁浅的思路。我考虑的是一件家具的设计,
木料该如何嵌合,用什么样的榫头,还有工具是否锋利。”
(3)在吉米和罗莎琳. 卡特最近出版的书名为《好处说不尽》的
书中,他们直言不讳地解释了当他们遭遇痛苦的政治上的失败, 突然


告别华盛顿以及对茫然的未来感到惧怕时,他们是如何使用返璞归真
的技能 来面对和化解这些问题的。
“在书里,”吉米说,“出于几种原因,我们试图将我们的生活与普
兰斯而不是跟白宫联系在一起。其一,是为了展示小镇的魅力;其二
是要清楚地表明,这本书写的并不 仅仅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家庭
的夫妇的生活,它也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例如一个失去工作的人,突< br>然遇到职业变迁的人,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得不迁居的人,一个
连自己最小的孩子也长大成人 离家而去的人,或者是写给一对突然发
现己届退休年龄、第一次得从早到晚而不仅仅是夜里厮守在一起的 夫
妇看的。”
卡特夫妇热情投入了诸如铺设人行道、在尚未完工的阁楼里铺
硬木地板这类工程。在与两人最喜欢的一个机构“博爱居家”的共事过
程中,罗莎琳学到了不少木工手艺 。“博爱居家”是一项为无家可归的
人创办的住房工程,帮助他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建造自己的家园。
“我俩都在农场上花了不少时间,”卡特说。“我们护理林地。有
时我们在林子里长时 间散步。我或许会看到某棵我觉得适合制作四五
把——也许七把、八把——椅子或别的什么家具的树。不 过,我通常
挑选离家近的树,因为我得自己把木料搬回到木工场地。
“我最喜欢的一 件木工活是用湿材制作家具,不过这活要费很
大的劲。你得处理好木料干燥后引起的不同的收缩率,以保 证榫头紧
固不松。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难题,”这位前核工程师说。


很显然,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像卡特当年那
样,在日常生活中得学会“像呼吸一样自然 ”地使用自己的双手。但他
认为,年轻人还是拥有他们父辈所没有的优势。
“过去,你1 6岁或18岁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死或者再也干不
动为止。太阳一出来你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天黑。 可如今,你一星
期只工作40小时,还有两个星期的休息度假,然后到了55岁,60
岁,或6 5岁,你就退休了。你有那么多的空余时间去干别的有趣的
事。这些事有时可能是相当有益的,有时仅仅 是好玩,有时则旨在服
务他人。在《好处说不尽》一书中,我们试图展示一个普通人所能参
与的 广阔的活动范围。我们试图指出,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
段——青年,中年,或退休之年——都有可能 不断拓展兴趣的领域,
找到新的刺激,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成功和尝试新的冒险。(4)
在 此书中,我们鼓励人们勇于开拓新天地,看起来也许非常困难,但
你一旦投入进去,就会得益匪浅。”“ 如果你遭遇某种危机,”罗莎琳补
充说,“最好的对策之一就是学习新事物。”


第三单元
代沟
课文A


这出喜剧主 要写一位为儿女感到自豪的父亲虽做出种种努力
帮助子女,不知怎的,其结果却总是令子女尴尬不已。出 于搞笑的目
的,故事情节作了极度夸张,但几乎人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以及父母
的影子。
老爸英明
马什·卡萨迪
人物:父亲;母亲;海蒂,14岁;黛安,17岁;肖恩, 16岁;
饭店经‟理,20多岁:希金斯
场景;快餐店,汤普森家餐厅,一所中学的办公室等
幕启;随着灯光亮起,海蒂上,走至舞台右前方。肖恩与黛安上,
走至舞台左前方。海蒂对观众 说话,两人倾听。
海蒂:我老爸是个大好人。没人会相信他不好。可是他……唉,
他老是干那 些蠢事,弄得我们当儿女的到头来无地自容。瞧,我哥曾
一度想买把吉他。他都积攒了好一阵子钱了。后 来他在这家快餐店找
了份活,不错吧?当服务员。这是·肖恩第一次正经打工,他真的挺开
心。 他算计着,再过两三个月,他就能攒够钱买他想要的那把吉他了。
老爸老妈都为他感到骄傲。晤,是啊, 他是大哥,老是要捉弄我。不
过嘛,我也同样为他感到骄傲。你猜后来怎么了?我都不想说这事,
因为:
黛安、海蒂:(齐声)老爸英明!


(左后方灯光亮起,肖恩打工的 快餐店。有柜台和几张小桌子。经
理站在柜台后面。父亲进店时,肖恩正忙着擦桌子。)
经理: 晚上好,先生,能为您效劳吗?
父亲:晚上好。
肖恩: (自言自语)噢,不! (他在一张桌子后蹲下,欲躲过父亲
的视线。)
父亲:我找经理。
经理:我就是,先生。
父亲:我是萨姆·汤普森。我儿子在这儿打工。
经理:哦,您是肖恩的父亲。
父亲:是啊。知道嘛,这是他第一次打工。我只想看看他干得怎
么样。
经理:噢,不错。没问题。
肖恩:(双手摊开,掌心向上,自言自语)我干了什么了要受这份
罪?倒是告诉我啊?
父亲:那么雇用他没错啦?
经理:呃,对,我想是的。
肖恩:(仍然自言自语)回家去,老爸。回家去。回家去。


父亲:我肯定他是 一把干活的好手,可他也跟其他孩子一个样,
明白我的意思吗?
经理:(不再有兴趣)我怎么知道。 ·
父亲:他是个好孩子。你放心,要是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话,
我和肖恩会开诚布公谈的。
经理:我看没必要吧……
父亲:噢,没事儿。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我为他深感骄傲。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他驶过人生的惊涛骇浪。
肖恩:(站起身,高声喊叫)唉!唉!唉!
父亲:儿子,不知道你在这儿。 ‟
肖恩:这是我打工的地方嘛,爸!
父亲:那自然。我是说,刚才没看见你。
肖恩:我真弄不明白。
父亲:经理和我正聊得起劲呢。
(黛安从左前方上,海蒂自右前方上。两人看着肖恩和父亲。)
肖恩、黛安、海蒂:(齐声)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灯光迅速暗下,片刻之后又亮起。肖恩独自站在舞台右前边。
海蒂、黛安走至舞台左前边)


肖恩: 这类事要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倒也没什么。总的来说,
我是不肯把 自己老爸跟别人的老爸换的。他爱我们当子女的,也爱老
妈。不过我想,有时问题就出在这儿。他一 心想帮助我们,他自
以为在为我们做好事呢。可他应该多想想才对,因为:
肖恩、海蒂、黛安:(齐声)老爸英明!
(灯光暗下,旋即又在舞台中央亮起。父亲 与三个孩子围坐在
餐桌旁。母亲端菜上,把菜放在桌上。父亲迅速起身为她拉出椅子。
母亲坐下 。全家开始用餐。)
父亲: 我要给你一个惊喜,黛安。
黛安: (知道不会有好事)你要给我……一个惊喜?
母亲:哎,是什么事啊,亲爱的,别卖关子了。
父亲: 呃,你们知道,丹·卢卡斯和我是同事。
黛安:凯尔的父亲?
母亲; 别插嘴,亲爱的,你父亲正有事要跟你们说呢。
海蒂:(与肖恩耳语)我敢肯定准是黛安不要听的事儿。
肖恩: (与海蒂耳语)你怎么会知道?
母亲: 肖恩,亲爱的。海蒂,宝贝儿,别打扰你们的父亲。
肖恩、海蒂:(同时地)对不起,妈妈。
父亲: 好吧。我说了,我知道你挺喜欢小凯尔。


黛安: 爸爸!
父亲:是这么回事,对吗?我不是听你跟你妈说,你希望凯尔邀
请你在高年级舞会上跳舞吗?
肖恩: 噢!
海蒂: 哎哟!
母亲: 静一下,孩子们,静一下。你们父亲在说话呢。
黛安: (咬紧牙,一字一顿地)对一我一是一说一过一你一这一干
一嘛?
父亲:那就算了。
黛安: (歇斯底里地)什么算了?
父亲: 我说什么啦?我说错什么了吗?
海蒂: (对肖恩)这会儿还没有,还没说错什么
肖思: (对海蒂)等着吧,这就来了。
母亲: 静一下,孩子们。对父亲应该尊敬一点。
海蒂、肖恩:(一边转着眼珠)是,妈妈。
父亲: 嗯,今天我见到丹时,问他想不想去第三街上的那家法
国餐馆吃午饭。孩子他妈,你是知道那家餐馆的。
母亲:对,是啊,我知道。


父亲: 我请客,我对他说。当然,他挺乐意去了。 .
母亲:他哪能不乐意呢?
父亲:(略为惊讶地)对,是啊。
黛安; 这一跟一我一有一什一么一关一系一呢?
母亲: 黛安,你的行为有时我真弄不懂。无论怎样我就是弄不
懂。
黛安: (没好气地)那就抱歉了。
母亲: 多谢了,黛安。(对父亲)请说下去
父亲:我说过……
海蒂: 我们知道你说过什么,爸爸。
父亲: 嗯·....·哦,你说什么?
肖恩:她说,“我们知道你说过什么,爸爸。”
父亲:是啊,是啊,当然。
母亲:快说吧,亲爱的。我做了特别好吃的甜点。是我姨祖母希
尔达传下来的老配方,…
黛安:妈妈,好了!
母亲:怎么啦,宝贝
(黛安摇着头,身体仰靠在椅背上。)


父亲:不管怎么说,丹人不错。 过去我跟他不熟。发现我俩还有
不少志趣相同之处。家庭,社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海蒂:(咕哝着自言自语)就要说到正题了·。
肖恩:爸爸?
父亲:嗳?儿子?
肖恩:我肯定黛安很想知道是什么惊喜。
黛安:(粗粗地喘气, 好像精疲力竭的样子,她转向肖恩连连点头)
多谢了,肖恩。我记着你的情。
父亲:啊,对。我就说吧。我告诉丹,你对他儿子很感兴趣。
黛安:你说什么?
母亲:黛安,你怎么啦?我真不明白你们年轻人。唉,在我那个
时候….
黛安:妈,好啦!
母亲:怎么啦,怎么啦?又怎么啦?
妈妈,我知道她想听爸爸说完。
肖恩:(自言自语)还不如说是快把这份罪受完算了。 黛安:爸爸,请你告诉我。现在,马上告诉我。你说什么啦,爸
爸?求你了,快说,你跟卢卡斯先生 说什么啦?请快告诉我。请快说。


父亲:嗨,瞧,太妙了。看来我的小计策成 功了。如今你急着想
知道·.,…这可让人觉得我做的这一切还真值。
海蒂:(对肖恩)你能相信吗?
肖恩:(对海蒂)啊,当然。你还不信?
父亲:嗯,对了,我告诉他你是多么喜欢小凯尔,一心希望他邀
你在高年级舞会上跳舞。
黛安:你没这么说过!告诉我你没这么说过!
父亲:说了,当然说了。只要为了我孩子好嘛。
黛安:(尽力忍住)那……那——“
母亲:黛安,你没事吧?
黛安:(冲着母亲撅起下巴,很快扭头面对父亲)那……他怎么说?!
父亲:嗯,当然啦,以 他的为人一坦率,善解人意;他说他会去
跟小伙子说的,一定让他给你打电话。
黛安:(愤怒地高喊)什——么!
肖恩、海蒂:(齐声)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父亲: 是吗?对,对,我想是。我又……弄糟了,是吗?
(灯光迅速暗下,旋即重新亮起。黛安独自站在舞台右前边沿。
海蒂、肖恩自左前方上,走至舞台边。)


黛安: 你们能想象我觉得自己有多么丢人现眼吗?堂堂的优秀
生,班主席。 父亲竟然去求别人叫他们的儿子打电话来邀我跳舞!可
这就是我那可爱的老爸。他其实挺可爱的。他 就是不好好想一想。
不止我一个人深受他横加干预之苦。哦,绝非我一个人,我们兄妹三
个整天 提心吊胆,知道倒霉的事随时可能来临,因为:
黛安、海蒂、肖恩;(齐声)老爸英明!
(灯光暗下,旋即在舞台左侧重新亮起。舞台左侧摆放着一套
办公桌椅和另外两张椅子。希金斯太太坐在 办公桌旁办理本杰明·哈
里森中学新生入学手续。海蒂和父亲坐在另外两张椅子上。)
希金斯太太:你是我们新来的学生,是吗?
父亲: 是的。
希金斯太太:你叫什么名字,小姐?
海蒂:海蒂·汤普森。
希金斯太太: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这里的同学们都挺友好。这里
的老师也都乐意回答问题。
父亲: 您知道,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姑娘。
海蒂: 爸爸!
父亲: 非常非常聪明!
希金斯太太:一定是的,现在你是不是能填一下….


父亲: 不知道她怎么会这么聪明。我想是她母亲的遗传。哦,
我也不笨。可没法跟海蒂比。教过她的老师都对汤 普森太太,就是她
妈,还有我说,她差不多是最聪明的一个……
希金斯太太:(不耐烦地打断,但口气仍尽量和缓)我刚才说了,
如果你有疫苗接种证明……
父亲: (打断希金斯太太,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她不仅聪明,
而且才华出众。
海蒂: (双手置于胸前,搓拧着)行了,爸爸,别说了。
父亲: 啊,宝贝儿,我当然 要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我和你妈
都为你感到骄傲。(转回身面向希金斯太太)嗳,就在去年,她初中最
后一年,我们还没搬家的时候,海蒂在县里 每年一度的拼单词比
赛中得了第一名!了不起吧?而且她钢琴也弹得美妙之极。简直就是仙
乐。
海蒂: 爸爸,行了。求求你了,求求你了。爸爸,我得上课去
了。我要去上课。请让我去上课吧。
父亲: 瞧见了没有?一个多么好学的学生。我想不出还有谁比我
家海蒂更好学了。我的好姑娘。
希金斯太太:是的,嗯,不过……
海蒂 唉!唉!唉!
(黛安、肖恩从右前方上。两人望着海蒂、父亲和希金斯太太。)


海蒂、黛安、肖恩;(齐声喊)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父亲: 呃,嗯,是吗?
(幕落)

课文B
与本单元开始 的那场戏里的那位父亲不同,这里我们读到的是
一位颇能设身处地为儿子着想的父亲。然而,正如默顿所 描述的那
样,要做到这点往往并非易事。
父亲未必英明
安德鲁·默顿
1983年11月25日,年仅23岁、缺乏临场经验的职业拳击
手马维斯·弗雷泽在第一回合比赛打到 2分57秒时被重量级世界冠军
拉里·霍姆斯击倒。霍姆斯出左拳佯攻,弗雷泽防卫时右侧暴露。霍姆斯重拳出击,雨点般地连打19拳,弗雷泽挺着没有倒下。最后,
在第一回合只剩三秒钟时,裁判 叫停。当时,马维斯·弗雷泽的父亲
兼经纪人、前重量级冠军乔·弗雷泽搂抱着儿子一遍遍地说:“没事
儿。没事儿。我爱你。”
后来,有人批评他对儿子的实力估计过高,乔·弗雷泽回答 说: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1)尽管事实清楚表明并非如此,但乔.弗雷


泽还是坚信马维斯能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冠军,他的荣耀能通过儿子继
续下去。
(2)这种通常 比硬把儿子推上拳坛要微妙得多的对不朽的追求是
一件让人苦恼的事。这常常不过是在期待孩子亦步亦趋 地重复自己的
童年。
1983年7月,我儿子加布里埃尔4岁,并且已经有了强烈的年
龄意识。事实上,他的许多行为是以年龄来界定的:“4岁的孩子会自
己穿衣服/‟或是:“我能比迈 克跑得快。因为我4岁了,他才3岁。” 当
时我想,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去看全美职业棒球赛了。于 是,7月
16日星期六,我开车带他去波士顿看红袜队与奥克兰A队的比赛。
那是个 晴朗、炎热的日子——事实上那一天非常炎热,气温达
到97度,创下了波士顿当天的最高记录——但没 有下雨,这在波士
顿是极为罕见的。我装了一大袋果蔬。加布在前往波士顿的90分钟
的车程里 一直在睡觉,这是个好征兆,看球时他就会有精神了。还有
一个好征兆:我找到一个合法的免费泊车位+ 我俩进场时,加布显得
兴致勃勃。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先去厕所方便,这样在球赛
当中 我们就不必离开座位了。
当我们穿过体育场下的通道时,我想起了1952年在扬基体育场自己第一次看球赛的情景。当我和父亲走进阳光下的体育场时,那
绿茵茵的巨大外场令我惊喜万分 。一位名叫维克·拉希的投球手投出
了一个又一个好球,扬基队球员乔·柯林斯击出一个本垒打,最后扬


基队以3:2获胜。对手是历史悠久的费城竞技队,就是奥克兰队的
前身。此刻 ,当我和加布走到阳光下,他第一次见到赛场时,我心中
不由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加布没说话,但他一定 也感受到了那份激动。
我俩找到了座位,在右外场侧面。位置不错,我们能看清场上
的每一个部位。我俩提前了半小时入场,坐了下来看差不多就要结束
的击球练习。加布说他饿了。我给了 他一根胡萝十条,他开心地啃着。
吃完了胡萝卜,他问我袋子里还有什么好吃的。我给了他一些葡萄,< br>接着是一个苹果。在15分钟之内,他把袋子里的大多数食品都一扫
而光。随后他说:“我想棒球 已经看够了。现在我想回家。”
“可比赛还没开始呢,”我说。“你一点比赛还没看到呢。”
“看到了,我已经看到了。我想回家了。”
“那只是击球练习。你不想看正式比赛吗?”
“不想看。”
我想怎么着都得呆下去。难道我和儿子的这一天就这么毁了不
成? < br>(3)但我还是比较明智,放弃了呆下去的念头,我很明白如果我坚
持呆着不走,那他的一天就会 因为爸爸想看球赛而过得十分扫兴。我
情绪糟透了,让他骑在我的肩上,就在红袜队上场击球时走出了体 育
场。
“爸爸,我想吃冰淇淋,行吗?”


我不很情愿地给 他买了个冰淇淋。我俩上了车,我开车退出那
个宝贵的车位,仍然没有好气。他也很明白我不高兴;我能 看到他脸
上不安的神情,恐惧中夹杂着痛苦。我讨厌那副神情。可我没法摆脱
自己恶劣的心境。 我一点都不想开车回新罕布什尔去。
随后,在斯托罗街上,我瞥见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就在查 尔斯
河对岸。加布以前去过,而且很喜欢那个地方,不过一直到现在他还
郑重其事地把它叫做“ 静默博物馆”。我压着一肚子火,勉强问了一
句:“加布,你想不想去博物馆?”
“想,”他说。
博物馆里几乎就我们俩。当我俩穿过一个个凉爽舒适的展厅
时,我心里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多么希望加布能像我一样。(4)他应
该为了我,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喜欢 这场棒球赛,当他辜负了我的期望
的时候,我便对他生气了。不是加布的行为不当,而是这种期待不近< br>情理。因此,必须改变的是这种期待。
我还反思了我俩刚才的对峙:球场上所发生的一 切,归根到
底,是两种意志的对峙。他赢了。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做法。
我俩 在博物馆里浏览,三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我们从不同的
角度观看与实物一样大小的霸王龙,尝试宇航舱 ,造波浪,观看各种
各样想象得出的展品。我也感到兴致勃勃。


儿子 和父亲,两个人共同挽救了这一天——他坚持不放弃自己
所喜欢的事物,而我,总算明智,最终认识到他 是对的,并放弃了自
己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少这一次是这样的。
后来我还想起了另一件事。我父亲带我去扬基体育场看棒球的
时候,我是6岁,不是4岁。
也许再过一两年…

第四单元
虚拟世界
课文A
迈亚·塞拉维茨曾是电视制片人,目前从事写作。她在本文中
探索了数字化世界及其后果。与此同时,她 将数字化世界与真实世界
做了比较,承认电子空间自有其魅力。
虚拟世界的生活
迈亚·塞拉维茨
在网上呆了太久,听到电话铃声也会吓一大跳。显示屏上看多
了我男朋友那些一目了然的文字,他的利物浦口音一下子变得难以听
懂;而秘书的清脆快速的语调听上 去比我想象的要生硬。时间本身变


得捉摸不定——几小时变成几分钟,或几秒钟延伸为几 天。周末原本
是我一周的黄金时段,现在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两天。
在我不再当电视 制片人的这三年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
里使用计算机终端进行的。我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校订,利 用互联网
上的人名地址与同行交流。我男朋友住在英国,因此两人的关系也在
很大程度上借助于 电脑维系。
我要是愿意的话,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出门而什么也不缺。我可
以在网上订购食品 、网上理财、网上恋爱、网上工作。事实上我有时
独自呆在家里长达三个星期,只偶尔出去拿信、买报纸 及日用品。
1996年那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雪我大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 ,生活本身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我开始觉
得自己似乎与机器融为一体了,我接收信息,再发送出去,就 如同互
联网的一个连接点。其他上网的人也谈到了同样的症状。我们开始厌
恶外面的社交方式。 我们的状况成了批评互联网的人们最害怕见到的
一幕。
一下床就上机,不再为发型、 服饰、面部化妆烦心,起初看似
高级的享受如今却成为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你一旦开始用网络交际取代人与人的真实接触,要走出这种穴居状态就
会相当困难。
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怯生、谨慎、焦虑。或者,反过来,当
我突然面对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时,会变得过 于兴奋,说个不停,爱打


断别人的讲话。我老是担心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担心自己会不会 真的
忘了穿裙子,只穿着夜间睡觉、白天活动的那件T恤和内衣就出门了。
有时我把 电视机开着,让它作为背景声音一直响着,以前我从
不这样做。电视节目中的说话声让人感到宽慰,可那 些广告又叫我心
烦。我发现自己沉浸在肥皂剧里,或者不停地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和
天气预报。 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每日新闻”、“一线新闻”、 “夜间新闻”、
有线新闻电视网、纽约一套上收看 有关每一条新闻的各种不同视角的
报道,尽管它们对我毫无用处。工作成了次要的。我决定去看一下自< br>己的电子信箱。
在网上,我发现自己见谁攻谁。我脾气暴躁,动辄生气。我觉
得我与之通信的每一个人都麻木不仁,认为他们已经忘却还有人真会
去读他们那些刻薄伤人的言辞。直到 有人礼貌地指出,她同意我的观
点却遭到我的抨击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己度人,不由得深感尴尬。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也和男朋友吵架,常因键出的对话缺乏
情感暗示而 误解他的本意。由于系统常出故障,两人一争就是几个小
时。我写一句,他回一句,接着系统失灵!可我 们俩还是锲而不舍地
接着吵。
以前我从未意识到日常的生活起居是多么重要,如穿戴 整齐去
上班,按时就寝。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那么依赖同事做伴。我开始


理解 为什么长时间的失业会那么伤人,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缺少了外
部支持的日常计划就会导致吸毒、犯罪、 自杀率的增长。
为了恢复生活的平衡,我强迫自己回到真实世界中去。我给别
人打电 话,与所剩无几的仍然住在纽约城的几个朋友安排见面。我至
少设法去去健身房,以便使周末与工作日有 所不同。我安排采访好写
报道,预约看医生——安排任何需要我出门与他人接触的活动。
但有时面对面地与人相处实在难以忍受。我与一位朋友见面,
她那种响亮的笑声让人忍无可忍——饭店里 的噪杂谈话声也让人受
不了。我找了个藉口逃之天天。我重新回到我的公寓,冲向电脑,似
乎那 儿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我点击鼠标,打开调制解调器,曾经听了就烦的连接声此刻听
起来就如同最心爱的曲子那么悦耳。我键入密码。真实世界转瞬便消
逝了。

课文B
你以为与网友分享秘密不会出事儿吗?等着门铃响起来吧……
母亲恨死了网虫
卡罗尔. 萨尔勒
嗒嗒,嗒嗒,嗒。这是入睡前最后听到的声 音。遇到特别糟糕
的日子,早上一醒来就听到这种声音。(1)这是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


中惟一持续不去的不和谐音。女儿沉迷于互联网,我觉得这是一种疯
狂的不端行为,而且凶险四 伏。
她在别的哪个方面都不失为一个明事理的姑娘。她是夏天毕业
的,天天上班,· 晚上和朋友们在电话里聊天,周末和他们一起外出
玩耍。但除此之外,近来她每天花两个小时光景与电脑 厮守在一起。
对此我深恶痛绝。
这不完全是对新科技的恐惧。当然,能随时获取全世界信息库 中
的信息是很有价值的,电子邮件正在完全改变人们相互间通信联系的
方式。我的不信任感是基 于这样一个事实:使用互联网通讯与人们传
统的相互交流方式相比实在大为逊色。(2)它使人们还未相 识就已亲
近,它不能保守秘密反而扩散秘密;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它是撒谎人
传播谎言的工具。
最令我心惊胆战的是女儿对我的一切规劝都拒之不理。这在她
的言谈间流露无遗。“我 是一月份„遇见‟珍妮特的,”她说,“那以后我
们就成了„朋友‟。” 有时,她又说“前几天我和 亚历克斯„聊天‟,他
„说‟……”“不对,他没有说,”我争辩道;只有当你亲眼见过一个人之
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朋友才成其为朋友。她只是朝上翻了翻白眼。
你想象得到吗,上个月 我正打算外出数日的时候,这位聪明的
22岁的姑娘宣布打算举行一次聚会,客人包括各色网虫,他们来 自
各地,还要在我家过夜。


在我家里过夜?在这个有我珍爱的一切的家里,而女儿本身就
是我的最珍爱的宝贝之一。
她说,“别傻。”她说不会有事的,因为她准备邀请的那些人都
是“认识”了至少有一年的,而且她“了 解”他们,就像了解我总的来说
比较喜欢的她的其他朋友一样。(3)我说,他们啪嗒啪嗒“讲”给互相 听
的事情中,杀人的倾向或许就被忽略了,难道这不可能吗? 我说这
话时尽量想做到通情达理,但不完全成功。
聚会不了了之。但我和她确实大吵了一场。
当我说那些人即使不是疯子也一定是些怪人时,她 试图跟我争
论。那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怪人一个?绝对不是。既然这样,那他们
为什么会是怪人 呢?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个谎言家?当然也不是。她抓
住了主动权,开始反攻。
“还 记得你最喜欢的那个讲一个—亡尉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吗?
那个他看到那女的读过的一本书便和她通过书信 往来而认识的故事?
记得吗,她拒绝给他寄照片,因为她认为如果他真的喜欢她,她长得
怎么样 并不重要?瞧,他们俩也没见过面嘛。”她得意地笑了。跟女儿
争辩总是这个样,总是令你烦恼不堪。她 们深知你的弱点,知道如何
乘虚而入。
但我总是忘不了这个事儿,种种担忧萦绕心头 。并不是说我有
理由认为,他们作为个人,一定会撒谎。但他们可能会撒谎。他们可
能隐瞒自己 的真实年龄、心态,甚至性别。的确,在美国显然有不少


上网的男人常常自称女人,认为 藉此可使其他女人更无顾忌地与他们
讲知心话。
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脑 子里虚构出来的最可怕的
场景一幕接着一幕,就像一部恐怖片。于是我给一个好莱坞的朋友打
了 个电话:有没有谁想过用这个题材构思一部电影情节?他哈哈大
笑。据他本人所知就有5部正在酝酿之中 ,一部已经进入制作阶段了。
于是,我对女儿说,我们就等着看生活去模仿艺术吧。我们现< br>在安然无恙。谁知道什么时候被谋杀在自己的卧床上。 她大笑。“明
天早上见,妈妈。我要上楼去跟朋友聊天了。晚安。”塔塔,塔塔,
塔塔……

第五单元
逾越障碍
课文A
读一读以下两则名言,想一想迈克尔·斯通的故事是否印证了其间
的道理。
障碍越是巨大,逾越它也就越感自豪。——莫里哀
只有天空漆黑时,你才可以看到星星。——查尔斯·久比尔德
真正的高度


大为·纳史特
他手心在出汗。他需要用毛巾把握竿的手擦干。太阳火 辣辣
的,与他今天在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面临的竞争一样热烈。
横杆升到了17英尺。 比他个人的最高记录高出3英寸。迈克尔·斯通
面临的是其撑竿跳高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天。
尽管赛跑决赛一小时前就已经结束,看台上仍然观众满座,足
有20,000人上下。 撑竿跳高确实是所有田径比赛中最精彩的项目。
它融合了体操运动员的优雅与健美运动员的力量。它还具 有飞翔的特
征,对观看该项目比赛的观众来说,飞跃两层楼的高度简直是一件不
可思议的事情。
迈克尔自从能记事起就一直梦想着飞翔。从小到大,母亲给迈
克尔念过无数关于飞翔的 故事。她的故事总是从高空俯瞰描述大地。
她对细节的激情和酷爱使得迈克尔的梦境色彩缤纷、绚丽无比 。迈克
尔总是重复做着一个梦。他在乡间大路上飞奔。当他奔跑在金色的麦
田之间时,总是把开 过的机车一路甩在身后。就在他深深吸上一口气
的瞬间,他开始从地面一跃而起,就像一头雄鹰那样开始 翱翔。
他飞越的都是母亲故事里描述的地方。无论他飞向何方,他都
怀着母爱所赐予 他的自由精神,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入微。可他的父亲
却不是个梦想家。伯特·斯通是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 义者。他信奉的
是努力与苦干。他的格言是:簧键绢谚殉吼莳,腐挣努力工/户/


从14岁起,迈克尔就是这么做的。他开始按非常周密的计划
训练。他 每隔一天进行举重训练,其它的日子做些跑步训练。训练计
划由迈克尔的教练、训练员兼父亲严加督导。 迈克尔的投入、执着、
自律正是每一个教练所梦寐以求的。迈克尔在学校是位优秀生,在家
是个 独生子,但他仍帮助父母在自家的农场上千些杂活。迈克尔的母
亲米尔德里德·斯通希望他能更放松些, 还是做那个“自由幻想”的小男
孩。有一次,她试图跟他及其父亲好好谈一下,可当父亲的马上就打断了她,笑着说:“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努力工作!”
迈克尔今天跃过的所有高度显然都 是对他刻苦努力的回报。迈
克尔·斯通在成功跃过17英尺的横杆时是感到惊讶、激动还是得意,
人们无从知晓。迈克尔身体刚刚落在充气垫上,观众还没坐下,他马
上就开始准备下一次飞跃。他似乎 并未意识到自己刚刚把个人最好成
绩提高了3英寸,已经是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撑竿跳高项目最后< br>两名决赛者之一。
当迈克尔成功跃过17英尺2英寸和17英尺4英寸高度的横
杆时,他仍没有流露出丝毫感情。他仰面躺着,听到观众在叹息,他
知道另一位撑竿跳运动员最后一跳 没有成功。他知道自己最后一跳的
时刻到了。由于那位运动员失败次数较少,迈克尔这一跳只有成功才< br>能获胜。这一次跳不过就会使自己落到第二名。那也丝毫无愧,但迈
克尔决不让自己产生哪怕一丝 与冠军无缘的念头。


他翻了个身,照例指尖撑地做了三下俯卧撑。他找着了撑 竿,
站起身,踏上那引向其17年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一跃的跑道。
这一回,那跑道 显得有些异样。刹那间,他感到一阵惊吓。一
种惶惑不安的感觉向他袭来。横杆升在高出他个人最高记录 9英寸的
高度。他想,这一高度与全国记录只差1英寸了。这一刻紧张异常,
他感到焦虑不安。 他想摆脱紧张情绪。没有用。他更紧张了。在这种
时刻怎么会这样呢,他暗暗思忖着。他有点胆怯起来。 说是恐惧也许
更为恰当。怎么办?他以前从来不曾有过这种感觉。这时,不知不觉
地,在内心最 深处,出现了他母亲的身影。为什么是在这一刻?记忆
中,母亲在这种时刻会怎样做呢?很简单。母亲过 去总跟他说,当你
觉得紧张、焦虑、、甚至害怕的时候,就深深地吸气。
于是他深深 吸了一口气。在摆脱腿部肌肉紧张的同时,他轻轻
地把撑竿放在脚边。他开始舒展双臂和上身。刚才飘过 一阵轻风,此
刻消失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撑竿,只觉得心怦怦在跳。他相信观众
们的心也在怦 怦跳动。场上鸦雀无声,令人透不过气来。当他听见远
处飞鸟啼鸣时,他知道,自己飞身起跃的时刻到了 。
他沿着跑道起跑冲刺,那感觉奇特无比,妙不可言,而又似曾
相识。脚下的地面就 好似过去常常梦见的乡间大路。金色麦田的景象
映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于是奇迹发生了 。他飞起来
了。他的起岿L轻松自如。迈克尔·斯通此刻就像儿时梦境中的那般
在飞行。不过这 一次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这一次他真的在飞。周


围一切都似乎在缓缓移动。他感到周 围空气从未像这样纯净清新。如
同一头雄鹰,迈克尔在翱翔。
或许是看台上人们爆发 出的欢呼声,或许是他着地时嘭的一声
响使迈克尔回到现实之中。他仰面躺着,明媚的骄阳映照着他的脸 。
他知道自己只能想象母亲的笑靥,他知道爸爸或许也在微笑,甚或欢
声大笑。他不知道的是, 他爸爸正与妻子相拥而泣。没错,这位“要
想有所收获,就得努力工作”的伯特·斯通在妻子怀里孩子似 地泪流满
面。米尔德里德从没见他那样哭过。她也知道,他流淌的是最难得的
泪水:骄傲的泪水 。迈克尔一下子被围住了,人们拥抱他,祝贺他所
取得的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那天稍后,他接着越过了 17英尺6英
寸半,创下了全国和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撑竿跳高的新记录。
随着媒体的 关注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赞助,迈克尔的生活
肯定会不同以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全国少年奥 林匹克冠军并
刷新了一项世界记录,也不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最高记录提高了9英寸
半,而是因为 迈克尔·斯通是个盲人。

课文B
磨难到底是能让我们显出内在的美 德还是暴露出自身的缺
陷,有时一次偶然的遭遇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十四级台阶


哈尔·马纳林
人们都说猫有九条命,我也觉得这完全可能,因为我现在经历
的是自己的第三次人生,而我还不是猫呢。
我的第一次人生始于1904年11月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
我来到世上,在一户农 家8个孩子中排行第6。我15岁那年父亲去
世,为了生存,我们苦苦挣扎。我不得不等到成家后才真正 开始享受
自己的第一次人生。那时我非常幸福,体格健壮,还是个运动好手。
我和妻子生有两个 可爱的女孩。我在圣何塞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圣
卡洛斯有个温馨的家。
那时的生活就像是一场美梦。
接着美梦终止,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噩梦,令你夜半惊醒, 出
一身冷汗。我得了恶化的进行性运动神经元病,一开始影响我的右臂
右腿,后来又侵入身体的 另一侧
就这样我的第二次人生开始了……
尽管疾病缠身,我还是借助车上 安装的特殊设备每天开车上下
班。在某种程度上,我是由于14级台阶才得以保持健康的心态与乐
观的情绪的。
无稽之谈?一点也不。
我们家住的是错层式的房子,从汽 车间通往厨房门有14级台
阶。这些台阶是我衡量自己的尺度,是我活下去的一个挑战。(1)我


觉得如果有一天我无法再抬起一只脚迈上一个台阶,再痛苦地拖起另
一只脚——将这个 过程重复14遍,直到精疲力竭爬上去——到那时
我就会服输并躺下死去。
因此我坚 持上班,坚持爬那些台阶。时光流逝。两个女儿上了
大学,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只剩我和妻子守在我们那 个有着14级台
阶的温馨的家里。
你或许会以为,这里生活着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子汉 。…事实并
非如此。这里一瘸一拐走着的是一个幻想破灭、内心痛苦的跛子,一
个靠着从汽车间 通往后门的那14级可怜的台阶才没有失去理智、没
有丢—F妻室并坚持工作的男人。 ,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变得日益失望和沮丧。我想,当我执意谈
论自己的人生哲学时,我 的妻子和朋友一定都很难受。(2)我认为在
这整个世界里,就我一个人被选中去受苦受难。我已经背了 9年的十
字架,只要我还能爬上那14级台阶,很可能我就要一路背负下去。
后来, 1971年8月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
人生。那天夜里我回家时天正在下雨,我慢慢地 开着车走在一条车辆
稀少的路上,雨水哗哗拍打着车身。突然,方向盘在我手里猛地一跳,
一只 车胎啪地一声爆了。我奋力停下车,呆坐着,心想,这下子麻烦
可大了。我没法自己去换轮胎!根本不可 能!
开车路过的人会停下帮忙吗?我马上就把这个念头打消了。为
什么别人要停下帮 忙呢?我知道我自己就不会。这时我想起前面不远


处的一条小路上有幢房子。我发动了引 擎,慢慢地开到了那幢房子跟
前。接着我把车开上了宅旁车道,按了按喇叭,迎接我的是窗口亮起
的灯光。
门开了,一个小女孩站在那儿朝我张望。我摇下车窗,大声说
道,我有 个轮胎爆了,需要有人帮忙替我换一下,因为我要靠拐杖走
路,自己干不了。
她回到屋内,稍后裹着雨衣、戴着帽子又出来了,身后跟着个
男的,愉快地跟我打招呼。
我坐在车里,舒舒服服,淋不着一滴雨,而那男人和小女孩却
在暴雨里干得那么辛苦,我觉得有点过意不 去。得了,我会酬谢他们
的。这时,雨似乎小了一些,我摇下车窗看着。我只觉得两人动作慢
得 出奇,我都开始有点不耐烦了。我听到车后传宋小女孩的声音。“千
斤顶的柄,爷爷,拿好了。”那人轻 轻地应了一声,车微微倾斜着被
顶了起来。
接着有好一会儿,我听到车后的响声和轻 轻的说话声,最后总
算换好了。我感觉到千斤顶移开时车颠了一下,又听到后车厢盖啪地
关上, 接着两人就站在了我的车窗前。
那是位老人,身材瘦小,背有些弯。我看小女孩大约8岁或< br>10岁,神情愉快,她抬头望着我,满脸的笑容。
他说:“这种天气又是夜里,车出了问题可真够呛,不过现在
都给你修好了。”


“多谢了,”我说,“多谢。我该付你们多少呢?”
他摇摇 头。“什么也不要付。辛西娅跟我说你靠拐杖走路。很
高兴能帮上忙。我知道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你也 会这样帮我的。不
要钱,朋友。”
我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那不行!我不喜欢欠人家的情。”
他没伸手宋接,小女孩凑近车窗,轻声说道:“爷爷看不见。”
(3)刹那间,时间凝固了, 我感到万分的羞愧和震惊。我从来
没有这么难受过。一个盲人和一个孩子!用又冷又湿的双手在黑暗中< br>摸着那些螺栓和工具干活——对他来说,这黑暗很可能永远不能驱
散,直至他死亡。
他 俩替我换了一个轮胎——在风雨交加之中换着轮胎,而我则舒
舒服服地倚着拐杖坐在车里。我不记得他俩 道别走后我在那儿坐了多
久,但时间之长,足以让我内心深刻反省,发现令自己深感不安的品
行 。
(4)我意识到我的自艾自怜、自私,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冷漠,已到
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我坐在那里祷告。我祈求力量,祈求更多的理解,祈求对自己的
缺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祈祷上帝保佑那位盲人及其孙女。最后我开车离去,心灵上震
撼巨大,精神上羞愧难当。 现在我不仅每天努力去爬那14级台


阶,而且尽我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或许有——天, 我能有机会去帮
助一个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盲人——一个跟我过去一样瞎的盲人。


第六单元
妇女半边天
课文A
有些妇女何以能既做 一份全职工作又能兼顾家庭的责任,并仍
有余暇做其他事情?艾德丽安·波珀渴望能像她们一样,但又怀 疑这会
不会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要买下布鲁克林桥
艾德丽安·波
不久前,我收到母校一份校友简报。里面有一条是关于一个老
同学的消息:“凯特·L 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兼职任教,并任县高中校长
助理。她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博士论文以及两本著作的最 后定稿,
同时她仍有时间与女儿们一起打网球、骑马。”这条短讯中有四个字
令我心神不安:业 余时间。有位朋友说,要是我对这一报道里的一切
都信以为真,那她在布鲁克林还有一座桥要出售给我呢 。
朋友的打趣一针见血。我多蠢啊!于是我打定主意,不再去想
凯特那些不可思议的 成就,以后看到类似报道也不要轻易相信。


可是,就像节食者一时软弱竟把整 盒饼干吃个精光一样,我发
现自己的决心也有动摇之时。每当不坚定时,我就在报刊上到处搜
寻 ,贪婪地阅读一篇又一篇的成功故事。我最喜欢的女强人有\一位
政治家的女儿,她在照料一个两岁幼儿 与一个新生儿的同时读完了法
学院,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公司;一位开业儿科医师,她自己有十个子
女还有一位电视主持人,她是两个学龄前儿童的母亲,还在攻读硕士
学位。
然而,有一天我 真的与一位女强人面对面相逢。去年圣诞节前,
我因工作需要来到一家全国性公司女总裁的办公室。如同 其他女强人
一样,她有丈夫,两个孩子,还有一处据说是纤尘不染的公寓。她的
生活安排得如瑞 士表一般精确。由于我本人的计划安排很少成功,她
的成就既令我惊讶不已,又使我深感内疚。
那天,她办公桌后面的架子上放置了至少一百罐草莓酱,上面
扎着鲜艳的红格缎带。这 些果酱是总裁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制作的,罐
子也是他们一起装饰的,她准备把果酱送给员工及来访的客户 。
我不由得惊问,她从哪儿抽出时间完成如此令人钦佩的假日工
程?我真不该多此一 问。答案听上去相当熟悉:业余时间。
坐火车回家途中,我把那罐草莓酱放在膝头。这罐草莓 酱一路
上都在责备我。它似乎在说,别的女人不仅在上班之时干得出人头
地,而且在工作之余也 大有作为。而你,它责问道,在业余时间都做
了点什么呢?


我很想回 答说,我在业余时间从事博士后物理学研究,在研究
钢琴与号的声调和谐方面的新理论,在烘烤蛋糕,在 跟儿子一起打棒
球。然而,实际情形是,我生性就根本做不到事事有条不紊。不论怎
么仔细安排 时间,我的计划总是出问题。
如果我制定像作战计划那样精确的时间表,将下午若干小时用< br>于写作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那么幼儿园的保育员肯定会在我刚刚提
笔的那一瞬间打来电话。我的 一个孩子得了一种怪病需要整天卧床休
息,还不停地让我端汤倒茶送果汁。
别的日子 里,我时间表上的每一件事的耗时都超出原计划的三
倍。洗衣工不知把我的衣服塞到什么地方去了。肉铺 没有把我的订货
按时准备好。在超市里,排在我前面的那位女士开出一张“火星银行”
的支票为 其食品杂货付款,只有经理(他刚出去吃午饭)才能决定可否
接受。“站着等候的人们也在效劳,”诗人 约翰·弥尔顿写道,但他却忘
了补充一句,她们这样站着等候成不了女强人。
每天与时间赛跑令人精疲力竭,等我果真有了一些余暇,往往
累得都要垮了。我大多瘫倒在椅子里,呆呆 地凝视着前方,想象着要
是自己拥有那些超级女英雄的组织才能与旺盛精力,生活该会是多么
美 妙。事实上,我白白浪费了许多闲暇时光不无忧愁地去想着别的女
人在业余时间会成就什么事情。有时我 想,这些现代神话故事给女人
带来的问题并不少于那些害得我们终日等待王子前来相救的古老故
事。


但女强人的故事仍然令我心醉神迷。尽管朋友提醒我不要上
当, 尽管我也长了不少见识,我还是发现自己不仅愿意,而且还真的
渴望买下她说的那座桥。为什么?我想这 是因为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
地吸引着我——还有,那些就是不肯相信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的意
志坚定的人确实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男人一般确信,实现自己的心愿不费吹灰之力。女人嘛 ,当然
总是相信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们反复灌输的不要好高骛远那一
套。我或许无望成为女 强人,但如果没有这种梦想,生活就变得平淡
无味,就如同日常饮食中缺了美味佳肴一般。
我 知道如今人们认为英雄崇拜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们职业女性
业已成熟,不再干这种傻事。然而我所读到 的女强人就是我的英雄。
当我对自己失去信心时,正是她们激励我向前进,轻轻对我说:“去
争 取啊,女士!”
我准备近日给老同学凯特打电话,对着话筒大叫一声“干得好!”
我 希望她对自己的成就不要谦虚。也许她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和两本
著作,开始着手某项颇为刺激,或颇具 危险,甚或两者兼有的新工作。
我愿意听她讲述这一切。随后我要给那个嘲笑我轻信自己听到的成功故事的朋友打电话。我要给她讲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她买下
了她自己演绎的布鲁克林的那座 大桥,并发现这是一项明智的投资。

课文B


当 你发现自己被一份你根本不想做的工作束缚住时,很容易希
望自己能重新开辟一条全新的路。不幸的是, 说来容易做来难,新路
往往充满崎岖坎坷。然而,对穆丽尔·L.韦特斯通来说,这一人生之
路 还是值得一走的。
重新开始
穆丽尔·L.维特斯通
我曾经惧怕星期天。那时我从星期一上午八点半开始就盼着周
末。 我痛恨我的老板。(1) 每当我想起给别人回电话、打字,看到我
出得主意和见解却让别人去受益时,常常整个星期都会闷闷不乐 。我
痛恨我的工作。我痛恨我的生活。我痛恨自己既没有勇气改换工作,
也没有勇气改变我的生 活。
当我的大多数的朋友都在计划上大学,欢聚至深更半夜时,我
却在换脏尿布,抱 着一个哭闹的孩子在屋里走来走去。才19岁,我
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小媳妇。多年来 不管我做什么
或是作出什么决定,我总得考虑我的这个家。
一晃我就29岁了,离3 0岁仅一步之遥。(2)这样的生活我能
维持多久?肯定不会到我退休之时。我开始觉得,如果我不早日 有所
作为,马上行动的话,我就会苦闷而死。我决定去追寻儿时的梦想:
我要拿到大学本科学位 ,做一个全职的记者。
我在我的一个美好的日子,一个星期五,辞去了工作。我的心
中几乎马上充满了焦虑。我怎么跟丈夫说呢?他会怎么反应呢?我们如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 合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
学习方式
Text A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
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 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
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
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蓁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
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 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
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 上。酒店鼓励
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
箱。由于口子 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 欢试着
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
成,因此总塞不进去。 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
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 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
捣。 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
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 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
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
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
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 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
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 br>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
考察儿童早期教育 (尤其是艺术教育) 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
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
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 ,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
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
口一事的最终目的, 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
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 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
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 br>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
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 到时候同样可以 (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 ,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
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
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
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 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
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 br>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
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 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
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共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 一
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
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 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 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
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
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 们不是简单地像
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
们极其熟练 地、温和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
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 、引导本杰明的行
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
求再来斗 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
样 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
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 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
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
以在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
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 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创造力第一?
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 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
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
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
美国人的立场 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
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 虑中显示出
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
握不了;另一方 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
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 创造力就有可能
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 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
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 有
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
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 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 创造力
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
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 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
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Text B
设法教育孩子珍惜钱财会是件难事。然而,大卫·欧文说,方
法也很简单——开个银行就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这事并没
听上去那么难,你读一读戴夫第一国 家银行的故事就知道了。
孩子与金钱
大卫. 欧文
当家长觉得该教孩子 们懂得如何对待金钱的时候,他们通常先
为孩子开个储蓄账户。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颇感兴趣,因为他 们想
自己什么也不干银行还会付给他们钱,,可当他们明白利率小得很,
而且父母也无意让他们 动用本金时,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就冷却了。对
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储蓄账户只不过是一个吞没其生日礼金 支票的黑
洞。
孩子:“奶奶给了我25美金!”
家长:“太棒了。咱们把支票直接存到你的账户上去。”
孩子:“可这钱她是给我的!我要用!”


家长:“嗳,钱还是你的嘛。你只不过是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好让
它增多。”
孩子(狐疑地):“你说„增多‟是什么意思?”
家长:“哦,要是你把这25美金在银行里 放一年,银行就会付给
你75美分。要是你连本带息在银行里再放一年,银行会再付给你75
美 分,另加2.5美分。这叫做复利。这钱能帮你上大学。” ‟
这类储蓄计划的主要缺 陷在于,孩子本人一无所获。上大学还
不知要过多少年,他们或许会想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实际上,这类 计
划的真正目的通常不是促进储蓄而是限制消费。(1)孩子们在糖果、
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之大 令家长们十分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们
的超支行为似乎是在竭力仿效父母、这令家长们十分震惊) ,于是家
长便设法把孩子们的钱存起来不让用。毋怪乎孩子们很快就认定,大
额钱款不是实实在 在的钱,有了现钱要么赶紧花掉,要么藏在抽屉
里。
为了避免我的两个孩子 产生这——问题,我开设了自己的银
行,名叫戴大第一国家银行。我用记录自己支票簿使用情况的同—个
电脑程序给每个孩子开了一个账户。因为我希望孩子存款增长的速度
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便给 他们一个诱人的利率——月息5厘。(2)
以复利计算,年息达到70%以上。(不,我不接受外来存款 。)零花钱
在每月第一天自动存入。孩子们也可以把别的钱存进来,想存就存,
想取就取。


戴夫银行经营了4年,一下子就把我的两个孩子变成了热心的
储蓄者。 至今我儿子在车里找到零钱仍会来找我说, “今天就把这个
上账。”两个孩子的存款增长很快,两年 之后,我不得不将月利率降
至3厘。我宣布调低利率时两个孩子反对,可当我解释说供求法则同
样适用于货币供应后,两人严肃地点头赞同。两个孩子帮我一起·计
算他们的利息——这可是学习计算平 均值与百分比的颇为有用的一
课。(3)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我不加任何限制,不作任何询问,我还根据要求随时提供打印的账单。
高利率并非戴大银行惟一诱人之处。在孩子看来同样重要 的
是,他们的存款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存钱便会获利;他们想花钱也用
不着获得许可。孩子对自 己的钱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什么东西激励他
们不去伸手要钱,不把到手的钱花个光。 ·
帮助孩子们成为理性消费者的方法是,交给他们更多的,而不
是更少的自主权。我们去 度假前,我通常额外多给孩子们20块钱左
右存在他们账户上。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我们出发前用这 笔额外
的钱买T恤衫、存起来,或者花掉,或随便他们派什么别的用场——
但在度假期间,他们 就不会从我这儿再拿到任何额外的零用钱了(根
据惯例被认为是度假享受的共同消费除外,如糖果、冰淇 淋、电影票
等)。由于他们花费的任何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我的,他们
出手时就很谨慎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玛莎葡萄园的一家纪念晶商
店,我儿子一声不响地仔细察看那些不起眼的商品, 他的一个朋友则
吵着让父母花5美金买了一把玩具枪,可几乎还没等我们回到车上,

枪就坏了。我儿子最后花了33美分买了个未打开的空心晶球,后来
他用榔头把它砸了开来——我看 这钱花得值得。要是他花的是我的而
不是他自己的钱,毫无疑问,他肯定也会要买一把玩具枪的。
儿童是天生的资本家。只要给予足够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很
快就会成为精明的理财者 。如果家长的理财教育失败,那往往是因为
他们出于自身的原因把存钱弄得似乎既痛苦又无聊。金钱是有 趣的,
而且几乎完全是不讲自明的。(4)教育孩子们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的
惟一途径,是让孩 子们近期内便能尝到某种甜头,从而激励他们去那
样做。


第二单元
价值观
Text A
有钱是否意味着过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遍人的生活?看来未必,
如果你的名字叫萨姆·沃尔顿。
美国乡巴佬首富
阿特·哈里斯


他穿上餐服准备到美国首富 的生日聚会上去担任侍者。在他的
想象里,他定然会看到:豪宅,主人天天要坐的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
戴着钻石颈圈的家犬,到处可见的仆人。
他动身前往那所宅邸,开着车穿过本顿维尔 镇冷冷清清的市政
广场。本顿维尔镇是阿肯色州一个仅有9,920人口的偏远小镇,萨
姆·沃 尔顿就在该镇从一个专卖廉价商品的小店起家,逐渐发展成为
价值60亿美金资产的廉价连锁店沃尔玛公 司。侍者上了一条乡间车
道,转过一个标着“萨姆和海伦·沃尔顿”的信箱,在一幢林间住宅前跳
下了车。
房子还不错,但绝对不是宫殿。家具略显陈旧,一辆旧的轻便
货车停在车 库里,褐色的捕禽猎犬在院子里窜来窜去。根本没看见任
何仆人的身影。
“太令人失望了,”侍者杰米·鲍尤叹道。

只有在美国,一个亿万富翁才能像普 通百姓一样,安稳地过着
普普通通的日子。67岁的廉价店大王萨姆·穆尔·沃尔顿仍然开着他那
辆红白两色的1979年出厂的福特牌轻型货车穿行在弯弯曲曲的乡间
小道上,身边坐着他的捕禽猎犬 。当狩猎季节来临时,他跟别人一样
在当地的沃尔玛商店排队购买猎枪子弹。
“他不 要任何特殊待遇,”夜班经理乔尼·贝克说,他费了好大的
劲才如公司最近一份备忘录所规定的那样对自 己的老板以名相称。这


里几乎没人去想他的亿万身价,他们称他为萨姆先生;丝毫不以他 的
平民作风为怪。“他还是那个在市政广场开廉价店,为了自己的梦想
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人 ,一点没变,”市长理查德·霍巴克说。
人人都说他为人友善,性情开朗,是个好邻居;他尽力与人们
融洽相处,从不炫耀,也从不盛气凌人。
无论他星期六晚上的夜生活过得多晚,星期日你还是能在教堂
见到他。当然是坐在他的 包座上,对吗?“我们不设包座,”当地教堂
牧师戈登·加林顿第三说。
那美国首富 坐哪儿呢?哪儿有空位子就坐哪儿。“知道吗,他根
本就不是那种人。他没有包座。前几天晚上教堂举行 晚餐会,他和太
太一起在后面洗盘子。”
19年来,为他理发的总是同一个师傅。约 翰·梅霍早上七点开
门会见到他等在门外。他跟人闲聊国内新闻,或是坐在椅子里看报,
没准是 《本顿民主日报》,这是沃尔顿的又一宗产业。这份报纸从来
不让有关他的消息出现在头版上。 它将《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塞
在第二版的报尾。
“他压根儿不是那种爱上头版新闻的人,”一位报社雇员解释说。
但最近有天早上,美国首富做了件在任何其他地方准会成为头条
新闻的事:他忘了带钱。


“我说,„没事,下次一起付吧,,,,理发师梅霍说。“可他说,„不
行,我得回 去拿,‟就回家去取钱包了。”
这一切,嗯,是不是有点怪?“一点也不,先生,”梅霍说。 “萨
姆·沃尔顿惟一不同寻常的就是,他平平常常。”
然而,沃尔顿所到之处名人追 星族紧跟不舍,他的平民习惯能
保持多久,就很难说了。自从《福布斯》杂志宣布他拥有价值28亿的沃尔玛股票成为美国首富以后,他就成了一个东躲西藏的富人,他
得甩开记者、寻梦者,还有图谋 不轨者。
“他或许是《福布斯》排行榜的首富,”公司事务主管吉姆·冯·
格雷姆普 说,“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首富——而且他也不在乎。
他不怎么花钱。他是拥有股票,但他一直把股 票留在公司里好让公司
发展。而他脑子里真正想着的是沃尔玛十万员工共同取得的成功。”
他通常回来参加星期五的销售会议,或是星期六早晨7点的行
政人员鼓劲会,届时沃尔顿会像分店新开张 时那样,跳上椅子,带领
大家呼喊沃尔玛公司口号:“给我一个W!给我一个A!给我一个L!大声点!”
于是大家越喊越响。没有谁说这样做有点傻。这都是萨姆定下
来的沃尔玛 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忠诚,勤勉,加班加点;从公司最底
层起大家集思广益,日本管理方式;善待员工; 尽可能降低价格、减
少利润,一夜安睡到天亮。员工进公司一年就有资格获得优先认股
权,并一 再鼓励他们尽能力购买。


鼓劲会之后,大家一起去打野禽,或在他家后院打网 球。但他
的那些商店总搁在他的心上。一位来打网球的客人为了分散他打球的
注意力,故意问了 一句为什么一筒网球在一家沃尔玛商店卖得比别的
一家沃尔玛商店贵。此话并非实情,但这一招却真管用 。沃尔顿连输
四局。
沃尔顿为员工子女设立了大学奖学基金,·为房屋遭受火灾、< br>洪水、龙卷风等破坏的员工重建家园设立了灾难救助基金。他信奉广
开思路、褒奖成功。
“他会说,„那人工作努力,奖励一下吧,”退休的前任总裁费罗
尔德·F·阿伦德回 忆道。他原先供职的雇主非常吝啬,所以离开那里
加入沃尔玛公司之后,他对这种慷慨行为深感震惊。“ 我加盟沃尔玛
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们之所以成功,”沃尔顿在公 司宣传册上写道,“是由于我们
的员工,是由于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以及他们对公司的感情。他们认为这里与众不同,但是这种荣誉他们受之无愧。” 公司律师吉姆·亨德
伦补充说,“我从没见 过有谁为他工作或和他接触一段时间后而不受
益的。我不仅仅是指钱财方面,当然许多人是更富有了。我 是说他的
某种内在的东西——与萨姆·沃尔顿交往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健全的
人。”

Text B


从小木屋走向白宫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可是,当 吉米·卡特连任美
国总统的努力失败后,他发现自己一下子被赶出白宫,回到了自己的
小木屋。 本文叙述了他是
吉米·卡特的复元
莎拉·帕夏尔
或许因为我本人也生长 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南方小镇的缘故,我
觉得跟罗莎琳和吉米·卡特夫妇坐下交谈就如同在夏日午后荡在门 廊
的秋千椅上呷冰茶那么舒服。坐落于蓝岭山脉的卡特夫妇幽居的原木
小屋前,恰好就有这样的 秋千椅,往下看去是一条咆哮的山间溪流。
和小屋里别的家具一样,这秋千椅是前总统卡特设计和制作的 。卡特
是一位手艺高明的木工,为了制作这些家具,他从其方圆160英亩
的农庄上亲自遴选并 砍伐树木,而后剥去树皮,将木料制成家具及其
他用品。
“我父亲擅长使用工具,” 他回忆道,“因此学习使用工具对我们
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要是有什么东西坏了,我们就得自己修。 我
们不会请人宋修理或换新的。我们有这种手艺——大萧条时期,农民
都有这一手。”
多年来,卡特制作了约50件居家用品,差不多有一半已作为
礼物馈赠他人。但有些制 品仍留在普兰斯的家里,都用了30多年了。
不过,他妻子赶紧指出,他的手艺在不断提高。“1953 年我们刚从海
军退役回家时,他做了只放在后门廊用的沙发。那时他还用钉子。现


在他做什么都不用钉子了。他研究木工工艺,下功夫制作,他给家里
做的家具真的非常漂亮,包括一张 细柱床和配套的床头柜。”
卡特的木工才干在政治竞选中,尤其是在与工厂工人见面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你不用跟在工厂干活的人多说,他们就会明白,
原来你本人也是个劳动者。你的 手艺或许跟他们不一样,但在干体力
活的人之间有种天然的纽带,就如同手足之情。”
卡特一路竞选当上总统之后,偶尔也设法悄悄溜到戴维营的木
工场干上几个小时,因为在他看来,“我们 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永远不
变的要素。(1)我认为手艺——不管是耕地,造房子,做家具,拉小
提琴,还是画图——这些东西不会因生活的起起落落而改变。至于
我,回到农场种地或重返木工场一直是 我增进基本技能的机会。(2)
无论我在写书,从事政治活动,在爱莫瑞大学教书,还是处理国际事务,我总会设法抽空回到木工场,每次至少呆上几个小时。这对我十
分重要。这是一种理疗,同时也 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稳定力量——是身
心的完全休息。”
“在木工场的时候,”他接着 说,“我不会去想正在写的章节,不
会去想写不下去的段落或搁浅的思路。我考虑的是一件家具的设计,
木料该如何嵌合,用什么样的榫头,还有工具是否锋利。”
(3)在吉米和罗莎琳. 卡特最近出版的书名为《好处说不尽》的
书中,他们直言不讳地解释了当他们遭遇痛苦的政治上的失败, 突然


告别华盛顿以及对茫然的未来感到惧怕时,他们是如何使用返璞归真
的技能 来面对和化解这些问题的。
“在书里,”吉米说,“出于几种原因,我们试图将我们的生活与普
兰斯而不是跟白宫联系在一起。其一,是为了展示小镇的魅力;其二
是要清楚地表明,这本书写的并不 仅仅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家庭
的夫妇的生活,它也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例如一个失去工作的人,突< br>然遇到职业变迁的人,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得不迁居的人,一个
连自己最小的孩子也长大成人 离家而去的人,或者是写给一对突然发
现己届退休年龄、第一次得从早到晚而不仅仅是夜里厮守在一起的 夫
妇看的。”
卡特夫妇热情投入了诸如铺设人行道、在尚未完工的阁楼里铺
硬木地板这类工程。在与两人最喜欢的一个机构“博爱居家”的共事过
程中,罗莎琳学到了不少木工手艺 。“博爱居家”是一项为无家可归的
人创办的住房工程,帮助他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建造自己的家园。
“我俩都在农场上花了不少时间,”卡特说。“我们护理林地。有
时我们在林子里长时 间散步。我或许会看到某棵我觉得适合制作四五
把——也许七把、八把——椅子或别的什么家具的树。不 过,我通常
挑选离家近的树,因为我得自己把木料搬回到木工场地。
“我最喜欢的一 件木工活是用湿材制作家具,不过这活要费很
大的劲。你得处理好木料干燥后引起的不同的收缩率,以保 证榫头紧
固不松。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难题,”这位前核工程师说。


很显然,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像卡特当年那
样,在日常生活中得学会“像呼吸一样自然 ”地使用自己的双手。但他
认为,年轻人还是拥有他们父辈所没有的优势。
“过去,你1 6岁或18岁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死或者再也干不
动为止。太阳一出来你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天黑。 可如今,你一星
期只工作40小时,还有两个星期的休息度假,然后到了55岁,60
岁,或6 5岁,你就退休了。你有那么多的空余时间去干别的有趣的
事。这些事有时可能是相当有益的,有时仅仅 是好玩,有时则旨在服
务他人。在《好处说不尽》一书中,我们试图展示一个普通人所能参
与的 广阔的活动范围。我们试图指出,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
段——青年,中年,或退休之年——都有可能 不断拓展兴趣的领域,
找到新的刺激,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成功和尝试新的冒险。(4)
在 此书中,我们鼓励人们勇于开拓新天地,看起来也许非常困难,但
你一旦投入进去,就会得益匪浅。”“ 如果你遭遇某种危机,”罗莎琳补
充说,“最好的对策之一就是学习新事物。”


第三单元
代沟
课文A


这出喜剧主 要写一位为儿女感到自豪的父亲虽做出种种努力
帮助子女,不知怎的,其结果却总是令子女尴尬不已。出 于搞笑的目
的,故事情节作了极度夸张,但几乎人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以及父母
的影子。
老爸英明
马什·卡萨迪
人物:父亲;母亲;海蒂,14岁;黛安,17岁;肖恩, 16岁;
饭店经‟理,20多岁:希金斯
场景;快餐店,汤普森家餐厅,一所中学的办公室等
幕启;随着灯光亮起,海蒂上,走至舞台右前方。肖恩与黛安上,
走至舞台左前方。海蒂对观众 说话,两人倾听。
海蒂:我老爸是个大好人。没人会相信他不好。可是他……唉,
他老是干那 些蠢事,弄得我们当儿女的到头来无地自容。瞧,我哥曾
一度想买把吉他。他都积攒了好一阵子钱了。后 来他在这家快餐店找
了份活,不错吧?当服务员。这是·肖恩第一次正经打工,他真的挺开
心。 他算计着,再过两三个月,他就能攒够钱买他想要的那把吉他了。
老爸老妈都为他感到骄傲。晤,是啊, 他是大哥,老是要捉弄我。不
过嘛,我也同样为他感到骄傲。你猜后来怎么了?我都不想说这事,
因为:
黛安、海蒂:(齐声)老爸英明!


(左后方灯光亮起,肖恩打工的 快餐店。有柜台和几张小桌子。经
理站在柜台后面。父亲进店时,肖恩正忙着擦桌子。)
经理: 晚上好,先生,能为您效劳吗?
父亲:晚上好。
肖恩: (自言自语)噢,不! (他在一张桌子后蹲下,欲躲过父亲
的视线。)
父亲:我找经理。
经理:我就是,先生。
父亲:我是萨姆·汤普森。我儿子在这儿打工。
经理:哦,您是肖恩的父亲。
父亲:是啊。知道嘛,这是他第一次打工。我只想看看他干得怎
么样。
经理:噢,不错。没问题。
肖恩:(双手摊开,掌心向上,自言自语)我干了什么了要受这份
罪?倒是告诉我啊?
父亲:那么雇用他没错啦?
经理:呃,对,我想是的。
肖恩:(仍然自言自语)回家去,老爸。回家去。回家去。


父亲:我肯定他是 一把干活的好手,可他也跟其他孩子一个样,
明白我的意思吗?
经理:(不再有兴趣)我怎么知道。 ·
父亲:他是个好孩子。你放心,要是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话,
我和肖恩会开诚布公谈的。
经理:我看没必要吧……
父亲:噢,没事儿。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我为他深感骄傲。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他驶过人生的惊涛骇浪。
肖恩:(站起身,高声喊叫)唉!唉!唉!
父亲:儿子,不知道你在这儿。 ‟
肖恩:这是我打工的地方嘛,爸!
父亲:那自然。我是说,刚才没看见你。
肖恩:我真弄不明白。
父亲:经理和我正聊得起劲呢。
(黛安从左前方上,海蒂自右前方上。两人看着肖恩和父亲。)
肖恩、黛安、海蒂:(齐声)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灯光迅速暗下,片刻之后又亮起。肖恩独自站在舞台右前边。
海蒂、黛安走至舞台左前边)


肖恩: 这类事要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倒也没什么。总的来说,
我是不肯把 自己老爸跟别人的老爸换的。他爱我们当子女的,也爱老
妈。不过我想,有时问题就出在这儿。他一 心想帮助我们,他自
以为在为我们做好事呢。可他应该多想想才对,因为:
肖恩、海蒂、黛安:(齐声)老爸英明!
(灯光暗下,旋即又在舞台中央亮起。父亲 与三个孩子围坐在
餐桌旁。母亲端菜上,把菜放在桌上。父亲迅速起身为她拉出椅子。
母亲坐下 。全家开始用餐。)
父亲: 我要给你一个惊喜,黛安。
黛安: (知道不会有好事)你要给我……一个惊喜?
母亲:哎,是什么事啊,亲爱的,别卖关子了。
父亲: 呃,你们知道,丹·卢卡斯和我是同事。
黛安:凯尔的父亲?
母亲; 别插嘴,亲爱的,你父亲正有事要跟你们说呢。
海蒂:(与肖恩耳语)我敢肯定准是黛安不要听的事儿。
肖恩: (与海蒂耳语)你怎么会知道?
母亲: 肖恩,亲爱的。海蒂,宝贝儿,别打扰你们的父亲。
肖恩、海蒂:(同时地)对不起,妈妈。
父亲: 好吧。我说了,我知道你挺喜欢小凯尔。


黛安: 爸爸!
父亲:是这么回事,对吗?我不是听你跟你妈说,你希望凯尔邀
请你在高年级舞会上跳舞吗?
肖恩: 噢!
海蒂: 哎哟!
母亲: 静一下,孩子们,静一下。你们父亲在说话呢。
黛安: (咬紧牙,一字一顿地)对一我一是一说一过一你一这一干
一嘛?
父亲:那就算了。
黛安: (歇斯底里地)什么算了?
父亲: 我说什么啦?我说错什么了吗?
海蒂: (对肖恩)这会儿还没有,还没说错什么
肖思: (对海蒂)等着吧,这就来了。
母亲: 静一下,孩子们。对父亲应该尊敬一点。
海蒂、肖恩:(一边转着眼珠)是,妈妈。
父亲: 嗯,今天我见到丹时,问他想不想去第三街上的那家法
国餐馆吃午饭。孩子他妈,你是知道那家餐馆的。
母亲:对,是啊,我知道。


父亲: 我请客,我对他说。当然,他挺乐意去了。 .
母亲:他哪能不乐意呢?
父亲:(略为惊讶地)对,是啊。
黛安; 这一跟一我一有一什一么一关一系一呢?
母亲: 黛安,你的行为有时我真弄不懂。无论怎样我就是弄不
懂。
黛安: (没好气地)那就抱歉了。
母亲: 多谢了,黛安。(对父亲)请说下去
父亲:我说过……
海蒂: 我们知道你说过什么,爸爸。
父亲: 嗯·....·哦,你说什么?
肖恩:她说,“我们知道你说过什么,爸爸。”
父亲:是啊,是啊,当然。
母亲:快说吧,亲爱的。我做了特别好吃的甜点。是我姨祖母希
尔达传下来的老配方,…
黛安:妈妈,好了!
母亲:怎么啦,宝贝
(黛安摇着头,身体仰靠在椅背上。)


父亲:不管怎么说,丹人不错。 过去我跟他不熟。发现我俩还有
不少志趣相同之处。家庭,社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海蒂:(咕哝着自言自语)就要说到正题了·。
肖恩:爸爸?
父亲:嗳?儿子?
肖恩:我肯定黛安很想知道是什么惊喜。
黛安:(粗粗地喘气, 好像精疲力竭的样子,她转向肖恩连连点头)
多谢了,肖恩。我记着你的情。
父亲:啊,对。我就说吧。我告诉丹,你对他儿子很感兴趣。
黛安:你说什么?
母亲:黛安,你怎么啦?我真不明白你们年轻人。唉,在我那个
时候….
黛安:妈,好啦!
母亲:怎么啦,怎么啦?又怎么啦?
妈妈,我知道她想听爸爸说完。
肖恩:(自言自语)还不如说是快把这份罪受完算了。 黛安:爸爸,请你告诉我。现在,马上告诉我。你说什么啦,爸
爸?求你了,快说,你跟卢卡斯先生 说什么啦?请快告诉我。请快说。


父亲:嗨,瞧,太妙了。看来我的小计策成 功了。如今你急着想
知道·.,…这可让人觉得我做的这一切还真值。
海蒂:(对肖恩)你能相信吗?
肖恩:(对海蒂)啊,当然。你还不信?
父亲:嗯,对了,我告诉他你是多么喜欢小凯尔,一心希望他邀
你在高年级舞会上跳舞。
黛安:你没这么说过!告诉我你没这么说过!
父亲:说了,当然说了。只要为了我孩子好嘛。
黛安:(尽力忍住)那……那——“
母亲:黛安,你没事吧?
黛安:(冲着母亲撅起下巴,很快扭头面对父亲)那……他怎么说?!
父亲:嗯,当然啦,以 他的为人一坦率,善解人意;他说他会去
跟小伙子说的,一定让他给你打电话。
黛安:(愤怒地高喊)什——么!
肖恩、海蒂:(齐声)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父亲: 是吗?对,对,我想是。我又……弄糟了,是吗?
(灯光迅速暗下,旋即重新亮起。黛安独自站在舞台右前边沿。
海蒂、肖恩自左前方上,走至舞台边。)


黛安: 你们能想象我觉得自己有多么丢人现眼吗?堂堂的优秀
生,班主席。 父亲竟然去求别人叫他们的儿子打电话来邀我跳舞!可
这就是我那可爱的老爸。他其实挺可爱的。他 就是不好好想一想。
不止我一个人深受他横加干预之苦。哦,绝非我一个人,我们兄妹三
个整天 提心吊胆,知道倒霉的事随时可能来临,因为:
黛安、海蒂、肖恩;(齐声)老爸英明!
(灯光暗下,旋即在舞台左侧重新亮起。舞台左侧摆放着一套
办公桌椅和另外两张椅子。希金斯太太坐在 办公桌旁办理本杰明·哈
里森中学新生入学手续。海蒂和父亲坐在另外两张椅子上。)
希金斯太太:你是我们新来的学生,是吗?
父亲: 是的。
希金斯太太:你叫什么名字,小姐?
海蒂:海蒂·汤普森。
希金斯太太: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这里的同学们都挺友好。这里
的老师也都乐意回答问题。
父亲: 您知道,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姑娘。
海蒂: 爸爸!
父亲: 非常非常聪明!
希金斯太太:一定是的,现在你是不是能填一下….


父亲: 不知道她怎么会这么聪明。我想是她母亲的遗传。哦,
我也不笨。可没法跟海蒂比。教过她的老师都对汤 普森太太,就是她
妈,还有我说,她差不多是最聪明的一个……
希金斯太太:(不耐烦地打断,但口气仍尽量和缓)我刚才说了,
如果你有疫苗接种证明……
父亲: (打断希金斯太太,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她不仅聪明,
而且才华出众。
海蒂: (双手置于胸前,搓拧着)行了,爸爸,别说了。
父亲: 啊,宝贝儿,我当然 要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我和你妈
都为你感到骄傲。(转回身面向希金斯太太)嗳,就在去年,她初中最
后一年,我们还没搬家的时候,海蒂在县里 每年一度的拼单词比
赛中得了第一名!了不起吧?而且她钢琴也弹得美妙之极。简直就是仙
乐。
海蒂: 爸爸,行了。求求你了,求求你了。爸爸,我得上课去
了。我要去上课。请让我去上课吧。
父亲: 瞧见了没有?一个多么好学的学生。我想不出还有谁比我
家海蒂更好学了。我的好姑娘。
希金斯太太:是的,嗯,不过……
海蒂 唉!唉!唉!
(黛安、肖恩从右前方上。两人望着海蒂、父亲和希金斯太太。)


海蒂、黛安、肖恩;(齐声喊)老爸,你这是干什么呀。
父亲: 呃,嗯,是吗?
(幕落)

课文B
与本单元开始 的那场戏里的那位父亲不同,这里我们读到的是
一位颇能设身处地为儿子着想的父亲。然而,正如默顿所 描述的那
样,要做到这点往往并非易事。
父亲未必英明
安德鲁·默顿
1983年11月25日,年仅23岁、缺乏临场经验的职业拳击
手马维斯·弗雷泽在第一回合比赛打到 2分57秒时被重量级世界冠军
拉里·霍姆斯击倒。霍姆斯出左拳佯攻,弗雷泽防卫时右侧暴露。霍姆斯重拳出击,雨点般地连打19拳,弗雷泽挺着没有倒下。最后,
在第一回合只剩三秒钟时,裁判 叫停。当时,马维斯·弗雷泽的父亲
兼经纪人、前重量级冠军乔·弗雷泽搂抱着儿子一遍遍地说:“没事
儿。没事儿。我爱你。”
后来,有人批评他对儿子的实力估计过高,乔·弗雷泽回答 说: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1)尽管事实清楚表明并非如此,但乔.弗雷


泽还是坚信马维斯能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冠军,他的荣耀能通过儿子继
续下去。
(2)这种通常 比硬把儿子推上拳坛要微妙得多的对不朽的追求是
一件让人苦恼的事。这常常不过是在期待孩子亦步亦趋 地重复自己的
童年。
1983年7月,我儿子加布里埃尔4岁,并且已经有了强烈的年
龄意识。事实上,他的许多行为是以年龄来界定的:“4岁的孩子会自
己穿衣服/‟或是:“我能比迈 克跑得快。因为我4岁了,他才3岁。” 当
时我想,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去看全美职业棒球赛了。于 是,7月
16日星期六,我开车带他去波士顿看红袜队与奥克兰A队的比赛。
那是个 晴朗、炎热的日子——事实上那一天非常炎热,气温达
到97度,创下了波士顿当天的最高记录——但没 有下雨,这在波士
顿是极为罕见的。我装了一大袋果蔬。加布在前往波士顿的90分钟
的车程里 一直在睡觉,这是个好征兆,看球时他就会有精神了。还有
一个好征兆:我找到一个合法的免费泊车位+ 我俩进场时,加布显得
兴致勃勃。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先去厕所方便,这样在球赛
当中 我们就不必离开座位了。
当我们穿过体育场下的通道时,我想起了1952年在扬基体育场自己第一次看球赛的情景。当我和父亲走进阳光下的体育场时,那
绿茵茵的巨大外场令我惊喜万分 。一位名叫维克·拉希的投球手投出
了一个又一个好球,扬基队球员乔·柯林斯击出一个本垒打,最后扬


基队以3:2获胜。对手是历史悠久的费城竞技队,就是奥克兰队的
前身。此刻 ,当我和加布走到阳光下,他第一次见到赛场时,我心中
不由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加布没说话,但他一定 也感受到了那份激动。
我俩找到了座位,在右外场侧面。位置不错,我们能看清场上
的每一个部位。我俩提前了半小时入场,坐了下来看差不多就要结束
的击球练习。加布说他饿了。我给了 他一根胡萝十条,他开心地啃着。
吃完了胡萝卜,他问我袋子里还有什么好吃的。我给了他一些葡萄,< br>接着是一个苹果。在15分钟之内,他把袋子里的大多数食品都一扫
而光。随后他说:“我想棒球 已经看够了。现在我想回家。”
“可比赛还没开始呢,”我说。“你一点比赛还没看到呢。”
“看到了,我已经看到了。我想回家了。”
“那只是击球练习。你不想看正式比赛吗?”
“不想看。”
我想怎么着都得呆下去。难道我和儿子的这一天就这么毁了不
成? < br>(3)但我还是比较明智,放弃了呆下去的念头,我很明白如果我坚
持呆着不走,那他的一天就会 因为爸爸想看球赛而过得十分扫兴。我
情绪糟透了,让他骑在我的肩上,就在红袜队上场击球时走出了体 育
场。
“爸爸,我想吃冰淇淋,行吗?”


我不很情愿地给 他买了个冰淇淋。我俩上了车,我开车退出那
个宝贵的车位,仍然没有好气。他也很明白我不高兴;我能 看到他脸
上不安的神情,恐惧中夹杂着痛苦。我讨厌那副神情。可我没法摆脱
自己恶劣的心境。 我一点都不想开车回新罕布什尔去。
随后,在斯托罗街上,我瞥见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就在查 尔斯
河对岸。加布以前去过,而且很喜欢那个地方,不过一直到现在他还
郑重其事地把它叫做“ 静默博物馆”。我压着一肚子火,勉强问了一
句:“加布,你想不想去博物馆?”
“想,”他说。
博物馆里几乎就我们俩。当我俩穿过一个个凉爽舒适的展厅
时,我心里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多么希望加布能像我一样。(4)他应
该为了我,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喜欢 这场棒球赛,当他辜负了我的期望
的时候,我便对他生气了。不是加布的行为不当,而是这种期待不近< br>情理。因此,必须改变的是这种期待。
我还反思了我俩刚才的对峙:球场上所发生的一 切,归根到
底,是两种意志的对峙。他赢了。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做法。
我俩 在博物馆里浏览,三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我们从不同的
角度观看与实物一样大小的霸王龙,尝试宇航舱 ,造波浪,观看各种
各样想象得出的展品。我也感到兴致勃勃。


儿子 和父亲,两个人共同挽救了这一天——他坚持不放弃自己
所喜欢的事物,而我,总算明智,最终认识到他 是对的,并放弃了自
己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少这一次是这样的。
后来我还想起了另一件事。我父亲带我去扬基体育场看棒球的
时候,我是6岁,不是4岁。
也许再过一两年…

第四单元
虚拟世界
课文A
迈亚·塞拉维茨曾是电视制片人,目前从事写作。她在本文中
探索了数字化世界及其后果。与此同时,她 将数字化世界与真实世界
做了比较,承认电子空间自有其魅力。
虚拟世界的生活
迈亚·塞拉维茨
在网上呆了太久,听到电话铃声也会吓一大跳。显示屏上看多
了我男朋友那些一目了然的文字,他的利物浦口音一下子变得难以听
懂;而秘书的清脆快速的语调听上 去比我想象的要生硬。时间本身变


得捉摸不定——几小时变成几分钟,或几秒钟延伸为几 天。周末原本
是我一周的黄金时段,现在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两天。
在我不再当电视 制片人的这三年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
里使用计算机终端进行的。我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校订,利 用互联网
上的人名地址与同行交流。我男朋友住在英国,因此两人的关系也在
很大程度上借助于 电脑维系。
我要是愿意的话,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出门而什么也不缺。我可
以在网上订购食品 、网上理财、网上恋爱、网上工作。事实上我有时
独自呆在家里长达三个星期,只偶尔出去拿信、买报纸 及日用品。
1996年那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雪我大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 ,生活本身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我开始觉
得自己似乎与机器融为一体了,我接收信息,再发送出去,就 如同互
联网的一个连接点。其他上网的人也谈到了同样的症状。我们开始厌
恶外面的社交方式。 我们的状况成了批评互联网的人们最害怕见到的
一幕。
一下床就上机,不再为发型、 服饰、面部化妆烦心,起初看似
高级的享受如今却成为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你一旦开始用网络交际取代人与人的真实接触,要走出这种穴居状态就
会相当困难。
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怯生、谨慎、焦虑。或者,反过来,当
我突然面对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时,会变得过 于兴奋,说个不停,爱打


断别人的讲话。我老是担心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担心自己会不会 真的
忘了穿裙子,只穿着夜间睡觉、白天活动的那件T恤和内衣就出门了。
有时我把 电视机开着,让它作为背景声音一直响着,以前我从
不这样做。电视节目中的说话声让人感到宽慰,可那 些广告又叫我心
烦。我发现自己沉浸在肥皂剧里,或者不停地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和
天气预报。 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每日新闻”、“一线新闻”、 “夜间新闻”、
有线新闻电视网、纽约一套上收看 有关每一条新闻的各种不同视角的
报道,尽管它们对我毫无用处。工作成了次要的。我决定去看一下自< br>己的电子信箱。
在网上,我发现自己见谁攻谁。我脾气暴躁,动辄生气。我觉
得我与之通信的每一个人都麻木不仁,认为他们已经忘却还有人真会
去读他们那些刻薄伤人的言辞。直到 有人礼貌地指出,她同意我的观
点却遭到我的抨击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己度人,不由得深感尴尬。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也和男朋友吵架,常因键出的对话缺乏
情感暗示而 误解他的本意。由于系统常出故障,两人一争就是几个小
时。我写一句,他回一句,接着系统失灵!可我 们俩还是锲而不舍地
接着吵。
以前我从未意识到日常的生活起居是多么重要,如穿戴 整齐去
上班,按时就寝。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那么依赖同事做伴。我开始


理解 为什么长时间的失业会那么伤人,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缺少了外
部支持的日常计划就会导致吸毒、犯罪、 自杀率的增长。
为了恢复生活的平衡,我强迫自己回到真实世界中去。我给别
人打电 话,与所剩无几的仍然住在纽约城的几个朋友安排见面。我至
少设法去去健身房,以便使周末与工作日有 所不同。我安排采访好写
报道,预约看医生——安排任何需要我出门与他人接触的活动。
但有时面对面地与人相处实在难以忍受。我与一位朋友见面,
她那种响亮的笑声让人忍无可忍——饭店里 的噪杂谈话声也让人受
不了。我找了个藉口逃之天天。我重新回到我的公寓,冲向电脑,似
乎那 儿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我点击鼠标,打开调制解调器,曾经听了就烦的连接声此刻听
起来就如同最心爱的曲子那么悦耳。我键入密码。真实世界转瞬便消
逝了。

课文B
你以为与网友分享秘密不会出事儿吗?等着门铃响起来吧……
母亲恨死了网虫
卡罗尔. 萨尔勒
嗒嗒,嗒嗒,嗒。这是入睡前最后听到的声 音。遇到特别糟糕
的日子,早上一醒来就听到这种声音。(1)这是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


中惟一持续不去的不和谐音。女儿沉迷于互联网,我觉得这是一种疯
狂的不端行为,而且凶险四 伏。
她在别的哪个方面都不失为一个明事理的姑娘。她是夏天毕业
的,天天上班,· 晚上和朋友们在电话里聊天,周末和他们一起外出
玩耍。但除此之外,近来她每天花两个小时光景与电脑 厮守在一起。
对此我深恶痛绝。
这不完全是对新科技的恐惧。当然,能随时获取全世界信息库 中
的信息是很有价值的,电子邮件正在完全改变人们相互间通信联系的
方式。我的不信任感是基 于这样一个事实:使用互联网通讯与人们传
统的相互交流方式相比实在大为逊色。(2)它使人们还未相 识就已亲
近,它不能保守秘密反而扩散秘密;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它是撒谎人
传播谎言的工具。
最令我心惊胆战的是女儿对我的一切规劝都拒之不理。这在她
的言谈间流露无遗。“我 是一月份„遇见‟珍妮特的,”她说,“那以后我
们就成了„朋友‟。” 有时,她又说“前几天我和 亚历克斯„聊天‟,他
„说‟……”“不对,他没有说,”我争辩道;只有当你亲眼见过一个人之
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朋友才成其为朋友。她只是朝上翻了翻白眼。
你想象得到吗,上个月 我正打算外出数日的时候,这位聪明的
22岁的姑娘宣布打算举行一次聚会,客人包括各色网虫,他们来 自
各地,还要在我家过夜。


在我家里过夜?在这个有我珍爱的一切的家里,而女儿本身就
是我的最珍爱的宝贝之一。
她说,“别傻。”她说不会有事的,因为她准备邀请的那些人都
是“认识”了至少有一年的,而且她“了 解”他们,就像了解我总的来说
比较喜欢的她的其他朋友一样。(3)我说,他们啪嗒啪嗒“讲”给互相 听
的事情中,杀人的倾向或许就被忽略了,难道这不可能吗? 我说这
话时尽量想做到通情达理,但不完全成功。
聚会不了了之。但我和她确实大吵了一场。
当我说那些人即使不是疯子也一定是些怪人时,她 试图跟我争
论。那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怪人一个?绝对不是。既然这样,那他们
为什么会是怪人 呢?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个谎言家?当然也不是。她抓
住了主动权,开始反攻。
“还 记得你最喜欢的那个讲一个—亡尉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吗?
那个他看到那女的读过的一本书便和她通过书信 往来而认识的故事?
记得吗,她拒绝给他寄照片,因为她认为如果他真的喜欢她,她长得
怎么样 并不重要?瞧,他们俩也没见过面嘛。”她得意地笑了。跟女儿
争辩总是这个样,总是令你烦恼不堪。她 们深知你的弱点,知道如何
乘虚而入。
但我总是忘不了这个事儿,种种担忧萦绕心头 。并不是说我有
理由认为,他们作为个人,一定会撒谎。但他们可能会撒谎。他们可
能隐瞒自己 的真实年龄、心态,甚至性别。的确,在美国显然有不少


上网的男人常常自称女人,认为 藉此可使其他女人更无顾忌地与他们
讲知心话。
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脑 子里虚构出来的最可怕的
场景一幕接着一幕,就像一部恐怖片。于是我给一个好莱坞的朋友打
了 个电话:有没有谁想过用这个题材构思一部电影情节?他哈哈大
笑。据他本人所知就有5部正在酝酿之中 ,一部已经进入制作阶段了。
于是,我对女儿说,我们就等着看生活去模仿艺术吧。我们现< br>在安然无恙。谁知道什么时候被谋杀在自己的卧床上。 她大笑。“明
天早上见,妈妈。我要上楼去跟朋友聊天了。晚安。”塔塔,塔塔,
塔塔……

第五单元
逾越障碍
课文A
读一读以下两则名言,想一想迈克尔·斯通的故事是否印证了其间
的道理。
障碍越是巨大,逾越它也就越感自豪。——莫里哀
只有天空漆黑时,你才可以看到星星。——查尔斯·久比尔德
真正的高度


大为·纳史特
他手心在出汗。他需要用毛巾把握竿的手擦干。太阳火 辣辣
的,与他今天在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面临的竞争一样热烈。
横杆升到了17英尺。 比他个人的最高记录高出3英寸。迈克尔·斯通
面临的是其撑竿跳高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天。
尽管赛跑决赛一小时前就已经结束,看台上仍然观众满座,足
有20,000人上下。 撑竿跳高确实是所有田径比赛中最精彩的项目。
它融合了体操运动员的优雅与健美运动员的力量。它还具 有飞翔的特
征,对观看该项目比赛的观众来说,飞跃两层楼的高度简直是一件不
可思议的事情。
迈克尔自从能记事起就一直梦想着飞翔。从小到大,母亲给迈
克尔念过无数关于飞翔的 故事。她的故事总是从高空俯瞰描述大地。
她对细节的激情和酷爱使得迈克尔的梦境色彩缤纷、绚丽无比 。迈克
尔总是重复做着一个梦。他在乡间大路上飞奔。当他奔跑在金色的麦
田之间时,总是把开 过的机车一路甩在身后。就在他深深吸上一口气
的瞬间,他开始从地面一跃而起,就像一头雄鹰那样开始 翱翔。
他飞越的都是母亲故事里描述的地方。无论他飞向何方,他都
怀着母爱所赐予 他的自由精神,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入微。可他的父亲
却不是个梦想家。伯特·斯通是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 义者。他信奉的
是努力与苦干。他的格言是:簧键绢谚殉吼莳,腐挣努力工/户/


从14岁起,迈克尔就是这么做的。他开始按非常周密的计划
训练。他 每隔一天进行举重训练,其它的日子做些跑步训练。训练计
划由迈克尔的教练、训练员兼父亲严加督导。 迈克尔的投入、执着、
自律正是每一个教练所梦寐以求的。迈克尔在学校是位优秀生,在家
是个 独生子,但他仍帮助父母在自家的农场上千些杂活。迈克尔的母
亲米尔德里德·斯通希望他能更放松些, 还是做那个“自由幻想”的小男
孩。有一次,她试图跟他及其父亲好好谈一下,可当父亲的马上就打断了她,笑着说:“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努力工作!”
迈克尔今天跃过的所有高度显然都 是对他刻苦努力的回报。迈
克尔·斯通在成功跃过17英尺的横杆时是感到惊讶、激动还是得意,
人们无从知晓。迈克尔身体刚刚落在充气垫上,观众还没坐下,他马
上就开始准备下一次飞跃。他似乎 并未意识到自己刚刚把个人最好成
绩提高了3英寸,已经是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撑竿跳高项目最后< br>两名决赛者之一。
当迈克尔成功跃过17英尺2英寸和17英尺4英寸高度的横
杆时,他仍没有流露出丝毫感情。他仰面躺着,听到观众在叹息,他
知道另一位撑竿跳运动员最后一跳 没有成功。他知道自己最后一跳的
时刻到了。由于那位运动员失败次数较少,迈克尔这一跳只有成功才< br>能获胜。这一次跳不过就会使自己落到第二名。那也丝毫无愧,但迈
克尔决不让自己产生哪怕一丝 与冠军无缘的念头。


他翻了个身,照例指尖撑地做了三下俯卧撑。他找着了撑 竿,
站起身,踏上那引向其17年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一跃的跑道。
这一回,那跑道 显得有些异样。刹那间,他感到一阵惊吓。一
种惶惑不安的感觉向他袭来。横杆升在高出他个人最高记录 9英寸的
高度。他想,这一高度与全国记录只差1英寸了。这一刻紧张异常,
他感到焦虑不安。 他想摆脱紧张情绪。没有用。他更紧张了。在这种
时刻怎么会这样呢,他暗暗思忖着。他有点胆怯起来。 说是恐惧也许
更为恰当。怎么办?他以前从来不曾有过这种感觉。这时,不知不觉
地,在内心最 深处,出现了他母亲的身影。为什么是在这一刻?记忆
中,母亲在这种时刻会怎样做呢?很简单。母亲过 去总跟他说,当你
觉得紧张、焦虑、、甚至害怕的时候,就深深地吸气。
于是他深深 吸了一口气。在摆脱腿部肌肉紧张的同时,他轻轻
地把撑竿放在脚边。他开始舒展双臂和上身。刚才飘过 一阵轻风,此
刻消失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撑竿,只觉得心怦怦在跳。他相信观众
们的心也在怦 怦跳动。场上鸦雀无声,令人透不过气来。当他听见远
处飞鸟啼鸣时,他知道,自己飞身起跃的时刻到了 。
他沿着跑道起跑冲刺,那感觉奇特无比,妙不可言,而又似曾
相识。脚下的地面就 好似过去常常梦见的乡间大路。金色麦田的景象
映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于是奇迹发生了 。他飞起来
了。他的起岿L轻松自如。迈克尔·斯通此刻就像儿时梦境中的那般
在飞行。不过这 一次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这一次他真的在飞。周


围一切都似乎在缓缓移动。他感到周 围空气从未像这样纯净清新。如
同一头雄鹰,迈克尔在翱翔。
或许是看台上人们爆发 出的欢呼声,或许是他着地时嘭的一声
响使迈克尔回到现实之中。他仰面躺着,明媚的骄阳映照着他的脸 。
他知道自己只能想象母亲的笑靥,他知道爸爸或许也在微笑,甚或欢
声大笑。他不知道的是, 他爸爸正与妻子相拥而泣。没错,这位“要
想有所收获,就得努力工作”的伯特·斯通在妻子怀里孩子似 地泪流满
面。米尔德里德从没见他那样哭过。她也知道,他流淌的是最难得的
泪水:骄傲的泪水 。迈克尔一下子被围住了,人们拥抱他,祝贺他所
取得的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那天稍后,他接着越过了 17英尺6英
寸半,创下了全国和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撑竿跳高的新记录。
随着媒体的 关注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赞助,迈克尔的生活
肯定会不同以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全国少年奥 林匹克冠军并
刷新了一项世界记录,也不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最高记录提高了9英寸
半,而是因为 迈克尔·斯通是个盲人。

课文B
磨难到底是能让我们显出内在的美 德还是暴露出自身的缺
陷,有时一次偶然的遭遇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十四级台阶


哈尔·马纳林
人们都说猫有九条命,我也觉得这完全可能,因为我现在经历
的是自己的第三次人生,而我还不是猫呢。
我的第一次人生始于1904年11月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
我来到世上,在一户农 家8个孩子中排行第6。我15岁那年父亲去
世,为了生存,我们苦苦挣扎。我不得不等到成家后才真正 开始享受
自己的第一次人生。那时我非常幸福,体格健壮,还是个运动好手。
我和妻子生有两个 可爱的女孩。我在圣何塞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圣
卡洛斯有个温馨的家。
那时的生活就像是一场美梦。
接着美梦终止,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噩梦,令你夜半惊醒, 出
一身冷汗。我得了恶化的进行性运动神经元病,一开始影响我的右臂
右腿,后来又侵入身体的 另一侧
就这样我的第二次人生开始了……
尽管疾病缠身,我还是借助车上 安装的特殊设备每天开车上下
班。在某种程度上,我是由于14级台阶才得以保持健康的心态与乐
观的情绪的。
无稽之谈?一点也不。
我们家住的是错层式的房子,从汽 车间通往厨房门有14级台
阶。这些台阶是我衡量自己的尺度,是我活下去的一个挑战。(1)我


觉得如果有一天我无法再抬起一只脚迈上一个台阶,再痛苦地拖起另
一只脚——将这个 过程重复14遍,直到精疲力竭爬上去——到那时
我就会服输并躺下死去。
因此我坚 持上班,坚持爬那些台阶。时光流逝。两个女儿上了
大学,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只剩我和妻子守在我们那 个有着14级台
阶的温馨的家里。
你或许会以为,这里生活着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子汉 。…事实并
非如此。这里一瘸一拐走着的是一个幻想破灭、内心痛苦的跛子,一
个靠着从汽车间 通往后门的那14级可怜的台阶才没有失去理智、没
有丢—F妻室并坚持工作的男人。 ,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变得日益失望和沮丧。我想,当我执意谈
论自己的人生哲学时,我 的妻子和朋友一定都很难受。(2)我认为在
这整个世界里,就我一个人被选中去受苦受难。我已经背了 9年的十
字架,只要我还能爬上那14级台阶,很可能我就要一路背负下去。
后来, 1971年8月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
人生。那天夜里我回家时天正在下雨,我慢慢地 开着车走在一条车辆
稀少的路上,雨水哗哗拍打着车身。突然,方向盘在我手里猛地一跳,
一只 车胎啪地一声爆了。我奋力停下车,呆坐着,心想,这下子麻烦
可大了。我没法自己去换轮胎!根本不可 能!
开车路过的人会停下帮忙吗?我马上就把这个念头打消了。为
什么别人要停下帮 忙呢?我知道我自己就不会。这时我想起前面不远


处的一条小路上有幢房子。我发动了引 擎,慢慢地开到了那幢房子跟
前。接着我把车开上了宅旁车道,按了按喇叭,迎接我的是窗口亮起
的灯光。
门开了,一个小女孩站在那儿朝我张望。我摇下车窗,大声说
道,我有 个轮胎爆了,需要有人帮忙替我换一下,因为我要靠拐杖走
路,自己干不了。
她回到屋内,稍后裹着雨衣、戴着帽子又出来了,身后跟着个
男的,愉快地跟我打招呼。
我坐在车里,舒舒服服,淋不着一滴雨,而那男人和小女孩却
在暴雨里干得那么辛苦,我觉得有点过意不 去。得了,我会酬谢他们
的。这时,雨似乎小了一些,我摇下车窗看着。我只觉得两人动作慢
得 出奇,我都开始有点不耐烦了。我听到车后传宋小女孩的声音。“千
斤顶的柄,爷爷,拿好了。”那人轻 轻地应了一声,车微微倾斜着被
顶了起来。
接着有好一会儿,我听到车后的响声和轻 轻的说话声,最后总
算换好了。我感觉到千斤顶移开时车颠了一下,又听到后车厢盖啪地
关上, 接着两人就站在了我的车窗前。
那是位老人,身材瘦小,背有些弯。我看小女孩大约8岁或< br>10岁,神情愉快,她抬头望着我,满脸的笑容。
他说:“这种天气又是夜里,车出了问题可真够呛,不过现在
都给你修好了。”


“多谢了,”我说,“多谢。我该付你们多少呢?”
他摇摇 头。“什么也不要付。辛西娅跟我说你靠拐杖走路。很
高兴能帮上忙。我知道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你也 会这样帮我的。不
要钱,朋友。”
我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那不行!我不喜欢欠人家的情。”
他没伸手宋接,小女孩凑近车窗,轻声说道:“爷爷看不见。”
(3)刹那间,时间凝固了, 我感到万分的羞愧和震惊。我从来
没有这么难受过。一个盲人和一个孩子!用又冷又湿的双手在黑暗中< br>摸着那些螺栓和工具干活——对他来说,这黑暗很可能永远不能驱
散,直至他死亡。
他 俩替我换了一个轮胎——在风雨交加之中换着轮胎,而我则舒
舒服服地倚着拐杖坐在车里。我不记得他俩 道别走后我在那儿坐了多
久,但时间之长,足以让我内心深刻反省,发现令自己深感不安的品
行 。
(4)我意识到我的自艾自怜、自私,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冷漠,已到
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我坐在那里祷告。我祈求力量,祈求更多的理解,祈求对自己的
缺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祈祷上帝保佑那位盲人及其孙女。最后我开车离去,心灵上震
撼巨大,精神上羞愧难当。 现在我不仅每天努力去爬那14级台


阶,而且尽我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或许有——天, 我能有机会去帮
助一个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盲人——一个跟我过去一样瞎的盲人。


第六单元
妇女半边天
课文A
有些妇女何以能既做 一份全职工作又能兼顾家庭的责任,并仍
有余暇做其他事情?艾德丽安·波珀渴望能像她们一样,但又怀 疑这会
不会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要买下布鲁克林桥
艾德丽安·波
不久前,我收到母校一份校友简报。里面有一条是关于一个老
同学的消息:“凯特·L 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兼职任教,并任县高中校长
助理。她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博士论文以及两本著作的最 后定稿,
同时她仍有时间与女儿们一起打网球、骑马。”这条短讯中有四个字
令我心神不安:业 余时间。有位朋友说,要是我对这一报道里的一切
都信以为真,那她在布鲁克林还有一座桥要出售给我呢 。
朋友的打趣一针见血。我多蠢啊!于是我打定主意,不再去想
凯特那些不可思议的 成就,以后看到类似报道也不要轻易相信。


可是,就像节食者一时软弱竟把整 盒饼干吃个精光一样,我发
现自己的决心也有动摇之时。每当不坚定时,我就在报刊上到处搜
寻 ,贪婪地阅读一篇又一篇的成功故事。我最喜欢的女强人有\一位
政治家的女儿,她在照料一个两岁幼儿 与一个新生儿的同时读完了法
学院,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公司;一位开业儿科医师,她自己有十个子
女还有一位电视主持人,她是两个学龄前儿童的母亲,还在攻读硕士
学位。
然而,有一天我 真的与一位女强人面对面相逢。去年圣诞节前,
我因工作需要来到一家全国性公司女总裁的办公室。如同 其他女强人
一样,她有丈夫,两个孩子,还有一处据说是纤尘不染的公寓。她的
生活安排得如瑞 士表一般精确。由于我本人的计划安排很少成功,她
的成就既令我惊讶不已,又使我深感内疚。
那天,她办公桌后面的架子上放置了至少一百罐草莓酱,上面
扎着鲜艳的红格缎带。这 些果酱是总裁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制作的,罐
子也是他们一起装饰的,她准备把果酱送给员工及来访的客户 。
我不由得惊问,她从哪儿抽出时间完成如此令人钦佩的假日工
程?我真不该多此一 问。答案听上去相当熟悉:业余时间。
坐火车回家途中,我把那罐草莓酱放在膝头。这罐草莓 酱一路
上都在责备我。它似乎在说,别的女人不仅在上班之时干得出人头
地,而且在工作之余也 大有作为。而你,它责问道,在业余时间都做
了点什么呢?


我很想回 答说,我在业余时间从事博士后物理学研究,在研究
钢琴与号的声调和谐方面的新理论,在烘烤蛋糕,在 跟儿子一起打棒
球。然而,实际情形是,我生性就根本做不到事事有条不紊。不论怎
么仔细安排 时间,我的计划总是出问题。
如果我制定像作战计划那样精确的时间表,将下午若干小时用< br>于写作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那么幼儿园的保育员肯定会在我刚刚提
笔的那一瞬间打来电话。我的 一个孩子得了一种怪病需要整天卧床休
息,还不停地让我端汤倒茶送果汁。
别的日子 里,我时间表上的每一件事的耗时都超出原计划的三
倍。洗衣工不知把我的衣服塞到什么地方去了。肉铺 没有把我的订货
按时准备好。在超市里,排在我前面的那位女士开出一张“火星银行”
的支票为 其食品杂货付款,只有经理(他刚出去吃午饭)才能决定可否
接受。“站着等候的人们也在效劳,”诗人 约翰·弥尔顿写道,但他却忘
了补充一句,她们这样站着等候成不了女强人。
每天与时间赛跑令人精疲力竭,等我果真有了一些余暇,往往
累得都要垮了。我大多瘫倒在椅子里,呆呆 地凝视着前方,想象着要
是自己拥有那些超级女英雄的组织才能与旺盛精力,生活该会是多么
美 妙。事实上,我白白浪费了许多闲暇时光不无忧愁地去想着别的女
人在业余时间会成就什么事情。有时我 想,这些现代神话故事给女人
带来的问题并不少于那些害得我们终日等待王子前来相救的古老故
事。


但女强人的故事仍然令我心醉神迷。尽管朋友提醒我不要上
当, 尽管我也长了不少见识,我还是发现自己不仅愿意,而且还真的
渴望买下她说的那座桥。为什么?我想这 是因为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
地吸引着我——还有,那些就是不肯相信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的意
志坚定的人确实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男人一般确信,实现自己的心愿不费吹灰之力。女人嘛 ,当然
总是相信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们反复灌输的不要好高骛远那一
套。我或许无望成为女 强人,但如果没有这种梦想,生活就变得平淡
无味,就如同日常饮食中缺了美味佳肴一般。
我 知道如今人们认为英雄崇拜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们职业女性
业已成熟,不再干这种傻事。然而我所读到 的女强人就是我的英雄。
当我对自己失去信心时,正是她们激励我向前进,轻轻对我说:“去
争 取啊,女士!”
我准备近日给老同学凯特打电话,对着话筒大叫一声“干得好!”
我 希望她对自己的成就不要谦虚。也许她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和两本
著作,开始着手某项颇为刺激,或颇具 危险,甚或两者兼有的新工作。
我愿意听她讲述这一切。随后我要给那个嘲笑我轻信自己听到的成功故事的朋友打电话。我要给她讲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她买下
了她自己演绎的布鲁克林的那座 大桥,并发现这是一项明智的投资。

课文B


当 你发现自己被一份你根本不想做的工作束缚住时,很容易希
望自己能重新开辟一条全新的路。不幸的是, 说来容易做来难,新路
往往充满崎岖坎坷。然而,对穆丽尔·L.韦特斯通来说,这一人生之
路 还是值得一走的。
重新开始
穆丽尔·L.维特斯通
我曾经惧怕星期天。那时我从星期一上午八点半开始就盼着周
末。 我痛恨我的老板。(1) 每当我想起给别人回电话、打字,看到我
出得主意和见解却让别人去受益时,常常整个星期都会闷闷不乐 。我
痛恨我的工作。我痛恨我的生活。我痛恨自己既没有勇气改换工作,
也没有勇气改变我的生 活。
当我的大多数的朋友都在计划上大学,欢聚至深更半夜时,我
却在换脏尿布,抱 着一个哭闹的孩子在屋里走来走去。才19岁,我
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小媳妇。多年来 不管我做什么
或是作出什么决定,我总得考虑我的这个家。
一晃我就29岁了,离3 0岁仅一步之遥。(2)这样的生活我能
维持多久?肯定不会到我退休之时。我开始觉得,如果我不早日 有所
作为,马上行动的话,我就会苦闷而死。我决定去追寻儿时的梦想:
我要拿到大学本科学位 ,做一个全职的记者。
我在我的一个美好的日子,一个星期五,辞去了工作。我的心
中几乎马上充满了焦虑。我怎么跟丈夫说呢?他会怎么反应呢?我们如

关于宽容的议论文-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


分数线什么时候出来-市场总监助理


有关春节的习俗-武警学院分数线


打老鼠游戏-世界之旅


东邪西毒影评-策划案格式


个人爱好及特长范文-艾弗森经典语录


五一节的来历-元旦祝福语大全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务处-香港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