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

绝世美人儿
935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3: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创业伙伴-暑期计划


Unit 1
Active reading (1)
大学已经不再特别了
1 有这么一种说法:“要是你能记得20 世纪60 年代的任何事情,你就没有真正
经历过 那段岁月。”对于在大麻烟雾中度过大学时光的那些人,这话可能是真的。
但是,20 世纪60 年代有一件事人人都记得,那就是:上大学是你一生中最激
动人心、最刺激的经历。
20 世纪60 年代,加州的高校把本州变成了世界第七大经济实体。然而,加州
大学的主校园伯克利分校也 以学生示威、罢课以及激进的政治氛围而著名。1966
年,罗纳德·里根竞选加州州长,他问加州是 否允许“一所伟大的大学被喧闹的、
持不一意见的少数人征服。”自由派人士回答说,大学之所以伟大正 是因为它们
有能力容忍喧闹的、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
3 在欧洲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以新 的姿态和激情地投入到自由和正义的事业中
去,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运动引发了他们与当权者之 间日益升级的暴力
冲突。许多抗议是针对越南战争的。可是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学生与工会联盟,
发动了一场大罢工,最终导致了戴高乐总统辞职。
4 20 世纪60 年代大学生活的特点并不仅 仅是激进的行动。不论在什么地方,
上大学都意味着你初次品尝真正自由的滋味,初次品尝深更半夜在宿 舍或学生活
动室里讨论人生意义的滋味。你往往得上了大学才得以阅读你的第一本禁书,看
你的 第一部独立影人电影,或者找到和你一样痴迷吉米·亨德里克斯或伦尼·布
鲁斯的志同道合者。那是一段 难以想象的自由时光,你一生中最无拘无束的时光。
5 可如今那份激情哪儿去了?大学怎么了?现在 ,政治、社会和创造意识的觉醒
似乎不是凭借大学的助力,而是冲破其阻力才发生的。当然,一点不假, 高等教
育仍然重要。例如,在英国,布莱尔首相几乎实现了到2010 年让50%的30 岁
以下的人上大学的目标,(即使愤世嫉俗的人会说,这是要把他们排除在失业统
计数据之外)。不过,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全民重视的话题了。如今,大学被视为
人们急于逃离的一种小城镇。有些人辍学,但大多数已经有些麻木,还是坚持混
到毕业,因为离开学校实在是太费事了。
6 没有了20 世纪60 年代大学生发现的令人 头脑发热的自由气氛,如今的大学
生要严肃得多。英国文化促进会最近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外国留学生在 决定上
哪所大学时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质量、就业前景、学费
负担、人身安全问题、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便利。大学已变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是在就业市场上增加就业几率的一个机会,上大学本身不再是目的,它给你提供
一个机会,让你暂时想象一下:你能够改变世界。
7 童年与大学之间的距离已缩小了,大学 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其中
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经济方面的。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里,现在的 许多孩子
依赖父母资助的时间比以前的孩子更长。21世纪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根本无法自
立门 户,因为那太昂贵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通讯革命。儿子或女儿每学期往
家里打一两回电话的日子一去 不复返了。如今,大学生通过手机与父母保持着脐
带式联系。至于寻找痴迷无名文学或音乐的同道好友嘛 ,没问题,我们有互联网
和聊天室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8 “在那黎明时分活着是至福,
9 但年轻就等于身在天堂!”
10 华兹华斯的诗句说的可能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20 世纪60 年代的大学生


而言,这样的诗句同样真实生动。可是为什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 来说,它们怎么
就不真实了呢?

Active reading (2)
后一切的一代
1 弗兰克·托马斯是普林斯顿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文学理论专业。他希望当 人
权律师。我从没指望通过上文学理论课来了解我这一代人的特征,或了解美国大
学是如何在变 化的。这门课是让你在课堂上扮酷的——带着一丝熬夜太多的困劲
儿,穿着一件T 恤衫,上面印着“去过那儿,干过那事儿,对,这就是那件T 恤
衫”或诸如此类带有讥讽意味的俏皮话 。我是这样在课上消磨时间的:一边费力
地听着性别理论和后殖民主义这样艰深的话题,一边用我的iP od 检索着好听的
音乐。可是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突然咔嗒一声开了窍。我提起精神,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活。
2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很难说,从定义角度来说,后现代 主义几乎是无
法定义的……就是有点儿否定和反对先前的一切的意思。这就让人很难看清它究
竟 指的是什么。这一术语是在1949 年被首次使用,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断
定,对于文化或社会的 未来,后现代态度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我来说,它令我
感到好奇,因为后现代似乎说的正是我那些酷劲 十足、困兮兮的和冷嘲热讽、穿
T 恤衫的朋友们。
3 我们在那么多方面都是“后”的:后 冷战,后工业时代、后生育高峰、后9.11。
我们这一代人来自所谓的短世纪(1914—1989) ,生于其末尾。这个世纪充满了
战争和革命,它改变了人类文明,推翻了强权政府,给我们留下了非同寻 常的机
会和特权,我们所得到的机会与特权比从前任何一代人都要多。
4 可是我们该干什么 呢?我们该像历代大学生那样去造反、叛逆吗?我们要上街
去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不看到变化,我们决不 离开”吗?不,我们做着相反的事
情:我们去参战,根本不问为什么;我们放弃自己的公民自由权,我们 每天在晚
间新闻中观看破坏和死亡。
5 在大学里,我们在请愿书上签名,加入各种组织,把 自己的名字添加到各种邮
件通讯录中,戴为癌症研究义捐的标志腕带,观看电视转播的为非洲饥民募捐明
星义演音乐会和为全球气候危机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甚至去音乐会现场,假
如能搞到票的话 。可是我们代表什么呢?就像真正的后现代一代那样,我们无法
描述我们的政治抱负,我们没有可以激发 灵感、鼓舞斗志的领袖人物,我们没有
哲学,我们没有方向或主题。我们只是被我们之前的一切所定义,我们是切·格
瓦拉T 恤衫的一代。
6 这是一场运动,好像是鼓励个人集体表现自我,似乎是在等待革命。作为年轻
人,人们期待我们愤怒,因为那是年轻人的正常行为。
7 但是,我们如何反叛怀念革命的父母一代 ?我们如何去反叛有时候比我们更想
闹革命的父母?我们不反叛。不反叛就是我们的反叛。
8 我们真正的精力不是放在校园里,而是放在互联网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
断发展的交流思想和受挫感 的机会。我们不再游行示威;我们不再到街上去,我
们去聊天室。
9 “我们以往所知的美国 大学即将终结。对我这一代人来说,与激进主义相关的
是基地组织,而不是气象员组织。“校园接管”听 起来不大像1968 年的伯克利
分校,却更像2007 年的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歌词的寓意则属于另一个时代,


并不反映当今的现实。
10 可是,科技革命就像20 世纪60 年代的革命一样真实而深刻——只是不那么
明显而 已。它是正在推进中的未完成的事业,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也许等到我
们的父母不再说他们样样都好而 我们一无是处时,他们也许会明白,后一切的一
代说的话也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在书写革命,我们在用自 己的语言书写革命。

Unit 2
Active reading (1)
战争

1 旅客们不得不在一个小站停留,准备换乘老式小火车继续他们的旅程。
2 天亮时,一个深陷哀恸的大块头女人被架了进来——差不多像一捆没形的包袱
卷。跟在她身 后,喘着粗气呻吟着的,是她的丈夫——一个小个子男人,又瘦又
弱,表情羞怯不安。
3 终于落了座,他彬彬有礼地感谢帮助他妻子、给她腾地儿的乘客。 他妻子又
扯起衣领,盖上眼睛,把脸遮住。
他觉得有义务向旅伴们解释:战争就要夺走她的独 生子,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
他们两口子把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他身上,甚至允许他自愿参战;现在突然 接到
电报,说他三天之后就要开拔,要他们去为他送行。
5 裹在大衣下面的女人确信这些解 释全然不会引起这些人哪怕一丁点儿的同情
——他们极有可能像她自己一样处在同样的痛苦当中。他们当 中有人说:
“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侄子在前线呢。”
7 “也许,可我们的情况是,那是我们唯一的儿子,”那位丈夫壮起胆子说。
8 “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可能会因为过度关心把你的独生子惯坏,可是如果你
有别的孩子,你也不可能爱他胜过爱其他孩子。父 母之爱不像面包,可以掰开,
平均分给孩子们。如果说现在我正在为我的两个儿子受煎熬的话,我不是在 为他
们每人受一半的苦,而是加倍受苦……”
9 “是啊……是啊……”那位丈夫尴尬地叹息 道,“可是如果一个父亲有两个儿
子在前线,他失去其中的一个,还剩一个可以安慰他……而……”
“对呀,”对方回答说,“剩下一个儿子安慰他, 他也要为这个儿子活下去,而
独生子父亲的情况是,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也可以一死了却痛苦。”
11 “胡说,”另一位旅客插话说。这是个肥胖、红脸的男人,眼睛里布满血丝。
12 他 气喘吁吁的。一股无法控制的活力在内心激烈震荡,似乎要从他那鼓凸的
双眼里迸发出来,他衰弱的身体 几乎控制不了他的情绪。
13 “我们赋予孩子生命难道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吗?
其他旅 客都悲伤地盯着他。其中一位说:“你是对的。我们的孩子不属于我们,
他们属于国家……”
15 “胡扯,”胖旅客反驳说。“我们给孩子生命的时候想到国家了吗?我们的儿
子出生是因 为……呃,因为他们必须出生。现在,在我们这个岁数,当然,对国
家的爱依然强烈,但对我们孩子的爱 更强烈。”
16 周围一片沉默,人人都点头赞同。
“那么,”胖男人继续说道,“我们为 什么不应该考虑孩子们的感情呢?在他们这
个年纪,他们理应认为对国家的爱大于对我们的爱,这不是很 自然吗?人人都应
当停止哭泣;人人都应当大笑……或者至少感谢上帝——像我一样——因为我儿


子寄给我一封信,说他就要死了,并为能以自己所希望的最佳方式结束生命而感
到满足 。这就是为什么我甚至都没有穿丧服……”
18 他抖抖他那浅黄褐色大衣,好像是在展示它;他豁牙 上铁青的嘴唇在颤抖;
他的双眼湿润、目光呆滞;很快他尖声大笑了一下——也可能是一声抽泣,算是< br>说完了。
“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其他人表示同意。

20 那个女人一直试图从她丈夫和朋友的话里找些什么来安慰深陷忧伤的自己,
以明白一个母亲应该怎样听天由命, 她并不是送儿子去死, 而是送他去一个极
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21 然而她在人们所说的许多话里并未找到一句安慰的话。 眼看没有人可以与她
分忧,她就愈发痛苦了。
可是现在,那旅客的话让她吃惊,几乎让她震惊。她忽然意识到,不是别人不理
解她,而是她自 己不能达到那些父母的高度;他们没有哭泣,而是听天由命,不
仅接受儿子的离去,甚至还接受儿子的死 。

23 她从角落里欠起身来,想仔细听清楚。那个胖男人正在给旅伴们讲述他儿子
如何为国王和国家战死而成为英雄,幸福且没有遗憾。她觉得自己跌跌撞撞走进
了一个从未梦见过的世 界里。
然后突然,就好像她根本没听见别人说的话,仿佛刚从睡梦中醒来,她转向那位
老人,问道:
25 “那么……你儿子真的死了吗?”
26 人人都盯着她看。那位老人也转过脸来看她, 他那大大的、鼓凸的、湿润得
可怕的浅灰色眼睛深深凝视着她的脸。有一阵子他试图回答, 却说不出话 来。
他终于忽然意识到他的儿子真的死了——永远走了——永远。他的脸抽搐起来,
扭曲得吓人 ,然后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他匆忙从衣袋里掏出手帕,爆发出令人
心碎的、悲痛欲绝的、抑制不住的抽 泣。

Active reading (2)
同感是怎样表露的
1 霍普才九个月大,一见到另一个婴儿摔倒,泪水就涌了出来。她爬到妈妈身边
寻求安慰,就好像是她自己 摔疼了。15 个月大的迈克尔去把自己的玩具熊拿来
给正在大哭的朋友保罗;保罗不停地大哭的时候, 迈克尔替保罗捡回他的安乐毯。
这些小小的表示同情和关爱的举动被接受记录同感行为训练的母亲们观察 到了。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的婴儿期。实际上,从他们出生
的那天起 ,婴儿们在听到其他婴儿哭闹的时候就会觉到不安——有些人认为这种
反应是同感的最初先兆。
2 成长心理学家发现,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之前,婴儿
们就感受到了 同情的痛苦。甚至在出生后几个月,婴儿就会对周围人的烦躁不安
做出反应,就好像他们自己的烦躁不安 一样,看到别的孩子哭也跟着哭。到了一
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痛苦不是他们的,而是别人的,可是他 们对这样的事情
似乎还是感到不知所措。例如,在纽约大学的马丁·L· 霍夫曼所做的一项研究
中,一个一岁的孩子把自己的妈妈拉来安慰哭闹的朋友,却忽视了同在一室的朋


友的妈 妈。这样的困惑在其他一岁大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他们模仿别的孩子的
痛苦,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 们的感受。
例如,如果别的婴儿伤了手指,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就会把自己手指放进嘴里,看
看自己是否也感觉到痛。看到自己的妈妈哭,婴儿即使没有眼泪,也会擦拭自己
的眼睛。
3 这种所谓的运动神经模仿就是“同感”这个词于20 世纪20 年代由美国心
理学家E·B· 铁钦纳首次使用时的原始技术含义。铁钦纳的理论是:同感萌发
自对他人痛 苦的一种身体模仿;这种模仿继而在自己心里引起同样的感受。他当
时在寻找一个与同情有所区别的词; 同情是针对他人的一般困境而发的,无须分
担他人的任何感受。
4 小孩两岁半左右就渐渐不 再有运动神经模仿行为,那时他们会意识到别人的痛
苦与自己的不同,会更有能力安慰别人。下面是摘自 一位母亲日记里的典型
事例:一位邻居的婴儿哭了,珍妮走近前去,试图给他一些小甜饼。她跟着他转,
开始带着哭腔低声自言自语。她然后试图抚摸他的头发,可是他躲开了……他平
静下来,但是珍妮仍然面带忧色。她继续给他拿来玩具,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5 在这个年龄,幼儿对于他人感情波动的总体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像
珍妮一样,感同身受,有些则麻木不仁。国立精神健康研究院的玛丽安· 拉德
克-亚罗和卡罗琳· 察恩-瓦克斯勒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在同感关注
方面的不同大部分与父母怎样教养子女有关。她们发现,如果在家教中让孩子特
别注意他们的恶作剧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比如对孩子说“瞧你让她多伤心啊”,
而不是说“你真调皮”,孩子就比较有同感心。她们也发现,观看他人遇到痛苦
时别人的反应,儿童的同感心也会受到影响。通过模仿亲眼所见,儿童能培养出
一套同感反应行为,尤其是在帮助那些苦恼人方面。

Unit 3
Active reading (1)
揭足球的短
1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在最近 的一次晚宴上说起垒球时哈哈大笑:“当两个队友在场上来回投
球时,另外七个小伙子在边上站着无事可 做。”
2.我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小就接触某项外来的运动,他就很难对它感兴趣。现在我正遭< br>遇同样的文化壁垒。6月9号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开始了,而我对球员在“球场”上干些什么
却一无 所知。看起来这是给这个所谓的精彩赛事揭短的一次大好机会。
3。我看足球也有好几年了,我所看到 的就是22个穿着短裤的成年人在场上疯狂地奔跑,力
争踢到球,互相绊倒对方。我猜想他们的目的是要 把球踢进网里(也叫球门),可是,如果
不是碰巧的话,球是很难靠近球
4。 看起来,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项靠运气取胜的运动。
5 整整一个半小时,球场上一片混乱:球飞来飞 去,球迷们在哼着一首悲伤的曲子,让人想
起《纳布卡》的“奴隶合唱团”。双方队员好像都失控了。
6 记分法说明了一切:多数球赛都是以0–0、1–0或2–1结束,这意味着球赛结果倾向于
平局,如果比赛结束时一方胜出了,那只是因为他们运气好。为了粉饰这种现象,他们称这
样的比赛为 “激烈”或“有悬念”。
7 足球新人——大多是美国人——或许不知道有多少种得分法。除了用脚踢 球之外,在空中
用头顶球也是允许的。可医生会告诉你,这可不是脑袋的最大用途。
8 老实 说,很多进球是从某个无意中挡住球的球员身上反弹进球门的。观众喜欢这种进球,


尤其 是防守队员——当然是偶然地——把球送进了自家的网内。
9.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90% 的射门(被称为“机会”,或在无望的情
况下,称为“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射得太偏球直接飞上了看台。
10 万一球碰巧瞄准了,穿过长满毛的队员的腿滑进球门,那纯粹是运气。射门的人, 亦称
“前锋”,会因为纯属偶然的进球而独揽所有的赞誉,他会脱掉球衣,绕圈猛跑,四、五个
队友会扑到他的背上阻止他,让他穿上球衣。
11 接着又恢复了混乱,看台上的观众又开始哼歌曲, 而计时器则在滴答声中慢悠悠地走向
漫长的90分钟的尽头。
12 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90% 的射门(被称为“机会”,或在无望的
情况下,称为 “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射得太偏球直接飞
上了看台。
13 时不时地会有球员脸上挨了一肘,躺在草地上痛苦地翻腾。这时会暂停计时,几个提着
黑 包的小个子男人会跑过来按摩他那假装、胡说的受伤部位,然后他又活蹦乱跳地站起来。
那位肘击他的球 员会得到一张叫“黄牌”的东西:一种温和的惩戒。
14怎么会有战术和规则都如此模糊不清的运动呢 ?除了“伤停时间”之谜,还有那个被称
为“越位”的规则,大概是指除非有两位对方球员在他的前头, 否则前锋不能接队友的传球。
为什么不能呢?这让所有的人都迷惑不解。
15 不必担心—— 即便是职业解说员也往往对此感到语塞。BBC的足球名嘴约翰·莫特森认
为对越位规则“不存在国际通 用的解释”。想想真正的足球(即美国人的橄榄球——译注)
对“持球触地”没有一致的解释会有什么后 果吧。
16.为何你们典型的足球比赛看上去如此失控呢?很简单,因为球场上只有一名裁判,他要< br>负责管束22名极度兴奋的运动员。他不允许球员提出异议(否则就给他一张“红牌”,让他
冲个 澡走人)。但是,大多数的犯规,如推人、出拳打人、使绊、用膝盖顶人、手球都是在
他看不到的情况下 进行的。可是球迷都看见了,于是引发了观众席上更多的抱怨。
17 有一个谜一直解不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蜂拥前去观看这项比赛呢?我一定是漏掉了
什么关键的东西。

Active reading (2)
梦想成真
当夜幕降临悉尼时, 雨也开始悄悄地从夜空中飘落。几百盏灯把澳大利亚体育场照得灯火通
明,场内的声音震耳欲聋。走向跑 道时我看了一眼四周看台上无数的脸,但我的注意力还是
很集中。再过几分钟奥运金牌的归属就要见分晓 了,它悬挂在远处,很诱人。
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口干舌燥,肾上腺素猛增。童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这种感觉真是太
奇妙了:令人非常兴奋,又胆战心惊。我知道,为了确保能梦想成真我必须强迫自己超 越已
知的极限。
我极力保持镇静,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要坚持按原计划做,按自己的节奏跑。 我知道那些俄
罗斯姑娘起跑很快——这场比赛我落后俄罗斯运动员叶莲娜·普罗科霍洛娃不能超过十秒。
如果我做到这一点,冠军就是我的了。
我望着四百米跑道的起跑点,屏住了呼吸。这些年来, 在世锦赛、英联邦锦标赛以及欧洲锦
标赛的八百米赛跑中我屡战屡败,饱受挫折。现在,它再次横在我与 奥运冠军头衔之间。
我的英国支持者在为我欢呼,声音特别大,就好像看台上的观赛者只有他们一样。 我听到他
们喊我的名字,为我鼓劲加油,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呐喊。宽阔美丽的体育场上到处飘扬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旗,我感觉自己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我们有着同样的期盼,同样的梦

< br>想。
几个小时前,我的脚踝在跳远时受了伤,缠上了绷带,但是我忘掉伤痛,尽量把注意力集中
在观众身上。他们的叫喊声势浩大,使我精神振奋,我感到镇定自若。
我知道自己会全力以赴 ,拼尽全力跑完全程。我感觉自己已经进入最佳状态。我只要跑两圈
就行了,就两圈。跑完这两圈,过去 两天以及28年来所有情感和身体上的辛苦付出就将被
胜利或者失败所淹没。这一跑真是生死攸关。我不 断地告诉自己:也就是跑两分钟,谁都能
跑两分钟。
发令枪响了,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圈还好 ,我跟其他人跑得一样快,但我觉得比平时要累得
多,比我预想的要累得多。这次赛前长达数周的艰苦训 练以及这两天激烈的比赛所带来的疲
劳在我的赛跑过程中显现出来。精神和肉体的疲倦开始向我袭来,我 不得不反击。
普罗科霍洛娃一开始就领先。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被她甩得太远,我得紧紧地跟着她。最后一
圈 的铃声响起时,我比她落后2.3秒。只剩一圈了,就一圈,我能赢,我必须坚持跑下去。
到最后150 米的时候我听见观众高声叫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为我加油助威——这时我的腿
疼得要命,我看见我和那 个俄罗斯运动员之间距离正在拉大。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脚还在继
续向前迈步,这时候就全靠精神毅力来 支撑了。
普罗科霍洛娃正在向前冲,我不能让她甩开了,我必须跟上她。我开始倒数剩下的距离:60
米、50米、40米、20米。我看得见计时器了,我能赢,但成绩会很接近。最后终点线出现
了,我 冲了过去,累得精疲力竭。我跑完了
冲过终点线时我最初的念头是这次赛跑比预期的要艰苦得 多,记得八周前我以2分12.2秒
的成绩打破了个人最好成绩。然后,我的心思转向了比赛成绩:我赢 了吗?我想我是赢了,
过终点线时,我知道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我肯定我赢了。但是,如果我不是亲眼看 见记分牌
上的成绩,我就无法让自己相信这是真的。当我站在那里,抬头望着记分牌等待确认成绩时,< br>我竭力打消脑子里消极的念头,但是我还是禁不住想:如果我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怎么办?
如果我 经历了这些磨难却又一次失败了,那该怎么办?
我听见远处转播比赛的解说员在谈论两天来的艰难赛事 ,我好像听见有人说:“我觉得她做
得够好了。”接下来,来自德国的萨拜因·布劳恩走过来告诉我我赢 了,他们在我之前打听
到了消息,她问我当奥运冠军是什么滋味。我笑了,但还是不敢肯定。
接下来的那一刻将让我铭记一生:计分牌上我的名字亮了。那一刻我惊呆了。如释重负,平
静了一会儿, 感谢我内在的自我帮我度过了这两天。我感到全身一阵振颤,这时候该做的事
是:高举双手,紧握双拳。
我向我的支持者望去,他们正兴高采烈地挥舞旗帜,鼓掌呐喊。我是奥运冠军,奥运会的冠
军。

Unit 4
Active reading (1)
1 正在巡逻的警察沿街而行,神态威严。威严的神态是习惯性的而不是给
别人看的,因为也没几个人在看。 时间将近夜里十点钟,但是,夹带着一丝雨意
的阵阵寒风已使街道近乎空无一人了。
2 警官边走边推门,看看沿街的店门关好了没有。他以错综复杂的精妙动
作熟练地摆弄着警棍,时不时转身 把警觉的目光投向安静的街道,他健壮的身形
和微微大摇大摆的样子形成一幅和平守护者的美妙图像。这 一带街区的人是习惯
早睡早起的。时不时能看到一家雪茄店或一间通宵营业的便餐馆还亮着灯;但大多数商铺都早已关门了。
3 走到某一街区的中段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在一家 黑了灯的五金店


门口倚着一个男人,嘴里叼着一根没点着的雪茄。警察一走上前去,那人 急忙开
了腔。
4 “没事儿,警官,”他说这话好叫警官放心。“我只是在等朋友 。这是二
十年前定的约会。听起来您觉得有点儿滑稽,对吧?呃,如果您想弄清楚这是不
是实话 ,我可以解释。大约二十年前,这家店所在之处原是个餐馆 —— ‘大乔’
布拉迪餐馆。”
5 “直到五年前,”警察说。“五年前被拆了。”
6 门口那 人划了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光照出一张苍白、方下巴、长着一
双锐利眼睛的脸,右眉边上有一处微小的 白色疤痕。他的别针是一块大钻石,镶
嵌的方式很奇特。
7 “二十年前的今晚 ,”那人说,“我在‘大乔’布拉迪这里和我最好的哥
们儿、世上最棒的伙计吉米·威尔斯一起吃饭。我 和他在纽约这块儿一起长大,
就像哥儿俩。我当时十八岁,吉米二十岁。第二天早上我就要动身去西部发 财了。
你没法儿把吉米拽出纽约;他以为这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块地儿。呃,那天晚上我
们约定, 我们将在二十年后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在这里再见面,无论我们混成什
么样子,或者得从多远的地方来。 我们估计二十年后,我们应该都已经知道了自
己的命运,发了财。至于是好是坏都无所谓了。”
8 “听起来很有趣,”警察说。“不过在我看来,两次会面之间隔了相当长
一段 时间。自从离开后,你没有听到过你朋友的消息吗?”
9 “呃,有的,我们通过一段时 间的信,”那人说。“可是一两年后,我们
彼此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的生意相当大,我一直忙得 团团转。但我知道
如果吉米还活着,他一定会到这儿来见我的,因为他始终是这世界上最忠实、最
可靠的老伙计。他绝不会忘的。今晚我从千里之外赶到这个地方, 如果我的老
伙伴露面的话,一切都值得了。”
10 那个等候的人掏出一只漂亮的怀表,表盖上镶嵌着小钻石。
11 “差三分钟十点,”他宣布。“我们是十点整在这餐馆门口分手的。”
12 “你在西部混得相当不错,对吧?”警察问道。
13 “当然啦!我希望吉米混得有我一半 儿好。他是那种闷头苦干的人,不
过是个好人。我可得跟一帮打我钱财主意的最精明的人竞争。一个人在 纽约容易
墨守成规。西部则会让他身处险境。”
14 警察转动警棍,又踱了几步。
15 “我得上路了。希望你的朋友能准时到来。如果他没有按时来,你会离
开吗?”
16 “我不会离开 !”另一位说。“我会至少再给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
还活在世上,到时候他会来的。再见,警官。”
17 “晚安,先生,”警察说着,沿巡逻路线继续前行,边走边推着店门。
18 此时下起了毛毛细雨,寒意袭人,原先若有若无的微风也变成凛冽的
寒风。还在街上行走的少数行人也都 竖起了大衣领子,将手插进了口袋,阴郁而
沉默地匆匆走开了。五金店门口,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的那个 人抽着雪茄等待着,
他与少年时代朋友的这场不确定的约会几乎到了荒诞的程度。
19 他等了大约二十分钟,这时一个身穿长大衣,领子竖起到耳朵的高个子
男人匆匆从街对面走来。他径直走 向正在等待的人。
20 “是你吗,鲍勃?”他犹疑地问。
21 “是你吗,吉米·威尔斯?”门口的人大叫。


22 “天哪!”新来的人欢呼 起来,紧紧抓住对方的双手。“是鲍勃,确定无
疑。只要你还活着,我肯定会在这儿找到你的。好,好, 好!—— 二十年很长。
老餐馆没了,鲍勃;我多希望它还在,那样我们就可以在这儿再吃一顿饭了。西
部待你怎样,老伙计?”
23 “好极了!它给了我要的一切。你变了很多,吉米。我可没想过你还能
再长高两三英寸。”
24 “哦,我二十岁以后又长了一点儿。”
25 “在纽约混得不错,吉米?”
26 “一般。我在市政府部门有个职位。来吧,鲍勃; 咱们去一个我知道
的地方,好好长谈一番过去的时光。”
27 两人挽着胳膊, 沿街走去。来自西部的人,功成名就,信心满满,开始
谈论自己的发达史。另一位缩在大衣里,饶有兴趣 地听着。
28 街角有一家杂货店,灯火辉煌。他们走到这光亮里时,不约而同地转头
打量对方的面孔。
29 西部来的人突然停住,松开了他的胳膊。
30 “你不是吉米·威尔斯,”他厉声说。“二十年是很长,但不足以把一
个人的高鼻梁变成塌鼻梁。”
31 “有时候会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男人说。“你已经被捕十分
钟了 ,‘滑头’鲍勃。芝加哥警方认为你可能会来我们这里,电报通知我们说她
想跟你聊聊。乖乖跟我们走, 好吧?这才算聪明。现在,在我们继续往警局走之
前,这儿有一张纸条,有人让我交给你。你可以在橱窗 这儿读。是巡警威尔斯写
的。”
32 来自西部的人打开交给他的纸条。开始时他的手还是稳的,但到读完的
时候他的手却在颤抖。纸条很短。
33 鲍勃:我按时到了约定的地点。你划火柴点雪茄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张
被芝加哥 通缉的人的脸。不知怎么的,我自己下不了手,于是我转了一圈,去找
了个便衣来干这活儿。 ---吉米

Active reading (2)
窃取的身份
1“弗兰克从未上过飞行学校、医学院、法学院……因为他还在上高中。”
2 这是2002 年的电影《有种来抓我》的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弗兰克·小
阿巴格纳尔(列奥纳多·迪卡普里欧饰演)的故事,影片主人公是一位聪明绝顶
的年轻骗术大师,曾在不同时间扮演医生、律师和飞行员的角色,在26 个国家
伪造了价值六百万美元以上的支票。他成了联邦调查局伪造罪头号通缉令名单上
最年轻的人。在影片中,阿巴格纳尔被虚构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卡尔·汉拉提(汤
姆·汉克斯饰演)追捕,但后来逃脱了。他最终成了联邦调查局专攻白领犯罪的
顾问专家。
3 那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但那种事情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其实,《有种
来抓我》是根据弗兰克·阿巴格纳尔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他的行骗生涯持续了六
年;被抓住后,曾三次逃脱监管(有一次是从飞机上的厕所逃走的);在法国、
瑞典和美国的监狱中总共度过了六年时光。他现在开办了一家咨询事务所,为企
业界提供防造假咨询。他挣到了足够的钱,赔付了所有的受害者,如今是一位数
百万富翁。


4 2003 年以来,身份盗窃案变得越来越常见。很少有人会想象到,为了防
止改变人生的犯罪,像把邮件拿到邮局去寄而不是丢在信箱里等人来取、把文件
切碎而不是直接把它们连同垃圾一道扔出去,甚至使用价值一两块美元的笔之类
的事情已经变得多么重要。
5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身份盗窃案的无名受害者。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和金
钱,去努力挽回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信用、我们的钱和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想
方设法来保护自己。我们可以增加防止此类犯罪的机会,但是它永远不会消失。
6 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列一份“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的单子,我们需
要改变我们的心态。虽然网上银行现在很常见,但国内有一大群人——生育高峰
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占人口的15%——还是更喜欢用纸。而且,30%的诈骗案

发生在这群人当中。支票上有身份盗贼所需的你的所有信息。如果你用圆珠笔,
笔迹可以用一般的家用化学药品除去,钱数可以改变。每天发出的有问题的支票
高达一千两百万以上,平均每秒13 张以上。
7 支票造假是个大产业……每年以25%的速率增长。犯罪分子指望我们犯错
误,好让他们更容易得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身份盗窃发生之前就防范它呢?
8 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不要把你的邮件留在邮箱里过夜或过周末。小偷就等
着危险信号的出现,以便通过你向外投寄的邮件找寻有用的个人信息或支票。用
签字笔填写支票和重要表格,签字笔的墨水会渗进纸张的纤维中,无法用化学药
品除去。还有,切碎或撕碎含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文件,然后再把它们丢进垃圾桶。
9 记住,网络上有大量机会可以被小偷利用来根据你自己的身份伪造假身
份。我们都知道黑客行为和木马软件对电脑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的威胁。但是在谷
歌上搜索某人也会透露大量个人信息,在线社交网站如“我的空间”、“相册”
和“毕波”也一样。正如我们离开办公室去厕所时要随身带上钱包一样,注销你
的电脑以防临时起意的盗窃也是值得的。
10 最后一点,假如你遭遇较传统方式的抢劫——在大街上——挂失你的信
用卡显然是要做的第一件事。但是别忘了,即使挂了失,信用卡也可以用作身份
证来获得购物卡……那你就有了犯罪记录。
11 身份伪造可以肆行多年而不为受害者所知。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
在的诈骗者觉得身份犯罪简直是太容易了。如果你的身份尚未失窃,那只是因为
他们还没有对你动手。就会轮到你的。

Unit 5
Active reading (1)
闲暇无为——或如何歇着无所事事
1 数百年前,人们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因为人人都在辛苦劳作。在19 世纪的
英国,人们有了较多闲暇,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认为歇着无所事事是一种罪过。
于是为了避免诱惑,他们发明了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人们开始从事更温和的休
闲活动,如观鸟、园艺、收集火车头号码。他们甚至可能只是观看一项运动,给
人一种有事可做的印象。
2 其中一个例子是板球。这是一种规则怪异的奇特游戏,如果五天之内毫无
进展,玩家往往就会决定双方战平。而无论是玩家还是观众,人人都对这毫无结
果的比赛感到心满意足。这是个我们现在可以称之为闲暇无为的好例子。
3 渐渐地,近年来闲暇无为中的互动变得甚至更少了。在20 世纪90 年代,


一个新的休闲物种进化成功,它认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体育节目或数码影碟是它
们能做到的最令人兴奋的无为了。这就是沙发土豆。
4 那么, 谁想当沙发土豆呢?嗨,事实上,许多人想,理由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今天你休息,也许你刚下班或放学。也许你累了,只想放松。对沙发土豆来
说,任何活动都太麻烦,懒散是一门艺术。
5 怎样才能变成沙发土豆呢?那很容易。在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例如一张躺
椅、一个豆袋或……你知道接下来就是…… 一张沙发。可别坐在土豆上。确保
你拥有所需的一切:零食(尤其是土豆片——严肃的的沙发土豆不会吃别的)、
饮料、杂志和电视。
6 最重要的装备当然是遥控器了。没有无需离开沙发就能换频道的自由,沙
发土豆就配不上这个称号。事实上,没有遥控器看电视有变成近似体育锻炼的危
险,或许是应当避免的。
7 现在,就开始看电视吧。每隔十秒钟换一次频道,然后继续换。别太热心,
尽量不要对任何节目太感兴趣,因为这会威胁到你的沙发土豆身份。(记住,你
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马利斯派铂马铃薯那么长。)最后,请别人帮你做事,如
拿更多食物,或租影碟。但是对他们态度要好!如果你态度不好,你就很可能得
亲自动手了。
8 但是, 对每种新时尚,都会有反对者。英国广播公司最近报道,英国农民
对“沙发土豆”这一叫法感到愤怒,因为它败坏了土豆的形象。英国土豆协会称,
土豆是天然有益于健康的,它们将要组织抗议活动,要求把“沙发土豆”一词从
《牛津英语词典》中删除。
9 你瞧我没说错吧!沙发土豆是健康的。
10 当然,对于真正的沙发土豆来说,固有的危险还是有的。也许最大的危险来
自缺乏锻炼,其后果被专业沙发土豆称为电视肚。然而,有些人则视自己的电视
肚为专注闲暇无为的标志,骄傲地把它系在裤腰之上。(有趣的是,这是一种极
为时尚的穿法,叫做松糕顶。下次泡星巴克的时候去弄明白为什么吧。)
11 可是时间在推移,到了21 世纪,我们现在又有了沙发土豆的翻版,特指电
脑在线活动。这叫做鼠标土豆。鼠标土豆在电脑显示器前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
他们的表兄沙发土豆一样缺乏对外界的兴趣。鼠标土豆痴迷于与世界各地的块茎
同伴玩在线游戏。事实上,离开电脑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使你受到世界上较亮
时区的鼠标土豆对手的威胁。休息期间,他们通常广泛搜索互联网或加入在线聊
天室,在虚拟世界到处留下缺乏见识和拼写拙劣的意见,一般来说是对人家智力
的污辱。
12 对于更具冒险精神的鼠标土豆来说,你甚至可以登陆沙发土豆旅游网站,
去周游世界,造访列国,如果没有该网站你可能永远也去不了这些地方。通过记
录你的鼠标旅行的距离,你还可以算出你在电脑上花了多少时间。这叫做鼠标英
里数,所有好的电脑商店里你可以拿它换更多的土豆片。
13 就这样,费最小的劲,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闲暇无为。变成一个沙发土豆
吧!养一个那样的电视肚吧!作为鼠标土豆刻苦训练,挣鼠标英里数吧。今天就
开始吧。时间那么多,而要做的事情却那么少。
Active reading (2)
绘画消遣(节选)
1 一位天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烦恼是感情的发作;此时大脑缠住了某种东
西不肯放手。”在这种情况下,和头脑争论(让它放手)是无用的。愿望越强烈,


与之争论就越是徒劳。你只能温和地将另一种东西慢慢灌输到痉挛状态的头脑
中。如果(这一东西)选得恰当,而且它真的从另一领域的情趣中受到启迪的话,
那么逐渐地,往往也是迅速地,原先不适当的“不肯放手”就会慢慢放松,恢复
和补救的过程就会开始。
2 因此,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培养业余爱好和新的兴趣才是上策。但这并非一
日之功,也不是单凭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精神情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想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手摘取充满生机的果实,种子就必须精挑细选,必须播种
在肥沃的土壤里,还必须辛勤地护理。
3 要想真正快乐,真正安全,一个人至少应有两三种业余爱好,而且必须是
实际可行的。到了晚年才开始说:“我会培养对这或对那的兴趣”,这是没有用
的。这种愿望只能加剧精神紧张。一个人可能会获得大量与其日常工作无关的知
识,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益处或宽慰。做你喜欢做的事没有用,你要喜欢你做的
事。泛而言之,人可以分为三类:极其劳累的人,极其操心的人,极其无聊的人。
对于卖了一周力气、流了一周汗水的体力劳动者来说,让他们在星期六下午踢足
球或打垒球是不合适的。同样,对于工作了六天、一直为公务操心的政界人士、
专业人员或商人来说,在周未再让他们为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操心劳累也是无益
的。
4 那些能够支配一切、能够肆意妄为、能够染指一切追求目标的人是“不幸
的”。对于他们而言,多一种新的乐趣、多一种新的刺激只是增加一分厌腻而已。
他们到处乱跑,企图靠喧闹和骚动来摆脱无聊对他们的报复,但这么做是徒劳的。
对他们来说,某种形式的纪律约束是最有希望让他们走出困境、走上正道的。
5 可以这样说,理智的,勤劳的、有用的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认为工
作是工作,娱乐是娱乐;第二类人认为工作和娱乐是一回事。这两类人当中,第
一类人占大多数。他们是能够得到补偿的。在办公室或工厂里长时间工作给他们
带来了报酬,这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使他们对寻找快乐充满了渴望,哪怕是最
简单、最质朴的快乐。但是,幸运之神偏爱的是第二类人。他们的生活是一种自
然的和谐。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间永远不会太长(永远都不够长),每一天都是
假日,而当普通节日来到时,他们会感到厌恶,因为这强行打断了他们埋头从事
的工作。然而对这两种人来说,换换脑子,改变一下气氛,转移一下注意力都是
不可缺少的。其实,把工作当作乐趣的人,很可能是最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工
作放下,让头脑放松的人。

Unit 6
Active reading (1)
生活中的倒霉事能解释吗?

每次吐司掉到地上总是抹了黄油的那一面贴地。 每逢公假日必定下雨。 你买彩
票从来没中过大奖,但是你认识的人里似乎有人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个
倒霉蛋? 即使是最理智的人有时候也会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
量让他们在最糟糕的时期里灾祸连连 。 我们都愿意相信墨菲定律是对的(“该出
错的,终将出错”)。

人之所以走背运,部分是概率的问题,部分是心理上的问题。 的确,人们对背
运的感知和一些有意思的巧合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就拿“坏事成三”这种想法来说吧(就像等公交车一样,要么不来,要么一下来
三辆!)。 这 种流传甚广的观念可能根本经不起科学的检验,但是它必定有一些
现实的依据,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个 说法了。 那么,什么样的解释才是合理
的呢?

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坏事?”

有些事情只是稍稍有点不好,比如火车要晚点五分钟。 有些事情则是糟糕透顶,
比如考试不及格,或是被炒鱿鱼了。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事情的好坏看成是一个
程度的问题,而不是非好即坏。

某件事情有可能因为相关的一些因素而变成了不幸的事。 火车要晚点五分钟,
如果你边读着报 纸上一篇有趣的文章边等车,并不赶时间,那么这就是一件无关
紧要的事。 但是如果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而且马上要迟到了,那火车晚
点就变成坏事了。

谈到坏事成三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第一件倒霉事持续的时间有多长以及
给人的印象深不深。 比如说,你外出度假期间家里的水管爆裂了。 也许不到一
个小时你的家就变成了一片汪洋,而在接下来 的几个月中你的脑子会不停地想起
这桩倒霉事,因为你要把房子清理干净,还要和保险公司就赔偿问题讨 价还价,
这些都会让你不断地想起这件事。

第一件倒霉事困扰你的时间越长,你再 遇到两件倒霉事的机率就越大。说不定一
个月之后,有人开车追尾撞了你的车。又过了一个星期,你的结 婚戒指不见了。
出了第一件倒霉事,你的情绪本来就很低落,这时你会很快地把后来发生的事情
联系到一起,把它们看作是有关联的一连串事件。 即使这几件事情的时间跨度
可能长达两个月之久,那也不会改变你的看法。 等你从浸水事件中平复过来的
时候,你已经在积极地等待下一个灾难的发生了。 这个时间跨度已经被拉长了,
直至能够证明你之前的预言是对的。
人们碰上倒霉事的时候会像 遇到巧合的时候一样,去寻找一些事例来验证他们先
入为主的想法,而忽略掉与这种想法有出入的事情( 因为那些事情不是那么有
趣)。 孤立的倒霉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光凭这一点就可以推翻“坏事成三”
的理论了。 坏事也可以是成双的。 但是你的朋友很可能会对你说 :“我一连碰
到了三件倒霉事,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而不是说:“我只碰上了两件倒霉事,
这不正好证明了‘坏事成三’这个说法不成立吗?”毕竟,说后一种话是要冒风
险的!

但是,至少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坏事会扎堆。这涉及到概率和独立
性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倒霉事都互无关联。 任何一个人在被解雇之后都会心
情抑郁,这会降低他们身体的抵抗力 ,使他们更容易得病,而身体反应也不像以
前那么警觉敏感(所以他们就更有可能遇上打碎贵重的花瓶这 样的事)。 因此,
虽然人们在某一天被裁员和在某一天生病的概率都很小,但是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肯定要高于它们分别发生的概率。




Active reading (2)
科学:事实还是虚构?
1 学生已今非昔比。如今,似乎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翻开过书本。这是科
普作家斯蒂夫·琼斯在其《单螺旋线》一书中描绘的令人沮丧的情景,他把批评
的矛头指向现代通讯系统。讯息即媒介;从前有书本,可是现在,琼斯说:“媒
介是,或者说似乎是,一切,但绝不是纸上印的一行行字。”许多学生就是不再
习惯读书了——书是老掉牙的通讯方式。
2 那么怎样使他们学习科学呢?咳,你要是走进校园书店,就会找到办法。那
里有生物化学家的歌本,其中化学分子式被配上乐曲以便记忆。相对论是用电子
游戏来解释的,那是个虚拟乘火箭在空间旅行的游戏:你可以在火箭加速或减速
飞行时在上面打网球。还有卡通,它们使哪怕最艰涩的科学话题都变得有趣易懂。
3 可是就连这些激发兴趣的方法也已变得老套了。更激进的方法是一个物理学
教授提出来的:从科幻电影的错误中学习科学。有些电影也许糟透了,但其中隐
藏有大量有益的信息。学生只需舒舒服服地坐着、放松、欣赏电影,同时吸收一
点科学知识。
4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教授的想法。在《地球着火之日》(1961)中,两颗同
时爆炸的原子弹把地球推向太阳。可是这违反了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即,作
用和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既然地球重达六千艾吨(六十万亿亿吨),那就
需要特大的爆炸才能把它推入正确的方向。
假设爆炸将一亿吨岩石和碎渣抛入宇宙,那么这个炸弹的威力要比任何以往的炸
弹都要大。但是,稍做运算就能说明,这样一场爆炸除了会把地球上的生物全部
杀死之外,充其量也只能让地球偏离轨道大约四分之一英寸。
5 所以,这部电影是没有科学含量的虚构作品。1986 年出品的电影《异形》
也是同样。在这部影片中,宇航员们在宇宙飞船中走来走去,就好像在地球上的
家里一样——而实际上他们应当在无重力环境中漂浮才对。《异形》的制片人会
在大学一年级的物理学考试中不及格,但是《2001:太空漫游》背后的智囊斯坦
利·库布里克和亚瑟·克拉克却会在同样的考试中以高分通过。宇宙飞船上有一
巨大的轮子转动着,产生向心力,并给船上的宇航员一种“起伏”感。
6 科幻电影中对相对论的处理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以《星舰迷航:回家之旅》
(1987)为例:宇宙飞船围绕太阳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竟然飞回到了历史
之中。但这是瞎编乱造,而不是相对论。正如琼斯所说:“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
比光速更快;但没有说如果你跑得够快,钟表就会倒转。”就连《超人》(1978)
也被此概念所困惑。他在瞬间往逆时针方向绕地球一周去救地震受难者洛伊斯·
雷恩。琼斯说:“时间不像汽车,它没有倒档。”
7 最后,1977 年根据H. G. 威尔斯的小说拍摄的《蚂蚁帝国》里的那些巨
型昆虫又如何呢?问题在于它们的肺,或者说,它们根本没有肺。蚂蚁没有肺,
它们是通过身体组织吸收而获得氧气的。蚂蚁越大,吸收氧气的时间就越长——
这样它们身体的各部件就不能良好地运作。所以像人那么大的蚂蚁更可能老是在
大口喘气,而不是把冒失少年的脑袋咬掉。

Unit 7
Active reading (1)


广岛——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

1 彼此做过了介绍。大多数来宾是日本人,我难以启齿去问他们我们为什么在
此聚会。为数不多的几个美国 人和德国人像我一样显得很拘束。“先生们,”市长
说,“我很高兴欢迎你们来到广岛。”人人鞠躬,包 括在座的西方人。在日本待上
三天后,脊柱变得异常容易弯曲。
2 “先生们,你们光临广岛,令我们深感荣幸。”
3 又是一轮鞠躬;每提到一次广岛的名字,众人的脸色都会愈加凝重。
4 “广岛,众所周知,是一个人人熟悉的城市,”市长继续说。
5 “是的,是的,当然,”众人低语,越来越激动。
6 “很少有城市在世界上如此有名,我骄傲且高兴地欢迎你们来到广岛,一个
闻名于世的——牡蛎之城。”
7 我正要微微鞠躬表示赞同, 但当我完全明白最后这几个字的意思后,
我从悲伤的沉思中惊醒过来。
8 “广 岛——牡蛎?那原子弹、惨况和人类最凶恶的罪行呢?”当市长还
在继续讲话,赞美日本南部的海鲜时, 我小心翼翼地退后,走向大厅的另一头,
那里有几个人在自顾自地谈话,并不怎么注意市长的讲话。“你 看起来很困惑,”
一个戴着大大眼镜的小个子日本人说。
9 “呃,我必须承认,我 没料到会在这里听到关于牡蛎的讲话。我以为广岛
仍然感受得到原子弹灾难的巨大冲击。”
10 “没人再谈了,没人想谈,尤其是生在此地或经历过那事儿的人。”
11 “你也有同感吗?”
12 “我当时在这里,但不在市中心。我告诉你这个是因为我差不多是个 老头
子了。在这个牡蛎之城里,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想保存轰炸痕迹,另一派想
抹掉一切, 甚至包括立在爆炸地点的纪念碑。他们还想拆掉原子弹博物馆。”
13 “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
14 “因为那令人痛心,因为时代前进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个 小个子日本
人微笑着,眼睛在厚厚的镜片后面近乎闭上了。“如果你要写这个城市,别忘了
说它 是日本最快活的城市,尽管许多市民仍旧承受着看不见的创伤和烧伤之痛。”
15 就像其 他医院一样,这里的医院散发着甲醛和乙醚的气味。在仿佛没有
尽头的走廊上,担架和轮椅排列在墙边, 护士们带着镀镍器具走过; 看到这种
情景,任何健康的来访者都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寒而栗。所谓的原 子科位于三层,
有十七张病床。
16 “我是个打鱼的。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二十多年了,”一个身穿和服睡衣
的老人说。
17 “您怎么了?”
18 “里面有事儿。爆炸发生的时候我在广岛。我看见了火球。但我脸上和身< br>上都没有烧伤。我跑遍全城寻找失踪的亲戚朋友。我以为我逃过了一劫。可是后
来我开始掉头发, 肚里出现腹水。我病倒了,打那以后他们就一直给我做检查和
治疗。”
19 在我身旁的医 生解释和评论着老人的故事:“我们这里还有一些病人,靠持
续不断的护理活到现在。别的人要么因伤重 不治而死,要么就自杀了。”
20 “他们为什么自杀?”
21 “在这个城市活 下去是令人难堪的。如果你身上有明显的原子弹灼伤的


疤痕,你的子女就会遭遇那些没有 疤痕的人的偏见。没人会娶原子弹受害者的女
儿或侄女。人们害怕由辐射造成的基因损伤。”老渔夫有礼 貌又饶有兴趣地盯着
我看。
22 病人上方悬挂着一个用许多鲜艳彩纸折叠成的小鸟组成的大球。“那是
什么?”我问道。
23 “那些是我的吉祥鸟。我逃脱死亡的每一天,帮助我脱离尘世烦恼的艰
难的每一天,我都折一只新的小纸 鸟加进去。这样我看着它们,庆幸自己的病给
我带来了好运。因为,多亏了它,我才有机会修身养性。”
24 到了户外,我又一次把小笔记本撕成碎片,那上面写着事先准备的采访原
子病房病人的 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您真的认为广岛是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
吗?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问,但我能在每 个人的眼里读出答案。


Active reading (2)
安妮·弗兰克日记的故事
1“1944 年6 月13 日。又一个生日过去了,我现在15 岁了。我收到了不少
礼物:一本艺术史、一套内衣、两根腰带、一幅手帕、两罐酸奶、一罐果酱和两
小块蜂蜜饼干……彼得和我在配楼里待了两年了——我们经常谈论将来、过去和
现在,可是……我想念外面真实的世界,而且我知道它存在。”
2 安妮·弗兰克在她现已出名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些话,当时她和她的家人躲
在“秘室”里,那是她父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后面的几间屋子。
3 弗兰克一家实际上是难民,是从德国移民到荷兰的犹太人,定居在阿姆斯
特丹以逃避纳粹的迫害。但是在1940 年5 月,当德国军队入侵并占领了荷兰之
后,对荷兰犹太人的迫害也很快就开始了。
4 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安妮和姐姐玛戈被禁止去上学、骑自行车,甚至坐
汽车。他们只被允许进某些店铺,任何时候都要在衣服上戴着一颗黄星以表明他
们是犹太人。大卫王之星,一种重要的宗教象征,被纳粹变成了一种耻辱的标志。
5 到了1941 年,纳粹开始大量逮捕犹太人,把他们送往劳改集中营,劳改
集中营很快就变成了死亡集中营。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把他的家人
和他的生意伙伴的家人藏起来。
6 1942 年7 月6 日,就在安妮开始写日记数周后,弗兰克一家躲了起来;
一周后,范·佩尔一家人也加入进来。在其后的两年里,八个人就关在六个小房
间里,绝不能外出。没有足够的吃的,两家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
7 在躲藏的日子里,安妮一直坚持写日记。她逐日叙述“秘室”里的日常活
动,也记述自己的梦想和憧憬。她很难设想未来;她和别的人都清楚,犹太人被
捉住会有什么下场。
8 “我们的许多犹太人朋友和熟人都被成群地带走了。盖世太保对他们非常
粗暴,用运牲口的拖车把他们运送到德伦特最大的集中营威斯特伯克,他们把所
有犹太人都遣送到那里。……如果说在荷兰都这么糟,那么在德国人送他们去的
那些遥远的蛮荒之地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猜想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被杀害。英
国广播说他们正在被毒气熏死。”——1942 年10 月9 日
9 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是个普通的十几岁少女,好奇、自我批评而且喜怒无常,
安妮还是个相当有天赋的诚实的作者,为生存的权利而斗争着。正是这一点赋予
了她的日记如此强大的力量:


10 “我没有放弃所有理想,这简直是奇迹;它们显得那么荒唐和不切实际。
然而,我紧紧抓着它们,因为我仍然相信,不管怎么样,人们的内心都是真正善
良的……我必须坚持我的理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的理想会实现。
11 我完全不可能把我的生活建立在混乱、苦难和死亡的基础上。我眼看着
这世界正慢慢地变成荒野;我耳听着那逼近的雷霆,终有一天也会把我们摧毁;
我感受着数百万人的苦难。然而,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不知为什么觉得一切都将
变好,这残酷的现实也将结束,和平和安宁将再度回归……我必须捍卫我的理想,
因为也许我能够实现它们的时候就要到了。”——1944 年7 月15 日
12 安妮写这些话,并非在展示简单幼稚的乐观主义。那是她的信念和人类尊
严权利的宣言。它传来的是一个孤独少女的声音,她为自己写作,但同时也是所
有无辜受邪恶迫害者的呐喊,他们的命运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难。这就
是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被誉为犹太人大屠杀(其间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之声
的原因:她的话代表了全人类的心声。
13 1944 年8 月,他们的藏身处被突袭了,纳粹官员逮捕了每一个人。他
们被带往一个过渡性集中营,被迫做苦工。从那里,他们又被用火车送往奥斯威
辛。一个月后,安妮和玛戈被转移到德国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俩均于
1945
年3 月死于斑疹伤寒和饥饿。安妮·弗兰克时年15 岁;她的姐姐19岁。在躲

的八个人中,唯一幸存者是奥托·弗兰克。他在战后发现了女儿的日记,设法出
版了它,以表彰她的勇气。
14 当安妮在日记中写下“我希望你对我会是极大的支持和安慰”这句话时,
她不可能知道,在她死后,她的文字也会是对全世界的支持和安慰。

Unit 8
Active reading (1)
你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1 过去,大学生活很轻松。那将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你知道这一点。
你是这样消磨时光的:在咖啡馆和酒吧里与新结交的朋友聊到深夜,在壁球场和
板球场上尽情地挥舞球拍,或是作为大学戏剧社的大腕在舞台上昂首阔步。
不管你有什么爱好,大学生活都能为你创造条件。而且,别忘了,你的学习还总
能跟得上,能完成指定的阅读,并在最后一分钟匆忙草就那一周的文章。你唯一
没有时间考虑的是过完这激动人心的三年后要做什么。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考
虑,因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有一大堆公司排着队来聘用你。
2 那是过去英国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形,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最近一项对
英国各大跨国公司的研究表明,即使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位,大学生再也不可能一
毕业就得到最好的工作了。今天的大学数量比30 年前翻了一番,40% 的年轻人
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并不缺少大学毕业生,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位对找工作就变得
尤其重要了。竞争很激烈,结果是如今的大学生花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时间来
复习功课,为那些可怕的期末考试做准备,做报酬低的兼职以偿还债务。
3 然而,这恰恰是问题之所在。英国二百多家公司的经理认为,学生花在学
习或挣钱维持生计上的时间太多了。他们本应该去参加各种俱乐部,学习一些基
本的技能,如团队合作和现场演示。这些经理还说,他们宁可让职位空缺,也不
愿意聘请那些缺乏必要技能,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商机的毕业生。


4 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经理们相信,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学位课程
里增加社交能力的训练。有的大学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例如南安普敦大学历史系
学生必须做一个为期十二周、六人一组协同工作的项目——通常与当地的生活有
关。项目内容包括:做一次演示、写一篇集体论文、做一项公众服务——可以是
给中、小学生讲课,或做一期有关中、小学教学的广播节目。
5 毫无疑问,这种合作学习法能帮助许多学生培养有助于改善就业前景的个
人技能。公司在面试应聘者时使用的最有名的人格测试之一是“迈尔斯- 布里格
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这种分类法把外向 内向性格两分法置于它所
分析的人格特征列表之首。测试中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它认为:性格外向者

适合做团队工作或与他人打交道的工作。
6 南安普敦大学项目中同样有趣的一个理念是:学生应该关注比校园更广阔
的社区,并设法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今越来越小的世界里,学生们越来越
清楚地意识到大学并不是与社会现实问题完全脱钩的学术象牙塔。正相反,大学
本身可以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学学位课程之前、期间、之后,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成为志愿者。正如
我们所知,大学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一般人会选择腾出上大学前或大
学毕业后的一年时间作为实践年。
7 通常,志愿者工作指帮助病人或老年人、在假日营里招待贫困儿童、在第
三世界国家教书,或者做农业或环境研究项目。
8 对那些选择在这些方面施展才能的学生而言,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可以把
他们获取的丰富经验写进个人履历里,而未来的雇主是不会不注意到这些经验
的。不过提醒一句:你应该记住自己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曾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工作了两年的谢恩·欧文指出:“志愿者的工作能教给你宝贵的职业技能,但我
认为你不应该只想着通过志愿者工作来给自己的履历表增添光彩——你做志愿
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想帮助别人。”
Active reading (2)
和平志愿者
世界上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志愿者工作的经历。不同的工作、地点和文化都会
使志愿者在其志愿活动中的得到和付出有所不同。另一个影响志愿活动的重要因
素是你做志愿工作时间的长短。我们决定采访近期的志愿者,了解他们做志愿工
作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帮你判断志愿工作是否适合你。
莉萨·金斯堡在南加州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志愿活动,这使她产生了去孟加拉
国当两周和平志愿者的想法。
作为志愿者你做了些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
1 我 与和平志愿者一同前往孟加拉国,我们在达卡集合,然后坐八小时的长途车
到迪纳杰布尔村。和平志愿者 与迪纳杰布尔村当地的一家机构并肩工作,我们帮
他们搭建每年一度的白内障治疗营地,为当地老年白内 障患者免费做手术,或为
有需求的人检查眼疾。我们帮他们在学校里安装设备,打扫环境,将教室变成外
科手术室,称为“手术教室”头两天帮忙做眼科手术,后五天在白内障营地帮忙。
在诊所的最后 一天,我们帮着给患者解除绷带,每位患者都得到一副特配眼镜,
不过他们得到的眼镜都是一模一样的。 其他的工作还包括修建厕所。我们骑自行
车或摩托车去了不同的村庄,在地上挖个坑把蹲式马桶和水泥环 放进去。志愿工
作与在国外旅游或工作有何不同?


2 我不得不承认这项工作 比较辛苦。过去我出去旅游都住在青年旅社,条件还不
错,因为环境相当整洁干净。做志愿工作时,我有 时要打扫厕所。有时候
我会问自己:“我到底到这儿来干什么?我宁可干别的事儿。”我不得不承认有
时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不同。床只是一块木板,连床垫都没有。我们也无法享受
旅游的灵活性。当你单独或和别人一起旅游时,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累了就
休息。但这是工作,我们得早早起床干活,但很有乐趣。你出发前觉得志愿工作
是什么样的?对它有什么期待?你的看法有改变吗?
3 我觉得志愿工作符合我的期望。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这也是我选择医
疗作为志愿项目的原因。其他项目有做研究的,也有做考古挖掘的,但是我想和
医疗工作者和医生一起工作,而这正是我所做的工作。
你参加的志愿活动要求志愿者付参加费,对于免费为别人工作还要自己掏钱,你
是怎么想的?
4 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必须自己掏钱这件事。这不像我每周都参加的业余
爱好,我当然知道我要做的事情会有一些花费,我攒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因
为我真的很想去,我对这个项目充满热情。虽然到世界的那个角落旅费很贵,但
我从来就没觉得那是个负担,我只是提前计划并为此攒钱。
对于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有很多争议,你认为你的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什么变化
了吗?在哪些方面?
5 我不知道我是否带来了什么变化,可我在出发之前就知道:在两周的时间
内我不可能改变世界。我知道,他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愿意帮
助他们,我们花时间来为他们做些事情,这让他们很高兴。离开医院和学校操场
时,他们有的人都哭了。我们在短短的几天内建立了感情。
你在志愿者工作中经历的最糟糕和最好的事是什么?
6 我这个项目里最糟糕的事情是等待。因为项目主任对某些事情没把握,没
有事先计划好,让我们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等待。他们做事不太有条理,如果地方
机构与和平志愿者组织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沟通的话,事情就会顺利一些。
最好的经历是与其他志愿者建立友情,地方机构尽量给我们分配不同工种的活。
我们玩得痛快,干得卖力。我们走访了许多民居、家庭和学校,并结识了很多当
地人。每当想起骑车穿过稻田应邀去当地人家喝茶时的情景,我就会发自内心地
微笑。



Unit 1
Active reading (1)
大学已经不再特别了
1 有这么一种说法:“要是你能记得20 世纪60 年代的任何事情,你就没有真正
经历过那段岁月。”对于在大麻烟雾中度过大学时光的那些人 ,这话可能是真的。
但是,20 世纪60 年代有一件事人人都记得,那就是:上大学是你一生中最激
动人心、最刺激的经历。
20 世纪60 年代,加州的高校把本州变成了世界第七大经济实体。然而,加州
大学的主校园伯克利分校也 以学生示威、罢课以及激进的政治氛围而著名。1966
年,罗纳德·里根竞选加州州长,他问加州是 否允许“一所伟大的大学被喧闹的、
持不一意见的少数人征服。”自由派人士回答说,大学之所以伟大正 是因为它们
有能力容忍喧闹的、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
3 在欧洲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以新 的姿态和激情地投入到自由和正义的事业中
去,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运动引发了他们与当权者之 间日益升级的暴力
冲突。许多抗议是针对越南战争的。可是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学生与工会联盟,
发动了一场大罢工,最终导致了戴高乐总统辞职。
4 20 世纪60 年代大学生活的特点并不仅 仅是激进的行动。不论在什么地方,
上大学都意味着你初次品尝真正自由的滋味,初次品尝深更半夜在宿 舍或学生活
动室里讨论人生意义的滋味。你往往得上了大学才得以阅读你的第一本禁书,看
你的 第一部独立影人电影,或者找到和你一样痴迷吉米·亨德里克斯或伦尼·布
鲁斯的志同道合者。那是一段 难以想象的自由时光,你一生中最无拘无束的时光。
5 可如今那份激情哪儿去了?大学怎么了?现在 ,政治、社会和创造意识的觉醒
似乎不是凭借大学的助力,而是冲破其阻力才发生的。当然,一点不假, 高等教
育仍然重要。例如,在英国,布莱尔首相几乎实现了到2010 年让50%的30 岁
以下的人上大学的目标,(即使愤世嫉俗的人会说,这是要把他们排除在失业统
计数据之外)。不过,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全民重视的话题了。如今,大学被视为
人们急于逃离的一种小城镇。有些人辍学,但大多数已经有些麻木,还是坚持混
到毕业,因为离开学校实在是太费事了。
6 没有了20 世纪60 年代大学生发现的令人 头脑发热的自由气氛,如今的大学
生要严肃得多。英国文化促进会最近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外国留学生在 决定上
哪所大学时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质量、就业前景、学费
负担、人身安全问题、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便利。大学已变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是在就业市场上增加就业几率的一个机会,上大学本身不再是目的,它给你提供
一个机会,让你暂时想象一下:你能够改变世界。
7 童年与大学之间的距离已缩小了,大学 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其中
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经济方面的。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里,现在的 许多孩子
依赖父母资助的时间比以前的孩子更长。21世纪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根本无法自
立门 户,因为那太昂贵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通讯革命。儿子或女儿每学期往
家里打一两回电话的日子一去 不复返了。如今,大学生通过手机与父母保持着脐
带式联系。至于寻找痴迷无名文学或音乐的同道好友嘛 ,没问题,我们有互联网
和聊天室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8 “在那黎明时分活着是至福,
9 但年轻就等于身在天堂!”
10 华兹华斯的诗句说的可能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20 世纪60 年代的大学生


而言,这样的诗句同样真实生动。可是为什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 来说,它们怎么
就不真实了呢?

Active reading (2)
后一切的一代
1 弗兰克·托马斯是普林斯顿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文学理论专业。他希望当 人
权律师。我从没指望通过上文学理论课来了解我这一代人的特征,或了解美国大
学是如何在变 化的。这门课是让你在课堂上扮酷的——带着一丝熬夜太多的困劲
儿,穿着一件T 恤衫,上面印着“去过那儿,干过那事儿,对,这就是那件T 恤
衫”或诸如此类带有讥讽意味的俏皮话 。我是这样在课上消磨时间的:一边费力
地听着性别理论和后殖民主义这样艰深的话题,一边用我的iP od 检索着好听的
音乐。可是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突然咔嗒一声开了窍。我提起精神,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活。
2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很难说,从定义角度来说,后现代 主义几乎是无
法定义的……就是有点儿否定和反对先前的一切的意思。这就让人很难看清它究
竟 指的是什么。这一术语是在1949 年被首次使用,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断
定,对于文化或社会的 未来,后现代态度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我来说,它令我
感到好奇,因为后现代似乎说的正是我那些酷劲 十足、困兮兮的和冷嘲热讽、穿
T 恤衫的朋友们。
3 我们在那么多方面都是“后”的:后 冷战,后工业时代、后生育高峰、后9.11。
我们这一代人来自所谓的短世纪(1914—1989) ,生于其末尾。这个世纪充满了
战争和革命,它改变了人类文明,推翻了强权政府,给我们留下了非同寻 常的机
会和特权,我们所得到的机会与特权比从前任何一代人都要多。
4 可是我们该干什么 呢?我们该像历代大学生那样去造反、叛逆吗?我们要上街
去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不看到变化,我们决不 离开”吗?不,我们做着相反的事
情:我们去参战,根本不问为什么;我们放弃自己的公民自由权,我们 每天在晚
间新闻中观看破坏和死亡。
5 在大学里,我们在请愿书上签名,加入各种组织,把 自己的名字添加到各种邮
件通讯录中,戴为癌症研究义捐的标志腕带,观看电视转播的为非洲饥民募捐明
星义演音乐会和为全球气候危机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甚至去音乐会现场,假
如能搞到票的话 。可是我们代表什么呢?就像真正的后现代一代那样,我们无法
描述我们的政治抱负,我们没有可以激发 灵感、鼓舞斗志的领袖人物,我们没有
哲学,我们没有方向或主题。我们只是被我们之前的一切所定义,我们是切·格
瓦拉T 恤衫的一代。
6 这是一场运动,好像是鼓励个人集体表现自我,似乎是在等待革命。作为年轻
人,人们期待我们愤怒,因为那是年轻人的正常行为。
7 但是,我们如何反叛怀念革命的父母一代 ?我们如何去反叛有时候比我们更想
闹革命的父母?我们不反叛。不反叛就是我们的反叛。
8 我们真正的精力不是放在校园里,而是放在互联网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
断发展的交流思想和受挫感 的机会。我们不再游行示威;我们不再到街上去,我
们去聊天室。
9 “我们以往所知的美国 大学即将终结。对我这一代人来说,与激进主义相关的
是基地组织,而不是气象员组织。“校园接管”听 起来不大像1968 年的伯克利
分校,却更像2007 年的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歌词的寓意则属于另一个时代,


并不反映当今的现实。
10 可是,科技革命就像20 世纪60 年代的革命一样真实而深刻——只是不那么
明显而 已。它是正在推进中的未完成的事业,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也许等到我
们的父母不再说他们样样都好而 我们一无是处时,他们也许会明白,后一切的一
代说的话也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在书写革命,我们在用自 己的语言书写革命。

Unit 2
Active reading (1)
战争

1 旅客们不得不在一个小站停留,准备换乘老式小火车继续他们的旅程。
2 天亮时,一个深陷哀恸的大块头女人被架了进来——差不多像一捆没形的包袱
卷。跟在她身 后,喘着粗气呻吟着的,是她的丈夫——一个小个子男人,又瘦又
弱,表情羞怯不安。
3 终于落了座,他彬彬有礼地感谢帮助他妻子、给她腾地儿的乘客。 他妻子又
扯起衣领,盖上眼睛,把脸遮住。
他觉得有义务向旅伴们解释:战争就要夺走她的独 生子,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
他们两口子把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他身上,甚至允许他自愿参战;现在突然 接到
电报,说他三天之后就要开拔,要他们去为他送行。
5 裹在大衣下面的女人确信这些解 释全然不会引起这些人哪怕一丁点儿的同情
——他们极有可能像她自己一样处在同样的痛苦当中。他们当 中有人说:
“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侄子在前线呢。”
7 “也许,可我们的情况是,那是我们唯一的儿子,”那位丈夫壮起胆子说。
8 “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可能会因为过度关心把你的独生子惯坏,可是如果你
有别的孩子,你也不可能爱他胜过爱其他孩子。父 母之爱不像面包,可以掰开,
平均分给孩子们。如果说现在我正在为我的两个儿子受煎熬的话,我不是在 为他
们每人受一半的苦,而是加倍受苦……”
9 “是啊……是啊……”那位丈夫尴尬地叹息 道,“可是如果一个父亲有两个儿
子在前线,他失去其中的一个,还剩一个可以安慰他……而……”
“对呀,”对方回答说,“剩下一个儿子安慰他, 他也要为这个儿子活下去,而
独生子父亲的情况是,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也可以一死了却痛苦。”
11 “胡说,”另一位旅客插话说。这是个肥胖、红脸的男人,眼睛里布满血丝。
12 他 气喘吁吁的。一股无法控制的活力在内心激烈震荡,似乎要从他那鼓凸的
双眼里迸发出来,他衰弱的身体 几乎控制不了他的情绪。
13 “我们赋予孩子生命难道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吗?
其他旅 客都悲伤地盯着他。其中一位说:“你是对的。我们的孩子不属于我们,
他们属于国家……”
15 “胡扯,”胖旅客反驳说。“我们给孩子生命的时候想到国家了吗?我们的儿
子出生是因 为……呃,因为他们必须出生。现在,在我们这个岁数,当然,对国
家的爱依然强烈,但对我们孩子的爱 更强烈。”
16 周围一片沉默,人人都点头赞同。
“那么,”胖男人继续说道,“我们为 什么不应该考虑孩子们的感情呢?在他们这
个年纪,他们理应认为对国家的爱大于对我们的爱,这不是很 自然吗?人人都应
当停止哭泣;人人都应当大笑……或者至少感谢上帝——像我一样——因为我儿


子寄给我一封信,说他就要死了,并为能以自己所希望的最佳方式结束生命而感
到满足 。这就是为什么我甚至都没有穿丧服……”
18 他抖抖他那浅黄褐色大衣,好像是在展示它;他豁牙 上铁青的嘴唇在颤抖;
他的双眼湿润、目光呆滞;很快他尖声大笑了一下——也可能是一声抽泣,算是< br>说完了。
“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其他人表示同意。

20 那个女人一直试图从她丈夫和朋友的话里找些什么来安慰深陷忧伤的自己,
以明白一个母亲应该怎样听天由命, 她并不是送儿子去死, 而是送他去一个极
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21 然而她在人们所说的许多话里并未找到一句安慰的话。 眼看没有人可以与她
分忧,她就愈发痛苦了。
可是现在,那旅客的话让她吃惊,几乎让她震惊。她忽然意识到,不是别人不理
解她,而是她自 己不能达到那些父母的高度;他们没有哭泣,而是听天由命,不
仅接受儿子的离去,甚至还接受儿子的死 。

23 她从角落里欠起身来,想仔细听清楚。那个胖男人正在给旅伴们讲述他儿子
如何为国王和国家战死而成为英雄,幸福且没有遗憾。她觉得自己跌跌撞撞走进
了一个从未梦见过的世 界里。
然后突然,就好像她根本没听见别人说的话,仿佛刚从睡梦中醒来,她转向那位
老人,问道:
25 “那么……你儿子真的死了吗?”
26 人人都盯着她看。那位老人也转过脸来看她, 他那大大的、鼓凸的、湿润得
可怕的浅灰色眼睛深深凝视着她的脸。有一阵子他试图回答, 却说不出话 来。
他终于忽然意识到他的儿子真的死了——永远走了——永远。他的脸抽搐起来,
扭曲得吓人 ,然后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他匆忙从衣袋里掏出手帕,爆发出令人
心碎的、悲痛欲绝的、抑制不住的抽 泣。

Active reading (2)
同感是怎样表露的
1 霍普才九个月大,一见到另一个婴儿摔倒,泪水就涌了出来。她爬到妈妈身边
寻求安慰,就好像是她自己 摔疼了。15 个月大的迈克尔去把自己的玩具熊拿来
给正在大哭的朋友保罗;保罗不停地大哭的时候, 迈克尔替保罗捡回他的安乐毯。
这些小小的表示同情和关爱的举动被接受记录同感行为训练的母亲们观察 到了。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的婴儿期。实际上,从他们出生
的那天起 ,婴儿们在听到其他婴儿哭闹的时候就会觉到不安——有些人认为这种
反应是同感的最初先兆。
2 成长心理学家发现,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之前,婴儿
们就感受到了 同情的痛苦。甚至在出生后几个月,婴儿就会对周围人的烦躁不安
做出反应,就好像他们自己的烦躁不安 一样,看到别的孩子哭也跟着哭。到了一
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痛苦不是他们的,而是别人的,可是他 们对这样的事情
似乎还是感到不知所措。例如,在纽约大学的马丁·L· 霍夫曼所做的一项研究
中,一个一岁的孩子把自己的妈妈拉来安慰哭闹的朋友,却忽视了同在一室的朋


友的妈 妈。这样的困惑在其他一岁大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他们模仿别的孩子的
痛苦,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 们的感受。
例如,如果别的婴儿伤了手指,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就会把自己手指放进嘴里,看
看自己是否也感觉到痛。看到自己的妈妈哭,婴儿即使没有眼泪,也会擦拭自己
的眼睛。
3 这种所谓的运动神经模仿就是“同感”这个词于20 世纪20 年代由美国心
理学家E·B· 铁钦纳首次使用时的原始技术含义。铁钦纳的理论是:同感萌发
自对他人痛 苦的一种身体模仿;这种模仿继而在自己心里引起同样的感受。他当
时在寻找一个与同情有所区别的词; 同情是针对他人的一般困境而发的,无须分
担他人的任何感受。
4 小孩两岁半左右就渐渐不 再有运动神经模仿行为,那时他们会意识到别人的痛
苦与自己的不同,会更有能力安慰别人。下面是摘自 一位母亲日记里的典型
事例:一位邻居的婴儿哭了,珍妮走近前去,试图给他一些小甜饼。她跟着他转,
开始带着哭腔低声自言自语。她然后试图抚摸他的头发,可是他躲开了……他平
静下来,但是珍妮仍然面带忧色。她继续给他拿来玩具,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5 在这个年龄,幼儿对于他人感情波动的总体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像
珍妮一样,感同身受,有些则麻木不仁。国立精神健康研究院的玛丽安· 拉德
克-亚罗和卡罗琳· 察恩-瓦克斯勒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在同感关注
方面的不同大部分与父母怎样教养子女有关。她们发现,如果在家教中让孩子特
别注意他们的恶作剧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比如对孩子说“瞧你让她多伤心啊”,
而不是说“你真调皮”,孩子就比较有同感心。她们也发现,观看他人遇到痛苦
时别人的反应,儿童的同感心也会受到影响。通过模仿亲眼所见,儿童能培养出
一套同感反应行为,尤其是在帮助那些苦恼人方面。

Unit 3
Active reading (1)
揭足球的短
1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在最近 的一次晚宴上说起垒球时哈哈大笑:“当两个队友在场上来回投
球时,另外七个小伙子在边上站着无事可 做。”
2.我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小就接触某项外来的运动,他就很难对它感兴趣。现在我正遭< br>遇同样的文化壁垒。6月9号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开始了,而我对球员在“球场”上干些什么
却一无 所知。看起来这是给这个所谓的精彩赛事揭短的一次大好机会。
3。我看足球也有好几年了,我所看到 的就是22个穿着短裤的成年人在场上疯狂地奔跑,力
争踢到球,互相绊倒对方。我猜想他们的目的是要 把球踢进网里(也叫球门),可是,如果
不是碰巧的话,球是很难靠近球
4。 看起来,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项靠运气取胜的运动。
5 整整一个半小时,球场上一片混乱:球飞来飞 去,球迷们在哼着一首悲伤的曲子,让人想
起《纳布卡》的“奴隶合唱团”。双方队员好像都失控了。
6 记分法说明了一切:多数球赛都是以0–0、1–0或2–1结束,这意味着球赛结果倾向于
平局,如果比赛结束时一方胜出了,那只是因为他们运气好。为了粉饰这种现象,他们称这
样的比赛为 “激烈”或“有悬念”。
7 足球新人——大多是美国人——或许不知道有多少种得分法。除了用脚踢 球之外,在空中
用头顶球也是允许的。可医生会告诉你,这可不是脑袋的最大用途。
8 老实 说,很多进球是从某个无意中挡住球的球员身上反弹进球门的。观众喜欢这种进球,


尤其 是防守队员——当然是偶然地——把球送进了自家的网内。
9.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90% 的射门(被称为“机会”,或在无望的情
况下,称为“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射得太偏球直接飞上了看台。
10 万一球碰巧瞄准了,穿过长满毛的队员的腿滑进球门,那纯粹是运气。射门的人, 亦称
“前锋”,会因为纯属偶然的进球而独揽所有的赞誉,他会脱掉球衣,绕圈猛跑,四、五个
队友会扑到他的背上阻止他,让他穿上球衣。
11 接着又恢复了混乱,看台上的观众又开始哼歌曲, 而计时器则在滴答声中慢悠悠地走向
漫长的90分钟的尽头。
12 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90% 的射门(被称为“机会”,或在无望的
情况下,称为 “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射得太偏球直接飞
上了看台。
13 时不时地会有球员脸上挨了一肘,躺在草地上痛苦地翻腾。这时会暂停计时,几个提着
黑 包的小个子男人会跑过来按摩他那假装、胡说的受伤部位,然后他又活蹦乱跳地站起来。
那位肘击他的球 员会得到一张叫“黄牌”的东西:一种温和的惩戒。
14怎么会有战术和规则都如此模糊不清的运动呢 ?除了“伤停时间”之谜,还有那个被称
为“越位”的规则,大概是指除非有两位对方球员在他的前头, 否则前锋不能接队友的传球。
为什么不能呢?这让所有的人都迷惑不解。
15 不必担心—— 即便是职业解说员也往往对此感到语塞。BBC的足球名嘴约翰·莫特森认
为对越位规则“不存在国际通 用的解释”。想想真正的足球(即美国人的橄榄球——译注)
对“持球触地”没有一致的解释会有什么后 果吧。
16.为何你们典型的足球比赛看上去如此失控呢?很简单,因为球场上只有一名裁判,他要< br>负责管束22名极度兴奋的运动员。他不允许球员提出异议(否则就给他一张“红牌”,让他
冲个 澡走人)。但是,大多数的犯规,如推人、出拳打人、使绊、用膝盖顶人、手球都是在
他看不到的情况下 进行的。可是球迷都看见了,于是引发了观众席上更多的抱怨。
17 有一个谜一直解不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蜂拥前去观看这项比赛呢?我一定是漏掉了
什么关键的东西。

Active reading (2)
梦想成真
当夜幕降临悉尼时, 雨也开始悄悄地从夜空中飘落。几百盏灯把澳大利亚体育场照得灯火通
明,场内的声音震耳欲聋。走向跑 道时我看了一眼四周看台上无数的脸,但我的注意力还是
很集中。再过几分钟奥运金牌的归属就要见分晓 了,它悬挂在远处,很诱人。
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口干舌燥,肾上腺素猛增。童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这种感觉真是太
奇妙了:令人非常兴奋,又胆战心惊。我知道,为了确保能梦想成真我必须强迫自己超 越已
知的极限。
我极力保持镇静,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要坚持按原计划做,按自己的节奏跑。 我知道那些俄
罗斯姑娘起跑很快——这场比赛我落后俄罗斯运动员叶莲娜·普罗科霍洛娃不能超过十秒。
如果我做到这一点,冠军就是我的了。
我望着四百米跑道的起跑点,屏住了呼吸。这些年来, 在世锦赛、英联邦锦标赛以及欧洲锦
标赛的八百米赛跑中我屡战屡败,饱受挫折。现在,它再次横在我与 奥运冠军头衔之间。
我的英国支持者在为我欢呼,声音特别大,就好像看台上的观赛者只有他们一样。 我听到他
们喊我的名字,为我鼓劲加油,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呐喊。宽阔美丽的体育场上到处飘扬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旗,我感觉自己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我们有着同样的期盼,同样的梦

< br>想。
几个小时前,我的脚踝在跳远时受了伤,缠上了绷带,但是我忘掉伤痛,尽量把注意力集中
在观众身上。他们的叫喊声势浩大,使我精神振奋,我感到镇定自若。
我知道自己会全力以赴 ,拼尽全力跑完全程。我感觉自己已经进入最佳状态。我只要跑两圈
就行了,就两圈。跑完这两圈,过去 两天以及28年来所有情感和身体上的辛苦付出就将被
胜利或者失败所淹没。这一跑真是生死攸关。我不 断地告诉自己:也就是跑两分钟,谁都能
跑两分钟。
发令枪响了,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圈还好 ,我跟其他人跑得一样快,但我觉得比平时要累得
多,比我预想的要累得多。这次赛前长达数周的艰苦训 练以及这两天激烈的比赛所带来的疲
劳在我的赛跑过程中显现出来。精神和肉体的疲倦开始向我袭来,我 不得不反击。
普罗科霍洛娃一开始就领先。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被她甩得太远,我得紧紧地跟着她。最后一
圈 的铃声响起时,我比她落后2.3秒。只剩一圈了,就一圈,我能赢,我必须坚持跑下去。
到最后150 米的时候我听见观众高声叫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为我加油助威——这时我的腿
疼得要命,我看见我和那 个俄罗斯运动员之间距离正在拉大。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脚还在继
续向前迈步,这时候就全靠精神毅力来 支撑了。
普罗科霍洛娃正在向前冲,我不能让她甩开了,我必须跟上她。我开始倒数剩下的距离:60
米、50米、40米、20米。我看得见计时器了,我能赢,但成绩会很接近。最后终点线出现
了,我 冲了过去,累得精疲力竭。我跑完了
冲过终点线时我最初的念头是这次赛跑比预期的要艰苦得 多,记得八周前我以2分12.2秒
的成绩打破了个人最好成绩。然后,我的心思转向了比赛成绩:我赢 了吗?我想我是赢了,
过终点线时,我知道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我肯定我赢了。但是,如果我不是亲眼看 见记分牌
上的成绩,我就无法让自己相信这是真的。当我站在那里,抬头望着记分牌等待确认成绩时,< br>我竭力打消脑子里消极的念头,但是我还是禁不住想:如果我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怎么办?
如果我 经历了这些磨难却又一次失败了,那该怎么办?
我听见远处转播比赛的解说员在谈论两天来的艰难赛事 ,我好像听见有人说:“我觉得她做
得够好了。”接下来,来自德国的萨拜因·布劳恩走过来告诉我我赢 了,他们在我之前打听
到了消息,她问我当奥运冠军是什么滋味。我笑了,但还是不敢肯定。
接下来的那一刻将让我铭记一生:计分牌上我的名字亮了。那一刻我惊呆了。如释重负,平
静了一会儿, 感谢我内在的自我帮我度过了这两天。我感到全身一阵振颤,这时候该做的事
是:高举双手,紧握双拳。
我向我的支持者望去,他们正兴高采烈地挥舞旗帜,鼓掌呐喊。我是奥运冠军,奥运会的冠
军。

Unit 4
Active reading (1)
1 正在巡逻的警察沿街而行,神态威严。威严的神态是习惯性的而不是给
别人看的,因为也没几个人在看。 时间将近夜里十点钟,但是,夹带着一丝雨意
的阵阵寒风已使街道近乎空无一人了。
2 警官边走边推门,看看沿街的店门关好了没有。他以错综复杂的精妙动
作熟练地摆弄着警棍,时不时转身 把警觉的目光投向安静的街道,他健壮的身形
和微微大摇大摆的样子形成一幅和平守护者的美妙图像。这 一带街区的人是习惯
早睡早起的。时不时能看到一家雪茄店或一间通宵营业的便餐馆还亮着灯;但大多数商铺都早已关门了。
3 走到某一街区的中段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在一家 黑了灯的五金店


门口倚着一个男人,嘴里叼着一根没点着的雪茄。警察一走上前去,那人 急忙开
了腔。
4 “没事儿,警官,”他说这话好叫警官放心。“我只是在等朋友 。这是二
十年前定的约会。听起来您觉得有点儿滑稽,对吧?呃,如果您想弄清楚这是不
是实话 ,我可以解释。大约二十年前,这家店所在之处原是个餐馆 —— ‘大乔’
布拉迪餐馆。”
5 “直到五年前,”警察说。“五年前被拆了。”
6 门口那 人划了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光照出一张苍白、方下巴、长着一
双锐利眼睛的脸,右眉边上有一处微小的 白色疤痕。他的别针是一块大钻石,镶
嵌的方式很奇特。
7 “二十年前的今晚 ,”那人说,“我在‘大乔’布拉迪这里和我最好的哥
们儿、世上最棒的伙计吉米·威尔斯一起吃饭。我 和他在纽约这块儿一起长大,
就像哥儿俩。我当时十八岁,吉米二十岁。第二天早上我就要动身去西部发 财了。
你没法儿把吉米拽出纽约;他以为这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块地儿。呃,那天晚上我
们约定, 我们将在二十年后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在这里再见面,无论我们混成什
么样子,或者得从多远的地方来。 我们估计二十年后,我们应该都已经知道了自
己的命运,发了财。至于是好是坏都无所谓了。”
8 “听起来很有趣,”警察说。“不过在我看来,两次会面之间隔了相当长
一段 时间。自从离开后,你没有听到过你朋友的消息吗?”
9 “呃,有的,我们通过一段时 间的信,”那人说。“可是一两年后,我们
彼此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的生意相当大,我一直忙得 团团转。但我知道
如果吉米还活着,他一定会到这儿来见我的,因为他始终是这世界上最忠实、最
可靠的老伙计。他绝不会忘的。今晚我从千里之外赶到这个地方, 如果我的老
伙伴露面的话,一切都值得了。”
10 那个等候的人掏出一只漂亮的怀表,表盖上镶嵌着小钻石。
11 “差三分钟十点,”他宣布。“我们是十点整在这餐馆门口分手的。”
12 “你在西部混得相当不错,对吧?”警察问道。
13 “当然啦!我希望吉米混得有我一半 儿好。他是那种闷头苦干的人,不
过是个好人。我可得跟一帮打我钱财主意的最精明的人竞争。一个人在 纽约容易
墨守成规。西部则会让他身处险境。”
14 警察转动警棍,又踱了几步。
15 “我得上路了。希望你的朋友能准时到来。如果他没有按时来,你会离
开吗?”
16 “我不会离开 !”另一位说。“我会至少再给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
还活在世上,到时候他会来的。再见,警官。”
17 “晚安,先生,”警察说着,沿巡逻路线继续前行,边走边推着店门。
18 此时下起了毛毛细雨,寒意袭人,原先若有若无的微风也变成凛冽的
寒风。还在街上行走的少数行人也都 竖起了大衣领子,将手插进了口袋,阴郁而
沉默地匆匆走开了。五金店门口,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的那个 人抽着雪茄等待着,
他与少年时代朋友的这场不确定的约会几乎到了荒诞的程度。
19 他等了大约二十分钟,这时一个身穿长大衣,领子竖起到耳朵的高个子
男人匆匆从街对面走来。他径直走 向正在等待的人。
20 “是你吗,鲍勃?”他犹疑地问。
21 “是你吗,吉米·威尔斯?”门口的人大叫。


22 “天哪!”新来的人欢呼 起来,紧紧抓住对方的双手。“是鲍勃,确定无
疑。只要你还活着,我肯定会在这儿找到你的。好,好, 好!—— 二十年很长。
老餐馆没了,鲍勃;我多希望它还在,那样我们就可以在这儿再吃一顿饭了。西
部待你怎样,老伙计?”
23 “好极了!它给了我要的一切。你变了很多,吉米。我可没想过你还能
再长高两三英寸。”
24 “哦,我二十岁以后又长了一点儿。”
25 “在纽约混得不错,吉米?”
26 “一般。我在市政府部门有个职位。来吧,鲍勃; 咱们去一个我知道
的地方,好好长谈一番过去的时光。”
27 两人挽着胳膊, 沿街走去。来自西部的人,功成名就,信心满满,开始
谈论自己的发达史。另一位缩在大衣里,饶有兴趣 地听着。
28 街角有一家杂货店,灯火辉煌。他们走到这光亮里时,不约而同地转头
打量对方的面孔。
29 西部来的人突然停住,松开了他的胳膊。
30 “你不是吉米·威尔斯,”他厉声说。“二十年是很长,但不足以把一
个人的高鼻梁变成塌鼻梁。”
31 “有时候会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男人说。“你已经被捕十分
钟了 ,‘滑头’鲍勃。芝加哥警方认为你可能会来我们这里,电报通知我们说她
想跟你聊聊。乖乖跟我们走, 好吧?这才算聪明。现在,在我们继续往警局走之
前,这儿有一张纸条,有人让我交给你。你可以在橱窗 这儿读。是巡警威尔斯写
的。”
32 来自西部的人打开交给他的纸条。开始时他的手还是稳的,但到读完的
时候他的手却在颤抖。纸条很短。
33 鲍勃:我按时到了约定的地点。你划火柴点雪茄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张
被芝加哥 通缉的人的脸。不知怎么的,我自己下不了手,于是我转了一圈,去找
了个便衣来干这活儿。 ---吉米

Active reading (2)
窃取的身份
1“弗兰克从未上过飞行学校、医学院、法学院……因为他还在上高中。”
2 这是2002 年的电影《有种来抓我》的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弗兰克·小
阿巴格纳尔(列奥纳多·迪卡普里欧饰演)的故事,影片主人公是一位聪明绝顶
的年轻骗术大师,曾在不同时间扮演医生、律师和飞行员的角色,在26 个国家
伪造了价值六百万美元以上的支票。他成了联邦调查局伪造罪头号通缉令名单上
最年轻的人。在影片中,阿巴格纳尔被虚构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卡尔·汉拉提(汤
姆·汉克斯饰演)追捕,但后来逃脱了。他最终成了联邦调查局专攻白领犯罪的
顾问专家。
3 那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但那种事情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其实,《有种
来抓我》是根据弗兰克·阿巴格纳尔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他的行骗生涯持续了六
年;被抓住后,曾三次逃脱监管(有一次是从飞机上的厕所逃走的);在法国、
瑞典和美国的监狱中总共度过了六年时光。他现在开办了一家咨询事务所,为企
业界提供防造假咨询。他挣到了足够的钱,赔付了所有的受害者,如今是一位数
百万富翁。


4 2003 年以来,身份盗窃案变得越来越常见。很少有人会想象到,为了防
止改变人生的犯罪,像把邮件拿到邮局去寄而不是丢在信箱里等人来取、把文件
切碎而不是直接把它们连同垃圾一道扔出去,甚至使用价值一两块美元的笔之类
的事情已经变得多么重要。
5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身份盗窃案的无名受害者。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和金
钱,去努力挽回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信用、我们的钱和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想
方设法来保护自己。我们可以增加防止此类犯罪的机会,但是它永远不会消失。
6 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列一份“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的单子,我们需
要改变我们的心态。虽然网上银行现在很常见,但国内有一大群人——生育高峰
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占人口的15%——还是更喜欢用纸。而且,30%的诈骗案

发生在这群人当中。支票上有身份盗贼所需的你的所有信息。如果你用圆珠笔,
笔迹可以用一般的家用化学药品除去,钱数可以改变。每天发出的有问题的支票
高达一千两百万以上,平均每秒13 张以上。
7 支票造假是个大产业……每年以25%的速率增长。犯罪分子指望我们犯错
误,好让他们更容易得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身份盗窃发生之前就防范它呢?
8 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不要把你的邮件留在邮箱里过夜或过周末。小偷就等
着危险信号的出现,以便通过你向外投寄的邮件找寻有用的个人信息或支票。用
签字笔填写支票和重要表格,签字笔的墨水会渗进纸张的纤维中,无法用化学药
品除去。还有,切碎或撕碎含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文件,然后再把它们丢进垃圾桶。
9 记住,网络上有大量机会可以被小偷利用来根据你自己的身份伪造假身
份。我们都知道黑客行为和木马软件对电脑数据库中个人信息的威胁。但是在谷
歌上搜索某人也会透露大量个人信息,在线社交网站如“我的空间”、“相册”
和“毕波”也一样。正如我们离开办公室去厕所时要随身带上钱包一样,注销你
的电脑以防临时起意的盗窃也是值得的。
10 最后一点,假如你遭遇较传统方式的抢劫——在大街上——挂失你的信
用卡显然是要做的第一件事。但是别忘了,即使挂了失,信用卡也可以用作身份
证来获得购物卡……那你就有了犯罪记录。
11 身份伪造可以肆行多年而不为受害者所知。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
在的诈骗者觉得身份犯罪简直是太容易了。如果你的身份尚未失窃,那只是因为
他们还没有对你动手。就会轮到你的。

Unit 5
Active reading (1)
闲暇无为——或如何歇着无所事事
1 数百年前,人们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因为人人都在辛苦劳作。在19 世纪的
英国,人们有了较多闲暇,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认为歇着无所事事是一种罪过。
于是为了避免诱惑,他们发明了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人们开始从事更温和的休
闲活动,如观鸟、园艺、收集火车头号码。他们甚至可能只是观看一项运动,给
人一种有事可做的印象。
2 其中一个例子是板球。这是一种规则怪异的奇特游戏,如果五天之内毫无
进展,玩家往往就会决定双方战平。而无论是玩家还是观众,人人都对这毫无结
果的比赛感到心满意足。这是个我们现在可以称之为闲暇无为的好例子。
3 渐渐地,近年来闲暇无为中的互动变得甚至更少了。在20 世纪90 年代,


一个新的休闲物种进化成功,它认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体育节目或数码影碟是它
们能做到的最令人兴奋的无为了。这就是沙发土豆。
4 那么, 谁想当沙发土豆呢?嗨,事实上,许多人想,理由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今天你休息,也许你刚下班或放学。也许你累了,只想放松。对沙发土豆来
说,任何活动都太麻烦,懒散是一门艺术。
5 怎样才能变成沙发土豆呢?那很容易。在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例如一张躺
椅、一个豆袋或……你知道接下来就是…… 一张沙发。可别坐在土豆上。确保
你拥有所需的一切:零食(尤其是土豆片——严肃的的沙发土豆不会吃别的)、
饮料、杂志和电视。
6 最重要的装备当然是遥控器了。没有无需离开沙发就能换频道的自由,沙
发土豆就配不上这个称号。事实上,没有遥控器看电视有变成近似体育锻炼的危
险,或许是应当避免的。
7 现在,就开始看电视吧。每隔十秒钟换一次频道,然后继续换。别太热心,
尽量不要对任何节目太感兴趣,因为这会威胁到你的沙发土豆身份。(记住,你
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马利斯派铂马铃薯那么长。)最后,请别人帮你做事,如
拿更多食物,或租影碟。但是对他们态度要好!如果你态度不好,你就很可能得
亲自动手了。
8 但是, 对每种新时尚,都会有反对者。英国广播公司最近报道,英国农民
对“沙发土豆”这一叫法感到愤怒,因为它败坏了土豆的形象。英国土豆协会称,
土豆是天然有益于健康的,它们将要组织抗议活动,要求把“沙发土豆”一词从
《牛津英语词典》中删除。
9 你瞧我没说错吧!沙发土豆是健康的。
10 当然,对于真正的沙发土豆来说,固有的危险还是有的。也许最大的危险来
自缺乏锻炼,其后果被专业沙发土豆称为电视肚。然而,有些人则视自己的电视
肚为专注闲暇无为的标志,骄傲地把它系在裤腰之上。(有趣的是,这是一种极
为时尚的穿法,叫做松糕顶。下次泡星巴克的时候去弄明白为什么吧。)
11 可是时间在推移,到了21 世纪,我们现在又有了沙发土豆的翻版,特指电
脑在线活动。这叫做鼠标土豆。鼠标土豆在电脑显示器前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
他们的表兄沙发土豆一样缺乏对外界的兴趣。鼠标土豆痴迷于与世界各地的块茎
同伴玩在线游戏。事实上,离开电脑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使你受到世界上较亮
时区的鼠标土豆对手的威胁。休息期间,他们通常广泛搜索互联网或加入在线聊
天室,在虚拟世界到处留下缺乏见识和拼写拙劣的意见,一般来说是对人家智力
的污辱。
12 对于更具冒险精神的鼠标土豆来说,你甚至可以登陆沙发土豆旅游网站,
去周游世界,造访列国,如果没有该网站你可能永远也去不了这些地方。通过记
录你的鼠标旅行的距离,你还可以算出你在电脑上花了多少时间。这叫做鼠标英
里数,所有好的电脑商店里你可以拿它换更多的土豆片。
13 就这样,费最小的劲,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闲暇无为。变成一个沙发土豆
吧!养一个那样的电视肚吧!作为鼠标土豆刻苦训练,挣鼠标英里数吧。今天就
开始吧。时间那么多,而要做的事情却那么少。
Active reading (2)
绘画消遣(节选)
1 一位天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烦恼是感情的发作;此时大脑缠住了某种东
西不肯放手。”在这种情况下,和头脑争论(让它放手)是无用的。愿望越强烈,


与之争论就越是徒劳。你只能温和地将另一种东西慢慢灌输到痉挛状态的头脑
中。如果(这一东西)选得恰当,而且它真的从另一领域的情趣中受到启迪的话,
那么逐渐地,往往也是迅速地,原先不适当的“不肯放手”就会慢慢放松,恢复
和补救的过程就会开始。
2 因此,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培养业余爱好和新的兴趣才是上策。但这并非一
日之功,也不是单凭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精神情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想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手摘取充满生机的果实,种子就必须精挑细选,必须播种
在肥沃的土壤里,还必须辛勤地护理。
3 要想真正快乐,真正安全,一个人至少应有两三种业余爱好,而且必须是
实际可行的。到了晚年才开始说:“我会培养对这或对那的兴趣”,这是没有用
的。这种愿望只能加剧精神紧张。一个人可能会获得大量与其日常工作无关的知
识,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益处或宽慰。做你喜欢做的事没有用,你要喜欢你做的
事。泛而言之,人可以分为三类:极其劳累的人,极其操心的人,极其无聊的人。
对于卖了一周力气、流了一周汗水的体力劳动者来说,让他们在星期六下午踢足
球或打垒球是不合适的。同样,对于工作了六天、一直为公务操心的政界人士、
专业人员或商人来说,在周未再让他们为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操心劳累也是无益
的。
4 那些能够支配一切、能够肆意妄为、能够染指一切追求目标的人是“不幸
的”。对于他们而言,多一种新的乐趣、多一种新的刺激只是增加一分厌腻而已。
他们到处乱跑,企图靠喧闹和骚动来摆脱无聊对他们的报复,但这么做是徒劳的。
对他们来说,某种形式的纪律约束是最有希望让他们走出困境、走上正道的。
5 可以这样说,理智的,勤劳的、有用的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认为工
作是工作,娱乐是娱乐;第二类人认为工作和娱乐是一回事。这两类人当中,第
一类人占大多数。他们是能够得到补偿的。在办公室或工厂里长时间工作给他们
带来了报酬,这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使他们对寻找快乐充满了渴望,哪怕是最
简单、最质朴的快乐。但是,幸运之神偏爱的是第二类人。他们的生活是一种自
然的和谐。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间永远不会太长(永远都不够长),每一天都是
假日,而当普通节日来到时,他们会感到厌恶,因为这强行打断了他们埋头从事
的工作。然而对这两种人来说,换换脑子,改变一下气氛,转移一下注意力都是
不可缺少的。其实,把工作当作乐趣的人,很可能是最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工
作放下,让头脑放松的人。

Unit 6
Active reading (1)
生活中的倒霉事能解释吗?

每次吐司掉到地上总是抹了黄油的那一面贴地。 每逢公假日必定下雨。 你买彩
票从来没中过大奖,但是你认识的人里似乎有人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个
倒霉蛋? 即使是最理智的人有时候也会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
量让他们在最糟糕的时期里灾祸连连 。 我们都愿意相信墨菲定律是对的(“该出
错的,终将出错”)。

人之所以走背运,部分是概率的问题,部分是心理上的问题。 的确,人们对背
运的感知和一些有意思的巧合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就拿“坏事成三”这种想法来说吧(就像等公交车一样,要么不来,要么一下来
三辆!)。 这 种流传甚广的观念可能根本经不起科学的检验,但是它必定有一些
现实的依据,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个 说法了。 那么,什么样的解释才是合理
的呢?

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坏事?”

有些事情只是稍稍有点不好,比如火车要晚点五分钟。 有些事情则是糟糕透顶,
比如考试不及格,或是被炒鱿鱼了。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事情的好坏看成是一个
程度的问题,而不是非好即坏。

某件事情有可能因为相关的一些因素而变成了不幸的事。 火车要晚点五分钟,
如果你边读着报 纸上一篇有趣的文章边等车,并不赶时间,那么这就是一件无关
紧要的事。 但是如果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而且马上要迟到了,那火车晚
点就变成坏事了。

谈到坏事成三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第一件倒霉事持续的时间有多长以及
给人的印象深不深。 比如说,你外出度假期间家里的水管爆裂了。 也许不到一
个小时你的家就变成了一片汪洋,而在接下来 的几个月中你的脑子会不停地想起
这桩倒霉事,因为你要把房子清理干净,还要和保险公司就赔偿问题讨 价还价,
这些都会让你不断地想起这件事。

第一件倒霉事困扰你的时间越长,你再 遇到两件倒霉事的机率就越大。说不定一
个月之后,有人开车追尾撞了你的车。又过了一个星期,你的结 婚戒指不见了。
出了第一件倒霉事,你的情绪本来就很低落,这时你会很快地把后来发生的事情
联系到一起,把它们看作是有关联的一连串事件。 即使这几件事情的时间跨度
可能长达两个月之久,那也不会改变你的看法。 等你从浸水事件中平复过来的
时候,你已经在积极地等待下一个灾难的发生了。 这个时间跨度已经被拉长了,
直至能够证明你之前的预言是对的。
人们碰上倒霉事的时候会像 遇到巧合的时候一样,去寻找一些事例来验证他们先
入为主的想法,而忽略掉与这种想法有出入的事情( 因为那些事情不是那么有
趣)。 孤立的倒霉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光凭这一点就可以推翻“坏事成三”
的理论了。 坏事也可以是成双的。 但是你的朋友很可能会对你说 :“我一连碰
到了三件倒霉事,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而不是说:“我只碰上了两件倒霉事,
这不正好证明了‘坏事成三’这个说法不成立吗?”毕竟,说后一种话是要冒风
险的!

但是,至少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坏事会扎堆。这涉及到概率和独立
性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倒霉事都互无关联。 任何一个人在被解雇之后都会心
情抑郁,这会降低他们身体的抵抗力 ,使他们更容易得病,而身体反应也不像以
前那么警觉敏感(所以他们就更有可能遇上打碎贵重的花瓶这 样的事)。 因此,
虽然人们在某一天被裁员和在某一天生病的概率都很小,但是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肯定要高于它们分别发生的概率。




Active reading (2)
科学:事实还是虚构?
1 学生已今非昔比。如今,似乎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翻开过书本。这是科
普作家斯蒂夫·琼斯在其《单螺旋线》一书中描绘的令人沮丧的情景,他把批评
的矛头指向现代通讯系统。讯息即媒介;从前有书本,可是现在,琼斯说:“媒
介是,或者说似乎是,一切,但绝不是纸上印的一行行字。”许多学生就是不再
习惯读书了——书是老掉牙的通讯方式。
2 那么怎样使他们学习科学呢?咳,你要是走进校园书店,就会找到办法。那
里有生物化学家的歌本,其中化学分子式被配上乐曲以便记忆。相对论是用电子
游戏来解释的,那是个虚拟乘火箭在空间旅行的游戏:你可以在火箭加速或减速
飞行时在上面打网球。还有卡通,它们使哪怕最艰涩的科学话题都变得有趣易懂。
3 可是就连这些激发兴趣的方法也已变得老套了。更激进的方法是一个物理学
教授提出来的:从科幻电影的错误中学习科学。有些电影也许糟透了,但其中隐
藏有大量有益的信息。学生只需舒舒服服地坐着、放松、欣赏电影,同时吸收一
点科学知识。
4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教授的想法。在《地球着火之日》(1961)中,两颗同
时爆炸的原子弹把地球推向太阳。可是这违反了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即,作
用和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既然地球重达六千艾吨(六十万亿亿吨),那就
需要特大的爆炸才能把它推入正确的方向。
假设爆炸将一亿吨岩石和碎渣抛入宇宙,那么这个炸弹的威力要比任何以往的炸
弹都要大。但是,稍做运算就能说明,这样一场爆炸除了会把地球上的生物全部
杀死之外,充其量也只能让地球偏离轨道大约四分之一英寸。
5 所以,这部电影是没有科学含量的虚构作品。1986 年出品的电影《异形》
也是同样。在这部影片中,宇航员们在宇宙飞船中走来走去,就好像在地球上的
家里一样——而实际上他们应当在无重力环境中漂浮才对。《异形》的制片人会
在大学一年级的物理学考试中不及格,但是《2001:太空漫游》背后的智囊斯坦
利·库布里克和亚瑟·克拉克却会在同样的考试中以高分通过。宇宙飞船上有一
巨大的轮子转动着,产生向心力,并给船上的宇航员一种“起伏”感。
6 科幻电影中对相对论的处理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以《星舰迷航:回家之旅》
(1987)为例:宇宙飞船围绕太阳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竟然飞回到了历史
之中。但这是瞎编乱造,而不是相对论。正如琼斯所说:“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
比光速更快;但没有说如果你跑得够快,钟表就会倒转。”就连《超人》(1978)
也被此概念所困惑。他在瞬间往逆时针方向绕地球一周去救地震受难者洛伊斯·
雷恩。琼斯说:“时间不像汽车,它没有倒档。”
7 最后,1977 年根据H. G. 威尔斯的小说拍摄的《蚂蚁帝国》里的那些巨
型昆虫又如何呢?问题在于它们的肺,或者说,它们根本没有肺。蚂蚁没有肺,
它们是通过身体组织吸收而获得氧气的。蚂蚁越大,吸收氧气的时间就越长——
这样它们身体的各部件就不能良好地运作。所以像人那么大的蚂蚁更可能老是在
大口喘气,而不是把冒失少年的脑袋咬掉。

Unit 7
Active reading (1)


广岛——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

1 彼此做过了介绍。大多数来宾是日本人,我难以启齿去问他们我们为什么在
此聚会。为数不多的几个美国 人和德国人像我一样显得很拘束。“先生们,”市长
说,“我很高兴欢迎你们来到广岛。”人人鞠躬,包 括在座的西方人。在日本待上
三天后,脊柱变得异常容易弯曲。
2 “先生们,你们光临广岛,令我们深感荣幸。”
3 又是一轮鞠躬;每提到一次广岛的名字,众人的脸色都会愈加凝重。
4 “广岛,众所周知,是一个人人熟悉的城市,”市长继续说。
5 “是的,是的,当然,”众人低语,越来越激动。
6 “很少有城市在世界上如此有名,我骄傲且高兴地欢迎你们来到广岛,一个
闻名于世的——牡蛎之城。”
7 我正要微微鞠躬表示赞同, 但当我完全明白最后这几个字的意思后,
我从悲伤的沉思中惊醒过来。
8 “广 岛——牡蛎?那原子弹、惨况和人类最凶恶的罪行呢?”当市长还
在继续讲话,赞美日本南部的海鲜时, 我小心翼翼地退后,走向大厅的另一头,
那里有几个人在自顾自地谈话,并不怎么注意市长的讲话。“你 看起来很困惑,”
一个戴着大大眼镜的小个子日本人说。
9 “呃,我必须承认,我 没料到会在这里听到关于牡蛎的讲话。我以为广岛
仍然感受得到原子弹灾难的巨大冲击。”
10 “没人再谈了,没人想谈,尤其是生在此地或经历过那事儿的人。”
11 “你也有同感吗?”
12 “我当时在这里,但不在市中心。我告诉你这个是因为我差不多是个 老头
子了。在这个牡蛎之城里,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想保存轰炸痕迹,另一派想
抹掉一切, 甚至包括立在爆炸地点的纪念碑。他们还想拆掉原子弹博物馆。”
13 “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
14 “因为那令人痛心,因为时代前进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个 小个子日本
人微笑着,眼睛在厚厚的镜片后面近乎闭上了。“如果你要写这个城市,别忘了
说它 是日本最快活的城市,尽管许多市民仍旧承受着看不见的创伤和烧伤之痛。”
15 就像其 他医院一样,这里的医院散发着甲醛和乙醚的气味。在仿佛没有
尽头的走廊上,担架和轮椅排列在墙边, 护士们带着镀镍器具走过; 看到这种
情景,任何健康的来访者都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寒而栗。所谓的原 子科位于三层,
有十七张病床。
16 “我是个打鱼的。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二十多年了,”一个身穿和服睡衣
的老人说。
17 “您怎么了?”
18 “里面有事儿。爆炸发生的时候我在广岛。我看见了火球。但我脸上和身< br>上都没有烧伤。我跑遍全城寻找失踪的亲戚朋友。我以为我逃过了一劫。可是后
来我开始掉头发, 肚里出现腹水。我病倒了,打那以后他们就一直给我做检查和
治疗。”
19 在我身旁的医 生解释和评论着老人的故事:“我们这里还有一些病人,靠持
续不断的护理活到现在。别的人要么因伤重 不治而死,要么就自杀了。”
20 “他们为什么自杀?”
21 “在这个城市活 下去是令人难堪的。如果你身上有明显的原子弹灼伤的


疤痕,你的子女就会遭遇那些没有 疤痕的人的偏见。没人会娶原子弹受害者的女
儿或侄女。人们害怕由辐射造成的基因损伤。”老渔夫有礼 貌又饶有兴趣地盯着
我看。
22 病人上方悬挂着一个用许多鲜艳彩纸折叠成的小鸟组成的大球。“那是
什么?”我问道。
23 “那些是我的吉祥鸟。我逃脱死亡的每一天,帮助我脱离尘世烦恼的艰
难的每一天,我都折一只新的小纸 鸟加进去。这样我看着它们,庆幸自己的病给
我带来了好运。因为,多亏了它,我才有机会修身养性。”
24 到了户外,我又一次把小笔记本撕成碎片,那上面写着事先准备的采访原
子病房病人的 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您真的认为广岛是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
吗?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问,但我能在每 个人的眼里读出答案。


Active reading (2)
安妮·弗兰克日记的故事
1“1944 年6 月13 日。又一个生日过去了,我现在15 岁了。我收到了不少
礼物:一本艺术史、一套内衣、两根腰带、一幅手帕、两罐酸奶、一罐果酱和两
小块蜂蜜饼干……彼得和我在配楼里待了两年了——我们经常谈论将来、过去和
现在,可是……我想念外面真实的世界,而且我知道它存在。”
2 安妮·弗兰克在她现已出名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些话,当时她和她的家人躲
在“秘室”里,那是她父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后面的几间屋子。
3 弗兰克一家实际上是难民,是从德国移民到荷兰的犹太人,定居在阿姆斯
特丹以逃避纳粹的迫害。但是在1940 年5 月,当德国军队入侵并占领了荷兰之
后,对荷兰犹太人的迫害也很快就开始了。
4 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安妮和姐姐玛戈被禁止去上学、骑自行车,甚至坐
汽车。他们只被允许进某些店铺,任何时候都要在衣服上戴着一颗黄星以表明他
们是犹太人。大卫王之星,一种重要的宗教象征,被纳粹变成了一种耻辱的标志。
5 到了1941 年,纳粹开始大量逮捕犹太人,把他们送往劳改集中营,劳改
集中营很快就变成了死亡集中营。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把他的家人
和他的生意伙伴的家人藏起来。
6 1942 年7 月6 日,就在安妮开始写日记数周后,弗兰克一家躲了起来;
一周后,范·佩尔一家人也加入进来。在其后的两年里,八个人就关在六个小房
间里,绝不能外出。没有足够的吃的,两家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
7 在躲藏的日子里,安妮一直坚持写日记。她逐日叙述“秘室”里的日常活
动,也记述自己的梦想和憧憬。她很难设想未来;她和别的人都清楚,犹太人被
捉住会有什么下场。
8 “我们的许多犹太人朋友和熟人都被成群地带走了。盖世太保对他们非常
粗暴,用运牲口的拖车把他们运送到德伦特最大的集中营威斯特伯克,他们把所
有犹太人都遣送到那里。……如果说在荷兰都这么糟,那么在德国人送他们去的
那些遥远的蛮荒之地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猜想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被杀害。英
国广播说他们正在被毒气熏死。”——1942 年10 月9 日
9 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是个普通的十几岁少女,好奇、自我批评而且喜怒无常,
安妮还是个相当有天赋的诚实的作者,为生存的权利而斗争着。正是这一点赋予
了她的日记如此强大的力量:


10 “我没有放弃所有理想,这简直是奇迹;它们显得那么荒唐和不切实际。
然而,我紧紧抓着它们,因为我仍然相信,不管怎么样,人们的内心都是真正善
良的……我必须坚持我的理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的理想会实现。
11 我完全不可能把我的生活建立在混乱、苦难和死亡的基础上。我眼看着
这世界正慢慢地变成荒野;我耳听着那逼近的雷霆,终有一天也会把我们摧毁;
我感受着数百万人的苦难。然而,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不知为什么觉得一切都将
变好,这残酷的现实也将结束,和平和安宁将再度回归……我必须捍卫我的理想,
因为也许我能够实现它们的时候就要到了。”——1944 年7 月15 日
12 安妮写这些话,并非在展示简单幼稚的乐观主义。那是她的信念和人类尊
严权利的宣言。它传来的是一个孤独少女的声音,她为自己写作,但同时也是所
有无辜受邪恶迫害者的呐喊,他们的命运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难。这就
是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被誉为犹太人大屠杀(其间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之声
的原因:她的话代表了全人类的心声。
13 1944 年8 月,他们的藏身处被突袭了,纳粹官员逮捕了每一个人。他
们被带往一个过渡性集中营,被迫做苦工。从那里,他们又被用火车送往奥斯威
辛。一个月后,安妮和玛戈被转移到德国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俩均于
1945
年3 月死于斑疹伤寒和饥饿。安妮·弗兰克时年15 岁;她的姐姐19岁。在躲

的八个人中,唯一幸存者是奥托·弗兰克。他在战后发现了女儿的日记,设法出
版了它,以表彰她的勇气。
14 当安妮在日记中写下“我希望你对我会是极大的支持和安慰”这句话时,
她不可能知道,在她死后,她的文字也会是对全世界的支持和安慰。

Unit 8
Active reading (1)
你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1 过去,大学生活很轻松。那将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你知道这一点。
你是这样消磨时光的:在咖啡馆和酒吧里与新结交的朋友聊到深夜,在壁球场和
板球场上尽情地挥舞球拍,或是作为大学戏剧社的大腕在舞台上昂首阔步。
不管你有什么爱好,大学生活都能为你创造条件。而且,别忘了,你的学习还总
能跟得上,能完成指定的阅读,并在最后一分钟匆忙草就那一周的文章。你唯一
没有时间考虑的是过完这激动人心的三年后要做什么。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考
虑,因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有一大堆公司排着队来聘用你。
2 那是过去英国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形,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最近一项对
英国各大跨国公司的研究表明,即使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位,大学生再也不可能一
毕业就得到最好的工作了。今天的大学数量比30 年前翻了一番,40% 的年轻人
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并不缺少大学毕业生,拥有一个优良的学位对找工作就变得
尤其重要了。竞争很激烈,结果是如今的大学生花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时间来
复习功课,为那些可怕的期末考试做准备,做报酬低的兼职以偿还债务。
3 然而,这恰恰是问题之所在。英国二百多家公司的经理认为,学生花在学
习或挣钱维持生计上的时间太多了。他们本应该去参加各种俱乐部,学习一些基
本的技能,如团队合作和现场演示。这些经理还说,他们宁可让职位空缺,也不
愿意聘请那些缺乏必要技能,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商机的毕业生。


4 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经理们相信,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学位课程
里增加社交能力的训练。有的大学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例如南安普敦大学历史系
学生必须做一个为期十二周、六人一组协同工作的项目——通常与当地的生活有
关。项目内容包括:做一次演示、写一篇集体论文、做一项公众服务——可以是
给中、小学生讲课,或做一期有关中、小学教学的广播节目。
5 毫无疑问,这种合作学习法能帮助许多学生培养有助于改善就业前景的个
人技能。公司在面试应聘者时使用的最有名的人格测试之一是“迈尔斯- 布里格
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这种分类法把外向 内向性格两分法置于它所
分析的人格特征列表之首。测试中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它认为:性格外向者

适合做团队工作或与他人打交道的工作。
6 南安普敦大学项目中同样有趣的一个理念是:学生应该关注比校园更广阔
的社区,并设法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今越来越小的世界里,学生们越来越
清楚地意识到大学并不是与社会现实问题完全脱钩的学术象牙塔。正相反,大学
本身可以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学学位课程之前、期间、之后,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成为志愿者。正如
我们所知,大学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一般人会选择腾出上大学前或大
学毕业后的一年时间作为实践年。
7 通常,志愿者工作指帮助病人或老年人、在假日营里招待贫困儿童、在第
三世界国家教书,或者做农业或环境研究项目。
8 对那些选择在这些方面施展才能的学生而言,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可以把
他们获取的丰富经验写进个人履历里,而未来的雇主是不会不注意到这些经验
的。不过提醒一句:你应该记住自己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曾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工作了两年的谢恩·欧文指出:“志愿者的工作能教给你宝贵的职业技能,但我
认为你不应该只想着通过志愿者工作来给自己的履历表增添光彩——你做志愿
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想帮助别人。”
Active reading (2)
和平志愿者
世界上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志愿者工作的经历。不同的工作、地点和文化都会
使志愿者在其志愿活动中的得到和付出有所不同。另一个影响志愿活动的重要因
素是你做志愿工作时间的长短。我们决定采访近期的志愿者,了解他们做志愿工
作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帮你判断志愿工作是否适合你。
莉萨·金斯堡在南加州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志愿活动,这使她产生了去孟加拉
国当两周和平志愿者的想法。
作为志愿者你做了些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
1 我 与和平志愿者一同前往孟加拉国,我们在达卡集合,然后坐八小时的长途车
到迪纳杰布尔村。和平志愿者 与迪纳杰布尔村当地的一家机构并肩工作,我们帮
他们搭建每年一度的白内障治疗营地,为当地老年白内 障患者免费做手术,或为
有需求的人检查眼疾。我们帮他们在学校里安装设备,打扫环境,将教室变成外
科手术室,称为“手术教室”头两天帮忙做眼科手术,后五天在白内障营地帮忙。
在诊所的最后 一天,我们帮着给患者解除绷带,每位患者都得到一副特配眼镜,
不过他们得到的眼镜都是一模一样的。 其他的工作还包括修建厕所。我们骑自行
车或摩托车去了不同的村庄,在地上挖个坑把蹲式马桶和水泥环 放进去。志愿工
作与在国外旅游或工作有何不同?


2 我不得不承认这项工作 比较辛苦。过去我出去旅游都住在青年旅社,条件还不
错,因为环境相当整洁干净。做志愿工作时,我有 时要打扫厕所。有时候
我会问自己:“我到底到这儿来干什么?我宁可干别的事儿。”我不得不承认有
时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不同。床只是一块木板,连床垫都没有。我们也无法享受
旅游的灵活性。当你单独或和别人一起旅游时,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累了就
休息。但这是工作,我们得早早起床干活,但很有乐趣。你出发前觉得志愿工作
是什么样的?对它有什么期待?你的看法有改变吗?
3 我觉得志愿工作符合我的期望。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这也是我选择医
疗作为志愿项目的原因。其他项目有做研究的,也有做考古挖掘的,但是我想和
医疗工作者和医生一起工作,而这正是我所做的工作。
你参加的志愿活动要求志愿者付参加费,对于免费为别人工作还要自己掏钱,你
是怎么想的?
4 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必须自己掏钱这件事。这不像我每周都参加的业余
爱好,我当然知道我要做的事情会有一些花费,我攒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因
为我真的很想去,我对这个项目充满热情。虽然到世界的那个角落旅费很贵,但
我从来就没觉得那是个负担,我只是提前计划并为此攒钱。
对于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有很多争议,你认为你的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什么变化
了吗?在哪些方面?
5 我不知道我是否带来了什么变化,可我在出发之前就知道:在两周的时间
内我不可能改变世界。我知道,他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愿意帮
助他们,我们花时间来为他们做些事情,这让他们很高兴。离开医院和学校操场
时,他们有的人都哭了。我们在短短的几天内建立了感情。
你在志愿者工作中经历的最糟糕和最好的事是什么?
6 我这个项目里最糟糕的事情是等待。因为项目主任对某些事情没把握,没
有事先计划好,让我们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等待。他们做事不太有条理,如果地方
机构与和平志愿者组织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沟通的话,事情就会顺利一些。
最好的经历是与其他志愿者建立友情,地方机构尽量给我们分配不同工种的活。
我们玩得痛快,干得卖力。我们走访了许多民居、家庭和学校,并结识了很多当
地人。每当想起骑车穿过稻田应邀去当地人家喝茶时的情景,我就会发自内心地
微笑。


重庆高考查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天津市人事局-中国聘礼地图


印度人看中国-公务员考试地点


河南华信学院-创业史读后感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政协委员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的意思-妇女的年龄标准


并不平凡-曹刿论战练习题


摩门教-韩国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