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文的翻译

余年寄山水
727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3: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苏紫紫全套高清照片-幼儿园小班教学计划




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文的翻译

Unit1 TextA
优等生的奥秘
埃德温·基斯特 莎莉·瓦伦丁·基斯特
现在是剑 桥大学理科一年级学生的阿历克斯,曾在曼彻斯特的中学校队里踢足球,还导
演过学校的戏剧演出——但 他中学毕业时得了五个A。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英语的阿曼达
在中学里参加过戏剧演出,还经常打网球 ,但她仍然得到了四个A。
像他们这样的优等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脑子好使并不是唯一的答 案。最有天赋的
学生未必在考试中取得最好的成绩。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要重要得多。
学习刻苦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在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些人投入的时间其实比那
些分 数低的同学还少。班级中拔尖学生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这些技
巧其他人也能很容 易地学到。根据教育专家和学生们自己的叙述,优等生成功的奥秘有以下
几点。
1.全神 贯注!拔尖生不允许他们的学习时间受到干扰。一旦书本打开,便电话不接,电
视不看,报纸不读。“这 并不意味着对生活中的重要事情置之不理,”阿曼达解释说,“这意
味着要安排好学习时间,以便能全神 贯注。要是我牵挂一位患病的朋友,我会在做功课之前
先给她打个电话。这样我坐下来学习时,就能真正 集中心思了。”
2.在任何地方——或所有的地方学习。亚利桑那州一位教授曾奉命辅导一些成绩 欠佳的
大学运动员。他记得有一名赛跑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他曾说服他利用这段时间记忆生物学
术语。另一名学生则把词汇表贴在盥洗室墙上,每天刷牙时都记住一个生词。
3.安排好资料。 汤姆在中学时打过篮球。“我非常忙,不可能为了找一支铅笔或一本不
见的笔记本而浪费时间。我把每样 东西都放在随后可取的地方,”他说。新墨西哥州学生保
罗为每门功课备有两个文件夹,一个放当天布置 的作业,另一个放已完成要交的家庭作业。
一个抽屉把必需的用品放在一起,这样就可减少因找东西而浪 费的时间。
4.安排好时间。当教师布置写一篇长论文时,阿历克斯会花两三天时间去阅读与题目 有
关的资料并做笔记,然后写出草稿,再写成论文。他会计划好在作业该交的前两三天完成,
以 便如果花费的时间超过预期,他还能在规定的最后期限前完成。阿曼达严格遵守一张学习
时间表,其中包 括每两小时休息一次。“在你过度疲劳时还试图学习并不明智,”她指出,“短
暂的休息,哪怕只是伸展 一下身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5.学会阅读。“我过去常花许多时 间阅读一些无关的资料,”阿曼达回忆说,“但后来我
习惯了快读;如果一段文章的第一句话无关紧要, 我便接着读下一段。”“我修过的最好的一
门课便是快速阅读,”一名俄克拉荷马州的学生说,“我不仅 提高了每分钟阅读的词数,而且
学会了首先看书的目录和插图。这样,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就对阅读材料 先有了一些了解,
而且能记住更多的内容。”在这些学生看来,有效阅读的奥秘就在于做一个主动的阅读 者,
即能不断提出一些能使自己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问题。
6.做好笔记。“在写任何东 西之前,我先把一页纸分成两部分,”阿曼达说,“左边部分
约占纸宽的三分之一;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二 。我把笔记写在宽的一边,而把中心思想写在左
边。这在复习时非常有用,因为你马上就能看到为什么这 些材料是有关的,而不用为信息量
太大而发愁。”在下课铃响起之前,多数学生便已经合上书本,收好作 业,和朋友们说说话
儿,准备离开了。而聪明的学生却利用这几分钟,用两三句话写出这堂课的要点,下 一次上
课之前,他便可以把这些要点浏览一遍。
7.问问题。“如果你问问题,你立刻就 会知道,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要点,”阿历克斯说。
课堂参与是一种求知欲的显示。例如,在经济学课上, 好奇的学生会问,中国经济怎么可能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驱动的,从而使他们不仅对于“什么”, 而且对于“为什么”和
“怎么样”产生兴趣。
8.一起学习。一起学习的价值从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的一项试验中显示了出来。该校的


一位研究生在观察大一的微积分课程时,发 现美国亚裔学生在一起讨论家庭作业,尝试不同
的方法,并相互解释他们各自的解题方法,而其他学生则 独自学习,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反复
阅读课文上,一次又一次地试用同一种方法,即便这种方法并不成功。
毕竟,优等生的“奥秘”并不那么神秘。你也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奥秘,成为一名优等生。
Unit1 TextB
苦乐交织的回忆
凯伦·奥多姆
中学毕业——那份苦乐交织的情感,时至今日,仍像二十一年前那样是我整个身心的一
部分。
随着毕业日的临近,兴奋之情与日俱增。走出中学校门意味着我终于成年了。很快我将
自立,凡事自己决 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再有人来管头管脚;而且这还意味着可以和
男孩子一起上学——相对多年的 女子中学生活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可喜的变化。
对自己要离家去外地上大学这一点,我心中从来没 有过疑问。而我母亲的想法却恰恰相
反。虽然她尽量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我,但还是常用微妙的口吻问 我是否考虑过某几所学
校——而这些学校碰巧都在我的家乡芝加哥市或附近。而我呢,只要经济上负担得 起,说什
么也是要远走高飞的。这点一经认定,家里人的想法就改变了。他们从关心我到底会不会离家,转为关心我到底会离家多远。我考虑就读的那几所东海岸的学校,突然显得远比加州的
那几所学 校更有吸引力了。
不过,我该上哪所大学,仅仅是一连串似乎无穷无尽的未知数中的一项。其他还 有:大
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去同一学校念书的人中,我一个也不认识,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孤独难
忍?别的同学会喜欢我吗?我会很容易就交到朋友吗?我的思念家人之情,会不会发展到无
法忍受的地 步?再说学习又会怎样——我跟得上吗?(尽管我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但这似
乎不足以保证我能挺过大 学这一关。)万一我选择的学校最后证明是个可怕的错误,那该怎
么办?到时候我能转学吗?
这下我开始慌了。我的心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真的一点也不想离开中学了,
并且连自己是否 想长大成人都成问题了。过去一年里,我作为高年级学生,受到低年级学生
的尊敬,滋味挺不错的。我可 不想再去当个垫底的。
尽管期待了好几个月,到头来,我还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应付那一天实际到 来时对我心
灵的撞击。我们在“威严堂皇进行曲”那熟悉的旋律回荡声中肃穆地鱼贯入场,我环顾周围< br>其他戴白帽、穿白色长袍的同学的身影。泪水止不住涌上双眼,我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悲伤压
垮了。 似乎在茫然之中,我听到有人叫到自己的名字,便从座位上站起来,慢慢地穿过主席
台去领取毕业证书。 在我伸出手去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要领取的不只是一纸文凭,而是
一种崭新的生活。尽管新生活的前 景似乎令人兴奋,但要向原有的生活,那些熟悉的面孔和
熟悉的生活常规道别,却也是不容易的。就连我 并不特别喜欢的化学课,还有我所讨厌的每
日坐车往返于家门和学校之间的漫长路程,我也会很想念的呢 。且不论是好是坏,这总是我
所熟悉的生活内容。
那年九月,我幸运地进了罗德岛州普罗 维登斯市一所很好的大学。其实我根本用不着担
心自己是否会喜欢它。我在那儿度过的几年时间,结果表 明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
至于交友,我在那儿结下的友谊,其中有些至今我仍很珍惜。
几年后,迫于财政上的困难,我曾就读过的那所中学永远地关闭了。虽然再去回访母校
已不 可能,但想到随时都能追忆留在脑海里的特殊往事,也足以令人感到宽慰。
Unit2 TextA
会话方式与“球类游戏”
南希·马斯特森·坂本
我结婚并在日本住了一段时间之 后,我的日语水平逐渐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甚至能参与
同丈夫、他朋友及家人间的简单谈话了。我开始 注意到,往往我一加入进去,别人似乎就猛
吃一惊,谈话也随之停顿下来。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随后我明白过来,是我在做错
事。可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在仔细聆 听好多次日本人的相互交谈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尽管是在讲


日语,但 对谈话的处理仍是按西方的那套方式。
日本式谈话的进展,与西方式谈话迥然不同。其不同之处不仅 仅在于语言。我意识到,正
如我在讲日语时还试图保持西方人的谈话方式一样,我教的那些学英语的学生 讲英语时,也
在力求保持日本人的谈话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玩着截然不同的“会话游戏”。
两个西方人之间的谈话就好比是在打一场网球赛。如果我提出一个话题,发出一个“会话
球” ,我期待你能把它回击过来。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我不希望你仅仅止于聊表同意。我
希望你能加一点东 西进去——说说同意的理由,举个另外的例子,或是发表一个看法,使这
个观点有所深化。但我也不希望 你一味地表示同意。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向我挑战,
或完全不同意我的看法,我也会同样感到高 兴。不管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你的反应总是把
球回击给我。
接下去又该轮到我了。我不会 在原来的发球线上重新发球,而是从来球弹起的地方再把它
击回去。我把你的观点深化,或是回答你的疑 问或反对意见,或是向你提出挑战或质疑。这
样球就一来一往打下去了。
如果参与谈话的人 不止两个,那么谈话就像网球中的双打,或是像打排球。没有排队等候
这回事。谁离球最近,动作最迅速 ,谁就上去击球;如果你往后退,别人就会上来击球,没
有人会停下比赛,专等你去击球。你得自己负责 把握击球机会,而没有人能长时间地占住球
不放。
然而日本式的谈话一点也不像打网球或者 排球,倒像是在玩保龄球。你等着轮到自己,而
且往往对自己的上场先后次序也很清楚。这取决于这样一 些因素:你年龄的长幼,与前一位
发言者的亲疏程度,以及地位的尊卑,等等。
首先是要耐 心而又礼貌地等着轮到自己。轮到你的时候,你手持保龄球,站到发球线上,
然后谨慎地出手。其余的人 都往后站,彬彬有礼地说些鼓励的话。人人都等着球滚到球道的
终端,看它是击倒了所有的球柱,还是只 击倒了其中几个,还是一个都没击倒。然后出现一
阵短暂的间歇。人人都在给你打分。
接着 ,在人人都确信你已经打完之后,下一个人站到同一条发球线上,手里拿着另一个球。
他不回你的球。根 本就没有一来一往的回合,并且每两次之间总有一段恰如其分的间歇。没
有争抢,也无兴奋可言。
难怪我每次加入日本人的谈话,他们都会面露惊诧之色。我从不注意该轮到谁发言了,总
是在 球道中途将球截住,再把它回掷给发球者。谈话当然继续不下去了,因为我在玩另一种
球类游戏。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无法让学英语的日本学生展开西方式的谈话或讨论。每次我发
出个 排球,人人都只是站在一段距离之外,看着它落下来,没有人把它打回去。人人都等在
原处,直到我指名 叫某人上场。而那人开口时,他并不把我发过去的球打回来。他重新发球。
人人都再次看着它落地。于是 我再叫另一个人,而这个人并不提及上一个发言者所讲的内容,
而是又重新发球。人人都在同一发球线上 重新开始,并且所有球都是平行向前的。从来没有
一来一往的回合。
你既然了解了“会话游 戏”中的不同之处,也许会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然而,如果
你一生都在被训练玩一种球类游戏,现 在要你换一种玩玩,那也不是说换就换得成的,就算
你懂得规则也不行。打网球毕竟不同于投保龄球。
Unit2 TextB
词汇的力量
旺达·莫林·米勒
你可能想知 道为什么你应该扩大词汇量。你也许已经对你的词汇量很满意了。你能讲话,
别人讲话你也能懂,还能阅 读。为什么还要去学那些你不会用到的花哨词呢?
扩大词汇量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和表达 思想。不仅是单词——还有单词所代表
的思想。的确,词汇丰富的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们还能 更好地讲清楚和理解复杂
的思想。
词汇的力量非常强大,它甚至能影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词汇不仅反映你的思想,在有
些情况下还能帮助你形成思想。例如,有某个美洲印第安部落,在其语言 中没有独立的词表


示黄色和橘黄色。因此,这个部落的成员就不能区分这两种颜色。他们 的语言——或者说词
汇——便决定了他们“看到”的东西。词汇给予你构筑思想的基本材料。有多少次你 因为缺
少相应的词汇而无法告诉你的机修工你的汽车出了什么毛病?如果你的词汇中只有“光明”
和“黑暗”这样的词,你又能多么精确地描绘日落的景象呢?
然而,简单的词汇并不意味着简单 的头脑。很多成人有着成熟、复杂的思想。但因为词
汇量小,那些思想表达出来就显得混乱不堪并过于简 单。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用同样的词表
达太多不同的思想,结果是交流不畅。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正确 的词和几乎正确的词之间
的差别就如同萤火虫和闪电之间的差别。这些词汇贫乏的成人完全无法表达意思 上的细微差
别。然而,他们也许具有和他们那些更善言辞的朋友们同样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也许增加词汇量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原因是:词汇丰富和成功是同义词。(如果你知道
syn意为“同样 的”,nym意为“词”,ous是形容词后缀,那么你就能理解这句话了。)
词汇丰富能成为一 种经济上的优势。人类工程学实验室——一个测试人们态度的机构—
—发现,词汇丰富是所有成功人士唯 一的共同特点。该实验室发现,在词汇测试中得分最高
的都是那些薪金最高的人。原因何在?实验室主任 约翰逊·欧康纳博士是这样解释的:词汇
是“思想的工具”。人们是通过词汇来掌握他人的思想并进行自 己的思考的。
词汇丰富也意味着学业上的成功。词汇能力和智力或成绩测试中的得分有着直接的联
系。很多老师认为智商测试的结果和词汇测试的结果差不多是一样的。两者都能预测成功的
可能 性。
总之,你的词汇就是你的力量。它能决定你的生活天地的形状和大小。它能告诉你你能
或不能和谁交谈。它能表明哪些书你能阅读,哪些思想你能理解。它是你与其他人联系的主
要纽带。最 让人庆幸的是,词语同你的身高、脸形或你父母的收入水平并不一样,它能让你
轻而易举地加以控制和扩 大。
扩大词汇量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阅读。成功的人士博览群书。
我们所有的积极词 汇几乎都是通过上下文,而且通常是通过阅读中的上下文学会的。比
起单独记忆的词语,如列在词汇表或 词典中的词,通过用于上下文学习的词语更容易被我们
记住。
通过阅读学会的词不仅能扩 大我们的阅读词汇,而且也能扩大我们听、说和写的词汇。
正是这四类词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 影响。它们控制着我们能多好地理解我们所听
到的和读到的东西,以及我们能说得多好、写得多好。所以 我们可以看到,词汇远不止是“你
不会用到的花哨的词”。词汇代表了你的思想。它给予你社交方面、经 济方面和学业方面的
力量。
Unit3 TextA
史蒂威·旺达(奇才):阴影中的阳光
1950年5月13日史蒂威·莫里斯出生时,医 生们都摇摇头,对母亲说,她儿子先天失
明,而且有可能会终生如此。她不由得泪流满面。
双目失明,又是黑人,家里又穷——这个新生儿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莫里斯太太
再异想天开也决不 会料到,她的这个小宝宝日后会成为一位被誉为“史蒂威·旺达”的著名
音乐家。而当时,她所能做的只 有祈祷——外加担忧。
史蒂威自己倒一点也不担忧。生活太充实了。他是在一群虔诚的教徒中长大 的,这些人
的信仰帮助他们忍受贫穷。他热爱音乐,会用调羹或叉子在任何稍有点像鼓得物面上敲敲打< br>打。
他甚至还和视力正常的孩子们一起奔跑戏耍。他说:“我到4岁左右才意识到自己是个
盲人。”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其实对于一个刚刚开始了解周围世界的小孩子来说,这一
点也 不奇怪。史蒂威听得见、嗅得到、摸得着。就他所知,一个人能做的也就只是这些了。
这就是生活。
母亲的桌子老是被他用来当鼓敲打,母亲受不了了,便给他买了一套玩具。他拼命敲打,
不 到几个礼拜那套玩具就被敲坏了。随后又买了几套别的玩具;后来他的一位叔叔又给他买
了个玩具口琴, 史蒂威很快学会了吹奏,令大家惊叹不已。
史蒂威自学弹钢琴,也像学口琴一样很快无师自通。他 开始和朋友们在一起演奏摇滚乐。


他们在史蒂威家公寓楼前面的门廊上表演,吸引了成群 的邻居来观看、聆听,他们还随音乐
节拍鼓掌。
“我喜欢那种拍子,”史蒂威说。他不仅喜欢那种拍子,还很善于创作那种拍子。
“奇迹”演唱小 组的罗尼·怀特听说了史蒂威其人其事,立即把他带到自己的唱片公司
——莫顿唱片公司。
“让他试唱一次,”罗尼说。他们照办了。莫顿公司所有上层人物汇聚一堂,听一个还
不满10岁的小盲 童试演。起先,他们只是表示一下友好。可怜的孩子。他们不想伤害他的
感情。
随后,他 们听了史蒂威的演唱和演奏。再也没有人说什么“可怜的孩子”了。他们忙于
祝贺自己发现了小灵童,他 说不定还是近十年中最出色的音乐天才呢!他们看着小史蒂威从
一种乐器前冲到另一种乐器前,从从容容 地演奏着。
“他是个奇才,”有人说。
这个名字流传了下来,史蒂威·莫里斯成了 “小史蒂威·旺达”。他12岁时推出了他的
第一首走红歌曲。曲名叫“指尖”,是首轰动一时的劲歌。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小史蒂威·旺达成了莫顿公司最出色的灌片歌手之一,他的金曲不
断推 出。然而到他成年之后,小史蒂威·旺达这个名字便不再适用了。并且,史蒂威开始对
莫顿公司对他的演 艺事业一手包办的做法感到厌倦。他想要谱写制作自己的歌曲,但莫顿公
司却认为去改变一种成功的套路 是不明智的。
到他21岁时,史蒂威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不顾莫顿公司的意愿,开始探索新路子; 他
制作了唱片,将福音音乐、摇滚乐、爵士乐及运用非洲与拉美音乐的曲子糅为一体。令唱片
公 司惊奇的是,史蒂威的新唱片集,如“我心中的音乐”和“内心幻像”,比他原先的唱片
集还要受欢迎。 史蒂威·旺达已经成熟,成了一名独立的音乐艺术家。然而,就在这次成功
之后,厄运降临了。1973 年8月,史蒂威遇上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差不多有整整一星期他
昏迷不醒,既不能开口说话,也无法行走 。
“我们不知道他何时才能脱险,”医生说。人人都在等待,在为他祈祷。突然之间,史
蒂威是名音乐天才也好,他战胜了失明与贫困也好,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他所剩的就只有信
念与坚强的意 志了。
而这就够了。史蒂威从死亡的阴影中奋力挣脱出来了,正如他以前从失明的阴影中挣扎出来一样。他继续作更多的表演,录制更多的金曲唱片。
车祸改变了史蒂威,让他重新审视自 己的生活目标。他依然热爱音乐制作,但他也开始
对身外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他力争设立了一个全国 性节日来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小马
丁·路德·金博士。他录制歌曲,呼吁种族间和睦相处,并为救济全 球饥民募集款项。最近,
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又为史蒂威授勋,以表彰他为反对该国的种族隔离制度 作出的努力。
史蒂威·旺达拥有信念与盛名,享有财富与爱情。他不仅征服了自身的黑暗,还通过 自
己的音乐与社会活动为其他许多人的生活阴影带来了阳光。
Unit3 TextB
我们就是我们意象中的自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 人。我们相信自己能干什
么,不能干什么,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界定的。多年来,我们每个人都对自 己形成了某
些看法。我们的自我意象是在不知不觉中由过去的亲身经历塑造而成的。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别人对我们所说的一言一语,以及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所持的看法——这一切,都有助于形
成我 们对自身评价的印象。正因为自我意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此重要,因此,很有必要
检验一下我们对于 自我的看法,以便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一种危险是:我们经常接受错误的自我意象,信以为真。 比如,有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英
语很差劲”。人们可能会听到他说:“唉,我在英语课上从未有过好成绩 。”很可能这名学生
以前某次英语考试时没能及格。他并没有对自己说:“我有一次考试没及格,我能从 中得到
什么样的教训呢?”他却开始认为:“我是个失败者,我是怎么也学不好英语的了。”或者,也许他的父母或朋友对他的成绩作了否定的评价。通过这些方式,自我贬抑的不良意象便形
成了。这 样一来,这名学生就成了他自己认定的那种人了。


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象是可能的。 一些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某项工作中表
现出色,以此着手改变自我意象。既然我们是根据 目前的自我意象对目前的食物作出反应的,
他们就建议我们用更好的自我意象来代替原有的形象。在许多 实验中,人们被要求每天静坐
几分钟,想象自己在一项测试中有出色表现。例如,实验对象静坐下来,想 象自己在向靶心
投掷飞镖。几星期以后,他们的飞镖技艺提高了。这项实验在不少人身上做过,这些人有 的
想要提高棋艺,有的想要投球的准确性,有的想要改进推销术,增长音乐才能,或是提高许
多 别的技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那名英语很“差劲”的学生,如
果也试一下,把 自己看成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不定就会发现,自己在这门功课中所取得的成
绩,比他原来所想的要好许多 。
改变自我意象的关键在于不要树立一个不切实际的自我意象。试图成为与真实自我不相
符合之人的做法,和身体力行那种可能是我们自设的、与现实不符的自卑意象一样糟糕。我
们的目的是要 发现“真实”的自我,要使自己想象中的自我形象与自己的真实潜力相符。然
而,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有失公允。我们往往比我们设想的自我高
明些。
试试下面这种方法 。每天留出二十至三十分钟,独自静坐放松。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自
己坐在一幅电影大屏幕前。然后想象 自己在做某件希望能有所提高的事情。可以是参加考试,
或是网球中的反手击球,或是求职面试,什么都 行。试着想象自己做得正确而且卓有成效。
尽量使你脑中的图像逼真而又生动。如果可能的话,想象自己 看到了、听到了具体的细节。
如果你设想自己是在参加考试,那就想象一下你所在的具体房间。想象你自 己悠闲自若地坐
在书桌前。想象自己所穿的衣服。听到别人写字的沙沙声,还有他们在座位里挪动身子的 声
音。看一下考试卷上的题目,想象自己在写答案。细节是经历一项试验的最重要的部分。这
种 练习有助于清除不好的自我意象,为你提供新的成功的自我意象或图像。
改变自我看法的另一个重 要部分,就是不要再去想以前犯过的错误。不要让失败对你有
所损害。我们犯错误,或是为此感到丢脸, 这本是学习过程中必经的步骤。犯点错误算不了
什么。不过当错误告诉了我们自己错在那里之后,就该忘 掉它们,不要再去多想。有时候我
们会不断记起自己的失败或错误,对此感到愧疚或难堪。我们听任往事 取得主导地位,进而
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这正是那名英语很“差劲”的学生任其发生的情况。
对自己的期望要符合现实,这很重要。我们的一些不满情绪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期望太高
而引 起的。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十全十美,那就可能会感到失望。我们那
种自我贬抑的看法 就会保持下去。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那我们从一开
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Unit4 TextA
洗衣妇
艾萨克·巴希维兹·辛格
她是个小 个子妇人,上了年纪,满脸皱纹。在她开始为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就已年过七旬。
大多数犹太妇女到了她这 把年纪都体弱多病。我们这条街上所有的老妇人,都是驼着背,拄
着拐杖走路的。然而这个洗衣妇,虽然 又瘦又小,却具有世代当庄稼汉的祖辈所遗传下来的
那一股精力。母亲会把积了几个星期的一捆脏衣服, 一件一件数着交给她。而她则随手提起
大捆衣服,放到自己窄窄的肩头上,扛着走好长的一段路程回家去 。
大约过了两个星期,她会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母亲从来没有对那个洗衣妇如此满意过。
然而她要的工钱却不比别的洗衣妇要得多。她真是个千寻难觅的好帮工。母亲总是先把工钱
准备好,因 为让这位老妇人再跑一趟实在太不近人情了。
那时候,洗衣服真够麻烦的。老妇人住的地方没有自 来水,得用水泵把水抽上来。还有
晾衣服的活儿!又不能晾在外面,因为小偷会把洗好的衣服顺手牵走。 因此得把衣服拿上阁
楼,挂在晾衣绳上。只有上帝知道这个老妇人每洗一次衣服得吃多少苦头!
她本可以在教堂门口行乞,或是进贫民、老人收容所。然而在她身上,具有着一份劳动
阶层 多数人所特有的对劳动的自豪与热爱。老妇人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因此她负起了自己
的生活重担。
老妇人有个儿子,很有钱。但他以自己的母亲为耻,从来不来看她,也从不给她一分钱。

< p>
老妇人告诉我们这事时不带一点怨恨。儿子结婚时,在教堂举行婚礼。儿子没有邀请老母亲
参加婚礼,可她还是去了教堂,守在台阶上,看着儿子把新娘领上圣坛。
有一天老妇人来到我家, 当时她已年近八旬。过去一连几个星期已积下了一大堆脏衣服。
母亲给了他一壶茶暖暖身子,还给了她一 点面包。老妇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浑身哆嗦,把
手捂在茶壶上取暖。她的手指甲异常苍白。这双手诉说 着人类的顽强,诉说着劳动的意志—
—不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在超出体力极限的情况下顽强坚持 的那份劳动意志。目送
老妇人扛着一大包衣服蹒跚而去,实在令人心酸。
通常,老妇人隔 两个星期,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星期,就会把衣服送回来。然而三个星期,
四个星期,五个星期过去了,没 有听到任何有关老妇人的消息。
对我们来说,少了个洗衣妇简直是一场大灾难。我们需要那些洗好 的衣服。我们甚至连
老妇人的住址都不知道。看来,她肯定是身体垮了,死了。母亲宣称她有种预感:我 们再也
见不着那些衣物了。我们都很伤心,既为那些换洗的衣服,也为那老妇人——多年来她始终
忠心耿耿地为我们服务,和我们的关系已是很密切的了。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晚上,母亲 正坐在灯旁补缀一件衬衫,这时门开了,飘入一
小团水蒸气,随后进来的则是个硕大的包袱。包袱底下, 正是那位步履踉跄的老妇人,她的
脸白得像块亚麻布。母亲发出了一声近乎哽咽的叫喊,仿佛是具死尸进 屋来了。我跑过去,
帮老妇人卸下肩上的包袱。她这时愈发消瘦、佝偻。她一个清晰的字眼也吐不出来, 只是蠕
动凹陷的嘴巴和苍白的双唇在咕哝着什么。
当老妇人有所恢复之后,她对我们说, 她病了,病得很厉害。事实上,她病得相当厉害,
有人去叫了医生,而医生又请来了牧师。有人通知了她 儿子,她儿子出钱买了口棺材。然而
上帝还不想把这个可怜的灵魂找回自己身边。她开始感觉好一些了, 身子恢复过来了,而她
一旦能再次站起来,便又开始洗衣服了。不光是我们家的,还有另外好几户人家的 衣服。
“因为有衣服要洗,我没法安心躺在床上休息,”老妇人解释说。“这份洗衣活儿还不肯< br>让我这样死掉哩。”
“有上帝的佑护,你会活到一百二十岁的,”母亲说。
“但愿上帝别这样!活这么长有什么好处呢?活儿越来越难干了„„我的体力一天不如
一天„„我可不想 变成任何人的累赘!”老妇人含糊不清地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又抬
眼望着苍天。领了工钱之后,她 走了,临走时答应过几个星期再来取一包新的要洗的衣服。
然而她再也没有回来。上次把那包洗好 的衣服送回来,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所作的最后一
次努力。她为一种强烈的意愿所驱使:要把物品归还原主 ,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差事。
Unit4 TextB
好名声
阿姆斯特朗·威廉斯
那年夏季,有一天,父亲打发我去给咱家农场买点铁丝和围栅栏用的 材料。在16岁的
年头上,我最喜欢的事儿,莫过于坐在咱家那辆家用小卡车的方向盘后面了,不过这回 我却
上了心事。父亲对我说,我得向店里要求赊账。
16岁可是个自尊心特强的年岁,这 时的年轻人要的是尊敬,而不是恩惠。那是1976年,
在这个国家的某些地方,种族歧视的丑恶阴影依 然是活生生的现实。我见到过我那些朋友们
要求赊账,结果被很不客气地反诘一句:他们“配不配赊账” ?
我们一家为人诚实,有债必还。但是在庄稼收割之前,手头缺少现金。店主会信任我们
吗?
在戴维斯兄弟杂货店,巴克·戴维斯站在收银柜后面,正和一位小农场主聊天。巴克是
个高个子,饱经风 霜,穿着一件红色的狩猎衬衫;我经过他身边时朝他点点头,径直朝五金
柜台走去。当我把要买的东西拿 到收银柜边上时,我小心翼翼地说:“这些东西我得赊账。”
那小农场主用怀疑的眼光看了我一眼 。然而巴克的脸色却一点都没变。“当然可以,”他
随和地说,“你爸爸一向挺守信用。”他回头对另外 那个人说:“这男孩是詹姆斯·威廉斯家
的一个儿子。”
那小农场主像招呼邻里似地点点 头。我心里充满了自豪。詹姆斯·威廉斯的儿子。这几
个字打开了通向成年人尊敬与信任的大门。


就在那一天,我发现,好名声是一件无价之宝。父母挣来的好名声,为我们全家赢得 了
邻居们的尊敬。人人都知道对一个威廉斯家的成员可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是个诚实守信的体
面 之人,自重自爱,不会干错事的。
我们这些孩子——八个兄弟,两个姐妹——可以坐享那份好名声 ,除非我们自己做出错
事而失去这个好名声。损害它不仅会伤害那些我们所爱的亲人,也会伤害那些爱我 们的亲人。
我们——以及我们自己内部——彼此都互相依存,休戚与共。
好名声,以及由 此带来的责任,促使我们这些当孩子的成为好人——比在其他情况下我
们要能成为德那种人更好。我们希 望自己被认为是有德行的人,于是行为举止都像是有德行
的人,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有德行了。
要保持好名声所赢得的那份尊敬——这一渴求促使我成为全家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最
终,这 种渴望又给了我动力,使我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功地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关公司。
当我听到有 人说,我们需要在邻里街坊中重新树立羞耻感时,我便想到了好名声的力量。
这个人说得不错。如果说, 对好名声的自豪感能使家庭及邻里保持正直,那么,羞耻感也能
从相反的方面起到同样的作用。
吸毒、酗酒、盗窃、使年轻女子未婚先孕——当今这些不端的行为,没有一件再让人产
生那 种应有的窘困难当的愧疚感。在美国,几乎每三名新生婴儿中,就有一名来自未婚母亲。
这些孩子中有许 多在成长过程中,将缺少一双对之关心爱护并且互相承担义务的父母亲。
电影电视在文化上颇有影 响,而这类媒体所描绘的通常是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支撑
着文明的那种敬意正从学校、家庭与街头消 失。像“是的,夫人”、“不,先生”、“谢谢”、
和“请”之类的言词显示了自尊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然而,在电影与音乐节目中出现的污言
秽语的鼓动下,孩子们想也不想就会随口说出粗野无礼的脏话。
今天的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成气候,是因为他们的羞耻感没在起作用。他们出生在名声不
好的 家庭里,他们也就不在乎要保持好名声了。
今天,当我回到家乡时,由于好名声而受到别人的尊敬 ——那份好名声作为我父亲的遗
产留传了下来,并由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恪守不渝,保持至今。像巴克· 戴维斯那样的一些
邻里,渐渐知道我在世上获得了成功。但这正是我家的好名声替我铺平了道路。
Unit5 TextA
妥协的语言
莱斯莉·邓克林
“我送你俩一 条建议,”几年前特德与玛丽结婚前夕我这样对他们说,“要想维持幸福的
婚姻生活,就得时刻准备妥协 。意见相左的时候,双方都作些让步。采取中间路线,也就是
相互妥协。”如今我可以很高兴地说,小两 口似乎确实按照我的建议做了。
我记得他俩初次一起去度假时的情况。特德想玩点什么耗费体力的 活动,原因是他一年
到头没什么锻炼机会,而玛丽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走动,她想要 的就是
躺着晒晒太阳。特德不愿意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而玛丽则怎么也不想多动弹。结果两人
各让一步,仲夏时节,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度过了假期。在那里玛丽可以躺在旅馆的游泳
池畔晒太阳 ,而特德则与一队登山者踏上山林之旅。分头度过心满意足的一天后,两人在旅
馆会合,一起悠闲地吃完 晚饭,然后再跳上一会舞,彼此都很开心。
凡事双方都互相让步,两人过得很快活。
堪称锦上添花的是,结婚三年后他们有了个小宝贝——一个儿子。可说也奇怪,这时问
题却出现了。他们 自然要给儿子起个名字,各自心里都有谱儿,可惜两个人想的名字并不一
样。这时似乎出现了一种难以妥 协的局面。特德想让他叫罗伯特,玛丽想让他叫劳伦斯。对
这两个名字,两人能怎么加以妥协呢?不行, 这回看来总得有一个放弃。结果势必是一输一
赢。至少他俩是这么看的。
孩子出生两天后我到医院去看望玛丽。她把这事从头到尾细说了一遍。
“特德想让他叫罗伯特,” 玛丽说,“因为他家有这样的传统。长子不是叫罗伯特,就是
叫爱德华。他父亲叫罗伯特,他祖父叫爱德 华,曾祖父叫罗伯特。历来如此。”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我说。
“我可不想 让自己的儿子与家里的什么人叫同样名字,”玛丽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人,我希望 他的名字是家里任何人都没起过的。我要给儿子取名劳伦斯。”
“这似乎也合情理,”我说。
“人人都提了建议,”玛丽说道。接着她告诉我哪些人给她提了建议,具体提的又是什
么样 的建议(不过两者顺序不尽一致)。我得自己去猜是谁提出了某一条建议。也许你也想
来猜猜?
有这么些人:
1)费雷德叔叔,画家,喜欢各种亮丽的色彩。
2)西比尔姨妈,所有空余时间都泡在自家花园里。
3)约翰表哥,大多时间都耗在赛马上,怎么也抗拒不了赌博的诱惑。
4)玛丽的朋友苏,妇女解放运动的活跃分子。
5)特德的兄弟大卫,演员,自视甚高。
6)玛丽的父亲,音乐教授。
7)玛丽的母亲,酷爱莎士比亚戏剧。
8)玛丽的朋友凯瑟琳,都说此人有些势利。
以下是他们向玛丽提的建议,顺序有所不同。
a)转枚硬币,用这方法决定取舍。
b)戴维这名字挺不错的,那不是很好的折衷办法吗?
c)告诉你丈夫孩子是你生的,给他起名字是你的权利。
d)我一直喜欢约翰·塞巴斯蒂安这个名字。
e)叫他威廉。他会成为小乖乖威廉的。真遗憾你生 的不是女孩子,可以给女孩起的名
儿就多啦:希瑟、罗斯玛丽、莉莉、弗恩、黛茜。
f)他长着一头黄发,就叫鲍伊德好了——就是黄色的意思。
g)你不觉得查尔斯是个很雅致的名字吗?不要叫罗伯特,还有劳伦斯——这些名字太
俗了,我亲爱的。
h)哈姆雷特这名字听起来不同凡响,但又很吸引人。
我很快理出了头绪:是谁提的什么样的建议,随后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妥协”。
“怎么个妥协法?”玛丽问。
“就像我父母所做的那样,”我说,“我父亲认为我得随他父亲的名 儿,而我母亲也这样
想,觉得我该随她父亲的名儿,结果我就随了他们俩的名儿。”
“你是说他们俩都叫萨缪尔?”玛丽问。
“不,一个叫乔治,另一个叫阿尔伯特。萨缪尔是妥协的 结果,我全名是乔治·阿尔伯
特·萨缪尔,但一般叫我萨缪尔。”
结果我侄子被命名为罗伯特·威廉·劳伦斯,但大家都叫他劳伦斯。
Unit5 TextB
避免争吵的几种简便方法
萨姆·霍恩
我和五岁的儿子在当地一家冰淇淋商店停 下,想买点他生日聚会上用的甜点。店里挤满
了人。可只有个女中学生独自当班,虽然她在努力保持最快 的工作速度,但看上去还是越来
越滞后了。
她总算叫到了我们的号码,于是我说要三夸脱 巧克力冰淇淋。“三夸脱!”她叫道,“你
知道舀三夸脱冰淇淋有多费劲?”
我真忍不住 想回敬她一句:“哦,真对不起!我还以为这是家冰淇淋商店呢!”不过我还
是忍住了,我问了自己一个 问题——是我眼看要与人发生口角的当口常常会自问的一个问
题:她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呢?我意识到她 一定是筋疲力尽了,于是问了一句:“是不是今
天很不顺利?”
她的不悦之色顿时消失。 “从早上起就没歇过。就我一个人,本该一点钟下班的,可„„”
她一边给我们装冰淇淋,一边把满肚子 的委屈倾吐出来。我们离开时,她给了我们一个灿烂
的笑容,还友好地挥了挥手。
要是别 人言辞粗鲁,当然会生气。你也许会想:这个大笨蛋!但脱口说出你的感受只会


使事情变 得更糟。与难以相处的人打交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些方法可以让你既维护了
自己的利益,又不致引 发争吵。我把此类技巧称之为“口舌功夫”。
以幽默应付争执。我们谁都会发脾气。如果你碰上不愉快的情况,尽量从中找出点乐趣
来。
正如一位国内收入署职员对我说的,“几乎每一个到这儿来的人都心怀敌意,我们并不
因此而动怒,而是 在告示牌上贴上取笑国内收入署的漫画——我们开玩笑地称其为”收入转
移机构“。纳税人看了这些漫画 ,态度就好转了。
别人抱怨时,不要辩解。上班时电话铃响了。你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那头在抱怨 :“我
三周前要的一份产品目录,到现在还没拿到!你们究竟是在做什么生意?”
不要费 神去解释说,那是因为有一半职员得了流感没能上班。尽管这类解释可能是出于
好意,但因为听起来更像 借口,投诉者会越发恼火。不要详细解释出了什么事。相反,同意
他的说法,表示歉意,进而考虑下一步 该采取什么行动。只要说:“你说得不错,我很抱歉
你还没有收到目录。如果你能再报一下你的姓名和住 址,我今天就亲自给你寄上。”
同意各自保留意见。我认识一个人,他和妻子有天晚上去岳父家吃 饭。“我们正吃着,”
他回忆道,“我随口提了一句,高速公路建设又延期了。岳父说他很高兴:‘那高 速公路根本
就不该造!它会毁掉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山谷。’
“你知道,我每天上下班 都得花上一个多小时。我对岳父说我觉得高速公路尽管不好,
却也必不可少。因为道路还是那么些道路, 可路上的车辆时十年前的四倍。老丈人嘟哝着说
我这代人就是这么自私,光想着自己上下班的时间,也不 管哪考古遗址有多重要。
“我失去了耐心,说了一句:‘你阻止不了进步。’这下完了。老丈人站 起身往外走去,
扔下一句话,‘我没必要坐在这儿,在自己的饭桌旁听这种话。’
“我真 希望这一切都没发生过。如果我早些察觉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这场不愉快是蛮可
以避免的——只要说上一 句:‘我们各自保留意见吧’,然后礼貌地把话题移开。”
避免争吵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说一句, “我们说的都没错!”然后转向较为安全的话题上
去。例如,你和妻子在如何管教十几岁的孩子的问题上 意见不一致,眼看你俩的讨论就要激
化成争吵。可双方意见相左并不意味着你俩就是死对头,说一句“嗨 ,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就能使两人摆脱怒气冲冲的心境,再重新一块来想解决办法。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争吵都是浪费时间,至少是没有妥善利用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人人都是赢家。
Unit6 TextA
呆子和怪人
列奥尼德·弗里曼
对于求知好 学和勤奋工作的人,一个社会倘若只能用一些“呆子”和“怪人”之类刻薄
字眼加以形容的话,这个社会 的价值体系便是出了很大的毛病。
按照《韦氏新世界词典》的解释,geek一词是指用嘴咬掉活 鸡头而使公众震惊的街头
表演者。把专心追求知识的人比作这样一种畸形人,这一事实突出地反映出我们 语言和文化
的现状。
甚至在像哈佛大学这样声明显赫的高等学府里,排斥知识的现象也很 普遍:许多学生甚
至羞于向他们的朋友承认,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努力做到每年升级 ,但
是只有少数本科生在哈佛就读期间把追求知识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人们看不起书呆子,而
把运动员当成英雄。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美国的小学和中学里。那些宁愿看书而不去踢足球、宁愿 制作飞机
模型而不愿在晚会上与同学们一起虚掷光阴的孩子,成了社会的弃儿。许多孩子因为智力较高和不愿迎合社会上反知识的价值观,而被剥夺了学习足够的社交技能和获得良好交际手段
的机会。
适可而止吧。
书呆子和怪人不应再为自己的表现而羞愧。学习不努力的人不应再取笑 那些戴着厚厚的
眼镜、埋头苦学努力的聪明孩子。一定要同弥漫于美国社会的反知识价值观进行斗争。
在大众文化方面,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个国家,反知识的现象像在美国那么高涨。在大多


数工业化国家(更不用说我们在东亚的经济对手了),一个学习努力的儿童会受到表扬,并
被 认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
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大学教授是最受尊敬、物质报酬最高的职位。但美国 则不然,在美
国,普通的职业球员比优秀大学中的教授更受尊敬,收入也高得多。
在一个 国家里,倘若做父母的因为女儿学习数学而不是去跳舞,或是因为儿子在朋友们
打棒球时读韦伯的作品而 感到羞耻的话,又怎能指望这个国家与日本进行技术竞争呢?如果
我们始终把社交技巧和体力放在学业成 绩和智能之上,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又能保持多久
呢?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长此下去,像本 世纪大部分时间所做的那样,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科学
家和知识分子,而不是同时也在国内培育一种重视知 识的文化沃土吗?即使我们有着把比现
在多得多的金钱用于教育的政治愿望,我们是否认为,嘲弄勤奋的 学生、贬低贫困的教师,
就能改善我们的学校呢?
我们的过错与其说是我们的经济或政治 造成的,不如说是来自我们本身,来自我们的价
值观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观念。美国文化已不适应当今时 代的要求,不适应经济的现实,因
为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有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明智而富有革新精 神的领导者。
如果我们的社会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我们就得铲除排斥知识的现象,并向我们的 孩
子灌输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人倘若不能训练他的头脑并且充分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追求知识
的 话,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直到“呆子”和“怪人”这两个词成为赞美而不是戏弄之词时,我们才有希望。
Unit6 TextB
我们变化中的生活方式:趋势和时尚
如今生活方式似乎变化很快。这不仅仅 是指衣着和发型流行了一年,到第二年就过时,
它指的是整个生活方式。有一年人们把太阳眼镜戴在头顶 上,穿牛仔裤和长筒靴,他们喝白
葡萄酒,在日本餐馆内吃寿司,他们为锻炼身体而每天慢跑几英里。然 而,到了第二年,他
们便发现,一切都变了。妇女们穿着长裙,人们喝着昂贵的法国矿泉水,在意大利餐 馆吃意
大利面条,人人似乎都在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能逃 脱时髦的影响,食品、音乐、健身运动、书籍、俚语
词、电影、家具、观光地点,甚至人名都会流行和过 时。要描写出确切的时尚几乎是不可能
的,因为人们追逐的这些兴趣会很快地改变。
在美 国,甚至人也会“行时”或“过时”。同任何国家的人们一样,美国人喜欢模仿名
人,如影星、体育明星 、著名艺术家、政治家等人的生活。但美国人也十分注意一些没有专
长,并且没有作出什么特别事迹的人 。例如,1981年一位上了年纪的不知名的妇女出现在
一个电视广告上,在广告里,她看着一个很小的 汉堡包,大声地抱怨道:“牛肉在哪儿?”
这句话使她出了名。突然之间,她连续出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 节目上,她立刻就广受欢迎。
她“行时”了。1987年,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位灭虫人说,如果他能 为他的小企业找到
更多的主顾,他将会十分高兴,他需要更多的人出钱雇他去杀灭家中的虫鼠。他在达拉 斯的
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条不寻常的广告,如有人能找到最大的蟑螂,他将付给1000美元。这
一奇怪的许诺使他一举成名。但是这种名声并不能持久。这类人出名的时间很短,他们属于
时尚一类。
是什么因素使这些时尚流行和消失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要追逐时尚呢?虽然服装
设计师 和制造商为了牟取利润而影响着服装款式的时尚,但是这种追求金钱的愿望并不能说
明其他领域中的时尚 ,如语言的使用。例如,在过去二十五年中,为什么青少年们在不同时
期在谈话中使用俚语词“顶刮刮” 或是“吓人”,以代替简单的说法“出色”呢?按照大众
文化专家杰克·桑蒂诺的说法,追求时尚的人不 无合理之处,他们只不过是想参与某种新鲜
而有创造性的事情,当他们成为时髦族的成员时,便会感到很 高兴。时尚并非美国所特有。
桑蒂诺博士相信,在任何拥有强大消费经济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和德国, 时尚都是司空见
惯的。然而,在美国,时尚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大多数美国人似乎都认为,生活中如果缺 乏
经常的变化,便是出了什么毛病。
桑蒂诺博士指出,要发现时尚与趋势之间的差别有时 是很困难的。他说,时尚持续的时


间很短,而且无足轻重。社会趋势的持续时间很长,并 且能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使用个
人电脑可能是一种趋势;而某些类型的电脑游戏则可能是一种时尚。 最近的一个趋势是全国
都热衷于保健,而像有氧健身操、特别的减肥饮食、进口水等许多时尚则都来源于 这一趋势。
在1990年代中期,欧洲开始出现了一种令人激动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边界开 始
被冲破了。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们注意到,从里斯本到斯德哥尔摩,从伦敦到雅典,“欧
洲孩子们”相互之间似乎都很相似。他们在时装、音乐和食物上都追随同样的时尚。这样欧
洲孩子都有同 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例如,他们都对环境忧心忡忡,对热带雨林的关心都
超过了对服装的关心。欧洲 孩子们的有些时尚肯定会消失,别的时尚会出现,但看到这一趋
势能否会持续下去并成为欧洲文化真正的 一部分将会是令人感兴趣的。
Unit7 TextA
我成了她的靶子
罗杰·威尔金斯
我最喜爱的老师名叫“神射手”宾恩。她的真名叫多萝茜。她在密执安州 大瀑布城的一
所初中学校里教八年级学生美国历史。那是1944年的秋天,弗兰克林·罗斯福当总统。 美
军正一路奋战,穿越法国。我当时是一名十二岁的黑人新生,学校内除我以外都是白人。当
我 们迁入这个社区时,我们的新邻居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的地段,原来全是白人,而他们
对黑人又一无所 知。邻里间普遍认为是我们在糟蹋这个地区,我们应该回到属于我们该去的
地方。大人们常常愤愤不平地 谈论,但是毫无办法。
可是在最初的几个星期,有些孩子很令人讨嫌。当我步行时,他们向我掷石 块,追赶着
我回家;当我在教室时,他们在我自行车座上吐唾沫。有一阵子,我十分孤独,也没有朋友,
有时还要担惊受怕。
现在我知道,多萝茜·宾恩对这些情况大多十分了解,而且深表反对 。因此当我走进她
的教室时,情况就开始改变了。她是一位外表令人愉快的单身妇女,当时在我看来她已 经很
老,而且满脸皱纹,其实她大概只有四十岁左右。
尽管我的其他老师在最初几个星期 里都采用不予理会的办法来减轻他们新来的黑人学
生的拘束感,宾恩小姐却径直朝我走来。早晨在我们读 完第一项指定的功课以后,她问了我
第一个问题。以后我渐渐了解到,在大瀑布城,她被人们认为是一位 十分开明的人。除了其
他方面以外,她还认为黑人是平等的。
我嗫嚅着回答了她的问题和 随后的补充提问。我回答得并不高明,但是却说明了一个事
实:我能够说英语。在这个课时的后半段,当 班上有一个同学未能说清楚答案时,宾恩小姐
便回过头来问我,要求我把那个女孩弄得一片混乱的问题叙 述清楚,从而证实我是个聪明人。
就这样,这位老师开始用人的标准对待我,虽然这种标准对一个 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不
完全的。在一个人的早期,做一名老师的得意学生比起做一名只坐在教室后面的黑 孩子来,
总是要好一些。
几天以后,宾恩小姐成了第一位要求我思考的老师。他要我就杰 斐逊做的某件事发表意
见。在那些日子里,我发表的所有意见都是模仿别人的。我支持罗斯福,因为我的 父母支持
他;我支持扬基队,因为我在哈莱姆的老朋友是扬基队的球迷。再者,对于像杰斐逊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并没有什么看法。就像我们中学有一栋大楼一样,只不过有过这样一个人而
已。
我注视了她几秒钟以后,她说,“那么,他是不是应该买下路易斯安那州呢?”
“我猜想是应该的”,我迟疑不决地答道。
“为什么?”她反问道。
为什么!这算 什么问题?但是我还是大着胆子回答了。她日复一日地不断提问我,而我
的回答也愈发自信有力。在所有 的教师中,是她第一个让我意识到,思考是教育的一部分,
而我也是可以形成某种有价值的意见的。
她最后一次对我的帮助是,有一天我思想开了小差,懒懒散散地用铅笔在椅子扶手的书
写面 板上挖着。宾恩小姐感情冲动地将一大块擦字橡皮向我掷过来。真巧得出奇,橡皮打中
了我的手,铅笔也 被弹了出去。她喘着气,我则匍匐在地上匆匆地寻找我的铅笔,这时全班
哄堂大笑。


僵局从此打开。以后,孩子们都走近我,笑谈“老神射手宾恩”。这一事件变成一件 轶
事,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我也成为谈话的对象。
这么一来,我在学校中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多萝茜·宾恩就成了“老神射手”。
Text7 TextB
坚定、公正、友好
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他们多半都友好而能干 ,乐于帮助学生。我喜欢他们,
但我不大记得他们。只有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琼斯先生是个例外。他热情 、敏锐,熟悉课程,
而且决心要让我们学好并热爱这门课程。
琼斯先生身材修长,年约四 十四五岁,头发花白稀疏。一副眼镜不大稳定地架在鼻子上,
显示出一种严肃的样子。但是他眼睛架在鼻 子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他思索着回答学生们
的问题时,他总是把它取下来擦一擦,然后又把它放进嘴 里。当他走进教室时,他总是带着
两三本书,书中夹着一些纸条,标记着他打算朗读的段落。我还记得那 些毛线开衫,他一定
有十几件这样的毛衣。下雨天,他用一件蓝色雨衣来代替这种毛衣。然而我记得最清 楚的是
他的微笑。他微笑的时候,整个脸部都容光焕发,眼睛也闪着光芒。他的微笑让人感到舒服,自在,还有点儿安慰。
然而尽管他对人友好而不拘束,在课堂上却有点儿一本正经,有时还挺 严厉。他从来不
称呼我们的小名。他显然很热爱他的工作和学生,但却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从来不 曾
当着全班的面故意用嘲弄的言辞让一个学生受窘,可是他也能恰当的表达他的不快。他会冷
静 地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凝视数秒钟。通常这样做便已经足够了。倘若还不奏效,他会放低了
音调向这位学生 说点什么。然而,他并不经常这样做。
琼斯有个性,正直、生气勃勃,这一切都使他深受欢迎;但 是我最欣赏他的是因为他是
一位好老师。不错,他关心学生,但是他更关心他所教的课程。这意味着大量 的家庭作业,
以及不时进行的突击性测验,以使学生跟上阅读的进度。每当我们学到某一新的文学时期时 ,
他偶尔进行讲授以便提供背景资料。他再略看一眼讲稿以后便开始一面讲授,一面走动——
转 身走向黑板、窗口,然后又回到讲台。但是他更喜欢进行讨论,进行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
话。他常在黑板 上写下几个问题,以供第二天进行讨论,他常期待学生们做好讨论这些问题
的准备。他指导这种讨论,但 并不控制它们,因为他善于倾听,并且保证说,我们大家不论
是否愿意都有机会作出回答。如果他赞赏某 一回答,就会点头微笑。有时他也会朗读一篇学
生的作文,称赞它的优点,然后再把这篇作文发还作者时 还向他眨一眨眼。但是他也可能很
固执,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对学生的作业马虎和漫不经心狠抓不放。当 你从他那儿得到一个
A时,你确实感到高兴,因为他打起分来可不宽松。我们常常抱怨他的评分标准,但 没有效
果。但是如果他认为他不公正时,也会改变评分。
我记得,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次关于马 克·吐温、克兰和德莱赛的有趣讨论。但是他所喜爱的
时期却是20世纪20年代。他喜爱那些战后在欧 洲生活的作者:安德森、卡明斯、海明威和
菲茨杰拉德。他总是带来一些书供我们阅读,但是当他讲到这 个时期时,他变成了一个活书
库。我想,他一定读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所有作品,或是关于他们俩的 每一本书,或者
是有关20年代巴黎的书。是的,琼斯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熟悉所教课程,并且教得很 好。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也喜爱这门课程。他使得我们产生自己继续阅读并学好这门课程
的愿望。
Unit8 TextA
前言
比尔·盖茨
对我而言,过 去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历程。它开始于我大学二年级时的
某一天:当时我和我的朋友保罗 ·艾伦站在哈佛广场上,专心致志地读着《大众电子学》杂
志上一篇描述成套组装式微机的文章。读到有 关第一架真正的个人电脑的消息,我和保罗都
兴奋不已;尽管我们当时并不确切了解这种计算机如何使用 ,但我们确信,它将改变我们和
整个计算世界。我们的想法没错。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而且它已影响 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以前难以想象到的境界。
现在我们大家又将踏上另 一次伟大的旅程。这次旅程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同样不甚


明了;但我同样坚信,这场 革命将触及更多人的生活,把我们大家带到更远的地方。即将到
来的重大变化,将是人们相互交流方式上 的变化。这场即将到来的通讯革命带来的好处和问
题都将比个人计算机革命所带来的好处和问题要大得多 。
未经勘探的领土绝不会有一幅可靠的地图,但我们可以从价值1200亿美元的个人计算
机行业的创建和演变过程中学到许多重要的教训。个人计算机——其不断进化的硬件、在商
务上的各种 应用、联机系统、与国际互联网的联接、电子邮件、多媒体产品、写作软件、游
戏软件——为下一次革命 奠定了基础。
在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初期,大众媒体对这项全新行业的发展关注甚少,我们这些 深
为计算机及其潜在的种种可能性所吸引的人,并不为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士所注意。
但这 次通往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旅程,却成了报章杂志文章、电视电台广播、大小会
议、还有上上下下普遍 推测的没完没了的话题。在过去几年中,计算机行业内外对此话题表
现出来的热衷程度,真有点令人难以 置信。这股计算机热不只限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超出
了为数众多的个人计算机用户这一范围。
成千上万内行或不甚内行的人,现在都在公开发表他们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揣想。人们对
这项 技术及其可能具有的隐患,存有种种误解,其数量之大,令我惊讶。有些人认为信息高
速公路不过是今天 的国际互联网,或是同时传输500个电视频道的技术。有些人则希望或担
心,它会创造出聪敏如人的计 算机。这些技术成果都会实现,但它们还并不就是信息高速公
路。
通讯领域的革命还只是 刚刚开始。它将要持续几十年,其驱动力就是种种新的“应用软
件”,即往往为满足种种目前尚无法预见 的需求而研制的新的工具软件。今后几年将必须作
出重大决策。必须让一大批人——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或 那些碰巧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的人——
参与关于如何确定这一技术发展方向的辩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信 息高速公路就能为用户
要求的目的服务,从而也就能被广泛接受而变为现实。
我写《未来 之路》一书,是我对这场辩论所作的一点努力;虽说这是件难办的差使,但
我仍希望它能对未来的旅程起 到旅行指南的作用。我落笔时难免有些惴惴不安。对前任所作
的一些如今已显得荒唐的预言,我们都曾嘲 笑过。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1878年某位牛津大学教授将电灯讥为骗人的玩 意儿而不屑一顾;还有美国专利局局
长在1899年提出撤销自己的办公室,理由是“能发明的东西都已 经发明了”。就我个人意图
来说,是要让本书成为一部严肃的作品,尽管十年之后它未必会给人这种印象 。我说对了的,
人们会认为那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而说错了的,将会变得滑稽可笑。
如 果有人期望这是一部自传,或是一部教人如何像我一样交好运的著作,那他一定会感
到失望。也许等到我 退休时,我会抽出时间写本那样的书。但这本书主要是展望未来的。
如果有人希望这是一本技术专 著,同样也会失望。每个人都将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触动,
每个人都应该能够领会它的内在涵义。所以从 一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要写一本尽可能多的人
都能看懂的书。
构思和写作此书实际花费的 时间,比我所预计得要长。事实证明,估计完成此书所需的
时间,其困难程度不亚于设想一项重大软件工 程的进程。唯一容易完成的部分是封面的照片,
它提前很多时间就完成了。我很喜欢撰写讲稿,原以为写 书与写讲稿差不多。我天真地以为
写一个章节相当于写一篇讲稿。我的这种错误想法与软件开发者们经常 产生的错误想法很相
似——一个长十倍的程序,具体写起来要复杂上一百倍。我对此本该有更清楚的了解 。
现在书已摆在您面前了。究竟我们如何才能利用今后十年必将发生的一切?希望本书能
在这方面起到促进理解、引发辩论以及拓宽思路的作用。
Unit8 TextB
聪明的机器:不知疲倦的助手
琼·杨·格雷格 琼·拉塞尔
机器能和人一样聪 明吗?目前,有很多人在谈论人工智能机器及它们与人类智能的关
系。一些计算机科学家正在研制一些机 器,通过程序控制,它们能在某种程度上像人类一样
进行思考和活动。发明家们在从事这些项目研究的过 程中,对计算机具备人类某些智能的程
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专家组正在研制一台人工智 能助研机。这台机器会像


细心周到的助手那样,为人提供服务与建议。
这 样的“聪明”机器将能为多种行业的人们提供帮助。比如,它可以不知疲倦地帮助医
生为病人诊断疾病, 可以为记者编写新闻报道摘要,帮助律师打官司,甚至帮助英语教师设
计测验试题。有朝一日,干医生、 记者、律师和教师行当的人,也许要向人工智能心理学家
讨教有关他们个人问题的意见。
一组在南极洲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想勘察埃里伯斯火山,他们让“但丁”来承担这项工作。
但丁是他们设计 出的机器人,身高逾九英尺,肩宽逾五英尺,体重近千磅,看上去活像只八
条腿的巨型蜘蛛,能以每分钟 六英尺半的速度朝任何方向移动。其躯干正中是一根圆杆,上
面安置了六台摄像机,三台朝前,三台朝后 ,具有360度的全方位视野。
科学家们给但丁发出指令,教它如何爬下陡坡。他们还教它如何跨 过岩块,以及如何避
开路上的危险物体。据他们估计,但丁要花二十四小时才能走完七百英尺长的下坡路 。一旦
到达火山底部,但丁将记录温度读数,测量各种气体的组成比例,并收集矿物样品。但丁已
充分具备干这种工作的知识,似乎可以开始工作了。它被放置在火山边缘,然后开始下行。
可是刚走了 几英尺,它突然止步不前。连接但丁与控制器的缆绳断了。像人一样,即使是最
聪明、最超凡的机器人, 有时也会丧失工作能力。
但丁的控制者们对实验结果很失望,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他们说,他们 将从失败中汲
取教训,如果他们变聪明了,但丁也会聪明起来。改进后的但丁,将向他们提供以前一直无
从获取的有关火山内部的气体和矿物的信息。可能就是埃里伯斯山的气体和矿物,导致臭氧
层在 南极洲上空的空洞逐年扩大。而空洞一扩大,来自太阳的致癌射线就会增加。科学家说,
但丁是重要的新 型工具,可以帮助解决某些环境问题。他们还说,将来某一天,更为先进的
但丁的后代会被派去勘测火星 。
未来的某些机器人也会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加油站里可能会出现机器人服务员,驾车
人不必离开座位就可以加好油。机器人裁缝可以在女顾客在服装店里喝咖啡的时候便按精确
地尺寸制作衣 裙。也许人人都可以在家中配置一个供自己使唤的机器人。想象一下机器人能
为你做些什么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编制程序,使机器拥有了智能,这是否太过分了呢?一些人
认为 这样做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他们说这些机器将夺取工作机会,使很多人失业。科学家们
的想法则不同。他 们说人工智能会将人们从困难、危险或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人
们就可以运用他们的才能和时间 ,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职业。有一些人则看到了另一种危险
性。他们担心智能机器,也就是机器人,会比 人类更聪明,进而变成邪恶的怪物。科学家们
对这种担心的回答很干脆:人们永远会控制“聪明”的机器 。这实际上是在预言:人类与他
们不知疲倦的助手之间将会维系良好的工作关系。




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文的翻译

Unit1 TextA
优等生的奥秘
埃德温·基斯特 莎莉·瓦伦丁·基斯特
现在是剑桥大学理科一年级学生的阿历克斯,曾在曼彻斯特的中学校队里踢足球,还导
演过 学校的戏剧演出——但他中学毕业时得了五个A。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英语的阿曼达
在中学里参加过戏 剧演出,还经常打网球,但她仍然得到了四个A。
像他们这样的优等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脑 子好使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最有天赋的
学生未必在考试中取得最好的成绩。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 要重要得多。
学习刻苦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在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些人投入的时间其实比 那
些分数低的同学还少。班级中拔尖学生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这些技
巧 其他人也能很容易地学到。根据教育专家和学生们自己的叙述,优等生成功的奥秘有以下
几点。
1.全神贯注!拔尖生不允许他们的学习时间受到干扰。一旦书本打开,便电话不接,电
视 不看,报纸不读。“这并不意味着对生活中的重要事情置之不理,”阿曼达解释说,“这意
味着要安排好 学习时间,以便能全神贯注。要是我牵挂一位患病的朋友,我会在做功课之前
先给她打个电话。这样我坐 下来学习时,就能真正集中心思了。”
2.在任何地方——或所有的地方学习。亚利桑那州一位教 授曾奉命辅导一些成绩欠佳的
大学运动员。他记得有一名赛跑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他曾说服他利用这段 时间记忆生物学
术语。另一名学生则把词汇表贴在盥洗室墙上,每天刷牙时都记住一个生词。
3.安排好资料。汤姆在中学时打过篮球。“我非常忙,不可能为了找一支铅笔或一本不
见的笔记本而浪 费时间。我把每样东西都放在随后可取的地方,”他说。新墨西哥州学生保
罗为每门功课备有两个文件夹 ,一个放当天布置的作业,另一个放已完成要交的家庭作业。
一个抽屉把必需的用品放在一起,这样就可 减少因找东西而浪费的时间。
4.安排好时间。当教师布置写一篇长论文时,阿历克斯会花两三天 时间去阅读与题目有
关的资料并做笔记,然后写出草稿,再写成论文。他会计划好在作业该交的前两三天 完成,
以便如果花费的时间超过预期,他还能在规定的最后期限前完成。阿曼达严格遵守一张学习
时间表,其中包括每两小时休息一次。“在你过度疲劳时还试图学习并不明智,”她指出,“短
暂的休 息,哪怕只是伸展一下身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5.学会阅读。“ 我过去常花许多时间阅读一些无关的资料,”阿曼达回忆说,“但后来我
习惯了快读;如果一段文章的第 一句话无关紧要,我便接着读下一段。”“我修过的最好的一
门课便是快速阅读,”一名俄克拉荷马州的 学生说,“我不仅提高了每分钟阅读的词数,而且
学会了首先看书的目录和插图。这样,当我开始阅读时 ,我就对阅读材料先有了一些了解,
而且能记住更多的内容。”在这些学生看来,有效阅读的奥秘就在于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即能不断提出一些能使自己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问题。
6.做好笔 记。“在写任何东西之前,我先把一页纸分成两部分,”阿曼达说,“左边部分
约占纸宽的三分之一;右 边部分占三分之二。我把笔记写在宽的一边,而把中心思想写在左
边。这在复习时非常有用,因为你马上 就能看到为什么这些材料是有关的,而不用为信息量
太大而发愁。”在下课铃响起之前,多数学生便已经 合上书本,收好作业,和朋友们说说话
儿,准备离开了。而聪明的学生却利用这几分钟,用两三句话写出 这堂课的要点,下一次上
课之前,他便可以把这些要点浏览一遍。
7.问问题。“如果你 问问题,你立刻就会知道,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要点,”阿历克斯说。
课堂参与是一种求知欲的显示。例如 ,在经济学课上,好奇的学生会问,中国经济怎么可能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驱动的,从而使他们不 仅对于“什么”,而且对于“为什么”和
“怎么样”产生兴趣。
8.一起学习。一起学习 的价值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试验中显示了出来。该校的


一位研究生在观察大一的 微积分课程时,发现美国亚裔学生在一起讨论家庭作业,尝试不同
的方法,并相互解释他们各自的解题方 法,而其他学生则独自学习,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反复
阅读课文上,一次又一次地试用同一种方法,即便这 种方法并不成功。
毕竟,优等生的“奥秘”并不那么神秘。你也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奥秘,成为一名优等生。
Unit1 TextB
苦乐交织的回忆
凯伦·奥多姆
中学毕业——那份苦乐交织的情感,时至今日,仍像二十一年前那样是我整个身心的一
部分。
随着毕业日的临近,兴奋之情与日俱增。走出中学校门意味着我终于成年了。很快我将
自立,凡事自己决 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再有人来管头管脚;而且这还意味着可以和
男孩子一起上学——相对多年的 女子中学生活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可喜的变化。
对自己要离家去外地上大学这一点,我心中从来没 有过疑问。而我母亲的想法却恰恰相
反。虽然她尽量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我,但还是常用微妙的口吻问 我是否考虑过某几所学
校——而这些学校碰巧都在我的家乡芝加哥市或附近。而我呢,只要经济上负担得 起,说什
么也是要远走高飞的。这点一经认定,家里人的想法就改变了。他们从关心我到底会不会离家,转为关心我到底会离家多远。我考虑就读的那几所东海岸的学校,突然显得远比加州的
那几所学 校更有吸引力了。
不过,我该上哪所大学,仅仅是一连串似乎无穷无尽的未知数中的一项。其他还 有:大
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去同一学校念书的人中,我一个也不认识,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孤独难
忍?别的同学会喜欢我吗?我会很容易就交到朋友吗?我的思念家人之情,会不会发展到无
法忍受的地 步?再说学习又会怎样——我跟得上吗?(尽管我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但这似
乎不足以保证我能挺过大 学这一关。)万一我选择的学校最后证明是个可怕的错误,那该怎
么办?到时候我能转学吗?
这下我开始慌了。我的心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真的一点也不想离开中学了,
并且连自己是否 想长大成人都成问题了。过去一年里,我作为高年级学生,受到低年级学生
的尊敬,滋味挺不错的。我可 不想再去当个垫底的。
尽管期待了好几个月,到头来,我还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应付那一天实际到 来时对我心
灵的撞击。我们在“威严堂皇进行曲”那熟悉的旋律回荡声中肃穆地鱼贯入场,我环顾周围< br>其他戴白帽、穿白色长袍的同学的身影。泪水止不住涌上双眼,我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悲伤压
垮了。 似乎在茫然之中,我听到有人叫到自己的名字,便从座位上站起来,慢慢地穿过主席
台去领取毕业证书。 在我伸出手去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要领取的不只是一纸文凭,而是
一种崭新的生活。尽管新生活的前 景似乎令人兴奋,但要向原有的生活,那些熟悉的面孔和
熟悉的生活常规道别,却也是不容易的。就连我 并不特别喜欢的化学课,还有我所讨厌的每
日坐车往返于家门和学校之间的漫长路程,我也会很想念的呢 。且不论是好是坏,这总是我
所熟悉的生活内容。
那年九月,我幸运地进了罗德岛州普罗 维登斯市一所很好的大学。其实我根本用不着担
心自己是否会喜欢它。我在那儿度过的几年时间,结果表 明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
至于交友,我在那儿结下的友谊,其中有些至今我仍很珍惜。
几年后,迫于财政上的困难,我曾就读过的那所中学永远地关闭了。虽然再去回访母校
已不 可能,但想到随时都能追忆留在脑海里的特殊往事,也足以令人感到宽慰。
Unit2 TextA
会话方式与“球类游戏”
南希·马斯特森·坂本
我结婚并在日本住了一段时间之 后,我的日语水平逐渐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甚至能参与
同丈夫、他朋友及家人间的简单谈话了。我开始 注意到,往往我一加入进去,别人似乎就猛
吃一惊,谈话也随之停顿下来。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随后我明白过来,是我在做错
事。可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在仔细聆 听好多次日本人的相互交谈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尽管是在讲


日语,但 对谈话的处理仍是按西方的那套方式。
日本式谈话的进展,与西方式谈话迥然不同。其不同之处不仅 仅在于语言。我意识到,正
如我在讲日语时还试图保持西方人的谈话方式一样,我教的那些学英语的学生 讲英语时,也
在力求保持日本人的谈话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玩着截然不同的“会话游戏”。
两个西方人之间的谈话就好比是在打一场网球赛。如果我提出一个话题,发出一个“会话
球” ,我期待你能把它回击过来。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我不希望你仅仅止于聊表同意。我
希望你能加一点东 西进去——说说同意的理由,举个另外的例子,或是发表一个看法,使这
个观点有所深化。但我也不希望 你一味地表示同意。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向我挑战,
或完全不同意我的看法,我也会同样感到高 兴。不管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你的反应总是把
球回击给我。
接下去又该轮到我了。我不会 在原来的发球线上重新发球,而是从来球弹起的地方再把它
击回去。我把你的观点深化,或是回答你的疑 问或反对意见,或是向你提出挑战或质疑。这
样球就一来一往打下去了。
如果参与谈话的人 不止两个,那么谈话就像网球中的双打,或是像打排球。没有排队等候
这回事。谁离球最近,动作最迅速 ,谁就上去击球;如果你往后退,别人就会上来击球,没
有人会停下比赛,专等你去击球。你得自己负责 把握击球机会,而没有人能长时间地占住球
不放。
然而日本式的谈话一点也不像打网球或者 排球,倒像是在玩保龄球。你等着轮到自己,而
且往往对自己的上场先后次序也很清楚。这取决于这样一 些因素:你年龄的长幼,与前一位
发言者的亲疏程度,以及地位的尊卑,等等。
首先是要耐 心而又礼貌地等着轮到自己。轮到你的时候,你手持保龄球,站到发球线上,
然后谨慎地出手。其余的人 都往后站,彬彬有礼地说些鼓励的话。人人都等着球滚到球道的
终端,看它是击倒了所有的球柱,还是只 击倒了其中几个,还是一个都没击倒。然后出现一
阵短暂的间歇。人人都在给你打分。
接着 ,在人人都确信你已经打完之后,下一个人站到同一条发球线上,手里拿着另一个球。
他不回你的球。根 本就没有一来一往的回合,并且每两次之间总有一段恰如其分的间歇。没
有争抢,也无兴奋可言。
难怪我每次加入日本人的谈话,他们都会面露惊诧之色。我从不注意该轮到谁发言了,总
是在 球道中途将球截住,再把它回掷给发球者。谈话当然继续不下去了,因为我在玩另一种
球类游戏。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无法让学英语的日本学生展开西方式的谈话或讨论。每次我发
出个 排球,人人都只是站在一段距离之外,看着它落下来,没有人把它打回去。人人都等在
原处,直到我指名 叫某人上场。而那人开口时,他并不把我发过去的球打回来。他重新发球。
人人都再次看着它落地。于是 我再叫另一个人,而这个人并不提及上一个发言者所讲的内容,
而是又重新发球。人人都在同一发球线上 重新开始,并且所有球都是平行向前的。从来没有
一来一往的回合。
你既然了解了“会话游 戏”中的不同之处,也许会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然而,如果
你一生都在被训练玩一种球类游戏,现 在要你换一种玩玩,那也不是说换就换得成的,就算
你懂得规则也不行。打网球毕竟不同于投保龄球。
Unit2 TextB
词汇的力量
旺达·莫林·米勒
你可能想知 道为什么你应该扩大词汇量。你也许已经对你的词汇量很满意了。你能讲话,
别人讲话你也能懂,还能阅 读。为什么还要去学那些你不会用到的花哨词呢?
扩大词汇量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和表达 思想。不仅是单词——还有单词所代表
的思想。的确,词汇丰富的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们还能 更好地讲清楚和理解复杂
的思想。
词汇的力量非常强大,它甚至能影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词汇不仅反映你的思想,在有
些情况下还能帮助你形成思想。例如,有某个美洲印第安部落,在其语言 中没有独立的词表


示黄色和橘黄色。因此,这个部落的成员就不能区分这两种颜色。他们 的语言——或者说词
汇——便决定了他们“看到”的东西。词汇给予你构筑思想的基本材料。有多少次你 因为缺
少相应的词汇而无法告诉你的机修工你的汽车出了什么毛病?如果你的词汇中只有“光明”
和“黑暗”这样的词,你又能多么精确地描绘日落的景象呢?
然而,简单的词汇并不意味着简单 的头脑。很多成人有着成熟、复杂的思想。但因为词
汇量小,那些思想表达出来就显得混乱不堪并过于简 单。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用同样的词表
达太多不同的思想,结果是交流不畅。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正确 的词和几乎正确的词之间
的差别就如同萤火虫和闪电之间的差别。这些词汇贫乏的成人完全无法表达意思 上的细微差
别。然而,他们也许具有和他们那些更善言辞的朋友们同样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也许增加词汇量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原因是:词汇丰富和成功是同义词。(如果你知道
syn意为“同样 的”,nym意为“词”,ous是形容词后缀,那么你就能理解这句话了。)
词汇丰富能成为一 种经济上的优势。人类工程学实验室——一个测试人们态度的机构—
—发现,词汇丰富是所有成功人士唯 一的共同特点。该实验室发现,在词汇测试中得分最高
的都是那些薪金最高的人。原因何在?实验室主任 约翰逊·欧康纳博士是这样解释的:词汇
是“思想的工具”。人们是通过词汇来掌握他人的思想并进行自 己的思考的。
词汇丰富也意味着学业上的成功。词汇能力和智力或成绩测试中的得分有着直接的联
系。很多老师认为智商测试的结果和词汇测试的结果差不多是一样的。两者都能预测成功的
可能 性。
总之,你的词汇就是你的力量。它能决定你的生活天地的形状和大小。它能告诉你你能
或不能和谁交谈。它能表明哪些书你能阅读,哪些思想你能理解。它是你与其他人联系的主
要纽带。最 让人庆幸的是,词语同你的身高、脸形或你父母的收入水平并不一样,它能让你
轻而易举地加以控制和扩 大。
扩大词汇量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阅读。成功的人士博览群书。
我们所有的积极词 汇几乎都是通过上下文,而且通常是通过阅读中的上下文学会的。比
起单独记忆的词语,如列在词汇表或 词典中的词,通过用于上下文学习的词语更容易被我们
记住。
通过阅读学会的词不仅能扩 大我们的阅读词汇,而且也能扩大我们听、说和写的词汇。
正是这四类词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 影响。它们控制着我们能多好地理解我们所听
到的和读到的东西,以及我们能说得多好、写得多好。所以 我们可以看到,词汇远不止是“你
不会用到的花哨的词”。词汇代表了你的思想。它给予你社交方面、经 济方面和学业方面的
力量。
Unit3 TextA
史蒂威·旺达(奇才):阴影中的阳光
1950年5月13日史蒂威·莫里斯出生时,医 生们都摇摇头,对母亲说,她儿子先天失
明,而且有可能会终生如此。她不由得泪流满面。
双目失明,又是黑人,家里又穷——这个新生儿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莫里斯太太
再异想天开也决不 会料到,她的这个小宝宝日后会成为一位被誉为“史蒂威·旺达”的著名
音乐家。而当时,她所能做的只 有祈祷——外加担忧。
史蒂威自己倒一点也不担忧。生活太充实了。他是在一群虔诚的教徒中长大 的,这些人
的信仰帮助他们忍受贫穷。他热爱音乐,会用调羹或叉子在任何稍有点像鼓得物面上敲敲打< br>打。
他甚至还和视力正常的孩子们一起奔跑戏耍。他说:“我到4岁左右才意识到自己是个
盲人。”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其实对于一个刚刚开始了解周围世界的小孩子来说,这一
点也 不奇怪。史蒂威听得见、嗅得到、摸得着。就他所知,一个人能做的也就只是这些了。
这就是生活。
母亲的桌子老是被他用来当鼓敲打,母亲受不了了,便给他买了一套玩具。他拼命敲打,
不 到几个礼拜那套玩具就被敲坏了。随后又买了几套别的玩具;后来他的一位叔叔又给他买
了个玩具口琴, 史蒂威很快学会了吹奏,令大家惊叹不已。
史蒂威自学弹钢琴,也像学口琴一样很快无师自通。他 开始和朋友们在一起演奏摇滚乐。


他们在史蒂威家公寓楼前面的门廊上表演,吸引了成群 的邻居来观看、聆听,他们还随音乐
节拍鼓掌。
“我喜欢那种拍子,”史蒂威说。他不仅喜欢那种拍子,还很善于创作那种拍子。
“奇迹”演唱小 组的罗尼·怀特听说了史蒂威其人其事,立即把他带到自己的唱片公司
——莫顿唱片公司。
“让他试唱一次,”罗尼说。他们照办了。莫顿公司所有上层人物汇聚一堂,听一个还
不满10岁的小盲 童试演。起先,他们只是表示一下友好。可怜的孩子。他们不想伤害他的
感情。
随后,他 们听了史蒂威的演唱和演奏。再也没有人说什么“可怜的孩子”了。他们忙于
祝贺自己发现了小灵童,他 说不定还是近十年中最出色的音乐天才呢!他们看着小史蒂威从
一种乐器前冲到另一种乐器前,从从容容 地演奏着。
“他是个奇才,”有人说。
这个名字流传了下来,史蒂威·莫里斯成了 “小史蒂威·旺达”。他12岁时推出了他的
第一首走红歌曲。曲名叫“指尖”,是首轰动一时的劲歌。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小史蒂威·旺达成了莫顿公司最出色的灌片歌手之一,他的金曲不
断推 出。然而到他成年之后,小史蒂威·旺达这个名字便不再适用了。并且,史蒂威开始对
莫顿公司对他的演 艺事业一手包办的做法感到厌倦。他想要谱写制作自己的歌曲,但莫顿公
司却认为去改变一种成功的套路 是不明智的。
到他21岁时,史蒂威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不顾莫顿公司的意愿,开始探索新路子; 他
制作了唱片,将福音音乐、摇滚乐、爵士乐及运用非洲与拉美音乐的曲子糅为一体。令唱片
公 司惊奇的是,史蒂威的新唱片集,如“我心中的音乐”和“内心幻像”,比他原先的唱片
集还要受欢迎。 史蒂威·旺达已经成熟,成了一名独立的音乐艺术家。然而,就在这次成功
之后,厄运降临了。1973 年8月,史蒂威遇上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差不多有整整一星期他
昏迷不醒,既不能开口说话,也无法行走 。
“我们不知道他何时才能脱险,”医生说。人人都在等待,在为他祈祷。突然之间,史
蒂威是名音乐天才也好,他战胜了失明与贫困也好,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他所剩的就只有信
念与坚强的意 志了。
而这就够了。史蒂威从死亡的阴影中奋力挣脱出来了,正如他以前从失明的阴影中挣扎出来一样。他继续作更多的表演,录制更多的金曲唱片。
车祸改变了史蒂威,让他重新审视自 己的生活目标。他依然热爱音乐制作,但他也开始
对身外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他力争设立了一个全国 性节日来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小马
丁·路德·金博士。他录制歌曲,呼吁种族间和睦相处,并为救济全 球饥民募集款项。最近,
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又为史蒂威授勋,以表彰他为反对该国的种族隔离制度 作出的努力。
史蒂威·旺达拥有信念与盛名,享有财富与爱情。他不仅征服了自身的黑暗,还通过 自
己的音乐与社会活动为其他许多人的生活阴影带来了阳光。
Unit3 TextB
我们就是我们意象中的自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 人。我们相信自己能干什
么,不能干什么,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界定的。多年来,我们每个人都对自 己形成了某
些看法。我们的自我意象是在不知不觉中由过去的亲身经历塑造而成的。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别人对我们所说的一言一语,以及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所持的看法——这一切,都有助于形
成我 们对自身评价的印象。正因为自我意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此重要,因此,很有必要
检验一下我们对于 自我的看法,以便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一种危险是:我们经常接受错误的自我意象,信以为真。 比如,有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英
语很差劲”。人们可能会听到他说:“唉,我在英语课上从未有过好成绩 。”很可能这名学生
以前某次英语考试时没能及格。他并没有对自己说:“我有一次考试没及格,我能从 中得到
什么样的教训呢?”他却开始认为:“我是个失败者,我是怎么也学不好英语的了。”或者,也许他的父母或朋友对他的成绩作了否定的评价。通过这些方式,自我贬抑的不良意象便形
成了。这 样一来,这名学生就成了他自己认定的那种人了。


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象是可能的。 一些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某项工作中表
现出色,以此着手改变自我意象。既然我们是根据 目前的自我意象对目前的食物作出反应的,
他们就建议我们用更好的自我意象来代替原有的形象。在许多 实验中,人们被要求每天静坐
几分钟,想象自己在一项测试中有出色表现。例如,实验对象静坐下来,想 象自己在向靶心
投掷飞镖。几星期以后,他们的飞镖技艺提高了。这项实验在不少人身上做过,这些人有 的
想要提高棋艺,有的想要投球的准确性,有的想要改进推销术,增长音乐才能,或是提高许
多 别的技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那名英语很“差劲”的学生,如
果也试一下,把 自己看成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不定就会发现,自己在这门功课中所取得的成
绩,比他原来所想的要好许多 。
改变自我意象的关键在于不要树立一个不切实际的自我意象。试图成为与真实自我不相
符合之人的做法,和身体力行那种可能是我们自设的、与现实不符的自卑意象一样糟糕。我
们的目的是要 发现“真实”的自我,要使自己想象中的自我形象与自己的真实潜力相符。然
而,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有失公允。我们往往比我们设想的自我高
明些。
试试下面这种方法 。每天留出二十至三十分钟,独自静坐放松。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自
己坐在一幅电影大屏幕前。然后想象 自己在做某件希望能有所提高的事情。可以是参加考试,
或是网球中的反手击球,或是求职面试,什么都 行。试着想象自己做得正确而且卓有成效。
尽量使你脑中的图像逼真而又生动。如果可能的话,想象自己 看到了、听到了具体的细节。
如果你设想自己是在参加考试,那就想象一下你所在的具体房间。想象你自 己悠闲自若地坐
在书桌前。想象自己所穿的衣服。听到别人写字的沙沙声,还有他们在座位里挪动身子的 声
音。看一下考试卷上的题目,想象自己在写答案。细节是经历一项试验的最重要的部分。这
种 练习有助于清除不好的自我意象,为你提供新的成功的自我意象或图像。
改变自我看法的另一个重 要部分,就是不要再去想以前犯过的错误。不要让失败对你有
所损害。我们犯错误,或是为此感到丢脸, 这本是学习过程中必经的步骤。犯点错误算不了
什么。不过当错误告诉了我们自己错在那里之后,就该忘 掉它们,不要再去多想。有时候我
们会不断记起自己的失败或错误,对此感到愧疚或难堪。我们听任往事 取得主导地位,进而
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这正是那名英语很“差劲”的学生任其发生的情况。
对自己的期望要符合现实,这很重要。我们的一些不满情绪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期望太高
而引 起的。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十全十美,那就可能会感到失望。我们那
种自我贬抑的看法 就会保持下去。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那我们从一开
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Unit4 TextA
洗衣妇
艾萨克·巴希维兹·辛格
她是个小 个子妇人,上了年纪,满脸皱纹。在她开始为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就已年过七旬。
大多数犹太妇女到了她这 把年纪都体弱多病。我们这条街上所有的老妇人,都是驼着背,拄
着拐杖走路的。然而这个洗衣妇,虽然 又瘦又小,却具有世代当庄稼汉的祖辈所遗传下来的
那一股精力。母亲会把积了几个星期的一捆脏衣服, 一件一件数着交给她。而她则随手提起
大捆衣服,放到自己窄窄的肩头上,扛着走好长的一段路程回家去 。
大约过了两个星期,她会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母亲从来没有对那个洗衣妇如此满意过。
然而她要的工钱却不比别的洗衣妇要得多。她真是个千寻难觅的好帮工。母亲总是先把工钱
准备好,因 为让这位老妇人再跑一趟实在太不近人情了。
那时候,洗衣服真够麻烦的。老妇人住的地方没有自 来水,得用水泵把水抽上来。还有
晾衣服的活儿!又不能晾在外面,因为小偷会把洗好的衣服顺手牵走。 因此得把衣服拿上阁
楼,挂在晾衣绳上。只有上帝知道这个老妇人每洗一次衣服得吃多少苦头!
她本可以在教堂门口行乞,或是进贫民、老人收容所。然而在她身上,具有着一份劳动
阶层 多数人所特有的对劳动的自豪与热爱。老妇人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因此她负起了自己
的生活重担。
老妇人有个儿子,很有钱。但他以自己的母亲为耻,从来不来看她,也从不给她一分钱。

< p>
老妇人告诉我们这事时不带一点怨恨。儿子结婚时,在教堂举行婚礼。儿子没有邀请老母亲
参加婚礼,可她还是去了教堂,守在台阶上,看着儿子把新娘领上圣坛。
有一天老妇人来到我家, 当时她已年近八旬。过去一连几个星期已积下了一大堆脏衣服。
母亲给了他一壶茶暖暖身子,还给了她一 点面包。老妇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浑身哆嗦,把
手捂在茶壶上取暖。她的手指甲异常苍白。这双手诉说 着人类的顽强,诉说着劳动的意志—
—不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在超出体力极限的情况下顽强坚持 的那份劳动意志。目送
老妇人扛着一大包衣服蹒跚而去,实在令人心酸。
通常,老妇人隔 两个星期,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星期,就会把衣服送回来。然而三个星期,
四个星期,五个星期过去了,没 有听到任何有关老妇人的消息。
对我们来说,少了个洗衣妇简直是一场大灾难。我们需要那些洗好 的衣服。我们甚至连
老妇人的住址都不知道。看来,她肯定是身体垮了,死了。母亲宣称她有种预感:我 们再也
见不着那些衣物了。我们都很伤心,既为那些换洗的衣服,也为那老妇人——多年来她始终
忠心耿耿地为我们服务,和我们的关系已是很密切的了。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晚上,母亲 正坐在灯旁补缀一件衬衫,这时门开了,飘入一
小团水蒸气,随后进来的则是个硕大的包袱。包袱底下, 正是那位步履踉跄的老妇人,她的
脸白得像块亚麻布。母亲发出了一声近乎哽咽的叫喊,仿佛是具死尸进 屋来了。我跑过去,
帮老妇人卸下肩上的包袱。她这时愈发消瘦、佝偻。她一个清晰的字眼也吐不出来, 只是蠕
动凹陷的嘴巴和苍白的双唇在咕哝着什么。
当老妇人有所恢复之后,她对我们说, 她病了,病得很厉害。事实上,她病得相当厉害,
有人去叫了医生,而医生又请来了牧师。有人通知了她 儿子,她儿子出钱买了口棺材。然而
上帝还不想把这个可怜的灵魂找回自己身边。她开始感觉好一些了, 身子恢复过来了,而她
一旦能再次站起来,便又开始洗衣服了。不光是我们家的,还有另外好几户人家的 衣服。
“因为有衣服要洗,我没法安心躺在床上休息,”老妇人解释说。“这份洗衣活儿还不肯< br>让我这样死掉哩。”
“有上帝的佑护,你会活到一百二十岁的,”母亲说。
“但愿上帝别这样!活这么长有什么好处呢?活儿越来越难干了„„我的体力一天不如
一天„„我可不想 变成任何人的累赘!”老妇人含糊不清地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又抬
眼望着苍天。领了工钱之后,她 走了,临走时答应过几个星期再来取一包新的要洗的衣服。
然而她再也没有回来。上次把那包洗好 的衣服送回来,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所作的最后一
次努力。她为一种强烈的意愿所驱使:要把物品归还原主 ,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那份差事。
Unit4 TextB
好名声
阿姆斯特朗·威廉斯
那年夏季,有一天,父亲打发我去给咱家农场买点铁丝和围栅栏用的 材料。在16岁的
年头上,我最喜欢的事儿,莫过于坐在咱家那辆家用小卡车的方向盘后面了,不过这回 我却
上了心事。父亲对我说,我得向店里要求赊账。
16岁可是个自尊心特强的年岁,这 时的年轻人要的是尊敬,而不是恩惠。那是1976年,
在这个国家的某些地方,种族歧视的丑恶阴影依 然是活生生的现实。我见到过我那些朋友们
要求赊账,结果被很不客气地反诘一句:他们“配不配赊账” ?
我们一家为人诚实,有债必还。但是在庄稼收割之前,手头缺少现金。店主会信任我们
吗?
在戴维斯兄弟杂货店,巴克·戴维斯站在收银柜后面,正和一位小农场主聊天。巴克是
个高个子,饱经风 霜,穿着一件红色的狩猎衬衫;我经过他身边时朝他点点头,径直朝五金
柜台走去。当我把要买的东西拿 到收银柜边上时,我小心翼翼地说:“这些东西我得赊账。”
那小农场主用怀疑的眼光看了我一眼 。然而巴克的脸色却一点都没变。“当然可以,”他
随和地说,“你爸爸一向挺守信用。”他回头对另外 那个人说:“这男孩是詹姆斯·威廉斯家
的一个儿子。”
那小农场主像招呼邻里似地点点 头。我心里充满了自豪。詹姆斯·威廉斯的儿子。这几
个字打开了通向成年人尊敬与信任的大门。


就在那一天,我发现,好名声是一件无价之宝。父母挣来的好名声,为我们全家赢得 了
邻居们的尊敬。人人都知道对一个威廉斯家的成员可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是个诚实守信的体
面 之人,自重自爱,不会干错事的。
我们这些孩子——八个兄弟,两个姐妹——可以坐享那份好名声 ,除非我们自己做出错
事而失去这个好名声。损害它不仅会伤害那些我们所爱的亲人,也会伤害那些爱我 们的亲人。
我们——以及我们自己内部——彼此都互相依存,休戚与共。
好名声,以及由 此带来的责任,促使我们这些当孩子的成为好人——比在其他情况下我
们要能成为德那种人更好。我们希 望自己被认为是有德行的人,于是行为举止都像是有德行
的人,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有德行了。
要保持好名声所赢得的那份尊敬——这一渴求促使我成为全家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最
终,这 种渴望又给了我动力,使我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功地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关公司。
当我听到有 人说,我们需要在邻里街坊中重新树立羞耻感时,我便想到了好名声的力量。
这个人说得不错。如果说, 对好名声的自豪感能使家庭及邻里保持正直,那么,羞耻感也能
从相反的方面起到同样的作用。
吸毒、酗酒、盗窃、使年轻女子未婚先孕——当今这些不端的行为,没有一件再让人产
生那 种应有的窘困难当的愧疚感。在美国,几乎每三名新生婴儿中,就有一名来自未婚母亲。
这些孩子中有许 多在成长过程中,将缺少一双对之关心爱护并且互相承担义务的父母亲。
电影电视在文化上颇有影 响,而这类媒体所描绘的通常是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支撑
着文明的那种敬意正从学校、家庭与街头消 失。像“是的,夫人”、“不,先生”、“谢谢”、
和“请”之类的言词显示了自尊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然而,在电影与音乐节目中出现的污言
秽语的鼓动下,孩子们想也不想就会随口说出粗野无礼的脏话。
今天的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成气候,是因为他们的羞耻感没在起作用。他们出生在名声不
好的 家庭里,他们也就不在乎要保持好名声了。
今天,当我回到家乡时,由于好名声而受到别人的尊敬 ——那份好名声作为我父亲的遗
产留传了下来,并由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恪守不渝,保持至今。像巴克· 戴维斯那样的一些
邻里,渐渐知道我在世上获得了成功。但这正是我家的好名声替我铺平了道路。
Unit5 TextA
妥协的语言
莱斯莉·邓克林
“我送你俩一 条建议,”几年前特德与玛丽结婚前夕我这样对他们说,“要想维持幸福的
婚姻生活,就得时刻准备妥协 。意见相左的时候,双方都作些让步。采取中间路线,也就是
相互妥协。”如今我可以很高兴地说,小两 口似乎确实按照我的建议做了。
我记得他俩初次一起去度假时的情况。特德想玩点什么耗费体力的 活动,原因是他一年
到头没什么锻炼机会,而玛丽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走动,她想要 的就是
躺着晒晒太阳。特德不愿意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而玛丽则怎么也不想多动弹。结果两人
各让一步,仲夏时节,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度过了假期。在那里玛丽可以躺在旅馆的游泳
池畔晒太阳 ,而特德则与一队登山者踏上山林之旅。分头度过心满意足的一天后,两人在旅
馆会合,一起悠闲地吃完 晚饭,然后再跳上一会舞,彼此都很开心。
凡事双方都互相让步,两人过得很快活。
堪称锦上添花的是,结婚三年后他们有了个小宝贝——一个儿子。可说也奇怪,这时问
题却出现了。他们 自然要给儿子起个名字,各自心里都有谱儿,可惜两个人想的名字并不一
样。这时似乎出现了一种难以妥 协的局面。特德想让他叫罗伯特,玛丽想让他叫劳伦斯。对
这两个名字,两人能怎么加以妥协呢?不行, 这回看来总得有一个放弃。结果势必是一输一
赢。至少他俩是这么看的。
孩子出生两天后我到医院去看望玛丽。她把这事从头到尾细说了一遍。
“特德想让他叫罗伯特,” 玛丽说,“因为他家有这样的传统。长子不是叫罗伯特,就是
叫爱德华。他父亲叫罗伯特,他祖父叫爱德 华,曾祖父叫罗伯特。历来如此。”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我说。
“我可不想 让自己的儿子与家里的什么人叫同样名字,”玛丽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人,我希望 他的名字是家里任何人都没起过的。我要给儿子取名劳伦斯。”
“这似乎也合情理,”我说。
“人人都提了建议,”玛丽说道。接着她告诉我哪些人给她提了建议,具体提的又是什
么样 的建议(不过两者顺序不尽一致)。我得自己去猜是谁提出了某一条建议。也许你也想
来猜猜?
有这么些人:
1)费雷德叔叔,画家,喜欢各种亮丽的色彩。
2)西比尔姨妈,所有空余时间都泡在自家花园里。
3)约翰表哥,大多时间都耗在赛马上,怎么也抗拒不了赌博的诱惑。
4)玛丽的朋友苏,妇女解放运动的活跃分子。
5)特德的兄弟大卫,演员,自视甚高。
6)玛丽的父亲,音乐教授。
7)玛丽的母亲,酷爱莎士比亚戏剧。
8)玛丽的朋友凯瑟琳,都说此人有些势利。
以下是他们向玛丽提的建议,顺序有所不同。
a)转枚硬币,用这方法决定取舍。
b)戴维这名字挺不错的,那不是很好的折衷办法吗?
c)告诉你丈夫孩子是你生的,给他起名字是你的权利。
d)我一直喜欢约翰·塞巴斯蒂安这个名字。
e)叫他威廉。他会成为小乖乖威廉的。真遗憾你生 的不是女孩子,可以给女孩起的名
儿就多啦:希瑟、罗斯玛丽、莉莉、弗恩、黛茜。
f)他长着一头黄发,就叫鲍伊德好了——就是黄色的意思。
g)你不觉得查尔斯是个很雅致的名字吗?不要叫罗伯特,还有劳伦斯——这些名字太
俗了,我亲爱的。
h)哈姆雷特这名字听起来不同凡响,但又很吸引人。
我很快理出了头绪:是谁提的什么样的建议,随后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妥协”。
“怎么个妥协法?”玛丽问。
“就像我父母所做的那样,”我说,“我父亲认为我得随他父亲的名 儿,而我母亲也这样
想,觉得我该随她父亲的名儿,结果我就随了他们俩的名儿。”
“你是说他们俩都叫萨缪尔?”玛丽问。
“不,一个叫乔治,另一个叫阿尔伯特。萨缪尔是妥协的 结果,我全名是乔治·阿尔伯
特·萨缪尔,但一般叫我萨缪尔。”
结果我侄子被命名为罗伯特·威廉·劳伦斯,但大家都叫他劳伦斯。
Unit5 TextB
避免争吵的几种简便方法
萨姆·霍恩
我和五岁的儿子在当地一家冰淇淋商店停 下,想买点他生日聚会上用的甜点。店里挤满
了人。可只有个女中学生独自当班,虽然她在努力保持最快 的工作速度,但看上去还是越来
越滞后了。
她总算叫到了我们的号码,于是我说要三夸脱 巧克力冰淇淋。“三夸脱!”她叫道,“你
知道舀三夸脱冰淇淋有多费劲?”
我真忍不住 想回敬她一句:“哦,真对不起!我还以为这是家冰淇淋商店呢!”不过我还
是忍住了,我问了自己一个 问题——是我眼看要与人发生口角的当口常常会自问的一个问
题:她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呢?我意识到她 一定是筋疲力尽了,于是问了一句:“是不是今
天很不顺利?”
她的不悦之色顿时消失。 “从早上起就没歇过。就我一个人,本该一点钟下班的,可„„”
她一边给我们装冰淇淋,一边把满肚子 的委屈倾吐出来。我们离开时,她给了我们一个灿烂
的笑容,还友好地挥了挥手。
要是别 人言辞粗鲁,当然会生气。你也许会想:这个大笨蛋!但脱口说出你的感受只会


使事情变 得更糟。与难以相处的人打交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些方法可以让你既维护了
自己的利益,又不致引 发争吵。我把此类技巧称之为“口舌功夫”。
以幽默应付争执。我们谁都会发脾气。如果你碰上不愉快的情况,尽量从中找出点乐趣
来。
正如一位国内收入署职员对我说的,“几乎每一个到这儿来的人都心怀敌意,我们并不
因此而动怒,而是 在告示牌上贴上取笑国内收入署的漫画——我们开玩笑地称其为”收入转
移机构“。纳税人看了这些漫画 ,态度就好转了。
别人抱怨时,不要辩解。上班时电话铃响了。你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那头在抱怨 :“我
三周前要的一份产品目录,到现在还没拿到!你们究竟是在做什么生意?”
不要费 神去解释说,那是因为有一半职员得了流感没能上班。尽管这类解释可能是出于
好意,但因为听起来更像 借口,投诉者会越发恼火。不要详细解释出了什么事。相反,同意
他的说法,表示歉意,进而考虑下一步 该采取什么行动。只要说:“你说得不错,我很抱歉
你还没有收到目录。如果你能再报一下你的姓名和住 址,我今天就亲自给你寄上。”
同意各自保留意见。我认识一个人,他和妻子有天晚上去岳父家吃 饭。“我们正吃着,”
他回忆道,“我随口提了一句,高速公路建设又延期了。岳父说他很高兴:‘那高 速公路根本
就不该造!它会毁掉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山谷。’
“你知道,我每天上下班 都得花上一个多小时。我对岳父说我觉得高速公路尽管不好,
却也必不可少。因为道路还是那么些道路, 可路上的车辆时十年前的四倍。老丈人嘟哝着说
我这代人就是这么自私,光想着自己上下班的时间,也不 管哪考古遗址有多重要。
“我失去了耐心,说了一句:‘你阻止不了进步。’这下完了。老丈人站 起身往外走去,
扔下一句话,‘我没必要坐在这儿,在自己的饭桌旁听这种话。’
“我真 希望这一切都没发生过。如果我早些察觉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这场不愉快是蛮可
以避免的——只要说上一 句:‘我们各自保留意见吧’,然后礼貌地把话题移开。”
避免争吵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说一句, “我们说的都没错!”然后转向较为安全的话题上
去。例如,你和妻子在如何管教十几岁的孩子的问题上 意见不一致,眼看你俩的讨论就要激
化成争吵。可双方意见相左并不意味着你俩就是死对头,说一句“嗨 ,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就能使两人摆脱怒气冲冲的心境,再重新一块来想解决办法。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争吵都是浪费时间,至少是没有妥善利用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人人都是赢家。
Unit6 TextA
呆子和怪人
列奥尼德·弗里曼
对于求知好 学和勤奋工作的人,一个社会倘若只能用一些“呆子”和“怪人”之类刻薄
字眼加以形容的话,这个社会 的价值体系便是出了很大的毛病。
按照《韦氏新世界词典》的解释,geek一词是指用嘴咬掉活 鸡头而使公众震惊的街头
表演者。把专心追求知识的人比作这样一种畸形人,这一事实突出地反映出我们 语言和文化
的现状。
甚至在像哈佛大学这样声明显赫的高等学府里,排斥知识的现象也很 普遍:许多学生甚
至羞于向他们的朋友承认,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努力做到每年升级 ,但
是只有少数本科生在哈佛就读期间把追求知识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人们看不起书呆子,而
把运动员当成英雄。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美国的小学和中学里。那些宁愿看书而不去踢足球、宁愿 制作飞机
模型而不愿在晚会上与同学们一起虚掷光阴的孩子,成了社会的弃儿。许多孩子因为智力较高和不愿迎合社会上反知识的价值观,而被剥夺了学习足够的社交技能和获得良好交际手段
的机会。
适可而止吧。
书呆子和怪人不应再为自己的表现而羞愧。学习不努力的人不应再取笑 那些戴着厚厚的
眼镜、埋头苦学努力的聪明孩子。一定要同弥漫于美国社会的反知识价值观进行斗争。
在大众文化方面,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个国家,反知识的现象像在美国那么高涨。在大多


数工业化国家(更不用说我们在东亚的经济对手了),一个学习努力的儿童会受到表扬,并
被 认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
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大学教授是最受尊敬、物质报酬最高的职位。但美国 则不然,在美
国,普通的职业球员比优秀大学中的教授更受尊敬,收入也高得多。
在一个 国家里,倘若做父母的因为女儿学习数学而不是去跳舞,或是因为儿子在朋友们
打棒球时读韦伯的作品而 感到羞耻的话,又怎能指望这个国家与日本进行技术竞争呢?如果
我们始终把社交技巧和体力放在学业成 绩和智能之上,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又能保持多久
呢?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长此下去,像本 世纪大部分时间所做的那样,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科学
家和知识分子,而不是同时也在国内培育一种重视知 识的文化沃土吗?即使我们有着把比现
在多得多的金钱用于教育的政治愿望,我们是否认为,嘲弄勤奋的 学生、贬低贫困的教师,
就能改善我们的学校呢?
我们的过错与其说是我们的经济或政治 造成的,不如说是来自我们本身,来自我们的价
值观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观念。美国文化已不适应当今时 代的要求,不适应经济的现实,因
为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有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明智而富有革新精 神的领导者。
如果我们的社会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我们就得铲除排斥知识的现象,并向我们的 孩
子灌输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人倘若不能训练他的头脑并且充分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追求知识
的 话,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直到“呆子”和“怪人”这两个词成为赞美而不是戏弄之词时,我们才有希望。
Unit6 TextB
我们变化中的生活方式:趋势和时尚
如今生活方式似乎变化很快。这不仅仅 是指衣着和发型流行了一年,到第二年就过时,
它指的是整个生活方式。有一年人们把太阳眼镜戴在头顶 上,穿牛仔裤和长筒靴,他们喝白
葡萄酒,在日本餐馆内吃寿司,他们为锻炼身体而每天慢跑几英里。然 而,到了第二年,他
们便发现,一切都变了。妇女们穿着长裙,人们喝着昂贵的法国矿泉水,在意大利餐 馆吃意
大利面条,人人似乎都在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能逃 脱时髦的影响,食品、音乐、健身运动、书籍、俚语
词、电影、家具、观光地点,甚至人名都会流行和过 时。要描写出确切的时尚几乎是不可能
的,因为人们追逐的这些兴趣会很快地改变。
在美 国,甚至人也会“行时”或“过时”。同任何国家的人们一样,美国人喜欢模仿名
人,如影星、体育明星 、著名艺术家、政治家等人的生活。但美国人也十分注意一些没有专
长,并且没有作出什么特别事迹的人 。例如,1981年一位上了年纪的不知名的妇女出现在
一个电视广告上,在广告里,她看着一个很小的 汉堡包,大声地抱怨道:“牛肉在哪儿?”
这句话使她出了名。突然之间,她连续出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 节目上,她立刻就广受欢迎。
她“行时”了。1987年,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位灭虫人说,如果他能 为他的小企业找到
更多的主顾,他将会十分高兴,他需要更多的人出钱雇他去杀灭家中的虫鼠。他在达拉 斯的
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条不寻常的广告,如有人能找到最大的蟑螂,他将付给1000美元。这
一奇怪的许诺使他一举成名。但是这种名声并不能持久。这类人出名的时间很短,他们属于
时尚一类。
是什么因素使这些时尚流行和消失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要追逐时尚呢?虽然服装
设计师 和制造商为了牟取利润而影响着服装款式的时尚,但是这种追求金钱的愿望并不能说
明其他领域中的时尚 ,如语言的使用。例如,在过去二十五年中,为什么青少年们在不同时
期在谈话中使用俚语词“顶刮刮” 或是“吓人”,以代替简单的说法“出色”呢?按照大众
文化专家杰克·桑蒂诺的说法,追求时尚的人不 无合理之处,他们只不过是想参与某种新鲜
而有创造性的事情,当他们成为时髦族的成员时,便会感到很 高兴。时尚并非美国所特有。
桑蒂诺博士相信,在任何拥有强大消费经济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和德国, 时尚都是司空见
惯的。然而,在美国,时尚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大多数美国人似乎都认为,生活中如果缺 乏
经常的变化,便是出了什么毛病。
桑蒂诺博士指出,要发现时尚与趋势之间的差别有时 是很困难的。他说,时尚持续的时


间很短,而且无足轻重。社会趋势的持续时间很长,并 且能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使用个
人电脑可能是一种趋势;而某些类型的电脑游戏则可能是一种时尚。 最近的一个趋势是全国
都热衷于保健,而像有氧健身操、特别的减肥饮食、进口水等许多时尚则都来源于 这一趋势。
在1990年代中期,欧洲开始出现了一种令人激动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边界开 始
被冲破了。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们注意到,从里斯本到斯德哥尔摩,从伦敦到雅典,“欧
洲孩子们”相互之间似乎都很相似。他们在时装、音乐和食物上都追随同样的时尚。这样欧
洲孩子都有同 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例如,他们都对环境忧心忡忡,对热带雨林的关心都
超过了对服装的关心。欧洲 孩子们的有些时尚肯定会消失,别的时尚会出现,但看到这一趋
势能否会持续下去并成为欧洲文化真正的 一部分将会是令人感兴趣的。
Unit7 TextA
我成了她的靶子
罗杰·威尔金斯
我最喜爱的老师名叫“神射手”宾恩。她的真名叫多萝茜。她在密执安州 大瀑布城的一
所初中学校里教八年级学生美国历史。那是1944年的秋天,弗兰克林·罗斯福当总统。 美
军正一路奋战,穿越法国。我当时是一名十二岁的黑人新生,学校内除我以外都是白人。当
我 们迁入这个社区时,我们的新邻居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的地段,原来全是白人,而他们
对黑人又一无所 知。邻里间普遍认为是我们在糟蹋这个地区,我们应该回到属于我们该去的
地方。大人们常常愤愤不平地 谈论,但是毫无办法。
可是在最初的几个星期,有些孩子很令人讨嫌。当我步行时,他们向我掷石 块,追赶着
我回家;当我在教室时,他们在我自行车座上吐唾沫。有一阵子,我十分孤独,也没有朋友,
有时还要担惊受怕。
现在我知道,多萝茜·宾恩对这些情况大多十分了解,而且深表反对 。因此当我走进她
的教室时,情况就开始改变了。她是一位外表令人愉快的单身妇女,当时在我看来她已 经很
老,而且满脸皱纹,其实她大概只有四十岁左右。
尽管我的其他老师在最初几个星期 里都采用不予理会的办法来减轻他们新来的黑人学
生的拘束感,宾恩小姐却径直朝我走来。早晨在我们读 完第一项指定的功课以后,她问了我
第一个问题。以后我渐渐了解到,在大瀑布城,她被人们认为是一位 十分开明的人。除了其
他方面以外,她还认为黑人是平等的。
我嗫嚅着回答了她的问题和 随后的补充提问。我回答得并不高明,但是却说明了一个事
实:我能够说英语。在这个课时的后半段,当 班上有一个同学未能说清楚答案时,宾恩小姐
便回过头来问我,要求我把那个女孩弄得一片混乱的问题叙 述清楚,从而证实我是个聪明人。
就这样,这位老师开始用人的标准对待我,虽然这种标准对一个 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不
完全的。在一个人的早期,做一名老师的得意学生比起做一名只坐在教室后面的黑 孩子来,
总是要好一些。
几天以后,宾恩小姐成了第一位要求我思考的老师。他要我就杰 斐逊做的某件事发表意
见。在那些日子里,我发表的所有意见都是模仿别人的。我支持罗斯福,因为我的 父母支持
他;我支持扬基队,因为我在哈莱姆的老朋友是扬基队的球迷。再者,对于像杰斐逊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并没有什么看法。就像我们中学有一栋大楼一样,只不过有过这样一个人而
已。
我注视了她几秒钟以后,她说,“那么,他是不是应该买下路易斯安那州呢?”
“我猜想是应该的”,我迟疑不决地答道。
“为什么?”她反问道。
为什么!这算 什么问题?但是我还是大着胆子回答了。她日复一日地不断提问我,而我
的回答也愈发自信有力。在所有 的教师中,是她第一个让我意识到,思考是教育的一部分,
而我也是可以形成某种有价值的意见的。
她最后一次对我的帮助是,有一天我思想开了小差,懒懒散散地用铅笔在椅子扶手的书
写面 板上挖着。宾恩小姐感情冲动地将一大块擦字橡皮向我掷过来。真巧得出奇,橡皮打中
了我的手,铅笔也 被弹了出去。她喘着气,我则匍匐在地上匆匆地寻找我的铅笔,这时全班
哄堂大笑。


僵局从此打开。以后,孩子们都走近我,笑谈“老神射手宾恩”。这一事件变成一件 轶
事,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我也成为谈话的对象。
这么一来,我在学校中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多萝茜·宾恩就成了“老神射手”。
Text7 TextB
坚定、公正、友好
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他们多半都友好而能干 ,乐于帮助学生。我喜欢他们,
但我不大记得他们。只有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琼斯先生是个例外。他热情 、敏锐,熟悉课程,
而且决心要让我们学好并热爱这门课程。
琼斯先生身材修长,年约四 十四五岁,头发花白稀疏。一副眼镜不大稳定地架在鼻子上,
显示出一种严肃的样子。但是他眼睛架在鼻 子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他思索着回答学生们
的问题时,他总是把它取下来擦一擦,然后又把它放进嘴 里。当他走进教室时,他总是带着
两三本书,书中夹着一些纸条,标记着他打算朗读的段落。我还记得那 些毛线开衫,他一定
有十几件这样的毛衣。下雨天,他用一件蓝色雨衣来代替这种毛衣。然而我记得最清 楚的是
他的微笑。他微笑的时候,整个脸部都容光焕发,眼睛也闪着光芒。他的微笑让人感到舒服,自在,还有点儿安慰。
然而尽管他对人友好而不拘束,在课堂上却有点儿一本正经,有时还挺 严厉。他从来不
称呼我们的小名。他显然很热爱他的工作和学生,但却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从来不 曾
当着全班的面故意用嘲弄的言辞让一个学生受窘,可是他也能恰当的表达他的不快。他会冷
静 地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凝视数秒钟。通常这样做便已经足够了。倘若还不奏效,他会放低了
音调向这位学生 说点什么。然而,他并不经常这样做。
琼斯有个性,正直、生气勃勃,这一切都使他深受欢迎;但 是我最欣赏他的是因为他是
一位好老师。不错,他关心学生,但是他更关心他所教的课程。这意味着大量 的家庭作业,
以及不时进行的突击性测验,以使学生跟上阅读的进度。每当我们学到某一新的文学时期时 ,
他偶尔进行讲授以便提供背景资料。他再略看一眼讲稿以后便开始一面讲授,一面走动——
转 身走向黑板、窗口,然后又回到讲台。但是他更喜欢进行讨论,进行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
话。他常在黑板 上写下几个问题,以供第二天进行讨论,他常期待学生们做好讨论这些问题
的准备。他指导这种讨论,但 并不控制它们,因为他善于倾听,并且保证说,我们大家不论
是否愿意都有机会作出回答。如果他赞赏某 一回答,就会点头微笑。有时他也会朗读一篇学
生的作文,称赞它的优点,然后再把这篇作文发还作者时 还向他眨一眨眼。但是他也可能很
固执,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对学生的作业马虎和漫不经心狠抓不放。当 你从他那儿得到一个
A时,你确实感到高兴,因为他打起分来可不宽松。我们常常抱怨他的评分标准,但 没有效
果。但是如果他认为他不公正时,也会改变评分。
我记得,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次关于马 克·吐温、克兰和德莱赛的有趣讨论。但是他所喜爱的
时期却是20世纪20年代。他喜爱那些战后在欧 洲生活的作者:安德森、卡明斯、海明威和
菲茨杰拉德。他总是带来一些书供我们阅读,但是当他讲到这 个时期时,他变成了一个活书
库。我想,他一定读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所有作品,或是关于他们俩的 每一本书,或者
是有关20年代巴黎的书。是的,琼斯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熟悉所教课程,并且教得很 好。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也喜爱这门课程。他使得我们产生自己继续阅读并学好这门课程
的愿望。
Unit8 TextA
前言
比尔·盖茨
对我而言,过 去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历程。它开始于我大学二年级时的
某一天:当时我和我的朋友保罗 ·艾伦站在哈佛广场上,专心致志地读着《大众电子学》杂
志上一篇描述成套组装式微机的文章。读到有 关第一架真正的个人电脑的消息,我和保罗都
兴奋不已;尽管我们当时并不确切了解这种计算机如何使用 ,但我们确信,它将改变我们和
整个计算世界。我们的想法没错。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而且它已影响 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以前难以想象到的境界。
现在我们大家又将踏上另 一次伟大的旅程。这次旅程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同样不甚


明了;但我同样坚信,这场 革命将触及更多人的生活,把我们大家带到更远的地方。即将到
来的重大变化,将是人们相互交流方式上 的变化。这场即将到来的通讯革命带来的好处和问
题都将比个人计算机革命所带来的好处和问题要大得多 。
未经勘探的领土绝不会有一幅可靠的地图,但我们可以从价值1200亿美元的个人计算
机行业的创建和演变过程中学到许多重要的教训。个人计算机——其不断进化的硬件、在商
务上的各种 应用、联机系统、与国际互联网的联接、电子邮件、多媒体产品、写作软件、游
戏软件——为下一次革命 奠定了基础。
在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初期,大众媒体对这项全新行业的发展关注甚少,我们这些 深
为计算机及其潜在的种种可能性所吸引的人,并不为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士所注意。
但这 次通往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旅程,却成了报章杂志文章、电视电台广播、大小会
议、还有上上下下普遍 推测的没完没了的话题。在过去几年中,计算机行业内外对此话题表
现出来的热衷程度,真有点令人难以 置信。这股计算机热不只限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超出
了为数众多的个人计算机用户这一范围。
成千上万内行或不甚内行的人,现在都在公开发表他们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揣想。人们对
这项 技术及其可能具有的隐患,存有种种误解,其数量之大,令我惊讶。有些人认为信息高
速公路不过是今天 的国际互联网,或是同时传输500个电视频道的技术。有些人则希望或担
心,它会创造出聪敏如人的计 算机。这些技术成果都会实现,但它们还并不就是信息高速公
路。
通讯领域的革命还只是 刚刚开始。它将要持续几十年,其驱动力就是种种新的“应用软
件”,即往往为满足种种目前尚无法预见 的需求而研制的新的工具软件。今后几年将必须作
出重大决策。必须让一大批人——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或 那些碰巧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的人——
参与关于如何确定这一技术发展方向的辩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信 息高速公路就能为用户
要求的目的服务,从而也就能被广泛接受而变为现实。
我写《未来 之路》一书,是我对这场辩论所作的一点努力;虽说这是件难办的差使,但
我仍希望它能对未来的旅程起 到旅行指南的作用。我落笔时难免有些惴惴不安。对前任所作
的一些如今已显得荒唐的预言,我们都曾嘲 笑过。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1878年某位牛津大学教授将电灯讥为骗人的玩 意儿而不屑一顾;还有美国专利局局
长在1899年提出撤销自己的办公室,理由是“能发明的东西都已 经发明了”。就我个人意图
来说,是要让本书成为一部严肃的作品,尽管十年之后它未必会给人这种印象 。我说对了的,
人们会认为那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而说错了的,将会变得滑稽可笑。
如 果有人期望这是一部自传,或是一部教人如何像我一样交好运的著作,那他一定会感
到失望。也许等到我 退休时,我会抽出时间写本那样的书。但这本书主要是展望未来的。
如果有人希望这是一本技术专 著,同样也会失望。每个人都将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触动,
每个人都应该能够领会它的内在涵义。所以从 一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要写一本尽可能多的人
都能看懂的书。
构思和写作此书实际花费的 时间,比我所预计得要长。事实证明,估计完成此书所需的
时间,其困难程度不亚于设想一项重大软件工 程的进程。唯一容易完成的部分是封面的照片,
它提前很多时间就完成了。我很喜欢撰写讲稿,原以为写 书与写讲稿差不多。我天真地以为
写一个章节相当于写一篇讲稿。我的这种错误想法与软件开发者们经常 产生的错误想法很相
似——一个长十倍的程序,具体写起来要复杂上一百倍。我对此本该有更清楚的了解 。
现在书已摆在您面前了。究竟我们如何才能利用今后十年必将发生的一切?希望本书能
在这方面起到促进理解、引发辩论以及拓宽思路的作用。
Unit8 TextB
聪明的机器:不知疲倦的助手
琼·杨·格雷格 琼·拉塞尔
机器能和人一样聪 明吗?目前,有很多人在谈论人工智能机器及它们与人类智能的关
系。一些计算机科学家正在研制一些机 器,通过程序控制,它们能在某种程度上像人类一样
进行思考和活动。发明家们在从事这些项目研究的过 程中,对计算机具备人类某些智能的程
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专家组正在研制一台人工智 能助研机。这台机器会像


细心周到的助手那样,为人提供服务与建议。
这 样的“聪明”机器将能为多种行业的人们提供帮助。比如,它可以不知疲倦地帮助医
生为病人诊断疾病, 可以为记者编写新闻报道摘要,帮助律师打官司,甚至帮助英语教师设
计测验试题。有朝一日,干医生、 记者、律师和教师行当的人,也许要向人工智能心理学家
讨教有关他们个人问题的意见。
一组在南极洲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想勘察埃里伯斯火山,他们让“但丁”来承担这项工作。
但丁是他们设计 出的机器人,身高逾九英尺,肩宽逾五英尺,体重近千磅,看上去活像只八
条腿的巨型蜘蛛,能以每分钟 六英尺半的速度朝任何方向移动。其躯干正中是一根圆杆,上
面安置了六台摄像机,三台朝前,三台朝后 ,具有360度的全方位视野。
科学家们给但丁发出指令,教它如何爬下陡坡。他们还教它如何跨 过岩块,以及如何避
开路上的危险物体。据他们估计,但丁要花二十四小时才能走完七百英尺长的下坡路 。一旦
到达火山底部,但丁将记录温度读数,测量各种气体的组成比例,并收集矿物样品。但丁已
充分具备干这种工作的知识,似乎可以开始工作了。它被放置在火山边缘,然后开始下行。
可是刚走了 几英尺,它突然止步不前。连接但丁与控制器的缆绳断了。像人一样,即使是最
聪明、最超凡的机器人, 有时也会丧失工作能力。
但丁的控制者们对实验结果很失望,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他们说,他们 将从失败中汲
取教训,如果他们变聪明了,但丁也会聪明起来。改进后的但丁,将向他们提供以前一直无
从获取的有关火山内部的气体和矿物的信息。可能就是埃里伯斯山的气体和矿物,导致臭氧
层在 南极洲上空的空洞逐年扩大。而空洞一扩大,来自太阳的致癌射线就会增加。科学家说,
但丁是重要的新 型工具,可以帮助解决某些环境问题。他们还说,将来某一天,更为先进的
但丁的后代会被派去勘测火星 。
未来的某些机器人也会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加油站里可能会出现机器人服务员,驾车
人不必离开座位就可以加好油。机器人裁缝可以在女顾客在服装店里喝咖啡的时候便按精确
地尺寸制作衣 裙。也许人人都可以在家中配置一个供自己使唤的机器人。想象一下机器人能
为你做些什么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编制程序,使机器拥有了智能,这是否太过分了呢?一些人
认为 这样做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他们说这些机器将夺取工作机会,使很多人失业。科学家们
的想法则不同。他 们说人工智能会将人们从困难、危险或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人
们就可以运用他们的才能和时间 ,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职业。有一些人则看到了另一种危险
性。他们担心智能机器,也就是机器人,会比 人类更聪明,进而变成邪恶的怪物。科学家们
对这种担心的回答很干脆:人们永远会控制“聪明”的机器 。这实际上是在预言:人类与他
们不知疲倦的助手之间将会维系良好的工作关系。

为什么暑假比寒假长-网络管理员工作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我最崇敬的名人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研室工作计划


向上人生路-四川传媒学院招生网


公司简介怎么写-江苏省最低工资标准


我心目中的英雄-野蛮生长读后感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藤野先生原文


清明感想-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