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精选30篇(打印版)
总裁助理-博尔特资料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关于 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
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
团结协作
,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
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
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
规律,采用学生参
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
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
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
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
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
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
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
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
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
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
点,积极采用
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
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
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
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
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
想”继
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
br>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
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
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
,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
的小结,
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
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R# &kp6xy7v
}5Fq2$$_+v6Q*p
Yn44W1E$$
_
%1bX&qGA1{18w
+ 5Am1$$d0P0dx
y*^&ANy*Ykx
$$^4XT8&ND2
T5GZ@7Z6u
%Z$$~7y#^6Y&8
E#e
3S^&nk*d6}%V&
wn#E3N2&E#A5$$Mn+H
3
d4ym2O{5*{$$M&w4
5
9DY9b66_201
VH0b8X~1
hAS7g5oK
7
+Dp1_8h2^%
5 n-PW
+ m6d&+$$K%vh#G
第 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直线和线段》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
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全日
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
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
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
———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
学段中,学生将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
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
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
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
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
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
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
———应用提高———交流
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
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
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
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
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
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
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
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
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
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
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
和解
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
,分辨出某一物
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
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
再通过交流
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
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
我
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
过本节课的学
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
完成)
%Qv*8M0T9}R+1E
2 +~J3X
8 BP+1L!Y
@7#T*@*Y
%V79hz9C7+V
%U$$A4k+knP3v1D
mu$$L!
NE7
5 2b5Z66dA^S0{DE
KD56y6
5
V61*Py
d%b5y1^8
7 _1N&U
第 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
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
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
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
br>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
教师把毛线一
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
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
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
?”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
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
分。
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
拉的钢索的
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
:有限长、有
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
师请几位小朋
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2)请
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
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
可
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3)量桌子的长度。
4、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3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章内容是八年级数学
最后一章,与八年数学下册前几章没什么联系,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考查数据,分析数据,培
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本
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
进行本章的知识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
强学生对类
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
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
彩的学
习素材,所以我设计了5方面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本章知识的探寻之路,随着问题的逐渐展开本章的只是结果也就逐渐明朗,有利于学生归纳个部分知识点,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
教师指
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着阳光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探寻中学到知识,做学
习的主人.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
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
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
0B0Zq2}8
6
X7%
$$ Y{$$8x$$D
N@#N&Z7X%wA9
wHJ14@
6 @4
@0 u9Q
&Y&wT*$$V4d
9 }0L9dn}^+B%3G}
5
L9NoX84x
0 S3by-M
P%q$$E}9A5*L
2 P9W5wRO6
2B
1 n8P0k+kAd8*m5 LH
Q+P8U%Kc980N5
0
FKZ5k*y}o&9_1NC8}M
5 &kK%+Oo#4h
wR6
第 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乐于助
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
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
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
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M$$9p+4bx
6 {5X+x#Z5m
vUN0TZ
7
O#h6mH
W^%n*75n3}&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阳光
教学模式已基本掌握,他们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讲解问题,并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
的答题质疑
。并且学生多数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之中,愿意走向讲台占领学习的主阵地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
学生实际,
采用了阳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
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途径,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程序和设想
1、 课前提问,结合教师到班级听课
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调查教师听课的情况,一方面缓解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让学
生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激
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 设计预习题: 5个问题的设计正式这章知识的主脉,前面几个问
题呈现的是这章的各部分知识点,以及用各知识
点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这章的知识小结,也
就是前几个问题的归纳,纵观俩个黑板的内容本章的知识就
会一目了然。
3、合作探究,交流
创新。每组抽到问题之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
既有独
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书写答案时,组长指导组员做出答案,组长不准代劳,组长可任选组员和自己讲问题,也可以自己讲,但前提是本组的成员人人都得有事干。 <
br>4、引导评价,形成规律。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的成员准备跳他们
的毛病,为
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里设计了加分项目,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
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
新思维训练。 5、反思归纳,形成结构。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对
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
本章内容。
6、布置作业:结合能力培养中章末复习
题进行课后补充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和
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4
《周长》说课稿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
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
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
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
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感知图形知
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
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
念以及
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 周长的认识。
2、 解决实际问题。
T{2q0~+ q8F
6
dZ:Z*R5@#7m5OY+
h9?8x3Qx4
H3$$vF*VZ1
1 T1x
5OE#3R
L+Hob8VN
G8T1%k9}h6p05^C
@6HCWxF$$~3N8yUKW
WGY+bZ*M83QL
&mqNL+9C@
87Q1Q~
O
第 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
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
讨论、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
一个层次我采取了
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
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
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
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
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
,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
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
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
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
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
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
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
中形成了周长完整
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
立思考
,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
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
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
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
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
br>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
周长的意
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
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
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
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
br>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
边,再把
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
下来的小实物可以,
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
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
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
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
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
(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
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
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
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
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 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
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5
《圆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
材第11册,是在学生学的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是小学数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
o_*Fvd$$
%
T8#y+LM8G%X*w*Y
0 6V3v6T}7p
3
R%E,b}+h0b5
n65^WUA#P#R
9
q#E2m
5o-n5Dp#
6 XE27*b49FP
5
RZF1S86yGH
ZS7vkUy5
第 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常见的平面图形。
二、教材思路
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借助实物、圆规画圆;折画量等活动,帮助认识直(半)径、圆心及特征。
不足:学生的理解处于教师的调控和指引下,独立空间不够,对圆的文化及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受深。
三、创新利用
1、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2、借助多媒体,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通过画圆经历认识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4、逐渐养成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难点: 画圆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法: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自学;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常见
的自然现象引入,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最后,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
欣
赏人文中的圆”散发圆的文化特性。
一、 导入
1、从生活中引出圆
(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
(2)播放动画: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
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
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
二、新课教学
画圆
圆的特征教学
游戏
练习
回归生活
(一) 画圆阶段
1、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用其他材料画圆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出挑战
3、分享交流学生的创造
4、穿插情感教学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题引起思考
(二)圆的特征教学
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
将诸多认知活
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
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
一、剪圆——摸圆——圆的概念
二、小组自学研究,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板书(略)
古代圆的记载
FO#&~m3{8M5n
%_&Mw}{w8 3
$$
dOh96u$$G2
UB+&K$$Fdq
H$$ X1uk*9g
4
bo5%4
A8p9%m5d%{+%{6_
8 q_7W0Nh3R6Y
3 &U8
7Z3GYE0k1@S9R
_4#6bS@@
A3n_0S7Z
ua0$$Y$$GY<
br>8 Y3@o3
4 o$$x6C#C6SKNx+3L
1
X0Y0NR&n0
2 P3P*M5AT*_
9
D%E$$~$$v+1
&Nq9v9Q25
9 FW5Qn2M3&o}
* Fye-
mKxB24U~51
6 U4p53^+_1S
mYo58gQ1ph
~*X*b0
v$$K
2g2yCK
第 6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墨子“圆,一中同长也” 解释
----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告知正方形的长
(三)游戏,四)练习
1、做一做:判断,理由,归纳要点
2、直径最长
3、找直径,找圆心
(五)回归生活
1、解释自然中的圆
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
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圆形剪纸、圆形标志设计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1)学生谈感受
2)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
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
课后进一步调查,
研究了。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6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
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
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
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
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
算,知识层次比较
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
注的问
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
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
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
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 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
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
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
一的辩证思
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
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
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
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
本呈现三个城市
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
记
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
赛
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
学生比较熟悉
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
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
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
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
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
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
Od#xT2KT*kv
S%
g+Yx*8k%
7@$$ %%Cq2o
4 D#g4PB9G2C
3
4~T8VD5CU
LM6k83U&YOA
6
%&HQ0_9
z#wO6~
6
RNH*n55v6x
Gz$$QAb1
d48E9P4{3k
T8o28x
0
M+ x7W*KGZ#
7 G{$$#dMP39Qx
8v7k5W*V$$4u)B*W3X3%&~5@&vM}3{
kwp5G%Qy3
第 7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
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
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
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
:不要认为学生是
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
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
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
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
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
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
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
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
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
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
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
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在介绍完温度计
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
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
点0的认
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
造性地改变教材,其
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
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
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
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
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
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
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
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
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
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
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
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
检查了学生对负
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
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
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
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
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
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
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
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
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
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
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
其中,乐在其中
。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
熟练
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
br>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
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
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
极主动的建
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
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
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
握。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7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
gHY8SMM
&R5#F2M0d*
yQTy
G6B
D6$$hg
n7hq+
8p
L!}$$y6&_#8O
7$$b7u50W2
h
VU7k8B8&{&S
+ q2wx$$v5k
第 8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
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
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
正方形及梯形等知
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
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
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
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
一步认识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
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
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
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
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
“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
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
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
的喜悦。
3、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概括出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
4、总结归纳。通过例题探索、练习反馈、收
获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
中找出我们
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
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
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
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图
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
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
识。教师
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H1NQ_8
7
G*6HG
K0E2n9p*Tg2d
N&H+A9
3 6OS&{68_
*
1q6HD6R1
# F&@b&u5&S
+
vm6g1E7y9h1OM&GP8
5
q33S~5~*b2
%Gy*n7v4M&4
1 D8 Kqwm+
6
b{c87
$$ X06m%M8Mo
+ 3Y#SXH&q+UF9XX9
第 9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
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
出需构造
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
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
br>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
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
力和思维逻辑
能力。
2、探究例1 :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
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
有着广泛的
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跟踪反馈: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
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
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
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达标检测: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
8cm B、5cm,5cm ,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
EF∥BC,DF∥AC, 图中有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____________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七)板书设计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1 :(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本节课根
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地
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8
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Y$$QMR4}3Y
L14EB05n
2
&$$VF5Z
B8Hg63X4
9 ^8^9T%{EXEC
4
_2YTJ!W7@+ y4}2@
8 B7B47~4D
@6Gw#8b
0
G7E6o&d
+ Q&W7 x2XFR
dyL&_xqpXZ6*%6T
+bwM
5X&1H
L2O_$$uz_
YSF2o8H6y%
%m0QkN&E{}
5
h%o2n1X&$$J*x
%
H$$L1$$p1SOS4
6 XT7}O
2
w6C6$$x4Ao2}
5 U%CS2_*Mop9H
6
G*9n$$L7wh#n
b1dVk+$$v$$%d
V~5DD%Y
4
d9A#+d3
第 10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 “
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
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
分
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
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至于竖式的
教学,我想只要学
生能较好的掌握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学生知识不难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
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
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
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
行反
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
br>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
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
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
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
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
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2)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
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
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
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
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
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
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9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
习评价这几个
方面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
三年级已经学
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
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
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
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
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
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
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
VS2s7U60q7kQN5Q*V#1M
%{2R9%_^*
$$
k+CW+M7KZ2pQ7
hY0c16~9@
u9Ln0q+k
K3
^2Bkb0&x#
*Z0u*&h(}~
$$ v*h6M6 F8k
$$
5B4Q$$E2
@$$S*4Wy
# 5E-C&@SQ$$
7gA3{
+
}b&E^5
2 pX%N6 L*
2
0h8Oup5N
T7C$${3^Z9W
第 1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
计算方法时,
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
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
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如下:
3、教学目标
⑴、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⑵、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⑷、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
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
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
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
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
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
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
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
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
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
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
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
习以及更好地
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
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
生的
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
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
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五)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拆礼物,复习面积公式
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
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会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梯形,从而复
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
基础。
2、拼一拼 说一说
学生利用这些图形,选几个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个
别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
#V$$#HY8W6{
%}49b
k
5$$%h1x(0L:u
# wx75&O8A~4
E2^GD2Q4#v
8
$$HYY*o5+w
9 n6o2S8o
%4BV2d3y1b%k
F+}$$}9WH
w$$hp
Le2XMu1LB
*0&}yM{+K
Qm7 W#FAy1yW6S^5*uO~$$&y*M*Z08
$$c9L*&FOk7k&k
8B9E}0^_2VB852o2yn
U2$$%
p4T9WNG
?1VN$$29%LFX
P2
1pm8 D0Y
%G$$$$*d+
Z&VT+b0Cy8R4h
第 1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大家共同欣赏,请同学说
说看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
合而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
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主题图
由老师拼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像什么?学生会说像我家客厅的地面的
形状,老师再次引出,我家客
厅的地面形状也是这样的(出示PPT1),最近我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
计划铺地板呢?我量了一下,(出示PPT2)给
出数据信息,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
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
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
和经验的收获)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4)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5)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或则其他情况)
(学生汇报时,
其他同学一边倾听,一边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一边质疑,一边引起集体的讨论,并及时发现
错误及时
纠正过来。汇报结束后,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评价,最后其他小组作补充汇报 )
3、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
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
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并且让
学生明确,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无论是分割还是
添补,都是要把组合
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门刷油漆的这一练习,
先让学生自
主独立的解决,学生就会想到用添补法和分割法来解决,但是此问题若用分割法,就求不出这
扇门该刷油漆的面积,
从而提醒学生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信息,就是失败的,这样做很自然的就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淘气、笑笑、小明、
和小丽,他们也正在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他们的做法都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
面积吗?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他
们这四位同学的转化方法和这个组合图形所给的
数据信息,来判断出,有的方法能够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但是
有的方法会因为没法得到一些关键数
据信息而不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
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
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
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
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
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
生对学习内
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并联系实际生
活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
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
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主题图
S=ab 分割
S=aa 转化 基本图形
S=ah 添补
S=ah÷2
b#6vY#~M9
# D#B&DL
N&G_$$n5
*#NM&Q7u_0VU&K
3h$$C8OVd6q
u4Z,QH$$%N
+
Z$$U}*M6
K+q#4B1
6
&Xv5K&W$$d&mv5P4X
%RUW1
h1{6YO$$&UW4
0O@7
pDq#uWUu$$v
28o*2E^06%P
Wp5X+ k
第 1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S=(a+b)h÷2
(板书设计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学习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
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了评
价的激励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1
圆的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圆的周
长”概念教学,是
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圆周长的
计算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铺垫,
更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圆锥这样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
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
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
1.知道圆周长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
4.受到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圆周率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经历圆周长
公式的 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
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
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效的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
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
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贯穿课堂的
始终。
具体我做如下设计:
1. 对新课的导入,我采用以旧知引新知的知识建楼
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对圆有了哪些认识,然后接着问学生,你
还想学习圆的哪些知识?导入设计简洁开放
,体现“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旧知识的回顾,还是新问题的提炼,
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
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个性化遐想。
2. 对于圆的周
长概念的教学,首先以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基础,让学生在用手比划后用语言表达的
基础上
再对圆的周长做同样的比划触摸而后进行理解和表达。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3.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直观
的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看课
件演示知道用绳子缠绕或滚动法可以量出圆的周长,紧接着又
出示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看能否用刚才的方法量
出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这显然是无法操作的,通
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
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
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因为这样的矛盾
,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
率是个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
测量后再计算,然后再相互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圆的周
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在整个班级内交流圆的周长和
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两次操作活动,给学生的
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第一次活动为测量,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
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重点
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第二次活动为计算,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
径之间固定的倍数
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两次研究活动既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又层
层
递进,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探索过程开放而扎实。再和上学生的表达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很容易明确圆周率是
一个固定的数,它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5.
圆周率认识的最杰出的贡献者,中国伟大的数学加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课堂上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 典型。此意义的突出,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 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其实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7.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求圆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练习的设置上,我注重适量与适度,梯形上升的原则,适量即练习的
Y2b*+y2Q
o*M4 #$$
M$$@9{Wy2#^x5w
@8~DkQ
F#4wPQb3F40
p*d8Q6
3
XDw5q%PL+u
1P9H3R3y
1 O{2K2uKoR
2
}#O7Rx%0
Z19SG$$vQ
4 wW9vB6
&Q+TF*Y{5D
第 1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量既
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所能接受和完成的量,又要考虑到优秀学生所需求的量。适度即是尽量既能让后进生学到属<
br>于自己的知识,又能满足优秀学生的吃饱欲望。在练习方式上,既有必做题,又有选做题,既有统一练习题
,又有分
组练习题;既有以本为本的基础知识巩固,也有拓宽延伸的挑战。
在做题方式上
,学生时学习的主人,教师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如下,第一个练习的设置是
两个圆
形的出示,一个已知圆的半径求周长,一个已知圆的直径求周长,直观性强。接下来的练习,我设置了四题,实行分组练习,只不过条件的出示由一开始的圆形图案变成了字母表达。再接下来是两道生活中的求周长的实
际问题,
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紧接着的就是提高训练,一个难点设置即
求半圆的周长和组合
图形的周长,由于难度教大,所以这一内容我采取让让学生先看,后用手比划理解然
后说想法,最后再解答的方式;
最后是两道选做题,提优训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8. 知识都是环环相扣,彼此相连,因此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已知道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
或半径的延伸提
示,以及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
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链,同
时又能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教给学生如何去自己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
能力。
9. 最后以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作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
,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依
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
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
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
,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探索,在人文的环境中学有所得,究有所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2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
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
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
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深入学习小数有
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
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
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
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
简
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
、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
br>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
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并在空间、
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
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
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
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
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
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
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
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
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
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
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
^*^AD2C3Q{07L
6vO9u*&{
z3u
%d&M# p
3 7T%3&7y6&@{&W84A#Y
dG9^*X$$Y6y
6
q0^$$bY*pR&p
8 H4{T6H
dy3s%o^
7
AE3+7}R2Yd*L8wG+%G1*CS2s35H1+
Z1L5kT0k8B+ Z
第 1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织学
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
板
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
现规律之后,举
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
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
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
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
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
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
5变成小数
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习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
能巩固基本
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
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
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
应用”的轨迹去
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
成
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3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 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
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
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
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
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
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
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
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
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
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
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
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
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
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
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
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
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
是做一
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
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
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
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
具来验证锐角
、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
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
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
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 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
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
自主建立锐角
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
5
S5S1n#RG0*^*y
$$ qT1AQ$$D2ZP1C7
v%}q51k&L
B
0y$$L9R8q+?2x%FM
E6S7u2h2m
&pF$$XO5#OK7
uYH
4_
o}*W+AR36#}
3g5@4q
2 3G%UUF%s8
3
Wh%UK9R3}X
# E*R7Sm* x0SKV
第 16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
比较,认识锐
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
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
;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BF+_hPF7b
G+E2K*^3
*@2L
4 q8bS)P
1 {x0@o&2Zg
* }5 F9B0 6Ou8
g
0 R{*a22m9V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
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
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
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
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
一类是比
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
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
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
示
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习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
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习九的1的四幅图)
8
C8C&d7uT3u
3 VY%v&hE$$Z0Z9A
0
F&v8G%OBDZP
C3NU&}%
0 }E2x{
3 WPq0F11B4Y<
br>A4V9$$CW
ZB8kFmT9T(_$$x
~52m4QD3R9N3Aw
8
+ZgyE5Xh
Yu+g4S6O&HYU1K_
%7g5~9X?526m
X$$D
No3U$$7&A%
E08bLW&oG9T
第 17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
----上体育课跳高-------
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
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
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
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
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
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
,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
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
角板拼角
.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
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
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
单动作
。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5
长方形面积说课稿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
,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
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
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
本表面、再到黑板
、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
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
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
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
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
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M4
^}g
oW$$9S
Z8d#LB8$$_0MP$$C
+
3J$$T25+
H2%_d+M0 }8n6g
ENEd+
T7G
%H#
g4o*Y%8p8@
5
Z*XV3u*Y&h0RN
14_5Oy
H3
3
X6#U@$$
#_5&p#R1o~&S
6
E5~6U4M~+v84U#x1Q
K$$87dA
8 {*%T~
P9_&7%T{
*L1
%oK64QP2
y~9K}$$R
v4q}+AP6b7g
g&SKb
F3
F5uN5}0
U8N&Ny+F)R$$~2_
0OOA2L
2
Tu+^0D0+
4 K&dp0Bb1b3p
1
n6g}CGR
R8YG5g5#{U%QD{
第 18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
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
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
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6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
材通过购买
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
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
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
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
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
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
已有所体验,
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
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
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
,
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
析、估计、判
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
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
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
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
切完成任务
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
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
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
一种型号呢?为什
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Z3*Ox2$$0&m
1
xu9}C6o85HLH
6 *LFw%HQ5gK
5 ~&Q57C5GM
4
$$k#&^u7m
9 pW4ok1g5Hm
Dpwp03X
0
u8Qy7+&k{^%y9w
0 W8g%~S
2 M5R3oE{9O~
+
{#3ULSLWH*v#T
4
NA5S+H__:B2E
%AA7L7
y09g1m5s$$V
3
4H+
~$$Z~U7U&^3M# hkhK
k$$dH3p5@&h8xy
9
3&g@##^&y_
第 19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
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
小号,身
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
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
)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
互相合作,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
在整理
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
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
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
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
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
我们解决一些
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
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
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
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
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1C9XXu*B0
_**XQo22}K6GM
8
Xg5dH$$F6Ob%
9 O%&YNH1%S
+
&qqR2LE3V+HZ:m
y5g90E
6 ~3+Z+G46+O
x#@6
NS#4g7h95BX
# d;6J+OF8%E4
T84Z9h6o9O&h+
Sm4YD8Q8B+@B2Q
nk%m$$Wx5Vq
L2
}8x4_Dv
}9M_WM1 73N
# a0a04
1
H5+o65B$$3VC
4 0XF6P9
4
CP}27
W^37B*_6y
6 v4u6k(OM5KLF
第 20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
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
会对人类
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
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
定,
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
br>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
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
内容,我的板书设计
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
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
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
。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
br>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
数据上,在交
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7
《测
量》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测量》,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是以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
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教材引
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
念
。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
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生活中已
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毫米的准确长度却没有真正
的理解,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依据教
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
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经历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学习准备】
彩色笔、信用卡、吸管、米尺、直尺、课件等。
二:依据教学理念确定教法和渗透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
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
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
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V%3}SEMyCD92y$$L
&q38A#V#b3k@
* on8XR#+T2
5
g_1mQ*Q+
2 $$Z1p$$}
^!B2Q@09x8BH
+H#%
}6
~X
LOy9{83V
LhAn328^6Z2~(
S4Om3 T4n*
+
WA$$Vv*%M
R#&q$$yv
+ m1@9 7d7N6uE1A
9
x*Vu9a8}
0 Nm%*Bk5Ov1
W_9p5*
8
v8k3Q*H6}}9KR7K
第 2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在学法上,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操作活动
、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关于学法的具体指导将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本着关注学习起点,突出”实效”、注重“数学”操作感
的教学理念,本节
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几步进行:
(一)复习旧知:为了唤醒学生已有
知识经验,我让学生回忆米和厘米,并用肢体表示大体长度,为学习米、分米、
厘米、毫米的关系做好铺
垫,有利于知识的承前启后。
(二)自主探究,引发问题
活动1:估计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处和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熟悉<
br>的情境:“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让学生充分地估计生活中的物品如吸管、彩色笔的长度、信用卡的厚度,设
计这一环节,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当学生估计的结果出现误差,学生就会明白后
面的实际测量是相当必要
的。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2:认识毫米
当学生发现彩色笔的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彩色笔
长12厘米多一些,是多几小格?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年级时, 学生是习惯把不满整厘米的,按整厘米来
算,所以这边我放慢脚步,先引导多出几小格,再
引出毫米这个新单位,继而过渡到几毫米,最后明确彩
色笔的准确长度是几厘米几毫米。
因为毫米单位比较小,不容易体验,为此我先让学生在估计的基
础上实际测量信用卡厚度、感受1毫米的长度,
并找出身边1毫米长的物品,最后提出:你能记住毫米这
个长度吗?通过这些细节的预设使学生能在记忆中形成毫米
的表象。
因为学生在使用直尺
的过程中对毫米有初步的感知,再加上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所
以有意的设
计先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关于毫米和分米认识在设计上并没有平均用力。
活动3:认识分米
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估计---测量---感受进率---再估计---再测量
,使学生由表面到实质地体验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并
进一步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进率。具体的安
排是这样的: 1:我先让学生估计10厘米长的吸管,然后在
实际测量具体长度。
值得
说明的是,由于10厘米长的铅笔准备起来容易有误差,就大胆改变了教材,用精确准备的10厘米长的吸管来代替。
2、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
继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找出软尺上的1分米,知道1米=10分米。
3、学生以分米为单位先估计课桌的长度再测量验证,使学生直接地反馈出对分米的理解和初步应用。
当学生认识完毫米和分米后,我特意安排让学生根据反馈表中估计与实际测量进行对比,让学生四人
一组相互评
价,并对估计得最接近的学生,现场给以肯定。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
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要
为学生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所以这一小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在课堂展现出老师对
学生劳动成果的重视,对生生交流
的检查,防止学生估计容易留于形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估计习惯有一
定的意义。
(四)梳理长度知识
让学生回顾4个长度单位,并给长度按顺序排排队,把整节课的新知作个梳理,使长度单位的学习比较有系统性。
(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一填
由于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为此在此道题中我有意穿插了两道初步的单位换算题,
为以后的熟练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打下基础,有关单位换算的,则在以后再进行专项的练习。
2、画一画。
请学生分别画出长30mm、2cm5mm、1dm的线段。一方面,在画的过程中强
化分米、毫米的表象;另一方面,训
练学生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
3、 让学生选择米尺、
1分米的吸管、直尺或者信用卡,自主测量班级物体的长度,先估计有多长,再进行实际测
量,并记录好
数据进行汇报。通过此测量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
加
深对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展示几
位同学的记录表,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情况,及在实际的测量中选用的单位是否合适;时间不允许
的情况下,
可以把表格回收,因为表格中有学生的姓名,课后也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纵观整节课
,我的教学预设主要是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本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
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设计
简单可行的操作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W#
n$$8n42&O_G#
3
T5qP4VD*RU@$$e0dN?**y+72gC
h8~5n$$Ek531d7uF{
*
d2{1qm1 E&bK_*%*h
4 Z&d7%9E*
%P+
Q2$$2XYpN
0 v# LU4g5PFe6dV
g0p4m#gXC7
AK1$$
5~mAGd25V
m2_U2UP7C5G@# Q&b
4 +
6
X#S.^F8?9pu&@
D1{O%ORMM3^71GS$$8DX5
1
R75^+M4H
K{;%H2Tx3
# o+b30m%
第 2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8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测量力的大小>>是浙教版
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力
有大有小,并且,
本课也是研究摩擦力的基础。因此,此时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是很必要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正确使用弹簧秤。
而要很好
地突破这个重点,基础准备很关键。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认识测量力的大小的必要性;第二、知道
使
用的工具是弹簧秤以及力的单位,最后是认识弹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
其实,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解说会显得很乏味无趣。因此,为了更好地
突出重点,达成教
学任务,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手段:
第一、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刺激来引出课题。先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帮助他们回忆重力,另外,通
过
实物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重重问题的追加,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测量重
力大小的必要
性,又可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
第二、让学生自己观察或是动手摸索,来发
现问题,认识弹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弹簧秤结构很分明,学生也
很容易观察到,而各部分的作用,对
于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另外,对于弹簧的“受力大,伸
长长”的制作原理,学
生也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因此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
第三、把钩码的重力到底是多少抛给
学生。为了引出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方法,我现实安排教师的错误操作,由学
社会那个来发现该过程中的问
题,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测量的过程中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测量重力的时候,除
了正确地操作,科
学读数也是很关键的。于是,通过一个读数接龙来让学生练习读数,在无形之中注意读数应该注意
的问题
。当弹簧秤达到最大值时,教师继续拉伸弹簧秤,并提问:“这样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吗?为什么?”从而,通过
学生的互评和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方法。在这里,测量前的估计很重要,所以,在进
行一系列小
物品的重力测量的活动中,记录表中设计了估计的一栏,要求学生在测量前先进行估计重力的
大小。一方面可以使学
生更明确不能超出量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
际情况。
最后,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测量小重物的活动,他们可以测量自己想测量的物体,让每
个学生都参与到测量重
力的活动中来,每个人都学习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秤。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
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建立时间
和提高效率的观念。活动结尾的手再提问如果拉动文具袋,那么测量的
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意识到弹簧秤不
仅可以测量重力,还可以测量其他的力,并且,通过实验,
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产生疑惑,这也为下节课的学习
设下悬念,埋下伏笔。
总的来说,本节课围绕的总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体验中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9
《混合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来自灌南。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
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
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
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
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
际问题,感受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
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
变苦
学为乐学。
T5Q3~6Vk$$&SU
29~v4V4
*
vNs0q3W6%g
4 XR~9pQ+ VR
O$$bDC
*
p&v4@CF'g%B
$$ M4V8#&Lh3T2D
5
v2&}qm&H#B2*4A2Z
1 hDXQ%_9y
4 &u$$D4
6
GnkU1}Z(1~F
O5 p2z8YMN
#N901B&mZ3v
第
2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学生是学习是
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
式进
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
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
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
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
总结规律。
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
能会进
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
板书: 先算3本笔
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
列出
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
×3+20像这样的算式,
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
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
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
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
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
中给学生留
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
满足。】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
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
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
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
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
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
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比较
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
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
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
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2
Ao{^P
# &d)$$o0O&9n2k5
7 XQy42n8k9
0
$$VC4A0wg
9M+Ae5*k5q*c6
Zy#Ch5
2
p{0GV2
4 Z#g0}3VV3#
$$ PU0{Y{~9k4G_9
%VFnn
0h3AV1
Xbp7p&W8}p+YP+Q
9&4KV4P7
4
C5D&kz0Sd
kn2h8HO
*c90$$R7M6
6
H57d^2dE&%xF
6 p9&FP9
q&y%E(}1
+
{6Dm3L$$#{6
第 2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
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
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
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
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
心
。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
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
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
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
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
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
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
化与它的长、宽
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
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
析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
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
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
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
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
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
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
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
,
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
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
给学生
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
确画出示意
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
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
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
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
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
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
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
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
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Kb2$$Q9&+B0Y
T0V4y&g
5G&B@
T2puO@8%X
$$ y5F69FM1 Y
4
h7Qg9v#X
&D9u4ZR5 gV9
9
Y0}+O6_
G~80H43V&n
g$$AF5*EU0ZNN6
+
5d55N7
?,KG$$8wF
9 1Au30HG*
Ug
}0_+Yk2#S80@0Z4&
$$ X0QOG#m$$
F2q
DQ}
4 RE0L)9yH&GZ7*M
%
8 _%9vgSm
m0
%Ym59XU96T*^1EB9S
m%M*L4E%e2X
第
2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
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
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
:有一位学生在
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
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
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
会“做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1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
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
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
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
部分名称,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
前,已经具备了有
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
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
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
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
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
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
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
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
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
br>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
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
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
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
”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
索其中的
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
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
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
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
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
的角。
2、让生用
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
丰
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
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
并教予学生
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
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
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
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
2
b%g3T9X2o7X6%D$$
TO87pMX6P4L4N6Z*F+OP9
0 L7
v83k4
&b#L3d+K%QX7p
3 $$E6y+ gXS
7
T9^x6QN+Y
n%uO7%8U7m2oW
8 Q3M0
1{0E
}Y$$8T2
8u~9d7pWQ
YNW#q%K0
$$ NZ2m2
D5H
# q$$Pk5W#muP65@8 ~#k7y#L
$$
&HH04M8Z8}
&oEW5S%x
第 26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
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
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
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
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
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
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
两个顶点
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
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
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
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
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
动学生的眼脑
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
展
。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2
《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周
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
br>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
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
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
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
目标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
、推理、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
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
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
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
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
*
}T-K#$$&P6S
d4V#L{4b2#b
0
25uX$$g6Q
*05Y#WTb5##5
+ x3DM18S$$v6u
1
CZ5o2x+qQ&C%Mv%hCX
d^N8o
T@3 {@o
&7GS+^4k
%M
uVSK#Z
%E&T0So&9G1
%&9H0G4A%P3o0R
n
6n{#M^8
1 wE$$4p5N0g9@2QE
第 27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
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
算
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
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感知周长
1、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
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2、 直接导出课题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接着问:谁知道周长是
什么意思
?(生可能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再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
给全班同学看)
4、一描平面图形的周长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
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说一说、描一描,
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
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让学生
独
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钟面、树叶
、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三角形、四边形、
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
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
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根据
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
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2、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只要量
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也可以(长
+宽)×2
;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
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
的测量方法:一类: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
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
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
殊图形(长方形、正方
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将重点放在特殊
的图形(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操作练习
(1)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
,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
生数学思考的意识
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
以此来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
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
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
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空间观
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已
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br>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
程变学生
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
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R4
7 ~L9#V5
Z11%2@# Ov
1 ~
*nUm$$KG877P3R
%U*5GA8
A$$2D1gv&y#u
Go#y$$K#
~
v9Xv7Z2CSy4p4?1Q
_1#+h4+Z5h
g2{-W4yH66u
$$^
第 28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3
《秒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第三课时《秒
的认识》。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对时、分持续的时
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
地顺势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
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体验1秒及几秒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后
继学习《24时记时法》打下基础。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
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
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
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
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
愉悦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
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和探索分与秒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并分小组为学生准
备了活动材
料袋,同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
二、说教法、学法
数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
、口述、
思考不能很好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的这些情况,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秒
的长短的体验和联系
实际生活,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游戏教学、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
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
设景激趣 .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春节晚会倒计时情景”,引出时间单位秒。
然后,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用秒来计时的,结合学生的举例,课件播放火箭发射,
跑步赛场,
刘翔跨栏情景等。同时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录象,
设置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探
究知识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 体验新知
我打算分为5个小步骤来进行,在第一个小步骤认识秒针和
1秒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钟表面,认识秒针,看课件演
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听秒针走动发出的
声音,并让学生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最后让学生介绍电
子钟表上是怎样表示1秒的,及其他表
示1秒方式的钟表,如:摆钟、卡通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秒针、听声音、模仿声音等一列多感官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小步骤是体验1秒的长短,感受1秒的价值,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
可能会拍一
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接着出示课件介绍1秒在科技发达的
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
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00米,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
约3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
真大啊!相机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学
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表示1秒的时间,使学生有
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增加感性认识,
使学生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同时通过课件让学生
感受了1秒的价值,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第三个小步骤是认识、体验几秒 首先是认识几秒
,设置问题情境:秒针走1格就是1秒,那么春晚倒计时是从10
开始,那它走了几格呢?重复播放刚才
倒计时的情景图,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
的方法。然后提出问
题让学生巩固计算几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体验几秒。如果不看钟表,怎样知道一件事经过几秒
呢,让学
生想出估算几秒的方法,如:数数、眨眼睛、拍手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跳绳20下,其他同学用估算时间的方法估算出跳绳用的时间以及做游戏扳一次手腕用的时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估算用的时间,充分调动了
学生学生
的兴趣,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估算中,充分体验了持续几秒的时间长短。]
第四个小步骤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让学生听一段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估算这段音乐用了多少秒
。
学生已经有了上面估算的经验,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估算得比较接近,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猜想1分等
于多少秒,接
着通过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想。这个小步骤通过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想、
验证等,让学生积极主动
#V5g+y7bx#x&P0d
$$ V^2s6G6Ca$$
o&dO%Ry}5hg2L
A0u-2Cq7k#Gk8m0
9
}g5S0m4uF
y$$N0m$$ ^0H
6 W%U2T2Ou6XG1#QC$$
第 29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地参与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动中来,再通过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三、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一个活动练习:首先让
学生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秒种可以做一件什
么事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材料袋里的要求完成
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过这个练习的安排,让学生再次
通过做和估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估算
和体验,建立了秒的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5题,引导学生
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
生进行一些简单推理,同时,在这个练习里增加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
分钟,5个人合
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
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在思考中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巩固对相邻时间单位
之间进率的认识。
四、第四个环节是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
首先让学生去总结:说说如果回家让你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么介
绍?我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指名学生集体汇报。接着通过课件《秒娃娃的悄悄话》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了一
定的延伸:介绍了有关秒和时间,以及时间应用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同
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纵观整节课的
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预测学生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秒的时间认识能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理解和设想,希望领导和老师多提建议。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4
认识钟表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
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
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n2um5
XG9N+
E2*2m1 p*L{8
#Q1
%8R+q3GK#C%W
#
g6V_14m%{R#*}NX2
wp25e4}3Yw2x
~*A4h1Z
#
k20n6pVVg67Qm1 uZ#v&QSC
L+KR$$Qn55_{7E9C
*
7w8E&ou
6 AC20O%g2Xk+%Z$$q
pw@s$$A
~8#^%wF1
HC9
P$$Kz*#+d2Ch3Xo*9d
B59L8}Zk4F*ug
&R2GT
*nEK4B
&}H1q%H8F
第 30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4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
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
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
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
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
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
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
br>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
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
的教具有:
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
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
法。这样
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
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
悟新知。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5
《认识分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
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
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
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
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
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
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
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
^7*N
6 ~+o7R
#
G4GL
9H1wpb* B#K
Z6**y7H{5
$$
0Xd&+o3V58CJ)k6k1*h
WQ%M9@Z7
p#&v84Z*v
2
@#Y41q3kR6EKUA%umD
3 E2 5{
5 PX1qC5O{0F
$$
^x{L7_W~x&B
Mk72R_9{V
Cd0R4_+ KU7
$$
YN8Mo1c4_Q
7 T2UbS.Y%{
2 Y1%Fx2d
~32_2_Y&
}F93&nkx
yug4A3q9wo3Wx$$T$$b$$K4_
第 3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几分之一;
2通过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
息技术与学科“整
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
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
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
理念,让学
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
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
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
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
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
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
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
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
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
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
均分
”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
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
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
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
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
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
,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
桃?让学生各抒己见
。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
许的情况
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
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
操作发现,让
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
间
。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
师跳出了“猴王
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
),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
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
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
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
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
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
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
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
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
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
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
导,去伪存真,
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
中
的剩余两空。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
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
一分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每份是几个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
,互动交流,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
悟,从操作中获得认识,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
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
汇报交流。
[此练习是为了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强化,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针对2、3两个练习,教师要
做
好排查,能发现情况,事实点拨,有效补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
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
b06F5C39y
w1F7w~
_$$4nDno1^
+
#$$g1@Q^9q
ny49kK
* _c6k*E3F5dk6OF
0
HL#8}nQSA
7 E8P!$$4bK39n30F3g1n
&k7xS{Q4
W
# q#n7w^3?7#v6bO&
9
n&1^7n&x(o%6q2P-W_*?9Xu64FG
6OSV{8{%k+P*Z
第 3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分,
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
br>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
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
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
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
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
整体进行平均分)
[必要的总结,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
验,同时,让学生自己造分数,把
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
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
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
五、说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6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各
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与公平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
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
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
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
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交流中探索
新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
成。基于以上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
点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难点:可能性与公平性
的判断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
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
方法主要有:自学-展示-
点拨指导教学法;实
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谈话倒入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
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
前,体育老
师要决定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
励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3、
教师根
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4、请同学们帮助体育
老师找一种公平的方法。
(目的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入
课题。)
(二)自学尝试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预
习提纲;1、每小组选择一种你认为公平的方法,制定游戏
规则,进行试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
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分别领取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
示,小组合作学习。
抛硬币的学习提示;1、抛硬币20次,记录证明朝上和反面朝上割占多少次?。2、观察试验结果
,看发现什么?3、
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几分之几?4、结论:是否合理?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1、转盘上两种颜色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红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转动圆盘20次,记录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3、计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可能性各
是多少?4、结
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石头剪子布法:1、一共有多少
种可能的结果?2、每班获胜的结果有几种?3、每班开球的可能性是多少?4、公
平吗?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设<
br>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感受到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数
学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
,在分析讨论中解决问
5 }1VXm$$mBq
3+Fy*M&}#1%Q8~+
P1L+^5wA
@Xv3#^1_&z1_U0~77YXu$$K_86FVb2
$$
*@#
P4$$Tn2R7x
Vg4*o7C2_43q
&Ao48H9k%
8
@&b%k#5}E
9 _1 L0o
Hb8pXO8d
1 5kdn3x
9
+Q&HB4Qb
}A#&Yw3m^&kZ7%v^2WK0h&Q
w&x$$q0Vg#7Q
第 3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题,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获取新知识。)
三、展示交流:
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情况。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每一种情况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计算它的可能性,如:抛硬币:10朝上,
10次朝下,10÷20=12;石头剪子布法:一
共有3×3=9种可能情况,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
能性都相等,、每半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局3种,数的结果3种,因
此每班的可能性是3×=
五、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交流、讨论中的表现。
老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板书设计:抛硬币 转盘 石头剪子布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红蓝各占一半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7
圆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设计的课件《圆的面积》,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
线图形的认识,到学
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
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
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
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
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
图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 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
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
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
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
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
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
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
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
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
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
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 以旧促新
明确
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
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
要
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
随机处理,估
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
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
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
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
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
br>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
环节,渗
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
识,利用旧的知识解
* u
2 &@
Z
Mn4W
qN0B1x7p%SU83G
X9Y8~u7L_$$N
6
v7*q&S5_+@
Q%}5298{+V159
5
A%8#Nobvg@9p3_
F8}+R0$$@
$$
Nw7F%p55CS
&A%T:U4+3&bW3H7
# NW3Q+^H9E
1
S5Z%Z3h6v%V
8 U3b0y3nT3
Up
b57Z9n6@_D8q*G
%pX@*
J6T_H+V+
%q^6B1B*X%$$n
5
Vd83Qk
q6Yy$$8F$$k&Xh6
+ Ogh4&m6L%S!P
第 3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决新
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
br>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
精髓。
三. 转变图形
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
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
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
圆,放在一起比较,哪
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
引导学
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
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
=πr h=r,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πS=π×r×r =πr2。
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
挥学生的自主能动
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
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
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正如《画
》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
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
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πr2 ,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
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
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
中体会到数形
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公式的应用.
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
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
观察面积公式,思
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看图计算面积。主要是巩固新知,强化公式的应用。两个图一个是已知半径,另一个是已知直径。
第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则无法计算,这一题是已
知r2=5平方
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
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
r,可以求出面积,若能知道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达到对
公式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实践练习。圆形
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
讨论,你有哪些
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
求面
积埋下伏笔。
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
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8
Z#Hm*Qd7U
+W&v3K7F%PX7
0 g3nMD%g
vA
5
C8&Z#HM3 +
# p7h%Gy*XA4KN0Z%^
{
C+U3u
第 3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关于 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
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
团结协作
,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
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
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
规律,采用学生参
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
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
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
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
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
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
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
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
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
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
点,积极采用
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
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
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
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
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
想”继
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
br>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
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
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
,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
的小结,
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
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R# &kp6xy7v
}5Fq2$$_+v6Q*p
Yn44W1E$$
_
%1bX&qGA1{18w
+ 5Am1$$d0P0dx
y*^&ANy*Ykx
$$^4XT8&ND2
T5GZ@7Z6u
%Z$$~7y#^6Y&8
E#e
3S^&nk*d6}%V&
wn#E3N2&E#A5$$Mn+H
3
d4ym2O{5*{$$M&w4
5
9DY9b66_201
VH0b8X~1
hAS7g5oK
7
+Dp1_8h2^%
5 n-PW
+ m6d&+$$K%vh#G
第 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直线和线段》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
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全日
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
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
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
———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
学段中,学生将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
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
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
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
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
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
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
———应用提高———交流
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
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
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
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
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
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
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
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
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
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
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
和解
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
,分辨出某一物
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
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
再通过交流
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
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
我
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
过本节课的学
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
完成)
%Qv*8M0T9}R+1E
2 +~J3X
8 BP+1L!Y
@7#T*@*Y
%V79hz9C7+V
%U$$A4k+knP3v1D
mu$$L!
NE7
5 2b5Z66dA^S0{DE
KD56y6
5
V61*Py
d%b5y1^8
7 _1N&U
第 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
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
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
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
br>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
教师把毛线一
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
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
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
?”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
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
分。
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
拉的钢索的
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
:有限长、有
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
师请几位小朋
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2)请
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
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
可
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3)量桌子的长度。
4、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3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章内容是八年级数学
最后一章,与八年数学下册前几章没什么联系,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考查数据,分析数据,培
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本
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
进行本章的知识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
强学生对类
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
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
彩的学
习素材,所以我设计了5方面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本章知识的探寻之路,随着问题的逐渐展开本章的只是结果也就逐渐明朗,有利于学生归纳个部分知识点,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
教师指
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着阳光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探寻中学到知识,做学
习的主人.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
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
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
0B0Zq2}8
6
X7%
$$ Y{$$8x$$D
N@#N&Z7X%wA9
wHJ14@
6 @4
@0 u9Q
&Y&wT*$$V4d
9 }0L9dn}^+B%3G}
5
L9NoX84x
0 S3by-M
P%q$$E}9A5*L
2 P9W5wRO6
2B
1 n8P0k+kAd8*m5 LH
Q+P8U%Kc980N5
0
FKZ5k*y}o&9_1NC8}M
5 &kK%+Oo#4h
wR6
第 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乐于助
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
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
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
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M$$9p+4bx
6 {5X+x#Z5m
vUN0TZ
7
O#h6mH
W^%n*75n3}&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阳光
教学模式已基本掌握,他们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讲解问题,并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
的答题质疑
。并且学生多数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之中,愿意走向讲台占领学习的主阵地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
学生实际,
采用了阳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
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途径,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程序和设想
1、 课前提问,结合教师到班级听课
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调查教师听课的情况,一方面缓解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让学
生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激
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 设计预习题: 5个问题的设计正式这章知识的主脉,前面几个问
题呈现的是这章的各部分知识点,以及用各知识
点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这章的知识小结,也
就是前几个问题的归纳,纵观俩个黑板的内容本章的知识就
会一目了然。
3、合作探究,交流
创新。每组抽到问题之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
既有独
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书写答案时,组长指导组员做出答案,组长不准代劳,组长可任选组员和自己讲问题,也可以自己讲,但前提是本组的成员人人都得有事干。 <
br>4、引导评价,形成规律。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的成员准备跳他们
的毛病,为
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里设计了加分项目,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
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
新思维训练。 5、反思归纳,形成结构。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对
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
本章内容。
6、布置作业:结合能力培养中章末复习
题进行课后补充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和
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4
《周长》说课稿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
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
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
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
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感知图形知
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
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
念以及
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 周长的认识。
2、 解决实际问题。
T{2q0~+ q8F
6
dZ:Z*R5@#7m5OY+
h9?8x3Qx4
H3$$vF*VZ1
1 T1x
5OE#3R
L+Hob8VN
G8T1%k9}h6p05^C
@6HCWxF$$~3N8yUKW
WGY+bZ*M83QL
&mqNL+9C@
87Q1Q~
O
第 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
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
讨论、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
一个层次我采取了
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
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
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
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
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
,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
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
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
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
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
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
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
中形成了周长完整
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
立思考
,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
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
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
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
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
br>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
周长的意
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
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
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
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
br>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
边,再把
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
下来的小实物可以,
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
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
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
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
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
(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
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
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
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
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 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
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5
《圆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
材第11册,是在学生学的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是小学数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
o_*Fvd$$
%
T8#y+LM8G%X*w*Y
0 6V3v6T}7p
3
R%E,b}+h0b5
n65^WUA#P#R
9
q#E2m
5o-n5Dp#
6 XE27*b49FP
5
RZF1S86yGH
ZS7vkUy5
第 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常见的平面图形。
二、教材思路
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借助实物、圆规画圆;折画量等活动,帮助认识直(半)径、圆心及特征。
不足:学生的理解处于教师的调控和指引下,独立空间不够,对圆的文化及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受深。
三、创新利用
1、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2、借助多媒体,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通过画圆经历认识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4、逐渐养成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难点: 画圆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法: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自学;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常见
的自然现象引入,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最后,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
欣
赏人文中的圆”散发圆的文化特性。
一、 导入
1、从生活中引出圆
(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
(2)播放动画: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
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
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
二、新课教学
画圆
圆的特征教学
游戏
练习
回归生活
(一) 画圆阶段
1、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用其他材料画圆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出挑战
3、分享交流学生的创造
4、穿插情感教学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题引起思考
(二)圆的特征教学
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
将诸多认知活
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
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
一、剪圆——摸圆——圆的概念
二、小组自学研究,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板书(略)
古代圆的记载
FO#&~m3{8M5n
%_&Mw}{w8 3
$$
dOh96u$$G2
UB+&K$$Fdq
H$$ X1uk*9g
4
bo5%4
A8p9%m5d%{+%{6_
8 q_7W0Nh3R6Y
3 &U8
7Z3GYE0k1@S9R
_4#6bS@@
A3n_0S7Z
ua0$$Y$$GY<
br>8 Y3@o3
4 o$$x6C#C6SKNx+3L
1
X0Y0NR&n0
2 P3P*M5AT*_
9
D%E$$~$$v+1
&Nq9v9Q25
9 FW5Qn2M3&o}
* Fye-
mKxB24U~51
6 U4p53^+_1S
mYo58gQ1ph
~*X*b0
v$$K
2g2yCK
第 6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墨子“圆,一中同长也” 解释
----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告知正方形的长
(三)游戏,四)练习
1、做一做:判断,理由,归纳要点
2、直径最长
3、找直径,找圆心
(五)回归生活
1、解释自然中的圆
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
圆形拱桥,圆形建筑,圆形中国节,圆形剪纸、圆形标志设计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
1)学生谈感受
2)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
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
课后进一步调查,
研究了。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6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
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
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
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
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
算,知识层次比较
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
注的问
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
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
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
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 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
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
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
一的辩证思
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
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
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
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
本呈现三个城市
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
记
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
赛
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
学生比较熟悉
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
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
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
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
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
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
Od#xT2KT*kv
S%
g+Yx*8k%
7@$$ %%Cq2o
4 D#g4PB9G2C
3
4~T8VD5CU
LM6k83U&YOA
6
%&HQ0_9
z#wO6~
6
RNH*n55v6x
Gz$$QAb1
d48E9P4{3k
T8o28x
0
M+ x7W*KGZ#
7 G{$$#dMP39Qx
8v7k5W*V$$4u)B*W3X3%&~5@&vM}3{
kwp5G%Qy3
第 7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
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
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
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
:不要认为学生是
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
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
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
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
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
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
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
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
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
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
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
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在介绍完温度计
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
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
点0的认
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
造性地改变教材,其
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
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
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
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
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
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
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
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
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
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
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
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
检查了学生对负
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
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
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
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
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
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
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
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
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
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
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
其中,乐在其中
。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
熟练
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
br>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
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
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
极主动的建
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
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
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
握。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7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
gHY8SMM
&R5#F2M0d*
yQTy
G6B
D6$$hg
n7hq+
8p
L!}$$y6&_#8O
7$$b7u50W2
h
VU7k8B8&{&S
+ q2wx$$v5k
第 8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
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
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
正方形及梯形等知
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
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
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
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
一步认识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
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
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
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
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
“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
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
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
的喜悦。
3、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概括出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
4、总结归纳。通过例题探索、练习反馈、收
获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
中找出我们
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
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
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
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图
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
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
识。教师
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H1NQ_8
7
G*6HG
K0E2n9p*Tg2d
N&H+A9
3 6OS&{68_
*
1q6HD6R1
# F&@b&u5&S
+
vm6g1E7y9h1OM&GP8
5
q33S~5~*b2
%Gy*n7v4M&4
1 D8 Kqwm+
6
b{c87
$$ X06m%M8Mo
+ 3Y#SXH&q+UF9XX9
第 9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
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
出需构造
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
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
br>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
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
力和思维逻辑
能力。
2、探究例1 :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
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
有着广泛的
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跟踪反馈: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
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
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
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达标检测: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
8cm B、5cm,5cm ,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
EF∥BC,DF∥AC, 图中有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____________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七)板书设计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1 :(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本节课根
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地
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8
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Y$$QMR4}3Y
L14EB05n
2
&$$VF5Z
B8Hg63X4
9 ^8^9T%{EXEC
4
_2YTJ!W7@+ y4}2@
8 B7B47~4D
@6Gw#8b
0
G7E6o&d
+ Q&W7 x2XFR
dyL&_xqpXZ6*%6T
+bwM
5X&1H
L2O_$$uz_
YSF2o8H6y%
%m0QkN&E{}
5
h%o2n1X&$$J*x
%
H$$L1$$p1SOS4
6 XT7}O
2
w6C6$$x4Ao2}
5 U%CS2_*Mop9H
6
G*9n$$L7wh#n
b1dVk+$$v$$%d
V~5DD%Y
4
d9A#+d3
第 10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 “
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
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
分
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
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至于竖式的
教学,我想只要学
生能较好的掌握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学生知识不难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
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
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
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
行反
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
br>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
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
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
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
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
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2)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
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
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
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
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
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
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9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
习评价这几个
方面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
三年级已经学
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
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
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
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
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
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
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
VS2s7U60q7kQN5Q*V#1M
%{2R9%_^*
$$
k+CW+M7KZ2pQ7
hY0c16~9@
u9Ln0q+k
K3
^2Bkb0&x#
*Z0u*&h(}~
$$ v*h6M6 F8k
$$
5B4Q$$E2
@$$S*4Wy
# 5E-C&@SQ$$
7gA3{
+
}b&E^5
2 pX%N6 L*
2
0h8Oup5N
T7C$${3^Z9W
第 1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
计算方法时,
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
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
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如下:
3、教学目标
⑴、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⑵、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⑷、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
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
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
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
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
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
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
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
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
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
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
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
习以及更好地
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
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
生的
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
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
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五)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拆礼物,复习面积公式
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
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会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梯形,从而复
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
基础。
2、拼一拼 说一说
学生利用这些图形,选几个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个
别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
#V$$#HY8W6{
%}49b
k
5$$%h1x(0L:u
# wx75&O8A~4
E2^GD2Q4#v
8
$$HYY*o5+w
9 n6o2S8o
%4BV2d3y1b%k
F+}$$}9WH
w$$hp
Le2XMu1LB
*0&}yM{+K
Qm7 W#FAy1yW6S^5*uO~$$&y*M*Z08
$$c9L*&FOk7k&k
8B9E}0^_2VB852o2yn
U2$$%
p4T9WNG
?1VN$$29%LFX
P2
1pm8 D0Y
%G$$$$*d+
Z&VT+b0Cy8R4h
第 1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大家共同欣赏,请同学说
说看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
合而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
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主题图
由老师拼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像什么?学生会说像我家客厅的地面的
形状,老师再次引出,我家客
厅的地面形状也是这样的(出示PPT1),最近我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
计划铺地板呢?我量了一下,(出示PPT2)给
出数据信息,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
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
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
和经验的收获)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4)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5)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或则其他情况)
(学生汇报时,
其他同学一边倾听,一边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一边质疑,一边引起集体的讨论,并及时发现
错误及时
纠正过来。汇报结束后,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评价,最后其他小组作补充汇报 )
3、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
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
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并且让
学生明确,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无论是分割还是
添补,都是要把组合
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门刷油漆的这一练习,
先让学生自
主独立的解决,学生就会想到用添补法和分割法来解决,但是此问题若用分割法,就求不出这
扇门该刷油漆的面积,
从而提醒学生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信息,就是失败的,这样做很自然的就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淘气、笑笑、小明、
和小丽,他们也正在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他们的做法都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
面积吗?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他
们这四位同学的转化方法和这个组合图形所给的
数据信息,来判断出,有的方法能够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但是
有的方法会因为没法得到一些关键数
据信息而不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
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
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
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
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
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
生对学习内
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并联系实际生
活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
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
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主题图
S=ab 分割
S=aa 转化 基本图形
S=ah 添补
S=ah÷2
b#6vY#~M9
# D#B&DL
N&G_$$n5
*#NM&Q7u_0VU&K
3h$$C8OVd6q
u4Z,QH$$%N
+
Z$$U}*M6
K+q#4B1
6
&Xv5K&W$$d&mv5P4X
%RUW1
h1{6YO$$&UW4
0O@7
pDq#uWUu$$v
28o*2E^06%P
Wp5X+ k
第 1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S=(a+b)h÷2
(板书设计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学习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
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了评
价的激励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1
圆的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圆的周
长”概念教学,是
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圆周长的
计算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铺垫,
更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圆锥这样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
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
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
1.知道圆周长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
4.受到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圆周率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经历圆周长
公式的 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
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
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效的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
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
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贯穿课堂的
始终。
具体我做如下设计:
1. 对新课的导入,我采用以旧知引新知的知识建楼
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对圆有了哪些认识,然后接着问学生,你
还想学习圆的哪些知识?导入设计简洁开放
,体现“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旧知识的回顾,还是新问题的提炼,
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
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个性化遐想。
2. 对于圆的周
长概念的教学,首先以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基础,让学生在用手比划后用语言表达的
基础上
再对圆的周长做同样的比划触摸而后进行理解和表达。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3.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直观
的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看课
件演示知道用绳子缠绕或滚动法可以量出圆的周长,紧接着又
出示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看能否用刚才的方法量
出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这显然是无法操作的,通
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
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
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因为这样的矛盾
,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
率是个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
测量后再计算,然后再相互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圆的周
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在整个班级内交流圆的周长和
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两次操作活动,给学生的
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第一次活动为测量,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
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重点
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第二次活动为计算,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
径之间固定的倍数
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两次研究活动既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又层
层
递进,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探索过程开放而扎实。再和上学生的表达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很容易明确圆周率是
一个固定的数,它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5.
圆周率认识的最杰出的贡献者,中国伟大的数学加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课堂上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 典型。此意义的突出,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 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其实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7.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求圆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练习的设置上,我注重适量与适度,梯形上升的原则,适量即练习的
Y2b*+y2Q
o*M4 #$$
M$$@9{Wy2#^x5w
@8~DkQ
F#4wPQb3F40
p*d8Q6
3
XDw5q%PL+u
1P9H3R3y
1 O{2K2uKoR
2
}#O7Rx%0
Z19SG$$vQ
4 wW9vB6
&Q+TF*Y{5D
第 1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量既
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所能接受和完成的量,又要考虑到优秀学生所需求的量。适度即是尽量既能让后进生学到属<
br>于自己的知识,又能满足优秀学生的吃饱欲望。在练习方式上,既有必做题,又有选做题,既有统一练习题
,又有分
组练习题;既有以本为本的基础知识巩固,也有拓宽延伸的挑战。
在做题方式上
,学生时学习的主人,教师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如下,第一个练习的设置是
两个圆
形的出示,一个已知圆的半径求周长,一个已知圆的直径求周长,直观性强。接下来的练习,我设置了四题,实行分组练习,只不过条件的出示由一开始的圆形图案变成了字母表达。再接下来是两道生活中的求周长的实
际问题,
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紧接着的就是提高训练,一个难点设置即
求半圆的周长和组合
图形的周长,由于难度教大,所以这一内容我采取让让学生先看,后用手比划理解然
后说想法,最后再解答的方式;
最后是两道选做题,提优训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8. 知识都是环环相扣,彼此相连,因此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已知道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
或半径的延伸提
示,以及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
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链,同
时又能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教给学生如何去自己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
能力。
9. 最后以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作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
,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依
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
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
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
,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探索,在人文的环境中学有所得,究有所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2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
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
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
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深入学习小数有
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
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
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
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
简
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
、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
br>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
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并在空间、
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
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
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
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
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
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
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
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
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
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
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
^*^AD2C3Q{07L
6vO9u*&{
z3u
%d&M# p
3 7T%3&7y6&@{&W84A#Y
dG9^*X$$Y6y
6
q0^$$bY*pR&p
8 H4{T6H
dy3s%o^
7
AE3+7}R2Yd*L8wG+%G1*CS2s35H1+
Z1L5kT0k8B+ Z
第 1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织学
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
板
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
现规律之后,举
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
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
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
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
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
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
5变成小数
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习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
能巩固基本
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
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
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
应用”的轨迹去
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
成
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3
《锐角和钝角》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 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
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
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
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
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
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
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
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没有
直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
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
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例如,风车上
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
锐角,滑梯上有钝角…..这是主题图所涉及到的关于锐角与钝
角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材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
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
角和钝角,接着从图上抽取3个角的局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然后通过用三角板
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看到三个角大小不同.最后,抽象出一般的角,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接下来就
是做一
做.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做
出不同的角,有折纸有
做活动角的,还有用铅笔搭出来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承上启下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
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
具来验证锐角
、直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
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
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
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
二、 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
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
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
自主建立锐角
和钝角的表象,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抽象出几何图形,让他们经历形成过程。学生再通过联系生活
5
S5S1n#RG0*^*y
$$ qT1AQ$$D2ZP1C7
v%}q51k&L
B
0y$$L9R8q+?2x%FM
E6S7u2h2m
&pF$$XO5#OK7
uYH
4_
o}*W+AR36#}
3g5@4q
2 3G%UUF%s8
3
Wh%UK9R3}X
# E*R7Sm* x0SKV
第 16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的实际,感受生活中也有锐角和钝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角(二)分类
比较,认识锐
角和钝角(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情境导入,感知角
师: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凤凰山主题乐园啊?
师:孙老师去过。今天孙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怎么样? 出示主题图
师:看多棒的游乐场啊!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啊?
师:其实在这个游乐园里啊还藏着一个我们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师出示找到的一个角,它就是我们
的老朋友:角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啊?
师:你还能找到“角”吗?
(创设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温旧导新)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一一出现学生找到的角。(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了那么多的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会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请选个代表说理由。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有2种分法,一种是按照是否是直角来分的
;另一种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类)
*BF+_hPF7b
G+E2K*^3
*@2L
4 q8bS)P
1 {x0@o&2Zg
* }5 F9B0 6Ou8
g
0 R{*a22m9V
师:谁能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啊?
(当学生只有出现第一种分法时,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一种分法是以直角为标准,把直角的分为
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另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不错,但是显得有
点粗糙。能不能将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再
分的细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分法)
师:看这一组比刚才就显得详细多了,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同意这类分法吗?
真棒!你们想的跟数
学家们一样,他们也把这样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
一类是比
直角大的角)(边说边画角)
师:你认为这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数学家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师:那这一类的角呢?
师:这样的一类叫做钝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钝角他比直角大。这就是角的三兄弟。
(这一环
节选取各种的角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让他们自主探索,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锐角和钝角)
4、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
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请小朋友们拿出活动角,先表示一个直角,再表
示
一个锐角。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啊?(张口变得小一点)
师:你们变得锐角都是一样的吗?(锐角有无数个)
师:现在仍旧用活动角表示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习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
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习九的1的四幅图)
8
C8C&d7uT3u
3 VY%v&hE$$Z0Z9A
0
F&v8G%OBDZP
C3NU&}%
0 }E2x{
3 WPq0F11B4Y<
br>A4V9$$CW
ZB8kFmT9T(_$$x
~52m4QD3R9N3Aw
8
+ZgyE5Xh
Yu+g4S6O&HYU1K_
%7g5~9X?526m
X$$D
No3U$$7&A%
E08bLW&oG9T
第 17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
----上体育课跳高-------
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
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
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
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
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
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
,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
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
角板拼角
.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
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
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
单动作
。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5
长方形面积说课稿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
,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
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
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
本表面、再到黑板
、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
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
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
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
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
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M4
^}g
oW$$9S
Z8d#LB8$$_0MP$$C
+
3J$$T25+
H2%_d+M0 }8n6g
ENEd+
T7G
%H#
g4o*Y%8p8@
5
Z*XV3u*Y&h0RN
14_5Oy
H3
3
X6#U@$$
#_5&p#R1o~&S
6
E5~6U4M~+v84U#x1Q
K$$87dA
8 {*%T~
P9_&7%T{
*L1
%oK64QP2
y~9K}$$R
v4q}+AP6b7g
g&SKb
F3
F5uN5}0
U8N&Ny+F)R$$~2_
0OOA2L
2
Tu+^0D0+
4 K&dp0Bb1b3p
1
n6g}CGR
R8YG5g5#{U%QD{
第 18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
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
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
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6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
材通过购买
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
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
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
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
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
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
已有所体验,
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
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
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
,
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
析、估计、判
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
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
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
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
切完成任务
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
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
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
一种型号呢?为什
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Z3*Ox2$$0&m
1
xu9}C6o85HLH
6 *LFw%HQ5gK
5 ~&Q57C5GM
4
$$k#&^u7m
9 pW4ok1g5Hm
Dpwp03X
0
u8Qy7+&k{^%y9w
0 W8g%~S
2 M5R3oE{9O~
+
{#3ULSLWH*v#T
4
NA5S+H__:B2E
%AA7L7
y09g1m5s$$V
3
4H+
~$$Z~U7U&^3M# hkhK
k$$dH3p5@&h8xy
9
3&g@##^&y_
第 19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
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
小号,身
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
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
)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
互相合作,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
在整理
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
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
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
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
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
我们解决一些
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
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
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
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
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1C9XXu*B0
_**XQo22}K6GM
8
Xg5dH$$F6Ob%
9 O%&YNH1%S
+
&qqR2LE3V+HZ:m
y5g90E
6 ~3+Z+G46+O
x#@6
NS#4g7h95BX
# d;6J+OF8%E4
T84Z9h6o9O&h+
Sm4YD8Q8B+@B2Q
nk%m$$Wx5Vq
L2
}8x4_Dv
}9M_WM1 73N
# a0a04
1
H5+o65B$$3VC
4 0XF6P9
4
CP}27
W^37B*_6y
6 v4u6k(OM5KLF
第 20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
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
会对人类
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
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
定,
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
br>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
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
内容,我的板书设计
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
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
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
。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
br>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
数据上,在交
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7
《测
量》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测量》,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是以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
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教材引
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
念
。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
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生活中已
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毫米的准确长度却没有真正
的理解,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依据教
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
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经历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学习准备】
彩色笔、信用卡、吸管、米尺、直尺、课件等。
二:依据教学理念确定教法和渗透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
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
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
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V%3}SEMyCD92y$$L
&q38A#V#b3k@
* on8XR#+T2
5
g_1mQ*Q+
2 $$Z1p$$}
^!B2Q@09x8BH
+H#%
}6
~X
LOy9{83V
LhAn328^6Z2~(
S4Om3 T4n*
+
WA$$Vv*%M
R#&q$$yv
+ m1@9 7d7N6uE1A
9
x*Vu9a8}
0 Nm%*Bk5Ov1
W_9p5*
8
v8k3Q*H6}}9KR7K
第 2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在学法上,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操作活动
、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关于学法的具体指导将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本着关注学习起点,突出”实效”、注重“数学”操作感
的教学理念,本节
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几步进行:
(一)复习旧知:为了唤醒学生已有
知识经验,我让学生回忆米和厘米,并用肢体表示大体长度,为学习米、分米、
厘米、毫米的关系做好铺
垫,有利于知识的承前启后。
(二)自主探究,引发问题
活动1:估计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处和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熟悉<
br>的情境:“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让学生充分地估计生活中的物品如吸管、彩色笔的长度、信用卡的厚度,设
计这一环节,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当学生估计的结果出现误差,学生就会明白后
面的实际测量是相当必要
的。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2:认识毫米
当学生发现彩色笔的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彩色笔
长12厘米多一些,是多几小格?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年级时, 学生是习惯把不满整厘米的,按整厘米来
算,所以这边我放慢脚步,先引导多出几小格,再
引出毫米这个新单位,继而过渡到几毫米,最后明确彩
色笔的准确长度是几厘米几毫米。
因为毫米单位比较小,不容易体验,为此我先让学生在估计的基
础上实际测量信用卡厚度、感受1毫米的长度,
并找出身边1毫米长的物品,最后提出:你能记住毫米这
个长度吗?通过这些细节的预设使学生能在记忆中形成毫米
的表象。
因为学生在使用直尺
的过程中对毫米有初步的感知,再加上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所
以有意的设
计先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关于毫米和分米认识在设计上并没有平均用力。
活动3:认识分米
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估计---测量---感受进率---再估计---再测量
,使学生由表面到实质地体验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并
进一步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进率。具体的安
排是这样的: 1:我先让学生估计10厘米长的吸管,然后在
实际测量具体长度。
值得
说明的是,由于10厘米长的铅笔准备起来容易有误差,就大胆改变了教材,用精确准备的10厘米长的吸管来代替。
2、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
继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找出软尺上的1分米,知道1米=10分米。
3、学生以分米为单位先估计课桌的长度再测量验证,使学生直接地反馈出对分米的理解和初步应用。
当学生认识完毫米和分米后,我特意安排让学生根据反馈表中估计与实际测量进行对比,让学生四人
一组相互评
价,并对估计得最接近的学生,现场给以肯定。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
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要
为学生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所以这一小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在课堂展现出老师对
学生劳动成果的重视,对生生交流
的检查,防止学生估计容易留于形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估计习惯有一
定的意义。
(四)梳理长度知识
让学生回顾4个长度单位,并给长度按顺序排排队,把整节课的新知作个梳理,使长度单位的学习比较有系统性。
(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一填
由于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为此在此道题中我有意穿插了两道初步的单位换算题,
为以后的熟练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打下基础,有关单位换算的,则在以后再进行专项的练习。
2、画一画。
请学生分别画出长30mm、2cm5mm、1dm的线段。一方面,在画的过程中强
化分米、毫米的表象;另一方面,训
练学生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
3、 让学生选择米尺、
1分米的吸管、直尺或者信用卡,自主测量班级物体的长度,先估计有多长,再进行实际测
量,并记录好
数据进行汇报。通过此测量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
加
深对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展示几
位同学的记录表,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情况,及在实际的测量中选用的单位是否合适;时间不允许
的情况下,
可以把表格回收,因为表格中有学生的姓名,课后也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纵观整节课
,我的教学预设主要是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本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
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设计
简单可行的操作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W#
n$$8n42&O_G#
3
T5qP4VD*RU@$$e0dN?**y+72gC
h8~5n$$Ek531d7uF{
*
d2{1qm1 E&bK_*%*h
4 Z&d7%9E*
%P+
Q2$$2XYpN
0 v# LU4g5PFe6dV
g0p4m#gXC7
AK1$$
5~mAGd25V
m2_U2UP7C5G@# Q&b
4 +
6
X#S.^F8?9pu&@
D1{O%ORMM3^71GS$$8DX5
1
R75^+M4H
K{;%H2Tx3
# o+b30m%
第 2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8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测量力的大小>>是浙教版
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力
有大有小,并且,
本课也是研究摩擦力的基础。因此,此时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是很必要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正确使用弹簧秤。
而要很好
地突破这个重点,基础准备很关键。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认识测量力的大小的必要性;第二、知道
使
用的工具是弹簧秤以及力的单位,最后是认识弹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
其实,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解说会显得很乏味无趣。因此,为了更好地
突出重点,达成教
学任务,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手段:
第一、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刺激来引出课题。先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帮助他们回忆重力,另外,通
过
实物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重重问题的追加,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测量重
力大小的必要
性,又可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
第二、让学生自己观察或是动手摸索,来发
现问题,认识弹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弹簧秤结构很分明,学生也
很容易观察到,而各部分的作用,对
于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另外,对于弹簧的“受力大,伸
长长”的制作原理,学
生也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因此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
第三、把钩码的重力到底是多少抛给
学生。为了引出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方法,我现实安排教师的错误操作,由学
社会那个来发现该过程中的问
题,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测量的过程中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测量重力的时候,除
了正确地操作,科
学读数也是很关键的。于是,通过一个读数接龙来让学生练习读数,在无形之中注意读数应该注意
的问题
。当弹簧秤达到最大值时,教师继续拉伸弹簧秤,并提问:“这样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吗?为什么?”从而,通过
学生的互评和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方法。在这里,测量前的估计很重要,所以,在进
行一系列小
物品的重力测量的活动中,记录表中设计了估计的一栏,要求学生在测量前先进行估计重力的
大小。一方面可以使学
生更明确不能超出量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
际情况。
最后,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测量小重物的活动,他们可以测量自己想测量的物体,让每
个学生都参与到测量重
力的活动中来,每个人都学习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秤。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
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建立时间
和提高效率的观念。活动结尾的手再提问如果拉动文具袋,那么测量的
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意识到弹簧秤不
仅可以测量重力,还可以测量其他的力,并且,通过实验,
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产生疑惑,这也为下节课的学习
设下悬念,埋下伏笔。
总的来说,本节课围绕的总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体验中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9
《混合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来自灌南。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
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
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
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
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
际问题,感受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
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
变苦
学为乐学。
T5Q3~6Vk$$&SU
29~v4V4
*
vNs0q3W6%g
4 XR~9pQ+ VR
O$$bDC
*
p&v4@CF'g%B
$$ M4V8#&Lh3T2D
5
v2&}qm&H#B2*4A2Z
1 hDXQ%_9y
4 &u$$D4
6
GnkU1}Z(1~F
O5 p2z8YMN
#N901B&mZ3v
第
2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学生是学习是
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
式进
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
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
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
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
总结规律。
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
能会进
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
板书: 先算3本笔
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
列出
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
×3+20像这样的算式,
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
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
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
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
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
中给学生留
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
满足。】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
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
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
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
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
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
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比较
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
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
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
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2
Ao{^P
# &d)$$o0O&9n2k5
7 XQy42n8k9
0
$$VC4A0wg
9M+Ae5*k5q*c6
Zy#Ch5
2
p{0GV2
4 Z#g0}3VV3#
$$ PU0{Y{~9k4G_9
%VFnn
0h3AV1
Xbp7p&W8}p+YP+Q
9&4KV4P7
4
C5D&kz0Sd
kn2h8HO
*c90$$R7M6
6
H57d^2dE&%xF
6 p9&FP9
q&y%E(}1
+
{6Dm3L$$#{6
第 2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
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
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
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
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
心
。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
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
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
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
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
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
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
化与它的长、宽
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
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
析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
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
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
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
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
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
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
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
,
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
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
给学生
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
确画出示意
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
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
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
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
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
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
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
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
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Kb2$$Q9&+B0Y
T0V4y&g
5G&B@
T2puO@8%X
$$ y5F69FM1 Y
4
h7Qg9v#X
&D9u4ZR5 gV9
9
Y0}+O6_
G~80H43V&n
g$$AF5*EU0ZNN6
+
5d55N7
?,KG$$8wF
9 1Au30HG*
Ug
}0_+Yk2#S80@0Z4&
$$ X0QOG#m$$
F2q
DQ}
4 RE0L)9yH&GZ7*M
%
8 _%9vgSm
m0
%Ym59XU96T*^1EB9S
m%M*L4E%e2X
第
25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
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
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
:有一位学生在
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
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
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
会“做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1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
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
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
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
部分名称,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
前,已经具备了有
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
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
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
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
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
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
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
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
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
br>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
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
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
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
”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
索其中的
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
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
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
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
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
的角。
2、让生用
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
丰
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
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
并教予学生
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
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
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
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
2
b%g3T9X2o7X6%D$$
TO87pMX6P4L4N6Z*F+OP9
0 L7
v83k4
&b#L3d+K%QX7p
3 $$E6y+ gXS
7
T9^x6QN+Y
n%uO7%8U7m2oW
8 Q3M0
1{0E
}Y$$8T2
8u~9d7pWQ
YNW#q%K0
$$ NZ2m2
D5H
# q$$Pk5W#muP65@8 ~#k7y#L
$$
&HH04M8Z8}
&oEW5S%x
第 26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
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
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
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
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
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
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
两个顶点
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
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
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
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
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
动学生的眼脑
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
展
。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2
《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周
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
br>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
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
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
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
目标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
、推理、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
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
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
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
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
*
}T-K#$$&P6S
d4V#L{4b2#b
0
25uX$$g6Q
*05Y#WTb5##5
+ x3DM18S$$v6u
1
CZ5o2x+qQ&C%Mv%hCX
d^N8o
T@3 {@o
&7GS+^4k
%M
uVSK#Z
%E&T0So&9G1
%&9H0G4A%P3o0R
n
6n{#M^8
1 wE$$4p5N0g9@2QE
第 27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
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
算
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
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感知周长
1、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
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2、 直接导出课题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接着问:谁知道周长是
什么意思
?(生可能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再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
给全班同学看)
4、一描平面图形的周长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
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说一说、描一描,
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
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让学生
独
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钟面、树叶
、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三角形、四边形、
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
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
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根据
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
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2、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只要量
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也可以(长
+宽)×2
;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
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
的测量方法:一类: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
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
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
殊图形(长方形、正方
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将重点放在特殊
的图形(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操作练习
(1)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
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
,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
生数学思考的意识
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
以此来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
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
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
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空间观
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已
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br>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
程变学生
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
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R4
7 ~L9#V5
Z11%2@# Ov
1 ~
*nUm$$KG877P3R
%U*5GA8
A$$2D1gv&y#u
Go#y$$K#
~
v9Xv7Z2CSy4p4?1Q
_1#+h4+Z5h
g2{-W4yH66u
$$^
第 28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3
《秒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第三课时《秒
的认识》。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对时、分持续的时
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
地顺势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
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体验1秒及几秒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后
继学习《24时记时法》打下基础。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
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
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
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
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
愉悦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
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和探索分与秒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并分小组为学生准
备了活动材
料袋,同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
二、说教法、学法
数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
、口述、
思考不能很好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的这些情况,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秒
的长短的体验和联系
实际生活,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游戏教学、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
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
设景激趣 .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春节晚会倒计时情景”,引出时间单位秒。
然后,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用秒来计时的,结合学生的举例,课件播放火箭发射,
跑步赛场,
刘翔跨栏情景等。同时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录象,
设置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探
究知识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 体验新知
我打算分为5个小步骤来进行,在第一个小步骤认识秒针和
1秒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钟表面,认识秒针,看课件演
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听秒针走动发出的
声音,并让学生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最后让学生介绍电
子钟表上是怎样表示1秒的,及其他表
示1秒方式的钟表,如:摆钟、卡通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秒针、听声音、模仿声音等一列多感官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小步骤是体验1秒的长短,感受1秒的价值,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
可能会拍一
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接着出示课件介绍1秒在科技发达的
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
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00米,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
约3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
真大啊!相机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学
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表示1秒的时间,使学生有
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增加感性认识,
使学生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同时通过课件让学生
感受了1秒的价值,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第三个小步骤是认识、体验几秒 首先是认识几秒
,设置问题情境:秒针走1格就是1秒,那么春晚倒计时是从10
开始,那它走了几格呢?重复播放刚才
倒计时的情景图,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
的方法。然后提出问
题让学生巩固计算几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体验几秒。如果不看钟表,怎样知道一件事经过几秒
呢,让学
生想出估算几秒的方法,如:数数、眨眼睛、拍手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跳绳20下,其他同学用估算时间的方法估算出跳绳用的时间以及做游戏扳一次手腕用的时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估算用的时间,充分调动了
学生学生
的兴趣,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估算中,充分体验了持续几秒的时间长短。]
第四个小步骤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让学生听一段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估算这段音乐用了多少秒
。
学生已经有了上面估算的经验,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估算得比较接近,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猜想1分等
于多少秒,接
着通过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想。这个小步骤通过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想、
验证等,让学生积极主动
#V5g+y7bx#x&P0d
$$ V^2s6G6Ca$$
o&dO%Ry}5hg2L
A0u-2Cq7k#Gk8m0
9
}g5S0m4uF
y$$N0m$$ ^0H
6 W%U2T2Ou6XG1#QC$$
第 29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地参与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动中来,再通过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三、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一个活动练习:首先让
学生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秒种可以做一件什
么事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材料袋里的要求完成
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过这个练习的安排,让学生再次
通过做和估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估算
和体验,建立了秒的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5题,引导学生
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
生进行一些简单推理,同时,在这个练习里增加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
分钟,5个人合
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
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在思考中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巩固对相邻时间单位
之间进率的认识。
四、第四个环节是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
首先让学生去总结:说说如果回家让你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么介
绍?我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指名学生集体汇报。接着通过课件《秒娃娃的悄悄话》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了一
定的延伸:介绍了有关秒和时间,以及时间应用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同
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纵观整节课的
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预测学生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秒的时间认识能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理解和设想,希望领导和老师多提建议。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4
认识钟表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
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
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n2um5
XG9N+
E2*2m1 p*L{8
#Q1
%8R+q3GK#C%W
#
g6V_14m%{R#*}NX2
wp25e4}3Yw2x
~*A4h1Z
#
k20n6pVVg67Qm1 uZ#v&QSC
L+KR$$Qn55_{7E9C
*
7w8E&ou
6 AC20O%g2Xk+%Z$$q
pw@s$$A
~8#^%wF1
HC9
P$$Kz*#+d2Ch3Xo*9d
B59L8}Zk4F*ug
&R2GT
*nEK4B
&}H1q%H8F
第 30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4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
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
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
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
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
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
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
br>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
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
的教具有:
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
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
法。这样
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
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
悟新知。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5
《认识分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
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
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
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
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
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
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
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
^7*N
6 ~+o7R
#
G4GL
9H1wpb* B#K
Z6**y7H{5
$$
0Xd&+o3V58CJ)k6k1*h
WQ%M9@Z7
p#&v84Z*v
2
@#Y41q3kR6EKUA%umD
3 E2 5{
5 PX1qC5O{0F
$$
^x{L7_W~x&B
Mk72R_9{V
Cd0R4_+ KU7
$$
YN8Mo1c4_Q
7 T2UbS.Y%{
2 Y1%Fx2d
~32_2_Y&
}F93&nkx
yug4A3q9wo3Wx$$T$$b$$K4_
第 31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几分之一;
2通过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
息技术与学科“整
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
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
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
理念,让学
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
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
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
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
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
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
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
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
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
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
均分
”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
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
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
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
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
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
,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
桃?让学生各抒己见
。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
许的情况
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
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
操作发现,让
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
间
。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
师跳出了“猴王
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
),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
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
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
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
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
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
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
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
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
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
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
导,去伪存真,
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
中
的剩余两空。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
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
一分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每份是几个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
,互动交流,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
悟,从操作中获得认识,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
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
汇报交流。
[此练习是为了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强化,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针对2、3两个练习,教师要
做
好排查,能发现情况,事实点拨,有效补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
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
b06F5C39y
w1F7w~
_$$4nDno1^
+
#$$g1@Q^9q
ny49kK
* _c6k*E3F5dk6OF
0
HL#8}nQSA
7 E8P!$$4bK39n30F3g1n
&k7xS{Q4
W
# q#n7w^3?7#v6bO&
9
n&1^7n&x(o%6q2P-W_*?9Xu64FG
6OSV{8{%k+P*Z
第 32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分,
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
br>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
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
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
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
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
整体进行平均分)
[必要的总结,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
验,同时,让学生自己造分数,把
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
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
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
五、说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6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各
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与公平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
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
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
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
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交流中探索
新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
成。基于以上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
点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难点:可能性与公平性
的判断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
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
方法主要有:自学-展示-
点拨指导教学法;实
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谈话倒入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
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
前,体育老
师要决定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
励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3、
教师根
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4、请同学们帮助体育
老师找一种公平的方法。
(目的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入
课题。)
(二)自学尝试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预
习提纲;1、每小组选择一种你认为公平的方法,制定游戏
规则,进行试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
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分别领取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
示,小组合作学习。
抛硬币的学习提示;1、抛硬币20次,记录证明朝上和反面朝上割占多少次?。2、观察试验结果
,看发现什么?3、
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几分之几?4、结论:是否合理?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1、转盘上两种颜色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红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转动圆盘20次,记录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3、计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可能性各
是多少?4、结
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石头剪子布法:1、一共有多少
种可能的结果?2、每班获胜的结果有几种?3、每班开球的可能性是多少?4、公
平吗?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设<
br>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感受到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数
学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
,在分析讨论中解决问
5 }1VXm$$mBq
3+Fy*M&}#1%Q8~+
P1L+^5wA
@Xv3#^1_&z1_U0~77YXu$$K_86FVb2
$$
*@#
P4$$Tn2R7x
Vg4*o7C2_43q
&Ao48H9k%
8
@&b%k#5}E
9 _1 L0o
Hb8pXO8d
1 5kdn3x
9
+Q&HB4Qb
}A#&Yw3m^&kZ7%v^2WK0h&Q
w&x$$q0Vg#7Q
第 33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题,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获取新知识。)
三、展示交流:
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情况。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每一种情况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计算它的可能性,如:抛硬币:10朝上,
10次朝下,10÷20=12;石头剪子布法:一
共有3×3=9种可能情况,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
能性都相等,、每半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局3种,数的结果3种,因
此每班的可能性是3×=
五、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交流、讨论中的表现。
老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板书设计:抛硬币 转盘 石头剪子布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红蓝各占一半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7
圆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设计的课件《圆的面积》,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
线图形的认识,到学
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
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
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
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
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
图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 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
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
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
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
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
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
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
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
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
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
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 以旧促新
明确
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
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
要
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
随机处理,估
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
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
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
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
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
br>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
环节,渗
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
识,利用旧的知识解
* u
2 &@
Z
Mn4W
qN0B1x7p%SU83G
X9Y8~u7L_$$N
6
v7*q&S5_+@
Q%}5298{+V159
5
A%8#Nobvg@9p3_
F8}+R0$$@
$$
Nw7F%p55CS
&A%T:U4+3&bW3H7
# NW3Q+^H9E
1
S5Z%Z3h6v%V
8 U3b0y3nT3
Up
b57Z9n6@_D8q*G
%pX@*
J6T_H+V+
%q^6B1B*X%$$n
5
Vd83Qk
q6Yy$$8F$$k&Xh6
+ Ogh4&m6L%S!P
第 34 页 共 35 页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轻尘之树
决新
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
br>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
精髓。
三. 转变图形
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
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
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
圆,放在一起比较,哪
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
引导学
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
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
=πr h=r,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πS=π×r×r =πr2。
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
挥学生的自主能动
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
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
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正如《画
》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
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
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πr2 ,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
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
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
中体会到数形
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公式的应用.
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
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
观察面积公式,思
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看图计算面积。主要是巩固新知,强化公式的应用。两个图一个是已知半径,另一个是已知直径。
第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则无法计算,这一题是已
知r2=5平方
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
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
r,可以求出面积,若能知道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达到对
公式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实践练习。圆形
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
讨论,你有哪些
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
求面
积埋下伏笔。
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
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8
Z#Hm*Qd7U
+W&v3K7F%PX7
0 g3nMD%g
vA
5
C8&Z#HM3 +
# p7h%Gy*XA4KN0Z%^
{
C+U3u
第 35 页 共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