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别妄想泡我
961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4: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务管理系统-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表内除法(2)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 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
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 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
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
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
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 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 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
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 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
糟糟 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
下来,师生共同交 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
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 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
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
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 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
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 中,体验到既要按
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 对整
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
识的 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 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
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 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 br>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
的数, 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
学生自己整理。规律 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 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 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
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 完全归纳
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 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
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 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
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
地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
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
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 2 -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 br>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
的优 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 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
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 br>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
一、说教材

《克 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
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 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
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 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
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
的关系,能进行简 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 惯,但因年龄小,
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教
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
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方式创造了 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 法上采用了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
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 3 -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 br>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
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 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 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
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 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
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 4 -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小学教学设计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
学生 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5 -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 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
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 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
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 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
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 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
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 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
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 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 脑估一估、动口说
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 的关
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
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
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
常生活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
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6 -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 注意了以数
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
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 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
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 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
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 272的组成,学生在
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 棒后,我让学生
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 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
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
学 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
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 物,
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 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
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 实物、《千字文》说出
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 递进,由
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 7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统计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九单元第一课时的 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 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
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 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
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 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
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 析两次统计有什么
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 践与交
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 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
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 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 据信息有关的
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 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 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
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 动有趣的情景中主
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 br>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
解决。 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
小动物参加?”该怎 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
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 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

- 8 -



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 ,使学生初步
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
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思考 、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交流使学生体 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
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 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
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 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 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
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 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
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 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
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 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
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 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 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
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 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
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 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 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
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 知识得到运用,
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 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
并填表,活动后组织 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
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 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
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 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 创设一些与学生生
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 用了
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
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
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








- 9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 说课稿
段家河中心学校 方定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
P39。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 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
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
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
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
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
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
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 角的特征。
2、 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
摆角等活动过程, 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
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

- 10 -



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
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 离不开
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
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
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 角、
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
生勇于尝试,最大限度地让 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
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 br>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
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 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
引导发现;学 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这副图中有我们的老朋友——角,
你找到了吗?

- 11 -



(1)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随着学生的发言,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
锐角和钝角作铺垫,且符 合学习顺迁移的规律。
2.回顾角的特点。
集体交流: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1)、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2)、 怎样判断直角?
(3)、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找准学生起点,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变更。
(二)、活动感知,认识锐角和钝角
1.画一画。
(1)明确活动要求:画一个你喜欢的任意大小的角。
(2)学 生展示作品,并说说画的是什么角?(直角、比直角
大、比直角小。)
(3)教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张贴于黑板。
2.分一分。
教师谈话:小朋友,你会怎样给这些角分分类呢?请你来分一
分并且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2)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为一类,比直角大的为一

- 12 -



类,比直角小的为一类。
(3)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分类结果,并把是这样分类的学生请
到前面来介绍怎样分类的。
A.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
B.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C.讨论: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验证吗?
得出:能用眼睛判断的不需要用三角板验证,如果一眼看不
出来,就需要用三角板来验证。
(4)得出名称,揭示课题。
①师:像你们这样根据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
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而像这样的角,叫做钝角,钝角是
比直角大的。
②再次出示情景图,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辨认抽象出的三个
角,说出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反馈式及时练习,可以快速反映本环节教学效果。
3.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师谈话: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变角游戏吧!
交代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听老师指令,用活动角先表示直角,再
表示锐角和钝角。
(2)、师生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
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 钝角,得出:把直角
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 13 -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
锐角 <直角<钝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实物中找出各种角。
(1)课件出示四种实物──背心、单杠、人字梯和剪刀(见练
习九第1题),小组内交流 以上实物中分别有哪些角。
(2)自由选择最有把握的物体来汇报。根据学生发言,用课
件抽象出各个角给予反馈。在辨认中,学生较易把第二幅单杠图
沙坑中的一个角判断为钝角,教师应给学 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借
助多媒体来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视图中判断各种角。
(1)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2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与有困难或有质疑的学生进行个别
交流。
(3)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到电脑前展示。
3、创作角。
(1)、我来当画家。(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2)、我来当设计师。(借助小棒或其他学具摆一个角。或用
纸折一个角。)
(3)、 我来当表演家。(教师谈话:小朋友们,其实我们的
身体再运动时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呢,你能上 来演示一下
吗?请学生上来演示并给予评价。)

- 14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
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感,并且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 四)、走进生活,感受角生活带来的美感。(欣赏美的图片,
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对角的进一步学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将板书设计为:
锐角和钝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锐角 <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教材,创设
了“在游乐园找老朋友 -----角”的问题情境,从而抽象出角,引导
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接下来了 解学生对
角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再让学生画角,并将将角合理分类,然后
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 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
- 15 -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
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课引入
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找一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
习愿望。再将自己画的角铁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学生有一种成
就感,兴趣盎然。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 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
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 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
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比一比、分类、
变角、问答、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 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


学生

发现角

的分

类方法

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 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
用PPT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
生容易 接受。如学生“汇报怎样判断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时,
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用三角板比的过程,并闪 现角的顶点和两条
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

趣 和参

与的积

极性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 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是数学学 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引起认
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 角和钝角),
再提醒学生红领巾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 16 -



本节课也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1)没能有效把握课堂
时间,在学生汇报时没能正确引导,导致后面很有意义的活动没
有开展完,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 。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的
主题图及P4页的例1.
2.教材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 到实际生
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 一个重要途径。因
此本单 元设计了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的主题图,含盖了这个单元的所
有学的内容 。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
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 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应该
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
的步骤和方 法,只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
好的学习习惯,初等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
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 良好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1)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17 -



(2)
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采
用“自主探究式 ”的教学方法,辅助观察、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下面的教学
程序中有具体表现,并通过这些方法,引 导学生在多想、多说、多练中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谈话引出课本2-3页的主题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小 朋友们,你们
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
啊? )
2、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3、指名说说,看后你想说什么?
4、师谈话板书课 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标准
的重要理念。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
1、出示例1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
出如下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 18 -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
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难点:通过解决
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重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
(1)独立思考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
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
的解题
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 19 -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
不同。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巩固
所学的知识,便于掌握,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两道练习。)
1.练习一的第 1题)我是这样进行的。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
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 习一的第1题)提问:从这幅图上
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 题后,独
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
2. 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谈话:游 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
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 环保小卫士。提
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四)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用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会了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体现
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
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
一课时。

- 20 -



2、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 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
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 br>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
小学生有分物品的 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
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
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只有
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
分” 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
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
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 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
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 提,
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
的理解及对除 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4、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结 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
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 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
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
本课的重点和 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 熟练的进行平均分。
一、说教学方法:

- 21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化解难点,我采用了 以下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 均分的概念,每个
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了去小朋友家做客的
情境,我把准备好的水果糖果分给大家,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故意把
一个人得到的水果很多 ,一个人却很少,再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得出自己的结
论:分得不一样多,分得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 分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法
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创设自己 的情境,在小
组里进行平均分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
索 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掌握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
解。也可以为除法的学习奠 定良好的基础。
三、说学法:
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
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交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
用什么招待他们?

- 22 -



生:苹果、桔子、瓜籽??
我们现在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情境图(3个小朋友到小明家做客)
小明准备了18颗糖果和9个桔子来招待大家。
A分糖果:每个同学都分到了6颗糖果,请你 算一算糖果分完了吗?根据算
式3×6=18可以知道,糖果已经分完了,大家很高兴的吃起来。 B分桔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开始吃,这时候小兰说话了,
你觉得她会说什么呢?学 生自由发言:我的桔子少了,不公平!
二、合作学习,帮扶训练。
(一)学习按照指定的分数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1、桔子分的不公平,有人多有人少。那么怎 么分才能公平呢?现在以小组
为单位,帮助小明来分一分。
2、小组合作分桔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小组汇报并在黑板演示: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分。
方法二:两个两个的分。
方法三:三个三个的分。 师问学生:怎样才能一下子就想到每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想到
4个3等于12,所以每 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老师甚至可以用算式
4 X ( )=12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利用乘法的逆思 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
是最优的方法,在下面的练习中鼓励学生多用这种最优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如
果有学生用别的方法也要尊重。

- 23 -



学生汇报;老师演示。
师:这样分公平了吗?为什么?
每份都分的同样多。
4、揭示概念: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5、小练习: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面包。
(二)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1、过渡: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 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
组4朵小红花,看看老师有的这些小红花能分给几个组呢?
2、分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吧! 24朵。
小组讨论一下,这24朵花,每组分4朵,可以分给几个小组,小组讨论后
汇报。
3、汇报。
4、检验。
三、展示提升,穿插巩固(拓展)
1、题目:有12个梨,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几个梨?
设疑:如果增加一个盘子,这几个梨 还能平均分吗?每盘有几个呢?小对子
之间摆一摆:把12个梨,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有几个?
通过两次分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看、想、摆、议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的 越少;分的份
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
四、达标测评,巩固训练。

- 24 -



1、选一选
下面的分发是平均分的一组是( )
A B C
2、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
6
平均分成2份,每份 12个 3份,每份( ) 个
( )个



《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本课是在学 习了平均分第一
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经历了“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
分几份的方法,进 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 通过操作(分一分)、交流,呈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
养他们运用数学解 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 25 -



3、 教学重点: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
的含义。
4、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意识和能力。
5、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学习了把一个
物 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平均分’概念的建立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这节课
安排的是‘平均分’的另一 种分法,他是对‘平均分’概念的丰富。在本节教学
中还应以让学生动手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捕捉 数学信息,并能应用这些信
息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方法
1、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这节课的重 要方式。‘平均分’的含
义就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一步一步丰富起来的。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分一
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他就出了,“把一个说每几个为一份,分
几份”的方法, 正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
第一个层次是:交流合作,初探方法。通 过小组合作、对子交流的形式,让学生
自己探索出“每几个一份”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再次提升,独立 分。在学生已
经明确分法后,我设计了个“分9个圆片的活动,突出本节学习的重点。同时也
暗 示有困难的学生怎样去分。第三个层次是:离开实物来分一分。通过帮助小熊
过生日“分筷子”,引导学 生怎样解决问题。第四个层次:动手实践放开分。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学前准备
1、

- 26 -



2、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
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关键词是:平均分。
措施:对子之间说一说,找出这两句话不同点, 关键词是?你是怎么样分
的?把你的方法跟对子交流。个人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 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小朋友喜欢春游吗?今天呢,就有好多的小朋友要租船出去游玩。出示P15
例题3。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小朋友碰到了什么样的问
题?
措施:独立思考完后,对子之间说一说。
学前预设:有的学生会说,图上有24人要坐船,每 条船上限坐4人,图上
的小朋友想知道该租几条船?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使它们连贯成数学问题。
过度语言:原来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 困难,它们想划船但不知道该租几天
船?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学习例题3,初步感知第二种分法。
出示数学问题: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坐4人,要租几条船?
措施:每小组出示24张小圆 片,每个小圆片代表一个人,小组讨论你们怎
么解决这个问题,并动手分一分。分小组展示分的方法和结 果。
学前预设:有的小组展示,每4个人站一队,共与6队 ,就要租6条船:
有的小组可能 4个4个的数,24里面与6个4,就可以租6条船:有点小组可能
说出用乘法:6×4=24,所以要 租6条船。还有小组可能会说:24÷4=6,所以要

- 27 -



租6条船。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给以肯定和鼓励,但是要着重突出用小圆 片
分得过程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小结:24个小木棒,每4个分成一份,共份6份,说明了24里面有6个4
2,再次感知第二种分法。
过度语言:同学们真帮!通过分一分解决了租船的问题。谁还能说 一说刚才
你是怎么分圆片的?共分了几份?
措施:先独立思考,在对子之间说一说。
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每4个圆片一份,共分了6份。
小结:我们把总数24个小圆片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说明总数24
里面有6个4。
三:穿插巩固。
(1)拿出自己的小木棒,用9根小木棒,3个分一份,看看能分几份? < br>措施:先自己独立完成,在和对子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边
分边演示给对子看。先 差生展示,中等生补充。
设计意图: 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平均分方法不同,这个节课的重点是把一个< br>数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不能靠老师硬教给学生,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 亲身实践、归纳、这样才便于理解。因此在解决租船问题后,
再次引导学生掌握分的方法,为后面两种分 法的比较的做基础。
(2)小朋友们真棒, 每个人都分的很好,下面呢, 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

出示P5做一做。观察图
师:图中小熊做什么?小熊仔思考什么问题?

- 28 -



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根筷子,一双筷子有几根?5个小动物够分吗? 完整的
表述意图。
12个筷子,2根一双,能分几双?
措施:拿出12根小木棒,对子一起分一分。差生展示。
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话 ,教师给以纠正,尽量让学生用12根
筷子,每2根一双,能分6双。来表达。
小朋友说的真好,下面我来考考大家。
打开课本第17页第四小题。
(1) 说一说,图意 提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子, 按每只兔子几
个来分?
学生完整表述图意思: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来分,能分给几只小
兔?
措施:独立图上圈一圈。对子交流圈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看一 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由分到圈一圈逐步上升。
四:达标测评
1、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 出:(1)是把15个木块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块?
(2)是把15个木块,每三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 29 -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 br>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 方法的了解。
2、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四:达标测评


《用2-6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
法》第4课时《用2-6乘法口 诀求商》,在内容的安排上较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
数学教材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 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
排,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是采取了随机编排,这样并
不是降低了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由于二年级还没 有出现抽象的除法定义,第23页例1从两个不同层面揭示
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从数量关系(每盘 装3个苹果,有4盘,共有12个)
的角度渗透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引 导希望声观
察所写的2个算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清楚地发现两个除法算式之间以及除
法算 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初步感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
二、教学理念
新课 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使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本课时主要体现以
下教学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知识 ,并将知识运用于生
活实践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 30 -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培养学生
逆向思维,观察能力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 br>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
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 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
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 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
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 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本课一开始,
便用对口令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接 着,把算是
填完整又为导入新知作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根据低年 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利用了神秘小客人小猫的出现来吸引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利用已学的表内乘法的知 识帮助小猫解决问题(每盘装6个苹果,
4盘一共装多少个苹果?)。再出示共有24个苹果,平均装入 4个盘里,每盘
装几个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展示多

- 31 -



种算法,通过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生成点。接着出示 共24个苹果,每6个装一
盘,可以装几盘?这
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通过问 题“你是怎么求出这两个除法
算式的商的?”而揭出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观察比,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 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
成功的喜悦。并用“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等语言,让
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求除法算式的商
时,他就不会感 到枯燥无味,而是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低年 级的学生如果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厌倦,因此,我将
设计的联系融入“开火车、小兔过 河”等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
同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我 设计了逛超市的环节,
让孩子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 32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表内除法(2)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 现规
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
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
拟定了如下教 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 方法,进
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 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
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 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
糟糟 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
下来,师生共同交 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
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 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
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
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 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
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 中,体验到既要按
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 对整
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
识的 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 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
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 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 br>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
的数, 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
学生自己整理。规律 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 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 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
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 完全归纳
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 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
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 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
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
地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
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
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 2 -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 br>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我会抽时间将他们
的优 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 三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可以说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每个活动对学生来说既
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 br>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
一、说教材

《克 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
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 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
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 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
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
的关系,能进行简 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 惯,但因年龄小,
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教
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
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方式创造了 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 法上采用了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
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 3 -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 br>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
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 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 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
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 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
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 4 -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小学教学设计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
学生 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5 -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 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
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 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
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 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
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 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
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 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
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 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 脑估一估、动口说
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 的关
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
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
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
常生活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
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6 -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 注意了以数
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
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 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
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 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
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 272的组成,学生在
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 棒后,我让学生
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 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
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
学 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
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 物,
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 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
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 实物、《千字文》说出
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 递进,由
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 7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统计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九单元第一课时的 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 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
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 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
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 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
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 析两次统计有什么
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 践与交
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 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
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 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 据信息有关的
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 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 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
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 动有趣的情景中主
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 br>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
解决。 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
小动物参加?”该怎 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
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 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

- 8 -



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 ,使学生初步
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
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思考 、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交流使学生体 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
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 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
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 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 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
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 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
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 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
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 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
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 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 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
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 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
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 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 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
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 知识得到运用,
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 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
并填表,活动后组织 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
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 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
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 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 创设一些与学生生
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 用了
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
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
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








- 9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 说课稿
段家河中心学校 方定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
P39。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 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
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
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
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
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
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
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 角的特征。
2、 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
摆角等活动过程, 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
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

- 10 -



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
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 离不开
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
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
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 角、
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
生勇于尝试,最大限度地让 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
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 br>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
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 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
引导发现;学 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这副图中有我们的老朋友——角,
你找到了吗?

- 11 -



(1)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随着学生的发言,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
锐角和钝角作铺垫,且符 合学习顺迁移的规律。
2.回顾角的特点。
集体交流: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1)、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2)、 怎样判断直角?
(3)、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找准学生起点,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变更。
(二)、活动感知,认识锐角和钝角
1.画一画。
(1)明确活动要求:画一个你喜欢的任意大小的角。
(2)学 生展示作品,并说说画的是什么角?(直角、比直角
大、比直角小。)
(3)教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张贴于黑板。
2.分一分。
教师谈话:小朋友,你会怎样给这些角分分类呢?请你来分一
分并且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2)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为一类,比直角大的为一

- 12 -



类,比直角小的为一类。
(3)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分类结果,并把是这样分类的学生请
到前面来介绍怎样分类的。
A.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
B.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C.讨论: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验证吗?
得出:能用眼睛判断的不需要用三角板验证,如果一眼看不
出来,就需要用三角板来验证。
(4)得出名称,揭示课题。
①师:像你们这样根据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
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而像这样的角,叫做钝角,钝角是
比直角大的。
②再次出示情景图,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辨认抽象出的三个
角,说出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反馈式及时练习,可以快速反映本环节教学效果。
3.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师谈话: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变角游戏吧!
交代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听老师指令,用活动角先表示直角,再
表示锐角和钝角。
(2)、师生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
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 钝角,得出:把直角
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 13 -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
锐角 <直角<钝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实物中找出各种角。
(1)课件出示四种实物──背心、单杠、人字梯和剪刀(见练
习九第1题),小组内交流 以上实物中分别有哪些角。
(2)自由选择最有把握的物体来汇报。根据学生发言,用课
件抽象出各个角给予反馈。在辨认中,学生较易把第二幅单杠图
沙坑中的一个角判断为钝角,教师应给学 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借
助多媒体来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视图中判断各种角。
(1)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2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与有困难或有质疑的学生进行个别
交流。
(3)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到电脑前展示。
3、创作角。
(1)、我来当画家。(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2)、我来当设计师。(借助小棒或其他学具摆一个角。或用
纸折一个角。)
(3)、 我来当表演家。(教师谈话:小朋友们,其实我们的
身体再运动时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呢,你能上 来演示一下
吗?请学生上来演示并给予评价。)

- 14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
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感,并且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 四)、走进生活,感受角生活带来的美感。(欣赏美的图片,
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对角的进一步学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将板书设计为:
锐角和钝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锐角 <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教材,创设
了“在游乐园找老朋友 -----角”的问题情境,从而抽象出角,引导
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接下来了 解学生对
角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再让学生画角,并将将角合理分类,然后
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 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
- 15 -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
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课引入
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找一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
习愿望。再将自己画的角铁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学生有一种成
就感,兴趣盎然。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 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
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 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
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比一比、分类、
变角、问答、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 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


学生

发现角

的分

类方法

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 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
用PPT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
生容易 接受。如学生“汇报怎样判断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时,
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用三角板比的过程,并闪 现角的顶点和两条
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

趣 和参

与的积

极性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 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是数学学 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引起认
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 角和钝角),
再提醒学生红领巾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 16 -



本节课也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1)没能有效把握课堂
时间,在学生汇报时没能正确引导,导致后面很有意义的活动没
有开展完,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 。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的
主题图及P4页的例1.
2.教材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 到实际生
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 一个重要途径。因
此本单 元设计了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的主题图,含盖了这个单元的所
有学的内容 。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
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 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应该
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
的步骤和方 法,只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
好的学习习惯,初等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
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 良好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1)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17 -



(2)
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采
用“自主探究式 ”的教学方法,辅助观察、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下面的教学
程序中有具体表现,并通过这些方法,引 导学生在多想、多说、多练中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谈话引出课本2-3页的主题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小 朋友们,你们
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
啊? )
2、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3、指名说说,看后你想说什么?
4、师谈话板书课 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标准
的重要理念。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进行的。
1、出示例1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
出如下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 18 -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
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难点:通过解决
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重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
(1)独立思考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
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
的解题
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 19 -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
不同。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巩固
所学的知识,便于掌握,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两道练习。)
1.练习一的第 1题)我是这样进行的。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
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 习一的第1题)提问:从这幅图上
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 题后,独
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
2. 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谈话:游 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
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 环保小卫士。提
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四)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用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会了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体现
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
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
一课时。

- 20 -



2、教材与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 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
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 br>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
小学生有分物品的 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
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
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只有
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
分” 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
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
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 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
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 提,
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
的理解及对除 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4、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结 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
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 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
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
本课的重点和 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 熟练的进行平均分。
一、说教学方法:

- 21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化解难点,我采用了 以下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 均分的概念,每个
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了去小朋友家做客的
情境,我把准备好的水果糖果分给大家,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故意把
一个人得到的水果很多 ,一个人却很少,再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得出自己的结
论:分得不一样多,分得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 分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法
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创设自己 的情境,在小
组里进行平均分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
索 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掌握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
解。也可以为除法的学习奠 定良好的基础。
三、说学法:
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
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交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
用什么招待他们?

- 22 -



生:苹果、桔子、瓜籽??
我们现在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情境图(3个小朋友到小明家做客)
小明准备了18颗糖果和9个桔子来招待大家。
A分糖果:每个同学都分到了6颗糖果,请你 算一算糖果分完了吗?根据算
式3×6=18可以知道,糖果已经分完了,大家很高兴的吃起来。 B分桔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开始吃,这时候小兰说话了,
你觉得她会说什么呢?学 生自由发言:我的桔子少了,不公平!
二、合作学习,帮扶训练。
(一)学习按照指定的分数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1、桔子分的不公平,有人多有人少。那么怎 么分才能公平呢?现在以小组
为单位,帮助小明来分一分。
2、小组合作分桔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小组汇报并在黑板演示: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分。
方法二:两个两个的分。
方法三:三个三个的分。 师问学生:怎样才能一下子就想到每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想到
4个3等于12,所以每 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老师甚至可以用算式
4 X ( )=12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利用乘法的逆思 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
是最优的方法,在下面的练习中鼓励学生多用这种最优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如
果有学生用别的方法也要尊重。

- 23 -



学生汇报;老师演示。
师:这样分公平了吗?为什么?
每份都分的同样多。
4、揭示概念: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5、小练习: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面包。
(二)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1、过渡: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 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
组4朵小红花,看看老师有的这些小红花能分给几个组呢?
2、分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吧! 24朵。
小组讨论一下,这24朵花,每组分4朵,可以分给几个小组,小组讨论后
汇报。
3、汇报。
4、检验。
三、展示提升,穿插巩固(拓展)
1、题目:有12个梨,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几个梨?
设疑:如果增加一个盘子,这几个梨 还能平均分吗?每盘有几个呢?小对子
之间摆一摆:把12个梨,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有几个?
通过两次分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看、想、摆、议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的 越少;分的份
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
四、达标测评,巩固训练。

- 24 -



1、选一选
下面的分发是平均分的一组是( )
A B C
2、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
6
平均分成2份,每份 12个 3份,每份( ) 个
( )个



《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本课是在学 习了平均分第一
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经历了“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
分几份的方法,进 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 通过操作(分一分)、交流,呈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
养他们运用数学解 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 25 -



3、 教学重点: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
的含义。
4、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意识和能力。
5、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学习了把一个
物 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平均分’概念的建立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这节课
安排的是‘平均分’的另一 种分法,他是对‘平均分’概念的丰富。在本节教学
中还应以让学生动手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捕捉 数学信息,并能应用这些信
息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方法
1、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这节课的重 要方式。‘平均分’的含
义就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一步一步丰富起来的。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分一
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他就出了,“把一个说每几个为一份,分
几份”的方法, 正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
第一个层次是:交流合作,初探方法。通 过小组合作、对子交流的形式,让学生
自己探索出“每几个一份”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再次提升,独立 分。在学生已
经明确分法后,我设计了个“分9个圆片的活动,突出本节学习的重点。同时也
暗 示有困难的学生怎样去分。第三个层次是:离开实物来分一分。通过帮助小熊
过生日“分筷子”,引导学 生怎样解决问题。第四个层次:动手实践放开分。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学前准备
1、

- 26 -



2、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
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关键词是:平均分。
措施:对子之间说一说,找出这两句话不同点, 关键词是?你是怎么样分
的?把你的方法跟对子交流。个人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 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小朋友喜欢春游吗?今天呢,就有好多的小朋友要租船出去游玩。出示P15
例题3。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小朋友碰到了什么样的问
题?
措施:独立思考完后,对子之间说一说。
学前预设:有的学生会说,图上有24人要坐船,每 条船上限坐4人,图上
的小朋友想知道该租几条船?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使它们连贯成数学问题。
过度语言:原来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 困难,它们想划船但不知道该租几天
船?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学习例题3,初步感知第二种分法。
出示数学问题: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坐4人,要租几条船?
措施:每小组出示24张小圆 片,每个小圆片代表一个人,小组讨论你们怎
么解决这个问题,并动手分一分。分小组展示分的方法和结 果。
学前预设:有的小组展示,每4个人站一队,共与6队 ,就要租6条船:
有的小组可能 4个4个的数,24里面与6个4,就可以租6条船:有点小组可能
说出用乘法:6×4=24,所以要 租6条船。还有小组可能会说:24÷4=6,所以要

- 27 -



租6条船。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给以肯定和鼓励,但是要着重突出用小圆 片
分得过程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小结:24个小木棒,每4个分成一份,共份6份,说明了24里面有6个4
2,再次感知第二种分法。
过度语言:同学们真帮!通过分一分解决了租船的问题。谁还能说 一说刚才
你是怎么分圆片的?共分了几份?
措施:先独立思考,在对子之间说一说。
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每4个圆片一份,共分了6份。
小结:我们把总数24个小圆片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说明总数24
里面有6个4。
三:穿插巩固。
(1)拿出自己的小木棒,用9根小木棒,3个分一份,看看能分几份? < br>措施:先自己独立完成,在和对子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边
分边演示给对子看。先 差生展示,中等生补充。
设计意图: 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平均分方法不同,这个节课的重点是把一个< br>数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不能靠老师硬教给学生,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 亲身实践、归纳、这样才便于理解。因此在解决租船问题后,
再次引导学生掌握分的方法,为后面两种分 法的比较的做基础。
(2)小朋友们真棒, 每个人都分的很好,下面呢, 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

出示P5做一做。观察图
师:图中小熊做什么?小熊仔思考什么问题?

- 28 -



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根筷子,一双筷子有几根?5个小动物够分吗? 完整的
表述意图。
12个筷子,2根一双,能分几双?
措施:拿出12根小木棒,对子一起分一分。差生展示。
学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话 ,教师给以纠正,尽量让学生用12根
筷子,每2根一双,能分6双。来表达。
小朋友说的真好,下面我来考考大家。
打开课本第17页第四小题。
(1) 说一说,图意 提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子, 按每只兔子几
个来分?
学生完整表述图意思: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来分,能分给几只小
兔?
措施:独立图上圈一圈。对子交流圈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看一 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由分到圈一圈逐步上升。
四:达标测评
1、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 出:(1)是把15个木块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块?
(2)是把15个木块,每三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 29 -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 br>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 方法的了解。
2、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四:达标测评


《用2-6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
法》第4课时《用2-6乘法口 诀求商》,在内容的安排上较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
数学教材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 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
排,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是采取了随机编排,这样并
不是降低了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由于二年级还没 有出现抽象的除法定义,第23页例1从两个不同层面揭示
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从数量关系(每盘 装3个苹果,有4盘,共有12个)
的角度渗透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引 导希望声观
察所写的2个算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清楚地发现两个除法算式之间以及除
法算 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初步感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
二、教学理念
新课 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使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本课时主要体现以
下教学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知识 ,并将知识运用于生
活实践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 30 -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培养学生
逆向思维,观察能力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 br>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
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 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
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 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
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 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本课一开始,
便用对口令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接 着,把算是
填完整又为导入新知作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根据低年 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利用了神秘小客人小猫的出现来吸引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利用已学的表内乘法的知 识帮助小猫解决问题(每盘装6个苹果,
4盘一共装多少个苹果?)。再出示共有24个苹果,平均装入 4个盘里,每盘
装几个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展示多

- 31 -



种算法,通过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生成点。接着出示 共24个苹果,每6个装一
盘,可以装几盘?这
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通过问 题“你是怎么求出这两个除法
算式的商的?”而揭出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观察比,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 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
成功的喜悦。并用“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等语言,让
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求除法算式的商
时,他就不会感 到枯燥无味,而是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低年 级的学生如果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厌倦,因此,我将
设计的联系融入“开火车、小兔过 河”等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
同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我 设计了逛超市的环节,
让孩子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 32 -

我心中的黄河作文-网格化管理总结


小学开学第一天-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教务系统


重庆会计-端午节祝词


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会计证报名


赵颂茹-劳动格言


寺庙对联-培训师岗位职责


资阳市人事考试网-重庆招考信息


山东二级建造师报名入口-春节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