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优秀说课稿
东北育才中学-元旦由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第一章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3
、
P4页《轴对称》。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
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安排为了使学生“了解简
单几何体
和平面图形,感受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掌握轴对称的基本
性质”
在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中涉及到了轴对称内容,八年级上册将继续学习
轴对称的概念,因此,
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
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
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
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
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
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
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
生思考、操作,教师
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
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
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 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
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
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
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
知识。
四、说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实物投影器、学生自备直尺、笔、剪
刀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计划6分钟)
1、(老师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
大家想看吗?”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
动起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剪纸)老师慢慢把纸对折,然后快速动作剪纸。展示作品,师
:好
看吗?大家也想动和做做吗?好,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自己动手
玩吧:要求
,先把纸对折,然后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2、(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
按教师的方法自由
创作。教师也拿出一张纸:“我跟大家一起比比剪纸,看谁的剪纸又快又漂亮”
教师剪蝴蝶。
学生开始了折纸和剪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
形,教师让同学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课堂气氛高涨。
(师生展示自己作品)教师
展示自己的剪纸,贴在黑板上,选几幅较优秀
的学生作品,张贴在黑板下沿边上。
[本环节设
计,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
所触,脑之所想,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
状态。]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计划7分钟)
1.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引导语):“大家看看自己手上的图形,仔细
观察一下,中间折线把图
变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有什么特点?我们剪纸或撕纸时,为什么要对折一下?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
同,对折后会完
全重合。让学生自己说出左右“一样”、“相同”、“重合”等
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
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课题,并引入“轴
对称”和“对称
轴”概念。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蝴蝶剪纸对折过程,并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
2.我会能找: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师导语:)“在我们生活
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平面图形的
或立体实物,它们也有我们刚才剪纸一样有对称特点,擦亮
眼睛找找看,看谁找
得最多!”
(学生口述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组织学生相互分析评价,
教师作简单小
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自己在实践操
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
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三)、“验”对称,强化训练(计划9分钟)
1.(出示课件)火眼睛睛:
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
圆、星形、不规则图形等。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
条对称轴,学生首先观察讨论,接着把
学具袋中的纸片图形折折试试,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
教师演示多媒
体引导。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2、出示一组脸谱、商标、交通标志等图形。
让学生辨别真假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从脑里给图形适当位置画一直线,
想出来对折后会不会完
全重合,学生观察后在组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
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最后对本学习活动给出
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有2个不同类题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强化学生轴对称图形的
特
征直观印象,继续强化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对称轴,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
性;练习的层次
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四)“画”对称,学会创新(计划10分钟)
1、让学生画课本第4页房屋图(5分钟)
教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出画有一半房屋的方格纸
,提醒学生先想想,怎
么画出对称图形出来,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然后全班统一几种方<
br>法,学生自由绘画。(画房子:怎样画得又对又快?有的学生会说:“先找出各
个点的对应点,再
连线。”但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
有的学生思考后说:“只需画几个关键的
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我及时点
评:“对,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了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果。这里老师
要强调的是“对称点”的确定)
教师跟据学生口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画图。教师小结进入下一环节。
2、我会创作(5分钟)
让学生
利用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实物(包括眼镜、钮扣、三角板、瓶盖、
橡皮擦、小玩具等等),在白纸上画对
称图形,大胆想象,放手创作。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画的,有小印章印的,有手撕的
,有剪的,有拓
的……选几幅有创意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作图,教师巡
视,选取几幅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全班
同欣赏,同时选几幅有代表性出错的作品展示出来
,让同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为什
么,学生完成作品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
节。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
征
,突出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
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
念。]
(五)、我真行,小设计师(计划3分钟)
(出示课件:红双喜)回家问问父母,红双喜字是怎么剪出来的,自己剪
一个。
[本
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
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
轴对称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用
知识的能力。]
(六)、我来说,看我本事(计划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
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对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归纳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
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
、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遵循“数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
强烈的兴趣、课堂氛始终
很活跃,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旋 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
单元图形变换P5、
P6页《旋转》。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课<
br>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安排在
使学生“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掌握轴对称的基本
性
质”的基础上掌握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的特点,感受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在生活的运
用,领会数学
的价值。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
一步学习
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
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
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
象 。 能力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
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br>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产生的美,进而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和审美意识。
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
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
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
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
学
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的欲望,逐步
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
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
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
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
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不相同)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
类吗?(能)为什么这样分类?(“”这
一类在运动的过程中在直行,“”而这些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都
在转。)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
沿着直线
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
一个轴移动这样
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
,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
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
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
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
平
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
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
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
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
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
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
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吧!
[本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平移和旋
转的不同
之处,从而能正确的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为后面学习平移和
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习例题3: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细心察看指针的旋转进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十
二指向一)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全地描写一下适才的这个旋转进程? (老
师引导学生陈述完全)
生:指针 从“十二” 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一”。
板书:指针 从“十二”
绕点O 顺时针扭转 30。 到
“一” (出示动画:指针从一指向三)
师:此次指针又是若何旋转
的?
生:指针 从“一” 绕点O 顺时针扭转60。
到“三”。 (出
示动画:指针从三指向六) 师: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要是指针从“六”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
呢? 生:十二
(出示动画:指针从六指向十二) 出示:风车。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看风车的旋转过程。 小组组讨论。全班交流。
一.小
结,明白旋转的要素
师:咱们描写了这么多旋转征象,想一想看,要想把
一个旋转征象描写明白,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
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征象描写明白,不但要说明白是什么在旋转,它的
起止位置,更首要的
是要说明白旋转环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
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
体会
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从而很好的突出了重点。]
4.学习例题4: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
出示例4方格图,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完成。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
,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
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提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4)小结
画法。
小结: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
图形各个点的对应
点,最后连线。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在
教师的适当指引下很好的掌握了旋转图形的画法,突破了教学中的难
点。]
三、课内练习、延伸拓展
(1)完成课文第6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案分别是由什么图形旋转而成的。
第2题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
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
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变换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成课文练习一第3-4题 第3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的换的
知识进行判断。注
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4 题
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己确定。
[本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
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
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图形旋转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
用知识
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今天学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总
结。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
去总结归纳,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平移: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
旋转: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
指针 从“十二” 绕点O 顺时针扭转
30。 到“一”
旋转要素:物体、起止位置、点 、方向、角度
欣赏设计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设计》
《欣赏设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下册第1单
元的的内容。下面我将
从以下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教具准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个方面来展开我
的说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过
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和技
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
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
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
全面、全程、全
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
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一、教材分析
《欣赏
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的内容(教材第7页)。
本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
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
数学方法的价值。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观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两幅美丽图案,感
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动脑、
动手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
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旋转创造的美。。
2.利
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
图案。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剪刀、方格纸。 教学时间:1课
时 三、教法分析
1.学生在欣赏图案时,可能部分学生能看出图案的变换但不能正确熟
练描述,原因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图
形变换的对称、平移、旋转定义不能理解掌握,
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平移、旋转
定义。
2.学生在设计图案时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
设计能
力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或挂图及自制教具演示,培养
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学法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通过对图案的欣赏进行图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在
学习
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师准备教具(挂图或课件)和学生准备学具
(剪刀、方格纸)的基础上,
还可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
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程序
(一)教学基本流程图复习引入、图案欣赏、设计图案、小结
(二)教
学情景 1、复习引入
问题1: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那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 (对称、
平移、旋转)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里所学的对称、平移、
旋转等知识回顾。
2、学习新知
(1)、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欣赏设计》,只要你好好学习,我想你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
书课题:欣赏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7页主题图),学生欣赏图案
问题2:
我们欣赏了这两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
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案,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3)说一说:
问题3:上面这两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师生活
动:教师提问,先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平移或旋转可以设计出
美丽的图案。通过小
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学价值。]
(4)想一想
出示下图(教材第7页页脚)
问题4: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师生活
动:教师提问,同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
美丽的图案。增强了学
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3、设计图案
(1)、利用对称、平移或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
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
于生活,并为
生活服务的理念。]
4、目标检测
(1)练习一的第3题:说一说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
换得到的?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5
题)
题中出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
,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
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
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以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
择剪出的结果。
(3)第7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
力。 5、全课总结
问题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
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
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
出的
设计师。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增强<
br>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设计意图: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镶嵌图案说课稿
设计者:
张秋丽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理念:
本节数学游戏活动就是在理解图形的变换和镶嵌的基础上,通过
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
进行探究和创作美丽的图案,进而培养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
镶嵌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
案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
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 教学重点
:
利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 教学难点:
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
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
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
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
的方法实际折一折、
剪一剪,再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
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数学
游戏
1、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镶嵌图案。然后介绍什么叫镶嵌图案。 2、独立设
计
本活
动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
案时,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
都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
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三、方法应用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
直
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
升华
1、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2、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七题。
板书设计:
设计镶嵌图
案
1、复习哪些图形可以镶嵌,利用变换可以设计出美丽的镶嵌图案。
2、
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3、粘贴学生创作的作品,让同
学们欣赏学习。
第二章 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一课时
的内容。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数论知识的基础,它以学生已有的整数乘除法的知识为
建构基点,引出倍数和
因数的概念,并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学
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通分等奠
定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
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
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
经历探索有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
数的过程,体会有序思维的数学价值。
3.让学生初步
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的自然数的特征及其
相互关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
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有序找一个数
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
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
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
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
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
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
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
和面
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
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
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
方法表达的完整性、
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
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复习“除尽”和“除不尽” 。理解“整除”的意义。
(一)
从操作到感悟,认识倍数和因数 A.操作感悟
1、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
,几个正方形?(12)如果老师请你把
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
单的乘法算式表
达出来?请看清操作要求, 再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在学生操作的
基础上全班交流摆法和算式。(可以每排摆12个,摆1排
或每排摆1个,摆12排。这两种是一样的,
都可以用12×1=12来表示。还可
以根据不同摆法,得到乘法算式6×2=12和4×3=12)
在这里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为学生作表象支
撑,然后抽象出乘法算
式,为接下来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了素材,显然,
课件在直观和抽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br>3.接着我采用“有意义接受”和“迁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倍数和因数的
概念。我首先以3×4
=12为例,12是4的倍数,学生口答12也是3的倍数。4
是12的因数,
学生齐答3也是12的因数。
4、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以后,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
是谁
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用课件展示出正确的说法,让学生及时比较纠
正。
B.练习内化:
1.课件出示: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
数是哪
个数的因数。
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倍
数
和因数,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为后面利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做
好伏笔。
在练习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算式说一说。学生选择哪一题,课
件就在哪一题上闪烁。
这时课件不仅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了注意力,更就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出示一道判断题。(45是倍数,3是因数。
)判断以后,要求学生说出正确的说法。
让学生在正反说法中进一步认识
到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利用课件出示了一个
友情提醒。对研究范围进行了一个说明。为了方便,
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
自然数。 C.变式拓展:
出示:3、5、18、20、36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二)从探索到建构,寻找倍数和因数
A、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1、由刚才的练习引出一个问题情境。在这5个数中,同学们发现3、18
、
36都是36的因数。36的因数是不是只有这3个呢?你能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
出来吗?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要求同学们先独立寻找,再小组交流。
2、在全班交流时,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几
份作业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展示。
(有的是遗漏的或重复的,有的虽全面但无序,有的是有序地一对一对
地写,等
等。)让学生对这几份作业进行评价。并讨论交流: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在学
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从
因数的意义去思考。()×(
)=36,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这两个数都是36
的因数。我们可以从1×36=36开始,一对一
对地找,并从两端写起。这时,课
件的展示显得比较巧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形象地再现了寻找
因数的过
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然后让学生练习找一
找15和16的因数。
4、接着利用课件向大家介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出所有的因
数。
5、
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观察、概
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课件出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
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B、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1、如何让中年级学生理解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我设计了一个欲擒
故纵式的数学游戏。
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下面我们轻松一下,来一个小比赛。
看谁能最先写出3的所有
倍数。
请男生推荐一个代表,再请女生推荐一个代表。
随着我的一声“开始”,
一个友情陷阱由此展开。
显然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同学们在
强烈的认知冲突中一定会深刻地
感受到3的倍数是永远写不完的,极限思维在这个有趣的比赛中得到巧妙
化
解。
2、这时再通过课件将题目中的“所有”二字去掉,说说可以怎样有顺序地
写出3的倍数,学生自然地得出可以用3以次与1、2、3„„相乘,所得的积是
3
的倍数。并通过课件展示。
3、接着让学生写出2和5的倍数。
4、引导学
生观察,说说一个数倍数的特征。教师小结,并通过课件出示: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从应用到游戏,促进智能内化
1、生活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第3题。第2题是一个数的倍数在<
br>生活中的应用。乘坐小艇每人应付4元,让学生根据不同人数填写应付元数。独
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并讨论下面的问题。第3题是一个数的因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先根据数量关系填表,然后讨论下面
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因数的含义。课件
中题目和问题以及答案的层层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
学生对自己的
作业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2、数学游戏。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
了一个找朋友的数学游戏。每人有
一张数字卡片。请某一位同学到台前来找一找:例如我是6,我的倍数
朋友在哪
里?是他朋友的就站到讲台前。还可以找我的因数朋友在哪里?其余同学作裁
判。这个
游戏人人参与,并要合作完成,可以综合检验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掌
握情况,也让学生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享受到运用新知解
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从总结到延伸,感悟文化魅力
在总结全课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与因数有关的“完
美数”的世界。通
过课件向学生初步介绍了“完美数”,认识了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让学生在不知
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课堂中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会更有灵魂。 四、
说板书设计: 数学板书是学生思维的拐杖,我巧妙利用多媒体作为副板书揭示出因数与
倍数的概念,而主板书简洁
地点出倍数和因数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一目了然,记
忆深刻。
板书:
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
个数 最小的 最大的 因数 有限的 1 它本身
倍数 无限的 它本身 ――
以上是我的说课,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2、5、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
通分知识。
因此,掌握能2、5、3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
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
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
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
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
由浅入深、由简单 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
是说,
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
备。 通过预习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
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
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
堂教
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
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
,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
,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
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
的积极性。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2、5、3的倍数的特
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倍
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
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
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2、5、3的
p>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
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
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
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
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
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
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
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
知
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
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
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
数学”、“闯关我能行”
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 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
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
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3的倍数
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
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
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
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
力
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
自己预习
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 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
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
习之
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3.质数和合数说课稿
《质数和合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质数和合数》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二单
元中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的倍
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
通分的基础,在
本册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
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
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迷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4、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二、说教法:
为了
更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寓学于乐,
逐步提高”的模式展开。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
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
生会学。要把知识的学
术形态转变成教学形态。通过本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2.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
区别异同的方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
br>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
2、自然数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奇数,另一类是偶数。
第(一)环节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
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学生给自然数分类,既复习了旧知,
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
习奠定了基础。然后我激发认知冲突,给出
新的分类标准,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意义建构。
1 、观察比较,尝试分类。
请学生写出1
—12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然后请学生从一个数所含因数的个
数来分类,预计学生有三种
分类方法再请学生比较哪种分类方法合理,最后我指
出将以上自然数分为三类 。
2
、引导发现,意义建构。
我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各类自然数的因数,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我结合<
br>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3、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分几类?
4、解释应用,判断内化。
第(二)环节
[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
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
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环节设计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
理念,将
教学思想拟定为“求因数,探底铺路---找规律,自主探索---
分类归纳,理解意
义----解释应用,判断内化”,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模式。]
(三)、经历研究过程,感悟数学文化。
1、 创设问题冲突。
学生在判断73是
质数还是合数时比较困难,思考分析后体会到,若有表可查
就方便了,从而激起对质数表的需求进而引出
:例1制作100以内的 质数表.
2、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学生的制表欲望被
激发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制作,然后展示制表的
思维过程,通过不同思考过程的展示学生学会了有
序思考,找出了100以内的质
数。然后我介绍“筛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分层变式,提高升华。
为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智慧乐园闯关的练习:
1
、小小学号同我们快乐学习。
2 、把苹果放进相应的筐内。
3
、破译密码,巧开智慧大门。
第四环节
[设计理念:练习形式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充分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起到了强化知识的作用,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五) 、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巴
赫猜想,并让学
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最好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听完后谈感想。
第五环节
[设计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说板书设计:
质数
2,3,5,7,1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与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合数
4,6,8,9,10,12…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一个好的板书有
“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表格型的板书,
把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数和重要的概念写下来,
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以严谨的教
学风格,师生间的和谐默契的配合、轻松活泼的课堂气
氛,给人一种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主
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设计巧妙,具有创新意识。无论是从新课导入,例题教学中概念的
揭示,“1”的独特处理,质数表教学的独到之处等,都可以体现出我精心设计的
程序,独具匠
心。
2. 教学环节严密,逐层深入。教学中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三种情
况的研
究一层接一层,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突出“1”
这个特殊的数,淋漓尽致地
体现出了我严谨、深刻的教学风格。
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
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人教版小
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
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
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
飞跃。长方体和
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
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
形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本节课堂教学的设计依据《
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
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⒈学生学科知识
的储备情况:
在低
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
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知识基础。 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能从
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
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
现、探究新的
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正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
用直尺测量长
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橡皮泥、小棒、电脑课件。 七、教学方
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
,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
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
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
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
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
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
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
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
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课件:商场一角,各类商品立刻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
接下来我因势利导,不仅使学生
回顾了旧知,又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进而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
习
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本节课我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与操
作,让学生在“做”中交流、“做”中体
验、“做”中探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可乐罐、礼品盒、
魔方、牙膏盒、
火柴盒等实物。因为孩子们急于了解立体图形,所以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我适时地向他们介绍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随后,我又请孩子们开
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在学生互相
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理解长方体、正方体
的特征;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
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
积。(2)
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
用
相对的面去比。(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
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
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学
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里,我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
方体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
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
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利用学习的迁移,学生自主讨论,得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
的内在联系。
我还安排了学生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
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组织学生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拿出橡皮泥、小棒。用橡皮泥做的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
长
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3、
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
单;
材
料 单
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
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
点?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
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
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
解
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
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还安排了学生小组合作填写报告单来巩固小结今天学习的
内容。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
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
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
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
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
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研究小组: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
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
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
法。)
最后再通过电脑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很好的把握了教
学重点。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在习题设计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我充分考虑到“数
学知识只
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其真正价值。”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
用硬纸
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这样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
结合,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真正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
点。 七、板书设计。
这节
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朗、突出重点,抓住特点,通过比
较,使学生很容易记住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点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
目的。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
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
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
合作交
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
学生在尽
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
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
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
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
受了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说课稿
刘 华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
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
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
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
思维能力,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如
下教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
比较、操作等活动,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
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经验,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主动的和
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
位,】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分析法、体验
法,演示法。
学法:以教材的情境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
境,
引起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用的搜
集资料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交流法、比较法、
动手操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法。我的教学流程是:(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三)尝
试反馈,内化新知。(四)归纳
总结,知识提升。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星期天,妈妈买了电脑显示器和面霜,它们的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
答后,在电脑上抽象
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他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引导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分别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展开,各是什么形状?
2、制作这样
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3、制作这样一个化妆品包装箱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愉悦学习、
自主探
索、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进而提出
<
br>问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 现在我们研究第一个问题,小组合作
(1)摸。学
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摸长方体和正方体或
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前、后、左、右、
上、下”
(2)看。通过视觉观察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3)剪。让学生动手操
作,把长方体的模型沿棱剪开,平铺在桌子上,研
究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
面积。
【
通过摸摸、看看、剪剪,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
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
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让学生观察展开的长方体,思考
讨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
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正方体呢?
让学生自主的
去观察、感知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
宽、高之间的关系,降低求表面积的难度。
(2)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再在
集体中讲解。
方法一: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
×高×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2 方法二:(长方体的前面+左面+上
面)×2
(3)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做法交流:边长×边长×6 【在教学组织
形式上,以小组合作
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学生在
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
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
流中得到解决。】
3、让学生尝试计算,找学生板演不同的做法。同桌自我检查,集体讲解做
法,比较做法。
学生的做法一: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50×30×2=3000(平
方厘米) 20×30×2=1200(平方厘米)
50×20×2=2000(平方厘米)
3000+1200+2000=6200(平方厘米)
学生的做法二:先求出前面、上面、右面3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
(50×30+20×30+50×20)×2=6200(平方厘米)
4、让学生自己解决“制作
这样一个化妆品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
板?”说一说做法。5×5×6=150(平方厘米)
(三)尝试反馈,内化新知 3、 、
【这样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力求突出
重点,解决难点,把抓基础
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知识技能,同
时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
力,同时深化概念,发展智能。】
(四)归纳总结,知识提升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
生善于整理知识
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方
法一: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高
×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2
方法二:(长方体的前面+左面+上面)
×2 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此板书力图板书的简洁美,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示了求表面积方法
的过程。】
整节课的学习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能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说课稿
城内小学 刘洪英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第二
单元中的内容。
二)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
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
念,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1
)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
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
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
要性——分组讨论计
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小组探讨正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练习,
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
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
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
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
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
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
br>归纳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开始,我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
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
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
面积”,这时教师因
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
设计能刺激学
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
的
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引出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
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
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
让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1、引导学生展开
上节课制作的长方体,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使学生明确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求这个长方体表
面积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学
生的头脑里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
然后向全班汇报。
(2)小组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个
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教师有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6个面的面积相加;三个不同的面
每个面的面积乘2再
相加;三个不同的面的面积相加再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
择一种最优的方案。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表面
积=(长×宽+长×高+宽×高)×2
通过例题的解决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6
个面的总
面积,这时启发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如粉笔盒、包装箱等)
引导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4、交流。学生可能
有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流时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同时明确在正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中为什
么要乘6。
5、质疑问难。
(三)巩固练习,扩
展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
学到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书中的习题。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
生进
一步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
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巧。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
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培养
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
开始,我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
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
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
”,这时教师因
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
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
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
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
思考加工,
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
学生
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12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
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
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
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
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
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
间推导正方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
算式
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
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
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
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
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面
向全体学生难于做到。优生在课堂上
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操作能力差,思维跟不上
,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
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
分
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德惠市沃皮干务海小学 于立侠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
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中的第三节“体积和体积单位”,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说
课: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教学程序。
一.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线段和长度单位、
面积
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
行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
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
确的表象。
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二 、设计理念
(一)、出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
境中开使学习。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
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生利用手指尖
知道
1cm³、利用粉笔盒知道1dm³等有多大的图形的表象,这样学生就很
容易判断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三)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
果的及时反思,使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在数一数的练习中,暗示性的
让学
生注意策略的优化。全课小节时通过交流与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
三
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分四步进行设计,始终关注学生的学
习态度,力求
每位学生都有知识的收获,并能始终保持一种愉悦、主动、
满足的情感体验。
(一)、
认识体积。
(二)、引出体积单位。
( 三)、 认识体积单位
(
四)、再次感觉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填表格
(五) 巩固练习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数一数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 总节全课
由于我对
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理解上的偏差,使备课和讲课中一定
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
意见,我会虚心学习、改
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走马中心小学:王 坤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三章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掌握了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知道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思维的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2)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难点: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
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
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
运用复习引入法、学生自学法、启发分析法和
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
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
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
那么我们怎样来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体积计算
公式。(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知道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难点: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生自学教材40页至41页
拿出学具,自己动手做实验: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完成下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小木块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
如 长 × 宽 × 高 = 体积
1 × 4 × 1 = 4
4 × 1 × 1
= 4
2 × 1 × 2 = 4
2 × 2 × 2 = 8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三)共同探究: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
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
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长、宽、高) <
br>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推导出正方
体的体积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a×a或V=a
3
注意:(a
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
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
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完成42页的例1和例2,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然
后集体订正。
2、完成43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3、完成练习七的第五题和第六题。
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
一步加深了对新知
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
巧。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计算》。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
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
三节《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
学习
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
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
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
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
几何知识的基础,根
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
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
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
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
于学生空间观念的
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
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
画图、制作等活动,丰
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
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
真理。按照新课
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
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
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
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
律。本课的教
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
法
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
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
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
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
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
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
经验和
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
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
思维和语言表
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
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
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
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
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
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
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
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
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
br>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
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
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
、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
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
”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
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
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
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
,
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
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
伊宁市第十六小学 张慧君
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
容是学生在低段学习
了长度单位、中段学习了面积单位和本单元学习了体积单
位,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下节
要学习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导出
体积单
位之间的进率。首先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看作是
棱长为1
0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
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
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
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
出1立方米=1000立方
分米。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表
对
比,让学生填写他们各自的进率,以加深印象。
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为以后
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
位做准备,例4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体积单位之间的
互化。
二、说教学目标
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
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对旧知识
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
正确地
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算理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目标的确定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
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
习习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
我准备运用谈话法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通过引导
观察、比较、分析、讨论、重
人教版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第一章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
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3、
P4页《轴对称》。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
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
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
程标准》,本教材的安排为了使学生“了解简单几何体
和平面图形,感受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识图、作
图等技能,掌握轴对称的基本
性质”
在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中涉及到了轴对称内容,八年级
上册将继续学习
轴对称的概念,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
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
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
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
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
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
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
生思考、操作,教师
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
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
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 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
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
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
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
知识。
四、说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实物投影器、学生自备直尺、笔、剪
刀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计划6分钟)
1、(老师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
大家想看吗?”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
动起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剪纸)老师慢慢把纸对折,然后快速动作剪纸。展示作品,师
:好
看吗?大家也想动和做做吗?好,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自己动手
玩吧:要求
,先把纸对折,然后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2、(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
按教师的方法自由
创作。教师也拿出一张纸:“我跟大家一起比比剪纸,看谁的剪纸又快又漂亮”
教师剪蝴蝶。
学生开始了折纸和剪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
形,教师让同学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课堂气氛高涨。
(师生展示自己作品)教师
展示自己的剪纸,贴在黑板上,选几幅较优秀
的学生作品,张贴在黑板下沿边上。
[本环节设
计,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
所触,脑之所想,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
状态。]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计划7分钟)
1.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引导语):“大家看看自己手上的图形,仔细
观察一下,中间折线把图
变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有什么特点?我们剪纸或撕纸时,为什么要对折一下?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
同,对折后会完
全重合。让学生自己说出左右“一样”、“相同”、“重合”等
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
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课题,并引入“轴
对称”和“对称
轴”概念。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蝴蝶剪纸对折过程,并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
2.我会能找: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师导语:)“在我们生活
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平面图形的
或立体实物,它们也有我们刚才剪纸一样有对称特点,擦亮
眼睛找找看,看谁找
得最多!”
(学生口述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组织学生相互分析评价,
教师作简单小
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自己在实践操
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
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三)、“验”对称,强化训练(计划9分钟)
1.(出示课件)火眼睛睛:
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
圆、星形、不规则图形等。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
条对称轴,学生首先观察讨论,接着把
学具袋中的纸片图形折折试试,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
教师演示多媒
体引导。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2、出示一组脸谱、商标、交通标志等图形。
让学生辨别真假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从脑里给图形适当位置画一直线,
想出来对折后会不会完
全重合,学生观察后在组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
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最后对本学习活动给出
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有2个不同类题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强化学生轴对称图形的
特
征直观印象,继续强化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对称轴,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
性;练习的层次
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四)“画”对称,学会创新(计划10分钟)
1、让学生画课本第4页房屋图(5分钟)
教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出画有一半房屋的方格纸
,提醒学生先想想,怎
么画出对称图形出来,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然后全班统一几种方<
br>法,学生自由绘画。(画房子:怎样画得又对又快?有的学生会说:“先找出各
个点的对应点,再
连线。”但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
有的学生思考后说:“只需画几个关键的
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我及时点
评:“对,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了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果。这里老师
要强调的是“对称点”的确定)
教师跟据学生口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画图。教师小结进入下一环节。
2、我会创作(5分钟)
让学生
利用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实物(包括眼镜、钮扣、三角板、瓶盖、
橡皮擦、小玩具等等),在白纸上画对
称图形,大胆想象,放手创作。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画的,有小印章印的,有手撕的
,有剪的,有拓
的……选几幅有创意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作图,教师巡
视,选取几幅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全班
同欣赏,同时选几幅有代表性出错的作品展示出来
,让同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为什
么,学生完成作品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
节。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
征
,突出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
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
念。]
(五)、我真行,小设计师(计划3分钟)
(出示课件:红双喜)回家问问父母,红双喜字是怎么剪出来的,自己剪
一个。
[本
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
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
轴对称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用
知识的能力。]
(六)、我来说,看我本事(计划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
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对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归纳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
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
、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遵循“数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
强烈的兴趣、课堂氛始终
很活跃,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旋 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
单元图形变换P5、
P6页《旋转》。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课<
br>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安排在
使学生“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掌握轴对称的基本
性
质”的基础上掌握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的特点,感受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在生活的运
用,领会数学
的价值。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
一步学习
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
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
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
象 。 能力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
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br>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产生的美,进而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和审美意识。
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
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
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
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
学
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的欲望,逐步
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
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
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
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
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不相同)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
类吗?(能)为什么这样分类?(“”这
一类在运动的过程中在直行,“”而这些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都
在转。)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
沿着直线
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
一个轴移动这样
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
,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
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
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
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
平
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
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
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
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
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
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
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吧!
[本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平移和旋
转的不同
之处,从而能正确的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为后面学习平移和
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习例题3: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细心察看指针的旋转进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十
二指向一)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全地描写一下适才的这个旋转进程? (老
师引导学生陈述完全)
生:指针 从“十二” 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一”。
板书:指针 从“十二”
绕点O 顺时针扭转 30。 到
“一” (出示动画:指针从一指向三)
师:此次指针又是若何旋转
的?
生:指针 从“一” 绕点O 顺时针扭转60。
到“三”。 (出
示动画:指针从三指向六) 师: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要是指针从“六”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
呢? 生:十二
(出示动画:指针从六指向十二) 出示:风车。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看风车的旋转过程。 小组组讨论。全班交流。
一.小
结,明白旋转的要素
师:咱们描写了这么多旋转征象,想一想看,要想把
一个旋转征象描写明白,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
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征象描写明白,不但要说明白是什么在旋转,它的
起止位置,更首要的
是要说明白旋转环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
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
体会
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从而很好的突出了重点。]
4.学习例题4: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
出示例4方格图,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完成。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
,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
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提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4)小结
画法。
小结: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
图形各个点的对应
点,最后连线。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在
教师的适当指引下很好的掌握了旋转图形的画法,突破了教学中的难
点。]
三、课内练习、延伸拓展
(1)完成课文第6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案分别是由什么图形旋转而成的。
第2题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
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
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变换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成课文练习一第3-4题 第3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的换的
知识进行判断。注
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4 题
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己确定。
[本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
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
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图形旋转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
用知识
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今天学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总
结。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
去总结归纳,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平移: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
旋转: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
指针 从“十二” 绕点O 顺时针扭转
30。 到“一”
旋转要素:物体、起止位置、点 、方向、角度
欣赏设计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设计》
《欣赏设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下册第1单
元的的内容。下面我将
从以下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教具准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个方面来展开我
的说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过
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和技
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
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
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
全面、全程、全
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
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一、教材分析
《欣赏
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的内容(教材第7页)。
本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
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
数学方法的价值。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观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两幅美丽图案,感
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动脑、
动手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
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旋转创造的美。。
2.利
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
图案。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剪刀、方格纸。 教学时间:1课
时 三、教法分析
1.学生在欣赏图案时,可能部分学生能看出图案的变换但不能正确熟
练描述,原因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图
形变换的对称、平移、旋转定义不能理解掌握,
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平移、旋转
定义。
2.学生在设计图案时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
设计能
力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或挂图及自制教具演示,培养
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学法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通过对图案的欣赏进行图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在
学习
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师准备教具(挂图或课件)和学生准备学具
(剪刀、方格纸)的基础上,
还可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
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程序
(一)教学基本流程图复习引入、图案欣赏、设计图案、小结
(二)教
学情景 1、复习引入
问题1: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那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 (对称、
平移、旋转)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里所学的对称、平移、
旋转等知识回顾。
2、学习新知
(1)、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欣赏设计》,只要你好好学习,我想你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
书课题:欣赏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7页主题图),学生欣赏图案
问题2:
我们欣赏了这两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
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案,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3)说一说:
问题3:上面这两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师生活
动:教师提问,先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平移或旋转可以设计出
美丽的图案。通过小
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学价值。]
(4)想一想
出示下图(教材第7页页脚)
问题4: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师生活
动:教师提问,同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
美丽的图案。增强了学
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3、设计图案
(1)、利用对称、平移或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
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
于生活,并为
生活服务的理念。]
4、目标检测
(1)练习一的第3题:说一说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
换得到的?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5
题)
题中出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
,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
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
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以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
择剪出的结果。
(3)第7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
力。 5、全课总结
问题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
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
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
出的
设计师。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增强<
br>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设计意图: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镶嵌图案说课稿
设计者:
张秋丽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理念:
本节数学游戏活动就是在理解图形的变换和镶嵌的基础上,通过
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
进行探究和创作美丽的图案,进而培养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
镶嵌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
案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
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 教学重点
:
利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 教学难点:
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
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
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
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
的方法实际折一折、
剪一剪,再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
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数学
游戏
1、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镶嵌图案。然后介绍什么叫镶嵌图案。 2、独立设
计
本活
动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
案时,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
都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
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三、方法应用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
直
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
升华
1、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2、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七题。
板书设计:
设计镶嵌图
案
1、复习哪些图形可以镶嵌,利用变换可以设计出美丽的镶嵌图案。
2、
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3、粘贴学生创作的作品,让同
学们欣赏学习。
第二章 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一课时
的内容。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数论知识的基础,它以学生已有的整数乘除法的知识为
建构基点,引出倍数和
因数的概念,并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学
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通分等奠
定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
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
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
经历探索有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
数的过程,体会有序思维的数学价值。
3.让学生初步
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的自然数的特征及其
相互关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
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有序找一个数
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
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
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
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
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
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
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
和面
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
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
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
方法表达的完整性、
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
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复习“除尽”和“除不尽” 。理解“整除”的意义。
(一)
从操作到感悟,认识倍数和因数 A.操作感悟
1、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
,几个正方形?(12)如果老师请你把
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
单的乘法算式表
达出来?请看清操作要求, 再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在学生操作的
基础上全班交流摆法和算式。(可以每排摆12个,摆1排
或每排摆1个,摆12排。这两种是一样的,
都可以用12×1=12来表示。还可
以根据不同摆法,得到乘法算式6×2=12和4×3=12)
在这里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为学生作表象支
撑,然后抽象出乘法算
式,为接下来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了素材,显然,
课件在直观和抽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br>3.接着我采用“有意义接受”和“迁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倍数和因数的
概念。我首先以3×4
=12为例,12是4的倍数,学生口答12也是3的倍数。4
是12的因数,
学生齐答3也是12的因数。
4、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以后,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
是谁
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用课件展示出正确的说法,让学生及时比较纠
正。
B.练习内化:
1.课件出示: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
数是哪
个数的因数。
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倍
数
和因数,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为后面利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做
好伏笔。
在练习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算式说一说。学生选择哪一题,课
件就在哪一题上闪烁。
这时课件不仅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了注意力,更就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出示一道判断题。(45是倍数,3是因数。
)判断以后,要求学生说出正确的说法。
让学生在正反说法中进一步认识
到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利用课件出示了一个
友情提醒。对研究范围进行了一个说明。为了方便,
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
自然数。 C.变式拓展:
出示:3、5、18、20、36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二)从探索到建构,寻找倍数和因数
A、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1、由刚才的练习引出一个问题情境。在这5个数中,同学们发现3、18
、
36都是36的因数。36的因数是不是只有这3个呢?你能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
出来吗?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要求同学们先独立寻找,再小组交流。
2、在全班交流时,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几
份作业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展示。
(有的是遗漏的或重复的,有的虽全面但无序,有的是有序地一对一对
地写,等
等。)让学生对这几份作业进行评价。并讨论交流: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在学
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从
因数的意义去思考。()×(
)=36,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这两个数都是36
的因数。我们可以从1×36=36开始,一对一
对地找,并从两端写起。这时,课
件的展示显得比较巧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形象地再现了寻找
因数的过
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然后让学生练习找一
找15和16的因数。
4、接着利用课件向大家介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出所有的因
数。
5、
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观察、概
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课件出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
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B、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1、如何让中年级学生理解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我设计了一个欲擒
故纵式的数学游戏。
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下面我们轻松一下,来一个小比赛。
看谁能最先写出3的所有
倍数。
请男生推荐一个代表,再请女生推荐一个代表。
随着我的一声“开始”,
一个友情陷阱由此展开。
显然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同学们在
强烈的认知冲突中一定会深刻地
感受到3的倍数是永远写不完的,极限思维在这个有趣的比赛中得到巧妙
化
解。
2、这时再通过课件将题目中的“所有”二字去掉,说说可以怎样有顺序地
写出3的倍数,学生自然地得出可以用3以次与1、2、3„„相乘,所得的积是
3
的倍数。并通过课件展示。
3、接着让学生写出2和5的倍数。
4、引导学
生观察,说说一个数倍数的特征。教师小结,并通过课件出示: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从应用到游戏,促进智能内化
1、生活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第3题。第2题是一个数的倍数在<
br>生活中的应用。乘坐小艇每人应付4元,让学生根据不同人数填写应付元数。独
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并讨论下面的问题。第3题是一个数的因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先根据数量关系填表,然后讨论下面
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因数的含义。课件
中题目和问题以及答案的层层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
学生对自己的
作业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2、数学游戏。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
了一个找朋友的数学游戏。每人有
一张数字卡片。请某一位同学到台前来找一找:例如我是6,我的倍数
朋友在哪
里?是他朋友的就站到讲台前。还可以找我的因数朋友在哪里?其余同学作裁
判。这个
游戏人人参与,并要合作完成,可以综合检验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掌
握情况,也让学生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享受到运用新知解
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从总结到延伸,感悟文化魅力
在总结全课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与因数有关的“完
美数”的世界。通
过课件向学生初步介绍了“完美数”,认识了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让学生在不知
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课堂中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会更有灵魂。 四、
说板书设计: 数学板书是学生思维的拐杖,我巧妙利用多媒体作为副板书揭示出因数与
倍数的概念,而主板书简洁
地点出倍数和因数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一目了然,记
忆深刻。
板书:
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
个数 最小的 最大的 因数 有限的 1 它本身
倍数 无限的 它本身 ――
以上是我的说课,定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2、5、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
通分知识。
因此,掌握能2、5、3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
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
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
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
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
由浅入深、由简单 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
是说,
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
备。 通过预习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
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
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
堂教
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
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
,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
,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
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
的积极性。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2、5、3的倍数的特
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倍
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
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
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2、5、3的
p>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
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
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
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
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
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
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
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
知
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
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
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
数学”、“闯关我能行”
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 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
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
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3的倍数
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
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
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
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
力
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
自己预习
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 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
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
习之
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3.质数和合数说课稿
《质数和合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质数和合数》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二单
元中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的倍
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
通分的基础,在
本册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
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
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迷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4、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二、说教法:
为了
更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寓学于乐,
逐步提高”的模式展开。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
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
生会学。要把知识的学
术形态转变成教学形态。通过本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2.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
区别异同的方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
br>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1、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
2、自然数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奇数,另一类是偶数。
第(一)环节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
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学生给自然数分类,既复习了旧知,
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
习奠定了基础。然后我激发认知冲突,给出
新的分类标准,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意义建构。
1 、观察比较,尝试分类。
请学生写出1
—12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然后请学生从一个数所含因数的个
数来分类,预计学生有三种
分类方法再请学生比较哪种分类方法合理,最后我指
出将以上自然数分为三类 。
2
、引导发现,意义建构。
我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各类自然数的因数,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我结合<
br>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3、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分几类?
4、解释应用,判断内化。
第(二)环节
[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
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
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环节设计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
理念,将
教学思想拟定为“求因数,探底铺路---找规律,自主探索---
分类归纳,理解意
义----解释应用,判断内化”,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模式。]
(三)、经历研究过程,感悟数学文化。
1、 创设问题冲突。
学生在判断73是
质数还是合数时比较困难,思考分析后体会到,若有表可查
就方便了,从而激起对质数表的需求进而引出
:例1制作100以内的 质数表.
2、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学生的制表欲望被
激发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制作,然后展示制表的
思维过程,通过不同思考过程的展示学生学会了有
序思考,找出了100以内的质
数。然后我介绍“筛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分层变式,提高升华。
为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智慧乐园闯关的练习:
1
、小小学号同我们快乐学习。
2 、把苹果放进相应的筐内。
3
、破译密码,巧开智慧大门。
第四环节
[设计理念:练习形式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充分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起到了强化知识的作用,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五) 、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巴
赫猜想,并让学
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最好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听完后谈感想。
第五环节
[设计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说板书设计:
质数
2,3,5,7,1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与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合数
4,6,8,9,10,12…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一个好的板书有
“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表格型的板书,
把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数和重要的概念写下来,
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以严谨的教
学风格,师生间的和谐默契的配合、轻松活泼的课堂气
氛,给人一种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主
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设计巧妙,具有创新意识。无论是从新课导入,例题教学中概念的
揭示,“1”的独特处理,质数表教学的独到之处等,都可以体现出我精心设计的
程序,独具匠
心。
2. 教学环节严密,逐层深入。教学中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三种情
况的研
究一层接一层,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突出“1”
这个特殊的数,淋漓尽致地
体现出了我严谨、深刻的教学风格。
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
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人教版小
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
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
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
飞跃。长方体和
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
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
形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本节课堂教学的设计依据《
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
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⒈学生学科知识
的储备情况:
在低
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
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知识基础。 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能从
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
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
现、探究新的
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正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
用直尺测量长
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橡皮泥、小棒、电脑课件。 七、教学方
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
,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
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
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
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
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
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
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
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
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课件:商场一角,各类商品立刻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
接下来我因势利导,不仅使学生
回顾了旧知,又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进而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
习
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本节课我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与操
作,让学生在“做”中交流、“做”中体
验、“做”中探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可乐罐、礼品盒、
魔方、牙膏盒、
火柴盒等实物。因为孩子们急于了解立体图形,所以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我适时地向他们介绍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随后,我又请孩子们开
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在学生互相
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理解长方体、正方体
的特征;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
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
积。(2)
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
用
相对的面去比。(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
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
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学
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里,我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
方体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
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
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利用学习的迁移,学生自主讨论,得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
的内在联系。
我还安排了学生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
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组织学生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拿出橡皮泥、小棒。用橡皮泥做的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
长
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3、
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
单;
材
料 单
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
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
点?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
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
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
解
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
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还安排了学生小组合作填写报告单来巩固小结今天学习的
内容。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
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
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
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
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
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研究小组: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
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
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
法。)
最后再通过电脑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很好的把握了教
学重点。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在习题设计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我充分考虑到“数
学知识只
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其真正价值。”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
用硬纸
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这样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
结合,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真正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
点。 七、板书设计。
这节
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朗、突出重点,抓住特点,通过比
较,使学生很容易记住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点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
目的。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
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
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
合作交
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
学生在尽
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
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
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
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
受了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说课稿
刘 华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
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
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
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
思维能力,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如
下教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
比较、操作等活动,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
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经验,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主动的和
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
位,】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分析法、体验
法,演示法。
学法:以教材的情境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
境,
引起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用的搜
集资料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交流法、比较法、
动手操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法。我的教学流程是:(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三)尝
试反馈,内化新知。(四)归纳
总结,知识提升。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星期天,妈妈买了电脑显示器和面霜,它们的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
答后,在电脑上抽象
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他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引导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分别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展开,各是什么形状?
2、制作这样
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3、制作这样一个化妆品包装箱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愉悦学习、
自主探
索、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进而提出
<
br>问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 现在我们研究第一个问题,小组合作
(1)摸。学
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摸长方体和正方体或
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前、后、左、右、
上、下”
(2)看。通过视觉观察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3)剪。让学生动手操
作,把长方体的模型沿棱剪开,平铺在桌子上,研
究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
面积。
【
通过摸摸、看看、剪剪,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
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
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让学生观察展开的长方体,思考
讨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
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正方体呢?
让学生自主的
去观察、感知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
宽、高之间的关系,降低求表面积的难度。
(2)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再在
集体中讲解。
方法一: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
×高×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2 方法二:(长方体的前面+左面+上
面)×2
(3)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做法交流:边长×边长×6 【在教学组织
形式上,以小组合作
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学生在
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
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
流中得到解决。】
3、让学生尝试计算,找学生板演不同的做法。同桌自我检查,集体讲解做
法,比较做法。
学生的做法一: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50×30×2=3000(平
方厘米) 20×30×2=1200(平方厘米)
50×20×2=2000(平方厘米)
3000+1200+2000=6200(平方厘米)
学生的做法二:先求出前面、上面、右面3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
(50×30+20×30+50×20)×2=6200(平方厘米)
4、让学生自己解决“制作
这样一个化妆品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
板?”说一说做法。5×5×6=150(平方厘米)
(三)尝试反馈,内化新知 3、 、
【这样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力求突出
重点,解决难点,把抓基础
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知识技能,同
时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
力,同时深化概念,发展智能。】
(四)归纳总结,知识提升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
生善于整理知识
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方
法一: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高
×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2
方法二:(长方体的前面+左面+上面)
×2 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此板书力图板书的简洁美,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示了求表面积方法
的过程。】
整节课的学习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能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说课稿
城内小学 刘洪英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第二
单元中的内容。
二)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
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
念,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1
)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
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
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
要性——分组讨论计
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小组探讨正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练习,
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
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
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
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
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
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
br>归纳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开始,我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
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
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
面积”,这时教师因
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
设计能刺激学
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
的
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引出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
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
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
让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1、引导学生展开
上节课制作的长方体,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使学生明确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求这个长方体表
面积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学
生的头脑里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
然后向全班汇报。
(2)小组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个
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教师有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6个面的面积相加;三个不同的面
每个面的面积乘2再
相加;三个不同的面的面积相加再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
择一种最优的方案。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表面
积=(长×宽+长×高+宽×高)×2
通过例题的解决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6
个面的总
面积,这时启发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如粉笔盒、包装箱等)
引导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4、交流。学生可能
有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流时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同时明确在正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中为什
么要乘6。
5、质疑问难。
(三)巩固练习,扩
展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
学到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书中的习题。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
生进
一步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
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巧。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
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培养
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
开始,我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
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
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
”,这时教师因
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
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
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
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
思考加工,
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
学生
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12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
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
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
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
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
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
间推导正方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
算式
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
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
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
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
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面
向全体学生难于做到。优生在课堂上
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操作能力差,思维跟不上
,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
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
分
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德惠市沃皮干务海小学 于立侠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
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中的第三节“体积和体积单位”,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说
课: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教学程序。
一.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线段和长度单位、
面积
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
行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
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
确的表象。
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二 、设计理念
(一)、出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
境中开使学习。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
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生利用手指尖
知道
1cm³、利用粉笔盒知道1dm³等有多大的图形的表象,这样学生就很
容易判断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三)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
果的及时反思,使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在数一数的练习中,暗示性的
让学
生注意策略的优化。全课小节时通过交流与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
三
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分四步进行设计,始终关注学生的学
习态度,力求
每位学生都有知识的收获,并能始终保持一种愉悦、主动、
满足的情感体验。
(一)、
认识体积。
(二)、引出体积单位。
( 三)、 认识体积单位
(
四)、再次感觉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填表格
(五) 巩固练习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数一数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 总节全课
由于我对
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理解上的偏差,使备课和讲课中一定
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
意见,我会虚心学习、改
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走马中心小学:王 坤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三章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掌握了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知道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思维的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2)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难点: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
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
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
运用复习引入法、学生自学法、启发分析法和
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
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
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
那么我们怎样来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体积计算
公式。(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知道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难点: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生自学教材40页至41页
拿出学具,自己动手做实验: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完成下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小木块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
如 长 × 宽 × 高 = 体积
1 × 4 × 1 = 4
4 × 1 × 1
= 4
2 × 1 × 2 = 4
2 × 2 × 2 = 8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三)共同探究: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
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
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长、宽、高) <
br>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推导出正方
体的体积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a×a或V=a
3
注意:(a
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
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
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完成42页的例1和例2,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然
后集体订正。
2、完成43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3、完成练习七的第五题和第六题。
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
一步加深了对新知
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
巧。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计算》。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
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
三节《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
学习
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
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
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
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
几何知识的基础,根
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
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
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
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
于学生空间观念的
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
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
画图、制作等活动,丰
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
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
真理。按照新课
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
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
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
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
律。本课的教
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
法
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
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
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
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
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
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
经验和
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
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
思维和语言表
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
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
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
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
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
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
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
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
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
br>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
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
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
、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
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
”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
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
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
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
,
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
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课稿
伊宁市第十六小学 张慧君
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
容是学生在低段学习
了长度单位、中段学习了面积单位和本单元学习了体积单
位,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下节
要学习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导出
体积单
位之间的进率。首先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看作是
棱长为1
0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
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
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
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
出1立方米=1000立方
分米。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表
对
比,让学生填写他们各自的进率,以加深印象。
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为以后
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
位做准备,例4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体积单位之间的
互化。
二、说教学目标
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
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对旧知识
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
正确地
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算理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目标的确定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
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
习习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
我准备运用谈话法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通过引导
观察、比较、分析、讨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