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余年寄山水
600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4: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九江学院分数线-亮剑观后感


认识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
“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 悟周长的含义,
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
计算 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
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的知识出
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
学活动 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 已经认识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
过“森林 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 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
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 中这两


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
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
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 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
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 样安排,一方面使
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 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 ,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
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 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
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 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
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 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
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 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
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 br>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
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 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
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 揭示,也不强加给学
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
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
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 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 习题,激发学生
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
的地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
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 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
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 用与拓展、
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基于 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
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
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
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 我们。(课件:我爬过
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 觉接
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
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
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 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
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 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
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
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


我又请学生 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
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 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
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 的。
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 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
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 活紧密
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
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
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 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
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
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
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 :“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 br>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
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
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
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
×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
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
像“△”和“”一 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
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 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
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 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
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 到了
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
学会合作,而且 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
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6厘

4厘
7厘
6厘
9厘
9厘
4厘
6厘4厘
4厘
4厘
4厘
7厘
11厘


(在这 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
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 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 律,
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并进行解 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 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
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70厘
这样设计可使学 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
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
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
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 思想为指导,学
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 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
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 正,谢谢!)
一个数乘分数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个数乘分数》,
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 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 这一块,本课
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
识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
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
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


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
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的重
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
练 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
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
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 解数学信息,
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
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
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使学
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
2倍是 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 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
时 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
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 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
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探究14×12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 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
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 情境中,学
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
得了巨 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
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
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 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
多少也就是 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 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
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 :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
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 师适时
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
23表示求 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 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
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 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
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
讨论,汇报交流,
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
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
分的过程 ,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 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
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 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
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 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通 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
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 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
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与态度等三个方
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
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 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
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
总之,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
结构严谨、环环 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


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 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
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 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
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计算方法:(算式)
(贴图)14×2求14的2倍是多少。

(贴图)14×12=求14的12是多少。
(贴图)14×23=求14的23是多少。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百分数中较为
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 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 的基础,学生只有理
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


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 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
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能利
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
探索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4、重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难点:百分数
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 br>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
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
学问题提供丰富、 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


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 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
主要 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 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 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
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培养
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 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针 对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及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由三个
环节构成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 饮料及毛衣的成份


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 后让学
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
第二个环 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对百分数意义 的探究。
活动一,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 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
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 br>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百分数在
生活里的实际用处, 百分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这一活动的设计,联系了生
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同时明确百 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
活动二:自主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首先, 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然
后,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 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
号的写法,做示范。第三,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 的
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这里可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
生读,让学生在 读中体会。[通过自学、探究、讨论,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充
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三:自主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课件出示一组含有分数的关于 奥运会筹备情况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辨别其中哪
些分数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百分数与分数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
计了这一组数学信息,利用对比的方法来 辅助理解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 ,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
获得感性 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他们 熟悉的生
活素材和已经具备的分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主互助
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巩固基础,拓展提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个活动:明辨是非。在这 里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考查学生关于百分数的意
义和读写法的掌握情况。
活动二:我是设计 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
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
活动三:看信息、谈想法。在这里我展示多条有关耕地面积、环保调查、水资


源 状况等方面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在这个环节,练习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 趣味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既巩
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许春梅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 窗1长方体的认
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
知 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
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 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
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
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
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
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
生看一看、摸一摸 、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
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
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
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 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
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 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 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
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


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 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
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 。在拼摆
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
思维的 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
顶点的特征。
3、认识 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
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 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
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 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
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 出,看到的面
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
计可 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
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 程。拓
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 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


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目 标、方法与手段、
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 性质》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
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 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 学学
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
的联系,也是 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 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
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
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的能 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
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
情推理能 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及合 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
立自信心, 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法: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 思想,为实现教学目
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
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 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
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 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
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
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
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
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
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在教学媒体方面,我选择了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的方式,优化数学的学
习过程。正方形纸片,彩笔, 直尺等学具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具准
备,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合到数学课堂中。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
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复习
旧知,引出新知— —动手实践,初步感知——引导观察,发现规律——巩固练
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任务结尾”六个 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故事引入:上课伊始 我利用阿凡提为三
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从直观上让
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可能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
等,可分数却相等,这其中 有什么规律呢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纷纷发表
自己 的不同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要解决的问题
(1)再现学生的原有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作好迁移的准备。 < br>(2)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经历猜想
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
2.教学安排
(1)动手操作表示分数


(2)交流分数引导猜想
利用新旧知识的类比进行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 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
想,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猜想是一种合情的推理。
(三)动手实践,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找到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既 能验证
12=24=48,又能说明与12相等的分数有许多。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912与34大小为什么相等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 习方式,自主选择探究的学具和方
法,充分尊重个人的思维特性。这样设计给学生提供的充足的时间和空 间,引
起多种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构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能会从如下几方面证明:
①折纸比较的方式
②画图观察的方式
③用分数、小数的关系发现
④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发现
⑤其他方法发现
(2)组织交流证明方法和结果,交流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
方法给予不同的评价。
(四)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1.解决的问题
(1)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 抽象--概括的能力。
2.教学安排


(1)提出问题:通过验证这两组分数 确实相等,那么,它们的分子、分母
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全班交流:不论学生的观察结果 是什么,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针
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性评价①观察角度的独特性②观察事物 的有序性
③观察事物的全面性等。(注意观察的顺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引导层次一:你发 现了12和24两个数之间的这样的规律,在这个等式
中任意两个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对12和 48、24和48每组中两个
数之间规律的观察。
引导层次二:在12=24=48中数之间有这样的规律,在912=68=34
中呢
引导层次三:用自己的话把你观察到的规律概括出来。
引导层次四:除了有这样的规律,你还 观察到了什么(以上注意两个方面:
1。观察顺序2。数的拓展)
(4)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分 数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
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一 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
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
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回答阿凡提说了什么话师生共同讨论!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解决的问题
(1)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回忆探究发现规律的全过程,再次体验探究的方法。


(3)对学生自主 练习实施分层评价,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在评价反思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 体验。
2.教学安排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 入,
理解更完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层次题是分数基 本性质的直接运用,提高层次题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设计分层练习以求达到巩固知识的效 果,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
点设计,体现情感性、、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力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 br>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学生通过测试评价,都能建立起自信。
(六)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共同回忆本节
课研究了哪些问题,通过这些 问题的解决你有哪些收获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
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运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试试能否为三 只小狗找到自己的家游戏,通过提
问方式找到前两只小狗的家以后紧接着追问剩下的房子是第三只小狗的 家吗
出示思考题
69=46
(通分、约分的方式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思考的过 程对后面通分、约分
部分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六、反思课堂教学评价
《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
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 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
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 数学
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 信心。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师生情感的黏合剂,我
们要善于用教 师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
要素。因此,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 合;注重“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
结合,“奠定基础、获得方法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努力通过多元多 样的评价,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学,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以上是我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 节课的说明,通过设计给我以许多新的
思考,很不成熟,但我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
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恳请在座的专
家批评指正,谢 谢!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川口乡中心小学何变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九 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
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 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
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
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 识、比


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
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
标:
(1)
(2)
述。
(3)
(4)
(5)
会对具体 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
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 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
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 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
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 、分析等过
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发展,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
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听为自主学, 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
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
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解3y-8=13方法二:解3y-8=13方法三:解3y-8=13
3y=13+83y-8-8=13-83y-8+8=13+8
3y=213y=53y=21
y=21÷33y×3=5×33y÷3=21÷3
y=7y=15y=7
验算3×7-8=21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
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 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
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 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
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 都可分割成
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
学习了 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
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 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
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 的方法;
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 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


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 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 br>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 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
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
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 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
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 金
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
在我们身边,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
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 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
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 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 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
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
由。这样进一步加 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
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 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为突破这一难
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
学生 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 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 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
先,将学生事先剪好的 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
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 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
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 、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
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
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 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
一 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
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 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
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
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 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
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 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


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 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
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认识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
“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 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
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
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 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
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
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
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 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
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 通过生活中这两


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 的
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
一算,进一步理解 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
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 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
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 br>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 ,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
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 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
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 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
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 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
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 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
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 br>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
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 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
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 揭示,也不强加给学
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
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
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 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 习题,激发学生
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
的地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
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 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
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 用与拓展、
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基于 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
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
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
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 我们。(课件:我爬过
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 觉接
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
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
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 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
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 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
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
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


我又请学生 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
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 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
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 的。
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 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
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 活紧密
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
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
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 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
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
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
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 :“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 br>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
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
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
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
×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
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
像“△”和“”一 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
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 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
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 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
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 到了
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
学会合作,而且 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
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6厘

4厘
7厘
6厘
9厘
9厘
4厘
6厘4厘
4厘
4厘
4厘
7厘
11厘


(在这 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
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 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 律,
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并进行解 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 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
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70厘
这样设计可使学 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
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
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
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 思想为指导,学
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 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
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 正,谢谢!)
一个数乘分数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个数乘分数》,
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 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 这一块,本课
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
识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
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
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


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
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的重
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
练 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
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
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 解数学信息,
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
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
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使学
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
2倍是 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 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
时 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
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 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
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探究14×12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 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
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 情境中,学
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
得了巨 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
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
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 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
多少也就是 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 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
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 :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
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 师适时
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
23表示求 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 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
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 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
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
讨论,汇报交流,
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
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
分的过程 ,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 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
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 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
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 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通 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
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 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
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与态度等三个方
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
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 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
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
总之,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
结构严谨、环环 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


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 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
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 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
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计算方法:(算式)
(贴图)14×2求14的2倍是多少。

(贴图)14×12=求14的12是多少。
(贴图)14×23=求14的23是多少。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百分数中较为
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 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 的基础,学生只有理
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


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 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
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能利
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
探索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4、重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难点:百分数
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 br>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
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
学问题提供丰富、 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


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 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
主要 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 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 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
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培养
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 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针 对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及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由三个
环节构成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 饮料及毛衣的成份


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 后让学
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
第二个环 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对百分数意义 的探究。
活动一,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 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
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 br>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百分数在
生活里的实际用处, 百分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这一活动的设计,联系了生
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同时明确百 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
活动二:自主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首先, 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然
后,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 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
号的写法,做示范。第三,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 的
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这里可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
生读,让学生在 读中体会。[通过自学、探究、讨论,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充
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三:自主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课件出示一组含有分数的关于 奥运会筹备情况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辨别其中哪
些分数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百分数与分数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
计了这一组数学信息,利用对比的方法来 辅助理解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 ,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
获得感性 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他们 熟悉的生
活素材和已经具备的分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主互助
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巩固基础,拓展提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个活动:明辨是非。在这 里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考查学生关于百分数的意
义和读写法的掌握情况。
活动二:我是设计 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
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
活动三:看信息、谈想法。在这里我展示多条有关耕地面积、环保调查、水资


源 状况等方面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在这个环节,练习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 趣味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既巩
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许春梅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 窗1长方体的认
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
知 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
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 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
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
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
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
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
生看一看、摸一摸 、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
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
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
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 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
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 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 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
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


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 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
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 。在拼摆
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
思维的 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
顶点的特征。
3、认识 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
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 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
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 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
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 出,看到的面
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
计可 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
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 程。拓
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 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


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目 标、方法与手段、
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 性质》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
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 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 学学
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
的联系,也是 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 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
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
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的能 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
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
情推理能 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及合 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
立自信心, 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法: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 思想,为实现教学目
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
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 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
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 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
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
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
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
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
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在教学媒体方面,我选择了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的方式,优化数学的学
习过程。正方形纸片,彩笔, 直尺等学具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具准
备,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合到数学课堂中。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
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复习
旧知,引出新知— —动手实践,初步感知——引导观察,发现规律——巩固练
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任务结尾”六个 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故事引入:上课伊始 我利用阿凡提为三
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从直观上让
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可能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
等,可分数却相等,这其中 有什么规律呢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纷纷发表
自己 的不同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要解决的问题
(1)再现学生的原有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作好迁移的准备。 < br>(2)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经历猜想
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
2.教学安排
(1)动手操作表示分数


(2)交流分数引导猜想
利用新旧知识的类比进行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 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
想,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猜想是一种合情的推理。
(三)动手实践,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找到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既 能验证
12=24=48,又能说明与12相等的分数有许多。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912与34大小为什么相等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 习方式,自主选择探究的学具和方
法,充分尊重个人的思维特性。这样设计给学生提供的充足的时间和空 间,引
起多种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构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能会从如下几方面证明:
①折纸比较的方式
②画图观察的方式
③用分数、小数的关系发现
④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发现
⑤其他方法发现
(2)组织交流证明方法和结果,交流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
方法给予不同的评价。
(四)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1.解决的问题
(1)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 抽象--概括的能力。
2.教学安排


(1)提出问题:通过验证这两组分数 确实相等,那么,它们的分子、分母
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全班交流:不论学生的观察结果 是什么,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针
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性评价①观察角度的独特性②观察事物 的有序性
③观察事物的全面性等。(注意观察的顺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引导层次一:你发 现了12和24两个数之间的这样的规律,在这个等式
中任意两个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对12和 48、24和48每组中两个
数之间规律的观察。
引导层次二:在12=24=48中数之间有这样的规律,在912=68=34
中呢
引导层次三:用自己的话把你观察到的规律概括出来。
引导层次四:除了有这样的规律,你还 观察到了什么(以上注意两个方面:
1。观察顺序2。数的拓展)
(4)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分 数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
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一 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
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
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回答阿凡提说了什么话师生共同讨论!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解决的问题
(1)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回忆探究发现规律的全过程,再次体验探究的方法。


(3)对学生自主 练习实施分层评价,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在评价反思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 体验。
2.教学安排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 入,
理解更完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层次题是分数基 本性质的直接运用,提高层次题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设计分层练习以求达到巩固知识的效 果,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
点设计,体现情感性、、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力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 br>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学生通过测试评价,都能建立起自信。
(六)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共同回忆本节
课研究了哪些问题,通过这些 问题的解决你有哪些收获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
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运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试试能否为三 只小狗找到自己的家游戏,通过提
问方式找到前两只小狗的家以后紧接着追问剩下的房子是第三只小狗的 家吗
出示思考题
69=46
(通分、约分的方式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思考的过 程对后面通分、约分
部分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六、反思课堂教学评价
《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
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 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
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 数学
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 信心。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师生情感的黏合剂,我
们要善于用教 师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
要素。因此,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 合;注重“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
结合,“奠定基础、获得方法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努力通过多元多 样的评价,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学,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以上是我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 节课的说明,通过设计给我以许多新的
思考,很不成熟,但我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
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恳请在座的专
家批评指正,谢 谢!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川口乡中心小学何变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九 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
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 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
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
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 识、比


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
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
标:
(1)
(2)
述。
(3)
(4)
(5)
会对具体 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
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 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
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 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
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 、分析等过
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发展,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
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听为自主学, 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
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
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解3y-8=13方法二:解3y-8=13方法三:解3y-8=13
3y=13+83y-8-8=13-83y-8+8=13+8
3y=213y=53y=21
y=21÷33y×3=5×33y÷3=21÷3
y=7y=15y=7
验算3×7-8=21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
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 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
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 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
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 都可分割成
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
学习了 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
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 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
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 的方法;
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 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


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 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 br>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 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
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
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 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
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 金
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
在我们身边,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
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 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
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 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 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
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
由。这样进一步加 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
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 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为突破这一难
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
学生 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 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 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
先,将学生事先剪好的 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
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 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
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 、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
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
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 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
一 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
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 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
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
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 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
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 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


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 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
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感恩节英文-活动主持稿


赢在中国观后感-互相关爱作文


药品网-英语四级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4年山东高考分数线-关于剪纸的作文


新疆423-公司放假通知范文


新学期新感受作文-单位鉴定评语


关于春天的儿歌-保密承诺书


北津学院教务网-社团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