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绝世美人儿
908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4: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曹操简介-安全责任协议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 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
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
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 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 道角
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
较,体现了 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 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
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
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 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
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 ,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
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 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
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
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 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
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 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
观念。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


活情境的创设,感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 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
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 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 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
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 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
片 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
出分角的方法, 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
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 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
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
角小 ,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
一比(用三角板比 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
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 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 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
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 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
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 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 、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
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 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
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
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
角、想特征几 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


角、分类 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
——表达陈述”的探 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
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 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 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
习: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 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 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 中创作画这种
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
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 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
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 ,最后板示锐角、直角、
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 点内容。

【篇二】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
千克,是学生对质量 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
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
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
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
克的关系,能进行简 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 但因年龄
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br>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
去感受 、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
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 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
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
耳、 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 ,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
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
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 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 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
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 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
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小学教学设计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
学生无法体验知识 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去建构知
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


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
深刻。学 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
认识物品的质量 ,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
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 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 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 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
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 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
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 学习、交流、体验
成功的喜悦。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第37—40页“锐角和钝角”。
2、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这 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
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 较、动手操作,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在编排上注意到低年级学 生的认识特点,从一幅“儿
童乐园”主题图入手,引起孩子的兴趣,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动手做一做, 一步步达到这
节课的学习目的。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 ,确
定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角。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操作法。整个教学过 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力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得出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
角大的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组织< br>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一步步达到学习目的。为使教学更直观、简明,
我用生 活中常见的实物图让学生找角,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张笑脸为奖励,极大
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 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为此我努力作到“授人以渔”。
首先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观察,主动获 取知识。如找到学过的角。其次,让学生合作
交流、比较,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会区分三种角, 最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角,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复习铺垫。第二环节:探究
新知,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感知。第四环节:思维拓 宽。
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根据儿童的特点,先出示主题图,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让学生从主题图中
找角,并让学生说说对角已有哪些认识,达到复习铺垫的目 的。并为下一环节为角分类,探
究新知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


锐角和钝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缘于学生对角和直角已有一定的认 识,
能从大大小小的角中,应用工具三角板找出直角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把大小不同的角分类,
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一步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从浅到深,来亲身
经历知识的 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巩固强化
在学生知道了“锐角 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角,体会三种
角的不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 画上找角。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体会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自己喜欢 的角,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学
到知识的乐趣。
4、思维拓宽
电脑显示几副以角为轮廓线的图,让学生在一次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
力。
五、说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站到主体地位,从说到做,又从做到说,说动结合 ,既
轻松又愉快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导语】数学的学 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
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 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
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 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 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
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 此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 br>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
的兴趣,激发他们的 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
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 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
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 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
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 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
数学现象,进行数学 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
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 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
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 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
观念。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


活情境的创设,感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 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
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 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 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
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 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
片 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
出分角的方法, 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
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 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
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
角小 ,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
一比(用三角板比 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
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 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 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
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 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
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 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 、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
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 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
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
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
角、想特征几 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


角、分类 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
——表达陈述”的探 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
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 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 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
习: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 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 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 中创作画这种
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
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 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
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 ,最后板示锐角、直角、
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 点内容。

【篇二】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
千克,是学生对质量 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
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
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
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
克的关系,能进行简 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 但因年龄
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br>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
去感受 、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
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 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
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
耳、 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 ,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
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
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 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 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
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 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
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小学教学设计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
学生无法体验知识 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去建构知
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


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
深刻。学 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
认识物品的质量 ,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
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 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 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 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
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 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
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 学习、交流、体验
成功的喜悦。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第37—40页“锐角和钝角”。
2、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这 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
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 较、动手操作,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在编排上注意到低年级学 生的认识特点,从一幅“儿
童乐园”主题图入手,引起孩子的兴趣,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动手做一做, 一步步达到这
节课的学习目的。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 ,确
定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角。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操作法。整个教学过 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力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得出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
角大的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组织< br>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一步步达到学习目的。为使教学更直观、简明,
我用生 活中常见的实物图让学生找角,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张笑脸为奖励,极大
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 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为此我努力作到“授人以渔”。
首先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观察,主动获 取知识。如找到学过的角。其次,让学生合作
交流、比较,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会区分三种角, 最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角,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复习铺垫。第二环节:探究
新知,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感知。第四环节:思维拓 宽。
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根据儿童的特点,先出示主题图,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让学生从主题图中
找角,并让学生说说对角已有哪些认识,达到复习铺垫的目 的。并为下一环节为角分类,探
究新知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


锐角和钝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缘于学生对角和直角已有一定的认 识,
能从大大小小的角中,应用工具三角板找出直角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把大小不同的角分类,
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一步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从浅到深,来亲身
经历知识的 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巩固强化
在学生知道了“锐角 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角,体会三种
角的不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 画上找角。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体会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自己喜欢 的角,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学
到知识的乐趣。
4、思维拓宽
电脑显示几副以角为轮廓线的图,让学生在一次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
力。
五、说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站到主体地位,从说到做,又从做到说,说动结合 ,既
轻松又愉快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稿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经典爱情诗


网络电话怎么用-教育学试题


性取向测试-亲子活动感想


101中学-政策性银行有哪些


奋斗的名言-2012北京理综


南昌大学医学院-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公务员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