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完整版)
饮茶礼仪-高考准考证号查询
1.《长度单位》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
基础教育系08级理工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
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
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
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
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
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
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
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
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
,
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
基
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
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
由于年龄较小,好动、
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
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
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
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
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
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
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
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
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
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
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
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
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
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
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
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
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
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
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
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
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
量
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
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
(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
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
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
br>“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
/p>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
的
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
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
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
会受到笔
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
以有必要
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
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
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
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
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
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
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
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
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 2 -
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 ②39+30=69
③39+1=40
9+2=11 69+2=71
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
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
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
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
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
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
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
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
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
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
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
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
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
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
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习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 37+54= 32+46= 15+65=
76+23= 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
45+22=
34+52= 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
25+39= 25+34= 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 ,是怎么算的?
(3)
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
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
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
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 3 -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练习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
br>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
br>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
br>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
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
够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
源,把“去商店买
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习的
最后环节设计了“
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
导的基础
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
一说的形
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
学生进行
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因此,在
本节课中
,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习,如“帮小鸟找家”等练习。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
目的更
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
地讨论
、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得到提
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
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
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
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
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
化成旧知识。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
。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
学工
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1、以学生已掌
握的知
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
依*实物
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
原则,有
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
归纳、
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
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
因此,
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
研究型
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
教育技
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增强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
重点是
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我根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
交流——
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
媒体,努
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法
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
一个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能力以及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下面以本单元第一小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 4 -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
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
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
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
应,重新建构。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
馆”的主体图,把学生
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
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
乘一辆车?”
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
和
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
地
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积
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
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
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
、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
因此,我就引导大家
:“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
一辆车,车上就有
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0+36,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
式,你会用
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
棒或列竖式
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
根地数,也
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
数小棒较慢
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
法,引导
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因为课
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
活动才
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
自己的
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
知识的
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
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
的“做一做”用题卡呈
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
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
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
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
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
习习惯,同时也可
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
了练习的深度,也
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1、36+30=66
十个 十个 十个
3 6 3 6 3 6
+ 3 0 + 3 0 + 3 0
6 6 6
不进位加
1、36+30=66
十 个 十个 十个
3 6 3 6 3 6
+ 3 0 + 3 0 + 3 0
6 6 6
采用重点突出法,板书一目了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等重点。
以上是我对本单
元教材的分析和对第一小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多多
指教,谢谢!
4.《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
生在情境中掌握两
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
后比较出最好的算
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
- 5 -
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
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
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
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
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
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
发现方法,
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
反而使学生
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
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
。接着录音机里
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
对。在3分钟里完
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
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
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 6 -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5..《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说课稿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6至17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
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
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
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
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
教学时应采用多种
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
法、直观演示法、
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
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
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
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
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
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
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
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
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
极性,通过观察分析,
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
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
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激发起
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
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
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
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
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
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
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
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
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
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也掌握
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
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
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
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
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竖式的书写过
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
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
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
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
作交流中积
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6..《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说课稿
- 7 -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
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
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
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
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
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
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
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
,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
理,掌握算法。最
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
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
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
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
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
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
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
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
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
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
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
br>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
br>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
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
求
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
- 8 -
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
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
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
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
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
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
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
作交流中
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7..《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
1.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加减法估算。
2.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 课时划分:4课时
[在教材上
这一部分的内容只安排了3课时,根据我个人的想法安排了4课时的内容。我认为这一部分
的练习量比较
的足,教材安排了练习五和练习六两个练习,恐怕只安排3课时会来不及。这仅仅只代表我
个人的一点看
法]
方案一:
(1)
连加、连减[P26、27、29、30](包括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前两题]、3题)
(2) 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的第4、5、6题。)
(3) 练习课(练习五的第7、8、9题,聪明题和增加适当相应的练习题。)
(4)
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
方案二:
(1)连加[P26、29、30](包括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3、9题)
(2)连减[P27、29、30](包括例2、做一做、练习五第2、4[部分]、6题和聪明题)
(3)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和剩余的各题。)
(4)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
4.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连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
(3)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1:
(1)注意在计算教学连加的同时结合情景图(即应用
题)的教学,要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笔
算计算。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
(2)注意笔算连加、连减式题计算方法掌握的多样性。例1中介绍了两种计算方法:一、可以按照
运
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二、也可以为了书写的简便,把两个竖式连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两种
计
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尽量用简便的写法,并注意进位。
★ 练习五第1题: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将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我觉得在练习第2小题时,教师要说明怎样计算,不仅包括横行的计算,还要包括竖行的计算。
参考教案:
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 9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36 54
(2) 47 71 (3)29 44
+18 + 24
+24 +18 +15 +28
(54)
(78) (71) (89) (44) (72)
复习在列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
创设情景,列出算式
在暑假的时候,一群少先队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帮助农民伯伯收西瓜[出示情景
图]他们分成了三个
小组,看一看他们分别摘了几个西瓜?[出示统计表]问题是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吗?请列出算式。
28+34+23=
2. 探究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可以怎样列竖式计算? 28
方法一:
28 62 方法二: + 34
+34 +23 62
62 85 + 23
85
这里的62是怎么来的?强调第一、二两个数的和与第三数相加。
(2)讨论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仔细观察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
3.
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
46+25+17=( ) 32+15+39=( )
15+47+28=( )
三、 巩固练习
1.15+37+25=
15+25+37= 37+25+15=
[意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
亲身体验感受三个相同的加数任意的调换位置,答案相同,初步
渗透加法交换率的法则。同时,也起到巩
固练习的作用。]
2.15+30+37=
27+38+20=
[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两题的第一步或第二步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无须必须
用笔算进行计算,让学
生明白在连加计算的过程中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进行计算,要学会灵活的运用计算
的方法。同时,也为例
2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打下基础。]
3.练习五的第1、9题
4.练习五的第3题
四、 拓展练习
找规律
23
18 20 24 31
8 1
71
50 12 12
5 6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连减
教学目标:
(4)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5)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
(6)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2:
(1)在计算教学连减的同时注意结合情景图(即应用
题)的教学。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
题的良好习惯。
(2)注意笔算连减式题计算
方法的多样性。例2中介绍了三种:一全部用笔算;二部分用口算,部分
用笔算。三、可以先将两个减数
相加,再用被减数减去他们的和。
(3)由于连减在计算中有的要退位,有的退位,有的可以口算,有
的又要笔算,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发
生错误,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参考教案: 连减
- 10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
3.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算一算
64 56 75
98
-12 -17 -34
-52
( ) ( ) ( )
( )
- 7 -25 -19
-27
( ) ( ) ( )
( )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出示例2情景图] <
br>农民伯伯一共摘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明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想请你们帮忙算一算,<
br>还剩下几个西瓜?你们能解决吗?
2.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并说说为什么?
85-40-26=19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1)
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师;赶紧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加的好?
(2)
归纳计算方法
A.85-40=45可以口算,再列式计算 B. 85
C. 40+26=66
45
-40 85
-26
45 -66
19
-26 19
19
(3)比较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4.尝试练习(做一做)
(1) 仔
细观察第1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哪一步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哪一步最好不能用口算
的方法?你是怎
么想的?
(2) 计算练习
[通过提问的形式,使学生知道那些情况下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
,那些情况下不能用口算,以避免学生
盲目的都用口算进行计算,造成计算的错误。]
三、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的第2题(第1、2小题)
56-12-17=
40-23-12=
2.练习五第4题(部分)[注意口算第一步的答案记不住的,可以在题目下面作
上答案的记号,以免忘
记答案而出现错误。]
55+30+8= 36-4-32=
81-7-70=
四、 拓展练习
1.聪明一休(练习五聪明题)
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2.填一填
小丽
小刚
小明
第一次
26下
29下
29下
第二次
28下
32下
30下
第三次
(
)下
( )下
( )下
总数
90下
94下
( )下
小明跳绳比赛获第二名,他三次跳得总数可能是(
)下,他第三次可能跳( )下。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
- 11 -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类推的能力。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3
(1)
注意审题,理解情景图中的图意。
(2) 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按顺序填好每一分步计算的算式,并计
算出结果。然后问学生:把他们
改写成连写的竖式该怎么写?但强调书写的格式。
★
练习五的第4题:
要求口算下面的各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很容易忘记第一步算出的
得数,我建议可
以让学生在题目旁轻轻写出第一步的答案,在进行第二步的计算。
参考教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类推的能力。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75-28-31= 18+20+29=
24+31+17= 78-29-30=
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7-25+28=
为什么“-25”而“+28”能否写成“+25”而“-28”?为什么?
67+28-25=
比较上面两题,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怎样想的?
3.探究计算方法
67 42 67
-25 +28 或 -25
42 70 42
+28
70
4.尝试练习(做一做)
56+34-20=
78-24+3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5题
2.练习五第7题
69+30-45 65+18-39
26+40-8 71-65+43
3.练习五第8题
4.练习剩下的习题
四、拓展练习
1.如果□=29,○=18,△=52,那么
△+○-□=( )
△-〇+□=( )
2个○-□=( )
2.动动脑筋
我能让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75。
18
20
43
25
36
六、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四课时 加减法估算
[《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
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 12 -
程。”在一年级上
、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
现估算的教学内
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
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4:
(1)注意让
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在教学例4前可以创设估算的一些情景,例如隔壁班大概几个人;
这个铅笔盒大
概几元钱;教室长大概几步等问题。再教学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
元钱够不
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
确计算,
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以便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
的功能。
(2)注意估算的策略多样化。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
br>算和减法的估算。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
br>提供两种估算策略(连减和先加后减)以外,还提出:“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灵
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注意学生估算过程的呈现。可
以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增加数感。
(4)注意检验:在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来检验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正确。
★ 练习六第2题:
要注意第2题结果的多样性。小明原来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
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到29
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在让学生讲
出估算结果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想法,
P32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
一个电脑室的场景,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使学生知道估计、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练习七第5题:是加法估算。不仅要让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还要让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参考教案二: 加减法估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以及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
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
估算的渗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经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
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
内容(还没有出现约等号)。因此对不仅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我们初次涉及教
的老师来说也相当的
难教。关键是如何将估算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
第一学段要让学生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根据要求,我根据学生以及一些实际
的具体情况对教
材作了一些修改,仅供大家参考。
设计方案:
本节课只要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
节:我是小小的估算家(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
学生体验数
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练习估一估,为下面
例4的学习
作好铺垫,为下面突破估算方法的教学走好第一步。)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五个层次:
1.创设情景
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
3.反馈估算的方法
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
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
首先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估算的思想方法对
有些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为前面的计算都是精确的计算,
突然不用精确计算了,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
样的方法,甚至是不适应。针对这样的题目他们往往很想把
精确的答案算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
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样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不会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跟着学会,
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提问: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
?使估算方法多样化的问题得到了优化,让学
生找适合自己、容易掌握的方法,不要盲目的仿效。)
第三环节:小小测试(安排了三个练习题:.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练习六第2题)
第四环节:实际运用(也安排了三个练习:
生活中的数
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
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
13 -
第五环节: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
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生体会算法的多
样性。
2.让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我是小小的估算家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的地方都不需要说出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只要
说出一个大概就
行了。例如: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往往由于时间的来不及,测量你们2分半口算做几题
,假如做了51题,
我就可以估算出你5分钟大约能做100题,就能知道你口算能不能达标。这就是估
算的运用。(板书:加减
法估算)只要小朋友今天认真的学习,仔细地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许就能成
为小小的估算家。先来一
道简单的训练题。
估一估
31 49 52 79
68 22 91
小结: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就说它大约是几。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师:最近老师搬了新家,带了100元钱想买几样商品,看到热水
瓶28元,烧水壶43元,
六个茶杯24元,我带的钱够了吗?
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和
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3.反馈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买热水瓶后大约剩下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剩下30元,买水杯够了。
方法二: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
方法三:买热水瓶大约30元,买烧水壶大约40元,买茶杯最多30元,100元够了。
方
法四:买烧水壶和茶杯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热水瓶够了。等等(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
适合
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
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三、 小小测试
1.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3.练习六第2题
四、 实际运用
1.生活中的数
2.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
3.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整理与复习(本部分内容可以用2
课时进行教学。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主要是练习七的练习
量比较的多,同时,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
熟练程度必须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行。)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P33第1、2题和练习七的第1、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练
习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式题,在让学生小组说一说笔算加减法的法则,要注
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做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在十位数
上加上进上来的1;做退位减法
时,不要忘记从十位数上减去退走的1,等。最后安排一些练习,检查学生
掌握的情况。
★第
2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
能力。(1)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那两个条件提的问题,以防
学生没
有根据地乱提问题。(2)要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小鸡比公鸡多多少
只?”“
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等
问题,教
师要给予鼓励,并可让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练习七第4、6、7、8题,再适当的增加相应的习题。)
- 14 -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笔算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第6题,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既可以分别算出10年以后父亲和儿子的
年龄,再相减;注意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比儿子大的岁数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从
而采用简便的计算方
法。
(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P36、37)
[其实针对这节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我有一点疑问:为什么不把这节课安排在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相应
的
知识后面,而偏偏要安排在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后面呢?我感到很疑惑。询问了几
位老师,他们理解也许在第一单元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学生的接受需要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放在第二
单元的后面可能教学的效果更加的好,还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
景
图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
深
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
身
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
对
统计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
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3、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注意点:
(1) 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
(2) 作好课前活动准备:
告诉学生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你去年的身高是多少?
准备测量活动中所用的工具。
事先进行小组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事先画好统计表。
(3) 根据学校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测量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更改。
(4)
引导学生会获取统计表中的有用信息。比如:说一说:看统计表你了解到什么内容?
(5) 几点提醒
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例
如,在测量门窗时,尺子
的首末端要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好利用门或窗已有的线段进行测量;
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学生的双臂要伸直、手指要伸平;
在测量步长时,被测学生应
该自然地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或
后端,等等。
对于测
量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是多少厘米,如“李伟的身高是120厘米”,教师可提示学生
说成是1
米20厘米。
参考教案 我长高了
教材分析:
本节
课教学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景
图
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深
对
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
体
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
统
计知识的掌握。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将“测量门、窗”这两个实践活动安
排
到了课外的作业当中去,而增加了测量课桌的长、宽、高。主要是在测量门、窗时,受到了教室场地的
一
些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测量,学生的参与面也不够的广。如果可能那课堂的效果肯定一团糟,
要
打乱仗了,课堂的效率也很低,一节课40分钟测不了几样东西。而改成测量课桌的长、宽、高就不同了,
在每位学生的面前都有,操作起来比较的方便。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各位肯定有更好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本节课总的指导思想是想体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之间、师
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猜一
猜、量一量(通过猜课桌的高,引起学生的争议,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米
尺”,需要“米尺
”的帮助。再通过测量,从而复习巩固测量的一些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活动开展(
通过测量课桌的宽、长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在合作的过
程中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只要合理
的分工,就会在班级中取得很好的表现。通过评先进合作小组,教
师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有效地控制课堂的纪律,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 15 -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综合运用(第一、二两个环节是对物体进行测量,而第三环节是对人体进行测<
br>量,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加的高,毕竟与自己身体直接相关。)这一环节共分为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出示体检表
2. 测量时,请医生要注意什么?
3. 讨论小组分工
4. 分组合作
5. 绘制成统计表(类似于书上的统计表)
第四环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每组2把米尺、1个皮尺、练习纸以及身高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
猜一猜、量一量
师:看,是谁来了?(小猴子)今天,小猴子给小朋友们出了一道题目,请你们说说教
室里的课桌大
约有多少高?
生1:40厘米 生2:70厘米 生3:65厘米
师:你能用米尺,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刚才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首先我
到物体的两端,然后用“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还要与
被测物体保持
水平。
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测量自己的桌子是几厘米,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工最好,合作的动作最快。
二、 小组合作、开展活动
1.测量课桌的长、宽[师:咱们学校打算再订制一批这样的课桌,请大家帮忙,量出课桌的长、宽]
(1)讨论分工合作。
(2)学生合作测量活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3)
集体反馈
注意:小朋友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这是难免的,可能是测量的工具或人为的
因素造
成的。
(4) 评先进合作小组,并依次的给分。
三、联系生活、综合运用
师:通过测量我们不仅能知道课桌的长、宽、高,还能知道我们自己
的生长发育周情况,现在我想请
我们班的同学来当医生,你们觉得你们能行吗?
6.
出示体检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 臂长 步长
先仔细观察一下,要测量哪几样?
7. 测量时,请医生要注意什么?
(1)
测量身高时,双脚并拢,头要挺直,不能低头,也不能仰头,也不能踮脚。
(2)
测量臂长时,双手张开拉平,从一只手的中指到另一个手的中指。
(3)
测量步长时,要自然地迈出一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和后端。
8. 讨论小组分工
9. 分组合作
10. 绘制成统计表(类似于书上的统计表)
(1)
统计班级中学生的身高
(2)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得到了那些信息?(让学生先小组内互相交流获得
的信息,再汇
报反馈)如:我知道1米16厘米的人有3个,1米21厘米的人有5个,比1米16厘米
的人多了2个;我
知道了 XX的人数最多等等的信息。
(3)
与自己去年的身高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些同学长得特别的快呢?
(让学生体验运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知道自己长高了,体验学习数学的所带来的快乐。通过问题“为
什么有些同学长得特别
的快呢?”从中进行思想教育,不挑食捡食身体吸收的营养就会很全面,再加上经
常的锻炼个子就会长得
特别的快。反之,个子就长得特别的慢。通过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
情景,使学生进一步巩
固收集数据的方法。以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与综合。)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测量窗户、门宽的长度。
- 16 -
8.《我长高了》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
量长度
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
度等实
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
的方法,会进行简单
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渗透简单的统
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
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
手操作,
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
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
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
累一些对
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
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
的认识
。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
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
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
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
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
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
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
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 17 -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
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
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
的感性
认识。
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
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
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
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
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
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
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
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
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
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
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
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
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
直观感知抽
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
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
表象→(到)概
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
手段,把静
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
的角印在大
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
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
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
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
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
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
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
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
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
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
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
角。我不讲怎
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
生用角的顶点
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
了角的本质属
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
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
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
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
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
,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
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
- 18 -
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
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
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
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
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
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
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
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
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
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
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
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
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
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
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
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
。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
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
,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
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
br>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
br>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
br>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
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
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
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
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
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
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
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
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
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
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
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
数学学法的指导。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
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
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
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
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
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
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
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
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
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
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
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
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
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
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
、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
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
识。
3、练习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
这一得天独厚的
教学功能,使练习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
形,这些图形是
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
用手势判断,并
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
:我们来做一个
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
傲地对蓝角说:'
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
小朋友来当当裁判。
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
的发散练习勇夺智多
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
意识,以达到激发
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际交往活动。
- 19 -
<
br>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
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
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
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
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
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9.《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
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
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
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
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
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
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
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
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
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
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
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
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
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
学生自己
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
“放”,逐
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
流小结写乘
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
处于客体地位,
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积极主动参与知
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
认识规律:由具
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
括出乘法的含义
,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
展。
- 20 -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
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
算式:2十2十2=6,3+
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
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
习目标意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
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
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21 -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
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
练习,
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
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
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
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10.《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
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
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
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
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
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
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
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
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
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
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
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
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
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
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
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
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
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
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
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推理的能力。
- 22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
心。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
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
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
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
以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的手,通过数手指,让学生理解1
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
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
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四、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
生自主学
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
力求体现
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
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
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3、通过游戏性质的练习,巩固口诀。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首先,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
二个层次是
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
小组合作的形式,
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
由“扶”到“放”,
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
处启发、点拨,留给
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
时,在由“扶”到“放”
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
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
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合理设计练习,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
过反
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降落伞、看花片找规律、送信等活动,让学生巩固
5的
乘法口诀。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
戏中
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11.《2、3、4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讲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P59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二。
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提出的问题。同时
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
意义,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
问题的能力。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
问
题。
(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教
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环保教育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具及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师生准备了电脑课件、圆片、学习用具。
二、说教法
新
《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
结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
- 23 -
现。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的
视觉材料,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从而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
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
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
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
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
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有
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说过程
(二)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感知表象、比较、抽象,
最后形成的,所以在例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创设情景、述
说图意、分组讨论、归纳、小结4个环节,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1、创设情景
课本第59页例6是“用数学”的
内容,让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
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在教学
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显示小象运木头的情形,把课本的静态插
图转化为动感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当屏幕上出现小象向我们走来,这时,我问:“看看谁向我们走
来了?”当学生看到是小象向我们走
来时,我再问学生,它们在干什么?有几头小象?每头小象运了几根
木头呢?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
状态,接着我用电脑再演示小伙伴明明给小朋友提出了“一共运多少
根木头?”这个问题。
2、述说图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大胆述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
根据问题,从画面收集信息,能用几句话完整地说出图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3、分组讨论
在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分4人小组讨论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并
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的过
程中,教师参与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个环
节既达到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交
流的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的目的。
4、归纳小结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强调:一头小象运2根木头,3头小象运了3个2根
,求3个2相加的和,
可以用乘法计算,然后,让学生口述算式列式有两种情况2×3=6(根)或3×
2=6(根)]对这两个算式我
都给予肯定,用电脑板书出一种,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师生交流中,弄
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
要用乘法计算。
(三)深化练习 巩固新知
在巩固
练习方面,我主要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和创新性原则,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题,从易到
难,层层深入,并不断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解决疑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
经历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成书中“做一做”题目
例6之后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画面,练习提出和解决用乘法
计算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思
考,再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学生有
的提出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熊有的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一共有
多少只猴子?„„教师汇集学生提出
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评价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乘法
独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
①完成第一题,呈现一幅小学生给小树
浇水的画面,提出“一共浇多少棵树?”的问题。教学时,首
先对学生渗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教
育。接着,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一共浇多
少棵树?”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然后着手解
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②第2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兔采蘑菇的事例
呈现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后,请学生说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
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通过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清楚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步骤)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
义的理解。
③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打开课本,了解每种商品的价格,然后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
两个问题,
集体订正,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题中的商品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
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也可以用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来挑战同学,让同学帮助
解决,拓展
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师生共同总结全课延伸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
习,学生可以学会2—5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体会到数学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应该与自己的生活融合起来,并将数学
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
12.《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说教材: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
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
组准备题,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
进行巩固练习、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
学的一个重点,
- 24 -
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
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
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
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
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
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
主探索,
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
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
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
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
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
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
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
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
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
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
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
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
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
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
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
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
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
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
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
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
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
“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
了学生
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
看屏幕
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
通过转
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
积,编
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 25 -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小狗爬楼梯,学
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
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
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
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
生活情境
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让学生
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
诀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
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
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
,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帮
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
达到思维的交流,
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
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
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
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
、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
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
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
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问题。
13.《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
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
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
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
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
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
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
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
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
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
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
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 26 -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
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
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
具小狗,用游戏猜
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
小狗的情景,让学
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
活情景,又激起学
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
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
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
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
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
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
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
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
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
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
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同时重
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
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
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
,在 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
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
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
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
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
征。
3.观察法 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
方法。例如,教学例1
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
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
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
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
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
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
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 27 -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
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
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
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
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
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
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
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
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
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
不对称
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
类,并
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
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
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
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
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藏在对称图形里的一位线朋友,请同学给这位线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动认
识对称轴
。
电脑演示对称轴
最后教师示范画对称轴
3、(接着)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学,不经教师提示而直接让
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后进行分类,在此基础
上组织学生第二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充分实
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对
称图形的美,并激发学生寻找生
活中的对称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
也是对称的。
(四)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对称图形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
对称图
形的美,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并利用对称性质创作出美丽的图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14.《7的乘法口决》说课稿
- 28 -
《七的乘法口决》这一个内容是数学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5单元的第一小节。在这之前学生已经
有了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口诀的意义的
基础上来
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与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其中重难点让学生
熟记并运
用口诀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也让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游戏等方法来
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也能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愉悦地掌握知识,突
破重难点教学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一再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观察、归纳总结
的能力和习惯。采用对
口令的游戏学习法,一是为了改变背口诀的单一方式,二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将知识运用
于生活当中。
我的课堂设计是将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四个
环节,一是复习铺垫,二是观察分析入手引入新课,三
是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四是课堂小结,进行评价
。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入手,从中感知每一句七的口诀的内在联系,
然后根据规
律表和已有的基础来自主研究编出口诀,通过不同形式熟读理解口诀,其中,对口令的练习设
计我在教材
的基础上进行了挖掘,让学生体会一个月与一个星期之间的关联,同时增强时间观念,而在巩
固练习中,
先以算式的形式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和每一句中的关联,也为后面的乘法分配
率的学习打
下一个基础,看图列算式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学会使用简便方法来解决
生活中的问
题。
而最后的小结是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我的课堂上的评价都起到实质
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8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
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
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
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
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
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
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
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
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
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
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交流记忆的办
法比较熟练地记住8的乘法口
诀。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开头我从情境中引入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这里有几个8?这样一
下子就引
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明确了几个8是几,为8和乘法口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顺理成章地转入到
后面的的
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自编口诀,发现规律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7的
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编口诀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填
表格,然后说一说从表格里你知道
了什么,再来自己编口诀。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用口诀解决问题,在明确了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的基础
上,让学生观察8的的乘
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发现规律,这样使学生在后面更容易背诵口诀。
2、读,背,对口诀
在初步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记住口诀,这对学生
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
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
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
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给对方
听,紧接着认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之后,自己发现每组算式的联系,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2、想想做做第2题,是用第1题获得的知识来解决。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自己来看
题说题目的要求,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读题和与人合
作的能力。
-
29 -
4、想想做做第4、5题,第4题先集体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再列式计
算,第5题是让学生自己
观察自己完成再集体交流,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看图习惯。
5、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一人说一个题目。
6、关于计算螃蟹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熟悉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
15.《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小学数
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
乘法(二)”中第84页、85页“9的乘法口诀”。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9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
学生在充分学习和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
景教学9的乘法口诀,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
形式呈现,结合连加结果编出9的乘法
口诀。在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9的乘法口
诀中积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了总结1~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有了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
经验,初步掌握了总结乘
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但是,这是学生第一
次接触9的乘法口诀,所
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
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
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四、设计理念: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br>2、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教学中,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通过自主探索活动,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
学习新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
法,把整个学习活动孕
育在一个大的生活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丰富认识。
课件呈现一副“龙舟赛”的情
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如:这副图中有几条
龙舟在比赛?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参加龙舟赛?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争
先恐后、奋力拼搏的“龙舟赛”场面,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导入
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
标,直入课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从中
受到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感染。)
2、解决问题,探究意义。
结合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袋鼠跳格图”,让学生逐一
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
的结果。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9的乘法
口诀是为了解决9的连加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再通过袋鼠的
均匀跳格,使学生清楚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
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
为学生正确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正确算出
口诀中的每一个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轴上的
点与数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3、自主合作,编写口诀。
我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的学习资料编出9的乘法口诀,并说
一说每句口诀的意义和对应的乘法算式。配
合学生回答,进行课件演示。
(通过放手让学生以
自主合作的形式,自己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
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
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4、发现规律,牢记口诀。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9的乘法口诀,寻找并发现规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规律,帮助记忆口诀。
(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为记忆9
的乘法口诀作铺垫,加深学生对9
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各种形式记口诀
①
一二组的同学说口诀的前半句,三四组的同学说口诀的后半句。
② 师生互记
③
同学来当小老师,和大家对口诀
- 30 -
④
老师说一句,一二组同学说上句,三四组同学说下句
⑤
老师说得数,同学说相应的口诀(孙子兵法里有三十六计、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唐僧经过了八
十一难)
⑥ 手机记忆法。
5、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①
现在同学们都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了,那就让我们到快乐大转盘去看看。
课件出示转盘。
游戏规则:中间是9,外围是1——9数字的转盘。随机转动指针,停到哪里就把中间的9和指针指到<
br>的外围的数字相乘,并很快的说出的数。
②
刚才同学们算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口算接力赛。
游戏规则:前面的同学写完了就把粉笔传给后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就当裁判。音乐一响就开始。
③ 同学们喜欢游戏吗?我们再来玩一个好不好?摘苹果游戏
27、63、72、54、81
(此环节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运用,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6、回顾知识,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情感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回顾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不
同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效果的预测:
通过情境导入,紧紧围绕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教师由扶到放,
逐一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
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调动学习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学生也能充分地感受
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16.《统计》说课稿
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
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
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
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
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
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
,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
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
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
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
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br>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31 -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
,进行简单分析,感
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
拓展深化”四个
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
学的亲近感,使
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
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
种习惯
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
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
投入到
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
生初步
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
历“动
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
填写统
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
解决问
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
立思考的
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
悟到一个
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
实践操作,
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
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
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
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习<
br>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17.《数学广角》说课稿
- 32 -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
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
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
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
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
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
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我在设计本课时,我把排列1、2
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
学生喜欢的拼图游戏。游戏后直接进行三个数组成两位数的排列,学生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从而找到排数的方法。
为巩固排数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
几个教学活动:抽奖,握手,搭配衣服,路线等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
生活场景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
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
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
、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
次,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
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
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
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
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
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
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
习惯。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
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
、游戏活动等方式组
织教学。做到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首先利用学生
喜欢的秋游活动做为新课的引入,接着在抽奖,握手,
买雨伞,搭配衣服等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
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
动中发现规律。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说学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
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六、教学流程:
学习简单的的排列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
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
价值。本节课我力求体现数学的“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数学城堡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去吗?但是,要想进入数学城堡需要开锁的密码,你们能找到吗?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一:摆一摆,猜密码。(学生用数字卡片1、2排数)
在“初步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
了“开门密码”,引导学生经历了进行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过程,让
他们先猜一猜,再一步步引导,让学生
先自已思考再合作实践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
流的能力。
活动二:摆一摆。(学生用数字卡片1、2、3排数)
学生用屏幕出示的1、2、3
三个数字,从中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能组
成哪些两位数,边摆边记录,组长把结
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学生开始活动。小
组汇报记录的结果,这时学生写出来的
两位是无序的,而且会有遗漏,重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会有。通
过汇报,使学生注意到这一点。
接着我进一步质疑:怎样才能使摆出来的两位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br>小组合作,用你的方法再摆一摆,边摆边记录。小组汇报,这次的汇报主要是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摆的,组<
br>成了哪些两位数。这时我使用课件,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再找和这个组方法同样的组说说<
br>是怎么想的。对他们的方法进行表扬和肯定。“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可能还会不同的方法。这时我<
br>在课件中预先设计了些方法,在汇报时我出示这种方法的排列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这<
br>样既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又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 33 -
最后师生小结:我们在排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
这个数与其他
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这一教学环节是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在操作、交流中研究出了排列的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
受合作的快乐和操作中的成
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并进行应用。
活动二、抽奖
抽奖活动是对前面排列方法的
应用与巩固,同时也对排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三个数的排列
到四个数的排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了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排
列的方法。
我抓住学
生好玩的特性,请他们来参加一个抽奖的活动。我出示四张数字卡片:2、5、7、8。
提出要求,中奖
号码就在这四张卡片中任意两张组成的两位数中,让学生猜中奖号码。然后抓住时机,让
学生把所有可能
中奖的号码写出来。汇报写了几个两位数,都是哪些?选择其中一组展示在屏幕上。让学
生把写有所有号
码的题卡扣在桌上,推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抽奖。先抽出一张,做为第一个数,让学生猜中
奖号码可能是什
么?再抽出第二张,学生宣布中奖号码。把题卡翻过来,把抽到的号码在题卡上圈出来,
用你喜欢的方法
对中奖的同学表示祝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由3个数过渡到4个
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
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活动三、握一握。
承接上一活动,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
学握手表示祝贺。提出疑问:
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
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
猜猜看?猜测过后,小组同学合作,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
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
过程,显示次数。
接着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三个数字能
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
三次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再
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
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
一次。
活动四:买一买
我先出示三本练习本,并说明买三本练习本需要5角钱,请学生拿出
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动手练一
练,要求学生展示不同的拿法。在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购物的能力。
这一活动通过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现课堂<
br>的发展要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这一理念。
三、拓展应用
小喜鹊超市
承接上一活动,同学们的解释使我豁然开朗,为了表示感谢,老师带大家到小喜鹊超市去选一<
br>套衣服。课件出示四件衣服。
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商量后汇报。并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套。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 34 -
1.《长度单位》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基础教育系08级理工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
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
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
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
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
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
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
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
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
,
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
基
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
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
由于年龄较小,好动、
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
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
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
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
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
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
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
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
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
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
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
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
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
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
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
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
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
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
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
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
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
量
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
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
(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
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
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
br>“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
/p>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
的
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
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
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
会受到笔
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
以有必要
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
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
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
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
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
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
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
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
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 2 -
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 ②39+30=69
③39+1=40
9+2=11 69+2=71
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
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
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
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
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
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
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
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
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
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
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
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
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
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
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习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 37+54= 32+46= 15+65=
76+23= 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
45+22=
34+52= 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
25+39= 25+34= 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 ,是怎么算的?
(3)
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
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
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
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 3 -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练习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
br>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
br>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
br>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
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
够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
源,把“去商店买
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习的
最后环节设计了“
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
导的基础
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
一说的形
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
学生进行
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因此,在
本节课中
,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习,如“帮小鸟找家”等练习。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
目的更
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
地讨论
、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得到提
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
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
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
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
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
化成旧知识。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
。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
学工
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1、以学生已掌
握的知
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
依*实物
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
原则,有
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
归纳、
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
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
因此,
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
研究型
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
教育技
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增强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
重点是
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我根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
交流——
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
媒体,努
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法
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
一个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能力以及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下面以本单元第一小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 4 -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
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
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
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
应,重新建构。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
馆”的主体图,把学生
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
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
乘一辆车?”
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
和
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
地
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积
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
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
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
、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
因此,我就引导大家
:“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
一辆车,车上就有
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0+36,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
式,你会用
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
棒或列竖式
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
根地数,也
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
数小棒较慢
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
法,引导
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因为课
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
活动才
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
自己的
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
知识的
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
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
的“做一做”用题卡呈
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
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
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
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
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
习习惯,同时也可
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
了练习的深度,也
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1、36+30=66
十个 十个 十个
3 6 3 6 3 6
+ 3 0 + 3 0 + 3 0
6 6 6
不进位加
1、36+30=66
十 个 十个 十个
3 6 3 6 3 6
+ 3 0 + 3 0 + 3 0
6 6 6
采用重点突出法,板书一目了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等重点。
以上是我对本单
元教材的分析和对第一小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多多
指教,谢谢!
4.《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
生在情境中掌握两
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
后比较出最好的算
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
- 5 -
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
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
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
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
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
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
发现方法,
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
反而使学生
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
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
。接着录音机里
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
对。在3分钟里完
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
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
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 6 -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5..《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说课稿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6至17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
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
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
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
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
教学时应采用多种
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
法、直观演示法、
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
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
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
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
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
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
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
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
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
极性,通过观察分析,
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
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
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激发起
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
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
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
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
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
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
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
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
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
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也掌握
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
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
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
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
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竖式的书写过
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
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
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
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
作交流中积
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6..《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说课稿
- 7 -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
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
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
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
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
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
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
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
,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
理,掌握算法。最
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
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
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
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
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
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
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
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
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
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
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
br>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
br>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
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
求
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
- 8 -
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
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
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
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
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
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
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
作交流中
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7..《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
1.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加减法估算。
2.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 课时划分:4课时
[在教材上
这一部分的内容只安排了3课时,根据我个人的想法安排了4课时的内容。我认为这一部分
的练习量比较
的足,教材安排了练习五和练习六两个练习,恐怕只安排3课时会来不及。这仅仅只代表我
个人的一点看
法]
方案一:
(1)
连加、连减[P26、27、29、30](包括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前两题]、3题)
(2) 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的第4、5、6题。)
(3) 练习课(练习五的第7、8、9题,聪明题和增加适当相应的练习题。)
(4)
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
方案二:
(1)连加[P26、29、30](包括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3、9题)
(2)连减[P27、29、30](包括例2、做一做、练习五第2、4[部分]、6题和聪明题)
(3)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和剩余的各题。)
(4)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
4.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连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
(3)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1:
(1)注意在计算教学连加的同时结合情景图(即应用
题)的教学,要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笔
算计算。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
(2)注意笔算连加、连减式题计算方法掌握的多样性。例1中介绍了两种计算方法:一、可以按照
运
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二、也可以为了书写的简便,把两个竖式连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两种
计
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尽量用简便的写法,并注意进位。
★ 练习五第1题: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将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我觉得在练习第2小题时,教师要说明怎样计算,不仅包括横行的计算,还要包括竖行的计算。
参考教案:
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 9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36 54
(2) 47 71 (3)29 44
+18 + 24
+24 +18 +15 +28
(54)
(78) (71) (89) (44) (72)
复习在列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
创设情景,列出算式
在暑假的时候,一群少先队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帮助农民伯伯收西瓜[出示情景
图]他们分成了三个
小组,看一看他们分别摘了几个西瓜?[出示统计表]问题是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吗?请列出算式。
28+34+23=
2. 探究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可以怎样列竖式计算? 28
方法一:
28 62 方法二: + 34
+34 +23 62
62 85 + 23
85
这里的62是怎么来的?强调第一、二两个数的和与第三数相加。
(2)讨论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仔细观察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
3.
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
46+25+17=( ) 32+15+39=( )
15+47+28=( )
三、 巩固练习
1.15+37+25=
15+25+37= 37+25+15=
[意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
亲身体验感受三个相同的加数任意的调换位置,答案相同,初步
渗透加法交换率的法则。同时,也起到巩
固练习的作用。]
2.15+30+37=
27+38+20=
[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两题的第一步或第二步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无须必须
用笔算进行计算,让学
生明白在连加计算的过程中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进行计算,要学会灵活的运用计算
的方法。同时,也为例
2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打下基础。]
3.练习五的第1、9题
4.练习五的第3题
四、 拓展练习
找规律
23
18 20 24 31
8 1
71
50 12 12
5 6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连减
教学目标:
(4)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5)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
(6)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2:
(1)在计算教学连减的同时注意结合情景图(即应用
题)的教学。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
题的良好习惯。
(2)注意笔算连减式题计算
方法的多样性。例2中介绍了三种:一全部用笔算;二部分用口算,部分
用笔算。三、可以先将两个减数
相加,再用被减数减去他们的和。
(3)由于连减在计算中有的要退位,有的退位,有的可以口算,有
的又要笔算,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发
生错误,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参考教案: 连减
- 10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
3.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算一算
64 56 75
98
-12 -17 -34
-52
( ) ( ) ( )
( )
- 7 -25 -19
-27
( ) ( ) ( )
( )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出示例2情景图] <
br>农民伯伯一共摘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明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想请你们帮忙算一算,<
br>还剩下几个西瓜?你们能解决吗?
2.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并说说为什么?
85-40-26=19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1)
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师;赶紧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加的好?
(2)
归纳计算方法
A.85-40=45可以口算,再列式计算 B. 85
C. 40+26=66
45
-40 85
-26
45 -66
19
-26 19
19
(3)比较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4.尝试练习(做一做)
(1) 仔
细观察第1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哪一步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哪一步最好不能用口算
的方法?你是怎
么想的?
(2) 计算练习
[通过提问的形式,使学生知道那些情况下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
,那些情况下不能用口算,以避免学生
盲目的都用口算进行计算,造成计算的错误。]
三、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的第2题(第1、2小题)
56-12-17=
40-23-12=
2.练习五第4题(部分)[注意口算第一步的答案记不住的,可以在题目下面作
上答案的记号,以免忘
记答案而出现错误。]
55+30+8= 36-4-32=
81-7-70=
四、 拓展练习
1.聪明一休(练习五聪明题)
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2.填一填
小丽
小刚
小明
第一次
26下
29下
29下
第二次
28下
32下
30下
第三次
(
)下
( )下
( )下
总数
90下
94下
( )下
小明跳绳比赛获第二名,他三次跳得总数可能是(
)下,他第三次可能跳( )下。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
- 11 -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类推的能力。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3
(1)
注意审题,理解情景图中的图意。
(2) 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按顺序填好每一分步计算的算式,并计
算出结果。然后问学生:把他们
改写成连写的竖式该怎么写?但强调书写的格式。
★
练习五的第4题:
要求口算下面的各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很容易忘记第一步算出的
得数,我建议可
以让学生在题目旁轻轻写出第一步的答案,在进行第二步的计算。
参考教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类推的能力。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75-28-31= 18+20+29=
24+31+17= 78-29-30=
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7-25+28=
为什么“-25”而“+28”能否写成“+25”而“-28”?为什么?
67+28-25=
比较上面两题,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怎样想的?
3.探究计算方法
67 42 67
-25 +28 或 -25
42 70 42
+28
70
4.尝试练习(做一做)
56+34-20=
78-24+3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5题
2.练习五第7题
69+30-45 65+18-39
26+40-8 71-65+43
3.练习五第8题
4.练习剩下的习题
四、拓展练习
1.如果□=29,○=18,△=52,那么
△+○-□=( )
△-〇+□=( )
2个○-□=( )
2.动动脑筋
我能让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75。
18
20
43
25
36
六、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四课时 加减法估算
[《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
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 12 -
程。”在一年级上
、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
现估算的教学内
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
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4:
(1)注意让
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在教学例4前可以创设估算的一些情景,例如隔壁班大概几个人;
这个铅笔盒大
概几元钱;教室长大概几步等问题。再教学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
元钱够不
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
确计算,
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以便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
的功能。
(2)注意估算的策略多样化。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
br>算和减法的估算。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
br>提供两种估算策略(连减和先加后减)以外,还提出:“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灵
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注意学生估算过程的呈现。可
以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增加数感。
(4)注意检验:在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来检验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正确。
★ 练习六第2题:
要注意第2题结果的多样性。小明原来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
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到29
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在让学生讲
出估算结果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想法,
P32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
一个电脑室的场景,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使学生知道估计、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练习七第5题:是加法估算。不仅要让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还要让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参考教案二: 加减法估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以及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
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
估算的渗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经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
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
内容(还没有出现约等号)。因此对不仅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我们初次涉及教
的老师来说也相当的
难教。关键是如何将估算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
第一学段要让学生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根据要求,我根据学生以及一些实际
的具体情况对教
材作了一些修改,仅供大家参考。
设计方案:
本节课只要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
节:我是小小的估算家(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
学生体验数
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练习估一估,为下面
例4的学习
作好铺垫,为下面突破估算方法的教学走好第一步。)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五个层次:
1.创设情景
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
3.反馈估算的方法
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
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
首先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估算的思想方法对
有些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为前面的计算都是精确的计算,
突然不用精确计算了,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
样的方法,甚至是不适应。针对这样的题目他们往往很想把
精确的答案算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
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样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不会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跟着学会,
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提问: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
?使估算方法多样化的问题得到了优化,让学
生找适合自己、容易掌握的方法,不要盲目的仿效。)
第三环节:小小测试(安排了三个练习题:.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练习六第2题)
第四环节:实际运用(也安排了三个练习:
生活中的数
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
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
13 -
第五环节: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
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生体会算法的多
样性。
2.让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我是小小的估算家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的地方都不需要说出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只要
说出一个大概就
行了。例如: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往往由于时间的来不及,测量你们2分半口算做几题
,假如做了51题,
我就可以估算出你5分钟大约能做100题,就能知道你口算能不能达标。这就是估
算的运用。(板书:加减
法估算)只要小朋友今天认真的学习,仔细地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许就能成
为小小的估算家。先来一
道简单的训练题。
估一估
31 49 52 79
68 22 91
小结: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就说它大约是几。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师:最近老师搬了新家,带了100元钱想买几样商品,看到热水
瓶28元,烧水壶43元,
六个茶杯24元,我带的钱够了吗?
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和
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3.反馈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买热水瓶后大约剩下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剩下30元,买水杯够了。
方法二: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
方法三:买热水瓶大约30元,买烧水壶大约40元,买茶杯最多30元,100元够了。
方
法四:买烧水壶和茶杯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热水瓶够了。等等(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
适合
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
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三、 小小测试
1.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3.练习六第2题
四、 实际运用
1.生活中的数
2.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
3.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整理与复习(本部分内容可以用2
课时进行教学。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主要是练习七的练习
量比较的多,同时,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
熟练程度必须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行。)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P33第1、2题和练习七的第1、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练
习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式题,在让学生小组说一说笔算加减法的法则,要注
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做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在十位数
上加上进上来的1;做退位减法
时,不要忘记从十位数上减去退走的1,等。最后安排一些练习,检查学生
掌握的情况。
★第
2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
能力。(1)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那两个条件提的问题,以防
学生没
有根据地乱提问题。(2)要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小鸡比公鸡多多少
只?”“
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等
问题,教
师要给予鼓励,并可让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练习七第4、6、7、8题,再适当的增加相应的习题。)
- 14 -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笔算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第6题,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既可以分别算出10年以后父亲和儿子的
年龄,再相减;注意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比儿子大的岁数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从
而采用简便的计算方
法。
(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P36、37)
[其实针对这节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我有一点疑问:为什么不把这节课安排在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相应
的
知识后面,而偏偏要安排在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后面呢?我感到很疑惑。询问了几
位老师,他们理解也许在第一单元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学生的接受需要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放在第二
单元的后面可能教学的效果更加的好,还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
景
图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
深
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
身
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
对
统计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
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3、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注意点:
(1) 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
(2) 作好课前活动准备:
告诉学生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你去年的身高是多少?
准备测量活动中所用的工具。
事先进行小组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事先画好统计表。
(3) 根据学校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测量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更改。
(4)
引导学生会获取统计表中的有用信息。比如:说一说:看统计表你了解到什么内容?
(5) 几点提醒
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例
如,在测量门窗时,尺子
的首末端要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好利用门或窗已有的线段进行测量;
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学生的双臂要伸直、手指要伸平;
在测量步长时,被测学生应
该自然地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或
后端,等等。
对于测
量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是多少厘米,如“李伟的身高是120厘米”,教师可提示学生
说成是1
米20厘米。
参考教案 我长高了
教材分析:
本节
课教学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景
图
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深
对
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
体
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
统
计知识的掌握。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将“测量门、窗”这两个实践活动安
排
到了课外的作业当中去,而增加了测量课桌的长、宽、高。主要是在测量门、窗时,受到了教室场地的
一
些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测量,学生的参与面也不够的广。如果可能那课堂的效果肯定一团糟,
要
打乱仗了,课堂的效率也很低,一节课40分钟测不了几样东西。而改成测量课桌的长、宽、高就不同了,
在每位学生的面前都有,操作起来比较的方便。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各位肯定有更好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本节课总的指导思想是想体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之间、师
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猜一
猜、量一量(通过猜课桌的高,引起学生的争议,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米
尺”,需要“米尺
”的帮助。再通过测量,从而复习巩固测量的一些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活动开展(
通过测量课桌的宽、长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在合作的过
程中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只要合理
的分工,就会在班级中取得很好的表现。通过评先进合作小组,教
师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有效地控制课堂的纪律,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 15 -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综合运用(第一、二两个环节是对物体进行测量,而第三环节是对人体进行测<
br>量,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加的高,毕竟与自己身体直接相关。)这一环节共分为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出示体检表
2. 测量时,请医生要注意什么?
3. 讨论小组分工
4. 分组合作
5. 绘制成统计表(类似于书上的统计表)
第四环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每组2把米尺、1个皮尺、练习纸以及身高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
猜一猜、量一量
师:看,是谁来了?(小猴子)今天,小猴子给小朋友们出了一道题目,请你们说说教
室里的课桌大
约有多少高?
生1:40厘米 生2:70厘米 生3:65厘米
师:你能用米尺,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刚才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首先我
到物体的两端,然后用“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还要与
被测物体保持
水平。
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测量自己的桌子是几厘米,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工最好,合作的动作最快。
二、 小组合作、开展活动
1.测量课桌的长、宽[师:咱们学校打算再订制一批这样的课桌,请大家帮忙,量出课桌的长、宽]
(1)讨论分工合作。
(2)学生合作测量活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3)
集体反馈
注意:小朋友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这是难免的,可能是测量的工具或人为的
因素造
成的。
(4) 评先进合作小组,并依次的给分。
三、联系生活、综合运用
师:通过测量我们不仅能知道课桌的长、宽、高,还能知道我们自己
的生长发育周情况,现在我想请
我们班的同学来当医生,你们觉得你们能行吗?
6.
出示体检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 臂长 步长
先仔细观察一下,要测量哪几样?
7. 测量时,请医生要注意什么?
(1)
测量身高时,双脚并拢,头要挺直,不能低头,也不能仰头,也不能踮脚。
(2)
测量臂长时,双手张开拉平,从一只手的中指到另一个手的中指。
(3)
测量步长时,要自然地迈出一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和后端。
8. 讨论小组分工
9. 分组合作
10. 绘制成统计表(类似于书上的统计表)
(1)
统计班级中学生的身高
(2)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得到了那些信息?(让学生先小组内互相交流获得
的信息,再汇
报反馈)如:我知道1米16厘米的人有3个,1米21厘米的人有5个,比1米16厘米
的人多了2个;我
知道了 XX的人数最多等等的信息。
(3)
与自己去年的身高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些同学长得特别的快呢?
(让学生体验运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知道自己长高了,体验学习数学的所带来的快乐。通过问题“为
什么有些同学长得特别
的快呢?”从中进行思想教育,不挑食捡食身体吸收的营养就会很全面,再加上经
常的锻炼个子就会长得
特别的快。反之,个子就长得特别的慢。通过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
情景,使学生进一步巩
固收集数据的方法。以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与综合。)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测量窗户、门宽的长度。
- 16 -
8.《我长高了》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
量长度
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
度等实
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
的方法,会进行简单
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渗透简单的统
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
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
手操作,
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
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
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
累一些对
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
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
的认识
。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
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
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
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
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
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
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
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 17 -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
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
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
的感性
认识。
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
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
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
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
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
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
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
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
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
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
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
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
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
直观感知抽
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
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
表象→(到)概
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
手段,把静
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
的角印在大
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
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
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
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
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
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
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
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
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
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
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
角。我不讲怎
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
生用角的顶点
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
了角的本质属
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
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
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
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
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
,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
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
- 18 -
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
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
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
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
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
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
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
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
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
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
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
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
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
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
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
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
。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
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
,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
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
br>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
br>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
br>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
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
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
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
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
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
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
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
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
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
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
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
数学学法的指导。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
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
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
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
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
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
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
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
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
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
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
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
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
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
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
、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
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
识。
3、练习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
这一得天独厚的
教学功能,使练习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
形,这些图形是
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
用手势判断,并
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
:我们来做一个
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
傲地对蓝角说:'
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
小朋友来当当裁判。
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
的发散练习勇夺智多
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
意识,以达到激发
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际交往活动。
- 19 -
<
br>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
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
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
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
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
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9.《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
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
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
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
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
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
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
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
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
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
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
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
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
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
学生自己
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
“放”,逐
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
流小结写乘
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
处于客体地位,
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积极主动参与知
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
认识规律:由具
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
括出乘法的含义
,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
展。
- 20 -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
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
算式:2十2十2=6,3+
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
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
习目标意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
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
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21 -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
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
练习,
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
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
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
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10.《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
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
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
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
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
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
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
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
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
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
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
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
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
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
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
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
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
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
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
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推理的能力。
- 22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
心。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
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
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
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
以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的手,通过数手指,让学生理解1
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
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
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四、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
生自主学
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
力求体现
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
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
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3、通过游戏性质的练习,巩固口诀。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首先,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
二个层次是
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
小组合作的形式,
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
由“扶”到“放”,
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
处启发、点拨,留给
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
时,在由“扶”到“放”
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
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
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合理设计练习,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
过反
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降落伞、看花片找规律、送信等活动,让学生巩固
5的
乘法口诀。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
戏中
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11.《2、3、4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讲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P59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二。
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提出的问题。同时
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
意义,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
问题的能力。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
问
题。
(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教
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环保教育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具及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师生准备了电脑课件、圆片、学习用具。
二、说教法
新
《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
结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
- 23 -
现。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的
视觉材料,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从而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
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
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
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
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
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有
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说过程
(二)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感知表象、比较、抽象,
最后形成的,所以在例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创设情景、述
说图意、分组讨论、归纳、小结4个环节,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1、创设情景
课本第59页例6是“用数学”的
内容,让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
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在教学
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显示小象运木头的情形,把课本的静态插
图转化为动感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当屏幕上出现小象向我们走来,这时,我问:“看看谁向我们走
来了?”当学生看到是小象向我们走
来时,我再问学生,它们在干什么?有几头小象?每头小象运了几根
木头呢?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
状态,接着我用电脑再演示小伙伴明明给小朋友提出了“一共运多少
根木头?”这个问题。
2、述说图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大胆述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
根据问题,从画面收集信息,能用几句话完整地说出图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3、分组讨论
在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分4人小组讨论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并
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的过
程中,教师参与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个环
节既达到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交
流的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的目的。
4、归纳小结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强调:一头小象运2根木头,3头小象运了3个2根
,求3个2相加的和,
可以用乘法计算,然后,让学生口述算式列式有两种情况2×3=6(根)或3×
2=6(根)]对这两个算式我
都给予肯定,用电脑板书出一种,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师生交流中,弄
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
要用乘法计算。
(三)深化练习 巩固新知
在巩固
练习方面,我主要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和创新性原则,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题,从易到
难,层层深入,并不断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解决疑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
经历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成书中“做一做”题目
例6之后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画面,练习提出和解决用乘法
计算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思
考,再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学生有
的提出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熊有的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一共有
多少只猴子?„„教师汇集学生提出
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评价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乘法
独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
①完成第一题,呈现一幅小学生给小树
浇水的画面,提出“一共浇多少棵树?”的问题。教学时,首
先对学生渗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教
育。接着,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一共浇多
少棵树?”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然后着手解
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②第2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兔采蘑菇的事例
呈现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后,请学生说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
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通过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清楚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步骤)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
义的理解。
③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打开课本,了解每种商品的价格,然后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
两个问题,
集体订正,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题中的商品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
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也可以用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来挑战同学,让同学帮助
解决,拓展
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师生共同总结全课延伸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
习,学生可以学会2—5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体会到数学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应该与自己的生活融合起来,并将数学
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
12.《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说教材: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
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
组准备题,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
进行巩固练习、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
学的一个重点,
- 24 -
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
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
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
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
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
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
主探索,
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
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
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
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
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
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
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
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
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
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
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
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
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
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
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
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
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
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
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
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
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
“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
了学生
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
看屏幕
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
通过转
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
积,编
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 25 -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小狗爬楼梯,学
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
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
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
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
生活情境
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让学生
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
诀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
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
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
,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帮
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
达到思维的交流,
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
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
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
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
、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
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
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
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问题。
13.《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
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
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
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
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
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
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
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
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
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
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
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 26 -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
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
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
具小狗,用游戏猜
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
小狗的情景,让学
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
活情景,又激起学
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
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
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
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
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
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
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
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
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
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
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同时重
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
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
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
,在 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
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
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
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
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
征。
3.观察法 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
方法。例如,教学例1
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
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
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
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
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
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
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 27 -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
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
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
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
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
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
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
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
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
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
不对称
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
类,并
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
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
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
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
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藏在对称图形里的一位线朋友,请同学给这位线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动认
识对称轴
。
电脑演示对称轴
最后教师示范画对称轴
3、(接着)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学,不经教师提示而直接让
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后进行分类,在此基础
上组织学生第二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充分实
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对
称图形的美,并激发学生寻找生
活中的对称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
也是对称的。
(四)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对称图形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
对称图
形的美,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并利用对称性质创作出美丽的图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14.《7的乘法口决》说课稿
- 28 -
《七的乘法口决》这一个内容是数学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5单元的第一小节。在这之前学生已经
有了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口诀的意义的
基础上来
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与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其中重难点让学生
熟记并运
用口诀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也让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游戏等方法来
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也能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愉悦地掌握知识,突
破重难点教学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一再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观察、归纳总结
的能力和习惯。采用对
口令的游戏学习法,一是为了改变背口诀的单一方式,二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将知识运用
于生活当中。
我的课堂设计是将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四个
环节,一是复习铺垫,二是观察分析入手引入新课,三
是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四是课堂小结,进行评价
。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入手,从中感知每一句七的口诀的内在联系,
然后根据规
律表和已有的基础来自主研究编出口诀,通过不同形式熟读理解口诀,其中,对口令的练习设
计我在教材
的基础上进行了挖掘,让学生体会一个月与一个星期之间的关联,同时增强时间观念,而在巩
固练习中,
先以算式的形式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和每一句中的关联,也为后面的乘法分配
率的学习打
下一个基础,看图列算式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学会使用简便方法来解决
生活中的问
题。
而最后的小结是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我的课堂上的评价都起到实质
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8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
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
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
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
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
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
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
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
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
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
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三、教学难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交流记忆的办
法比较熟练地记住8的乘法口
诀。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开头我从情境中引入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这里有几个8?这样一
下子就引
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明确了几个8是几,为8和乘法口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顺理成章地转入到
后面的的
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自编口诀,发现规律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7的
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编口诀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填
表格,然后说一说从表格里你知道
了什么,再来自己编口诀。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用口诀解决问题,在明确了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的基础
上,让学生观察8的的乘
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发现规律,这样使学生在后面更容易背诵口诀。
2、读,背,对口诀
在初步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记住口诀,这对学生
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
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
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
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给对方
听,紧接着认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之后,自己发现每组算式的联系,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2、想想做做第2题,是用第1题获得的知识来解决。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自己来看
题说题目的要求,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读题和与人合
作的能力。
-
29 -
4、想想做做第4、5题,第4题先集体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再列式计
算,第5题是让学生自己
观察自己完成再集体交流,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看图习惯。
5、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一人说一个题目。
6、关于计算螃蟹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熟悉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
15.《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小学数
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
乘法(二)”中第84页、85页“9的乘法口诀”。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9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
学生在充分学习和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
景教学9的乘法口诀,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
形式呈现,结合连加结果编出9的乘法
口诀。在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9的乘法口
诀中积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了总结1~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有了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
经验,初步掌握了总结乘
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但是,这是学生第一
次接触9的乘法口诀,所
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
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
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四、设计理念: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br>2、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教学中,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通过自主探索活动,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
学习新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
法,把整个学习活动孕
育在一个大的生活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丰富认识。
课件呈现一副“龙舟赛”的情
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如:这副图中有几条
龙舟在比赛?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参加龙舟赛?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争
先恐后、奋力拼搏的“龙舟赛”场面,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导入
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
标,直入课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从中
受到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感染。)
2、解决问题,探究意义。
结合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袋鼠跳格图”,让学生逐一
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
的结果。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9的乘法
口诀是为了解决9的连加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再通过袋鼠的
均匀跳格,使学生清楚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
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
为学生正确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正确算出
口诀中的每一个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轴上的
点与数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3、自主合作,编写口诀。
我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的学习资料编出9的乘法口诀,并说
一说每句口诀的意义和对应的乘法算式。配
合学生回答,进行课件演示。
(通过放手让学生以
自主合作的形式,自己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
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
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4、发现规律,牢记口诀。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9的乘法口诀,寻找并发现规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规律,帮助记忆口诀。
(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为记忆9
的乘法口诀作铺垫,加深学生对9
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各种形式记口诀
①
一二组的同学说口诀的前半句,三四组的同学说口诀的后半句。
② 师生互记
③
同学来当小老师,和大家对口诀
- 30 -
④
老师说一句,一二组同学说上句,三四组同学说下句
⑤
老师说得数,同学说相应的口诀(孙子兵法里有三十六计、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唐僧经过了八
十一难)
⑥ 手机记忆法。
5、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①
现在同学们都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了,那就让我们到快乐大转盘去看看。
课件出示转盘。
游戏规则:中间是9,外围是1——9数字的转盘。随机转动指针,停到哪里就把中间的9和指针指到<
br>的外围的数字相乘,并很快的说出的数。
②
刚才同学们算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口算接力赛。
游戏规则:前面的同学写完了就把粉笔传给后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就当裁判。音乐一响就开始。
③ 同学们喜欢游戏吗?我们再来玩一个好不好?摘苹果游戏
27、63、72、54、81
(此环节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运用,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6、回顾知识,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情感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回顾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不
同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效果的预测:
通过情境导入,紧紧围绕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教师由扶到放,
逐一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
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调动学习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学生也能充分地感受
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16.《统计》说课稿
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
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
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
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
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
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
,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
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
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
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
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br>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31 -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
,进行简单分析,感
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
拓展深化”四个
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
学的亲近感,使
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
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
种习惯
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
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
投入到
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
生初步
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
历“动
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
填写统
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
解决问
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
立思考的
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
悟到一个
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
实践操作,
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
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
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
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习<
br>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17.《数学广角》说课稿
- 32 -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
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
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
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
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
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
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我在设计本课时,我把排列1、2
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
学生喜欢的拼图游戏。游戏后直接进行三个数组成两位数的排列,学生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从而找到排数的方法。
为巩固排数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
几个教学活动:抽奖,握手,搭配衣服,路线等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
生活场景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
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
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
、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
次,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
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
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
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
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
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
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
习惯。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
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
、游戏活动等方式组
织教学。做到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首先利用学生
喜欢的秋游活动做为新课的引入,接着在抽奖,握手,
买雨伞,搭配衣服等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
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
动中发现规律。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说学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
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六、教学流程:
学习简单的的排列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
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
价值。本节课我力求体现数学的“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数学城堡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去吗?但是,要想进入数学城堡需要开锁的密码,你们能找到吗?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一:摆一摆,猜密码。(学生用数字卡片1、2排数)
在“初步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
了“开门密码”,引导学生经历了进行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过程,让
他们先猜一猜,再一步步引导,让学生
先自已思考再合作实践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
流的能力。
活动二:摆一摆。(学生用数字卡片1、2、3排数)
学生用屏幕出示的1、2、3
三个数字,从中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能组
成哪些两位数,边摆边记录,组长把结
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学生开始活动。小
组汇报记录的结果,这时学生写出来的
两位是无序的,而且会有遗漏,重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会有。通
过汇报,使学生注意到这一点。
接着我进一步质疑:怎样才能使摆出来的两位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br>小组合作,用你的方法再摆一摆,边摆边记录。小组汇报,这次的汇报主要是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摆的,组<
br>成了哪些两位数。这时我使用课件,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再找和这个组方法同样的组说说<
br>是怎么想的。对他们的方法进行表扬和肯定。“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可能还会不同的方法。这时我<
br>在课件中预先设计了些方法,在汇报时我出示这种方法的排列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这<
br>样既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又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 33 -
最后师生小结:我们在排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
这个数与其他
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这一教学环节是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在操作、交流中研究出了排列的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
受合作的快乐和操作中的成
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并进行应用。
活动二、抽奖
抽奖活动是对前面排列方法的
应用与巩固,同时也对排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三个数的排列
到四个数的排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了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排
列的方法。
我抓住学
生好玩的特性,请他们来参加一个抽奖的活动。我出示四张数字卡片:2、5、7、8。
提出要求,中奖
号码就在这四张卡片中任意两张组成的两位数中,让学生猜中奖号码。然后抓住时机,让
学生把所有可能
中奖的号码写出来。汇报写了几个两位数,都是哪些?选择其中一组展示在屏幕上。让学
生把写有所有号
码的题卡扣在桌上,推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抽奖。先抽出一张,做为第一个数,让学生猜中
奖号码可能是什
么?再抽出第二张,学生宣布中奖号码。把题卡翻过来,把抽到的号码在题卡上圈出来,
用你喜欢的方法
对中奖的同学表示祝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由3个数过渡到4个
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
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活动三、握一握。
承接上一活动,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
学握手表示祝贺。提出疑问:
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
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
猜猜看?猜测过后,小组同学合作,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
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
过程,显示次数。
接着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三个数字能
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
三次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再
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
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
一次。
活动四:买一买
我先出示三本练习本,并说明买三本练习本需要5角钱,请学生拿出
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动手练一
练,要求学生展示不同的拿法。在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购物的能力。
这一活动通过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现课堂<
br>的发展要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这一理念。
三、拓展应用
小喜鹊超市
承接上一活动,同学们的解释使我豁然开朗,为了表示感谢,老师带大家到小喜鹊超市去选一<
br>套衣服。课件出示四件衣服。
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商量后汇报。并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套。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