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学习进步进步再进步!
小白兔笑话-山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让英语学习进步进步再进步!
微信公众号里经常有朋友抱怨,说学
英语总是郁闷自己
止步不前,怎么做都不见成效。后来我读到李笑来老师在《人
人都能用英语》
里提到国外语言大咔们的一个研究成果,说
学习任何新技能都有一个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内,你无论<
br>花费多大的气力来专研和学习,都似乎看不到什么进步;但
只要你坚持学习,挺过这个平台期,你
就会迎来突飞猛进的
质的飞跃。而如果你没能熬过去,仅仅因为不了解学习新东
西有这么个平台
期,被它的表象所迷惑,真的认为自己的学
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从而放弃这些努力,那你就前功尽弃了。
平台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个时期的努力必须是连续的,一
旦中断,就要从头再来,重新计时,
于是又有新的平台期……
如果始终坚持不过这个阶段,则无论你后来尝试多少次,都
不会有任何
进展。文章原文: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
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美
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 Michael Merzenich29认为,
每一项新
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立亿
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
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
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
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
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30教授认为,“平台期”
只是
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
的连接在不停地
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
“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
br>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 教
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
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然后他又在《把时间当
朋友》一书中的“了解学习的进程”小节里对学习的进程做
了更细致的解释,其中的几个曲线图
很有意思:所有的学习
过程从进展方式上来看都是类似的,但貌似并不是所有的人
都真正了解。
有一个并不太蠢但也足够蠢的幻想是:只要你
努力,你就可以一直持续地进步。实际上,学习的时候,进
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不是线性的(在你确实努力的
前提下):那个曲线实际上更可能是
阶梯状的——有的时候,
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 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
猛进;而后
,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事实上,
上图的每个阶梯可能没有那么陡峭。如果放大一点,那
么阶
梯的每一阶可能应该是这样的:你看到了,在任何一个阶段,
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
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
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可是人们往往在行
进一小
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
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
而这样慢
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
的某些人在
“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
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
他
肯定有什么诀窍!”当然,更多的时候,那个曲线应该是一个
螺旋上升的曲线。打个比方,就
有点儿像华尔兹那样,先进
两步再退一步。如果,你把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
为纯粹的
线性关系,那你最终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满意的进
展。其实,没有哪个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这样看来
,你曾
经的放弃,往往并不是因为你没有毅力,而只是对时间和进
展之间的关系理 解错误造成
的——在频繁发生失望甚至绝
望的情况下你居然坚持了那么久,你其实是多么的有毅力
啊!*
* * * *学习道路上荆棘丛生,磨难无数,倒在路上的可
以堆成无数个金字塔。这些困难中最主要
的,除了上面说的
平台期外,还有一个重量级杀手:遗忘。遗忘有时可以达到
让你第二次见到一
个单词时竟丝毫想不起曾经跟它摩肩接
踵、耳鬓厮磨过,直到你无意中碰到那同一篇讲同性恋的英
语文章,里面的基情让你猛击自己的额头:“啊,这个场景
我有印象……”,但此时再去浏览,仍然发
现里面充满了各
种面目可憎的生词,虽然你明明知道,既然是自己看过文章,
肯定是已经对其中
所有生词都查过词典了的……”。人的一
大天性就是懒。我们喜欢一劳永逸,所以我们平时总会下意识地把学习中遇到的生词的掌握当成一个一次性的任务,于
是总在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这个“一次
性劳动”的分量,
以使其成果更加牢固:劳逸结合,加入情感因素,动用全身
感
官刺激,和他人互动……。(这些措施本身是好的,只是
用错了地方)但漏屋老师在《词行天下》中讲到
,对任何一
个陌生的东西,要想把它永久性地存入你的记忆,你一般需
要在不同时间碰到它7次
。(7也是一般人的瞬时记忆容量)
这一结论明显告诉我们:永久性记忆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
就
,它是一个过程。但面对这个现实,我们仍感到非常不爽。
试想,如果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要想成绩及格
,需要写一篇
10万字论文,“论吃biangbiang面的重要性”,但论文中每次
碰到b
iang这个字都需要写7遍,而不是一遍~~这该是多
么丧心病狂的一件事啊~~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大
脑的一个
工作原理。《暗时间》一书在“设计你的进度条”一节中讲
的很好:进度条的设计是一
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
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
完成
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
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
如果有进
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
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
程序关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
把“学习新知识7遍”这一情况(“7遍”具有极强的误导性,
让我们认为自己在原地踏步)转变成“一个完整任务过程中
的不同阶段”,那情况就会大大不同。我们的
大脑只默认那
种不断呈现新景象的行为是“我在向前移动”,或者说,哪
怕我们
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但每次都会有提示信息告诉我
们是在不同的阶段上,我们朝前面不远的目标更近了
一步,
那我们的大脑仍然会很乐意接受,用潜意识鼓励我们:“加
油,很快就会完成了!”于是
,我根据这一认识,把生词的
学习处理成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遍:首次在文章或听力中
接触,
不对文章做任何标记,而是一口气读完全文,只注重
文章所传达的意义;读完后回头把遇到的生词通过查
词典或
背景资料等解决掉,实现理解零障碍;最后把文章保存到印
象笔记里。与此同时,把查词
典的页面用屏幕快照照下来保
存到手机里。让你的英语“枝繁叶茂”怎样利用词典提高英
语水平
第二遍:两三天后,利用零碎时间重新看上述文章,
这次速度很快,因为只是锁定生词(上次查过词典)
,然后
把每个生词标记出来。第三遍:又过两三天后,利用零碎时
间把第一遍拍照保存的生词释
义图片浏览一遍作为复习,然
后剪切优化(去掉大量白边),并保存到印象笔记的专门位
置。第
四、五、六、七遍:随时利用上厕所、走路、等车等
边角料时间浏览保存起来的文章或生词释义图片。学
习就是
寻找自己的舒适区下图是我保存在印象笔记里的文章和词
典查词的截图(二者都保存在了
我新建的Words笔记本里)
上面这个学习方案,是我在实践中经过了好几次调整后才最
终形
成的,我现在也一直在这样学习,效果很好。刚开始尝
试时,我是把这几次平等对待的,即每隔几天学习
一次,学
习过程大致相同。但实践中发现,我甚至连进入第二次学习
的情况都很
少,基本都是学习过一遍后就扔在那了,之后不
断被新来的内容赶着走,于是永远都是只学习了一次的新
内
容……而且,由于现实总是时间紧迫,不允许时间跨度太大,
大多是只有一两个星期的学习和
准备时间,然后就要付诸使
用。所以最后我把生词的完整学习过程分解成三次完成,而
后面的四
次则作为灵活补充。按照这样的过程来学习,你读
过的每篇文章、遇到的每个生词,你都会至少接触过四
五次,
甚至7次,基本都可以实现永久性记忆;而且,由于这些学
习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性重复,
而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不同阶
段,能明显体会到自己的进度,所以始终伴随着一种成就感,
学习的
兴趣也会大大上升。
让英语学习进步进步再进步!
微信公众号里经常有朋友抱怨,说学英语总是郁闷自己
止步不前,怎么做都不见成效。
后来我读到李笑来老师在《人
人都能用英语》里提到国外语言大咔们的一个研究成果,说
学习任
何新技能都有一个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内,你无论
花费多大的气力来专研和学习,都似乎看不到什么进
步;但
只要你坚持学习,挺过这个平台期,你就会迎来突飞猛进的
质的飞跃。而如果你没能熬过
去,仅仅因为不了解学习新东
西有这么个平台期,被它的表象所迷惑,真的认为自己的学
习和训
练是徒劳的,从而放弃这些努力,那你就前功尽弃了。
平台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个时期的努力必须是连
续的,一
旦中断,就要从头再来,重新计时,于是又有新的平台期……
如果始终坚持不过这个阶
段,则无论你后来尝试多少次,都
不会有任何进展。文章原文: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
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
Michael Merzenich29认为,
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
立亿
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
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
谓的“平台期”——即,某
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
研究的鼻
祖,Paul Bach-y-Rita30教授认为,“平台期”只是
一种表象,在此
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
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
br>“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
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
“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
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然后他又在《把时间当
朋友》一书中的“了解学习的进程”
小节里对学习的进程做
了更细致的解释,其中的几个曲线图很有意思:所有的学习
过程从进展方
式上来看都是类似的,但貌似并不是所有的人
都真正了解。有一个并不太蠢但也足够蠢的幻想是:只要你
努力,你就可以一直持续地进步。实际上,学习的时候,进
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不是线
性的(在你确实努力的
前提下):那个曲线实际上更可能是阶梯状的——有的时候,
你会很长时
间没有一点点进 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
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事实
上,
上图的每个阶梯可能没有那么陡峭。如果放大一点,那么阶
梯的每一阶可能应该是这样的:
你看到了,在任何一个阶段,
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
果才会
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可是人们往往在行
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
产生动
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
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
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
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
经
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
肯定有什么诀窍!”当然,更多的
时候,那个曲线应该是一个
螺旋上升的曲线。打个比方,就有点儿像华尔兹那样,先进
两步再退
一步。如果,你把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
为纯粹的线性关系,那你最终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满意
的进
展。其实,没有哪个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这样看来,你曾
经的放弃,往往并不是因为你
没有毅力,而只是对时间和进
展之间的关系理 解错误造成的——在频繁发生失望甚至绝
望的情
况下你居然坚持了那么久,你其实是多么的有毅力
啊!* * * * *学习道路上荆棘丛生,磨难无
数,倒在路上的可
以堆成无数个金字塔。这些困难中最主要的,除了上面说的
平台期外,还有一
个重量级杀手:遗忘。遗忘有时可以达到
让你第二次见到一个单词时竟丝毫想不起曾经跟它摩肩接
踵、耳鬓厮磨过,直到你无意中碰到那同一篇讲同性恋的英
语文章,里面的基情让你猛击自己的额头:
“啊,这个场景
我有印象……”,但此时再去浏览,仍然发现里面充满了各
种面目可憎的生词,
虽然你明明知道,既然是自己看过文章,
肯定是已经对其中所有生词都查过词典了的……”。人的一大天性就是懒。我们喜欢一劳永逸,所以我们平时总会下意
识地把学习中遇到的生词的掌握当成一个
一次性的任务,于
是总在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这个“一次性劳动”的分量,
以
使其成果更加牢固:劳逸结合,加入情感因素,动用全身
感官刺激,和他人互动……。(这些措施本身是
好的,只是
用错了地方)但漏屋老师在《词行天下》中讲到,对任何一
个陌生的东西,要想把它
永久性地存入你的记忆,你一般需
要在不同时间碰到它7次。(7也是一般人的瞬时记忆容量)
这一结论明显告诉我们:永久性记忆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
就,它是一个过程。但面对这个现实,我们仍感
到非常不爽。
试想,如果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要想成绩及格,需要写一篇
10万字论文,“论吃
biangbiang面的重要性”,但论文中每次
碰到biang这个字都需要写7遍,而不是一遍~
~这该是多
么丧心病狂的一件事啊~~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大脑的一个
工作原理。《暗时间》一书
在“设计你的进度条”一节中讲
的很好: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
耗时
,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
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
就会让人
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
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
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
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
把“
学习新知识7遍”这一情况(“7遍”具有极强的误导性,
让我们认为自己在原地踏步)转变成“一个完
整任务过程中
的不同阶段”,那情况就会大大不同。我们的大脑只默认那
种不断呈现新景象的行
为是“我在向前移动”,或者说,哪
怕我们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但每次都会有提示信息
告诉我
们是在不同的阶段上,我们朝前面不远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那我们的大脑仍然会很乐意接
受,用潜意识鼓励我们:“加
油,很快就会完成了!”于是,我根据这一认识,把生词的
学习处
理成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遍:首次在文章或听力中
接触,不对文章做任何标记,而是一口气读完全文,
只注重
文章所传达的意义;读完后回头把遇到的生词通过查词典或
背景资料等解决掉,实现理解
零障碍;最后把文章保存到印
象笔记里。与此同时,把查词典的页面用屏幕快照照下来保
存到手
机里。让你的英语“枝繁叶茂”怎样利用词典提高英
语水平第二遍:两三天后,利用零碎时间重新看上述
文章,
这次速度很快,因为只是锁定生词(上次查过词典),然后
把每个生词标记出来。第三遍
:又过两三天后,利用零碎时
间把第一遍拍照保存的生词释义图片浏览一遍作为复习,然
后剪切
优化(去掉大量白边),并保存到印象笔记的专门位
置。第四、五、六、七遍:随时利用上厕所、走路、
等车等
边角料时间浏览保存起来的文章或生词释义图片。学习就是
寻找自己的舒适区下图是我保
存在印象笔记里的文章和词
典查词的截图(二者都保存在了我新建的Words笔记本里)
上面
这个学习方案,是我在实践中经过了好几次调整后才最
终形成的,我现在也一直在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刚开始尝
试时,我是把这几次平等对待的,即每隔几天学习一次,学
习过程大致
相同。但实践中发现,我甚至连进入第二次学习
的情况都很少,基本都是学习过一遍后就扔在那了,之后
不
断被新来的内容赶着走,于是永远都是只学习了一次的新内
容……而且,由于现实总是时间紧
迫,不允许时间跨度太大,
大多是只有一两个星期的学习和准备时间,然后就要付诸使
用。所以
最后我把生词的完整学习过程分解成三次完成,而
后面的四次则作为灵活补充。按照这样的过程来学习,
你读
过的每篇文章、遇到的每个生词,你都会至少接触过四五次,
甚至7次,基本都可以实现永
久性记忆;而且,由于这些学
习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性重复,而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不同阶
段,能明
显体会到自己的进度,所以始终伴随着一种成就感,
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