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大全
登qq-2012江苏高考物理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
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
用在学习和
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
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
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
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
,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
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
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
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
生人间,看到
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
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
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
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
亲率
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
和他们约定
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
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
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
将张翼见
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
偃旗息
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
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
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
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
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
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
止行动。
一片冰心
原见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曾几次
贬官,第二次被贬为江宁(今南京市)丞。他
在江宁时,好友辛渐要去洛阳,王昌龄送他到润州(今江苏
镇江),在芙蓉楼为
他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廉洁自律,完全可以告慰洛阳亲友的心情。
木人石心
三月初三,洛阳两岸桃红柳绿。游人登桥淌水
,一路谈笑风生。但是船上有
个汉子却寡言少欢。太尉贾充见了很诧异,走上去探问。
这人名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尘脱俗的隐士。贾充见他谈吐不凡,有意许
以官禄。贾充还下令摆开依仗
,高奏鼓乐。随后,年轻女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
贾充寻思夏统见此场面,自然向往不已。不料,夏统
不动声色,漠然如初。贾充
叹道:“这小子是木人石心!”
形容不为富贵声色所诱惑,称“木人石心”。
大禹劈龙门
如果你面前有张
洛阳地形图,你就会看到,从龙门口(伊阙)穿过的伊河,是
从西南方向奔泻过来的,沿河上溯,两旁远
远的有熊耳山和外方山逶迤夹峙,至
伊川县西南边界处,两座山渐渐靠近,分别突起两个山峰,叫作九皋
山和海峰山,
隔河相视,犹如一个伊阙一般。
传说,古时候,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
的。山的西南边,由于数山夹峙,
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湖泊。伊水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大,侵食了沿
岸的良田
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
。他采用的是疏导川河的办法。因此,他登上高
高的海峰上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
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
沟槽,两山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水穿门而过,流入黄河。于是,<
br>湖水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
为了纪念大
禹,人们在当年避难的海峰上建了一座海渎庙,四时供奉禹爷,
香火不断。不知什么时候,佛祖领着他的
菩萨、天王、力士诸弟子出行到龙门口,
望着禹泄洪的工程那么绝妙合理,且造成了那么宜人的景色,就
喜欢得不想走了,
立在那里久久地欣赏。无数起伏的河波把他们的神光四散反射开去,就在两岸的
岩壁上印化下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影子。当然,佛法大原,那神光反射出去
也不大变形的,好比现
在的激光一样,射多远都是如一的粗细。因此,印的影子
表情都差不离。那神力小的,光就散射了,出来
的影子,表情有的慈善,有的英
武,有的凶猛,有的还挤眉弄眼不那么庄重。现在的艺术家们也不探究竟
,反说
这些力士、飞天、供养人之类的,雕刻得“更接近人类生活”、艺术性高呢!你
说怪不?
洛水瑞石
据《旧唐书》载,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夏四月,武则天的侄儿魏王武承<
br>嗣为了给武后登基制造舆论,伪造了一块说是从洛水里得到的“瑞石”,石上刻
了八个字:“圣母
临人,永昌帝业。”并派雍州人唐同泰写了一表,献给武后。
这件事很中武后心怀,武后大喜,给
那石头取号为“宝图”,提拔唐同泰为
游击将军,还给自己加尊号叫“圣母神皇”,并大赦天下。
之后,武后趁秋高气爽之时,又给“宝图”改名为“天授圣图”,并封洛神
宓妃为“显圣侯
”。《资治通鉴》也说,武后封洛水为“永昌洛水”,禁渔钓,
祭祀比四读,命名出“圣图”处为“圣图
泉”。十二月,武后拜洛受图时,皇帝、
百官全恭恭敬敬陪着,珍禽、异兽、奇宝摆了许多,盛况空前。
武则天称帝后的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又尊宓妃为“天中皇后”,并在洛浦立庙纪念,那“洛河夜哭”,似乎就是这位女神为此感动所致。
一块寻常的河石,出于政治需要,竟放出神异的光彩,惹出一篇锦绣文章。
八斗七步赋洛神
所谓“八斗”,是指“才高八斗”,形容某个人天赋出众、才华极高。这个成
语出自谢灵运称
赞曹植的一段话:“天下的才能总共只有一石(十斗),曹子建
(曹植)一个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
下的其他文人共分一斗。”谢灵运本是
出名的恃才傲物之人,他能这样称赞曹植,可见曹植的才华确实非
同一般。
所谓“七步”,是指“七步诗”。这个典故的产生也与曹植有关。魏文帝曹
丕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的弟弟曹植。曹操去世后,曹植没有回来奔丧,并把曹丕
派去向他问罪的使臣乱棒
打出。曹丕大怒,立即派人把曹植抓来,并限令他在七
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写不出就处死。曹植听后,
应声立就,完成了那首千古流
传的《七步诗》。可见,曹植的确才思敏捷。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江河湖泊都有神类居住管理,譬如四海中的龙王兄
弟们。洛河,在华夏文化的发
展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然也有丰富的传说。据
说,掌管洛河水印的“洛神”,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后
来不小心落入洛河溺水而
亡,被天帝封为洛河的女神。此后,在洛河两岸就一直流传着众多有关洛神的美
丽传说。但世人真正了解洛神、洛神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是从曹植的《洛神赋》
开始的。
《洛神赋》产生于曹植人生最为困顿颠踬之际,但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
峰时期。当
时,曹植在精神上接连遭受沉重打击,先有曹丕拒见,后有胞兄曹彰
暴薨。曹植回封地时,途经洛水,想
到洛神,触景生情,又联想到战国时楚国人
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高唐赋》、《神
女赋》,于是,曹
植仿其体例而作《洛神赋》。前人有的认为这是曹植感念甄后而作,但我更倾向
于另一种观点:当时曹植怀才不遇、骨肉不亲,此赋借助描写主人公对洛神的爱
慕之情和因为“人神道
殊”以致不能如愿的惆怅,寄寓了作者怀才被黜、无由效
忠王室的苦闷,充分体现了作者衷情不得相通的
抑郁哀愁的心情。作者是哀愁之
人,洛神是哀愁之神。两位主人公的哀愁是融为一体的,所以洛神最后是
“悼良
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作者最后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这种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哀凄悲怨,正是《洛神赋》能够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它
写出了人性中极为动人的一个侧
面,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在不断感动着每一个欣
赏它的人。《洛神赋》之所以能够成为曹植的代表作,除
了情感因素之外,还与
作者描绘技巧之高超有着很大的关系。赋中有很多描写洛神的文字,历来被誉为<
br>描摹女性美的典范手笔。关于女神,屈原在《天问》、《离骚》中都曾提及,司
马相如的《上林赋
》和张衡《思玄赋》也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但最精彩的描写
还是曹植的《洛神赋》。比喻的手法贯穿始
终,绚丽的文辞俯拾皆是。作者首先
用对偶、排比的句式写她的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
察
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接着,作
者对女神的体态、容貌、服
饰和举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正是因为《洛神赋》有着这样杰出的成就,所以,很多古人
都给了它极高的
评价,也使这篇赋作在历史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氏父子各写
数十本,大画家顾恺之为之绘画,宋元时期的一些剧作家又将它搬上舞台,历代
作家以此为题材也写了许
多诗词歌赋。可见,曹植的《洛神赋》真是魅力无穷,
影响极深,的确是中国古代辞赋中一篇不可多得的
杰作,曹植的确无愧于“七步
成诗”之才、“才高八斗”之誉。
杜康与仪狄
酒,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翻开厚厚的人类文明史画卷,我们会发现,
在数千年人
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酒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酒的国家之
一,关于酒的记载史不绝书,但我们的先祖中
是谁最早创制了酒,这项发明的桂冠应属于谁呢?
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为常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杜康
造酒,一是仪狄造酒。西晋人江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自
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而
在这两种说法中,又以杜康造酒之说流传更广,
更为人所熟知。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操《短歌行》诗中这样
写道:“慨当以慷,忧
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可见,杜康因其最早造酒,早在
汉代他的名字
已成为酒的代名词,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但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却要早得多。秦
汉
时期成书的《世本》有“少康作秫酒”之说,《说文解字》中解释“少康,杜
康也”。其后,历代都有杜
康造酒的记载与传说。
杜康所处时代不详,相传生活在夏商时期,属今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人
。据
说他幼年常牧羊于家乡附近的空桑洞(今杜康村西南),偶然发现自己吃剩放在
桑树空洞中
的米饭(秫)有特殊的香味,于是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发
明了酒。江统在《酒诰》中也说:“
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
记载,“杜康作秫酒”,
“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今
天,在汝阳杜康村一带,仍有酒泉沟、空桑洞、杜康河这些地名,成为杜康造酒
的历史佐证。杜
康创造的“秫酒”酿造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白酒酿造的工艺基
础,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以后,杜康酒多被作为宫廷御用,
历代帝王对杜康也多有加封,尊他为“酒仙”。于是,大家都把
杜康奉为造酒业
的祖师爷。
相对于杜康造酒,仪狄造酒的传说没这么丰富,但记载也
很早。《战国策•
魏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
有以酒亡其国者’。”其他如《世本》、《吕氏春秋》、《太平御览》等书也有
仪狄造酒的类似记载。
但关于仪狄的其他情况却很少,传说也不多。《世本》上
提到禹喝了他造的美酒之后,感到酒的魅力将令
后人有亡其王国的危险,于是就
疏远了仪狄。可能是由于被视为上古圣君的禹对仪狄造酒并不赞赏、并疏
远他的
缘故,因此关于仪狄的历史记载才语焉不详,流传也远次于杜康。但简短的几句
话却透露
给我们另外的信息,即仪狄造酒也应在河洛一带。既然是“帝女命仪狄
作酒”,禹的都城在阳城(登封)
,统治中心在河洛,仪狄造酒的地方也应当在
此一带,这样的推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与文献、传说相比,事实更有说服力。迄今为止,全国各地考古发掘的有关
酒的实物也以河洛为最多。从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河洛地区均出
土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实物。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龙山
文化发展而来),出土有
多种用来温酒或饮酒的铜爵,有平底的、凸底的;其它发现的殷商时代的酒器,
如:壶(贮酒器),樽(贮酒而备斟之器),卣(成鬯备移运之器),爵、觚和
觯(均为饮酒器
),斗(斟酒器)等,不一而足,种类繁多;在郑州还发掘出了
商代酿酒作坊。另外,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中,出现了“酋、酉、鬯、醴”等字,
学术界一致公认这些是中国酒最初的名字。
不
管是文献记载、历史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有力地印证了杜康造酒与仪
狄造酒的真实历史,而且他们两
人造酒的地方都在河洛地区。因此,可以确切地
说,广袤丰厚的河洛大地是中国酒的起源地。
问鼎中原
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
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
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
,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
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
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
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
临时抱佛脚
出自洛阳龙门石窟,早期的佛教场所,不一定会建庙,也少
有烧香之类,但一定
会建塔,在佛塔上多雕刻佛脚以代表佛祖,供世人礼抱膜拜。另一则则为:“云南之南一番国,俗尚释教。有犯罪当诛者,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削发为僧,
使贳其罪”。两则
典故,前者为中性,后者则逐渐被演变形容为一些人平时没有
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行为,明显带有贬义
。
鹤立鸡群
三国时代,魏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嵇康。他身材高大,仪态俊逸,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放任随便,性格耿直、刚强,对当时控制朝廷的
司马氏集团采取了合
作态度,后来终于被司马昭杀了。
嵇康死后,他的儿子嵇绍成了孤儿。嵇绍,字延祖,长大后,与他
父亲一样,才
华出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西晋建
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竹林七贤”
之一的王戎说:“昨天我第一次
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雄伟,在人群之中,就像
一只仙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引人注目。”
王戎听了说:“喔,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的风度呢,更胜过他哩!”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
后,嵇绍担任侍中,在皇帝身边供职,经常出入宫廷,很受信
用。尽管当时王室成员争权夺利,互相攻杀
,局势动荡,但嵇绍对晋朝非常忠诚。
公元291 年,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河间王
司马顒和成都王司马
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随惠帝出兵迎战,在荡阴打了败仗。当时,将领和侍卫中有不少逃跑,但嵇绍始终护卫着惠帝。叛军的箭雨点般地射来,嵇绍身中数
箭,鲜血溅到了惠帝
的战袍上,最后重伤死去。惠帝对此非常感动,战斗结束后,
侍从要沅去惠帝战袍上的血迹,惠帝加以阻
止说:“不能洗 掉,这是嵇侍中的
血啊!”
后人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仪表出众或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
分道扬镳
这个成语
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
俱入见,而陈得失,..
....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
后,可分路而行。”
在南北
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
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
br>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
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
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
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
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
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职比你大多了,你
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
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
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
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
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
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
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
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
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
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
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
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
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河图洛书
相传
很久以前,洛阳北黄河边上的孟津,有一年从黄河里爬出了个大怪物。
这个怪物异常庞大,一张嘴就吞下
个活人,一打滚地里的庄稼全都遭秧。从此这
里田地渐渐荒芜,百姓也吃尽苦头,无以谋生。
怪物闹的大家没有活路,只好找来了伏羲。羲皇听了大家的诉说后,忙带上
宝剑,来到河边。那怪物原来
是黄河中的龙马,看到羲皇挥舞宝剑站在面前,知
道逃脱不掉,忙伏地告饶,乞求羲皇放它条生路,并承
诺:“若放了我,定从黄
河里拿件宝贝给您!”羲皇听到说:“我不要什么宝贝,只要你答应不再祸害百
姓,我就放你。”
龙马答应潜入河中。几天后,它果然背负着一块玉版献给羲皇。伏羲一
时也
琢磨不出玉版上黑色小点和那些图案,只知它是黄河中的宝贝,便唤这块玉版为
“河图”。
此后,羲皇同龙马结下深厚友情,伏羲经常去看龙马。一天,伏羲细看龙马
身上的花纹,再
琢磨河图上的图案,一下悟出了八卦图。据说,伏羲还曾将他的
八卦知识写了本书叫《易经》,后经商周
末年周文王的完善,变成了今日的(周
易》,一直广为流传。
至于《洛书》,需从大禹治水说起。
有年夏天,大禹凿开了龙门,伊河在龙门南形成的湖水流入了
洛河待湖水渐
渐流浅时候,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的手下人见了,忙挥剑去
砍
,被大禹拦住了,大禹看这只龟对百姓也从没做过坏事,便把它放入洛河。
过了不久,有天,整个
洛阳城都被大雾笼罩,大禹率领手下到洛河岸边察看
水情。忽然,在大雾茫茫的洛河里升起了一束五彩宝
光,随之,罩在空中的大雾
也烟消云散。大禹仔细一看,那宝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只乌龟,那宝光也正
是
从乌龟背上的一块玉版放出来的。原来,当日的乌龟为抱答大禹,特将此玉版献
上,拜称这块
玉版为《洛书》。
在《洛书》上有65个红字,大禹一个也不认识。后来经过反复揣摸,整理出九个方面的内容,有历法、种植谷物,制定法令等。
后来,古人根据《洛书》的九章大法,整理出一本科学法典一《洪范篇》。
这部书一直传至今日。
有趣的是,1987年安徽含山县陵家滩原始社会末期墓葬中出土距今5000年
的玉片和
玉龟,据专家考证,是无文字时代原始先民把天地、北辰、四维、四时、
八方、八节、八卦和洛书之数融
为一体的宇宙图式,也是原始的洛书和八卦图。
出土的玉版、玉龟的年代,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左
右。在今洛宁县长水一带
“洛出书处”石牌二通。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泸洛讷
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仓颉为黄帝史官。他依河图洛书造出一代
象形文字,成为
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汉字。仓颉造字后遗址也在洛宁县西南
30公里的兴华乡阳峪河东。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
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
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
从此魏
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
昭。在位
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
位于他。
实
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
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腾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
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
,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
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
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
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
(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
心。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
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
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
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
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
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
恰恰相反,
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
们说
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
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
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
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悬梁刺骨
苏秦,字季
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
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
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
己的政
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
穿着旧
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
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
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
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孔子问礼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ZOU)县(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发扬光大之人
。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
周敬王二年(公
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
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
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Dan)
询问礼乐。
老聃即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
乡曲仁里人,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
在的国家图书馆长。他
对孔子说:“你所要问的那些人,他们和自己的骨头早腐烂了,只剩下他们的话<
/p>
罢了。况且,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
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象一无所有;很有德兴的人,外表看
起来却像是遇笨。去掉你
的骄气和想入非非、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
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些”。
孔子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
言,
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
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
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
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
自己!”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回去对自己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
知道
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
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
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
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孔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
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制定了
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阳之行,孔子扩
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鲁国后,向他求学的人更
多了。
洛阳市东关有条小街名叫“东通巷(旧铜驼巷)”,巷北头,现在的市24中
学家
属院,即是传说中的老子故宅。数年前,室内尚存两间厦房,三间大正殿,
三间大后殿,后来台上的后殿
被拆除,正殿、箱房也多翻修,为青瓦青砖土本结
构。儒道两位先驱就是在那里会晤的。现在市24中学
西门外河边竖一通石碑,
高3。56米,宽0.92米,有一结构严谨的牌坊式碑楼拥护着。碑面阴刻“
孔子
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与
洛阳
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孔庙)时立的。原立于廛河影院附近,后迁至东关大街。
近年迁至廛河边老子故宅
西侧。
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
太学,
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
故事,“
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
光武
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
可当羊赶到
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
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
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
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
“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
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
来,径直牵了去。这下,
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
有敬意的别号“
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
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
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
,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
穿着旧衣破鞋回到
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
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
住吊在房梁上,
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
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
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
,做了六
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
而谢”
。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
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
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
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
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
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
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
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
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
洛河,看到宓妃,一下
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
br>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
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
,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
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
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
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
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
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
畜,后羿
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
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
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
府,再也不敢管后
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
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
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
br>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鲤鱼跳龙门
很早以前,龙门还未被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
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
通过洛河,
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
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
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只见它从半里
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
纵身
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
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
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
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
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
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
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
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
外,
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
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
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
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
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
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
时推荐到其弟程
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
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
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
盹儿。杨时便劝
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
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
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
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
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
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
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
道的学子
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
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
宅,月给用度,
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
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
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
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
刘禅;“你思念
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
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
人坟墓,远在蜀地,
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
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
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
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
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
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
思蜀”典故。
短歌行 魏晋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
/p>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
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名 都 篇: (魏)曹植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斤,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及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瞧胎虾,炮鳖灸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
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
用在学习和
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
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
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
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
,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
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
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
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
生人间,看到
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
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
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
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
亲率
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
和他们约定
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
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
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
将张翼见
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
偃旗息
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
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
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
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
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
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
止行动。
一片冰心
原见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曾几次
贬官,第二次被贬为江宁(今南京市)丞。他
在江宁时,好友辛渐要去洛阳,王昌龄送他到润州(今江苏
镇江),在芙蓉楼为
他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廉洁自律,完全可以告慰洛阳亲友的心情。
木人石心
三月初三,洛阳两岸桃红柳绿。游人登桥淌水
,一路谈笑风生。但是船上有
个汉子却寡言少欢。太尉贾充见了很诧异,走上去探问。
这人名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尘脱俗的隐士。贾充见他谈吐不凡,有意许
以官禄。贾充还下令摆开依仗
,高奏鼓乐。随后,年轻女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
贾充寻思夏统见此场面,自然向往不已。不料,夏统
不动声色,漠然如初。贾充
叹道:“这小子是木人石心!”
形容不为富贵声色所诱惑,称“木人石心”。
大禹劈龙门
如果你面前有张
洛阳地形图,你就会看到,从龙门口(伊阙)穿过的伊河,是
从西南方向奔泻过来的,沿河上溯,两旁远
远的有熊耳山和外方山逶迤夹峙,至
伊川县西南边界处,两座山渐渐靠近,分别突起两个山峰,叫作九皋
山和海峰山,
隔河相视,犹如一个伊阙一般。
传说,古时候,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
的。山的西南边,由于数山夹峙,
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湖泊。伊水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大,侵食了沿
岸的良田
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
。他采用的是疏导川河的办法。因此,他登上高
高的海峰上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
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
沟槽,两山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水穿门而过,流入黄河。于是,<
br>湖水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
为了纪念大
禹,人们在当年避难的海峰上建了一座海渎庙,四时供奉禹爷,
香火不断。不知什么时候,佛祖领着他的
菩萨、天王、力士诸弟子出行到龙门口,
望着禹泄洪的工程那么绝妙合理,且造成了那么宜人的景色,就
喜欢得不想走了,
立在那里久久地欣赏。无数起伏的河波把他们的神光四散反射开去,就在两岸的
岩壁上印化下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影子。当然,佛法大原,那神光反射出去
也不大变形的,好比现
在的激光一样,射多远都是如一的粗细。因此,印的影子
表情都差不离。那神力小的,光就散射了,出来
的影子,表情有的慈善,有的英
武,有的凶猛,有的还挤眉弄眼不那么庄重。现在的艺术家们也不探究竟
,反说
这些力士、飞天、供养人之类的,雕刻得“更接近人类生活”、艺术性高呢!你
说怪不?
洛水瑞石
据《旧唐书》载,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夏四月,武则天的侄儿魏王武承<
br>嗣为了给武后登基制造舆论,伪造了一块说是从洛水里得到的“瑞石”,石上刻
了八个字:“圣母
临人,永昌帝业。”并派雍州人唐同泰写了一表,献给武后。
这件事很中武后心怀,武后大喜,给
那石头取号为“宝图”,提拔唐同泰为
游击将军,还给自己加尊号叫“圣母神皇”,并大赦天下。
之后,武后趁秋高气爽之时,又给“宝图”改名为“天授圣图”,并封洛神
宓妃为“显圣侯
”。《资治通鉴》也说,武后封洛水为“永昌洛水”,禁渔钓,
祭祀比四读,命名出“圣图”处为“圣图
泉”。十二月,武后拜洛受图时,皇帝、
百官全恭恭敬敬陪着,珍禽、异兽、奇宝摆了许多,盛况空前。
武则天称帝后的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又尊宓妃为“天中皇后”,并在洛浦立庙纪念,那“洛河夜哭”,似乎就是这位女神为此感动所致。
一块寻常的河石,出于政治需要,竟放出神异的光彩,惹出一篇锦绣文章。
八斗七步赋洛神
所谓“八斗”,是指“才高八斗”,形容某个人天赋出众、才华极高。这个成
语出自谢灵运称
赞曹植的一段话:“天下的才能总共只有一石(十斗),曹子建
(曹植)一个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
下的其他文人共分一斗。”谢灵运本是
出名的恃才傲物之人,他能这样称赞曹植,可见曹植的才华确实非
同一般。
所谓“七步”,是指“七步诗”。这个典故的产生也与曹植有关。魏文帝曹
丕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的弟弟曹植。曹操去世后,曹植没有回来奔丧,并把曹丕
派去向他问罪的使臣乱棒
打出。曹丕大怒,立即派人把曹植抓来,并限令他在七
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写不出就处死。曹植听后,
应声立就,完成了那首千古流
传的《七步诗》。可见,曹植的确才思敏捷。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江河湖泊都有神类居住管理,譬如四海中的龙王兄
弟们。洛河,在华夏文化的发
展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然也有丰富的传说。据
说,掌管洛河水印的“洛神”,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后
来不小心落入洛河溺水而
亡,被天帝封为洛河的女神。此后,在洛河两岸就一直流传着众多有关洛神的美
丽传说。但世人真正了解洛神、洛神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是从曹植的《洛神赋》
开始的。
《洛神赋》产生于曹植人生最为困顿颠踬之际,但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
峰时期。当
时,曹植在精神上接连遭受沉重打击,先有曹丕拒见,后有胞兄曹彰
暴薨。曹植回封地时,途经洛水,想
到洛神,触景生情,又联想到战国时楚国人
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高唐赋》、《神
女赋》,于是,曹
植仿其体例而作《洛神赋》。前人有的认为这是曹植感念甄后而作,但我更倾向
于另一种观点:当时曹植怀才不遇、骨肉不亲,此赋借助描写主人公对洛神的爱
慕之情和因为“人神道
殊”以致不能如愿的惆怅,寄寓了作者怀才被黜、无由效
忠王室的苦闷,充分体现了作者衷情不得相通的
抑郁哀愁的心情。作者是哀愁之
人,洛神是哀愁之神。两位主人公的哀愁是融为一体的,所以洛神最后是
“悼良
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作者最后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这种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哀凄悲怨,正是《洛神赋》能够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它
写出了人性中极为动人的一个侧
面,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在不断感动着每一个欣
赏它的人。《洛神赋》之所以能够成为曹植的代表作,除
了情感因素之外,还与
作者描绘技巧之高超有着很大的关系。赋中有很多描写洛神的文字,历来被誉为<
br>描摹女性美的典范手笔。关于女神,屈原在《天问》、《离骚》中都曾提及,司
马相如的《上林赋
》和张衡《思玄赋》也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但最精彩的描写
还是曹植的《洛神赋》。比喻的手法贯穿始
终,绚丽的文辞俯拾皆是。作者首先
用对偶、排比的句式写她的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
察
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接着,作
者对女神的体态、容貌、服
饰和举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正是因为《洛神赋》有着这样杰出的成就,所以,很多古人
都给了它极高的
评价,也使这篇赋作在历史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氏父子各写
数十本,大画家顾恺之为之绘画,宋元时期的一些剧作家又将它搬上舞台,历代
作家以此为题材也写了许
多诗词歌赋。可见,曹植的《洛神赋》真是魅力无穷,
影响极深,的确是中国古代辞赋中一篇不可多得的
杰作,曹植的确无愧于“七步
成诗”之才、“才高八斗”之誉。
杜康与仪狄
酒,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翻开厚厚的人类文明史画卷,我们会发现,
在数千年人
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酒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酒的国家之
一,关于酒的记载史不绝书,但我们的先祖中
是谁最早创制了酒,这项发明的桂冠应属于谁呢?
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为常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杜康
造酒,一是仪狄造酒。西晋人江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自
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而
在这两种说法中,又以杜康造酒之说流传更广,
更为人所熟知。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操《短歌行》诗中这样
写道:“慨当以慷,忧
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可见,杜康因其最早造酒,早在
汉代他的名字
已成为酒的代名词,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但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却要早得多。秦
汉
时期成书的《世本》有“少康作秫酒”之说,《说文解字》中解释“少康,杜
康也”。其后,历代都有杜
康造酒的记载与传说。
杜康所处时代不详,相传生活在夏商时期,属今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人
。据
说他幼年常牧羊于家乡附近的空桑洞(今杜康村西南),偶然发现自己吃剩放在
桑树空洞中
的米饭(秫)有特殊的香味,于是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发
明了酒。江统在《酒诰》中也说:“
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
记载,“杜康作秫酒”,
“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今
天,在汝阳杜康村一带,仍有酒泉沟、空桑洞、杜康河这些地名,成为杜康造酒
的历史佐证。杜
康创造的“秫酒”酿造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白酒酿造的工艺基
础,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以后,杜康酒多被作为宫廷御用,
历代帝王对杜康也多有加封,尊他为“酒仙”。于是,大家都把
杜康奉为造酒业
的祖师爷。
相对于杜康造酒,仪狄造酒的传说没这么丰富,但记载也
很早。《战国策•
魏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
有以酒亡其国者’。”其他如《世本》、《吕氏春秋》、《太平御览》等书也有
仪狄造酒的类似记载。
但关于仪狄的其他情况却很少,传说也不多。《世本》上
提到禹喝了他造的美酒之后,感到酒的魅力将令
后人有亡其王国的危险,于是就
疏远了仪狄。可能是由于被视为上古圣君的禹对仪狄造酒并不赞赏、并疏
远他的
缘故,因此关于仪狄的历史记载才语焉不详,流传也远次于杜康。但简短的几句
话却透露
给我们另外的信息,即仪狄造酒也应在河洛一带。既然是“帝女命仪狄
作酒”,禹的都城在阳城(登封)
,统治中心在河洛,仪狄造酒的地方也应当在
此一带,这样的推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与文献、传说相比,事实更有说服力。迄今为止,全国各地考古发掘的有关
酒的实物也以河洛为最多。从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河洛地区均出
土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实物。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龙山
文化发展而来),出土有
多种用来温酒或饮酒的铜爵,有平底的、凸底的;其它发现的殷商时代的酒器,
如:壶(贮酒器),樽(贮酒而备斟之器),卣(成鬯备移运之器),爵、觚和
觯(均为饮酒器
),斗(斟酒器)等,不一而足,种类繁多;在郑州还发掘出了
商代酿酒作坊。另外,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中,出现了“酋、酉、鬯、醴”等字,
学术界一致公认这些是中国酒最初的名字。
不
管是文献记载、历史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有力地印证了杜康造酒与仪
狄造酒的真实历史,而且他们两
人造酒的地方都在河洛地区。因此,可以确切地
说,广袤丰厚的河洛大地是中国酒的起源地。
问鼎中原
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
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
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
,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
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
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
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
临时抱佛脚
出自洛阳龙门石窟,早期的佛教场所,不一定会建庙,也少
有烧香之类,但一定
会建塔,在佛塔上多雕刻佛脚以代表佛祖,供世人礼抱膜拜。另一则则为:“云南之南一番国,俗尚释教。有犯罪当诛者,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削发为僧,
使贳其罪”。两则
典故,前者为中性,后者则逐渐被演变形容为一些人平时没有
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行为,明显带有贬义
。
鹤立鸡群
三国时代,魏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嵇康。他身材高大,仪态俊逸,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放任随便,性格耿直、刚强,对当时控制朝廷的
司马氏集团采取了合
作态度,后来终于被司马昭杀了。
嵇康死后,他的儿子嵇绍成了孤儿。嵇绍,字延祖,长大后,与他
父亲一样,才
华出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西晋建
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竹林七贤”
之一的王戎说:“昨天我第一次
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雄伟,在人群之中,就像
一只仙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引人注目。”
王戎听了说:“喔,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的风度呢,更胜过他哩!”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
后,嵇绍担任侍中,在皇帝身边供职,经常出入宫廷,很受信
用。尽管当时王室成员争权夺利,互相攻杀
,局势动荡,但嵇绍对晋朝非常忠诚。
公元291 年,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河间王
司马顒和成都王司马
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随惠帝出兵迎战,在荡阴打了败仗。当时,将领和侍卫中有不少逃跑,但嵇绍始终护卫着惠帝。叛军的箭雨点般地射来,嵇绍身中数
箭,鲜血溅到了惠帝
的战袍上,最后重伤死去。惠帝对此非常感动,战斗结束后,
侍从要沅去惠帝战袍上的血迹,惠帝加以阻
止说:“不能洗 掉,这是嵇侍中的
血啊!”
后人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仪表出众或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
分道扬镳
这个成语
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
俱入见,而陈得失,..
....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
后,可分路而行。”
在南北
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
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
br>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
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
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
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
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
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职比你大多了,你
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
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
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
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
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
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
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
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
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
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
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
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
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河图洛书
相传
很久以前,洛阳北黄河边上的孟津,有一年从黄河里爬出了个大怪物。
这个怪物异常庞大,一张嘴就吞下
个活人,一打滚地里的庄稼全都遭秧。从此这
里田地渐渐荒芜,百姓也吃尽苦头,无以谋生。
怪物闹的大家没有活路,只好找来了伏羲。羲皇听了大家的诉说后,忙带上
宝剑,来到河边。那怪物原来
是黄河中的龙马,看到羲皇挥舞宝剑站在面前,知
道逃脱不掉,忙伏地告饶,乞求羲皇放它条生路,并承
诺:“若放了我,定从黄
河里拿件宝贝给您!”羲皇听到说:“我不要什么宝贝,只要你答应不再祸害百
姓,我就放你。”
龙马答应潜入河中。几天后,它果然背负着一块玉版献给羲皇。伏羲一
时也
琢磨不出玉版上黑色小点和那些图案,只知它是黄河中的宝贝,便唤这块玉版为
“河图”。
此后,羲皇同龙马结下深厚友情,伏羲经常去看龙马。一天,伏羲细看龙马
身上的花纹,再
琢磨河图上的图案,一下悟出了八卦图。据说,伏羲还曾将他的
八卦知识写了本书叫《易经》,后经商周
末年周文王的完善,变成了今日的(周
易》,一直广为流传。
至于《洛书》,需从大禹治水说起。
有年夏天,大禹凿开了龙门,伊河在龙门南形成的湖水流入了
洛河待湖水渐
渐流浅时候,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的手下人见了,忙挥剑去
砍
,被大禹拦住了,大禹看这只龟对百姓也从没做过坏事,便把它放入洛河。
过了不久,有天,整个
洛阳城都被大雾笼罩,大禹率领手下到洛河岸边察看
水情。忽然,在大雾茫茫的洛河里升起了一束五彩宝
光,随之,罩在空中的大雾
也烟消云散。大禹仔细一看,那宝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只乌龟,那宝光也正
是
从乌龟背上的一块玉版放出来的。原来,当日的乌龟为抱答大禹,特将此玉版献
上,拜称这块
玉版为《洛书》。
在《洛书》上有65个红字,大禹一个也不认识。后来经过反复揣摸,整理出九个方面的内容,有历法、种植谷物,制定法令等。
后来,古人根据《洛书》的九章大法,整理出一本科学法典一《洪范篇》。
这部书一直传至今日。
有趣的是,1987年安徽含山县陵家滩原始社会末期墓葬中出土距今5000年
的玉片和
玉龟,据专家考证,是无文字时代原始先民把天地、北辰、四维、四时、
八方、八节、八卦和洛书之数融
为一体的宇宙图式,也是原始的洛书和八卦图。
出土的玉版、玉龟的年代,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左
右。在今洛宁县长水一带
“洛出书处”石牌二通。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泸洛讷
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仓颉为黄帝史官。他依河图洛书造出一代
象形文字,成为
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汉字。仓颉造字后遗址也在洛宁县西南
30公里的兴华乡阳峪河东。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
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
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
从此魏
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
昭。在位
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
位于他。
实
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
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腾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
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
,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
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
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
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
(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
心。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
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
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
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
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
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
恰恰相反,
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
们说
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
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
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
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悬梁刺骨
苏秦,字季
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
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
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
己的政
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
穿着旧
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
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
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
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孔子问礼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ZOU)县(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发扬光大之人
。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
周敬王二年(公
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
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
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Dan)
询问礼乐。
老聃即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
乡曲仁里人,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
在的国家图书馆长。他
对孔子说:“你所要问的那些人,他们和自己的骨头早腐烂了,只剩下他们的话<
/p>
罢了。况且,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
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象一无所有;很有德兴的人,外表看
起来却像是遇笨。去掉你
的骄气和想入非非、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
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些”。
孔子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
言,
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
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
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
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
自己!”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回去对自己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
知道
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
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
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
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孔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
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制定了
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阳之行,孔子扩
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鲁国后,向他求学的人更
多了。
洛阳市东关有条小街名叫“东通巷(旧铜驼巷)”,巷北头,现在的市24中
学家
属院,即是传说中的老子故宅。数年前,室内尚存两间厦房,三间大正殿,
三间大后殿,后来台上的后殿
被拆除,正殿、箱房也多翻修,为青瓦青砖土本结
构。儒道两位先驱就是在那里会晤的。现在市24中学
西门外河边竖一通石碑,
高3。56米,宽0.92米,有一结构严谨的牌坊式碑楼拥护着。碑面阴刻“
孔子
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与
洛阳
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孔庙)时立的。原立于廛河影院附近,后迁至东关大街。
近年迁至廛河边老子故宅
西侧。
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
太学,
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
故事,“
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
光武
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
可当羊赶到
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
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
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
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
“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
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
来,径直牵了去。这下,
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
有敬意的别号“
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
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
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
,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
穿着旧衣破鞋回到
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
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
住吊在房梁上,
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
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
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
,做了六
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
而谢”
。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
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神宓妃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
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
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
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
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
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
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
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
洛河,看到宓妃,一下
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
br>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
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
,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
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
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
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
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
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
畜,后羿
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
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
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
府,再也不敢管后
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
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
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
br>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鲤鱼跳龙门
很早以前,龙门还未被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
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
通过洛河,
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
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
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只见它从半里
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
纵身
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
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
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
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
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
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
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
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
外,
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
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
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
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
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
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
时推荐到其弟程
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
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
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
盹儿。杨时便劝
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
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
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
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
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
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
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
道的学子
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
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
宅,月给用度,
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
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
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
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
刘禅;“你思念
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
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
人坟墓,远在蜀地,
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
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
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
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
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
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
思蜀”典故。
短歌行 魏晋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
/p>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
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名 都 篇: (魏)曹植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斤,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及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瞧胎虾,炮鳖灸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