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重心、外心、垂心、内心的向量表示及其性质-三角形中心矢量

玛丽莲梦兔
644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8: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新疆大学生村官


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应用
知识点总结
1.O是
ABC
的重心

OAOBOC0
; 若O是
ABC
的重心,则
PG
1
(PAPBPC)
G

ABC
的重心.
3
2.O是
AB C
的垂心

OAOBOBOCOCOA
;
S
 BOC
S
AOC
S
AOB

1
S
ABC
3

OAOBOC0
;

tanB:tanC
若O是
ABC
(非直角三角形)的垂心,则
S
BOC
:S
AOC
:S
AOB
tanA:

tanAOAtanBOBtanCOC0

3.O是
ABC< br>的外心

|OA||OB||OC|
(或
OAOBOC
)
sinAOC:sinAOBsin2A:sin2B:sin2C
若O是ABC
的外心则
S
BOC
:S
AOC
:S
AOB
sinBOC:
222

sin2AOAsin2BOB sin2COC0

4.O是内心
ABC
的充要条件是
OA(
AB
|AB|

AC
AC
)OB(
BA
|BA|

BC
|BC|
)OC(
CA
|CA|
CB
|CB|
)0

引进单位向量,使条件变得更简洁。如 果记
AB,BC,CA
的单位向量为
e
1
,e
2
, e
3
,则刚才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可以写成
OA(e< br>1
e
3
)OB(e
1
e
2
)OC (e
2
e
3
)0
,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也可以是
aOAbOBcOC0
。若O是
ABC
的内心,则
S
BOC
:S
AOC:S
AOB
a:b:c


aOAbOBcOC0或sinAOAsinBOBsinCOC0
;
A
|AB|PC|BC|PA|CA|PB0P

ABC
的内心;
e
1
B
P
e
2
C
向量
< br>(
AB

AC
)(

0)
所在直线过ABC
的内心(是
BAC
的角平
|AB||AC|
分线所在 直线);
范 例
(一)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内心结合考查
例1.O是平面上 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
OPOA

(
AB
AB

AC
AC
)




0,

则P点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 )
(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

- 1 -


解析:因为
AB
AB
是向量
AB
的单位向量设
AB

AC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e
1
和e
2
, 又
OPOAAP
,则原式可化为
AP

(e
1
e
2
)
,由菱形的基本性质知AP平分
BAC
,那么在
ABC
中,AP平分
BAC
,则知选B.
(二)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垂心结合考查“垂心定理”
例2. H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 br>HAHBHBHCHCHA

点H是△ABC的垂心.

HAHBHBHCHB(HCHA)0HBAC0HBAC
,
同理
HCAB

HABC
.故H是△ABC的垂心. (反之亦然(证略))
例3.(湖南)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PAPBPB PCPCPA
,则P是△ABC的(D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解析:由
PAPBPBPC得PAPBPBPC0
.即PB(PAPC)0,即PBCA0


PBCA,同理PABC,PCAB
所以P为
ABC
的垂心. 故选D.
(三)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重心结合考查“重心定理”
例4. G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GAGBGC
=0

点G是△ABC的
重心.
证明 作图如右,图中
GBGCGE

连结BE和CE,则CE=GB,BE=GC
BGCE为平行四边形

D是BC的中点,AD为BC边
上的中线.

GBGCGE
代入
GAGBGC
=0,
GAEG
=0

GAGE2GD
,故G是△ABC的重心.( 反之亦然(证略))
例5. P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G是△ABC的重心
PG(PAPBPC)
.
证明
PGPAAGPBBGPC CG

3PG(AGBGCG)(PAPBPC)

∵G是△ABC的重心 ∴
GAGBGC
=0

AGBG CG
=0,即
3PGPAPBPC

由此可得
PG(PAPBPC)
.(反之亦然(证略))
例6 若
O

ABC
内一点,
OAOBOC0
,则
O

ABC
的( )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 2 -
1
3
1
3


解析:由
O AOBOC0

OBOCOA
,如图以OB、OC为相邻两边构作平行四 边形,则
1
OBOCOD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知
OEOD
,< br>OA2OE
,同理可证其它两边上的这个性
2
质,所以是重心,选D。
(四) 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外心结合考查
例7若
O

ABC
内一点,
OAOBOC
,则
O

ABC
的( )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解析:由向量模的定义知
O

A BC
的三顶点距离相等。故
O

ABC
的外心 ,选B。
(五)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四心结合考查
例8.已知向量
OP
1

OP
2

OP
3
满足条件
OP
1
+
OP
2
+
OP
3
=0,|
OP
1|=|
OP
2
|=|
OP
3
|=1,
求证 △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数学》第一册(下),复 习参考题五B组第6题)
证明 由已知
OP
1
+
OP
2
=-
OP
3
,两边平方得
OP
1
·
OP< br>2
=


同理
OP
2
·
OP
3
=
OP
3
·
OP
1
=


∴|
P
1
P
2
|=|
P2
P
3
|=|
P
3
P
1
|=
3
,从而△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
反之,若点O是正三角形△P
1
P
2
P
3
的中心,则显然有
OP
1
+
OP
2
+
OP
3
=0且 |
OP
1
|=|
OP
2
|=|
OP
3|.
即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
OP
1
1
2
1
2
+
OP
2
+
OP
3
=0且|
OP
1
|=|
OP
2
|=|
OP
3
|
点O是正△P
1
P
2
P
3
的中心.
例9.在△ABC中,已知Q、G、H分别是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求证:Q、G、H三点共
线 ,且QG:GH=1:2。
【证明】:以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 系。设A(0,0)、B(x
1
,0)、
C(x
2
,y
2< br>),D、E、F分别为AB、BC、AC的中点,则有:
xxx
2
y
2
xyx
D(
1
,0)、E(
1
,)、F(
2< br>,
2
)
由题设可设
Q(
1
,y
3
)、H(x
2
,y
4
)
,
222222
xx
2
y
2
xxy
y
G (
1
,)AH(x
2
,y
4
),QF(
2< br>
1
,
2
y
3
)

C(x
2
,y
2
)
33222
BC(x
2
x
1
,y
2
)

AHBC
AH BCx
2
(x
2
x
1
)y
2
y< br>4
0

y
4

x
2
(x2
x
1
)
y
2
A
D
F
G
Q x
B(x
1
,0)
H
E
QFAC
x
2
x
1
y
)y
2
(2
y
3
)0

222
x(xx
1
)y
2
y
3

22

2y
2
2
QFACx
2
(

- 3 -


 QH(x
2

x
1
2xx
1
3x
2< br>(x
2
x
1
)y
2
,y
4
y< br>3
)(
2
,)

222y
2
2
QG(
(
x
2
x
1
x
1
y
2
2xx
1
y
2
x
2
(x
2
x
1
)y
2,y
3
)(
2
,)
323632y
2
2
2x
2
x
1
3x
2
(x
2
x
1
)y
2
1
2xx
1
3x
2
(x
2
x
1
)y
2
,)(
2
, )

66y
2
6322y
2
2
1
=QH
3

QH=3QG
,故
Q、G、H
三点共线,且QG:GH
=1:2
例10.若O

H分别是△ABC的外心和垂心.求证
OHOAOBOC
.
证明 若△ABC的垂心为H,外心为O,如图.
连BO并延长交外接圆于D,连结AD,CD.

ADAB

C DBC
.又垂心为H,
AHBC

CHAB

∴AH∥CD,CH∥AD,
∴四边形AHCD为平行四边形,

AH DCDOOC
,故
OHOAAHOAOBOC
.

著名的“欧拉定理”讲的是锐角三角形的“三心”——外心、重心、垂心的位置关系:
(1)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欧拉线”;
(2)三角形的重心在“欧拉线 ”上,且为外——垂连线的第一个三分点,即重心到垂心的距
离是重心到外心距离的2倍。
“欧拉定理”的向量形式显得特别简单,可简化成如下的向量问题.
例11. 设O、G、H分别是锐角△ABC的外心、重心、垂心. 求证
OGOH

证明 按重心定理 G是△ABC的重心

OG(OAOBOC)

按垂心定理
OHOAOBOC
由此可得
OGOH
.
补充练习
1.已知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动点P满足
1
3
1
3
1
3
111
OP
= (
OA
+
OB
+2
OC
),则点P一定为三角形ABC的 ( B )
322
边中线的中点 边中线的三等分点(非重心)
C.重心 边的中点
1. B取AB边的中点M,则
OAOB2OM
,由
OP3
=
3
OP3OM2MC
,∴
MP
2
M C
,即点P为三角形中AB边上的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且
点P不过重心,故选B.

11
(
OA
32
+
1
OB
+2
OC
)可得
2
- 4 -


2.在同一个平面上有
ABC
及一点O满足关系式:
O< br>A

BC

OB

CA

OC
2
2222
AB
2
,则O为
ABC
的 ( D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平面内一点P满足:
PAPBPC0
,则P为
ABC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3.已知O是平面上一 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
OPOA

(ABAC)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4.已知△A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动点,且动点P满足:
PAPCPAPBPBPC0
,则P点为三角形的 ( D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5.已知△A 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点P满足:
aPAbPBcPC0
,则P 点
为三角形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6.在三角形ABC中,动点P满足:
CACB2ABCP
,则P点轨迹一定通过△AB C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1ABACABAC
→→→
7.已知非零向量AB与AC满足( + )·BC=0且 · =
2
, 则△ABC为( )
→→→→
|AB||AC||AB||AC|
A.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解析:非零向量与满足(
ABAC
)·=0,即角A的平分线垂直于BC,∴ AB= AC,又

|AB||AC|
22
cosA

ABAC< br>1
=
2
,∠A=,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选D.

3
|AB||AC|
8.
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 为H,
OHm(OAOBOC)
,则实数m = 1
9.点O是
 ABC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
OAOBOBOCOCOA
,则点O是ABC
的(B )
(A)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高的交点

10. 如图1,已知点G是
ABC
的重 心,过G作直线与AB,AC两边分别交于M,N两点,且
AMxAB

11
ANyAC
,则
3

xy

- 5 -


证 点G是
ABC
的重心,知
GAGBGC
O

1< br>得
AG(ABAG)(ACAG)
O
,有
AG(AB AC)
。又M,N,G三点共线(A不在直线MN
3
上),
于是存在< br>
,

,使得
AG

AM

A N(且



1)

1

AG

xAB

yAC
=
(ABAC)

3




1
11

3
。 得

,于是得
1
xy

x

y< br>
3

例讲三角形中与向量有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1、三角形重心、内心、垂心、外心的概念及简单的三角形形状判断方法
2、向量的加法、数量积等性质
3、利用向量处理三角形中与向量有关的问题
4、数形结合
教学重点:灵活应用向量性质处理三角形中与有关向量的问题
教学难点:针对性地运用向量性质来处理三角形中与向量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课前练习
1.1已知O是△ABC内的一点,若
OAOBOC
,则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1.2在△ABC中,有命题①
ABACBC
;②
ABBCCA0
;③若
ABACABAC0

则△ABC为等腰三角形;④若
ABAC0
,则△ABC为锐角三角形,上述命题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2、知识回顾
2.1 三角形的重心、内心、垂心、外心及简单的三角形形状判断方法
2.2 向量的有关性质
2.3 上述两者间的关联
3、利用向量基本概念解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题
222


< br>ABAC

ABAC1
例1、已知△ABC中,有



,试判断△ABC的形状。
BC0

ABAC
2
ABAC


练习1、已知△ABC中,
ABa

BCb
,B是△ABC中的最大角,若
ab0
,试判断△ABC的形状。
4、运用向量等式实数互化解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题
例2、已知O是△AB 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
OABCOBACOCAB
,则
O是△ABC的 〔 〕

- 6 -
222222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5、运用向量等式图形化解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题


ABAC

例3、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动点,且点P满足
OPOA




,



0,



ABAC


则动点P一定过△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练习2、已知O为平面内一点,A、B、C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
1
< br>OPOA


ABBC

,


0,

,则动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2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例4、已知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动点P满足


A BAC

OPOA




,


0,

,则动点P一定过△ABC的〔 〕

ABcosBACcosC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练习3、已知O是△ABC所在 平面内的一点,动点P满足


OBOCABAC

OP< br>



,



0,

,则动点P一定过△ABC的〔 〕
2

ABcosBACcosC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例5、已知点G是的重心,过G 作直线与AB、AC分别相交于M、N两点,且
11
AMxAB,ANyAC
,求证:
3

xy
6、小结
处理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 题时,要允分注意数形结合的运用,关注向量等式中的实数互化,
合理地将向量等式和图形进行转化是处 理这类问题的关键。
7、作业
1、已知O是△ABC内的一点,若
OAOBOC0
,则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2、若△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半径为1,且
OAOBOC0
,则
OAOB
等于〔 〕
1
1
A、 B、0 C、1 D、


2
2
3、已知O是△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A、B、C、所对的过分别是
a

b

c

aOAbOBcOC0
,则O是△ 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4、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内与A不重合的一点,满足
ABAC3AP,则P是△ABC的〔 〕

- 7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5、平面上的三个向量
OA

OB

OC
满足
OAOBOC0
OAOBOC1
,求证:
△ABC为正三角形。
6、在△AB C中,O为中线AM上的一个动点,若AM=2,求
OA(OBOC)

三角形四心与向量的典型问题分析
向量是数形结合的载体,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 大小。在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必
修4第二章)的学习中,一方面通过数形结合来研究向量的概念和运 算;另一方面,我们又以向
量为工具,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和物理的相关问题。
在平面向量的应用中,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首先将几何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和几
何关系用向量 表示,然后选择适当的基底向量,将相关向量表示为基向量的线性组合,把问题转
化为基向量的运算问题 ,最后将运算的结果再还原为几何关系。
下面就以三角形的四心为出发点,应用向量相关知识,巧妙的 解决了三角形四心所具备的一
些特定的性质。既学习了三角形四心的一些特定性质,又体会了向量带来的 巧妙独特的数学美感。

一、“重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1】
G

△ABC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若
GAGBGC0
,则
G< br>是
△ABC
的重心.如图⑴.
C
A'
G
A

图⑴
P
B
M
A
B

C
O
图⑵
【命题2】 已知
O
是平面上一定点,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OPOA

(ABAC)


(0,)
,则
P
的轨 迹一定通过
△ABC
的重心.
)
时,由于

(AB AC)
表示
BC
边上的中线所在【解析】 由题意
AP

(ABAC)
,当

(0,
直线的向量,所以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重心,如图⑵.

二、“垂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3】
P

△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PAP BPBPCPCPA
,则
P

△ABC
的垂心.
【解析】 由
PAPBPBPC
,得
PB(PAPC)0,即
PBCA0
,所以
PB⊥CA
.同理可证

- 8 -


PC⊥AB

PA⊥BC
.∴
P

△ABC
的垂心.如图⑶.
A
E
C
M
B


C
P

图⑶
P
A
O
H
F
图⑷
B
【命题4】 已知
O
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br>满足

ABAC



(0,
OPO A



)
,则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垂心.

ABcosBACcosC




ABACABAC

BC0


,由于


【解析】 由题意
AP


ABcosBACcosC


ABcosBACcosC




ABBC
ABcosB

ACBC
ACcosC
BCCB0
,所以
AP
表示垂直于< br>BC
的向量,即
P
点在过点
A

垂直于
BC
的直线上,所以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垂心,如图⑷.

三、“内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5】 已知
I

△A BC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
ABc

ACb

BCa
.若
aIAbIBcIC0
,则
I

△ABC的内心.







A


B
C
O
c
I
a
P
C
b
图⑸
A
图⑹
B
【解析】 ∵
I BIAAB

ICIAAC
,则由题意得
(abc)IAbA BcAC0


ABAC



bABcACACABABACACAB


ABAC



- 9 -



bc

A BAC

.∵
AB

AC
分别为
AB

AC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AI
abc

ABAC

AC
AB


AI
∠BAC
平分线共线,即
AI
平分
BAC

同理可 证:
BI
平分
ABC

CI
平分
ACB
.从而
I

△ABC
的内心,如图⑸.
【命题6】 已知O
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AB

AC



(0,OPOA



)
,则动点
P
的轨迹 一定通过
△ABC
的内心.

AB

AC
< br>
ABAC


,∴当

(0,

【解析】 由题意得
AP


)
时,
AP
表示
BAC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ABAC


方向的向量,故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内心,如图⑹.

四、“外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7】 已知
O

△A 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OA
2
OB
2
OC
2
,则
O

△ABC
的外心.









C
A
O
B
O
A
B
M
P
C
图⑺
222
图⑻
222
【解析】 若
OAOBOC
,则
OAOBOC,∴
OAOBOC
,则
O

△ABC

外 心,如图⑺。
【命题7】 已知
O
是平面上的一定点,
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
OBOCABAC


OP




(0,)
,则 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外心。

2
ABcosBACcosC


OBOC
ABAC

表示垂直于
BC



)
时,【解析】 由于过BC
的中点,当

(0,

ABcosBACcosC

2

的向量(注意:理由见二、4条解释。),所以
P
BC
垂直平分线上,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外心,如 图⑻。

- 10 -


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应用
知识点总结
1.O是
ABC
的重心

OAOBOC0
; 若O是
ABC
的重心,则
PG
1
(PAPBPC)
G

ABC
的重心.
3
2.O是
AB C
的垂心

OAOBOBOCOCOA
;
S
 BOC
S
AOC
S
AOB

1
S
ABC
3

OAOBOC0
;

tanB:tanC
若O是
ABC
(非直角三角形)的垂心,则
S
BOC
:S
AOC
:S
AOB
tanA:

tanAOAtanBOBtanCOC0

3.O是
ABC< br>的外心

|OA||OB||OC|
(或
OAOBOC
)
sinAOC:sinAOBsin2A:sin2B:sin2C
若O是ABC
的外心则
S
BOC
:S
AOC
:S
AOB
sinBOC:
222

sin2AOAsin2BOB sin2COC0

4.O是内心
ABC
的充要条件是
OA(
AB
|AB|

AC
AC
)OB(
BA
|BA|

BC
|BC|
)OC(
CA
|CA|
CB
|CB|
)0

引进单位向量,使条件变得更简洁。如 果记
AB,BC,CA
的单位向量为
e
1
,e
2
, e
3
,则刚才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可以写成
OA(e< br>1
e
3
)OB(e
1
e
2
)OC (e
2
e
3
)0
,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也可以是
aOAbOBcOC0
。若O是
ABC
的内心,则
S
BOC
:S
AOC:S
AOB
a:b:c


aOAbOBcOC0或sinAOAsinBOBsinCOC0
;
A
|AB|PC|BC|PA|CA|PB0P

ABC
的内心;
e
1
B
P
e
2
C
向量
< br>(
AB

AC
)(

0)
所在直线过ABC
的内心(是
BAC
的角平
|AB||AC|
分线所在 直线);
范 例
(一)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内心结合考查
例1.O是平面上 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
OPOA

(
AB
AB

AC
AC
)




0,

则P点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 )
(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

- 1 -


解析:因为
AB
AB
是向量
AB
的单位向量设
AB

AC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e
1
和e
2
, 又
OPOAAP
,则原式可化为
AP

(e
1
e
2
)
,由菱形的基本性质知AP平分
BAC
,那么在
ABC
中,AP平分
BAC
,则知选B.
(二)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垂心结合考查“垂心定理”
例2. H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 br>HAHBHBHCHCHA

点H是△ABC的垂心.

HAHBHBHCHB(HCHA)0HBAC0HBAC
,
同理
HCAB

HABC
.故H是△ABC的垂心. (反之亦然(证略))
例3.(湖南)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PAPBPB PCPCPA
,则P是△ABC的(D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解析:由
PAPBPBPC得PAPBPBPC0
.即PB(PAPC)0,即PBCA0


PBCA,同理PABC,PCAB
所以P为
ABC
的垂心. 故选D.
(三)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重心结合考查“重心定理”
例4. G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GAGBGC
=0

点G是△ABC的
重心.
证明 作图如右,图中
GBGCGE

连结BE和CE,则CE=GB,BE=GC
BGCE为平行四边形

D是BC的中点,AD为BC边
上的中线.

GBGCGE
代入
GAGBGC
=0,
GAEG
=0

GAGE2GD
,故G是△ABC的重心.( 反之亦然(证略))
例5. P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G是△ABC的重心
PG(PAPBPC)
.
证明
PGPAAGPBBGPC CG

3PG(AGBGCG)(PAPBPC)

∵G是△ABC的重心 ∴
GAGBGC
=0

AGBG CG
=0,即
3PGPAPBPC

由此可得
PG(PAPBPC)
.(反之亦然(证略))
例6 若
O

ABC
内一点,
OAOBOC0
,则
O

ABC
的( )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 2 -
1
3
1
3


解析:由
O AOBOC0

OBOCOA
,如图以OB、OC为相邻两边构作平行四 边形,则
1
OBOCOD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知
OEOD
,< br>OA2OE
,同理可证其它两边上的这个性
2
质,所以是重心,选D。
(四) 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外心结合考查
例7若
O

ABC
内一点,
OAOBOC
,则
O

ABC
的( )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解析:由向量模的定义知
O

A BC
的三顶点距离相等。故
O

ABC
的外心 ,选B。
(五)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四心结合考查
例8.已知向量
OP
1

OP
2

OP
3
满足条件
OP
1
+
OP
2
+
OP
3
=0,|
OP
1|=|
OP
2
|=|
OP
3
|=1,
求证 △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数学》第一册(下),复 习参考题五B组第6题)
证明 由已知
OP
1
+
OP
2
=-
OP
3
,两边平方得
OP
1
·
OP< br>2
=


同理
OP
2
·
OP
3
=
OP
3
·
OP
1
=


∴|
P
1
P
2
|=|
P2
P
3
|=|
P
3
P
1
|=
3
,从而△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
反之,若点O是正三角形△P
1
P
2
P
3
的中心,则显然有
OP
1
+
OP
2
+
OP
3
=0且 |
OP
1
|=|
OP
2
|=|
OP
3|.
即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
OP
1
1
2
1
2
+
OP
2
+
OP
3
=0且|
OP
1
|=|
OP
2
|=|
OP
3
|
点O是正△P
1
P
2
P
3
的中心.
例9.在△ABC中,已知Q、G、H分别是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求证:Q、G、H三点共
线 ,且QG:GH=1:2。
【证明】:以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 系。设A(0,0)、B(x
1
,0)、
C(x
2
,y
2< br>),D、E、F分别为AB、BC、AC的中点,则有:
xxx
2
y
2
xyx
D(
1
,0)、E(
1
,)、F(
2< br>,
2
)
由题设可设
Q(
1
,y
3
)、H(x
2
,y
4
)
,
222222
xx
2
y
2
xxy
y
G (
1
,)AH(x
2
,y
4
),QF(
2< br>
1
,
2
y
3
)

C(x
2
,y
2
)
33222
BC(x
2
x
1
,y
2
)

AHBC
AH BCx
2
(x
2
x
1
)y
2
y< br>4
0

y
4

x
2
(x2
x
1
)
y
2
A
D
F
G
Q x
B(x
1
,0)
H
E
QFAC
x
2
x
1
y
)y
2
(2
y
3
)0

222
x(xx
1
)y
2
y
3

22

2y
2
2
QFACx
2
(

- 3 -


 QH(x
2

x
1
2xx
1
3x
2< br>(x
2
x
1
)y
2
,y
4
y< br>3
)(
2
,)

222y
2
2
QG(
(
x
2
x
1
x
1
y
2
2xx
1
y
2
x
2
(x
2
x
1
)y
2,y
3
)(
2
,)
323632y
2
2
2x
2
x
1
3x
2
(x
2
x
1
)y
2
1
2xx
1
3x
2
(x
2
x
1
)y
2
,)(
2
, )

66y
2
6322y
2
2
1
=QH
3

QH=3QG
,故
Q、G、H
三点共线,且QG:GH
=1:2
例10.若O

H分别是△ABC的外心和垂心.求证
OHOAOBOC
.
证明 若△ABC的垂心为H,外心为O,如图.
连BO并延长交外接圆于D,连结AD,CD.

ADAB

C DBC
.又垂心为H,
AHBC

CHAB

∴AH∥CD,CH∥AD,
∴四边形AHCD为平行四边形,

AH DCDOOC
,故
OHOAAHOAOBOC
.

著名的“欧拉定理”讲的是锐角三角形的“三心”——外心、重心、垂心的位置关系:
(1)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欧拉线”;
(2)三角形的重心在“欧拉线 ”上,且为外——垂连线的第一个三分点,即重心到垂心的距
离是重心到外心距离的2倍。
“欧拉定理”的向量形式显得特别简单,可简化成如下的向量问题.
例11. 设O、G、H分别是锐角△ABC的外心、重心、垂心. 求证
OGOH

证明 按重心定理 G是△ABC的重心

OG(OAOBOC)

按垂心定理
OHOAOBOC
由此可得
OGOH
.
补充练习
1.已知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动点P满足
1
3
1
3
1
3
111
OP
= (
OA
+
OB
+2
OC
),则点P一定为三角形ABC的 ( B )
322
边中线的中点 边中线的三等分点(非重心)
C.重心 边的中点
1. B取AB边的中点M,则
OAOB2OM
,由
OP3
=
3
OP3OM2MC
,∴
MP
2
M C
,即点P为三角形中AB边上的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且
点P不过重心,故选B.

11
(
OA
32
+
1
OB
+2
OC
)可得
2
- 4 -


2.在同一个平面上有
ABC
及一点O满足关系式:
O< br>A

BC

OB

CA

OC
2
2222
AB
2
,则O为
ABC
的 ( D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平面内一点P满足:
PAPBPC0
,则P为
ABC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3.已知O是平面上一 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
OPOA

(ABAC)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4.已知△A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动点,且动点P满足:
PAPCPAPBPBPC0
,则P点为三角形的 ( D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5.已知△A 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点P满足:
aPAbPBcPC0
,则P 点
为三角形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6.在三角形ABC中,动点P满足:
CACB2ABCP
,则P点轨迹一定通过△AB C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1ABACABAC
→→→
7.已知非零向量AB与AC满足( + )·BC=0且 · =
2
, 则△ABC为( )
→→→→
|AB||AC||AB||AC|
A.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解析:非零向量与满足(
ABAC
)·=0,即角A的平分线垂直于BC,∴ AB= AC,又

|AB||AC|
22
cosA

ABAC< br>1
=
2
,∠A=,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选D.

3
|AB||AC|
8.
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 为H,
OHm(OAOBOC)
,则实数m = 1
9.点O是
 ABC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
OAOBOBOCOCOA
,则点O是ABC
的(B )
(A)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高的交点

10. 如图1,已知点G是
ABC
的重 心,过G作直线与AB,AC两边分别交于M,N两点,且
AMxAB

11
ANyAC
,则
3

xy

- 5 -


证 点G是
ABC
的重心,知
GAGBGC
O

1< br>得
AG(ABAG)(ACAG)
O
,有
AG(AB AC)
。又M,N,G三点共线(A不在直线MN
3
上),
于是存在< br>
,

,使得
AG

AM

A N(且



1)

1

AG

xAB

yAC
=
(ABAC)

3




1
11

3
。 得

,于是得
1
xy

x

y< br>
3

例讲三角形中与向量有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1、三角形重心、内心、垂心、外心的概念及简单的三角形形状判断方法
2、向量的加法、数量积等性质
3、利用向量处理三角形中与向量有关的问题
4、数形结合
教学重点:灵活应用向量性质处理三角形中与有关向量的问题
教学难点:针对性地运用向量性质来处理三角形中与向量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课前练习
1.1已知O是△ABC内的一点,若
OAOBOC
,则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1.2在△ABC中,有命题①
ABACBC
;②
ABBCCA0
;③若
ABACABAC0

则△ABC为等腰三角形;④若
ABAC0
,则△ABC为锐角三角形,上述命题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2、知识回顾
2.1 三角形的重心、内心、垂心、外心及简单的三角形形状判断方法
2.2 向量的有关性质
2.3 上述两者间的关联
3、利用向量基本概念解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题
222


< br>ABAC

ABAC1
例1、已知△ABC中,有



,试判断△ABC的形状。
BC0

ABAC
2
ABAC


练习1、已知△ABC中,
ABa

BCb
,B是△ABC中的最大角,若
ab0
,试判断△ABC的形状。
4、运用向量等式实数互化解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题
例2、已知O是△AB 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
OABCOBACOCAB
,则
O是△ABC的 〔 〕

- 6 -
222222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5、运用向量等式图形化解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题


ABAC

例3、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动点,且点P满足
OPOA




,



0,



ABAC


则动点P一定过△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练习2、已知O为平面内一点,A、B、C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
1
< br>OPOA


ABBC

,


0,

,则动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2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例4、已知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动点P满足


A BAC

OPOA




,


0,

,则动点P一定过△ABC的〔 〕

ABcosBACcosC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练习3、已知O是△ABC所在 平面内的一点,动点P满足


OBOCABAC

OP< br>



,



0,

,则动点P一定过△ABC的〔 〕
2

ABcosBACcosC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例5、已知点G是的重心,过G 作直线与AB、AC分别相交于M、N两点,且
11
AMxAB,ANyAC
,求证:
3

xy
6、小结
处理与三角形有关的向量问 题时,要允分注意数形结合的运用,关注向量等式中的实数互化,
合理地将向量等式和图形进行转化是处 理这类问题的关键。
7、作业
1、已知O是△ABC内的一点,若
OAOBOC0
,则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2、若△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半径为1,且
OAOBOC0
,则
OAOB
等于〔 〕
1
1
A、 B、0 C、1 D、


2
2
3、已知O是△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A、B、C、所对的过分别是
a

b

c

aOAbOBcOC0
,则O是△ 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4、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内与A不重合的一点,满足
ABAC3AP,则P是△ABC的〔 〕

- 7 -


A、重心 B、垂心 C、外心 D、内心
5、平面上的三个向量
OA

OB

OC
满足
OAOBOC0
OAOBOC1
,求证:
△ABC为正三角形。
6、在△AB C中,O为中线AM上的一个动点,若AM=2,求
OA(OBOC)

三角形四心与向量的典型问题分析
向量是数形结合的载体,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 大小。在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必
修4第二章)的学习中,一方面通过数形结合来研究向量的概念和运 算;另一方面,我们又以向
量为工具,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和物理的相关问题。
在平面向量的应用中,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首先将几何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和几
何关系用向量 表示,然后选择适当的基底向量,将相关向量表示为基向量的线性组合,把问题转
化为基向量的运算问题 ,最后将运算的结果再还原为几何关系。
下面就以三角形的四心为出发点,应用向量相关知识,巧妙的 解决了三角形四心所具备的一
些特定的性质。既学习了三角形四心的一些特定性质,又体会了向量带来的 巧妙独特的数学美感。

一、“重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1】
G

△ABC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若
GAGBGC0
,则
G< br>是
△ABC
的重心.如图⑴.
C
A'
G
A

图⑴
P
B
M
A
B

C
O
图⑵
【命题2】 已知
O
是平面上一定点,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OPOA

(ABAC)


(0,)
,则
P
的轨 迹一定通过
△ABC
的重心.
)
时,由于

(AB AC)
表示
BC
边上的中线所在【解析】 由题意
AP

(ABAC)
,当

(0,
直线的向量,所以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重心,如图⑵.

二、“垂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3】
P

△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PAP BPBPCPCPA
,则
P

△ABC
的垂心.
【解析】 由
PAPBPBPC
,得
PB(PAPC)0,即
PBCA0
,所以
PB⊥CA
.同理可证

- 8 -


PC⊥AB

PA⊥BC
.∴
P

△ABC
的垂心.如图⑶.
A
E
C
M
B


C
P

图⑶
P
A
O
H
F
图⑷
B
【命题4】 已知
O
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br>满足

ABAC



(0,
OPO A



)
,则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垂心.

ABcosBACcosC




ABACABAC

BC0


,由于


【解析】 由题意
AP


ABcosBACcosC


ABcosBACcosC




ABBC
ABcosB

ACBC
ACcosC
BCCB0
,所以
AP
表示垂直于< br>BC
的向量,即
P
点在过点
A

垂直于
BC
的直线上,所以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垂心,如图⑷.

三、“内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5】 已知
I

△A BC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
ABc

ACb

BCa
.若
aIAbIBcIC0
,则
I

△ABC的内心.







A


B
C
O
c
I
a
P
C
b
图⑸
A
图⑹
B
【解析】 ∵
I BIAAB

ICIAAC
,则由题意得
(abc)IAbA BcAC0


ABAC



bABcACACABABACACAB


ABAC



- 9 -



bc

A BAC

.∵
AB

AC
分别为
AB

AC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AI
abc

ABAC

AC
AB


AI
∠BAC
平分线共线,即
AI
平分
BAC

同理可 证:
BI
平分
ABC

CI
平分
ACB
.从而
I

△ABC
的内心,如图⑸.
【命题6】 已知O
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AB

AC



(0,OPOA



)
,则动点
P
的轨迹 一定通过
△ABC
的内心.

AB

AC
< br>
ABAC


,∴当

(0,

【解析】 由题意得
AP


)
时,
AP
表示
BAC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ABAC


方向的向量,故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内心,如图⑹.

四、“外心”的向量风采
【命题7】 已知
O

△A 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OA
2
OB
2
OC
2
,则
O

△ABC
的外心.









C
A
O
B
O
A
B
M
P
C
图⑺
222
图⑻
222
【解析】 若
OAOBOC
,则
OAOBOC,∴
OAOBOC
,则
O

△ABC

外 心,如图⑺。
【命题7】 已知
O
是平面上的一定点,
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
OBOCABAC


OP




(0,)
,则 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外心。

2
ABcosBACcosC


OBOC
ABAC

表示垂直于
BC



)
时,【解析】 由于过BC
的中点,当

(0,

ABcosBACcosC

2

的向量(注意:理由见二、4条解释。),所以
P
BC
垂直平分线上,动点
P
的轨迹一定通过
△ABC
的外心,如 图⑻。

- 10 -

茯神木-门诊病历书写


六一儿童节快乐-司法考试报名时间


买菜作文-朋友聚会祝酒词


坚持到底-货物运输合同


国家文物局-社会福利制度


员工考核-大学生演讲稿


qq等级说明-2017年日历表


父亲节是-教案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