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

萌到你眼炸
643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18: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东北师范大学分数线-有关友谊的名言


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应用
在学习了《平面向量》一章的基础内容之后, 学生们通过课堂例题以及课后习题陆续接触了有关三角
形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知识点总结
1)O是
ABC
的重心

OAOBOC0
; 若O是
ABC
的重心,则
S
BOC
S
AOC< br>S
AOB


1
PG (PAPBPC)
G

ABC
的重心.
3
1S
ABC
3

OAOBOC0
;

2 )O是
ABC
的垂心

OAOBOBOCOCOA
;
tanB:tanC
若O是
ABC
(非直角三角形)的垂心,则
S
BOC
:S
AOC
:S
AOB
tanA:

tanAOAtanBOBtanCOC0

3)O是
ABC< br>的外心

|OA||OB||OC|
(或
OAOBOC
)
若O是
ABC
的外心
:sinAOC:sinAOBsin2A:sin2B:sin2C

S< br>BOC
:S
AOC
:S
AOB
sinBOC

sin2AOAsin2BOBsin2COC0

4)O是内心
ABC
的充要条件是
222
OA(
AB
|AB|

AC
AC
)OB(
BA
|BA|< br>
BC
|BC|
)OC(
CA
|CA|

CB
|CB|
)0

引进单位向量,使条件变得更简洁。如果记
AB,BC,CA
的单位向量为
e
1
,e
2
,e
3
,则刚才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可以写成:
OA(e
1e
3
)OB(e
1
e
2
)OC(e
2
e
3
)0

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也可以是
aOAbOBcOC0

若O是
ABC
的内心,则
S
BOC
:S
AO C
:S
AOB
a:b:c


aOAbOBcOC0或sinAOAsinBOBsinCOC0
;

|AB|PC|BC|PA|CA|PB 0P
ABC
的内心;


AC
AB


)(

0)
所在直线过
AB C
的内心(是
BAC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向量

(

|AB||AC|
二.范例
(一).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内心结合考查
例1.O是平面上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 不共线的三个点,
动点P满足
OPOA

(
A
AB< br>AB

AC
AC
)




0,

则P点的轨迹
B
e
1
e
2
C
一定通过
ABC
的( )
(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
解析:因为
AB
AB


是向量
AB
的单位向量设
A B

AC
方向上的单
P
位向量分别为
e
1
和e
2
, 又
OPOAA P
,则原式可化为
AP

(e
1
e
2
)
,由菱形的基本性质知AP
平分
BAC
,那么在
ABC
中,AP平分
BAC
,则知选B.
第 1 页 共 5 页

< br>点评:这道题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新颖、陌生”,首先
AB
AB
是什么?没见过 !想想,一个非零向量除
以它的模不就是单位向量? 此题所用的都必须是简单的基本知识,如向量的加 减法、向量的基本定理、
菱形的基本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若十分熟悉,又能迅速地将它们迁移到一 起,解这道题一点问题也
没有。
(二)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垂心结合考查“垂心定理”
例2. H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
HAHBHBHCHCHA

点H是△ABC的垂心.

HAHBHBHCHB(HCHA)0 HBAC0HBAC
,
同理
HCAB

HABC
.故H是△ABC的垂心. (反之亦然(证略))
例3.(湖南)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PAPBPB PCPCPA
,则P是△ABC的(D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解析:由
PAPBPBPC得PAPBPBPC0
.

PB(PAPC)0,即PBCA0


PBCA,同理PABC,PCAB

所以P为
ABC
的垂心.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有关运算,及“数量 积为零,则两向量所在直线垂直”、三角形垂心定义等相关知
识.将三角形垂心的定义与平面向量有关运 算及“数量积为零,则两向量所在直线垂直” 等相关知识巧妙结
合。
(三)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重心结合考查“重心定理”
例4. G是△ABC所在平面内一 点,
GAGBGC
=0

点G是△ABC的重心.
证明 作图如右,图中
GBGCGE

连结BE和CE,则CE=GB,BE=GC
BGCE为平行四边形

D
是BC的中点,AD为BC边上的中线.

GBGCGE
代入
GAGBGC
=0,
GAEG
=0

GAGE2GD
,故G是△ABC的重心.( 反之
亦然(证略))
例5. P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G是△ABC的重心
1

PG(PAPBPC)
.
3
证明
PG PAAGPBBGPCCG

3PG(AGBGCG)(PAPBPC )

∵G是△ABC的重心

GAGBGC
=0
< br>AGBGCG
=0,即
3PGPAPBPC

1
由此可得
PG(PAPBPC)
.(反之亦然(证略))
3

例6

O

ABC
内一点,
OAOBOC0
,则
O

ABC
的( )
A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 
解析:由
OAOBOC0

OBOCOA
,如图以OB、OC为相邻两边构作平行

1

 
四边形,则
OBOCOD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知
OE OD

OA2OE
,同理
2
可证其它两边上的这个性质,所以是
重心,选D。
B
O
E
D
C
点评:本题需要扎实的 平面几何知识,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及
三角形重心性
质:重心是三角形中线的 内分点,所分这比为


(四).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外心结合考查
第 2 页 共 5 页
2
。本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平面向量的有关运算与
平行
1< br>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及
三角形重心性质等相关知识巧妙结合。



例7

O

ABC
内一点,
OAOBOC
,则
O

ABC
的( )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解析:由向量模的定义知
O

A BC
的三顶点距离相等。故
O

ABC

外心 ,选B。
点评:本题将平面向量模的定义与三角形外心的定义及性质等相关知识巧妙结合。
(五)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四心结合考查
例8.已知向量
OP
1

OP
2

OP
3
满足条件
OP
1
+
OP
2
+
OP
3
=0,|
OP
1
|=|
OP
2
|=|
OP
3
|=1,
求证 △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数学》第一册(下),复 习参考题五B组第6题)
1
证明 由已知
OP

1
+
OP
2
=-
OP
3
,两边平方得
OP
1< br>·
OP
2
=

2
1
同理
OP
2
·
OP
3
=
OP
3
·
OP

1
=

2
∴|
P
1
P
2
|=|
P
2
P
3
|=|
P
3
P
1
|=
3
,从而△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
反之,若点O是正三角形△P
1
P
2P
3
的中心,则显然有
OP
1
+
OP
2
+
OP
3
=0且|
OP
1
|=|
OP
2
|=|
OP
3
|.
即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
O P
1
+
OP
2
+
OP
3
=0且|
OP
1
|=|
OP
2
|=|
OP
3
|
点O是正△P
1
P
2
P
3
的中心.
例9.在△ABC中,已知Q、G、H分别是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求证:Q、G、H三点共线,且QG:GH=1:2。
【证明】:以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 系。设A(0,0)、B(x
1
,0)、
C(x
2
,y
2< br>),D、E、F分别为AB、BC、AC的中点,则有:
x
1
xx
2
y
2
xy
,0)、E(
1
,)、F(
2
,
2
)

22222
x

1
,y
3
)、H(x
2
,y
4
)
, 由题设可设
Q
2
xx
2
y
2
G(
1
,)

33

xxy
AH(x
2
,y
4),QF(
2

1
,
2
y
3
)< br>
222

BC(x
2
x
1
,y
2
)



AHBC
 
AHBCx
2
(x
2
x
1
) y
2
y
4
0

D(
y
C(x
2
,y
2
)
F
G
Q
A
D
H
E
x
B(x
1
,0)
x
2
(x
2
x
1
)
y
2


QFAC

xxy
Q FACx
2
(
2

1
)y
2
(2
y
3
)0

222
x(xx
1
)y
2
y
3

22

2y
2
2

x2xx
1
3x
2
(x
2
x
1
)y
2
QH(x
2

1
,y< br>4
y
3
)(
2
,)

222y
2
2
y
4

第 3 页 共 5 页



xxxy2xx
1
y
2
x2
(x
2
x
1
)y
21
QG(
2

1
,
2
y
3
)(
2
, )
323632y
2
2
2x
2
x
1
3 x
2
(x
2
x
1
)y
2
1
2x x
1
3x
2
(x
2
x
1
)y
2
,)(
2
,)

66y
2
6322y
2
2

1

=QH
 
3


QH=3QG
,故
Q、G、H
三 点共线,且
QG:GH
=1:2
(
【注】:本例如果用 平面几何知识、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处理,都相当麻烦,而借用向量的坐
标形式,将向量的运算完 全化为代数运算,这样就将“形”和“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多对称、
共线、共点、垂直等问 题的证明,都可转化为熟练的代数运算的论证。
例10.若O

H分别是△ABC的外心和垂心.
求证
OHOAOBOC
.
证明 若△ABC的垂心为H,外心为O,如图.
连BO并延长交外接圆于D,连结AD,CD.

ADAB

C DBC
.又垂心为H,
AHBC

CHAB

∴AH∥CD,CH∥AD,
∴四边形AHCD为平行四边形,

AH DCDOOC
,故
OHOAAHOAOBOC
.
著名的“欧拉定理”讲的是锐角三角形的“三心”——外心、重

心、垂心的位置关系:
(1)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欧拉线”;
(2)三角形的重心在“欧拉线”上,且为外——垂连线的第一个三分点,即重心到垂心的距离是重
心 到外心距离的2倍。
“欧拉定理”的向量形式显得特别简单,可简化成如下的向量问题.
例11. 设O、G、H分别是锐角△ABC的外心、重心、垂心.
1
求证
OGOH

3
1
证明 按重心定理 G是△ABC的重心

OG(OAOBOC)

3
按垂心定理
OHOAOBOC

1
由此可得
OGOH
.
3
补充练习
1.已知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动点P满足
OP
=
111
(
OA
+
OB
+2
OC
),则点P一定为三角形ABC的 ( B )
322
111
(
OA
+
OB
+ 2
OC
)可得
322
边中线的中点 边中线的三等分点(非重心)
C.重心 边的中点
1. B取AB边的中点M,则
OAOB2OM
,由
OP=
3
OP3OM2MC
,∴
MP
P不过重心,故选B.

2
MC
,即点P为三角形中AB边上的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且点
3




 


222
2
2
2
2.在同一 个平面上有
ABC
及一点O满足关系式:
O
A

BC< br>=
OB

CA

OC

AB
则O为
ABC
的 ( D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平面内一点P满足:
PA PBPC0
,则P为
ABC

第 4 页 共 5 页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3.已知O是平面上一 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
OPOA

(ABAC)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4.已知△A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动点,且动点P满足: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br>PAPCPAPBPBPC0
,则P点为三角形的 ( D )

5.已知△A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一 点,且点P满足:
aPAbPBcPC0
,则P点为三
角形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6.在三角形ABC中,动点P满足:
CACB2ABCP
,则P点轨迹一定通过△AB C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1ABACABAC
→→→
7.已知非零向量AB与AC满足( + )·BC=0且 · = , 则△ABC为( )
2
→→→→
|AB||AC||AB||AC|
A.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2
 
ABAC




解析:非零向量与满足(
=0,即角A的平分线垂直于BC,∴ AB=AC,又
|AB||AC|


ABAC
1
cosA


=
,∠A=,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选D.
3
|AB ||AC|
2
8.
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为H,
OHm(OAOBOC)
,则实数m = 1
9.点O是三角形ABC所在 平面内的一点,满足
OAOBOBOCOCOA
,则点O是
ABC
的(B )
(A)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三条中线的交点 (D)三条高的交点

10. 如图1,已知点G是
ABC
的重心,过G作直线与AB,AC两边分别交于M,N两点,且< br>AMxAB


11
ANyAC
,则
3

xy

证 点G是
ABC
的重心,知
GAGBGC
O

 
1


A < br>得
AG(ABAG)(ACAG)
O
,有
AG(AB AC)

3
又M,N,G三点共线(A不在直线MN上),

于是存在

,

,使得< br>AG

AM

AN(且



1)



1


AG

xAB

yAC
=
(ABAC)< br>,
3




1
11

3
。 得

,于是得
1
xy

x

y

3


M
G
B
图1
N
C
第 5 页 共 5 页


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应用
在学习了《平面向量》一章的基础内 容之后,学生们通过课堂例题以及课后习题陆续接触了有关三角
形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向量形式的充 要条件。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知识点总结
1)O是
ABC
的重心

OAOBOC0
; 若O是
ABC
的重心,则
S
BOC
S
AOC< br>S
AOB


1
PG (PAPBPC)
G

ABC
的重心.
3
1S
ABC
3

OAOBOC0
;

2 )O是
ABC
的垂心

OAOBOBOCOCOA
;
tanB:tanC
若O是
ABC
(非直角三角形)的垂心,则
S
BOC
:S
AOC
:S
AOB
tanA:

tanAOAtanBOBtanCOC0

3)O是
ABC< br>的外心

|OA||OB||OC|
(或
OAOBOC
)
若O是
ABC
的外心
:sinAOC:sinAOBsin2A:sin2B:sin2C

S< br>BOC
:S
AOC
:S
AOB
sinBOC

sin2AOAsin2BOBsin2COC0

4)O是内心
ABC
的充要条件是
222
OA(
AB
|AB|

AC
AC
)OB(
BA
|BA|< br>
BC
|BC|
)OC(
CA
|CA|

CB
|CB|
)0

引进单位向量,使条件变得更简洁。如果记
AB,BC,CA
的单位向量为
e
1
,e
2
,e
3
,则刚才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可以写成:
OA(e
1e
3
)OB(e
1
e
2
)OC(e
2
e
3
)0

O是
ABC
内心的充要条件也可以是
aOAbOBcOC0

若O是
ABC
的内心,则
S
BOC
:S
AO C
:S
AOB
a:b:c


aOAbOBcOC0或sinAOAsinBOBsinCOC0
;

|AB|PC|BC|PA|CA|PB 0P
ABC
的内心;


AC
AB


)(

0)
所在直线过
AB C
的内心(是
BAC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向量

(

|AB||AC|
二.范例
(一).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内心结合考查
例1.O是平面上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 不共线的三个点,
动点P满足
OPOA

(
A
AB< br>AB

AC
AC
)




0,

则P点的轨迹
B
e
1
e
2
C
一定通过
ABC
的( )
(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
解析:因为
AB
AB


是向量
AB
的单位向量设
A B

AC
方向上的单
P
位向量分别为
e
1
和e
2
, 又
OPOAA P
,则原式可化为
AP

(e
1
e
2
)
,由菱形的基本性质知AP
平分
BAC
,那么在
ABC
中,AP平分
BAC
,则知选B.
第 1 页 共 5 页

< br>点评:这道题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新颖、陌生”,首先
AB
AB
是什么?没见过 !想想,一个非零向量除
以它的模不就是单位向量? 此题所用的都必须是简单的基本知识,如向量的加 减法、向量的基本定理、
菱形的基本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若十分熟悉,又能迅速地将它们迁移到一 起,解这道题一点问题也
没有。
(二)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垂心结合考查“垂心定理”
例2. H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
HAHBHBHCHCHA

点H是△ABC的垂心.

HAHBHBHCHB(HCHA)0 HBAC0HBAC
,
同理
HCAB

HABC
.故H是△ABC的垂心. (反之亦然(证略))
例3.(湖南)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
PAPBPB PCPCPA
,则P是△ABC的(D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解析:由
PAPBPBPC得PAPBPBPC0
.

PB(PAPC)0,即PBCA0


PBCA,同理PABC,PCAB

所以P为
ABC
的垂心.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有关运算,及“数量 积为零,则两向量所在直线垂直”、三角形垂心定义等相关知
识.将三角形垂心的定义与平面向量有关运 算及“数量积为零,则两向量所在直线垂直” 等相关知识巧妙结
合。
(三)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重心结合考查“重心定理”
例4. G是△ABC所在平面内一 点,
GAGBGC
=0

点G是△ABC的重心.
证明 作图如右,图中
GBGCGE

连结BE和CE,则CE=GB,BE=GC
BGCE为平行四边形

D
是BC的中点,AD为BC边上的中线.

GBGCGE
代入
GAGBGC
=0,
GAEG
=0

GAGE2GD
,故G是△ABC的重心.( 反之
亦然(证略))
例5. P是△ABC所在平面内任一点.G是△ABC的重心
1

PG(PAPBPC)
.
3
证明
PG PAAGPBBGPCCG

3PG(AGBGCG)(PAPBPC )

∵G是△ABC的重心

GAGBGC
=0
< br>AGBGCG
=0,即
3PGPAPBPC

1
由此可得
PG(PAPBPC)
.(反之亦然(证略))
3

例6

O

ABC
内一点,
OAOBOC0
,则
O

ABC
的( )
A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 
解析:由
OAOBOC0

OBOCOA
,如图以OB、OC为相邻两边构作平行

1

 
四边形,则
OBOCOD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知
OE OD

OA2OE
,同理
2
可证其它两边上的这个性质,所以是
重心,选D。
B
O
E
D
C
点评:本题需要扎实的 平面几何知识,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及
三角形重心性
质:重心是三角形中线的 内分点,所分这比为


(四).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外心结合考查
第 2 页 共 5 页
2
。本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平面向量的有关运算与
平行
1< br>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及
三角形重心性质等相关知识巧妙结合。



例7

O

ABC
内一点,
OAOBOC
,则
O

ABC
的( )
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
解析:由向量模的定义知
O

A BC
的三顶点距离相等。故
O

ABC

外心 ,选B。
点评:本题将平面向量模的定义与三角形外心的定义及性质等相关知识巧妙结合。
(五)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四心结合考查
例8.已知向量
OP
1

OP
2

OP
3
满足条件
OP
1
+
OP
2
+
OP
3
=0,|
OP
1
|=|
OP
2
|=|
OP
3
|=1,
求证 △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数学》第一册(下),复 习参考题五B组第6题)
1
证明 由已知
OP

1
+
OP
2
=-
OP
3
,两边平方得
OP
1< br>·
OP
2
=

2
1
同理
OP
2
·
OP
3
=
OP
3
·
OP

1
=

2
∴|
P
1
P
2
|=|
P
2
P
3
|=|
P
3
P
1
|=
3
,从而△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
反之,若点O是正三角形△P
1
P
2P
3
的中心,则显然有
OP
1
+
OP
2
+
OP
3
=0且|
OP
1
|=|
OP
2
|=|
OP
3
|.
即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
O P
1
+
OP
2
+
OP
3
=0且|
OP
1
|=|
OP
2
|=|
OP
3
|
点O是正△P
1
P
2
P
3
的中心.
例9.在△ABC中,已知Q、G、H分别是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求证:Q、G、H三点共线,且QG:GH=1:2。
【证明】:以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 系。设A(0,0)、B(x
1
,0)、
C(x
2
,y
2< br>),D、E、F分别为AB、BC、AC的中点,则有:
x
1
xx
2
y
2
xy
,0)、E(
1
,)、F(
2
,
2
)

22222
x

1
,y
3
)、H(x
2
,y
4
)
, 由题设可设
Q
2
xx
2
y
2
G(
1
,)

33

xxy
AH(x
2
,y
4),QF(
2

1
,
2
y
3
)< br>
222

BC(x
2
x
1
,y
2
)



AHBC
 
AHBCx
2
(x
2
x
1
) y
2
y
4
0

D(
y
C(x
2
,y
2
)
F
G
Q
A
D
H
E
x
B(x
1
,0)
x
2
(x
2
x
1
)
y
2


QFAC

xxy
Q FACx
2
(
2

1
)y
2
(2
y
3
)0

222
x(xx
1
)y
2
y
3

22

2y
2
2

x2xx
1
3x
2
(x
2
x
1
)y
2
QH(x
2

1
,y< br>4
y
3
)(
2
,)

222y
2
2
y
4

第 3 页 共 5 页



xxxy2xx
1
y
2
x2
(x
2
x
1
)y
21
QG(
2

1
,
2
y
3
)(
2
, )
323632y
2
2
2x
2
x
1
3 x
2
(x
2
x
1
)y
2
1
2x x
1
3x
2
(x
2
x
1
)y
2
,)(
2
,)

66y
2
6322y
2
2

1

=QH
 
3


QH=3QG
,故
Q、G、H
三 点共线,且
QG:GH
=1:2
(
【注】:本例如果用 平面几何知识、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处理,都相当麻烦,而借用向量的坐
标形式,将向量的运算完 全化为代数运算,这样就将“形”和“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多对称、
共线、共点、垂直等问 题的证明,都可转化为熟练的代数运算的论证。
例10.若O

H分别是△ABC的外心和垂心.
求证
OHOAOBOC
.
证明 若△ABC的垂心为H,外心为O,如图.
连BO并延长交外接圆于D,连结AD,CD.

ADAB

C DBC
.又垂心为H,
AHBC

CHAB

∴AH∥CD,CH∥AD,
∴四边形AHCD为平行四边形,

AH DCDOOC
,故
OHOAAHOAOBOC
.
著名的“欧拉定理”讲的是锐角三角形的“三心”——外心、重

心、垂心的位置关系:
(1)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欧拉线”;
(2)三角形的重心在“欧拉线”上,且为外——垂连线的第一个三分点,即重心到垂心的距离是重
心 到外心距离的2倍。
“欧拉定理”的向量形式显得特别简单,可简化成如下的向量问题.
例11. 设O、G、H分别是锐角△ABC的外心、重心、垂心.
1
求证
OGOH

3
1
证明 按重心定理 G是△ABC的重心

OG(OAOBOC)

3
按垂心定理
OHOAOBOC

1
由此可得
OGOH
.
3
补充练习
1.已知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动点P满足
OP
=
111
(
OA
+
OB
+2
OC
),则点P一定为三角形ABC的 ( B )
322
111
(
OA
+
OB
+ 2
OC
)可得
322
边中线的中点 边中线的三等分点(非重心)
C.重心 边的中点
1. B取AB边的中点M,则
OAOB2OM
,由
OP=
3
OP3OM2MC
,∴
MP
P不过重心,故选B.

2
MC
,即点P为三角形中AB边上的中线的一个三等分点,且点
3




 


222
2
2
2
2.在同一 个平面上有
ABC
及一点O满足关系式:
O
A

BC< br>=
OB

CA

OC

AB
则O为
ABC
的 ( D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2.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B、C及平面内一点P满足:
PA PBPC0
,则P为
ABC

第 4 页 共 5 页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3.已知O是平面上一 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
OPOA

(ABAC)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C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4.已知△A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动点,且动点P满足: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br>PAPCPAPBPBPC0
,则P点为三角形的 ( D )

5.已知△ABC,P为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一 点,且点P满足:
aPAbPBcPC0
,则P点为三
角形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6.在三角形ABC中,动点P满足:
CACB2ABCP
,则P点轨迹一定通过△AB C的:
( B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
1ABACABAC
→→→
7.已知非零向量AB与AC满足( + )·BC=0且 · = , 则△ABC为( )
2
→→→→
|AB||AC||AB||AC|
A.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2
 
ABAC




解析:非零向量与满足(
=0,即角A的平分线垂直于BC,∴ AB=AC,又
|AB||AC|


ABAC
1
cosA


=
,∠A=,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选D.
3
|AB ||AC|
2
8.
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为H,
OHm(OAOBOC)
,则实数m = 1
9.点O是三角形ABC所在 平面内的一点,满足
OAOBOBOCOCOA
,则点O是
ABC
的(B )
(A)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三条中线的交点 (D)三条高的交点

10. 如图1,已知点G是
ABC
的重心,过G作直线与AB,AC两边分别交于M,N两点,且< br>AMxAB


11
ANyAC
,则
3

xy

证 点G是
ABC
的重心,知
GAGBGC
O

 
1


A < br>得
AG(ABAG)(ACAG)
O
,有
AG(AB AC)

3
又M,N,G三点共线(A不在直线MN上),

于是存在

,

,使得< br>AG

AM

AN(且



1)



1


AG

xAB

yAC
=
(ABAC)< br>,
3




1
11

3
。 得

,于是得
1
xy

x

y

3


M
G
B
图1
N
C
第 5 页 共 5 页

彭浩翔-gdp排名


国际商法-爸爸妈妈眼中的我


俄国十月革命-医疗政策


兰州三十三中-传统文化作文300字


汪国真-竞争上岗演讲稿范文


会议记录-滨州学院录取分数线


写运动会的作文-锦旗标语


人文社科类-红领巾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