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笔记
物流管理就业-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导论
§1.1 无机物、有机物、天然产物和次生物质
一.无机物和有机物
1.无机物:
2.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是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3.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
①物理性质:有机物一般有较低的熔、沸点,难溶与水,易溶于
有机溶剂;大多
数无机物的熔、沸点较高,不溶于有机溶剂,大部分溶于水,一部
分无机物既不
溶于有机溶剂和水。
②化学性质:无机物反应专一,大多数情况不可逆;有机物反应产物往往不专一,
受反应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条件影响很大,且可逆反应较多。
无机物: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决定其性质;
有机物: 组成:
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和功能,同分异构是有机物的普遍现象。
二.天然产物和次生物质
1.天然产物: 指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广义的)含无机矿物。
现在所指:生命体产生的物质(含碳物质)。
2.天然产物的分类:
①核酸类;②碳水化合
物(或糖类);③蛋白质和氨基酸类;④类脂化合物;⑤
维生素类;⑥萜类和类胡萝卜素;⑦甾族化合物
类;⑧生物碱类;⑨酚酸类。
3.次生物质:指萜及衍生物、甾族、生物碱和酚酸等类天然产物(不是
生命活动
过程必须的物质)。
§1.2 有机物的基本类型
一.官能团
(functional
group):指有机物分子中主要决定有机物性质和功能的结构
单元(基团)。
二.基本类型:
1.烃类(hydrocarbon):仅以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2.卤化物:有机物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的化合物。
3.醇和酚:
4.醛、酮、醚:
5.羧酸及其衍生物:
6.胺和含氮有机物:
7.元素及金属有机物:
§1.3 天然产物和次生物质的基本类型
一.糖类:
C
n
(H
2
O)
n
1.单糖:
①醛糖(aldose):
②酮糖(ketoses):
第
1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存在:
低聚糖(寡糖,ohgosaccharides):将相同或不同单糖缩合形成的不超过10
个单糖单
元的聚合物。
多糖(polysaccharides):超过10个单糖的聚合物。
2.多糖:
抗癌作用:竹叶多糖、蘑菇多糖等
降血脂作用:昆布素(laminarin)
抗血凝作用:肝素(heparin)
二.脂类和类脂化合物
(油脂、蜡和类固醇steroids)
胆固醇cholesterol:在环烷多氢菲上连有一条长碳氢链。
植物类固醇phyternoids:
胡萝卜素caroternoids:
视黄醛retionl:
三.氨基酸、肽、蛋白质和酶:
1.氨基酸:
①种类: 蛋白氨基酸(20种):以多肽、蛋白质形式存在;
非蛋白氨基酸(300多种):游离态。
②特点:无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液,在等电点pH时溶解度最小。
2.肽pep
tide: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缩合形成
的酰胺化合物。
①单肽
②多肽
3.酶: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能溶于水,加热或酸碱能使酶凝固
失去活性(与
蛋白质相似)。
四.树脂和鞣质:
1.树脂:植物组织的分泌物,不
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及其它极性有机溶剂,加热
能软化,燃烧产生浓烟。
①酸类树脂主要成份:二萜,三萜类物质(松香);
②醇类树脂:
醇羟基(遇三氯化铁不显色)安息香树脂
酚羟基(遇三氯化铁显色)芦荟鞣醇
③烃类树脂:含氧中性有机物,化学性稳定,不溶于酸碱,不受光热影响,
无导电。
2.鞣质(单宁):多元酚类有机物,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无定
形粉末,味涩,潮解性
,可溶于水、乙酸和丙酮等极性溶剂。
五.色素:
①水溶性:黄酮、花青素、蒽醌等
②脂溶性: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叶绿素:抗菌、消炎和除臭功能。
六.挥发油和萜类:
1.挥发油:一类经水蒸汽蒸馏出的与水不相混合的挥发性油状成份的总
称,具有
芳香气味(也叫芳香油或精油)。
2.萜类:自然界存在的一类具有(C
5
H
8
)
n
通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含氧和饱和程度不
等的衍生
物的总称,可分为:单萜、倍半萜、多萜等。
七.苷类有机物
glycoside:凡水解后
能生成糖和非糖化合物的有机物的统称,又
第 2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称配糖体和甙,水解后的非糖有机物称为苷元或配糖基。
分类:
①黄酮苷:指黄酮和糖结合的有机物。(黄酮和异黄酮)
②皂苷:指甾体和
三萜两类有机物和糖类结合的有机物,主要作用有降低液体表
面张力、抗菌解热、镇痛和抗癌等,消除消
化道。
③酚苷:指简单的酚类化合物的酚羟基和糖缩合而成的苷。
④蒽苷:指蒽醌和糖结合形成的苷类物质(不稳定,易氧化),主要功能:致泻、
利尿和抗菌。
⑤强心苷:由甾体衍生物与各种不同的糖类结合的苷类有机物。
⑥氰苷:糖和含氮物质缩合而成的有机物,水解时放出氢氰酸,存在于核果仁、
木薯和高梁等。
⑦硫苷:指含巯基(—SH)的有机物和糖结合的苷类物质。
八.生物碱:
按化学
结构分:有机胺(秋水仙素);吡咯衍生物(红古豆碱);吡啶衍生物(猕
猴桃碱);莨菪烷(trop
ane)衍生物类(古柯碱),喹啉衍生物类(喜树碱);异喹
啉衍生物类(工藤碱);菲啶衍生物类(
石蒜碱);吲哚衍生物类(利西平);咪(口
生)衍生物类(毛果芸香碱);喹(口生)酮衍生物类(常
山碱);嘌呤衍生物类(虫
草素);甾体生物碱类(贝母碱)等。
九.其它类型次生物质
§1.4 有机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及价值
第二章.有机物提取收集方法
§2.1 溶剂提取法
一.溶剂提取法: <
br>1.溶剂提取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择合适的溶剂将有机物从待分离和结构鉴定
的样品中提取出
来。
2.原理:利用有机物在溶剂和样品中的溶解度的差异。(关键:选用合适的溶剂)
二.溶剂的选择:
①水;②有机溶剂。
1.极性:指溶剂对电荷的亲和能力,常用介电常数来比较溶剂的极性大小。
2.水:适用于
无机盐、单和低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及多肽、有机酸、生
物碱和苷类(适当时可用稀酸或稀碱水
溶液提取)。
3.有机溶剂:
4.溶剂选择原则: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物质易
溶于非极性溶剂;碱
性物质易溶于酸性溶剂;酸性物质易溶于碱溶剂。
①溶剂的惰性:(针对性)
化学惰性:指溶剂本身不能和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有机物结构变化。
②溶剂的混合:
③溶剂的去除:尽可能选用低沸点易挥发的溶剂。
第 3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④样品的形态:提取温度和时间等。
三.提取方法:
1.液—气提取法:选择合适的溶剂,将气态样品通过溶剂(将有机物溶解并吸收)。
①装置:导气管、溶剂池、动力泵和气体流量计等。
②要点:尽可能使气体与溶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③溶剂:水、亲水或亲脂有机溶剂。
④例:用5%甲醇溶液收集有机磷农药;用10%乙醇溶液收集硝基苯。
2.液—固提取法:
①原理方法:将固体样品放入溶剂中浸泡(必要时进行振荡和加热处理),一定
的时间后通过离
心或过滤操作将溶剂和固体分开。
间接:
连续:saxhlet提取器
②分配系数E=C
有
C
水
.(水相→有机相)
E大,有机物易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可用分液漏斗)
E小,相反。(可用连续液—液萃取)
③分液漏斗操作注意点:
分液漏斗容量应比
液体体积大1倍以上,加入溶剂的体积约为样品体积的
13左右;防止有机蒸气冲开活塞;萃取振荡应间
歇进行,并将分液漏豆下部分
出口朝上并面对通风柜打开活塞放气;下层液由下部出口放出,长层液由上
部出
口倒出;各次萃取液合并。
④连续逆流萃取(countercurrent
distribution):适用于E很小的强亲水有机物的萃
取。
⑤乳化:可通过静止,
加盐或其它有机溶剂,过滤和离心等方法破乳(细金属丝
与容器壁摩擦)。
无机盐:NaCl、Na
2
SO
4
等。
有机溶剂:甲醇等。
离心:2000r·min
-1
,2min。
四.常见有机物的溶剂提取通法:
1.溶剂梯度和极性溶剂直接提取方法:
①溶剂梯度提取方法:
低极性溶剂提取(石油醚、正己烷)—脂溶性物质—叶绿素、油脂、蜡等杂质;
中极性溶剂提取(氯仿、乙醚)—中性物质—杂质较少;
高极性溶剂提取(乙酸乙酯、甲醇)—高极性物质—树脂、蛋白质、糖等杂质。
②极性溶剂梯度法:
第 4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样品材料
甲醇、水等 强极性溶剂提取
提取物
浓缩后加水
水相提取液
除去叶绿素、油脂和蜡
浓缩物 除去糖和蛋白质
不同极性溶剂梯度提取
2.提取通法:
①生物碱类物质:
用甲醇浸提样品,浸提液
除去甲醇后加5mL2%的HCl溶液溶解残渣。酸水加
2~3滴Dragendoff或Wagner
试剂。如有黄棕色或红棕色沉淀,表明样品中含
有生物碱物质。
Dragendoff试剂(
碘化铋钾试剂):取次硝酸铋8g,溶于17mL30%的HNO
3
溶液中,
搅拌下缓
慢滴加到含有27.2gKI的20mL水溶液中,静臵过夜,上层清液加水稀
释至100mL即成。或
直接将16g碘化铋,30gKI和3mLHCl共溶于100mL水中。
Wagner试剂(碘—碘
化钾试剂):将1g碘和10gKI共溶于50mL水中,加热条件
下加入2mL乙酸,用水稀释至10
0mL。
酸水提取方法:先用1%左右稀酸水溶液浸提样品,酸水浸提液再加有机溶剂并
用稀
碱碱化,分离出有机相并浓缩可得到生物碱粗品(室温下进行)。
亲水溶剂提取法:用甲醇和乙酸等亲
水溶剂直接提取样品,一般在加热回流的条
件下进行(提取效率不如酸水提取法)。
亲脂溶剂
提取方法:用10%氨水或碳酸钠水溶液使样品中生物碱全部转为游离状
态,然后用苯、氯仿和乙醚等溶
剂提取(选择性高、杂质少、效率低)。
②酚类物质:
可用1%三氯化铁或三氯化铁—铁氰
化钾水或醇溶液鉴别酚类物质(蓝色、
绿色或紫色配合物)。
提取:可用稀碱水溶液提取(可
以加热),提取液冷却和浓缩可以直接得到酚盐。
稀酸中和碱性水提取液再用乙酸乙酯等溶剂萃取。
③黄酮类物质:
鉴别:(镁粉盐酸反应)将样品用钾醇浸提后取1mL浸提液并加少许镁粉,
再添
加3~4滴浓盐酸(必要时加热),黄酮:橙色和微红色;黄酮醇、二氢黄
酮醇分别呈红、
紫、绿和蓝色。
第 5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提取:水提取,60~70℃水提取液浓缩后,加入3~4倍量的乙醇至水提浓缩液
中,使 蛋白质和糖类物质沉淀析出,过滤浓缩醇水溶液可得到黄酮。
醇提取:将样品在70%乙醇中加热回流 ,提取液趁热过滤,滤渣反复洗涤,合并
滤液和洗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可得到黄酮类物质。
④蒽醌类物质(天然的色素):
检验:碱试验(Borntrager反应):1mL样品的 醇浸提液,先加1~2滴10%的NaOH
溶液,试验呈深红色,再加NaOH并加热,深红不褪,但加 10%的HCl溶
液则褪色,再加碱,试验又呈深红色。
提取:先将样品在20%酸水中水解,然后用苯萃取酸水液可得到蒽醌类物质。
糖苷:用90 %乙醇加热提取,提取液浓缩后,分别用苯或氯仿、水萃取,有机相
可得到游离的蒽醌物质,水相可得糖 苷蒽醌。
⑤香豆素及内酯化合物:
鉴别:样品的95%的乙醇溶液浸提液加入数滴饱和盐酸 羟胺和氢氧化钾乙醇溶
液,加热数分钟后冷却,试样用5%的HCl溶液调至酸性,再加10%三氯化铁 水
溶液1~2滴,若试样呈紫色则表明样品中含有香豆素及内酯物质。
提取:(梯度溶剂法) 先用石油醚等低极性溶剂将大多数亲脂性的香豆素及内酯
提取出来,然后继续用乙醚等中极性溶剂提取相 应极性的香豆素及内酯(若还有
较强极性香豆素及内酯可继续用甲醇、乙醇甚至水为溶剂进行提取)。
⑥强心苷类物质:
鉴别(三氯化铁—冰乙酸试剂Keller—Kiliani反应): < br>将生物样品研碎后用甲醇提取,醇浸提液在试管中浓缩后加0.5%的三氯化铁—
冰乙酸溶液1~ 2mL,然后沿试管壁小心加入等体积浓硫酸,若硫酸和冰乙酸界
面会很快出现红棕色环,上层冰乙酸逐 渐变为蓝色,则表明试样中含有强心苷。
提取:70%以上乙醇破坏酶的活性,再用有机溶剂提取,也 可用混合溶剂(氯仿
—甲醇—水)提取。
⑦皂苷类物质:
鉴别:将样品的水提液在 试管中用力振摇数分钟,若产生泡沫并在10min以后不
消失,则可肯定样品中含有皂苷。
乙酸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r—Burchard反应):取样品水提液3mL并蒸干,
残渣用0.5mL乙酸酐溶解放入试管或比色盘中,从边沿小心加浓硫酸1滴,试
样出现颜色变化,一般 由黄色变为红色、紫色、蓝色或绿色,如果是甾体皂苷,
颜色变化较快,最后呈污绿色,如果是三萜皂苷 则最终呈蓝色。
提取:可用60~70%甲醇或乙醇为溶剂提取(热醇中溶解,冷醇中的溶解度降低) ,
提取液冷却,过滤,滤液浓缩后加入适量乙醚或丙酮,可以析出其它皂苷。
水提取:将样品 放入热水中并加热,水提取液浓缩后,加入二倍量95%乙醇溶液,
使蛋白质和糖类沉淀并滤去,滤液中 加入适量乙醚可析出皂苷。
§2.2 挥发性和气态有机物的提取富集
一.水蒸汽蒸馏:
1.原理:
适用于蒸馏与水互不混溶、不反应、并具有一定挥发 性(近100℃时,Pa≥667Pa)
的有机物,如邻硝基苯酚、邻羟基苯甲酸等。
第 6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2.装置:
操作说明:
3.超临界流体提取: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
luid):在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的一种物质状态,
次状态下,物质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
是兼有气体和液体的某些性质。
二氧化碳:31℃和7.38MPa
二.直接采集:
三.低温冷凝法和升华法:
1.低温冷凝法:
2.升华法:咖啡因、丹皮酚、樟脑、羟基蒽醌和一些香豆素。
四.固体吸附:
固体吸附剂:活性碳、石墨化炭黑、碳分子筛和各类多孔高分子聚合物。
§2.3 植物根分泌物的收集
一.植物根分泌物的分类:
1.大分子有机物,包括糖、蛋白质及酶和凝胶等。
2.小分子酸,酚和酮等。
3.生长激素,黄酮和甾类等。
二.收集方法:
1.将植物种植在水或营养液中,然后从水中或营养液中提取根分泌的有机物。
2.将植物种植在固体基质上,然后从固体基质中提取根分泌的有机物。
3.直接用特定材料从植物根部提取分泌物。
第三章.有机物常规分离方法
§3.1 蒸馏法
一.简单蒸馏(组份少且各组份间沸点相差较大[30℃以上]的混合液体有机物的
分离。)
1.操作装置:蒸馏瓶、蒸馏头、温度计、冷凝管、接受瓶等组成。
2.操作要点:
二.分馏(精馏):
沸点相差30℃以上不用分馏柱,相差20℃左右时选用简单的分馏柱,
相差约10℃
时选用精细的分馏柱,相差10℃以下时选复杂精细的分馏柱。
三.减压蒸馏:
§3.2 结晶和沉淀法
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1.溶剂的选择:
第 7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①所
选溶剂应不与固体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尤其在加热条件下,溶剂沸点不易
太高(以便结晶后除去),且
毒性小,价格便宜等。
②溶剂应能使一种固体有机物在其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越大越好,而使另一种
固体有机物要么在高低温溶解度都大,要么在高低温溶解度都很小。
③混合溶剂的选用:一般
由两种溶剂组成,一种溶剂对固体有机物有很好的溶解
性能,另一种则难以溶解固体有机物,且两种溶剂
必须是任意混溶的(如水—甲
醇、石油醚—苯、乙醚—丙酮和氯仿—甲醇等)。
④使用混合溶
剂重结晶时,可将不同的溶剂按比例预先混合好,但经常采用的操
作是将固体有机固体放在溶解性能好的
溶剂中,加热回流后滤去不溶物后,滤液
趁热滴加另一种溶解性能差的溶剂,使滤液至浑浊为止,再加热
回流或滴加溶剂
性能好的溶剂使滤液再变清后放置冷却(若冷却放置没有固体析出或析出油状
物
,则需调整两溶剂的比例)。
预实验:取100mg固体有机混合物放入试管中,滴加1mL溶剂,振
荡观察试样
溶解情况,若很快溶解,表明溶剂对试样溶解性太好,不适合选用,若试样不溶
解,
且加热至沸腾并补加3~4倍溶剂,仍难溶解,表明该溶剂溶解性能太差,
也不能选用,只有在加热条件
下,使用1~4mL就能溶解100mg试样,并能在
冷却情况下析出固体的溶剂才能选作结晶的溶剂。
2.结晶或重结晶的操作:
使用回流装置
3.沉淀法:
①沉淀剂:乙酸铅 中性
碱性
中性乙酸铅:有机酸、酸性皂苷、部分黄酮、蛋白质、氨基酸、鞣质、树脂
等酸性和酚性物质生成沉淀。
碱性乙酸铅:能沉淀中性乙酸铅的物质外,还能沉淀醇、酮、醛、异黄酮、
部分生物碱和糖类有
机物。
②乙酸沉淀法分离植物体有机物:
水或醇提取液
中性乙酸铅
中性沉淀 滤液
碱性乙酸铅
生物大分子
碱性沉淀 滤液
脱铅处理
醛、酮、醇中性成分 亲脂性有机物
脱铅:硫化氢、硫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等。
二.应用实例:
第
8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1.小檗碱(berberine)及相关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药用价值(“
黄连素”的主要成份)与其伴生的有:药根碱(jatrorrhizine)、巴马亭
(palmat
ime)、小檗胺(berbamine)等。
小檗属植物稀酸提取液
①石灰水调至中性 ②过滤
滤液
盐酸调至pH=2~3
沉淀 滤液
①50倍水煮沸 ②石灰水调至pH=8~9 ②过滤 ①氨水调pH=8~9
滤液
盐酸pH=2~3 滤液 沉淀
②浓缩
①盐酸调酸性 ①5%盐酸溶解
②氨水pH=8~9
滤液 沉淀 沉淀
③乙醚萃取
①浓缩
滤液
②加浓盐酸
乙醇重结晶
①除溶剂
盐酸小檗碱 ②甲醛重结晶
沉淀滤液
小檗胺
①除溶剂
水重结晶
②乙醇重结晶
盐酸药根碱
盐酸巴马亭
2.从葛根中提取异黄酮: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脑血管有一定的扩张作用。
第 9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葛根粗粉70%乙醇提取液
①浓缩
②饱和中性乙酸铅
③过滤
沉淀 滤液
饱和碱性乙酸铅
淀粉和蛋白质
黄色沉淀 滤液
①乙醇悬浊液
浓缩
②通硫化氢
亲脂性有机物
③过滤
滤液
①浓缩
②氧化铝柱层析
大豆素、葛根素
3.中药大黄中羟基蒽醌类物质的提取分离:
中药大黄(rheum palmatum)根茎中含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
(emoclin)、大黄酸(rhein)等羟基蒽醌类物质,具有清热抑菌功能。
第 10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大黄根茎粉苯萃取液
2.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
碱水相 苯有机相
酸化pH=3~4 2.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
黄色沉淀
重结晶 碱水相 苯有机相
大黄酸 酸化pH=3~4
0.5%KOH水溶液萃取
318~320℃
沉淀
重结晶
碱水相 苯有机相
除溶剂
大黄素
251~254℃
沉淀 固体
硅胶柱层析
(己烷)苯混
芦荟大黄素
合淋洗
216~220℃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
189~190℃ 160~180℃
4.熔点的测定:
不
同的固体有机物可以有相同的熔点,但相同的熔点的不同固体有机物混合
物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在较长的
温度段融化,称为熔程)。
§3.3 固相萃取和膜分离技术
一.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
1.原理:
2.分离模式:
①正相:吸附剂的极性大于洗脱液极性,吸附剂中有机物依洗脱剂的极性从小到
大顺序被洗脱出
来。
②反相:吸附剂极性小于洗脱液极性,有机物依洗脱溶剂极性从大到小顺序被洗
脱出来。
3.分离模式的选择:
①待分离有机物极性应当和固体吸附剂极性匹配,非极性有机物分离应
采用反相
固相萃取;中等极性有机物分离正反相两种模式都可以;亲水的极性有机物应用
第
11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正相固体萃取。
②固相萃取都是用固体吸附剂从液态样品中分离有机物,因而待分离有机物所用
的溶剂也决定固
体吸附剂和分离模式的选择。
③待分离有机物能否离子化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若能离子化,应选择离
子交换
固体萃取材料和分离模式。
4.操作:(活化,上样,淋洗,洗脱)
二.膜分离技术(透析):
第四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4.1 概述
一.色谱法的起始:
二.原理:利用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一是固定不动的固定相,另一个是流动着的
移动相)中不同
的平衡分配或吸附系数来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三.分类(按分离原理):
1.吸附色谱:
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份吸附能力的差异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硅胶、氧化铝、聚乙酰胺等吸附剂)。
2.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份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方法
(分配层析;
支持剂: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固定相:水和油等不同极性的
材料)。
3.离子交换色谱
:利用不同组份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进行的分离(离子交换树
脂:强酸型[磺酸型];强碱型[季胺型
];弱酸型[羧酸型];若碱型[三级胺型])。
4.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
§4.2 薄层色谱分离制备
一.薄层色谱(thin layer ):
1.操作方法:将吸附剂均匀铺在玻璃板上,将欲分析的样品点加到薄层上,然后
用合适的溶剂展开而达
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
的特点:
①价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②展开时间短,检测结果快速;
③比纸层析的灵敏度高(高10~100倍);
④分离情况受温度影响小;
⑤显色剂可供选择的范围大;
⑥比纸层析负载的样品量大得多。
3.类型:
①软板:将吸附剂直接在板上制成。
②硬板:在吸附剂中加入黏合剂或溶剂,调制后涂布于板上。
二.吸附剂的选择:
第 12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1.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硅藻土、聚酰胺、纤维素等。
氧化铝、硅胶:吸附性能良好,适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应用最广。
氧化铝:呈微碱性,适用于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的分离,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应
用最多。
硅胶:带微酸性,适用于酸性物质或中性物质的分离。
选择依据:化合物的固有性质。
2.几种常见的吸附剂类型:
①硅胶 G (Type
60):粘合剂为石膏,T60表示硅胶的孔径为6nm。
②硅胶 H
:不含石膏及其它有机粘合剂,适用于分离对石膏有作用的化合物(与
硅胶 G 相比)。
③硅胶 G254 :同硅胶 G
一样,但含有一种无机荧光剂,在λ=254nm紫外灯
下呈现荧光。
④硅胶 60HR
:不含粘合剂的纯产品,适用于需要特别纯的薄层,用于分离的
物质需要定量。
⑤氧化铝 G
:同上。
⑥碱性氧化铝 H :同上。
三.薄层的制备:
1.软板的制备:
①吸附剂:氧化铝和硅胶(常用)
②方法:选用一根直径为约1~1.2cm的玻璃管依据薄
层所需的厚度在玻璃管两
端绕几圈胶布(厚度0.4~1mm),把干的吸附剂倒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一
端固定,
将比例管压在玻璃板上,吸附剂顺一个方向推动而成薄板。
2.硬板的制备: ①制板:将适量调制好的吸附剂倒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涂匀,轻敲玻璃板,使表
面光滑,然后放置于
水平台上,空气干燥后,进行加热活化。(硅胶板:100~120℃
加热活化1~2h;氧化铝:15
0~200℃加热活化4~5h)
②硅胶薄层:称取市售硅胶 G 30g,加蒸馏水80mL,在研
钵内调成均匀的糊状,
直至调制成无气泡出现为止(必要时可加1~2滴乙醇),然后制板,室温干燥后
置烘箱100~120℃活化1h左右。
③氧化铝薄层:取氧化铝 G 25g,加蒸馏水5
0mL在研钵中调成均匀糊状物,操
作同上,干燥后于烘箱活化(活性II级的薄层:200~220℃
活化4h;II~IV
级薄层:150~160℃活化4h)。
④其他:5g聚酰胺 +
甲醇3份 + 氯仿2份(或苯2份)45mL
纤维素1份 + 5份丙酮
四.TLC操作方法:(点样、展开、显色)
1.点样:浓度0.01~1%(极性与展开剂极性相近且有高挥发度的溶剂)于1cm
处。
2.展开:展开的溶剂:低沸点的有机溶剂。
苯—乙酸乙酯(50∶50 VV)<氯仿—乙
醚(60∶40)<环己烷—乙酸乙酯(20∶
50)<乙酸丁酯<氯仿—甲醇(95∶5)<氯仿—丙
酮(70∶30)<苯—乙酸乙
酯(30∶70)<乙酸丁酯—甲醇(99∶1)<苯—乙醚(10∶9
0)<乙醚<乙醚
—甲醇(99∶1)<乙醚—二甲基甲酰胺(99∶1)<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
(99∶1)<苯—丙酮(50∶50)<氯仿—甲醇(90∶10)<二氧六环<丙酮<
甲醇
<二氧六环—水(90∶10)。
第 13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3.显色:
①喷雾法:
②碘蒸气法:
常用显色剂
有机物
生物碱
黄酮
蒽醌类
糖
强心苷
甾苷
萜类
酸类
显色剂
碘化铋钾试剂、碘蒸气
紫外线氨熏、AlCl
3
乙醇液
乙酸镁甲醇溶液、5%NaOH
邻苯二甲酸苯胺
氯胺—丁—三氯乙酸、Kedde试剂
茴香醛硫酸液、磷钼酸液
磷钼酸液
FeCl
3
液
样品显色后计算R
f
(比移值):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
R
f
=
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4.高效薄层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
①特点:以薄
层色谱为基础,采用颗粒度更小及粒度分布范围更窄的吸附剂(5~
7µm)结合特殊高强度的粘合剂(
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胺、聚乙烯
吡咯烷酮及这类单体的共聚物)。
表面平整光滑,分布均匀,点样量小,展开时间短,斑点集中和分辨率高。
②制备性薄层色谱(PTLC)与TLC的不同点:
样品溶液的浓度一般为5~10%;
板的厚度增加到0.5~1cm(根据样品数量的大小而定);
一般分离样品量在10~15mg;
可点成直线或虚线;
色带的确定用物理方法。
§4.2 柱色谱分离制备
一.柱色谱的基本原理:
1.吸附原理:利用有机物中各组份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差异,并在流动相作
用下不断进行吸附和解
附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硅胶、氧化铝)。
2.离子交换原理:利用有机物组份和固定相树脂进行可逆
的化学反应,不断地离
子交换(离子交换树脂)。
3.分配原理:利用有机物混合物中各组份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溶解度差异而不断
地进行分配,由于各成份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
的(甘油、硅
油、长链碳原子烃)。
4.分子筛原理:利用有机物分子的大小差异,让不同的
有机物分子通过孔径大小
不同的固体相(凝胶色谱柱)。
第 14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二.硅胶柱色谱:
1.原理:SiO
2
·xH
2
O
2.适用范围:非极性混
合物和极性混合物(芳香油、萜类、甾体、生物碱、强心
苷、蒽醌、酚类有机物、磷脂类、脂肪酸和氨基
酸等)。
3.装柱:
①湿法装柱:将硅胶混悬于装柱溶剂中,不断搅拌,待空气泡除净后,
连同溶剂
一起倾入层析柱中,层析柱中硅胶段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20~30)。(若硅胶
较细,粒度分布窄,则可采用短柱,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5)
②干法装柱:将所需硅胶一次倾入柱中
,然后敲柱至硅胶高度不改变(也可用通
N
2
压紧或在柱玻璃管下口减压使柱内硅胶紧
密)。
③硅胶的再生:可用甲醇或乙醇洗涤,除去溶剂,烘干活化处理后可用(必要时
用0.
5%NaOH水溶液浸泡,用水冲洗至中性,再用5%~10%HCl浸泡洗涤,最后用
蒸馏水洗至中性
,110℃活化过筛即可)。
三.氧化铝柱色谱(γ—Al
2
O
3
):
1.类型:
①中性氧化铝:适用于分离醛、酮、萜类以及对酸碱不稳定的酯和内酯有机物。
②酸性氧化铝:适用于分离有机酸、酸性氨基酸和酚类物质。
③碱性氧化铝:分离植物中碱性成份(生物碱)或萜类、甾体、强心苷等。
2.装柱:
四.离子交换柱色谱:
1.分类:
强酸:—SO
3
H
阳离子交换树脂
若酸:—CO
2
H、—PO
3
H
+-
—NMe
2
Cl
强碱
离子交换树脂
+-
—(Me)N(CHCHOH)Cl
222
—NH
2
、—NRH、—NR
2
阴离子交换树脂
+-
SCl
弱碱
+-
PCl
2.选择离子交换树脂:
第 15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离子的组成
①样品溶液的性质
离子的总浓度
选择性条件
抗衡离子
流速
②淋洗液条件 温度
树脂层高
③再生条件
浓度
流速
温度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1 天然产物的提取
一.传统溶剂提取法:
1.浸渍法:可采用极性依次增大的溶剂提取(通常采用:二氯甲烷→甲醇→水)。
2.渗漉法:
3.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提取(效率高,杂
质较多)
连续回流提取法:操作简单,节省溶剂。
4.溶剂的选择:
①水:成本低、安全,小檗碱、芸香苷、甘草酸等。
②乙醇:低毒、价廉、沸点适中、便与回收利用等。
二.水蒸汽蒸馏法(适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植物成份)。
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及丹皮酚。
三.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第 16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第一章.导论
§1.1 无机物、有机物、天然产物和次生物质
一.无机物和有机物
1.无机物:
2.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是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3.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
①物理性质:有机物一般有较低的熔、沸点,难溶与水,易溶于
有机溶剂;大多
数无机物的熔、沸点较高,不溶于有机溶剂,大部分溶于水,一部
分无机物既不
溶于有机溶剂和水。
②化学性质:无机物反应专一,大多数情况不可逆;有机物反应产物往往不专一,
受反应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条件影响很大,且可逆反应较多。
无机物: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决定其性质;
有机物: 组成:
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和功能,同分异构是有机物的普遍现象。
二.天然产物和次生物质
1.天然产物: 指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广义的)含无机矿物。
现在所指:生命体产生的物质(含碳物质)。
2.天然产物的分类:
①核酸类;②碳水化合
物(或糖类);③蛋白质和氨基酸类;④类脂化合物;⑤
维生素类;⑥萜类和类胡萝卜素;⑦甾族化合物
类;⑧生物碱类;⑨酚酸类。
3.次生物质:指萜及衍生物、甾族、生物碱和酚酸等类天然产物(不是
生命活动
过程必须的物质)。
§1.2 有机物的基本类型
一.官能团
(functional
group):指有机物分子中主要决定有机物性质和功能的结构
单元(基团)。
二.基本类型:
1.烃类(hydrocarbon):仅以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2.卤化物:有机物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的化合物。
3.醇和酚:
4.醛、酮、醚:
5.羧酸及其衍生物:
6.胺和含氮有机物:
7.元素及金属有机物:
§1.3 天然产物和次生物质的基本类型
一.糖类:
C
n
(H
2
O)
n
1.单糖:
①醛糖(aldose):
②酮糖(ketoses):
第
1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存在:
低聚糖(寡糖,ohgosaccharides):将相同或不同单糖缩合形成的不超过10
个单糖单
元的聚合物。
多糖(polysaccharides):超过10个单糖的聚合物。
2.多糖:
抗癌作用:竹叶多糖、蘑菇多糖等
降血脂作用:昆布素(laminarin)
抗血凝作用:肝素(heparin)
二.脂类和类脂化合物
(油脂、蜡和类固醇steroids)
胆固醇cholesterol:在环烷多氢菲上连有一条长碳氢链。
植物类固醇phyternoids:
胡萝卜素caroternoids:
视黄醛retionl:
三.氨基酸、肽、蛋白质和酶:
1.氨基酸:
①种类: 蛋白氨基酸(20种):以多肽、蛋白质形式存在;
非蛋白氨基酸(300多种):游离态。
②特点:无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液,在等电点pH时溶解度最小。
2.肽pep
tide: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缩合形成
的酰胺化合物。
①单肽
②多肽
3.酶: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能溶于水,加热或酸碱能使酶凝固
失去活性(与
蛋白质相似)。
四.树脂和鞣质:
1.树脂:植物组织的分泌物,不
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及其它极性有机溶剂,加热
能软化,燃烧产生浓烟。
①酸类树脂主要成份:二萜,三萜类物质(松香);
②醇类树脂:
醇羟基(遇三氯化铁不显色)安息香树脂
酚羟基(遇三氯化铁显色)芦荟鞣醇
③烃类树脂:含氧中性有机物,化学性稳定,不溶于酸碱,不受光热影响,
无导电。
2.鞣质(单宁):多元酚类有机物,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无定
形粉末,味涩,潮解性
,可溶于水、乙酸和丙酮等极性溶剂。
五.色素:
①水溶性:黄酮、花青素、蒽醌等
②脂溶性: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叶绿素:抗菌、消炎和除臭功能。
六.挥发油和萜类:
1.挥发油:一类经水蒸汽蒸馏出的与水不相混合的挥发性油状成份的总
称,具有
芳香气味(也叫芳香油或精油)。
2.萜类:自然界存在的一类具有(C
5
H
8
)
n
通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含氧和饱和程度不
等的衍生
物的总称,可分为:单萜、倍半萜、多萜等。
七.苷类有机物
glycoside:凡水解后
能生成糖和非糖化合物的有机物的统称,又
第 2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称配糖体和甙,水解后的非糖有机物称为苷元或配糖基。
分类:
①黄酮苷:指黄酮和糖结合的有机物。(黄酮和异黄酮)
②皂苷:指甾体和
三萜两类有机物和糖类结合的有机物,主要作用有降低液体表
面张力、抗菌解热、镇痛和抗癌等,消除消
化道。
③酚苷:指简单的酚类化合物的酚羟基和糖缩合而成的苷。
④蒽苷:指蒽醌和糖结合形成的苷类物质(不稳定,易氧化),主要功能:致泻、
利尿和抗菌。
⑤强心苷:由甾体衍生物与各种不同的糖类结合的苷类有机物。
⑥氰苷:糖和含氮物质缩合而成的有机物,水解时放出氢氰酸,存在于核果仁、
木薯和高梁等。
⑦硫苷:指含巯基(—SH)的有机物和糖结合的苷类物质。
八.生物碱:
按化学
结构分:有机胺(秋水仙素);吡咯衍生物(红古豆碱);吡啶衍生物(猕
猴桃碱);莨菪烷(trop
ane)衍生物类(古柯碱),喹啉衍生物类(喜树碱);异喹
啉衍生物类(工藤碱);菲啶衍生物类(
石蒜碱);吲哚衍生物类(利西平);咪(口
生)衍生物类(毛果芸香碱);喹(口生)酮衍生物类(常
山碱);嘌呤衍生物类(虫
草素);甾体生物碱类(贝母碱)等。
九.其它类型次生物质
§1.4 有机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及价值
第二章.有机物提取收集方法
§2.1 溶剂提取法
一.溶剂提取法: <
br>1.溶剂提取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择合适的溶剂将有机物从待分离和结构鉴定
的样品中提取出
来。
2.原理:利用有机物在溶剂和样品中的溶解度的差异。(关键:选用合适的溶剂)
二.溶剂的选择:
①水;②有机溶剂。
1.极性:指溶剂对电荷的亲和能力,常用介电常数来比较溶剂的极性大小。
2.水:适用于
无机盐、单和低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及多肽、有机酸、生
物碱和苷类(适当时可用稀酸或稀碱水
溶液提取)。
3.有机溶剂:
4.溶剂选择原则: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物质易
溶于非极性溶剂;碱
性物质易溶于酸性溶剂;酸性物质易溶于碱溶剂。
①溶剂的惰性:(针对性)
化学惰性:指溶剂本身不能和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有机物结构变化。
②溶剂的混合:
③溶剂的去除:尽可能选用低沸点易挥发的溶剂。
第 3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④样品的形态:提取温度和时间等。
三.提取方法:
1.液—气提取法:选择合适的溶剂,将气态样品通过溶剂(将有机物溶解并吸收)。
①装置:导气管、溶剂池、动力泵和气体流量计等。
②要点:尽可能使气体与溶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③溶剂:水、亲水或亲脂有机溶剂。
④例:用5%甲醇溶液收集有机磷农药;用10%乙醇溶液收集硝基苯。
2.液—固提取法:
①原理方法:将固体样品放入溶剂中浸泡(必要时进行振荡和加热处理),一定
的时间后通过离
心或过滤操作将溶剂和固体分开。
间接:
连续:saxhlet提取器
②分配系数E=C
有
C
水
.(水相→有机相)
E大,有机物易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可用分液漏斗)
E小,相反。(可用连续液—液萃取)
③分液漏斗操作注意点:
分液漏斗容量应比
液体体积大1倍以上,加入溶剂的体积约为样品体积的
13左右;防止有机蒸气冲开活塞;萃取振荡应间
歇进行,并将分液漏豆下部分
出口朝上并面对通风柜打开活塞放气;下层液由下部出口放出,长层液由上
部出
口倒出;各次萃取液合并。
④连续逆流萃取(countercurrent
distribution):适用于E很小的强亲水有机物的萃
取。
⑤乳化:可通过静止,
加盐或其它有机溶剂,过滤和离心等方法破乳(细金属丝
与容器壁摩擦)。
无机盐:NaCl、Na
2
SO
4
等。
有机溶剂:甲醇等。
离心:2000r·min
-1
,2min。
四.常见有机物的溶剂提取通法:
1.溶剂梯度和极性溶剂直接提取方法:
①溶剂梯度提取方法:
低极性溶剂提取(石油醚、正己烷)—脂溶性物质—叶绿素、油脂、蜡等杂质;
中极性溶剂提取(氯仿、乙醚)—中性物质—杂质较少;
高极性溶剂提取(乙酸乙酯、甲醇)—高极性物质—树脂、蛋白质、糖等杂质。
②极性溶剂梯度法:
第 4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样品材料
甲醇、水等 强极性溶剂提取
提取物
浓缩后加水
水相提取液
除去叶绿素、油脂和蜡
浓缩物 除去糖和蛋白质
不同极性溶剂梯度提取
2.提取通法:
①生物碱类物质:
用甲醇浸提样品,浸提液
除去甲醇后加5mL2%的HCl溶液溶解残渣。酸水加
2~3滴Dragendoff或Wagner
试剂。如有黄棕色或红棕色沉淀,表明样品中含
有生物碱物质。
Dragendoff试剂(
碘化铋钾试剂):取次硝酸铋8g,溶于17mL30%的HNO
3
溶液中,
搅拌下缓
慢滴加到含有27.2gKI的20mL水溶液中,静臵过夜,上层清液加水稀
释至100mL即成。或
直接将16g碘化铋,30gKI和3mLHCl共溶于100mL水中。
Wagner试剂(碘—碘
化钾试剂):将1g碘和10gKI共溶于50mL水中,加热条件
下加入2mL乙酸,用水稀释至10
0mL。
酸水提取方法:先用1%左右稀酸水溶液浸提样品,酸水浸提液再加有机溶剂并
用稀
碱碱化,分离出有机相并浓缩可得到生物碱粗品(室温下进行)。
亲水溶剂提取法:用甲醇和乙酸等亲
水溶剂直接提取样品,一般在加热回流的条
件下进行(提取效率不如酸水提取法)。
亲脂溶剂
提取方法:用10%氨水或碳酸钠水溶液使样品中生物碱全部转为游离状
态,然后用苯、氯仿和乙醚等溶
剂提取(选择性高、杂质少、效率低)。
②酚类物质:
可用1%三氯化铁或三氯化铁—铁氰
化钾水或醇溶液鉴别酚类物质(蓝色、
绿色或紫色配合物)。
提取:可用稀碱水溶液提取(可
以加热),提取液冷却和浓缩可以直接得到酚盐。
稀酸中和碱性水提取液再用乙酸乙酯等溶剂萃取。
③黄酮类物质:
鉴别:(镁粉盐酸反应)将样品用钾醇浸提后取1mL浸提液并加少许镁粉,
再添
加3~4滴浓盐酸(必要时加热),黄酮:橙色和微红色;黄酮醇、二氢黄
酮醇分别呈红、
紫、绿和蓝色。
第 5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提取:水提取,60~70℃水提取液浓缩后,加入3~4倍量的乙醇至水提浓缩液
中,使 蛋白质和糖类物质沉淀析出,过滤浓缩醇水溶液可得到黄酮。
醇提取:将样品在70%乙醇中加热回流 ,提取液趁热过滤,滤渣反复洗涤,合并
滤液和洗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可得到黄酮类物质。
④蒽醌类物质(天然的色素):
检验:碱试验(Borntrager反应):1mL样品的 醇浸提液,先加1~2滴10%的NaOH
溶液,试验呈深红色,再加NaOH并加热,深红不褪,但加 10%的HCl溶
液则褪色,再加碱,试验又呈深红色。
提取:先将样品在20%酸水中水解,然后用苯萃取酸水液可得到蒽醌类物质。
糖苷:用90 %乙醇加热提取,提取液浓缩后,分别用苯或氯仿、水萃取,有机相
可得到游离的蒽醌物质,水相可得糖 苷蒽醌。
⑤香豆素及内酯化合物:
鉴别:样品的95%的乙醇溶液浸提液加入数滴饱和盐酸 羟胺和氢氧化钾乙醇溶
液,加热数分钟后冷却,试样用5%的HCl溶液调至酸性,再加10%三氯化铁 水
溶液1~2滴,若试样呈紫色则表明样品中含有香豆素及内酯物质。
提取:(梯度溶剂法) 先用石油醚等低极性溶剂将大多数亲脂性的香豆素及内酯
提取出来,然后继续用乙醚等中极性溶剂提取相 应极性的香豆素及内酯(若还有
较强极性香豆素及内酯可继续用甲醇、乙醇甚至水为溶剂进行提取)。
⑥强心苷类物质:
鉴别(三氯化铁—冰乙酸试剂Keller—Kiliani反应): < br>将生物样品研碎后用甲醇提取,醇浸提液在试管中浓缩后加0.5%的三氯化铁—
冰乙酸溶液1~ 2mL,然后沿试管壁小心加入等体积浓硫酸,若硫酸和冰乙酸界
面会很快出现红棕色环,上层冰乙酸逐 渐变为蓝色,则表明试样中含有强心苷。
提取:70%以上乙醇破坏酶的活性,再用有机溶剂提取,也 可用混合溶剂(氯仿
—甲醇—水)提取。
⑦皂苷类物质:
鉴别:将样品的水提液在 试管中用力振摇数分钟,若产生泡沫并在10min以后不
消失,则可肯定样品中含有皂苷。
乙酸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r—Burchard反应):取样品水提液3mL并蒸干,
残渣用0.5mL乙酸酐溶解放入试管或比色盘中,从边沿小心加浓硫酸1滴,试
样出现颜色变化,一般 由黄色变为红色、紫色、蓝色或绿色,如果是甾体皂苷,
颜色变化较快,最后呈污绿色,如果是三萜皂苷 则最终呈蓝色。
提取:可用60~70%甲醇或乙醇为溶剂提取(热醇中溶解,冷醇中的溶解度降低) ,
提取液冷却,过滤,滤液浓缩后加入适量乙醚或丙酮,可以析出其它皂苷。
水提取:将样品 放入热水中并加热,水提取液浓缩后,加入二倍量95%乙醇溶液,
使蛋白质和糖类沉淀并滤去,滤液中 加入适量乙醚可析出皂苷。
§2.2 挥发性和气态有机物的提取富集
一.水蒸汽蒸馏:
1.原理:
适用于蒸馏与水互不混溶、不反应、并具有一定挥发 性(近100℃时,Pa≥667Pa)
的有机物,如邻硝基苯酚、邻羟基苯甲酸等。
第 6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2.装置:
操作说明:
3.超临界流体提取: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
luid):在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的一种物质状态,
次状态下,物质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
是兼有气体和液体的某些性质。
二氧化碳:31℃和7.38MPa
二.直接采集:
三.低温冷凝法和升华法:
1.低温冷凝法:
2.升华法:咖啡因、丹皮酚、樟脑、羟基蒽醌和一些香豆素。
四.固体吸附:
固体吸附剂:活性碳、石墨化炭黑、碳分子筛和各类多孔高分子聚合物。
§2.3 植物根分泌物的收集
一.植物根分泌物的分类:
1.大分子有机物,包括糖、蛋白质及酶和凝胶等。
2.小分子酸,酚和酮等。
3.生长激素,黄酮和甾类等。
二.收集方法:
1.将植物种植在水或营养液中,然后从水中或营养液中提取根分泌的有机物。
2.将植物种植在固体基质上,然后从固体基质中提取根分泌的有机物。
3.直接用特定材料从植物根部提取分泌物。
第三章.有机物常规分离方法
§3.1 蒸馏法
一.简单蒸馏(组份少且各组份间沸点相差较大[30℃以上]的混合液体有机物的
分离。)
1.操作装置:蒸馏瓶、蒸馏头、温度计、冷凝管、接受瓶等组成。
2.操作要点:
二.分馏(精馏):
沸点相差30℃以上不用分馏柱,相差20℃左右时选用简单的分馏柱,
相差约10℃
时选用精细的分馏柱,相差10℃以下时选复杂精细的分馏柱。
三.减压蒸馏:
§3.2 结晶和沉淀法
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1.溶剂的选择:
第 7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①所
选溶剂应不与固体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尤其在加热条件下,溶剂沸点不易
太高(以便结晶后除去),且
毒性小,价格便宜等。
②溶剂应能使一种固体有机物在其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越大越好,而使另一种
固体有机物要么在高低温溶解度都大,要么在高低温溶解度都很小。
③混合溶剂的选用:一般
由两种溶剂组成,一种溶剂对固体有机物有很好的溶解
性能,另一种则难以溶解固体有机物,且两种溶剂
必须是任意混溶的(如水—甲
醇、石油醚—苯、乙醚—丙酮和氯仿—甲醇等)。
④使用混合溶
剂重结晶时,可将不同的溶剂按比例预先混合好,但经常采用的操
作是将固体有机固体放在溶解性能好的
溶剂中,加热回流后滤去不溶物后,滤液
趁热滴加另一种溶解性能差的溶剂,使滤液至浑浊为止,再加热
回流或滴加溶剂
性能好的溶剂使滤液再变清后放置冷却(若冷却放置没有固体析出或析出油状
物
,则需调整两溶剂的比例)。
预实验:取100mg固体有机混合物放入试管中,滴加1mL溶剂,振
荡观察试样
溶解情况,若很快溶解,表明溶剂对试样溶解性太好,不适合选用,若试样不溶
解,
且加热至沸腾并补加3~4倍溶剂,仍难溶解,表明该溶剂溶解性能太差,
也不能选用,只有在加热条件
下,使用1~4mL就能溶解100mg试样,并能在
冷却情况下析出固体的溶剂才能选作结晶的溶剂。
2.结晶或重结晶的操作:
使用回流装置
3.沉淀法:
①沉淀剂:乙酸铅 中性
碱性
中性乙酸铅:有机酸、酸性皂苷、部分黄酮、蛋白质、氨基酸、鞣质、树脂
等酸性和酚性物质生成沉淀。
碱性乙酸铅:能沉淀中性乙酸铅的物质外,还能沉淀醇、酮、醛、异黄酮、
部分生物碱和糖类有
机物。
②乙酸沉淀法分离植物体有机物:
水或醇提取液
中性乙酸铅
中性沉淀 滤液
碱性乙酸铅
生物大分子
碱性沉淀 滤液
脱铅处理
醛、酮、醇中性成分 亲脂性有机物
脱铅:硫化氢、硫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等。
二.应用实例:
第
8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1.小檗碱(berberine)及相关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药用价值(“
黄连素”的主要成份)与其伴生的有:药根碱(jatrorrhizine)、巴马亭
(palmat
ime)、小檗胺(berbamine)等。
小檗属植物稀酸提取液
①石灰水调至中性 ②过滤
滤液
盐酸调至pH=2~3
沉淀 滤液
①50倍水煮沸 ②石灰水调至pH=8~9 ②过滤 ①氨水调pH=8~9
滤液
盐酸pH=2~3 滤液 沉淀
②浓缩
①盐酸调酸性 ①5%盐酸溶解
②氨水pH=8~9
滤液 沉淀 沉淀
③乙醚萃取
①浓缩
滤液
②加浓盐酸
乙醇重结晶
①除溶剂
盐酸小檗碱 ②甲醛重结晶
沉淀滤液
小檗胺
①除溶剂
水重结晶
②乙醇重结晶
盐酸药根碱
盐酸巴马亭
2.从葛根中提取异黄酮: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脑血管有一定的扩张作用。
第 9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葛根粗粉70%乙醇提取液
①浓缩
②饱和中性乙酸铅
③过滤
沉淀 滤液
饱和碱性乙酸铅
淀粉和蛋白质
黄色沉淀 滤液
①乙醇悬浊液
浓缩
②通硫化氢
亲脂性有机物
③过滤
滤液
①浓缩
②氧化铝柱层析
大豆素、葛根素
3.中药大黄中羟基蒽醌类物质的提取分离:
中药大黄(rheum palmatum)根茎中含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
(emoclin)、大黄酸(rhein)等羟基蒽醌类物质,具有清热抑菌功能。
第 10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大黄根茎粉苯萃取液
2.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
碱水相 苯有机相
酸化pH=3~4 2.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
黄色沉淀
重结晶 碱水相 苯有机相
大黄酸 酸化pH=3~4
0.5%KOH水溶液萃取
318~320℃
沉淀
重结晶
碱水相 苯有机相
除溶剂
大黄素
251~254℃
沉淀 固体
硅胶柱层析
(己烷)苯混
芦荟大黄素
合淋洗
216~220℃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
189~190℃ 160~180℃
4.熔点的测定:
不
同的固体有机物可以有相同的熔点,但相同的熔点的不同固体有机物混合
物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在较长的
温度段融化,称为熔程)。
§3.3 固相萃取和膜分离技术
一.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
1.原理:
2.分离模式:
①正相:吸附剂的极性大于洗脱液极性,吸附剂中有机物依洗脱剂的极性从小到
大顺序被洗脱出
来。
②反相:吸附剂极性小于洗脱液极性,有机物依洗脱溶剂极性从大到小顺序被洗
脱出来。
3.分离模式的选择:
①待分离有机物极性应当和固体吸附剂极性匹配,非极性有机物分离应
采用反相
固相萃取;中等极性有机物分离正反相两种模式都可以;亲水的极性有机物应用
第
11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正相固体萃取。
②固相萃取都是用固体吸附剂从液态样品中分离有机物,因而待分离有机物所用
的溶剂也决定固
体吸附剂和分离模式的选择。
③待分离有机物能否离子化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若能离子化,应选择离
子交换
固体萃取材料和分离模式。
4.操作:(活化,上样,淋洗,洗脱)
二.膜分离技术(透析):
第四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4.1 概述
一.色谱法的起始:
二.原理:利用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一是固定不动的固定相,另一个是流动着的
移动相)中不同
的平衡分配或吸附系数来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三.分类(按分离原理):
1.吸附色谱:
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份吸附能力的差异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硅胶、氧化铝、聚乙酰胺等吸附剂)。
2.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份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方法
(分配层析;
支持剂: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固定相:水和油等不同极性的
材料)。
3.离子交换色谱
:利用不同组份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进行的分离(离子交换树
脂:强酸型[磺酸型];强碱型[季胺型
];弱酸型[羧酸型];若碱型[三级胺型])。
4.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
§4.2 薄层色谱分离制备
一.薄层色谱(thin layer ):
1.操作方法:将吸附剂均匀铺在玻璃板上,将欲分析的样品点加到薄层上,然后
用合适的溶剂展开而达
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
的特点:
①价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②展开时间短,检测结果快速;
③比纸层析的灵敏度高(高10~100倍);
④分离情况受温度影响小;
⑤显色剂可供选择的范围大;
⑥比纸层析负载的样品量大得多。
3.类型:
①软板:将吸附剂直接在板上制成。
②硬板:在吸附剂中加入黏合剂或溶剂,调制后涂布于板上。
二.吸附剂的选择:
第 12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1.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硅藻土、聚酰胺、纤维素等。
氧化铝、硅胶:吸附性能良好,适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应用最广。
氧化铝:呈微碱性,适用于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的分离,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应
用最多。
硅胶:带微酸性,适用于酸性物质或中性物质的分离。
选择依据:化合物的固有性质。
2.几种常见的吸附剂类型:
①硅胶 G (Type
60):粘合剂为石膏,T60表示硅胶的孔径为6nm。
②硅胶 H
:不含石膏及其它有机粘合剂,适用于分离对石膏有作用的化合物(与
硅胶 G 相比)。
③硅胶 G254 :同硅胶 G
一样,但含有一种无机荧光剂,在λ=254nm紫外灯
下呈现荧光。
④硅胶 60HR
:不含粘合剂的纯产品,适用于需要特别纯的薄层,用于分离的
物质需要定量。
⑤氧化铝 G
:同上。
⑥碱性氧化铝 H :同上。
三.薄层的制备:
1.软板的制备:
①吸附剂:氧化铝和硅胶(常用)
②方法:选用一根直径为约1~1.2cm的玻璃管依据薄
层所需的厚度在玻璃管两
端绕几圈胶布(厚度0.4~1mm),把干的吸附剂倒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一
端固定,
将比例管压在玻璃板上,吸附剂顺一个方向推动而成薄板。
2.硬板的制备: ①制板:将适量调制好的吸附剂倒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涂匀,轻敲玻璃板,使表
面光滑,然后放置于
水平台上,空气干燥后,进行加热活化。(硅胶板:100~120℃
加热活化1~2h;氧化铝:15
0~200℃加热活化4~5h)
②硅胶薄层:称取市售硅胶 G 30g,加蒸馏水80mL,在研
钵内调成均匀的糊状,
直至调制成无气泡出现为止(必要时可加1~2滴乙醇),然后制板,室温干燥后
置烘箱100~120℃活化1h左右。
③氧化铝薄层:取氧化铝 G 25g,加蒸馏水5
0mL在研钵中调成均匀糊状物,操
作同上,干燥后于烘箱活化(活性II级的薄层:200~220℃
活化4h;II~IV
级薄层:150~160℃活化4h)。
④其他:5g聚酰胺 +
甲醇3份 + 氯仿2份(或苯2份)45mL
纤维素1份 + 5份丙酮
四.TLC操作方法:(点样、展开、显色)
1.点样:浓度0.01~1%(极性与展开剂极性相近且有高挥发度的溶剂)于1cm
处。
2.展开:展开的溶剂:低沸点的有机溶剂。
苯—乙酸乙酯(50∶50 VV)<氯仿—乙
醚(60∶40)<环己烷—乙酸乙酯(20∶
50)<乙酸丁酯<氯仿—甲醇(95∶5)<氯仿—丙
酮(70∶30)<苯—乙酸乙
酯(30∶70)<乙酸丁酯—甲醇(99∶1)<苯—乙醚(10∶9
0)<乙醚<乙醚
—甲醇(99∶1)<乙醚—二甲基甲酰胺(99∶1)<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
(99∶1)<苯—丙酮(50∶50)<氯仿—甲醇(90∶10)<二氧六环<丙酮<
甲醇
<二氧六环—水(90∶10)。
第 13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3.显色:
①喷雾法:
②碘蒸气法:
常用显色剂
有机物
生物碱
黄酮
蒽醌类
糖
强心苷
甾苷
萜类
酸类
显色剂
碘化铋钾试剂、碘蒸气
紫外线氨熏、AlCl
3
乙醇液
乙酸镁甲醇溶液、5%NaOH
邻苯二甲酸苯胺
氯胺—丁—三氯乙酸、Kedde试剂
茴香醛硫酸液、磷钼酸液
磷钼酸液
FeCl
3
液
样品显色后计算R
f
(比移值):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
R
f
=
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4.高效薄层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
①特点:以薄
层色谱为基础,采用颗粒度更小及粒度分布范围更窄的吸附剂(5~
7µm)结合特殊高强度的粘合剂(
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胺、聚乙烯
吡咯烷酮及这类单体的共聚物)。
表面平整光滑,分布均匀,点样量小,展开时间短,斑点集中和分辨率高。
②制备性薄层色谱(PTLC)与TLC的不同点:
样品溶液的浓度一般为5~10%;
板的厚度增加到0.5~1cm(根据样品数量的大小而定);
一般分离样品量在10~15mg;
可点成直线或虚线;
色带的确定用物理方法。
§4.2 柱色谱分离制备
一.柱色谱的基本原理:
1.吸附原理:利用有机物中各组份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差异,并在流动相作
用下不断进行吸附和解
附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硅胶、氧化铝)。
2.离子交换原理:利用有机物组份和固定相树脂进行可逆
的化学反应,不断地离
子交换(离子交换树脂)。
3.分配原理:利用有机物混合物中各组份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溶解度差异而不断
地进行分配,由于各成份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
的(甘油、硅
油、长链碳原子烃)。
4.分子筛原理:利用有机物分子的大小差异,让不同的
有机物分子通过孔径大小
不同的固体相(凝胶色谱柱)。
第 14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二.硅胶柱色谱:
1.原理:SiO
2
·xH
2
O
2.适用范围:非极性混
合物和极性混合物(芳香油、萜类、甾体、生物碱、强心
苷、蒽醌、酚类有机物、磷脂类、脂肪酸和氨基
酸等)。
3.装柱:
①湿法装柱:将硅胶混悬于装柱溶剂中,不断搅拌,待空气泡除净后,
连同溶剂
一起倾入层析柱中,层析柱中硅胶段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20~30)。(若硅胶
较细,粒度分布窄,则可采用短柱,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5)
②干法装柱:将所需硅胶一次倾入柱中
,然后敲柱至硅胶高度不改变(也可用通
N
2
压紧或在柱玻璃管下口减压使柱内硅胶紧
密)。
③硅胶的再生:可用甲醇或乙醇洗涤,除去溶剂,烘干活化处理后可用(必要时
用0.
5%NaOH水溶液浸泡,用水冲洗至中性,再用5%~10%HCl浸泡洗涤,最后用
蒸馏水洗至中性
,110℃活化过筛即可)。
三.氧化铝柱色谱(γ—Al
2
O
3
):
1.类型:
①中性氧化铝:适用于分离醛、酮、萜类以及对酸碱不稳定的酯和内酯有机物。
②酸性氧化铝:适用于分离有机酸、酸性氨基酸和酚类物质。
③碱性氧化铝:分离植物中碱性成份(生物碱)或萜类、甾体、强心苷等。
2.装柱:
四.离子交换柱色谱:
1.分类:
强酸:—SO
3
H
阳离子交换树脂
若酸:—CO
2
H、—PO
3
H
+-
—NMe
2
Cl
强碱
离子交换树脂
+-
—(Me)N(CHCHOH)Cl
222
—NH
2
、—NRH、—NR
2
阴离子交换树脂
+-
SCl
弱碱
+-
PCl
2.选择离子交换树脂:
第 15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
离子的组成
①样品溶液的性质
离子的总浓度
选择性条件
抗衡离子
流速
②淋洗液条件 温度
树脂层高
③再生条件
浓度
流速
温度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1 天然产物的提取
一.传统溶剂提取法:
1.浸渍法:可采用极性依次增大的溶剂提取(通常采用:二氯甲烷→甲醇→水)。
2.渗漉法:
3.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提取(效率高,杂
质较多)
连续回流提取法:操作简单,节省溶剂。
4.溶剂的选择:
①水:成本低、安全,小檗碱、芸香苷、甘草酸等。
②乙醇:低毒、价廉、沸点适中、便与回收利用等。
二.水蒸汽蒸馏法(适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植物成份)。
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及丹皮酚。
三.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第 16 页 共
16 页 作者:wuHo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