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名词解释
xiaoxuntong-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地址
BOD:在特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生物氧化时所消耗溶解氧的质量浓度。
C
OD: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
DNA复制:首先DNA的双螺旋解开,其次以每条DNA链作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与之互
补的一条新链
的过程。
DNA聚合酶:以反向平行的DNA链为模板催化合成新链DNA。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代谢途径,它以1分子
葡萄糖为基质,约经过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氨化作用:是指有机态N被微生物降解形成NH3的过程。
氨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的脱氨基产氨的过程。
巴氏消毒法:采用60-70℃的温度处理15-30min的消毒方法。
半知菌:对其有性繁殖阶段不了解的一类真菌。
伴孢晶体:伴随芽孢形成的同时,苏云金杆菌
细胞的另一端形成的对鳞翅目昆虫有毒性的蛋白质晶体物质。
被动扩散:营养物质依赖其在胞外及胞内的浓度梯度,由浓度高的胞外向胞内扩散的过程。
鞭毛:细菌由细胞膜穿过细胞壁伸出胞外的细长的丝状物。是细胞的运动器官。
表面活性剂:
具有降低表面张力效应的物质叫做表面活性剂。它改变细胞的稳定性和透性,使细胞内的物质逸出细胞
外
,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
表面酶:分布于细胞表面,不能在其细胞培养液中起作用的酶。
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产甲烷菌:严格厌氧条件下,利用H2还原CO2生成甲烷的细菌。
初生菌丝:由担子菌的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
初生菌丝体:担子菌的孢子直接萌发而成的菌丝体,一般不会繁殖成为子实体。
纯培养: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
次级代谢:微生物为了避
免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造成的毒害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次生菌丝体:担子菌中由两个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而成的菌丝体。
促进扩散:以细胞内外
的浓度梯度为动力,在载体物质参与下,物质从浓度高的胞外向浓度低的胞内扩散。
单纯扩散:微生
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以营养物质在细胞外胞内的浓度梯度为动力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
对数生
长期:细胞代谢活性最强,新细胞物质组成最快,分裂形成的新细胞生命力旺盛,每次分裂的间隔时间(即世代时)最短而稳定,单位时间内细胞数量呈倍比增加。
多污带 排污口的下游
水色暗灰,含有大量有机物,溶解氧极少 环境恶劣 生物种类很少以细菌为主。
发酵:微生物或
细胞在不需要氧的条件下转化物质的形态并将底物中的化学能转移产生ATP的一种方式。
发酵:
有两个含义,广义发酵泛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生产方式。狭义发酵指在无氧条件下,基质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内源中间代谢产物
,以实现
基质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基质水平磷酸化的特点是基质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电
子不经电子传递链的
传递,而是通过酶促反应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氧化的产物,同时将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
量交给ADP,合成ATP。此种作
用的最终产物是中间体的还原物,不再进行分解,因此,发酵不是彻
底的氧化作用,产能效率低。
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是指微生物还原硝酸产生气态氮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产生气态氮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放线菌: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微生物。
分批
培养:将少量的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后一次性收获的过程。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由菌丝分枝顶端细胞或者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细胞分割缢缩而成的单个或者
成簇
的孢子。
分生孢子梗:真菌中一种产生分生孢子的菌丝结构。
辅酶:全酶的一部分,起传递电子、原子、化学基团的作用。
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污染物的积累特别是氮、磷的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的过量生长。
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由丹麦的Gram发明的,细菌鉴别的重要染色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区
分为G+
和G
根际微生物:生长在植物根系直接作用土壤范围内的微生物。
根圈效应:植物根圈土壤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明显优于非根圈土壤微生物的现象。
根土比:根际土壤微生物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之比。
共生:两个微生物在一起时形成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两者高度的协调和彼此得利。
寡污带:污
染恢复带或清洁带,特征为有机物完全矿化,溶解氧含量恢复正常水平,水中细菌和藻类少,着生藻类多,
有多种昆虫幼虫和其他动植物生长
光合细菌 具有原始的光能合成体系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和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
为有
机物,并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光能无机营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好氧生物处理:在充足的溶解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作为好氧微生物的营养基质,被氧化分解的过程。
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好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黏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
性、薄膜状
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呼吸作用:微生物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使底物彻底氧化的一种产能方式。
互生:两个群体相互协作,达到在某一生境中共同生存的目的。
化能自养:
分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得到营养物质
化能自养:这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
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与作为电子供体,使二氧化
碳还原为有机物。
化学杀菌剂:能够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活性污泥: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絮凝体,可对废水中有机质进行有效降解。
活性污泥:由细菌、
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和良好的
沉降性能的絮状体颗粒。
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挂
膜法:用活性污泥作为菌种附着在滤料上,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生长繁殖,使之形成生物膜的方法。
基团转位:以微生物的代谢能为动力,通过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将营养物质从胞外转运到胞内,并发生化学变
化。
基因突变:由于核酸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缺失突变,定点突变,移框突变等,使之不再是原有基
因的现象。
寄生:微生物侵入或附着于另一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细胞,依赖后者提供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荚膜:存在于细菌胞壁外且具有较好结构、不易被洗掉的被外多糖。
荚膜或称大荚膜,其主要
功能有:①保护作用。②作为通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③贮藏养料。④表面附着作用⑤
细菌间的信息
识别作用
假根:根霉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
间歇灭菌法:将灭菌对象加热到100℃ 30—60分钟,冷却后置37℃培养24小,重复三次。
间歇灭菌法:是利用常压蒸气反复灭菌的方法。
简单染色:使用一种染液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
碱基配对:核酸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配对互补。
鉴别培养基:是用来鉴别微生物的培养基。
酵母菌:单细胞的子囊菌,一般以芽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酵母菌芽殖:指部分酵母菌以出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节孢子:是由菌丝断裂而成的。
拮抗:是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某种代谢物质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拮抗关系:一种生物产生不利于另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得另一种生物死亡或者生长受到抑制
绝对厌氧菌:只能生存于绝对厌氧环境中的微生物。
菌核:是由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生出分生孢子梗、菌丝子实体等。
菌胶团 细菌的荚膜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
菌落:单个的微生物细胞在培养基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群体。
菌落
:菌落是指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单细胞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生<
br>物群体。
菌毛:附着于细菌表面短而僵直的丝。
菌丝体:真菌的管状菌体经过伸长分枝,交织而成的丝状体。
菌种复壮: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活性。
菌种退化:作为菌种的微生物群体由于变异或自然衰老从而引起的群体菌种性能下降。
蓝细菌:是一种用叶绿素a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和丝状体的原核生物。
类菌体:在根瘤组织中形态和功能上和培养基的根瘤菌有很大的区别根瘤菌。
连续培养:在培
养进入对数生长期,一方面以一定流速输入新鲜培养液并流出培养物,确保流出的老菌数等于新增殖
数,
使培养长时间稳定在对数生长期。
联合固氮:是指某些生活在植物根的表面至根皮层细胞间而不进入植
物根细胞的微生物进行固氮作用的现象。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能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一种噬菌体
卵孢子:是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发育而成。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指的是菌丝体发达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霉菌: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丝体的真菌。
灭菌:杀死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
能量流:生态系统中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不同生物之间从低营养级生物向高营养级生物的流动。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可以提供微生物生长必需营养的基
培养基碳氮比:一般是指培养基中元素C与元素N之比值。
偏利共栖:在微生物群落中,一群微生物得益,而另一群体不受影响的现象。
溶源菌复愈:有时溶源性细胞中的原噬菌体消失,变成为非溶源细胞,称之为溶源性细菌的复愈。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就是生态系统。
生物反应器:是通过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等的固定化,进行物质转化的反应器。
生物放大
:指生态系统中,某种化学物质的生物浓缩系数在同一食物链上,由低位营养级生物到高位营养级生物逐级
增大的现象
生物分解潜能试验的主要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具有被生物分解的潜在性,根据评价目的
的不同,生物分解潜能实验
又分为易生物分解实验和本质性分解实验。
生物固氮:大气中的N2在生物体内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NH3的过程。
生物固氮:通常是指分子态N在微生物体内由固N酶催化还原为NH3的过程。
生物积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物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膜:是一种不可逆的黏附于固体表面的,被微生物胞外多聚物包裹的有组织的微生物群体
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各种工艺中引入微生物附着生长载体的反应器。
生物浓缩:
当吸收速率大于体内分解速率与排泄速率之和时,化学物质就会在体内积累,这种现象称生物浓缩作用。
生物去除: 由于微生物细胞、活性污泥等的吸附作用使得化学物质浓度降低的一种现象
生物
圈:是地球表面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圈层,包括了生活于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三圈界面的所有生命体。
生长曲线:把生长现象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
世代时:细菌在对数期每分裂一次所需时间。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中氮
磷含量过高而引起藻类过度繁殖,使得水质恶化,水环境恶化的现象。
水体自净:水体接纳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
锁状联合:是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为确保子细胞都含有来源于父母亲本的核而进行的特殊的分裂方式。
碳源:是微生物细胞内碳素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的C的来源
同步培养: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培养体系中所有个体细胞的都处于同一的生长阶段。
同宗结合:来自同一个菌丝体的初生菌丝结合成次生菌丝的过程。
同宗配合:同一菌丝体两菌丝结合形成接合孢子。
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生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细胞体积、内含物和细胞数目的增加。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将酶活力强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的方法。
温和噬菌体: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污泥浓度:1升曝气池污
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称为污泥浓度。用重量法测定,以gL或mgL表示。
无氧呼吸:以无机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的过程。
细胞壁:细胞壁是包在细菌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质膜的较为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厚实、坚韧的结构。
细胞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双层膜。
细胞膜是一层紧贴着细胞壁而包围着细胞质的薄膜。
细菌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硝酸的严格好氧的化能无机营养微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硝化作用: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把氨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
硝酸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硝酸的严格好氧的化能无机营养微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蕈菌:能形成大型子实体的担子菌。
芽孢:一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抗逆作用的特殊结构。
亚硝酸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的化能自氧微生物。
氧化磷酸化:通过呼吸链产生ATP的过程。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异染粒:是细菌特有的磷素贮藏养
料。因用蓝色染料(如亚甲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而得名。主要成分是聚偏磷
酸盐。
异形胞:蓝细菌的丝状体中少数细胞壁明显加厚的能进行固氮作用的细胞。
异宗配合:真菌两种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的有性繁殖方式。
有效氯:以氯气作为参照物,评价水体消毒用氯化物氧化能力的指标。
诱发裂解:使用某些适量的理化因子(如紫外线,X
余氯
加入水中的氯用于杀死细菌和氧化有机物等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质粒:在然色体外或者附加与染色体上的带有特异遗传信息的DNA分子
致死时间: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
致死温度:是指一定时间内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高温度。
滞留适应期:接种到培养基上的细
菌细胞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环境,这个时期称为滞留适应期。
种群: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主动运输:是微生物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在代谢能和载体的参与下可进行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专性厌氧菌:只能生存于绝对厌氧环境中的微生物。
转运RNA:蛋白质的合成中将氨基酸转移到核糖体上象三叶草形状的RNA小分子。
子实体:由担子菌的次生菌丝分化密集而的三次菌丝体。
自发裂解: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大量复制形成成熟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寄主细菌崩溃死亡的现象。
自发突变:指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自生固氮:微生物独立生活时进行固氮作用。
BOD:在特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生物氧化时所消耗溶解氧的质量浓度。
C
OD: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
DNA复制:首先DNA的双螺旋解开,其次以每条DNA链作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与之互
补的一条新链
的过程。
DNA聚合酶:以反向平行的DNA链为模板催化合成新链DNA。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代谢途径,它以1分子
葡萄糖为基质,约经过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氨化作用:是指有机态N被微生物降解形成NH3的过程。
氨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的脱氨基产氨的过程。
巴氏消毒法:采用60-70℃的温度处理15-30min的消毒方法。
半知菌:对其有性繁殖阶段不了解的一类真菌。
伴孢晶体:伴随芽孢形成的同时,苏云金杆菌
细胞的另一端形成的对鳞翅目昆虫有毒性的蛋白质晶体物质。
被动扩散:营养物质依赖其在胞外及胞内的浓度梯度,由浓度高的胞外向胞内扩散的过程。
鞭毛:细菌由细胞膜穿过细胞壁伸出胞外的细长的丝状物。是细胞的运动器官。
表面活性剂:
具有降低表面张力效应的物质叫做表面活性剂。它改变细胞的稳定性和透性,使细胞内的物质逸出细胞
外
,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
表面酶:分布于细胞表面,不能在其细胞培养液中起作用的酶。
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产甲烷菌:严格厌氧条件下,利用H2还原CO2生成甲烷的细菌。
初生菌丝:由担子菌的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
初生菌丝体:担子菌的孢子直接萌发而成的菌丝体,一般不会繁殖成为子实体。
纯培养: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
次级代谢:微生物为了避
免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造成的毒害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次生菌丝体:担子菌中由两个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而成的菌丝体。
促进扩散:以细胞内外
的浓度梯度为动力,在载体物质参与下,物质从浓度高的胞外向浓度低的胞内扩散。
单纯扩散:微生
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以营养物质在细胞外胞内的浓度梯度为动力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
对数生
长期:细胞代谢活性最强,新细胞物质组成最快,分裂形成的新细胞生命力旺盛,每次分裂的间隔时间(即世代时)最短而稳定,单位时间内细胞数量呈倍比增加。
多污带 排污口的下游
水色暗灰,含有大量有机物,溶解氧极少 环境恶劣 生物种类很少以细菌为主。
发酵:微生物或
细胞在不需要氧的条件下转化物质的形态并将底物中的化学能转移产生ATP的一种方式。
发酵:
有两个含义,广义发酵泛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生产方式。狭义发酵指在无氧条件下,基质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内源中间代谢产物
,以实现
基质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基质水平磷酸化的特点是基质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电
子不经电子传递链的
传递,而是通过酶促反应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氧化的产物,同时将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
量交给ADP,合成ATP。此种作
用的最终产物是中间体的还原物,不再进行分解,因此,发酵不是彻
底的氧化作用,产能效率低。
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是指微生物还原硝酸产生气态氮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产生气态氮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放线菌: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微生物。
分批
培养:将少量的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后一次性收获的过程。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由菌丝分枝顶端细胞或者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细胞分割缢缩而成的单个或者
成簇
的孢子。
分生孢子梗:真菌中一种产生分生孢子的菌丝结构。
辅酶:全酶的一部分,起传递电子、原子、化学基团的作用。
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污染物的积累特别是氮、磷的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的过量生长。
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由丹麦的Gram发明的,细菌鉴别的重要染色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区
分为G+
和G
根际微生物:生长在植物根系直接作用土壤范围内的微生物。
根圈效应:植物根圈土壤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明显优于非根圈土壤微生物的现象。
根土比:根际土壤微生物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之比。
共生:两个微生物在一起时形成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两者高度的协调和彼此得利。
寡污带:污
染恢复带或清洁带,特征为有机物完全矿化,溶解氧含量恢复正常水平,水中细菌和藻类少,着生藻类多,
有多种昆虫幼虫和其他动植物生长
光合细菌 具有原始的光能合成体系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和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
为有
机物,并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光能无机营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好氧生物处理:在充足的溶解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作为好氧微生物的营养基质,被氧化分解的过程。
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好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黏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
性、薄膜状
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呼吸作用:微生物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使底物彻底氧化的一种产能方式。
互生:两个群体相互协作,达到在某一生境中共同生存的目的。
化能自养:
分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得到营养物质
化能自养:这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
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与作为电子供体,使二氧化
碳还原为有机物。
化学杀菌剂:能够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活性污泥: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絮凝体,可对废水中有机质进行有效降解。
活性污泥:由细菌、
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和良好的
沉降性能的絮状体颗粒。
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挂
膜法:用活性污泥作为菌种附着在滤料上,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生长繁殖,使之形成生物膜的方法。
基团转位:以微生物的代谢能为动力,通过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将营养物质从胞外转运到胞内,并发生化学变
化。
基因突变:由于核酸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缺失突变,定点突变,移框突变等,使之不再是原有基
因的现象。
寄生:微生物侵入或附着于另一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细胞,依赖后者提供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荚膜:存在于细菌胞壁外且具有较好结构、不易被洗掉的被外多糖。
荚膜或称大荚膜,其主要
功能有:①保护作用。②作为通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③贮藏养料。④表面附着作用⑤
细菌间的信息
识别作用
假根:根霉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
间歇灭菌法:将灭菌对象加热到100℃ 30—60分钟,冷却后置37℃培养24小,重复三次。
间歇灭菌法:是利用常压蒸气反复灭菌的方法。
简单染色:使用一种染液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
碱基配对:核酸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配对互补。
鉴别培养基:是用来鉴别微生物的培养基。
酵母菌:单细胞的子囊菌,一般以芽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酵母菌芽殖:指部分酵母菌以出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节孢子:是由菌丝断裂而成的。
拮抗:是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某种代谢物质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拮抗关系:一种生物产生不利于另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得另一种生物死亡或者生长受到抑制
绝对厌氧菌:只能生存于绝对厌氧环境中的微生物。
菌核:是由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生出分生孢子梗、菌丝子实体等。
菌胶团 细菌的荚膜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
菌落:单个的微生物细胞在培养基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群体。
菌落
:菌落是指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单细胞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生<
br>物群体。
菌毛:附着于细菌表面短而僵直的丝。
菌丝体:真菌的管状菌体经过伸长分枝,交织而成的丝状体。
菌种复壮: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活性。
菌种退化:作为菌种的微生物群体由于变异或自然衰老从而引起的群体菌种性能下降。
蓝细菌:是一种用叶绿素a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和丝状体的原核生物。
类菌体:在根瘤组织中形态和功能上和培养基的根瘤菌有很大的区别根瘤菌。
连续培养:在培
养进入对数生长期,一方面以一定流速输入新鲜培养液并流出培养物,确保流出的老菌数等于新增殖
数,
使培养长时间稳定在对数生长期。
联合固氮:是指某些生活在植物根的表面至根皮层细胞间而不进入植
物根细胞的微生物进行固氮作用的现象。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能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一种噬菌体
卵孢子:是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发育而成。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指的是菌丝体发达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霉菌: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丝体的真菌。
灭菌:杀死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
能量流:生态系统中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不同生物之间从低营养级生物向高营养级生物的流动。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可以提供微生物生长必需营养的基
培养基碳氮比:一般是指培养基中元素C与元素N之比值。
偏利共栖:在微生物群落中,一群微生物得益,而另一群体不受影响的现象。
溶源菌复愈:有时溶源性细胞中的原噬菌体消失,变成为非溶源细胞,称之为溶源性细菌的复愈。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就是生态系统。
生物反应器:是通过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等的固定化,进行物质转化的反应器。
生物放大
:指生态系统中,某种化学物质的生物浓缩系数在同一食物链上,由低位营养级生物到高位营养级生物逐级
增大的现象
生物分解潜能试验的主要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具有被生物分解的潜在性,根据评价目的
的不同,生物分解潜能实验
又分为易生物分解实验和本质性分解实验。
生物固氮:大气中的N2在生物体内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NH3的过程。
生物固氮:通常是指分子态N在微生物体内由固N酶催化还原为NH3的过程。
生物积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物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膜:是一种不可逆的黏附于固体表面的,被微生物胞外多聚物包裹的有组织的微生物群体
生物膜反应器: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各种工艺中引入微生物附着生长载体的反应器。
生物浓缩:
当吸收速率大于体内分解速率与排泄速率之和时,化学物质就会在体内积累,这种现象称生物浓缩作用。
生物去除: 由于微生物细胞、活性污泥等的吸附作用使得化学物质浓度降低的一种现象
生物
圈:是地球表面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圈层,包括了生活于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三圈界面的所有生命体。
生长曲线:把生长现象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
世代时:细菌在对数期每分裂一次所需时间。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中氮
磷含量过高而引起藻类过度繁殖,使得水质恶化,水环境恶化的现象。
水体自净:水体接纳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
锁状联合:是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为确保子细胞都含有来源于父母亲本的核而进行的特殊的分裂方式。
碳源:是微生物细胞内碳素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的C的来源
同步培养: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培养体系中所有个体细胞的都处于同一的生长阶段。
同宗结合:来自同一个菌丝体的初生菌丝结合成次生菌丝的过程。
同宗配合:同一菌丝体两菌丝结合形成接合孢子。
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生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细胞体积、内含物和细胞数目的增加。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将酶活力强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的方法。
温和噬菌体: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污泥浓度:1升曝气池污
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称为污泥浓度。用重量法测定,以gL或mgL表示。
无氧呼吸:以无机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的过程。
细胞壁:细胞壁是包在细菌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质膜的较为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厚实、坚韧的结构。
细胞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双层膜。
细胞膜是一层紧贴着细胞壁而包围着细胞质的薄膜。
细菌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硝酸的严格好氧的化能无机营养微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硝化作用: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把氨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
硝酸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硝酸的严格好氧的化能无机营养微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蕈菌:能形成大型子实体的担子菌。
芽孢:一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抗逆作用的特殊结构。
亚硝酸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的化能自氧微生物。
氧化磷酸化:通过呼吸链产生ATP的过程。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异染粒:是细菌特有的磷素贮藏养
料。因用蓝色染料(如亚甲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而得名。主要成分是聚偏磷
酸盐。
异形胞:蓝细菌的丝状体中少数细胞壁明显加厚的能进行固氮作用的细胞。
异宗配合:真菌两种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的有性繁殖方式。
有效氯:以氯气作为参照物,评价水体消毒用氯化物氧化能力的指标。
诱发裂解:使用某些适量的理化因子(如紫外线,X
余氯
加入水中的氯用于杀死细菌和氧化有机物等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质粒:在然色体外或者附加与染色体上的带有特异遗传信息的DNA分子
致死时间: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
致死温度:是指一定时间内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高温度。
滞留适应期:接种到培养基上的细
菌细胞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环境,这个时期称为滞留适应期。
种群: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主动运输:是微生物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在代谢能和载体的参与下可进行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专性厌氧菌:只能生存于绝对厌氧环境中的微生物。
转运RNA:蛋白质的合成中将氨基酸转移到核糖体上象三叶草形状的RNA小分子。
子实体:由担子菌的次生菌丝分化密集而的三次菌丝体。
自发裂解: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大量复制形成成熟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寄主细菌崩溃死亡的现象。
自发突变:指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自生固氮:微生物独立生活时进行固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