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泽注读书笔记
北京外国语研究生院-班级目标
论语泽注读书笔记
论语泽注读书笔记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
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
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
界十大文化民
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
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
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
是一本必读
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
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
高兴吗?有志同
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
却不怨恨,不也是君
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
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
为一种快乐呢?特
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
的呢?这样的学
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
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
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
喜欢一
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
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
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
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
我们会
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
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
乎,夫子之说君子
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
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
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
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
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
虎豹和犬
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
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
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
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
而后
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
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
想。好的
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
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
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
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
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
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泽注读书笔记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
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
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
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
灯
,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就
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
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
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
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
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
自己的想法来
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
有大量的关于《论语》
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
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
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
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可以说把儒家的
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
读呢,哪种思想比较
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
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
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
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
深
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
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
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
他是不会
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
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
讲上一
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
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
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
孔子的真
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
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
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
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
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
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
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
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
些治国安邦之
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
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
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
觚哉!觚哉!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
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
礼制的看法,
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
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
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
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
,对待自己、对待学生、
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
自己的一言
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
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
同样
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
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
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
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
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
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
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
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
经是名存实亡,
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
然一副分裂景象。而
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
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
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
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
有方,诸侯能够
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
想着
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
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
要保证诸
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
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
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
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
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
非分之想,这
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
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
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
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
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
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
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
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
如孔
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
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
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
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
标,甚至
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
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
到,
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
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
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
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
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
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
都没有达到,而你,连
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
向善,社会和
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
看也没有什
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
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
子
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
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
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当时,社会战争频
仍,诸侯、
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
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
种
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
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
违背了。还有“死读书”
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
孔子的想法
,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
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
实这个
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
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
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
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
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
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
,这本书是中
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
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
《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
《论语》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