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体质的概念
活雷锋-乐理试题
过敏体质的概念、形成与调控原理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化学4班 牟笛
学号:1411404004
关键词 : 过敏体质(特禀体质) 概念 形成
调控原理
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概念 ,可以表述为 :体质是 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
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 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
的、相
对稳定的特质[1 ] 。我们认为 :人的体质可以分
为非特异性体质和特异性体质
两大类 在提出体质
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 虚
质、瘀血质) 并加以科学研究后
,结合多年的临床 观察 ,我们又提出气郁质和
特禀质两种体质分型。
除特禀质以外的其他八种体质类型属于非特异性体 质 ,
而特禀质属于特异性体质
,特禀质中包括过敏体 质。过敏体质与过敏性疾病之
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 系
,我们对过敏体质概念的表述是 :在禀赋遗传基础 上
形成的一种特异体质 ,在外在因子的作用下
,生理 机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 ,反
应性增强 ,其敏感倾向表
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和反应性呈现个体体质
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
中医对过敏现象的观察已历经千年 ,对过敏现
象的描述主要包括 :接触过敏反应和食物过敏反应。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漆
疮候》中就曾描述过有关 过敏反应“: 漆有毒
,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
毒 „„亦有性自耐者 ,终日浇煮 ,竟不为害者。”又见
“人无问男女大小 ,
有禀不耐漆者 ,见漆及新漆器 ,便
著漆毒”。《医宗金鉴》中认为“漆疮”的
病因是“此证 由人之腠理不密
,感漆辛热之毒而生”。而此证的发 生正是由于
过敏体质患者接触过敏原而发生过敏反 应所导致的
,产生“漆疮”的根本原因
在于患者的过 敏体质。 中医学经常采用“忌口”一法以防治疾病 ,这与
当代
过敏反应疾病治疗中经常采用的避免疗法的原 理完全符合。汉代著有《黄帝食
禁》共七卷
,足见中 医对“发物”“、忌口”等临床观察与研究的深入 ,审视
中医所列的“发物”,大多属于容易诱发变态反应的 食物
,说明中医对过敏反
应现象早有一定的认识。 在同一环境中接触某种物质 ,有人过敏而有人
并不过
敏。这就是说 ,过敏现象只会在特定的人身 上出现。很明显
,这是过敏者机体
生理功能和适应 性调节能力紊乱或低下的表现。而未发生过敏者 ,
具有正常的
生理功能和适应性调节能力。外因是条 件 ,内因是根本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过敏原是 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是致病的外因和条件 过敏反应
的表现是在
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的病理改变 , 是标
;机体内环境失稳和适应性调节功
能失常是本。 医学工作者已逐渐认识到个人体质在过敏性疾
病的发病中所起到
的关键性作用[2 ] 。有学者认为过 敏性疾病患者均为特应性个体
,具有遗传因
素 ,容易 发生变应性鼻炎、哮喘、皮炎的情况[3 ] 。Howard TD
等研究认为过
敏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基因因素 和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4 ] 。而
Bahna
SL 研究认 为一个婴儿要产生变态反应 ,有遗传素质、对变应原
的暴露、其他
影响因素三个主要的控制因素[5 ] 。在 决定过敏疾病临床表现的因素中
,体质
因素也排在 第一位[2 ] 。 随着过敏性疾病在工业化国家中的日渐流行 ,
导致
了对可能影响过敏性疾病发展的因素分析越来
越多。尤其是对围产期和婴儿期
早期阶段的可能因 素进行了分析[6 ]
。各式各样的外部因素作用应该和 个人
的遗传体质放在一起进行考虑 ,多个研究显示 :
环境危险因子的冲击对于有和
没有遗传学上敏感倾 向的个人是完全不同的[7 ] 。由上可知
,产生过敏性 疾
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的过敏体质。美国一项针 对过敏性人口的调查显示
,全
世界人口中 30 %~ 50 %是过敏体质 ,此数字令人感到担忧。
在我们所进行的
中医体质学研究中 ,过敏体质的 研究已被列入“十五”“、211
工程”建设项
目 ,即将开展 ·6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2004 年 3 月第 27 卷第 2
期 March 2004 , Vol. 27 , No. 2 Ξ王 琦 ,
男 , 61 岁
, 教授 , 医学博士生导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系
统地探讨[8] 。过敏体质在中医理论上的机理可能
为:阴平阳秘水平失衡与阴阳
自和 ,对外界刺激的应 激反应阈值低 ,反应程度高
,易受外界因子激发。 过敏
体质患者 ,在未接触特异性过敏原时 ,其形
态特征、神态、性格、声息等均无
异常表现。然而其 发生过敏反应时
,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不 同。如有
的人对异种血清或蛋白、动物皮毛过敏 ,有
的人则对微生物、寄生虫、植物花
粉或食物过敏 ,而 有的人则对油漆、药物、染料过敏[1 ]
。具有过敏体质 的
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 ,如
湿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同 一病人兼患多种变态反应病。近系血缘亲属中常有
多人患
有变态反应病 ,或在同一病人先后曾患过多 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Paranos S
等
研究认为 ,过敏体质患者体内血清 白细胞介素 - 4 (IL24) 和总 IgE
水平明显
增高[9 ] 。而 有学者总结在免疫学方面 ,过敏体质的人常有特异 性 IgE
形成
能力偏高 ,IgA 或 IgG或 IgM 的体内水平 较低
,机体对组织胺、白三烯、五
羟色胺、激肽等活性 介质耐受力低下 ,前列腺素 E 的形成能力降低
,胆 碱酯
酶功能不足或乙酰胆碱水平增高等方面的体质 异常[2 ] 。
过敏体质形成的主
要原因是体质的禀赋遗传 过敏体质主要是由遗传性因素造成的。体质的构成
是来源于父母之精《, 灵枢·天年篇》曾对此作过朴素 的描述 :“愿闻人之始
生
„„以母为基 ,以父为 ,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
魂魄 毕具
,乃成为人。”《灵枢·决气》“两神相搏 ,合而成 形”。《灵枢·寿
夭刚柔》篇则指出“人之生也
,有刚有 柔 ,有弱有强 ,有长有短”。人之基源
于父母 ,且出生 时就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也来自于父母的先 天禀赋
禀赋不足的体质在常态下维持着阴阳相对 平衡的易感性
,在没有致病因子的作
用下 ,或者这种 作用没有达到阈值 ,个体仅维持着这种易感性不致
引起疾病。
而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 ,且这种作用达 到或超过了易患性的最低界限时
,就会
导致疾病的 发生。众多研究认为遗传学的作用在特应性体质的 形成和 IgE
反
应的控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10~12 ] 。 Ballesta F
研究认为过敏疾病有家族
聚集的倾向 ,必 然有基因决定的体质因素。第 5、6、11、14
号染色体 包含有
决定机体对过敏疾病敏感性的基因[13 ] 。 Senechal H
等研究认为等位基因
HLA - DR7 与先天 性过敏症有密切的联系[14 ] 。
当父母都是过敏体质时 ,
其子女可以有 70 %获 得过敏体质 单纯母亲是过敏体质者
,其子女有 50 %
的遗传机会 单纯父亲是过敏体质者 ,其子女有 30 %的遗传机会
;但也有过敏
体质出现在兄弟、姐 妹、祖父母、叔伯父母、表兄妹范围之内的。遗传性
过敏
反应常常不仅只在一个器官发生 ,而是多种组 织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病。因此
,
不同的年龄 ,可以发 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不过 ,家族中具有过敏性
体质的
人不一定出现同样症状或同样的过敏性疾 病
,甚至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未遇到
一定数量过敏 原时 ,也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
,或者一辈子也未发生 过敏性疾
病。但具有家族史的患儿发生过敏性疾病 时症状相对较重
,治疗也较困难。 目
前 ,西医学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针对病因的特异性疗法和针对过敏
反应的非特异性 防治两点 ,但是这些疗法存在着特异性过敏病因难
以确定 ,
有些过敏原无法用来注射 ,脱敏用抗原往往
无法包罗所有的过敏物质、费时费
事、难以坚持、以 及副作用大、容易失效等缺点
,使得临床应用受到极 大的限
制[2 ] 。 在防治过敏疾病的措施上
,西医学多采用躲避过 敏原 ,脱离过敏环
境的被动防御措施 ,但是由于过敏
原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且多数患者是
对多种物 质过敏
,因此躲避过敏原的措施往往是防不胜防。 我们认为 ,仅仅通
过限制患者对过敏原的接触
来防治过敏性疾病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措施可能在
于调控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 活动范围日益扩大 ,各类交
往日益频繁 ,通过限制患
者的接触面来防治疾病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
趋势 ,也不易为患者所接受。
体质状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起着 重
要的决定作用 ,个人体质具有可调性
,体质禀承于 先天 ,得养于后天。先天禀
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
稳定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而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
营养状况、精神因素又使得机体体质具有可变性
,体 质的可变性包括生长发育
过程中的自然变化和后天
人为环境因素所起的变化。在影响体质的各种后天 因
素中 ,药物因素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
,药物因素 既可以损害个体的体质 ,又
可以增强个体体质 ,减少 异常体质的发生
,防止或减轻病者体质的恶化[1] 。
因此 ,必须改变治疗“过敏病”的观念 ,确立治疗
“过敏人”的思想 ,在对待
过敏体质的问题上要采用 “治未病”的措施
,以调控过敏体质为根本来防治过
敏性疾病。防治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并不是阻挡过敏 原进入人体
,只有通过改善、
纠正过敏体质 ,调节机 第 2 期 王 琦等
过敏体质的概念、形成与调控原
理 ·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体免疫机能
,消除致病因素再次
侵袭的病理基础 ,从 而使机体对外因刺激的适应性逐渐增强 ,对过敏原
由敏
感变为不敏感 ,将过敏原与机体的不良免疫反 应降到最低限度
,才能真正消除
过敏性疾病对人们 的危害。从根本上调控过敏体质 ,不仅可以预防过
敏性疾病
的发生 ,亦可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起到 “釜底抽薪”的效应
,取得既治
“病”又治“体”的效果 , 实现对过敏人群的三重保护。Cook PR 等研究也认
为过敏性疾病要想获得长期治疗的成功 ,其关键在 于根本的过敏性素质的改善
[15 ]
。将来对过敏性疾 病的治疗 ,必将朝向调控过敏体质形成的方向发展 ,
从而从根本上阻断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变态反应的整个过程 ,中医药在不
同环节
和机制上发挥不同的作用 ,可以清除有害的超敏反 应和自身免疫反应
,
从而起到邪去正复、阴阳调和、 免疫平衡之作用 ,不仅疗效确切 ,而且未见毒
副作 用
,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笔者开发出具有益气固表、凉血消风、调节过
敏 体质功效的“过敏康”胶囊
,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与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
作 ,共同验证了“过敏康”胶囊
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 过敏
康”能明 显抑制全身性及皮内速发性超敏反应的发生
,减轻 血管的渗透现象 ,
降低血清抗原特异性 IgE 的水平 ,
阻碍血浆组胺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减
少血清特 异性 IgG抗体的生成[16 ]
,从而延缓过敏性疾病的发 生。该药用于
临床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过敏体质 ,抑 制过敏性疾病的产生
,消除患者对过敏原
的恐惧 ,恢 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秩序 ,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所以
,采用中医药
对过敏体质的内在偏颇进行 调整 ,调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
,使机体整体功能
得 到恢复 ,对自然环境由不适应变为适应 ,即使在较强 过敏原的刺激下
,亦
可避免过敏反应的产生 ,如此方 可达到防治的最终目的。这是目前从根本上解
决过
敏的好方法 ,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个重大突破 ,必 将对防治过敏性疾
病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王 琦主编. 中医体质学. 北京 :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 , 1995. 1
,11 ,13 ,57 ,175 ,145~147 2 叶世泰主编. 变态反应
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32 ,141 ,38 3 顾瑞金主编.
变态反应病诊断
治疗学. 北京 :北京医科 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 34 4 Howard
TD , Meyers DA , Bleecker
ER. Mapping susceptibility ge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 Chest ,2003 ,123 :363~368 5 Bahna
SL. Factors determining
development of allergy
in in2 fants. Allergy Proc ,1992 ,13 (1)
:21~
25 6 Warner JA , Warner JO. Early life
events in allergic sensitisa2 tion.
Br Med
Bull ,2000 ,56 (4) :883~893 7 Bjorksten B ,
Kjellman Ni. Perina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2 velopment of allerey. Clin Rev
Allerey
,1987 ,5 (4) :339~347 8 王 琦主编. 王琦临床医学丛书.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3. 630 9 Paranos S , Pravica V ,
Bonaci B , et al.
Interleukin 4 , total and
allergen -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antibodies
in the blood of individuals with an atopic
constitution. Srp Arh Celok
Lek ,1998 ,126
:92~96 10 Croner S. Prediction and detection of
allergy
development :in2 fluence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J
Pediatr ,1992 ,
121 :58~63 11 Kimber I ,Dearman RJ.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allergy.
Proc Nutr Soc ,2002 ,61 (4) :435~439
12 Halken
S. Early sensitis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air2 way
disease -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ors. Paediatr Respir Rev ,2003 ,4
(2)
:128~134 13 Ballesta F. Genetics and allergy.
Allergol Immunopathol
(Madr) ,1998 ,26 (3)
:83~86 14 Senechal H , Geny S , Desvaux FX ,et al.
Genetics and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in
allergy to birch pollen and
food :evidence of
a strong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atopy and
the
HLA class II allele HLA - DR7. J Allergy
Clin Immunol , 1999 , 104 :395~
401 15 Cook PR
,Nishioka GJ. Allergic rhinosinusiti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1996 ,29 (1) :39~56 16 骆庆峰 ,
王 琦 ,牛 欣. 过敏康
Ⅱ号胶囊对 NIH 雄性 小鼠血清抗精子抗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