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 我们如何理解制度

别妄想泡我
931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0: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郑州大学三本分数线-新新网


什么是制度 我们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 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
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 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 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
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 ,人类社会的博弈
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
——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年
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毋庸置疑,市场
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 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来大约十年的时
间里,为了理解不同国家迥然不同的经济绩效,认识 到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点已
变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银行 2001).这里所引的制 度一词,不单单是指
市场.的确,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已经并< br>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
崩溃以及随后的经 济转轨,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元统一和市场一体化,
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非洲持续的种族 隔离和长期的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
球一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作用 的重新审视,
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加深,等等.这些例子当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
作 是纯粹的市场现象.但如果我们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和现象的深层原
因及后果,我们不得不将它们 的制度方面纳入考察的范围.
什么是制度 我们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 ,合同,人
们的意识或所有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 给诸如制度之类的任何概念
下一个合 适的定义将取决于分析的目的.作为一个具体例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


的问题:既然制度 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和采用经济
绩效较好的国家当中最佳的制度呢 这是诺 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
出的主要问题(North1990).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 度定义为博弈规则他
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
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
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
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 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 人们依
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
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学家对可实施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弈规则何时
是可实施的呢 是不是当实施者(enforcer)降临之时 可是,实施者又怎样才能被
激励去实施他理应实施的博弈规则呢 简而言之,实施者怎样才能被驱使去恪尽
职守 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尽的循环推理,一种办法是力图说明, 博弈规则是内在
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
实 施的(self-enforcing).从这种观点出发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将制度概
括为一种 博弈均衡.近年来我们陆续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基础的重要
文献问世,虽然其中大部分文献是从 历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灵感(我们在下一节
会讨论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们能不能将同样的思路运用 到作为多样制度复
合体的当代经济呢 这种复合体仅仅是各种相对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还是内在
一致的整体,如某种均衡结果那样显然,把制度及其复合体视为均衡现象并不意
味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会发生变化.中欧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
和随后计划经济的转型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理论上解
释制度的起源或变迁.在理论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 者说模型解
高度依赖于对模型本身的设定.给定博弈的结构,可不可以将制度的突现(emerg


ence)或变迁解释为:从许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选择其中一种的过程,或者从一
种 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转型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均衡选择或转型过程是否由技
术或市场诱导并因为技术性规模经济而最终被锁定 (lock-in) 还是说,制度是由
文化基因编程的结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业家设计或被创新性经 济企业家引
发产生不可预料的政治事件会不会对制度选择发生随机性影响 尤其是,新制度
诞生通常具备的新奇性究竟从何而来
因此,在本节一开始提出的基本研究 设想可以更明确地概括为下述两个方
面:首先,将当代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为 某种多重均
衡现象(共时性问题);其次,在与均衡制度观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变迁的机
制 ,同时又允许新奇性出现的可能性(历时性问题).请让我再进一步阐示其中的
具体含义.
理解制度的多样性和当代经济的复杂性需要研究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
诸域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 及联结这些域的制度的性质.在这项研究中,不仅
要在正统经济学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借鉴邻近 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和
认知科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要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于传统制度经济学的
地方在于,我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
而不只是简单停 留在积累丰富的制度类型,然后对它们进行任意和随机的分类.
发展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其他 学科的重要贡献,这对深刻理解经济制
度的运行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博弈论分析作为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
身尚不完备.从该框架出发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会得 出制度安排的多重
性,次优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说,即 使面对相同的技术
知识和被相同的市场所联结,制度安排也会因国家而异.因此,为了理解特定的制


度安排在某特定国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单单囿于博弈论框架本身是不够的,我们
必须 依赖比较和历史的知识(Greif 1999).
也就是说,制度分析在本质上是比较性的,因而被称为比较制度分析(compa
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简称CIA)1.
在本书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历 时性过程时,我们将偏离传统的博弈论(包
括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对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们将 放弃如下假定,即认
为博弈参与人(及其分析者)对博弈过程的客观结构具有完备的知识.相反,我们< br>假定,博弈参与人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个人的不完备观点——我们称之为主观
博弈模型(subj ective game models).当参与人基于主观博弈模型选择的行动
决策在各个时期相互 一致(即均衡化)时,那么,他们的主观博弈模型将可以被他
们行动共同决定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并作 为未来行动决策的指南而不断再生
产出来.所以,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参与人主观博弈模型中显明和共同的 因素——
即关于博弈实际进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当这些主观博弈模 型所
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
发人们寻找 新的主观模型,直到新均衡实现为止.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就等价于理
解参与人协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从 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能够分析技术和环境变
化,政治因素,法律条文,创新试验和文化遗产等等方面在制 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当然这一切必须在我们分析了共时性问题之后才真正有可能进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节是对经济学家制度观的一个概览.第1.2
节将在均衡制度观的基 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细致地讨论将在后
面(第7章)进行.
第1.3节介 绍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将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
和域的类型等,它们在本书中是至关重要的 .


1.1 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如上所述,经济学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 br>是重要的但除非我们对于制度是何物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有一种共识,否则,认
识到制度重要并不能 说明什么.撇开旧制度学派不论2,直到最近,经济学家基本
上满足于对制度只下一个模糊定义.现代社 会学的先驱杜克海姆曾经定义社会
学为关于制度的科学定义经济学为关于市场的科学3.经济学家一直忙 于
有关市场的分析研究,杜克海姆的学科划分似乎从未让经济学家感到不安.
然而,经济 学家对理解制度的性质,起源和影响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事
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近年来开始 从事制度研究的任务.我们下面将看到,经
济学家赋予制度一词至少三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含义.我们这 里所关心的当
然不是对制度一词进行语义上的澄清,而是寻求一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制
度运 行的理论概括.
为了区分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制度含义或定义,将经济过程比喻成博弈可
能是合适的.我已经指出,博弈论是比较制度分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从进化
博弈论和重复博弈论借 鉴来的研究共时性问题的博弈分析工具是相对较近才发
展起来的.但是,从博弈角度理解经济过程的思想 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本
章开始的引语就是明证.在亚当 斯密看来,博弈是个体参与人从各自的 动机出
发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这正对应着现代博弈论所研究的情形.
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作是博弈
的参与人, 博弈规则和博弈过 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所涉
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机构.一些经济学家沿袭 这种习惯,将制度明确等
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 法等
等1994:第57页).
诺斯支持第二种观点:即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以区 别于它的参与人4.
他在论制度及制度变迁的开创性著作中开宗明义:


制 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
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 ,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North1
990:第3至第4页) .
这些约 束条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规范,惯例,道德律),也可以是有意识
设计或规定的正式约束.正式规 则包括政治规则(宪法,政府管制),经济规则和合
同.经济规则用来界定产权,即使用和处置经济资源 并从中获取效用或收益的权
利束(the bundle of rights).合同是一种关于物品 使用和交易的(可执行的)协议,
它受产权规则的制约.经济博弈的正式规则不可能被正在博弈之中的参 与人自
己制定(变更),它们的确立必须先于博弈过程.由于我们关注制度的起源,马上就
面临 一个问题:谁来制定经济规则 正是在这里,诺斯对博弈规则和博弈参与人
(组织及其政治企业家) 作 了明确的区分,后者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即规则制
定者.根据诺斯的观点,现存的博弈规则决定了参 与人如何交易及创新的激励,因
而在根本上导致了伴随相对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对新规则的有效需求.这些 新规
则将在政治市场上经各方协商而确定,政治市场则由政治规则决定.诺斯声称
正是政治过程 本身界定和实施产权.第23页)5.
关于博弈规则论更为技术性的定义是由赫尔维茨(Hurwicz 1993,1996)给
出的,他的 定义更侧重于博弈规则的实施问题.根据他的观点,博弈规则可以由参
与人能够选择的行动(决策集以及 参与人决策的每个行动组合 (profile)所对
应的物质结果(后果函数来刻划.他将这一对设定 称为机制或
博弈形式form)6.
作为一个例子,不妨考虑一种价格限制机制,即由政府规定销售商所能索价
的最高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商所面临的决策集的限制可以表示为特定的参数值,即
限制价格7.


然而,根据赫尔维茨的观点,关于制度更为合适的定义应该对它施加进一步
的限定.他认为规则必须是可实施的,或者用他的术语说,是可执行的惟有对人
类行动的一组人为的和可 实施的限定才构成一项制度.他运用纳什均衡概念使
可实施性这个概念形式化.
如果在别 人将遵从所设定的策略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一个参与人有偏离其
选择策略的动机,此时参与人的策略组合 便被称为是纳什均衡.为了使博弈形式
中一组人为设计的限定成为可实施的,而参与人又允许从所有技术 上可行的决
策集中自由选择其行动,该博弈必须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赫尔维茨主要关注的 问题是探究设计一项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制度的可
能性,其中制度在一系列环境(技术,偏好和资源禀赋 )下与参与人的激励是兼容
的.社会目标(如效率,公平,清洁的空气和水源)可以表示为在每一种经济 环境下
预期实现的一组结果.
假定由立法者负责设计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机制.我们无法事先保证机制
是不是可实施.
例如,立法者也许希望价格限制有助于实现价格稳定和分配公平的社会目
标,但是,总是有销售商会发现 将产品以高于限定价卖给黑市更有利可图.价格限
制无法自我实施 ,因而不是可执行的.
如果一种机制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被设计出来却无法自我实施,那就需
要附加一种额外的实施机制.添 加具备特定行动集合(如将犯人投入监狱等)的实
施者(如法庭,警察,调查员等)必然改变博弈形式, 后果函数也将相应地加以变更.
然而,这种情况恰恰给机制设计者制造了一种困境.为了使实施机制行之 有效,一
方面,实施者必须被给予适当的激励,使其忠于职守.另一方面,实施机制的运行
消耗 社会资源,从而相应减少直接为社会目标作贡献所需的资源.其结果,最初的
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将不得 不大打折扣.


当赫尔维茨在考虑实施者的激励问题时,他对制度的认识实际上已经 接近
第三种观点,即关于制度的博弈均衡观.第三种观点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肖特(S
chot ter,1981)8.
近年来在博弈均衡制度观方面有两项主要进展,其中每一项进展都基于不
同的博弈均衡概念——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approach) 和重复博
弈论(repeated game approach). 前种的代表性的工作是萨格登( Sugden,198
6,1989),扬(Young,1998)和鲍尔斯(Bowles,200 0)9进化博弈论认为,参与人的
行为习惯可以自我形成,不需要第三方实施或人为设计.当惯例(co nvention)演
化时,参与人在进化选择的压力下,倾向于发展某些适应性更强的特征 (tra its)
(如环境认知,偏好,技能等).这样,惯例和参与人的特征共同演化.惯例也许最终
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节约了因变异和错误带来的失衡成本.另外,
用文字清晰表述人们行 为中已经习惯化的准则也有助于给出具体环境下具体的
行动指南.但是,萨格登继承休谟的传统,认为将 法律理解为源于政府限制公民的
行动是误入歧途的.相反,法律反映了大多数人自愿施加的行为准则986:第5页).
第二种博弈均衡制度观得力于格雷夫(1989,1994),米尔格罗 姆,诺斯和温加
斯特(Milgrom,North 和Weingast,1990),格雷夫,米尔 格罗姆和温加斯特(1994)
和卡沃特(Calvert,1995)的工作,他们运用了一些较为复 杂的均衡概念,如重复性
囚犯困境博弈下的子博弈精炼均衡 (subgame perfect eq uilibrium).有关子博
弈精炼均衡的精确定义将在本书的稍后部分(第7章)给出.不过,现 在值得强调
的一点是,子博弈精炼均衡和其他相关均衡概念有助于澄清预期或参与人共有
信念在 博弈中的作用.子博弈精炼均衡为每个博弈参与人界定了一种行为策略,
该策略是在所有可能的博弈状态 下行动决策的完备计划,简单地说就是一部脚
本完备行动计划的任何一部分,即每种特定可能性下所规定 的行动决策,必


须在该可能性化为现实之时也是纳什均衡,因而能够自我实施.运用子博 弈精炼
均衡策略的一个后果是,某些状态在博弈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永远不会被观察到.
出现这种 情况不是因为导致这种状态的博弈路径被某些外部约束条件排除在外,
而是因为一旦均衡的脚本被采用, 参与人的策略性计算使得他们相互避免选
择这条博弈路径.由于均衡策略中有一部分规定了在非实际路径 上应该采取的
策略在实际中不能被观察到,这部分策略可以解释为代表了其他参与人所持的
理性 预期或信念,它们是关于相关参与人在非实际路径上将采取的行动的预期
或信念.
这一点 可以从格雷夫,米尔格罗姆和温加斯特(1994)提出的商人行会的模
型中得到清楚的说明.该博弈是 在中世纪背景下关于交易——商人和城市或交
易中心的统治者之间的重复博弈.交易中心为了扩展商业机 会,必须确保来访商
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城市统治者也许会发誓为来访商人提供各种安全保证,但是在交易关系建立之后,统治者可能又会说话不算数.现在假定商人们自己组
成行会,并采取如下 策略:他们在既定时期内在该城市做交易,当且仅当他们当中
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以前被统治者欺骗过;否 则,他们将组织罢市(让我们假定实施
集体罢市没有问题).除非行会宣布罢市,否则统治者不会欺骗任 何商人;但一旦
宣布罢市,统治者将欺骗任何一个来访的商人.这三位作者证明了这样的策略组
合构成一个(精炼)均衡.在实际的博弈路径上,欺骗和罢市均不会在正常情况下
被观察到.但这不是因 为它们事先就被博弈规则排除在外,而是因为统治者意识
到,一旦他不信守诺言,行会一定会举行罢市, 因此欺骗对他不利.这样一来,行会
的形成就成为一种迫使统治者信守诺言从而鼓励交易扩张的机制.在 这个例子
中,行会(商人的组织)和它在欺骗发生时(均衡策略中非实际路径的部分)组织罢
市 的预期作用被认为提供了一种可信的执行合同的机制.


基于上述模型和其他理论结果,格雷夫从博弈均衡角度给制度下了一个简
明定义:
在博弈 论框架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制度要素是(关于别人行为的)预期和组
织……组织是非技术因素决定的约束 ,它们通过引入新的参与人(即该组织本身),
改变参与人所得的信息,或者改变某些行动的报酬来影响 行为.
(Greif1996)
这里的组织指的是如商人行会之类的社会单元,它们 构成博弈参与人集
合的一部分,受到博弈均衡所衍生的约束制约.在这种特定的意义上,格雷夫的定义结合了第一种观点,即博弈参与人的制度观.
关于制度的起源,我们已经看到,持博弈规则 论的经济学家倾向于设计的观
点,即规则制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 的结
果.在持博弈均衡论的经济学家当中,关于制度起源问题,在一开始似乎并未达成
一致的意 见.那些相信进化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明显赞成制度是自发的秩序
nger 1883;Hayek 19 73)或自组织系统.与此相对照,子博弈精炼均衡概念假定,
个体参与人在认识自己决策和别人决策之 间的反馈机制方面具备完备的演绎推
理能力.然而,个体参与人如何能够联合选择相互一致的策略,促成 制度的建立,
尤其是在有多重均衡的情况下 子博弈精炼均衡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某种制度出
现在 此地而非别的地方的原因.例如,在上面讨论的中世纪交易的例子中,统治者
每期选择欺骗和商人罢市( 因此所能观察到的是无交易发生)也构成一个子博弈
精炼均衡.这就不难理解,那些运用超理性均衡观点 (如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经济
学家无非想说明,特定的策略组合(即实际的博弈路径和参与人预期)一旦 确立,
就将是自我实施和可维持的.
在我们支持博弈均衡制度观之前,还有一个理论悖论 需要解决.如果制度的
作用在于以一定方式制约参与人的决策,那么,这种约束是如何被参与人意识到< /p>


并被认为是相关的呢 是不是在均衡出现之后 如果是的话,那么,个体参与人在
知道均衡之前因而尚不受它的制约的时候,又是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当的均衡策
略的呢 换言之,参与人关 于未来情形的信念与参与人基于这些信念做出选择所
导致的实际后果之间的一致性究竟是怎样建立的呢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象是一
个常规的均衡稳定性问题.但是,本书将说明,其实这个问题比均衡稳定性问题 更
具根本性,不能简单对待.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对传统博弈论做出重大修正,提出一
种新的制度 观的原因所在.
制度的内部构成: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
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
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 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
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 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
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
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
和约束;非正式规 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 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
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 度安
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

留言文字-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农民工维权-吃空饷自查报告


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网站-党务工作者事迹


研发部-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中学生活-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要加薪-鲁西化工电子商务


空军工程大学分数线-有趣的汉字手抄报


周穆王-安全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