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复习题
节日放假-安全员的职责
一、 单选题
1.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天
下物皆可理照B.“理在事先”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一维性
B.时间的持续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创造的关系会导致(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消极直观反映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工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0.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1. “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
实什么事
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
透
一、多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2.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
1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3.在对外开
放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同对也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这体现了(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D.辩证否定的原理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E.唯心主义诡辩论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
6.“白马非马的命题 (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7.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 )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颗粒 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
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客观的
D.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9.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
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绝对精神”决定历史发展
三、辨析题
l. 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未有竹椅之前,先有竹椅的一般。
4.
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5.假象是人们的错觉,是不存在的。
6.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7.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8.感性认识不可靠的。
9.地理环境决定论。
1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1.真理的客观性意味着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2
五、材料题
1.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
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
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
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
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
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
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波,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
统。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结合材
料4、5作者认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这个飞跃所必
须具备的两个
基本条件是什么?
(3)引结合材料1、2、3、4、5,你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含哪两次能动的飞跃?
材料题(一)答案要点:
(1)根据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
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
的。(4分)
(2)要实现这个飞跃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第一,感觉的材料要十
分丰富(不是零碎不
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第二,要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波,由表
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4分)
(3)一个
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含两次能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由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6分)
2.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几则故事:
材料 1
有一户
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是他
转念一想——
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
于保藏,不如就
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
主人就把母牛和
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
母牛从牛棚里牵出
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 2
3
鲁
人有公孙辍者,告热闹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
今吾倍所
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
也。
材料 3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
善游。”其父虽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
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
会贫穷的。”“为什么?”“草
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作帽
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
可能吗?”
材料 4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
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
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材料 5
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
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竟然
不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
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
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
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
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
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请回答:
( 1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 1 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
( 2 )材料 2
中的鲁人认为自己“可以起死人”的理由与哪些哲学原理相悖?鲁人所犯错误给我
们什么启示?
( 3 )阅读材料 3
,过江者“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和鲁国人想迁到越国去卖草鞋违背了哪些哲
学原理?
(
4 )材料 4 中的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的转变中
蕴涵
了哪些哲学原理?这些哲学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 5 )材料 5
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
奶,牛奶就会挤不
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性必然会使实践
归于失败。
(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
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
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
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
件的。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
能混淆两者的界限。每一种事
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
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
推。
4
(3)材料3过江者
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
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
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
成功。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
买
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
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
br>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
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5)材料5中匠人认为那棵表面上看起来很有用处的树实际上什么
也做不了,这表明:看事物不
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摸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指导我
们的实践。
3 . 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
制
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
自己
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
念中,
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 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
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
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
念的内在来源, 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
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
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
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
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
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
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
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 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
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
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
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
‘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
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
恒过程中。”
——摘自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5.【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 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
5
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
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
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
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
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
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
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
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
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
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
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
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
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
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六、论述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及其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及其伟大意义。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这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
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革
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就形成和丰富发
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
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在党的
群众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2分)
(3)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
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
作风,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永褒
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3分)
(
4)在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最广大
人民及其的根本利益”的作为归结点和最终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继承和发
展。(3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