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歌是什么意思
恩施人事网-填报志愿表
冬至数九歌是什么意思
【篇一:数九歌】
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河北的“九九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它地方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晋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九歌”说: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地在坝上的蔚县则说: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篇二:冬夏数九歌】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从这天起,我
国大部分地区便进入
了严寒的季节,数九的计算,便从冬至这天开始了。以后每九天为
“一九”
。到“九九”为止,一共是八十一天,叫做“连冬起九”。
民间根据“九九”期间不同的气候变化,编成的《九九歌》通俗易懂,
广为流传。内容如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冰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四川、湖南、湖北一带,还流传着
另外一首《九九歌》,内容较
前一首更丰富,描述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
见火亲如密;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
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丝;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脱衣裳;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
十一,穿梭戴斗笠。
数伏和夏《九九歌》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
属火,而
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
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
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
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总称为三伏
。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
20天,所
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
都是10天。
中伏
的长短皆因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早或晚而定,又必须依据,末
伏是设立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处暑
前后结束。
经推算总结,判别中伏的长短,还可以根据夏至日和立秋日的天干
来直
接确定,从夏至日到立秋日是三个节气应四十八天,每当夏至
日是辛、壬、癸日的年份,
立秋日必定是戊、己、庚日,则此年的
中伏只有十天;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中伏,就一定是二十天了。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
天。同样,三九、
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
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
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
关系。
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
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
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
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促织鸣。
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
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
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
出门汗欲滴;四九三
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
九七十二,
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篇三:冬至的别称是什么?】
冬至
冬至(阳历
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
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
日。因此值得庆
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
皇帝呈递贺表
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
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br>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
天尊诞辰。道教认
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
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
。古民间
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
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冬 至 趣 话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阴历
的二十二、二十三
日间。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
光直射南回
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
白昼渐长。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
阳至,日南至, 渐
长至也。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冬
至的别称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
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
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
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
云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
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
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
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短至。也叫短至
节。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
角度不同。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
从“现在时”的
角度解释冬至。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着眼于“现
在时”的
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而非冬至。
肥冬。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冬至早于
年节,饮食丰饶,
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
馈遗,谓
之‘肥冬’”
喜冬。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
故
称。“冬至,谓之‘喜冬’。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
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止以面饺祀
天,遍奉家长。”
履长节。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
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
之贺,故称。习俗角度的解说谓
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
开始。“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豆腐节。这也是从习俗角
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
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备豆腐
来献,
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
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
的比较。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
面地
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冬至俗谚
冬肥年瘦。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据说此俗以
江浙一带为最,其实北方此俗亦盛,”
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
“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在我国
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
酒肉的。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
村的糟坊(酒作坊)
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
雪之后,
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冬至节在年节
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
友贺节所携礼物也
颇贵重。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
(旧时乡民
谈菜肴的好坏,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推而
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
而言,当然是冬
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冬至大如年。也称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
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
:“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
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
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但是,两句俗语的比
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
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
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
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 九九歌与消寒围
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
一九二九不舒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
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
夏季的“
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
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
,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
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
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
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
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
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
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
时已有数九之
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此处
以冬至日数起,与现今历法不同,但可能是事实,
后世志书也有谓
冬至日起数九者。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
流行。清光绪14年
刻本河北《东光县志》的作者就说:“至数九歌词,则自唐以来,颇
著载籍
。如陆泳《吴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冯应京
《月令广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并有
夏至、冬至数九两
篇,大同小异。”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给这种论断提供了一定的
佐证:“
《岁时杂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
里巷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
尽热尽’。”宋代大文豪
苏辙《冬至》诗还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
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
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
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
歌
也就有些区别。以下南北对举两首: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余寒消尽暖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
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
br>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
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
、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
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冬 至 节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
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
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
庆贺
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
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
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
入了数九寒
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
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
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
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
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
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
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
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
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
院挂秋柿秋
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
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
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
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
块手掌大的方
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
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
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
也是各种各
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
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
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
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
的习俗。晋西
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
,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
一些农村个体户
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
吃了饺子不冻耳
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
是吃馄饨,有
“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