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写句子
仓央嘉措诗集-宴会祝酒词
一、扩充句子。扩充句子,就是给简短的句子加上修饰的成分,使它表达的意
思更具
体、形象、生动。例如:“鱼钩闪耀着光芒。”这句话,虽然意思明白,
但表达得不具体,也不生动。如
果在“鱼钩”和“光芒”的前面分别加上修饰成
分,那么表达的效果就不同了:“长满红锈的鱼钩闪耀着
金色灿烂的光芒。”这
样写就比原来的句子具体生动了。 扩充句子要注意三点:
(a)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句子的前后两个基本成分(即“主
干”
成分)不能改变。像句子中的“鱼钩”“闪耀”和“光芒”,这些“主干”
成分都不能改,一改,句子的
意思就变了。
(b)加上的修饰词语要准确,必须与“主干”搭配恰当。如果你把这个句
子扩充成:“又细又长的鱼钩闪耀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就莫名其妙了。
(c)要按题目
的要求或提供的例子扩充。例如:“我望着天空。”如果题目没有
明确的要求,可扩充成“我久久地望着
天空”或“我望着蓝蓝的天空”或“我久
久地望着蓝蓝的天空”。这就比较随意了。但一般题目都有明确
的扩充要求,或
提供仿照的例子,我们要按要求或例子来扩充。
二、缩写句子。
缩短句子就是把句子中非“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去掉,只留
下构成句子最基本的“主干”
成分。它的做法与扩充句子正好相反。
缩短句子要注意四点: (a)删掉“的”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的”字)。例如:“
长
满红锈的鱼钩闪耀着金色灿烂的光芒。”这个句子中“长满红锈的”和“金色灿烂的”,分别是用来修饰、限制“鱼钩”和“光芒”的,可以删掉,缩短成:“鱼钩闪耀着光芒。”
(
b)删掉“地”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地”字)。例如:“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
句话
中,“无微不至地”是用来修饰“照顾”的,形容“妈妈”是怎样照顾“我”的,可以删掉,缩短
成:“
妈妈照顾我”。
(c)删掉“得”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包括“得”字)。例如:“同
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句
话中,“手舞足蹈”是用来补充说明“高兴”的程度,可以删掉,缩短成:
“同学们高兴。”
(d)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例
如:“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
我们取得了进步。”或“我们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取得了进步。”这句话
中,“在学习雷锋的活
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缩短成:“我
们取得了进步。”
“限制”就是句子中局限于某一范围,这也属于句子的附加成分,缩写时也可以删去。
限制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时间的限制,如:“今天,上午,去年,有一天,那年”
等等。
②表示数量的限制,如“一个,一辆,一头”等等。
③表示空间、方位的限制,如“天空中、东方、在学校里、在大街上”等等。
④表示程度的限制,如“很好、狠狠、”等等。
怎样缩写句子?
缩写句子就是去掉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
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
写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如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可以缩写为:“太阳照
射着树林。”
原
句比缩后句子内容要丰富、具体,但缩后句子比原句简练、概
括。这种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复杂的
句子的主要意思,从某种
意义上说可以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也可以作为检验较复杂的句子是
否
正确的一种方法。
缩写句子的方法和步骤
(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
“是什么”或“怎么
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
补)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的要领和规律
(1)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
一点,留一点。如:
他非常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
应缩写成:他讲述了经过。
如果缩写
成“他向大家讲述了经过。”或“他讲述了事情经过。”都
是缩写不彻底,不完全,不能算正确。但有些
特殊句子又不能把所有
的“枝叶”都删掉。如:
我班同学陈玉梅的妈妈原来就是我的邻居王叔叔的妹妹。
应缩写成:陈玉梅的妈妈是王叔叔的妹妹。
如果缩写成“妈妈是妹妹”就成了笑话了,所以,
什么样的枝叶要
全部去掉还要视句子内容而定。
(2)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
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
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
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
如果把“没有”或“不
”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我相信鬼
话”,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
3)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
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
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
情感。如:
大家一起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应缩写成:大家登上了长城。
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
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
一致。
(4)删掉“得”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包括“得”字)。例如:
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应缩短成:同学们高兴。
这句话中,“手舞足蹈”是用来补充说明“高兴”的程度,可以
删掉。
(5)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例
如:
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
应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
这句话中,
“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
“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
(6)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
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
人或事物作同一
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例如:
小英雄雨来掩护了抗日革命干部李大叔。
应该缩成:雨来掩护了李大叔。
也可缩成:小英雄雨来掩护了李大叔。
这一句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复指短语,其中的主要词语是
“雨来”
和“李大叔”,因此,如果缩成“小英雄掩护了抗日革命干部”,则
主干的意思远不如
“雨来掩护了李大叔”来得明确。再举两个例子:
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误:叔叔练习射击。
应为:解放军练习射击。
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误:奶奶关心儿童。
应为:宋庆龄关心少年儿童。
(7)特定词组的缩写
很多句子里面是特定
词组或专用名词,这样的句子缩写的时候还
有一定的争议,我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如“五星红旗”可以
保留愿意,
最多可以缩写成“红旗”,而不能再缩写成“旗”。也有的人认为两个字
的修饰可以
去掉,一个字的不可以去。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缩写后是“五星红旗飘扬。”或“红旗飘扬。”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缩写后是“敦煌莫高窟是宝库。”或“莫高窟是宝库。”
句子成分“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
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
分析正误自有数。
学会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
是利用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用
具体的、浅显的、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抽象的、深
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的一
种修辞手法。比喻的恰当,可以把话说得通俗、具体、形象、生动。在比喻句
中,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例如:
例1:太阳像个大火球。例2: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本体)
(喻体) (本
体)
(喻体)
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有明喻和暗喻两种。
①明喻
。这种比喻句的特点是:句子中除出现本体和喻体外,还要用
“像”、“好像”、“好比”、“如同”、
“像„„一样(似的)”、“仿佛„„
一般”等之类的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如例1。
②暗喻。这种比喻句的特点是:句子中除了本体和喻体外,要用“是”、
“成了”
、“构成”等这些词语,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但不用
“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正因为它不
用比喻词,显得比较“暗”些,所
以称为“暗喻”,如例2。
认识比喻句要注意四点:
①不要以为句子中有出现“像”、“好像”之类的词语,就是比
喻句。例
如:“这地方我好像到过。”这句话中,虽然有“好像”一词,但它没有构成比
喻的基
本条件,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不是比喻句。
②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
,如“太阳”和“火球”就是两
种根本不同的东西。可是有的句子“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因为
“她”
和“小妹妹”都是人(性质相同),不是“根本不同的事物”,不能作为本体和喻
体,所
以也不是比喻句。
③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要找到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而
不
是根据有没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词来确定,有本体和喻体的才
是,没有的就
不是。
④要求指出比喻句中“把什么比做什么”或“用什么比喻什么”时,它们
的写法是“把本体(太阳)比做喻体(大火球),“用喻体(大火球)比喻本体(太
阳)”。千万不要把
本体和喻体写颠倒了。
(2)拟人
拟人是借助想像,把物当作人
写,写成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思想、有感情
(即“人格化”),或用写人的词语来描述。运用这种修辞手
法,可以使文章生动、
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例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
br>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它决不悲观,决不叹气。它将有了阻力才有磨
炼。只有这种草,
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
花房里的盆花。”这段话就是用拟人的手法
写的。作者用“悲观”、“叹气”、
“相信”、“骄傲”、“嗤笑”等这些描写人的词语,来描述“种子
”和“草”,
把“种子”和“草”人格化了,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
(3)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
p>
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请看例1:
“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
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个句子一连用四个“一会儿”构成排比,把火烧云
变化多端的颜色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再看例2: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
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
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
翠。”这个排比句是用三组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语句
来描写漓江的水,既写出
了漓江水的特点,又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看例3:
“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
文。”
这个排比句用了三个“才会„„”,强调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4)夸张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将它夸大或缩小,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
这一事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如“桂树开花,十里飘香。”桂花虽香,
但绝不可能远飘十里,这是有意地夸大、强调桂花的香。
这种“言过其实”的说
法,效果要比说“桂花好香”、“桂花香极了”强多了。再如“巴掌大的园子里<
br>居然种了十几种菜。”园子再小也不可能只有巴掌大,这是有意的夸小、强调园
子的小,效果要比
说“园子很小、太小”强多了。
(5)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
来表达已经确定的意思。如《再见了,亲人》中“这
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句话
已经确定的意思是:朝鲜人民
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厚情谊,志愿军永远不会忘记。但为了强调这个意思
,表
达“永远不会忘记”的强烈感情,作者用反问这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以加强语气,
增强表达
的效果,使人读起来就会联想到课文的内容,感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
是
多么的深厚。这就是反问的作用。
(6)设问
设问是说
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有意地先虚问一个
问题,紧接着自己给人以解答。它的特点
是不要别人的回答,而
是自问自答。如:“谁是21世纪新生活的建设者?是我们,20世纪末的少年
儿
童。”起了强调、肯定的作用,是“我们”而不是其他的人。
认识几
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常见到一个句子里有几种修辞手
法同时出现。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窗
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
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个句子连用三个“
都
在„„”是排比;用“歌唱”、“演奏”把“柱子”人格化了,是拟人;用“颤
动”来写“每
一根柱子”,这是夸张。再如《林海》中“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
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
浪花吗?”这句话是比喻、拟人、反问三
种修辞手法的融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林海的喜爱之情
。
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互改
把某个人说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个人说的话改为第
三者的转述,叫间接叙述。
例
如:
1老师对我说:“ 教 怎么写。”
改:
2老师对我说, 教 怎么写。
3老师对我说:“你先回去吧,我还要批改作业。改:4.老师
叫我先回去,她还要批改作业。
例1和例3是直接叙述;例2和例4是间接叙述
大体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①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② 用直接叙述描
写,更能表现说话人的浯气和感情,得更形象;而用间接
叙述来写,虽然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语气、
感情都淡些,也不那么形象。
③用直接叙述,说话人得用第一人称“我”来自称,听话人要用
第二人称”
你”;用间接叙述,所用的人称就不同了,它必须根据具体的叙述对象来定,绝
对不
能使用第二人称“你”。
④用直接叙述描写人物的语言,“说”的后边要用冒号,人
物说的话要用引
号;用间接叙述来写,“说”的后面得改用逗号,人物说的话不能加引号。
描写人物的语言,该用哪种叙述方式,要看表达的需要,把说话人的语气、
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
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以及所
说话的意思,就用间接叙述。
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
陈述句式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用反问句式来表达,反
问句式要表达的
意思,也可以用陈述句式来表达。要学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改,就要弄清楚它
们的句式特点。掌握改写的方法。
①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删掉句子中表示否定的词,
像“不”“没有”
等,要加上表示诘问的词语,像“怎么”、“难道”、“岂不”等,句末还要加
上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像“呢”、“吗”等(有的可以不加),最后要把句号改为
问号。如:把“我不
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爱。”这个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我怎
么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爱呢?”或是“我难道
会忘记老师对我
们的爱?”
②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正相反,删掉的得加
上,加上的得删掉,问号改句号。如把“我怎么能这样对待同学
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我不能这样对待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