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枝一叶总关情

温柔似野鬼°
560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0: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丁堡龙比亚大学-重庆二本大学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内容提要
本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
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 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
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
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
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 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
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 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
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 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
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 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要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同学
们,欢迎各位。
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
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


记也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
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我想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
的印象,就是在他一 系列重要讲话,还有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
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 立场,抑或是在
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
的华章佳 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
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 光芒。而这些华章佳句,又
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
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百家讲坛》的这个系列节目,就是想邀请大家,来重温习近平总
书记重要的讲话和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每一期节目我们会邀请一位思
想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 人,和大家一起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
“语”近人。
每一期的节目,都会有一个主 题,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一枝一
叶总关情”,为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
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
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那么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总书记有过哪些重要的论述 ?
这些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体现着怎样的治国之道、文化精髓?习近平总
书记又是怎样身体力行 、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期
节目要解读的内容。


好, 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本期的思想解读人,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建宁教授。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大家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
汲取 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
好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 许多关于“为民”的精彩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很熟悉也经常引用,而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创造性转< br>化、创新性发展。
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2012年11月15号,他当选为总书记之后,在会见媒体记者朋友时的深情
表述。
在十九 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他
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 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
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
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什么
是为民;第二,为什么要为民; 第三,怎样为民。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
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
县担任知县 。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


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 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
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主持人康辉:
刚刚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在2014年的5月9号,他参加河南省< br>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讲到的一段话。就是在
这次讲话当中,总书记引用 了清代的郑板桥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习近平
总书记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所以他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过。为什 么这首诗
会让总书记如此地重视,这首诗当中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爱民和为民的
心声呢?接下来 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
为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学者、画家。总书记所引的这首诗,是
郑 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的时候所写的。这个诗的题目比较长,题目
叫《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潍县”是他工作的地方,就是今天山东的潍坊。“署中”就是在
县令的县政府的办 公地点。“画竹”是因为郑板桥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
画家,而且特别喜欢画竹子,所以他画了一个《风竹 图》。在这个《风
竹图》上,他题了一首诗,这种诗古代叫题画诗。“呈”是呈送。“年
伯”是 当时的一个说法。什么叫年伯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
同一年科考考中的人,这些人的长辈叫年 伯;第二种说法呢,就是说自
己的父辈,当年考中进士了,那么自己的父辈同榜的进士也叫年伯。“包”
是这个巡抚的姓,他姓包。这个“大”是个敬称。“中丞”是个职官,


在清代是 指巡抚一类的官。最后的“括”是他的名字,叫包括。所以郑
板桥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包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在衙中,官府之中,听见外面的萧萧的竹声,
萧萧形容竹声的。“疑是民间疾苦声 ”,“疑是”,用得非常妙。好像
我听到的是民间的百姓的呻吟之声。“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这些地
方上的州县小吏。
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说这个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
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
郑板桥写这首诗的时候,潍县正在闹大灾。怎么解决当时灾民的生
活问题呢?他搞基建、搞 土建,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土建。你来这儿干
活,我就给你钱,就管你饭,解决灾民的这个没有粮食吃的 问题,所以
郑板桥这首诗表达了他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主持人康辉:
好 。谢谢王立群教授的讲解,那王立群教授的讲解,让我们对于习
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
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你从他的话语,从他的眼神当中都能够体
会到。那这种深 沉的为民情怀,又来自于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
回忆起,他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知青岁月,他曾经 这样说,不要小看梁
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那么总书记说的这个大学问到底是什么 ?教给他这些大学问的又
是谁?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梁家河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我们继续请
思 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为大家解读。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什么是为民?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
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
我看过一段关于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采访。他是这样说的,在我这一
生中,我觉得对我帮助最 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那革命老前辈。还有
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015年2月 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
乡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 河,人虽然走了,
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
做一些 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那是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呢,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这就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
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 。这个沼气池反响很好、效果很好。这是
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那么习近平总 书记和
梁家河到底有怎样的血脉联系?背后还有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和
细节?这些问题应该 说梁家河的老乡最有发言权。
主持人康辉:
那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就特别请到了梁家河的一位村民,张卫庞
张大爷。我们掌声欢迎他。
好,张大爷,您好,请。
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卫庞张大爷呢,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
时候,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是在张大爷家搭伙的,现在的年轻朋友可能


不知道什么叫搭 伙,搭伙就是把饭钱交到张大爷家里,然后每天一个锅
里吃饭。那张大爷跟我们年轻的朋友讲一讲,当年 总书记怎么开始到您
家去搭伙的?
嘉宾张卫庞:
他每个月拿40斤粮,粮 食都搁我们家,就跟我们家一块儿吃饭。
将近吃了一年,吃到1975年上清华大学为止。
主持人康辉:
总书记当时去上大学的时候,村里的人特别舍不得他。
嘉宾张卫庞:
舍不得他。
主持人康辉:
全村人都去送他。您是那几个送他到县城的年轻后生之一。
嘉宾张卫庞:
因为总书 记在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对梁家河做了很多的
好事,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幸福的事情,所以的话 ,农民都不想叫他走。
就在照相馆,延川县一个照相馆照张相。14个人,是你三毛、他五毛。
主持人康辉:
大家凑钱拍的这么张照片。
嘉宾张卫庞:
凑的五块多钱,照这个相。
主持人康辉:
那时候真年轻。


嘉宾张卫庞:
27岁。
主持人康辉:
四十几年过去了,大爷,后来您和总书记又见过面吗?
嘉宾张卫庞:
后来的话见过,总书记1993年回来过一回。
主持人康辉:
后来又见过一次。
嘉宾张卫庞:
2015年,他又回来了一次。
主持人康辉:
他跟您都聊什么了?
嘉宾张卫庞:
张卫庞,你收入在哪儿?关心收入 ,我现在有十亩果园,我的果园
就是收入。张卫庞,那你发了吧,那就去看你的果园吧。
他跟过去比没有变,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
得起。现在还是这个样。
主持人康辉:
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
嘉宾张卫庞:
一直就没变。
主持人康辉:


所以总书 记和梁家河,这样一种深厚的渊源,也就奠定了他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和梁家河的 乡亲、梁家河的人民,
有着这样的一种血肉联系。所以我们也衷心地祝愿我们梁家河,能够发
展 得越来越好,所有梁家河的乡亲,也能像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和您一
样都能发了。
嘉宾张卫庞:
一个发不行,要大家发了才算发了,才算共同致富。
主持人康辉:
没错没错。谢谢您,谢谢!
确实,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做梁家河的支书,还是做 党的总书
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都没有变,他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那么
习近平总书记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呢?我们
再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高尚的人作文-关于国庆节的古诗


广州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谈谈服饰


巡视利剑第四集-日记100字大全


天津考试网-个人技术工作总结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装甲兵工程学院分数线


2018假期-计算机专业美国留学


老虎的资料-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


吃醋的个性签名-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